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人在工作後稱「讀的書,沒用上」?


我所在的單位,有很多高學歷的名校畢業生,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重慶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比比皆是,進入我們公司,211是最基本的條件。

但我們私底下經常吐槽自己的工作,自嘲就是個搬磚的,我們的工作也沒有金融、互聯網那樣高端大氣,我們在大學所學的東西,幾乎都用不到,學歷只不過是塊敲門磚,真正用到最多的就是與人溝通的能力、協調組織的能力、以及經驗積累的過程。

說白了,我們日復一日重複的工作,隨隨便便一個初中畢業生就能做,而且他們很早就步入社會,在我們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時候,他們已經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成了老油條,同樣的工作由他們來做,做的未必比我們差,那讀書究竟有何用?

我帶過一個新生,那是在兩年前,又一屆畢業生離開校園進入我們公司,其中,領導分給我一個新人,讓我來帶帶他,得知他是同濟大學畢業的,我大吃一驚,眾所周知,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專業排名全國第一,雖然我們公司門檻很高,但以同濟大學畢業生的身份來到我們公司,這還是第一個,而且後來據我所知,他高考的成績上清華北大都綽綽有餘,於是,我對他產生了足夠的好奇。

那一階段,我每天帶著他去工地走,安排分包單位的具體工作,參與各個工序的驗收,同時協調與監理和業主的關係,在施工作業面,拿著圖紙和圖集教他看配筋圖,不管多熱的天,他都要去現場親自檢查每一道工序,有時候要登上幾百米高的爬架去前往作業面,驗收柱子模板,他又要爬到柱頂和工長一起吊線墜驗垂直度,回到辦公室,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很多資料要做。

終於有一天,他問我「劉哥,現在的工作和我之前的預期有很大區別,我覺得咱們的工作不需要很高的學歷,那麼咱們讀書是為了什麼?」

那一天,正趕上新生髮第一個月的工資,他到手的工資只有3000元。

被他這麼一問,我竟有些無言以對。

是啊,名牌大學畢業生,畢業後來到不太優雅的環境,做著很辛苦的工作,拿著很少的工資,而且向上走,靠的不再是自己的學識,而是八面玲瓏的社交,那之前的十幾年,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想當年我也是從那樣青澀的時期過來的,我也在剛剛入職的時候有過這樣的疑問,只是後來重複的工作讓我的思想慢慢安定了下來,再沒刻意的去思考過這個問題。

能讓我們認真的思考這些,我覺得最主要的還是心理上的落差,自己的預期和現實有很大的差距,看到身邊沒有學歷的人都比自己收入高,覺得一時接受不了,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

再有可能就是行業自身的性質,如果是公務員,即使最初的工資不夠理想,很多以穩定為長期目標的年輕人應該也不會太悲觀,反倒是我這種行業,工作狀態和工作環境,以及行業發展前景都不容樂觀,會讓很多從業者產生消極的情緒。

而如今,社會的價值觀在某種程度上有些畸形,那些踏踏實實做工作的,往往得不到晉陞的機會,反倒是一些和領導走得近的親信,上升的速度讓人吃驚,不得不承認,人際交往也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種能力,但正是由於這種能力在當今社會被無限放大,導致很多辛苦工作的一線人員怨聲載道,高層機關里勾心鬥角,烏煙瘴氣,讓很多從校園出來的年輕人世界觀坍塌,於是開始懷疑,他們讀書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工作,是為了發展、金錢和穩定。

如果工作之後發現,沒有發展的前景,沒有足夠的收入,也不能得到穩定的狀態,自己又是高學歷,不願意向這個浮躁且拼關係的社會妥協,那勢必會有這樣的疑惑「我讀書是為了什麼?」

但實際上,讀書還是有用的,在工作中的學習能力要比其他人強,專業技術領域也要強於別人,如果行業未來有新興的產業要發展,那多年讀書的沉澱就會顯現出優勢。

比如幾年前我帶的那個同濟大學畢業生,後來離開了我們單位,去了一家房地產公司,而他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都很強,BIM運用的十分熟練,很快就在那家著名的房地產公司的設計部門嶄露頭角,而一些低學歷的人,就沒有他那麼強的快速學習能力,單單就BIM而言,很多人對著教程、看著視頻都研究不透,而他早已憑藉他異於常人的自學能力,打開了自己的另外一扇天窗。

雖然在某個階段,年輕人會覺得讀了這麼多年書好像沒有用,很多名校大學生工作的收入還比不上工地上的一個鏟車司機,但如果讓他和鏟車司機互換身份,他一定不會換,這道理是一樣的。

很多人覺得讀書沒有用,也許是真的在個人發展、金錢和穩定性上和自己期待的相差太多,再或許,是自己所擅長的東西沒有派上用場。

這個社會確實在某種意義上存在著畸形,但讀書,永遠都是有意義的。

而對於我們來講,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舞台,能展現自己的特點和優勢,讓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讀書所得能夠最大程度去創造利益,實現自身價值。


如果只是開一家飯館,酒樓,開設一家賓館,管理一家服裝廠,或是處理下外貿業務,做做生意,搞搞關係,發發財,掌掌權,這些世俗事務,確實不需要讀多少書的。從古至今,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書的道路讀不通,才去從商。

就算是白領的工作,大公司崗位上的螺絲釘,認真的培訓幾個月,大多數人也能學會,並且按部就班的做得很好,也用不著多少高深的知識。

但如果想推動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科技的發展,做時代的領軍人物,一定要博通古今,學富五車,有非常廣博的知識和學問,以及獨特的遠見卓識。看看牛頓,哥白尼,愛因斯坦,太祖,兩院院士,專家,學者,哪一個是讀書少的?

