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作者林嘉文的離世?
西安中學確認:17歲史學天才林嘉文跳樓身亡
2月24日17:10,上游新聞從陝西省西安中學辦公室獲悉,此前網傳該校高三26班17歲學生、2015年年底曾因出版《憂樂為天下:范仲淹與慶曆新政》而備受宋史學界矚目的林嘉文去世,消息屬實。校方說法
23日晚跳樓自盡,患有抑鬱症
西安中學辦公室一工作人員稱,校方也是24日下午才從林嘉文的班主任以及家鄉那裡得到這個令人遺憾的消息。因此,在24日上午上游新聞記者電話聯繫時,校方並不知情。
林嘉文是23日晚上在家裡跳樓自盡的。校方目前掌握的信息是,林嘉文患抑鬱症有段時間了,一直是靠吃藥控制。23日晚8點,他吃過葯後在家完成作業;夜裡11點左右給其中一位平常接觸較多的老師發了封郵件;24日晚上該老師試圖聯繫他時,從林嘉文家長處得到林嘉文跳樓身亡的消息。
林嘉文在遺書中提到了江緒林的死,這讓我擔心自殺的模仿效應已經開始作用。
我害怕有更多像林這樣的認真思考的人赴死,所以才斗膽投出這篇文章。
我自己曾因相同的原因抑鬱,現在已經走出來了,所以我想,把我的經歷說出來,說不定有用。
林認為他的自殺是對他自己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達,未來對他沒有吸引力,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他能想像到他能努力到的一切,認清了自己無法超越的界限。
從後面的描述中,他的自殺大概還有兩點主要原因:對周遭社會的厭惡,不能接受自己的庸碌。
即使是自己唯一鍾愛的歷史研究,在他眼裡也是庸俗的。原來這一切都源於對丑的排斥。
我想不只是林嘉文和我,很多人都有過這樣消極的想法。
就說我自己,在我看叔本華的書之前,就已經有了對很多事情的厭倦,我退出了所有學生組織,厭學,離群索居,後來看到叔本華的書時,才會有那麼強烈的共鳴。
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努力尋找活下去的意義。
人總是追尋著存在的意義,從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及其衍生的對理性靈魂的追求,到基督教的侍奉上帝的生活,人們都在追求一種「靈魂」。
人始終願意相信人不只是一團物質而已,更有精神。而對這種自由意志,人類需要為其找到一個安放之處。
哲學家們努力用理性探尋著某種絕對的價值,例如康德的絕對命令。
「理性真的能告訴我們存在的意義嗎?」無論如何,理性是我們擁有的最後的武器了,所以我們如此依賴它。
理性讓我們接受了進化論,進化論告訴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基因複製的一種形式。理性讓我們不得不接受,存在沒有意義。
於是,探求人存在的價值一如探求石頭的價值。當我們有一個目的比如造房子,那麼石頭就有了價值,但如果沒有人去提出這個目的,那麼石頭只不過是在那裡存在著。
如果人想要有一種超越物質的存在的意義,那麼這個自然界必然需要有一個上帝,它給萬物以目的。
然而這個「不動的推動者」並不需要存在——霍金《大設計》中的模型依賴理論已經使得上帝這個最初的規律設計者和推動者不必要存在。理性讓我們無法徹底相信上帝這樣一個存在。
類似的,探求人類的正義,即政治哲學的目的,也是水中撈月。在反覆閱讀了羅爾斯的《正義論》、《正義新論》以後,我發現最基本的正義原則找不到邏輯基礎。
所有一切的政治哲學爭論到最後都是自由與公平之爭,而自由和公平,都只是寫在基因里的需求。
個人的行為,也同樣沒有絕對的對錯,道德只是一種心理需求,一種與大腦前葉有關的心理模塊。
沒有所謂的價值,只有價值感,沒有所謂的絕對意義,只有各種各樣的心理需求。
浪漫主義、存在主義哲學就要在此基礎上回答人如何存在的問題。尼采提出的「權力意志」似乎是「上帝死了」之後,驅使人繼續前進的一劑良藥。
尼采說,自由使我們對自己的角色負責,就像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負責,人格就像一個藝術家的創作物。
我們就像不知如何落筆的畫匠,在未來這個畫布前,構思著自己的畫作。
這樣的創作者身份非常吸引人,但仍然無法就此宣布,這就是人生的終極意義,也只是另一個活下去的動力而已,心理學中稱之為自我實現的需求。
林嘉文因為他看到了自己的上限,無法忍受自己的庸碌。他認為,自己的人生如果是一幅作品,註定是平庸的。沒有了創作的慾望,他就拋下了生命的畫筆。 相信有不少拒絕虛偽庸俗和醜陋的人,會與林、江二人惺惺相惜。但我實在害怕你們這樣可愛的人一個接一個的赴死,反倒留下那些醜陋存在於世。
我不敢說我能形而上地說服你們活下去,我只能說一說我為什麼還要活下去。
在差不多兩年的抑鬱後,我看到了自己想要的創作目標,我想好了在未來的畫布上想要畫一幅怎樣的畫。
我知道,Big Me[1]的人生目標,你們已經看淡了。但還有一種人,目標就不只是為了興趣這麼簡單。
他們通常都有強烈的同情心,例如民權運動領袖倫道夫,例如對底層婦女處境不滿以替女工維權為己任的弗朗西珀金斯,例如馬歇爾,例如毛澤東,例如馬克思。
他們想為他人做一些事,或者大到想為人類做些事,為此不斷地思考,行動,鍛煉自己的能力,錘鍊自己的品格,努力把事情做成。
這樣的人就叫英雄,他們看到了他人的不幸,發現自己似乎有能力去幫助他們,於是就去做了。
一般人沒這樣的能力,當看到他人的不幸,只能唏噓感嘆一番現實的殘酷和無情就回到自己的生活中面對自己的小煩惱了。
即使有能力,一般人也不會像一些偉人那樣殫精竭慮,或者拿出所有財產(就像空想社會主義先驅們那樣),甚至豁出性命去做一些事情。
林和江,不知道同情心能不能留住你們。如果能留住你們,以你們的才智和境界,這個社會也許會多一些英雄,如果有英靈殿,你們將與那些偉人同列。
