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熟讀書籍,為什麼有的人就能迅速應用於實戰,而有的人卻只能停留於紙面上?

都說實踐出真知,可古代那些謀士很多都沒有實戰經驗,他們是如何獲得看透迷霧的本領?
很多人都說趙括其實是背了黑鍋。這不是我關心的點,歷史上肯定也不少熟讀兵書,卻只是一個獃子的人。我想問的是,同樣是熟讀書籍,有的人就能迅速應用於實戰,而有的人卻只能是書生?
很多人的答案中提到了打怪升級刷經驗的重要性。的確,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是提升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可是對於一個幾乎沒什麼實踐經驗,但是理論水平非常高的人,如何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掌握超一流的能力呢?


這是個很真誠的問題,我也很真誠地來回答。


題主說古代的謀士,還以諸葛亮為例子,說他們沒有實際經驗就很厲害。可真的是這樣么?那我們就說說諸葛亮,當然這裡要說史書中的諸葛亮才有意義。

初出茅廬,諸葛亮負責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麼呢?是帶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來人生巔峰?不是的,人家去東吳搞外交了。那一年,他才27歲,兵馬糧錢的事情,他沒有接手過,真的不懂。所以他也不插手。但他讀過書,又和當時荊州最上層有聯姻。他知道各種禮儀進退,知道當時南方各核心集團背後的潛規則。所以,他選擇了外交行業。更髮指的是,他還有兩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的哥哥會在對方陣營中會照顧他,並且,孫權為了自保多半也只能和劉備合作。所以,結果當然很好。諸葛亮的第一個任務,充分結合了自身長處,也充分考慮了事件的難度,收穫了滿滿的經驗值和聲望值。

那麼,諸葛亮第二件事情是什麼呢?是帶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來人生巔峰?劉備收取荊州以南諸郡以後,自己和關羽張飛負責在外打仗,諸葛亮就管理這四個郡。說是四個郡,其實人口很少。劉備勢力,也不可能深入地滲透到地方行政中,所以呢,所謂管理,就是和地方勢力者合作,讓他們出一點人丁、賦稅。這工作又非常適合年輕人積累行政經驗,諸葛亮依舊可以發揮熟悉家族政治的特長。諸葛亮又做出了好成績。這個過程中,他一邊管行政,還一邊繼續深造,觀察劉備、關羽、周瑜、曹操這些老司機是怎麼打仗的,他們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注意了什麼忽略了什麼。這才打下了紮實的基礎。這是一種怎樣的行為呢?白天做公務員晚上學習司法考試吧。

那麼,諸葛亮下一件事是什麼呢?是帶兵打曹操么?是攻城略地迎來人生巔峰?依然不是。劉備攻下了益州,諸葛亮就負責管理益州了,足食足兵。益州地方大、人口多,家族關係複雜,這是相當難管理了。但是不怕,諸葛亮在荊州南部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在在內政方面,他也快是老司機了。他一邊管理人丁錢糧,一邊繼續看人家怎麼打仗的,劉備、法正等等是怎麼做的。

終於有一天,劉備死了,其他很多人也死了。重任落到了他的肩上。他做的下一件事是什麼呢?是帶兵打曹魏么?他去打孟獲,先練練手。以前他沒自己指揮過,大軍一開動,那都是事情,不光是糧草軍械,還有紮營、布陣等等,這怎搞啊,萬一出事就又夷陵了。所以他去找孟獲練練手,抓了放,放了抓,孟獲是他的藍軍啊……終於,孟獲說,「老大,我弄不過你,你別逗我了,讓我回去休息吧。」 諸葛亮說:「嗯,打仗神馬的,我大體知道了。孟獲神馬的,也不敢來逗我了。」 於是他去北伐了。打了五次,總體不錯。司馬懿一看,哇,這人的陣怎麼布得這麼好啊~~ 那是人家一生努力啊。

現在,我們回答題主的第一個問題:

古代那些謀士很多都沒有實戰經驗,他們是如何獲得看透迷霧的本領?

我在野武將回答說:

古代那些厲害的謀士,都是能給自己創造練等級的機會的人。

沒有實戰經驗就不要冒充有,做適合自己的事情,邊做邊學習。周瑜、司馬懿,上來都是先看著學的,後來打出來了。龐統、馬謖,上來就要自己上,結果都掛了。至於趙括什麼的,等級為1、經驗值為0的時候,就自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了……顯然就被收拾了……天賦當然重要,但很多登場就很厲害的選手,其實背後都練了好久。比如陸遜,我們看演義里他上來一個小年輕,一下子就很能打的樣子。但人家21歲就出來仕官了,到處在練手,或者團結宗族保衛家園,或者惹惹山賊練個等級什麼的。到夷陵的時候人家39了,其實也是老司機了。

如果你看明白了,你就應該問:練等級的機會怎麼創造呢?這是個好問題。問一問自己會什麼,可以從哪裡開始做起。比如郭嘉說,「我會和主公談談心」——安慰他受傷的靈魂……諸葛亮說,「我會為主公跑跑腿」——幫他拉個小夥伴。所以,以前幕僚,先負責點文書收發什麼的,有機會和主公聊聊寫詩把脈下棋算命什麼的,實在不行,還有燒飯出身的。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觀察主公和他的大將們是怎麼搞的,自己記記住——就像看會玩星際的人,先採什麼礦,出幾個農民,造什麼建築。經年累月以後,自己大致有了一點概念,知道上手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這個時候,那也先從低難度入手,選孟獲不要選張郃。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用心體會一下以前的主公名將為什麼要這樣來打。這個時候,如果多少能體會一下前人的用心和遺憾,庶幾就差不多了。如果突然間覺得他們都太弱了,只有自己參透了兵法的玄機,那就完蛋了……最好回爐重練……

