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子比米飯甜,但是米飯比橙子含有更多的糖,如果一個人吃米飯像橙子一樣甜,是不是說明他進化得更好?

人類進化出味覺以便於判斷食物的價值,帶來甜味的食物意味著含有身體所需的糖分,因此理論上,如果人類進化得更好,是否應該在嘗到含有更多糖分的食物時,感受到更多的甜味呢?反之,如果有人在嘗到米飯的時候,感覺米飯和橙子一樣甜,是否證明他進化得更好?

題主原題(好像我這個問題問的不是很明確,大家體會一下意思吧 =_= 表達能力實在有限~)


我覺的題主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個子問題:
1.既然人類能夠消化澱粉並從中獲得大量能量,是不是進化出喜歡吃澱粉類食物的人更有優勢?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澱粉是大分子聚合物,無法直接與味覺受體作用。因此,人類無法直接感受澱粉的味道。但通過唾液澱粉酶,澱粉可以在口腔中就被分解成可溶性糖類,從而使人類感受到甜味。如果對唾液澱粉酶進行深入了解的話,我們就可以推斷出澱粉的口感與食用澱粉的關係。
澱粉酶-alpha-1(amylase, alpha 1)家族有很多成員,但這些酶都是只在唾液中出現,因此被通稱為唾液澱粉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消化的作用非常有限,這一方面是因為食物在口腔停留時間很短,另一方面是因為當食物進入胃之後,在強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唾液澱粉酶會失活並被分解。直到進入小腸後,在胰澱粉酶(amylase, alpha 2 家族)的作用下,對澱粉的消化才真正開始。既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並無太大作用,那麼唾液澱粉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增強澱粉的口感,讓人類可以嘗到澱粉的甜味,進而讓人類喜歡吃高澱粉類食物。另一方面,有了唾液澱粉酶,人類也可以同過口感來確定某種食物值不值得吃。
通過研究唾液澱粉酶的進化歷史,科學家發現在大約40個百萬年前,一個胰澱粉酶發生了多餘的複製,這個多餘的複製進一步進化出來了唾液澱粉酶。並且在人的進化歷史中,唾液澱粉酶又發生了幾次複製,形成了多個拷貝。在其他靈長動物中一般不存在唾液澱粉酶。這個現象正好符合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食譜的差別。其他靈長類主要以樹上的水果為食,而早期人類則大量食用非洲草原上生長的富含澱粉的塊莖植物。然而,唾液澱粉酶並非人類獨有的,科學家同樣發現,在小鼠中同樣存在較多的唾液澱粉酶,這也符合小鼠的高澱粉食譜。不過小鼠的唾液澱粉酶與人的唾液澱粉酶並非同源。可見,因為食譜的相似性,小鼠和人在唾液澱粉酶這一方向上出現了趨同進化。
在人類中,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食譜偏好,這也導致了唾液澱粉酶在不同民族中出現較大的差異。一項研究表明,農業民族基因組中平均有7個唾液澱粉酶,而採集-漁獵民族基因組中平均有5個唾液澱粉酶。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唾液中澱粉酶的含量與唾液澱粉酶的數目有直接的關係。這也說明了食物中澱粉的含量越高,越需要更多的唾液澱粉酶提供較好的口感。

