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鍾書的《管錐編》是寫什麼的?應該如何去閱讀?

內容主要寫的什麼?類似於讀書筆記么?應該如何去閱讀?


謝邀。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

《管錐編》這種書,與許多詩話、詞話、書話類似。本身蘊藉深厚,但因為作者們有相當的自娛自樂傾向,所以,若本身積澱沒到那份上,讀的樂趣不會太大;甚至可以說,如果讀不高興,就沒有必要強行去讀。


這跟讀論文不同。現代體系下的論文,大多務求清晰明白,邏輯清楚。

跟讀科普文也不同。大多數科普文姿態平和,務求老嫗能解。

《管錐編》則是老士大夫式的趣味,跟自己玩,跟「想像中跟我讀書差不多而且趣味也接近的讀者」玩。


只舉一例:

武帝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按《張釋之、馮唐列傳》文帝曰:「吾獨不得廉頗、李牧時」;「獨不」如沈佺期《古意》:「誰謂含愁獨不見」,今語所謂「偏偏不」。杜甫《詠懷古迹》:「蕭條異代不同時」,曰「不同時」而復曰「蕭條異代」,重言以申明望古遙集之悵也。《三國志。蜀書·許靖傳》裴注引《魏略》載王朗書曰:「眇眇異處,與異世無以異也」;頗具名理,以「無以異」和同兩「異」,亦善於修詞者。

這就是典型的,拿了《司馬相如列傳》里的話,然後發散思維,揉搓「獨不」、「同時」的用法。咬文嚼字,自己樂。

像讀過《史記》、《漢書》、《三國志》,又熟杜甫的,自然覺得這種揉搓很有趣。沒讀過的,就味同嚼蠟了。


其實士大夫書,多如此,界面並不特別友好,閱讀時,都默認了:

「是懂的對吧?我不多解釋了。」


楊萬里《誠齋詩話》開篇:

句有偶似古人者,亦有述之者。杜子美《武侯廟》詩云:「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此何遜《行孫氏陵》雲「山鶯空樹響,壠月自秋暉」也。杜云:「薄雲岩際宿,孤月浪中翻。」此庾信「白雲岩際出,清月波中上」也,「出」「上」二字勝矣。

這段話乃是,默認讀者熟悉杜甫,熟悉何遜,熟悉庾信,才說出口的——而我估計現代大多數人知道庾信,應該是杜甫那句:「清新庾開府」。


蘇軾《東坡志林》,有個帶葷的段子,說人怎麼都撐得住,就是抵抗不了男女之欲:

昨日太守楊君采、通判張公規邀余出遊安國寺,坐中論調氣養生之事。余云:『皆不足道,難在去欲。"張云:『蘇子卿嚙雪啖氈,蹈背出血,無一語少屈,可謂了生死之際矣,然不免為胡婦生子。窮居海上,而況洞房綺疏之下乎?乃知此事不易消除。"眾客皆大笑。余愛其語有理,故為記之。 

如果您不知道蘇武牧羊的典故,這個段子也沒那麼好笑了。


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也是。比如: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如果不加註,又不是詩詞愛好者,李白、范仲淹、夏竦這幾個人名對不上號,又或者沒讀過「長煙落日孤城閉」、「水殿按涼州」那兩闕,看這段的話,大概完全啞巴聽天書吧?


所以了,許多士大夫氣性的文論,本身並不是課本,而是進修讀物、閑暇娛樂。裡面布滿了內行言辭,對非愛好者而言,就是黑話。當然,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寫給非愛好者讀。

若沒愛好,不必強讀,更不必強行覆蓋了錢鍾書先生的知識面後去讀。


所以啦,還是那句:《管錐編》,有樂趣就讀;若沒到那份上,不必強讀。

哪位說:我想學習文化呀?那,若要學習,就直接找課本和古書典籍,更直接,更顯明,更通俗,邏輯更通順。

千萬別覺得讀不了《管錐編》就不好意思:畢竟錢先生大才,又畢生浸淫於此,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玩梗,非專業治學者領會不到,那簡直太正常了。

如果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大概是最好的:他寫的哪條,恰好和你知識重合,你讀得懂,好,過去;讀不懂,也就算了。


這有點像聽幾個內行在講行內冷笑話,你本身知識越多,聽了越會哈哈大笑;但你不是行內的話,冷笑話也聽不懂,只好假笑,也無趣;而且,靠聽內行冷笑話來學習知識,本身事倍功半。那麼索性不聽,或者等將來入了行再聽,也無所謂吧?


兩年前寫的這個答案,我對當時的知乎用戶說:閱讀管錐編不難。知乎經過這兩年的快速發育,已經讓這個論斷失去統計學層面的意義了。所以我決定再更新一下,說說這部著作是怎麼回事。另外就是後來出現的某些非常可笑的回答、評論,以及我乎上面現在的一些饒有趣味的風向嗜好,也讓我有種叨叨點什麼的衝動。

本次更新旨在討論三個話題:管錐編是部怎樣的著作?作為管錐編作者的錢鍾書是個怎樣的人?某些言論為什麼可笑?

