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通過每天的學習成為一名雜家的?


高票答主@高太爺提到了TED,並給出了相關的推薦。TED確實能給人帶來很多的知識,經驗和啟發,但我覺得如果要成為一個雜家的話,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不要抱著功利性的心態,去讀書。

我之前,每每讀書的時候,總想著從裡面能夠獲得多少白花花的銀子,這種心態,讓我每次翻開書本,都幻想著人民幣符號在字裡行間跳動。

遇到考證,或者一些只需要短時間突破的工作型讀書活動,你運用這種心態,當然是沒有問題的。但想成為一名所謂的的雜家,每天都要擠出時間來進行學習和積累,這種過程,不是一蹴而就。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便不能用功利心態去維繫。

像我現在每天都堅持讀英語,是為了能夠和外國人無障礙的溝通,不需要看字幕,便能刷美劇;每天堅持看半小時的歷史類書籍,是為了能夠洞察過去,時刻警惕未來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天擼一集紀錄片,當然,這個僅僅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沒有為什麼。

當然,我也不知道每天都做這些,什麼時候能夠為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但在一個到處充滿喧囂和吵鬧的世界裡,自己總要靜下心來,做一點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開心就好,雜不雜家,留給別人去評論吧。

感謝閱讀。


跟最高票 @高太爺有些區別。我還沒有成為一個雜家,雖然自己希望成為這樣一個雜家。

而這個路上,我靠的是兩樣東西。一個是讀書,一個是聊天。

讀書,讀的是跟考試無關的書。
聊天,聊的是跟交際無關的天。

因為外公的關係,我從小比較喜歡雜七雜八的東西。不管什麼門類,拿來就讀,讀了就努力記住。
最初的目的是在外公的各種朋友面前不露怯,能有機會在這些爺爺面前得到誇獎,然後深藏功與名。
而這樣可以直接為我帶來一個很重要的收穫——每次表現之後,都會收到頗豐的零花錢。那在九幾年都是絕對的一筆大錢。有時候五十,有時候一百。然後可以土豪的到學校,請看著順眼的小朋友吃零食,打遊戲。然而,更多的是買了書。

我喜歡王小波是從小學開始的,家裡的小說不多,除了那些完全看不下去的西方名著之外,就只有王小波的三部曲《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那時候還沒有《黑鐵時代》給我讀。我記憶很深刻的還有一本《我的奮鬥》,以及一本《完美的人》。
而這幾本書奠定了我的寫作風格。從此,一個初中生,針砭時事,反著政治教育而來,自以為聰明地隱晦得寫著議論文,然後在不太注意的老師眼裡,得到很高的作文分數。

家裡有幾本書,是我閱讀最多的。《本草綱目》《康熙字典》《莊子》。
無聊的時候讀《本草》,看那些畫出來的配圖,那些奇怪的植物,然後琢摸著自己哪天去外公醫院中藥房配置一款獨一無二的毒藥和解藥,稱霸學校。
心煩的時候讀《康熙字典》,陷入字體和筆畫的世界。
憂傷的時候(小逼崽子的時代總是很憂鬱,這個逼裝的極好)讀《莊子》,想著神遊物外,思考那些奇怪的邏輯。

多年後我回憶起自己讀書的經歷,發現自己正是靠著這些老本,混過了高中之前的所有作文。

最早的讀書是為了裝逼,為了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知道多少東西,求表揚,求關注。

後來,有一天,變了。
我讀了一個人的文字。
辜鴻銘。

他的文字,讓我自慚形穢。他的經歷,更是讓我汗顏。
從此我不再裝逼,不再向大家展示我知道多少東西,而是開始閉上嘴,聽大家說。

再後來。
我入了茶行。
拜入馬曉丹老師門下,做個學生。

我記得當時膝蓋一軟的那個場景。
當時馬曉丹老師缺一個助理,朋友推薦了剛剛從碧桂園辭職的我。一個學旅遊,做酒店,最後干著銷售總監和策劃老大辭職的死胖子。

我總覺得自己很屌。雖然我不說出來。
那天我輸了。徹徹底底。

馬曉丹老師先是問我喝茶不,我說喝。
她問我喝啥。我說喝紅茶吧。那就大紅袍吧。
她沒笑我,而是拿出一泡大紅袍。
然後我們開始聊天。

因為我亂七八糟的知識沉澱不少,更是喜歡江湖文化的事兒。於是說著說著就說到了洪門、青幫和哥老會。
於是,馬老師開始給我講武漢民國時候的老茶館的故事。
洪門的館子怎麼喝茶,要有洪門茶陣,怎麼擺,怎麼說道。
青幫喝什麼,怎麼入門,怎麼論資排輩。

第一眼看到馬老師絕對不能想像她這樣一個極富古典氣質的女子也可以為了表現洪門茶陣,大馬金刀而坐,大開大合地表現他們泡茶的場景。

我的天。

我覺得我快輸了,趕緊轉移話題。說起家鄉的話題。
因為外公的關係,從小就和藏傳佛教的聯繫比較緊密。也曾經在塔爾寺一位不方便說名字的活佛家裡玩過。我就吹這個。
吹藏傳佛教教派,歷史,趣聞。講塔爾寺由來,講幾位活佛的來歷,講黃教的地位,表演辯經的場景。

然後,我又不出意外地輸了。
因為她開始跟我講時輪城。。。從色彩的來源到表達的含義,到這個千萬功成而一瞬間灰飛煙滅的佛學意義。
語氣平和,沒有一絲一毫吹噓的氣息,和那個裝逼不成的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問馬老師,如果想成為一個合格的茶師,我應該達到什麼樣的目標。
她說:
遇茶能泡,提筆能寫,開口能言。


後來我才知道,光著三句話,就得付出一生的努力和學習了。

兩年時間了。我到現在連主泡的位置都沒有坐過一次。。。

而成為雜家的目標,直到看到這個問題才想起來。

仔細的回想一下。也不難。

在茶圈,想成為雜家,不難。

如果我想學古琴,從基礎就有很多大師來指導。
如果想學《易經》,幾位不愛出門的老師經常會來我們這裡喝茶。
如果想學佛,幾位方丈也會不吝賜教。
想學書法,自然有德高望重的書法大家指點。
想學國畫,也有老師來。

只要想學,這些老師經常都會出現在我們身邊。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聽他們聊天,跟他們求問。

再配合讀書,練習。成為雜家,並不難。只是要花費時間與精力而已。

而這些老師,都是因為茶聚在一起。

而他們在喝的茶,沒有附加文化,沒有附加包裝和故事,就是簡簡單單地為了喝茶而已。

聊天之後,不懂的東西記下來,回去再找書來讀。然後有了疑問,再找機會和老師們求證。
如此往複。

茶圈,其實挺好玩。

【評論區說我入了茶道的圈,其實不是。我不想把我玩的叫做茶道。詳細寫過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https://zhuanlan.zhihu.com/p/23245147】


謝邀。當然是吸收TED精華了!TED視頻大約十幾分鐘,主講者來自各個領域的傑出人物,分享的知識包羅萬象,專業性、啟發性極強,現在TED基本上和「高大上」掛鉤了,系統觀看不僅能「在不熟悉的領域給人專業的印象,在熟悉的領域給人耳目一新的視角」,而且對生活極具指導意義!

