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靜心學習?

現在信息是信息爆炸時代,信息的通道和載體也越來越豐富,微信,微博,論壇,書籍,自己關注的東西越多,自己需要學習的越多,但是經常是泛泛閱讀,過了就忘了,或者經常想起學一些技術,知識,了解新的行業,學科,卻往往是三分鐘熱情,大家有沒有相同的體會?


很多人問過我是如何做到建築結構都會,借著這個問題可以分享下我的一些淺薄看法。如果你能看完,相信會有所收穫的。

1. 關於愛好(或者說新行業)
所謂的三分鐘熱度,換句話來說只是愛得不夠深沉罷了。換個角度來看,你喜歡的女神,會今天喜歡明天拜拜嗎?除非你博愛。

舉這個例子,是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我們要分清楚什麼是熱愛,什麼是自戀和虛榮感。
為什麼這麼說呢?用建築學舉個例子,知乎上很多土木專業的學生都表達過想轉建築學的想法,先暫且不說這些想法的對錯。我覺得首先你應該弄明白一個問題,你是真正喜歡建築學專業,說得俗一點,就是被建築所感動;還是覺得建築學這個專業看上去高大上,土木看上去屌絲,建築學能給你帶來崇敬和讚許呢?如果是後者,我想說這樣的愉悅感不會長久。

在我看來,所有的愛好和興趣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歡喜和愉悅感是由內而外自然迸發的,即使整個世界沒有人能看懂你在寫什麼、畫什麼、說什麼、唱什麼,你還是深沉並執著地熱愛著。然而,一切為了獲得虛榮感和奉承的愛好是不可取的,因為當你一旦沒有得到預期的奉承,你就會消極倦怠,愛好所帶來的樂趣也會隨之被扼殺。

簡而言之,如果是為了別人的讚美而去喜歡,那麼這種喜歡就是不純粹的喜歡,是一種虛榮感的喜歡,不會是長久的喜歡。一個只對自己感興趣的人是不大可能達到目標的,即使達到了,也不會快樂。

看書不是為了掉書袋,健身不是為了秀肌肉,找漂亮女朋友也不是因為拉風;
所以,不管愛一個行業還是一個姑娘之前,都請認清動機再行動。

2. 關於學習
從知識領域來看,我一直認為這個社會是缺乏專才,而全才是不存在的。缺乏專才這個結論是我在見過很多碩導博導後得出來的,就土木工程學術圈而言,真正喜歡並且用心教書育人的教授少之又少,更多的是把它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對於名利似乎在乎的更多。

說了這麼多,所謂的專才,首先要能鑽進去,而我一直認為,鑽進去的首要前提,是要能沉下來。換句話說,安靜的人,最容易獲得幸福也最有力量。而執著於名利的人,學術上註定不會有任何偉大成就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喜歡一切能讓我覺得嗨的事情,比如說籃球賽、dota、唱k等等,因為我覺得這些事情能讓我分泌大量腎上腺素,讓我覺得很爽很開心。所以那段時間,看書的時候如果不帶個耳機聽歌,基本上是看不下去的,而事實證明,學習始終是一件需要跳出你舒適圈的事情,這樣的學習方法效率是極其低下的。再後來,我逐漸認識到,所有極其開心的背後,隨之而來的是極其失落,愉悅感閾值一旦變高,像學習這類枯燥的事情,通常是進行不下去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希望大家能學會保持情緒的穩定,學會獨處,享受寧靜。這種特質,對於學習知識或者科學研究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獲得幸福感最便捷的方式。

所以我的做法是,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具體做法如下:

  • 看書學習的時候,手機一定要關閉網路;
  • QQ微博停用,sns軟體只用微信維繫朋友關係,不看綜藝節目(從大學就沒看過),控制觀影數量;
  • 不無意義的瀏覽網頁,包括知乎(相信大部分人把時間浪費在這);
  • 電腦如果不畫圖、不算模型、不寫文檔、不看文獻,盡量保持關機狀態;
  • 縮小興趣愛好範圍(包括所看書籍),拒絕泛泛涉獵;
  • 每天都有一定量的學習任務,通常量不大,幫助自己獲得成就感,獲得學習習慣的良性循環;(我通常在書桌右邊放置每天要看的書,看完了就放在書桌左邊,這樣每天晚上看到右邊空了,心裡會超級爽!)
  • 總結是學習高效人的秘密武器,不管生活上的感悟、看了的書籍、還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總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是我一部分總結:下圖軟體為「印象筆記」電腦版

  • 利用好你的手機,把生活中的一些人生感悟和奇思妙想隨時記錄下來;

比如說這樣(太私密所以節選了一部分):下圖軟體為「印象筆記」手機版

  • 每周花一天時間,把你收集的所有信息做一個整合,時間允許的話,用思維導圖軟體做一些聯繫工作;

下面是我寫論文時候做的思維導圖:下圖軟體為iPad上的「iThoughts」

我推薦手機、電腦版的「mindmanager」(躺床上看書我一般邊看邊用手機版的mindmanager畫思維導圖讀書筆記,平時看文獻用電腦版的)
下圖軟體為手機版的「mindmanager」

另外關於學習,在大學以後,我秉承一個觀念:學習到十二點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輩子每天都學習到十二點。道理說得有點誇張,言下之意就是學習任務應該做分解和簡化,每天都學習,每天都接觸,這是掌握一門技術或者技能的最好方法。這裡強調的是每天,時間長短不重要,摸了沒摸是不一樣的。而這個道理,我從學習力學、練習籃球、學習素描都得到了共同的驗證。

學習進步最快的方式,是創造和行動。你喜歡畫畫,那你就沒日沒夜的畫,光欣賞畫展是沒用的;你喜歡寫作,那你就每天都寫,隨筆、日記、自己的夢、苦悶與煩惱、隨意什麼東西,而端著小說看也是沒用的;學習文化知識也是同理,光看例子是沒用的,要多動筆算和推導。

我很欣賞一位畫家,叫做梵高,因為我從他的畫里總能找到片刻安寧,而梵高的一生,名利皆空,愛情悲慘,飢苦交迫,但這並不妨礙他將藝術的熱情傳遞給全人類。我欣賞他的寧靜,他的心無羈絆,隨處是家。

時常想,要是早幾年領悟到了這些道理就好了,
可是人生沒有如果,
所以就真心希望能幫到大家吧。


我的方法挺殘暴:【破壞式反轉熱愛】

為了說明這個道理,以下內容八十歲老兒精、力不足,慎入:
有些性別喜歡XXX,可是你喜歡被迫XXX嗎?
有些司機喜歡喝酒,可是你喜歡被迫灌酒嗎?
有些煙鬼喜歡抽煙,可是你喜歡被逼著抽煙嗎?
………………
之所以我們還喜歡微信、微博、論壇……是因為我們對它們太過於溫和友好。

題主,你確定想摒棄這友好的世界,決心要在信息洪流中獨善其身、遺世獨立,安安靜靜的學習讀書?
如果你態度足夠堅定的話,和我一樣吧:

1.規定自己學習一個小時後必須玩10分鐘手機
2.重複第一條

(後面的內容兩種人大可以不必看:1.懂得其中微妙的人。2.思維還僵化在「很多人不是一點開電腦一碰手機,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的階段,請,恕不遠送。另外有必要就在這裡就解釋一下,我知道很多人都推薦「遠離手機(因為它是干擾源)」的做法,我不是白痴(我也是分情境推薦的,後面會件),我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只是我在實踐過後發現,哎,也許還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呦!所以,後面的話語都是為了說一說這個方法所隱含的機理的,不著急的話,可以看看,沒準你對手機與學習的看法有所改變。)
背景介紹:
我自學大學專業課本的時候,簡直感覺天書,看不下十分鐘就雲里霧裡、想睡、就是想睡,看不下去嘛!

