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寫作水平會隨著讀書數增加而有明顯提高嗎?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閱讀 50 問,更多「文學」「閱讀」相關討論歡迎關注。


謝邀。

只說讀書與寫作的關係。

孫莘叔問歐陽修,寫作如何提高?
歐陽修答:「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每一篇出,即求過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見之。」
蘇軾在《東坡志林》里記了此段,又補白:此公以其嘗試者告人,故尤有味。

即,讀書+寫作=提高。
這條是蘇軾和歐陽修都認同的。有不服的,可以找他二位叫板。


補幾句。
讀書可以廣視野。可以提語感。可以見識技巧。
當然有其他提高的方式。
語感和節奏,唱歌誦謠也能提高。但司湯達習慣寫作前讀幾頁法典,認為是最方便的找語感方式。
遊山玩水,閑問漁樵,也可以長見識,而且知識來得鮮活,但未必有讀書來得便捷,尤其是沒機會出門的人。
有些人是能靠聽評書、聽《荷馬史詩》之類口頭文學(這其實也是閱讀的一種)來提升素養的。
更有人天賦異稟,日常生活中也能淬鍊總結出技巧。許多民間口頭文學藝人都如此。
不讀書也可能提高寫作水平,比如早年的沈從文先生。
但這與讀書提高寫作水平,並不矛盾。沈從文先生這種早年經歷豐富的,後來不也很愛讀書嗎?
王朔這種撒嬌來個「無知者無畏」的,其實讀書數量車載斗量。許多號召大家不讀書的寫作者,你去看看他們的閱讀量再說話吧——許多都是類似的撒嬌。
許多作者的作品看著是才氣流,彷彿生來如此。但你看看他們年少時寫的東西,大概會有不同觀感。馬爾克斯接觸魯爾福小說之前和之後,作品完全是兩個風格。王小波三十歲前寫的東西與四十歲後寫的東西又是兩回事。海明威去巴黎之前沒怎麼讀過歐洲諸大師,那時他的短篇和後期也不是一路。
閱讀和閱歷,都是汲取外界養分的一部分,都是學習。所以閱歷要帶個閱字嘛。

聖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實這裡的思,可以改成寫。
讀書和學,都是個汲取的過程。
思和寫作,都是一個盤桓、組織、將原材料組織出來的過程。
寫作、練習和思考,都是將你學到的東西嘗試呈現的過程。

寫作水平的提高,體現在一件事情上,就是對文字的自覺。
每個人大概都有這體驗:中學時寫了什麼,自覺辭藻豐華,才氣盈天。過幾年回去看,慚愧得不肯承認是自己寫的。這時候再寫,比先前辭氣沉穩多了。同樣一句話,以前寫下來不覺得差,現在能覺得了。
這種自覺,這種懂得文字好壞,自覺規避壞文字,選擇好文字,其實就是,提高了。

許多讀書多的人,會將這種自覺和敬畏,誤以為是退步了——「那麼多人寫得那麼好,我不敢寫了。」這其實不是退步,而是對題材和技巧的精度要求提高了。


只讀書,不思考不寫作,那當然無法提高。
但因為人的思考(即對汲取知識的組織)是無時不刻的,所以你只要讀了足夠多的書,你的思維方式和加工,你的遣詞造句,一定是比先前出色的。
寫作,也只是思維加工輸出而已。

不信,那麼做個試驗:
即便你不是個專業寫作者,只要隨意寫一篇,再對比自己小學二年級時寫的東西,看看差距。
現在的視野、語感、包括對寫作好壞的自覺,比起你少年時的差距,明顯吧?
這就是多年來,你閱讀(以及閱歷)的效果了。


會!但是千萬要注意把握一個臨界點。對此作為一個編劇我深有體會。

小學有一段時間猛看金庸小說,寫作能力就在一個月以內突飛猛進,光榮被語文老師批准可以不用上語文課。於是多年來我堅信多看書是可以提高寫作能力的。後來別人要送我禮物,我一律說我要書,於是我真的收到很多書。現在我發現書真的是太TM有用了,特別是到了冬天,可以用來生火。

就因為那一個月的突飛猛進,到現在我還保持看很多書的習慣。但是慢慢地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書看得越多,遣詞造句會更豐富,可是大量的知識堆積反而降低了我本身的創造能力,堵在腦子裡啥都想不出來了。所以拖稿的事情時有發生,最後交的稿子質量如果讓人滿意,就可以臭不要臉地說自己追求完美。但是大多數時候是被人罵臭不要臉。

之所以這樣全都是因為這些知識堵住了我自己的靈感通道。就像一個看穿一切的人,正常的表現是沉默,而不是滔滔不絕。因為他覺得已經沒有任何東西是新奇而值得分享的了。所以當你發現身邊有個人懶得跟你說話,那說明人家已經看穿你了。

為了避免這個宇宙里隕落一枚天才編劇,我特意研究了一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終於了解到這種知道越多思維越僵化的說法叫知道過頭。就是一個人的智慧量本來是和信息收集,知識積累成正比的,但是過了某一個臨界點,智慧就會呈下降趨勢,適得其反。見下圖,請原諒我拙劣的美術。

我們的大腦在到達某個信息量之前,神經元受到強刺激,智慧會快速湧現,但是信息量一旦超過某個程度,就會造成負面效果,失去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

人智慧增長最快的時候,其實是對某個領域或者事物好奇,內心有大量疑惑需要被解開的時候,此時向他人請教或者自己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會不斷湧現新鮮的點子,從而加深理解。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一流的大公司,養著那麼多頂尖的人才,卻還要找賀涵唐晶這樣的人做諮詢。因為做到了行業頂尖對一切了如指掌,就算是知道的太多了,會被請去喝咖啡的!騷瑞,就很難再產生新的智慧!需要一個「旁觀者清」的人幫他們理清思路指點迷津開拓新的發展方向。

越是聰明優秀的人就越容易被自己的知識和判斷鉗制,最後動彈不得。這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科學舉證。

所以多看書是好事,但是不要太貪心,一定要在你靈感湧現的時候趕緊去落實在筆頭上。同理,想在知乎上回答問題還想回答地有個人特色,就不要老是去看別人的回答,看完以後你就發現自己想說的都被別人說掉了。本來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展現你像花兒一樣的文筆,收穫幾枚粉絲的,反而變成了被動接受別人的思想。

對了,千萬不要看了我的文章就不看書了,可能你的知識儲備離這臨界點隔著一個銀河系呢。

最後,科學證明點贊和看書有一樣的神奇效果。

順便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小嫻whisper(ID: YoloXian) 來看乾貨。


我相信讀書是可以提升一個人的寫作水平的。
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真正牛逼的細節自己悶頭想是很難想出來的。
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一篇文章想要寫的有血有肉,引人入勝,就必須充斥著各種高解析度且震撼人心的細節。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關於一場災荒的細節,黑毛風:
有一個曾經去過災區的人回憶說,他們路過災區的時候就聽自己這馬車在行進的時候」咔嚓咔嚓「直響,他探出頭一看,發現路上全是累累白骨,那咔嚓聲是車輪碾碎死人骨頭的聲音。這人嚇得縮在車裡瑟瑟發抖不敢再看,沒想到過了一會,颳風了,大風吹進車裡很多黑色的毛髮,吹的那人臉上身上都是,那人摘乾淨仔細一看,嚇得差點尿褲子里,他發現那些毛髮全是死人的頭髮,有的頭髮還能辨認出死者生前的髮型,當時的災區,餓殍遍野,那些荒野上屍體的頭皮已經被喜鵲和烏鴉啄爛了,死屍的頭髮被大風吹遍原野,於是山西大地上吹起黑色的風......就這樣,災民們曾經留在這個世界的最後證據也在風中吹散了......