比如【TED】你自以為了解的吸毒成癮其實都是錯的對我解決生活中的上癮問題極有幫助,忍不住做了筆記:

我們對於上癮的傳統觀點是錯誤的!


以最極端的毒癮為例,我們一直認為,毒癮是海洛因里的化學成分讓身體產生依賴性,但醫學藥品「二乙醯嗎啡」(diamorpjine)比海洛因純度更高,但很少有患者上癮!是什麼讓人真正上癮?溫哥華著名心理學家Bruce Alexander進行了兩個實驗:


實驗1:將一隻老鼠關在籠子里,裡面放兩杯水,一杯含有海洛因,一杯沒有,老鼠總會喜歡海洛因,並很快食用過量,殺死自己,這個實驗很容易佐證20世紀對毒品的解釋,真是如此嗎?


實驗2:研究人員建造一個「老鼠公園」,裡面放了較多老鼠,以及各種老鼠喜歡的東西,仍放進去兩杯水,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老鼠們並不喜歡有毒品的水,更不會飲用過量。


第2個實驗是對傳統誤區的一個最有力回擊,它表明健康的、開放式的生存環境能根除毒癮!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對越戰爭能有效證實這一點,越戰期間,約20%的軍人吸毒,但越戰結束後,美國官方機構「Th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ey」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士兵們並沒有強制戒毒,但95%以上的人在重歸社會後,毒癮自然而然就停止了。

動物實驗和美軍例子有力反駁了傳統對毒品的誤區,即「化學成分依賴論」,所以上癮肯定有其他原因,科學家推測:如果上癮是和你的「籠子」有關呢?如果上癮是你對環境的一種適應方式呢?這個推測已經在葡萄牙證實:


2000年左右,葡萄牙爆發了最糟糕的毒品問題,官方統計超過1%的人口對海洛因上癮,起初用傳統的戒毒方法,包括懲罰、強制隔離等方式,但問題越來越嚴重,後來政府部門依據最新科學研究調整了政策,將毒品合法化(相對持有量而非絕對)!這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關鍵的是下一步:幫助吸毒者重建與社會的聯繫。政府啟動了龐大的社會幫扶計劃:幫吸毒者找工作,給吸毒者微小貸款做生意,目標是確保每個吸毒者起床後有事可做,能夠融入社會,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重新建立和社會更寬泛的連接。政策調整至今有15年了,據英國犯罪學雜誌(the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調查,葡萄牙吸毒人數降低了50%,過量服用大幅度減少,吸毒者中艾滋病也大幅度減少。


和社會失去聯繫是吸毒、遊戲等上癮的一個主要驅動力,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也越來越容易上癮,手機、遊戲、美食、小說等等,因為隨著科技、物質的發展,我們正在創造一個病態的社會,一個孤單的社會,生活正變得越來越像一個「籠子」,非常明顯的是,現在的小孩子只能關在屋子裡,除了看電視、玩手機還能幹什麼呢?


所以要幫助上癮的人,我們不要因為他上癮就威脅他、隔離他,而要敞開心靈去接納那些你真正在乎的人,加強同他們的聯繫,不管他們處於什麼狀態,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不附帶條件的幫助,上癮的對立不是隔離、懲罰,而是聯繫!

再比如抓娃娃機大揭秘中的抓娃娃機巧,讓我好幾次在妹子面前露了大臉:

玩娃娃機都有這樣的經歷,爪子弱弱的抓起獎品又掉落下來,看起來好像機器不夠給力的樣子,這是真的,因為娃娃機成功概率是預先設置的,商家只需要簡單的輸入遊戲幣的面值,被抓物品的價格和預期的利潤即可,如輸入遊戲幣1元,娃娃5元,利潤100%,機器就會將爪子設置成每10次才可能抓起一次,其他9次爪子的力量根本不夠,而且成功的時機還出現在隨機的範圍里,這樣玩家就不好預測時間點,這都是坑啊!!


商家將娃娃機描述成「技能起重機」,操縱桿給咱們精準、技巧、控制的感覺,夾不起來是你技不如人,打個比喻,給你根細線提10斤東西,就算你從小鮮肉練成魔鬼肌肉男,有用嗎?繩子扛不住啊!!你需要做到的,就是當遊戲規則制定者將細繩換成粗繩時,能準確用繩子套住重物,這才是需要鍛煉的能力!


以上是TED講座內容,具體到實踐中,我將理論與統計策略結合:

1、觀察抓取的間隔次數。前兩天又玩了一次,我觀察了下間隔的次數,分別是13,9,21,14,12,鑒於21離散度太高,肯定是中間某次沒被把握住,剔除這個數字,平均而言,大約是每12個幣左右,爪子才變得有力。


2、擇機出手。大約8-9次沒有被抓取後,可以果斷出手,如果5-6個幣還沒抓到,很可能因為技術原因沒把握住機會,立馬停手等待,一旦抓住後也立馬停手,根據上次的戰況,我花了10個幣,抓了3個,感覺個人技術如果再提高點,肯定還能有所斬獲。

TED的優秀視頻有很多,推薦幾部個人珍藏,限於篇幅就不一一分享筆記,有興趣可看看:
1、【TED】幸福的秘訣
2、如何跟壓力做朋友
3、【TED】健康的時間觀念
4、【TEDx】提升自信的技巧
5、【TED】自閉症是上天給我的禮物
6、【TED】怎麼就你減肥比別人難
7、【TEDx】呂世浩:學歷史的大用
8、【TED】你有拖延症嗎?_你有拖延症嗎?_網易公開課
9、【TED】我是如何將"災難"轉變成"財富"的
10、TEDx】如何找到你喜歡的工作
11、TED入門_單一故事的危險性
12、【TED】告別藥丸
13、【TED】為失敗喝彩帶來的意外驚喜
14、【TEDx】書獃子教你如何在線學習
15、不要公開宣布個人目標
16、【TED】健康的時間觀念
17、TED入門_內向性格的力量
18、【TED】展開學習革命
19、【TED】遊戲獎勵大腦的7種方式
20、 改善工作的快樂之道
21、【TED】困境如何激發創造力
22、 肢體語言塑造你自己
23、【TED】廣告人談人生啟示
24、【TED】滾蛋吧小情緒
25、性高潮不可不知的十點
26、【TED】偉大的色情片實驗
上面的TED演講都非常棒,是我這幾年篩選下來的精華,非常值得一看,更多的TED視頻可去TED_網易公開課,如果英語水平較高,或想提升英語能力,可去TED官網觀看。TED本身就是品質的保證,十幾分鐘就能掌握一個靠譜且有用的知識,還有比這更便捷的學習渠道嗎?!!
每天一集TED,這是一個雜家的自我修養~

==你真的相信嗎?!==
實踐告訴我,這只是一句極具煽動性的口號罷了!!TED內容精鍊,但知識量絕對不小,僅僅是看絕對記不住,必須及時做筆記,及時總結和梳理,這才是一個雜家真正的修鍊方式,也是這篇回答的真正初衷!
打破了速成雞湯,你還願意點贊嗎?

