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讀書的效率?
這段時間突然感覺自己很無知,想要多看點書增加自己的知識面!但是拿起書本以後才發現,不知怎麼回事,無論怎麼看都看不進去!而且就算自己逼著去看也是看一點忘一點的,基本就是在那認字而已!所以向知乎上的大神請教一下有什麼方法可以改變一下這一狀態,在此先行謝過啦
。。。。。。。。。。。。。。。。。。。。。謝謝大家這麼熱情的回答!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提出問題,一開始我並沒有有太多的期待,只是沒想到大家這麼熱情的給我提出那麼多的建議,讓我有更多的可以培養閱讀習慣的路徑!
總之就是十分謝謝大家,同時也感謝知乎這個平台!
(已經寫很久了,周末發出來)
流程如圖。只介紹非小說類閱讀。 關鍵詞:復讀法 筆記法 研讀 費曼技巧 文綱 成文
一:首先選書 (選書參考:書籍推薦 - 話題精華)
二:面對一本書。該怎麼讀?
提供兩種高效閱讀方法。
基本觀:一本書應該被讀兩遍,而且只讀兩遍。好書讀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第一遍你只能跟著作者思路走,反過來說如果一遍就夠了,那這本書也不值得研讀。我說的是具有思想性的非小說類書籍,不是學術名著,所以再好也沒必要讀三遍。兩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辦法是讀完一遍馬上再讀一遍。
「復讀法」
思想類書籍:思想強度4星以上(按5星算) 。這裡的「復」指的是二次閱讀的意思。兩步:
1.粗讀 第一遍是正常通讀,只要放鬆地欣賞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讀的快,值得時不時停下來思考一下的書才是好書。
2. 重(zhong)讀 在讀第二遍的同時寫下讀書筆記。讀書筆記的一個重大作用是給自己日後以最快速度重溫這本書提供方便,直接看筆記就可以。還有別的好書等著我們去讀呢,所以筆記最好要寫到可以取代原書的程度。
非思想類書籍:思想強度2~3顆星 這種書的思想含量不高,但會有一些亮點,所謂乾貨?兩步:
1.粗讀 第一遍快速瀏覽,掃讀。所要做的就是大致標記感興趣的地方,有亮點到底地方。此類書籍,實質內容一般只佔30%左右,所以,一字一句閱讀是愚蠢的。
2.重讀 第二遍可以細讀第一遍標出來的地方。
「筆記法」
方法來源於個人實踐,親測「有效過頭了」。兩步:
1.網上尋找該書相關閱讀筆記(非書評,找那種有章節脈絡邏輯的)。比對各篇閱讀筆記,取記錄最全的一篇。
2.通覽 第一遍通覽全文,對全書有大概的印象 。
3.參照筆記閱讀 對於感興趣的地方,仔細閱讀,對不敢興趣的地方以筆記代閱讀 並且根據自己的閱讀體驗對所參照的筆記有所增刪。 形成個人讀書筆記。
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可以「節省閱讀時間又不失重點」,可以「快速形成個人筆記」。
按照思想強度選擇以上的其中一種方法,完成這一步後,對於一本書70%~80%的理解應該有了。當然,還有一些20%~30%的重難點。
完成這一步,對於絕大多數的人已經算是高效閱讀了。第一種在閱讀知識吸收上可以打敗全國80%漫遊閱讀者。第二種在時間和效率打敗全國85%自由閱讀的人。所以,你僅限於此也無可厚非,因為長此以往的堅持一定可以變得越來越優秀。
但是,如果你想變的更加有深度。那麼嚴格意義來說,第一步只能算是:###知識面覆蓋###
深入研習的第一步,就是對你需要學習的內容有個大致印象。若在課堂上,這意味著你要看講義或讀課本;若是自學,你可能要多讀幾本同主題的書,相互考證。學生們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認為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從很多方面來講,這個階段卻是效率最低的,因為你每單位時間的投入只換來了最少量的知識回報。我常常加速完成這個階段,很有好處,這樣,我就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到後面兩個階段(研究)。
如果你在看課程講座的視頻,最好是調到1.5x或2x倍速快進。這很容易做到,只要你下載好視頻,然後使用播放器的「調速」功能。我用這法子兩天內看完了一學期的課程視頻。如果你在讀一本書,我建議你不要花時間去高亮文本。這樣只會讓你的知識理解停留在低層次,而從長遠來看,也使學習效率低下。更好的方法是,閱讀時只偶爾做做筆記,或在讀過每個主要章節後寫一段落的總結。
來自Scott Young 參考:怎樣做才能不虛度大學的時光? - 白詩詩的回答
知識只有經過研究才能進入大腦。當我們完成初步閱讀任務後,會出現一些薄弱地帶。包括:模糊的概念、概念之間的關係等 因此,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提取出重難點的「關鍵詞」、「關鍵概念」,進一步研讀。
研讀
主要有三個方向:
深度拓展:知識的背景探究。缺點是需要很多探索,但它可能是牢牢鎖定知識的最佳方法。
橫向拓展:需要在知識周圍建立聯繫,通常意味著你要建立模型,在模型與原知識之間建立聯繫。 縱向拓展:運用得當,其速度要比深度拓展中探究知識的背景快得多。
當然,你在研讀的時候難免會出現理解困難的現象,因為研究的東西本身難度就增加了。
理解不好的表現如下:
- 你雖然在讀書,但是不知道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
- 筆記記得很清晰,完美,但是你卻不明白什麼意思。
要明白字面上的意思並不需要什麼魔法,我的建議是如果理解有困難,不如尋找寫得更好,解釋更清楚的材料閱讀,而高級技術如比喻法或內在化只有在基本的理解(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搞清楚了)達到後才能發揮作用。 (注:我認為看不懂理工科類的書不是你的理解有問題,而是書本書寫有問題。這種學科的書多數內容實質上就是產品說明書,說明書看不懂只能怪說明書對於細節描寫不夠形象具體,不能讓你根據文字如實的聯繫到實物。所以,實踐才顯得重要。個人意見。這個觀點我已經認定,不討論。)
即使你覺得無法理解一段話,也不必太憂慮。我發現,這很少成為主要的問題。遇到不能理解的問題時,你可以放慢閱讀速度,尋找不同的說法。一般我遇到新概念新思想時,在完全理解前總會耽誤很長時間,我的強項在於一旦有了點初步的理解,我就能迅速抓住它,並且快速地讓其成長,因此我能輕鬆地運用它。
如果我們已經經歷了以上階段,那我們如何檢驗我們是否理解研究的內容呢?
回答是:費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這個技巧的靈感,源於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自傳里,他提到曾糾結於某篇艱深的研究論文。他的辦法是,仔細審閱這篇論文的輔助材料
(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基礎、足以理解其中的艱深想法為止。 對付一個知識枝節繁雜如髮絲、富有內涵的想法,應該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識塊,再逐個對付,你最終能填補所有的知識缺口,否則,這些缺口將阻撓你理解這個想法。
參考:費曼技巧 - 熱門問答
費曼技巧應該怎麼做?
1、闡述:在學習的過程中挑出重點,對重點依據自己的原有知識對之進行闡述並記錄
2、校對:把自己的闡述和資料進行比對,了解不一樣的地方,同樣的吸收之
3、重複:對於重要的資料反覆進行闡述,對比,達到自己很深刻理解的程度
去教一個完全不懂的人,則是一種最最強大和徹底的反思途徑,這就迫使你對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認為正確的那些東西作徹徹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眾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到這一步,基本已經大功告成。 但是為了更好的鞏固並進一步激發你繼續學習。 我建議你寫一篇關於書籍的文章。三步:
1.「文綱」 根據筆記以及自己的理解,尋找一個主題,比如在知乎上尋找相關主題的問題,草擬一篇文章的大綱。
2.收集輔助資料,補充文章細節。
3.修改 於是「成文」。
關於為什麼要寫文章,有以下幾點好處:
- 獲得反饋,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 寫在知乎上面的答案,或許可以幫到一些人。
- 「一次表達,無數次閱讀」、 「知乎極大地增強了話語的復用性」。
- 無地域限制,整個互聯網上從A到B只有一個點擊的距離,在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方面的潛力要遠勝於原始的交談方式。即便不打照面,也可以心照不宣;即便素未謀面也能坐下來兩個互聯網終端就聊得熱火朝天。
- 一個有價值的知乎賬號是一份很好的簡歷。這裡的「簡歷」並非是狹義上的求職簡歷,畢竟現在還沒有到價值知乎的時代。這裡的「簡歷」是指一個讓別人了解自己的窗口。至少你會因此而結識更多的人,你的知乎價值越高,你結識的人就越牛,跟牛人交流又會讓你的眼界得到極大的開闊,打開一扇又一扇你原本不知道的門,於是你就變得更牛…
- 在開始寫你的文章之前,我知道很多人不寫的原因是因為覺得沒有什麼可寫的,其實這是一個怪圈,你越是不開始寫,總是拿有限的思維緩存去默想一個問題,就越是沒有內容可以寫,如果你逼著自己將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寫下來,看著自己寫的內容,試著進一步拓展它們,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遠,很遠。
另: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瑣記不算思考、嘮嘮叨叨也不算思考、沒話找話也不算思考,請以此類推。
參考並推薦:
1.《暗時間》(劉未鵬)
2.《萬萬沒想到》(萬維綱)
3.《把時間當做朋友》(李笑來)
感謝閱讀。周末愉快,如果看到這裡,進步的時候不要忘了別人的艱辛,不要忘點贊哦!!
可以去微信公眾號搜索---「白詩詩」,為什麼呢,因為我也轉移陣地了。
以下是我的值得一看的答案:
1.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3.
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試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試成功幾率? - 白詩詩的回答4.我所依賴的記憶方法 - 知乎專欄
5.給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學習方法 - 知乎專欄
6.那我就靠這篇文章賣錢了 - 知乎專欄
好吧,只貼幾個
讀書不是為了做什麼,想做什麼就別讀書。
讀書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態度。就像一天三頓飯,到點就要吃,吃不著就心慌,要主動找食兒吃,而且非吃著不可。等吃到嘴裡,安心了,泰然了,該DOTA就DOTA,該睡覺就睡覺,該嘿咻就嘿咻。
你先問問自己,有這種習慣嗎?
我相信沒有。
那麼問題就簡單了。首先,我們要培養一個讀書的習慣。
從現在(別跟我說明天)開始,每天拿一個小時的時間用來讀書。別人是一天24小時,你是23小時,始終有一個小時要留給讀書,這是雷打不動的。不管多麼不想看,也要拿本書坐那坐一個小時,要培養讀書的定性。
其次,不要以為看幾本書就能讓一個人起到脫胎換骨的功效,更不要以為讀幾本書就能讓一個人變得有思想、有內涵,思想是頓悟,內涵是熏陶,這兩樣都不是從書上能學來的。要做好讀一輩子書也只能當個愚人莽漢的心理準備。
既然如此,那我們還有必要讀書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要讀書。不光要讀,而且要堅持讀。國外有研究表明,讀書是各種學習方式中,效率最底下的。讀一本書學到的知識,並不比你看一部電影,做一次旅行,聽一節公開課,進行一場有效溝通學到的更多。讀書給人帶來的改變,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潛移默化的。三年以後,什麼電影、旅行都只能成為你腦海的記憶,或者追姑娘時的談資,只有日積月累讀過的那些書,才會將你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鍛造得更加完善,更加成熟,讓你的思想做到真正的獨立。
希望樓上的@張趁同學在回答問題時能夠認真一點。題主問的是「怎麼提高讀書效率」,不是讓你示範什麼叫「誤人子弟」。
如果是想用讀書來擴充知識面的話,這不是個好方法,見效很慢。建議你多看看新聞,刷刷微博,玩玩填字遊戲,看點雜誌什麼的吧。 ——張趁
「新聞、微博、填字、雜誌」,這種時效性的碎片信息也配稱作知識?它們連做談資都不夠格,因為當你嘗試去了解它的時候,說不定人們已經展開下一個話題了。要記住,百分之九十的新聞和你(包括我)是沒有關係的,因為你只是一個小人物。
閱讀永遠是一場孤獨的旅程,考驗的是你有沒有決心和耐心走到生命的盡頭。
我之所以把每一句話都加粗,是想告訴題主,上述每一句話都至關重要,希望你認真閱讀。
.
