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書店怎樣的細節最能打動你?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你現在還讀書嗎 ?,更多「書籍」、「文學」、「閱讀」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當下實體書店越來越少,但是還是有人熱衷於去逛書店,也有好書店,知名的先鋒書店、誠品書店等等,這些大書店除了字型大小響亮還有哪些細節是最容易打動你的地方,當然不只是有這兩家,在各地也有好多書店,也有好多精品書店,文藝書店,那麼究竟是什麼還在吸引著我們去樂此不疲的去逛書店,而不是坐在家裡,噹噹,亞馬遜的點鼠把書送到家呢?


【廈門紙的時代】2016年2月12日修改,補一張外景圖:

本來以為春節人會少一點的,沒想到那麼多熊孩子在裡面寫寒假作業。

1月10日修改:關於上次回答說到的紙的時代提供複印和掃描的服務,有細心的知乎好友提醒了涉及版權的問題。我後來問過書店的負責人了,他們告訴我這項服務已停止。謝謝知乎好友。

------------------------------------------------------------------1月3日:我在廈門工作,每個星期都會抽時間去逛逛海滄區阿羅海廣場一家叫做「紙的時代」的書店:節假日不休,24小時營業,典型的7/24制。

目前在國內一共有四家。

先來一張震撼圖:九米高的書牆:

書店不以盈利為目的,書的售價是這樣的:

紙的時代對於安全細節是這樣做的:

每周都會有公益講座:

書店本身對於每一本書的愛惜是這樣做的:專用透明書皮

書架格子里的溫馨提醒:

書桌上溫暖的檯燈,很有當年圖書館的感覺:

書店裡裝飾的細節:

書店自設咖啡吧的愛惜捐款箱:

既然是「紙的時代」,那必然會賣各式各樣的紙,我的發小買了一堆回上海:(那個舉著紙的是我)

用書店滾動屏幕上的一句話結尾:

最後,書店裡設置有專門的掃描和複印的地方,對於書里部分自己喜歡的內容,可以免費掃描或複印。


  我去過的第一家書店是一個小人書攤。

 村子是個集市,逢農曆三六九開集。不知哪個村賣小人書的瘦老頭兒,每個集都會來,往凳子上一坐,手拿一根帶著棗梨疙瘩的長棍,虎視眈眈看著小孩兒,我們就蹲在攤子邊,本本拿著看,《瓦崗寨》《楊家將》《薛剛反唐》《岳飛傳》《岳雲》《朱仙鎮》《呼延慶打擂》《薛仁貴徵東》《羅通掃北》都是線描的,後來的《霍元甲》《陳真》《霍東閣》《再向虎山行》《馬永貞》是影印的。蹲得腳麻了,站起來頭暈,乾脆就跪著,甚至坐下來,這時候老頭兒的細棍就到了,敲敲小孩兒的頭,吼一聲「回家要錢去!」如果真想買,小孩兒就一溜煙回家,或者去布攤上找娘,扯著衣襟又哭又鬧,討得幾毛錢買一本小人書。

 那個小人書攤,是我泡過的第一個小「書店」,拿著小棍敲我腦袋的老頭,就是我見過的第一個書店老闆了。

  中學的閱讀史慘不忍睹,盤桓在盜版書店,上千本武俠小說應該看過,誰寫得最好(金庸),誰的代筆最多(古龍),誰寫得最才子佳人(梁羽生),誰寫得最黃(卧龍生),誰寫得最有潛力(蕭逸),誰寫得最邪門(雲中嶽),門兒清。其實武俠還是好的,雪米莉系列餵了我不少毒藥,《台灣黑貓旅社》也是那個時候讀的。成年後對朋友講,如果當小學校長的父親審查我的讀書單,應該會把我揍得生活不能自理。偶爾也能讀到《傳統下的獨白》《我是你爸爸》,對李敖、王朔五體投地,到現在寫文章還有他倆的影子。

我和五位作家組成了談書論酒的小團體六根,圖為在北京三聯書店為新書做讀者分享會。右一為作家於一爽。

 接觸真正的書店是到北京以後。長安街邊有座古樸的兩層小樓,是曾風雲際會的三味書屋,當年的書店老闆夫婦劉先生、李先生都已年過七旬,李先生「文革」時曾被關入牢房,他的獄友是聶紺弩。在聶紺弩的詩集里,會看到有幾首是送給「李四」的,這李四就是他。上世紀八十年代,這對夫婦開了三味書屋書店,《河殤》的新書發布會在這兒,1993年,詩人馮亦代和作家黃宗英的婚禮也辦在這兒。後來,三味書屋差點遭遇強拆,老夫婦經過抗爭保住了書店,但周圍民房已經拆得差不多了,書店的生意漸漸冷清下來。我常跑去串門聊天。

 還有劉蘇里的萬聖書園,蘇里在讀書界影響大,我在微博上寫過一句,「讀書不識劉蘇里,縱是英雄那什麼?」網友們馬上開始接龍,「讀書不識劉蘇里,縱是英雄傷不起。」「讀書不識劉蘇里,應似飛鴻踏雪泥。」書店搬來搬去,我也緊跟著不放,幾年前出《貳時代》的時候,我趁主人不備,拿桿筆溜進書店,都簽上了我的名字,聽說到現在還沒賣完。我常叫囂著要開一個小書店的理想,很大程度上來自對萬聖那種氛圍的艷羨,但不敢開,知道開書店有多難。

我最喜歡的書店之一:揚州邊城書店。 

在蘇格蘭閑住的兩年,把愛丁堡的書店轉了個遍,不懂英文沒關係,看看書皮和插畫也高興。去巴黎旅行時,專門去了莎士比亞書店朝聖,很多年裡,那裡是世界文學青年的烏托邦,是他們的耶路撒冷。書店主人曾第一個出版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也第一個放了小床,容留作家在堆滿了書籍的房間里居住,海明威、菲茨傑拉德、龐德、艾略特、亨利·米勒等眾多作家都是這裡的常客,海明威還在《流動的盛宴》里滿懷感激地回憶書店對他的善待。

 伍迪艾倫的電影《午夜巴黎》里講了這群人,酒吧里聊著文學,昏黃的路燈下爭論戰爭,同樣的一群人,都是莎士比亞書店的常客。

幾個月前的一個晚上,巴黎街頭響起槍聲與尖叫,132個生命在恐怖襲擊中喪失。面對死亡威脅,巴黎人推出「開門運動」,打開房門,接納驚慌失措的陌生人躲進家裡。其中莎士比亞書店收留了20名讀者,包括一名作家。這家臨時避難所,再一次讓世人回憶起它的傳統:「一處可以躲避現實的溫暖的地方。」作家傑米·福特正好住在莎士比亞書店樓上,他說:「它本就有一種公共精神,所以我並不奇怪它會為陌生人開門。更重要的是,它提醒我們在那樣一個糟糕的夜晚,美好的人性依然存在。」

  現在莎士比亞書店成了地標,背包客去巴黎的必經之地,那張依然放在書店裡的小單人床,讓文學青年們流連不已,在書店裡睡一覺並夢見海明威,成為每個人的夢想。

著名翻譯家文澤爾的私人圖書館,在武漢。

  中國會有自己的莎士比亞書店嗎?書店老闆打開店門,把客人迎進滿屋書香的書店,安頓他睡在書店一角的小床,並隨手推薦一本書去讀,於是城市夜空又多了一盞燈光,這樣的場景,這樣最美好的住宿方式,會不會在中國實現呢?