——————————
喜歡我的回答,公眾號搜「高太爺」。

http://weixin.qq.com/r/LzmJkRrEr0fQrV7y92w9 (二維碼自動識別)


說下俺個人的情況。既然第一位答主貼了書櫥的照片,那俺也拍了三張,算是最能代表俺的興趣點。

前兩張是書架上的兩個角落,最後一張是實在沒地方了,只好摞起來在桌面上的。

書架上這兩個角落,屬於我平時經常要翻動的地方,所以碼放的都是手邊時常要看的書,品種類型比較雜。

1、因為我是電影學系和影視文學專業出身,所以諸如近現代文學、英漢詞典之類的屬於專業書和工具書

2、從小學時就對於軍事(尤其是海軍)、歷史、地理有極濃厚的興趣,所以書架上有不少這類書籍。
俗話說「演而優則導」,那麼也可以「閱而深則寫」。從2003年開始,自己也在國內外發表一些歷史、軍事、地理、國際關係方面的文章,到現在差不多有180萬字。
在這個過程中,我認識了一些國內外非常令人敬佩的、著作等身的資深作者或專業研究者、學家。比如《戰爭史研究》的主編「歌劇院幽靈」歌老,中國近現代海軍史著名研究者陳悅大俠,文學「鬼才」馬伯庸馬親王,不久前錢剛剛不幸去世的另一位海軍史研究者大俠章蹇,北京王府與王公墳研究者馮其利先生,中國兵馬俑研究第一人「秦俑之父」袁仲一先生,在《百家講壇》主講水滸的鮑鵬山老師、主講武則天的孟曼和講寇準的趙冬梅女士等等。
因此,我書架上這個角落,有很多這些作者的作品,比如《戰研WHS》、陳桑的海軍史書籍、馬親王的小說。在此得瑟一下——嘿嘿,我收集的這些作者的作品,基本都有簽名的喲——得瑟完畢。

3、我高中是分明是理科生,然後轉文科了。
既然如此,在文科和文學研究行業,也有一些個人著作,也認識一些大家。我和08年退出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徐德亮是十多年的朋友,他是北大現代文學專業碩士,通過他,認識了著名的紅五毛學者、也是北大文學系出身的「大小眼」孔慶東桑。
雖然我和孔老師在某些立場上是完全相反的,但這不妨礙我們在其他方面,諸如現代文學、老舍作品研究等領域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
我書架上自然有不少他的著作,同樣是簽名本。

4、N多年前,書架上還有馮小剛的著作《我把青春先給你》,是這廝主動送給我的。
我認為這廝的文筆忒次了,內容也不過寫了一些雞毛蒜皮的破爛事,配不上擺在我的書架里,很快就下架了。但是劉震雲老師的《我叫劉躍進》、《手機》等,還有劉恆的《狗日的糧食》我依然擺在書架上。
享受到「下架」待遇的,除了馮小剛,還有韓寒的《三重門》,余傑的《鐵屋中的吶喊》(不是因為這廝跑美國去拿下的,是之前就拿下了)、馬未都的收藏系列(我對古董沒啥興趣)等。

5、
幾年前,因為偶然的機會去內蒙古克什克騰看集通線的蒸汽機車,一下子掉坑裡了。從此迷上火車,具體說是HO比例的火車模型。
我對高鐵、子彈頭、磁懸浮都沒興趣,而是喜歡最原始的蒸汽機車,成為一名堅定的、久經考驗的多鉚蒸剛糞紙
第一張圖裡的,是我收集的一部分德系車,都是一、二戰期間和二戰中的德國蒸汽火車頭、客車車廂


6、哎呦,跑題了跑題了,罪該萬死~~~
題主的原話是「通過每天的學習」
那我只能說,只要是個人的濃厚興趣,這種「學習」不需要任何外人強迫、督促,就是純天然自己喜歡。
我這人對生活品質方面沒啥追求,在吃和穿上沒什麼講究,吃10塊錢一碗的麵條,還是幾千塊的山珍海味,對我來說一個樣。平時常年就是登山鞋+衝鋒褲+T恤的打扮,極少穿正裝。
02年徹底戒了煙,也不喝酒。
平時沒事在家,業餘生活就是四件事:看書、寫字、畫素描、打遊戲。哦對了,從去年開始再加上逗貓這一項。
促成我這種學習的動力是什麼呢,我從自己讀書、寫字這兩件事上,總結成兩點——

A:看書。我經常會遇到出現一個特定名詞、或一個生僻的外語單詞的情況,但書頁下方的註解很短,通常就一、兩行字。這時候自己就會抽時間去專門查找這個特定名詞或外語單詞的詳細解釋,把他弄清楚。
這樣一來,如果我只看這個簡單註解,我之知道一、兩句。但通過自己的查閱,我知道了全部的來龍去脈。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學習突破。

B,寫字。我寫字有一個臭毛病,就是別人寫過的,我就不寫或用盡量短的篇幅一筆帶過。絕不拾人牙慧。讀者看我的書,如果發現裡邊內容以前都有人寫過,那他就會認定我是個騙稿費的。我不能為此被讀者罵。
因此,我特別喜歡關注那些少有人關注的領域,以及因為某些原因導致少有人接觸的知識範疇。比如說受語言之限,大量現代國際關係史方面的英文資料,涉及到冷戰史的俄文資料,清代歷史的滿、蒙文資料等等,接觸的人少之又少,但是這些資料中保存的故事卻太豐富了。
一個蘊藏量超級驚人的富礦就在那裡,關鍵看你有沒有合格的採礦設備。
如果我想把裡面的東西挖掘出來,我就必須掌握一定外語基礎,這是我挖掘歷史故事的採礦機。
我通過這種方式,知道了絕大多數人不知道的事,寫出了絕大多數作者寫不出來的內容,我會有相當充盈的滿足感、成就感,會自己蒙在被窩裡臭美~

上述AB兩端話,是我堅持的主要動力源。
古話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現在我不太同意這話。我覺得是——「書山有路,興趣為徑;學海無涯,追求作舟」。

最後,我給自己打個廣告:這是我到目前為止,在知乎上耗時最長、篇幅最多,也最下功夫的一個答案。這是一篇我現在正在寫的國際關係史方面的文章,我為此收集了不少英文和俄文資料,歡迎各位捧場——《一個開掛的民族,一個驕傲的鄰邦——「印度威脅論」簡述》:
為什麼只有「中國威脅論」卻不見「印度,巴西威脅論」? - 秋原的回答


謝邀。

這是我的書櫥。
我家很小,在上海的最市中心區域,30平米,沒有電視,沒裝有線,沒有遊戲機,裝寬頻也是讀研之後的事情,因為為了查文獻,發郵件之類的。我不玩遊戲,最多在手機上玩玩三國殺,我不喜歡逛街,買東西都是淘寶解決,我沒有女朋友,不需要去花心思哄不知為什麼生氣的妞。
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書堆在辦公桌和床頭柜上。
我的愛好就是看書,然後就是上知乎膜拜各種大神。
我仍然不敢說自己是一個雜家,雖然看的書很雜,卻永遠稱不上"家",我就是一個看書很雜的人,一個求知若渴的小學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再加兩張吧,看看能不能找到同道中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再發兩張醫院宿舍的書照吧,請忽略亂......


