上知乎和看書有什麼區別?
我只看知乎不看書行么?我只看書不看知乎行么?知乎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他的價值值得我們投入看書的時間么?
除此之外我還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想這個問題:知乎日報 這個app給我們帶來了眼界,卻讓我們變得更加膚淺,更加容易被快餐式的知識滿足而不深入,我們該如何與知乎相處?
鏈接:是否應該不看所有的日更文章? - 生活相關問題:為什麼說「少上知乎,多看書」? - 知識管理
這是醍醐灌頂的一段話。
仔細地去想就能明白。
而這又不僅限於辭彙量與語言,其實還可以舉一反三。
正如這段話所說,辭彙量100的人和辭彙量1000的人所能夠看見與理解的世界是有很大差距的,那麼,
你看書1000本和人家某公子看書10000本的差距呢?
你看電影1000部和人家某妖怪閱片量10000的差距呢?
這不僅是量的差距,實際上已經是質的差距。
是整個思維繫統的差距。
是整個的世界觀格局的差距。
知乎上大格局的厲害的人很多,看這些人的見解,的確是可以增長一定的見識。
但是,需要警覺的是,他們的輸出永遠只是他們所擁有的非常非常小的一部分,他們看到的世界,是他們自己花了時間精力築建出來的世界,而你,只能看見表象與皮毛,就算知道了一些東西,知道的也永遠是微不足道的邊邊角角。
要真正地看見他們能看見的那個更大的世界,靠知乎這點兒二手觀點是完全不行的。
你只能自己去系統地積累,打紮實的底子,才能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去。
你捫心自問,一手的東西你看過多少,只看二手的東西註定一輩子被打臉。
——@周祚
這句話也是醍醐灌頂的,炸炸威武。
(另外,這句話只是他在朋友圈裡隨口的一句評論而已,放在這裡,真不需要太過較真「一手二手」所指,大家自己通過上下文能領悟到其中表達的大概意思就好)書是精神主食,乎是精神甜點。
主食讓你健壯,甜點讓你娛悅。
主食難免枯燥,甜點難免催胖。
主食常悶頭吃,甜點分享著吃。
主食物美價廉,甜點貴在獨創。
主食切忌偏食,甜點切忌過量。
主食催生大便,甜點催生唾液。
主食一日三餐,甜點少食多餐。
謝邀。
作為一名程序員,我體驗過國內各大社交網站,還分析過各網站的優點和用戶特徵。當中有一點是:人人、微博、空間偏個人生活社交,天涯、貓撲、貼吧偏社會娛樂,果殼、豆瓣、知乎偏人文科普問題討論。
我在知乎上看到不少大學生說,當同學們在打遊戲、刷人人、刷微博、刷天涯、刷糗百、看貼吧的時候,自己在看果殼、豆瓣、知乎。這話倒沒什麼,但聽到那優越感十足的語氣,我真想潑他一盆冷水:你以為刷豆瓣、果殼、知乎就真能學到許多東西嗎?不,光是刷知乎刷果殼刷豆瓣,你是學不到任何東西的,充其量不過是多知道點皮毛可以跟別人顯擺罷了。
知乎、豆瓣、果殼這類網站,你偶爾看一看,用來增長見識、開拓思維是好的,但如果你想憑藉它們真正學到東西,不可能。碎片化的知識最多讓你了解一些皮毛,想深入了解某個知識還得看系統化的書籍。知乎的回答、豆瓣的評論、果殼的文章篇幅再長,那也是別人經過閱讀消化之後,將自己的知識做了一個濃縮與整理。首先,你沒那個底蘊未必能看懂;其次,就算你看懂了,你跳過了太多循序漸進的細節,最後不過是一知半解;再有,許多人寫的回答都帶有一些主觀色彩,畢竟是自己的知識梳理,不一定能做到專業人士那麼客觀,有什麼誤差的地方便要誤導你了。
所以我誠心建議大家,尤其是那些剛上知乎就特別有優越感,自覺發現了一個知識殿堂的那些大學生們:偶爾刷一下知乎,見識一下更大的世界是好的,如果沉迷於刷知乎,長久下去,跟沉迷於刷微博沒什麼兩樣,只會讓你更淺薄。沒錯,你的確知曉了一些新的東西,而那些東西因為略有趣味,比起微博更容易讓你上癮。你沉迷於不停地找尋新鮮的知識,略微了解覺得很新鮮,然後接著找尋下一處給你這種滿足感的新鮮知識,根本沒想要對任何一個知識點作深入研究,不過是過眼浮雲,沒在心裡留下任何深刻痕迹。
你來知乎一趟,不過是狗熊進了玉米地,看到這個好,掰下來,看到那個也不錯,掰下來,漸漸地,手上捧不下了,就把之前的丟掉。你不信?好,你覺得知乎很好對吧,這也好,那也好,你學到了很多,改變了你很多,對吧。那如果我問你,你具體學到了什麼,具體改變了你什麼,你真能說出來嗎?還是說,那些回答對你來說,不過是有趣的生活調劑?那知乎跟糗百有什麼區別?不過是看起來高端一些罷了,對你的意義是一樣的。