渾渾噩噩的睡了一段時間......

可是睡覺太費時間,趴下不省人事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由於白天睡太多,搞得我晚上失眠只能玩手機。

我想了個法子,既然這麼想玩手機,那就在白天玩好了。看書困,但是玩手機能夠振奮啊。

於是,我看不進去的時候,立馬撲去玩手機,朋友圈、空間、微博、微信……

精神振奮了再來學一會兒。

來來回回,反覆進行的時候,我發現由於課本翻多了,對於一些專業名詞熟悉了一些,能夠學習半個小時不玩手機了......後來可以一個小時不完手機、我樂死了。

那好,既然可以學習一個小時都不需要玩手機了,學習目的達到了,把手機方下吧?

有些人做到這一步就心滿意足了,可我不,因為我發現了更大的潛在規律。

我還得玩!
在這之前,玩手機純粹是因為我想玩。
這之後還玩,我是逼迫自己【必須玩】。
必須玩【10分鐘】

......

原理解釋

有時學習超過了一個小時還有勁頭,但就在這個時候,我要把這個勁頭壓住——去玩手機,必須玩【10分鐘】……因為在初期,我對學習的興緻是短暫的,不穩定——當然,即便短暫,我還是能夠感受到一絲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的。
為了讓這種成就感體驗變得更加穩定持久,我必須得繼續【 玩 手 機 】!!!

當學習變成了快樂(初始的階段,這種快樂不夠強烈)的來源,而我刻意不合時宜地用玩手機的動作去橫加打斷這種學習帶來的快樂,潛意識就會有一個聲音說,是手機妨礙了我對學習產生的那種快樂的獲取,所以,越發到後面,情緒上對手機越發無感——這樣陰差陽錯的,反而達到了我們想要的效果:本來超喜歡玩手機,現在讓手機戴上妨礙學習的鐐銬,心裡會對手機有一種責罪,最後對手機的喜歡值降低,反而把好感轉移到學習上了。

這種做法更深層次的原因是:

A.間歇性壓抑學習興緻……學習一個小時已經足夠長了,即便我興緻在高,頂多再學半小時。半個小時後倦怠了,心裡會想到「學累了,休息會兒吧」——這句話看似輕描淡寫,其實潛台詞是:「學習」導致我「累」了。我們知道,一件使得我們感到累的事情,是不會長期得到我們的喜歡的。

以往,我們「學習累了去休息」,我們潛意識無意中把學習這件事情當成了造成我們疲勞的罪魁禍首!,讓我們不知不覺間積累了對學習這件事情的厭惡 ……所以,現在要這樣做:讓手機無情的打斷學習。在學的時間足夠長但沒有達到疲勞的之前,就讓玩手機這個壞蛋來插一腳,於是,我們潛意識就會把罪則推到手機身上!以此,不斷的積累下來的便是對學習的興緻,不斷積累下來的還有對手機的怪罪…哇塞,想到這個的時候,感覺我真是個天才,好棒!

B.激發潛在的更大的學習願望。理由很簡單,既然手機在這10分鐘之間打斷了學習,那麼我們對學習的興緻會在這期間裡面增長。總讓你吃糖你也覺得膩,但是讓你嘗一點不讓你一下子吃飽,你就覺得甜蜜,想吃的慾望更加強烈......以前學習心不在焉,那是因為我們心裡惦記著玩——現在,我們逼著自己必須去玩10分鐘手機,其實在玩手機的時候想著學習,這也會是心不在焉,這正是我們想要的效果:學習的興緻已經增長了!

該方法關鍵在於:嚴格遵守規定自己學習一個小時之後就必須玩10分鐘手機的每一個字,如果你不遵守的話,我也不說什麼了。你對什麼都不認真,我怕了你了。什麼方法都救不了你。反倒如果你是一貫認真的話,我的這個方法你也不需要了。只是我知道,看到這裡的人,差不多都和題主一樣,既不是一以貫之的認真,也不說完全的放浪,說白了,我們都是普通人。所以,我的這個方法就是能夠讓你獲得一次走上認真坦途的通道,沒準,是個機會呢?!

呃......關於這個規定裡面的一個小時和十分鐘,後面還有說明。
========================================================================
有盆友認為此法與厭惡療法相似,沒錯,相似——不過只是相似而已。

厭惡療法原理(百度解釋):厭惡療法與其它行為療法的理論基礎相同,是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和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學說。將要戒除的目標行為與某種不愉快的懲罰性刺激結合出現,以對抗原已形成的條件反射,形成新的條件反射,用心的行為習慣取代原有的不良行為習慣。

採用厭惡療法的原則是,每逢不良行為出現時,即給予一種疼痛刺激,例如將一根橡皮筋綁在小明的手腕上,一想去玩遊戲機時就讓他用橡皮筋使勁彈自己,使自己感到疼痛。運用這種強烈的刺激對抗錯誤的行為習慣,經過反覆訓練,使不良行為與不愉快體驗建立條件聯繫,讓小明在短期內形成新的條件反射,從而促使不良行為消退。

這和我說的不是一回事。

或者說,我的更加複雜一點:原本厭惡的情緒是建立在學習之上,而好感建議在玩手機之上。由於學習的這條線一直在延續,即便我們再怎麼不喜歡學習,但是你學的多了還是能夠發現一點樂趣的吧?正是因為發現的這些樂趣,我們可以讓它被玩10分鐘手機這個動作打斷,潛意識裡多少會產生不快,而對象就是手機。這種學習的快樂越多,這種快樂被阻斷後的不快就越明顯,直至由潛意識的反感變成顯意識的厭惡。而同時,對於學習的喜歡卻得到了不斷的增長。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是發生了興緻轉移。
======================================================================
切記:這個方法只針對那些想要學習,但是一學習就搞手機的人。負責人的說,如果你還沒有達到那種「手機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妨礙到了你的學習」的地步,你沒有必要強加使用,畢竟這會破壞你對手機的熱愛。
========================================================================
有盆友說推薦別人去玩手機,人家一玩就不回頭了。

玩手機,的確是可以一玩不回頭。網友玩電腦致死的新聞有很多,估計手機的也應該有。
所以,照通俗的觀念,這個方法偏門。
別人都是勸諫你,遠離手機,因為這個干擾源-------意思是你還是喜歡玩手機,你只是希望眼不見心不亂。估計更多的時候是心裡一直在想著玩手機呢,就你這樣想著,對手機的熱愛只會是與日俱增。所以,我能說遠離手機的做法治標不治本嗎?