講講讀書吧。
其實我還挺願意分享一下這個答案 一個普通人想要變得有學識最短需要多長時間? - 小紅拖拉機的回答

1 認知需求對經驗的開放性

從人本主義心理學(humanistic psychology)的角度,每個人都有追求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給了我們很多選擇,讓我們沒必要非要揪著自己的短板去跟別人比,可以在自己所長的一兩處,打磨完善。
但由於成長環境影響和個人價值取向的差異,只有少數人可以經過學習成為真正的雜家,他們普遍表現出來有較強的對新奇事物的接受程度和熱衷程度,也就是較強的認知需求(cognitive need),以及大五人格理論中對經驗的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開放性高的個體富有創造性、開拓性、和超越常人的思維模式,開放性程度低的人往往更願意基礎熟悉的事物或人。

他們願意通過學習的方式完善自我的內涵。

而我,說真的,離雜家還差著太遠,一不夠雜,二更不算家。喜歡的領域有心理學、經濟學、文學,但拿得出手的一個也沒有。

2 讀書思考
撇開大腦配置的因素不說,一個人只有學會思考,並積累了足夠多且系統性的知識,才能成為
一是概念性思考(conceptual thinking),一本好的書,可以讓我們簡化周圍的世界,讓複雜的世界更加結構化,如果看完一本書卻沒有記住書中的觀點結構,稀里糊塗,那可真真有點小浪費和小遺憾。

另外一個就是通過一些專業的書籍,建立一個學科內的邏輯思維(logical thinking),讓自己的思考能借鑒那些科學的理論和優秀的思想。
把書中的知識與實際生活認知的結合,內化成為自己思維體系的組成,甚至潛移默化成為一種潛在的認知方式,才是真正對知識利用。

我看書很慢,看到一個知識點會聯想到生活和工作中萬千,一頁沒翻完,思緒十萬八千里,我享受書籍整理大腦中的經驗,讓思想逐漸系統化的過程。當有理論和自己樸素的思考如出一轍,或學者真知灼見彌補了自己邏輯上始終無法填補的缺口,那種快感,喜不自勝。

如果當時在我身邊,你多半會嗤之以鼻,傻X,拿著一本薩特全集都特么能笑出來。

3 買書看書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獨處的學習和思考,才能把知識內化。
下圖事幾次淘汰後的部分藏書。逼裝完了,坦白講書架上很多書還沒拆封,所以要說我學有所成,也是我學到了一個外形,離實質的知識掌握還差很遠很遠,不求甚解貪多不得就是我。

但通過買書和扔書,我也對書的價值有了自己的認識,現在看一眼書的裝幀、目錄就知道這本書值得買不。

網上希望我推薦書的,其實我在兩三個回答中都已經推薦了,這裡就不在說了。

講講我買書看書的興趣點,第一排心理學,第二排人力資源管理,第三排管理學與工具書,第四排經濟學、管理學、商評類,第五排外語、文學、輔導書,第六排期刊雜誌。大部分文學類的書都在老家。

以上。

希望我推薦書的,看我的回復去吧。

...更多文章請到HR小白進化論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小紅拖拉機的主頁

下附我2016年在知乎上回答問題的列表。

一、職業成長

「簡歷篇」

如何製作高水平簡歷?

如何做一份優秀的簡歷?

面臨就業,簡歷有多麼重要?

修改了多次,還是覺得不夠,該如何修改這份簡歷?
這樣的簡歷投出去,為什麼杳無音信?

「面試篇」

跳槽面試時,是否應該如實澄清上一家的離職原因?
離職前一定要找好下家嗎?公司招聘時一般如何看待裸辭和騎驢找馬?
有哪些應屆生需要留心的面試技巧?
面試官問你的缺點是什麼,應該如何回答?
HR 最看中應屆畢業生的哪些素質?
如何在面試時更好地掌握節奏和以互動式溝通方式展示自己?
為什麼面試官在最後的面試中,都會問一句你還有什麼問題嗎,這個考察什麼?

「職業規劃篇」

找工作,優先考慮城市、行業、單位還是崗位?
美國大學的HR課程會和國內大學的HR課程有較大差異嗎?
應用心理學與經濟學有交匯的職業嗎?
人力資源專業碩士畢業後去小城鎮做什麼工作比較好?
是去格蘭仕做銷售經理還是去中航物業做項目經理儲備幹部?
去大公司專註做招聘?還是投身創業公司全方位發展?
專科畢業五個月,目前有些迷茫,請各位給一些指導?

「職場心理篇」

休假或跳槽有助於解決工作的倦怠感嗎?
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為什麼制定的計劃總是實現不了?

對於進入職場1~2年的人來說,做「自己擅長的事」是一種好的選擇嗎?

直系領導的管理風格和自己的習慣相差太多,特別疲倦,應該怎麼辦?

「個人成長篇」

20 歲做什麼,可以在 5 年後受益匪淺?
你是如何通過每天的學習成為一名雜家的?
怎樣才能告別充滿了「重複任務」的工作,進入職業發展的新階段?
在公司里如何避免做「可復用性」和「可替代性」工作?
一個普通人想要變得有學識最短需要多長時間?

職場人什麼樣的行為會上企業「用人黑名單」?上了黑名單以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二、人力資源
「成為HR篇」

人力資源管理師證書對於非人力專業大學生以後的就業有什麼的幫助么?
非人力資源專業學生該如何進入HR行業?
人力資源管理,適合初學者的書籍有哪些呢?
學過人力資源(HR)的你對填報相關專業的同學有什麼建議?
性格內向的人適合做人力資源嗎?
初學人力資源者應該怎樣學習?
從事人力資源/人事工作,都有哪些資格或者證書是業內重視的?
三本的HR應屆生選擇獵頭還是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專員?

「HR體驗篇」

人力資源一天工作是什麼樣的?
HR對求職者「一句話介紹自己,為什麼選擇你而不是別人」的內心OS?
約面試約到糾纏的候選人,該如何回答?
各位HR在招聘中都遇到哪些想要吐槽的人和事?

「專業HR篇」

公司中人力資源崗位如何實現自己的價值?
HR 做到什麼程度叫專業?發展之路有哪些?
HR在公司中沒有地位和價值?轉行做HR難嗎?
企業如何留住人才?
傳統HR部門向HR三支柱(COE、BP、SSC)轉型,SSC有發展前景嗎?
在企業的不同時期,人力資源管理經理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做人力資源和做人力資源諮詢有何不同,不求雞湯和成功學 ?
「面試官篇」
面試時如何考察應聘者的性格特點?
如何考察求職者的「學習能力」?求職者如何培養學習能力?
怎麼通過面試辨別一個人的責任心?
如何建立適合自己公司的招聘體系?如何選人、如何留人?
在大眾創業的時代,一個創業者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員工關係篇」
如何評價騰訊公司推出福利:騰訊過世員工家屬可領半薪十年?
公司福利待遇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員工以離職來要挾公司如何處理?