 去年我改行了,去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小豬 ,屬於很熱門的住宿分享經濟。雖然改了行,我對書店依然賊心不死,總想拉書店搞些事情,最後推出了城市之光書店住宿計劃。(城市之光也是一家有名的書店,在美國,國內鄭州也有一家城市之光,重名。)在我看來,書店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這是《島上書店》里的原話,能在書店裡住一晚,所有的書都可以翻看,和書店老闆交談,這個城市睡去,書店的燈光照亮城市,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場景。

由上海外灘畫報三個媒體人創辦的魔鬼書店,隱身在一座老弄堂里。 

於是,就去拜訪許知遠,去揚州找邊城書店,去泉州找風雅頌老闆連真,聯繫翻譯家文澤爾和他的私人圖書館,一共聯絡了10家,到北京召開發布會,邀請愛書人住在書店裡。「不能住宿的書店不是真正的24小時書店」,一位書店老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加入的書店越來越多,湖州的張紅梅老師帶著她的蝸牛書舍加入,我才知道她的書店原名叫席殊書屋。把14座城市,近二十家人文書店列出來,那麼多好書店,那麼多有故事的老闆,簡直一部人文書店小史。

泉州晉江的風雅頌書店坐落在五店市古建築群落中,閩南風格的百年老建築。  

揚州的邊城書店我尤其喜歡,桂花正濃的時候下揚州,邊城書店在揚州古老的皮市街上,院子里兩棵桂花樹,樹下掛著小燈。我和老闆王軍、作家謝青桐等幾個朋友喝茶,談天說地,桂花紛紛落。那個夜晚,要記上一輩子了。

  王軍說話很有味道,有禪意,他說有時候不是你擁有了書,而是書遇見了你,你在書堆里猶豫哪本書好看,書也在暗暗打量你。人也是,你住進了書店,書店其實也擁有了你。

  雖然開書店的願望還很遙遠,我總算為書店出了一點綿力。帶一本書去敲門,在書店裡睡一晚,真是一件美事。在入夜後的書店裡,住客會被哪本書選中呢?


前天無意寫的一個答案,沒想到已經贊了這麼多了。
一直以來妄自菲薄,沒想到自己拍的照片有人誇漂亮還是蠻開心的。

最惋惜的人,沒有看懂我最後 一張圖的含義

天才在左,我那個朋友站在右邊。 人站在合適的位置可能就是天才,站在不對的位置可能就是瘋子。


評論都仔細看過了,有人說 老闆給了我多少錢.

對於這種說法我很無語,我跟老闆根本就不認識。

聽說老闆娘也玩知乎,說不定哪天看到了要請我喝咖啡也說不定啊。

有人問具體在哪,就在那個觀音橋好吃街旁邊的奧特萊斯,一進去就是了。

還有人問這樣的書店不可能賺錢。其實說實話,我覺得要是為了賺錢老闆不可能開這樣的書店。
做生意難免迎合世俗的媚俗,但是吧,也有一些東西不是為了生意的。

所以再貼出了書店的標語。

-----------------------------原答案------------------------------------

一次無意在重慶的觀音橋閑逛,在一家大商場裡面無意中進了一家書店。

後來才知道叫方所書店。

剛進門就發現很多坐在地上看書的青年

進去才發現環境是真的好。

盜用一張大眾點評的圖集

滿廊的書籍 看書的人也有坐下來喝杯咖啡,安安靜靜坐下來的地方當然最讓人暖心的還是這句標語後投一看,我那個悶騷的朋友也翻開一本書在看了每個小細節都有驚喜每個呈設都是預示知識的無窮每本書都讓你有拿起來的慾望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等下次再去,取一些更好的景。


有興趣關注土木人的公眾號-----土木夜市

http://weixin.qq.com/r/Azg2LgvEglb9rU9N920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想了想,選書精、發快遞、老闆懂行,這些當然都很好,但最吸引我的細節還是:
發票不僅能開圖書,也能開資料費。


書多,貨硬,這就是一家書店吸引我的全部。如果有些舊貨和奇珍版本,那就更好。好的裝幀和內容難道還不夠令人激動嗎?我真的只是想去一家書店而已。

其他的幺蛾子越少越好。要喝東西看美女玩寵物找人聊天,上書店去幹啥?去書店的時候,其他亂七八糟的東西離得越遠越好。地方遠我不介意,屋子小我不介意,服務差我也不介意。可是每次發現一家花里胡哨的「書店」興沖沖地跑進去,看見一堆爛貨,你知道我有多失望沮喪嗎?我真的只是想去一家書店而已。

我也特別理解如今書店的不容易,書店裡拓展一下其他業務無可非議。不過錦上添花之前,萬萬不能把書的質量這個立店大本給忽略了,子曰:「繪事後素」。我真的,真的,真的只是想去一家書店而已。


當然是北京東四的三聯書店,二十四小時營業,有桌子有椅子,樓上有咖啡廳。
想讀多久讀多久,想讀什麼書,旁邊就是人民出版社,學術書一堆一堆的。
這就夠了。
室內裝潢再好也沒用。請各位書店把注意力放在書和讀書上。不要總搞什麼情懷。那點情懷都爛大街的貨,有什麼用。
給讀書人多進一點好書,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坐位,多一點咖啡,這才是書店的意義。
我要是想看藝術,會去旁邊的美術館,而不是書店的。。。
(雕刻時光咖啡館已經停業了。唉。我也非常遺憾啊。)


我想先講個故事。

有一次凌晨三點,我和朋友玩累了去三聯韜奮書店(對,就是24小時營業的那個)看書,順便休息。進書店的時候是做好了看書到天亮的準備的,所以我選了大概兩本書,一本是非常淺顯易懂的書和一本厚厚的關於社會學的書。

然後我開始找座位,結果三聯書店專為夜讀的讀者準備的桌子全坐滿了,有的人還在閱讀,有的人趴著睡得很香。還有很多和我一樣沒有座位的人,大家都是用彩色的泡沫墊墊在地上然後坐在墊子上看書。好吧,我也開始找墊子。

找到墊子之後,我因為太累了想靠著牆坐(靠著書架壓著書好像不太好),於是我拿著墊子放在樓梯那,把社會學的專業書往旁邊一放,然後坐在墊子上靠著牆開始看那本比較淺顯易懂的書。

結果一個工作人員走到我身邊,停下來,提醒我說:「你怎麼能把書放在地上呢?」(坐的地方是樓梯來來往往地上臟。)我當時心裡一驚,確實是我做得不對,因為太累了只記得找個墊子讓自己坐下來,卻忘了找個墊子放書。(如果是白色封面的,或者是包裝精緻的書,我可能會記得。)
普通的工作人員,相比我,才是真正的尊重書本的人。而我,卻會因為一本厚重的學術書,包裝不那麼精緻,而忘記細心呵護,不弄髒它,。

