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藝青年?什麼又是偽文藝青年?


我向來對文藝青年偏見頗深,在我的印象中,敏感,呻吟,矯情,明明身無分文還要不食人間煙火,明明缺乏理想還想過得波瀾壯闊。成為這樣的文藝青年實在是太容易了,不需要你創造,只需要你消費。

但是,後來我發現很多人自稱文藝青年的人身上並沒有這些糟糕的特徵,我見過某行業經理平時寫的詩,見過某理學教授平時唱的歌,見過某酒店老闆平時拍下的照片,他們用文藝作品來調劑生活,用文藝生活來陶冶性情,用文藝性情來表達自己,他們是文藝愛好者。還有很多文藝青年,用心研究文本,音樂,繪畫,電影,美食,直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漸漸地,我發現自己討厭的不是文藝青年,而是偽文藝青年,他們最大的缺點在於不能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的淺薄。

文藝青年真正熱愛著某領域,而偽文藝青年只是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愛好。同樣是消費,偽文藝青年更關注劃分消費內容的層次,越小眾,他們越喜歡,從而把自己和其他人區別開來,喝咖啡還是吃大蒜,啃豬蹄還是品牛腩。而文藝青年不關心這些,他們更喜歡努力對電影,美食,音樂有一個細緻的分析,好看在哪裡,好吃在哪裡,好聽在哪裡。

文藝青年更關注文藝作品是什麼,偽文藝青年更關注自己感受到了什麼。同樣是觀賞電影,偽文藝青年們喜歡把自己寫的讀後感叫做影評,拉開一看都是自己遇到的人和狗,跟電影一點關係都沒有,收穫的只是情緒。你要問他為什麼喜歡電影,他們只會說因為好看好聽,剪輯凌厲,鏡頭風騷,這種詞語的運用恰恰說明他其實不懂電影,風騷是什麼意思,凌厲又是在說什麼。而對於文藝青年,他們會討論敘事結構,什麼是外化描寫,什麼是平行剪輯,這些會對電影中的故事了解更深。

成為一個文藝青年成本比較高,需要你堅持不懈的去閱讀和理解文化,歷史,主題和內容,甚至很長時間都沒有辦法欣賞蒙德里安和杜尚。而成為一個偽文藝青年卻不需要漫長的磨練,他們只要擺出一副不屑與你爭論的態度,就獲得了精神勝利。不用懂數學,拍照的時候就可以擺好45度;不用懂節奏韻律,寫詩的時候就可以按Enter;不用讀多少書,寫字的時候就可以查閱名人名言大全。一切都可以表現地很完美,但當他們一張口的時候,連內褲都會一覽無遺。

動不動去西藏凈化心靈,辭職去開一家咖啡館,用某人的話來說,像這種旅行一趟就想出家的人,其實不宜出門。張口就是昆德拉和薩特,不厭其煩的引用杜拉斯,我想,像這樣經常炫耀自己讀過誰的書,讀了多少本書的人,其實都白讀了。寫著形容詞堆砌起來的文章,用著不知所云的句式,以為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線,以別人不理解為榮,以平實質樸為恥。

我只是一個文藝愛好者,像大部分普通人一樣,選擇通過努力來擁有一個詩意的世界,僅此而已。當你覺得有些音樂不再是鋸木頭,有些畫作不再是小孩子的塗鴉,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就會更進一步,有人或許覺得這是專業人士的任務,我們不需要承擔這種責任。可是,沒有付出,哪有收穫,沒有刻骨寒,哪有秋褲穿,所以這些人永遠無法從藝術中獲得享受。更重要的是,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不要害怕在這方面與人討論,不要不懂裝懂,像我一樣坦率的承認這只是個愛好,一點都不丟人。

今天在timeline上看到了這個問題,我想起在今年的三月份在微信上寫過這麼一篇文章,為了回答一個讀者的問題,對兩者只是做了一個經驗性的區分,當時寫的時候天氣還有點冷好像。


一個記者問GREENDAY的主唱:「什麼是朋克?」
主唱踢起一個塑料袋,說:「這就是朋克」 。
記者學著也踢了一下塑料袋說:「這就是朋克?」
主唱說:「不!你這是時尚」。

