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三毛和她的書?


三毛最後一段錄音

這是三毛的電話錄音,包括她自殺前最後一通電話。

50多歲,準備自殺的她,還帶小女孩的嬌憨撒著嬌,說:「眭澔平,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人呢? 眭澔平…… 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

幾乎讀過三毛的所有的文字,現在回想,只記得她和荷西之間的愛,深厚得不食人間煙火,那個人卻沒有血肉,虛幻的很。年少時相信有那樣的愛情,現在已不相信了。

這個世界有種人,她不需要世俗的人和世界,她把自己美好單純的世界,小心翼翼地保存好,哪怕在白髮蒼蒼的年齡,她依舊是爛漫的公主,只有王子才能吻醒她?她需要和她同類的人,聽得懂彼此的語言的人,這樣的人太少,遇到了她就很珍惜。

荷西走了,三毛陷入沉眠,這一次她的白馬王子沒有再來,她也許等的心灰意冷,不想再等待。也許等來的是騾子王子。

這個世界,淡漠世俗,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的人,象泡泡一樣,閃發著美麗有趣的光彩,若世人忍不住伸手,它就破了。有的人懷念它的美好,有的唾棄它的脆弱,有的興高采烈地說它只是肥皂水。

她究竟是什麼呢?

重要嗎?

年少時她的文字讓我感動過,開心過,悲傷過,它們給過我對愛情的美好幻想,給過我對自由自在的性情女子的神往,給過我一段不屬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粗糲現實的時光. 雖然一切都過去了,雖然她死了,但她給予過我的時光不會磨滅。

這麼美好奇特的女子存在過,真好。


我愛三毛。

我讀的三毛的第一本書是《撒哈拉的故事》,那是我在書房中偶然翻出的一本封面已破損、書頁已泛黃髮舊的書。我被書中獨特有趣的故事所吸引了,我沒想到單調乏味的沙漠生活竟可以如此豐富多彩。

相見恨晚,後來,我便在學校書店買到了最新出版的、裝幀精美的散文集《稻草人手記》。我太喜歡這樣幽默詼諧又不失雋永深刻、溫柔平靜又不失洒脫自在的文風了。

遙遠的迦納利島上,三毛活得新奇又瀟洒。這著實讓一個夏季午後坐在悶熱的教室、抬頭只能望著一扇窗戶之外的天空的人,欽羨不已。當我讀到《大鬍子與我》的時候,我發現我碰見了沒有蜜語甜言卻最溫暖真切的秀恩愛。

結婚以前大鬍子問過我一句很奇怪的話:「你要一個賺多少錢的丈夫?」
我說:「看得不順眼的話,千萬富翁也不嫁;看得中意,億萬富翁也嫁。」
「說來說去,你總想嫁有錢的。」
「也有例外的時候。」我嘆了口氣。
「如果跟我呢?」他很自然地問。
「那隻要吃得飽的錢就夠了。」
他思索了一下,又問:「你吃得多嗎?」
我十分小心地回答:「不多,不多,以後還可以少吃點。」
就這幾句話,我就成了大鬍子荷西的太太。

對於所謂「三毛虛構與荷西的愛情」這樣的言論,我真的覺得挺心疼的。難道你們沒有被三毛字裡行間的真情真意所感動嗎。

接著我讀了《溫柔的夜》與《萬水千山走遍》。
前者講述了三毛與荷西在迦納利群島上的生活。兩位流浪者在異鄉過得並不容易。但是,我覺得,三毛是幸福的。本性自由奔放的她,嚮往無拘無束的浪跡天涯,與形形色色的人們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位不乖巧的姑娘,十三歲就蹺家,初中時就逃學,長大後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竟在前世鄉愁的感應之下,又任性地決定奔赴遠方。而深愛著她的荷西,便也毅然決然地跟去。這位不乖巧的姑娘,你可知我從書中感受到的全部是純真與浪漫。

對於我來說,讀三毛的散文就是枯燥的高中生活里獨有的繽紛色彩。
我夢想成為三毛一樣勇敢又純粹的人。

而《萬水千山走遍》,則是在荷西離開後,獨自返台的三毛再度啟程,遊歷中南美洲的所見所聞。這本書,語言平靜、嫻熟,旅者孤獨又堅強。墨西哥、哥倫比亞、宏都拉斯、厄瓜多、智利、秘魯、阿根廷...

可是吶,再壯麗的景色、再奇妙的經歷,都已留不住你了。

一時里,今世今生的種種歷練,電影般快速地掠過,那些悲歡歲月,那些在世和去世的親人,想起來竟然完全沒有絲毫感覺,好似在看別人的事情一般。
大概死,便是這樣明凈如雪般的清朗和淡漠吧!

後來還是讀了最不敢讀的《夢裡花落知多少》。不願看到在荷西意外去世後,三毛悲痛不已的模樣。

荷西,我回來了,幾個月前一襲黑衣離去,而今穿著綵衣回來,你看了歡喜嗎?
向你告別的時候,陽光正烈,寂寂的墓園裡,只有蟬鳴的聲音。
我坐在地上,在你永眠的身邊,雙手環住我們的十字架。
我的手指,一遍又一遍輕輕划過你的名字——荷西·馬利安·葛羅。
我在心裡對你說——荷西,我愛你,我愛你,我愛你——
這一句讓你等了十三年的話,讓我用殘生的歲月悄悄地只講給你一個人聽吧!
蒼天,你不說話,對我,天地間最大的奧秘是荷西,而你,不說什麼地收了回去,只讓我淚眼仰望晴空。
我愛的人,不忍留下你一個人在黑暗裡,在那個地方,又到哪兒去握住我的手安睡?
荷西,我永生的丈夫,我守著自己的諾言千山萬水地回來了,不要為我悲傷,你看我,不是穿著你生前最愛看的那件錦繡綵衣來見你了嗎?
我渴了,倦了,也困了。荷西,那麼讓我靠在你身邊。再沒有眼淚,再沒有慟哭,我只是要靠著你,一如過去的年年月月。