我平常自認是個愛書之人,然而這件事讓我很慚愧。我想,那個工作人員才是真正的尊重書的人吧。

從此,三聯韜奮書店在我心中的感覺有了那麼些不一樣。

——如果你問我,一個書店最打動我的細節是什麼?我會回答:是一 個書店之所以作為書店所體現出來的對於書的真正的尊重。

(致所有質疑工作人員是怕書放地上弄髒了賣不出的人:你們認為,把一本書給人隨手翻閱,和,把一本書在地上放一會,哪個更容易賣不出去?)
===============================================================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給讀書人開闢的寧靜的閱讀空間。

像三聯韜奮,24小時不打烊,還有為夜讀的人特意開闢的一片區域,備好了桌子和檯燈。

沒有位子了也沒關係,你可以找個墊子坐在地上。

實在沒有地方了,你坐樓梯上大家也習以為常。

(以上圖片皆來自網路)

能給任何人一個靜下來讀書的地方,就是好書店。
:)

(好了,三聯韜奮的工作人員看到此處不用給我軟文費了,下次去你們那買書給我多點折扣好嗎~~~)

-------------------------------------------------------------------------

做一個有文化的美的傳播者。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美與時尚。

http://weixin.qq.com/r/PTvSyinEv3TArW2p924v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最常去的一家書店,店主是50歲左右的伯伯,每到飯點總是提醒我們這些年輕人要準時進餐,然後他專門划了一個小休息室,讓我們在裡面等外賣在裡面吃飯,他會給我們準備熱茶,有時候還專門煮了水煮蛋給我們。
書店不大,裝修不新,風扇吱吱的響,白悠悠的燈光把窗外的陽光襯托的更好看。你不會看到灰塵,不會被地板聲打擾,一切都剛剛好,
書的種類不多,但很少看到有一本是言之無物的,櫃檯有一本厚厚的本子,裡面打滿了勾勾,我們把想看的,和推薦給店主伯伯的都寫在裡面,他會手抄我們的電話,告訴我們,書到了。
有人說,每本書都有一個自己的故事,而我覺得,這個書店,好像已經寫了一個很久的故事。你經過,總有打動你的。


去天澤的時候 ,入門書架上放著老花鏡 ,真沒有幾家書店能做到。

挺好的。


也是因為和紅姐熟。有時候,打包完書 ,我拎走了,她在門口目送我離開。很感動的。


在荒島自己家,我也會送顧客到門口,然後說再見。

實體書店,其實人情的東西蠻好的。

天澤書店,南開區士英路翠泉別墅24號


四處旅行的一個好處就是,


不知不覺生出了好多私人情節,
世界各地的菜場,冰淇淋,電影院,博物館,電影院,山頂夜景,海上日出,
這些天地自然,風物人情,真是各有各的風味。


書店是最近剛生出來的一個情愫,所以,先說說《世界最美的書店》[日]清水玲奈著,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1、亞特蘭蒂斯書店——希臘 聖托里尼島

2、巴特爾書店——英國 阿尼克

3、科摩大道10號書店——義大利 米蘭

4、旦特書店——英國 倫敦

5、薇拉書店——巴西 聖保羅

6、鐘擺咖啡書店

7、酷客美食書店——比利時 布魯塞爾

8、巴氏戶外書店——美國 奧海鎮

9、阿里昂展覽書店——義大利 羅馬

10、美國圖書中心——荷蘭 阿姆斯特丹

11、慢讀書店——葡萄牙 里斯本

12、蒲蒲蘭繪本館——中國 北京

13、好樣本事書店——中國 台北

14、萊羅書店——葡萄牙 波爾圖

15、莎士比亞書店——法國 巴黎

16、老教堂書店——荷蘭 馬斯特里赫特

17、雅典人大書店——阿根廷 布宜諾斯艾利斯

18、代官山蔦屋書店——日本 東京

19、最後一家書店——美國 洛杉磯

20、老書蟲書吧——中國 北京

我不知道清水玲奈眼裡的最美是如何定義的?但是,這些地方都MARK下了,有機會一定感要一一去感受下。

而在我眼裡,一家能打動我的書店可能是這樣的:

可能身處鬧市區,走進了卻別有洞天。像蔦屋書店這樣,稜角設計、外觀高冷,散發著理性撫慰情感的光。一旦走進,呼~吸~瞬間就卸下了所有包袱。

不大,一桌一椅卻都滿含店主的個人情懷。就像好樣本事書店這樣,因為年底要去台北,才知道除了好樣本事,還有好樣情事,好樣思維,好樣喜歡。遇上一個樣樣都合心意的可心人兒,真是VERY VERY GOOD.

書,這個東西本身,就是有限的物質散發著無限的可能。就像這20家最美書店裡,我最喜歡的可能就是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老教堂書店,卓越的層高,讓人翻開書的第一頁就已經開啟靜思暢想模式。

分類看似漫無目的,卻又章法可循。「人與書的邂逅」真的不是烹飪、文學、科技、TOP10就能扎堆劃圈圈的。「逛」書店,估計是最妥帖的遣詞造句。

隨時都能駐足停下的空間,為了那些說邁不開腿就邁不開腿的人。看書入了迷在書店裡,就變成了席地而坐式的不拘小節,如果能有把椅子,亮盞燈,瞬間打造私人空間,又有何求?

一邊有個能即時交流的沙龍空間,完美。雖說讀書是件私事,但若是能在靈感來的瞬間,能喝杯咖啡,hi,stranger,聊兩句,可能真的還蠻美妙的。

先想到這些。
最後,台灣文案教母李欣頻為誠品書店做的文案

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
梵谷閱讀麥田,發現藝術躲在太陽的背後乘涼;
弗洛伊德閱讀夢,發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
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發現的美麗海岸線;
卡繆閱讀卡夫卡,發現真理已經被講完一半;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歡迎各種可能的閱讀者。

也許,一家好的書店就是,
從走進的那一刻起,所有的細節,都讓你更想接近書的可能。


謝邀!
(多圖流量預警)
我是一個無論什麼時候看見書店一定會進去逛一圈的人,也去過好多大大小小的書店,無論是好幾層樓高的新華書店之類,還是路邊一個幾平米的小書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韻味。因為在南京上學,所以也很幸運能經常去先鋒書店。還有一些其他的小書店,自己也都會在下面貼出來~
------------------------------------------------------------------------

先鋒書店五台山總店
這是先鋒書店最開始的一家書店,坐落於五台山體育場下,是我目前看到的種類最齊的書店吧。
書店由地下通道改建而成,面積4000㎡左右,是我見過的比較大的獨立書店了,牆上還有各類通風和消防的水管之類的設施。地面上還能看到馬路上常見的雙黃線。

(先鋒書店,位於地下通道內,圖裡可以看到外面的東側有小平台,可以坐在這裡看書寫明信片)

大廳斜坡兩側用桌子放書(書櫃不好擺),兩頭有特別大的黑色十字架,不過也沒看出來店主是不是基督教徒,但是十字架放在這裡也是一個非常棒的裝飾,網上給出的解釋是「光的十字架」。
書店裡有免費閱讀區,中間有沙發區可以供人們休息,也方便一些簽售會的開展和獨立電影的放映。在其他的地方也是比較少見的。