在討論以上三個問題時遵循兩個原則:1,陳言務去,說點新鮮的;2,達意。

一、管錐編是部怎樣的書?

管錐編是一部文藝學著作,探討的是文學創作的相關話題,包括文脈的延續,對既有經驗知識的積累、化用、創新,對中國語言文學及創作者之成果的評述、比較等。

在文體上管錐編非常傳統,是一部古典意義的讀書札記。這種體裁或者學術形態在古代是一種很主流的事物,不止應用於後來被我們界定為文藝學的那個領域,除了海量的詩話、筆記之外,還有像《讀通鑒論》、《廿二史札記》這樣的史學角度的札記。這種創作方式的優勢非常明顯,就是能夠隨時隨地記錄靈感,不用重視體系性,讀起來也頗有曠代遇知音的感覺。你可以想像,通過文學札記的體裁,實際上中國舊文人構建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共同體,通過這種札記作品,可以實現把玩、消閑、興觀群怨、心靈慰藉等目的。就這個意義而言,正如有答主所言,管錐編是一部接續傳統的作品。

錢鍾書活動的年代,從神州西化,到後來新中國的一系列動蕩,可以說舊式的語言文學傳統處於一種內外兩方面都被低估的階段。時人學習西方新文化,打倒舊時政治體制的同時也在顛覆「舊文化」的話語權,連帶效應就是對中國的語言、文字、文藝的存在價值進行重估。在這樣的背景下,錢鍾書如此激情地談藝,實際上是對中國文學、文化的高度自信。事實也證明了,中國文學只有植根於中國、特別是植根於對中國文學傳統的繼承、揚發,才可能走出自己的路,而不是一味跟著別人亦步亦趨。管錐編里錢鍾書用大量的中西文學文本、文論及分析證明了:1.中國語言文學不比西方差;2.中國語言及文學有著非常突出的個性風格,是極有賞學的價值的。

所以說,管錐編其實是對吾國文學的一種充滿激情的評估及探索,就這一點而言,管錐編從未過時,任何想了解中國的文藝創作理式的人,都很有必要去讀一讀。

上面說的是優點,這裡還要說不足。

談藝素材上錢鍾書頭一次廣泛引人了西方的文學文論,以比較視域評論中國文學。但是方法上其實創新不多。再一個,管錐編是文藝學著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管錐編涉及到的對象有經有史,還偶爾涉僧涉道,但出來的東西則一律勒之以辭章,僅從文學創作的角度分析之。這就好像拆碎七寶塔給你看。比如你如果讀過史記,就能看他關於史記會注考證的文學分析。但是卻不能期待對史記有一個全貌性的理解,甚至是一個本體性質的了解——要知道,這首先是一部史書。而在錢手裡變成了文學文本性質的材料。

二、管錐編的作者錢鍾書是個怎樣的人?

1.一個非常有民族文化自尊心的人。

錢鍾書對文學的自信和對中國文學文化的自尊自重是交織在一起的,包括對中國語言表達能力的分析、呈現、讚揚,甚至不惜為此狂懟西儒(這個詞是跟繆哲老哥學的,意即洋人里的文化人),將中文表達引入世界文學分析的場景,所謂打通中西,某種意義上就是在殖民、後殖民時代發出中國文化的聲音。就此而言,管錐編的作者是個有強烈的匡濟之心的人。

2.一個「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的人

寫出管錐編的作者,在這一段很像寫出《昆蟲記》的法布爾,《QED:光和物質的奇妙理論》的作者費曼。你能夠感到他對自領域的強烈好奇心、天分及熱愛,他可以把非常棒的靈感用一種形象生動的方式表達出來。讀《管錐編》而不發笑的情況我想大概有這麼幾種: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已經被現實磨光了孩子般的好奇心。

3.一個蔫兒壞的人

不解釋。

三、為什麼有些人很搞笑。

經常在我乎上看到一些精神軟骨病患者,動不動就「我是沒資格評價某某某的」,看起來很謙虛,實際上就是鄙俗。對一個自己熱衷的領域,連正視領域內人物的勇氣都沒有,那你還是趁早滾蛋吧。至於還要把這種造神活動加諸他人之身,那就更是又蠢又壞了。錢鍾書不是神,是個人而且還是個很自負的人,要是連這點精氣神都沒有,你的「鍾書君」怕是要在地下給你青白眼了。

還有神論搬出「天才的」韓寒站台,就更足證其對文學、文學發展脈絡的無知。首先且不管韓寒是不是「文學創作」的天才,一個基本常識就是創作天才和學術天才是兩碼事,亞里士多德寫出了《詩學》,沒聽誰誇亞氏文筆卓著的。羅蘭巴特是文藝學的大家,學術作品寫的激情澎湃,也沒見誰誇他是文學創作的天才的。要言之,文學創作講原創性,學術作品講思想性,作為暢銷書作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的韓寒,有過什麼學術作品或者言論,能證明其在學術層面的天才嗎?就因為一個因為暢銷書、賽車、新聞話題火起來的公眾人物說了句小時候讀過管錐編?