三毛,我願相信你化身為追求自由的天使了,飛往一個有荷西在的地方,遠離這片哀樂人間。

我愛Echo。
感謝她讓我明白了什麼是愛。


最近看毛姆的書,發現了原來三毛和書中主人公克里斯特蘭很像,都是遊走他鄉,追尋夢想。毛姆得出的解釋如下。

我總覺得有些人沒有出生在正確的地方。偶然的命運將他們丟在了特定的環境里,但他們總是對不知在何處的家鄉戀戀不忘。他們是生身之地的過客,從孩提時代就熟悉的林蔭小徑,或者曾在其中玩耍過的熱鬧街道,都無非是人生路上的驛站。他們始終把親友視同陌路,對生平僅見的環境毫無感情。也許正是這種疏離感推動他們遠走高飛,去尋找某些永恆的東西,某片能讓他們眷戀的土地。也許正是某種藏得很深的尋根意識,督促這些天涯遊子重返他們祖先在湮遠的太初便已離開的故地。有時候,人會偶爾造訪一個地方,卻神秘地感受到這裡就是他的歸宿。這裡就是他朝思暮想的故鄉,儘管周邊的環境他從未見過,儘管當地的居民他素未謀面,他卻願意安頓下來,彷彿這些都是他生來便熟知的


華麗分割線
台灣作家李敖曾經這樣評價三毛
"一個自殺的人還依然熱衷於勸別人珍愛生命"

但是自殺並不代表不愛生命吧,愛生命從來不至於計較誰活得更長或者以怎樣的方式結束生命,她所追求的不過是無盡的自由。自由地生,自由地死!

好多人窮極一生也不過是追求自由!


一百個人眼裡有兩百個三毛。

高三時我對三毛的喜愛到達了最高峰,於是加了豆瓣的小組留下聯繫方式想要結識幾個同好。

在對暗號一般交換了各自最喜歡的章節語句之後,加了幾位qq好友。

其中有一位男性,加好友之後其實也沒怎麼聊,倒是他從我的空間中對我有了少許交流和了解。

突然有一天,他和我說,你馬上高考完了,就要解放了,我呢馬上就要結婚了,在我結婚之前,在你暑假之中,你敢來WH找我么?你看,我們喜愛的三毛就是多麼一個風一樣的女子呀,你看她在幾個男人間來去自如,你敢像她一樣嗎?

我……拉黑一個瘋子還是敢的~(′??`*)ノ

上面講到的這位,在最初的交談中,我認為他對三毛不能說不了解,書基本是全部都讀過了呢。

可是他依舊發表了這樣奇葩的觀點。而這問題下形形色色的看法又何嘗相同呢。

還是那句話,當我們在讀書,其實是在讀我們自己。我們更願意讓自己看到什麼樣的三毛,就會看到什麼樣的她。

所以」評價「這件事,還是交給自己的內心就好了。ヽ(*?ω?)?


人物 | 閆紅:論三毛的世俗和涼薄

曾經被忽略與羞辱的挫敗感,不會那麼輕易就從心中抹去,即便隨著境遇的轉變,變成活潑開朗的另一個人,依舊有個小聲音在心裡住著,時不時地跳出來,要求你,說點什麼,證明自己。

虱子也好,瑪麗蘇也好,感謝那些年我認識了這麼可愛的一個人。至少她讓我意識到,曾經那麼格格不入的一個小孩兒褪去自卑、內向是可以和別人愉快地玩耍的。

我的感受是大部分師長對讀三毛的書都不太建議或者持有保留態度,我欣賞她是因為她的異類氣質,讓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另外一種活法——把他人的、世俗的眼光看淡。她教會我認識愛,沈從文、李澤厚教我認識美,並且無比珍重。

我避開無事時過分熱絡的友誼,這使我少些負擔和承諾。

我不多說無謂的閑言,這使我覺得清暢。

我儘可能不去緬懷往事,因為來時的路不可能回頭。

我當心的去愛別人,因為比較不會泛濫。

我愛哭的時候便哭,想笑的時候便笑,只要這一切出於自然。

我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故事講的好,就不要去究詰真假了吧。「滿紙荒唐言」都換不了一絲的觸動,那是三毛的悲哀。


展示一件華袍,這就夠了。

剛剛看到這個文,《論三毛的世俗和涼薄》(見Tingting答案),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張愛玲告訴我們,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三毛只負責展示華袍,把找虱子的任務交給了讀者。」

初中時候第一次接觸三毛,就好像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門,「呀,原來還可以這樣過一生」。 三毛可以說影響了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這種影響一直持續到現在。

曾經因為三毛事情的真假和旁人爭執過很多次,後來漸漸的就不再爭了。

其中的原因,其實有兩個階段

開始,隨著慢慢的長大,也明白了三毛其實真的並沒有那麼好,她的故事確實有講不通的地方,她也確實對人和事美化了許多,這是不再爭執的第一個階段,因為覺得,「唔,你們說的確實有道理」。

可後來,又覺得,其實不管那些故事是真是假,都無所謂了,這是我的第二個階段,因為覺得,「管它如何呢」。 我承認三毛的故事,美化的太多,確實只向我們展示了華袍,但是我現在想說,展示一件華袍,這就夠了。

虱子是爬滿袍子的,但是賣袍子的人不會讓你看見虱子,不是嗎?她讓你喜歡上這件袍子,就夠了。三毛讓我喜歡上這個世界,那些虱子是由我自己去發現的。 很多年後,我走出那個象牙塔,真的穿上這件袍子,我承認裡面的虱子讓我難受,但我不怪給我華袍的三毛,至少我還有件美麗的袍子呀,這一直是我熱愛這個世界的源頭。

前幾年看到那本《三毛真相》,大致講三毛的故事都是假的,編來騙人的。我現在想問,這重要嗎?探究三毛是怎樣的人品又重要嗎?討論她是否世俗,又是否涼薄,重要嗎? 我只是看到了她展示給我們的東西,看到了對自然對世界的熱愛,看到了樂於助人的熱心,看到了真性情,看到了流浪,看到了洒脫。至於這些是不是真的,我不在乎。 有時候我看事情寧願只看表面,她展示給我們袍子,我就只看袍子好了,何必去掀開她的袍子,再跑去告訴大家「喂,你知道么,三毛的袍子下面,爬滿了虱子。」

如果我以後有了女兒,在她十一二歲的年紀,我還是要她看三毛,而不是看張愛玲,我不想讓她太早明白世間的涼薄。

至於那些虱子,讓她自己去發現好了,我也會只給她展示袍子。


( ⊙ o ⊙ )……不要黑三毛…… 曾經超愛她~~ 現在也很多謝她~~

一群人去旅行,有人想法很不一樣,有調色有構圖,拍出非常有故事的照片。
有些人只是到此一游。然後說,前者過於藝術加工是不對的。
唔,這樣不好。
三毛從不同角度講自己人生,用有趣方式重新解讀,讓瑣事也有趣起來。