如果知乎對你來說,只是「有趣」而不是「有意義」,或者對你的「意義」僅僅是「有趣」,那你何來的優越感?你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淺薄而已。想要不淺薄,刷知乎是沒用的,還得多看書,看知識系統化的書。如果你因為知乎上某個人在講某個知識時提到了某本書而真的去看,那你就真是在利用知乎學習,知乎對你來說才真是「有意義」的。
認真說,讀書有兩種效用,一,純為消遣。看點輕鬆愉快的言情、靈異、推理、奇幻小說,主要是滿足人的獵奇心。這種閱讀就像蜜蜂采蜜,這邊看看,那邊瞅瞅。刷知乎刷豆瓣刷果殼也能滿足這種心理。對這些人來講,上知乎和讀書沒什麼區別,純為消遣和獵奇。
但另一種效用就沒這麼簡單了。
一個人,如果抱有研究學問、學習知識的態度去讀書,而不僅僅是消遣,他就必須要有嚴肅的計劃和自我監督。對他來講,讀書不僅僅是興趣愛好,更是一種自我提升。為此,有些有趣的書他不得不捨棄,有些很枯燥的書,他不得不咬緊牙關去硬啃,久而久之,也啃出味道來。
對這種人,我會說: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社交網路上,要多讀書。
我自認為就是這種人,所以戒掉所有社交網路。
那我為什麼還用豆瓣知乎?不,我從來不看豆瓣知乎上的文章。我讀書只讀經典的,最好出版十年以上的,沒什麼商業炒作意義,經住了時間的考驗。我出於研究學習,而不是消遣娛樂的心態讀書。那我上知乎幹嘛?我寫。
光讀書是沒用的,要思考,要總結,要學以致用。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他們想得太多,看書太少。是思而不學。我看書不少,但我不想自己學而不思。最好的思考方式是寫作。比如看文學小說,我通過自己創作小說學習寫作技巧,比如看社會雜文,我就在寫知乎回答的時候,不時引用一些先人的我覺得很有道理的思考,並加入自己的感悟。
這篇文章,差不多算是我對朱光潛《談修養》中《談讀書》一文的思考。
如果你只是消遣玩玩,那麼,刷社交網路都沒什麼,沒必要去刻意讀書。但如果你想研究學習,請戒掉所有社交網站,認真讀書,靜心讀書,只在創作的時候使用一些創作平台,但不要沉迷於此。惟其如此,你才能真正靜下心學到東西。
想必大家也能看得出來,知乎豆瓣果殼上相對厲害的牛人多半都是文章寫得很多的。從這一點我們也能知道,光看是不行的,就算你每天看知乎八小時,三年五年,仍是沒進步。
許多人上知乎都這樣,不停地看別人的優秀答案,不停地贊同、感謝、收藏、分享,輾轉反側,漸漸地放棄了獨立思考。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到知乎問一下,看看大家怎麼想的,看看知乎上的優秀回答者們怎麼想的。一看某某某的回答,哇,太牛了,不虧是某某某,贊同、感謝、收藏、分享……下次再遇到問題,繼續邀請某某某回答。
知識太容易獲得,太容易沉溺,許多人便馬不停蹄,輾轉於各個好答案中。稱讚別人,收藏表彰,卻從不見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紙上得來終覺淺,你一味看,一味接受,不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不輸出,不總結。讀萬卷書,也不過是個數字。
萬萬不要痴迷於求知,卻從無創作。更不要因為看到別人的文章寫得好,便望洋興嘆,感概自己太渺小,裹足不前。
因為大量知識的閱讀,看到的優秀回答太多,漸漸不敢表達自己,一想到那些「最佳回答者」的優秀回答,就覺得自己的回答太輕了,沒人看,沒人贊,也沒質量。覺得只有上得了檯面的回答者,才配回答,自己能力不夠,還需要學習和鍛煉。殊不知,只看不寫,永遠不會進步。有錯,才有進步的餘地。你去問問,那些「最佳回答者」哪個不是慢慢進步來的?哪個不是一個回答一個回答攢起來的?你以為他們是一步登天嗎?他們也是慢慢積累的。而他們的積累,就在於筆耕不輟。
不要妄自菲薄。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創作,從最基本最簡單的開始。沒有誰是一步登天的,只要循序漸進,每次都寫得比上一次好就行了。
唯有那些看了許多書,又在看完之後通過自己的語言把書中的知識講述出來、寫下來的人,才真有長進。為什麼要寫?因為你只有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別人才能給你反饋,你才能通過反饋知道自己哪兒是對的、哪兒是錯的,才能有所改善。從不表達自己的人,看再多書、刷再多知乎也是沒什麼長進的。
那些每天刷知乎刷豆瓣刷果殼、從沒認真寫過一篇文章、沉迷於求知、卻從無創作、看了很多書仍是覺得自己沒什麼長進的人,知道問題出在哪兒了嗎?
