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堪稱偉大的科幻小說?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閱讀 50 問,更多「文學」「閱讀」討論歡迎關注。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也要參合一腳。

讓我們想想,「偉大」的標準是什麼?在我們說「偉大的科幻小說」,可能包含以下內容:

時間。毫無疑問,時間越久遠的作品越容易獲得「偉大」的讚譽。凡爾納威爾斯這些人就不說了,美國六十年代科幻小說黃金時代的作品也能稱為「偉大」。那麼八九十年代的作品呢?21世紀以後的作品呢?保羅 巴奇加盧皮的《發條女孩》是2009年發行的作品,獲得星雲雨果雙獎,它能稱為「偉大」嗎?

美國(英文)作品的優勢。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科幻市場,並且擁有世界最具影響力的科幻獎項雨果獎和星雲獎,英文作品更容易獲得關注。回答中列舉的大多是英文作品,而其他國家地區比如日本、俄羅斯、法國等就被忽視了。

長篇作品的優勢。回答中列舉的大多是長篇小說,這點可以理解,因為長篇小說更易於塑造恢宏的場景、構造複雜的情節和人物。這樣一來,以短篇小說見長的作者就被無視了。特德 姜(國內最初引入作品時將其翻譯為特德 蔣)的作品皆為短篇,不涉獵長篇小說,但他是雨果、星雲、坎貝爾等科幻大獎的常客。

由上一點引申而來,中國的科幻作家,尤其是八九十年代開始寫作的科幻作者群比較尷尬,因為這批作者主要依託於《科幻世界》雜誌,發表的作品大多為短中篇,鮮有長篇小說。大家都在念叨大劉的《三體》,但年級稍長的科幻迷(而非主流文學讀者)都知道,大劉最早以短篇小說成名。九十年代知名的科幻作家王晉康風頭一時無兩,但缺乏攻入主流文學市場的長篇科幻小說,論影響力還是較大劉差一疇。

由上述特點歸納,這道問題的答案大都是這樣:年代久遠的(至少是四十年前的作品)、英美作者為主的、人所共知的長篇小說。

——這樣的回答未免太無聊了,千篇一律不說,還忽略了八九十年代以來、尤其是21世紀以來的科幻作品及成就。有句話說得好:「粉絲講究時效性」。凡爾納威爾斯老先生乃至黃金時代的諸位在我出生前就已去世,作為讀者,我接觸的作品多為九十年代後國內發表出版,於己有更深刻的體會。所以我將標準稍微放寬一些,既有蓋棺論定的「偉大」作品,也有「以後是否偉大很難說但很有潛力」的作品(主要指九十年代以後的作品)。

菲利普 K 迪克。代表作品《高城堡中的男人》,《機器人夢見電子羊嗎?》,《少數派報告》、《流吧,我的眼淚》。我曾在專欄中寫過這位作者。PKD是位很有意思的作者,在其豐厚的作品中,只有一部《高塔中的男人》拿過雨果獎,而且這還是他的早期作品。單拎一部作品看,會發現PKD的作品中有很多瑕疵。因為他寫的太快了,缺乏雕琢。而「快」的原因在於一,他有葯癮,在藥物作用下能夠不眠不休的寫作;二,他結了五次婚離了五次婚,有沉重的經濟包袱,而科幻小說的版稅太低,他只能以量取勝。但作品中的濃濃藥味以及缺陷感卻成為其獨特標誌,也就說,這種小說只能PKD寫出來。PKD的作品可能難說偉大,但PKD是位偉大的作家,他去世後有一項科幻獎項即以其名字命名。

傑克 萬斯。代表作品《瀕死的地球》,《靈界之眼》。傑克 萬斯以《瀕死的地球》開創了科幻小說中的新流派:科學奇幻。H?P?洛夫克拉夫特的《瘋狂的山脈》也可以歸於該類型。《瀕死的地球》講述地球末日時代,地球上出現各種奇異生靈,科學蛻變為魔法。這部小說寫的是「彷彿舊日重現的遙遠未來世界」,科幻與奇幻的界限很模糊。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魔法釋放方式是以「記憶」的方式,釋放後記憶消失——看著很眼熟吧?對,龍與地下城系統就借鑒了這一設定。DND甚至為傑克 萬斯安排了一個神位。

厄休拉 K 勒古恩。代表作《黑暗的左手》(雨果星雲雙獎作品),《一無所有》(雨果星雲雙獎作品)。經歷過黃金時代的厄休拉老奶奶堪稱「活著的傳奇」,星雲獎、雨果獎、軌跡獎等等等等獎項拿到手軟,2008年還以年近八十的高齡拿到星雲最佳長篇獎。寫作領域跨越科幻和奇幻,奇幻代表作「地海」系列被吉卜力改編為動畫——雖然反響很差。厄休拉老奶奶喜愛在科幻作品中討論政治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議題,她的小說類似某種思想試驗,因此賦予作品獨特的深度。

雷·布拉德伯里,代表作《火星編年史》,《華氏451 度》,《冰霜與烈火》。黃金時代代表作者,奇怪的是他沒有獲得過星雲獎和雨果獎,1989年才獲得星雲大師獎。雷·布拉德伯里老爺子語言優美行如散文,帶有詩般的韻律感——他發表過詩集。年少時看《火星編年史》、《冰霜與烈火》和《雨一直下》,除了奇妙的構思,語言風格也給我深刻印象。老爺子還寫奇幻小說,今年《科幻世界譯文版》發表了他的長篇奇幻小說《必有惡人來》。

喬治 R R 馬丁。代表作《光逝》、《沙王》(星雲雨果雙獎)、《萊安娜之歌》。喬治老爺子在國內的名望多來自《冰與火之歌》,但他早年以科幻小說出道。1971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說《英雄》發表於科幻雜誌《銀河科幻小說》,由此走上作家之路。80年代以前他寫了大量科幻小說。喬治老爺子寫作領域橫跨科幻、奇幻和恐怖小說,而且在這三個領域都拿過獎,其中不乏星雲雨果雙獎作品。噢對了,他還干過編劇和電視劇製片人,因為「更來錢」。喬治老爺子是新聞寫作系出身,沒有理工科背景,他的科幻小說偏向「軟科幻」,展示出過人的寫作技巧,人物塑造、節奏控制、敘事能力都值得稱道。有趣的是,以他在短篇小說中的氛圍渲染能力,他並沒有成為類似邁克爾·克萊頓(代表作《侏羅紀公園》,《重返中世紀》)的驚險小說家,而讓他轉向恐怖小說。即使是看似平常的構思,比如太空歌劇、比如狼人、比如吸血鬼,他也能寫出「人無我有」的新奇感。《科幻世界》曾登載了他不少短中篇小說,水準都很高。我希望國內能引入他的短中篇小說合集,諸位可以看到,除了長篇奇幻,其他類型、篇幅的小說他也能駕馭。

特德 姜,代表作《巴比倫塔》(星雲獎),《你一生的故事》(星雲獎),《商人與鍊金術士之門》(星雲雨果雙獎)。特德 姜二十多年來僅發表了十四篇短篇小說,沒有長篇小說。但幾乎每一篇都引起反響,而且獲得各種獎項。他的小說也類似思想試驗:以一個科學構思出發構建小說,而不是先構建情節,再加上科技要素。而且科學構思精巧,非常人能為。相對而言情節性一般。早年《科幻世界》發表了他的科幻處女作《巴比倫塔》,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是那種「啊,他的小說一般人真寫不來」的感覺。他還寫過幻想小說,探討信仰問題的《地獄是上帝不在的地方》是星雲雨果雙獎作品。假以時日,特德 姜會成為「偉大的短篇小說家」。和他相比,另一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他是《三體》英文版的翻譯者)表現平淡,只是用中國元素嚇唬老外罷了。希望國內能引入特德 姜的短篇小說全集。

賽博朋克。賽博朋克類型小說出現於80年代初,它宣告了一種新的科幻類型誕生。這其中有幾部長篇小說不得不提:威廉 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弗諾 文奇的《真名實姓》、尼爾 斯蒂芬森的《雪崩》。尤其是《神經浪遊者》和《雪崩》,幾乎包含了日後賽博朋克小說中的各個特點。在八十年代初,電腦還是奢侈品,而作家們在那時即已設想電腦成為必需品,並構建出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國內許多作家也嘗試了賽博朋克作品,比如星河的短中篇小說《決鬥在網路》,可能是國內最好的賽博朋克小說;柳文揚後期有不少作品轉向賽博朋克。

邁克爾 斯萬維克。代表作《潮汐站》(星雲獎),《地球龍骨》(星雲獎)。邁克爾 斯萬維克也是一位拿獎拿到手軟的科幻作家,他的風格有些類似喬治啊啊馬丁,節奏緊湊、情節抓人、寫作技巧出眾,同時保證科幻構思的「硬度」。他真正擅長的其實是短篇小說,速度快質量高,甚至能以一周一篇的速度寫作。他有數篇短篇小說獲獎。國內已引進他的作品。

保羅 巴奇加盧皮,代表作《發條女孩》(星雲雨果雙獎)。2009年由於《發條女孩》的大獲成功,保羅 巴奇加盧皮成為炙手可熱的科幻作家。我承認我不是很喜歡他,因為他總喜歡在小說中描述陰暗的、毫無希望的未來,這與我「理性樂觀派」的價值觀相悖。再者,他的筆力凝滯,有為追求沉重而沉重的嫌疑,看著很累人。不過《發條女孩》及與此作品世界觀相通的短篇小說如《黃卡人》和《卡路里人》,想像力的確非凡,涉及無政府主義、生物朋克、末日情結等各個要素。國內引進了不少其作品,感興趣可尋來一讀。

令我印象深刻的短篇小說。查理?簡?安德斯的《六個月零三天》,獲得雨果獎。講述一對具有預知能力的男女的愛情故事,它既討論了自由意志,又有愛情小說的框架,最後的結局傷感而耐人尋味。