這個社會和奇怪,也許是前幾十年太窮了,大家都特別的在乎一個人在財富上的成就,並且來反推一個人過去所做的事情,是對還是錯。我們的江浙,有著大量的企業家(暴發戶),開的車都是幾百萬一輛的,住別墅,桌子上堆滿了現金,再看看我們重點大學的教授,好像都比較窮,住單位分的房子。你希望你們家,出一位教授還是一位比較富有的工廠業主呢?或者說,你是願意自己的女兒,嫁給一位名校畢業的,但年收入只有十幾,二十幾萬,還是期望她,嫁給一位初中畢業,就出社會闖蕩,開了幾家門面,年入五六十萬的呢。

古人讀書,都有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現代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賺點小錢,真的不需要太多知識,但要成為棟樑之才,作為引領潮流的先驅,對社會進步有突出貢獻的人,必須要茹古涵今,腹載五車。

有人說,書讀得多,不代表有能力,這個社會更多的是要會做人。可是細細一分析,這個「做人」,並不是教我們培養一身正氣,坦坦蕩蕩,窮不失節,忠肝義膽,丹心汗青,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浩然塞蒼冥的高尚品格。更多的是會搞人際關係,善政治鬥爭,或間接的阿諛奉承,溜須拍馬,巧妙對接各種社會資源。可是你這搞關係,會做人,走捷徑了,另一面不是在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嗎。人人以此為榮,沒有一種從骨子裡,根子里,行得穩,站得正的價值觀,所以他們即使讀書,更多的也是功利性,實用性的書籍,為出人頭地而學。風物長宜放眼量,讀書亦不能過於急功就利,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缺少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的「無用」之書。

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為大眾謀福祉,為社會做貢獻,樹立公共擔當,公民精神,心懷蒼生;而是赤裸裸的追求功名利祿,為自己和小家庭謀取物質上的實惠,臉面的光鮮。就連考公務員的出發點,也不是熱愛這份工作,願意俯下身子,踏踏實實的為民眾服務,更多是為了獲得讓人羨慕的權力和地位。這種以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讀書,為功名讀書,為美妻好馬讀書,為父母的期待而讀書,一旦不能給自己帶來金錢,權力,名譽,達到光宗耀祖的功效,必然會有大量讀書無用論的思潮,四處蔓延。

我們所受的教育,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秉燭夜讀,懸樑持股的最終目標,是走向人上人,問題是一旦功名顯達之後,只有「肆意的踐踏」社會規則和基石,才能體現出人上人的優越感。

讀書能帶來名利,但這不是終極目的。書讀得好,讀得多,一方面修身養性,真正學會作為一個人,開心明目,明白事理方知處世,在面對抉擇,迷茫,紛繁複雜的客觀環境,如何進行正確的取捨,以身作則,堅守底線。另一方面要能跳出具體的事務,解決戰略性的問題。比如太祖熟讀二十四史,對中國歷史和社會變革規律,有著清醒和深刻的認識,提出一種合理的方針,政策,路線,對國家做出特殊貢獻,大大推動社會的歷史進程。

只有知書才能識禮,知恥,如果你很久沒有「手捧書卷」,並且毫無內疚和負罪感的話,思想已經開始在墮落了,對社會上各種歪曲思想的抵抗力,在迅速的下降,甚至達到「不知恥」而不自知。很多人終其一生,被社會,被父母,被親人的價值觀綁架,除開買更好的房,賺更多的錢,獲取更高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外,不知道安身立命在何處,來這個世界的意義是什麼。

只要從讀書中學會了做人,達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和氣度,在社會上必能擁有立足之地和有所發展。不做無為之事,而莫知無用之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一個人終生所經歷的人和事都是非常有限的。讀書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體驗別人的生命,喜閱讀,重思考,善學習,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從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特別是歷史,文學,哲學,藝術,民族,天文類的書籍。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讀書讓我們彌補自身的不足,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教養的人,提升自己的德行和精神境界,做一個真正的人。


程序員會說讀過的書用不上嗎?
文案會說讀過的書用不上嗎?
法務人員會說讀過的書用不上嗎?
設計師會說看過的書用不上嗎?

專業跟工作不對口的人,自然會嫌讀過的書,變成了沒用的廢物,很多知識要從頭再來。

以前上班時,認識一個銷售,學土木工程的,基本工資兩千多,但他算上提成,能拿到兩萬左右。

靠的是什麼?