當然,我也沒有打過仗。我只是覺得很多事情大概也是這樣的。


打輸了才是趙括,打贏就變諸葛亮了。
打輸了就說趙母識子,打贏了就是趙王識良將,力排眾議


正好剛剛修改完一個關於長平之戰的答案,正好看到這個問題,順便進來答一下。

現在排名第一的這個答案明顯是錯誤的好么?這個怎麼能有這麼多贊我都想不通。扯到諸葛亮身上幹什麼膩?且不說這個答案里對諸葛亮的認識僅局限於《三國演義》的說法,連《三國志》都不是怎麼描寫諸葛亮的好么!諸葛亮是謀士出身,職位是丞相,趙括是軍事世家出身,職位是將軍。完全沒有可比性的好么!

咱們回到長平之戰上看一看,趙括是不是紙上談兵的笨蛋,我不敢順便推倒史書記載說不是,但是咱們看看一些顯而易見的疑點好不好?

第一,陣亡人數比。史書上說長平之戰,秦軍前後出動55萬人左右,趙軍前後出動45萬人左右。秦軍戰死15萬,趙軍戰死約40萬人被殺。而且史書上說,白起殺降卒40萬,僅幾百人回到趙國。那麼簡單計算一下,照這樣的說法就是秦軍戰鬥中死亡15萬,趙國戰鬥中死亡5萬。這個可能么?
我們可都知道史書上說秦軍在長平之戰中一直是相對有優勢和主動權的一方啊!那麼這個不合理的記載怎麼解釋?唯一可信的解釋就是趙括的進攻是給秦軍造成過重大的傷亡的,我們來看個旁證,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如果歷史上秦軍在截斷趙軍糧道之後,秦王依然高度重視這場戰爭的話,那麼說明趙軍真的是很猛的,那麼之前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一直都是戰略防禦姿態的話,那麼趙軍的死亡人數和造成秦軍死亡人數都不會很高。那麼是誰大面積殺傷秦軍,造成秦軍15萬戰損的?是誰讓秦王如此高度重視這場戰爭勝負的?那麼唯一合理的推斷只能是趙括。

那麼趙括如果真的很猛的話,是怎麼失敗的,又是怎麼被描寫成一個紙上談兵的白痴的膩?

那麼就要從戰爭爆發和趙國最高領導層的戰略決定說說,戰爭的導火索是秦趙兩國對上黨地區的爭奪引起的,上黨是韓國的土地,被秦國控制,韓國為了禍水東引,把上黨這個燙手山芋送給了趙國,趙王在平原君支持下,決定接受上黨,這個決定不能算完全昏庸,畢竟不要上黨可以暫時不和秦國衝突,但是坐視秦國做大,趙國可能就很難再和秦國對抗。

戰爭開始之後,廉頗率20萬軍隊支援,記住這個數字,一代名將帶兵20萬。而趙括後來要面對指揮50萬大軍任務,即使他不是紙上談兵的白痴,這個數量級的兵力真的是對任何將領都不好應對的一個大數目。這是趙括的難點一。

之後隨著戰爭升級,秦軍換白起為帥,那麼這就是趙括面臨的難點二,一個新晉將領,即便出身軍事世家,但是實戰經營和白起這種無敵名將相比,劣勢也是明顯的。

秦國因為糧草供應吃緊,也展開了外交手段。那麼同理,趙國也不好受。換下廉頗,換上趙括可能也僅僅是中了秦國反間計那麼簡單,很可能是糧草和國力的壓力要求趙國不能接受廉頗的持久戰打法,換上新銳和可能相對善攻的趙括也是趙國上下的一個統一戰略思想。
這樣趙括就面臨難點三,那就是在難點一和二的基礎上,要儘快結束戰爭,而且要贏。
這裡說個旁證,洪承疇牛B吧,指揮能力和經驗豐富吧,在崇禎和陳新甲要求他在軍餉有限的情況下,在關外出動出擊,搞定清軍的時候是什麼下場。既然洪大帥做不到,為什麼趙括就必須要做到。其次這裡還有一個難點四,那就是趙括本人的威望不足,他的身份在長平之戰前只能算是官二代,在將士心目中地位不高。導致戰略決戰的時候,身為最高統帥的趙括要親身上陣,而不是居中運籌。可能也是導致被秦軍割裂包圍的一個原因。

最後的最後,趙括在被秦軍大軍包圍,沒有有力援軍的情況下,堅守46天,最好還能組織突圍,而且在突圍途中被射殺之後,趙軍才崩潰。這樣的記載和紙上談兵的白痴形象你和我說是一個人,我有點不敢相信。

所以史學界是有人為趙括翻案的,

近年不少為趙括翻案之文章引用《史記》:「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戰國策》亦說長平之戰使得秦「國虛民飢」,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然而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衝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後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多年來秦國擴張戰爭中累計的兵力傷亡的結果。

在沒有進一步史料和考古證據的情況下,我不敢說趙括一定不是紙上談兵,但是我敢說,趙括一定是儘力了。而且有一定軍事素養和能力。主要失敗原因是戰爭對於他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困難。即使是廉頗一直不被換掉,在趙王下令必須不能堅守的情況下,廉頗能贏么?很難說!