關於一場海戰的細節,長長的舌頭:
日軍飛行員駕駛著滿載炸彈的戰鬥機,向著美國軍艦發起決死的衝鋒,而美軍艦艇立即報以毀滅性的防空火力。颶風般的彈幕橫掃蒼穹,物質和能量的風暴將日軍戰機撕的粉碎。片刻之後,美軍艦艇的甲板上突然下起一陣陣溫暖的人肉雨,日軍飛行員被美軍的防空火力打的到處都是。一個美國水手後來在甲板上撿起一條長長的舌頭,他驚訝到人的舌頭竟然這麼長,舌頭上還連著肉乎乎的扁桃體。

關於一場核泄漏事故的,嘴裡的怪味:
事故後9小時。普里皮亞紀。
這裡生活著四萬三千多民眾。他們沒有收到任何關於爆炸的消息,以為只是一場小火災,一切如常。畢竟,切爾諾貝利剛建成時,就號稱史上最安全的核電廠。大人們照常上街,孩子們仍在玩耍。有些人感覺自己嘴裡有金屬味道,還有人覺得有酸味(後來他們才得知那是放射性碘的味道),他們不知道當時所受的輻射量是無害值的50倍。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四天後就會死去。
偶爾他們會看到一些帶著防護面具的士兵在城市穿梭。這些士兵也同居民一樣對真正的危險一無所知。反應爐還在燃燒,輻射繼續擴散。一隻偵察隊受命到事故廠房基地測量到了第一批數值:2080倫琴(空氣允許無害的數值為0.00012倫琴)


你問我這些細節牛不牛?我說牛,太牛了,我讀到這些細節的時候瞳孔不自主地放大,心臟猛地顫抖。因為這些細節的存在,使得整個故事解析度極高,閱讀性極強。但是這些有血有肉的細節,除非事情的親歷者,否則是很難知道的,更不要說寫進文章里。這些事你沒經歷過,編都編不出來。
任何人都是這樣,無法深刻地描寫自己生活經驗以外的細節。
作為一個普通人,想要積累這些震撼人心,有血有肉的細節,增加閱讀量是非常好的一個辦法,事實上,以上我提到的這些細節,都是我讀來的。一個人平時不斷地積累這些細節,等到時機合適的時候再把它們恰當地安排進自己的文章里,寫出來的作品就會豐富飽滿地多。
所以我相信,多讀書對寫作能力一定是有提升的,因為書會開拓你的眼界,震撼你的心。


-

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同樣是一個鍾阿城,有人看出的是白話文的節奏與美感,另外一個人看到的是知青下鄉,再換一個人看到的是貧乏與慾望。同一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尼采是超人,在弗洛伊德是弒父,在巴赫金是復調,在納博科夫是造作的戲劇性,在毛姆那就只能是小報八卦。

所以說看什麼重要,怎麼看更重要。

如果只看到了小和尚,王小波跟馮唐還真是只有性慾的區別;如果不止看到生活瑣碎,就能理解《幹校六記》為什麼是更反動的反動。

下面舉個栗子。

近似的題材,看不同的寫法。

這是吳伯蕭:

若有三五鄉老,晚飯後咳嗽了一陣,拖著厚棉鞋提了長煙袋相將而來,該是歡迎的吧?進屋隨便坐下,便爾開始了那短短長長的閑話。八月十五雲遮月,單等來年雪打燈。說到了長毛,說到了紅槍會,說到了稅,捐,拿名糧食換不出錢,鄉里的災害,兵匪的騷擾,希望中的太平豐年及怕著的天下行將大亂:說一陣,笑一陣,就鞋底上磕磕煙灰,大聲的打個呵欠,「天不早了。」「總快雞叫了。」要走,卻不知門開處已落了滿地的雪呢。

注意節奏感。

這是趙樹理:

山裡人本來就膽子小,經過幾個月大混亂,死了許多人,弄得大家更不敢出頭了。別的大村子都成立了村公所、各救會、武委會,劉家峧卻除了縣府派來一個村長以外,誰也不願意當幹部。不久,縣裡派人來劉家峧工作,要選舉村幹部,金旺跟興旺兩個,看出這又是掌權的機會,大家也巴不得有人願干,就把興旺選為武委會主任,把金旺選為村政委員,連金旺老婆也被選為婦救會主席。其他各幹部,硬捏了幾個老頭子出來充數。只有青抗先隊長,老頭子充不得。興旺看見小二黑這個小孩子漂亮好玩,隨便提了一下名就通過了,他爹二諸葛雖然不願,可是惹不起金旺,也沒有敢說什麼。

注意鄉土氣。

這是馮驥才:

今兒牛寶好精神。一身嶄新的棉襖棉褲,烏鞋凈襪,腦袋一早洗過,此刻太陽一照,墨黑油亮。賣炮的人從沒有這般打扮,煙熏火燎,鞭炸炮崩,衣衫多是舊破與糊洞。牛寶平時最不愛穿新衣,這樣一身全新,架架楞楞,生生板板,像是相親來的。他身邊站著一個蒼白消瘦的小子,帶著病相,一雙小眼倒是亮亮閃閃,十二分的精神。這人是他堂弟,名喚竇哥,專門折騰花炮的小販:昨天牛寶請他買來一批上好鞭炮。竇哥既鑽錢眼,也講義氣,買賣道上很有情面,這批鞭炮是他打沿兒庄「萬家雷。』家裡買出來的。這「萬家雷」不單名滿靜海,還在天津衛宮前大街和北平的廠甸設炮攤,掛字型大小,有幾分名氣。人說「萬家雷」能開山打洞,裝進大炮膛里當炮彈使。

注意傳奇色彩。

這是曹文軒:

桑桑已在水中泡了好幾個鐘頭了,現在他先到岸上來吃個香瓜,打算吃完了再接著下河去。他坐在門坎上一邊吃著,一邊看著母親拿了根藤條抽打著掛滿了一院子的棉被與棉衣。他知道,這叫「曝伏」,就是在最炎熱的伏天里將棉被棉衣拿到太陽光下來曬,只要曬上那麼一天,就可以一直到冬天也不會發霉。母親回屋去了。桑桑吃完瓜,正想再回到河裡去,但被突發的奇想留住了。他想:在這樣的天氣里,我將棉衣棉褲都穿上,人會怎樣?他記得那回進城,看到賣冰棍的都將冰棍捂在棉套里。他一直搞不清楚為什麼被棉套死死捂著,冰棍反而不溶化。這個念頭纏住了他。桑桑這個人,很容易被一些念頭所纏住。

注意童真氣。

這是沈從文:

祖父看看那種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遠處望去,在空霧裡望見了十五年前翠翠的母親,老船夫心中異常柔和了。輕輕的自言自語說:「每一隻船總要有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個巢。」他同時想起那個可憐的母親過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點隱痛,卻勉強笑著。

注意返老還童式的滄桑敏感。

看出區別了嗎?有所收穫的時候,寫作就開始進步了。不要一步登天,扎頭就想著你的老師是山川和大海,人的能耐也夠琢磨一陣子了。

鵝:電影分析/好書分享

http://weixin.qq.com/r/AUT07DXE-GiDrXGP9xET (二維碼自動識別)


不能。我說一點點閱讀和寫作的體會吧,哦,一共19點。


1.我的感受是-------寫得多了反而能夠明顯的提升閱讀水平。

2.寫作是技能,作家閱讀的方式和常人大有不同。懂得這項技能的作家,在閱讀別人的作品的時候,眼光不自覺入膚入質。畫家看畫,和我們看到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3.在初期,閱讀能豐富語庫。確切說,大多數好的詞句和你就只有走馬觀花見一面的緣分,多數時候閱讀所起的作用就只限於讓你見識了語言的豐富,然而卻與你自我的內化無緣。

想要切實擴充語言庫存,我建議閱讀過程中要刻意記錄刻意筆記刻意記憶刻意回憶刻意複習(筆記)刻意運用

4.在初期,閱讀只起興趣引導的作用。就像想要學習生物或者宇宙學,紀錄片是很好的興趣引導物。一個喜歡閱讀的人,讀多了自然也按捺不住想動筆,對於一個有志於寫作的人來說,別的作用先不說,閱讀確確實實地能夠引起和維持你的寫作興趣

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那就是想要讓小孩子寫作的家長,可以不必急於強迫,只要慢慢培養他閱讀的習慣就可以了。閱讀是會感染寫作的。

5.在寫作初期,閱讀能提供間接素材寫作需要大量的直接素材和間接素材。一個人的直接素材有限,而閱讀能夠給你提供間接的生活經驗、對不同事物的理解,可以是案例素材,也可以是觀念素材、思想素材,這些與你個人生活有所聯繫,即使你不刻意,那也會耳濡目染的。

6.閱讀帶來不同層次的寫作感覺。閱讀對一個人寫作感覺的影響是能明顯察覺的。讀兩天王小波你寫著就嬉皮了;再讀魯迅你文字都想帶刺了;但三五天不讀,你的水平又水平了。

長期專門讀一位作者,易形成深度的感覺,渾淪吞棗在不同作者間輪換,就形成不同感覺雜合,但都是淺水平。

7.閱讀能培養一點個性吧。我不確信這是不是所閱讀內容造成的。但我知道,一個浮躁的人讀書,他就得坐下來,會坐很久……

任何安靜下來坐很久的人,多少都能夠讓心緒平撫,長此以往,以致形成溫和氣質------是書讓你變得溫和嗎?但我更相信是因為你長時間坐了下來的這個習慣。就這個意義說,我相信聽音樂也可以。