嘴皮子。耐心。每天在外面曬得泛油光,騎著自己的小電動車,帶著客戶滿城跑。

那些專業知識,那些大學時看過的書,隨著他轉行的一瞬間,煙消雲散,不會對他的人生帶來任何作用,任何利益,說沒用很正常。

還有些人,不求上進型的。上班就像蹲蘿蔔坑,有人看書充電報培訓班看網上公開課,默默升職加薪,長成一棵大樹。而有些人,就是把自己當蘿蔔,上一天班撞一天鐘。

蘿蔔就夠用了。

把其他的知識主動丟棄掉,縮水縮水縮水,最後變成只知道手頭工作,聽話但不上進的蘿蔔。

讀那麼多書幹嘛呢?讀過的書又能幹嘛呢?

還有,讀過的哪些書沒有用?

比如,我們這種學文科的,要學古代漢語,用得上嗎?不過是當自己喜歡看《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浮生六記》時,不用看翻譯版罷了。

還要學現代漢語,我想舉例學過哪些,都不記得了。真的是很厚很厚很厚的一本書,對我來說,的確是沒用的。

有些普及型的理論知識,用處多少看吸收了多少,變通了多少。

對你是創意的靈感,對別人也許就是一灘爛泥。

這也很正常啊。

不可能強行對設計師說,學過的設計史要用到工作中,對編輯說,學過的編輯史要用到工作中。

沒啥意思。

對於我這種看雜書小黃書的人來說,唯一的用處,就是扯淡,自己開心,僅此而已了。


這個問題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說法:為什麼在工作中我們很難用到讀書時學到的知識?

讀書本身是提升一個人綜合素養必不可少的部分,一個風度翩翩、談吐優雅讓人心生喜愛的人必然是讀過書的,但是同時讀書並不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生存下去所必備的技能,這就導致了並不是每個成功人士都是讀書人的現狀。而這也是這個問題出現的根源。

  • 酸葡萄心理

個人特別反感並反對的論調中就包括讀書無用論,其中尤為反感部分以不讀書為榮的所謂成功人士。舉個例子,某位親戚前些年做生意賺了不少錢,夫妻倆沒什麼文化但是靠著一股拼勁和吃苦的精神,最終還是獲得了不小的成功,單憑這一點來說,個人是十分佩服的。可惜家庭聚餐上,不讀書卻成為了他們炫耀的資本:「上那麼多學有什麼用?看我們字都認不全不還是一樣賺錢了?」

前期對這種說法笑笑,不以為然,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直到親戚的孩子高考失利,夫妻倆花了很多錢打點關係最終把孩子送到國外念書,我才想通,他們之前的讀書無用論只是一種酸葡萄心理。

一旦有合適的機會,他們還是願意讓孩子接受高層級的教育以彌補自己沒有條件讀書的缺憾。

  • 工作內容不足以轉化讀書的作用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支持讀書無用論的人都是抱著這種酸葡萄心理,事實上在選擇工作的時候,確實很難找到和自己專業相契合的工作。我有一個朋友,他就遭遇過一種尷尬的局面——他本人不是很想讀研,因為覺得自己的專業讀研是一種浪費時間,但是該專業好的畢業單位的招人要求則必須是研究生畢業,如果你只有本科學歷,那麼你只能去一些很難說何時就會倒閉的小企業工作。

這就成為一個很矛盾的命題,選擇讀書,你感覺是在浪費時間,然而不讀書你又無法得到優質的工作。於是我的朋友最終再三考慮,選擇了一份待遇和前景都不錯的工作,只是跟他的專業基本沒有什麼關係了。

這大概是很多人都親身經歷過的一種選擇,自己花費了數年最美好的青春來讀書,但最終得到的結果看起來是浪費了這幾年的青春,難免讓人產生讀書無用論的感覺。在這個基礎上我們不妨順著思路想想, 還是我朋友的這個例子,如果他咬咬牙再讀研甚至讀博,在這個專業領域深造下去,那麼等待他的可能不僅僅是合適企業的offer,也是相關專業的通行證。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讀書無用,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讀到足夠的深度,讓它變得有用。

  • 人生追求不同

大膽猜測一下,如果有人埋怨讀書對工作無用,那麼這個人的文化程度大概也不會太高,或者說他的精神追求主要停留在對金錢、物質方面上。

美劇《權力的遊戲》里,瓊恩·雪諾問小惡魔:「你讀這麼多書幹什麼?」

小惡魔回答:「老哥有他的寶劍,我則有我的腦袋瓜。好腦筋需要書本,就如同寶劍需要磨刀石,這就是我不停看書的原因。」

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有所了解,他更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這種對自己的清晰定位和追求讓他明白讀書的重要性。而追求武力值的其他角色則大部分不需要點讀書這個天賦技能,這就是追求帶來的差距。

李彥宏畢業於北京大學,雷軍畢業於武漢大學,劉強東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高等學府不是成功人士的必備,但是大部分擁有相當知識儲備的商界人士在聚餐時卻很少會討論今天的股票漲了、明天的APP功能上線這樣的問題,他們大概談的都是人生哲學和詩詞歌賦。我賭五毛,再加一包辣條。