1.規定自己學習一個小時就必須玩10分鐘
2.重複第一條
看到沒,這句話很簡練了:規定、學習、一個小時、10分鐘、手機。
少一樣不行,就得實打實的來。當然,關於時間,一個小時和10分鐘這兩項可以根據個人情況調整。

你討厭學習,讓你單單拿著書本培養起學習興趣來不容易。
你喜歡手機,讓你忍者痛扔掉手機戒掉玩手機的習慣也不容易。
但是把這兩者綁在一塊,哎,情況就不同了。
用喜歡的項目帶動不喜歡的項目,從中使用【規定自己學習一個小時就必須玩10分鐘】的卑鄙手段,從中作梗,從而實現了興趣的轉移。

記住:玩手機+學習那是對我的誤解,這樣的組合搞起來是無節制、不負責任
但是學習一個小時+這之後的必須玩10分鐘手機就是一記有力的組合拳

======================================================================

看得不累的話關於學習還可以移步:
學習環境篇:一個學生在一堆不學習的人中怎麼保持自己的自律做到不受外界影響。? - 白詩詩的回答
英語學習篇:如何一天背一百個英文單詞? - 白詩詩的回答
高中筆記篇:高中生怎樣做筆記,記錯題好題是高效、智慧、全面、合理的? - 白詩詩的回答
高中生活篇:高中生應該多多體驗校外生活,提高生活經驗嗎? - 白詩詩的回答
高中化學篇:怎樣系統全面的複習高中化學? - 白詩詩的回答
在家學習篇:如何在家學習? - 白詩詩的回答
高考複習篇:2016高考 我想考個一本 還有200多天了 基礎不紮實 怎麼安排每一天 ? - 白詩詩的回答
高考一輪篇:如何在一輪複習好理科? - 白詩詩的回答

感謝閱讀


我曾經說過,很多問題,其實問題本身就是答案。

信息爆炸的時代,人的時間被打成了無數碎片,有人意識到其中的弊病,焦灼不安,苦思良策。但其實問題本身就是答案,越思考反而讓事情變得越複雜,完全沒必要。無數沒用的信息對我們已經造成了極大的干擾,真的沒必要再繼續進行自我干擾了。你覺得自己有拖延的毛病,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不再拖延;你覺得自己學識淺薄,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馬上開始增加自己的學識;一樣的道理,你覺得信息大爆炸讓自己走馬觀花,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逃離出這些信息去進行深閱讀。拖泥帶水、磨磨唧唧是不少人的毛病,極簡主義的思考方式和處事方式會讓你的人生更有效率。

前些天我突然意識到,習慣於曬朋友圈、微博很容易讓人一事無成。因為「曬」這個事情很容易滋長人急於求成的浮躁情緒,導致自己的心難以沉潛下來。急於告訴別人自己的小情緒、小幸福,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害怕脫離網路空間後的沒有存在感,逃離幾天網路都自稱為「閉關」,還要在朋友圈事先裝模作樣地再三宣傳,這樣下去就會導致做什麼事情都不再有跑馬拉松般的耐心。湯告魯斯說:「社交網路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把光陰虛度得好像很充實。」但一顆被衝散的心還談什麼寧靜致遠呢?

前段時間開始重新閱讀唐宋八大家的文集,因為發現古人的文章好的簡直不要不要的,不僅文筆一流,而且其中多充盈著一股浩然之氣,讀來讓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反觀刷爆朋友圈的那些文章,什麼《你弱你有理》《致賤人:我憑什麼要幫你》《致low逼:不是我太高調,而是你玻璃心》《你窮,全世界就得陪著你穿地攤》,高下立見。古代文人特別注重修身,而現代人則有點信馬由韁,畢業這兩年把我在學校期間養成的一點浩然之氣都給沖沒了,我很懷念當年的精神狀態,所以我得找回來。也許你也跟我一樣。


《娛樂至死》這樣說:

奧威爾擔心的是:有人將剝奪我們獲取信息的權利。

赫胥黎擔心的是:有人將給予我們太多信息,使我們只會接受,無法自拔。

奧威爾擔心的是:真相將被隱瞞。
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相將被無關的汪洋所淹沒。
奧威爾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將被禁錮,成為一片荒漠。

赫胥黎擔心的是:我們的文化將因瑣碎而雜草叢生,大眾為微不足道的事物所痴迷。

每次整理自己的收藏,都覺得自己是只可憐的倉鼠,彷彿成為這些雞肋社交網路的奴隸。它們有價值,讓我不捨得和它們這些可愛的小碎片徹底斷舍離;可是它們耗蝕我的時間精力、佔據我的儲存空間,可惡至極。
懶惰的大腦偏向於選擇容易又新奇的信息,也算是一種動物的本能,因為那樣腦細胞會死得少一些,ATP消耗得也少一些。
很多時候我下意識地打開一些碎片化信息app,其實並不是對它們多麼感興趣,僅僅是這一秒我不知道自己做什麼,我無聊,我空虛。

而那些爆炸的信息可以快速地佔領我貧瘠的大腦,輕而易舉地取悅我沒有脫離低級趣味的腦細胞,它們可比複雜的邏輯推理受歡迎多了。
久而久之,我可以集中注意力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內心的噪音越來越多。
於是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可以靜下來學習,以下是總結:

一、挑選信息

知乎有一個問答我非常喜歡

不同領域的聖經級書籍有哪些? - 調查類問題

有的書可以一目十行,有的書可以在打瞌睡的時候翻閱,但是還有一類書需要留存一大片空白,萬事俱備,一個小時只看兩三張紙,每一句都細加揣摩的。slow,slow,slow……

慢讀是最好的能讓心靜下來的閱讀方式。

挑那麼一兩本書慢慢讀就夠了。
很多信息,真的沒有那麼重要,有一句話叫做「天下文章一大抄」,守住大鯨魚,何須焦慮錯過萬千小蝦米。

閱讀從來不是以頁碼數計量的。

二、
緊張感

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發了一套試卷,我上課走神沒聽見只需要做第一張,以為是把這一套都做完(請不要吐槽我為什麼不求證同學一下,人蠢無藥可救)於是眉頭緊鎖,憂心忡忡,下了課就直奔回家做試卷,通宵做試卷,後來我做完了。那個晚上,我覺得自己的靈魂得到了升華,雖然無比緊張,但是內心無比安靜。

長大以後,很多事情拖拖拉拉,落下一堆書不想讀只想出去浪,都是因為心裡沒有了那根小皮鞭。

因為不靜下心學習,沒有眼前看得見的後果。


長大以後,我可以對自己一再放低標準而沒人打我手心,因為成人社會的定律是一切由自己承擔。然而人不是完全理性的,總想在溫水裡再緩一緩,不知不覺中休克在舒適的溫水裡。

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養成良好的習慣好睏難,毀掉習慣不過朝夕,太容易了。

學習的時候,需要給予自己一些緊張感,即使在做的事並不緊迫,外界對你的要求沒有那麼高,請自己給自己一些標準——不容易以上,艱難未滿。


比如看一本書之前,給自己list一個問題清單,讀完這本書我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嗎?讀完之後,check一下哪些可以回答,不可以回答的那些還需要通過讀哪些書通過哪些途徑能夠知道。有標準才有進一步前進的方向。
對自己狠才不會以後讓生活對自己狠。

三、讀書筆記
寫讀書筆記是很有效的投入讀書的方法。
舉例:

大概一頁多一點的論文節選。
因為是翻譯作品,很多表達方式很拗口,大的段落即使看過一遍,下一次看仍然需要反應時間,可是如果做成讀書筆記:

就很清晰,兩三秒就可以把握重點。看起來讀書筆記是耗時了,但是長遠看來非常節省時間。而且在做筆記的過程中,會因為記筆記帶動的思考而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