2.進化到讓米飯和橘子一樣甜是不是更有優勢?
並非如此。其一,人類不能只吃米飯,人類需要均衡的營養,如果米飯比水果甜,估計遍地都是得壞血症的人。其二,在人類大部分時期,多數人都是很難吃飽飯的。換而言之,大部分歷史時期有的吃就不錯了,比如說在解放前,先總統蔣公花園口灌溉工程完成後,兩個饅頭都可以換一個媳婦了。進化到讓米飯和橘子一樣甜,估計需要非常強而且非常多的澱粉酶,估計也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代價太大而且並不食用。畢竟,只要澱粉嘗著不像泥土一樣,對於飢腸轆轆的人類已經有足夠吸引力了。
--------------------------------------------------------------------------------------------------------------------------------------------
關於澱粉阻斷劑:
阿卡波糖(Acarbose),主要作用是在腸道內競爭性抑制葡萄糖甙水解酶。胰澱粉酶將澱粉分解成可溶性多糖,而葡萄糖甙水解酶則將多糖分解成葡萄糖,
然後葡萄糖被小腸細胞吸收。阿卡波糖和葡萄糖甙水解酶結合,使葡萄糖甙水解酶無法再與多糖結合,從而抑制所有多糖類的消化吸收。阿卡波糖是被批准的正規處方藥物,被用於糖尿病的治療,用「拜糖蘋」的名字在中國銷售, 50mg×30片/盒大概需要50~60塊錢。
關於神奇減肥藥來自北美白芸豆的澱粉酶阻斷劑:
從菜豆中提取的菜豆素(phaseolamin)確實有拮抗澱粉酶的作用。但是菜豆素是同樣是蛋白質,在腸道中很快被分解,因此在動物實驗中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糖類吸收抑制作用。
此外,搜索文獻時我發現,科學家們關注的是如何利用菜豆素基因餓死吃莊稼的害蟲。科學家們曾研究了一些不易被蛋白酶水解的突變體,然後把這些突變體轉基因到農作物上,然後看看害蟲吃了這些富含變異phaseolamin的食物會不會因無法消化澱粉而餓死,儘管實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害蟲也很快進化出了抗藥性,最終慘淡收場。但說不定減肥藥廠就是拿這些殺蟲子的變異體來制的減肥藥。不管如何,減肥的最好方法是均衡營養加強鍛煉。
此外,我覺的維基百科被廣告黨攻陷了,諸位怎麼看?
Phaseolamin


吃澱粉為什麼要感覺到甜?這人吃餃子得是個啥味啊……


大略看了一下,回答的都不太對題目
首先這個提問時沒有問題的
的確在野生環境中,維生素,礦物質這些東西往往不是動物,人類所缺少的
而脂肪,和糖還有蛋白質才是最需要大量補充的
因此人類的嗅覺對脂肪產物會感覺香
對谷氨酸鈉會有鮮的感覺
對葡萄糖,蔗糖等單糖和雙糖感到甜
這些都是進化優勢
這些正向反饋會讓人攝入更多的糖,脂肪和蛋白質
因此也更有優勢存活下去
那麼相比單糖和雙糖,多糖的澱粉的確含有更多的能量
是否能嘗出澱粉並有正向反饋就有優勢呢?
我認為不是的
人類有唾液澱粉酶,所以是可以嘗出澱粉的存在的
因此有唾液澱粉酶相對於沒有唾液澱粉酶的人絕對是有進化優勢的
可是對於相對於單糖和雙糖來說
葡萄糖,蔗糖,果糖,麥芽糖,這些糖類可以迅速進入血液
立刻補充能量
這點上相對於澱粉有著絕對的優勢
在自然界,迅速的補充能量更有優勢

另外一點,就是來源的廣泛性
如今我們雖然以澱粉類為主食,可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澱粉並不是主要能量來源
我們目前常常吃到的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有
米飯,麵粉,土豆地瓜等根莖類,香蕉,豆類
大部分都是人類走出非洲之後才發現的食物
其中原產於非洲的大概只有
Yam(一種類似於地瓜的根莖類,沒有地瓜甜)
Lentil,小的扁豆類
還有高粱
總之是不多
高粱和扁豆這種產量極低,又不好採集的小型種子
相比其他甜的漿果來說,能量上並沒有更多,因為產量太小了
而Yam是相對能量含量更高的食物,不過它們本身就含甜味
所以在整個進化過程中,雖然單位澱粉的能量密度似乎更高
可是因為澱粉類食物存在量小,所以相對來說,對單糖和雙糖的敏感度高是更具進化優勢的
等到後來在兩河流域,尼羅河口等地區開始馴化植物的時候
人類已經對澱粉類的優勢有了認知
因此不需要本能的味覺來篩選
這個時候哪怕有人進化出這種味覺,也並不佔有優勢了