[1]」現在從中外各種水平的動畫片到各路名人應邀去大學典禮做的演講,全都是對「你自己」的讚美:你原本就是最好的,你非常與眾不同,你註定能幹一番大事,你現在要做的就是遵從你的內心!Brooks把這種文化稱為「Big Me」。對今日之「Big Me」來說,人應該先看看自己對什麼東西感興趣,以這個內心的熱情為指導去選擇一個職業,做事的目的是滿足自己內心的需求。在這種文化中,如果有一個人不愛工作愛旅遊,稍微攢點錢就去世界各地旅行,錢花完了再找活干,我們通常會對他表示羨慕,認為他比那個拼死拼活賺錢就為退休之後能去找個海島定居的人活得真實。如果有人不為賺錢也不為旅遊,只為自己的什麼興趣而努力工作,他簡直就是高山仰止的榜樣了。」----萬維剛《美國人說的聖賢之道》
2月28日的更新
今天得知,武漢一個「學霸」女學生也自殺了。。。所以4天前提醒大家注意維特效應的預警真的是沒錯啊……再次預警~
【2月24日原答案的分割線】
首先,生命的意外去世是非常可惜的。
但是根本不是因為他被稱為」史學奇才「,是因為如同林的同學回答所言:」他只是一名有著一些光環的熱愛歷史的中學生。「
而任何一名普通的中學生以這種方式離開,都是非常遺憾的。
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像對江緒林一樣,那種行為挺卑劣、愚昧的。我實在不想虛偽地以令人作嘔的謙虛把自己「留與後人評說」——以我自己的解釋為準就好了。
嗯,為什麼要引用林同學遺書的一段話呢?因為忍不住了。
我要開個嘲諷:
林同學擔心的是有人不理解,用委婉的方式要求一些人對他的選擇閉嘴。但是,還有另外一幫人,覺得自己可理解他了。是的,就是那種『特別理解他的曲高和寡和絕世孤獨,就和我一樣』的人。
上次那個江老師自殺的問題下面也是一片風聲鶴唳,找「共鳴」嗎?還說他替每個中國人死了一次?還非要拉著人家跟你一樣?
一樣什麼啊?跟你一樣自詡學術造詣登峰造極,可惜偏偏跟你一樣受累於世俗體制和教育制度,自己看了幾本書就變得曲高和寡,社會無人理解,難耐思想自由、遺世獨立,真是高處不勝寒?
不要這樣,真的,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說正事的分割線————
另外說幾點,希望對於身邊有抑鬱症患者的朋友能起到一點點預防作用:
1、抑鬱症的治療恢復初期也是相對自殺高發的時期,那會兒人剛剛能恢復一點行動力,然而腦中的亂麻還沒有理出頭緒,正好可以去實踐病情最嚴重時期一直最想做而又因為行動力缺失而完成不了的事情——自殺。
如果大家身邊有抑鬱症患者正處於恢復期,尤其是剛剛轉好那段時間,請各位家屬和朋友不要掉以輕心。比如林同學去世前還完成了家庭作業,江老師去世前還領回了剛剛改好的褲子,常人可能覺得要自殺的人應該不會這樣做的,然而根本不是如此,還是要多多留意啊。
2、抑鬱症不是內向,也不是悲觀,更不是瘋子。只是對什麼都沒有興趣,覺得一切都沒有希望,對活著也是。不是他不想,是他根本做不到,這是抑鬱症的生理反應,不是心理反應。
是的,也就是遺書中反覆傳達的「xx沒有吸引力」、「xx沒有意思」、「xx厭倦、無趣」。這封遺書簡直就是抑鬱症患病期思維的標準模板,只是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大家可以把xx任意替換成「吃喝」「戀愛」「ACG」「學習」「呼吸」……
3、花了一點時間認真閱讀了林同學的作品,才來回答的這個問題。關於抑鬱症的一個重度的癥狀是喪失閱讀、寫作能力,當然每個人被影響的程度因人而異,並且吃藥後也能力難以恢復完全。只能說林同學天資比較高,即使他沒有完全恢復,可能也比一般人好,但是對致力於學術的他來說,這個能力的落差確實是非常難以接受的。
4、開篇引用的那段他的遺書中提到了之前自殺那位江老師,而這段話算是整篇遺書中情緒比較強的一段,可見江老師之死對他的執行自殺行為的影響力度。這個影響值得預警,可能會是一個學術界(或者校園)維特效應的開端。
5、要避免維特效應的發生,關鍵在於關注點不應僅僅停留在個案。
上一個江老師的報道突出了人家的宗教信仰,這個林同學的報道又說人家史學奇才,再渲染點悲涼的氣氛,製造一點清高和孤獨。這樣不好。
他們首先是值得尊敬的認真做事的人,是普通的未婚年輕人、未成年人,是需要心理學或精神科專業幫助的人。
不要把有無信仰、學術水平、教育制度、學文學理這些標籤重要性放在「生命」這件事的高度之上,免得人血饅頭不夠用。
傳播者應該突出同類型人群心理危機干預,普及一點知識,引導社會共同防範,避免這樣遺憾的事情再次發生。
注釋:
維特效應:即自殺模仿現象,尤其在20-30歲人群中最常見。
起因:1774年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事例:1、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
2、瑪麗蓮夢露死於自殺新聞後 當年全球自殺率迅速增長10%。
3、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殺事件發生後,媒體的報道連篇累牘、大肆渲染。結果從當天深夜到第二天凌晨9小時內,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其中5人不治,當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較3月份增加32%。有幾名死者留下遺書,清楚寫明其自殺與張國榮輕生有關。
4、2015年人大連環跳樓事件。
死者為大,願他來生既愚且魯,無災無病。
下面的話是說給很多看到這個回答的人年輕人聽的。
不要死。
永遠不要讓死亡成為你的選擇,永遠不要。
我經常看關注我的人的主頁,我發現很多都是高中生本科生,並且很多都屬於性格敏感偏內向、情感豐富的類型。
我一直都想對你們說,作為十幾歲二十齣頭的年輕人,一定讓自己逃離細膩的情感,不要過分放大自己的感受,不要沉湎於追尋人生意義,不要縱容自己沉溺於臆想中的虛無和無限不幸。心智心智,智力到了心力還未堅強,很容易就寧為玉碎。輕言人生看到頭,未識乾坤之大,是為不智;個人追求凌駕於現世羈絆,說放手就放手,是為不善;被「沉重」的現實壓到心力交瘁情緒失控,是為不幸。
不要自以為看到了人生的真相。