有人問過我,你是過目不忘么?我說不是,前天中午吃的什麼菜我都記不住。
他又問,那你怎麼能記住自己看過的書呢?我說答案很簡單,發現自己想不起來時,再看一遍。
再看一遍,就這麼簡單。.
每年閱讀300本書以上的讀書導師大岩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把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一書中告訴我們,高效率閱讀(針對實用性書籍)只需要三個步驟:設定讀書目標;做好讀書筆記;學以致用、付諸行動。
設定讀書目標
一個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而閱讀一本書的開頭應該是確定讀書目標。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應該在開始正式閱讀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想要通過閱讀這本書獲得怎麼樣的知識。
可能有人就要問了,一本書好沒有讀過,我怎麼知道這本書能夠教給我什麼知識呢?其實不難,一般我們只要通過書名、序言、目錄和後記就能夠大概掌握一本書的主要內容,知道這本書是在講什麼的。所以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直接跳過序言、目錄和後記是很傻的,這樣看似節省了時間,卻不能夠理清整本書的一個基本脈絡,也就達不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
既然已經知道了一本書的大致內容,那麼我們也就可以大致知道這本書可以教會我們什麼了。但是我們還應該明白一本書寫得再好,它真正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也不過在百分之二十左右(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二八原則)。為了提高讀書效率,我們就應該「有所讀,有所不讀」,用百分之八十的時間來攻克那百分之二十的有用知識。
比如我在閱讀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的時候,通過書名我就很清楚這是一本可以教會我怎麼更好閱讀一些實用性書籍的書。再通過序言、目錄和後記,我其實已經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了很全面的了解,知道這本書一共分為五個部分,但是真正有用的應該是前面四個部分。而且主要內容是設定讀書目標、製作思維導圖和付諸行動。那麼接下來我就很輕鬆地在書中找到相應內容進行具體學習,而對於一些無足輕重的內容完全可以忽略。
做好讀書筆記
做讀書筆記是三個步驟中承上啟下的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它決定了我們的閱讀質量,也關係到未來我們如何去付諸行動。做讀書筆記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是邊閱讀邊做,對於一些重點內容進行寫寫畫畫;第二個部分是製作思維導圖,理清整本書的脈絡。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如果我們在看一本書的時候不去做適當的讀書筆記,往往會在讀完一本書之後發現什麼都記不得了。所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寫寫畫畫尤為重要,這樣一方面可以加深我們的記憶,另一方面在對整本書做總結的時候也容易找到重點內容。
在閱讀過程中做的筆記可以直接把重要的內容標記出來或者摘抄在筆記本上面,也可以把自己的閱讀感悟寫下來。
等到把整本書都讀下來了,讀書筆記應該也做了不少,就少不得化零為整了,這時候思維導圖的功效就尤為明顯了。在製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其實相當於我們又把整本書的主要內容過了一遍,理清了它的層次脈絡。而且這張思維導圖就是簡化版書籍,等到以後你忘了這本書的內容的時候就不再需要重新閱讀一遍了,通過思維導圖就很容易回想起來這本書的內容是什麼。
就比如我在閱讀這本書所做的思維導圖
實用性閱讀指南
若干年後,只要再看到這張圖,我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回想起來這本書講的是關於實用性書籍的讀書方法的介紹,以及一些更為具體的內容。
付諸行動
儒家講究經世致用,如果學習了新知識卻不拿來用豈不是浪費。所以閱讀完一本實用類書籍,最好就是把書中所講的內容進行一次實踐。通過實踐,我們才能把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為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技能。
比如閱讀完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我雖然知道了很多關於提高閱讀效率的書籍,但是如果我還是依然我行我素,按照以往的方法來閱讀,那麼顯然這是一次無用的閱讀。相反地,如果我能夠及時利用書中的方法來改善自己,這對於我未來的閱讀將會大有裨益。而這也就是我閱讀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所應該有的收穫。
其實沒什麼捷徑可以「快速閱讀」,一般是閱讀量累積和對該領域的熟悉程度共同決定的。速度的快慢和本身語言理解能力有關,比如我讀中文比英文快很多; 也與該領域知識儲備有關,剛開始閱讀陌生領域的書時,慢是正常的,比如我都計算機的書再厚也很快,但剛開始讀金融的書就是看很慢還理解了不,不用著急,過了基本知識儲備期,再考慮速度問題吧,比如我啃過幾本金融硬書後,現在看金融的書也快了。「熟能生巧」 是最好的概括。
而生活中對快速閱讀的需求其實是以最快的速度做到需要的理解程度,所以這是個速度和理解的trade-off。快速閱讀主要用在是找尋資料(工作中的,學習上的),如果是小說,詩歌之類的休閑閱讀,就別考慮速度問題了,你應該放鬆,想讀多慢就多慢,甚至反覆吟誦,盡情享受讀書的美好時光吧,不要計較讀快讀慢(但如果你已經將以下竅門深深烙進了潛意識,自然而然也會快一些的)。
好了,把快速閱讀限定為熟悉領域並主要用於找尋資料的範圍後,歸類出以下的小技巧用來幫助養成好的閱讀習慣,進而自然而然提高一些些的速度。為了方便記憶和聯繫,分類為習慣技巧,內容,心理3大方面9個技巧。
第一大類: 習慣技巧:
這些習慣技巧都是可以鍛煉的,等把這些技巧訓練成潛意識的習慣,速度一定是有提高的。
技巧1: 心裡一定不能默念,你的腦子其實理解很快,默念會大大拖慢頭腦理解內容的速度。這個習慣一定要改掉。
技巧2:可以用手指幫助,手指豎向行進的速度比平常閱讀速度快一點
技巧3: 訓練眼球靈活度 :詳見圖一圖二
圖一: 眼球快速移動到下一個點
圖二: 訓練眼球看的寬度,盡量能看到一整行,或者一行眼球只需要停兩下。
第二大類: 內容:
這塊主要是如何對待讀書的內容
技巧4: 閱讀前要有目的,帶著問題查找比漫無目的當然更快速。
技巧5: 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應該一直用不同速度在讀,需要的信息讀的仔細些,其他一掃而過
技巧6:看目錄,看主題句,快速找到需要的內容。詳見圖三
圖三: 看主題句來大致把握文章的意思
第三大類:心理:
這塊內容有點雞湯,但其實還是蠻重要的,很多事情道理順了,事情也就順了。
技巧7:要明白 閱讀不是要逐句過一遍,而是要理解到關鍵信息。
技巧8:心裡不能總想著跳著讀是不是漏掉了什麼, 對大部分資料來說「泛讀」才是最有效獲取信息的方式。精讀是過去信息匱乏帶來的後遺症,以現在世界上存在的信息量,大量泛讀才是正確的方式.
技巧9:不是你看過一篇文章你就要用腦子牢牢記住所有觀點永遠不忘,對自己要求太苛刻了。其實大量的信息可以非常容易的再次找到。實在克服不了心魔,自建讀書notes或者索引可能有幫助
用了上面的技巧,我今天下午看了本技術書(我做技術的,但不是我那個方向的技術), 700 頁+, 一頁頁過,大概一個多小時看完。么么噠。
----
說明:圖片拍照自「10 days to faster reading"
8/4/2017修改
看到了一些回答,還有個挺高的,但我想這個答題者還是不懂得讀書的本質,也就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提問者覺得讀書效率不高,看前忘後,覺得這樣讀書不對,我以前也這樣覺得,那我就貼一篇我看過的文章給你吧,我看了幾遍,又做了筆記,覺得還是挺深刻的
關於閱讀,你真的會嗎?
文/
陳曉暉 湛廬文化創始人
在現實中,很多讀者都會問我這樣一些問題:
1、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一些問題,我要讀什麼書?
2、這本書是否有相應的解決辦法。
3、一本書的內容最後可以用幾句話總結,那麼這本書有何用?
面對這些問題,我往往很難回答或者根本不回答。
其實,閱讀分為功利性閱讀和非功利性閱讀,前者一般就事論事,授之以魚(魚是否可吃未知);後者往往開拓思維,授之以漁。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出現,也許和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我們從十幾年的教育中往往得到的是「魚」,學習過程就是一直在尋求標準答案的過程。但是在工作後發現現實世界中,很少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原來所謂的答案並不能解決很多現實問題,於是我們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那麼,在閱讀中,我們最重要的是要學會什麼?《牛奶可樂經濟學》作者弗蘭克說:不要急於去書中找尋答案。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不是公式和概念,他們並沒有標準確切的答案,每個人都有可能給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釋。
知識都是前人對於規律的總結、前人的發現、前人的發明、前人的經驗。但是現實中,人們往往不願意解決問題,更願意直接知道答案(因為答案更簡單,不用費過多的腦細胞),所以大多數人喜歡知識的原因其實在於知識好像可以告訴你一個結果。但是我們永遠都會有新問題,過去的知識沒辦法解決未來所有的問題。所以,有很多時候知識會表現得無能為力。同時,知識也不並是萬能的。
我們看到很多著名的國外非虛構類作品通常論述篇幅非常長,但是最後的結論並不複雜。這種方式我們有時稱為美式包袱。這個過程很像拉弓射箭,弓一直在拉,越來越滿,最後放箭。重點在其拉滿弓的過程,這就是開拓我們思維的過程。例如我們出版的很多書像《爆發》《清單革命》《驅動力》《認知盈餘》《大數據時代》等等。這些書往往通過引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現實案例去論述一個或者幾個結論,整本書的寫作過程其實是不斷地開拓我們頭腦中的溝壑,刺激我們對外界現實的思維反應,從而幫助我們形成系統、科學的邏輯思維。而大多數讀者僅僅關心最後射出的箭是什麼,這並不能帶來最大的閱讀價值。
我們有時候總想趕著知道答案,看箭射到哪裡,其實拉滿弓的過程才是真正閱讀的享受,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也是教你「漁」的過程。我們往往發現,即使我們知道了一些結論,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跟本不知道如何應用或者想不起來去應用這些所謂的答案。這是因為,
其一:任何具體的解決方案都必須根據現實的環境和資源才能做出。對待同一個問題,大企業和小企業的解決方法不同;同一組織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解決方法不同;不同家庭環境解決方法不同;同一環境下,自身能力不同解決方法也不同。所以,只有掌握了系統的思維方式,才能正確地分析問題,避免盲人摸象式的錯誤。
其二:只有通過這樣的思維方式重建,才能有效地改變原有的思維習慣,對待現實問題才能建立思維的條件反射,才能不自覺地去應用我們所學到的知識。
中國古代哲人早就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是在當下我們卻常常犯著同樣的錯誤。通過這篇小文,希望能夠使廬客們正確地看待閱讀,正確地理解閱讀,正確地找到書中的「漁」從而去解決生活中的「魚」。
最後祝大家春節愉快!新的一年愛上閱讀,從閱讀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看到被贊最多的回答里有句話:「國外有研究表明,讀書是各種學習方式中,效率最底下的。」挺讓我意外的,因為就我個人的經驗,讀懂一本書學到的東西,遠遠多於電影,旅行,聊天,講座,聽課。不過說這個就跑題了,而且只是我個人的體驗而已。
主要針對樓主的問題:
拿起書本以後才發現,不知怎麼回事,無論怎麼看都看不進去.