很多人沒看懂這個問題,這只是個高中生物的問題。進化的基礎是變異,比如長頸鹿,由於遺傳變異,出現一部分脖子長的和脖子短的,在合適的生存條件下,脖子長的和短的都能吃飽,都能正常繁衍後代,後代也有長有短,但是如果經歷一段惡劣的生存條件,矮處沒有充足的食物,脖子短的就餓死了,只有脖子長的活了下來,脖子長這一性狀更好的適應環境,才能遺傳下來,這才是凈化的過程,而因為長頸鹿天天伸著脖子吃樹葉脖子才這麼長,就像你去整容整個雙眼皮,可以改變你的性狀,但你遺傳給你後代的是單眼皮基因(除非變異才是雙眼皮基因),這扯遠了,回到主題,茫茫人海之中,可能會出現變異的個體吃米飯比別人甜,但這對於繁衍後代是無關緊要的,所以這一性狀並沒有被這個時代的環境選擇,這個時代選擇的是個子高顏值高的性狀,所以人類會越來越高,越來越漂亮,當然這只是大趨勢,但是呢,和諧社會,講究人人平等,社會為一些在性狀上不如別人的人也提供了很多將自己性狀遺傳下去的道路,比如好好學習,將來掙多錢就可以跟性狀好的交配,人類社會很複雜,要給每一個人都留有活路的。自從進入人類社會,人類的進化就逐漸放緩了,因為和諧社會,競爭變小了。最後,不排除有題主所說的吃大米甜過橘子的人,但這只是在遺傳中出現的變異個體,這一性狀可能會遺傳下去,但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沒有任何關係,因為沒人因為你吃大米甜過橘子而非要因為這跟你交配給你生猴子。表達能力差,比較啰嗦。


題主的邏輯是:如果食物含糖越多,某人感覺這個食物越甜→結果這個某人比其他沒有這個能力的人更會判斷哪種食物更容易獲得能量→從而更容易生存→結論這個某人進化的更好。

簡化其實就是:某人如果有通過味覺判斷食物所含糖分高低的能力,這個某人是不是進化的更好?

不知道我理解的是不是正確的?=_=

針對上述理解寫一個簡單的答案,畢竟我也不是生物專業的,只是高中有這愛好。

============2015/2/5補充======

本人生物水平僅有高中水平,說不定現在連高中生都不如,如果說錯了什麼請見諒並指出,我很喜歡生物,歡迎專業的來拍我磚。


首先說一下個人的看法:不能說明進化的更好。


下面逐條分析。

1、糖可以嘗不可以吃

對於高中生物學了又忘了以及沒學過高中生物的人估計不記得或者不知道,自然界中的糖有很多種,可以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三種。題目中的橙子所含糖分是果糖(大概吧,我忘了)屬於單糖,米飯,麵粉等等所含糖分是澱粉屬於多糖。澱粉算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多糖,還有一種更多,是纖維素。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結構成分。


纖維素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含量最多的一種多糖,占植物界碳含量的50%以上。(百度百科)


但是,人體是不能吸收纖維素的╮(╯▽╰)╭,纖維素在人體體內扮演的是膳食纖維的角色,負責促進腸道蠕動,利於糞便排出。


所以如果某人進化出了通過味覺判斷食物所含糖分高低的能力(暫且不考慮原理,按照把這個人當成僅味覺不正常消化系統正常的正常人類),那他最終判斷出來的食物反而不能消化,這個進化是沒有意義的。

2、糖可以嘗也可以吃

人吃橙子蘋果西瓜會感覺到甜,吃饅頭米飯,需要在嘴裡咀嚼一段時間才能感覺到甜味。因為澱粉等多糖需要口腔中酶的作用後變成葡萄糖才能被味蕾感覺到,大腦才會出現「甜」的感覺。


所以,如果這個某人進化出了味覺判斷糖分高低的能力,那他有可能至少進化了口腔中含有超級酶,可以快速(注意速度)把各種多糖降解為單糖的能力。


如果這種酶還存在於腸胃中,那就很意思了。這就把上一段中出現的可以識別但是不能消化的問題解決了。


如果全人類都有這能力,整個美食文化都會和現在的不同。想想人們都不吃飯改成吃葉吃草啃樹皮了。這種進化應該可以大大解決目前的糧食危機了。

不過,這種進化的本質其實是「纖維素可以吃了,我什麼都可以吃了」,而不是「這個能量高吃這個容易活了」。所以已經和題目中所設定的進化不是一個方向了。而且都能消化了,在自然界中龐大的纖維素存量以及纖維素獲取難度超低面前,哪個能量高哪個能量低都已經沒有了。