四、對碎片化信息及時整理
碎片化信息本身並沒有問題,關鍵是很多時候沒有進行整理就將它納入我們的收藏夾,「mark」一下得過且過。
舉個例子,這是亞馬遜中國發布的「人生必讀100本書」 。一般情況下,會輕輕一按收藏鍵,我有空來看,然後過了很久都沒看,甚至忘記這回事。

可是如果稍稍花點時間進行整理一下: 文字加粗代表我很感興趣,想儘快讀,下方劃線代表我看過或者明顯不感興趣:

亞馬遜中國「人生必讀100本書」 (書名不分先後)
一、文學類:
《百年孤獨》《活著》《悲慘世界》《老人與海》《挪威的森林》
《人間詞話》《唐詩三百首》
《吶喊》 《撒哈拉的故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海子詩全集》《三體》《四大名著》《圍城》《1984》
傲慢與偏見》《茶館》《魔戒》《白鹿原》《射鵰英雄傳》
《我們仨》《月亮和六便士》《傾城之戀》《白夜行》《飄》
《塵埃落定》
《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詩經》《目送》《基督山伯爵》
《邊城》 《如何閱讀一本書》《蘇菲的世界》《紅高粱》
《文學回憶錄》
《麥田裡的守望者》《平凡的世界》《我與地壇》
二、社科類:
《論語》 《光榮與夢想》《全球通史》 《自私的基因》 《南渡北歸》
《中國哲學簡史》 《萬曆十五年》《社會契約論》《菊與刀》《失控》
《文化苦旅》《烏合之眾》《孫子兵法》《炮、病菌與鋼鐵》 《中國歷代得失》
《寬容》《傳家》 《明朝那些事兒》 《歷史深處的憂慮》《劍橋中國史》
《西方哲學史》《大問題:簡明哲學導論》
三、經管勵志類: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經濟學原理》《金字塔原理》《少有人走的路》《向前一步》
《洛克菲勒給兒子的38封信》《基業長青》《影響力》《偉大的博弈》《與神對話》
《心理學與生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從0到1》《資本論》《激蕩三十年》
四、少兒類:
《哈利波特》《不一樣的卡梅拉》《小王子》《丁丁歷險記》《猜猜我有多愛你》
《安徒生童話》《愛的教育》《失落的一角》《上下五千年》《好餓的毛毛蟲》
《夏洛的網》    
五、科技類:
《時間簡史》 《科學百科》《萬物運轉的秘密》《從一到無窮大》《浪潮之巔》
《上帝與新物理學》《矽谷百年史》《昆蟲記》 《萬物簡史》 
六、藝術類:
《藝術的故事》 《美的歷程》 《加德納藝術通史》
七、生活類: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

然後我可以整理出《海子詩全集》《1984》《魔戒》《白鹿原》《射鵰英雄傳》《飄》《塵埃落定》《自私的基因》 《南渡北歸》《炮、病菌與鋼鐵》《上帝與新物理學》《矽谷百年史》

在這一長串的信息中,只有這些對於我是有效用的,我就只需要保存這短短兩行,留存備用就可以了,下一次路過圖書館的人文社科區,我就可以打開印象筆記的notes,不用閑逛半天,有目的地取走這些書就可以了。
而且可以根據每周大概的時間安排和書的類型體量,再對它們進行分類:

第一周:《海子詩全集》《上帝與新物理學》

第二周:《1984》《自私的基因》

第三周:《射鵰英雄傳》《飄》《炮、病菌與鋼鐵》

第四周:《魔戒》《白鹿原》

第五周:《塵埃落定》《矽谷百年史》
第六周:《自私的基因》 《南渡北歸》

眼花繚亂未經整理的信息本身就攜帶著擾亂心緒的特性,它們會讓人分心在明明自己不需要的信息上,耗費很多注意力,而注意力本身就是一種能量。


而只需要花一兩分鐘的初步整理,就可以讓信息更加具體化,有針對性,更加可執行,過濾掉無關的信息。


高度自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 知乎

??很多小夥伴私信留言問我關於自律的相關細節,其實自己也是普通的小女孩而已。

1,怎樣平衡社交圈

信息爆炸的時代,社交也變得更輕,更快。遠離負能量。不需要互贊之交和玩伴,學會選擇。圈子常簡單也就不存在平衡問題。

2,怎樣戒掉手機

關掉app通知。

音效APP使用率最高

它只有大自然音效,沒有阿爾法音頻,可定時。一般定40分鐘,聽打雷聲或小鳥叫,非常舒服。類似app應該有很多。

3,怎樣鞭策自己,靜心,並堅持

難答,因為這個問題從沒意識到過,很自然地就堅持下來了。

  • 態度:有人說環境很重要,其實就是個態度問題。知道自己欠缺什麼,小目標大目標都要明確。
  • 計劃:做過非常精緻的計劃表,寫完了,像完成任務一樣有成就感。所以其實記錄更重要。記錄自己做過,就知道下一步應該刷哪本題集,自然就成了新的計劃表。

*

形成良性的循環,螺絲般,層層向上,也就堅持下來了。

共勉。


關注太多覺得學得淺顯的話,那就挑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來做。

把朋友圈停用,把微博卸載。
閱讀、學習、刷題的話就找個最安靜的地方,泡壺茶或者喝杯咖啡,一頭悶進去幾個小時。

所謂靜下心來學習,無非自律

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擔痛苦,解決問題

自律包括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推遲滿足感之前,先說一下三分鐘熱度(半途而廢)。這就要涉及到關於自學的本質,由於自學不像學教科書那樣有重點、有氛圍、有老師,所以自學某一領域,就意味著像盲頭蒼蠅,沒有重點便處處重點,極易碰壁走彎路與遇到現階段沒能力突破的瓶頸。在這裡,由於自信心屢次被挫敗,士氣自然而然會低下。然而又因為人喜歡用短時間獲得更加新穎而有用的信息,放棄繼續鑽研(放棄吃苦)就變得理所當然,也毫無負罪感,扭頭換個領域繼續尋找新刺激,最後落得個遍地開花無處果。
想要與三分鐘熱度對抗,就需要推遲滿足感(先苦後甜),遇到困難積極迎難而上,重新設置快樂與痛苦的次序,把滿足感和勝利的果實(虛榮讚美等)延後來享受。
畢竟很多人都沒有從小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所以這種吃苦堅持的品質就顯得格外珍貴。
肯吃苦堅持的人,他們願意對自我價值認可,相信自己只要肯花時間學習,就沒有問題解決不了。
而且延後的滿足感由於閾值較大,會特別深刻。

承擔起自己的責任,不要逃避責任(注意:是自己的責任)
如今確實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但不能把自己急功近利、浮躁無比的心,歸咎於這個時代,歸咎於外界。
腦容量就那麼多,全盤吸收意味著全盤放棄,我們有必要去篩選高價值的信息來汲取。
難就難在於它會帶來痛苦,而人本質上傾向於躲開痛苦。
(這些痛苦例如耗費我們的精力、時間,使得我們的別的慾望無法釋放。)
微信微博知乎論壇等平台,能給予你的是知識的廣度,卻從來都不能給你其深度。
我建議就是興趣別太廣泛,把一個領域研究透徹了再轉到另一個領域。

尊重事實
意味著:

  • 經常自我反省
  • 敢於接受挑戰和質疑
  • 保持誠實不自欺欺人

就是要明白你為何耐不下性子?
為什麼三分鐘熱度?是否接受不了挑戰?
你真的捫心自問過自己以上兩條的原因,才來知乎提問嗎?

