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更願意去咖啡館看書、寫作、工作?

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安靜,但大多數人家裡比咖啡館更安靜呀


從我自己來說,其實很簡單。

把自己置於公共環境,明知無人關注自己的前提下,但依然有一種被監督的感覺,從而提高閱讀工作效率。

我自己做不到慎獨,在家在一個人獨處的地方都會時不時拿起手機,扣扣手,突然想要倒杯酒,覺得要去跑跑步,下午出門吃個什麼。精神沒辦法集中,因為自己不能監督自己。

在公共場地,包括咖啡廳、圖書館等等,要麼每個人都在看書學習,自己有天然的代入感,要麼有一種「在表演認真」的樣子。這樣說來有些狹隘,但我自己確實沒辦法把自己控制的特別好,將自己置於一個這樣軟監督的氛圍,其實是有利於我讀書效率的,這就夠了。


我們有時需要這麼一個地方:
比卧室少些懶散,比書房少些孤獨,比辦公室多些自由,又不像圖書館不敢發出聲音。
有網有電有高矮合適的桌椅,有簡單的餐飲和乾淨的衛生間。
吃完東西繼續呆著也不會覺得尷尬,輕度的嘈雜可以讓人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可以帶來一些靈感。咖啡杯涼透了剛好是完成一個小任務的時間。
目前只有咖啡店能滿足以上所有要求,只有在這樣的地方可以獲得相對獨立的工作時間。


咖啡館是這麼一個地方:它有點吵,卻並不喧鬧;人很多,卻彼此獨立;擁有著濃厚的現代社會的煙火氣息,但你卻篤定地知道不會受到干擾;它提供給你一種觀察的機會:你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人,但你知道無需跟他們發生聯繫。

它在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微妙地取得了一種平衡:較之前者,它連接起了許多與你相似的人,把它們的日常生活、社會百態帶到你的面前;較之後者,它又保證了封閉性和隱私性,身旁一尺之內是你的領地,別人會默契地避讓而不需要你說些什麼,這令人很舒服。

有段時間我在家靜休,幾乎不與任何人聯繫。每天睡到臨近中午,起來吃一頓brunch,下午則專心讀書、寫字,直至傍晚,出門匆匆穿過大街小巷,到超市和餐館買食物回來。夕陽把餘暉投在身後,旁邊是帶著疲倦神情、拎著或背著公文包,三三兩兩從身邊經過的下班族。

有那麼幾次,望著步履匆匆的人群,會突然想到,原來又一天過去了,幾乎不留任何痕迹,也沒有任何感覺。日升月落,而第二天與今天如出一轍,日子就這麼一天天重複下去。身邊這些來去匆匆的人背後,都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剛剛結束的一天,錯過了怎樣的可能性?如果可以重來一次,又會否演繹出不同的結果?

那是一種很奇特的感覺。你一個人走著,活著,思考著,突然發現整個世界安靜地待在你的身邊,秩序井然、井井有條地運轉著。你像是一個被剝離出來的個體,在世界面前小得可以忽略。唯一與別人產生聯繫的是規則:你付出金錢,交換食物,然後再無牽絆,只是一名沒有名字和面孔的顧客。世界缺你一個似乎也別無二樣,你跑動起來卻始終追不上世界的步伐——它只是在那兒,按照一如既往的模式存在著,你卻發現自己已經無法融入進去。

那是一種孤獨感,被世界疏離的孤獨感。

這大概是都市人最常見的病症吧。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孤獨,也許並不是因為沒有人陪在身邊,而是不知道要跟誰說些什麼,覺得這個世界變得陌生而遙遠,覺得正在慢慢失去跟這個世界的一切聯繫和意義。

一直在家裡工作,這種癥狀會慢慢地滋生和紮根。在沉默中沉浸太久,會容易陷入幻覺,覺得整個世界只你一人。覺得過於安靜,疑心時間已經停滯。直到窗外的蟬鳴聲使你回過神來,看見買菜的人從窗外走過,聽見樓下傳來嘮嗑和閑聊的聲音,你才開始感受到這種撲面而來的、熟悉而陌生的生活氣息。