題主也說了,給趙括翻案不是關心重點,但是這個問題上。歷史記載問題太多。我必須先寫這部分才能進一步作答。

現在回答題主最關心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里有個身份的錯位。趙括不是謀士,是將軍,統帥。
一個謀士,比如諸葛亮,能做出《隆中對》那樣的戰略指導意見就可以躋身頂級謀士的行列,但是戰場上千變萬化,將軍不僅要有戰略眼光,應變能力的要求也極高,因為他還要肩負戰術層面的具體操作性和執行性。比謀士面對的東西要負責和多樣。謀士可以少實踐或者不實踐而有高水平發揮,從歷史和書本中汲取智慧。原因在於歷史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個好的謀士可以在歷史和書本中找到規律,針對規律給出符合現實情況的戰略。將軍要面臨很多不確定性和非規律性事件,處理這樣問題能力就非常需要實踐的培養和檢驗。而且除了歷史規律,謀士還可以針對人性入手,分析錯綜複雜勢力之間關鍵人物的人性等,進而做出判斷。所以熟讀書本和閉門通過行事風格推動關鍵人物的人性趨向是有可操作性的。
人總是各司其職的,戰略大師不一定會是優秀的戰術制定和執行者,戰術高手不一定會有戰略性高度的思維。所以人類才需要團隊合作,在團隊中利於自己最擅長的時期做出貢獻,完善這個團隊。而不是追求個人的絕對全能。

問題三的答案,一個人只能是夸夸其談的書生還是一個優秀的謀士,區別就在於對歷史規律和人性有了解和掌握之後,能不能結合現實情況的區別。認死理,和過度迷信規律的,就是紙上談兵。比如說,兩國交戰,一方是劣勢,這方有人說從歷史角度看,以弱勝強一定是以我們最強的點打對方的軟肋,聲東擊西,迷惑敵人就能取勝。你問他,我們什麼強,對方什麼弱。怎麼聲東擊西有效果?敵人也不是傻子,為什麼你一聲聲東,他就一定被調動?他就當場沒話說了的,就是紙上談兵的書生。能回答出來真正強弱對比,基於對方關鍵人物性格和情況,制定一系列麻痹和欺騙敵人的具體操作方略,並且有實際可操作性的就是能應用與實戰的優秀謀士。根源在於悟性和思維的通透。

大概能想到的就是這些,歡迎題主進一步追問。


在這個世上,我還沒見過半個真正的書獃子。


《史記》里這樣寫道: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為什麼趙括的父親認為他的軍事能力不夠?因為趙括說起軍事來頭頭是道,太輕鬆,而忽略了軍事的複雜本質。

兵法之妙,真正在於運用與權變。很多用兵打仗的道理彼此之間是相悖的,充滿了矛盾,難道是錯誤的么?不是,是因為戰爭形式瞬息萬變,每一刻都需要做出權衡。這裡的複雜性,絕不是讀完書就能明白的。知道道理僅僅是第一步,而認為自己明白了道理在實踐中也一定能行,這樣的輕率本身就是危險的。所以趙奢才有了這種擔心。

不僅僅是軍事,在各行各業中也是這樣。前段時間我剛回答了一個問題:人人皆設計的時代,是否還需要設計師? 在互聯網行業亦是如此,見過太多的人指點江山,一說起來就是這個公司不行,那個公司戰略有問題,還有一個必死之類。真正去做一個產品,參與一家公司,才能知道在各種條件的制約下如何腳踏實地的行走。

美食家只是美食家,評論員只是評論員。

越是真正了解一個領域,越是有敬畏之心。知道裡面有多少坑,知道該如何謹慎小心,如何將道與術結合起來,如何落地。


可是,他一輩子都沒看過紙啊!


回答你的問題,因為一般人很傻,所以喜歡「簡單粗暴的答案」,也就是重結果不重過程,因此最終也就是走完一般的人生。連結果都看不全便匆匆掛上個結論,於是趙括便和紙上談兵掛鉤了。
(身邊最常見的例子是:普通散戶每時每刻都在意淫之後是漲還是跌,連最基本的級別都未曾考慮,一副賭徒樣。這種人炒股的結果,八成趕不上直接去賭場玩賭大小。簡單粗暴的思維,只能換來粗暴的結局,可惜多少人竟還樂在其中。)

關於趙括想簡單說說,因為看到太多驢唇馬嘴。當然,趙括也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答案基於宏觀視角,細節的相關證據如有興趣,請自行查找。