我當然沒有接觸過這些大人物,但是由於工作關係,身家上千萬的企業CEO還是了解一些的,他們平時的談吐和見識都帶有很強的個人特色,但是不管個人特色多麼濃厚,最為鮮明的一個通性是他們都是有知識底蘊的人。有一位年逾不惑的老闆曾經跟我感慨過,很後悔年輕的時候只想著賺錢,沒有放慢腳步多讀一點書。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首位追求不同,當你把更多的眼光和精力放在物質上,自然就會弱化精神追求。

所以,不要只看別人說讀那麼多書沒有用,知識從來不會落伍,喜歡什麼,追求什麼,是要由你自己做決定的。


十幾級的時候你瘋狂的刷了很多次副本,打了很多裝備,學了很多技能,只是為了打過18級的一個大boss。

打完boss以後,新的副本開啟了,新的裝備一件件的掉落,新的技能學了一個又一個,你漸漸的開始嫌棄以前裝備太破爛,以前的的技能不好用。

你升到了二十多級。

你穿著嶄新的裝備用著全新的技能轉職了,於是點開了你的物品欄,賣掉了曾經陪你出生入死的一件件破爛的裝備,點開了你的技能欄,打算遺忘掉那些很久沒用過的技能。

「對不起,此技能為前置技能無法遺忘」


注:

前置技能:學習其他技能之前的必須擁有的技能


認識一個大姐,她曾經說過
讀書像種一顆種子,你以後的閱歷就是為了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慢慢長大。

某些說讀書無用的。

你丫的,出了學校,上班就是混日子,下班就是一個浪,看垃圾信息,讀腦殘讀物,每天給種子澆的都是廢料,連滴有用的水都沒有。
別說是什麼樹了,就是株仙人掌,也死在你手裡。
自己不上進,不學以致用,還跑回來怪種子。
你咋不上天呢?


讀書是什麼?建立認識體系的過程。

工作是什麼?接觸實踐體系的過程。

工作以後覺得讀書無用的本質是:

實踐以後覺得認識無用。

那為什麼會怎麼樣?

因為在認識與實踐中起連接作用的思維缺位了。

我們在看到很多人工作以後覺得讀書無用的同時,我們應該也看到很多人工作以後覺得能力不夠,升遷無望。

那能力又是什麼嗎?

能力是經思維處理後能與實踐適配的認識。

也就是說,根本就不是讀書無用,而是讀書後不知道怎麼用。

你砍了很多木頭,但如果無法加工成所需的材料,這木頭就是白砍了。

而才是其中關鍵。

為什麼很多人工作以後覺得讀書無用?

因為他們的認識、思維與實踐不能相輔相成,

這三者長期處於孤立發展之中。

而這反映的其實也是當前大多數人一直在面對的問題。

認識的孤立背後是教育問題。

應試的偉大在於把足夠先進的認識傳播給了足夠多的人,為廣大人民的文化基礎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記憶只是認識的一步,教育需要做到的是在知道的基礎上讓大家去理解為什麼,能怎麼。

而這恰恰是我國教育長期忽視的部分,

這其中條件限制是客觀原因,社會不具備那麼多資源去讓大家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靈活應用,去思考,去實踐。

也有教育者不重視的主觀原因。分數制度下,學習有了填鴨式教育這種所謂的捷徑,相較理解,死記硬背的短期效果更好。

中國學生在知識點的掌握上是非常厲害的,但在知識點的理解上,卻是極為粗糙的,這使得,讀書對於大多數人只是背知識的過程。

實踐的孤立反映出的是生活問題。

題目中非常耐人的尋味的一點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工作後覺得讀書無用?

讀書對於人的影響應該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啊,為什麼工作無用讀書就無用了?

因為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工作就是生活的全部!

而當工作在生活中的地位過高,那被擠壓的就是其他方面,比如娛樂,比如與親人相處,

而這恰恰是很多國人面對的,長期以來,生存成了生活的全部意義。

實踐本身是多方面的,它代表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嘗試與探索,

完善的實踐體系是涉及方方面面的,與認識與思維有很好的聯動。

但對於很多人而言,小時的記憶是讀書,大了就是工作,他們並沒有生活的概念。

而當工作成了實踐的唯一代表,實踐與認識思維的聯繫就會被切斷,

這使得大多數人的實踐是機械的,孤立的。

思維的孤立則受了中國式人情的影響。

思維的主要應用場景往往是這樣:

當我們面對各種問題,處於不利情況時,我們努力去想辦法解決,

而這過程這需要我們動用大量認識並不斷嘗試。

但在中國,有兩種事會阻礙我們進行獨立思考。

一是順從,做人要聽話。

二是關係,人情是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

而從某個角度看,順從是為了不破壞關係。

在中國,關係似乎成了解決一切問題的核心。

本質上,關係與思維有著很深的聯繫,思維所探討的就是事物間的關係。

但中國式人情讓關係反客為主,狠狠壓了思維一頭,

於是,有什麼問題了,找關係吧。

對於關係的長期看重使得人們開始懶於主動思考,

於是你會看到,人際變得越來越重要,大家不斷說要把人際關係處理好。而對於人際的高度依賴性,使得思維成了附贈品。

而當思考成了關係的附庸,思考的獨立性遭到破壞,思維無法與認識實踐建立聯繫時,

思維就變得孤立了。

認識、思維、實踐,本應相輔相成的存在,最終卻各自為政,

它們野蠻生長,相互漠視,最終造成了人的分裂。

讀書的看不起體力勞動者,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工作的瞧不上只讀書的,讀再多書有我賺得多嗎?