沒有人可以看清人生的全部維度,天才也不可以。
十幾歲的年紀,更是沒可能看透。這個年紀,你的眼光和能量一定要投向外界,生活的重心是發生在日光下的事,不是你唯唯諾諾的自我,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作為智慧族群,人類除了能夠追尋意義,更能夠建構意義。人死燈滅,不知何往,一切盡逝。永遠不要把死亡作為選擇。
小醫生回答一下。
很抱歉,我關注的不是「史學奇才」、「年少成名」——在醫生眼裡,每一個生命都是同樣寶貴的。我關注的是——抑鬱症。
講一個故事吧。
學習過的醫院曾經有一個年輕護士,技術骨幹、善良貌美、家境優越、夫妻和睦,抑鬱症。
曾經試圖輕生,被及時發現制止了。從此以後回家親人嚴防死守,上班同事重點盯防,每天各種朋友親戚陪她聊天、逗她開心、開導她……
這樣一段時間下來,朋友同事都感覺非常累,這個護士卻沒有好轉的跡象,總是鬱鬱寡歡,說活著沒意思。於是老公把她接回家,每天陪她聊天、逗她開心、開導她……
突然有一天,這個護士一下子就「想通了」,說:「我想好了,還是活著有意思!」她開始主動做家務、出門散心、熱情回應朋友的聊天……
一開始家裡人還是不放心,認為她是故意裝出來的,仍然是輪番看守,不讓她接觸利器、不讓單獨哄孩子、不讓接近窗戶、水邊、液化氣……護士也沒意見,每天對每個人都笑,主動關心家人。
幾個月後,家裡終於放心了,當她提出「在家裡悶久了,想回去上班」時就沒有太阻止。
護士長還是不太放心,每天安排護士專門跟她搭班,還給她安排了實習學生形影不離地陪她,美其名曰「帶教學」。
這樣相安無事幾天。有一天她單獨帶學生下樓去藥房取葯,一路上兩人有說有笑、其樂融融。就在穿過大廳的時候,她突然把取葯車往學生身上一推,撞開學生,飛奔到天井毫不猶豫縱身一跳……
……
……
……
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真正了解抑鬱症。
雖然現代醫學還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但已經基本明確是大腦本身的問題所致,比如神經內分泌、神經再生、遺傳等的異常。換句話說,抑鬱症是一種精神疾病(簡稱「精神病」),不是普通的心理問題,不是可以靠開導、散心、心理諮詢能治好的。而這種精神疾病惡化到極致,就是生無可戀,「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自殺幾乎是唯一的解決方式——就像我說過的那位護士,幾個月苦心偽裝,終於解脫了。
不清楚林同學的抑鬱症是如何確診、又如何治療的。看大家的評論,許多都忽略了疾病本身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抑鬱症導致自殺,就和癌症導致死亡一樣,幾乎是疾病進展的必然結果!
現在抑鬱症的治療藥物和療法已經相當多了,經過正規治療,絕大多數病人可以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再次強調,抑鬱症一旦確診,請務必陪同病人去正規醫院精神科積極治療!請勿為了什麼面子問題只帶他去心理門診,甚至只在家裡不停「開導教育」——他們最需要的是精神科醫生!
願逝者安息。願世人無恙。
————————————————————————————————————醫療本就是服務大眾的,絕不應該高高在上、脫離群眾。再分享幾個我寫過的醫療段子,希望能對朋友們有所幫助,也希望能側面了解一下醫生的日常工作內容,謝謝關注。
在你的專業里,有哪些情況外行人聽起來情況很嚴重,而實際上卻沒什麼大不了? - 楊嘉煜的回答
你最尷尬的一次經歷是怎樣的? - 楊嘉煜的回答
急診室里都遇到過哪些有趣的怪事? - 楊嘉煜的回答
你都遇到過哪些披著高大上外衣的騙局? - 楊嘉煜的回答
生活中有哪些普遍存在、易被忽略而十分危險的兒童安全隱患?如何避免? - 楊嘉煜的回答
什麼時候你會感覺到「卧槽,這都能裝逼!?」? - 楊嘉煜的回答
人在身體看起來完全正常的情況下,有什麼可能性在一個小時內突然死亡? - 楊嘉煜的回答
作為醫生,在火車上聽見廣播里說有一名旅客需要診治,你會怎麼做? - 楊嘉煜的回答
有哪些小病不及時治療,發展到最後難以挽救的病例? - 楊嘉煜的回答
醫生遇到過哪些「這居然都能死」的病人? - 楊嘉煜的回答
學醫後你覺得最恐怖的事情是什麼? - 楊嘉煜的回答
如何看待史學奇才林嘉文同學的離世? - 楊嘉煜的回答
去醫院看病為什麼大夫只看片子不看影像報告? - 楊嘉煜的回答
你看到哪個作者的名字就覺著這是作品質量的保障? - 楊嘉煜的回答
腰間盤突出片子顯示很嚴重!可是自己的癥狀不是很厲害,還需要治療嗎? - 楊嘉煜的回答
普通人跟職業運動員到底有多大差距? - 楊嘉煜的回答
農藥「百草枯」到底是一種什麼原理,不是應該只是除草嗎?為什麼喝一口就救不過來? - 楊嘉煜的回答
卡在喉嚨深處的魚刺過了一夜自己跑出來了,會是蛔蟲乾的好事嗎? - 楊嘉煜的回答
首先,我的觀點是:重度抑鬱症(特別是有自殺意向)需要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結合的全面治療。
林嘉文自殺新聞出來的同一天,我目睹了一次自殺事件。同樣的青春年少,同樣患有抑鬱症。一位22歲的少年,從20多層的樓上跳了下來。當時我剛剛散步回家,在我家小道上的一個新開發的樓盤下面,看到警察、圍觀群眾,已經躺在地上的一攤模糊的身影。嶄新的高樓不斷在我們那個小城出現,老式的6層樓房一個個被推倒。人們的物質生活隨著樓層一層層升高,而精神健康中長期存在的問題也隨著樓層的升高而不斷顯現出來。那位22歲的少年家裡是賣鴨霸王的,在我們那個小城算是有錢人家,有車有房有存款的三有家庭。孩子讀到大學,家裡從來沒有操過心。
當抑鬱症來到他的身上時,周圍沒有人理解,普遍認為是心情不好,學校中生活里可能有一些負面的遭遇。沒錯,環境中帶來的壓力事件確實是抑鬱症產生的原因之一,但並不是全部,抑鬱症作為一種精神障礙(大多數精神障礙都是如此)是生理和環境的交互產物。因而,當人們都認為是環境造成了抑鬱症的產生時,便會有人開始給予外部環境的改變,於是22歲的小夥子住進了新房子,新的環境可能會改變一切吧。