秦趙對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打了多年,從小到大雙方不斷增兵擴大戰爭規模,是一個長期的動態過程。從古到今,任何大國間的對抗勝負都是綜合實力下的必然結果,要摒棄戰爭電影中一兩個小時決策與失誤決定戰爭結果的思維。畢竟影視產品的受眾就是簡單粗暴思維者,自行取捨吧。
趙國原本統帥也不是趙括,趙括上馬是反間計的成果。搞個紙上談兵的年輕人上台正是秦國的如意算盤,結果沒想到趙括是個奇才,不比之前的老將廉頗好對付。
一個年輕將門子弟,初出茅廬就能跟秦國戰神相持,已經是後生可謂了,何況秦國後續的反間計也在奏效。秦國以戰神為帥,傾國之力敢於打全面持久戰,而趙國則不斷給趙括壓力,不但兵源後勤有限,而且要求速戰速決,否則就是辱沒將家之名以及對君主的不忠。
結果很顯然了,紙上談兵的帽子很正常地扣在了趙括頭上。這再正常不過,因為一般人的智商站在更高角度來看,無時無刻不被侮辱著。那該怎麼辦?洗心革面,開眼看世界,重視過程進而收穫結果,拒絕一切簡單粗暴的思維與行為模式。

最後提供幾個不完善的類比,引人深思。不過事事不同,並無絕對完善的類比。
1、老毛老蔣如何用將,結果如何?解放戰爭不是一天結束的,國民黨並非沒有張靈甫般的強將。
2、希特勒戰爭後期如何指揮,與蘇聯三大戰役的大致過程如何?
3、甲午戰爭時光緒都搞了些什麼?海戰只是整個戰爭的一部分,可不是致遠號一沉戰爭就結束了。


女漢子怒答一發~
先吐槽。先吐題主:問題問的莫名其妙,問題內容里的三個問句哪一個和問題標題有關係?再吐答主:目前排名最高的那個答案都答得神馬啊,錯誤太多了而且很容易誤導人的(從一千多贊來說,已經誤導不少人了)。槽點太多我都不知道該從哪吐起,姑且前半段論述趙括的問題,後半段論述為什麼沒有經驗的人也能帶兵很好吧。

首先說趙括的問題,所謂「紙上談兵」之說完全是後世的誤傳。

因為長平之戰的結局遠沒有後人認識的那麼慘。趙國是輸了,而且死了幾乎全部青年一代,國岌岌可危。但是反觀秦國又如何?作為當時公認的頭號強國,經此之戰後國內空虛(白起要求長平戰後直接乘勢直搗邯鄲,否則日後可能就沒這個機會了,秦王拒絕了,因為已經實在沒法支持下去了)自此後一二十年沒有再大的東進動靜。秦國在戰鬥中死傷十萬餘人,這不可能是對峙相持階段陣亡的(這階段兩邊衝突不會太多),只可能是在於趙括的對攻中被打掉的。而秦國的主帥,是令六國為之膽寒的大將白起,曾把楚國從一流國家打成二流國家(楚國國都被破,屈原因此自殺)、曾把韓魏打的奄奄一息從此只有自保之力的戰神白起。就這樣,令一個國力遠強於趙的大國,在不世出的戰國戰神的率領下,自身損傷巨大,最終以掏空國力為代價獲得的慘勝,這樣的戰役當時六國將領有幾個能打得出來?(當然前期廉頗與秦軍對峙耗掉秦國大量糧草也有功勞)說這廝不懂實戰結果慘敗,ARE YOU KIDDING ME?

那麼趙括敗在哪裡?正如上文所說,就是戰略層面上的注重主動攻擊。當時秦國傾全力進攻,趙國傾全力防守,形成一個信息高度不對稱的博弈,雙方都不知道對方的糧草是否先於自己耗盡。對於秦軍的進攻,作為守方的趙軍有兩個選擇:一是防守,而是反攻。至於勝面,前者由雙方糧草(本質是國力)決定,先耗盡者敗,對雙方耗費都大,但不知誰先耗盡;後者由雙方兵將的戰力決定。而趙國對糧草的需求更加迫切,因為秦國沒了糧草後果是撤軍,趙國沒了糧草後果就是滅國;如果出戰的話憑趙軍雖整體遜於秦軍但也十分強大的戰力倒是可以試圖博得一勝。也就是說,博弈中趙國難以直接確定這兩個方案哪個是最優解,也難以確定這兩個方案哪個風險更大,但是顯然心理上對前者風險的恐懼更大,所以便會傾向於後者。最終趙王令趙括替上了廉頗,也是因為這種恐懼感實在太過濃烈,他實在沒有把握秦軍能在趙軍之前耗盡糧草(事實上直到現在都沒發現證據能表明如果廉頗一直守下去會在秦軍斷糧之後才斷糧)。他寄希望於趙括主動出擊的戰略,直接率兵擊倒秦軍。

而對於秦國來說,卻是更希望趙國採用這種打法。因為秦國自己也沒底和一直防禦堅守不戰的廉頗真這麼對耗下去自己會不會輸掉,而且多相持一天秦國的糧草(國力)損失的就越大,而秦軍兵員的高戰鬥力和將領的高水平令秦國有信心和趙國一戰。也就是說,在博弈中秦國的最優解就是趙國進攻的情況,所以派細作去散布謠言使趙括上位。正因為這場博弈對於雙方來說趙軍進攻的情況都是最優解,因此秦軍便會使反間計極力慫恿趙軍進攻,而趙軍後來也換上了趙括採取進攻打法。其實,選作為頗有名氣和曾給秦軍重創的已故趙將趙奢之子趙括做對手,秦人看中的是他很可能和擅長攻擊的趙奢一致的作戰風格和很可能會主動出擊的年少自傲的性格(事實上有了廉頗被趙王換下的前車之鑒,趙括就算想保守打法也不大敢了,換將後秦人至少能保證廉頗式一直堅守防禦的打法幾乎不會有了)。趙國換上偏好進攻的趙括後秦國果斷換上其最畏懼的王牌大將白起(事實上是當時所有將領最畏懼的,與他對戰是任何人的噩夢),果斷對攻得勝。