保持平衡,就是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1. 放棄自己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模式
  2. 放棄消極對待問題的態度,樂觀積極。
  3. 放棄原來的狀態,意識到舊的自我已經不適應新的狀況

自律必定心理會不舒服的,畢竟這麼多年來都不是這樣過的,跳出舒適區去改變的確很艱難。
然而就會出現許多消極負面的情緒,過多的負面情緒會阻礙你前進的步伐,樂觀積極迎接挑戰,比消極躲避問題強太多了。
明白人生苦難重重,勇敢地接受痛苦,使自己的心靈成熟強大起來。

現在的社會不需要全才,只要專才。坦率地講,世界上也沒有全才,因為每方面都只有半桶水。

補充一下,

什麼是有價值?

商品的一種屬性,其大小取決於生產這件商品所需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多少。

價值大小取決於時間,時間就是你所投入的多少。
通俗來說,就是把一件事情挖得深、挖得透徹,這就是有價值。

高價值的東西必然稀有,像金字塔一樣。
越高價值的就越稀有,為什麼全球70億人,獲得諾貝爾獎的一屆就只有幾個人。
相反,興趣廣泛而無一而精、三分鐘熱度就是低價值。

如何追求高價值?

作家Malcolm T.Gladwell在《異類》中指出: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必要條件。「

後來被廣泛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100小時入門,200小時掌握,1000小時熟練,10000小時精通
那才是我等常人追求高價值的最可靠的一條路。

ps.關於這裡,有很多不同的意見,我再重新解釋一下。
要看準方向,才去堅持,認準了路,就走下去,別回頭。

關於拖延症(雖然這個有點離題,還是略微提一提吧)

拖延症,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對付拖延症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猶豫,馬上去做。
立即行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從來都是你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年代;

一個你恨不得把自己變成海綿瘋狂吸水的年代;

一個讓你感覺不學點什麼就會被甩出局的年代;

一個格外考驗人能否靜心學習的年代。


身處這樣一個時代,想做到靜心學習,可以嘗試以下做法:

1、以自己為主,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和計劃。


無論信息如何爆炸,無論信息多麼繁雜,如果想在這樣的環境下靜心學習,你就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目標,也就是你想學習什麼,想掌握何種技能,想獲得何種能力上的提升,必須在頭腦里有明確的目標。


這個是基礎,缺了它,沒人能做到靜心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之後,還必須得依靠計劃的力量,學習不是三分鐘熱血,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所以你必須制定出一個適合你的計劃。


計劃制定的越明確、越合理、越有可行性,越能為你的靜心學習提供行動指南。


如果沒有學習目標和計劃,自控力和專註力也就無從談起,沒有一個人能在沒有明確目標也沒有可行性計劃的情況下,做到保持專註靜心學習。

2、開始學習之前,要對自己所要學習的知識範疇做篩選和界定。


在有了明確目標和學習計劃之後,你要對自己所有學習的知識範疇做出篩選和界定。


打個比方,如果把靜心比作學習功夫的過程,在你樹立了做武林高手的目標和制定了練功計劃之後,還得選擇你練習何種功夫,是硬功還是輕功,是八卦掌還是少林拳,是套路還是散打。


說實話,做到這一點很難,一旦你選擇的知識範疇太廣和太多,精力必然就容易分散,只有對自己的專業範疇做認真篩選和界定,你才能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牢記這句諺語:「同時追兩隻兔子的人,一隻也不會逮到。」

3、了解自己的精力特點和學習偏好,打造無干擾環境。


有的人早晨精力充沛,有的人午夜頭腦清醒;有的人讀書可以四個小時眼睛都不眨,有的人書剛翻兩頁就犯困。這個得因人而異。


但靜心學習的一個捷徑是,必須在一開始學習時就迅速進入狀態,也就是看書不能讓自己慢熱,必須一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書上,把自己「摁」在書桌前,不能一會兒玩玩筆,一會兒琢磨琢磨其他活動。一旦書看進去了,就要避免被打斷被打擾,否則就會思維斷片,就會影響學習的效果。


所以我會為自己盡量創造一個無干擾的環境,在家也好圖書館也罷,必要的時候還會配戴防噪耳塞。

4、克服追求知識全面性的思維慣性。


這點是我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察覺到的。


在靜心學習的過程中,你如果經常分心或者總感覺自己要學的東西有很多,有一種可能是你一直以來對知識的學習持「全面發展」的態度。


這個思維慣性可能來源於年少時學校教育對優秀學生的評判標準,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但如果你想學習的領域越廣越多,涉及到的對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就會越多越高,就必然導致你對自己的要求就會越多和越高,那你靜心學習的願望就很難達到。


韓愈說:「術業有專攻」,時間越久越覺得這話有道理。

5、提高對興趣愛好做限定和約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都願意在興趣愛好上投入時間和精力,但如果你想做到靜心學習,就要對興趣愛好進行限定和約束。


我個人的好奇心很強,對很多好玩的東西免疫力較差。比如曾經很認真地跟老北京學過如何教鷯哥說話,就是電影《老炮兒》里馮小剛養的那小鳥,但最終還是把養鷯哥的想法給克制住了,因為這興趣愛好絕非一日之功,要真養了就真的用心,一想到自己還得學更重要的東西,自己就把這念頭給摁下去了。


如果你學習時自控力很強,那這條可以忽略。


題外話:人的學習也是要有彈性的,沒有人能做到長期專註地靜心學習,如果能將興趣愛好和學習結合的好,那是最理想的,如果你喜歡學習歷史,那你放鬆的時候就可以多看看網站上的歷史知識類的視頻節目。

6、減少無意義的應酬。


實現靜心學習,減少無意義的應酬幾乎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不少人說,多跟朋友聊天要比悶頭讀書的收穫大得多快得多,可我的感受正好相反。


很多時候,大都是吹牛聊天,沒幾句是乾貨。除非是小範圍知心朋友的暢談,否則很少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時候,大部分的時候除了混個臉熟,沒什麼太大的意義。


即使真的有大咖現身願意聊乾貨,那人家腦袋裡的知識,也是你無法掌控的,人家願意告訴你多少甚至真知識還是假知識,都是看人家的心情,費這腦細胞還不如自己踏踏實實用功收穫大呢。

7、注意識別偽知識,警惕「玩概念」和「編故事」。


這一點對靜心學習的影響,主要是心理上的。


注意區分新事物和新知識,這兩個不是一個概念。


舉例:過去吃的糖葫蘆都是拿山楂做的,現在有把草莓山藥桔子花生穿串兒掛糖賣的,其實本質上還是糖葫蘆,製作的方法和技巧是差不多的。


實際上沒有那麼多藍海,都是很多有商業目的的人在」玩概念「和」編故事「。


很多人處於這樣的狀態:看到幾個新詞,覺得又有新知識誕生,覺得自己快要跟不上時代了。


而實際上,時代的變化是由人的變化決定的,再新的東西,也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東西技術含量高低,取決於人水平的高低,而人水平的高低取決於底蘊和積累,這一點,從古到今都沒變過。


只要是你養成了靜心學習的習慣,即使慢點也不會被甩出去多遠,也能追上去。


人踏實,不浮躁,並且有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只要保持觀念與時代同步,就任何時候都有機會。