新書《總有些路要獨自行走》
知乎讓人領略到這個世界的多姿多彩,黑白難辨,處處十字路口。書讓人學會看清這世界的本源,運行的規律,以及在路口該怎麼走。
再精彩的知乎,也是別人的世界,用書才能把自己變的更精彩。
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但是如果沒有在「十年書」上的苦工,那「一席話」說得再淺顯,你也是聽不懂的。
謝邀。
老張最近迷上了知乎。他覺著這裡牛人太多了,好多新鮮有意思的東西。逛逛知乎可不比那看書有趣又有用的多了嗎?
所以老張就不再看書了。倒是有些瞧不起那些看書的人了。「哼,一群凡夫俗子書獃子。比的上我大zhihuer嗎?」
老張說話也越來越有逼格了呢。總是說些大家聽不大懂的話。
像什麼「旅行的意義在於尋找自己啦。」「甘心才是男人最好的溫柔啦。」
「什麼從眾心理獨立人格啦。」「什麼關羽其實是諸葛亮害死的啦。」....
總之老張一下子火了。說的好像都很有道理。
可大家都誇他時,他卻擺擺手說:「別別別,我也是聽過了許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啊。」
說到傷心處,老張點燃一支香煙,眼神悠遠的看著窗外。
此時,是沒人敢打擾他的。
總算到了一年結束的時候,公司準備讓老張這個最有學問的人上去給大家講幾句話。
老張百般推辭。可架不住眾人的熱情,半推半就的上了台。
看著台下密密麻麻的人,老張收腸刮肚的想著知乎里看見過什麼。可他突然發現,他卻什麼都記不得了!
看著老張在台上什麼都說不出來,人群中漸漸起了些議論。
老張憋得臉頰通紅,終於好像記起了什麼。
他大聲說道:「
謝邀!」
然後走下了台。
完。把題主的問題比喻成在學校的學習過程就容易理解了。
看書—————平時上課,看教材,做作業。
在知乎答題—————考試答題。
看知乎—————看學霸的答卷。
平時不上課、看教材、做作業,整天拿學霸的答捲來看,你能學到東西就怪了。因為你根本就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你理解不了學霸的答案。
正確的做法是,平時認真上課,看教材,做作業,考試時認真答題,考完試再拿學霸的試捲來學習一下,看看人家的知識儲備、解題思路是怎樣的。再對照自己,看看有什麼知識點需要補充,然後學習人家的解題思路!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掌握知識!