但是任何一名因抑鬱症而自殺的個人都是獨特的,他們內心的痛苦和掙扎的過程都是複雜的,需要被人看到、聽到和見證的。僅僅從外部環境去理所當然的關照,永遠無法深入到自殺者真正的內心中。林嘉文也一樣。不論我們在網路上如何評論他,他內心真實的想法永遠不得而知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心理學研究者們孜孜探索的一個目標就是——為什麼同樣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有些人會患抑鬱症,而有些人不會。這其中的差異,或許就是導致抑鬱症的因素。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前赴後繼的心理學研究者們不斷努力。
在web of science上搜索depression為標題的心理學研究,有將近20萬篇:
我們看似有了大量的結論和成果。但是我們真正認識了引起抑鬱症的因素了嘛?我按照被引頻次排序,被最多運用和深入探索研究的是:
前三甲(僅這三篇被引超過1萬)
這三篇是漢密爾頓抑鬱量表、貝克抑鬱量表和醫院的焦慮抑鬱量表。
繼續往下:
依然是量表。
- 研究者們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是抑鬱症。我們如何判斷怎樣的現象是抑鬱症。到目前為止,這個領域已經有了豐碩的成果和基本確定的結論:
抑鬱症的診斷標準從1994年DSM-IV開始,幾乎沒有重大的修改。以後的版本僅僅在分型上略有改動——如後來關注圍產期的抑鬱症和未成年人的破壞性心境失調——之外,核心癥狀標準和病程標準都沒有變化。診斷標準如下:
抑鬱症的分型(研究者發現有幾種,不同群體中不同環境下可能導致的不同表現的抑鬱症)如下:
接下來的一篇是:
- 從此開始,研究者開始關注人的生理機制與心境的關係。
研究者們在21世紀初開始認識到,抑鬱症不僅僅是環境的作用,在人的遺傳基因中便存在著對抑鬱症產生的重要影響。5-HTT gene(5羥色胺運體基因)的不同可能調節環境與抑鬱症的關係。
例如:遭受虐待和重度抑鬱症的關係是正向的,顯而易見,當人們遭受更加嚴重的虐待時,罹患重度抑鬱症的可能性將增加。但是當5羥色胺運體基因是l/I型時,嚴重的虐待和無虐待的重症抑鬱罹患率幾乎差不多為0.3,而當5羥色胺運體基因為s/s型時,嚴重虐待達到了0.6以上,超出無虐待的一倍多。
此外,生活中的壓力事件數量和自殺意向的可能性也隨著5羥色胺的基因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隨著技術的發展,對抑鬱症有了更加微觀的腦機制和神經機制研究:
在接下來這篇文章中,研究者發現:抑鬱症和大腦的以下部分的功能障礙有關係
這是一個抑鬱症形成可能的神經環路。在外部環境刺激下,這個神經環路出現功能障礙,就可能出現抑鬱症。
首先,研究者關注得最多的大腦前額葉與海馬的神經迴路(hippocampus (HP) and frontal
cortex(PFC)),因為這部分涉及人類的認知和記憶功能,是人類接觸環境與環境產生交互的基礎部分。
其次是關於和獎勵、動機、快感和恐懼有關的基底核(HAc)、與情緒有關的杏仁核(amygdala)和與激素調節有關的下丘腦(hypothalamus),這個迴路在調節和保持情緒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三是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為伏隔核(NAc)、杏仁核(amygdala)、前額葉(PFC)和其他邊緣系統(other limbic structures)輸入的多巴胺(dopaminergic)對抑鬱症有重要影響。
最後,來自藍斑(locus coeruleus(LC))的去甲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來自中縫背核(dorsal raphe(DR))的5羥色胺(serotonin(5-HT))的都會影響環境對抑鬱症的影響。
在壓力環境對個體精神健康的影響中,另一個經典的神經機制是HPA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當個體面對環境壓力時,一方面會激活個體過往對壓力情境的記憶使海馬系統參與其中,另一方面激活個體的情緒系統使杏仁核參與其中;在這個兩個系統參與中,從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調節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使體內激素水平發生變化,調節人的情緒水平和身體緊張感。
- 另一方面有研究者從心理過程來看待抑鬱症,根據不同抑鬱症分型而建構了抑鬱的絕望模型:
從影響抑鬱症的近端因素和遠端因素來看待哪些因素對抑鬱症的產生作用可能更大。
研究者發現:
遠端的影響因素有情境線索,例如看到花兒落下,黛玉感到很憂鬱。花兒落下這個情景的線索就是一個遠端的影響。負性的生活事件,例如一些壓力事件,在林嘉文的時間中,我們或許可以猜測面臨高考對他來說是一個壓力事件,當他年少獲得如此多的榮譽之後,他對自我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高考達不到同樣的高度,或許在他心裡是一個無法接受的事情(純屬瞎猜)。抑鬱型的推論風格——關於原因、結果和自我的推論中(通常是非常二元化的、絕對的)——有部分抑鬱症患者的內心中有一個完美世界,而現實中卻沒有完美,內外環境產生衝突。
中間的影響因素有對負性生活事件高度穩定的歸因、對生活事件穩定的消極推斷和對自我的消極性格推斷,以及穩定的內部歸因。花落了,這個世界就不完美了,花的綻放是短暫的,我的成果也逃不了曇花一現,我也是不完美的,不完美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這一切不完美不值得,都是因為我。等等。