——————
我覺得這個段子也可以用來回答這個文藝青年和偽文藝青年的問題


真文藝是種情懷和格調,偽文藝是將文藝作為手段。


下樓準備買菜,結果鑰匙落家裡了,回不去了,然後閑的沒事就寫寫有關啥叫「文藝青年」的小文,科個普。

有人看見我聽「古典音樂」,看點哲學就說「呀,文藝青年啊」,看見誰誰誰追求些小眾的東西,寫個什麼狀態,讀一讀野夫,看點外國文學,就「文藝青年」什麼的叫上了,這事其實根本不是這個事。

首先說說「文藝」哪來的。文藝本來沒有的,文學藝術多了,就有了文藝,這個故事的開頭得蛋疼的翻到中世界。西羅馬滅亡之後,歐洲黑暗了一千多年,從中國傳過去的黑死病造成歐洲人口銳減,封建統治被削弱,古騰堡又搗騰出活字印刷間接促成了宗教革命,神權被削弱,義大利人做買賣發了家,但丁才有功夫寫《神曲》。歐洲文藝復興,人本主義思潮湧動,以人為本反對神權桎梏的概念深入人心,這時候歐洲人一尋思,得學點東西啊,學誰呢?學點先賢聖人的吧。

斷了篇的歐洲歷史一下就翻到了曾經文明的羅馬和希臘時期(還得感謝阿拉伯人的圖書館,給基督教的民眾保留了不少典籍),古典主義興起。從文學,藝術,雕塑,全面瞻仰古羅馬。古典主義的特點有許多,簡單點說就是理性。為什麼是理性?歐洲黑暗了那麼久,都是神父說啥就是啥,突然歐洲人民想起來我還有大腦啊,我得想想這個事是不是有道理。科技大發展的時代必定崇拜理性。因此哥白尼,布魯諾,笛卡爾會被歷史記載。邏輯學和哲學在這個時期開始重新發展,科學技術更是井噴,資產階級興起。

這個時候依舊和「文藝」沒啥關係,直到文藝多了的時候才有「文藝青年」。古典主義發展到後期,過渡崇尚理性就會反過來禁錮人性,於是浪漫主義興起,主題就是擺脫一切禁錮,追求思想上的自由,這才是「文藝范」的來源。舉個例拿好感覺的音樂說,莫扎特是古典主義的代表,音樂中規中矩,少有大起大落,與之相對的晚期的貝多芬,你閉著眼睛想想《命運》,就能體會出兩者截然不同。

在中國的「文藝青年」肯定不會被區分出是喜歡古典主義,還是喜歡浪漫主義,但是因為法國人,「文藝」就成了浪漫的代名詞。你跟一個僧人說有個人是吃肉的,僧人不管吃什麼,默念阿彌陀佛。對吃貨來說,淡淡的生魚片和麻辣火鍋那完全是不同的,怎麼就可以拿「吃肉的」敷衍性的描述一下,豆腐腦吃甜的和吃鹹的都要全國論戰好不好,老子看你沒事看點書聽點曲你就是「文藝青年」,鬼管你看什麼。

再說說這麼多「文藝青年」冒出來的原因。前一階段看了一個數據,中國人均年均讀書時4.35本本,以色列人大概是60本。即使是這4.35本,有多少是流行的,多少是專業性的,多少是消遣的,多少是學習的,還是不好說。 讀書人本身就少的可憐,普羅大眾或者屌絲乾脆就拿「文藝青年」泛指一切看點書,看點話劇歌劇音樂會的青年。更糟糕的是,僅僅懂一點浪漫文藝的青年再拿此自居,本來說不清的事就更說不清了。

「你吃不吃肉」,「我偶爾吃點魚啊」,「那你就是吃肉的了!」

第三,為什麼「文藝青年」給人的印象都是那樣酸腐文弱的呢?