8、留神你身邊愛給你建議的人。


我想靜心學習時,身邊常會出現愛給我建議的人。


當我想學計算機時,他會說學那玩意幹啥,你想當程序員啊,現在社會上多少人學計算機啊,競爭多激烈啊;


當我想學英語時,他會說英語可不好學啊,在國內沒有語言環境,多少人都半途而廢了,現在法語西班牙語才比較吃香呢;


當我想在家踏踏實實看書時,他會說,實踐才出真知,你得了解大千世界,了解新東西。

幾乎每次都會有類似的人出現。


但時間長了,你會發現跟你說這些話的人大致分兩種:


第一種,他建議你學別的或者不學,然後他自己偷偷摸摸地在學這個;

第二種,他讓你學這學那,他自己什麼都沒學,光在那兒指點別人。


無論是哪種人,都留點神,靜心學習這事是你自己的選擇,別聽別人的,時間會證明一切。


我半條命槍法最好的時候,是在沒網線的宿舍里打單機練出來的。
因為機器人沒挑戰,我下載了爆頭補丁,如果見面我不爆電腦的頭,它就會i爆我的頭。
這樣無聊的玩了兩個月,我去網吧。
不用說了,慢慢的我後面的觀眾越來越多,有個傻缺當場要拜我為師。

那時我總結下來,因為和電腦沒有勝負心,死了能坦然接受,心態正確水平就上去了,在網吧沒法進步,因為與人打,勝負心強,態度不正確。


返回題目,信息過大,人就會分心,說實在的,習大大訪問美國關你什麼事?大家不斷關心英國王室的餐廳標準。
這些其實是垃圾信息。
如果成把e看這種垃圾信息的時間縮短到一個小時,其餘時間做正經事情,你一定能出類拔萃。

道理人人懂,做到不容易!
有網線之後,我的槍法又變差了_(:з」∠)_


有點來強答的意思……嗯哼

——————————————————————

但凡想讀書的人,又無奈於眼前浮躁的現實,沒辦法集中心思來讀書,都會向能靜心閱讀的朋友討教:怎樣讀書才好?為何我卻靜不下來閱讀?

我了解這些朋友的心境,我個人是這樣的,上學時候好閱讀,但在心裡裝的事情隨時間遞增而越多的時候,倒覺得自己無法沉下心來了。這不能怪書籍幫不到忙,還是得怪自己讀的書太少,或者沒有讀對書。

剛畢業那段時間,思想有些焦慮,我反倒沒有將心思放在讀書上。現在想來,那時候自己的確成長得很慢。最起碼,內心很空虛。我挺後悔那時自己沒有合理利用時間多讀書,它一定能讓我認識更多,從書中學到的東西,會比實踐學到的東西豐富百倍,因為實踐終歸有限制,而閱讀沒有。這真的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我希望通過日本作者齋藤孝寫的《深閱讀: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這本書籍,將閱讀的意義傳遞給我的朋友,當我們知道如何去閱讀,尋到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自然會受益匪淺。也許,你就不願整日與手機為伴了。

針對《深閱讀》,我做了簡單的思維導圖:

一個清晰的思維導圖,不僅能讓我對作者的觀點得到複習,重新捋清書本的脈絡,也能讓觀者一目了然。當你看到我這張圖時,就能明白,齋藤孝想要為我們傳遞怎樣的閱讀思想。你能在還沒閱讀之前,了解到哪部分你最有興趣閱讀,可能受教會更多。這種先入為主的閱讀思維很有用。

同理,當你拿到一本新書時,不妨先看看目錄,這也是上學時我們老師教與我們的讀書方法。特別是對於一本工具書,閱讀起來往往很難受,先看目錄,會讓你舒服很多。試試吧。

我通常不願意將書的閱讀形式簡單稱為「看」,如果簡單稱為「看書」,其實是怠慢了書本。所謂的閱讀,真的並非限於「看」,試試做筆記吧,在書本上畫一畫,不要憐惜它了,留下來過的痕迹的書,才是真的被你看和讀過的。這樣,你也覺得這本書變得更親切,更有味道。

此外,為什麼稱為「讀書」?因為除了「看」,我們還得「讀」。一些描寫非常優美的句段,或者是一些寫得很深入的句子,用讀的方式,能加深理解和記憶不說,也是非常好的體驗方法。

也許我有點強迫症,我看書真的不快,因為擔憂會忽略很多東西。而通過《深閱讀》,我發現,速讀不失為一種閱讀好方法。特別是對於小說等較為閑逸,或者是一些內容非常艱澀難懂的書籍來說,「跳讀」或者「速讀」,在不耽誤你閱讀時間的情況下,還能收穫到額外的體驗。

我們有時會有這樣的體驗吧,偶然放過某個讀不懂的段落,而轉向其他的部分,當閱讀完一章節或者更多之後,會發現,那跳過的部分確實不會阻礙我們對於書籍的閱讀理解。有時候,跳過,會幫助我們閱讀更流暢。所以,對於「食之無味的雞肋」,是真的可以放棄的。當遇到一本很厚,但理解起來非常容易的書籍時,就不要慢悠悠地停在彼地了。試試速讀,快速讀完,然後再換另一本,收穫酣暢淋漓之感。

我試著用速讀的方法讀了一本書,這種方法並沒有讓我脫離書本,反而更多地沉浸在情節中去。的確也比平時閱讀這樣的書籍應該花費的時間要節省很多。我想,它能適用於我,也會適用於某些朋友。

齋藤孝說「光有書架就能變聰明」,從字面上看,顯然不合理,但深入一想,你會覺得沒有什麼不對的。因為「書架如同自己的記憶裝置,光是目光掠過書脊,就能回憶起書中內容、相關話題或是閱讀時的自己」,隨時都能提醒你回憶與書本相關的信息,這與電子書閱讀是完全不一樣的。

於我,我也更願意自己買書,而不想到圖書館借閱。借回來的書籍,你不能隨意在書本上寫下你的一些突發奇想,心裡總是會與它有距離感。而且,我也喜歡在書上折書角,這放在借閱的書籍上,是不好做到的。

所以啊,如果可以,盡量自己買書看,一本本書碼在案頭或書架上,會給你施壓「快讀我,快讀我,你今天還沒打開我呢!」

說到如今人人與手機相伴的狀況,是挺讓人惋惜的。但也不排除,會有人在手機上讀書。我個人覺得,在這樣信息爆炸的時代,上下班在地鐵上用手機看看電子書,挺好。雖然閱讀體驗會比閱讀紙質書籍要弱些,但會比你無聊瀏覽八卦有意義。而現在,我一般會帶上一本比較輕薄的書在身上(但我還沒做到每次),我自己還是比較喜歡看紙質書,或者是,想接著閱讀一本未完成的書。

我喜歡看日本電影,也可能是因為這個國家的電影不會給我很嘈雜的感覺,只需要靜靜觀看,你就宛如掉入了情境中去,而且味道還原本真,沒有什麼其他元素會干擾觀者的感受。這種感覺,就和閱讀書籍相似。

用法國文學家伏爾泰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讀書使人心明眼亮」,不要安逸讀書,隨著讀書程度越加豐富,思考越加深入,你會發現自己的見識也在增進了。

————————————————

作者:阿瑤 微信公眾號:書未來

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謝謝O(∩_∩)O~~

http://weixin.qq.com/r/1UQPF4LEKN9XrcZ09xHH (二維碼自動識別)