「專業解釋篇」

請教海氏(HAY)職位分析法的問題?
薪酬管理問題?
員工流動率、離職率、流失率是不是同樣的概念?

「心理測評篇」

公司面試使用性格測試有用嗎?
HR 常用的人才測評工具有哪些?各有什麼優缺點?
在你的專業領域,你覺得最悲哀最無奈的事是什麼?

「旁觀者篇」

員工學到東西就想走怎麼辦?
怎樣看待應屆生喜歡辭職?這是 90 後所特有的嗎?
誰是中國人力資源行業的祖師?
如何評價《職人介紹所》關於 HR 的「不要避開漲薪和員工談關懷」?

三、「心理學篇」

為什麼把一個兩塊錢的冰淇淋不小心掉在地上所產生的痛苦遠比丟了同樣金額的錢大呢?
人們說的「創造力」、「天才」是可以後天習得的嗎?
心理學史上有哪些殘酷的鮮為人知的實驗?
什麼是心理距離?是什麼導致了人們在心理距離上的差異?
大腦的「行為性」成癮與毒品、藥物類成癮有什麼區別?心理上有什麼區別?
在互聯網搜索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博學」對於個人事業發展來說是不是一種雞肋?
如何評價「大規模重複心理學頂級期刊上的 100 個研究,僅 39 個可以重複」的研究?
為什麼有人愛看數據統計?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旗幟鮮明地厭惡數學?

四、「我與知乎篇」

在知乎上,如何提問更容易獲得答案?
參與編輯知乎話題索引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哪些經驗可以和大家分享?
如何編輯出一個高質量的話題索引?


五、「愛好與亂答篇」

怎樣的科幻小說是優秀的?


六、被編輯輯推薦和知乎日報收錄的 10 個回答

七、小紅拖拉機的 Live - 跳槽前,做一份拿得出手的簡歷入

八、小紅拖拉機的知乎專欄 - HR小白進化論


如何成為別人眼中的雜家,我希望通過這個答案告訴你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讓你慢慢的也變成一個別人眼中的「雜家」。

我覺得你最好能有好奇心加虛榮心。

我喜歡和朋友一起聊天,聊到一個別人都涉足不深的話題時,我能接過話題侃侃而談,條理清晰而且有根有據,把這個相關話題的來龍去脈說的頭頭是道的感覺,講完你會發現身邊的人對你投來欽佩的眼光,對你的好感度會有所提升。這其實就是虛榮心在驅使自己。這種感覺真的很爽的。

我是一名大學老師,我備課的時候會把自己上課的時候有可能講到的同學們可能感興趣的相關知識點進行研究(注意這個知識點一般是那種延伸性質,非重點的,對於課本上的知識我是不需要這麼研究的,因為我的專業我理解還是比較透徹的),研究到什麼地步呢?

我一般會這麼做:

1.
搜索百科相關詞條,並進行閱讀、搜索有用信息;

2.
搜索含有關鍵詞的博客文章、論壇貼吧、知乎回答基本上能找到的都要看個遍,繼續尋找有用信息,形成知識結構;

3.
看維基百科,然後用英文進行搜索,看看比中文多了那些資料,這個時候一般會發現英文資料比中文多了不止一個數量級,而且資料價值高,有乾貨;

4.
如果還沒有完全搞懂,上英文相關論壇尋找答案;

5.
如果還有時間上知網、萬方、http://sciencedirect.com搜索相關文獻。

你如果是帶著一顆好奇心去閱讀的話,通過上面的幾個步驟,你必然大有收穫,能總結出一個非常不錯的演說講稿。

有人說上面這個過程很痛苦,或許是的,如果你有興趣和好奇心的話其實是一種享受了。

但是真正讓我享受的是課堂上的過程。

講到那一個我準備了好長時間的冷知識(一般是大家比較感興趣而且貼近生活,又有點高大上的那種),我會享受那個我講解的過程,一般會有五到十分鐘的時間,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大家都豎起了耳朵,玩手機的同學都放下了手機,睡覺的同學都不瞌睡了,每當我講完同學們都會意猶未盡,有時候會不自覺的鼓起掌來。

我覺得那是我最自豪、最享受的一個過程。

我講的那些東西雖然不是課本上的,但是知識量大、生動有趣、容易理解、貼近生活、實用性強,同學們收穫頗豐。

這就是獎勵,你收穫了別人為你點的贊,這些東西有時候比別人給你錢還管用,受到激勵的你會更加努力的去準備下一個話題。

有人就會說,我也看了好多的書,好多的資料啊,為什麼我就不能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脫口而出、出口成章,好多知識時間長了都比較模糊了。

其實是這樣的,你只看而不輸出,你就會忘記,這很正常。如果你要想完全掌握一個知識結構,最好的方法就是你給別人講明白,你讓別人通過你的講解明白了一個知識結構,你自己必然就理解的更加透徹,而且不容易忘記了。

當你和朋友一起聊天的時候,就可以享受那種瘋狂輸出的快感了。

到底如何成長為一名別人眼中的「雜家」呢?

下面是乾貨,具體怎麼做

第一個階段 起步和成長

你可以根據你和朋友們之間經常聊的話題推測你們下一次有可能會聊到的話題,或者你預測不到,你可以去提前準備一個話題,把這個話題研究透徹,然後等你跟朋友聊天的時候你可以主動的把你的朋友往這個話題上「引誘」,當然要自然的引誘,不要讓別人覺察出來了,然後一旦進入話題,你就開始瘋狂的輸出吧(腦補一下dota裡面,隊友幫你控住對面的人,你作為一個DPS瘋狂輸出的場景,會不會很爽呢?一群人再看你一個人表演。)!

當然這只是第一個階段,你自己主動要求輸出,主動把別人往你熟悉的話題上引誘。

接下來我保證你會享受這個過程的,你會主動的去查詢資料,去學習相關知識,這是一個很享受學習的過程。

第二個階段 進步和積累

當你的知識達到一定的量時,你可以不需要再去往你熟悉的話題上引誘你的朋友了,可能不管朋友講到什麼話題,只要他們沒有過深入研究,爭論不休的時候你就可以開始瘋狂輸出(這種情況類似於dota里隊友被敵人圍攻了,你帶了幾件神裝,救隊友於水火之中,隊友對你滿是感激和崇拜,完了你還收穫了三殺triple kill)。

這個時候你進入了良性循環,你瘋狂的愛上了學習這些雜亂瑣碎的知識。(類似於dota中你瘋狂的開始了farm之旅,你身上的裝備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

第三個階段 升華階段

最後的階段,就是你從來都不需要主動去跟你的朋友科普什麼知識了,他們碰到什麼不懂的東西他們都懶得查百度百科,就直接來問你了。這個時候你可以慢慢的不急不忙的輸出你的學識收穫鮮花和掌聲了。(類似於dota里,大哥成型,神裝帶盾推高地,隊友對你一呼百應,對手倉皇而逃,躲在泉水裡不敢出來。)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慢慢的開始有人叫你「雜家」了。。。