(內部的斜坡,黑色「靈魂十字架」和暖色燈光。還有地上的雙黃線。兩側擺的都是一些文學古典名著,各國經典文學作品。ps:暢銷書都在下面。)

比較吸引我的是書店的一些非常有個性的細節,包括兩側柱子旁邊的巴爾扎克之類的雕塑,還有屋頂上方會有非常著名的攝影作品,都是一些非常經典的照片。

(內部的雕塑)

(可以看到內部空間其實是非常大的,天花板上可以考到很多的著名攝影作品。書店內書籍種類非常多,涉及各個學科各個門類超級贊。)
五台山總店是先鋒最早創立的書店,把書和咖啡店,還有周邊禮品結合在一起,個人覺得非常有特色,現在已經算是南京的一個地標性建築,個人認為遊覽的目的大於書店本身了。節假日和有簽售會的時候人會特別多,會影響一個書店的質樸和安靜之美。
不過書店本身具有的書籍實在非常多,也可以看到一些在別的書店甚至是在網上都很難買到的一些外文原版書籍。這一點簡直大愛。(還可以看到有台灣書籍)
------------------------------------------------------------------------
先鋒書店頤和書館
頤和書館是今年才對公眾開放的先鋒第十家書店。(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就是第十家)坐落於江蘇路。(實際上是六條道路的交界處)

(頤和書館外景)

(頤和路的民國風格建築)
頤和路街區本身就非常有特色,「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這一帶的建築都是民國時期保留下來的,道路兩側的梧桐也特別具有觀賞的氣息。
書店建筑前身是南京日本憲兵司令部,後來改為鼓樓區圖書館。現在是旅遊諮詢服務中心,先鋒書店頤和書館只佔據了這個建築一層的一部分面積。相對來說就比較小。

(上個月在頤和書館拍的)

(當時是中午去的,拍攝光線不太好。)

(書店裡特別萌的喵星人)

(夜裡的頤和書館)
頤和書館可以說延續了先鋒書店「書店+咖啡+周邊」的風格。
由於建築本身是弧形的,所以書店也是採用了弧形書架,旁邊是座位和桌子供讀者看書。坐在座位上也可以看到窗外的景色。
頤和書館雖然地處繁華市區,但規模不大,所以也非常安靜,上次在這裡就呆了一下午,可以在這裡安安靜靜地讀書,窗戶隔音效果非常好,也聽不到外面汽車經過的聲音。背景音樂也是先鋒書店固有的古典風格。是一個特別能展現文藝氣質的地方。
------------------------------------------------------------------------
先鋒書店永豐詩社
永豐詩社是我去過最多的先鋒書店。坐落於中山陵風景區內。靜靜地呆在景區的一隅。雖說是在景區內,人也不會特別多。

(書店外側的梧桐)
非常喜歡永豐詩社院落式的建築結構。
室外有露天的座位可以閱讀,也有一般書店都可以見到的明信片牆之類的地方。如果陽光好的話就可以在室外享受一整個下午的閱讀時光。院子里還有一片大草坪,上次去的時候還看見一個汪星人和喵星人在一起玩耍。
書籍內容豐富性不多,但主要都是以著名小說,詩歌和散文為主,其他專業書籍就沒有多少了。大廳主要是一些具備先鋒特色的工藝品。大廳後面是非常具有園林特色的小院子,還有一個小的露天平台,可以直接撫摸到中山陵景區梧桐樹上柔軟的綠色青苔。

第一次去是去年的時候有一場民謠音樂會,邀請了兩位南京本地的民謠歌手。觀眾不多,只有二十來個,我是坐在最後一排,但是離歌手也只有三五米不到的距離,現場感非常強。兩位歌手的表演也非常棒。(還可以點歌,有一個唱趙雷的歌特別帶感覺,當時都快感動哭了)
永豐詩社最吸引我的點就是它的安靜,即使是在風景區也能讓自己在繁茂的梧桐樹中安靜地暢享時光。農家小院的風格和景區融為一體,偶爾還能看到景區里的小動物。每次朋友來我都想把他們帶到這個地方 ~~

------------------------------------------------------------------------
先鋒書店總統府文史書店
總統府文史書店是開在總統府內部,走過最前面的長廊以後就可以在西側看到它,規模非常小,大概只有幾十平米吧。

書籍主要都是關於民國、南京、近代史方面的,也有幾個主題。
格局小巧別緻,但自己不是特別喜歡,主要是因為去遊覽總統府的人實在是太多了,摩肩接踵,都是擠著走的,也比較吵鬧,作為一個景區內的書店,自然是少了很多的安靜。
------------------------------------------------------------------------
先鋒書店總統府民國書院
民國書院也在總統府內,坐落於夕佳樓上。全國首家「民國主題」書店。
江南園林風格建築古樸典雅,比較能吸引人。書籍也基本上都是關於民國時期的歷史和人物傳記之類。

同樣是在總統府內,相對於文史書店就會安靜不少,可以從二樓咖啡館的位置看到總統府內別緻的景色。
但同樣是旅遊景點,讀書氛圍就沒有那麼濃厚了。
------------------------------------------------------------------------
先鋒書店南京博物院新生活書局
坐落於南京博物館民國館內。2013年開始營業,和博物院民國館的風格融為一體,書店內可以看到民國專題圖書和民國復古創意文化產品。格局和裝飾也是民國風格,它的玻璃也是採用當時的風格, 非常有特色。

------------------------------------------------------------------------
先鋒書店碧山書局
碧山書局黟縣碧陽鎮碧山村。因為是在安徽,上大學一年來我還有沒有去過,但是從圖片和同學的介紹里感覺我這兩年有機會一定要去拜訪。
碧山書局位於一個碧山村,整個建築具備徽州獨特的民居風格。院落式的結構給書店增添上農家獨特的感覺。

圖片來自MATJAZ TANCIC的攝影作品
------------------------------------------------------------------------
金陵書苑
位於南京市太平門附近(南京軍區家屬院旁邊)
特別特別安靜的一家書苑,我是去年剛上大一的時候偶爾路過太平門發現的,當時以為只是一家咖啡館,但是看名字實際上是一家書苑。
金陵書苑已經不算是獨立書店了,它由政府出資經營,裡面的書籍也具備南京特色,民國歷史,雨花石鑒賞,金陵十三釵之類的書籍。對金陵歷史或者文化感興趣的人一定會喜歡這個地方。
它最吸引我的地方仍舊在於它作為一個讀書之地的安靜。包括店內咖啡館式的裝潢,還有暖色調柔和的燈光,都是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還有是它有專門的服務員,提供少量的餐飲服務,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時那個姐姐說話聲音特別輕,一點兒都沒有打破當時安靜的氛圍!感覺心都化了!!

(像素渣)

(部分圖來自網路,反正大家能看到水印。。)
桌子上有一個本子,任何人都可以在本子上留言,經常可以看到有情侶在上面留言。。。(手動揮手)
-----------------------------------------------------------------------
未完待更書店始終是無法脫離讀書的本質,整齊的書架、兩側的雕塑、繪畫作品、經典的攝影作品、安靜的古典音樂(大愛李斯特),終究到底還是喜歡舒適的座位,對圖書的尊重,還有可以在書店裡能夠度過整整一下午時間的清爽、獨立與安靜。


開在80年代知識分子聚集區附近的舊書店貼出類似的標價牌【此架每斤5元】——上海都有這樣的地方。


大型!好幾城樓!書城!很吵!新華書店集團(很重要)!