傑弗瑞 A 蘭迪斯的《迪拉克海上的漣漪》,獲得星雲獎。一個被困於著火旅館的人為避免燒死,不得不反覆進行時間旅行的故事。他將時間旅行和美國六十年代聯繫起來,作品籠罩著懷舊的傷感氛圍。

邁克爾 斯萬維克的《漫漫長旅》。一名解剖死人的法醫受命解剖一具外星生物屍體,由此引發的故事。這篇短篇小說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特點,在短篇幅內有紮實的科幻構思,有出人意料的情節,有直指人物內心的探索。結局也令人感慨。

特德·科斯瑪特卡的《觀察者》。這篇小說在國內引起不小反響,一個基於楊氏雙縫實驗下的自由意志謎題而產生的故事,換言之,也是一種思想試驗。當時有不少人以特德 姜類比這位特德。不過特德·科斯瑪特卡進軍長篇小說領域的《基因角斗》寫的很一般,他似乎更適合短篇小說。

厄休拉 K 勒古恩的《塞格里紀事》。一個星球上的男女生育比例為一比數百,男性成為珍貴物種,被好吃好喝供養起來,每年定期巡迴配種。女性成為技術勞動者,但地位地下。這是厄休拉老奶奶以「不正常的男女比例」進行的思想試驗。

羅伯特 里德的《億萬個世界》,獲雨果獎最佳中篇獎。由於跨時空機器被濫用,世界上存在億萬個平行宇宙,但是一旦進入平行宇宙,即無法返回原有世界。羅伯特 里德在長篇、短篇皆有涉獵,他的寫作技巧較喬治啊啊馬丁和邁克爾 斯萬維克略遜一籌,短篇小說水平起伏不定,不過有時也能貢獻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說完國外作者,說說國內的吧,我主要談談九十年代的成名作者。

王晉康。如果說21世紀中國科幻小說界的格局是劉慈欣對所有作者的碾壓,那麼九十年代就是王晉康對所有作者的碾壓。怎麼個碾壓法呢?他獲得9屆銀河獎後宣布退出評選,「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哦呵呵呵~~~~從1993年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亞當回歸》,至21世紀初期大劉崛起以前,王晉康是中國科幻作者中的第一人。王晉康的作品帶有嚴肅文學的特點,同時科學構思奇巧,語言能力、敘事節奏都非常出色。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大量短篇小說,巔峰時期幾乎每兩三個月就能完成一篇。《天火》、《生命之歌》、《生死平衡》、《養蜂人》、《豹人》、《水星播種》、《七重外殼》....可以說,大劉的作品是王晉康作品基礎上的升級版,剛開始我總是有意無意的尋找兩者相似點。由於時代原因,王晉康的作品帶有某些奇怪的...傾向,比如大國情結(「21世紀世界未來的希望在中國」),比如對以色列的態度,比如對同性戀的歧視...考慮到大劉也寫過《全頻帶阻塞干擾》,這也算是時代特色吧。王晉康較大劉吃虧的地方在於,他寫過長篇小說,但沒有打入主流市場,所以影響力僅限於科幻迷中。目前國內已有他的作品全集,我建議各位尋來一讀,感受一下90年代國內科幻作品巔峰水平的魅力。

何夕(何宏偉)。何夕於1991年發表處女作《一夜瘋狂》,那時他還用自己的本名何宏偉。1994年至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小雨》、《本原》和《盤古》——我是從1994年開始看《科幻世界》,當時對何宏偉的作品印象很深,因為...看不太懂...此後他消失了一段時間,到1999年復出,以「何夕」為筆名發表了《異域》、《田園》、《禍害萬年在》、《愛別離》、《缺陷》、《傷心者》、《六道眾生》等作品,引起很大反響。他的寫作有流行小說的技法,懸念強烈,讀來很吸引人,而且也不乏宏大背景的作品——當年《六道眾生》真看得人熱血沸騰啊。但是在更大尺度的宏觀層面,何夕較大劉不及,而且他沒有長篇小說。

潘海天。大角在成為九州七天神前,是以科幻小說作家出道。早在1994年他就在《科幻世界》上發表了《選擇》。1996年他在《科幻世界》上每期一星欄目發表《克隆之城》,獲得銀河獎。《克隆之城》的故事挺俗套的:克隆帝國領袖的繼承人(也就是主角)愛上了克隆人反抗軍成員(也就是女主角),最終覺醒反抗意識。但故事寫的很好看,以他當時21歲的年齡來看頗為難得。我覺得他寫的最好的科幻小說是《黑暗中歸來》,發表於1999年第12期《科幻世界》:一艘飛船在完全黑暗的宇宙中不知目的的飛行,飛船上的少年們由基因工程誕生,小說即描寫他們在飛船上發生的故事。大角對於人類處於極端環境的描寫非常吸引人。我甚至幻想將《黑暗中歸來》改寫成劇本。在轉向奇幻小說創作後,他淡出了科幻領域。

劉慈欣:終於說到大劉了。在大家談論《三體》以前,讓我們先看看大劉寫過什麼。1999年第6期《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欄目發表了大劉的《鯨歌》,此外還有一篇《微觀盡頭》。《鯨歌》是一篇非常普通的短篇科幻小說,幾無亮點可言,連大劉自己都承認「《鯨歌》根本不該存在」。看完《鯨歌》後我想,這又是一顆流星吧,反正很多作者在「每期一星」上露一臉就銷聲匿跡了。有趣的是《微觀盡頭》,這是丁儀這一人物第一次出現在他作品中。《微觀盡頭》情節性一般,但已有大劉後續作品的雛形:宇宙情結、宏大場面、硬科幻主題。但是《微觀盡頭》太短了,還不足以顯示他的功力。接下來大劉在99年發表了《宇宙坍縮》、《戴上她的眼睛》——請注意這一篇,它是大劉第一篇引起強烈反響的作品,獲得當年銀河獎一等獎;特等獎是趙海虹的《伊俄卡斯達》。2000年是大劉碾壓時代的開端,他發表了《地火》、《流浪地球》——又一篇引起轟動的短篇小說,獲得銀河獎特等獎。2001年,發表《鄉村教師》——把女同學感動落淚,銀河獎讀者提名獎、《微紀元》、《全頻帶阻塞干擾》——獲得銀河獎。2002年第1期,《科幻世界》推出劉慈欣特輯,《中國太陽》——銀河獎獲獎、《夢之海》、《朝聞道》三連發,這一年還有《天使時代》、《吞食者》——這是《三體》中保衛地球的雛形。2003年,《詩云》、《光榮與夢想》、《地球大炮》——獲得銀河獎、《思想者》,推出長篇小說《超新星紀元》。2004年以後,大劉開始轉向長篇小說創作,短篇小說數目減少,但還是發表了《圓圓的肥皂泡》和《鏡子》,這兩篇不再是宏觀大場面主題,而是更生活化、更貼近現實,你可以看到《三體》第一部的影子。《鏡子》獲得銀河獎。2005年,發表《贍養上帝》、《贍養人類》——獲得銀河獎。噢對了,馬親王的《寂靜之城》也是這一年在《科幻世界》上發表的,獲得讀者提名獎。推出長篇小說《球狀閃電》。2006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是的,《科幻世界》第5至第12期連載了《三體》第一部,傳奇開始了...

從2000年開始,大劉碾壓了全國的科幻作者,他和「其他作者」的差距太大了,是那種「顯而易見」的差距。雖然王晉康和何宏偉在21世紀後還在持續推出作品,但在大劉面前依然是被碾壓的命...大劉剛開始展露頭角時我想:這下王晉康終於有對手了。後來我意識到,王晉康的地位被超越了!對於我這個經歷過九十年代王晉康巔峰期的科幻讀者來說,這是很令我震驚的事。我們在《三體》中看到的一切,在他此前的短篇小說中都能看到影子。所以對於《三體》的觀感,我很心平氣和。更何況《三體》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大家都討論過。但《三體》達到前無古人的高度:第一部在主流市場引起轟動的、嚴格意義上的科幻小說(而非那些掛著羊頭賣狗肉的「科幻小說」),它吸引了大批非科幻迷讀者。這一歷史地位是無可撼動的。對此我有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喜悅。國內已經有大劉的短篇小說合集,我希望國內能夠推出他的短篇全集(連《鯨歌》也別漏下),各位能夠看到「中國科幻作者第一人」是如何煉成的。

最後談一部我以前安利過現在還要再安利一遍的日本長篇科幻小說:飛浩隆的《廢園天使》。感謝譯者丁丁蟲,他克服了日本作者獨有的語言問題。剛開始我以為這是賽博朋克作品:一個被人類廢棄很多年的網路虛擬小鎮,小鎮居民是一群AI,多年按照程序運行良好。突然有一天小鎮被不明敵人入侵...這部小說獲得「日本十年最優秀科幻小說」第二名。當年看完後我被殘酷的畫面感震得七葷八素,完全無法想像還有人能寫出這樣的科幻小說。作者並非兜售殘酷和暴力,文中還隱藏著複雜的世界觀設定。看這部小說時我老是想到EVA。國內已經有引進版,如果你對黑暗主題感興趣,不妨試試這部小說。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丹尼爾·凱斯(Daniel Keyes)

"如果有時間,請幫我放一些花在後院阿爾吉儂的墳目上。"

想了想,還是說明一下,引用的這句話倒數第二個字不是錯別字……


還沒人提過《海伯利安》四部曲啊。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系列後面兩部曲國內正版最近才發行,之前的兩部譯本質量也堪憂,可能很多人都沒看過吧。
這是一部人類文明的史詩之作,絕對經典的作品。作者的博學會讓你大吃一驚。文筆也是相當精彩,整個世界觀和構思都非常讓人震撼。無論從宗教、文學、詩歌、科技、軍事、歷史人物、地理環境、生物等等方面來評價都可以說堪稱完美無可挑剔。
看完這一部系列,會真的改變世界觀的~.~