學術、創作搞得都很好的作家不是沒有,可惜不是錢鍾書。錢鍾書是一流的學人,幾流的作家就不大好說了,至於模仿《圍城》而讓作者成名的《三重門》,應該歸到幾流那就更不方便說了。這部書創作時的作者年齡,論理也大於等於作者宣稱的讀管錐編時的年齡了,那麼按照常理,作者的學養積累應該也更深厚了吧。這部文學作品裡也確實展現出了作者的學養狀況,什麼樣呢?《水滸傳》的「千山鳥飛絕」,「包法利夫人」和牛魔王某種詞源學意義的關聯性,卧梅又聞花之類……錢鍾書在圍城裡喜歡玩兒文字遊戲已經近於油滑,好在作者知識豐富尚能兜得住。三重門法乎中得其下,既顯穿鑿,又把自己的知識水平暴露無遺。還韓寒的天才,象拔蚌的天才,跟能不能讀懂管錐編有關係嗎?

或者你有韓寒夜半獨傳的學術修養秘聞?不妨公開出來,也讓大夥開開眼。


…………以下為原文……

管錐編嘛,字面意思就是以管窺天以錐指地,想知道是怎樣的一種體驗,不妨自己拿著相關工具試試。你可以理解為這是錢鍾書在自謙,不過這種尿性人自謙跟裝逼很難區分的。用梁啟超那句很經典的話:啟超沒什麼學問,可是也是有一點嘍。

書裡頭的內容,其實就是些讀書札記弄一起了,經史子集啥玩意兒都有(具體涉及到哪幾部,上面已經說過了),錢先生的肚,就是雜貨鋪。談不上什麼系統,想到哪兒說到哪兒,類似於羅蘭巴特的那種旁逸閑墨。

先回答題主最關心的問題:閱讀難度不大。你要是稍微學過點兒中國古代文學史,再略微讀過點涉及到的文本,實際上就可以看這套書了。就算你沒看過周易,詩經總不至於一篇不知道吧,就算真的全不知道,書里提到哪一篇現看都不耽誤的。相信我,難度沒你想的那麼大,其實就相當於錢鍾書在給你一人開百家講壇了。錢先生知道的多,場面話叫學貫中西,而且是個性情人,俗稱大逗比,寫的東西很好玩兒。

「只求詩對好,不怕兩重喪」那個段子已經有人說過了,再舉一個。解釋《周易 大過》「枯楊生稊」的,這話本來是說枯樹發新芽,有老人娶少妻的意思。但是有人因為不求甚解,只用它字面意思,於是就有了《唐故京兆杜氏夫人墓志銘》里的「丘墟荒野,有時而城。死楊空株,有時而稊。夫人此去,永永無期!」。只看字面意思,這話說的是丘墟荒野破敗了,有天還能再建新城,死去的楊樹中空了,有天還可能再發新芽,但是媳婦兒你這一走,那他喵的就是啥時候也回不來了啊!

場面非常感人。

錢鍾書說,因為「枯楊生稊」這個出自周易的典有其特定含義,也就是老人續弦,所以墓志銘這兒就不能用,用了就變味兒了。管錐編里原話是這麼說的:

「作者牽於押韻,用《易經》語,遂成語病,若向死婦宣告:吾將續娶新人,汝則一暝長逝。」

媳婦兒你就安心去吧,我再娶一鮮果兒就妥妥的。人媳婦兒都死了,悼念亡人的墓志銘他這麼解釋,是不是很嘴欠的感覺?

你翻翻管錐編,裡面很多這種段子。

另外,管錐編這部著作,作者對它的期許很高,也是包含著強烈的用世之心的。

這部著作成書的年代,文藝學的空氣還是挺緊張的。馬列美學一家獨大,出來的作品也是具有很濃重的意識形態色彩。學過文學史的都知道尿性人周揚,天生一張作報告的臉,是文藝圈的扛把子。錢鍾書那會兒的文藝空氣大概就跟尿性人的臉差不多。但是管錐編一百多萬字的巨著,沒有一個字兒鳥過什麼意識形態。用丁玲形容楊絳《幹校六記》的話說,這才是最大的反動派。也算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吧。你想在那個時代還堅持作品說人話,說自己話,甚至罵了人都沒被發現,這是什麼段位的逗比?

除此之外,管錐編對當時的政治氣氛也是多有不滿,常常拿歷史說當下,雖然隱藏的比較深,抓出來也是活脫脫的思想反動。比如《周易正義七 頤》結尾有這樣的話:

「……諸如此類,皆斤斤嚴口舌之戒而弛口腹之防,亦見人之懼禍過於畏病,而處世難於攝生矣。」這句話可以這麼翻譯:你讓百家爭鳴,又說是引蛇出洞,逼全讓你一人兒裝了,以後日子還怎麼過?