提醒自己,讓你看到的信息都是為了搶劫你的財富。

有價值的信息永遠是稀缺品。

自己想學的技術,一般都沒用,浪費時間。

工作中需要什麼就學什麼,不限於印刷品,越是能轉化為效益的,學習動力越強。


信息爆炸,正如每個問題的下面都有無數個回答一樣。單獨拿出來任何一個回答,可能都會受益無窮;然而真的是在很多優秀的回答中尋找,反而喪失了學習的動力。

前些天,看到這樣一句話來評判學習的結果,「寫了多少總結分析的文章?」

回過頭來看,信息再多再爆炸,那也是別人的。讀過學習過,最終落下筆總結過才算是自己的。

最近也要開始落實了,共勉吧~~


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已經衝進大多數人的生活,成為與水電氣一樣的基礎設施,這種情況下應該基於互聯網學習,而不是一味地崇古,推崇紙質書。

載體一直在變,真正重要的是信息。只要是有價值的信息,你管它印在紙上還是印在屏幕上呢。如何用成本最低的方式獲取最有價值的信息,作為現代人,這十分重要。

① 分析自己的興趣,選擇1-2個方向,找這一兩個方向最優秀的媒體,建立閱讀媒體矩陣。我目前吸收信息的渠道,以20個網站、100個微博號為主,50個公眾號、99個知乎關注人為輔。

網站及微博】:

財經類:16個

財新網,財聯社,財經網,雪球,和訊網,新財富雜誌,新浪財經,ChinaVenture投中集團,21世紀經濟報道,證券時報網,新京報,ECO中文網,東方財富網,中商情報網,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商業周刊中文版

科技類:9個

和訊科技,新浪科技,36氪,快鯉魚,虎嗅網,鈦媒體,IT桔子,雨果網,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

公眾號】:21個

艾瑞網,產品菜鳥匯,創事記,插座學院,財新網

創業家,價值線,經緯創投,零壹財經,老金扯談

平凡信仰,人大經濟論壇,數據種子,鈦媒體,無所不能

新財富雜誌,易觀智庫,正午故事,36氪,199IT互聯網數據中心

這是我認為不錯的號。如果你有興趣,也可酌情關注建立在此基礎上的未來知識圖譜。

② 利用方式:每天早晨抽出1小時時間迅速瀏覽。對於網站,我的習慣是早上10點之前迅速瀏覽收藏的網站。對於微博,我的習慣是早晨10點之前瀏覽前兩頁,晚上10點瀏覽兩頁。對於公眾號,晚上睡覺之前花一點時間挑感興趣的看。

③ 在此之外,確定自己的關注關鍵詞,定期搜索查看。例如關注虛擬現實、房價、矽谷、創業投資,每周對這些關鍵詞搜索查看兩次。為了走在潮流之前,需要時刻跟進業內的最新動態。

④ 尤其重要的是,不要依賴於單一渠道,單一媒體。如果你只看知乎,互聯網99%的內容你是接觸不到的。對同一個事件,也需要多個渠道求知求證,既要看力挺的,也要看反對的。

⑤ 對於讀報讀紙質書,有沒有必要呢?有,我經常在公眾號推薦書。有些公眾號也經常推薦書,如老金扯談。它的運營者金鵬遠,一年讀近200本書,可不是吹的。

這是與互聯網並列的一種信息接收渠道。方法是確定自己的興趣和問題,然後上豆瓣看評分,上知乎搜索推薦。昨晚我就抽空讀了半小時報紙,在亞馬遜買了四本書準備閱讀。

總之,定位自己的興趣方向,嚴格控制和篩選媒體,不符合興趣方向的、信息質量不高的果斷篩除。雖然信息接收渠道零碎化,但形散而神不散,你關注的主題方向是有聚焦的。各種信息的加入讓這個主題日漸豐滿。


遠離網路,讀書。

先說為什麼。
因為讀書,是獲取知識最快的方式。
一本書300頁,按照讀小說的速度大概2-3小時,專業書時間翻一倍大概4-6小時(結合掃讀、略讀等),《經濟學原理》這類基礎書可能要600頁以上,時間再翻一倍。12個小時,即使大部分細節記不住,也能獲得一個學科最基礎的知識,以及它的思考角度,用來上哪個網站我想也做不到。


再說怎麼做。
首先,是【確定學習的目標】。
題主說,覺得需要學習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很多看過就忘了。【其實那些不是需要學習的】,只是恰好出現了題主又感興趣於是就去看了。
就像就像面前擺了很多美食,每個都很好吃,可是沒有這些美食,發現可能自己只喜歡吃麵條,那些美食嘗嘗就算了,並不是必須的。
所以,要想靜心學習,先確定自己的目標,【有了目標,微博、微信之類無關的信息自然就會被忽視掉】。

其次,找到對的書。
開始接觸一個領域,先讀經典書,其實並不難找,【百度或者知乎搜 領域+書/書單】,基本能搜到各領域的經典書。
推薦一本書叫【《如何閱讀一本書》】。根據裡面的內容,結合【豆瓣讀書及購書網站的介紹】,過濾書單,或者添加相關的書,找到自己當前需要的書就好。


最後,說說其他相關的事。
1.【不要逼著自己去讀書。】想玩就先去玩,想睡就先去睡,直到有一天覺得玩的沒意思了想去看書了,再去看書。我們都討厭應試教育填鴨,別有一天體制不管你了卻自己逼自己。
2. 讀書累了就去休息,不累就繼續,別管讀了幾個小時還是只有幾分鐘。
3. 找一個喜歡的環境。環境不好,讀不下去,一般人不會怪環境,會說書難懂不好讀。
4. 一定要記住,不懂金融、經濟、編程、創業,也不會餓死的,千萬不要為了找個看似高大上的工作逼自己去學不喜歡的東西。

其他想到再補充。


不要貪心,任意選擇一門信息,長久關注下去,你就會在這方面有所提升的。
如今我們可能需要積累各方面的談資讓自己不至於落後,但是還是要謹記老祖宗的話:術業有專攻。
我上大學之前,我姥爺癌症,當時家人朋友都不看好(更多的是不了解)我的專業,其實我也不了解,完全被調劑的。我姥爺說:只要你潛心做學問,學哪一行都是會成才的。
也就是如今總理說的「工匠精神」。
日本的壽司之神,瑞士的手錶工匠,以及天天給我們上課的科研大牛,甚至我身邊的喜歡日語的學霸。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不多嗎?他們不知道每天的信息爆炸式的鋪天蓋地而來嗎?
但是,做好自己的本職,收集好自己的行業信息,才能成就我們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時代需要的,還是在某一方面所向披靡的人,沒有你,就難辦,就難有第二。你只有讓自己變得如此不可或缺,才說明你是重要的,你make sense,你 matter。
所以說,無論你瀏覽什麼信息,看什麼網頁,請每天堅持看。
我身邊就有迷戀韓國偶像,畢業論文寫了韓國MV的;也有熱衷偶像的八卦,尋蛛絲馬跡寫出長篇分析誰和誰是真CP的。。。。。。。這是一種潛心修鍊的能力,一般人還不見得有這份耐心。
我高中還學過一篇課文,講的是老北京的匠人。
選擇困難症嗎?什麼都想了解嗎?請記住:我是一個粉刷匠,粉刷本領強。


國慶假期通過kindle 看了一本叫《成功人士早餐前在幹什麼》(大概是這個書名吧)

現在的人在工作或者學習中,免不了會被來自各種終端的信息(90%是手機)或者同事、同學打擾,幻想一下你是公司CEO或者管理者,每天工作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和公司各種各樣的崗位人員溝通,開會,處理各種各樣複雜不複雜的問題。毫不誇張地說,很多大企業的高管做重大決定的思考時間可能就是幾分鐘。他們是如何做到在各種干擾的情況下做出對的決定(當然不排除失誤)?