至於醉心人際交往的,誰也看不上,懂得多又怎麼樣?會做又如何?有我能動用的關係多嗎?

而最詭異的是,一個人很可能同時經歷到這些。

我們會有一段時間覺得知道什麼最重要,

有一段時間覺得做了什麼最重要,

有一段時間覺得結交了什麼人最重要。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本原因又是什麼呢?

是我們作為人獨立自主性被破壞了。

認識實踐與思維的長期孤立反映的是我們在不同時候被周圍綁架,被社會捆綁,我們一直不能按著自己的步伐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我們要循規蹈矩,關於如何生活,我們彷彿天生就帶了一份使用說明書。

讀書時,學到新東西,我們會只滿足知道?但我們沒時間,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背。

生活時,我們難道自己想天天工作?不是的,是必須工作,必須攢錢啊。

面對問題時,我們難道就不想自己想辦法解決?是關係的強大讓我們沒了獨立解決的自信。

我們被規定了什麼時候做什麼事,被要求什麼時候承擔什麼責任,我們是家的一份子,我們是學校的一份子,我們是公司的一份子,我們是社會的一份子,

但唯獨,

我們不是我們自己。

在集體面前,個體失蹤了。

為什麼很多人工作以後說讀書沒用?

因為讀書是讀書,工作是工作,明明同為人生的一部分,但它們似乎從來不相交。


中國應試教育十幾年,主要鍛煉的能力是考試。不是如何提升認知,不是如何找到好工作、職場晉陞,更不是如何賺錢。

如果拿怎麼找到好工作、怎麼升職加薪、怎麼年薪百萬衡量,你初高中、大學學習的絕大多數課程都沒用,至少是沒直接應用。

都說高等教育是改變階層的最佳途徑,這是統計結論的一面。另一面,中國每年有幾百萬初高中畢業生直接進入社會,每年至少幾百萬大學畢業生做著月薪3k的工作,還不如工作幾年後的初高中生。

沒有核心技能的大學畢業生,工資水平不如有一門技術的初高中生,這是十分常見的現象。現象背後有沒有可以總結的原因?

有。讀書、讀大學不意味著你就有核心技能、你就能找到好工作、就有好的收入水平。兩者之間存在鴻溝。

讀書到賺錢中間,至少隔著五個步驟:

1.你要確定,你能為社會提供什麼產品或者服務。

2.提供這些產品服務涉及哪些知識,需要讀哪些書,然後去讀去學習。

3.將所學應用到實踐,理論實踐反覆驗證。

4.向目標人群提供實際的產品或服務。

5.目標人群花錢購買,你獲取收入。

不管你是到大公司工作做程序員也好,還是小個體戶賣烤鴨、做自媒體創業,都需要建立上述完整通路。

你到創業公司做程序員,需要建立:

1.你要確定,你能為社會提供寫代碼服務。

2.提供這些產品服務涉及學什麼語言、上什麼網站、讀什麼書,然後去學習。

3.將所學應用到實踐,寫代碼實際操作,構建能力。

4.向目標人群提供寫代碼服務,也就是加入創業公司,向公司提供服務。

5.公司向你發工資、期權股票,你獲取收入。

你做自媒體創業,需要建立:

1.你要確定,你能為社會提供哪方面的思想、閱讀服務。

2.提供這些服務涉及哪些心理學知識、寫作知識、營銷傳播知識、行業知識,然後去學習。

3.將所學應用到實踐,理論指導實踐,實踐總結理論。

4.向目標人群提供閱讀、媒體服務。

5.目標人群花錢購買,廣告主投放廣告,相關產品售賣,用戶付費購買書籍、內容課程,成為會員等等。你從中獲取收入。

從這個角度說,只有建立了 提供有價值產品服務-讀書-實踐應用-獲取收入 的完整通路,才能說讀書有用。而現實社會中,90%的人只是會讀書,或者只會單項操作,並不具備建立完整通路的能力。

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無所適從?微信搜索 未來知識圖譜(ID:futureknowledge),回復「投資未來」獲取《未來五年,這7個行業將爆發性增長》