由此可見,所謂趙括紙上談兵只不過是後世的誤傳罷了,趙括的軍事水平沒有史書上寫的那麼不堪,他的失敗也在於戰略層面,即在當時的形勢下他偏好進攻的戰鬥風格會導致速敗,如果按廉頗的打法還可以支撐一段時間,甚至最終挺過來糧草贏了戰爭都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很可能無論如何趙國都是敗。

接下來看第二個話題,即為什麼有些人沒有經驗也能帶兵帶的很好(同時也有一些人帶的很差)。

鑒於目前最高的那個答案說得實在有待斟酌,於是我想先寫一段吐槽一下。一是其中寫的大量諸葛亮在外交內政方面的行跡都與軍事無關。二是跟著光看而不是自己帶,看再多也很難提高自己的水平。三是南征孟獲不可以理解成練手因為雖然南蠻兵弱,但南征的氣候惡劣,為行兵添了不少變數,沒見過做數學難題前做偏題練手的吧?主要原因是由史料所說的穩定後方,而之前處理內部叛亂倒是真可以多多少少算是練兵。四是南征時嶄露頭角的馬謖後來成為反面例子恰恰也與前面參與行軍積累經驗的說法矛盾,也印證了第二點。五是從具體戰役上來說諸葛亮北伐也基本上沒有佔到多少便宜。論點主旨是邊看邊學習提高經驗,這對歷史上很多事例也沒有說服力,因為很多主角基本沒有參與過軍事。其中的可取之處只有有從軍經驗對此有助益。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沒有實戰經驗,最多只讀了兵書卻能作戰很好?我的看法是,一個人如果最多只是讀熟了兵書卻沒有任何實際經驗的話,一個人領兵完全決策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從兵書中只能學得相當於各種模型的運用,而不能熟練地套入現實中的具體環境。如果能打的好,只可能是以下的因素:

1他們往往通過熟讀詩書,了解天下大勢,有著準確的戰略判斷能力,這就保障了他們的大方向不會出錯。諸葛亮尚在隱居未曾隨軍的時候就在隆中對里精準預言了將來的形勢,這種能力與他日後的成就是分不開的。諸葛亮北伐,在具體戰役上未曾佔多大便宜,但是在當時的形勢下,只要他不斷北伐,魏國就得不斷重兵提防,大氣也不敢喘,在對方人口兵力幾倍於己的前提下這是很驚人的。為人所熟知的曹操的謀士團,獻計也以戰略為主而非具體戰術,在一些具體戰役中反而身經百戰的曹操本人更為出色。

2軍隊中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主將親自決策,行軍中具體事務往往執行的是下屬提出的意見。如果自己對此一竅不通的話,只要及時聽取他們意見、不至於蠢到不當回事就可以了。主將也要對軍中事務多多少少了解,對下屬的意見有基本的判斷。馬謖的失敗,就在於不懂裝懂完全無視一線將領的看法。一些簡單的戰鬥,如守城戰,對軍事要求的技術最低,因為哪怕完全不懂,只要交給專門的將領負責就行了,自己只需要凝聚士氣。

3就是對方有大硬傷,一遇到稍微像樣點的打擊就內部矛盾爆發內亂了,或者乾脆就是內亂狀態。這種情況下沒有任何作戰經驗的主將都能辦到。比如虞允文,在長江邊抵抗了一段時間金兵就自行兵變弒主了。再比如陳慶之,當時北方內亂也騰不出多少兵力來對付。這種屬於撿了個大便宜,只要自己不出什麼大的問題就是穩贏。

以上。太困了我睡覺去了。


趙括未必是指揮能力不行,只是有太多的因素作用使他失敗而已。國內的政治壓力:趙王要求速勝。國內的經濟壓力:再不決戰趙國經濟就快崩潰了。軍內的壓力:誰也不願意看到一個空降的軍二代壓在自己頭上,何況他的年紀也就和自己的子侄年紀差不多大。朝廷內部的壓力:藺相如自然是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被一個年輕人所取代的。何況秦國用了反間計,希望速戰速決,不然再耗著秦國也扛不住了。而且秦國還秘密派遣戰神白起來指揮部隊,白起的威名大家都知道,再加上全國總動員,這已經是大國戰的層面了。作為一個初次指揮部隊的年輕人就要見識這麼大的場面,換誰也是很困難的。但是趙括已經儘力了,用五萬拼掉了秦軍十五萬,最後身死沙場,導致指揮崩潰才致使四十萬被坑。
至於他父母說的那些話,就和鄰居對小時候的你說「你這樣學怎麼考得上大學一樣」,等你考上大學了,這話自然沒有用了,而考不上時就可以用來驗證他的正確。
其實題主的問題用現在職場的實踐就可以解決,道理都是相通的。
讀書有很多種,一種是讀為用,一種是讀為讀。成功的人屬於讀為用的居多。為什麼有些人一入職就能馬上勝任工作,而另一些人需要一個適應期。在學習階段的實踐不同很重要。拿計算機來說,有的人GPA可能很高,但編程很少,有的人基本上就是編程狂人,儘管他們可能都沒有項目經驗,你說在入職後哪個更能適應程序員的生活?
很多事情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那些成功的將帥,也是一點點的打出來的。黃埔四期的那位,也是從1927年的連長起步,一點點打起,直至55年的第三元帥。至於第一大將,也是從1927年的小班長起步,經過1935年1月率領千餘人突圍,到達閩浙贛蘇區的敗陣,一步步走向淮海之巔的。當然未免有些以偏蓋全,但是小事都做不好,容易的事情都沒有做過,一下子讓你做大事、難事,還要必須成功,總是不容易實現的。
至於「同樣是熟讀書籍,有的人就能迅速應用於實戰,而有的人卻只能是書生?"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和你的高中同學都是同一個老師教的,學的書也一樣,做的題也差不多,為什麼有人就能上清華北大,有的人只能上本三大專?相同條件尚且如此,何況不同條件不同時期,人本來就存在著相當的個體差異,要放到大環境大背景還有個人實踐中去