什麼是咖啡館的意義?這大概就是咖啡館的意義。在咖啡館裡,你可以感到自己跟世界處於聯繫之中,看到各式各樣的人進來、出去、經過,看到這個世界的忙碌運轉和川流不息。這種感覺會比一個人更讓你感到舒服。

比起安靜,一定程度的、隔離在外的喧鬧其實才是更自然的狀態。人有一種最本質的需求,就是跟這個世界建立聯繫,以確認自己存在的需求。脫離了聯繫,人就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掉隊的人彷彿落後於這個世界,再不趕上去就會被世界拋棄。

和咖啡館聯繫在一起,這種狀態很容易被看作一種布爾喬亞式的、有點矯情的「奢侈的煩惱」,但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可能產生的情緒。譬如,到圖書館裡自習,也許只是為了安心,因為大家都在做一樣的事情;譬如,凌晨三點拉開窗帘,看著城市在燈光的海洋裡面靜默不動,會突然有點無所適從和不知所措——這個世界太龐大,太空洞,讓人感到恐慌。

我們逃離人群,又無法避免地被推向人群。我們對抗世界,又無法斷絕這個世界的牽絆。我們直面內心,卻難以承受巨大的安靜和空曠。我們投入到閱讀、寫作和工作裡面,卻迷失在意義的缺失中。

都市裡的人,背負和承擔的東西太多,面對的東西也太多。很多時候,只是希望有這麼一個空間,不說話,可以做自己的事,可以發發獃,可以看看人群,告訴自己,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的人,跟我一樣,在各自做著自己的事情。

咖啡館也無非只是如此罷了。


一個人太孤單,想要旁邊有人,又不會被打擾


我喜歡去咖啡館學習的原因如下:

1. 如果在家裡或是辦公室里,平均每5分鐘就想刷一次知乎,往往「掃一眼」就變成了「不知不覺看了半個小時」。

如果在咖啡館的話,我一般都選特別顯眼,方便被監督的位子。要是我作死打開FB或是任何一個中文網站,肯定會被老外們一眼發現,然後他們肯定會想:

「哎呀傳說中的愛學習的中國人也不過如此嘛 嘖 嘖 嘖」 「就是就是」。

腦補了以上老外們的心理活動(我還真是厲害……),我覺得我不能給祖國和人民丟臉,我要為國爭光!我一定不能打開知乎,我一定不能刷FB,而且刷FB會泄漏個人信息,萬一被壞人看到了(接著腦補了很多嚇人的場景,然而我生活在很安全的丹麥。。。),我一定不能打開知乎!一定不能刷FB!

2. 在家裡學著學著就困了,然後雖然定了3個鬧鐘「就睡20分鐘」,但往往起床已經過了大半天……

如果在咖啡館的話,我會起身買個大杯的黑咖啡,像喝葯一樣一口氣喝下去,立竿見影的原地滿血復活。然後告訴自己「為了這篇paper又花了40塊了,你丫還不認真寫!」

於是在金錢的壓力之下,在咖啡的魔力之下,又能做兩個小時的好漢。

3. 「哎呀北歐的小伙真帥呀!哎呀他坐我對面啦!哎呀這我可得好好表現出我是個愛學習的中國學霸,嗯就這麼定了。」然後就一不小心看入神了,抬頭髮現小伙已經走了/小伙的女朋友已經來了/小伙的男朋友也來了。。。哎好苦澀!再來一杯黑咖!

4. 我還有一頂特別帥的鴨舌帽子常備著,以防對面來個摳鼻大叔/抖腿小王子/各種奇怪的人。戴上帽子,再扣上hoodie的帽子,「要要切克鬧,I am a bad girl yoohoo!」自己都不自覺的開始hip hop,像美國路邊常見的無家可歸小混混低低的埋著頭,帶著大耳機,一不小心就看入神了,嗯,有的paper寫得真是好。

以上各種加一起,我在咖啡館的工作量一天頂三天在家的工作量,要要切克鬧,咖啡館大法好!