我的感受,到知乎來不是來起到讀書的效果。而來找思想和知識的索引來的。當知道一扇扇暗藏的大門被打開後。還是要回到書本和生活體驗中去的。
知乎讓你看到一個更大的世界,而書會帶你領略一個個新世界。
只看書沒問題
只看知乎恐怕不行
書籍的最大好處,在於能夠提供相對更好的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這是其他知識傳播形式難以達到的,所以寫書和讀書這種非常古老的知識傳播方式,依然存在,而且是主要的學習手段之一
系統性,易學性,交互性,完整性,在一種知識的傳播方式中,很難同時滿足。說道易學和交互,其實這對寫書人要求非常高,不過這是另外的話題了……
知乎的帖子,質量參差不齊,這就是為什麼我不太喜歡知識社交平台這種提法,因為在中國基本上任何社交沒有娛樂元素都玩不轉,知乎也是按照半娛樂化來運作,很多人答題也是按照這種標準來回答
很多答的好的帖子,基本是一個路線圖,你還要按照這個圖回歸到讀書上……
答的不好的帖子,請一笑而過吧,大家都是娛樂心態,無所謂了……
知乎有一種很不好的情況是,明明沒道理或者什麼都不懂,閑扯一大堆,或者故意說一些高冷的話,或者本來道理是極為簡單的,非要弄個大長篇(除非這問題本身起來就很複雜),這些都是知乎上的不好的方面。但是如果提問者沒有相應領域的專業知識,要甄別這種答案也是非常浪費時間的。
用淺顯易懂,並且言簡意賅的話把道理說清楚,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其實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與其浪費那個時間,不如讀書去……有疑問就來看看,沒有答案也無所謂……
在知乎看一百個歷史類回答,都沒有真的翻一翻東漢到西晉那段通鑒來的深刻。
看書是內功,內力上來了,各種武功招式使用便遊刃有餘,馬力全開。
知乎是小無相功,你若真信了這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或者「一陽指」的功夫,拾人牙慧,照貓畫虎,學了人家表面皮毛不知其內里,難免會走火入魔。大一的時候整天刷知乎和豆瓣,一刻也離不開手機。感覺自己看到了廣闊的世界,可是那個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明明它就在我心裡,我卻怎樣也講不出來。
這上面的世界巨大而精彩,各行各業的精英們都在此地聚集,跟我所在的狹小世界不一樣,在這上面分享經驗知識內容的人很有趣又很有學識,跟我身邊的人不一樣。
它們開闊了我的眼界,卻並不構成我的知識系統,別人提煉後分享出來的知識依然是別人的,不是我的。我只是瞥見了人們內核閃爍時流露的光華,而我自己依然是空空蕩蕩,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以哉。現實與虛幻的差距,我與他們的差距,我整整看了一年,卻沒有寫任何文章,回答任何問題,我感到壓抑。我想像他們那樣做產出者,但卻無話可說。整天看著別人的生活,卻沒有自己的生活。
後來就開始抑鬱。在我所處的世界之外的那個世界裡面的人們活的那麼精彩,他們好像每一分一秒都沒有浪費,他們張口成誦揮筆成章。而我的世界裡面的人們懶懶散散,悠閑而又封閉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為一點細小的成就沾沾自喜。我很焦慮,巨大的焦慮裹住了我,我沒有歸屬感,沒有成就感,生活沒有方向,整日整日睡不著,漸漸的就不再想點開豆瓣或者知乎,天天刷淘寶,在那上面看一些新奇美麗的東西轉移自己的注意力而瘋狂地買買買,淘寶成為我的精神食糧。我感覺我沒有存在的價值。太宰治那句生而為人,對不起好符合我的心境。
還好。我看了柴靜在方所的演講《看見》(請搜網易公開課)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聽波叔的話我不向任何宗教尋求歸屬感,但我信波叔,看了他的《愛你就像愛生命》好想跟他談戀愛,看了李銀河的《我的心靈閱讀》之後覺得李也沒什麼了不起嘛~),又根據他們的推薦去看了《顧準的歷史筆記》《安娜卡列琳娜》,從以上的書發散出更多的書,今年三月份開學的時候開始進入看書的高峰期,每兩天一本書,前幾天看了紀伯倫的《先知》,寫了兩篇短小的文章,寫得不好,但是,我開始創造了。而不再是啞巴。順便貼貼這兩篇求評價~在我腦子裡開了三朵花 (評論: 先知)
但是,事實上我現在看的相當一部分書,我高中的時候就「看過」,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當時看了,卻沒有看懂,看不懂自然不會覺得有趣。哈佛公開課公正(強推)裡面就講過,為什麼判斷哈姆雷特比辛普森家庭逼格更高更「有趣」有價值,因為高級樂趣建立在教育之上,你需要積累大量的低級趣味之後才能實現質變,開始理解高一級的樂趣,所以古典音樂不是誰都能聽的,畢加索十二歲就能畫出古典派宮廷油畫,他後來的奇怪線條價值自然比十二歲時他所畫的那種畫們價值更高(要知道有的畫家一輩子都在畫他十二歲時畫的那種畫,順便推薦bbc 紀錄片《藝術的力量》我承認我還是很沒品欣賞不來畢加索但看完紀錄片我好愛梵高的自畫像和魯林一家)。這些書我後來再看能夠看懂並感到樂趣,幸福與狂熱,大概跟我刷了一年知乎豆瓣有關。但是只刷知乎,一輩子都不會有長進。我覺得這些地方,更像是一個可以對你稍加指導,引領你進入更深層次的領域的老師或者友人。但是老話不是講了嗎,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現在我又開始看豆瓣和知乎了。以下是他們的正確使用方法^_^