(這個腦洞倒是蠻適合寫成科幻小說,結局就設定為人類啃完了地球上所有的植物然後滅絕╮(╯▽╰)╭)


3、不考慮纖維素

待補

以上,如果能再開個腦洞我再補充。


我覺得不是,因為其實人類對澱粉本來就有偏好,並不需要它是甜的。

換句話說,只要一個食物有好味道即可,好味道並不需要一定是甜味。

考慮一下人類對土豆的普遍的喜愛。同時考慮到,米飯為什麼得以成為主食。這些都與人類喜歡吃這類食品有強烈關係。——顯然,土豆並不是甜的,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喜歡它。

對澱粉類食物具備特別的偏好確實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進化,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把它理解為甜味。因為人類除了喜歡甜的也同時還喜歡很多其他的味道。


進化出過量而無益於提高生存競爭效率的澱粉酶,是一個失敗的進化


糖並不一定甜,不同糖甜度也不同。
澱粉雖然是糖,但他不甜


我覺得這是雙向需求和單向需求的問題。

橙子希望動物來吃,為了吸引動物發展出了高甜度和香氣,同時降低能量。
穀物根本不希望你們來吃,各種保護種子的機制。
在底層上,兩者就不一樣。橙子越香甜,生存的幾率越大。穀物越難以被獲取,生存的幾率越大。


糖精更甜…


什麼年代了,答主居然認為糖=甜?!


進化的好不好不是在於一個物種吃什麼。
我覺得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利用太陽能,這不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低碳綠色環保嗎? 但你能說植物進化的比動物好?

進化的動力是生存壓力,手段是突變,目的是適應。判斷一個突變是否是進化,主要看能夠提高物種的生存能力,提高了就是進化。
那麼回到這個問題上,吃米飯像吃橙子一樣甜,由於米飯和橙子的含糖量是客觀存在不會改變的,那麼產生這個結果的原因很可能是味覺感受出現了變化,而我不認為這個變化僅發生在米飯上,應該是吃所有東西所反映出來的甜度都會提高。那麼這個變化在現階段是看不出來有個意義的,而且還很有可能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因此不是進化。


米飯里的澱粉經過澱粉酶變成麥芽糖,而橙子裡面含的應該是果糖。果糖是最甜的單糖,如果吃米飯和橙子感覺一樣甜,那隻能說澱粉酶很多並且那飯含了特別多澱粉。高三畢業狗回答的,如有錯誤請指出畢竟只是用了高中所學的一點東西


並不是所有人都跟露珠一樣愛吃甜的。。


樓主的問題讓我想起了前段時間看過的電影《超體》,電影的女主角在大腦利用率達到20%時,便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生長,可以感受最真實的感受。有興趣可以看一下這部電影,非常不錯。


只能說明你有好多唾液澱粉酶,因為不管你吃的時候感覺甜不甜這些糖都會是能量。其實你要是吃一口大米嚼碎了在嘴裡含著,你就會發現哇塞有點甜唉,


就算奶不是最美味的東西,但是每個嬰兒都愛喝奶。
進化和知乎不同,並不是為了體驗的。
味覺更多地作用應該是(我猜的,沒有事實依據)防止毒性物質進入人體,而非選擇更適合人類食用的食物。
只有在物質如此豐富的時代我們會去在意甜的問題,在進化的歷史之中,吃飽比好吃重要得多。


不同種類的糖分「甜」的感覺不一樣的
蔗糖果糖葡萄糖就很甜
澱粉不分解沒有甜味啊


米飯中含有澱粉是多糖 有時我們嘗到甜味是因為唾液中的澱粉酶將他水解 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和葡萄糖是單糖所以甜味大些


其實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味覺感官都不相同,對同一味道,有人敏感,有人就比較弱吧,所以,甜不甜是個人感覺,和營養成分什麼的關係不大


推薦閱讀:

近一萬年人類智力有明顯進化嗎?
狼在什麼情況下會吃草?
除了大熊貓外,現在世界上有哪些能夠被稱為「活化石」的動物?
深海里的小魚游泳的時候看得到周圍的危險物嗎?
為什麼國內沒有普及 HIV 阻斷藥物?

TAG:進化 | 生物學 | 味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