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沒完沒了的部門例會,按時打卡的上班生活和我都沒有關係。在我辭職之前,我給自己腦補的SOHO生活是這樣的:早上起來用咖啡機做一杯咖啡,把麵包機里香噴噴的麵包拿出來抹上黃油,再給自己拌個水果沙拉。吃完了早飯,我應該坐在灑滿陽光的窗前,高效地完成我的工作。中午再給自己做兩個菜,搭配糙米飯,再現榨一杯果汁。下午工作的時候可以一邊吃自己烘培的小餅乾,一邊碼我的文章/代碼。晚上的時間可以用來和朋友聚聚,一起喝個小酒吃個烤肉聊個天——反正我明天也不打卡。

腦補的早飯


然而現實完全不是這樣。

每天睡到日晒三桿才起床,起來了在家裡隨便抓點吃的。一邊吃飯一邊心裡尋思著——「今兒沒有deadline吧?」

隨著時間的變化,我的生活越來越不規律,我缺乏充足的睡眠,吃飯不規律,而且越來越宅。我覺得這樣不行,於是我搬回了家裡——家裡有人管我,我不會太頹。

我還是太天真了。

「來來來,吃水果」 。。

「誒,你下樓給買包紫菜去,做湯要用」。

「你今兒在家把地掃掃/拿快遞/看著那鍋/把這包東西給老張家」。

四個字形容:

心煩意亂


活兒都干不完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自由職業兩年內,我在家、圖書館、書店、租用辦公空間中來回折騰,只為找到一個舒服的姿勢享受我的自由職業生活,最後我發現還是咖啡館最適合自由職業者,原因如下:


·
有吃的

工作是一種腦力勞動,時不時的就需要補血。在咖啡館的話,有專業奶媽給你補血,你不用一邊進攻一邊給自己治療,打怪獸的時候任務不會中斷。


·
避免打擾

在咖啡館,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你置身於一個充滿了人的環境,但你對其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責任。不會有同事停在你的辦公桌前中斷你的任務,也不會有家人需要你停下手上的活兒去下樓買一把韭菜。

不只是人,你對這個環境也沒有責任。你可以在這個環境里心安理得地「油瓶倒了也不扶」,只一心做你自己的工作。


在咖啡館,最嚴重的打擾也就是服務員輕輕地把你點的咖啡放在你面前。

·
環境舒適

網路,舒服的座椅,乾淨整潔的環境(防止你出於拖延在deadline前開始打掃家裡的衛生……)都是必須的。圖書館八個人擠在一張桌子上的畫面太美我不想回憶。在我不太想工作的日子,我會挑選一個很特別的咖啡館,讓咖啡館的獨特裝潢和氛圍成為我工作的動力。


·
防止宅

這一點對我本人非常重要。在家工作不需要dress up,久而久之,我變得越來越不修邊幅,社交能力也退化了。置身於人群中,時不時地抬頭觀察一下周邊的人,是工作思考間歇的一個調劑,也是靈感的來源(對,我碼字沒靈感的時候就會意淫周圍的人的小故事)。

·
安全的公共場所

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有時候我會需要和一些人見面談事。比起家裡,咖啡館是一個更加安全和舒適的公共場所。它不會暴露你的家庭住址,經濟情況,或者小眾的裝修偏好,反而公共場所能為見面的雙方提供安全感——性騷擾和偷竊雖然不常見,但是一旦發生在家裡,就只剩一種情況——「說不清」。

總之,在追求事業的道路上,自由職業者比一般的僱員多了自由,少了鞭策,這個時候來一杯咖啡,或許能幫自己保持清醒,走得更快、更遠。Good luck, freelancer!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Elephant瘋象 或 ele_2016


遠程工作相關的原創文章、工作室趣聞以及UI設計精選案例分享,產量不高,偶爾推送。


在不同的環境中,人的心理活動是不一樣的。

在家裡一個人隱私的個人領域,閱讀更具有私密性,誰都不在場,很容易就放縱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了,有自制力,歡喜獨處喜歡閱讀的人,可以享受孤獨閱讀的心境,一個人的情況下讀書更深入。

如果置身在教室讀書,你潛意識的心理活動是老師會不會來啊,同學會不會問啊,朋友什麼時候喊我吃飯啊,因為這樣種種的潛意識,你閱讀書籍看到的文字,激發出的心理活動就是在群體里的心理反應。