浪漫主義本身毫不文弱,甚至充滿激情和血腥。誕生浪漫主義的法國大革命不是上街簡單遊行就完事了,那得拿帝國皇帝路易的腦袋祭奠,年輕人是要上大街築街壘,真刀真槍的跟軍隊乾的。誰擋著人的自由,就把誰打翻。古典主義者也絲毫不好玩,寫個曲子也要有明確的結構,限制,格律,每個人張口就是三段論,閉口就是方法論。本人高三的時候因為別人辱罵把西瓜刀帶到學校,差點被開除,至今四平一中校長室門前還有一片砂紙磨痕,那是為了抹去我留下的腳印,這時誰會把我當文藝青年嗎,那些認為我現在是文藝青年的人肯定認為我是流氓小混混,儘管從小學就開始看法國文學,唱《歡樂頌》。我說我喜歡古典主義呢?這些人肯定更懵了。

「文藝青年」興起,其實就是中國傳統讀書人形象的新包裝,中國傳統讀書人的悲哀在哪裡,「文藝青年」的悲哀就在哪裡。中國傳統讀書人入世要依附於權貴,出世就變得消極;現代讀書人入世不但要衣服權貴可能也要依附於錢財,出世還是變得消極,不管什麼樣子都是慫蛋的樣子,哼哼呀呀喜歡風花雪月的溫柔,卻無力爭取。

辛棄疾是文藝青年不?李白呢?倆哥們都是切人舞劍的高手,但是這種俠客型,血氣方剛的讀書人在中國消失太久了,以至於對讀書人的印象就是手無縛雞之力。傳統的六藝是什麼?禮,樂,射,御,書,數,注意「射」和「御」是打仗用的,數是算卦用的,八股文那真是差遠了。

如果中國的人均年閱讀量也能到60本,那「文藝青年」就該消亡了,才會有法國人那種沒事就聊姑娘和哲學,德國下水道工人看哲學的盡頭,才會爭論徐悲鴻還是吳冠中哪個更好些,柴可夫斯基是不是太法國化了。

最後,豆腐腦,我是吃鹹的。


用文藝活命的叫文藝青年,用文藝裝逼的叫偽文藝青年。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吧。嘗試一下,我心目中的文藝青年,應該是有一份熱愛文藝、敬畏藝術的情懷。他也許是外科醫生、程序員、公務員、搬運工,儘管工作刻板、生活壓抑,但他總是能用文學、電影、繪畫、音樂等藝術裝點生活。他也許羞於同人說起自己的愛好,也許並不把這些愛好當作多大個事情,但這份情懷已接近「詩意的棲居」。
偽文藝青年我也見過,在大學時代,他們故意寫點小酸文,目的只是接近文藝女青年;在工作中,他們讀幾本洗腦書籍,故作高雅的夸夸其談;在商場上,他們做出很優雅的樣子,用音樂、雕塑裝點門面,目的只是把他酒吧里的橘子水賣到20元錢。

不過這種外界的標準也很模糊和無用,因為誰也無法確知其內心是否保有這份情懷,正如同佛教的正信,他都受具足戒了,還是要強姦女居士,誰也拿他沒轍。


偽文藝青年是可以變成文藝青年的。

文藝青年就是為了看不見,摸不著的那些美好的東西,可以放棄一些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好處,例如飽,例如安全,例如習慣,例如鈔票,例如性慾,例如年輕的肉體。

偽文藝青年則是羨慕文藝青年這種看上去很炫酷,除了自己內心一方小世界,什麼都不弔的樣子,所以想要變得看上去也是這樣。並且認為這樣就可以fuck the rules了。並且期望著在fuck the rules的同時還能得到一些實實在在的世俗意義上的好處。

本末倒置啦。

但是他們能做的只是去看看文藝青年喜歡的東西,去去他們去過的地方。喜歡喜歡他們喜歡過的美人。至於為什麼要喜歡,也是一知半解。

並且在同時還要抱怨,啊,為什麼都沒有人來喜歡我~我是多麼的炫酷啊。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偽文藝青年,裝著裝著,就變成真的了。因為他們會慢慢的發現,那些書,很好看,那些音樂,很好聽。那些美人,真的很美。值得用一生追求的美。

然後他們就變成真的文藝青年了,那些世俗生活里的麵包和愛情,他們也真的不在乎了。這是有可能發生的。因為不管怎麼說,不追求美,生活該有多無聊啊。

是的,文藝就是力量~


所謂文藝女青年,就是能忍得住一輩子的寂寞,確忍不住一晚上寂寞的女孩子。--高曉松


在芥川龍之介的散文里讀到文藝青年這個詞,甚是美好。文藝青年,熱愛文學藝術,思考、體察、頓悟、特立獨行。寫得一手好文章。文藝青年,芥川說,他是有靈魂基石的。


文藝青年和偽文藝青年沒什麼區別,因為「文藝青年」不是用準確、邏輯的方式定義某一種概念,而是對某一種群體現象的統稱。

我認為,凡是在生活中通過文藝內容(音樂、電影、書籍、繪畫、建築、時尚、文學)調劑自己的生活的45周歲以下的人,都叫文藝青年。至於如何調劑自己的生活,程度不太一樣,比如消遣、放鬆、投入、感傷、沉迷、幻想……甚至成為某一方面的准專業行家。所以,你們別客氣了,都是文藝青年,你們全家都是,祖宗八代都是。