我有種印象,中國這種書生,文臣帶兵而又有很好戰績的,中國歷史上太多,已經成了一種現象。
成功的例子有諸葛亮,陸遜,謝艾,陳慶之,祖逖,王猛,李靖,王明陽,于謙,袁崇煥,洪承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等
失敗的例子有謝晦,殷浩,趙括等。。。

我們看看非知識群體,行伍名將對謝晦的評價:
劉裕:謝晦數從征伐,頗識機變,若有同異,必此人也。
檀道濟:入關十策,晦有其九,才略明練,殆為少敵。然未嘗孤軍決勝,戎事恐非其長。

戎事恐非其長。。。這怕也適用於諸葛亮。包括王猛初次帶兵也是險象環生。領兵的書生通常性情冷靜有熟讀兵書哲學,精謀略有權變。生於亂世之中的沒準歷經離亂,有膽有識有才情,能文能武,比如劉琨,李靖,辛棄疾。軍事技術不專業的年代書生也能領兵。但如果真碰到了同時期強勁對手的書生,比如遇見白起的趙括,或者遇見檀道濟的謝晦,便很可能打不過了。


同學,基本上來說,一切人類的複雜實踐活動,都是要靠練的,你以為看了乒乓球指南就會打乒乓球啊,你以為看了駕駛技能全套就會開車啊,都得練而且是大量的練。

兵法也是一樣,從看兵書到實踐用兵之間,存在著決不能略過的長期演練的步驟,能首次指揮大仗還打得挺好的,人家一定練過,不是悄悄的練過,就是很正常的練過只是史書上沒多寫、你看的時候忽略了。

從兵書直接到戰場然後用兵如神,這是個不存在的神話。你自己得練,你的副官得練,你手下領兵衝鋒的大小將領得練,整支軍隊的士兵得練——哪個環節不練,你都要掉鏈子。


首先其實趙括真心沒那麼二……長平之戰的失敗,不能歸罪於他。而且秦國不過是慘勝,能將實力本優於趙國的秦國逼成那樣,最後還戰死沙場,其實對於一個軍人來說已經挺好了。六國和秦國對戰,失敗的多了去了,怎麼能因為打敗了就完全否定趙括的軍事才能呢?雖然趙括也許稱不上名將,也不是絕世帥才,但是真心不是一無是處,脫離實際,只會夸夸其談的人。這個網上有很多翻案文章,具體的可以自己去看。
其次,說到諸葛亮,諸葛亮的最大長處在於政治眼光,奇謀將略非其所長,這是陳壽對他的評價,我覺得是非常中肯的。特別是早期,他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獨自帶兵經歷。很多謀士,謀的也是人心(曹操下面好多謀士謀的都是人心,也就是他們算計的是人,不是具體的行軍過程),或者是戰略大局。這個依靠天賦和閱讀以及大家族中日常的自我訓練(主要指對人心的把握)是可以的,具體的將略問題,一般還是要靠前方將軍解決。但是有些人就是書生從軍,而且還就是在緊急狀態下直接帶兵,上去就能打,打了就能贏……從唐代的張巡到宋代的宗澤、虞允文,明代的王陽明,他們都是在幾乎毫無帶兵經驗的情況下,直接領軍,以弱勝強。這個我只能說是天授。其實不得不說,軍事這事,是有一定的天賦和運氣的,有些人天生將種,能打就是能打,霍去病第一次帶兵,直接抄了匈奴人老巢,你哪裡說理去?而且書生有時候被忠義之氣激發出來,勇敢程度可以大於一般軍人。將士用命,一鼓作氣,很多時候就是勝利的關鍵……


這個問題答案很殘酷,天分。

軍事上的,我不懂,不發表意見,從自身出發思考。

題主上學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自己班上上中下三個水平的學生,單純的以數學為例,公式都是一樣的,老師舉例也是一樣的,為什麼有的人能夠輕易的舉一反三,有的是刷題千遍還是不會?

不是說需要刷經驗嗎?