如果您考過駕照,我希望那些『車禍緊急處理』『被困在車內如何自救』『汽車墜入深水自救』等等知識,您一輩子用不上。

如果您是女生,我希望那些防狼拳的招式,您一輩子用不上。

如果您去野外旅行,我希望那些『毒蛇自救指南』『誤食劇毒植物急救法』『如何喝退兇猛動物』的技巧,您一輩子用不上。

您看,有很多知識,很有用,也很有必要學,但它們的目的絕對不是有朝一日能用上,而是當我們到了需要用到的時候,不會感嘆『書到用時方恨少』。


因為人類歷史上,「大學」的出現並不是為流水線輸送工人的。

古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沒有一行是翰林院培養出來的。

題主應該覺得幸運——在當代,即使是從事重複機械勞動的人(不管體力還是腦力勞動)都有機會接受形而上的教育了。

形而上者謂之學。本來就不是為重複機械勞動服務的,談其「用處」未免落了下乘。


這種邏輯線條是:讀書——用上——賺錢——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物質和各種精神滿足);

然而無用的書裡面有很大一部分不需要通過金錢這個一般等價物來轉換,而是:讀書——直接給你精神依靠,這種依靠是可以折算成錢來購買的,甚至,金錢也未必能完全購買到。

在讀大部分書的時候,我就知道它們是沒用的。然而,閱讀它們是我一生最不後悔的事。

在最青春的時光,一個個昏沉沉的午後閱讀加繆的《卡里古拉》或者安蘭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有什麼用嗎?完全沒有!就算意象根植於心,然而在現實層面上,它們沒為我賺錢起過絲毫作用。

但是,當生活的巨浪掀來,當攻擊、背叛和惡意襲來,那些我已經忘卻過的、讀過的書中的神、人、和觀念,就會上升,成為我最堅定的依靠,抵禦世間的寒冷和心中的恐懼。

安安靜靜等待自己的死亡的蘇格拉底,背對著太陽的亞歷山大大帝,物我兩相忘的王維。他們在那裡,表達著不要忘記人的尊嚴,以及不要忘記人間的荒謬。

工作賺錢也無非是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而讀過的那些表面無用的書,越過一般等價物,就能直接給你那麼多精神資產。

我算不過來青春時少賺過多少錢,但是如果說我對青春有什麼遺憾的話,那就是那年冬天少了一點耐心,沒有讀完《卡拉馬佐夫兄弟》。毫無疑問,即使讀完也不會對賺錢產生任何正面的作用,但腦子裡的世界,應該會有所稍微不同。


實事求是的說,80% 你學過的東西,都用不上。只是在學的時候,你不會知道,那有用的20%在哪裡。

一個人在求學過程中所受的訓練,不只是知識本身,還有思維方式、學習習慣、以及對於自我的剋制等等。而具體的學科專業,則是上層建築,人們常常忽略的是底層的基礎,那些日積月累形成的習慣,會受益終身。

另外,值得思考的是,我們其實可以主動學習一些認為會對將來有用的知識,而不僅僅是被動的按照學校的課程設置,畢竟在現在產業快速的變化當中,學校的課程變化可能是跟不上的。

講個故事。因為我在大學裡是兼職導師,前段時間課程改革,參加了兩個專業的討論。在其中一個偏技術的專業里,有老師問我覺得以前大學學的最有用得是哪些課(因為在參考設定本專業的課程大綱),我想了想,大概是設計,技術(計算機等),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等等,多個學科的一些課程。這些其實不是本專業的,很多是蹭聽的,特別是研究生的時候,因為選的其他學院風課多,被要求補錢…所以乾脆不選了,就直接去聽。例如有一門課叫「管理研究方法論」,是講管理學裡如何做研究的,講了很多調研方法,一直到今天我還印象很深刻,而且的確對工作有幫助,可以用在互聯網產品的用戶研究等領域。我覺得學校課程設置有時候是不得已,因為沒法因人而異,但是自己要學的,是可以有彈性的。理想當中互聯網相關的專業課程,就應該如此設置(以此為例)。講完後很多老師都有共鳴。其實在構建學習的底層基礎的同時,上層建築是可以有更多彈性的。如果學校還不能夠方便的提供支持,自己可以試試。


他們的意思是:好不容易在高考中擊敗了全國99.99%的同學,進了個好的大學,結果畢業出來工資也不見得高多少。

這個社會就是那麼功利,在古代讀書是為了什麼?考取功名,當國家公務員,然後拿個鐵飯碗唄,還不是為了維持生計?現代還不是一樣?以前說什麼知識改變命運,通俗一點說就是考上大學後畢業分配到一個好單位,然後從此衣食無憂,不用再去種地了,改變命運。

現在的話,進好大學以後就有機會進好的公司,收入比別人高,買房比別人早,結婚比別人順之類的唄,一旦發現自己讀書多受教育程度比別人高但是自己在物質方面的收穫與自己讀書時的付出不成正比,就開始懷疑人生了。

以前有人說什麼沒讀什麼書照樣當老闆,一群知乎er就跳出來說那是什麼當時環境不一樣啊信息不透明啊有很多大公司老闆其實也是高學歷的之類的,我看了就覺得莫名其妙,這些人到底在維護什麼?