最後,如果題主你是因為管錐編太厚了、被別人捧的太高了所以望而生畏,我推薦你看錢鍾書的《談藝錄》。個人感覺談藝錄相對於管錐編來說,系統性更強些,沒那麼厚,你用好百度,碰到不認識的詩人名號、沒聽過的詩句就隨手搜索下,基本上是沒問題了。相信我,這本書的有趣程度,絕對要遠遠大於它的艱澀程度。錢鍾書會像陳寅恪那樣旁徵博引,開開腦洞,但絕對沒有太多繁瑣的考證,而且涉及到的人物,什麼李賀啦、李商隱啦、黃庭堅啦,也都是我們打小就聽過的。

要是連《談藝錄》都覺得艱澀,那就看周振甫寫的有關錢鍾書的東西吧,高中語文水平絕對無障礙的。


論文科生如何裝13。

讀詩詞沒有十來年不要讀詞話詩話。

看菜譜食譜,吃不飽肚子。

雖然看了菜譜食譜你會報菜名。但人家一看你面有菜色,飯都吃不飽,就知道你在說相聲。

當然也會有呆瓜稱頌你,生活好啊,吃得真奢侈,美食家。

文科一開始搞這些高大上的。
正如沒有江南六怪的苦功夫,就去學九陰真經,如梅超風一身邪僻武功下肢癱瘓算好的。

文化說到底是個積累,厚積薄發,厚積是因,薄發是果。

這世界上一種書最害新手。讀了一本就好像讀了很多書的。

其實錢老,他好像一匹馬,吃了很多草,才開始說這裡的草跟哪裡的草味道有什麼區別。

這事錢老做得,陳寅恪做得,王國維做得,你我做不得。

還是學郭靖,先練粗苯功夫,練學風學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一上來就看九陰真經總綱會走火入魔,不知所云。

文科的特點就是入門很容易,刻意想裝13也很容易。

但真要學什麼,不是天資聰穎,只能是水磨功夫。而且要頓悟

有些人,可謂是關注快十年,我真是看他下了有二三十年功夫,目前水平也不咋滴,所以知道所言不虛。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老舍先生,小說戲劇散文,中英雙語寫作,都算國際影響大家。

數來寶也溜。養花養貓也是專家。

寫詩還是稱讚花色千種花色千重的水平。

大約養花對這句特別有感覺。


管錐編是一部札記體的書,是一部旁徵博引的集大成者的讀書筆記。這樣格局的書天然就跳脫意識形態的桎梏是毫無疑問的。

這書只適合和錢鍾書一樣經史子集閱讀量極其豐富,學貫中西,棋逢對手的人閱讀。私以為所有的札記體都不適合當作文獻索引去細細分析,而需要把自己的內功提煉到一定修為之後,再讀來就有逛論壇看影評書評和長微博的酣暢淋漓的感受。

我比較熟悉史記和資治通鑒,所以廿二史札記這樣的筆記讀起來就相對有味。錢鍾書的我只能看看談藝錄,管錐編等將來閱讀量上去了以後再啃。


紙質單機版知乎

管理員:鍾書

提問者:墨存

答題者:槐聚

內容:牛津大學圖書館摘抄心得、巴黎大學圖書館摘抄心得

(其實我一直懷疑楊絳是主導者,一般聰明男人背後的女人其實才更聰明)


[原創]教你怎麼讀《管錐篇》 【貓眼看人】

發現很多網友覺得《管錐篇》是「天書」,這是因為大家不了解《管錐篇》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管錐篇》是錢鍾書的一本筆記總集,其中彙集了對《周易》、《毛詩》、《左傳》、《史記》等書的評註。大家讀不懂主要有三個原因:
1.舊版書都是繁體字,且排版混亂。
2.這是一本參考書,需要對照著原書閱讀,就好比一本《數學習題答案集》,你一眼看去就是「1.選擇題:ABACD,DDCAA,2填空題:多項式,0, 正三角形」。當然會覺得不知所云。
3.錢鍾書將自己掉書袋的毛病發揮到了極致,引用大量的文獻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你只要跳過這些引用文獻,先理解其主體部分,就能很容易的讀懂。
要讀《管錐篇》對某書的注釋,理論上就要先讀原書。《周易》,理論體系龐大,專有名詞晦澀,好比現在的《量子力學》;《左傳》正相反,看似平鋪直敘,實則微言大義,好比如今的《中共黨史》,這兩本書非名師指點不得入門;《詩經》倒是可以一讀,但讀《毛詩》就請謹慎,如果你看新聞聯播會頭暈嘔吐睡不著,看《毛詩》恐怕也會有同樣的反應。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推薦大家讀讀《管錐篇》的《史記》部分。當初在高中讀《史記》時,也確實拿了《管錐篇》作參考,爾後寫了幾篇《史記》的讀後感讓老師驚為天人。如果你還有孩子在讀高中,也可試著推薦他一讀。
下面我會為大家解讀《管錐篇》對《史記》中《陳涉世家》的評註,之所以選擇這一篇,是因為《陳涉世家》很多人在高中時學過。沒有學過的也別著急,聽我講一下這個小故事:
話說陳涉(就是秦末起義的陳勝)原來是個種地的苦哈哈,有天就和一起種地的人說:「誰要是發達了,不要忘記窮哥們。」結果別人都笑他:「一個種田的也會發達么?」 後來,陳涉真的做了王,當初的一個窮哥們就來找陳王,陳涉開始對他也還不錯。誰想這個人不上路,到處宣揚陳涉過去的糗事,讓陳涉很沒面子,最後這人就被陳涉咔擦掉了。
下面是錢鍾書根據這個故事在《管錐篇》中寫的評註,我的註解用了紅字,所有掉書袋的部分用了藍字,讀的時候可以先讀紅字,再結合讀黑字,最後讀藍字。