那時生活在小鎮,沒什麼書可讀,買盜版書讀撒哈拉,讀她各種奇怪故事,講她婆婆,講她曾自閉內向。讓我一直心心念念超愛沙漠。看漫天風沙覺得美得無與倫比。
第一次去庫布齊沙漠徒步時候,感覺親切很像回家。後來看塔卡拉瑪干,也覺得美。
最後終於去撒哈拉,雖然沙漠小鎮居民並不如書中描寫,小鎮生活也並未特別有趣。但很高興躺在沙子上說,啊,我了心愿!
三毛溫暖有趣,那些如水文字,給某個小鎮姑娘,幻想空間。

記得她有讀者書信往來,有些惡意攻擊,尤其荷西死後的讀者來信。而三毛全部溫柔善意去回應。太讓我意外了。
每次看來信都想,這麼惡意的內容,我一定撕信不理會,而她還是善良正面回應。
不明白,但很感動。
很多謝她的文字。把小鎮青年從故事會、知音、讀者里拯救出來。世界上居然有這樣有趣的女子。她那麼美那麼好,因為有她,讓周圍也變得不一樣。
這是多麼有趣的事情。

長大後喜歡李敖,李敖見過三毛多次,對她評論挺刻薄,當時覺得難過,但想不到反駁句子。
今天知乎再次看到類似評論。但這麼多年後,這次終於想到答案,可以參見電影《大魚》:

也許父親的敘述有修飾的成分,但在他的心中,那些經歷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是充滿激情和想像

她講故事時也許加了些濾鏡,讓事情更有趣更精彩,讓平常事件也特殊起來。
而她講述的故事,激發另一個人對美好的嚮往。這沒有什麼不好。
若用記錄體描述沙漠小鎮人均收入、日照溫差、性別歧視和當地教育,怎麼可能讓我多年後念念不忘撒哈拉?怎麼會讓我趴在撒哈拉沙子上,滿心歡喜,終於觸碰心中聖地。

我很多謝三毛。她是一個溫暖的女子。
也是她,讓我想做一個溫暖的女子。
也許並未如她一樣有趣博學,但真的變好了一點點。多謝。
Echo,有你真好。

————看到評論後補充——————
周日睡前看到提問,掃了一下答案,大部分都是負面評價所以來答。
三毛寫過好多好多內容,包括自己跟家人爭執,包括幾次想不開的死結,她並未掩飾。
三毛,讓我們看世界角度又多了個。
曾經有篇她做記者採訪某個商業人士,邏輯性非常強,有禮貌有大量相關知識非常得體。
她能寫不同風格東西,不是只寫了撒哈拉。
世界豐富多元,三毛的存在,讓我們看世界又多一個角度,怎樣說來,她都未錯。
且一直心心念念有趣向善,是個美好的人。
生物、地理、化學、邏輯、心理學、法律,學校有教,書店也都有大量書籍。
不能因為邏輯理性重要,就貶低小說作者。
世界多元,美好想像力,也很重要。


我只是搬運工~
朱天文還是朱天心在一次訪談中談到三毛如是說(大意):「三毛很好的一部分是她作品的國際視野,面對西方文化的時候不會有台灣大部分作家那種"義和團"心態。但是就寫作而言,三毛對文字的處理是很直接的,她生命是什麼樣,她的文字就呈現出什麼樣的面貌,沒有什麼厚重的負載。所以她最好的東西,都是在她生命力滿滿、在她最單純地去生活的時候出來的東西。當她人生遇到問題的時候,她對文字的處理就不太好。問題是一個人不能永遠保持那種昂揚的狀態,她花了太多時間去處理周邊的事情(猜測是指寫作之外的事情),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要,什麼都周全,這是她很可惜的一個地方。」

私以為這段評價很中肯,三毛的作品之所以流傳,我相信絕對不是因為其作品的文學價值,而是她生命經歷的傳奇性。至少她為廣大文藝或自以為文藝的女青年樹立了一個生活標杆,「像三毛一樣去流浪,去愛」從此成為了一些人的信念。但是說實話,她的東西還是瑪麗蘇了一點,她也絕對稱不上是頂級的作家,大概就是不錯的旅遊專欄撰寫者吧。


高中時讀過三毛所有的作品,她至今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
有段時間我甚至覺得我喜歡的人就是她。
她前期作品的喜,後期作品的悲都讓我不能自已。
空間一位女性好友的日誌很好的表達了我對三毛書的感受。