8.我一朋友,他喜歡閱讀,每星期讀每月讀,也許他不談戀愛,但在讀書這件事上他不存在「也許」。此外,他還寫作。我看著他就納悶啊,怎麼你讀了那麼多書,文字水平還那樣?不僅僅他是那樣,我自己也是這樣。

閱讀他有,寫作他也在進行,水平還是不提高,真讓人百思不解啊,難道大量閱讀就對寫作無所助益了嗎?我的答案可能是-----閱讀的道路對他已經不怎麼明亮了。

9. 書讀過頭,就會眼光和作者齊飛,自己閱讀興趣卻不斷變窄。鑒賞力這件事情,它升上去了就很難降下來,讀慣了高水平的作品,你再讓我去讀網文,媽媽請殺我。

所以,現在還能欣賞下路作品的人,沒有必要覺得灰心,這是有些人殺掉自己都不一定能夠享受到的樂趣。儉入奢易,奢入儉難,這話在閱讀中實現了。

10.書讀過頭,還是眼光和作者齊飛,但卻會對自己的作品不屑一顧。閱讀層次上去了降不下來,高水平的作品你寫不出,低水平的作品你自己受不了。這時候你再寫點東西,很可能就不那麼能容忍自己了,動輒懷疑自己資質之低。

這種狀態中,你已經很難正常看待自己的成長過程了。要麼容易走極端懷疑自己,要麼就是想方設法找捷徑。對於寫作來說,兩者都是害。

11. 就算書讀多了,深度仍然還是欠缺。看一百本到三百本,我們慣常的閱讀深度還是遊離在每一部作品以下二三尺的水平,這個虛有其表增加了的廣泛度,根本無助於我們寫出具備深度的作品。

12. 寫作這件事情,我們很願意認為,我們和莎士比亞之間的區別主要是外部表現技巧上的高低,我們的思想由於埋藏太深而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表達。但是,這只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幻想:這種區別並非在於外化形象的能力,而在於能否在內心構造一個能夠表現對象的形象

寫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心中想要表達的那個形象,藝術家冥思苦想的、全心構想的也正是為了表達心中主題的最完美形象。

13. 心中能產生「需要的表達的東西」,這是核兒。凡能讓這個「想要表達的東西」產生的方式都是對寫作有利的,寫作本身也可觸發這個東西,閱讀也可以觸發你,在這一點上不排除閱讀的作用。

但也從這一點上,我們要看到寫作所能引發的是連續性表達,而閱讀只是與間斷性與作者感覺同舞的感受罷了。

14. 可以說,一部好的作品,從作者寫作第一刻起,他所寫作的每一句話每個字對於他來說都是高潮的共鳴,但是一個作品閱讀者來說,我們只能隔行隔段才能偶爾體會到作品意趣恒生的激情。

作者的寫作,無論是痛苦或享受,他都有必然經歷全程的體驗,而讀者最多只能找到作品中一部分與我們自己世界產生共鳴的高潮。這種連續性高潮,你不寫作是無法體會的;你不寫作,這種連續性體驗也是無法產生的。

15.我認為想要專項提高寫作能力,與其來漫無目的的讀書,倒不如去直接看寫作技巧的書、上寫作課。

16.很多人認為寫作就是一件由心而發的事情,但寫作它先是一項技能。真想不明白那些矛盾體,一方面他們堅稱閱讀應該是無功利並且愉悅精神的,一方面又希冀把書讀到一定量該對寫作有本質的提高了吧。

我說,他這是不了解閱讀,也不懂得「提高」這件事。

17.寫作是一件很細節的事情。寫得多就會寫得好嗎?

也許吧,但在我看來,寫得多也許就只是能維持一定的寫作感覺,而想要提高,那就得專門針對性進行寫作練習,比如,一種聲音有哪些表達方法?一個動作怎麼表現才能更生動?一旦你把注意里放到寫作提升本身上,就會開始注意到「動詞」「名詞」「形容詞」這些更為細微的東西,而我們平常的閱讀呢?一般只是停留在句子或者段落的欣賞水平。

寫作是一件需要時刻關注到「細微」的事情,這一點和一般的閱讀眼光大不一樣。

18.最後與寫作水平提升有關的,這一點一定不要忘了----------是修改-----是不要忘記修改----而不是不要忘記「修改」這個詞。

19.用第19條故弄玄虛地來強調第18條-------你一定要看--------

一個很常見的很有意思的感受是,很多人會把修改之前的作品當做是自己的真實水平,但是不情願把大力修改之後的作品當做是自己的真實水平這是讀書時期的作文訓練以及高考寫作帶給我們的災難-------在高考和平時的作文考試中,我們都只能一錘定音,寫完一遍就直接打分評定一個人的寫作水平了,「修改」這件事情在寫作中的位置從來是邊緣的。

其實,當我們看到那麼多作家殫精竭慮去給作品修改的故事,怎麼就看不到------修改也是寫作中的一部分,而我們從來沒有賦予「修改」在寫作中應有的地位


20.我說「不能」,指的是「寫作」,這時的「寫作」和「藝術創造」一般,有很大的「創造性」成分——是「創造」層面的「不能」,並不指「寫作文」。如果是寫作文,何必看書呢,背模板效果更直接啊,學生就經常這麼干。所以,只看開頭結論不看過程就會造成誤解,因為這個「不能」的意義和你理解的不一樣。


感受很複雜,劇終很簡單,只需兩字——再會~

……………………

回復一下:可能有些人有所不知,第6條的「渾淪吞棗」也是可以的哦:整個地吞下棗子。比喻籠統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相比「囫圇吞棗」,這個小眾一些哦。(不信你就百度一下~)

ps.看評論浪費時間,關了。無它。

貼幾個有趣的答案,沒準還他媽有點用呢。來,看吧:

1.怎麼背書最有效率? - 知乎

2.

如何成為記憶高手? - 知乎

3.

應屆大學畢業生面試中有哪些「黑技巧」可以提高面試成功幾率? - 白詩詩的回答

4.我所依賴的記憶方法 - 知乎專欄

5.給高中小朋友的一些學習方法 - 知乎專欄

6.那我就靠這篇文章賣錢了 - 知乎專欄


不請自答,並且實名反對幾乎所有答案。

一定會的,關鍵看你怎麼讀。

首先說一句,贊同某個答主的回答(忘記哪位的了),小說寫作和寫作水平關係不大,所以此答案主要針對散文、議論性散文、議論文(或偏向此種風格的文章,重點偏向於高中考場議論文(水平所限嘛),但我認為規律是普適的。

一個老師在分享心得的時候說,他沒有什麼別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大量閱讀,大量摘記。

這裡就進入怎麼讀的問題了。

閱讀就是單純的讀啦,讀喜歡的東西就可以。關鍵是「摘」。「摘」就是抄,沒錯,就是抄。喜歡的文字,一句一句地抄,一段一段地抄,一篇一篇地抄。「記」指的是背,「於幽僻處大聲朗讀奇詩異文」(講道理這不會挨打么,還是在家裡讀比較好qwq),把最精華的部分「熟讀成誦誦讀成段以致用「。

看起來很簡單?但其實摘記這件事兒和「輕鬆」根本是絕緣的,說實話,輕鬆的閱讀是很難帶來提高的。高一的時候三天假期手抄兩篇總和萬字的散文。學現代詩的時候,一個月要求抄完30+首詩(《光的讚歌》合計一首!《林區三唱》合計一首!還有一堆亂七八糟且同樣巨長無比的如《斯拉阿疆》等),那幾天是我為數不多的一次為作業熬夜,最後抄流沙河的時候手真的邊寫邊抖。事實證明,這些付出最後都有所回報。那麼請問各位說練筆才有用的答主,有沒有試過像這樣認真讀一次書,做一次摘記?