如果書是小說什麼的,我就不說了。我只針對讀專業書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看不進去書的可能的原因:
1,書不夠好,或者不夠適合自己。
1) 讀書前,先簡要看看書評,認真選書。一般我比較傾向讀英文原版的書,因為講解比較清晰,不容易有歧義。雖然開始閱讀的時候會很困難,但是堅持下來獲益無窮。關於堅持我會在下面說一些。
2) 要先讀書前面的序言和簡介,如果不合適則換書。有一些書會在序言裡面說,不適合初學者。這時候如果你還繼續讀,只會跟讀天書一樣。
3) 相信自己的判斷,可以有選擇的借鑒別人的推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就拿我個人來說,我比較喜歡系統和全面的書,喜歡對細節闡釋清楚的書。而我身邊很多人則喜歡看完能快速上手操作的書。
2,無法長期專註看書,容易半途而廢。
一般來說,無法堅持是普通人和牛人的最大差距。
先說需要注意的:
戒驕戒躁。學習是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因此讀書的時候不要去在意進展太慢。不要去刻意和牛人比(他讀了這麼多,我才讀兩三本)。牛逼的人也是從傻逼變成牛逼的。當然更多的人會說「為了達到XXX的目的,我必須在3個月內做完XXX」。這種話說說就好,不要太放在心上,畢竟如果有個時限壓在心頭,會分散你的專註,同時讓你浮躁,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再說我認為好的習慣:
1) 記筆記。這個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很多人由於惰性,或者急功近利要短期速成,會忽略筆記。看專業書不記筆記只有一種情況可以不記筆記:你對書籍的知識有相當程度的了解,讀這本書只是略讀,來彌補知識體系的漏洞。否則我建議最好是馬上開始學習記筆記。關於記筆記的好處,可以自己百度google。就我個人而言,兩點:a,加深印象,從而理解更深入(這個效果很贊,成功學會一塊知識,會一定程度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b,如果因為特殊的事情中斷了對某本書的學習,可以從筆記入手來快速回顧,從而進入先前的學習狀態(相當於遊戲裡面的存檔)。因此,筆記最好是按照書籍的樹狀來整理,用盡量少的字記錄自己學到的重要內容。
2) 思考總結(最好寫下來)。每當學了一個東西,如果不懂一定要搞明白,如果懂了盡量舉一反三。此外,一邊學習一邊記的筆記,當回過頭來,可能發現不夠完美(比如有些地方應該省略,有些地方應該記得細一些)。這個時候可以再對筆記進行總結。
3) 每天把讀書放到第一件事情,盡興的去讀,但不要強迫。困難的事應該作為每天要做的事的第一件。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從困難到容易依次去做。如果你最怕英語,那麼首先學英語。這樣可以防止你總是逃避它們。
4) 讀書後,盡量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如果自己學習到了東西,和他人分享,討論,會加深印象。同時學的好的話,會增強自信。長期以往,就會良性循環,讓你愛上你學的那個方向。
本來想寫得更細一點。不過現在有事兒去忙。就到此。希望對你有幫助。
p.s. 關於總是忘:如果你記了筆記,閑著的時候翻看一下,會很方便的,不會忘那麼快。首先在讀書之前自己思考一下{動機很重要}:首要了解一本書的觀點,需要思考清楚和現實、個人生活之間的聯繫,才能始於書不止書,提高讀書的效率。
推薦我寫的一本書評《高效能閱讀》你可以參考一下。
前幾天在飯糰看到這樣一段關於蕭秋水老師的《進階》上看到一段話我很認同:
「有人給我說了個道理,人生就是要享受美味,才不辜負。然後告訴我牛油果奶昔的做法,說牛油果多麼有營養,多麼好吃。
這就完了?
對,別人的義務已經完了。道理和方法,我也知道了。
接下去是我的事。「
而如何實現高效能閱讀?合理運用89條技巧以適合自己的方式來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這是我想在閱讀原尻淳一這本書之前就在思考的問題。進入某一領域內:學會如何學習,閱讀如何閱讀。
突然想到最近在coursera公開課中上《史記》的呂世浩教授對於讀書給出了三個最重要作用的總結:第一為了啟發智慧,第二是為了了解人性,第三為了提升自我。
那麼讀書這件事,你可以花點時間好好思考一下了。《高效能閱讀》這本書,主要分享的就是:養成善讀體質,有效讀書讓你的知識立體化,產出原創文字。89條技巧涵蓋在裡面,慢慢成長你的讀書節奏~
原尻淳一,身為廣告人同時兼并企業培訓講師深諳知識的重要性,創造個性化、創意,甚至善於把握觀眾的情緒,同時仍然在嘗試不同的的形式。
一:愛上讀書,保持你的善讀體質。
「對於挑起好奇心的事物,本書用」內在動機「一詞來表述,而讀書便是探求內在動機的一種手段。」
自我認知的重要性,便在於自己的內心底里的源泉重要不重要,到切實落地的執行層面。作者還提及了一些在讀書時必要的額外增加一種緊張感和壓迫感的環境氛圍,更能夠讓人進入到閱讀的專註的狀態,從而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性的行為。
總結書中分享了很重要的四點閱讀原則:
1, 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開始閱讀
2, 刺激自己養成閱讀的行為習慣,之前看董卿分享過自己在睡前會保持閱讀一小時的習慣,和《深閱讀》的作者也分享過每天在臨睡前閱讀一本書的習慣,亦或零碎化坐車,泡澡時的閱讀行為都是可以慢慢實踐起來。
3, 了解作品書籍作者的人脈關係,挖掘知識本質。
4, 創造讀書環境:不論是待家裡,外出OR 加入讀書的社群。尋一群志道同合的書友分享學習一本書,都是在非常可實踐的方法。
二:方法:讓你的知識庫變立體結構化
在這個「買書如山倒,看書如抽絲」的閱讀時代,受消費主義橫行的影響,很多人陷入了一種買買買的癲狂狀態,而忽略了讀書真正的意義。對於真正喜好讀書的人而言,讀書是一個行為,它和吃飯睡覺走路一樣都是一個行為。而在此行為基礎上,我們需要不斷地做一個知識庫的建造。
打造這三個步驟
1,掌握「速度技巧」:「假設「與」驗證「式閱讀,掌握閱讀節奏。
通過書本主題內容分享,目錄把握結構,啟發大腦思索靈感。作者在書中也很簡要的分享了速度的基本技巧和階段論。
2,學會「類比讀書「垂直型*水平型閱讀:讓自己更為專業,用主場的眼界去看待一切。
保持專註,啟發性思維方式。
3,行動操作「解剖讀書「技巧:開始分解,收集一本書的精華。
讓你開始行動起來,看得到效果,才會更有行動的執行力。方法都在書裡面了。
三:實現產出:著書立說
既然你都選擇看書了,很多人都認可的觀點:你讀書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獲得信息,消遣,提升自己。作者直接開門見山的目的就是為了:著書立說。以讀書引發原創書籍的創立,獲得屬於自己的理解。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也會有一萬個不同的觀點。
最近自己也每天保持有在學習寫作課中的知識,@鼴鼠的土豆老師一直在分享的一個觀點,對我的引發很重要:「整理飯糰內容,練習收集信息也是提高樣稿質量的關鍵。
「讀書收穫是屬於自己的,不是別人很生硬地塞進你腦子裡,才能去做一個吸收的行動。
「彼得*德魯克說過,預測未來的最佳方法是自己塑造未來,光靠投入就能活得好評的人,應該只限於學生。既然是社會人,只有認清哪些藏在深處蠢蠢欲動的方法,並不斷產出,才能得到好評。否則,至少我是不會給出好評的。「
最後:
對於是否能真正做到高效閱讀體質的讀者來說,還是需要不斷地通過練習和實踐來實現。看到過一篇文章中,分享過把讀書分為3個階層:
第1層:會讀書、讀書多的人
這一類人通常社會地位最高、最富有
第2層:不會讀書的人,讀得太慢太少,或者看完像沒看一樣
這一類人往往在工作中是第1層人的下屬,或者為第1岑的人付費,有些第1層的人光靠給第2層的人講書,就賺得盆滿缽滿。
第3層:根本不讀書的人
這一類人屬於社會底層。
以上來自一直特立獨行的貓分享文章《世上99%的一事無成,都是一拖二懶三不讀書》
「股神」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說過:「我這輩子遇到的各行各業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
喜歡讀書的你,自己劃分在哪一階段呢?希望能對你有啟發。
梁文道言「因為知道世界可以如此讓人痛苦,當它給你一些你不能承受的重量的時候,你會覺得我已經早就做好準備了。「
PS:
通過作者的分享,復盤一下現在在互聯網時代自己保持的三種能讓知識立體化的運用習慣:
紙質檔手抄筆記:引起讓你心動用共鳴的書中精彩語句和自己的感悟匯總於筆記本里,加深自己的印象,採用「蔥鮪火鍋式「筆記法,讓你的原創思維碰撞出火花來。可適當調配時間來寫寫日誌,遠離互聯網的世界,給自己一片安靜的內心戲。
雲端創造自己的知識書庫:推薦國內可以實用的app工具:曬書房(簡單錄入自己的購入的書籍)。塗書筆記(拍照可圖片轉為文字筆記),印象筆記(同步電腦端,分類),印象雲筆記(語音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idea,可轉化文字),幕布(思維導圖構建)。隨時隨地利用零碎化時間打理自己的雲端知識書庫。
電腦端:文件夾分類形式word檔存放自己的素材,石墨文檔離線自動保存(可同步手機端app,10分推薦,頁面乾淨整潔無廣告自動保存作品讓你寫作時更加專註!),單純地用word開始寫作輸出罷!
常混跡於:豆瓣,知乎@一棵樹
微信公眾號平台微博:一棵樹的人生記錄儀
推薦給您一本書《快速閱讀》
讀這本書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最近的我陷入一個怪圈,原因是這樣的。
2015年年初定下今年要讀300本書的計劃,就努力、加快速度閱讀各種不同類型的書籍,然而讀書過程中發現自己讀了這一本,就忘記了上一本書講的是什麼,誠可謂讀書不走心,反而感覺這樣的讀書方式——只重視讀書數量、不重視閱讀質量,這種閱讀方式很不可取。
要想辦法改善啊,於是在一位高人的指點下找到了這本書。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之前自己的閱讀方式是錯誤的。原來我認為『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種看法放到閱讀上就不太可取了。
而這本書——《快速閱讀》就是解決我的兩難,既可以幫助我提高閱讀速度,同時又能走心地閱讀,更高效率吸收知識,一舉兩得,不過由於我剛讀這本書沒幾天,有些方法過一段時間才能生效。
但這並不妨礙我把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分享給大家。哦,對了,差點忘記慣例,先上實體書圖片。
主要內容摘要
這本書的結構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紹進入快速閱讀之前的準備工作;
第二部分:在培養快速閱讀習慣中所用到的訓練方法;
第三部分,主要介紹閱讀一整本書的步驟和技巧。
那接下來進入正題吧!
一、快速閱讀須知
閱讀是眼部運動。培養閱讀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學會活動雙眼。
這句話乍聽下來是句廢話,可是,又有多少人曾經仔細觀察過自己的眼部運動呢?事實上,我們的眼球幾乎每時每刻都處於運動狀態,在閱讀過程中也完全不需要有意控制眼球就能毫不費力地讀取信息。
但事實是:大部分讀者閱讀是逐字閱讀,類似於下圖的模式。
逐字閱讀就是低效率閱讀的所在。首先,逐字閱讀會影響整體速度。科學研究表明,眼球對焦一次的時間大概是1/4秒,從一個焦點跳到另一個焦點只需千分之幾秒,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閱讀每個單詞所需的時間就等於1/4秒。
除了拖慢速度,逐字閱讀的方式還會引發其他一系列的麻煩,而閱讀速度受限是其中最嚴重的。
在逐字閱讀過程中,我們的大腦不僅要不斷疊加讀入的信息,完成運算工作,還需要隨時記憶,當我們讀完最後一個單詞後,卻已經把句子的開頭忘得一乾二淨。
此外逐字閱讀還會讓我們分散注意力。原因很簡單,人類思維速度至少能達到600字/分鐘,而一般人的語速卻只有150字/分鐘左右。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我們在聽講座或是聽報告時才會經常走神,逐字閱讀也是同樣道理。
既然逐字閱讀是低效能的,讓我們看看閱讀高手的眼球軌跡吧。如下圖:
怎麼樣?是不是很驚訝呢?其實,人們常說的『一目十行』也是這樣的道理。只要能擺脫逐字閱讀,你會發現自己也能夠做到『跳躍式閱讀』。
二、怎樣培養自己的快速閱讀能力?