讀書記之三毛
草兒
有時候一整天,都在捧著手機,不是在玩遊戲,而是在看書。看大多數人的書,哭,笑,喜,罵,看上一天也不覺得累。唯獨三毛的書,讀上一,二個小時,就頭昏目眩,想找床躺一會,想吃水果,覺得體內維生素大量流失,急需補充。這種感覺,讀國學的時候,常常會出現,不同的是,國學讀累了,就放那不理了,什麼時候想起來,就抓過來再啃一點。所以直到現在,也沒完整地讀完一本國學經典。到現在也沒有真正明白孔子有多偉大。但讀三毛的東西,就有點犯賤,累了,休息一會,再接著拚命。三毛說,她寫的,不敢稱為文章,文章千古事,她擔不起這個令,她寫的只是自己的心。自己真實看到的,聽到的。她也說,他寫東西,求個自然,不會用難字,難字她也用不好。可就是這個不用難字寫心的人,每一句話,都能讓我嚼好久,腦子要不停地轉,否則,跟不上。當然,她寫故事的時候,不需要這麼費神,反倒很輕鬆,就象在看一部戲。 不過,我更喜歡她無邊漫談的散文。故事誰都會寫,寫的比她精彩的也大有人在,她的散文,散漫無邊際,散到讀兩個小時,就想吃水果,補充維他命。
這丫頭,活的不長,寫的還真不少。本想一字不落的都讀完了之後,再完整的寫一篇悟。可是讀著讀著,意識就開市慢慢地模糊。一個人,總能有她的性格,一個人的文章,也總能有她的風格,一個人的思想也總能有一個凝結點。可是,這個人,以及這個人身上的所有東西都化骨成灰 ,滿天飛舞,活著的時候,沒有東西能鎖住她,死了,即使躺在那裡不動,依然沒有人能跟上她的腳步。她是天真的,也是謀略的,她是聰明的,也是迂腐的。她是超塵的,也是世俗的,她是活潑的,又是沉悶的,她是善良的,也是冷酷的,她是積極的,也是消極的,她是成功的,也是失敗的,她是絢麗的,也是慘白的,她是任性的,又是可靠的,她是友善的,又是苛刻的。她是年輕的,也是蒼老的...她是什麼?她是個分裂的靈魂,硬要囚禁在一個有形的軀體里,所以痛著,痛著,終於痛死了,或者說,終於掙脫了,化雨成風,不為任何風景而停留。她說她的前世是印第安女人,所以,她那麼熱愛那片山水。那麼來世,他是否會鍾愛這片東方的故土,能否在這裡邂逅安妮,能否繼續她的橄欖樹...
她的文章就像她的生命,找不到頭,看不見尾,摸不到心臟,抓不住呼吸。就是那麼洋洋洒洒,哭她想哭的,笑她想笑的。也許,她的文章,根本不是寫給你我讀的,她是寫給自己看的,所以,不需要立什麼思想,也不需要證明什麼。可怕的是,落花無情,流水有意,她自娛的東西,成了我們滋養的成分。所以,不要過早的讓孩子去接觸三毛,她有太強的腐蝕性,讓你會心甘情願的陪她哭,陪她笑,陪她浪跡天涯路,為的只是尋找歸途。
三毛的死,並不可惜,她是該死的。一般人,窮盡一生尚且不能體會所有,展示全部。懵懵懂懂地活,以為過的很精彩,活的很明白,張牙舞爪,流汗灑淚的在這一世紅塵中跌跌撞撞,壽終正寢。三毛已經用一個人的生命,活出了千人的風采,已經用幾十年的光陰,穿越了千年古今。她此生所遇的人,都活到了她的身體里,他此生所讀的書,都浸到了靈魂去,她此生所走的路,都化成了血,流淌在身體和靈魂間。該懂的,都悟了,該看的都入眼了,該經歷的都感受了,該給的,也都還了,該接受的也都接納了。寶玉在紅樓夢中最後一句話是說,好了好了,不再胡鬧了,說完仰天長嘯而去。失了玉,來了心,大夢初醒,那人卻是歸彼大荒去也。生命到了如此地步,三毛不走,更待何時呀!


七年之後重讀三毛,所見所感已不同當年。如果說十三四歲時候的我從她的文字中發現的是年少的憂愁與輕狂,加之以悠揚清澈的筆鋒,那麼如今我看到的則是一份濃郁的民族情懷,流淌在字裡行間,隨她一道漂洋過海。
  《西風不識相》一文收錄在三毛的散文集《雨季不再來》中,描寫她青年時代在西方留學的經歷。
  初出國門時,三毛被父母叮囑「凡事忍讓,吃虧就是便宜」,於是她懷揣這個信條踏上了遊學的征途。不想她的謙和禮讓卻被外國人誤解成軟弱可欺。
  在西班牙,起初,宿舍里的同學都很照顧她。大家搶著整理內務,輔導她學習。可日子久了,人們發現三毛凡事好商量,於是便把雜事都推給她做。最後經過一場大鬧,三毛才贏回尊嚴和地位。
  到了德國,她一再容忍隔壁寢室的徹夜喧鬧,忍無可忍之時,終於去找舍監反映了情況。這一舉動卻被同校的中國留學生認為是破壞了「中國人美好的傳統」。
  三毛又在美國遇見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利用她的「忍讓」,上演了一系列令人哭笑不得的戲碼。最後碰到一對沒有兒女的中年夫婦,他們出於領兒防老的目的,竟想用遺產來換取她的青春。
  至此,三毛不再去想父母叮囑她的話,她只能「但願在不是自己的國度里,化做一隻弄風白額大虎,變成跳澗金睛猛獸,在洋鬼子不識相的西風裡,做一個真正黃帝的子孫。」
  三毛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想在異國他鄉宣揚國人謙遜禮讓之風,到頭來卻四面碰壁。可想她的情感是受到了何等之大的衝擊,以至於通篇文字都以「洋鬼子」來指稱外國人。戲謔之餘,深切地表達了她的憤慨之情。
  三毛自幼跟著外祖父學「洋鬼子」說的話,「不巧學對了時」,她的眼睛就會「一閃一閃冒出火花,頭頂上轟一下爆出一道青光,可有鬼樣」。後來,她「因為自以為會說了幾句外國話,所以一心要離開溫暖的家,去看看外面那批黃毛碧眼青牙血嘴的鬼子們是什麼德行。」離家之初,三毛在家信中對她在外居所的描述是「這裡的洋鬼子都是和氣的,沒有住著厲鬼。」而後,她漸漸感到自己實則身處「一群欺善怕惡的洋鬼子里」。最後,她終於感嘆要「變成跳澗金睛猛獸,在洋鬼子不識相的西風裡,做一個真正黃帝的子孫」。
  從這些描寫中,可以看到一個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的三毛,半開玩笑地將外國人稱作「洋鬼子」,滿懷熱情地出了國門;在外闖蕩了幾年之後,同一個三毛,喊著同一句「洋鬼子」,懷揣著的卻是一種與前者截然不同的心境。
  三毛寫道,「我看著肅殺的夜色,想到初出國時的我,再看看現在幾年後的我,想到溫暖的家,再聯想到我看過的人,經過的事,我的心凍得冰冷。」
  其實並非只有三毛遭此困境,我身邊不同的人也有類似的經歷。記得早些年聽我爸爸講起,他剛去美國談一筆生意時,對方是金髮碧眼正宗的「洋鬼子」們,故意把英文講得飛快,想要以此給中國人一個下馬威;他們並不知道,當時許多中國人已經能講一口流利的英文了。後來生意往來頻繁了,雙方也交了個朋友,但在美國的飯局上,美國人一般會要求分攤結賬;而當他們來到中國,吃住行卻從不曉得要打開自己的腰包。
  另一個故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她在高中時隻身一人赴美國念書。最初,學校舉辦一些活動時,她只負責管錢的工作,原因是「亞洲人數學好」;現在她當上了活動主管,可部門裡的外國同學不是遲到就是偷懶,最後她實在忍不下去,對著他們一頓大罵,總算鎮住了民心。
  種種情況表明,中國人歷來堅守的「和平」、「謙讓」的「外交政策」,其效果是有待商榷的。
  儘管三毛對父母的叮囑有諸如「退一步如果落下深淵,難道也得去海闊天空」之類的種種疑惑,但她還是努力奉行「和平外交」,因為她總不忘記她是中國人,她「要跟每一個人相處得好,才不辜負做炎黃子孫的美名」。
  然而西班牙人把三毛的謙讓看作退讓,什麼活都讓她做,還處處想要沾她的好處,到頭來三毛「貨真價實成了一個便宜的人了」;冰島人將三毛的容忍看作軟弱,肆無忌憚地在寢室通宵喧鬧,絲毫不顧及是否影響到他人的作息;美國人把三毛的客氣當作福氣,無時不刻地進行著他們偽善的金錢交易。到頭來我們可愛的三毛只得拋下一切「美名」,板起面孔來和「洋鬼子」幹了一仗,雖說卓有成效,卻被同是留洋的中國學生視作不恥。
  中國自古就有謙遜禮讓之風,這的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可是當三毛帶著這種美德踏出國門,身處異國時,西方人對此並不買賬,反倒利用這點做起他們的生意經。於是三毛只有強硬起來,以牙還牙。「一個蠻橫的人,反而可以建立威信。」
  在西班牙,三毛得出結論「國民外交固然重要,但在建交之前,絕不可國民跌跤」。在德國,她痛心如此「沒有原則地跟人和平相處」的中國同胞。在美國,她看到在這個「不同凡響」 的國度中,各式各樣「在人格上可是窮得沒有立錐之地」的富人。
  我認為「入鄉隨俗」這個詞的適用範圍是受限的。在中國,外國留學生上課遲到、曠課不會受到指責,他們住高級的學生公寓,享受著中國學生從未享有的特權;他們中的大多數並非本國的佼佼者,到了中國卻一夜之間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利。對他們來說,是不需要入鄉隨俗的。
  而中國學生的留學之路走得就不是那麼順暢了。他們處處小心謹慎,秉持著中國人謙遜禮讓的傳統美德;若是有人想要「入鄉隨俗」,不僅外國人不認同,還會被自己的同胞斥罵。他們是不敢也不能入鄉隨俗的。
  這裡就涉及到了中西文化差異和互融的問題。我平時在和美國外教Hylan聊天的時候,常常會談到這個問題。無論是中國歷史上的蒙古軍橫掃歐亞,還是美國歷史上的西進運動,都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劇烈衝撞;Hylan又說,中國的大學不斷學習和借鑒西方的教育模式,卻在制度上一陳不變固守陣地,這在他看來,恰恰是本末倒置了的。
  三毛也承認是她「先做了不抵抗的城市,外人才能長驅直入」。在我看來,兩種文化的交融需要一桿稱,在同等原則之下才可進行。
  西風不識相,應是有兩層含義。一則就如三毛所說,西方人享受了她的禮教,卻沒有回應她應該受的尊重。他們不懂得知恩圖報,反倒利用起中國人的善良來;再則,三毛真的是要化作「大虎」、「猛獸」,和「洋鬼子」干仗嗎?其實不然,她是否定沒原則地一味順從。三毛是一位智者,她不動聲色地站在一旁,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而詞句之間透露的磅礴浩蕩、堅定不移的民族氣節,鼓勵我們要做有骨氣的中國人,讓西方人與東方人真正地相識,了解、尊重對方的文化。
  三毛是平易近人的,是熱情豁達的,但她有她做人的原則:絕不會為了遷就西方人,而拋棄了中國人的尊嚴。她花了大半生的時間週遊世界,但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國。她的靈魂深深紮根在黃土地之上,因之成長,因之自豪。我想,若是多年後遊學西方,定會以她為準則,時刻牢記自己是有氣節的中國人,讓西風相識。
  在荒蕪的土地上,沙礫若被甘泉打動,終將為它開出一樹繁花。