1.情緒化的對待真實生活
2.超過其真實理解力的表現出對藝術的偏愛
3.缺乏穩定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能力
4.對於知識是零散的感受性的接受狀態
5.把想像中的藝術和生活糅合起來
6.輕視邏輯
7.不一定敏銳但絕對敏感


文藝青年:真的在讀書並且在思考,用自己腦袋解決問題——但是長到不該天真的年紀還不樂意現實的一幫傢伙。
偽文藝青年:去掉銀鐲、長發、球鞋、單反、煙、酒……就只剩下空殼的、言必稱XX和XXX否則無法表達看法的一幫傢伙。


文藝青年是希望自己是文藝青年;偽文藝青年是希望別人以為自己是文藝青年。


7月是某西方古代君王誕辰(我就不提是誰了,因為我發現每個提他,以及以他為原型藝術加工角色的問答,都沒有人支持),我有個朋友,7月一直在發該人的起居注,看起來很油菜很學問的樣子。我感覺有鴨梨,考慮要不要3月發一個月汪曾祺八卦。

她是文藝,我是偽文藝。

凡是出於真心的是文藝,出於表演心理,還想讓人以為自己是真心的,是偽文藝。

後來我覺得這樣對汪老太不公平所以放棄了這個計劃。


怒答!
因為我討厭別人喊我文藝青年!因為文藝青年真的難辨真偽!但話說回來,真格的文藝青年,卻都是有著些文藝情懷的。好吧,我承認我有!
無論真偽,請稱呼我們為「有文藝情懷的青年」!
但對於「文藝青年」或者說「有文藝情懷的青年」這一群人的分類,不應該只是真偽那麼武斷簡單,他們(我們)的確是複雜的。

1、文藝工作者
寫字的,畫畫的,拍照的,拍片的。。。。。
人家用生命創作,以此為生,本來也不應該用真偽去評斷。
文藝是他們的工作,是生活。

2、文藝愛好者
誰沒有個愛好?
愛塗塗寫寫愛文學美術電影什麼的,跟宅男宅女LOL本來就是一回事!
雖然他們沒有機會(才華)成為文藝工作者,這也不能阻止人家熱愛文藝啊!那太不公平!

3、文藝幻想者
有人就是天生多愁善感!沒轍呀!
莫名的傷感和蕩蕩的憂愁湧上心頭的時候!誰能阻止他內心文藝的衝動!
自己沒本事創作,就生搬硬套別人的圖文字畫,也只是表達自我的另外一種方式!
你說他們是中了文藝的毒,不如說是天生毒性!
請不要鄙視他們!
拉起他們得手,大家都是好基友!

5、文藝跟風者
追求時髦和美好事物有什麼錯?!
搞Fashion和搞文藝都是一回事,無非就是弄一副自己的牛逼Style嗎!誰不想要與眾不同些?
當然咯,五大三粗的男女漢子文藝過頭的違和感,還有審美缺失的奇葩份子的驚人之舉,多少有些強姦大眾。但這是他們的自由!我忍!

這四類人,我不認為誰真誰偽。
不過,作為第一類和第二類的綜合體,我個人傾向於把文藝工作者和文藝愛好者當作真格的「有文藝情懷的青年」吧!但我以自己的逼格保證!我們從不故意裝逼!我們的文藝逼格大多都混雜了傻逼格、二逼格!而且我們特別願意你們來欣賞我們神經病發作的神聖時刻!

但第三四類人呢?
我還是覺得他們挺不容易的。他們普遍不喜歡接納自己的傻、二逼格。這是很痛苦的,懇請他們放棄治療!

等一下!
我要更正!
我們不是「有文藝情懷的青年」!我們應該是有「文藝情懷的人」!
不然把那些奔四奔五的叔叔阿姨放到哪裡去了?