近端因素——無助感、無希望、絕望感。前面的諸多因素最終導致人對生命、生活看不到希望,感覺無助,包括缺乏社會支持會影響和加重個體的無助感、絕望感。最終這種無助和絕望產生抑鬱症的諸多癥狀。
這近20萬篇抑鬱症研究帶我們看到了抑鬱症的方方面面,針對這方方面面,在治療抑鬱症的過程中有了諸多方法,藥物治療以調節患者的5羥色胺、多巴胺激素的平衡和HPA軸的功能,心理治療以促進患者的社會支持,認知上的推論風格,面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應對策略、技能和方法,改變個體的歸因方式、自我概念,最終提高個體的力量和希望。
可是,依然有很多抑鬱症患者得不到全面地治療(藥物+心理+社會支持)。這是中國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責和人們對於抑鬱症等常見精神障礙的偏見和無知所致。
其次,依然有一些得到全面治療的重度抑鬱症患者無法根本治癒。這是當前心理學研究對抑鬱症的病因認識的不足,這是當代醫學和心理學在精神障礙上遇到的瓶頸。沒有一項精神障礙我們的認知到達了和上呼吸道感染一樣達到病因層面,許多精神障礙的研究我們停留在描述水平:癥狀學和分類學的水平上。
關於抑鬱症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學研究都還任重道遠。
謝 @劉柯邀。剛而易折,慧極必傷。
抑鬱症是疾病,是需要治療的疾病,反對一切「心理太脆弱」「矯情」「自以為是」「中二」的斥責,本質上來說這和得了癌症治療或者不治身亡沒什麼區別,批判一個生病的人脆弱並不能顯得你有多堅強。我們對心理健康不但不重視還總是自以為是。消費這位少年生前的才華和作品弄大新聞的,都應該拖出去被長者怒斥一下傳授一點人生經驗。
這大概也和季節有關,上個月我校的一位同學也是抑鬱症跳樓身亡,她生前也是何等優秀一個人。即使拋開他們的才華成就不提,僅僅作為正直善良認真聰慧的人,也不應該受到這樣的不尊重,每次得到這些人選擇離世的消息,我雖然尊重和理解他們的選擇,但我真的很心痛和惋惜,我真的非常希望這些才華橫溢年紀輕輕的生命能夠感受到幸福和快樂,我知道這個世界對於他們並不友好,我有時也想如果我能代替他們承受這些痛苦,甚至會想為什麼抑鬱症是發生在那麼可愛的人身上,而不是我這樣一無是處就算死了也沒什麼損失的人身上,我多希望死的人是我,把剩下的生命續給這些才氣滿滿的人。我這樣庸碌愚鈍之人活在世上,大概也讓寫出這般晶瑩通透的文字之人為世不容的原因之一吧,所以聽到這些消息的時候我也會反省,我到底配不配繼續活下去?
我也很為他們的父母心痛。可是有些人一出生就是個無法調和的悲劇,如果有不傷害其他任何人而結束自己的痛苦的方法,我相信以他們善良的本性一定會選擇這麼做的,可是世上並沒有,指責一個抑鬱症患者「你咋這麼想不開呢?你為什麼就不能和其他人一樣正常生活別給別人添麻煩呢?」是不負責任的,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話,我想他們大概會選擇不出生。長痛不如短痛。
還有藉機秀學科優越感的我特么也是醉了。「剛而易折,慧極必傷」這種事在各個領域都時常發生,理工科學校的抑鬱症並不少,新聞里學生自殺多的大學也多是理工科學校。學到一定程度再加上一部性格原因非常容易覺得生無可戀。說學自然科學或者工程技術就可以避免悲劇的,我很想問問你們,你們自己學的怎麼樣,又認識幾個理工科學生?就拿我認識並進行過深入交談的幾位理工專業的同學來說,我覺得他們真的非常聰明,而且非常理想主義,有時我都替他們擔心這樣下去會不會也走到崩潰的邊緣。無關他是否高中生,無關他是否史學奇才,無關他是否出過書,
我只看一個因抑鬱症而自殺的、承受了太多不幸的,受苦的人。
---------------------------------------------------------
我根本就不接受「天妒英才」這個說法,也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有這樣的規律。
人就是人,有的人能力比較強,有的人能力比較弱。
人就是人,有的人活的時間比較長,有的人獲得時間比較短。
我絲毫看不出這兩者之間的因果關聯。
或許有相關性,但不是從因到果。
我無法看出能力強的人早死就是「天妒英才」,能力強的人長壽就是「天命在此」。
天他哪有那麼無聊,跟一個凡人較勁,來嫉妒一個小孩子。
只有人才會,拿這些來炒作。
--------------------------------------------------------
抑鬱症是病,這才跟自殺有因果關係。
每個人都是值得呵護的。無論他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每個人都有著同樣的關愛自己生命、關愛自己幸福的心。無論這個人選擇了什麼樣的方式去爭取自己的幸福,從本質上,這種追求幸福的衝動都是無法被否認的,也不應該被貶低的。
在這個事情里,我看到他在活著的時候,已經感受到世界對他的惡意。可惜的是,他內心的痛苦無法被排解,無法被疏通,最終醞釀出這樣的結果。
無論如何,他是一個抑鬱症的患者,是一個肉身健康,但內心受苦的病人。
有時候我覺得,這個世界太過重視物質上的痛苦,而對人們心靈上的痛苦忽視得太過嚴重。
如何看待他的去世,我想說的是,希望各位以最大的善意,去看待那些生活在我們身邊、還活著、在受苦的人。他的遺書很完美地回答了「那些年紀輕輕自殺的人都想了些什麼」
是啊,他,他們想了些什麼呢?
是對這污穢的世界的不屑吧。
有個答案提到「為什麼一定要在新聞標題寫上史學天才?」
因為媒體深知,不加上此頭銜,便不會引來一般人的關注的目光。
而這,恰恰就是他討厭這世界的原因啊。又想起了陳丹青老師的話——中國人的信仰就是「去他媽的,活下去最要緊!」
其實這不是一句話,而是一段論證:沒有去他媽的精神,何談活下去最要緊的信念?