但是你一個人在家閱讀,沒有旁觀者的目光,也沒有群體中的心理活動,『當人身處群體之中,就不再是一個人了。』脫離群體的閱讀,脫離了目光,脫離了太陽神的理性批判,你可以從書中讀到混亂,曖昧,放縱,色情,縱慾,暴力,嫉妒,偏執,恐怖。

慎獨,是很多人都達不到的境界,究其原因,是因為沒有幾個人可以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自己的混亂,更沒有辦法與自己的潛意識相處,與自己的陰暗面相處。

所以只能去圖書館讀書,只能去咖啡屋藉助『人群目光』的加持,保證理性的閱讀習慣,保證自己的心理活動在陽光之下,從外界附加的秩序出發,規整自己的內心。

然而這樣的讀書人,始終都是二流的讀書人,僅僅是愛書,愛知識罷了,愛著皮毛談資罷了,是理性的書袋子,無法深刻的考察人性,無法自省得失弱點,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情感,無法泰然自若的與狼奔豕突的心靈和平相處。

二流的讀書人,只是通過咖啡廳,圖書館的人群環境逃避內心的審判罷了。

忘了是哪個作家說的了,應該是加西亞,他一個人在一個房間里,成年累月的寫作,拷問自己的內心,寫給全世界看,這是一件很瘋狂的事情。

請注意,作家是一個人孤獨的寫,寫出來的作品卻被你們身處人群中,並不喪失孤獨感的閱讀了。那麼請問你們讀到的還有什麼?

讀書是一件很私密的事,咖啡廳里適合讀三流言情吧,也都是些暢銷讀物。

一本書,孤獨的讀,深夜讀,白天讀,人群中讀,都是不一樣的感覺,能夠品味孤獨寫作深意的讀書方式,非孤獨不可。


我知道很多人喜歡去咖啡館看書,我這麼說會傷了大家的心,也並非每一本書都值得孤獨的讀下去,有些工具書,暢銷書,在咖啡館裡讀,也是消遣了,沒有什麼企圖深意。也可以去咖啡館讀,只是有些書是咖啡館中讀不了的書。


你把一個三角形放到咖啡館,它還是個三角形,但是你把一個文學家放到咖啡館,你得到的是一首詩。

人和環境是無法割裂的,氛圍是人行動的重要影響因素。如果說的玄學一點,叫做風水,如果說人話,這叫氛圍。

當你在咖啡館的時候,你的鼻子在聞咖啡的香味,你的眼睛在欣賞咖啡店精緻的裝飾,你的味蕾在品度著甜點。你的身體比你有著更誠實的反饋,你的想法因為身體愉悅而文思通暢。

即使文豪,在蒼蠅亂飛的地方怕是也沒有心思寫字。鬧市讀書固然可以鍛煉心性,可那是因為雜訊有奇怪的安神作用,不然半夜冬天的墓地,怕是更能考驗一個人的堅定,卻從沒聽說有誰這麼做。

人不應該太高估自己,你的身體受之父母,形之天地。萬事不盡然取決於你的努力,甚至是你自己的想法都並非完全取決於你自己。名山大川自然是心曠神怡,而超市和優衣庫也自有它的邏輯。大河水鳴自然能讓你寫出詩句,而電子迷情多半是能讓你更快的掏出錢包。

家是靜中之動,咖啡館是動中之靜。

在家難免要做家務,即使泡咖啡也要刷杯子洗盤子。家雖靜,但家務活等牽著你動。咖啡館則不然,是為動中之靜。儘管窗外人流不息,店內難免人聲交雜,可是你只需要安靜的吃喝,不用考慮洗刷杯具,更不必看到哪裡不幹凈強迫症發作去收拾東西。雖然咖啡館並不安靜,卻是與你無關的躁動,是故動中之靜。