閱讀的意義就在於開拓眼界,向自己輸送好句子、好思想(如果是為了考試的話,還有好材料),從而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和思想高度。沒有這點輸入,是不可能有提高的。寫文章最忌諱的就是只出不進,肚子就那麼點東西,就算天天在那裡「練筆」,寫來寫去,也無非原地打轉而已。除去500年一遇的天才,沒有人能靠著空想就寫出一片文章錦繡的世界。江淹仲永的先例擺在那裡,可不是讓人說笑完了就忘記了的。

摘記其實就是讓閱讀變得更有效率。堅持一年左右,你就會發現你喜歡的句子早已牢牢刻在腦中,初讀時感覺不深的句子,寫作時自然而然也跳到你的筆尖,就是那些當初看不上的文章詞句,最後也能帶來新的觀點和啟發。「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老杜誠不吾欺。舉點例子吧,這裡名著閱讀要求讀《紅樓夢》,有些人粗讀一遍、了解個劇情就算了,但是有些人讀完《紅樓》,光詩詞曲賦就抄了滿滿一本;還有些人看到喜歡的詩詞,把《唐詩/宋詞鑒賞辭典》里的鑒賞都寫下來。如此讀書,才是吸納書里的精華,也自然大有裨益。不說別的,就說這些人平常的習作還有考場作文(基本都是範文),其思想深度和文筆的老練程度甩出同齡人(比如我!)幾年的距離。

誠如各位答主所言,寫作確實要看天賦,但是各位太高估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了,就大家在閱讀和寫作上普遍的努力程度而言,還根本達不到比天賦的地步。可以說,你只要不是盼著成為韓柳歐蘇,靠著大量有效的閱讀,你都能達到想要的寫作水平。仲永聰不聰明?不積累一樣成不了大器。曾國藩小時候笨不笨?背文章都背不過賊,可是「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的讀書習慣堅持一生,最後不依舊是文章大儒?《曾國藩家書》到現在都有人讀、有人背。

練筆的確也重要,但是「思而不學則殆」,不讀只寫很難有提高。

謝冕在《富有的是精神》演講中說:「......所以,你們到北大來,我第一要勸你們的,是做書獃子。只有先做書獃子,然後才能做聰明人。一開始就想做聰明人,什麼都沒有,而要裝天才,做神童,那才是真正的獃子。聰明絕頂,目空一切,這是北大學生容易犯的毛病。我們要杜絕這種小聰明,爭取將來的大智慧。...」的確,讀書就是苦功夫,但是只有認真地、慢慢地這麼做,才能將寫作水平、語言水平和思想水平都推上一層。

才疏學淺,有言之不當處請各位不吝批評指正,謝謝。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至少多看一些寫作方面的經典著作,尤其是非常實用並且容易上手的指導書籍,能在寫作的路上讓你「做少得多」「彎道超車」。

人說,寫作是現代社會門檻最低的一項技能,只要認字就能寫作。但是,每當我們想要寫點東西的時候,還是會經常出現「我寫不出來」的情況。於是乾脆就放下筆墨,追劇去咯~~

哈哈,還有一種更悲催的情況,即使你不想寫了,但身不由己。畢業寫論文、上班寫公文、甚至寫工作總結,述職報告……這一切都是必不可少的且時間緊迫的「任務」!「明天一早交上來!」的dead line時時回蕩在腦中,更加擾亂了思緒,讓我們提得起筆,下不了字。

01

這是一本絕對實用的寫作指南。如果說你只需要一本寫作指導書籍的話,那毫無疑問,就是這本。它不僅講解了生活中我們需要寫作的各種場景的寫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書中詳細講解了寫作的套路。讓無法下筆的我們,能夠輕鬆地從套路中找到起點,從而抒情達意,完成寫作。千萬別被它的「大塊頭」給嚇著,裡面大部分內容是在分門別類地指導我們如何運用「寫作套路」去實際寫一篇文字,大到投標書,小到尋物啟事,林林總總共200餘種。每個體裁都有詳實的講解,有「這樣做」和「不要做」的對比列表,有「錯誤的例子」,有「正確的例子」,還有「更多例子」。真的就像一位私人教師一樣,手把手地將每種文體教授出來,從而使我們不再「無處下筆」。

適用文體:所有體裁,偏重於應用文

02

剛才的大書洋洋洒洒近 500 多頁,而這第二本小書卻只有 150 多頁的內容。同樣是講解寫作,怎麼會如此不同?
這本書重點講解了在寫作過程中需要反覆不斷使用的那些「寫作原則」。作者積累了多年的教學經驗,從文章的結構、風格和可讀性三個方面,總結出了 20 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原則,其中包括如何規劃表述的觀點和順序,如何使用恰當的例證以及如何增加文章的易讀性等,還設計了大量的寫作習題,幫助我們更好地掌握內容技巧的精髓。

適用文體:所有體裁

03


這是一本寫給懷有編劇之夢的人讀的書。且從 1997 年問世以來,一直都是全世界編劇的必讀經典。作者將自己 30 多年的授課經驗結集成冊,使讀者在看過之後,都會有茅塞頓開,相見恨晚的感覺。哈哈,沒有一點誇張喲~

「故事的動人就在於對人性和社會具有新穎的洞察力。」

雖說是一本工具書,但其中很多文字還是會引起有編劇想法的朋友們深深的思考。例如,如何將自己的故事講得受歡迎、吸引人。而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沒有在做編劇的工作,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將自己的觀點意見表達得更「通人情」的話,也是一個不錯的收穫喲。

適用文體:劇本

04

這本書將作者歷時一年的講座濃縮成十堂寫作課和四次課題講評。作者通過鮮活的案例,幽默犀利的點評全方位分解了小說創作中的故事結構、角色塑造、首尾布局、文字描寫、對話技巧、敘述風格等具體問題。讓讀者通過書中的師生問答、溝通交流等環節,了解到一位優秀小說家應具備的構思方式和創作脈絡。從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尋找不足,從而向著「大師」的級別更加靠近了一步。

適用文體:小說

05

這本書是寫給從事文案創作的朋友們的,但在通讀之後,你會發現書中說的技巧絕不僅限於廣告文案。都說營銷需要靠手段,而書中更多的是對客戶心理的分析與把控,如何讓對方看得懂,能接受,甚至愛上你的文章是所有寫作者夢寐以求的境界。但現實中卻有大量人的在自說自話,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塗的同時,讀者在一旁一頭霧水地不知所云。該是結束這種狀態的時候啦,就在你翻開這本書的那一剎那。

適用文體:文案

—END—

http://weixin.qq.com/r/oDuqsrfEIupdrfPR926y (二維碼自動識別)


因為如果你用對了閱讀方式,將會為你寫作學習,帶來50%助力。對,毫不誇張地講,你寫作的50%的進步,是由正確而有效的閱讀帶給你的。

首先,閱讀在學習寫作的過程中會影響我們什麼

我記得韓寒很早以前有說過一句話,他說他已不再讀其他作家的作品了,因為害怕會被別人的作品影響文風。

他講這句話有他的原因,首先因為他是一個已成名作家,對他而言堅持自己原有的風格非常重要。其次這是他年少輕狂的時期講的話,後來有沒有改變主意我不知道。

但是他講對了一半,就是閱讀是會影響我們的文風。我知道大家此前學習過各種各樣的寫作技巧,吸收過寫作各種體裁的經驗。但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認真考慮過這件事:你的文風怎樣?

文風就是一個人在寫文章時,表現出的常用的表現手法、語氣、風格、習慣等。

文風對於文章,相當於味道對於食物。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最先需要接受的是作者的文風,既使一篇文章內容很精彩,但是文風磕磕絆絆,也會導致讀者拒絕這篇文章。就好像一碗湯再有營養,但是味道很難喝,我們也很難去捏著鼻子灌下去。

那麼我們要如何打造我們自己的文風呢?

通過閱讀。在寫作的初期,要大量學習、閱讀、模仿你喜歡某種文風,直到它成為你自己的。

我記得巴爾扎克曾說過一句話,想要超越哪個作家,就去看他的書。

其實,我個人覺得光是是看還不夠。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學咪蒙。希望通用她那種風格寫文章。這是可以辦到的。很簡單,你長期閱讀和背誦她的所有文章。

當然,大家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作家或幾個作家,去模仿和打造自己的文風。但是建議大家在文風還沒有形成和穩固之前,不要找那種太澀深匪澀、詰口聱牙的書來讀。

所以我一般不推薦,作為寫作初學者在一邊學習寫作的過程中看太多譯作。就是因為文風,大多數譯作的文風奇奇怪怪、澀深難懂、不夠精緻,你看多了也難免會沾染上他們表達習慣。對你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哦。

如果你想十年磨一劍,那麼你不用參考我的建議,想看什麼書就看什麼書。如果你在短期內想投稿,或想寫哪種媒體的文章,有選擇性地專門看同樣類型的文章。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

其次,閱讀是我們人生經驗和經歷的補充

有個朋友發了她寫的評論給我看,從事過文案工作的她,文風優美文筆純熟,但是提出的觀點不夠新穎、對一些道理的歸納不夠準確,總結也沒有力度。我對她說,你的文筆已經達到,但是讀得不夠多,我讓她去惡補評論文章的閱讀。

每個人寫不好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是讀得不夠多,有的人是寫得不夠多,還有人是讀得寫得都不夠多。