這說明我能買到我要的書,而且不會在此多停留只看不買,會趕緊回家!

實體書店就有希望了!


方所成都店,細微處見分曉,細節處處處用心


1.根據鹿豹座設計的會員卡


在方所成都店,整個視覺設計的主題圍繞」星空」而展開。無論是方所的商品包裝還是會員卡,均有一個體態宛如長頸鹿的星系出現,它就是鹿豹座。鹿豹座作為人類迄今觀測到離地球最遠的星系,距地球133億光年,是人類可探測到的最遙遠的星系。在它身上是人類的智慧跨越光年抵達宇宙最深處的證明,人類智識的見證。這正是方所選擇它的意義。

鹿豹座星座圖

方所根據鹿豹座星座圖設計的會員卡


2.寫滿詩歌的員工制服


除讓無數會員和書蟲喜愛不已的方所商品包裝和會員卡的設計,方所的細節之美在其制服上有了更文藝的展現。


成都方所員工制服綉有餘光中的詩作《茫》——


「時間在遠方虛幻流著

你在我掌中,你在我瞳中

任螢飛,任蛙鳴,任夜向西傾」

3.可以走貓步的走廊


此外,在書店二樓的走廊有一節被戲稱為貓步,因為距離太窄只能一人通過,為方所特別設計。

當你與ta擦肩而過的時候,你的距離和我只差零點幾毫米


4.可以放手機的扶手擱置台

廊橋的扶手可是創始人毛繼鴻特別設計的,為了方便大家倚欄看書放置物品,專門打造了與IPHONE6 尺寸相匹配的凹槽,還適用於放置一些資料等物品。


方所成都店從大局到細微,處處充滿創新的驚喜,這些創新,其實也為其他書店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關注書店的知友們,也可閱讀我在其他問題下面小呆的回答:
實體書店是怎麼盈利的?比如方所和言幾又? - 愛發獃的獃子的回答 - 知乎
西西弗書店的盈利模式? - 小呆的回答 - 知乎

光合作用書店為什麼倒閉? - 小呆的回答 - 知乎

實體書店如何面對在線書店的挑戰? - 小呆的回答 - 知乎

誠品書店的經營發展有何高明之處?有哪些是值得借鑒的? - 小呆的回答 - 知乎

西安有哪些值得推薦的書店? - 小呆的回答 - 知乎


談談最難忘的書店吧,家鄉中學旁的書店,主營教輔、輔營小說名著。講3件事:

1.我去了總是看的多買的少,翹課站著看書,站累了蹲下,蹲累了,老闆就給我找張紙可以坐著,從沒嫌我擋路擋生意。一來二去,老闆也就認識我了,但從不主動說太多的話,我也內向,不擅攀談。上課時間,書店裡就我一人,我安靜讀書,老闆安靜地記賬。從沒趕過我。就是時常擔心地問一句,中考了,你這不上自習能行嗎。

2.書品種並不算多,其中有一架是文學小說。家離得近,幾乎每天放了學我在那個書架讀半小時才回家。有一天我同學來書店找我,沒看到我,老闆竟然直接告他,噢王毛毛呀在那個書架旁邊呢,她最近讀日本文學呢。老闆太細心了,我也被黑慘了。初中當時獵奇,村上、渡邊淳一讀了個遍,這下可好,班裡同學都知道我在讀「日本文學」,見了我一臉壞笑啊。

3.冬天,某天早上遲到了,老師嚴,不敢去教室,只能下節課再去,索性直接在校門外晃蕩。當時7點多,書店一般9點才開門。外頭實在冷,看到老闆來了,正拉卷閘門,我就迎上去,我遲到了,不好意思進去,要不在書店待會兒吧?畢竟還沒營業,老闆遲疑5秒,還是讓我進來了。之後她給我拿來把椅子讓我歇歇,她把門關上了說是風大怕冷著我,反正9點再開門。之後,她安靜地記賬,我安靜地讀書,我們好像從不相識,又似相識已久,竟已無言。

時至今日,讀過的好多書,都是從那裡竊讀而來。書店裝潢無需文藝,也不用給我提供一堆會員卡和沙龍。一位普通書店老闆,開書店不是閑暇時的玩票,而是謀生手段。這樣的境況下,願意容納我的竊讀,深諳我的讀書軌跡,在我需要時還願意相助,這種包容和善舉,樸實,感動,也智慧。老闆從始至終都當我是個愛來看書的小姑娘,而不是一直不買書的窮學生。

實體書店最溫暖的還是人與人的接觸。噹噹亞馬遜待我是買家,家鄉書店待我卻是「那個翹課的小姑娘」。


舊金山唐人街附近的城市之光書店,由1樓通往地下1樓,是條略顯雜亂的狹窄樓梯。

它讓我聯想起一個詞「柳暗花明」,就好像——書讀越多會有越多疑惑,卻突然有那麼一刻,恍然大悟


經常能和知性美麗的姑娘不期而遇。


確實,在目前信息爆炸的電子讀圖時代,每一家堅持下去的文藝書店都是打動人的。而在我看來,一家有文化歷史,又有獨立精神的書店是最難得可貴。
這個月去舊金山了一個星期,也探尋了西海岸最著名的「城市之光」書店,正好手頭有些照片,跟大家分享下。
City Lights Booksellers是艾倫·金斯堡和傑克·克魯亞克的「家」,發展成為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大本營,建立了美國獨立文學和反叛主流文化的精神路標,而在今天這個被互聯網和流行文化洗腦的時代,「城市之光」更是變成了獨立思考的藝術文化青年們的朝聖之地。

與東海岸長久的冬天相比,西海岸總是充滿了金色的陽光,這泛濫的陽光讓居住在這裡人們都四肢放鬆,靈魂自由。於是,與一個思維嚴謹、不苟言笑的東海岸金融分析師的形象相較,整個西海岸都像是一個享受當下、無所畏懼的嬉皮藝術家,他穿著破爛的衣衫沾滿了各色的顏料,嘴裡一邊背誦著獨立的詩句一邊打著苦啤酒的飽嗝,手頭寬裕的時候還會吐出些大麻的煙圈。

就是在這個獨一無二的舊金山市,在唐人街與哥倫布大道交匯的盡頭處,距離北海灘不遠的地方,一個嬉皮詩人和一個來自紐約的青年,在62年前創辦了一個面積不大的獨立書店,還給它取了一個感覺像燈具城的名字——「城市之光」(City
Lights Bookstore)。

  • 「垮掉的一代」的大本營

「你們是迷惘的一代,」美國作家斯泰因曾這樣概括海明威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而垮掉的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正是對應海明威筆下描繪的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而產生的。

1948年,《在路上》的作者,美國作家傑克·克魯亞克用「beat」一詞定義了垮掉的一代。這個在英語中有「疲憊」和「潦倒」意義的一詞,在克魯亞克的新命名下變為了「歡騰」和「幸福」,他讓詩歌的韻律與音樂中的節拍的概念相聯繫,也讓垮掉的一代成為了文學裡的「節拍運動」和「敲打詩派」。