昨天回答的什麼書適合買一套,我覺得很多,但我是三毛的三毛的書,我看了全集。也推薦!
我有很多喜歡的作家,有知名的有不是太知名的
她的作品,我最喜歡。

我看的三毛的第一本書是 《我的寶貝》
那時候想看一本煽情的書,看了名字買的,誰知道名和內容驚人的一致,這本書真的是介紹三毛她自己的寶貝的,書裡面有寶貝的照片,和與寶貝相關的故事,如果沒看過三毛書的朋友可以從這本看起。

我看的三毛的第二本書是《夢裡花落知多少》
就是想買煽情的書,雖然那時候知道撒哈拉的故事在她的書的系列裡面很火,但是還是買了這本,三毛的丈夫荷西去世了,這本書裡面對她和荷西的故事的描寫很多很多,也很感人,三毛很多有名的話也是出自於這本書。

我看的三毛的第三本書《撒哈拉的故事》
之前看了兩本書已經很喜歡她了,所以有興趣嘗試其他的題材和內容的書,這本就是,講的是在沙漠裡面的故事,荷西也出現很多次,哈哈哈,那時候他們很甜蜜呢。

我看的三毛的第四和五本書《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因為這兩本書我真的是同時看的,所以就放在一起去說,前三本書我買了,這兩本書,我借同學的書看的,看一篇稻草人手記的文章一篇哭泣的駱駝的文章,其中哭泣的駱駝裡面有一篇文章叫做大鬍子與我,我特別喜歡,也對我的情感觀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看的三毛的第六本書《溫柔的夜》
這本書我看的特快,呼啦啦,一晚上翻完,也不願意再看一遍,因為描寫太生動了,我看著生氣,覺的社會太特么的黑暗了,裡面依舊有荷西。

我看的三毛的第七本書《雨季不再來》
三毛還是二毛時候的故事,是年前懵懂時候的她

我看的三毛的第八本書《送你一匹馬》
裡面有三毛爸爸寫給她的話,還有她的回信,以及她當大學老師時候的事情,給學生怎麼怎麼改作業呀,你是我特別的天使,這個我很喜歡!

我看的三毛第九本書《萬水千山走遍》
首先名字我很喜歡,但是為什麼最後看它,最後買它,我也不記得原因了,這本書裡面有很多文化知識,總覺的有點悲情是真的,裡面還有三毛想像的故事,像個夢一樣,如果本來對三毛作品一點興趣都沒有的話,不推薦看這本。

我看的三毛的第十本書《滾滾紅塵》
你們知道雷雨嘛。。就是那種,後來改成劇了,主演什麼的都獲獎了,三毛沒有,唉!