第一是效率
我理解的效率是抓重點和合理安排,一天當中很多信息的接收和很多的人事處理其實是可以忽略,或者說統一處理的。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現任水果CEO 庫克,每天4點起來處理郵件,一小時後去健身,7點前回到公司安排當天要處理的事情,基本上到中午前所有當天要完成的工作基本已經解決,剩下的時間專註思考公司的方向和細節的改進(蘋果產品的庫存率僅僅1-2天,就能看出來這公司是如何注重效率),晚上還可以HAPPY HOUR或者看看書和電影,當然作為一枚GAY還有~~~後面是我意淫的,但他的生活基本給我們說明幾個重要點:
A、在不清醒的時候做不重要的事,例如回復郵件
B、所有事情需要提前準備合理安排,不然就會像盲頭蒼蠅,到處撲火,一天下來做了太多無用功
C、把瑣碎事安排在一個時間段處理,其餘時間排除干擾,專註做必要的事

第二是意志力與決心
就如上面提到的書裡面說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有早起的習慣。而我個人也確實在看完書後把起床時間提早了1個半小時,在(多出的)一個半小時裡面,因為環境——屋裡其他人還在睡,而且我會選擇這個時候不碰手機。我可以很專心地做一些需要思考的例如在知乎上回答一兩條有含金量的問題,並順便回復一些必要的郵件~最重要的是可以想想一天時間應該如何安排。沒錯,一個半小時足矣完成上述所有事情。同樣道理如果你可以提早一個半小時起床學習(在舍友或者家人起來之前),關掉手機,專註完成當天安排好的學習任務,其實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移動互聯網時代誰不是不停地接受信息,很多人失去了專註能力的時候,比較成功的人永遠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習~~~
所以,這得看你對學習或者工作願意付出多少,到底有沒有這樣的決心~~~(連早點起床、不碰手機的決心也沒有的話,證明這件事情對你來說也不太重要)


身處這樣的信息過載環境,我們很難不為自己對信息的缺乏而感到不安,擔心自己錯過了什麼重要的信息,這種擔心和焦慮會促使我們進一步將時間消耗在對信息的獲取上,從而更無暇思考什麼是真正重要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將書分為兩類:一種是提供資訊/信息(known)的,一種是幫助你理解(understand)信息的。相對於理解來講,資訊本身其實並不那麼重要。

我們大部分人目前採用的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無法提供給我們足夠的「理解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有些書特別耗費腦力,讀起來很累,而另一些書則非常輕鬆,易於消費。碎片化的閱讀方式易於消費,只需要很少的思考就可以讀懂,但是危害嚴重,它們並不會幫助你提升理解力。

但是直覺上我們會選擇容易的事情來做,雖然這種淺層次的閱讀只對擴展信息/資訊有幫助,對提升理解力則幾乎無用。而我們在處理日常工作中的問題時,能真正幫助的,只有理解了的那部分知識。

我在2014年,曾經有幾個月屏蔽了所有微信、微博等內容聚合類的應用,也盡量少的去技術論壇,每天就是寫代碼,讀紙質書,除了最初幾天的忐忑之外,整個過程的收穫非常大(而且也沒有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

知識框架

技術人員有時候會有一種想要把所有技術都掌握的「執念」,這在局外人來看是一種荒誕不經的想法,但是置身其中,你很難看出這一點。畢竟,有意思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各種範式的編程語言、編譯器技術、人工智慧、數據可視化、地理信息系統、嵌入式設備、軟硬體結合、大數據、自動化測試等等,每一個方向都有無窮無盡的有意思的東西。

但是在知識規模如此巨大的今天,一個人是無法掌握所有技術的,更不用說新的技術還在不斷的湧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有節制的來聚焦在某些技術上,而視其他技術如無物。當然這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魄力,不過唯有如此,技術人員才可能有真正的長進和成就。

我基於自己的經驗,繪製了一個「Web開發」方面的知識框架,這個框架上包含了一個比較全的技能/知識集合,也是我認為一個「Web開發」人員應該掌握的一些知識點。

在成為一個專家之前,你需要先對要學習的領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也就是說,做Web開發,需要儘可能覆蓋到這個框架上的所有點。一旦完成了這棵樹上的所有節點,就不用再去做第二次了,這時候你可以嘗試找到樹上的某一個分支,深入下去。

這個聽起來好像和我之前文章中的觀點有所矛盾,其實不然。我在《我們真的缺前端工程師嗎?》一文中提到過,"工程師不應該將自己束縛在前端開發上,要了解整個軟體開發的全生命周期。"這裡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即首先要了解軟體開發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節點,然後再有所側重的去找自己的興趣點來發展,即:先建立廣度,再建立深度。


應對方法

對於知識的陷阱

當因自己的興趣(而不是項目驅動,也就是沒有實際的土壤來驗證)而想要學習一個新的知識時,對照知識框架,如果發現自己已經在歷史上學過它了,那就強迫自己放棄這個念頭。比如你很熟悉用rspec來編寫測試,忽然有一天心血來潮,想要學習JUnit,正確的做法就是泡杯茶,等這種衝動自己過去。

相信我,一旦有了Java項目,你可以非常快速的掌握JUnit,而且很快會找到對應的feature,就像一個長期工作在Java技術棧上的同事那樣!

對於過載的信息

實踐中,首先要令自己相信:你無法掌握所有的知識,即使僅僅在軟體開發領域。有了這個大前提之後,你只需要採取先建立廣度,再建立深度的原則即可:

  • 做減法(在建立了知識框架之後,有針對性的學習)
  • 主動、深度閱讀經典
  • 為那些有趣但非自己關注方向的知識賦予較低的優先順序

另外,還可以嘗試將微信、微博關閉一段時間,或者至少可以不去點那些朋友圈裡的《老X聊微服務》或者《12個你不知道的Sublime技巧》文章,保持專註,保持簡單。

文/ @Juntao Qiu 閱讀全文請戳:技術的執念|TW洞見


narrow, narrow, narrow


http://www.yangzhiping.com/psy/openmintalk.html


學習的目的最終總歸是學習本身,信息爆炸是時代特點,對於學習知識的途徑有更多的選擇。

能否靜下心來和信息爆炸弱相關。你不喜歡讀書學習,把你一個人丟到家裡,自習室,圖書館,你還是會桌上鋪著一本書,打開要看的那一頁,然後用不了十分鐘就會拿出手機不能自拔了。

所以,最主要的是讓自己愛讀書。


結合一下學習這點:
useful information is money.


需要找到組織,大家共同營造一個學習的氛圍,身處其中能更好、更快地融入進去。
這個組織要能起到第三方監督、監控的作用,防止自我懈怠,推動自己走下去。
這個組織要是能教授讀書方法那就更好不過了。有方法的閱讀才能真正有所收穫,然後是收穫後的喜悅及後續的自我處境的改善。
現在組織有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緣分過來。


推薦閱讀: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知識間的矛盾?

TAG:閱讀 | 學習 | 知識管理 | 學習方法 | 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