不要說帶兵打仗這種複雜的軍事能力了,就單單說刷題,你就沒遇到過那種同一個類型的題給他講了幾十遍上百遍,然後他也認認真真的學了幾十遍幾百遍,拐個彎一樣不會的人嗎?

我承認同水平下面,經驗多的人肯定比經驗少的人更佔優勢,但是水平不一樣呢?

我注意觀察過身邊的人,大多數能夠舉一反三的人,腦子都特別靈活,反應迅速,喜歡經常性的思考和觀察,每天總會給自己留一部分的時間用來審視自己,有些時候就是最簡單的走路的時候,腦子裡就在想,在動,在思考自己哪些行為有問題,下一次要如何修正,或者某本書哪裡讓他覺得不舒服。

難道別人就不會思考嗎?
不會思考的人太多了,而且思考能力也是一種天分。

我曾問過這些人,你們發神的時候腦子裡面想那麼多,思考那麼多,不覺得累嗎?
sorry,人家說很爽,這就是他們的習慣,他們一放空,一有空,腦子自然而然就會這麼做,不是刻意的。

你能明白這幾個字嗎?不是刻意的,是習慣,是身體自然而然的行為。

當你放空腦子真的空了,或者在想看過的電視電影花邊新聞的時候,別人的腦子在動著。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天生的,但是這樣的習慣,很多人養了一輩子也養不成。


這是一種錯誤歸因,是一種成王敗寇的邏輯。

總結來說,就是臉譜化下的倖存者偏差加敘事謬誤而已。


書獃子對書的理解實際是缺失,這種缺失可能是書獃子本身理解能力造成的,也可能寫書的人記錄缺失造成的。書中給的答案是一個個案例,是參考答案,而書獃子將其當成標準答案。當書獃子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是去尋找類似答案,而不是考慮實際情況是什麼。舉個例子:甲在書中看到A將領以一半兵力用戰術x碾壓B將領的案例,然後有一天甲遇到了兵力是自己兩倍乙的時候,也用了x戰術,結果大敗。為什麼?因為甲忽略了A、B將領之間的領兵實力差距,只看到了兵力和戰術,沒有看到自己領兵能力和乙的差距。


人品。
因為人品。(別笑)
我們首先對比一下趙括和他老爹趙奢,趙奢在將軍之前也沒打過仗,是個地方官。抓了平原君的人,平原君來求情,也不給人家面子。平原君反倒服他,推薦他為將(也可能是挖坑)。初次領兵結果大勝秦軍。剛好與他兒子相反。
兒子兵法比老爸強,打仗卻比兒子厲害,區別在於為人處世不同。趙王任命趙括為蔣時,趙括老媽上書反對。大意說,老爸為將時,有錢是分部下的,兒子為將時,錢都是自己拿的,所以兒子打仗一定會輸。


在士兵戰術素養合格的情況下,熟讀兵書的文人在大多數都是能勝任的,起碼不會太離譜。
而最終的結果,為人品性好則會贏,不好則敗。
我想原因在於,古人打仗關鍵在於士氣。在飽讀兵書情況下(專業素質合格的前提下,不會犯顛覆性錯誤),決定勝敗的是士氣。故而吳起會給士兵吸膿水,士兵戰不旋踵;關羽驕於士大夫,卻不得不善於行伍,從而保證戰力非凡;所以高順的陷陣營能所向披靡。
這也就是傳說中「給我上」和「跟我上」的區別。
諸葛亮的《將苑》里說的為將九種,分析的很明白。

以此類推,之如李剛、于謙、袁崇煥、諸葛、王陽明、方逢時、左宗棠等書生帶兵都能打勝仗。
而官聲不好的,卻沒有這樣的好運。比如楊嗣昌之流。

回到長平之戰,趙括之所以失敗還在於其自身以外的因素。臨陣換將已是大忌,而且還在將不知兵的情況下勒令出戰,敗得如此慘還真不全是趙括的錯。

而馬謖,在面對名將張合時還犯了大錯,能活著回來,只能說明蜀軍戰術素養確實不凡。


因為他沒能帶領已經是強弩之末的趙國擊破如狼似虎的白起啊。事實上當時趙國也很難找到人可以打敗白起。趙括確實是背了一個天大的黑鍋。不過他如果贏了,那他就是千古戰神,這賭注其實不虧。

至於為什麼同樣是熟讀兵書,有人是書獃子,有人卻是用兵如神?其實一開始就用兵如神的新人是很少見的,那些都是不世出的小几率人物。而一般新人都是要有人帶的,慢慢在疆場上熬經驗,等待一飛衝天的機會。

一個國家到了只能讓一個只讀過兵法卻沒打過仗的人當統帥,你覺得這樣的國家還能贏嗎?


題主可否聽過一句話?

成功了放個屁都是經驗,失敗了多少經驗都是屁。

這道理很操蛋,你看到的很多成功的謀士、將才,在你沒看到他們的時候失敗過,默默學習過,忽然一戰成名,

另外,趙括不是背黑鍋,他自找的,面對長度奔襲的秦兵,廉頗以逸待勞,打守衛戰。趙括一去覺得廉頗太保守,直接打運動戰,結果白起才是那時期的運動戰專家。實在關公面前耍大刀,no zuo no die.