當一個人讀得不夠多的時候,我們的視野、舞台,是會受限的。獨立的思考能力、還有想像力,都是建立在足夠有見識上。

如果我們有辦法像三毛那樣,有錢有能力去環遊世界也是可以的。如果沒有,只好通過閱讀來填補人生經驗和經歷的缺失。

比如我吧,是個很宅的人。我能夠寫好一篇文章,很大程度依賴於我的巨大的閱讀量。比如上文中,我提到韓寒、提到的巴爾扎克,還有我上節課的時候,提到的嚴歌苓,提到的喬布斯,這些例子,都是我以前在閱讀的時候積累的。

基本上,我寫的大多數文章,都會引用到我以前在閱讀中遇到的文字。雖然我在遇到它們的時候,並不確定它對我將來寫文章會不會有用處,我將會把它們用到哪裡。

大量的閱讀,讓我變成一個糧草豐備、兵馬閑賦的將軍。每當我要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會在腦海中搜索,我以前看過的文章里有哪些東西是可以寫進這一篇文章里,就會有無數故事,無數例子蹦出來,供我調遣。

這讓我寫一篇文章,能夠遊刃有餘。當人們覺得寫一篇文章,無從下筆,因為腦袋空空,那是因為他的腦袋真的是空的,因為他閱讀作儲備就沒有「兵」。

說到這裡,有些同學會想:「啊,老師,那你的記憶一定很好。」 不不不,我的記憶超級差,差到什麼地步呢,我一年前換個筆名發表在雜誌上的文章,一年以後我重新看的時候,就完全忘記這篇文章是我自己寫的,我一邊看還邊感嘆這個作者寫得太好了,怎麼每句話都深得我心。直到看到文中主人公的名字和我同學一樣,才想起是我自己寫的。

還有的時候,去圖書館借書,經常會把已經看過的書又借回來。因為忘記看過了。閱讀就是這樣,大部分的東西,我們可能都已經忘記了。只會留下最精華,最有感觸的那些。但是忘記的那部分,我們也不會白看,像吃飯會變成身體的營養,閱讀會變成我們精神營養,早已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你的思想,並培養出你獨立思考的能力、寫作能力。

讀多少書才算夠多?

可能很多同學在學習寫作過程中,並沒有明顯感受到閱讀帶來的幫助和影響,這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你讀得不多,一個是你讀得不對。

經常有網友問我這個問題:我每天要看多少書才夠?而去年的時候,我發現群里的大家都在看同一本書《追風箏的人》,有的同學在微信上記錄他每天看到幾頁到幾頁。

當時我很吃驚:原來別人看書是這樣的看的!我想說:如果你把看書當作一份苦差和做作業中,這樣的閱讀方式恐怕很難對你寫作能力的提升,產生明顯的作用。

我希望你們去看真正能引發你們閱讀熱情和興趣的書籍,就是那種你們心心念念想看的、今天晚上看不完就捨不得去睡覺的書。你有嗎?

學習寫作的都是文學愛好者,應該都會有吧。不要為了閱讀而閱讀,我不是說你們看得很慢、很累的那些書,不是好書。

我在網上說這話的時候,有網友反駁我說他們曾經啃過哪些哪些難啃的書,最終也很有收穫。我不是認為讀不喜歡的書一定會一無所獲,而是,讀一本你不喜歡的好書,和一本你喜歡又好的書相比,前者的性價比太低了。因為難讀,你花的時間成本高,因為難讀,你可能不容易消化。因為難讀,你難以享受閱讀的快樂。

看書這件事其實跟吃飯一樣,這個世界有很多食物,各有各的營養,你不需要吃你覺得難吃的食物,去獲得營養,明明有那麼多你覺得好吃,又有營養的食物。

所以,能解決大家沒時間閱讀、閱讀量不夠大這個問題的唯一方式,就是去讀你覺得好看書。

關於閱讀我給的建議和練習寫作完全相反,寫作我建議大家應該脫離自己的寫作舒適區。而閱讀,我希望大家選擇在自己的閱讀舒適區。

因為大家都是寫作初學者,如果你看什麼作家就能學成什麼作家,你去看大量的嚴歌苓、葉廣芩,你能寫成她們三成的樣子,也該偷笑了。

等你讀多了,閱讀能力提升了,再去挑戰更難讀的,會好一點。為什麼一開始要去學列夫托爾斯泰呢,起點太高,學習成本太高,你根本學不會。

學習寫作需要提升閱讀效率

我以前看書是不做筆記的,覺得看書是一種享受啊,如果正看到精彩處卻要停下來抄書,就會變得很累很無趣。所以我一直是能用大腦記住就記住,記不住就拉倒的方式看書的。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咪蒙的一篇文章,提到她如何做筆記,她不僅做筆記,還將筆記輸到文檔里分門別類。以便於寫作的時候查找。

我突然間意識到,我之前看那麼多書卻沒有做筆記是一件多麼暴殮天物的事啊。於是我從去年開始,也開始做讀書筆記了。

不過,為了不影響自己閱讀體驗,也不想直接在圖書館借來的書上劃線影響別人的閱讀體驗,我想了一個很好的辦法,我看到我覺得需要記錄下來的地方,我就拿手機把那頁拍下來。

拍下來的書頁,積累到足夠多以後。我就統一找個時間,把它們輸入到文檔里。這個步驟不能省,常言道:好記憶,不如爛筆頭。

是在將它們輸入到電腦的過程中,鞏固了記憶。以後,沒事幹的時候,也時不時翻出來看看。自從我這麼做以後,發現對自己的寫作幫助太大了。

有時候想到有那麼個例子,但是忘記了到底是什麼例子,就去文檔里找。還有時候,沒有靈感,就去看自己的筆記,那些金句和故事,有時候一句話就可以帶來一篇文章。很多時候,如果不是有那麼金句,那麼多借來的例子,我的文章就立不起來。所以,閱讀很重要,做閱讀筆記很重要。

以上是我上個月在寫作網校給學員講的一堂課《如何用閱讀提升寫作能力》。有刪節。


@yolfilm 說什麼不會提高,首先是滑坡化題目。題主是問會不會提高寫作水平,不是問你會不會成為作家。 而「寫作一事,只跟寫作有關」,實在是謬論。不知道Y大有不有創作經驗,但凡我身邊出名不出名的寫作者,誰都知道寫作必然和閱讀有關,「不閱讀,就能成為作家」 是一種反智主義。實在受不了反智主義,竟然還有拿消費衣服比喻讀書,還拿沈從文做例子,沈從文是讀了多少書以後才成為你知道的沈從文?
——————————

如果題主說的書是指優秀的文學作品。
答案是肯定的,會的

也可以說,只有閱讀才能提高寫作能力,甚至比直接練筆還要好。練筆是一種輸出,閱讀是一種輸入,沒有輸入再練不過是重複自己。雖然一堆人在說,閱讀提高不了,但我可以肯定,沒有閱讀是絕對提高不了寫作水平的(個人經驗,100頁閱讀輸入,1頁寫出輸出。按帕穆克的標準是1500:1)。

如果題主說的書是指隨便什麼書。
比如《火車時刻大全》、《XX會議精神》、《霸道總裁X了她》……包括《讀者》、《故事會》,以及諸多看起來似是而非的雞湯文。

那麼這些閱讀是提高不了任何的水平,甚至還會拉低水平。

平日里,我遇到很多喜歡讀書的人,只是單純的讀者,也沒有志向成為作家,平時也不練筆。但凡他們需要寫點東西,比如微信留個言,交代事情寫封信,或者微博隨便發個牢騷。明顯寫作水平要比不讀書的人要好(語法,結構,語感流暢度,用詞的精確度……)。

閱讀量與寫作水平絕對是正比關係。

但有人會說,比如Y大,讀再多也成為不了作家(小說家),那是因為成為作家(小說家)跟寫作水平並非必然結果關係。小說創作涉及的是:主題,結構,橋段...寫作技巧只是一門技藝,小說創作是一種思維邏輯和創作力的整合。

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很多受過大量思維邏輯和創造力訓練的人,寫起小說來都非常容易,比如哲學家,祁克果、尼采寫故事一點都不比作家差,加繆是哲學家還是作家幾乎分不清。

還有,「優秀的寫作水平」是很廣義的說法,一種是文筆,也就是優美度;一種是思想,也就是深度。《1984》寫完的時候,詩人艾略特直接勸說奧威爾,你這玩意還是別出版丟人了吧。說實話,看奧威爾的原文的確文筆太一般了,但是妨礙了他成為偉大的作家嗎?