我看的三毛的第十一本書《流星雨》
都是她的演講。

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答題答的字數那麼多,因為今天和男朋友分手了,想讓自己充實起來,三毛的作品影響了我的很多觀念,我覺得我的深情現在已經戛然而止了,但是不會停滯太久。
最後希望你們能喜歡三毛。
不說了,我去哭一會。


目測知乎上面有一大堆人回答問題喜歡堆砌粘貼很多材料,這讓我不太喜歡,讓人有一種看論文的感覺,作為學生有本能的抵觸和反感。作為我來說,一個作者,幾本書,更多的是靈魂上面的一些交流共鳴,更多的是感性而不是理性。
我還是首先想說一下我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讀過了她所有文字包括畫傳,書信,別人的評價。並且我也有過背包窮游流浪的經歷。
三毛本身是一個很敏感的女人,是一個不怎麼漂亮的女生,單論長相絕對算不上女神的,但是眼神之間所流露出來的情感,絕對是所謂的女神望塵莫及的。三毛是一個擅長講故事的人,而她的生活經歷確實給她的故事提供了藍本。但是我必須提醒所有人的是,三毛的生活和小說裡面三毛的生活不可同日而語。三毛是三毛,小說是小說,甚至直到最後還有人質疑其實何西是三毛虛構出來的。


算了,挖個坑吧,有人看我就繼續寫,發現知乎上面關注文學的人太少了,都是來看神回復的。。。有點失望


------分割線 有個姑娘喜歡看,我繼續

三毛,是個堅強執著但是卻異常脆弱的女人。堅強執著,因為她雖然少年時候被老師當眾侮辱,受到同學們極大的嘲諷,仍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她從小就覺得撒哈拉是她的故鄉,毅然決然就去了,要知道那裡都是沒有開化的異族,而且戰火連天,生活資源匱乏,結婚的時候看場電影都幸福的不得了。她追求愛情,拒絕了追了她很久的日本男生,那個男生愛得死去活來,而且馬德里最高檔的餐廳都在他家族的名下。六年後回到西班牙和何西在一起,直到何西歸西,而後三毛實際上靈魂也隨之去了,鬱鬱而終。她一個人走過來走過去,這世界在她的腳下都是故鄉,可她卻始終在流浪。
脆弱亦然,鋼越硬也越容易折斷,用情越專越深,俗氣的說也就越容易受傷害。她執念於流浪和自由的精神,可怎麼也找不到最後的歸宿,最後自己了結了生命。她愛荷西愛的超過了生命,所以何西走了,她再也活不下去。


寫到這裡必須吐槽下這個傻逼的問題,評價下三毛和她的書,一看就是不了解三毛,我就不知道了,這又不是語文課文概括中心思想,怎麼評價?說明最基本的了解都沒有。反正問題扯淡,我也就扯淡著寫吧。

三毛,無論怎麼說都不是一個普通的人這個我們都承認,但是我們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用我們的價值觀去評價她的生命。要知道,她實際上和我們根本沒有生活在一個世界裡面,你也許說我在胡說,對不起,我說的是靈魂的世界!她的眼睛看得到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她的勇氣敢追求和堅守我們遙不可及的遠方還有自由還有愛情,她的文字寫的出來我們沒有感受過的情感。
還是狂妄地說一句吧,你喜歡,就去好好讀下她的文字,當你用心去讀她的文字,最後你會覺得她就是你一個熟悉的故知,到時候就不會問出這麼沒有水平的問題了。讓我告訴你我對三毛的感受,就好像我把美食咀嚼一遍再反芻給你,也許容易消化,但是你覺得味道還好嗎?


來源:遠方與詩(yuanfang-shi)

那一年,我生,你死

三毛,一個神奇的平凡女子,如詩如夢又如風。


我愛上她的時候,她已逝世與我年齡一致之久。


她離世那年,我剛好出生,命運安排我們同一天生日。


我沒有追過星,不曾試過在明星身上找到自己的共同點是是一種怎樣的興奮,可是發現同生日的這個巧合時我是真的覺得這是緣分,以至於我難以置信並反反覆復地查找資料以核實。

我沒有活在你最風光無限風靡大地的時代,但註定活在你永恆的經典之下。小時候動畫片《三毛流浪記》甚是流行,我卻沒有看過,但是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我以為三毛就是那個三毛。


可是,該遇見的還是會遇見,該愛上的還是會愛上。這一切發生在我十八歲那年。

你的文筆,闡述了我無以言表的內心

十八歲那年,我高三。苦悶,壓抑,躁動,不安。每天的生活三點一線,常年埋在一堆教科書、參考書、練習冊背後,暗無天日。那時候也不知道是誰先看的三毛的書,總之就是迅速掀起一陣小風潮,看過的人說我也喜歡看,沒看過的人說我也想看,一傳二二傳三,同一本書排起了隊伍等著看,宿舍里每天午飯後午睡前的十幾分鐘就成了「三毛專場」,討論得不亦樂乎。就是那樣的中午,某一天我夢到了三毛,如同找到了故鄉。


時間如沙漏,慮走浮華,留下真愛。生活回歸了「五年高考三年模擬」的節奏,但是三毛在我的生命鑿開了一條河流,我開始溯源,甘之如飴。


在那苦悶壓抑的歲月里,禁錮著渴望流浪的自由之心,心裡充滿了對未知世界、對遠方的無限嚮往與想像。是三毛,讓我明白這一切不是奢求,不是空想,而是可以實現的,並且平平淡淡而非轟轟烈烈,只要心志堅定不需弄得雞飛狗跳。


她是個傳奇女子,不可複製。可是有些話,我說出來就是狂妄,她說出來就是浪漫。我愛上她,就等於愛上自己。從此無法自拔,也不打算自拔。

那段歲月,青春作伴,夢裡不知身是客

高考結束了,我以為我可以盡情地讀三毛了;

高考結束了,我以為我從此自由浪跡天涯了。

但是我沒想到,我還有第二個高考,身邊不再有那群一起讀三毛的人。


高三高考結束,我去了大城市打暑期工。完美的劇情應該是打工攢錢然後旅行流浪,可是劇情總會被現實打成碎片。


暑期工提前結束,回去復讀。我高四了,帶回去的行囊中,有我人生中第一本三毛的書,《撒哈拉的故事》。


在那段邊打工邊等待高考放榜的時間裡,一有時間我就去書城看書。炎炎夏日,書城裡有空調,找到三毛所在的區域,席地而坐,撒哈拉沙漠開始在我眼前無限鋪展開來,那些時光,安靜而美好。