廢話說完了,我繼續拖地去了。


我有羞羞的原因,一直不知道這種心理是否普遍。對我來說在咖啡館讀書有種被陌生人監督的感覺,而且我來工作是消費了的,為了對得起我的錢我也要專心啊。

在家開工我會狀態懶散,畢竟分心的東西太多,沒事就走一圈拿點這個那個的,如果家裡有人就更難免被打擾了。在學校的話去圖書館又會遇到同學 - 有時就是不想和認識人寒暄,如果對方一屁股坐在自己旁邊或者對面桌我也會稍微感覺被分散了注意力。而且圖書館的那種安靜有時會讓我想睡。而咖啡館就不同了,偶爾才會撞見熟人,不安靜但也不嘈雜,我也多少能被座位圈住。如果我帶一堆工作去完成,卻一直左顧右盼玩玩這個碰碰那個,我會覺得旁人看到的話會覺得我有智力障礙,雖然現實中旁人並不會注意到我。。。但以防萬一,每次在咖啡館我都會專心工作。而且我要是想開小差幹嘛花錢出來工作呢,我在家咖啡泡一大壺隨便喝喝到兩眼發綠不好嗎?!

所以在別人眼光和花錢的雙重壓力下,我在咖啡館往往更能專心工作(等下,這綜上所述的口吻怎麼那麼像小學生作文。。。)。

對了,補充一下,我說的是那用98%的時間做2%的工作的階段。進入死線來臨前的2%時什麼毛病都沒了……


因為家裡的環境太安逸了。

個人情況而言,往往是在相對陌生、拘謹的環境里,做事情更容易專心、高效。
身為自由職業者,工作幾乎全部在家完成,但是並沒有在家中區分出明確的起居與工作空間,且又依個人喜好布置得很舒適,導致心境無法很好地切換,工作期間的自制力偏低。
同樣是開著電腦接通網路工作,在咖啡館等地會高度集中在工作領域內,在家就一定會為其他事情分心,時不時地刷圍脖、逛知乎、查看與手頭工作無關的網頁資訊等等,還容易犯困=_=|||


我喜歡咖啡館,尤其喜歡深夜的咖啡館。

1
帝都24小時營業的咖啡館屈指可數。考試前刷夜就近回去五道口那邊的兩家,偶爾會去三聯書店樓上那家。聽陌生的人大談理想,聽曖昧的男女話里話外的機鋒,看深夜不歸的人電腦在放什麼電影,此時,我的的確確感覺到,我在人間。

2
考解剖前抱著圖譜看到半夜,旁邊有個窺探的目光,不是看我,是看我的書和ppt。抬頭,和旁邊的人笑一下,打開下一個講義複習男性生殖系統。鄰座吞飲聲瞬時一梗,我默默遞給他一包紙巾。他忍不住用英語問我:你為什麼想學醫呢?我答:我是從沒想過學醫的人,但是學上了,慢慢就喜歡了。而後,天南地北地胡扯。我告訴他,我去過他的國家。他告訴我,在他的母語里,Notre Dame是「我們的夫人」的意思。兩個陌生人相對,可以什麼都不說,也可以什麼都說,在昏昏的深夜咖啡館裡,興起而聚,興盡而散。

3
有次在三聯樓上的咖啡廳熬夜覺得快要低血糖了,決定得點一杯高糖軟飲。和眉目柔和,似未長開的女服務員招招手,要了一杯草莓酸奶。須臾,上來一杯飲料。她悉心地把吸管下半浸沒在液體里的那部分包裝紙撕掉,僅留彎折處之上的包裝,只待我啟封即用。我深深覺得她是妥帖的。又過了半晌,她突然端給我一碟草莓,十分羞赧地跟我說:抱歉,剛才忘記給酸奶里加草莓了,只能給您單獨端上來。我哭笑不得地收下一碟草莓,安慰她說沒關係。
月余後,我到這家連鎖咖啡廳的另一家分店。
之前這個分店一直裝修,而在裝修之前,因為距離更近,我是常常去的。
推門進去又看到那個萌萌的妹紙站在收銀台前,還有之前已經記住我的習慣(一杯冰拿鐵加一份濃縮)的小哥。妹紙告訴我她記得我,她調到這家店上班了。小哥笑眯眯地等著我繼續點「常規」,然而我像是惡作劇一般故意點了冷萃咖啡。而後和他們閑聊幾句,感嘆終於有了更好的環境,感嘆還好還是認識的人。我找個位置坐下,繼續刷題。一會兒,萌妹紙又是一臉羞赧地過來了,「抱歉這次咖啡的分層分的不清晰,口感雖然沒有影響,但是沒那麼好看。」我還是笑笑說沒關係。她咬了一下嘴唇,似下定了什麼決心。「你下次來,我爭取給你做個完美的。」
我突然有深深的溫暖和感動。