前幾天李光耀去世,在豆瓣上搜哪個版本的傳記比較好Lee Kuan Yew on Sino-American relations (評論: Lee Kuan Yew)看了她的評論,發現我對英文的閱讀理解能力比我自己想像中要好得多,於是根據她的書評買了這些書。
《愛默生散文選(英文全本)》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飄(英文全本)(硬精裝版)》 瑪格麗特·米切爾 (Margaret Mitchell)【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林語堂英文作品集:京華煙雲》 林語堂【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英文全本)》 勞倫斯 (Lawrence.D.H.)【摘要 書評 試讀】圖書
又看見 @惡魔的奶爸 推薦prisoner of the state ,Prisoner of the State/Premier Zhao Ziyang-圖書下單,這可是我買的最貴的一本書啊!務必炫耀一下,口亨!亞馬遜上有試讀版,當我發現這本書要六月份才到的時候我就捧著IPAD把試讀部分讀了。理解完全沒有問題!而且讀起來好爽因為完全不用顧慮政治正確與否
以上,是我看了四個小時harry lee kuan yew(笑死我了哈利李光耀哈哈哈哈哈哈)的《經濟騰飛路》累爆了卻發現只看了一百頁不敢相信要知道我看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也就用了四個小時而已!而跑到知乎上來放鬆一下心情而傾吐的話語。(他這兩本自傳我是在淘寶上買的影印版,因為噹噹目前沒貨只有預售。淘寶立等可取。鏈接送上(風雨獨立路 +經濟騰飛路)李光耀回憶錄等我看完了,我會去回答跟李光耀有關的問題。by the way我好愛他。另外提醒大家名人傳記請只看自傳,他人寫的傳記如果寫作者本身不是牛逼的人那就呵呵呵呵)
喜歡看實體書,因為可以在上面隨時寫下想吐槽的話,看到喜歡的地方會折起來。看完之後一本書被我折磨得遍體鱗傷有一種他的精氣都被我吸光了愉悅感~所以想看什麼書我都自己買,圖書館偶爾借一借人家還是很有公德心的啦~
new kindle 買來落灰了。泣。聯網不好連解析度又低,現在有了iPad我好想把它處理掉,你們誰要。。
對了,再放一條雞湯,和原PO主比我就是戰五渣,不過還好,我年齡比他小。每天學習8小時以下是不道德的。(轉)
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基本可以參考我在那個「跟高手聊天還是自己讀書」的問題下的答案。
什麼都代替不了讀書,跟高手聊天不行,zhihu就更不行了。
不過,如果本來也不讀書,那刷刷zhihu也是不錯的,總強過看韓劇吧。
反對那些比喻成主食甜食的答案。zhihu是甜食?這也太高看zhihu了吧。
少上知乎多看書。
看書就像是慢跑,雖然費時費力,但健身的效果最好;
知乎就像是百米快跑,雖然比較刺激有趣,但其實嚴格來說除了耍帥之外沒什麼其他效果。
【你愛吃新鮮甘蔗還是別人吃過幾輪的甘蔗渣】
上知乎和看書是兩碼事,看書是獲取知識的,知乎則是分享知識,你得先看書,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起碼是某個領域很熟悉的,才能到知乎上來跟人交流。知乎,豆瓣,簡書,鮮果這些確實有很多值得學習的作者和文章,也有很多開拓思路的地方,不經意間你會學到一些碎片化的知識,內化成自己的靈感,而且這些實時分享,能滿足現代人的知識的新鮮感,雖然有點像快餐,但這確實目前的趨勢所在。而書本作為主體,如今已經影響力不如以前,但是作為傳統和經典,看書能真正讓一個人獲得內心平靜和滿足,豐富精神和閱歷,系統化知識面。所以,每天多看書,放鬆時逛知乎,豆瓣,簡書等,讓閱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米飯和零食的區別
書是對一個問題從一個方面加以論證,而知乎是對一個問題從多個方面加以論證。舉個例子,達爾文為了讓人們相信他的進化論,會不斷的完善他的理論。所以當你想了解生物的進化過程,看達爾文的進化論時,你會被他的邏輯完善性所折服,但當你了解了其他權威人士對進化論的批評以及生物進化的不同觀點後,各種思想在碰撞,你會產生不同的想法。所以我們在看到一種觀點時,不要視它為真理,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它,最簡單的就是思考相反的觀點,他說一杯水加一杯水等於兩杯水,你就想,一杯水加一杯水還是等於一杯水。這樣可以避免愚蠢的見識。————————————————————————跑題了—————————嗎——————————————————————————哦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