三毛的書看了大半,以前從未想過命運會安排我回去復讀。結了工資收拾行囊準備回校的時候,我買了一個新的背包,去了一趟書城買書。匆忙一月,這片絢麗的書海又要與我無關了,我仍然未到看「閑書」的時刻。我選了一本三毛的書作為代表,陪我回去走一條高四的路,就是那本《撒哈拉的故事》。

我的整個人生態度、性格心態、人生格局,都在高四那年有了極大變化,高四成為我人生中最特殊的一年,也是我日後無限感激可以擁有的一年。漫長而難熬的歲月,我變得堅韌、寬博、有理想,並且不再害怕孤獨。身體重新被牢禁一年,可我的心靈與思想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與自由。那個被我自己幻化的三毛的影子,從此開始陪伴我年年歲歲。我看過了她的書,熱愛她的文字,有再三回讀而不厭的篇章,也有不太喜歡的篇幅,對她的感情沒有上升為個人崇拜,而是提取出一個如精靈一般的靈魂,在我的思想里永生。從此我的人生過得快樂而輕盈,因為面對苦難我學會了排解與釋懷,面對幸福我倍懂感恩與珍惜。


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有人說我像三毛。我欣喜,也不欣喜。


我踏踏實實地過了高四這一年,背著沉甸甸的歲月厚禮,向高中校園告別。


離別時,我把那本《撒哈拉的故事》送給一個在高四幫助過我許多並愛三毛不弱於我的愛書的女子。喜歡三毛的人,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江湖兒女心。


我知道我即將擁有一個三毛的大世界,而不再局限於書與文字。

讀你,我像你,又不像你,我終究不是你

我上大學了,越來越多的人說我像三毛。我知道他們說得有道理,但是我知道自己配不上,而且,我也沒想過要成為另一個你。


你就是你,你是一個傳奇,無法複製。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愛上你。


可能是因為我越來越來越文藝,可能是因為大學的我留起了人生第一次長發,可能是因為我喜歡坐在台階上拍照……當我開始在社交平台用自己坐在台階上的長髮照片自己配上文字的時候,開始好多好多人說我「有點兒像三毛」「很像三毛」。我不敢承認,又不想否認。還希望遠在天國的你,可以寬宥我。

可是真正讓我有那麼一點點像你的,是因為我愛流浪吧。


我愛流浪,但沒想過去天涯海角,沒想過去撒哈拉。我的流浪,就在身邊。我越來越習慣一個人的行走,一個人去熱愛生活,在每一片熟悉的熱土,發現一些感動,在每一個陌生的角落,發現一點驚喜。我缺錢,缺方向感,缺勇氣,我懦弱,矯情,嬌氣,生活局限在讀大學那個城市裡,可是我仍舊開始了無拘無束的流浪了。在一個公交地鐵就能到家到學校的安全範圍內,我開始了各種自由自在的尋尋覓覓,去一個文藝的小島,去一個沒去過的地鐵站,逛一條沒逛過的街……廣州那座城市熱鬧而繁華,文藝而又生生不息。因為有三毛與我靈魂作伴,所有旁人眼裡的我的孤寂,其實都是我一個人的狂歡。

氣質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外貌,從而才有人覺得我像三毛。


三毛打小就有「拾荒夢」,在別人夢想當科學家與人民教師的時候她說想去撿破爛,而我讀大學時喜歡去家附近那個鮮花批發市場「拾荒」,把被遺棄在地的花苞花蕾撿回家自己插花,寫文章,儘管那時我只是一個沒人送花的女孩子;


三毛打小就愛看書,幾歲就讀紅樓,厭學的她逃課躲在墓地里看課外書,只因為墓地僻靜沒人可以打擾她。我羨慕那些自小就看過很多書的人,有傳奇讀書經歷的人,但我始終是太平凡,沒有傳奇在我身上發生。好像也愛看書,但是看的書實在太少;


我愛三毛,但不是因為她的愛情故事,我嚮往長久與平淡,她與荷西終究緣分太淺只有短暫六年,其實她的文字我最喜歡的是《夢裡花落知多少》,一遍又一遍看她失去荷西時悲痛欲絕又不得不堅強的文字,心痛得要窒息。我不想轟轟烈烈,熱烈而短暫,我只想平平淡淡相伴終生。


三毛不可複製,我也不願意成為你。

紀念你,願你在天國不再孤寂

今天是2016年1月4日,三毛逝世25周年。也意味著我即將二十五歲了。


其實我更習慣於在三毛生日那天紀念她。她誕生,她死亡,她的一生我都不曾參與,可冥冥中我與她的牽連卻千絲萬縷。從我知道與她同一天生日起,每年生日我不太習慣狂歡,但喜歡靜默一陣子。


我不喜歡在微博朋友圈高調喧嘩慶生,卻唯獨喜歡用來表達對她的思念。每年3月26日,我都在社交平台發一條動態,以前是微博,後來是朋友圈,對她說:生日快樂,我想你。那個時候的我是真心虔誠地在與她對話,儘管單薄的文字幾秒就被淹沒在滾滾紅塵之中。我與你同一天生日,是我的榮幸。


除了生日之外,我的中秋節願望也變得單一、重複。


以前我不熱衷於許願,不願做那些自娛自樂自欺欺人的事。我被一次許願感動,那就是你。


好像也是中秋節或者什麼節,荷西要你許願,你想了好久,從不屑到熱淚盈眶再到哽咽難語,你的願望有千千萬萬字,你許了千千萬萬個: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但願人長久……


可是後來,荷西逝世,在中秋節。

造物弄人,有些生離死別是生命無法承受之重。後來的後來,你還是隨他而去了。


你可知道,如今的中秋節,我的朋友圈願望與祝福都只有一句:但願人長久。


世間總是充滿苦難,充滿離別。只要愛的人在身邊,健全,就是人世間最大的圓滿。


三毛,我已經過了動不動張口就說愛的季節了——儘管我就沒經歷過。


可是,我仍在心裡,為你留著一個祭奠的位置。


你我素不相識,陰陽相隔,可我總覺得,我與你,是生生世世,前生今世。


願你在天國安息,與荷西相聚,長伴,無寒。


謹以此文,紀念親愛的三毛。


三毛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高中作文養成了喜歡用華麗詞藻的習慣,直到大學讀三毛的書後,才明白,用最簡單的字把一件事寫的有趣才是好的,作文風格完全變了。然後就是她對我整個人生觀的影響,我倒不覺得三毛的書做作,她的文字透露出她對生活真摯的愛,以及對小事物永不熄滅的熱情,而這種愛和熱情對我影響特別大,讓我開始發現細節里的樂趣,並對一直快樂地生活著。她還教會我勇敢,只要是喜歡的,那就遵從內心。