作為二戰結束後在美國最為重要的文化運動之一,垮掉的一代對後世的美國文學和整個西方文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它被文化研究者們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後現代亞文化運動。

世人們用「Beats」和「Beatniks」稱這幫人為「垮掉的青年」或「避世的青年」。他們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漫公子哥,充滿激情和理想,篤信自由主義的理念,反對文化和道德的僵化,挑戰社會的戒律和政府的規定,而他們的文學創作更是體現了他們的無政府主義和自由主義精神,充滿了自發的熱情和混亂的規則。他們刻意使用粗糙甚至粗鄙的語言進行寫作,在語言結構和文學形式上也是無視創作常規,顯得雜亂無章,因此他們的文學作品也廣受爭議。

書店隔壁的Vesuvio Café保持著1948年開店時的模樣,那是垮掉的一代詩人們「鬼混」的地方

就沖著店面還保持著1948年開張時的樣子和陳設,也可以去看看,再點一杯金斯堡當年愛喝的苦艾酒,感受下詩人們的世界。

如今,垮掉的一代已被寫入文學和文化的歷史,然而它的影響和受眾卻不曾減弱,「城市之光書店」在六十多年的歲月里不斷吸引著青年人的目光和夢想,它像是一位文化的倖存者,飽經滄桑,但充滿故事,依舊在先鋒文學和獨立出版的領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成為了一個城市的精神坐標。

  • 書店的歷史

這間書店緣起於兩個年輕人的夢想。

皮特·馬丁(Peter D. Martin)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1940年代他從紐約搬到加州,在舊金山州立大學教社會學。他的父親Carlo Tresca是美國歷史上有名的社會活動家、報紙編輯和演說家,終身反對法西斯、共產主義和黑手黨,也因為此在1943年被黑手黨暗殺。馬丁深受父親的影響,在1952年創辦了當時最早的一本獨立文化雜誌《城市之光》。

這個名字來自卓別林的著名電影《城市之光》,意在找尋鋼筋水泥造就的都市生活中的精神出口。這本雜誌刊登了許多加州灣區本土作家的作品,例如神秘主義詩人Robert Duncan的作品,他是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早期作品被歸入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還有同樣是舊金山文藝復興派詩人JackSpicer的作品;以及美國超現實主義詩人Philip Lamantia的詩歌;還發表了美國著名女影評人
Pauline Kael的處女影評;當然,還有美國詩人,也是「城市之光」後來的店主勞倫斯·費林蓋蒂(Lawrence Ferlinghetti)的早期作品。

馬丁的雜誌日漸壯大,需要更多的經費支持,於是他決定開一家口袋書店。在五十年代美國,英國著名的出版商「企鵝圖書」還沒有進入美國市場,很少有美國的出版商願意出版高質量的平裝書,只有一些言情小說和科幻類小說才製成輕便的口袋書籍在藥店、車站、報攤和雜貨店出售。這些口袋書在內容和口碑上都沒有文化地位,真正意義上的文化圖書都沒有平裝書的出版。於是,馬丁在哥倫比亞路261號上豎起「城市之光書店」的招牌,意在推廣和出售更多有價值的平裝書。

就在立牌之初,年輕的嬉皮士詩人費林蓋蒂正好路過此地,兩人一拍即合,於是在1953年,二人各以500美元的資產正式成立了「城市之光書店」,標誌著美國第一家完全出售高質量平裝圖書的書店,這在當時是一個冒險大膽又確有歷史意義的事件。

於是在1953年的六月,「城市之光」書店開張,出售高質量的平裝書和當時區別與主流媒體的雜誌和報紙。當年的書店門面很小,只有現在書店結賬櫃檯那點小空間。當時舊金山文藝復興派的核心人物,詩人Kenneth Rexroth就曾預言他們不會成功,不出一月就會關門大吉。可出人意料的是,「城市之光」忙得不可開交,幾排書架永遠都填不滿,店門人口攢動幾乎沒法打烊。在五十年代,書店每天的收入高達50美金,這意味著不到半年馬丁和費林蓋蒂就可以收回投資成本。

兩年之後,由於二人興趣的分支,馬丁移師回老家紐約,在紐約開設了一家專門經營電影書籍的書店「New Yorker Bookstore」,並以一千美金的價格將自己的資產賣給費林蓋蒂。

從此,費林蓋蒂就成為了「城市之光」完全的主人,開始以自己的想法運作書店。早在法國索邦大學讀書時,費林蓋蒂就對圖書出版抱有興趣,於是在書店的基礎上,「城市之光出版社」誕生了,專門出版小版本的平裝詩集和藝術攝影作品。當年,「城市之光」出版的第一本書《過去時代的圖集》(Pictures of the Gone World)就是費林蓋蒂自己的作品,也是後來讓城市之光這個品牌享譽全國的「口袋詩人系列」(Pocket Poets Series)的第一本圖書。之後的幾年內,「城市之光」接連出版了Kenneth Rexroth翻譯的《30首西班牙愛情和流亡詩》,超現實主義詩人、垮掉派詩人KennethPatchen的《幽默和反抗的詩》,還有美國女詩人Marie Ponsot的《真正的思想》,以及美國政治女詩人Denise Levertov的著名作品《這裡和現在》。

  • 《嚎叫及其他》

五十年代的中後期,垮掉的一代文化運動在加州方興未艾,詩人出身的費林蓋蒂和他的「城市之光」從創作到出版都積極地投入在了這場盛大的文學運動和文化浪潮之中。「城市之光」書店作為一個出版商也是一個文化聚集地,發揚和推廣了許多舊金山文藝復興運動的藝術家,成為了詩人、作家、藝術青年的大本營。

「城市之光」出版的「口袋詩人系列」書籍也在這場影響全國的文學大潮和嬉皮運動中不斷地推廣,最後在美國出版界嶄露頭角。然而真正奠定「城市之光」書店在世界文學史上一席之地的是1956年的十一月。那一年,「城市之光」出版了詩人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詩集《嚎叫以及其他》(Howl and Other Poems)。據說,金斯堡在舊金山著名的地下俱樂部「六號畫廊」朗誦了《嚎叫》的第二天,費林蓋蒂就親自登門拜訪,希望能夠出版這本詩集。

然而,《嚎叫》露骨的語言,直接反叛的精神則給「城市之光」書店帶來了不少麻煩。1957年,費林蓋蒂因出版《嚎叫》被控以「傳播淫穢作品罪」,遭到舊金山當局的逮捕,並面臨500美金的罰款和六個月的刑期。

最後,在美國自由組織聯盟(ACLU)的幫助下,經過幾個月的法律鬥爭和輿論辯論,1957年10月3日,霍恩法官(Clayton W. Horn)出人意料地宣布費林蓋蒂無罪,理由是《嚎叫》一書「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並宣判該書不涉及淫穢內容,可以出版。