史記會注考證 第十四 陳涉世家
「貴毋相忘」和「貴易交」
標題——由「貴毋相忘」和「貴易交」這一對矛盾而想到的。
第一段講「貴毋相忘」:
輟耕隴上,長恨久之,曰:「苟富貴,毋相忘!」
按《外戚世家》記薄姬「少時與管夫人,趙子兒相愛,約曰:「先貴毋相忘!」」。
又記衛子夫「上車,平陽主拊其背曰:「行矣!疆飯,勉之!」即富貴,毋相忘」。
「即」可作「若」解(見前論《趙世家》),即「苟」意,而此處又無妨做立即解。
蓋皆冀交遊之能富貴,而更冀其富貴而不棄貧賤之交也。

第二段講「貴易交」:
《後漢書?宋弘傳》光武帝引諺曰:「貴易交」
《唐摭言》卷二王冷然《與御史高昌宇書》曰:「倘也貴人多忘,國士難期」
《全唐文》卷二一四陳子昂《為蘇本與岑內史啟》曰:「然親貴盈朝,豈忘提講?」
蓋人既得志,又每棄置微時故舊之失意未遇者也。二事節人情世道之常。

前兩段講了,我們常希望朋友富貴後不要忘記貧賤之交(貴毋相忘),但往往富貴後又會拋棄貧賤之交(貴易交),這兩種都是人之常情。下面分析為什麼會如此:
然伙涉為王,初未矢故。同耕者遮道而呼,涉即載與偕歸;客自「妄言輕威」,致於罪遣,乃累涉亦被惡名。
《西京雜記》卷二記公孫弘起家為丞相,舊交高賀從之,怨相待之薄,曰:「何用故人富貴為!」揚言弘之矯飾,弘曰:「寧逢惡賓,不逢故人!」
是則微時舊交,正復難處,富貴而相忘易交,亦有以哉。
地位差距太大了,很難相處,這就是「貴易交」的原因。

文言隨著時代而變化,越是離我們的時代近就越是容易理解。從這種意義上講,拋去所有引用的文獻不看,而只看錢鍾書的評註,《管錐篇》是相當易讀的一本文言書。而讀懂了錢鍾書要表達的意思後,再反回去細讀其中的引用,對照錢鍾書的評論,體會其中的意味,又會增加你對文獻的理解。至於旁搜博覽,一一查閱這些引文的出處,就交給那些老學究去做吧。
Ps:《管錐篇》是一本深度裝逼工具書,牢記其中的幾章(包括其中的典故),在言談時好似不經意地提到,旁徵博引,往往能瞬間將你的形象提升好幾個層次。而另外推薦給理科生一讀的裝逼工具書有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和黑格爾的《小邏輯》,如果你離散數學和抽象代數能得B以上(不是說一定要學過,而是指等同的邏輯、理解能力),就很有希望看懂。如果有文科生在你面前裝逼時,談談這兩本書,往往有一擊必殺的效果(笑)。


-

想親近「管錐編」,有個「邪門歪道」可以走:

去看「賊道三痴」的網路小說「上品寒士」。

小說里,一堆東晉世族,整天就是耍嘴皮子鬥智(名仕清談)。

豐富到叫人吃驚的材料,據作者自己說,幾乎都是來自「管錐編」。

這小說我不是很喜歡(主要是穿越小說中,少見的悲催主角,爽度不夠)。

但說真心話,能看到一個小說作者,把「管錐編」作素材,活用到這程度!

只有一個字:「服」,真心服氣,確實利害。

(可惜「賊道三痴」這位聰明無比的作家,已然早逝,惜哉。)

(說個外話,他的小說「皇家娛樂指南」也是堆玩資料,到叫人吃驚的地步。)

這是我建議的「費邊策略」:利用「上品寒士」可以親近「管錐編」。

利用那小說,你會很容易知道,錢鍾書到底在搞什麼鬼?

而那些翻來複去的啰哩叭嗦,原來真是中國文人數千年的菁華。

你也會明白,錢鍾書的思辯文字,到底有個狗屁作用?到底可以用在啥鬼地方?

經過「上品寒士」那小說,你會驚訝發現,有好多爭論,真會叫人看的驚心動魄。

讀完小說,我就一個感想,再不敢胡說啥「魏晉清談」了。

那所謂的「清談」二字,可不是等閑功夫(我真心承認自己的無知)。

總之。

你若沒有深厚的古文學造詣,直接捧上「管錐編」來讀,太難矣。

那得有萬分的積累,看錢鍾書耍玩他的腦汁,絕非一般文學養成可以理解。

我所聽過的人,讀這書,完全不用積累的天才,只有一位,韓寒。

人家韓寒自己公開說了,他還是小高中生時,就能讀來開心。

(這不是黑韓寒,這是批評他。OK?)