再等一下!
還是叫我們「有文藝情懷的青年」吧!因為我們永遠年輕!

最後,請簡稱我們為「文藝青年」,或者偽「文藝青年」,傻、二們不會care那個人字旁呢!


其實真文藝青年和學霸的唯一區別,就在於愛好不一樣,一個喜歡文藝,一個喜歡功課,僅此而已。他們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是一樣的。

真文藝青年你不敢藐視的,他們通讀大量文學藝術類書籍,甚至對文藝史有系統的見解。他們欣賞巨量的文藝作品,並且是用心的,動腦的,有理論指導的。他們可以和藝術家對談,發表你完全看不懂卻不敢小覷的見解,甚至自身創作的能力也不低。他們願意跟你說話的可能性,來自於國內沙龍文化的稀缺,或者他們要買煎餅果子。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設想你見了青年李澤厚或者章詒和,你敢藐視嗎?

但是我們這些人呢,懶惰,又缺乏天賦,欣賞藝術來來去去那幾個人的作品,發表點似是而非的論調,用的還是外行語言。看電影只會評劇情,聽音樂只聽主旋律,看書看了後面忘了前面,談王家衛只會模仿他的台詞,談貝多芬只好尿遁。

簡單說,沒幹貨。

但是,本著促進社會和諧的角度,你也應該理解,我們這群人需要一個封閉的互相吹牛逼的場所,否則我們就會找你吹牛逼。我聽說豆瓣老大阿北就喜歡吹牛逼,甚至曾經騎自行車大老遠的和人扎堆吹。他創立豆瓣的初衷,我想也是把中國各個角落的以盜版光碟販子,打口帶攤子等為中心的吹牛逼小單位網路起來,大家一起吹。

我不覺得這是可恥的,誰都可能有愛好但不擅長的領域。我愛看 av,但我叫不出幾個女優的名字。這有什麼問題呢?我讀書的時候,學校里有一個詩歌小社團,他們喜歡沒事兒寫寫現代詩什麼的,水平低下,不堪入目,愛聊海子顧城,偶爾也掛著結伴嫖娼的興奮表情聊聊里爾克,回頭你翻開某一個版本的漢譯本里爾克詩選,發現他們說的話和序言里一模一樣。

可是據我所知,那群偽詩人,後來都拿到了各行各業的博士學位,寫詩差一點,有什麼呢?

來源豆瓣里所謂的「文藝青年」是如何形成的?第一個回答,很精闢


參照《非誠勿擾2》偽藝術也是藝術,就算它再二尾子,那也是藝術家生的。眼看那塊地兒就要蓋成電子城了,咱們再不說點好的,偽藝術也絕種了。
這麼說的意思是當一部分青年借著文藝之名實際干著裝逼約炮的行徑的時候偽文藝也可以算作另一種文藝的方式。
有些人喜歡文藝是因為他真喜歡,有些人喜歡文藝是因為他喜歡裝文藝。兩者都算是文藝青年。


區分文藝和偽文藝的標準本身可能是偽命題。從內心出發,一種良好的生活態度和狀態離不開書籍、音樂、電影。我們選擇一種一種生活方式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貼一篇才寫不久的關於當代文青的討論 ,


怒答一發

我尊敬的新東方GRE寫作老師胡xuhui老師(劍橋大牛)說過

文藝青年可以分為真文藝青年和偽文藝青年。

真文藝青年的充要條件是學術青年,比如羅素。學術青年:踏實認真,在自己的擅長領域有所建樹,延伸性的從事文藝工作或專門從事文藝工作。

偽文藝青年嘛…比如余秋雨。

同理,問文藝的妹子也要分兩類,真文藝妹子令人欽佩,比如弗吉尼亞?伍爾夫、建築師林徽因…
以及我自己非常佩服的踏實低調學習法語和繪畫技術的大學舍友等等。
偽文藝妹子嘛…賣弄的內容大於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術,言過其實,矯揉造作,無病呻吟。
可惜這個世界上,多得是偽文藝妹子,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印象就是文藝妞都很造作,無內涵實質…究其原因應該是因為裝文藝實在太省力了。

=======


推薦閱讀:

Love is blind.求文藝翻譯?
如何忘記前男友並瀟洒開始新的感情?

TAG:文藝 | 文藝青年 | 青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