馮唐在《活著活著就老了》這本雜文集有一篇文章叫《金大俠和古大俠》里對「人生」有見解:

如果人是一種酒杯,生命便是盛在這酒杯中的酒。這世界上有兩種懂得體會生命的人。

第一種懂得體會生命的人輕輕舉了杯子,在風裡花里雪裡月里,在情人的淺嗔低笑里慢慢地品著杯子里的酒,歲月無情,酒盡了,人便悄悄地隱去。這樣的人有陶潛、小杜、李漁、紀昀。第二種懂得體會生命的人,抓起杯子一飲而盡,大叫一聲,「好酒」。然後把杯子拋了,發出響亮的聲音。這樣的人有荊軻,霍去病,海子,三毛

但是,這世界上更多的是第三種人,平凡的人。他們掙著不多不少的薪水,干著不重不輕的活。辦公室里是俗不可耐的科長以及對之不會產生任何邪念的女同事。下班見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老婆以及晚上睡覺白天還困的兒子。按一定比例出出車禍,患陽痿早泄,每周性交零點八次。杯子中的酒慢慢地蒸發掉,想不到喝,也不知道如何喝。酒沒了,杯子也就沒了存在的必要,彷彿油盡了燈也就熄了。

這段只有妙來形容了。換句話說,三毛是真心在「享受」生命體帶來的各種體驗。熱切的感受著點滴,也樂於記錄下來。他肯定十分明白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和」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而我等處在」平凡之人「的行列,看那些懂得體會生命的人,只能有絢爛之極而趨於平淡之感。
至於她的文,看的不多,只《撒哈拉的故事》一本,只能說:文如其人。


我去,哪來這麼多負面評價,她的可愛她的真誠她美麗的視角堅強的內心你們都看不到嗎?那麼認真的生活,旅行,記錄。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放大美好快樂,而不是自怨自艾,追求浮誇,這樣的女子難道不吸引人么??她記錄的是她的人生和故事,也許我真的成不了她那樣在路上行走的人,但是我學到了她單純美好充滿獨特人格魅力的生活態度啊。我喜歡她,喜歡她一把年紀還嗲里嗲氣的聲音,回憶的錄音讓我覺得她還像初戀的女子,她只用第一人稱寫作,但是卻儘力展現的是生活中美好的部分。這樣溫暖漂亮單純的人我能不喜歡么?!


小時候一口氣讀完了三毛的五本書,後面陸陸續續買了幾本。然而並非因為相信她故事的真實性而著迷,相反的是,就算當時是個小孩子,也能輕易看出她的虛榮,她故事裡面虛構的部分:對友情愛情的不真實的渲染,和類似死果里這樣怪力亂神特質的臆想與誇大。

可是讓人欣喜的是,在一派辭藻華麗,而空無一物的書里,三毛的書與文字,平順中帶著些許哲理,每一篇都是一個完整有血有肉的故事,題材廣泛,對於生活在平凡里的大多數,讀者可以在她的書里體會別樣生活的快樂,也能夠促使人們對於當下生活關注,注入熱情。她的文字即如她所言,不求深刻,只求簡單。

她的作品時間跨度不短,但是風格一以貫之,最重要的是,你能從書中看出她當下的心境。十幾歲的魯莽與孤僻,留學西班牙的困窘與堅持,撒哈拉里的艱辛與喜悅,荷西走後的抑鬱與冷漠,這些她都沒說,但是你能從字裡行間讀出來。讀三毛,你看到的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美化了呈現在你們面前,又充滿矛盾衝突的個體。

然而她終究成不了大師,她自己吞下了生活的苦,把美的一面寫在書里。她和生活走的太近,對於大對數的人的人生來說,沒有指導意義。沒有張愛玲的透徹與冷漠,沒有魯迅的一針見血。她在書里把自己當做和大家一樣的普通人,教不了你怎麼與人相處,教不了你怎麼才算成功。

她壞在,她知識全面,遠超常人,卻不教你做人,你看到了皮毛,卻沒有人能再成為三毛。


她給像我這樣在小地方成長的女孩子打開一扇窗,告訴我世界很大很寬很廣,告訴我有一種情懷叫流浪。

所以後來,我也背起了行囊,去到我能去到的遠方。


初中的時候很迷三毛的書,幾乎把圖書館裡能找到的都看了個遍,包括傳記。三毛的文字很簡潔,但讀多了你會發現其中隱隱攜帶的節奏感和詩意,就好象那些書名-送你一匹馬,哭泣的駱駝等等。

高中以後就很少再讀了,然而不可否認那些讀過的書喜歡過的故事早就融入自己的思維,影響每一次的選擇。

再後來本科陰差陽錯學了西班牙語,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地去了西班牙,不知不覺將馬德里,馬略卡,格拉納達,馬拉加,塞維利亞,撒哈拉,加那裡群島... 都走了個遍。那時已經不會再像小時候夢想的那樣,要捧著三毛的書遊走在她曾經去過的土地,也沒有在gran canaria , tenerife尋找她的故居荷西的墓地。但是我想,如果沒有十多歲時三毛的書帶給的感動和觸動,我的二十歲左右會是什麼樣?感謝三毛的書和故事為我打開的那個世界,讓我即使穿梭在繁華都市朝九晚五,仍然期待生活的無限可能。

現在,手頭唯一一本三毛的書是《萬水千山走遍》,希望有那麼一天可以再次踏上旅程,觸碰拉美的土地。


這個作家的文字很軟很優美,但很顯然,她的大部分讀者並沒有通過閱讀她的作品變成更有吸引力的人。

她通過天分描繪了她的烏托邦、她柔軟的夢境,審美愉悅是有,現實意義沒有。因為既不是真實多樣的社會體現,也沒有複雜詭異的人性體現。

女人閱讀的陷阱,往往是審美愉悅但不真實的作品。最終照鏡子,會發現沒有變成一個書中所寫追著風、迷離獨特的少女,而是平淡略怪的作女孩。


推薦閱讀:

TAG:作家 | 文學 | 文學評論 | 三毛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