1、提高閱讀速度
雖然我們最終目的並非單純的快速閱讀,但速度絕對是閱讀能力的基礎。那提高閱讀速度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沒錯,就是視覺!接下來的訓練就是通過鍛煉視覺來達到提高閱讀速度目的的。
由於古人要在野外生存,那人眼對動態事物的捕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人眼因此練就了對或動物體的感知能力,而對靜止物體則沒那麼上心。因此閱讀無疑是一項人類極不擅長的活動。我們必須時刻強迫自己將視線停留在靜止的文字上面,才能完成閱讀這一項非本能的任務。
既然原理是這樣,那麼我們就不能違背本能,相反要利用它。怎麼利用呢?這裡就有幾個方法以輔助我們快速閱讀。
A、輔助閱讀法
閱讀效率取決於眼球運動的速度,而輔助工具的引導恰恰能優化眼球的運動方式,從側面幫助我們提高閱讀速度。
用筆輔助,正確姿勢如下圖。
剛開始時你可能會覺得彆扭,但不要緊,只要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筆尖的移動軌跡和文章內容上,這種不適感就會很快消失。你會感覺自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哪裡有運動,哪裡就有注意力,解決了走神的問題,閱讀就會變得更加流暢,理解文章也不知不覺更加輕鬆。
當然這並不是唯一的方法,你還可以這樣以及這樣,如下圖所示:
芝士君親自示範
B、反覆閱讀
最快同時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反覆閱讀。通過反覆閱讀,複述內容時肯定一次比一次詳盡、準確。由此可見,讀一遍就想完全理解並記住整本書的內容,幾乎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幾乎所有的閱讀高手都有反覆閱讀的習慣。
在不久的將來,你也會成為其中一員。你會欣喜地發現,即使同一本書反覆閱讀了好幾遍,總共花費的時間比原來死啃一遍要短得多,理解也更加透徹。
C、3—2—1練習
這個練習需要我們反覆閱讀同一個段落。
第一遍閱讀。找出一個段落,在保證理解的前提下使用閱讀輔助方法連續閱讀3分鐘。3分鐘過後,編輯自己的閱讀速度,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複述大致內容,判斷自己的理解程度。
第二遍閱讀。這次,你必須在2分鐘內完成同樣篇幅的閱讀任務。本次練習重點在於速度,所以理解程度是次要的。
第三遍閱讀。這一遍的閱讀目標就是在1分鐘的時間裡讀完跟前兩次同樣長度的內容。
3-2-1連續,就是讓大家提高閱讀速度,儘快適應快速閱讀。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你每次定焦所讀入的字數相應增多了,你的視野就變得更寬廣了。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這些能力就會不斷強化,逐漸成為潛意識操作的能力。
3-2-1練習要不斷練習,根據自己的作息習慣和日程安排一段固定的練習時間,這是長期堅持的關鍵。
D、2-2-2練習
這個練習可以與3-2-1練習交叉進行。
第一遍。找一個你還沒看過的段落,用閱讀輔助的方法讀2分鐘。之後標註出結束的位置。
第二遍。請回到第一遍閱讀的地方,試著要在2分鐘內讀2倍於剛才篇幅的內容。
第三遍。這次的目標是3倍於第一遍的篇幅!
小貼士:分清閱讀練習與平時閱讀
該練習的時候就根據每個練習的重點調整自己的閱讀方法,一旦放下練習,就把所有的規矩放到一邊,按照自己的閱讀習慣來完成正常的閱讀。
2、試試『一目十行』吧!
『一目十行』的訣竅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學會擴大自己的注意力範圍,而注意力合眼球運動是分不開的。前面說過,哪裡有動靜,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到哪裡。
現在,我們就開始訓練。請你在閱讀的同時用鉛筆在書頁上畫圈。就像下圖一樣。每個圓圈的上下直徑大概是3~4行文字那麼寬,而且最好是順時針和逆時針交替進行。
『畫圈練習』過程中,你將經歷以下幾個階段:首先,你只能看懂個別詞語,而隨著練習的增多,你能複述出的關鍵詞也會越來越多;然後,你會突然發現自己大致跟得上小說的情節發展了;再接下來就是填充越來越多的細節。
3、集中注意力練習
找到注意力的『歸宿』——後腦勺上的那個點.
真正的閱讀高手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會把自己的一部分意念集中在後腦勺的那個點上面。早在古代,中國就已經出現了『思考帽』這樣的發明。固定在帽子內側的一個突起物持續壓迫後腦勺的那個穴位,讀書人就更容易感知到那個點的存在,從而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
另外一個影響注意力的是壓力。如果壓力過大,注意力就不容易集中,因此我們首先要從減壓入手。
減壓訣竅——深呼吸。
4、理解力練習
所有文字表達都是線性的,作者必須遵循一定的邏輯順序展開自己的描寫或論述。
然而人腦在數十萬年間不太適應這種線性思考方式,很難梳理出如此清晰的脈絡關係。
而通過閱讀。作者首先要把自己的發散性思維轉換成線性的表達方式,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思想,而讀者則要讀取這些線性結構的信息,然後在大腦中完成解碼的過程,進而生成另外一幅發散性的圖像,最終理解作者的意思。
既然我們發現這一過程,那我們怎樣做才能實現這種信息轉換內?
其實很簡單,就是通過所謂的『視覺卡片』,有人也稱之為『思維導圖』。
怎樣製作視覺卡片呢?
第一,盡量使用橫向排版。橫線擺放的紙張更能刺激人的形象思維。
第二,始終把文章的主題寫在白紙的正中央。
第三,結構清晰的主幹。說的具體點,就是文章一共有幾個最重要的信息點,你的視覺卡片就應該有幾個最顯眼的主幹。
第四,把所有文字都寫在紙上。
第五,字跡必須工整。
第六,善用箭頭和連線突出各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第七,多用符號和插圖。
案例——思維導圖(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你還是學生,閱讀的重點想必是學習新知識、準備考試,那麼你應該養成製作視覺卡片的習慣,把它當做每次閱讀的必要環節。
如果你是上班族,只是希望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再上一個台階,那你就大可輕鬆點兒,只把視覺卡片作為閱讀訓練中的一個手段。
5、記憶力練習
A、建立明確閱讀目標的條件反射
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具體的目標,我們的大腦根本無法找到切入點而有所側重地處理信息,結果當然什麼都記不住。
B、建立激活知識儲備的條件反射
難度再大的醫學論文對於一個學醫的研究生來說,也是小菜一碟。因為他有相應的知識儲備。而對文字的理解速度也是同樣道理。
C、建立複述文章內容的條件反射
高手在閱讀會時不時暫停一下,在腦子裡默默複述一遍剛才讀過的內容。
D、建立回放視覺影像的條件反射
蘇聯心理學家魯利亞研究發現:某人擁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主要是因為他在閱讀和交談的過程中,都會在腦海里生成相應的圖像。而且,這些圖像都極為清晰細緻。此外,他還會給這些記憶附上其他的感官感受。
三、閱讀整本書的步驟和技巧
1、閱讀前要明確閱讀目標
具體來說,就是找出以下幾個問題的答案:
A、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
B、這本書對我來說有多重要?
C、我想要獲得哪些信息?
D、我打算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哪些方面?
回答完這些問題,就相當於給自己找到了一把閱讀的標尺。能清醒把握自己的進度,並且明確自己的終極目標。
2、閱讀整本書的步驟
在閱讀的過程中,請時刻保持放鬆與專註的狀態。
A、泛讀本書,把握整體脈絡
在閱讀某本書之前,有必要先梳理出整個學科的知識脈絡,完成大致定位。這樣才能更好把握宏觀的閱讀放心昂,系統地組織讀到的信息。至於怎樣判斷一本書的價值,就需要你自己做出判斷了。
怎樣判斷一本書的價值呢?這裡提供一個有效且簡單的方法。
1)就是閱讀封面和封底。
2)此外,瀏覽目錄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合理的目錄可以為讀者提供整本書的結構、篇幅重點等許多有用的信息。
3)把目錄與之前讀到的內容簡介、作者介紹結合在一起,可以讓我們對整本書有一個初步的印象。
要想成為閱讀高手,這種快速處理信息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家裡的書大多是毫無價值的。
B、快速閱讀和反覆精讀相結合
首先,要用幾分鐘的時間快速閱讀第一部分的內容,並在頁邊標記出重點信息。這一做法的目的在於進一步搜集信息,為腦幹提供更多的細節。
其次,經過上一步後,你很可能已經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具體信息,或者發現這一部分沒有太多有意義的內容,這種情況,你可以繼續下一部分的快速閱讀了。
在閱讀過程中,要始終跟著讀入信息的進度積極思考,爭取在閱讀的同時完成理解、吸收和記憶的任務。
通過一遍又一遍的過濾,你可以輕鬆找出全文的重點,集中精力處理這部分信息。整本書的其餘部分也遵循同樣的閱讀原則:只要達到既定目標,就可以放心大膽往下讀。
C、回顧知識點,系統理解全書
找到了全書的主線,逐一閱讀各個部分,還不算徹底完成了整本書的閱讀任務。最後,還要花費5分鐘時間,把每個部分的知識點一一串聯起來,梳理清楚要點之間的邏輯關係,實現最終的整體理解。
與傳統閱讀方法相比,這一章介紹的閱讀步驟與技巧能夠讓你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留下更深的印象,把書里的內容徹底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為以後的複述和實際應用打下基礎。
漲姿勢:
作者克里斯蒂安·格呂寧。曾從事法律行業,後來創造德國格呂寧學院與格呂寧出版社,投身培訓以及出版行業。擁有作家和培訓講師雙重身份。
他在臨近大學畢業時準備律師職業資格考試期間,因為無法像同學一樣有充裕的時間複習備考,而自己開發出一套快速閱讀法,最終順利通過考試並取得高分。之後便開始密集研究快速閱讀與學習技巧。
芝士君 整理
謝@程浩 邀。我的觀點與諸位有一些不同。
@大庄 你已經指明了問題最關鍵的部分——讀書狀態=認字。所以,我們可以反過來說,認字效率沒有問題,問題出在不能把字轉化成信息。那為什麼呢?