注意: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我認為比較快的吸收知識的方法是,看到或聽到一個你不太熟悉的辭彙或話題就去搜百科,然後它裡面會連接出來好多的相關辭彙和話題,你就會越學越多,你也可以按照我上面備課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就是不斷的閱讀吸收書籍中的精華。另外輸出和輸入一樣的重要,輸入而時輸出乎,不亦樂乎。

比如我回答的這個問題有什麼相見恨晚的小知識? - 詹姆斯艾倫的回答裡面的小知識,每一個我都有類似的閱讀經驗,我可以詳盡的跟朋友解釋半天,他們無不投來好奇驚訝的眼光。注意這些問題都是有點冷門、又和生活相關、結論讓別人驚訝的一些問題,只有這樣的問題才是大家津津樂道。

不知道閱讀完這個回答的您get到新技能了沒有。。。


但凡能稱為家的,一部分需要有作品和能力作為證明,比如作家、畫家、歌唱家、舞蹈家、表演藝術家等;一部分需要實力、貢獻和一定的影響力來證明,比如收藏家、美食家、企業家、科學家、思想家等。不知道別人的標準是什麼,在我看來,至少要在三個領域達到以上程度的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雜家,比如說達芬奇(他還不止三個領域)。如果按這個標準,估計知乎能回答這個問題的人很少。

適當彈性放寬的話,我覺得一個普通人在至少四五個領域都能達到行家的專業程度(即能以此為生),也可以勉強稱為雜家。我估計題主大概就是想達到這個程度吧。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可以一答。要做到這個程度不算太難,從二十歲開始算,每五年精通一個領域,到四十多歲就可以成為雜家。天賦異稟或者從十歲就開始培養的話,還能縮短一點。有的行業甚至只需要學習一兩年就可以達到專業水平。


下面說下具體方法:

1.不要消耗意志力
我個人認為意志力約等於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的能力,所以不要消耗意志力約等於不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一個小孩每天晨起跑步需要消耗意志力,體育課踢球卻不需要。節食減肥需要消耗意志力,買新衣服卻不需要。當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時,就會撒歡跑去做。

我本人對學習這件事三十多年來抱著極大的熱情。小學有一次做數學題,解開答案那刻很開心,告訴了我媽,我媽對我說了一句話,她說:「對啊,學習本身就有很大的樂趣啊。」(我媽是幼兒園老師。)從那以後,我就像拿到了尋寶地圖一樣,開始了一場尋寶之旅。每堂課都會認真聽講,而且無論主課副課只要自己感興趣的都會學得很好。從兩年級開始,我父母就再沒管過我的學習。我一直就是大人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直到中學進入應試教育,尤其是高三一年,反覆做題練習,讓我開始產生反感,因為做題不等於學習。對我來說,學習本身不需要消耗意志力,但是題海戰需要。意志力消耗完了以後,就沒有精力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後來考得還是不錯的,只是進了大學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無法好好學習。比如高三一年做了太多英語卷子,全是那種毫無意義的語法之類的,導致大一大二的英語課我基本上沒去上過。我想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歷。

而大學畢業後至今,因為學習成了自發行為,沒有考試沒有題海,再也不用消耗我的意志力了,所以我一直近乎貪婪地在學習各種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從沒懷念過校園時代(校園戀愛除外)。學得雜,是因為對見到的有意思的事物都抱著好奇心,覺得好玩兒的都想自己也學會。

所以我建議,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因為只有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需要消耗意志力。不要因為哪個行業熱門哪個行業賺錢多而去學習,那樣不會帶來樂趣,只會讓你在不想做和必須做之間苦苦掙扎。


2.捨得花錢、捨得花時間
學習可以理解成是一種投資行為,投資的對象是自己。投資就要付出,投資就是為了有收穫。可能有人說學習不是功利的云云,但是如果學習一樣東西,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只會殺時間,你還會去學嗎?獲得精神上的快樂滿足也是收穫的一種。(有時候一開始你並不明確收穫是什麼,或者最後得到的收穫和一開始設想的不同。)

很多人在想學一樣東西的時候,都會權衡要花多少錢,要花多少精力,會不會有回報,會不會浪費時間。父母在孩子對一樣事物產生興趣的時候,也會考慮這些問題。上一節舞蹈課要一百多,而成為一個舞蹈家顯得那麼遙遠,幾率又那麼小,如果成不了最頂尖的那個,很可能連工作也難找,所以還是算了吧。作為小孩子,在自己沒有經濟能力的時候,或者家庭條件不好的情況下,無法抉擇自己的人生。但是當你經濟獨立,已經能為自己想學的東西付費的時候,你為什麼不把錢投資在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你自己——身上呢?

比方說,我經濟獨立了以後,就去把市面上能學到的舞種幾乎都學了個遍(除了鋼管舞)。當然成年以後再學的,成為舞蹈家的可能性很低,但做一個業餘舞蹈學校的老師還是可以的。在學國標舞的時候,我對拉丁文化產生了興趣,還去學了西班牙語。在學弗拉門戈舞和肚皮舞的時候,我對舞蹈服裝產生了興趣,去學了裁剪,自己做了演出用的裙子。整個過程前後花費幾萬塊肯定有(學得早還不算貴)。但是,我不僅收穫了健康的身體、漂亮的肌肉線條,還提高了文化修養,掌握了另一門技術,這就是捨得花錢的收穫。

其實和花錢比起來,花時間是更大的投資,錢花了是可以再賺來的,而時間是不可再生的。比如說我真正投入更多的行業——手工藝行業。錢就不說了,十幾年裡平均每個月幾千塊有的,前後差不多花了近兩萬個小時。每年都會學新的類目。好處是可以觸類旁通,到現在學一個新的類目,只需要幾個月就很專業,能以此為生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花錢花時間的時候,要分清投資和消費的區別。什麼叫做投資自己?我有一個方法,當你在猶豫要不要學一樣東西、要不要買一樣東西的時候,你就想像一下,你正要去澡堂子洗澡。當你把衣服全脫了,赤條條去淋浴,你花出去的那筆錢,還在你身上嗎?它是表現為皮膚好、頭髮好、肌肉好這些能看到的事物上,還是表現為你的腦子和能力這種看不到的事物上呢。只要它還在你身上,那就算投資。

以上的判斷粗暴簡單,雖然不是很精準,但是可以避免大部分冠以「投資自己」名義的消費,比如買了很多衣服和口紅。

(捨得花錢要建立在經濟獨立或者是家庭條件較好父母非常支持上。)


3.掌握真正管用的學習方法
我們之前在學校里十幾年的學習,本來應該掌握一套良好的學習方法,但是因為應試教育的關係,很多人都痛恨學習,也沒有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基本上的路徑是吸收——邊實踐邊思考——產出。

別的答案里大部分提到看書看視頻,是最省錢、省時間、最能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方法。看書是第一步——吸收。光看書是不夠的,你需要把知道轉變成懂得,這需要實踐。尤其是學習技巧性的東西,不去練習是學不好的。幾年前我對珠寶鑲嵌和首飾的鍛造鑄造感興趣,就買了書來看,材料和機器也買了。但後來因為太忙併沒有真正去實踐。然後那個勁頭過去了,直到現在也沒有動手去做。你說我懂行了嗎?看到一件珠寶,我能說出它是怎麼做出來的,流程術語都知道,卻不能說出更多屬於我的東西來。這樣最多叫入門,離行家還遠得很。這就是因為沒有經過實踐、思考、產出這些過程。