我們看到的海外名著,大多是翻譯文本,如果碰上翻譯渣(10有9渣),你讀他們的東西能感覺到文筆的優秀就日了狗了,我們能感覺出來的偉大(優秀)實際上是他們的思想深度。你不會法文,永遠不會真正體會福樓拜的文筆優美;但不會俄文卻可被陀思妥耶夫斯基震撼得五體投地。

如果說題主問的寫作水平是包含上文的「偉大性」,那麼還真是看個人磨鍊和思想造化。但我一樣可以肯定,你如果不去大量閱讀別人的東西,也根本談不上提高思想造化。

所以,閱讀是會提高寫作水平。閱讀之於創作,是其的必要前提,但是只是其中之一


----------------------------------------------------------------------------------------------------------
12.23
某人在另外答案噴我沒邏輯,自己把我寫作水平創作看成等同,我理下我的邏輯:
第一論點,閱讀和『寫作水平』 是必然關係。
中間論點,寫作水平和創作是兩碼事,因為創作是一種思維邏輯和創造力的整合過程。
最後的論點,閱讀和『創作』沒有必然結果關係。

我回復後半開玩笑地說了句:為了避免文青口號式的答案,特意學術化點修改了斷句。結果他就高潮了,言外之意無非是我迂腐書獃子罷了。既看不懂別人的邏輯,也讀不懂別人的幽默。看了一下他答案的意思,無非就是指望寫作依靠一種「意氣用事」,一種渙散的靈感,或者說純指望自己的天才……

鄙人也寫寫東西,必然不才,談不上有什麼創作經驗。但還是非常想吐槽兩句現在很多寫作者同好的一種浮躁。總覺得寫作是酒後的義氣,是一種遊走的感覺,不是理性嚴謹化的東西。就是我身邊看到的作家,有的是朋友,有的是長輩。他們有的坐十幾年牢每天堅持跑步,寫作的時候的時候像上班,八點起床一天八小時,一周六天比上班還嚴謹。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如此天馬行空,讀一下他的訪談,他寫作時間比軍營還嚴謹;福樓拜推敲兩個字的排列花幾天的時間;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700頁,筆記做了1000頁……隨便找找世界那些文學大師們求學時寫的論文或者書信,用詞邏輯之嚴謹,學術風格之縝密完爆國內所有所謂教授……

寫論文就是論文的邏輯,寫段子就是段子的風格,寫知乎答案就老老實實回答,寫小說該天馬行空就天馬行空。國內的寫作者各個最多是個段子手,寫什麼都用所謂逼格來耍性子,內在邏輯狗屁不通,各個不重視讀書、系統的學習和行文的嚴謹,都指望寫作靠「天才」,都指靠自己的所謂「靈氣」,集大成者也就是莫言那樣病態的語句--像太平天國的女兵能喊出『領導者』這樣詞語。你們那麼迷信天才和靈氣,不如去練禪宗吧,沒準還能成佛呢。


這個很簡單啊,讀書多的人不一定寫得好,但是寫得好的人一定讀書多。

多讀書不管對寫作的外在技巧還是內在思想的提升都是很作用啊,舉個栗子:

你小時候覺得班花好看得不行,覺得全世界最好看的人也就這樣了。後來村裡通網了,你認識了波多老師,慢慢地又認識了桃谷繪里香認識了愛乃娜美,這時候你就發現,班花其實頂多稱得上長相清秀而已。再往後,你又認識了mia malkova認識了Samantha Saint,回過頭去看波多老師桃谷老師,又覺得她們身材演技欠佳。

當然,也確實有那種看遍人間煙火之後就喜歡班花清純可愛不做作的,但是看山還是山和看山只是山能一樣嗎?人家那是鉛華褪盡之後的驀然回首,你連鉛華是啥都不知道還說個蛋?

讀書之於寫作也是一個道理嘛。如果村裡不通網,你連波多老師都不認識只知道跪舔班花,你這輩子估計也沒啥出息了。


這取決於把閱讀的書籍當作「教科書」或是「讀物」。

如果把書籍作為一種消遣讀物,那至少能豐富一些相關知識,作為未來的寫作素材。當然,知識密度不好說。

但題目指的是「寫作的水平」,我的理解是藉閱讀提升寫作的技巧,那提升特定領域知識的「讀物」就無能為力了。

反之,做為「教科書」來看,只要作者的寫作水平比閱讀者高——至少其中某一方面,那麼讀者只要肯認真閱讀、揣摩,吸收的養分,就能從眼睛、大腦直達指尖、筆鋒。

然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若平日就沒有寫作習慣,就沒辦法把「教科書」上的收穫消化吸收,成為自己的能力。這有些像是學數學,背誦大批公式定理,卻從不解題,那別說靈活運用,連這些工具也會逐步淡忘。

更何況,自己平日不寫,在閱讀時也不好把握作者的思路;不是同行,能學到的,也不過十之二三。

所以想以閱讀提高寫作水平,首先必須從寫作者角度進行閱讀,再消化吸收,歸納於己身,最後輔以不懈地寫作。

我記得小學時剛開始學寫作文,那時家裡有本米黃色的書籍,書名叫「秦始皇」,是老爸老媽買來給我普及知識的課外讀物。本來內容早就讀過,但那會兒算得上剛開始學寫作,突發奇想,想研究這作者是怎麼寫的。

本來只是「看得懂」,不知不覺就「用得上」了,從辭彙、句式、破題開篇、敘事議論……等,都讓我學到很多。後來好幾次我的作文在班上被老師點名誇獎。

以我的親身經歷,用心閱讀的確能提升寫作水平,無須懷疑。

--

歡迎關注Jack的專欄「Weavi與寫作」,探討寫作技巧與小說創作:知乎專欄


會進步到某個閾值,之後的進步就不是單純閱讀能提升的了。


讀書多了寫作水平不一定會很高,但是讀書少了,寫作水平肯定會很爛

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就是如此


從小到大,寫作一直是我的弱項。上學時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寫作文,每次都是頭疼沒有靈感,不知道該寫什麼,尤其是記敘文。以至於考試時,我只寫議論文,這樣似乎更容易一些,畢竟提出論點、尋找論據和加以論證,有一個很清晰的結構,只要文章中邏輯上能夠自洽,基本可以混到個中上的評分。而要我寫出那幫語文學霸們文采飛揚的金句,臣妾做不到啊!


我一直想搞明白,為什麼自己寫作那麼差?但是未能如願。

直到去年聽了李笑來的寫作課,他提出兩個重要觀點,一是輸入質量決定輸出質量,二是思維能力決定寫作能力。這兩個觀點讓我受到很大的啟發,於是我圍繞它們,復盤了自己從小到大的寫作過程。


首先,我列舉了自己在寫作上的問題

1. 面對一個命題,寫論述性文章還好,但是記敘性的文章就經常寫一兩句後,不知道如何繼續。

2. 描寫能力很差,寫記敘性文字的時候,在大腦內構建場景和情節橋段無障礙,但是無法用文字描述腦中的場景。比如描述一個人的外表,或者描述房間內的環境,再或者描述一個人物的動作,這類完全不知道怎麼寫。

在這兩個問題中發現,思維能力並不是我主要的障礙。我可以較輕鬆的寫論述性文章,就算在寫記敘性文字的時候,構建場景和情節也沒有阻礙。雖然自認為思維能力不是非常強,但是在70分以上的水平還是有自信的,困擾我的主要問題,主要還是表達能力。


這樣問題就聚焦在表達能力上,下一步就是尋找讓我的表達能力弱的原因。這個原因我從輸入源上開始尋找,分析了自己從小到大輸入的內容,發現了很大的問題

我的父母都是老師,他們想把我培養成科學型人才。因此從幼兒園起,就準備了大量的科學類讀物來言傳身教,培養我對科學的興趣。以至於我才上小學,就被輸入了大量同齡人不知道的科學知識,比如宇宙的起源、恆星的產生和衰亡過程、黑洞是什麼、地球的板塊構造和運動、地震火山海嘯的產生原因、寒武紀生物大爆炸、恐龍時代有幾個紀元,每個紀元的代表性生物是什麼、原子彈和氫彈的原理、火箭和太空梭的發展歷史等等。這些知識,讓我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充分享受了裝逼的快樂。(人不裝逼,那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但是在同時期,文學方面的輸入,少的可憐。我記得除了幾本兒童雜誌和童話書就沒有別的了。


