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憂鬱的愛情充滿魅力,悲劇的愛情能成絕唱?

很多小說之所以美都美在愛情上的幽郁,甚至是悲劇性的結局,但是換成個人可能就不大願意去經歷那樣的愛情了,能不能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成因?


淺談一下。

黑格爾的悲劇理論中說到:

真正悲劇的力量最後是一種舒解,即兩種對抗力量在通過一種方式解決之後所帶來的心理平靜。

依據這個理論在虛構愛情作品中的體現,就是主角人物與造成他們悲劇命運的因素之間的不斷抗爭。人們在閱讀欣賞之間其實預料到了悲劇的結果,那麼通過閱讀行進中產生的閱讀快感,在最後進行情緒宣洩而造成的一種心理平靜。
愛情悲劇的類型常常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人物命運的無常、自身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對立、或者陷於黑暗中的無助與悲慘。
當讀者或者觀眾在觀賞這些悲劇人物的同時往往會不自禁的將自身與虛構的人物產生了聯結,也就是常說的產生了共鳴。這時我們的內心會出現各種心理的變化,同情、憤怒、悲傷等等,都是隨著主角命運的起伏在做掙扎。
而當真正的悲劇結果到來的時候,內心的情緒宣洩往往會到達極點,因為自身命運與人物命運的聯結,心理上會在悲劇出現之後產生一種舒解和平靜。

悲劇的魅力即在於此,個人心底都有原始的對抗意識,都期望在不平的環境中求的平衡與滿足,而當悲劇故事中的故事出現了悲慘結果的時候,往往最能得到讀者內心的共鳴,留下更持久的影響。


因為人都是希望自己幸福的,看戲就不一樣了,不是有句話說看熱鬧不嫌事兒大嘛,曲折,憂鬱,這樣的悲劇會從中看到很多人的本性,但自己不見得能承受那麼多的痛苦。沒有誰能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


並不是只有悲劇性的愛情更具魅力,而是一切悲劇都深具魅力。
人類需要悲劇性的文藝作品來釋放因生活壓力所積累的抑鬱。
有統計稱在「911事件」之後,全美接受心理諮詢的人數比災難前下降了一半以上,也是同樣的道理——但總不能定期就來一場大災難,所以人類創造出悲劇性的文藝作品來幫助自己釋放壓力。


聽過一句話,叫再歡樂的故事,都一定要以悲劇收尾才會有人欣賞。如果故事一直都很歡樂,很甜蜜,那也許人們在看這段故事的時候只會陶醉在故事中,看完也就忘了。但是如果以悲劇結尾的話,大家才會有自己的思考,因為思考,才會記住。


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是或曾是杯具,共振罷了


魯迅說,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推薦一本書《悲劇心理學》朱光潛先生的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27007/

看看下面的書評估計有你想要的答案,版權原因不能轉上來了。


如果你經營多年的事業在一夕之間就被毀掉,給你的感覺不亞於世界毀滅,這種刻骨銘心的感覺,才會難以忘懷,無法忘記,悲劇的愛情,在於把對於你來說最美好的東西親手在你面前毀掉,我想有些心理不夠堅強的人是很容易崩潰掉的


因為愛的深嘛


因為甜蜜的愛情都自己享受去了誰還顧得上跟別人說。。。


我覺得樓主的問題挺有趣的,因為憂鬱的愛情也有沒有魅力的,悲劇的愛情也有沒成絕唱的。就小說來講,我覺得成為絕唱的愛情所表現的都不僅僅是愛情,更重要的是時代背景和人格對時代壓迫的反抗等等。所以作者撕裂的不僅僅是兩個人的愛情,更重要的是社會表面的美好。


幸福的人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難道是人類的受虐傾向在作怪?


因為喜劇笑笑就過了,唯有悲劇使人深刻


我覺得應該是 不完美的愛情更讓人懂得珍惜 才會讓人想要回味


悲劇更能喚起人們內心的情感


首先,人們對於難以得到的事物往往更容易產生美好的幻想,得不到的東西往往是最美麗的,因為它的美加入了你自身賦予的期待和想像,美好卻無法實現的愛情就是這樣。其次,悲劇往往矛盾更為激烈,戲劇化程度更強,往往更容易激發起人們心中對於美好事物的憐惜。。。


因為難得。


趨利避害心理和幻想使人覺得悲劇更有真實性。
不是每個人都有經歷悲劇的機會,在悲劇發生前有的人已經預感到不能承受而避免。
多數人的感同身受只是表面情緒,悲劇可以堆積部分人的高尚錯覺。
(你抬頭看看,上天饒過誰=^_^=)


打動人的往往是悲劇。
這是心理學範疇,人生來就一直帶著不同程度的危機感(俗話說缺少安全感),也一定程度的總是存在壓力和憂慮。而悲劇,不管是不是愛情的,總能讓人釋放壓力。當看到比自己還不幸的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情節後,有種安慰感也有種親切感。
從進化論分析:悲劇的影響力往往會給遠古的祖先帶來危機感,從而能更加有效的趨利避害。這個心理就遺傳到了現在。


推薦閱讀:

你有哪些珍藏許久的短句?
有哪些想像奇絕,形象生動令你眼前一亮的比喻?
如何看待愛情語錄/愛情名言警句?
你讀過哪些不值得一讀的爛書?它們分別爛在哪裡?

TAG:心理學 | 文學 | 愛情 | 社會心理學 | 戀愛心理 | 愛情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