讀書無用論固然不對,但也不用神化讀書啊?如果讀書那麼厲害,那讓那些全國那些最頂級的學府的畢業生去從政從商,是不是他們都很多可以站在頂尖,當人中龍鳳?最重要的是,他們是不是都可以成為知乎er所說的年入百萬的上層階級?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讀書讀多了沒什麼用是說的通的。你對國家地理已經是爐火純青,但是你不去考什麼地質局公務員,你覺得在商業社會裡面自己的知識要如何變現成物質?你對國家歷史已經是博覽群書通曉古今,但是除了當學校的歷史老師,你還有啥就業選擇不?就算有,這樣的選擇能不能讓你短時間買房買車?然後有些拆二代富二代他們不需要做什麼就有一堆錢花,學歷比你低,活得比你爽,女朋友胸大腿長,這種時候是不是心理更不平衡了?這些人跳出來跟你說:「你讀書讀那麼多有什麼用?還不是沒錢?娶不到老婆買不起房子?你還不是每天忙死忙活過得不開心?」你可以不理會這些人,但是,如果他們說的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實,有多少人做得到可以短時間用自己讀書獲得的東西來打臉?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放在心上?

熱愛讀書的人,你們是不是可以強大到,自己這一輩子投身於自己所熱愛的領域裡,哪怕這樣不會給你帶來什麼物質上的財富,而且還很有可能沒什麼時間機會談戀愛?知乎上光是那種情感問題都多得像廁所門把上的細菌那樣,談個戀愛談不成都恐慌得好像知道自己得了癌症或者艾滋病一樣。

知乎er之前說過搞生物的窮,搞化工的窮,搞航天的窮,搞金融的富,搞IT的富,同樣是在各自領域十分拔尖的人,一個在化工業裡面苦苦掙扎,湊不到錢首付成不了家,一個在金融業里吃香喝辣,女人都睡了不知道多少個,這時候就別特么說什麼讀書有用了,人都是要活在現實中的。

所以看讀書有沒有用,一定不能用功利的角度來看,讀書能夠讓人覺得有收穫,有好的體驗,身心愉悅,那讀書就有用,至於能不能讓自己高工資或者創業成功成為新的富一代,全都滾一邊去,讀書是讀書,那些是那些,別混在一起談。

而從功利的角度來看,不是說讀書完全沒用,應該說學習有用。不管是哪一行哪一業,持續地學習是絕對有用的,而讀書只是其中一個方式,有更多的東西是不僅可以通過讀書來學習到,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學習到。

承認某些情況下讀書沒用,並不會死,也不會怎麼樣,因為讀書只是學習方法中的一種,獲取理論知識和經驗,這種不好用可以換另一種方式。但是覺得學習沒用,那就問題大了。


讀書主要是為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然後進行一些程序公平上的正義篩選。

而讀書的過程中有些人會因為選對了專業學到一些工作上可以用到的技能。

要注意的是,這些技能並不必然會在學校學到,而是在某些專業的學習中恰好獲得了這些額外的工作技能,這種技能溢價就造成了生物/化學和計算機專業的薪資分野。

本質上工作確實和讀書是沒什麼關係的---------你這輩子都不會在工作中享受任何關於文言文或者詩歌的正外部性。

有用的是在求學的過程中恰好獲得的工作技能。


覺得讀書沒用的,工作以後更說讀書沒用。

覺得讀書有用的,工作以後更說讀書有用。

人有種強化自己的觀點,增加自我認同的傾向。不刻意糾正,是不會克服的。


還是那句老話,你還沒讀到可以拿出來用的水平


也就剛學會騎自行車那會兒,天天出去「飆車」,才感覺這個技能沒白學;很快上了初中,辛辛苦苦學會的「騎自行車技能」,只在每周一來一回的路上用得到,加一塊兒也就一個多小時...也就是說,我的「騎自行車」技能在99.41%時間裡是閑置的。

但我從不認為學這無用,它本就只是為那0.59%的時間準備的。

同樣的,你之前讀書學到的專業知識也是如此,你每天每時每刻面對的問題不同,應對起來所需要的知識、技能也不同。對於某一領域的知識來講,可能在你學會之後就把它放在大腦的某個角落,一生中99.99%的時間用不到、甚至永遠都不再用到它,但不要拿著用不到它的時候貶低積累的價值,它存在的意義在於,當你需要時,你可以。

知識是一種資源儲備,他不能讓你走路生風、光彩照人,也不能提高你的收入,它只是能夠狹小的地方提高你的效率,至於這種提高會給你帶來什麼價值,還需要看你如何的售賣自己。

後來我賣掉了自行車,換了一輛小摩托,騎摩托車真簡單,我都沒有學過,只要把油門從踹動的雙腿,調整到擰動的右手上,就騎的超溜。

這當然得益於我之前學過自行車,它們的操作原理是一樣的。

同樣的,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在解決不同的問題,就像你在做一張試卷一樣。只有愚蠢的人才會死記硬背課本上的答案,試圖套用到試卷當中;學習好的同學都知道,答案是最沒意義的,解題的思路和分析能力才是關鍵,而這些能力都是在之前解決的問題中積累的。