1.為讀書而讀書。@程浩說:「讀書不是為了做什麼,想做什麼就別讀書。」,這種說法是對的。一個每天都有讀書習慣的人隨手拿起一本書都能讀得津津有味,並且從書中學習到知識。閱讀過程就是從文字中提煉出,概括出信息,並將這些信息分析處理成自己的知識。
2.沒有具體需求。我的觀點則是在另一個極端上。我的每一次閱讀行為都有具體需求。這種思維慣式(認為不看書就有罪惡感也是一種思維慣式)被培養之後,所謂帶著問題思考的閱讀習慣就出現了。在此簡述最近的一次閱讀行為,這次閱讀行為是為了解決「圖像」在現象學中的定義問題,並橫向與其它西方現代哲學流派作比較。
首先,我選擇了幾本現象學入門書籍,比如:《現象學導論》、《現象學學史》。在獲得基本方法論之後,選擇了一些分析《邏輯研究》一書的論文,以及《現象學方法》一書精深學習現象學在圖像方面的內容。通過這些書籍找到原始的現象學著作中關於圖像問題的章節,結合方法論和學史的理論基礎,研讀之。然後,選擇了一些對原始的現象學著作進行批判與修正的專著,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並試圖再次對原始材料作批判性分析。再者結合綜述性的論文比較現象學美學、闡釋美學、接受美學的方法論和學科間的歷史關係。最後通過同樣的方法進行對闡釋美學或接受美學的學習。
還有一個例子:
在我學習烹飪的過程中,閱讀了一本《烹飪原理》,在學習做桌子椅子的時候,閱讀了一本《木工手冊》這些技術性的書籍不只是教授方法,它們中也會有一定的篇幅去說明一些形而上的東西。就好比《烹飪原理》中將調味的方法稱作五味的平衡,也常使用背景,主體來分析味道的前後關係。
這種閱讀方法,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解釋為」主題閱讀「。有明確並具體的閱讀需求,就好比有了一張購物清單,閱讀行為就不會成為漫無目的的遊盪,我認為對於沒有閱讀習慣的人最為適用。
3.不溫習。知識的掌握永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就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獲得的知識若不經反覆的實踐也無異於無知。我認為最有效的溫習辦法是有節制的重複閱讀。習慣性的重複閱讀,會使人對書產生依賴性,離開書就等於文盲。有節制的重複閱讀,傾心地記憶其中的片段,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些知識點是記憶的好方法。
4.不好為人師。將自己剛收穫的知識與大量的人去講,去教育他們,或者去探討,是複習知識的辦法。如果《一萬小時天才理論》一書中所說的「髓鞘質」原理有科學依據的話,那我說的理論也是成立的。反覆表達、宣講一個知識點就能深刻地記住他。@GayScript在他的回答中論述了這種方法。
5.欠代入感。我認為代入感在閱讀中是最重要的東西,就像它對於演員也是那麼重要啊。如果你還不能猜准作者之後將要論述的問題,或推出的結論(就好像讀小說可以猜准情節,可惜的是學術專著中少有歐亨利式的作者,所以猜准後來的情節是可行的)你就缺少代入感,你沒有記住前文所擺出的事例,也沒有通過這些事例或實驗結果分析歸納。如果你沒有與作者面對面的感受,你就缺少代入感。從作者的行文之間,一幅生動的肖像應該會展現出來,你已閱讀的內容,都是作者往後寫作的基礎,他必然會再引用一些,就好像兩個人坐著攀談。如果你沒有為一些推斷和總結而感動(讀小說時,我們容易感動,而讀學術專著若也能感動,實在就是很強的代入感了),你就缺少代入感,你沒有為坐著艱辛的努力和繁雜的工作而動情,你冷漠的看是學不到精髓的。
最後,我想說,人一輩子讀不了幾本書,選擇好書最重要。你可以從有學術價值的,學德高尚的作者那裡拿到一份份書單,讀它們吧!不要輕易去閱讀一些不知所言的文章和書籍,它們只會浪費你的時間!記得把你學到的知識告訴別人,教學相長,一方面是分享知識,另一方面是複習知識。白詩詩,謝謝你的分享,我學到了很多,就你的方法做進一步思考如下:
思考步驟:
- 橫(頭腦風暴,廣泛涉及知識點,塑造血肉材料單元):此時思維就像天女散花,點與點之間可以沒有聯繫,也可以聯繫深入,此時所有通過頭腦風暴想到的詞都是毫無邏輯的,單元的,但是很廣泛,達到覆蓋面的70%
- 縱(用邏輯結網,形成經絡)知識點與知識點互相關聯與干擾,矛盾與統一,主要和次要,真和假等邏輯形成網路結構。將知識點整理成文字、圖像、邏輯圖等,結成網狀結構,結網的面積為60%,結網密度為20%。)
- 深(就每個知識點深入思考,打通脈絡,任督二脈就是主要方面或主要矛盾)就某個點全方位深入思考,像是扎樹根,知識深度20%。從主根往旁系紮根,深入到一定程度會遇到門檻,無法繼續在同一層次深入。需要頓悟來打破那個點,然後在這個深入的點上將根系發展出來,重新結網,即不斷循環這一過程。
知識的特性:(以下都為個人總結,請勿隨意轉載)
1.金字塔特性:知識最終會形成一個金字塔狀的知識結構。頂點是出發點(最大泛泛而談的定位)。金字塔沒有下限,只要這個人學習,他的金字塔就一直塑造著。但它不是實心的,每個人形成的知識結構是不一樣的。因此,通用的結網方法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同時不同層次的人,傳授知識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2.局限性:深度距離越大,越難互相交流和理解,需要交流的一方(知識相對淺薄,或者知識淵博但隔行如隔山的)需要學習的知識體系就越多。
3.頓悟性:知識深入到一定程度會遇到門檻,無法繼續在同一層次深入(層次大體分為小白,新手,熟手,老手,行家/專家,大師六個級別)。需要頓悟來打破那個點,然後在這個深入的點上將根系發展出來,重新結網。大量的知識鋪墊後,會遇到無法頓悟的情況,需要某個契機。頓悟後,能力會上升一個台階。(或者稱謂靈感)
4.臨近效應和碰撞效應:同層次但結網密度大於你的人能夠給你帶來最大的收穫,其次是上下兩個層次的人會給你帶來比較大的收穫。
同層臨近以及碰撞效應:同層次分享會形成思維的碰撞,密度越是接近,互相的知識碰撞越是激烈,知識塑造速度最快。密度越是相差大,密度小地被同化成密度大的概率越高。
上下臨近以及碰撞效應:下臨近接收教導,能幫助你結網提高正確率和覆蓋面;上臨近,能夠幫助自己梳理結網中的漏洞,查漏補缺和重構。碰撞效應同樣存在,但概率不如同層。
層次之間離得越遠,思維碰撞的概率就越小,但不是不存在,也不代表影響力不夠。
5.同化與頓悟的關係:在某一層被同化的部分越多,在該層的頓悟突破越少,個體會顯現出思維不靈活、接受力差、想像力差等現象,但知識存在主幹,不易走彎路。在某一層的頓悟越多,所需要的在該層呆的時間也越多,容易出現彎路,但在下一層的思維會更加敏捷有活力,通常體現出天才,鬼才等特性。頓悟具有繼承性,深層次的學習比淺層次的頓悟效率更加高,但本層次的頓悟需要的更多的能量和更加優化的知識體系來激發。
6.遺忘性和提煉性:知識從一個層次到達另一個層次的時候,理解力發生變化。距離當前層次越遠,對之前層次的思維模式遺忘地越多,但是知識不會遺忘,只會被重構精鍊成精華嵌入上臨近區。(所以老師教學生,不一定能讓學生理解他的思維模式,而他也遺忘學生時代的思維模式了。只留下精華,但是學生缺少相關知識體系,就會出現交流障礙。如果講課方式是灌輸的話,那麼就會形成知識壁壘,阻止學生頓悟,限制學生智力發展。學生的大腦會選擇性地保護自己,從而出現昏昏欲睡的現象)
7.方法性:一切從知識本源出發到達目的層次的知識都很容易被吸收。連問5個why法,從表層深入到目的層,主要抓住思維結構主幹,而不是抓住思維的材料。
等等特性應該還很多,大家也可以集思廣益一下,註明:名字都是自己隨意取的。
關於知識學習方法的金字塔,已經有前輩總結過了,內容大概是:教導別人,大於實踐,大於聽講之類的。大家可以去搜一下。
可以考慮主題閱讀,即某一個主題,幾本書一次讀完。閱讀速度和「內存」有關,即你對這個主題的了解程度,如果某一時期都讀這個主題,效率會高很多。
缺乏效率的讀者不只是所有的內容都以同樣的速度閱讀,而且會直接就開始閱讀,這並不是最好的方法。
從書本的第一頁,或是從文件堆最上面一份文件直接就開始閱讀會有兩個問題:
1.你不會以最恰當的順序閱讀。
2.開始閱讀的時候,你不知道自己大概會遇到什麼內容。走在陌生的小徑上,總是比走在你稍有了解的小徑上困難。
而更恰當的閱讀順序是:
你應該在大致了解整體的內容與結構之後才開始閱讀。
這不只會使你閱讀起來更輕鬆,也會使你閱讀得更快。這個做法需要兩個技巧——瀏覽和略讀——兩者都是閱讀的方式,但是你可以隨時根據閱讀目的(消遣、信息、判斷)調整閱讀的速度。
一:瀏覽
你需要的是一個特別的閱讀方式,讓你在開始仔細閱讀之前,就對整個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這樣你就可以判斷其價值,知道該什麼時候去讀它,又需要投入多少精力。
瀏覽就是一個這樣的閱讀方式。嚴格說來,瀏覽不算是真正的閱讀,但是它是閱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如果你的目的是先對整個內容有個大致了解,評估其對你的價值以決定到底需不需要讀它,還是只需要讀一部分,或者全部都需要閱讀。你必須能夠依照下列的標準將其分類:
必要的 需要仔細閱讀。
有用的 讀完必要的內容後,其餘有時間再閱讀。
不重要的 已經有一位作者建議過,如果你是工作人士,把這部分丟去做紙類回收!
你會發現瀏覽的做法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時常會用到,不只是—開始篩資料的時候。它就像跑車上的最高擋,爬坡或行駛在彎彎曲曲的道路上時不是很有用,但是想儘快從甲地到達乙地時就非常有用。
二:略讀
略讀是一種極具效率的快速閱讀技巧,也就是你以自己能夠達到最快的速度閱讀,藉此對閱讀內容得到一個概要的了解,細節則忽略過去。有些人據說擁有驚人的閱讀速度,也許其實是因為他們擁有出色的略讀能力。他們能夠把大塊的內容略讀過去,只在遇到需要的信息時才把速度放慢。
但是在閱讀時,務必遵守下列七條略讀規則:
1.用你最快的速度閱讀,畢竟這是略讀的主是要目標之一。你的目的只是掌握一下內容概要,因此你可以快速讀過去。如果有需要,你以稍後再讀細節。
2.遇到有趣的地方,不要停下來,因為這樣你反而無法專心對整篇內容進行評估。掌握住整篇的內容概要後,要了解這個部分也會更容易。所以,不要停下來,繼續看下去!
3.如果有標題、目錄和總結,先讀這幾個部分。如果文件或書中有大小標題,快速略讀過去,把全部的標題都看過後,回到最開始的地方,用下面的方法繼續略讀下去。
4.閱讀文件或篇章的第一段。第一段會簡介整篇內容所包含的主題,說明其基本假設。如果第一段非常籠統,你可能需要再讀第二段,好好運用你的判斷力。
5.閱讀接下來每一段的第一句,而且只讀第一句。每一段的第一句應該會總括該段落的主旨,就其給予基本信息。不要把整段都讀完,第一句之後都屬於細節,如果有需要,稍後再回來閱讀。
6.這些段落的第一句,應該能夠按照邏輯順序連貫起來。如果你遇到哪一句與前面配合不起來,試試該段落的最後一句。如果還是行不通,先不要理會這一段,繼續讀下一段的第一句。雖然你可能會因此心中留著一些疑惑,但畢竟沒有一篇文章會從頭到尾都遵守寫作原則,所以繼續讀下去,通常還是最好的做法。
7.在結尾的部分,放慢速度,把最後兩三段完整讀過去。這部分應該會包含推論、結論、結果等,此外還可能包含整份文件或整章的總結,儘管並沒有標題指出來。
「瀏覽」是一個你應該能夠隨時視情況而應用的技巧,而「略讀」的能力也一樣,也能夠增加你的閱讀速度。視你閱讀的目的、文章的性質與難度的不同,你應該要能夠隨時放慢或加快閱讀速度。
我們來看看瀏覽和略讀的技巧可以如何配合其他的技巧,以更有系統、更積極的方式完成閱讀任務,讓你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大的效果,並在閱讀之後依然記得需要記住的部分。其中一個結合不少良好閱讀習慣的方法稱為SQ3R法。
這個閱讀方法包括五個步驟,每個步驟的英文前綴就組成SQ3R這個名稱。
步驟― 縱覽(Survey)
如果你只想閱讀文件中一個特定的章節,那你應該瀏覽目錄的部分,甚至是索引的部分,去找到你想閱讀的內容。如果你需要看整份文件幫就用上述略讀的方法略讀整份文件,在閱讀冗長或複雜的內容時,這是必要的第一步。不要把前言或摘要這些部分跳過去,因為這部分通常會包含寶貴的線索,告訴你文件的目的、結構和主旨等。
步驟二 問題(Question)
要積極有效率地閱讀,你就必須時時就閱讀的內容進行思考,換句話說,就是專心。其中一個讓自己專心並思考閱讀內容的方法,而不是被動地把全部內容吸收進去,就是對閱讀的內容提出問題,就像你在對話時問對方問題一樣。但是作者不在你面前,因此秘須自問自答:
1.這份內容的主題到底是什麼?