很多時候,我們站的越高,越是不敢於,更是不甘心,去痛痛快快大喊一聲:去他媽的!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很多人就是這樣一點點,被自己的理性打磨成一個精緻而冰冷的符號。越是優秀,越是被自己對自己的期許所束縛,越是覺得要從思想上隔離這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視,隔離這種「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平庸,隔離這種「去他媽的老子不幹了你們玩蛋去吧」的粗鄙。他們安分而冷漠的預見到了三十年甚至五十年後自己的未來,從此就覺得人生沒有了驚和喜,可以去死了。
然而不正是這種短視,這種平庸,這種粗鄙,才是我們活著的「實感」嗎?連實感都失落了的生活,無論看起來多美好,卻也讓人感受不到力量,感受不到生機,感受不到理性之外的去他媽的獸性里,對於生存的渴望和滿足。
沒喝過最烈的酒,沒睡過最美的人,沒看過這個世界,沒去他媽過自己的人生,這一切並不可怕,恰恰相反,它們卻是好好活著的理由。
最怕的,卻是沒想喝過最烈的酒,沒想睡過最美的人,沒想看過這個世界,也沒想去他媽過自己的人生。親戚或余悲,
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
托體同山阿。
一路走好。
自殺到底證明了人有自由意志還是沒有自由意志?
生命有生的本能,而人終結自己的生命,這個選擇體現了人的自由意志。
如果像佛洛依德說的人還有死亡本能,抑鬱症是一種疾病,驅使人自殺,那麼自殺則是死亡本能的作用,則死也不是自由的。
人沒有死的本能,死的力量不屬於人,而是屬於環境,包括物質世界、遺傳基因、身體素質、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等。死的力量即趨同的力量,是它們撕裂了生命,是它們扼殺了天才。
謝邀,剛關注這個問題一兩天就收到了邀請,我不知道說些什麼好,惟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我說的生者,是那些被抑鬱症糾纏一生的孤獨的智者、清醒的哲人們。這些人每去天堂報到一個,就像人間真理的燈火熄滅了一盞。
作為和他年齡相差無幾的病友,我很羨慕他的才華,亦尊重他的選擇。他比一些想死而不敢死的人有勇氣,也比那些匆忙輕生的人死的理性,雖然方式會讓他看起來不太體面,在我心裡其實已經足夠優雅。
要說如何看待——我昨天看了這個問題,嚇得趕緊給一個好友打了電話,他也是太逼自己太聰明,於是兩個人都聊的有些戚戚然。他準備出國,因為他嚮往更大的世界;我準備考研,因為我不甘心被關心我的親友阻止高飛。然而我們都不知道終點在哪裡,明明人生還沒正式開始,對周圍彷彿都已經看透,索然無味,無聊透頂。
他說他不知道這麼努力是為了什麼,他說他如果出不去就這麼算了吧,他說他厭惡同學的安於現狀,他說他很孤獨(雖然有女朋友);而我太了解他身上這種氣質了,醫院欠他個診斷書而已。我這個過河的泥菩薩什麼都做不了,只能希望他多保重身體好好活著,我等小民期待雞犬升天的一日……
我現在不夠聰明,所以我還能傻傻地過日子,傻點說不上好,但也談不上糟透了;我也希望他們能好好地過日子,不一定非要改變世界,雖然這種願望極度自私卑劣,可是總有那麼多陌生人,為這些真正的頭腦心疼。
抑鬱症是病。
得這個病容易不停的追問人生的終極奧義,整天想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等等。看起來特別深刻,特別理性,特別世人獨醉我獨醒的樣子。
會自殺。
這些都是疾病表現,所謂的理性的思考,所謂的慎重選擇下的自殺,都是疾病表現。和感冒時會流鼻涕一樣的疾病表現。所以不要讚美,不要怒斥,就像我們不會這麼評論一個感冒的人
抑鬱症發作時,非常折磨人,有的人努力抗爭了很久,還是選擇自殺,我理解。就好像你再怎麼愛乾淨,感冒太嚴重了也要濞鼻子。
而這個小朋友,他連自己生病了都沒意識到,拒絕求助於醫生,就好像沒上戰場就自殺的新兵啊!
太可惜了!
~~~~~~~補充~~~~~~~
小朋友自己有說,希望不要被評價褒貶,本應該一字不說的。因為不論什麼評論,對這孩子都沒意義了,如果說一萬遍你是史學天才能讓這孩子不走這條路,大家估計願意說十萬遍。
寫這個評論是為了後來人!!!
評論里有人說小朋友有固定的醫生,只是醫生只能解決形而下的問題,不能幫到他。
如果你曾患病並痊癒,或者你是從業者,看到自己的病人好轉前後的變化,你就知道,抑鬱症患者,大部分都特別深刻,特別形而上,特別關注意義,價值,特別虛無,特別參透人生。
這是病!這是病!這是病!
當痊癒時,連自己都覺得那個時期的自己很陌生,想問題的角度很怪。
所以一定要評論,要讓別的孩子知道,這是病,要看,而不是,你看人家史學天才都自殺了,大家都很理解他。我對人生的想法也是這樣的,看來是正確的,我也可以去死一死。
你看到一個人感冒流鼻涕,會說:你看那個人的鼻涕流的多麼超凡脫俗,多麼深刻,我真是欣賞他啊!醫生治不了他流鼻涕,是醫生思想境界水平不夠啊!
還是會說:你就感個冒而已,至於流鼻涕嗎?我天天帝都醇厚霧霾吸著,不也沒事?一定是你意志力太薄弱了,連鼻涕都控制不了!
我希望大家說:哎你流鼻涕了,一定要看醫生啊!一定要按時吃藥啊!一定要聽醫生的話啊!
換成抑鬱症,我希望這個問題所有答案,都在說:小朋友你這是身體病了,要去看醫生啊!