這是「城市之光」和艾倫·金斯堡的巨大勝利,也是這場盛大的文化反抗運動的巨大勝利。這一歷史性判決還使得後來D.H.勞倫斯、亨利·米勒以及威廉·巴勒斯等作家的作品在美國得到解禁。這場官司讓這本詩集在公眾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政治文化意義更是激發了更多讀者的興趣。在1958年,《嚎叫及其他》此詩集的印數就高達20000冊,這個數字放在今天,作為一本獨立出版的現代詩集,依然是個很成功的數字。而艾倫·金斯堡此後創作的主要詩歌作品都在「城市之光」出版銷售,直至八十年代他被主流文化界接受。但一直以來,他都和「城市之光」書店保持著密切聯繫,定期會在書店做朗誦活動、讀者見面交流會,「城市之光」是他的家,也是他的書迷的朝聖地。而這些年來,也正是因為這種反抗文化權威,反對審查制度的獨立精神造就了「城市之光」不可取代的文化意義,它的獨立精神、反主流文化的藝術堅持使得它成為六十年代整個美國「亞文化」的標誌。

  • 今天的「城市之光」

走過半個多世紀,「城市之光」書店已經成為了先鋒文學的聖地,你可以在這裡找到不同於美國主流社會文化觀的獨立政治觀點,各種精彩卻冷門的藝術書籍,甚至是一些絕版書籍作品,以及在歐美受到冷遇的「文化荒涼地」作家的作品。如今,與主流文化抗爭,抵抗大型連鎖書店和電子圖書消費方式依然是費林蓋蒂和他的「城市之光」書店的精神。他們相信,總有人願意去尋找獨立的文字和另類的聲音,尋找那些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的東西。你可以說這是一種頑固的堅持,也可以說這是一種天真純粹的理想,但總之,「城市之光」已是舊金山獨立氣質的一部分,更是一塊文化獨立精神的保留地。

2001年,「城市之光」成為舊金山政府登記在冊的標誌性建築,也是第一個享有此榮耀的獨立文化機構。從此之後,「城市之光」也成為了世界各地的遊客的必經之地,由此也提高了書店的知名度和收益。隨著越來越多的慕名而來的人們,「城市之光」的自由、反叛和獨立的精神也感染了更多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的人們的思想。

也許是出於一種懷舊精神,也許是一種偏執的堅持,今天的「城市之光」書店幾經拓展,已從當年的小小一間擴展到整棟大樓,上下三層,發售全國各地主要出版社的最新精裝書和高質量平裝書。但在經過多次的擴大和裝修後,它還是和六十多年前的氣質和格局沒啥變化。書店甚至把早年間地下室的長凳還擺放在原處,並不追求寬敞明亮的消費空間,而是盡量提供給讀者更多的書籍和文化產品。在書店鱗次櫛比擺放的書架之間,有的地方僅能容納兩個人側身而過,就連狹窄的樓梯上上下下也被書籍擺滿,而它則是通向被更多分類圖書佔據的地下室。

書店的一樓主要出售藝術類、小說和非虛構類圖書,各類小說、人物傳記、藝術史、音樂史、攝影類圖書等玲琅滿目。每個大書架上都用藍色的紙條標出了書籍的類別,並在書架見可以看到店員為您推薦的此類型里值得一看的新書。

你可別小看了「城市之光」店裡工作的店員,他們絕對都是造詣深厚的書蟲和觀點獨特的文藝青年,對於書架上擺放什麼書,那本書最值得推薦,他們每個人都有發言權。

由於費林蓋蒂不想擴大書店面積,所以每一本上架出售的圖書都必須具備獨特的價值,都要經過店員們的精挑細選。他們的原則是:不一定賣世界上最暢銷的書,但一定要賣我們認為「本應在世界上最暢銷」的書。正因如此,你絕對在「城市之光」里找不到像《哈利波特》或者《指環王》這樣的暢銷書。

擁擠的書架上布滿了花花綠綠的書,一進入到這個被書填滿的空間里,人們就會產生時間停止、次元亂入的眩暈感。天花板和牆壁上也掛著各種垮掉派作家的海報,印有各種引語的招牌,讓每一個空間都被充分利用,即便是樓梯下的小儲藏間或者是樓梯處的拐角都不會放過。

走過被詩句和鏡子裝飾過的樓梯,陽光充足的二樓是「城市之光」的精髓,即「詩歌屋」(poetry room)。

在這個相對一樓顯得十分寬敞的空間里,窗邊的搖椅沐浴在陽光里,讀詩的青年可以在此獨自享受安靜的精神洗禮。

各類「口袋詩人系列」的書籍,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金斯堡、克魯亞克、巴勒斯等人的作品及他們的傳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牆面上也貼著許多灣區詩人的照片,精神導師惠特曼的海報,書店早期的影像和《嚎叫》的封面。

從二樓走回一樓,人們更會在樓梯端的小木板上看到這樣一句話「外界之路和思想大道在此匯聚」(where the streets of the world meet the
avenue of the mind)。

相比「詩歌屋」的明亮和愜意,昏暗的地下室則更像是一個文化的密室,各類令人眩暈的圖書感覺你可以在裡面進行藝術或文學的宗教祭祀。

階級鬥爭專欄、政治批評專欄、電影藝術專欄、馬克思主義論著、同性戀文化、主權主義、文化批評、哲學專欄、亞洲傳統文論,甚至是兒童書籍、自然科學、菜譜,你都可以在這裡找到。

如今,詩人店主費林蓋蒂已經96歲了,如果運氣好,還可以在店裡看到他。這個面目慈祥、看起來像退休老教授的老人留著聖誕老人般的雪白大鬍子。當年一起戰鬥在文化前線的垮掉派藝術家都一個個辭世,他和他的書店則作為活下來的歷史依然影響著今天的文化界。

雖然費林蓋蒂討厭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但不可否認,他的「城市之光」書店本身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偶像」。
如今,很多來舊金山觀光的旅遊者和文藝青年都會在唐人街的盡頭尋找這間文化大本營,慕名從書店買走一本克魯亞克的《在路上》,再加上一件城市之光的文化衫,要走一張著名的明信片,留作文化朝聖的紀念品。但是,費林蓋蒂從不用「生意」這個詞來形容「城市之光」。

「這是一種生活方式,」費林蓋蒂說,「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樣一個文化環境中倖存下來,靠的是我們創造爭取的一個汲取知識的氛圍,一個與文學藝術相會的場所。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那些圖書連鎖超市所不能給予的東西。」

圖片都是我自己照的,請不要盜圖。
----------------------------
希望你們覺得有用。
如果要轉載去除了《知乎日報》以外的媒體,請事前私信我哦。