2.作者有沒有拿出證據支撐他的論點?
步驟三 閱讀(Read)
在第一次閱讀時,不要做筆記,這樣只會打斷你的思路,而且最後記下來的大概也都是作者的原文。
如果閱讀的內容很複雜,最好快速讀過兩遍,這勝過慢慢地讀一遍。假設你手上的書是你自己的書,在第二次閱讀時,如果你覺得有需要,可以把每段的主旨和重要的細節畫上下劃線,但仍舊不要做筆記。
步驟四 回憶(Recall)
現在你可以做筆記了!但是不要把原文抄下來。如果要記住讀過的內容是你最大的問題,那麼對你來說,這就是最重要的一個步驟,你絕對不能跳過這一步。但是如果你覺得這個步驟很簡單,那你在這一步就不用花太多的時間。
步驟五 檢查(Review)
這是最後一個步驟,用來確定你沒有漏掉什麼重要的內容,確定你已經找到心中各種問題的答案,確定你已經把所有的論點和重要的細節回憶並記錄下來了。
經過上面這麼詳細的說明,你可能認為要更有效率地閱讀,似乎很費時費力。但是請記住,就跟其他的技巧一樣,閱讀這個技巧說明起來比做起來更花時間。就像一開始學騎腳踏車的時候往往很痛苦,但是現在你一點也不記得不會騎腳踏車是什麼感覺了。有效率地效率地閱讀也一樣,一開始很難,但是最後結果是值得的。
事實上效率低下並不是這個時代才有的通病,拖延也不是當今才有的癥狀,它只是當今才有的概念,我時常會對著書柜上滿架子的書,作望書興嘆狀,讀書是一件體力活,尤其是現在的書籍實在多的嚇人,據說全世界每天約有67400000本書出版,我們偶爾囤積一下也沒什麼大錯。
不過如果想將工作水平提升、生活質量提升,閱讀又是很重要的一個基礎。面對大量的出版物,如何高效閱讀就成了一件需要琢磨的技能了。最近掌握了一個零秒閱讀的方法,來分享給你。
- 1 -
首先說明的是,所謂的零秒閱讀,並不是指「Biu~」的一下你就讀完一本書了,而是指讀書的效率大幅提升,關於「零秒」的概念,是日本作家赤羽雄二最喜歡提的概念,他畢業於斯坦福大學,進入麥肯錫公司工作多年,1990年從零創辦了麥肯錫韓國分公司,推動了許多韓國企業,尤其是LG集團走向了世界。赤羽雄二先後寫作出版了《零秒思考》、《零秒工作》,其實都講的是如何提高思考、工作的效率,也就是速度為王。
講到高效閱讀,我們要先澄清並不是所有書籍都適合快速閱讀的,比如研究類書籍、專業性書籍是需要我們沉下心慢慢啃的,而有一些高雅文學也是需要用心地品味的。適合高效閱讀的,是目前市面上比較多的有助於提升我們工作能力、生活品質,以及拓展我們視野的書籍,最近十多年這類書籍的出版量特別的大。
所以,高效閱讀的首要原則是看書(人)下菜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主動思考一本書它的內容和我們自己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我們今天就以同樣講究速度和效率的《零秒工作》這本書為例子,來講一講如何高效閱讀。
- 2 -
高效閱讀的第二個要點,就是要先澄清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讀書是否要把書讀完,答案是否定的。讀書尤其是讀工具類書籍,完全沒有必要非把書本啃完,因為我們是為了提升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為目標的,只要吸收到必要的養分,就足夠了。
比如這本《零秒工作》,它講的是為什麼我們常常工作效率低下,我們能否用改善工作速度的方式解決工作中的許多難題,以及提升工作速度的一些具體的方式方法,作者在書中提到的「提升思考速度」的方法在他另一本《零秒思考》中有過大量闡述,如果你讀過《零秒思考》就沒必要在《零秒工作》中長時間停留。而作者在書中提到的高效寫郵件的技巧、短時間製作文件資料等技巧,如果你在工作中不是經常用到,也不必佔用你大量時間去閱讀。
所以,讀書是為了有用而讀,不是為了讀完而讀,講到這裡,你是否鬆了口氣,覺得開啟閱讀之旅有了更多信心。
第二個問題,讀書是否要一頁一頁讀,答案是否定的。讀書是為自己服務的,而不是反過來,你為書籍服務。一頁一頁讀書的方法過於單一了,讀小說和讀工具書方法是可以完全不同的。再以《零秒工作》為例,他前面大篇幅論述了造成白領工作效率低下的8個原因,如果你初入職場,真的值得好好讀清楚,而作為進入職場多年的我,其實早已身心同感,完全沒有必要看他再論述一番,所以我們可以直入主題,去閱讀他有什麼解決問題的乾貨,這就是讀書是為自己服務。
- 3 -
梳理清楚為什麼而讀書的兩個重要問題之後,我們的高效閱讀策略也就有了,我們可以使用「零秒閱讀四步法」來極大地提升我們的閱讀效率,就如《零秒工作》一樣對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8個方面內容,我們仍然結合著一起來說。
第一步,零秒破解全書。要想提高讀書的效率,就得先從了解要讀的書的全貌開始,不要一拿到手就急著翻開就啃。了解全書其實並不難,關鍵是我們許多讀者往往會忽略以下四個部分:封、目、序、尾,分別是指封面、目錄、序言和結尾四個部分內容。由於它們並不是一本書的主要部分,所以常被讀者忽視,不過它們恰恰是我們提高閱讀效率的關鍵基礎。
以《零秒工作》為例,封面上除了中文書名外,還寫著英文單詞——Speed,並且副書名是「用速度解決一切麥肯錫工作術」,它說明了本書來源於麥肯錫工作法,經過實踐檢驗,而且它談的問題是提升工作速度,所以你如果想學習精細化工作、金字塔結構、ISO2000之類的,估計就不應該讀它了,因為它一定是圍繞如何快速地開展工作,在工作精細化上也會有所捨棄。再看它的目錄,其中「速度能夠解決一切問題」、「提升工作速度的8個原則」、「提升思考速度的方法」都驗證了關於封面信息的判斷,而「最大限度提升工作速度和效率的技巧」一章也表明作者會教讀者一些實用的提高工作速度的技巧。前言部分讓我們了解到作者寫作此書的起因和意圖,以及作者的相關經歷,讓我們再次可以結合目錄,找到我們對本書的好奇點。本書沒有結尾部分,比較可惜,作者沒有進行全書綜述,可能是因為本書沒有體系化的緣故,它更接近一些方法論,所以是零散的。這也說明本書是可以跳躍著閱讀,而不會太影響閱讀效果的。
第二步,先思考再翻書。零秒閱讀的第二步並不是馬上開始閱讀,而是合上書,不看書。那該做什麼呢?我們需要自己先思考,並寫出自己的觀點,只有帶著自己的思考去閱讀,才是更高效的。當我看完《零秒工作》的封、目、序、尾之後,我想了一下,我似乎並不完全同意提高工作速度是解決一切工作的手段,尤其是在公司管理結構化不很清晰、層級管理不太有秩序、或者上司管理能力不太成熟等情況下,有時候「慢」半拍往往可以有效地避免無效返工。另一方面,不少工作並不是純粹由效率原因造成的,單純提高速度於事無補。帶著這些思考,當我閱讀《零秒工作》的時候就能更清楚地理解作者提出的速度解決法都適用於哪些情境,哪些方法是我可以借鑒學習的,而哪些方法是我可以快速略過的。
第三步,由表及裡讀懂書。看書不止看個熱鬧,重點是讓書能服務自己。所以,看懂作者的做法(表)、思考作者方法的原理(里)、延伸自己的行動(行),就非常的重要。而《零秒工作》所講的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作者提出的」提升工作速度的8個原則」,它們分別是指:
原則1.首先形成整體印象,不要將工作任務當作一個個完全分離且獨立的點。
原則2.工作不要過於細緻,記住「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原則3.掌握工作的要領,領會老闆的意圖很重要,不清楚可以多問一遍。
原則4.形成良性循環,作者提出了一個PDCA循環,不斷地實施與糾錯,讓工作呈螺旋式上升與推進趨勢。
原則5.對改善方法本身做改善,嘗試多種複查方法,向有經驗的同事學習。
原則6.凡事提前,在力所能及範圍之內,都盡量提前一些完成。
原則7.凡事先行一步,嘗試多想一步,思考工作需求的本質是什麼。
原則8.盡量避免返工,這是最容易傷害自信和勇氣,以及信任感的結果。
第四步,延續閱讀。做完以上三步,現在你可以清晰地知道是否需要認真仔細地通讀完一本書了,以及也清楚是否要做衍生閱讀。至少,經過以上幾步高效閱讀法,想必你已經大致清晰了赤羽雄二的這本《零秒工作》,以及如何高效閱讀它了吧。
仔細想想,高效閱讀和高效工作的竅門有許多是相通的呢。世上沒有難做的事,只有難以行動的人,掌握方法,不再空想詩和遠方,還是先著手把眼前的苟且給零秒消滅了吧。
我默認你所說的讀書指的是以獲取知識目的而進行的閱讀,包括報紙、雜誌、電子書等。
第一,得有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非常重要。讀書其實就是一個自我提高的過程。讀書跟娛樂實質上是背道而馳的。你的手機安裝了什麼app大致可以看出你平時對什麼東西比較關心。如果全是遊戲,建議自己反省一下。
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養成,在於每日的積累。這個跟學習英語道理基本一致。每天背一篇新概念課文,一年下來可以成為英語高手,這個秘密我會輕易告訴你?閱讀要堅持下來會更簡單一點,每天拿出一個小時來看看自己關心的東西,長久積累的力量也不可小看。等到你什麼時間變成一天不看書睡不著覺,這種強迫症就修鍊成功了。
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在於善於利用碎片化時間。地鐵公交上、等人吃飯等等閑暇時間都可以用看進行碎片化閱讀。據說日本人每年看書的量是中國人的好幾倍,在地鐵上就經常能看到人拿著便攜的書在看。
第二,讀書要有特定的範圍,忌追求廣度,不追求精深。
看書的範圍很重要。現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懂得甄別信息,不知道怎麼過濾信息,對閱讀只有害無益。我以前的閱讀範圍就很廣,文學、歷史、IT、各種八卦、傳媒、營銷無一不涉獵,後來發現所有東西都停留在很淺的層次。真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最後把自己的閱讀範圍大致只限定在工作和興趣相關的幾個領域。這樣閱讀壓力很小,也能對業界保持最敏感的裝填。建議規劃一下閱讀內容,選個書單,定製一個讀書計劃。
第三,要懂得利用工具。
首先,得解決用什麼工具讀的問題。信息時代,抱著一本書讀固然有老派文藝腔,但是也不要忘了,無紙化閱讀才是趨勢。閱讀量大的不妨去買個kindle,要看掃描版電子書不妨買個大點的kindle dxg,平板電腦也是不錯的選擇,ipad mini看書也不累。地鐵裡面掏出手機來看,體驗很棒。手機裡面裝個zaker、reeder、多看閱讀這些軟體,都是看書利器。
其次,看書有所得,最好做個讀書筆記。讀書讀不進去,老走神,最好給自己準備一個好的能整理思維的工具,這個時候,思維導圖軟體(xmind,mindmanager,freemind等)非常順手。在互聯網上摘抄到好的句子,有靈光一現的感想,可以隨時記錄在evernote、有道雲筆記裡面。
我是一名職業的培訓師,我在閑暇之時就一定會利用各種的時間來閱讀,從而來補充自己的不足,自然的讀書也要講方法和速度,我自己也寫過書,出過書,因此在讀書的時候我總結出幾點關於如何提升讀書的速度的方法,在這裡我將和廣大讀者們分享一下。
一、用手指跟讀
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在閱讀的同時用手指指著閱讀的部分並跟進。手指將決定你閱讀的速度,在必要的時候加速或減速也會更容易。只要記住,是手指決定閱讀的速度,而非閱讀速度決定手指的移動。一旦確定了某一速度,盡量堅持。
二、集中精神
這一點一目了然但還需在此有所強調。我過去讀書的時候,即使很有趣,還是會發現自己時不時的走神或想著其他事情,因此我不得不把讀過的句子再讀幾遍。過去我們說心不在焉的時候讀文章或章節也是可行的,但是對速讀來講,邊看書邊想著其他事情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要集中精神。
三、第三字法則
第三字法則是這樣做的:每行從第三個字開始看,從倒數第三字換行。不用著急,你不會丟失任何信息。你的餘光會捕捉到剩下的文字。比如說:「瑪麗有隻羊但她把它當晚飯吃了」。黑體字表明我們需要關注的地方。