是的,誰敢公開說「管錐編」容易讀的,在我眼中,都是吹牛皮無誤。

許是我身邊的人全都水平不夠吧?大家一致感想都是,此書太難讀懂、讀通。

讀著讀著,幾乎全都棄卷而逃。

(但讀「上品寒士」卻是不會。)

-


主要是錢老對我國十部古籍——從周易到史記到太平廣記等的閱讀心得@_@
錢老這部書可以說是中國比較文學的開山之作,但其成就遠遠超出比較文學範圍。每一個小問題都能被現代教授稍稍深入加工成一篇論文然後發表,想想就是始祖級的存在@_@

但是原文並不可怕,通常所說閱讀障礙個人覺得是繁體,感謝古文老師大二時候壓著我們抄完了繁體字表……三遍,共四萬字@_@
不過《管》中的繁體字並不是很生僻,有點耐心都能看得下去。看完之後你就對最近那些詩詞大賽節目不屑一顧@_@

每一篇開頭是對古籍原文引用,然後展開,索引了浩瀚書海中其他可以比附的句段(這種引用功力是恐怖的),然後生髮自己的感想;雖然是文學書,但內容往往涉及中外哲學心理學,不管正經不正經的內容都能被他說得頭頭是道@_@。

看完這部書,你大概可以完整地了解中國詩詞書畫中大大小小的問題,錢老是要追求人類共通的詩心文心,所以很多片段都能引起我們共鳴和莞爾一笑。要想更偷懶更愉快地了解一下,可以先閱讀《悅讀管錐編》,裡面是各種「」段子的集合@_@

坑的是我們圖書館架上沒有……所以只能自己買,對窮書生來說有點小貴@_@
然而收穫跟書價根本不成比例……

本來是想提問相關問題的,卻看到被人捷足先問了就順手寫下,閱讀快感不高見諒@_@


想想不能對這部聖書敷衍就po個照


啊……問了下叔燏,然後我的閱讀方法大家參考就好,畢竟我對學術性的東西了解很少。如果做學術的話,閱讀方法可能和我這個就非常非常不一樣了……

以下原答案

關於寫什麼的看目錄就知道啦,周易正義、左傳正義、史記會注考證、老子王弼註等等……像上面答主說的,類似於讀書筆記。但錢大人並不是要領著讀者把這些書過一遍,他主要還是單獨選取裡面一些句子或者字詞,然後進行考證訓詁腦洞發揮什麼的。我個人感覺它與文本的聯繫並不太強,即使沒讀過《周易》《毛詩》也可以上手,當然比起讀過的來說難免會缺少一些體悟。

錢大大一般是先從文本中引出某句話,然後給出前人論著中對這句話的解釋,他在分析後再給出自己的結論。看到有「按」這個字的時候可以注意下。接下來就是showtime了,各種舉例各種秀學問,經史子集中外小說莎翁黑格爾,哦這時我基本什麼都不做,跪著聽就好。比方前段時間知乎有人問,古今還有哪些像破釜沉舟一樣的故事?這個問題就可以參考《管錐編》項羽本紀那篇。錢大人分別舉了武王伐殷、孟明焚舟、葛從周閉門後戰、《苻健載記》里既濟焚橋等例子。

大多讀者閱讀難度可能主要在繁體和文言。我覺得可以先去補王力四冊《古代漢語》,再看感覺會好一點。遇到不認識的字要查字典,有一個查一個,不要偷懶。再剩下就是時間問題了,我好像20幾天前買的三聯書店四卷本,每天都在看,到現在也就看完一卷多點……我看著看著就摸魚去了,僅供參考。

體驗就是,即使不做學術,也蠻值得看。裡面一些妙喻很有《圍城》風格,還有錢大大在書里展現出的對世態人情的把握也很精準。

最後列舉幾個行文有趣的地方。

《昭公十二年》那篇有句「且夫《易》不可以占險。」《正蒙大易》說「《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錢大大就吐槽說「鬼神之善善惡惡復即鬼神之炎涼勢利也。」

吐得一手好槽……

還有講到「玉趾」這詞,《登虎牢山賦》有「步玉趾以升降,凌汜水而登虎牢」,後面吐槽說「竟自尊汗腳為玉趾」。

再補吧,先吃飯了。


起先,錢老的《管錐篇》我是在周振甫的《文章例話》里看到的,自認根本不是什麼天書,也不知為啥別人譏笑這書是「掉書袋」,裡面的難點還是你古文沒學好,古文學好了,就沒啥難度,錢老在《管錐篇》里自己說的話還是比較通俗易懂的(個人意見),不懂就是那些整段引用,引得你覺得自己古文很白痴的那些段落。