舉個反例,去年我開始養花,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每天都花時間去照顧,還花了大量時間看理論知識。中間經歷了蟲災、夏天高溫、冬天結冰,從實踐中,不僅知道了如何應對問題,更從種植養育的過程中悟出很多生存哲理。這就是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範本。這樣可以說入行了,但要成為園藝行業的行家還需要投入更多時間。

很多人好像知道很多,但並無一樣拿得出手。就是因為僅停留在知道階段,並沒有經過實踐思考,把知道變為懂得。知道很多知識,最多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離雜家還遠得很。


4.成為雜家的目的是什麼?
看到有些答案里說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是雜家出於虛榮心而學習。我想說的是,學習很多東西,是出於對世界的好奇、對自己的要求,而非出於虛榮心讓別人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學識一旦融會貫通,會產生一加一大於二,三加三等於九的效果。成為雜家,最大的好處是,能將自己懂行的領域結合起來,開發出新的領域,推動社會的進步順便自己賺到錢。

和一些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人不同,有的人天性喜好博雜,天生就愛折騰。順應自己的天性,才能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我今年下半年開始寫作,把自己在手工藝方面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找到自己的喜好,建立自己的事業。寫作的過程中就發現,以前學過的東西,即使在當時沒有立刻產生價值,但只要你吸收了它,它就同時塑造了你,在之後的生涯中,會在某個時間點上跳出來幫助你。

懂得多一點,生活更豐富了,人生變得充滿樂趣。而當一個這樣的人具有了社會責任感,把自己所學回饋給社會,社會才會變得更美好。


--------------------------------------------------------------------------------------------------------------------

以上是我根據個人經歷總結的觀點,可能不夠全面不夠客觀。也沒有哪個人的觀點能適用於所有人。會學習的人看了,會抱著存疑的態度酌情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然後進行實踐和思考,讓自己付出的時間產生價值。不會學習的人則會挑出奇奇怪怪的點來進行攻擊,以此滿足各種奇奇怪怪的心理。

最近太忙,還有些細枝末節沒有寫到,以後有時間再來更。


覺得我寫的有幫助,記得點贊。

相關閱讀,可參考我知乎專欄里的一篇文章:

普通人如何把興趣變成事業 - 超人小飛飛的手工教室 - 知乎專欄


為什麼這會變成了用來曬書櫃的問題。。。
百思不得其姐? ????
不敢說雜家,只是喜歡看書而已。
我高中是理科生,本科讀了行政管理,現在讀心理學碩士,認知神經科學方向。
我就先講一下我看過的一些很棒的書。

高中:
反反覆復看了《三國演義》很多遍;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我很喜歡語文書,雖然不聽語文課,但是那時候就是覺得語文書很好看,每篇課文加裡面的各種小短篇我都認真地看了好幾遍。
特別喜歡詞,李清照是我的女神((/ω\)),那首《聲聲慢·尋尋覓覓》真的是擊碎了我柔軟的心( (?????????) )。
很喜歡看饒雪漫的小說(捂臉),以前就在下雨天的放學後坐在教室門口,雨聲啪嗒啪嗒,我的心也在故事裡啪嗒啪嗒地痛。。。雖然我現在才看到什麼什麼鬼傷痛文學這個詞。。。

本科:
《微觀經濟學》簡直是給我的人生打開了一扇大門!!!(雖然我是讀行政管理的,但也順便修了這門課)
(因為經常逃課,所以本專業的課我都不太記得了)
《金字塔原理》這本書幾乎一手撐起了我的邏輯思維。
《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是一本教你在讀不同類型的書的時候應該用不同的讀法。
《精神分析引論》這本書給我打開了心理學的大門,哈哈。之後我就繼續讀了《西方心理學史》、《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最後就決定考心理學的研究生了。(PS:《津巴多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入門非常棒的教材,強推!!!)
《心理學的故事》這本書其實不單是心理學的故事,還是哲學的故事,它從古希臘的哲學家一直介紹到當代的心理學家,真的是超級棒的一本書,強推!!!
《怪誕心理學》其實我更推薦他的公開課。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是我在kindle上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尼曼寫的,其實就是行為經濟學,對現實的解釋力非常強。
還有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就先不講了,感興趣的話我再更一下。

川端康成的《雪國》、《伊豆舞女》、《山之音》、《睡美人》這幾本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每一本看完都讓我深深思考好幾天,後面兩本還一直讓我思考死亡和衰老這兩個問題,一度陷入抑鬱。。。
村上春樹的所有書!!!村上的所有書我都看了,他是改變我人生的作家。我尤為喜歡的是《奇鳥形狀錄》、《舞舞舞》、《尋羊冒險記》、《海邊的卡夫卡》和他的隨筆集。村上的隨筆集真的非常棒。
夏目漱石的《我是貓》、《哥兒》、《三四郎》。
渡邊淳一的《飛往巴黎的末班機》、《化身》,尤其是《化身》,超好看。
大江健三郎《萬延元年的足球隊》。
昆德拉的《慶祝無意義》、《玩笑》、《不朽》。
張愛玲《小團圓》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錢鍾書《圍城》,這本書值得你看很多遍。

研究生:
《蘇菲的世界》我是後來才發現有這本書的。。。其實是一本哲學史
《丘吉爾的黑狗》說是講抑鬱症的,其實還講了很多別的心理現象
《抑鬱症的心理研究與矯治》、貝克的《抑鬱症》、《我得了抑鬱症嗎:抑鬱症的100種徵兆》,這些是最近在研究抑鬱症看的書。
《生物心理學》,講心理學的生物基礎的
列書名好累,乾脆就說個列別吧,我還要繼續回去補線性代數的知識呢。。。
阿德勒等人為代表的個體心理學,羅洛梅的存在主義。
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包括EEG、ERP、fMRI等等。
目前在學機器學習。
沒事就拿《標準日本語》學兩課。
《簡筆畫人物畫法》立志成為靈魂畫手的我哈哈。
《線性代數》真正開始學數學,才真的發現數學的魅力,哈哈。
Matlab裡面的help文檔,其實那是一本書來的,學matlab這一本書就夠了。
《簡明python教程》和《利用python進行數據分析》,正在學。
最後!!!作為心理學學術狗,怎麼能沒有《心理學論文寫作-基於APA格式的指導手冊》!


好像跑偏了。。。回到這個問題。
我覺得要學大量的不同類別的知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規律
規律作息,保證自己有充沛的精力。
規劃自己的時間,形成每天的每個時間段應該做什麼的規律。
我就是每天11點睡覺,7點起床,剛好八個小時,舒舒服服。
每天白天呆在實驗室,看文獻做筆記學習數據處理,反正就是把時間都花在本專業上。
晚上就看心情,沒有去跑步的話,就呆在實驗室或者去圖書館,自己選一個科目來花時間深入學習。
晚上睡前一定要看書,一般都看小說,比較輕鬆,利於睡眠。
最後說句實話,我覺得吧,其實成為雜家的人最重要的不是每天怎樣來學習,而是你有多廣泛的興趣和以學習為樂的心態。


好了,我說完了,矩陣~~~我來啦(=?ω?)?