補幾張原著封面圖
第一部《HYPERION》

第二部 《海伯利安的隕落》

第三部 《安德密恩》

第四部 《安德密恩的崛起》


在《大師的盛宴》「媒體一代」這部分收錄的小說里,讓我覺得最意味深長並且也最滿足我自己惡趣味的一部作品叫做《罐子》,英文名是pots,翻譯成瓶子或者罐子都行。作者是一位女作家,叫卡羅琳·薛利赫(Carolyn J. Cherry)。

這個故事忍不住要深度劇透一下。接下來我打亂小說的敘事結構,把這個故事用我自己的話轉述給大家聽。

被一張外星裸體畫拯救的文明

《罐子》這本小說講的是:

銀河系裡有一個種族——為了敘述方便,就把他們叫做大頭人好了——大頭人的文明因為戰爭遭遇了大危機。

而就在大頭人星球陷入絕境的時候,他們偶然攔截到了一個遠古外星文明850萬年前發射升空的探測器。

金屬板

探測器當然早就已經失靈了,但是裡面放著一塊金屬板,還保存完好。

金屬板上畫著兩個外星人,估計是一男一女,裸體的,其中一個一隻手舉起來,像是跟人問好。

在他們下方,還畫著一張示意圖,似乎是標明了發射這個探測器的文明所在的星系。

大頭人覺得,發射這塊金屬板的那個遠古外星文明想要表達的是這樣的一個意思:

向你致敬,陌生人。我們來自這個星球,這個恆星系。
我們崇尚知識和文明;讀到這則信息的陌生人,無論你們是誰,我們不懼怕你們。

這塊金屬板上,分明有一種昂揚的樂觀和一種浪漫到有點幼稚的和平主義。

但就是這樣一個無比幼稚的東西,鼓舞了這個深陷危機的大頭人文明。

這塊金屬板就像是一個天啟,一個從天而降的聖物,帶來的是一種宗教般的啟示。

於是大頭人放棄了戰爭,走出了那個大危機。

而發射這塊金屬板的這個外星文明於是也就成了一個神話、一個傳奇。

這塊金屬板也漸漸成了銀河系中的一個圖騰。

荒廢的星球

重新振作的大頭人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發射探測器那個文明所在的星球,但那裡已經一片荒涼。

那個文明早在850萬年前,也就是他們發射了那塊金屬板之後不久就毀滅了。

遺迹

除了一些超大型建築和大型水壩的殘骸之外,大頭人考古學家在這個被荒廢的星球上只找到一種非常奇特的人造物品,是在地層里挖出的一些瓶子,也就是這篇小說名里的「罐子」。

那些大頭人考古學家是這樣說的:

我們發現很多這樣的瓶子。大批量生產,工業化製造。
不僅僅在這塊大陸,同樣的瓶子在整個星球的所有遺址上都有發掘,分布在地層的最上層。款式相同。製造日期在臨近大災變的前夕。
我們用這樣的小東西來追蹤和分析可能存在的全球聯盟和全球貿易。

直到這篇小說的最後,作者也沒有說這個瓶子到底是什麼。

幾百萬年過去,滄海桑田,什麼都已經被淹沒了,只有這種罐子還能被零星地找到,而且分布在整個星球的各個大陸上。

它們是什麼呢?

我最後再揭曉答案,也許你也已經猜到了。

毀滅

那麼這個遠古文明是怎麼滅絕的呢?

大頭人考古學家發現整個星球到處都是看著像隕石坑的超級大坑,他們研究之後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這個星球上的文明是在核戰爭中自相殘殺而毀滅的。

那些大坑,是核彈爆炸的遺迹。

真相

然而,大頭人考古學家們不能把這樣的一個真相回傳給政椨。

因為,如果政椨知道了這個真相,他們會做什麼呢?

他們會殺掉這些考古學家滅口!

政椨高層認為,不可以被民眾發現一個支撐了他們信仰的偉大文明是自我毀滅的。

神非但沒什麼了不起的,反而還把自己給弄滅絕了——這樣的真相如果泄露出去,就意味著信仰的覆滅。

結局

在故事的最後,大頭人考古學家發動政變,推繙了政椨,保住了這個真相。

因為他們覺得,那個遠古文明雖然已經滅亡了,但是他們身上那些美好的東西,激勵了大頭人這樣的後輩文明。此後,這種精神在星際間傳播,激勵了更多的文明。

這美好的一面,不容抹殺。

遠古文明的真面目

到這裡,這個故事背後的真相已經不言而喻了。

那一個已經自我毀滅的遠古文明,當然就是人類文明。那一個已經荒廢的星球,就是地球。

而那個在850萬年後被截獲的探測器,當然就是NASA在1972年和1973年先後發射的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太空探測器之中的一個。

它們上面都放著一張鍍金鋁板,上面畫著我們人類的樣子:一男一女,其中那位男性,舉著手向外星人問好,而在他們下方是太陽系的位置示意圖。

在《罐子》這個故事裡,人類愚蠢的那一面最終把他們自己毀滅了,但是人類昂揚向上的那一面,最後倖存下來,激勵了更多的後來者。

這個意象,非常打動我。

瓶子

那麼,我們最後來看看,人類文明的那個遺迹——那些瓶子,到底是什麼呢?

它們有這樣幾個特徵:

它們是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出來的;
它們在在人類文明毀滅之前不久的那段時間裡遍布全球
書里還提到,它們的樣子是「細長的有棱紋的瓶子」,也就是瓶子有點細長,上面帶著一些稜角分明的豎條紋

那還能是什麼?

那隻可能是可口可樂的包裝瓶啊!

如果人類在今天毀滅,千百萬年後,我們能留下的唯一遺迹,難道不就是一堆可樂瓶子嗎?

本文節選自被一張裸體畫拯救的外星文明|心理朋克 No.015


於我而言,科幻小說最酷的地方不在於炫目的技術啊飛船火箭外星人啥的,而在於它是最生動的思想實驗,把現實中困擾人類的問題放到另一種條件或者另一種時空去考量,在想像中創造條件,將「如果xxx,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這一問題變成現實衝突,尋求答案。以想像為馬並反觀現實,這才是科幻的意義和魅力。因此,在我看來偉大的科幻作品只是將科幻這種形式作為外殼或是翅膀,在其之下包裹很深的思想性和文學訴求,並且能讓這些訴求脫離現實規律的束縛飛得更遠。

推薦一些我覺得很棒的作家及作品,附上簡單介紹。還加了豆瓣鏈接方便大家做標記。
為了讓大家都能來讀科幻我已經很努力了!

1、【庫爾特·馮內古特】:提到科幻,馮內古特絕對是一生推的一位大師。
作為黑色幽默大師,把他歸為科幻可能不太恰當;他寫得最多的就是二戰,但是時不時用一種非現實的方式來寫那殘酷得不得了的現實;很帶勁兒。
對於戰爭,每個作為普通人的個體都是無奈而被捲入其中的,不論敵軍,友軍,或是別的什麼。無所謂正義或英雄或背叛或忠誠。在制度、歷史、命運面前,個人都是渺小無力的。社會中某個人死了,或是努力去改變什麼,或是被改變什麼,那「荒謬、欺詐、殘酷的現實」依然存在。這是讀他的書最大的感受。

「如果過去我生在德國,我想我會成為一名納粹分子。到處毆打猶太人、吉普賽人和波蘭人,穿長靴踩遍雪堤,暗地裡用內在的良知使自己振作起來。事情就是這樣。」「所有人都是神志不清的,他們任何時候任何事都做得出來。而上帝會幫助探求理性的人。」他把戰爭寫得尤為真切,把人性寫得格外弱小,你卻對書里的每一個人都恨不起來。因為你就是他們。

最好看的應該是茫茫黑夜和五號屠場。

——對,我讀的版本就是在學校圖書館借的這種老版,特帶感。
豆瓣鏈接:五號屠場 囚犯 (豆瓣);茫茫黑夜 (豆瓣)

馮內古特的「自傳成分、荒唐的笑話、機智的幽默、表面的挖苦、暗中的同情、對傳統的蔑視和人道主義的關心」跟王小波確實相當一致,但他讀起來的口感其實更像卡爾維諾。他有一種不明說的情懷,一邊說著「就這麼回事」、「說不上為什麼」,一邊敘述著一幕幕悲劇。他無需表達觀點,就能激起人最深的絕望。表達絕望的方式有很多。王二的方式是誇張的荒誕諷刺拐好幾個彎,五號屠場里卻是以局外人的方式真實又冷淡地敘述。像左小吳吞用怪嗓子咬牙切齒地嚎出來也是一種。王二的方式嘲笑一切,左小的方式要摧毀一切,而馮卻是在滿不在乎之外悲憫一切。

對了隨口一說,馮的書里總是有一個不得志而又充滿熱情的科幻作家的角色(which我覺得就是他自己),然後寫著寫著就穿插一些這位作家的科幻短篇作品,非常萌啊!後來讀到馮內古特的一本短篇科幻集子:回到你老婆孩子身邊去吧 (豆瓣),發現那些虛構作品差不多都是這本短篇集子里的片段,好調皮啊。。

2、【阿瑟·克拉克】,太空漫遊系列:心中最經典的作品沒有之一啊!軟硬結合得一流,寫起技術細節來無人能敵,把未來的技術寫得像紀實小說一樣真實;寫到人文關懷時又充滿悲憫與動人的情懷。克拉克不僅關注漫遊本身(比如技術細節什麼的),他也以同樣巨大的熱情關注在太空中的人的感受。這大概是他的小說與其他科幻小說家的區別所在,也是其偉大之處。能把物理學家的嚴謹細緻與詩人的詭妙想像力、優美的文字結合得如此完美,真乃大師。美感一流,簡直有詩人氣質。在克拉克的心裡,機器人是有靈魂的,大自然是值得敬畏的,宇宙規律是至高無上的。而人類呢,都是渺小而孤獨的。