你不看他看的那些書,是沒必要看管錐編的,何況它用的又不是現代語言。


是筆記體的但不全是讀書筆記。
書中涉及到文學、史學、哲學等各個學科的各個方面,內容太寬泛了,實在要定性只能說是寫文化的了。要看懂這書需要有很深厚的文學積澱,再加上是繁體字,更讓人望而卻步了。
另外題主喜歡錢鍾書先生是因為《圍城》、《人獸鬼》和《寫在人生邊上》這幾部比較通俗的作品嗎?我個人覺得《管錐編》和《談藝錄》才是真正的錢鍾書,畢竟他首先是學者,然後才是作家。


由於管錐編是對很多經典名著的注釋和解讀,所以:
第一步,根據管錐編的目錄去尋找對應的經典名著的章節原文;
第二步,仔細閱讀原文;
第三步,回頭翻閱管錐編里對名著原文的解讀;
第四步,重新閱讀名著原文,把管錐編里的解讀用自己的話標註在原文旁邊。
第五步,鑽研下一篇,回到第一步


接緒又超越了古代「札記體」的一本好書。
在錢鍾書先生之前,勤做札記,是學者的必備功夫,有些能做出花來。如王應麟《困學記聞》、顧炎武《日知錄》、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劄記》、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等,就是個中翹楚,更不用提散落在私家筆記中的琳琅滿目的好議論了。
《管錐篇》就是這一傳統下的產物,但得益於錢鍾書先生的西學功夫,故能較顧、王、趙、錢等先賢更近一層步,不僅打通古今,且打通中外,原來是縱線的、橫面的聯繫與生髮,現在成了立體的、多維的交叉與互注,更好玩,也更難懂,以至於有了「天書」之名。
前面已有回答提到《管錐篇》的重心在於「析辭」,可謂切論。是書海量徵引,往往都是為了說明某個藝術學——更準確說,是修辭學——的問題:「經」、「史」、「子」的材料,常常是為了「集」服務的,而「集」的問題,又常常是到「經」、「史」、「子」里尋根的。這也是《管錐篇》和前面提到的幾部「札記體」代表作最大的不同所在:從對思想經典、歷史經典的考據與議論,轉移到對藝術經典的梳理與總結。雖然此書到底是否具有預先設計好的一完整體系還是有待討論的問題,但從目前的閱讀體驗看,錢鍾書先生應該是有意識的在深鑽某一大塊領域,而非單純的炫學耀才。
最開始接觸此書,純為裝逼,但剛翻開,沒看幾頁,就讀不下去。後來隨便拿起,翻到哪頁看哪頁,反而興趣盎然,像是在看一條條精彩的長微博,尤其是「經」以外的部分,如「史」、「集」的不少議論,妙筆尤多。這或許也與我慢慢的習慣其它「札記體」的體例有關。因此,若題主有意閱讀這書,建議從後半部分讀起,不求連貫而下,隨意就好,或許更易進入、體會。
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完,但每讀到會心處,總能為錢鍾書先生敏銳的直覺和漂亮的表達所折服。後來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也有類似感覺。總覺將這兩位擱一起,對照著看,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很有意思。
也會感慨,或許現在推行的「論文體」未必最適合人文學者。不少大學者著作等身,但其中真正有價值的乾貨,或許還抵不上前輩學者一條短短的札記。
回答若有不當之處,還望海涵,敬請指正。


無意這個話題又翻到了時間線,贊成某位答主看法,錢水平不行,視野太狹隘,放在今天估計也就是個普通文科畢業生水平。所以名氣大,世無英雄,豎子成名罷了。
應該來說,如果不是特別執著,完全沒必要看。
原因只是對四本書的一個註疏,讀書心得罷了,看他的不如看原版的詩經,史記,左傳,易經。而且咬文爵字掉書袋,搞的很高深的樣子,但是語感完全不行,缺乏行人流水流暢感,也就小學語文老師的水平。
而且史記的歷史價值也不高,完全是一本文學書,周易算命卜卦也是靠京房易,梅花易數之類,他真心就算了。詩經自己看就行了,左傳更是什麼不到黃泉不想見的儒學渣渣思想。
還有另外錢穆吧,先秦史,真心尷尬,完全就是翻譯史記,毫無半點質疑和實際價值,先秦還是劍橋中國史靠譜點,他在國外混混學位,估計方鴻漸的水平罷了。


謝邀

如果非中文專業研究生,我覺得沒必要讀《管錐編》。。。。。。還有很多書都很好,看別的吧。。。。


《人生邊上的邊上》之類的,大約是一個慈眉善目的寬厚長者對著自己的孫子講過去的故事;

《圍城》和《洗澡》呢,便是一個中年人推了推鼻樑上的眼鏡,用段子調侃這一路的坑;

《談藝錄》嘛,是班上的學霸作的讀書筆記:嗯,這個問題我簡單講幾點;

至於《管錐編》,類似於學神躺床上時開的腦洞:夾逼定律收斂否?量子波粒貓兒油~啊大腦中思想的光閃爍如禮花,啊~啊~啊~


內容主要寫的什麼?類似於讀書筆記么?