四、不要一字一字的讀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兩個字之間的距離遠一些(比如2英尺)。這樣做的目的是一眼就看到2-3個字而非一個一個字的看。也就是說,你看文章片段的時候一次多看些字,下一次再看後面的幾個字,以此類推。
五、不要回讀
這個問題相當普遍。一開始我們甚至自己都意識不到。回讀某字某句很明顯會降低我們的閱讀速度。如果想提高閱讀速度我們就必須改變這一習慣。要改變首先要承認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並意識到自己的確正這麼做了。然後僅僅需要試著停止。手指跟讀在這裡幫助很大,你只要記著眼不離手就好。
六、開始速度要快
一開始速度過快可能會使我們覺得不習慣。但1,2頁之後就可以降低到能夠接受的速度,不覺得快。就像在高速上開車一樣,如果從90碼降到70碼就會覺得很慢,但如果從50碼升到70碼就覺得速度很快,儘管都是一樣的70碼。
複述的確會降低我們的閱讀速度。當你在心裡默默複述或出聲複述的時候就會極大的降低閱讀速度。我們的目標是用眼而非用嘴。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重複一些別的東西,比如「12345」或「a e i o u」。這樣的話這種簡單的舉動會佔用你的思維,使你只能用眼閱讀——這就是速讀的一大秘密。
把手機關了
說一點個人經驗:看書的時候,保證拿起書之後,看看完60頁之前不要放下。保證連續讀了60頁,你就已經進入狀態了,之後不用你控制,讀書的速度和效率會自動顯示出來。
記住,60頁之前不要把書放下!更不要留到第二天繼續看!推倒柏林牆老師教你——怎樣快速的閱讀
1
閱讀的動力
自在牛博開博以來,我一直被人批評說文章沒有reference,對此我一直是虛心接受,拒不悔改,原因有二:第一積習已久,以前我在自己的SPZ里寫文章,讀者不超過三十個,完全是自娛自樂,搞那麼正式純屬蛋疼,朋友還會罵我裝B。第二缺乏資本,最極端的是《日本如何走向滅亡》這篇文章,裡面80%以上的內容來自俞天任的《軍國幕僚》,嚴格來說只能算篇讀後感(我在文末還推薦了這本書,誰知國內轉帖風氣不佳,只取文章不留廣告)。一篇一萬多字的文章,後面像模像樣的列了一大串來源,你仔細一看卻發現幾乎全是同一本書,那場面何等凄涼。
粗看下來大學四年我過眼的書應該不超過一百本,這裡面多數是跳著看甚至只讀了部分章節的,精讀的大概只有二三十本,所以如果有人硬要把我看成一個嚴肅的歷史學家的話,那到最後他一定會感到非常失望的。但是不要臉的說一句,我自認讀書效率還算是比較高的,而且在我看來效率比數量更為重要。我周圍有那麼些人,他們讀十本書所能領悟到的可能還不如別人讀一篇文章來得多。更有些人屬於書讀得越多反而就越傻,這種人到烏有之鄉上一抓一大把。
在我中學那會兒,我甚至不會想到自己日後會有興趣去讀書或者寫文章,那時候我最討厭三門課:政治,歷史,語文。語文裡面又尤其討厭作文。作文基本上就是逼人扯淡撒謊,一說真話老師就要找你談話,歷史課了無生趣,政治課更是雲里霧裡。我這個人學習時不喜歡死記硬背,而是注重理解,偏偏很多政治概念你根本理解不了,像這樣讀書讀一萬本也沒有用。例如「社會主義」,至今我還沒見人能說出它到底是個什麼玩意的。每次我問別人「什麼是社會主義」,對方支吾半天,總是覺得自己好像懂,但就是說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打開電腦,維基谷歌百度輪番上陣,仔細研讀了幾篇黨八股,發現本來好像還明白一點的,看完之後反而徹底迷糊了。我中學時上政治課就一直處於這種狀態。中國雖然是個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好歹每個人都是從小就接受社會主義教育長大的,領導天天在台上人模狗樣的念稿,學生每學期末都要從政治參考書里摘出幾份關於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小抄,這樣一個國家裡居然沒幾個人能說出什麼叫社會主義,這也太他媽的搞笑了。
後來事情發生了一點變化。有一次我在某遊戲論壇上的保釣帖里見到一漢奸,此人竟對我們偉大祖國出言不遜,說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急的時刻,相比之下釣魚島連個屁都不算,還罵我的朋友是傻逼。那時候雖然我不反日也看不上我黨,但也是從小豐衣足食親眼目睹改革開放春風吹遍祖國大地,豈容他人隨意將神聖領土貶得一錢不值,為朋友更得兩肋插刀,當下和那漢奸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後來聽人說此漢奸出自西祠著名漢奸大本營銳思評論,遂宜將勝勇追窮寇,打算一舉踏平敵人老巢。潛入敵營之後我決心先觀察觀察敵情,於是翻了幾頁漢奸帖。誰知看著看著就把討伐漢奸這事兒給忘了,看出了一片新的世界。
這漢奸論壇有兩大特點。第一眾漢奸不說學富五車,起碼肚子里是有點乾貨的,比我身邊的長輩還牛逼得多,一個剛升高中的學生憑藉自己那點可憐的教科書知識,在這種環境里的尷尬可想而知。第二諸位漢奸們在評論社會問題時往往一針見血,直指問題的本質,遠非教科書上的陳詞濫調和報紙上的弱智社論可比。換句話說,這些人第一知識量大,第二智商還高。人和人都是比出來的,在不幸意識到自己不學無術以後,本人果斷放棄了和漢奸們吵架的念頭,從裝逼模式切換到了裝孫子模式,把維護祖國尊嚴的重任暫時丟在一邊,成了銳思評論的常駐潛水員。
在銳思看帖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自我否定的過程,我不幸發現自己過去那麼多年都是白活,上的學都是白上,堵槍眼只是扯淡,共產黨沒有抗戰,毛太子死於炒飯,這叫我情何以堪。看多了就感覺原來釣魚島還真是連個屁都不算。至今我對政治和歷史其實仍然沒有學習的興趣,只是不能容忍自己活在matrix中,很多人說你個理工科的學生整天關心政治和歷史幹什麼,不如轉學文科算了,我覺得我所做的事情不屬於文科範疇,而是屬於常識範疇,這就像一個人可以不擅長數學,但是不應該不知道1+1=2,「無知」成了推動我閱讀的最大動力。學習有了目的,和過去相比自然是事半功倍。我和許多糞青的區別可能也就在這裡:銳思每年都有寒假黨、暑假黨前來拜訪,大中小學生們蜂擁而至,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年復一年的和人吵得臉紅脖子粗,對他們自己大腦里那點可憐的教科書殘渣有著鳳姐級的自信。別人都誇我臉皮厚,但連我這麼不要臉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
到今天銳思上還有那麼一些裝逼慣犯,他們上網明顯就不是來學習,而是來跟人抬杠的(偏偏肚子里又沒什麼貨,所以只能靠裝逼來顯得高深莫測)。我在銳思呆了七八年,目睹了許多人的變化,唯獨某些裝逼犯們,水平依然原地踏步。我相信他們是不需要讀書、就算讀也讀不出什麼名堂的。一個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何必還要浪費那個時間呢?
2
讀書不如多上網
前段時間我有一朋友天天吵著要去上海看世博會,我說這玩意有啥好看的,對方擺出一副看外星人的面孔:這可是重要的國際性盛會啊!我說重要你個JB毛,請問去年這時候你知道地球上有這麼個會嗎?果不其然,不知道。有兩個字專門概括這類「附庸風雅」的行為:裝逼。
我周圍很多人讀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裝逼,這種事我以前也干過,主要問題在於,你不知道自己想讀什麼,但又覺得不讀書的話沒文化太可怕。初中時我就想,要是我爸的藏書我都看過,那我就太牛逼了,遂從書架上隨機挑出一本《廬山會議實錄》。誰知看了沒幾頁就兩眼發昏,只覺此書枯燥無味不知所云,走馬觀花的翻了幾頁就給扔到一邊了。即使當時我硬撐著把這本書看下來,這樣的閱讀也毫無效果可言,一來動機不純,二來根基不足,書上提到的許多人物事件對我來說是聞所未聞,看到「是弼時作的決定」時,我見這「弼」字和 「粥」長得頗有幾分神似,求知慾又有限,懶得去翻翻字典,於是想當然的譯成了「是吃飯時作的決定」……如今我仍保持著一種習慣:假如一本書對我而言太枯燥的話,我會馬上把它扔到一邊(無論別人把這本書吹得如何神乎其神),很可能是我的水平還不足以駕馭它,過幾年再看也許效果會好得多。
鑒於大家小學中學大學的人文課很多都是白上,抱起書來就啃無異於建造空中樓閣,因此從基礎開始補起很有必要,在研究一棵樹之前先看一眼整個森林,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學習效率。在我看來,重修的最好方式就是上網自學。事實上,我每天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平均下來可能不超過20分鐘,但是在論壇里一泡五六個小時卻是家常便飯,屬於重度電擊拯救對象。
上網閱讀有很多好處。網帖短小精悍(請把我排除在外),切入迅速,主題鮮明,閱讀起來當然比動輒幾十萬字的書本要容易得多,就算是你不感興趣的內容也能輕鬆看完。事實上,網帖就像一門學科的 introduction,往往能引發你進一步鑽研的興趣。幾年前俞天任曾在《理性中國論壇》連載《軍國幕僚》(當時的名字叫《有一種戰犯叫參謀》),而且每篇必被置頂,我上這個論壇時已經連載到第四十多篇了。我試讀了一篇後仍沒有入戲,一想這進度條才走了2%,當下就打了退堂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日本糞青史話》,這才發現糞青問題並非中國特色,頓時起了濃厚的興趣,搜讀了幾篇文章後還是意猶未盡,於是又去訂購了《軍國幕僚》。這回一口氣就給解決了。
《軍國幕僚》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以至於第一次讓我產生了要寫文章把一本書分享給別人的衝動,畢竟糞青自己看自己總是完美的,只有從別國的歷史教訓里他們才更容易明白一些冠冕堂皇的「真理」是多麼得醜陋。可惜此書在國內的人氣遠不如《明朝那些事兒》一類的暢銷書,假如不是天天在網上亂晃,即使我有心去研究日本糞青,恐怕也不知道自己該去找哪一本書。如今只要會寫字,什麼阿貓阿狗都敢出書,像逛菜場一樣在書店裡挑書這種行為在我看來應該屬於上一個世紀。而在網上泡久了自然會認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你所認可的「高人」,聽這些人的推薦比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的效果要好一百倍,到最後你根本不用費心去選擇自己該讀什麼書,好書自然會出現在你面前。當然,這樣一個朋友圈的作用,也絕不止於推薦幾本書那麼簡單。
上網閱讀更有自己獨到的優越性。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否屬實,觀點是否有益,往往讓人無從判斷,尤其是在你第一次接觸某個話題的時候。像《是誰覺醒了中國》這種二逼文章,實踐表明多數人甚至無法一眼看出華盛頓穿越到了南北戰爭,假如沒有人告訴他們這篇文章從頭錯到尾,他們可能會對它將信將疑甚至深信不疑。而在一個稍微上點檔次的論壇,這種文章馬上就會被人戳得千瘡百孔。在網上各種觀點一貼出來馬上就會引起爭論,雖然兩邊的參與者都是互不相讓,但是多數情況下你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誰的論據更加充分、誰的論證更為高桿(前提是,不要去管誰的論點更符合你的胃口)。
雖然網帖看上去很不「入流」,不要說沒有reference,錯漏百出甚至惡意偽造的文章都隨處可見,但我個人的經驗表明,這樣的投入很有價值。在你讀了無數的好文章爛文章之後,你會發現自己讀書的衝動更為強烈,目的更為明確,過程更加輕鬆。
3
從了解社會開始