這種輸入結構的嚴重失衡,在學校開始教作文課時,出現了很不良的後果。作文作業,我得到的大部分評價都是「重寫!」,充滿了深深的挫敗感。於是我的老媽採取了行動,買了一堆的小學生作文選給我看,還送我到一個老師家補習作文。在她的強力干預政策下,我的作文能力有所提升,達到了小學生作文選的平均水平,寫出的作文還被選去參加徵文比賽。靠著小學生作文選,總算混進了重點中學。


但是升初中後,我那小學生作文選水平的文章,又遭遇了重大挫折,光靠寫《記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文章,完全無法在高手如林的重點中學出人頭地。這時,我媽意識到,可能是閱讀量不夠。她和我爸商量,是否要讓我增加文學作品的閱讀量。

而我爸大手一揮,說不用,讓兒子好好研究課本上的文章,因為課本上的文章都是百里挑一的精華,仔細的研讀即可(我爸就這樣槍斃了我媽的正確判斷)。然後,我就對著課本上描寫革命英雄的大義凌然、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優越性的文章啃上N遍,繼續寫出翔一般的作文。

然後,我爸也坐不住了,把我送到當地一個挺有名氣的老師家裡補課。那個老師上課教的主要是寫作文的思維方式,比如如何構建文章的背景、人物和事件的發展。現在看來的確挺科學,但是卻不適合我當時的狀況。因為我的短板在閱讀量上,而不是思維上。所以,整個初中生涯,我作文始終寫的和翔一樣。


上高中後,換了個厲害的語文老師,他的教學方法很獨特,讓我對語文這門課又重新有了興趣。在他的建議下,我增加了很多課外閱讀的內容。我的寫作水平又有了緩慢的提升,到高三作文又達到了中等偏上的水準,但是僅限於寫議論文,記敘文還是不行。

讀大學後,由於學的是計算機類專業,基本沒有輸出作文的場景,大部分時候輸出的是代碼。而且大學四年的輸入都以專業類書籍信息為主,僅偶爾讀一些自己感興趣文學作品。

工作後亦是如此,因為從事金融行業,我閱讀了很多經濟金融類書籍,還有自己感興趣的心理學書籍,文學類的書籍佔比仍然很低。記得這幾年完整讀完的文學作品寥寥無幾,僅有冰與火之歌、追風箏的人、還有村上春樹的幾本小說。


從上述復盤可以看出,我的表達能力和輸入質量,呈現很明顯的正相關性。小學時大量輸入作文選,讓作文水平從「重寫」提升到入選徵文比賽的程度;初中時輸入過少,導致初中三年作文水平低下;高中增加了輸入,使得作文水平回升到中上;大學和工作時,大量輸入論述性文章,少量輸入文學作品,導致我目前寫論述文能力尚可,寫記敘文完全不行。

所以,我終於搞明白為什麼自己寫作這麼差了。

解決方案呢?很簡單

多讀書,多讀好書!


一個人的人品,會隨著讀書變多而有明顯的進步嗎?

一個人的財富,會隨著讀書變多而有明顯的增多嗎?

一個人的女朋友,會隨著讀書變多而有明顯的增多嗎?

一個人的知識,會隨著讀書變多而有明顯的進步嗎?


只有最後一句,會有個肯定的答案。

作為一個資深小說作者告訴你。

寫作水平和讀書多少,並無直接聯繫。

誠然,一個好的寫作者,必須擁有一定的閱讀量。但閱讀量和寫作水平並不成正比。

當然寫作水平,肯定不僅僅是說寫小說的好壞,寫雜文的好壞,寫詩歌的好壞,寫報告文學的好壞。

但筆者作為一個小說作者,只能從寫小說的角度來分析。

寫作水平,尤其是寫小說的水平,與好幾個元素相關:

1文字水平;

2社會經驗積累;

3寫作人格的優秀與否;

4創作的敏感度;

5一定的知識儲備。


1文字水平:


有很多人認為文字水平是可以磨礪出來的。當然這是一種看法。

有些人天生文字氣質高人一等,就是祖師爺給飯吃的意思。當你還在琢磨500字作文是否同順,他已經能寫散文了。

但文字水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經常有一個誤區。

就是以為文字柔美華麗,就是好文字。也就是現在流行說的逼格。

於是有許多網紅作者,去磨礪那種有逼格的文字。

儘管他們的確收穫了許多腦殘粉。

但有力量的文字,多數不是這種逼格。

有力量的文字,不需要逼格!


2社會經驗:


大多數新人作者,或者說青年作者,對社會經驗的積累並不重視。導致寫出來的東西,頗為自以為是。

我們從有自我意識開始,就會自以為是。

從近的說,18歲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什麼都懂,4年後大學畢業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

我們畢業2年後,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

30歲的時候發現懂個屁。然後依次類推。

有多少人真的把社會經驗,變成了自己的本事。

要知道僅僅把社會經驗變成生存本能已經不易,更別說化作故事寫出來了。

虛構寫作的第一目標,把你杜撰的故事寫的像真的一樣。若沒有足夠的社會閱歷,則基本不可能。


3寫作人格:


寫作人格是什麼?

我認為是當你作為一個創作者,進入寫作狀態時的人格。

你是一個調侃者,用玩世不恭的文字來講述故事。

還是一個衛道士,用古板的態度來表達意見。

你是否是個有堅定毅力能完成作品的人?

你是否能讓作品不市儈,不媚俗,而是單純的表達自己的本色?

寫作人格,決定了你能在這個領域走多遠。


4創作的敏感度


有些人寫的東西是平面的,有些人寫的東西是立體的。

有的人寫的題材是單一的,有的人寫的永遠是複合的內容。有的人寫的人物關係是直線,有的人寫的是網狀的。

當事情發生了,你能否找到自己的視角。

當故事偏離了軌道,你能否第一時間反應過來。


5知識儲備


回到我們這個主題的那部分,讀的書越多是否越能提高寫作水平?

能提高知識儲備是肯定的,但讀書多,能否同時提高前面那4點,則未必。

而寫作的知識儲備也不是越多越好。寫書的時候,的確有這麼個問題,就是你有80分的某領域知識,但在書里只能表達出60分。這已經非常完滿的表現了。

就創作小說而言,他真的需要你對某領域的知識表達出那麼多嗎?

眾所周知,許多歷史學家,並非好的歷史小說作者。諸多有專業知識的人也未必能寫好本領域的故事。

類型小說首先是故事,然後才是專業性及其他。

常有人問我,如果要寫一個專業領域的小說,到底要做多少準備才行。我覺得你只需要成為該領域的愛好者,但最好不要成為所謂專家。

寫作水平,尤其是小說創作這件事,最重要的不是告訴人家某領域的深度知識。


知識儲備永遠都是有用的,多讀書也當然是好事,但這並非一定能明顯提高寫作水平。

要靠多讀書來提高寫作水平,那隻可能出現在創作的入門階段。


謝邀。我從前有一篇paper,第一稿寫的噁心至極,導師說你寫成這樣是在逗我?給你一個月時間給我重寫一遍。於是我花了一個月讀了幾百篇paper的introduction,在最後一個晚上熬了個通宵寫完了introduction,導師看完以後,問,你這一個月發生了什麼,竟然寫出了這麼像樣的東西?

所以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大約有些道理。閱讀雖然不能讓人達到作家的水準,但至少能讓人寫出人話吧。


孫莘老曾經詢問歐陽修,如何提高寫作水平。歐陽修說:「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被稱為「一代儒宗」,我想他的作文心得比什麼人都有說權威性與說服力。從歐陽修的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想要提高寫作水平,只有兩條路徑,第一是勤讀,第二是多寫!