4
前一段兒倒春寒的夜裡,我被生理期突襲了。一個人毫無準備,只能跑到咖啡館對面的便利店裡買來應急。我攥著衛生棉條,一包紙巾,一包濕紙巾,忍著隱痛,極其尷尬地在衛生間門口排隊。由於是深夜,咖啡廳的衛生間只有一間(獨立單間)開放了,上面標的是男士,實則男女共用。前面的先生很好心地讓我先去,並幫我拉住並不能完全鎖上的門。
整理好之後坐回座位,看到那位先生端著咖啡,我招手讓他坐過來。他是紐西蘭來的駐北京記者,深夜到這裡是看live show。聊著聊著,發現兩個人都養貓,都在追《權利的遊戲》。一個人是從北京的正北來的,一個是從北京的正南方來的,竟然在這麼個神奇的時間地點相遇。越是陌生人越好傾訴。他告訴我他曾經的焦慮症,我告訴他我也曾抑鬱。在這座龐大到可怖的城市裡,竟然只有在此時此地,我們會突然卸下偽裝,肆無忌憚地當回自己。

我開車一個人,從咖啡館出來,整個北京城是空的。我可以選擇繞著景山開一圈,可以選擇去朝陽門看galaxy soho未熄滅的燈,可以順著長安街走個全程,只要不左轉都是幸福的。只有在此時,我會突然覺得我好愛北京,北京似乎也愛上了我。


因為作為一隻單身狗,需要有一隻狗狗的陪伴
才能心安的充滿元氣的去加班幹活

所以現在加班,我特別喜歡去這家咖啡館加班……
至少乏的時候,找狗狗調戲會,
累的時候,它還會過來蹭蹭,
想不懂的時候,陪它樓上樓下逛逛……
也許有人問,為什麼那麼喜歡狗狗你卻不養一隻,
因為一個人生活,實在是不知道我出差的時候,把它放到哪裡……
p.s.這家咖啡館其實是一個家居公司開的體驗館,所以他們家的桌子,椅子真的都好舒服……特別適合加班狗……


他們做的工作壓根兒不需要專註. 上次家裡停電, 在咖啡廳里寫一個宏, 隔壁桌位笑聲鬧得我根本沒辦法好好思考...

後來我就決定不再寫clojure了. 太費腦子, 不適合我這種智障...

現在我寫golang, 你讓我去咖啡廳寫, 我一點兒都不怵.


因為有一種儀式感。

這種感覺,就跟小說里寫的,但凡修習什麼高深的武藝之前,必須要沐浴齋戒,焚香靜坐七七四十九天一樣。

對很多現代人來說,看完一本基本全部是字,且多少還說了那麼一點內容的書來講,其難度已經不亞於修習一門高深的武藝了。

在家裡,你會忍不住上網,看劇,刷知乎,然後太陽升起來了,然後太陽落下去了,然後一天就完了。

在咖啡館不可以,你會把自己代入一種氛圍里去。長久以來,在大家的腦子裡頭,咖啡館同文藝是掛鉤的。走進咖啡館,就好像那些徘徊在巴黎蒙馬特高地的文豪上身一樣,會情不自禁地翻起書來。那種感覺,就好像武林高手進了一個山洞,如果他說自己不是來練劍的,觀眾會很失望的,懷疑他是走錯了片場,把他轟出去。

如果再說通俗點兒,就是咖啡廳的人那麼多,正是個裝逼的好場所。很多時候,你不需要看書,你只需要讓觀眾覺得你在看書就行了。

當然,如果這種環境真能讓你看進去那麼幾頁書,咖啡館的老闆也算是行善積德了。


瀉藥。
好久不上知乎,廢掉之前把邀請的問題都回答下吧。

本科喜歡去咖啡館,不過是因為宿舍環境差(六人寢)、圖書館網差、沒插座、座位少,找借口去咖啡館幹活還能順便出去溜達溜達,而且國內咖啡館氛圍比較好,工作日里也總能有人端著電腦安靜的幹活,裝逼聖地。
放假在家的時候自習偶爾去咖啡館,大部分時間去區圖書館,因為在家完全不想做事情。。。
附上本科最喜歡的一家咖啡館,剛開業那會兒經常有團購,工作日沒什麼人坐一下午不是一般的爽啊