就醬


感覺自己不能算是雜家吧……
因為基本上涉及的東西並不算多。
目前比較能拿的出手的領域:教育學、日語、語言翻譯、影視、哲學、文學、人文、宗教這幾樣而已。
文學我就不說了,專業學這個的,我的各種文章啥的都放在知乎了,雖然平時懶得很,一般不會在知乎寫太多專業領域內的乾貨(太花時間,學校論文都還趕不完……),但是也差不多涵蓋了我最近在了解的東西。最崇拜的作家目前是我家鍾書寶寶,剛寫了為他的作品《圍城》爭辯的文章,有興趣歡迎來戰,嘿嘿。

哲學是我的副業,學校里學過康德、馬克思、費爾巴哈等等一眾哲學家,以及他們的文章怎樣影響了歐美各國的政治系統。

語言翻譯啥的……最近剛申請加入了TED的翻譯志願團隊……

日語嘛……美國洲際演講賽拿過二等獎,當初學日語不過就是覺得好玩,看動漫方便,誰想到不知不覺就能和日本人正常交流了,還能得個小獎,獎金和人民幣一千三百塊左右吧。

教育……嗯,主要是看TED演講。推薦TED最受歡迎視頻前十名裡面的教育家,他的演講我看了很多遍,很受啟迪,其中他論述孩子們是不同的,只舉了一個「你能不能分辨你家孩子和鄰居家孩子」的例子就輕輕鬆鬆讓所有人醒悟了,不能用一種方式教育所有孩子。反正牛死了。

人文,我喜歡看名人訪談,像是《百家講壇》、孔慶東的演講、陳道明的採訪、凱特布蘭切特參加的節目等等等等,學到了不少知識。

心理學,TED演講……

影視,大家都能明白為啥,豆瓣電影排行前一百幾乎都看過,除了一些聽到耳朵都生繭的故事沒看。
我就問問誰不愛捲毛福?

我曾經一度沉迷於TED演講無法自拔。我是那種看見在自己專業領域非常牛逼的人就邁不動腿的人。被一種東西吸引了,就會控制不住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他身上的每一個毛孔。

我前段時間剛養貓,我知道貓的夜視能力是人類的六倍,
貓的鬍鬚可以受肌肉控制前後擺動,因為貓嚴重近視,需要鬍鬚來感受自己周圍的東西,並且它在抓到獵物時,鬍鬚會向前,
貓咪最高能跳兩米左右。
貓咪的嗅覺沒有狗的靈敏,但是他們的聽覺非常發達,一般靠聽覺來分辨人,準確率80%以上。
等等等等,關於貓的知識我能給你講三天三夜。我把有關貓的所有的官方紀錄片,有權威的資料都看了一遍,Oh la la,J"adore le chat.

我對物理方面也有點研究……不過是大學本科的內容,因為男票是物理學專業,都是他講給我的(猝不及防秀一臉),相信各位牛逼的知乎er看了我寫的也覺得沒什麼。我了解光的波粒二象性,比如雙縫實驗,衍射實驗;還有維度、相對論啥的,基本都是大學本科的內容。

我覺得我不應該算是每天學習吧……應該算是消遣,寫論文寫累了,看一看BBC紀錄片,聽一聽TED演講,看上哪個專家了就了解個透徹,應該跟當初我瘋狂迷戀動漫的時候沒什麼區別,只是我發現,這個世界上的不同領域,其實比故事、動漫之類還要精彩有趣,在什麼地方技術上成為專家了,就能創造出各種各樣的藝術,包括數學與物理領域的。因為知識其實沒那麼高大上,它就兩個用途:一個用來消遣,一個用來生存。
說實話,我也因為遇到的這些不用領域的專家們而漸漸愛上這個世界了,因為你去了解他們的時候,沒辦法不被他們的熱情所感染。
鍾書寶寶幽默尖刻的語言、Ken Robinson睿智易懂的語言、貓咪!等等等等,何必讓我在這兒說呢?自己去看一看吧。
他們是一個個流淌過你所在世界的生命,他們又那樣迷人,以至於每當我看到他們,就原諒了世界的夜晚。

「我相信世界就像相信一朵雛菊,
因為我看到了它。」
——by 誒爾伯特·卡埃羅


我曾經在備忘錄里寫:如果以後我有了孩子,他長大後問我為什麼要生下他。我就說因為這個世界是在太有趣了,有春夏秋冬,有好事壞事,還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所以也想讓你來看看。


得配得上「家」這個字,難。


好可怕……看到某高票答案說,天天看TED就能成為雜家了……難怪有這麼多人相信李笑來一小時能給你終身受用的不友善內容呢……


a對未知領域的好奇
b信息搜集的能力
c結構化思維


只需要保持一顆純凈的八卦之心,以上。


每天都懷疑自己得了各種病,然後各種查資料,然後,我就成了半個醫生,就是這樣!


按樓上諸君的定義,全世界都是雜家了,比如小學生,會英語會語文會數學會政治,有的牽鋼琴。更讓我好奇的是,如果按諸君的定義,當初最早起的儒家也是雜家哦,比如君子六藝,人家會六種技能,乃至有的會醫學,有的會插花,有的會香道,有的善茶藝。

所以我覺得各位其實並不能算是雜家,當然,如果當今雜家的定義是雜學多端……算我沒說。


上維基百科隨手翻詞條,一個詞條又能引申好多詞條


逛知乎。(微笑臉)


上述答案中,有人對雜家定義錯誤。

如果說雜家就是,什麼都了解一點,什麼都了解不深,那還是不要努力了。

這樣的人除了吹牛,什麼都幹不了。
真正的雜家是:有一個專精的領域,同時對其他合種事情都了解一點。

方法:讀書。以專精的領域為原點,向外輻射著讀,而不是蠢呼呼地隨機閱讀。


。雜家。
我20歲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會成為一個大師,世上什麼事情都會知道。什麼都會懂。。


後來呢?
我發現我想自己裝個電腦,所以我百度了一下,然後去做了。


我發現我需要運動,所以我研究了一下,然後去做了。


我發現我需要開車,然後我就去考駕照了。


我發現我需要做飯,所以我就去做了。


我需要,所以我就去做。
我感興趣,所以我就去了解。

成為雜家,不是目的,也不是手段。而是湊巧而之,而是別人的一種錯覺

————————
這世上再也不會有博物學家了。


推薦閱讀:

什麼氣味會使人產生愉悅感?
為什麼我頭頂上方從大氣層頂端到我頭頂這個區域的空氣沒有把我壓死?
人睡著的時候為什麼不會打噴嚏或者咳嗽?
有哪些男性認為是「常識」的事情女性會認為不可思議?
為什麼火苗燃燒時,周圍的空氣看起來那麼不真實?

TAG:書籍推薦 | 學習 | 開放課程 | 職場 | 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