2001太空漫遊尤其好。整本從前讀到後感覺像是一個本來嚴肅的科學家老頭子突然嗑藥了喝醉了於是開始手舞足蹈幻象叢生,不少場景讓人想起之前看別人寫的LSD致幻體驗,實在是有點不習慣啊。好像前面的一切都是切實存在的現實(雖然其實也是想像,但依然建立在牢固的物理規律基礎上,或者說未來的現實更合適),但是終於寫到與外星文明接觸時,克拉克飛快地以迅猛的節奏、奔逸的思維、大膽的設想打破了那些確定的存在、推翻了一切現實,將讀者一把拋入未知與混沌的世界。在這裡,一切已有的知識都失去作用,一切對宇宙的認知都毫無意義,你只能像主角的太空艙被巨石通道扔來扔去一樣被一種巨大的未知的力量包裹著衝擊著,在蒼茫的宇宙中穿梭卻完全不知道會被帶到哪裡,真是讓人目眩神迷又手足無措,愈發覺得渺小無助。然後就這麼結束了!掩卷久久回不過神來。完全是神奇的閱讀體驗。
豆瓣鏈接:2001太空漫遊 (豆瓣)

3、【特德姜】:優秀的華裔科幻小說家,多是寫中短篇,他的小說里展現出來的各種點子非常棒,很多很靈很妙的東西在裡面。讀了就知道了。
《軟體體的生命周期》我尤其喜歡,這篇讓我最感興趣的就是用淡定寫實的語氣講述了人工製造意識甚或是「靈魂」的可能性,以及其中涉及的各種倫理和社會問題。話題不新鮮,但寫的方式和角度很喜歡,充滿了同情與愛。
豆瓣鏈接:你一生的故事 (豆瓣)

4、【安德系列】:安德的遊戲 (豆瓣)寫了一個很殘酷的世界,其中最著名的是安德的遊戲,安德的遊戲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對殘酷的兒童世界的描述。這種殘酷童年的錯位感以及對時不時流露出脆弱本性的孩子的同情感在撕扯著讀者的心的同時也牢牢抓住了讀者。還有對於失重狀態下戰鬥方式的描述,細心而嚴謹,直白而又複雜,並且有種符合物理規律的真實描述、以及對於戰略的各種剖析。但放在整個故事中更像是一個大故事的開頭。在我看來系列的最後一本死者代言人(死者代言人 (豆瓣))才是最深刻、值得反覆思考的。

在死者代言人里,作者最終關注的是異族文明之間的關係以及融合的可能。三體中的黑暗森林理論是一個極端觀念,既然有猜疑鏈的存在,既然無法達到不同文明之間的完全信任,那就在接觸開始的時候就摧毀對方好了。不管怎樣都抱著最大的惡意去揣測和防禦對方,總是安全的。但卡德的觀念則更充滿人文氣息,試著去探究這樣的文明交流融合是否是可能的。非常值得讀。


5、【《光明王》】:讀起來非常華麗,譯者也無敵,優美淋漓的文字、詭譎的想像力和各種經典的重現都讓人目不暇接。科技和宗教結合的設定很妙,主線很簡單的科幻故事,加上厚重的宗教背景就引人入勝且別有深意,而宗教也因為科技的加入、而被重新定義和解析。並且儘管有那些複雜的宗教典故和術語,卻毫不生澀,完全不會影響閱讀的快感和對故事的理解。力薦。

豆瓣鏈接:光明王 (豆瓣)

6、【艾薩克·阿西莫夫】:最大的特點是高產,各種題材各種設定都寫了不少,讀他的書就有種感覺:他腦中肯定有無數故事,所以他只有不停地寫,但寫的速度怎麼也趕不上腦中想故事的速度。。所以有不少故事都好像沒有寫到最透徹。
基地系列最著名,但我看完其實不甚感冒。基地系列更像是一部披著科幻外衣的政治小說或是架空歷史小說,講述一整個帝國的故事,雖然是銀河系帝國,但幾乎就是把地球上國家之間的爭鬥搬到了太空中。個人不太感興趣。
但他對於機器人的描寫很經典,後人不少關於機器人的小說電影幾乎都是建立在他的作品的理念設定之上的。

最喜歡他的一本書是《永恆的終結》(永恆的終結 (豆瓣)),把時間旅行這件事情寫得非常精準、規範、實際。它實實在在地討論在時間旅行的過程里時間的壓縮、悖論以及存在的本質,在這本書里,時間旅行不是噱頭、不是解決矛盾的偷懶工具、不是不講道理的背景預設,而是story本身。然後!還有愛情!很棒的愛情!阿西莫夫很多作品都無功無過,但這一本非常之靈。

此外他有一本不是很著名的作品,名叫《神們自己》(神們自己 (豆瓣)),當時讀完印象很深,因為對於某種異形外星人的描寫很真實又引人入勝,三個個體之間組成穩定的關係結構,並且居然還有激蕩人心的性描寫!想像力無敵,超級精彩。

7、【羅伯特·索耶】:擅長終極題材,追問起宇宙、上帝、生命的意義這種終極問題來可是一絕,借人物對話或情節表現出的辯論或思辨甚是精彩,很有哲思意味;自己跟自己辯論能辯一整本書!好喜歡!但是對情節的關注稍微差一些,一般結尾都有點弱。
終極實驗 (豆瓣)


8、【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吐槽向腹黑向科幻小說,腐國冷幽默大全,大量科幻經典老梗都出於此書,想跟科幻迷搭訕必讀此書。而且沒啥難以理解的科學概念,讀起來很愉悅。反正一邊讀一邊會心地哈哈哈就好了。
銀河系漫遊指南 (豆瓣)

9、【菲利普·迪克】:短篇的點子堪稱一絕,《少數派報告 (豆瓣)》篇篇精彩,長篇的話一定要看《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豆瓣)》,人和機器的區別到底是哪裡?基於這個問題,對於移情、對於人類情感、對於愛進行了反覆追問反問,沒有共情能力的人類例如阿茲伯格綜合症患者也還是人類嗎?不同個性不同主張不同行為模式的人都可以是人,那麼與人類在某些部分不一樣的機器人為什麼不可以是人?迪克與其他科幻作家不太一樣的一點可能是他的絕望和頹廢氣質,他的世界似乎總是很殘酷的沒有什麼希望的,這一點非常吸引我。

總之,這麼多優秀的作品,很努力挑出這些,一起讀起來吧!


好吧,我來寫幾本我認為夠得上「偉大」兩字的。
當然,以下排名不分先後。。。我盡量按照時間順序來。。
首先當然是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必讀。

然後就到了儒勒·凡爾納的作品了,強烈推薦《海底兩萬里》、《格蘭特船長的兒女》。這兩本書會讓你在覺得這傢伙是個先知的同時學到很多地理和生物知識。

然後,是一位英國作家,H·G·威爾斯,他的《世界大戰》講的是一個火星人入侵地球的故事,這個故事改編成廣播劇後讓一個城市的人以為火星人真的來了。

20世紀早期的科幻小說我不算太熟,後來,科幻的黃金期到了。。
阿西莫夫,20世紀最偉大的科幻作家,沒有之一。他的《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都算偉大,在他的書里他創造了機器人三定律。

一代大師阿爾弗雷德·貝斯特的《被毀滅的人》以及《群星,我的歸宿》(另名《虎,虎》),這兩本書裡面洋溢著狂暴的想像力。

科幻三巨頭之一的阿瑟·克拉克老爺子的《2001太空漫遊》,這本書無論是書或者電影都堪稱偉大,必看!而且重複看!
他的另一本書《童年的終結》,我看了之後,也覺得相當震撼。

另外一位科幻巨頭海因萊因,我推薦他的《異鄉異客》和《嚴厲的月亮》,不過後者基本上就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月球版。。

道格拉斯·亞當斯的《銀河系漫遊指南》,英國人特有的幽默感在這裡面展現的淋漓盡致。

法蘭克·赫伯特的《沙丘》,經典,經典。

還有凱特·威廉的《遲暮鳥語》。

《紅火星》(作者忘了)。

弗洛·文奇的《深淵上的火》。

吉恩·布魯爾的《K星異客》。

尼爾·蓋曼的《美國眾神》。

以及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


我認為,一篇偉大的科幻小說,應該揭示笑或淚,荒謬或恆久,道德法則或燦爛星空,或其他值得被探討的終極命題。如果滿足這個要求,什麼故事性,合理性統統可以不去管。正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之於唐詩。

什麼是終極命題?
雪山飛狐里,胡斐對苗人鳳,一邊是家族榮譽盡失的殺父之仇,一邊是心愛的女人的父親。這一刀是砍,還是不砍?
悲慘世界裡,冉阿讓過去的獄友被當作是他送上法庭。如果他當庭自首,就能救下這可憐人,但同時,就從身家百萬,受人尊敬的市長大人,變成逃亡的苦役犯。他說還是不說?
作者隔著書頁向讀者們提問,如果是你,你會怎樣?有時候,作者會好心替他們回答,有時候不會。而這些問題,往往是很難回答的,甚至是在一種情境下的正確回答,在另一種情境下就是錯的。

那些最偉大的文學往往帶來了這些最偉大的問題,例如「to be or not to be」。
例如:權利與義務,自由與責任,少數與多數,瞬間與永恆,生與死,靈與肉。

而科幻小說可能是所有小說中,最喜歡探討,也最適合探討這類終極命題的文體。因為科幻作品,不預設前提,除了討論這些常規的終極命題,還可以將討論範圍擴展到一些普通小說無法涉及的命題上,例如:人與神,人與人類,人與世界,人與宇宙,人與時間
舉個例子,你什麼時候見過科幻以外的哪本小說,跟你討論什麼是神?什麼是無限?什麼是萬物化生?