現在幹活一般不去咖啡館了,一是辦公室離實驗室近方便日常搬磚,再者辦公室里雙屏幕看paper比較爽,校園網下文章又快,室內常年22度,辦公室人都很nice根本不會吵,樓下星巴克,柜子里常備鐵觀音、咖啡、速溶、柚子茶什麼的完全犯不上非得去咖啡館喝,考試周除了回家睡覺感覺可以一直宅在這兒。
附一張辦公室照:

這邊咖啡館聊天吃東西的人比較多,一般去也就是和朋友吃吃蛋糕扯扯淡,上次帶電腦去還是為了和朋友一起玩饑荒,有帶電腦工作的人,不多,因為圖書館更舒服也更安靜。
附幾張這邊我經常去的咖啡館照片(來自yelp),環境一般就是這樣:

學校附近的一家,學生比較多,很多人聊天吃東西,yelp上經常有人抱怨這裡吵。

這家經常去,蛋糕巨好吃,燈光比較暗,幾乎都是來聊天吃蛋糕的。

也是學校附近,學習的人會稍微多一點,不過空間布置不太舒服,桌子和桌子都離得很近。

總的來說國內咖啡館格調、檔次、消費水平都比國外高一些,定價偏高有很大一部分都貴在環境和低翻台率了,不坐一下實在有點冤。。。對於我來說去哪兒工作看舒適程度,追求效率還是圖書館最佳(尤其周圍學霸相伴的時候,沒錯 @懸浮 我說的就是你)。

就醬~


因為我不會做手沖(摔)

否則我肯定是邊擼貓邊看書的


租的房的硬椅子哪有咖啡館的沙發椅舒服…


其實我覺得和布局有關,像大多咖啡/奶茶店裡位置比較少或者擺放很緊湊的,裡面都是聊天的,帶本書或者電腦去就很突兀,有的桌子連擺本書都擺不下。桌子比較大又擺得比較散的就很適合攤一桌東西。目前在深圳覺得工作學習狗出現最多的就是星巴克……星爸爸的那種大桌子就特別好,帶電腦的都會自覺聚集在那一塊。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像在圖書館。

個人覺得一個布局好的咖啡館可以創造舒適的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平衡。加上咖啡因和糖分的加成,讓人慾罷不能~


然後,咖啡館裡總有好玩的聊天和發現,每次覺得累了開啟八卦(誤)模式抬頭偷偷看看別人在幹嘛,也是很好的break~


當然主要還是因為家裡有祖宗搶鍵盤(強顏歡笑)


咖啡館是一個有人提供飲食服務的、身體和精神上進出自由的、準備了理想的工作環境(桌椅、燈光)的空間。

另外一條很關鍵,是 @大Joy 在某題裡的回答:不需要為周圍發生的任何事負責。

我不認為咖啡館是個適合閱讀的地方。只適合工作。


我以前也是去咖啡館寫東西。
後來,我搬了新家,裝修的很舒服,想喝咖啡就自己沖,我就再不去咖啡館寫東西了。
我覺得,喜歡去咖啡館寫作,可能還是因為家裡不夠舒服。


因為實在是不想太宅了。畢竟宅起來自己都害怕

所以即使回老家我也會起床後開車去5分鐘外的一個小咖啡廳坐上幾個小時。


推薦閱讀:

「我一喝咖啡就會困」是怎麼回事?
星巴克杯子上的飲品縮寫的含義是什麼?
什麼是美式咖啡?
烘焙對咖啡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
中國顧客對咖啡豆是否有偏好?更認可哪些品種的咖啡豆?

TAG:閱讀 | 高效工作 | 生活 | 城市生活 | 咖啡 | 咖啡館 | SOHO | 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