在網上混久了你就會發現(這裡的「網」指 Internet,而不是Chinternet),很多人雖然自稱是中國人,但他們對這個國家卻無知到了可怕的地步。中國的新聞常常讓我誤以為自己通過什麼特殊方式看到了另一個平行宇宙里的電視節目,在這樣一個神奇的國家,即使你家周圍兩百米內發生了一次遊行,到最後可能你也一無所知;不等推土機開到自己家門口,人們就不懂什麼叫和諧社會。
從某種角度來看,我們中國人民是活得最現實的;從另一種角度來看,我們中國人民又是最不現實的。中國的媒體為什麼沒有看頭,因為它們不談現實;中國的教科書為什麼二逼,因為它們不教現實;中國的電影為什麼沒有前途,因為俗話說悲劇是對現實的正動,喜劇是對現實的反動,而中國電影從來就不觸及現實,只能算作極度缺乏想像力的科幻片。但是俗話又說好的科幻片是對現實的否定,到最後我們只能勉強把中國電影歸類為兒童片。而中國的糞青雖然經常把自己的愛國情感吹得天花亂墜,天天在百度貼吧里頂什麼紀念周恩來,但一個不了解自己社會的人肯定也談不上有什麼社會責任感。
所以說,上網之後首先要讀的不是歷史或是其它什麼,而是新聞。我一直認為,政治也好歷史也好軍事也好經濟也好,無論你對哪個話題感興趣,假如之前你對自己的社會都沒有足夠了解,最終你的水平也只能停留在中國電影的檔次。只有在踏入真實世界之後,才能更清晰的看到事物的本質。就像之前提到的釣魚島問題,就算你把這個島研究得再透徹,也不會明白為什麼我說它「屁都不算」。這跟釣魚島本身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當你明白這個社會上還有太多比領土緊迫和重要得多的問題之後,才會發現開著小船在島邊轉悠這種行為說好聽點叫主次不分,說難聽點叫見風使舵。所以我很理解當年那個漢奸為什麼沒能當場制服我,這種事兒需要積累,三兩句話還真說不清楚。
當然國內的媒體做得是比較無聊的,按我那篇《老子從火車上活著下來了》里的話來講就是一翻開報紙滿眼的青少年手刃勁舞團情敵,80%的時評是歌頌祖國形式一片大好,剩下19%可能是批評有關部門沒有在慢車道和快車道之間安插隔離欄。就算是網易、南都一類偶爾出彩,在中國這種大環境下也決定了他們的大多數稿件都沒有網易的網友評論好看。讀書講效率,讀新聞也講效率。我認識一些人,他們每天會耐心的從各大新聞網站上99%的糟粕里取出1%的精華,我非常佩服他們的精神,但是假如你看新聞的興趣還沒有強烈到這種地步,大可以跟我一樣做一個伸手黨。上一篇我提到要為自己建立一個朋友圈,依靠這些人的推薦來獲取好書,其實新聞也是如此。在我看來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替自己打造一個良好的閱讀平台,從一個信息源結識另一個信息源,逐漸達到不用主動出擊就可以了解天下事的地步。twitter的出現更是大大簡化了這一前期工作。
等你發現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不管看到任何聳人聽聞的消息都不會感到驚奇並且開始經常用「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任何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得出來」來解釋宇宙中出現的種種神秘現象之後,這新聞就算看得比較到位了。這時候你可以再去了解一下外國社會,看看像林達《近距離看美國》、任東來《美國憲政歷程》之類的書,你會發現中國人和外國人的思維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一旦你能認識到這其中的區別,那麼恭喜你,雖然你仍然是一個天朝屁民,但是至少你的內心已經修鍊到公民的境界了。這對你的閱讀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像《中國人像迷失的狗》這樣的文章應該能馬上就看出是偽作。以前有人推薦給我一本據說90年代特流行的「外國人」寫的《第三隻眼看中國》,我只隨機看了幾頁就告訴她這本書多半是中國人頂著老外名義寫的,無論作者怎麼激烈的去批判這個社會,還是隱藏不了內心根深蒂固的皇權思想。說到底,熟知多少歷史秘聞或是政治概念並不是最終目的,在我看來,閱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幫助你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去思考和生活。
不過說實話這幾年我對祖國各地發生的種種奇聞異錄也開始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回想四五年前,重大熱點事件都是一兩個月發生一次,抽點時間看看完全沒問題,貓眼上討論的社會話題經常斷炊,我還偶爾感慨中國最近怎麼這麼和諧。就說「死法」吧,08年6月出現「俯卧撐」,09年2月又來個「躲貓貓」,這節奏還算可以接受。再後來莫名其妙的就開始井噴,什麼洗臉死喝水死做夢死摔床死沖涼死全出來了,噴得比紅音還要激烈,豐富到足以在大學裡單獨開設一個學院,我也就懶得再去關心了。所以我很同情那些現在才開始起步的人,想當年我們可以泡論壇,如今好的論壇不是被和諧就是在牆外;想當年我們可以花一個月以上的時間討論一則新聞,現在他們連看都看不過來。
PS:最近讀新聞的感想是,衷心祝福那位鬧著要看肉搏會的朋友
4
水到渠成
在網上泡了若干年後,我漸漸開始感覺自己「差了一口氣」,網路上的內容已經無法滿足我的需求。就說大躍進,雖然網路上有很多描述困難時期慘狀的文章,但裡面居然沒有一篇能條理清晰的說明白大躍進的前因經過結果。而我對死狀有多麼慘烈並不太感興趣,只想知道釀成慘劇的原因,要是不看書的話可能永遠也搞不清是怎麼一回事。
幸好中國是個盜版大國,可以輕而易舉的弄到電子書,我的讀書歷程才算是正式起步。這時候讀書的感覺和以前是完全不一樣的,上網上久了大腦里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一份書單,再也不用操心「該看什麼書」這種問題,我也不再需要逐字逐句的閱讀,而是能快速從書里挖掘出自己需要的東西,記憶也變得更為牢固。讀書的主動性則變得出奇得高,以前我只有上廁所時才帶本書看幾分鐘,現在一本書到手可以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一口氣掃蕩掉,讀書變得充滿樂趣。
一些讀書的小技巧同樣來自於網上的積累。由於我國人民的口味比較奇特,市面上經常出現一些《中國不高興》一類的暢銷書,為了鑒定一些書的閱讀價值,我喜歡在看書之前先去看看書評,這就像看太長的帖子要先看看下面的回復一樣。在網上混久了你可以一眼辨別出一些傻逼邏輯,當年《貨幣戰爭》剛出爐的時候,批評者還未成氣候,網上一片讚揚之聲,我還考慮過要不要看看這本書補補腦。後來去看了幾篇書評,發現幾個作者都屬於一張口你就知道他智商特低的。你想一本書的粉絲要是普遍都是蠢貨,這本書還能高明到哪裡去,所以我到現在也沒看過。
變化不僅體現在讀書上。以前我跟人爭論政治話題時總是感覺自己想說的話說不清楚,最後空有論點沒有論證論據,現在我一開口停都停不下來。以前我拼死拼活才湊出一篇八百字的作文,現在拼死拼活終於把開頭控制在了八百字以內。我簡直不敢想像自己以前是個多麼厭惡政治和歷史、厭惡寫作的學生,這讓我不得不感慨在中國上學完全就是對生命的褻瀆。
如果要我總結為什麼自己以前讀書的效率那麼低的話,最重要的原因是雖然我上了十幾年的學,但是其實壓根就沒受到什麼像樣的教育,我們自以為自己是碩士博士聖鬥士,其實在某些方面根本就是幼稚園水平。對我個人而言,提高閱讀效率的重點並不在於具體的技巧,而是一個重塑自我的過程:認清自己的無知,上網接受再教育,重新認識這個社會。至於你的閱讀目標、動力和技巧等等,都是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培養出來的,一切水到渠成。
我是一個對閱讀很有熱情的人,近幾年讀書量越來越少讓我很苦惱。除了自身的惰性,我發現閱讀很難堅持下去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無法從閱讀當中獲得成就感,讀到的內容總是很快就遺忘,更重要的是,由於缺乏掌握吸收的技能,即使看過一遍書,也很難將書中的內容靈活應用。
閱讀的三個目的:消遣、獲得知識、搜集信息。除了消遣,剩餘兩個目的都要求我們充滿主動與方法的來讀書。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告訴我們:現在讀書不再是「隨隨便便」的讀,而是帶著明確目的、充滿主動性的去讀。真正消化書中的信息,使之成為屬於自己的東西。深入理解書中的要點或思想,並隨時拿來參考。
書中將閱讀一本書分為五大步驟:
而要達到讀書的目的,就需要在選書、購書、讀書和活用這四個方面掌握一定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利用讀書筆記。書中詳細闡述了如何利用筆記做到以下四方面的內容:
如何選書:怎樣選擇自己真正想讀的書
如何購書:怎麼樣買對自己真正有益的書
如何讀書:怎麼樣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樣運用從書中獲得的知識
我想了想自己的問題,發現一是我很少做讀書筆記,二是即使做筆記也是純粹的摘抄,以至於後來再看筆記的時候都無法記起為什麼要記下這樣一段話,在摘抄的這一刻我到底在想什麼,更別說隨時拿來參考運用了。這兩方面是導致我讀書效率低,收穫少的一個重要原因。
針對類似的問題,書中介紹了一種叫做「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的方法。要求寫讀書筆記之前,注意以下三項信息:
1、寫讀書筆記的日期
2、書名
3、作者名
這三個要素足夠讓你想起「原來那個時候我度過這本書」。
除了上述三個要素,也可以加上以下兩個要素(我覺得特別重要的):
1、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
2、以及對這篇文章的感想(評論)
摘抄部分用""表示,運用自己語言表達的感想則標上"",以此作為區分,交替在每個段落前。把「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落實在紙面上,就是如下格式:
「蔥鮪火鍋式」=「摘抄」+「評價」
這就需要我們在摘抄完的文章後面就出一些空白,寫上自己的評論。正如這道菜中魚肉和大蔥的關係一樣。
值得注意的是,讀書筆記是一種升華工具,可以讓讀書活動完成從生搬硬套到獨創思維的飛躍。日常生活中,即使掌握再多的信息,如果不積極輸出,也無法形成知識體系,也就是說,人們並不是因為無所不知而去發表演講或者出書,而是通過演講或者出書讓自己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美國廣告大師詹姆斯 韋伯 楊在《創意的生成》中曾經說過:「所謂創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組合而已。」 善用讀書筆記,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利用書中的信息,使看過的信息不至於被封存。
所以說讀書筆記中「摘抄」和「點評」實際上就是思想輸出的第一步。
書中提示了一個小技巧,就是不提倡邊讀書邊做讀書筆記。因為做筆記時需要靜心,而邊讀書變做讀書筆記容易擾亂讀書思路。中間感興趣的地方可以通過劃線、折角、用便利貼等方法來記錄。這大概能解釋為什麼我的筆記中總是有那麼幾篇做到一半就擱置的讀書筆記了。
除此之外,書中還列舉了很多個讀書的技巧,比如利用工具來提高做讀書筆記的熱情、比如進行信息一元化等等。雖然介紹的方法沒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實踐以後發現效果很驚人。
如果你還在為不會讀書,閱讀量上不去感到苦惱,可以看看這本書。
推薦閱讀:
※大學過得很苦惱,一直覺得很孤獨,怎麼辦?
※如何閱讀《二十四史》?
※越來越沒有耐心讀書和看長段落的文字,怎麼樣才能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