這裡必須舉個例子,阿西莫夫寫的一篇小說:《最後的問題》。這篇小說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短篇科幻小說之一。
可以直接去這裡看整篇小說:【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
也可以往下看我在這裡簡寫的版本:

——————【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現在去看還來得及的分隔線——————————

故事一開始,有一台叫做multivac的電腦。它是一台無比強大的人工智慧,能夠自我維護,自我發展,幾乎無所不能。它協助人類建造了太陽能源採集站,給人類帶來了取之不盡的能源。引領人類走進了文明的曙光。
這一天,負責維護multivac的兩個管理員,他們問了multivac一個問題: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太陽會熄滅,宇宙間的一切能源都會耗盡。那麼有沒有可能逆轉這個過程?
multivac計算了很久,然後給出答案:數據不足,無法回答。
這兩個人就把這個問題拋到了腦後,但是multivac沒有。
然後人類不停地發展,他們在multivac的幫助下,超越了光速,殖民到宇宙的各個角落,甚至最終獲得了永生。multivac也不停地發展,它不斷自我完善,不斷更新換代,越來越強大,越來越無所不能。但它也經常被問到同樣的一個問題,如果所有能量都有必然有耗盡的那一天,這個宇宙終有一天會陷入冰冷死寂。那麼有沒有可能逆轉這個過程?
multivac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但卻無法回答。
然後,最終的時刻終於到了。
隨著宇宙步向衰亡,一個又一個的恆星與星系熄滅。人類的靈魂逐漸融合為一,並最終與multivac融合。啊,這時候它的名字已經不是multivac,而是ac了,它位於超時空中,以人們無法想像的方式存在。
在最後一個靈魂與multivac融合前,他看著什麼都沒有了的宇宙,最後向ac詢問,這就是結局了嗎?
ac仍然無法回答。
然後這最後一個靈魂也融合了。只有ac還存在,還在思考這個問題。
物質與能量,時間與空間都消失了。ac終於獲得了所有的數據,將所有的可能都聯繫在了一起。然後它終於知道了如何回答這個問題。雖然已經沒有人可以聆聽它的回答。但沒關係,它決定直接演示這個答案,並相信這將解決這個問題。
然後ac說:「要有光。」
於是,就有了光。

——————這裡是班門弄斧結束的分隔線——————————

這篇小說是好的嗎?何止是好,我覺得它就是偉大的同義詞。

在我看過的短篇科幻小說中,達到這個水準的,有三篇。這三篇是我認為符合「偉大」這個定義的科幻小說。在這裡列舉如下:

【阿西莫夫】最後的問題

阿瑟?克拉克:《星》 (重譯)

巴比倫塔 特德蔣


順便關聯科幻類目下,我對另一個問題的回答,或許會對回答這個問題有幫助:
閱讀科幻作品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 - 周華明的回答


6月1日的補充:@Area51

技巧也很重要啊,否則不如寫議論文或哲學書來探討,裡面加些故事來幫助讀者理解(比如人在火光前舞蹈、洞穴牆壁上的影子隨之起舞之類)。如果完整的長篇故事對引導讀者思考更有幫助的話,那很可能講故事的技巧也同樣有幫助。所以合理性還是要管,故事性則視具體的故事而不同(比如阿西莫夫這個要有光就不需要多強的故事性)。

感謝,確實是。通俗小說而言,短篇靠剪接。長篇看人物。這都脫不開技巧。
會在答題開始時說故事性合理性不重要什麼的,是言過了。只是因為在看到這三篇之前,我一直覺得,科幻小說應該先保證作為小說的可讀性。但看到這三篇時,就發現很難講這三篇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更不符合所謂「情節就是情感的節奏」這樣的描述。因為裡面甚至沒有可作為主角的「人」。人自始至終只是作為一個記錄者,描述者,仰望者。
想來想去,只能認為是,科幻小說的美妙之處,在於它在「故事」之外,還提供了一種「驚奇感」,即「amazing」。(這個概念我忘了是誰提出的來著,記得的朋友麻煩提醒我一下,感謝)。
而這種驚奇感,是科幻的特色。也是其他類型的小說很難傳達的。
而這三篇小說,可以說是帶來了極大的「驚奇感」。而這驚奇感又不是靠著一個完全脫離你想像的東西來闡發的,而是從你習以為常的一個概念中引申出來的。可能這恰是他們震撼人心的緣由。
例如熵不可逆之於《最後的問題》,伯利恆的星照亮耶穌誕生的馬廄之於《星》。圓滾筒之於《巴比倫塔》。
我覺得這是科幻的偉大之處。偉大的科幻作品,就應該把科幻的這種特質發揮到極致。
所以,雖然還有不少作品,從很多角度而言都可稱偉大。但我獨愛這三篇。


黃金時代
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但若稱偉大還是應該是第一部和前傳第二部。使用短篇小說集的形式,簡潔明快,張馳有力。前傳第二部,《邁向基地》也是同樣體例,評價很高。同時這是阿西莫夫的遺作,最後的一篇由其他人補完,哈利謝頓最後死在工作中。而阿西莫夫曾說希望死在寫作中,滿滿的致敬之意。

《我機器人》也是短篇小說集,哲理意味比之後的機器人系列要濃厚,背景時間就是現在,也是首次提出了機器人三定律。

《最後的問題》是阿西莫夫短篇最高成就,這個為防劇透就不說了。

阿瑟克拉克的漫遊太空系列,但只有第一本算是偉大,後面有些狗尾續貂。

羅伯特海因萊茵我讀的少,不妄評。

賽博朋克題材
菲利普?迪克 《機器人能夢見電子羊嗎》這個小說實際上一般,但改編電影《銀翼殺手》影響力極大。
斯蒂芬森的《雪崩》,腦洞非常大,創意在現在看來也是獨特,而且斯蒂芬森善於寫冒險情節,緊張有趣。
不過影響力最大的是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浪遊者》,幾乎等同於賽博朋克的代名詞。

厄休拉樂吉恩,少數的女科幻作家。《一無所有》深刻的探討了政治話題。雙星系統造成的對比中性的隱喻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對比。《黑暗的左手》也很好。

最後說回中國,只有劉慈欣的《三體》了。但我推薦一下《中國2185》,他可查的最早作品這書未能發表,發了查水表。《超新星紀元》1991版,靈感來自劉慈欣25年前春夏之交的一場夢。


嘖,這麼個問題下面沒有海因萊茵?我不服!

看簽名就知道我是三巨頭腦殘粉,但是我最喜歡的還是海因萊茵——更準確的說,是海因萊茵的未來史系列短篇,絕對稱得上偉大。
科幻世界出版的三本中短篇集《出賣月亮的人》、《地球上的綠色山丘》和《瑪土撒拉之子》基本上收錄了全部未來史系列的短篇。
我最喜歡的,就是直到《地球上的綠色山丘》中最後一篇《帝國邏輯》之前的部分。幻想中的新工業革命和宇宙殖民時代,近乎瘋狂的開拓與熱血,完美地表現了海因萊茵所說的「人類年輕時代的進取精神」。

從現在來看,海因萊茵的未來史系列終究「不夠科幻」。論高深比不過克拉克,論嚴謹(和產量)比不過阿西莫夫,但是他的文字中的熱情遠遠超過了另外兩位。看過這個系列你就會明白他是一個相信人類樂觀主義者,他相信科學的發展會讓未來變得更好,他的身上能讓你看到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人類的自信。要是他能夠寫一篇蒸汽朋克小說,那真是太完美的組合。
如果你也是個樂觀主義者,如果你厭倦了整天反思科學的負面影響、厭倦了整天反思技術與人類的關係,如果你也依然相信科學和技術會讓人類的未來變得更加美好,如果你也充滿了求知與探索新世界的慾望,那麼務必不要錯過海因萊茵的短篇。

另外《你們這些回魂屍》(非未來史系列,未收錄在以上三本中)簡直是狠狠嘲諷了那些思考「哲學三問」的人:你就是你;你來自於你自己;你會變成你自己。絕對是時間旅行系的經典,引來模仿者無數。


至於長篇,那就是另一種風味了。

《星船傘兵》和《嚴厲的月亮》(又譯為《月亮是個嚴厲的女教師》)是他對政治、義務與責任的思考,也導致了他被罵做法西斯(雖然我不知道無政府主義哪裡法西斯了,《嚴厲的月亮》明明就是簡單易懂的革命指南嘛)。

《異鄉異客》常被認為是他最好的作品,實際上在他的作品裡屬於相當另類的風格。如果你喜歡哲♂學或是思考人生,那麼也許會對你的胃口。

《進入盛夏之門》是時間旅行系作品,說實話這一部在時間旅行類作品中算不上非常出色,不如短篇的《你們這些回魂屍》那麼帶感。不過裡面的貓是亮點。

《星際歸途》、《雙星》、《傀儡主人》都是精彩的故事,但是科幻成分相對不那麼重要了。

《時間足夠你愛》從各種意義上坑害了無數中國科幻迷的作品,也是唯一一部我沒看完的作品(太!長!了!)。

《穿牆貓》則是一部非常有野心的作品。之前的未來史系列不同的作品在背景設定上有些微妙的差異,海因萊茵想用這部作品把這些微妙的差異彌合起來,再用時間旅行和平行世界搞個大新聞。然而我不得不說他的努力並不是很成功……而且這本也和《時間足夠你愛》一樣,花費了大量的篇幅沉迷於沒什麼信息量的對話。


放眼望去都是長篇,短篇的除了少數幾部,基本被無視了。我來列一些我認為偉大的短篇。有幾篇後來被擴展成了長篇,但我認為還是短篇的比較好。
《冷酷的平衡》
《神的九十億個名字》
《冰霜與烈火》
《濃霧號角》
《永不衰老的孩子》這篇的作者就寫了幾部短篇,後來去開發 C語言,還成了ISO C++ 標準委員會主席
《外形》(又譯《戶外》)布萊恩·奧爾迪斯
《往日之光》
《怪物》羅伯特·謝克里
《趁生命氣息暫留》
《你們這些還魂屍》
《血里的音樂》
《獻給阿爾吉農的花束》
《克蘇魯的召喚》等,竟然沒有人提到愛手藝!雖然他的小說難以界定……
萊姆的一些列機器人短篇故事。