不然,這麼花骨朵一樣的少年,開都沒開,就夭折了。
也許還引得一幫同樣問題的花骨朵跟隨
豈不是痛煞17歲的史學天才這句話是個病句,回答完畢。
這個世界上有史學天才,也有十七歲的天才,但是沒有未成年的史學天才。你當歷史是什麼東西,過家家?所以起這種標題的人,非愚則誣。後者概率巨大,兩者可以相互轉換。
這麼好的苗子,非要加壓,非要給擔子,非要光環,無捧殺之心,卻有捧殺之實——人家也說了,他其實對古人的生活不感興趣,無非是退縮到學術研究里能夠獲得寂靜的美感,那還有什麼可講的。
死者為大,死人並沒有什麼問題。
其實藉助死人抒情也沒有什麼問題。
這種藉助一個死人抒情是不是引發了大幅共振,更沒有什麼問題,人言可畏刀筆殺人從來不用負責嘛,要不然哀家還學文法幹什麼。
所以呢,我們還是說理吧。
學不會生存的技術型天才,是社會人,但不是自然人。
不是自然人的社會人,換次水,換個花盆,也許就死了。
亂世這個花盆來說,對於韓信是最好的。
然後呢,不好意思,花盆換了。
那麼死去吧。
不要同情,不要自我感動,不要顧影自憐,尤其是不要裝作同情,自我感動和顧影自憐,否則自我戕害。
遲早,深淵也會凝視著你,跨過燃燒的庭院,最終發出不可拒絕的邀請。
說理完畢。還是BB幾句吧。不可否認他的文史造詣肯定在我之上,也在絕大多數人之上。
很多人說他看透了才會選擇這條路,然而其實我覺得,恰恰是他周圍的人給了他這種「他看透了」的錯覺,促使他走上了這條路。抑鬱症誠然有之,但導致抑鬱症的原因,或許恰恰是傲慢。這種傲慢或許是在外界的追捧打壓下不知不覺形成的,但不妨礙它是傲慢。
另外,他的遺書里表示請不要對他的死品頭論足。親愛的,你還沒看透嗎?人類呢,最愛的就是品頭論足。我打個比方吧,號稱「不給別人添麻煩」的日本人,他們的文藝作品恰恰是放嘴炮最多的。究其緣故,就是人性里好為人師的部分作怪。我這麼說雖然也挺好為人師的,然而無所謂,我又不缺少自我批判靜神。初中時的我,覺得全世界都是傻逼,現在的我,覺得當代人哪有傻子啊,都精得不得了。
在你沒有做出足夠的成績讓我們閉嘴的時候,我們是不會閉嘴的,既然你不屑做出這個成績,那就不要奢望我們閉嘴了。我就是這麼個不友好的人。
「煩請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們覺得不能理解我,請給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題發揮,像對江緒林一樣,那種行為挺卑劣、愚昧的。」
你活著的時候沒法阻止,難道死後就能阻止了嗎?他人給予的尊重,體現在對人格上,而萬萬不是在避諱上。
最後,抑鬱症患者的親友們,請一定一定一定善待、照顧他們。
對於林同學的離世,我表示哀悼和傷感,作為老鄉,作為都是熱愛歷史並學習這門行當的人來說似乎更有了一種莫名的寒冷。
在這裡我並不想過多的去評價林同學的選擇,他的一切,我尊重個人的選擇但很遺憾,很傷心啊。我們離自由有多遠?精神世界與現實如何妥協?學術的終極意義在哪裡,是人文關懷,可是為什麼每每聽到優秀的學人,無論是青年才俊,還是中年砥柱,選擇了死亡,而且是自我結束的方式、死於他們於學術的註腳該如何理解?學術一定要打到多少分才是 合格的?學術是為人服務的,人不再了,空餘的是悲涼。
很多時候曲高和寡,知己少,很多時候理想和現實劇烈衝突,如何辦?如何想?林同學相比是劇烈的掙扎過,生而有無限痛苦的情況下死於己又何嘗不是最好的選擇?
只是人之為人,是社會的綜合、父母情,師生意,這一切又怎是輕易能決斷的,心中的痛苦折磨是葯無法抑制的。
撇開學術,我多麽希望每個有志於學術的人能活得健康快樂洒脫,他們能活得不說尊貴至少被尊重被理解而不是被或者捧上神壇,要麼碾成齏粉。
學術是至高追求,但人生最重要的過好人本身,關懷好自己,體諒父母親人呢師長,如果心已經灰暗喪失了生的意志,又對學術又多少意義呢?學術可以不做,我希望一個活生生的少年,大師可以不要,我希望我們的少年能笑的開心,能寫自己自由的文章,能做更多自己其他的事情。
學術不是一切,帽子不是每個人都要承付的,。文化薪火相傳,從來是一群志向相投的人堅持下來的,但我們不須給個體太多苛求,太多責任,因為他只是他。除了學術,他還是學生,是兒子,是一個普通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這就是很好的。學術是更高的追求,理想可以不滅但那負擔代價太大的時候,孩子多麼希望能緩一緩,歇一歇,傾訴傾訴,我這麼想也許不足為道吧。
你未完成的有人會繼續沿著你的志向去做,只是這名山需要眾人合力,搬不動受不了的時候不妨歇一歇,學術是為人,人生還有我們其他廣闊的天地。我們不求其他,過好自己足矣。
我不懂,你們遺憾什麼。
世人總喜歡用自己的價值標準去評判別人,其實我們只有評的權利,但誰賦予了你判的資格?(評指:我喜歡,我不喜歡,我贊同,我不看好;判指:xx好,xx不好,xx可惜了……)
在我看到高票匿名答主po出的遺書前,我以為這又是媒體的炒作,一向對冠以「少年天才」類似標籤的新聞沒有好感,甚至對被炒作者沒有好感。但當我看完林同學的遺書後,卻是對他有了十二分的欣賞。當我看完後面的評價後,更是突然理解了他的選擇。他只不過想通了,看透了,想離開這個讓他厭煩的地方。是你怕死,又何故說他人輕生?是你汲汲於功名富貴,又何必說他人枉送大好前程?是你早在浮世里被榨乾靈魂,又何苦強逼他人與你同樣行屍走肉?
你看,活著的要被束縛,死了都逃不脫評判。一個看透生死的人臨死前都不忘了說一句「請你們不要借題發揮」(大概是這意思,原話不能記全),你以為林是怕你們嗎。是怕你們傷害他周圍的人,他放下了,有人還活著。當然,有人會質問,他若當真在意他的至親至愛,又為何拋下他們陰陽兩隔。這大概就是他權衡利弊後最後的選擇了吧,而如何選是他的自由。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尊重他的選擇。否則,在一個連選擇死都還有諸多的道德綁架的地方活著不可笑不可悲嗎?