趙括按照史記的記載,此人不是個好領導,頂多當個好謀士,也絕對不是將帥之才。

之所以趙括這麼出名,其實是因為他
失敗的成本太大了,他一下子把整個國家的主力部隊通通報銷了。


對手實在是光芒耀眼,白起,中國歷史上著名人屠,戰爭機器,平生戰績最差就是小勝,平均值就是大勝、全殲。
結果趙括直接讓白起刷新了自己的戰爭記錄,全殲四十萬。

還有很多兵家其實也是紙上談兵,只是死得名聲沒趙括大而已……


假期曾經研究過趙括和長平之戰,簡單回答一下答主的問題。大體不會有太大出入,只是時間過了許久,要詳盡已是記不太清,如果真有人要細細鑽牛角的話我會再編輯的。

首先要為趙括洗一下地,趙括之前有作為謀士戰秦且獲得了成功,說他毫無實戰經驗是有失公允的。

其次時而廉頗採取的是死守戰略,與秦對峙,兵糧消耗極大,要知道秦國經歷無數改革,已是糧倉富足,鐵甲錚錚。而趙國僅僅是軍事上能與之抗衡,一時也罷,若久而峙之,也將陷入無糧的境地,到時便是不戰而敗。

所以趙國急需一戰,可廉頗不幹啊,守得好好的,憑什麼。(在這次我以小人之心惡意地揣測下,廉頗是名將,老謀深算,輝煌了一輩子也貪圖這名聲,這種兩國舉國之力的戰役,一旦失敗便是身敗名裂。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是他不願發生的,所以寧願守城而不出…)

趙括作為名門之後,血氣方剛,是公認的天才,自然是被寄予極大厚望的(雖然估計也有一定程度是吹的,什麼未來希望之星神馬的),而且長得也好(這個看臉的國度……)。在趙國耗不起的情況下,自然擔當起這個重任,實際上從過程上來說他也確實對得起這個重擔。引用下我之前為趙括寫的一段文字:

長平之戰趙括五次突圍而不得,最後脫戰甲,以人食,率500勇士縱橫捭闔,身重強弩十餘箭而戰死,這是西楚霸王的風采啊。趙括奉惠文王之命,以二十萬趙軍抗白起五十萬親兵,損敵十萬,其謀略司馬穰苴不及也,可惜無天時地利人和,成王敗寇。

雖然帶有一些主觀色彩。但,是的,成王敗寇,排名第二 @Dsire 的答案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
然後發現題主好像改了下問題,我再重新答下吧 = =。

1.都說實踐出真知,可古代那些謀士很多都沒有實戰經驗,他們是如何獲得看透迷霧的本領?

不知道題主用「那些謀士很多都沒有實戰經驗」是幾個意思…雖然避免爆粗我還是想說放x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魔王不是一日練成的大家都是一點一點打怪升級的,痞子劉一開始還帶著一幫混混當亭長呢。不知道題主的那些謀士指的是哪些謀士肯定是開了外掛請地球OL的GM查封= =…

至於看透迷霧,這些都是我們後人再觀前世的說法,計謀不是像三國殺那樣一個錦囊就那麼扔出去了,都是綜合各種客觀因素的不斷變化,如人才、情報、地理位置、天氣等等,進行著計略的調整與改變,只不過我們後人開了上帝視角給這些或許經歷了成百上千次調整的計略取了一個好聽牛x的名字以為是一開始就已經縱覽全局everything under control了,這真特么不是火鳳燎原啊!

2、很多人都說趙括其實是背了黑鍋。這不是我關心的點,歷史上肯定也不少熟讀兵書,卻只是一個獃子的人。

那是…評論里 @卧看遊絲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同樣是上學,怎麼有人考上清華北大,有人大專都考不上?除了天資,方法、師友、個人經歷啥的,都是影響學習效果的呀…讀書有人讀成書獃子,有人讀成英才…這很奇怪么?讀成一樣的才奇怪啊…

這個問題真的很奇怪 = =。

3.我想問的是,同樣是熟讀書籍,有的人就能迅速應用於實戰,而有的人卻只能是書生?

基本同第2個,但我補充一下,這裡還有凡人與天才的差別,玩過FM都知道裡面有個重要的數值叫PA,就是潛力值的意思,這是分辨小妖的唯一標準!看過火鳳的也知道,裡面有話講一個大眾臉軍師,已經很牛逼了已經把某個八奇(忘了是荀彧還是郭嘉= =)算到幾乎死地了,可天才八奇永遠算的比他還多一步。
雖然我們不想承認但同樣是打一個怪但有些人VIP打怪經驗就是比你多,先天已經落後的能做的就是花更多的時間比他打更多怪是不 (擺手~)


1. 看的書不同,人家看的是cpp primer,你看的是5分鐘速成。
2. 習慣不同,有人是帶著問題是去看書的,有人看書純屬裝b的重要一環 -- 三天看完thinking in java,我已精通。
3. 所有書的結論都是暗含前提的,譬如大多數情況下,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境界,不過面對一隻欺負你的蚊子,就不要去想孫子兵法了,最好的辦法還是馬上拍死它。


推薦閱讀:

讀完一千本以上網路小說是什麼體驗?
什麼作品讓你看完產生了某種發自心底的(對生活的)樂觀?
明朝時《西遊記》是禁書嗎?
如何評價《秘密花園》這本書?
《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誰更包容?

TAG:學習 | 書籍 | 實踐 | 兵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