20170705更新:承蒙大V收藏

給格蘭特加上了一個兒子:《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改成了《格蘭特船長的兒女》

把三體從玄幻變回了科幻:《黑暗神林》改成了《黑暗森林》

--------------------------------------------------------------------------------------------------------------------------

統計了286個答案,裡面提到的書,總共777本書(或小說的名字),結果如下:

《三體》是最受答主歡迎的,可能與是中國作家劉慈欣有關。這套小說包含了《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其中《三體》獲得2015年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也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我是看完了的,幾乎是一口氣,特別是第二部《黑暗森林》,從晚上9點一直看到第二天凌晨4點過。

第二名是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阿西莫夫還有《機器人》系列也是名列前茅,不愧是科幻小說的三巨頭。基地系列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

第三名是儒勒·凡爾納的「海洋三部曲」,包括:《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海底兩萬里》、《神秘島》。大多數答主都承認這基本書是他們的啟蒙之作;最難能可貴的是,書中所預言的科幻技術現在基本已經實現。

第四名「反烏托邦三部曲」,這個系列比較奇特,因為一般的幾部曲都是同一作者的作品,這三部作品是三個作者的作品,分別是葉.扎米亞京的《我們》、阿道司?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喬治·奧維爾的《1984》。其中以《1984》名氣最大,影響最深遠。這三本書可以說是披著科幻外衣的政治小說。

第五名「海伯利安」系列,這個可以算作入門必讀的系列了,共有四本:《海伯利安》、《海伯利安的隕落》、《安迪密恩》、《安迪密恩的覺醒》。這本書在國內出版過程中有些小插曲:2012年讀客圖書和江蘇文藝出版社引進發行《海伯利安》四部曲,將原四部曲拆分為8本,喪心病狂呀,可以多賣四本呀,然後還沒完,更喪心病狂的是譯名:《當人類決戰機器人1:海伯利安》、《當人類決戰機器人2:海伯利安完結篇》、《當人類決戰機器人3:海伯利安的隕落》、《當人類決戰機器人4:海伯利安的隕落完結篇》、《當人類決戰機器人5:安迪密恩》、《當人類決戰機器人6:安迪密恩完結篇》、《當人類決戰機器人7:安迪密恩的覺醒》、《當人類決戰機器人8:安迪密恩的覺醒完結篇》。「當人類決戰機器人」,哎,我就是受害者,當時買了前兩本。

後來:不料此版本前兩冊一推出便因其雷人的封面和書名遭到了眾多科幻迷的一致吐槽。為了表示誠意,安撫死忠粉的情緒,讀客最終做出了妥協,並主動承擔了大量的損失,毅然中止了2012版本的《海伯利安》系列出版計劃。用了近兩年的時間對這套經典作品進行了重新的定位和包裝,對內文進行了更加嚴格的校訂修改,更得到了美國著名插畫師加里·魯道爾(Gary Ruddell)的特別授權,將他為《海伯利安》系列特別手繪的原畫(曾獲得雨果獎最佳封面提名)高價買回,作為新版本的封面。2014年末,讀客圖書終於與吉林出版集團合作推出了全新版的《海伯利安》四部曲,更有供收藏的黑盒套裝,其中特別收錄了作者本人親自授權、傳說中的"海伯利安5"--軌跡獎最佳中篇《螺旋的遺孤》。(引自360百科)

第六名《銀河系漫遊指南》系列有五本,分別是:《銀河系漫遊指南》,《宇宙盡頭的餐館》、《生命,宇宙及一切》、《再見,多謝你們的魚》、《基本上無害》。怎麼說呢,這是一套很特別的科幻小說,他融合了喜劇這個元素,這在其他科幻小說里是很少見的,甚至是絕無僅有的。

第七名「太空漫遊四部曲」,這個系列被人熟知估計是因為一部斯坦利·庫布里克的神作《2001太空漫遊》,四部作品分別是:《2001:太空漫遊》、《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3001:太空漫遊》。幾乎所有推薦的答主都只推薦了第一部,後面的確實沒有第一部驚艷。不過,《2010:太空漫遊》中引入了中國元素,虛擬了一個中國製造的太空船錢學森號,並且戲份還不小。

第八名「安德系列」這個系列偉大的原因:奧森·斯科特·卡德是唯一一個在星雲獎(1985,安德的遊戲;1986,死者代言人)和雨果獎(1986,安德的遊戲;1987,死者代言人)都連續兩年獲獎的作家,並且靠的是同一系列。雨果獎歷史上除了奧森·斯科特·卡德,也只有洛伊斯·比約德(1991,貴族們的遊戲;1992,貝拉亞;同屬「邁爾斯系列」),星雲獎歷史上除了奧森·斯科特·卡德,也只有弗雷德里克·波爾(1976,人變火星人;1977,通向宇宙之門)「二連莊」,足見安德系列的偉大。現在大家覺得這個系列不好,不知是不是因為電影《安德的遊戲》拖了後腿。

第九名「機器人系列」提出了「機器人學三定律」,算是為後世樹立了標杆。其中《我,機器人》被拍成了同名電影,也是威爾·史密斯的代表作之一了。

第十名「沙丘三部曲」,由《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構成。沙丘系列小說以弗蘭克·赫伯特為起點,他創作了六部小說,剛剛提到的三本,俗稱大沙丘三部曲。沙丘系列還有第二個三部曲:《沙丘神皇》、《沙丘異教徒》、《聖殿:沙丘》,寫完這六部弗蘭克·赫伯特不幸逝世,他的沙丘小說就此終結了。不過我們還是幸運的,它的兒子布萊恩·赫伯特發現了一部題為《沙丘:7》的草稿,於是跟朋友凱文·J·安德森一起合作創作了《聖殿:沙丘》的續集,分別是:《沙丘獵手》、《沙丘的殺蟲》,然後根據父親留下的創作筆記和大綱,又寫了兩部穿插在大沙丘三部曲之間的英雄小說:《沙丘的保羅》《沙丘的風》。在最初整理弗蘭克·赫伯特的創作筆記的時候,他們發現要想創作《聖殿:沙丘》的續集,先要寫出一系列背景故事才行。雖然已經有了《沙丘:7》的草稿讓他們省了很多事情,但是這些額外的故事並沒有浪費,於是有了以下小說:《沙丘:阿特萊迪斯家族》、《沙丘:哈克南家族》。

在所有推薦中有幾個作者是比較有意思的,聽我慢慢道來。

P.J. Plauger:1965年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專業學士(可能聽過愛因斯坦的課呢)。1969年獲得密歇根州大學核物理博士學位。然後進入貝爾實驗室,直至1975年加入Yourdon公司,任副總裁。1995年創辦了Dinkumware公司,專門開發C/C++和Java標準兼容庫。他長期服務於ANSI和ISO C標準化委員會(曾任秘書長、召集人)和C++標準化委員會,他還是POSIX標準開發的積极參与者。以上的履歷怎麼看都是大神級別的程序員,在我們心目中的畫風:

然而《永不衰老的孩子》是他於1975年發表的科幻小說。不會寫程序的物理學家不是好的科幻作家。

馬伯庸,作家,人稱「馬親王」。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得主,作品涵蓋歷史、懸疑、文化等領域。在2005年寫了一篇意味深長的科幻小說《寂靜之城》,靈感來自奧威爾的名著《1984》和《畢業生》主題曲"Sound of Silence",發表在2005年第5期《科幻世界》。具體內容就不劇透了,越看現實正越在向小說里的情況發展,細思極恐。

喬治 R R 馬丁:就是那個寫《冰與火之歌》,因脫稿被人詬病的喬大爺,早年可是科幻小說的一把好手,它的作品被推薦了12次,排在第18位,中後期才轉型懸疑和奇幻。

村上村樹:《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本書是村上春樹最重要的小說之一,與《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稱為村上春樹三大傑作。小說共40章,單數20章「冷酷仙境」,雙數20 章為「世界盡頭」,這種交叉平行地展開故事情節的手法是村上春樹小說的特徵,而本書是這種特徵最典型的體現。讓人意外:每年感覺都要得諾獎的超級暢銷書作家,居然會寫科幻小說,誰說科幻小說不是主流文學呢。

午夜凶鈴:午夜凶鈴系列是科幻小說!午夜凶鈴系列是科幻小說!午夜凶鈴系列是科幻小說!我想我應該不是最後一個知道的。該系列共有4本:《午夜凶鈴》、《午夜凶鈴2:復活之路》、《午夜凶鈴3:永生不死》、《午夜凶鈴4:貞相大白》。一句話劇透它是科幻小說:貞子其實就是我們這個時空程序里的一個病毒,其本質就跟《黑客帝國》里的史密斯是一樣的。

PS:完整榜單請關注微信公眾號 統計者


《光明王》。

最具史詩氣息的科幻小說,文筆思想極佳。如果有一個詞可以概括這部小說,那隻能是「神來之筆」。《光明王》是如此的特立獨行,以至於你很難把它劃分到任何一種科幻小說類型里。
《光明王》創造性地將印度教體系和科幻背景融合在一起,探討包括生死,宗教,等級甚至愛情在內的諸多命題。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沒心沒肺的幽默精神,將這些艱深的思辨寫得妙趣橫生。

作者羅傑澤拉茲尼是黃金時代後,科幻小說新浪潮的先驅,也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作家,曾獲得6次雨果獎(其中1966年以《不朽》和赫伯特的《沙丘》共享雨果獎),3次星雲獎。