廣州購書中心:面積大,書多,消磨時間最愛去的,樓上樓下逛一圈就去了大半天,買外文書籍喜歡在這買。
廣州北京路新華書店:就對新華書店的天然好感,簡單實用,應有盡有,不過雖然也買但還是不太愛在這買書,更喜歡在這買文具,1/2樓那間文具店我真是喜歡呀。
廣州1200bookshop:24小時不打烊,書架上書下邊會貼著一些讀者的讀後感和推薦語,以及是唯一一家我看到了好多韓寒的書但是一本郭敬明的都沒看到的書店。。我當下就忍不住笑,覺得老闆真是有個性。後來在微博看到為慶祝後會無期上映韓寒的書打八折吧好像,還說郭敬明的打六點八折——啊可是店主還沒有進郭敬明的書要買的不好意思了……現在不知道有沒了,有陣子沒去了。流落在廣州街頭的深夜,找到這家書店,悠閑地點個咖啡看上一夜的書,應該也是極為浪漫的吧。我還沒試過。聽聞該店深夜經常有舉辦一些活動,有流浪歌手啊作家啊之類的深夜談話或講故事,想來也是引人入勝。
上海書城:巨多簽售會!!每次看到微博上有誰誰誰又在上海書城簽售了,真是恨不得就住書城隔壁啊,怎麼我去的時候就沒有碰上!!另外那個暢銷榜top10我也很喜歡,覺得比較靠譜。
南京先鋒書店:也是很大,書好多,明信片也好多,店門口還有郵筒。但是我最喜歡的是,貼在柱子上的詩歌。只想一根柱子一根柱子看完那些詩句啊。另外,據說書店前身是停車場,然後我在各種書架書堆座椅人群裡面真的看見了一輛真的車……

最最喜歡的留到最後說,那就是,噹噹噹噹,
廣州北京路聯合書店
第一次去是一個貼吧認識的姑娘帶我去的,她說她在北京路發現了一家特別文藝的書店好喜歡,我肯定也喜歡。正好當天是周末,書店5樓有畫展就帶我去了。從此……我就認識了這家書店。
後來是怎麼愛上的呢。
首先它真的很文藝啊,而且沒有花錢堆砌出來的那種喧囂的矯情。
一樓的店面很小,進去就是新書和暢銷書的堆頭,每一本新書的最上面都肯定有一本是拆了封的。再走進去就是咖啡店,咖啡店我還沒進去過就不多說了。下次去再去嘗嘗看。
上樓還是書店,一共5層,每層都有不同的書,還有一些明信片、盆栽、手信、飾品、掛件之類的小玩意。也不足為奇。
最喜歡的是5樓。5樓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漫畫圖書的天下,一部分是活動室。
幾乎每個周日下午,活動室都是有活動的,絕大部分免費(其實我還沒碰到過不免費的,只是應該有些活動不能免吧?)。有時是畫展攝影展,有時是講座,還有時候是DIY創意活動。官方微博會有預報,書店一樓的小黑板也有寫著活動信息。有時候周日下午閑來無事經過,看到小黑板上活動不錯,電梯上去就能圍觀。之前聽了一個講座,現場提問回答還有獎品,不過我臉皮薄,沒敢舉手……


事實上最最最最吸引我去實體書店的點,是書店的氛圍。
看書真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啊,人們會經常在聊天的時候聊最近發生的事情,聊新開的店鋪,聊剛火的某明星,聊心儀的某異性,但是聊剛剛看完的書的,真的太少了。有時候是你看了他沒看,不好聊,有時候是你看的他不感興趣,沒法聊,更多的時候是你也不想跟人聊什麼內容,就想看書的時候旁邊有個人也在靜靜看啊,讓自己覺得一點也不孤單。
書店就有很多這樣愛看書的人,看見他們坐在台階上、地板上,津津有味渾然忘我地看著。就會覺得心情很愉快啊,明明萍水相逢素不相識,但好像就是看到了自己的同伴一樣呢。

反正無論什麼書店,每本書都有開過封的可以翻閱的,每個店員對席地而坐的讀者都不會報以任何不快目光的,並盡心儘力準備一些免費活動邀請讀者參加為讀者謀福利的,這樣的書店都是好書店啊,哪怕噹噹天天打五折我也願意留一本想買的到書店原價買!

另外最近想抽空把廣州所有的書店去看一遍,太古匯的方所啊,還有新港路的兩家,我都沒去過,等去了發現有什麼特別的吸引點再更新~


這個細節足夠打動我。
「荒島書店」。
荒島是NKU的一道風景。
每每有同學來南開玩,我都會帶他們到荒島轉轉。
有一次有個同學問:「荒島的特色是啥?」我一時語塞。
後來想,文藝、逼格 這些大部分獨立書店都有,不是荒島的特色。荒島的特色在於它的人文關懷。
在你還沒走進荒島書店的時候,在南開西南村一棟居民樓逼仄狹窄的樓道里,一扇鐵門上貼著用毛筆寫的兩個大字「窄門」,旁邊署名「荒島書店」,內心生出一種神聖感。忽然就覺得應該打理衣裝,再走進書店。
書店很小,兩間小屋。過道很窄,我在其中走很小心。但荒島的貓也有一間屬於他們的小小的房間,透明的玻璃方便島民看到他們。當然也有很多時候貓咪們的房間是開放的,它們可以隨意地在書店裡跑,和來書店的人們玩。有一隻貓叫「王子」。

雖然書店很小,但卻布置得非常豐滿。外面一間屋子有些文具,唱片,南開主題的紀念品(明信片、撲克牌之類)。荒島的主人也為荒島的貓拍了一套明信片,很是可愛。
書主要在內間

有荒島主題書架。一間小屋裡,有詩,有小說,有社科,有電影音樂,有宗教。總之,你永遠能在這找到你喜歡的類型和你沒讀過的書,而不是被一些有著暢銷書名頭實則是爛書的書所包圍。
相比網上書店和新華書店這一類的書店,在荒島買書從來不必擔心版本的問題。因為每一本書都是店員親自用心挑選的,買譯本也不必擔心翻譯問題,這簡直是幫助解決了愛書人的一大難題。
有一次去荒島,碰巧店員木南在幫一個學姐挑詩集,學姐說了一首詩的大意,木南想了幾次,最後說:「還是讀得不夠多。」// 那天我拿了一本《北大中文系第一課》,他問我:「學中文的嗎?」我如實說:「不是呀只是感興趣。」他說:「這都沒關係,你知道嗎,我本科是讀工科的,現在在讀文學院的研究生。」然後他又誇我拿的一本《她比煙花寂寞》:「這個版本我找了很久的,你挺有眼光的。」【(/ω\)】
我們回來說荒島書店,它還有一個區域叫荒島漂流區,收集一些二手書供島民隨手翻看。這些二手書也是經過嚴格篩選的,絕不會出現沒營養的書籍。同時,在荒島書店的微信平台和微博上他們也在做好書推薦,分享著他們的生活,木南也和大家講自己去支教的種種,雖然粉絲數不多但是卻樂在其中。我也去過不少獨立書店,各有特色。有的有很高的起點經常有名人做客文化沙龍,有的歷史悠久不論是書店面積還是書的數量和種類都更多,有的在實體店之外還有網店,生產自己的周邊設計,還有一些不僅僅是獨立書店,更像是有格調的咖啡廳和西餐館。
這些,荒島書店都沒有。它不做很耀眼的宣傳,也不在網路上做刷屏式營銷。它很簡單,也很安靜。在大學裡為愛書的人提供一個小小的角落,聊聊書、談談心。就像我在它靠窗的角落坐下,在漂流簿上寫幾句話的時候,抬頭看到窗外的車流滾滾。
在喧嚷的地方覓得一方安寧的凈土,總是讓人無限依戀。


推薦閱讀:

岩畫算是藝術品嗎?
有什么关于马的名作?
「迪士尼九老」給今天的動畫師留下了哪些遺產?
留白的美學價值是什麼?

TAG:藝術 | 閱讀 | 書店 | 文化 | 獨立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