最後,我不喜歡天妒英才這個詞,我也不喜歡遺憾這種哀悼。小林同學你厭惡的世界,剛好是我也痛恨的。我未曾想明白死後,你雖年輕,此事你卻先行一步,願你得償所願。我大概感覺,讀史到了一定的境界是在探究哲學,關於循環往複,向死由生的因緣際會。希望你已經想出了答案,或你的決定是你下一個探索的開始。「望諸位筆下留情,口中留德,不要炒作,不要消費。」
—————————————————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
額,剛剛在自己的公眾號整理完下面這篇關於林嘉文同學離世的文章(http://t.cn/RGClgDZ),一併也發到這裡吧,願他在天堂一切安好。那什麼,只是一位朋友的個人看法,請勿轉載!
關於林嘉文的離去,或許我們應該理智的看待他的理智
理智本身是一種信仰,它是一種確定自己思想和現實之間關係的信仰。——切斯特頓
這兩天的朋友圈被一篇題為《史學天才少年林嘉文自殺,遺書全文》的文章刷了屏,可能是因為之前做抑鬱社區養成的一種「恐懼感」,一看到某篇標題中帶有自殺字眼的文章,沒點開前就會在心裡暗暗祈禱:千萬不要是因為抑鬱症。但現實總是很殘酷,這位林嘉文同學,媒體報道中的「史學奇才」,正是因抑鬱症而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所以看到那麼多患抑鬱症的朋友轉發關於林嘉文同學因抑鬱自殺的文章,還很擔心會不會引發「維特效應」。就是有的新聞發生,緊接著一段時間內,很容易出現雷同事件再次出現。像早前的南京彭宇案後各地上演的多種版本,富士康員工的連續跳樓事件,全國多地學校被不斷曝出的校園暴力視頻……這一切實在令人心驚。
在把我的擔憂和幾位熟識的抑鬱症病友交流後,他們的情緒沒有像我想像的那般大受影響,反倒多很理智的看待林嘉文同學的離去。下面的文字是我根據雪月的口述整理而來,她也是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大學生,因為有著些許和林嘉文同學的相似經歷,表達了一些她的觀點。在此也要聲明下,整理和她的對話內容只是希望更多人能從抑鬱症患者的角度去認識抑鬱症,了解他們的真實狀況。並沒有消費林嘉文同學之意,願他在天堂一切安好。
◆ ◆ ◆ ◆ ◆
文/根據雪月的口述整理
關於林嘉文的離去,這種傳播不可避免,畢竟吸引人的地方很多,抑鬱症、自殺、史學奇才。效仿的話我不知道(指自殺),我沒啥感覺,就覺得他這人蠻獨特的,有點個例,不像著名明星抑鬱自殺號召力那麼大。我唯一覺得很難受的就是大眾對抑鬱症這個事認識太淺薄,媒體又太妖魔化。
其實抑鬱的人有很多,但不是所有人抑鬱了就會自殺,也不是自殺就是抑鬱。
只能說部分理解他,因為我有一部分和他蠻像的,就是獨。如果把人生比作單向列車,他只是提前跳車而已,我沒有想跟著去,這是他的選擇。我覺得他很特別,但是成為特別需要有足夠強大的心理素質,而且他還研究歷史,以前研究南京大屠殺的張純如是吞槍自殺了。我不是說自殺和歷史有必然的聯繫,只是覺得歷史有獨特的厚重感,我有的時候也會看哭的。
他寫的這份遺書不錯(後附林嘉文遺書全文),足夠理智,不是激情自殺,我會為他祝福的(此時另一位抑友也插話說:嗯,我也覺得是,他的遺書並不是那種深惡痛絕的,沒有以前看過的那些那麼傷感絕望哭天搶地的,反而很平淡很理性)。如果是因為生活、學業壓力很大等原因抑鬱自殺,我會覺得非常可惜,畢竟困難確實存在,現實暫時不可改變,但他這種理智自殺很值得理解。
現實里找不到可以聊天交心的人,思想層次高,但是眼界閱歷都不夠,活的會很孤單,像這個樣子作為一個學生會自殺很正常,承受能力不夠。如果仔細往下想,他可能下輩子都很孤獨,但是現實中還是要努力試圖去合群,巨大的壓力不是改變他就是壓垮他,或許自殺只是遲早的事吧。
從這個角度來說,改變可能不是個好事,變成一個庸庸碌碌為生活所苦的人太殘酷了。眾人皆醉我獨醒,大概就是他想說的。另外,其實我真的很想吐槽抑鬱了要多運動,多和人交流的說法,能幹到這些還抑鬱毛線,有陪伴的獨處,然後慢慢來吧。
最後,什麼是天才,做到同齡人不能做的事就會變成天才,請大家不要對一個少年太苛刻了。
人在年少時,正是塑造內聖的年紀。就像羅素說的, 培養的是,對愛的渴望,對知識的尋求,對人類苦難的無法承受的同情。有句話叫: 少不看水滸和三國,因為《水滸》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 而三國里講的都是爾虞我詐,智謀其上的事,看了以後容易以為智謀奸詐、信心便可左右一切。但凡歷史的東西大都是大事件,很少有小而美的東西,年紀太輕鑽得太深不是好事兒!當然了,成年以後這兩部書都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人成年後的最好狀態是內聖外王(內用黃老,外示儒術),就像一隻貝殼一樣,堅硬的外殼裡包裹著一顆柔軟的心,心裏面還包裹著一顆璀璨的珍珠。不斷培養內心對於精神世界的感知和感悟,對於美好事物的感動和感受,減少對於永無止境的物慾的追求。但是待人接物為人處世時,要懂規則知人性,對待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術,不可赤裸裸的將內心坦誠示於所有人,同時是自己的利益就該去積極爭取。
死者為大,可能說得有點多了!願一路走好!推薦閱讀:
※微博直播自殺少年值得我們說 「死者為大」嗎?
※如何對待一個有自殺傾向的重度抑鬱症病人?
※跳海自殺會是什麼感覺?
※為什麼一定要阻止想自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