澤拉茲尼和喬治坑王馬丁的關係非常好。有次倆人坐火車同行,閑聊的時候馬丁提出一個靈感,被澤拉茲尼記下了。後來一個編輯打算編一本跟國際象棋有關的小說集,邀請羅傑·澤拉茲尼也寫一篇。幾乎在同一時間,又有兩位編輯也向澤拉茲尼提出了相似的要求:一位請他寫一篇與獨角獸有關的傳奇小說,另一位想要一篇發生在酒吧里的故事。最後澤拉茲尼用了馬丁的那個靈感,寫了一篇獨角獸在酒吧里下國際象棋的小說,順手又拿了個雨果獎。

先放段故事簡介:
-------------------------------------------
無數年後,乘坐飛船的人類來到一個新的世界。他們擊敗當地的土著,如純能生態的羅剎、灼熱之母,統治了這個世界,讓自己的子孫後代在這裡生息繁衍。

他們被稱為「原祖」。

但是,這並不是有一個人類開疆拓土、創建新世界的故事。掌握著高科技的原祖們能夠將自己的意識傳輸進入另一具軀殼,一次次傳輸使他們永世長存。

但是,這並不是又一個關於長生的故事。手握無與倫比的技術,面對這個荒蠻世界,原祖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相當於天神。

於是,他們成了神祇,他們的後代成為匍匐在神壇之下的凡人。

於是,技術不再是技術,而是這些天神的「神性」,是他們的「法力」。「死神」、「夜之女神」、「梵天」、「濕婆」……各具神通。意識傳輸也不再是意識傳輸,而是一次次的轉世輪迴。

以輪迴為手段,這些天神可以隨時向世人顯示自己的威力。種姓制度將凡人分成不同等級,也可以參與轉世輪迴。向神祇效忠、奉獻,凡人便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種姓,直至成為半神甚至天神。掌握在所謂「業報大師」手中的心理探針可以探察出任何反叛行為和念頭,然後,大師們會將反叛者的下一生變成能操人語的低等動物,甚至拒絕為他們轉世,讓他們遭到「真正的死亡」

這一切有一個前提——決不能讓凡人得到技術,他們必須永遠蒙昧。天神們會親自出馬,抹掉人間科技的火光,甚至不惜發動戰爭。

但是,原祖中間仍有正直的人,他們決心幫助凡人。為此,他們被逐出天庭。

薩姆就是這些人的領袖。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神祇們借用了婆羅門種姓制度,薩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借用了人類原古時期的佛教,與婆羅門制度對抗。信徒們稱他悉達多、佛陀、覺者、縛魔者、光明王。
———————————————————————————————————————————

摘一段中譯本的情節:死神閻魔奉毀滅女神迦梨(迦梨是薩姆的前任,閻魔的現任)之命去刺殺薩姆,卻被薩姆困在流沙陷阱里。薩姆藉此機會和閻魔探討神的輪迴原因,並且指出閻魔在愛情觀上存在嚴重問題。

「現在還是來談談我們的講道辭吧——有一個像你這樣驕傲而自大的人——並且眾所周知,還相當喜歡教訓別人——他接到一項任務,去研究一種會毀掉容貌、引發退化的疾病。有一天,他自己也感染上了這種病。由於他還沒有找到治癒的方法,於是他常常望著鏡子里的自己說:『在我身上它看起來其實很不錯嘛。』你就是這樣一個人,閻摩。你不會試著反抗自身的處境,反而為此感到自豪。你的憤怒出賣了你,因此,當我說你的病名就是迦梨時,我知道自己是對的。如果不是那個女人提出要求,你不會讓自己為那些一錢不值的人效勞。我認識過去的她,而且我敢肯定她並沒有改變。她不會愛人。她要的只是你的法力,死神,如果有一天你不再符合她的需要,她就會把你拋到一邊。我這樣說並非由於我們是敵人,這只是一個男人同另一個男人之間的談話。我了解她。相信我,我的確了解她。你從未真正年輕過,沒能在生命的春季結識自己的第一個戀人,這也許是一種不幸吧……因此,這便是我這篇小小的登山寶訓的寓意——如果你不願看到真相,即使一面明鏡也無法照出你自己的樣子。哪怕就一次,試著違背她的意願,哪怕只是一件小事,看看她會不會立即有所反應,看看她如何反應。到那時,你會知道我所言非虛。」

薩姆嘆口氣,從自己棲身的小丘上爬了下來。

  「只有一條路通向這塊石頭,我現在就要沿著它離開這兒。現在,我要告訴你怎樣逃過一死,除非你太過驕傲不願聽從。我指示過僧人們,聽到呼救之後就來這裡幫助我。剛才我告訴過你,我是不會呼救的。我沒有撒謊。不過,如果你用自己的大嗓門叫人過來幫你,他們會在你陷得太深之前趕到這裡,把你安全地帶回堅硬的地面上。這些人不會試圖傷害你,因為這就是他們的行事方式。我喜歡這個主意——死亡之神被佛陀的僧人所拯救。晚安,閻摩。現在我要離開了。」

  閻摩微笑著。「新的一天會來臨的,佛陀,」

  他說,「我能等。現在逃吧,越快越好,越遠越好。世界還不夠大,沒法讓你躲過我的憤怒。我會跟著你,我會教給你覺悟之道——教給你以純粹的地獄之火鑄成的覺悟。」

  「在此期間,」薩姆道,「我勸你向我的追隨者們請求幫助,或者立刻開始學習在沙堆下呼吸這門高難度技術。


《光明王》里這種機智的幽默和貧嘴俯拾皆是。閻魔將薩姆帶上天庭時,為神靈的存在做辯護。對此薩姆的評論是:

 「原來這就是他們的法西斯班卓琴所彈的調子,嗯?」

  閻魔:「你選錯了形容詞。」

  薩姆:「你已經把好詞都用光了。」

  閻魔:「看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永遠無法達成共識。」

  薩姆:「如果有人問你們為什麼要壓制一個世界,而你卻拿一堆富有詩意的廢話作為回答,那麼我猜共識是沒法達成的。」

閻摩點點頭,打個哈欠,為自己點上第二枝香煙。

「順便問一句,」薩姆道,「在天庭里,死刑的最新流行趨勢是什麼樣的?純粹是想了解了解情況。」


我聽說這本書的途徑說起來挺奇怪的,我當初在看《攻殼機動隊》的時候,其中有一集,叫做《機器的時間》。在這集故事裡,人工智慧塔奇科馬思索著自己的命運,在裝備到公安九科之後,塔奇科馬接觸到了各式各樣的人和事,其思考深度和能力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他們很快發現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過高的智慧會引起人類的反感,塔奇科馬也在這時隱隱嗅到了毀滅的不安。有一個鏡頭裡,塔奇科馬拿著一本書,而這本書就叫做《把花獻給艾知濃》(Flowers for Algernon)。

找到這本書之後查了一下,作者丹尼爾·凱斯1959年首次發表初試啼聲即榮獲「雨果獎」,到了1966年又以長篇化獲得「星雲獎」。故事講述了一個名叫查理的弱智患者接受了科學家們腦部手術,和小白鼠艾知濃一樣,查理的智商在短時間之內有了巨大的突破,然後很快達到了正常人的水平並繼續上升,在達到天才一般的頂點在之後逐漸下降,最後其智力又恢復到了當初。

整個故事都是通過查理的書信來展開的,一開始查理的信寫的都比較短,稀里糊塗,前言不搭後語,充滿了兒童式的天真單純。在接受了手術之後,查理的信越寫越好,開始有了正常人的感覺,而讀者也隨著這種變化感知著查理的命運。作為一個弱智的查理,他雖然很笨,但是有點我們說的傻人有傻福,每天似乎活在童話故事裡。因為他傻,所以周圍的人都不和他計較,有的時候他犯些錯,大家也都覺得正常。而且因為他的傻,他對別人的惡意也沒有明確的感知,每天就像一頭快樂的小動物。因為想要變聰明,又心思單純,查理才被選為試驗品。

"She said for a person who God gave so little to you did more than a lot of people with brains they never even used. I said that all my friends are smart people and their good. They like me and they never did anything that wasnt nice. Then she got something in her eye and she had to run out to the ladys room." 原文就是這樣,有拼寫錯誤,而且不會用逗號。但是查理執著地相信這周圍的每一個人,大家對他都一定很好,從不欺負他。

在手術之後,查理的智力上升了,一開始他自己察覺不到,但很快他周圍的人先於他自己發現了這一事實。首先是查理不好欺負了,不再像一隻小狗一樣供大家嘲笑逗弄了,他開始明白屈辱的含義,開始能感知別人的惡意,這使得他的整個人際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開始能發現同伴做的壞事,也開始有能力告發同伴,惹得人家不高興;能重新排列工廠的機器提升效率,使得周圍的人不免心生嫉妒,一想到一個弱智都比自己強,那些本來對查理的友好的人,也漸漸遠離他。在他的智商達到正常的時候,他開始有了愛情,但是他的愛人無法跟上他成長的腳步,甚至連科學家都跟不上。他變得越來越聰明,看得越來越清楚,這個世界之前隱藏在美好之下的殘忍,他現在一清二楚。當艾知濃死去之後,查理髮現了自己智力可能再次衰退的可能,他卓越的智力如同絢爛的煙火,璀璨但短暫。他簡直想要把一個人一生的科學研究都集中到幾天時間裡,他拚命的讀書啊,研究啊,但依然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

當查理的信里,再一次出現錯別字的時候,整個大廈都崩塌了,他的智力又開始衰退到不如常人。但好的一面是,他的生活又恢復了,那些曾經對他抱有嫉妒和敵意的人又變得友好了,查理又回到了那個懵懵懂懂的童話世界裡。他感知不到那些遺憾,回憶不起那些痛苦,理解不了自己幾天之前寫下的聲淚俱下的書信,他完全看不懂了。他只記得時不時得要把花束放到小白鼠艾知濃的墓前。