勤讀是輸入,多寫是輸出。

勤讀是理論,多寫是實戰。

勤讀是積累,多寫是爆發。

勤讀是見習,多寫是實習。

勤讀引發量變,多寫產生質變。

勤讀是讀書破萬卷,多寫是下筆如有神。

勤讀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多寫是絕知此事要躬行。

勤讀是縱里尋他千百度,多寫是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提高寫作水平和追姑娘是一個道理,你閱人無數,看過眾人美女,佳人終究不是你的。想要抱得美人,必須親自下一番功夫才行。用愛去經營一段感情,用心醞釀一段文字。佳人的回眸,靈感的迸發,就在那燈火闌珊處,不經意的閃現了。


孔夫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多寫」就是思考的最佳方式,看完一部電影寫寫影評,看完一部小說寫寫觀後感。這些感悟必須具體到筆尖上,才能讓情感宣洩達到最大化。讀書是為了學習別人的知識,只有寫作才能將別人的知識化為己用。

看一篇文章與寫一篇文章,完全是不一樣的。看文章如同觀畫,畫中風景美則美矣,但終歸是別人的勾勒。寫文章則是旅遊,親自去風景中體驗一番,其中有甜有苦,有舒有累,但別有一番風味。與其在畫中欣賞虛擬風景,不如去現實尋找畫中風景。當你達到「人在畫中游」的境界時,寫作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我承認,天賦往往會佔很大方面。但對於寫作,後天的勤讀多寫,足以彌補天賦不足。連莊子都說過:「習伏眾,巧者不過習者之門。」意思就是,反覆練習可以讓人佩服,天生就有好本領的人,也不敢到多練習的人的門前旋曜。當你拿起筆的那一刻,足以讓「天才」們產生敬畏之心。


歐陽文忠公還說:「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懶讀書」既不想閱讀,又懶於寫作,這樣的人自然是」下等。」只佔一樣,是為中等。真正做學問的人,讀書與寫作缺一不可。

只勤讀,不多寫。如無槳之舟,隨波逐流。

只多寫,不勤讀,如無根之木,風吹即到。

勤讀像一把梳子,既能梳理知識脈絡又能祛除思想雜質。

多寫像一面鏡子,既能看到自己優點也能看到文章缺點。

不勤讀,永遠不知道世界有多麼精彩。

不多寫,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麼強大。

如果你覺得生活單調,就刻苦讀書吧。

如果你想挖自身潛力,就努力寫作吧。

一書一世界,一筆一人生。


我是One App《萌芽》作者,寫故事的人。


從小說作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會進步。


因為讀書佔據了作者靈感來源的半壁江山。


既然題主誠心誠意地問了。


那麼有必要先介紹一下寫作者的靈感來源——


很多外行對於自由撰稿人的一個警告是:

如果你沒有工作光靠寫作維生,總有一天會寫得靈感枯竭。


因為你沒有生活,所以你生活閱歷會變得不足,所以就會寫不出東西。

這段話對了1/4。


第一,如果一個作者整天死宅,這件事情還真有可能發生。


但是,許多自由撰稿人也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絕對不是大家想像中那樣整天閉門不出。


第二,對於一個作者而言,生活閱歷是一塊重要的靈感來源,但還有一塊靈感來源則來自於讀書。


也就是:


靈感=生活+閱讀


先談一下生活閱歷的問題。


羅伯特·麥基在《故事》種這樣說過:

故事的世界必須小到使單個藝術家的頭腦可以包容它所創造出來的虛構宇宙並對它了如指掌,就像上帝了解他所創造的世界一樣。


到你完成最後一稿時,你必須對你的世界有深入細緻的了解,以至於沒有人能對你的世界提出質疑,從你的人物的飲食習慣到九月的天氣,對每一個問題你都能夠對答如流。

這就是為什麼對於新人作者來說,最好先從自己熟悉的事物入手。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你的生活閱歷使得你能對自己筆下的世界足夠了解,而你的故事,就不至於虛假。


一個未曾體驗過婚姻的學生,要寫出婚姻的家長里短,是非常困難的。


六六在寫《心術》之前,在醫院蹲點將近兩年體驗生活,才對醫患糾紛有了一個大致的掌握。


不得不說,六六是一個盡職的作者。


這兩年的時間是她在為自己的生活閱歷充電,為了確保筆下的世界足夠真實。


在這個基礎上,作者才能創造出精彩的情節和生動的人物。


生活閱歷對於寫作的意義還不僅於此。


一個生活閱歷豐富的作者,對人性往往也會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


寫故事,歸根結底,是在寫人性。


世間那麼多故事,時間地點人物設定五花八門,只有人性自始至終在那麼多故事裡一脈相通。


一個生活閱歷豐富的人,對於人性的解讀往往會更加透徹。


他為什麼會哭?


他為什麼會笑?


他為什麼作惡?


他為什麼行善?


對於人性的解讀越深刻,對於人物的行為選擇和思想動因就會有著更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接著我們再來談讀書的問題。


要明確的一點是,生活閱歷對於寫作的幫助是局限的。


你是一個學生。


你要寫一個校園故事。


然而你對校園的理解,可能僅限於你所在的這所學校。


你要創作一個校園故事,僅靠你的閱歷作為寫作儲備,無疑是單薄的。


再舉個例子。


你要寫一個婚姻愛情故事。


畢竟你是一個結婚20年的老司機。


然而你婚姻幸福美滿,恐怕很難體會婚姻的不幸。


對於婚姻故事中的遺憾,如果僅靠你個人對於婚姻的體驗,就很難寫得出彩。


除此以外,還有那麼多類型文學——科幻、玄幻、武俠、推理,作者怎麼可能親身去經歷這些東西?


這時候,讀書的意義就體現出來了。


第一,通過讀書,作者發現了更大的世界。


通過閱讀,作者了解到自己生活閱歷之外的事件、衝突、轉折和喜怒哀樂。


即便不能感同身受,那也是非常珍貴的調查研究。


這一切有助於作者更深切地了解自己身處的世界,是對於生活閱歷的一個極大補充,從而完善對於筆下故事世界的理解。


而這種完善同樣作用於對於人性的洞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人性的了解總是有限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難遇到大善或者大惡之人。


然而讀書為我們拓展了人性的上限、下限和豐富性,大大拓展了作者對於人性的研究和觀察。


這和從生活中獲知人性,一樣重要。


第二,讀書能為寫作者開發腦洞。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無論是小說還是社科類書籍,都能為我帶來源源不斷的腦洞。


可能僅僅是一個point,還不足以支撐起一個故事,但這個point就彌足珍貴。


得到靈感是不是一種進步?


我覺得是的。


你甚至可以為自己創造一種思維遊戲:

1、把書合上。


2、思考:這個故事寫到這裡,我會怎麼寫?

完成大致的構思後再去和原著做對比,這對創造力是一種極好的鍛煉,而且樂趣紛呈。


總之,帶著想像力去讀書,抓住並紀錄轉瞬即逝的靈感。


假以時日,你的腦洞素材會很驚人。


第三,讀書為作者完成了知識儲備。


你要寫歷史小說,至少得了解這一段歷史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你要寫科幻小說,至少得了解故事背後的一些基本科學原理。


即便你只是為了單純漲知識,你怎麼會知道現在漲的知識不會運用到你之後的作品當中?


這個道理,其實還是為了發現更大的世界嘛。


最後總結一下:


對於作者而言,多寫多訓練肯定是對的。


但絕對不應該閉門造車。


豐富生活,豐富閱讀,從來都是寫作的原始積累。


謝謝。


多讀書到你下筆的時候你會很快領悟很多東西,進步會快,但是如果純讀書就想一下筆就有如神助,那完全是想多了,因為你在讀書的時候關注的東西和你下筆的時候在意的東西完全就是兩碼事。
不談散文什麼的,小說你看多了,往往更在乎劇情結構和人物塑造,但是等你寫的時候,你會發現最難的不是這些大而化之的東西,而是怎麼串場,怎麼用瑣碎的文字把內容連起來。


會的,
最早,我老師特別推崇汪曾祺,阿城。
逼著看,看了寫,清淡的筆記小說。要有回甘的那種。
於是,寫了一堆,
大多是《老張》《賣菜的小李》這樣的,短短兩三頁紙。
能不能回甘,不敢說,文字眼看著越寫越凝練。
說話聊天,都用不了長句子。

(你感覺到了嗎?)


會,但有前提。

第一:你是通讀,還是用心讀。

如果你只是通讀,像讀網路小說那樣隨便瀏覽,那麼即便你看的是基督山伯爵,也和看故事會沒什麼區別,看一百本都沒用。

用心讀,才會有所得。


第二:你是以讀者角度去讀,還是以從業者去讀去揣摩?

什麼叫讀者角度:哇,這段情節好爽好燃!

從業者角度:咦,他這個地方的情節起伏好棒,前期鋪墊太妙了,人物情緒爆發水到渠成,不行,我回頭再翻一遍……嗯,這個技巧很棒,記著,以後自己可以借鑒


第三,你的天賦夠不夠好,悟性行不行?

別說是小說了,就算是在學校上課,同樣是語文書,大家都一樣的啃,一樣的老師教,撇去主觀努力程度不提,只說學習天賦。

到期末考試,還是有人一百分,有人不及格。

這是每個人的天賦悟性不同。

張無忌學乾坤大挪移,片刻就成。陽頂天用了多少年?


推薦閱讀:

擁有超過 1000 本個人藏書,是種怎樣的體驗?
《紅樓夢》中有哪些說話、為人處事的技巧?
有哪些經驗可以送給 Kindle 新人?
西遊記有哪些隱藏劇情?
有哪些初見覺得很厲害,後來才發現沒什麼價值的作品?

TAG:閱讀 | 寫作 | 寫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