  • 翻翻三聯版的目錄(非常扼要),就知道了。
  • 不算一般意義上的讀書筆記,而是經史子集雜論。因為管錐編不是專門針對典籍本身的分析與評論,更多是順著經史子集進行的文本訓詁和修辭研究。

應該如何去閱讀?

  • 不一定需要先讀經史子集原本。
    因為每則管錐編雖然來自某一篇古文典籍及其註解,但他的目的不是幫你通篇理解原本,實際上錢鍾書只是針對其中的幾句話、幾個字來展開,基本不會過多涉及前後文,大多是在該主題下引用其他典籍中的文本段,予以比較發揮。
  • 需要熟悉古文斷句。
    管錐編不好讀在於錢使用了文言句法,因此習慣了錢的文言表達習慣就能像白話文一樣「讀」了。比如讀多了,你會發現錢習於古典詩文,句子大都是對稱式的。
  • 找你感興趣的地方讀,跳過不懂的繁複徵引的文字
    例如可以從書中感受到錢對古典詩文的修辭學問十分有興趣,論得興起,可以長篇累牘百家千詩地說明幾點抽象的經典修辭妙筆,如果沒有錢老那般興緻,此時就可以跳過了。
  • 注意找錢老自己的評述。
    書中在大量引文之後,需要多注意「夫/蓋」、「竊以為」、「嘗試論之」等語,因為這些詞之後一般就是錢老自己的一番論述。
  • 要揣摩、要懷疑
    錢鍾書是個書蟲+老文匠,就跟他所分析評論的許多文本一樣,他自己也是極善於作文之法,沒寫的不一定沒意思,寫明的不一定就是明面意思——也不見得就全對。

  • 完全可以像黃永玉老頭這樣,「優雅」地讀——

黃昏後,吃過晚飯的男人懶坐在自己卧房靠椅里,
一盞落地燈溫馨地順著肩膀照在左手捏著的《管
錐編》六卷八,講著貓和狗的地方:「......吾人嘗
有俗諺云:『貓認家不認人,狗認人不認家』。一文
家嘲主翁好客,戚友賁來,譬如貓之習其屋非好
其人......」 正好貓躺在身側,狗卧在腳跟,想到貓
狗的習性的確是這麼一回事,覺得古人也都和自己
的想法一樣,不免小有得意,於是,右手在左腳大
腳趾二腳趾縫間上下求索,並優雅地把成果緩緩地
送到鼻子跟前......這種詩情畫意境界,誰有過厭惡情緒?

(《無愁河的浪蕩漢子》)


這個書就是對古人帖子的回復集。知乎回復痞的人有許多,古代也不少。這不是錢鍾書有多大學問,而是當時沒有知乎,所以只能回復古代帖子。

實話實說,以錢鍾書的教育背景來說,就是清華外語系,留學一年多,在國外只取得一個學士學位而已,並非他自稱的什麼副博士。一百年前教育水平是不能和今日相比的。就算現在這樣的學歷在現今的普通高校,也是沒有教師資格的,現在想入大學當老師,必須真博士。

那麼看看他實際能力如何?外語系,就是看翻譯,他沒有一本中譯英的著作,也沒有一本英譯中的著作,對,一本沒有。到是有幾封英文書信,其用詞造句達不到現今三本外語系普通畢業的水平,基本詞不達意,中國式英語的代表。

那說了,錢鍾書不是譯過《毛選》嗎?你要是相信他的吹牛,那不是你的智商問題,那是你道德有虧。我最近大致把《錢鍾書英文文選》瀏覽了一下,文中錢鍾書的英文洋溢著濃厚的中式英語味道,可以說是狗屁不通,老外是一句也看不懂的。而毛選是母語級別文學家的譯著,咋差這麼多?仔細查了查,原來冰山真的在水下啊!大冰山原來是真博士。這小蝦米爬到冰山尖端上跳舞,就看到他了!靠!真欺人太甚。

至於《管錐》,是錢鍾書一貫忽悠的代表作。講的都是儒家那些東西,為什麼是儒家,因為一千年來識文斷字的都講儒家,一千年來論文無數,成果最多。他就是看了這些論文之後,又加了自己的一些感想,胡編亂造忽悠文盲。前提就是古人已死,不能起訴他知識產權。

解放前中國人百分之九十是文盲,錢鍾書識文斷字,又能忽悠,頗有一點小市場。改開之後,儒學大興,就彰顯錢鍾書的大儒價值,幾乎無人不知了。他就是沒想到,現今教育爆炸,人手一個手機,他那個只能忽悠一時,非常短暫的一時,即~跳樑小丑是也。


讀不懂,又想征服的書排名第一 =。=


推薦閱讀:

有哪些適合入門級讀者的書?
你喜歡的讓人臉一紅的深情句子?
有哪些堪稱偉大的科幻小說?
為什麼憂鬱的愛情充滿魅力,悲劇的愛情能成絕唱?
你有哪些珍藏許久的短句?

TAG:閱讀 | 書籍 | 文學 | 錢鍾書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