那些說「讀的書,沒用上」的同學,就是那些死記硬背答案的。

我身邊也會有很多同學,潛意識中會以為:上大學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於學到的知識。等到畢業之後發現所學非所用,現實和預期不相符,於是世界觀都崩塌了,覺得上了個假大學,之前的努力都白費...其實學校教給你的,也就是你過去讀過的書的最有價值的部分,根本不是什麼知識結論,「高等教育」內容雖然相對深刻一些,但肯定都是落後於實際生產需要的;教育和閱讀帶給你的,應該是新的思路,是步驟明確、條理清晰的分析能力。

讀過的那些書,不是為了讓你有一種比較高端的技能,然後到社會上混吃等死;而是給你更高水平的分析自省的能力,讓你在面對將來人生中的問題時,能夠更快速解決。

別想著指望一份高學歷、一點知識積累量,到社會上就可以加入高收入群體,對象國家發、孩子自己長,自己要好好的鬆一口氣~~~這是好多人都會擁有的奇怪想法,他們多少覺得自己之前上學非常辛苦,現在學業小有成就,憑藉著自己的課業成績問社會要一份高收入工作不過分吧?

人生中什麼資源不需要爭取?憑什麼專門給你鬆一口氣的時間?工作本就應該比學校更加艱難。送一句毛爺爺的話:丟掉幻想,準備鬥爭。

我現在很少用到自行車,估計以後更用不到,但沒有「學會騎自行車,可惜沒用上」的遺憾,因為我知道在我騎自行車的那些年,這是載我到學校接受教育的最佳交通手段。

如果沒有當年「騎自行車」的本事,我一定不是現在的樣子。

歷史問題,有歷史的解決辦法,它起到的作用就是幫你度過特定的歷史時期。

某些知識內容,就是為了幫助你度過特定的人生階段,知識具有時效性,過而無用是正常的。別想著學校里學了點對付考試的知識,在工作方面還用的到;更別想著自己學了個專業,就應該指著這點能耐吃一輩子。

「讀的書,沒用上」,說這句話的時候,他們大概還在相信「等到了XX,就輕鬆了...」這樣的話吧?他們大概還在以為,只需要學會了某些知識,就應該得到合理的安排,以讓自己所會不多的能力,全部得到發揮吧?

他們所謂的讀書有用,大概是上午學會一個成語,下午就能拿來裝逼;上午讀完一本專業書,下午就開會給他漲200塊工資吧...

誰是知識的主人?誰是知識的奴隸?

我們追逐渴求的人生,將面臨很多問題,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知識來解決。當你面臨問題,就去查找自己的知識儲備,有最好,沒有就趕緊補充,解決完就開啟下一個階段,不必留戀、炫耀你曾經分析出了多麼深刻的道理、學會了多麼複雜的知識...分析與學習是人所共有的技能,這種腦力勞動帶來的成果只在面對相應的問題時候有價值,值得珍惜的是你分析和學習的能力本身。這才能夠合理的發揮、掌控知識,才是對待知識的態度。

沉迷於「通過某種知識的積累,就徹底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邏輯,指望通過某一階段的學習,就徹底解決自己人生中的全部問題...你陷入了一種新的迷信當中,它叫作「知識宗教」。

曾經學過的知識所剩無幾,可我現在依舊,在學習那些將來註定會被淘汰知識、在讀那些將來註定會被批判的書...

你連接著過去和未來,陳舊的註定不能在新時代中存活。


你讀了十幾年書,記住的那些叫知識,記不清楚說不明白的的那些叫教育。

工作本身用到的只是知識,工作之外的才是靠你的教育。


我和我同學畢業三年了,也不算太差,他在國企。我們有個共同的認知,後悔當初沒有努力點讀書,這樣視野能夠更開闊,人的上限也會更高。我們都覺得讀書是改變人生的最好途徑。那些讀書沒改變人生的,都是書讀的不夠好的!


確實沒用。

讀書其實很容易讀出幻覺,很容易讀出自以為是的感覺。有的人本來就不喜歡讀書還拚命強迫自己讀,因為大家都以為書中自有黃金屋。

我喜歡跟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朋友交流。不太喜歡跟所謂喜歡讀書的朋友交流。

我們之所以能夠改變世界,是因為我們首先有了改變世界的觀念。

改變世界的觀念不僅僅存於書中,有的時候是你新認識了一個博學多聞的朋友,有的時候是一次臨時決定的旅行,也有可能是你交了一個有意思的女朋友,還有可能是你新進入一個讓你大開眼界的圈子。也有可能是你在知乎讀到某一個朋友的真知灼見。也有可能是你聽了某一場講座。當然,也有可能是你讀了某一本書。

所以,你眼界再寬一點,多動動腦子,首先從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做起,喜歡讀書就堅持讀書,喜歡知乎就多逛知乎,喜歡交朋友就多交朋友,喜歡旅行就去旅行,人類獲取信息源的方式不僅僅是讀書,活出自我的風采遠比這些教條或口號要重要得多,也有用得多。


推薦閱讀: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逗比和女神能否共存?
為什麼我的成績那麼好,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沒用的人?
優秀的人因為什麼原因而優秀?
如何記高質量的日記/工作日誌/學習日誌?

TAG:學習 | 生活 | 自我提升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