這是一個讓很多讀者都傷心流淚的故事,它很符合我們對於悲劇的定義,它包含了那種不可避免的悲劇命運,以及人類對其發出的無謂的抵抗。其悲劇的另外一層底色,在是在於指出「知識和智力本身的局限」,這些東西極容易成為讀書人的偶像,以至於我們甚至忘了這世界上還有其解決不了的問題。查理寫過一段話,我深以為是: 「But I"ve learned that intelligence alone doesn"t mean a damned thing. Here in your university, intelligence, education, knowledge, have all become great idols. But I know now there"s one thing you"ve all overlooked: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that hasn"t been tempered by human affection isn"t worth a damn.」

總體來講我覺得這是一部很好的科幻作品。好的科幻一方面要有科學上的幻想,寫出現在還沒有的事物,但寫這些的目的卻還是為了回過頭,去描寫那些現在已經有了,並從亘古直到未來都會常有的事物。《把花獻給艾知濃》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它沒有那些炫技的高科技場景描寫,什麼超時空傳送啊,克蘇魯啊,賽博朋克啊,它看起來是那麼的簡單,格局那麼的小,但是你看過了就是不會忘記。

在《攻殼》劇中的人工智慧塔奇科馬也體驗著智力的成長,甚至還不得不裝傻來避免人類的懷疑,但是他們還是太過於天真,最終還是被返廠回爐了。新的塔奇科馬失去了記憶,變得忠誠,卻也痴痴傻傻。這可以看作是人工智慧版本的查理的故事。獲得,在幸福中獲得,在獲得中親眼看見失去,然後無可奈何地,失去再失去。

這樣的故事,其更切身的反映,不是在機器人身上,也不是在弱智身上,而是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查理,因為我們都要經歷成長-衰老-死亡的過程。每個人都是從懵懂無知的幸福童年中醒來,年輕時一展宏圖,可還沒折騰幾下,就看見自己江河日下的明天,自己走不動了,自己記不住了,甚至問自己「為什麼要記不住呢?」但是沒有答案,也沒有回頭路。我們什麼辦法都沒有,唯有珍惜眼前還有的一切。

我自己今年26歲,據我猜測這應該是我一生里身體和心理都狀況最好的一段時間,所以我希望把自己想的看的這些東西,記下來。我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天,我自己都看不懂自己曾經寫下的東西,但活著就是這麼一回事吧。活著就是爭啊,搶啊,打仗啊;活著就是看啊,寫啊,約女孩子啊,直到自己再也也做不了這一切。

還有另外一件事,也是這幾天我才發現的,就是我姥爺在寫回憶錄。70多歲的人,老人家全部都是手寫。寫自己的家鄉,寫自己的童年,寫小的時候聽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故事,那是真的民間故事,我試了下網上都查不到的。但是我現在讀的書,看的電影,沒有我的後生們查不到的,可能只有我寫的情書,是他們在別處怎麼找也找不到的。所以,我得好好寫啊。

一個故事,有開頭有結尾,有起有落,才是一個好的故事。我覺得人也是一樣,人有各種理由相信永遠的生命,那聽上去很美好,我十分欽佩這樣的夢想,但是一個永遠常在的生命,豈不是像極了一本怎麼寫也寫不完的小說么?為什麼寫不完呢?為什麼不把它寫完呢?故事的主人公最後怎麼樣了呢?他們找到財寶了么?有情人終成眷屬了么?這些東西我覺得很要緊啊,而且有個蓋棺定論,你才好評價這個故事,你才能夠去回味這個故事,你才敢於出去講這個故事。一個永遠在絮絮叨叨,在重複在強調自己多麼快樂卻總也寫不完的故事,我覺得那不會是一個好故事。

我的公眾號:石匠的落腳地

話說原文里有我最愛的本書海報


凡爾納的三部曲為什麼被遺忘了。。。


阿西莫夫 《最後的問題》。
我最喜歡的科幻小說,沒有之一
-----------------------
科幻小說有多種類型,有的構想奇妙,有的場面宏大,有的嚴守科學規律,有的天馬行空不拘一格。
但是這一篇,阿西莫夫用短短的篇幅,把時間從現代一直拉到了宇宙的盡頭,將科學與宗教統一起來。氣魄之宏大,可以說把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
與這種俯瞰空間時間的上帝視角相比,那些動輒幾十萬字的大部頭,不過是在井底仰望星空而已。


何新《希臘偽史考》
宋鴻兵《貨幣戰爭》


《黑暗的左手》。

這本書是我參加一個會議時知道的,林雪平大學的一個倫理學的講師在會上專門介紹了這本書引發的性別觀念對身份認同的思考。

一部將科幻小說提高到倫理學學術意義的作品,完全當得上偉大。


《神們自己》,《垂暮之戰》,《你一生的故事》,《三體》,《美國眾神》

不敢說都是多偉大的小說,但確實都是很好看的科幻小說


看上面的大神說了好多,這裡但只有一個提到了&《光暈》。

Responsible,Honourable,Sacrifice! ——Senior Chief Petty Officer Franklin Mendez to 117


光暈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小說,這個故事的整體劇情的始祖是微軟公司的一款PC遊戲&,在這款遊戲在收到了極高的追捧及延伸之後,遊戲的整體故事開始從遊戲中脫離衍生出了許多其他的產品如小說、動畫、漫畫和電影。
這樣一個披著Best-selling video game偽裝的小說,光暈嚴格意義上來分類其實更應該傾向於戰爭題材的小說。只是這個戰爭的背景發生在遙遠的未來。如果要從科幻小說中分類的話,我將它歸類為軟科幻。

整體故事大概發生在500年後,人類初步進入了星際種族。在大規模的星際殖民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分裂問題,為了壓制分裂分子,聯合國太空司令部(The United Nations Space Command以下簡稱UNSC)決定執行一個並不人道的計劃——斯巴達計劃。(斯巴達計劃是UNSC為創造出一批生理,心理,遺傳基因以及技術裝備都優於常人的「超級戰士」所制訂的計劃)為了保證每個斯巴達的優秀性,他們在自己幼年期就被海軍軍情處(The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以下下簡稱ONI)篩選,並以克隆體掉包還給親生父母。

"You have been called upon to serve. You will be trained - and you will become the best we can make of you. You will be the protectors of Earth and all her colonies."—Dr. Catherine Halsey to the SPARTAN-II recruits

故事從致遠星(The Reach 遠地殖民地)的淪陷開始。UNSC在處理內部分裂問題的過程中人類遭受到了滅絕性的敵人——星盟——這也使斯巴達們成為了拯救人類的最後武器。而故事的主人公約翰(Master Chief Petty Officer John-117 以下簡稱約翰或士官長或MC或117)就是斯巴達中的一員,在人類的外部殖民地不斷地被摧毀的過程中,士官長在力所能及的所有戰役中為人類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的故事從遊戲中脫離出來成為了《光暈》小說的主體故事。

士官長117 圖片轉自---光暈吧

"They let me pick. Did I ever tell you that? Choose whichever Spartan I wanted. You know me. I did my research. Watched as you became the soldier we needed you to be. Like the others, you were strong and swift and brave. A natural leader. But you had something they didn"t. Something no one saw, but me. Can you guess...? Luck."—Cortana

故事圍繞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和人類與異星人的戰鬥知道後期人類與先驅的衝突展開,描述了數個令人催淚的戰爭故事,刻畫了無數個戰士為了人類整體的利益所作出的巨大犧牲精神。在主體故事之外還通過許多小故事刻畫了許多人性的衝突與矛盾,人類在絕望之時的抉擇以及士官長與科塔娜之間的感情(請原諒這裡的描述我詞窮了,科塔娜是士官長的人工智慧,但其之間的情感已經遠遠超過了簡單的人與工具的感情,他們之間建立了一種有別於愛情的難以言喻的支持與信任。我沒把科姐和士官長安排到一起是因為這書不是我寫的,我也不想去解決另作者都踟躕不前矛盾不已的問題)。

以上大部分資料來自Halopedia, the Halo encyclopedia。
為了不做劇透,答主覺得我還是少說點吧....... (答主是個話嘮.......)
下面說一些答主自己的感覺吧。首先答主內心中是一個戰士,每當感受到任何文章中身邊的戰友所付出的巨大犧牲時,答主自身都會產生感同身受的痛楚。光暈是答主微薄的閱讀量中一部很讓我有感觸的戰爭科幻題材作品。比起其科幻元素,答主更沉迷與其所塑造的一個英雄形象和故事中人物之間的強烈情感羈絆。答主覺得故事深深的揭露一些人性的最醜陋面,只有人類瀕臨滅絕之時,人們才會摒棄思想與制度上差異站在同一個陣營對抗威脅,一旦威脅消失,人類終會陷入無限的內部矛盾中。還有更多話就不說了。

"Spartans never die."
—Kurt-051"s last words.
Cortana: "We did what we had to do; an entire Covenant Armada obliterated, and the Flood...we had no choice. Halo...it"s finished."
John-117: "No...I think we"re just getting started."
—Conversation between Cortana and John-117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Battle of Installation 04
"I can give you over forty thousand reasons why that sun isn"t real. I know it because the emitter"s Rayleigh effect is disproportionate to its suggested size. I know it because its stellar cycle is more symmetrical than that of an actual star. But for all that, I"ll never actually know if it looks real... if it feels real. Before this is all over, promise me you"ll figure out which one of us is the machine."
—Cortana, musing to John aboard the Infinity, 2557
John-117: "We go together. It was my job to take care of you."
Cortana: "We were supposed to take care of each other. And we did."
—John and Cortana during their last conversation.


阿西莫夫的《機器人三部曲》《基地三部曲》《銀河帝國三部曲》,想想科幻中充斥的機器人三定律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憂鬱的愛情充滿魅力,悲劇的愛情能成絕唱?
你有哪些珍藏許久的短句?
有哪些想像奇絕,形象生動令你眼前一亮的比喻?
如何看待愛情語錄/愛情名言警句?
你讀過哪些不值得一讀的爛書?它們分別爛在哪裡?

TAG:科幻小說 | 小說 | 文學 | 小說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