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類似問題:看電影到底有什麼用?

結束上一份工作後,這幾個月時間完全自己支配,因此多讀了些書。在北京幫我們看孩子的父親看到每周快遞都一包包地送書,抱怨說,別再買了,都裝不下了。老媽也調侃到,將來能賣點錢。
最近在讀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同時參看《史記》和鈕先鐘的一系列戰略著作。紙質書、kindle、手機電子書,都在切換著用。有點用力過猛,昨天開始,左眼球有點充血。於是停下來。
思考一個問題,讀那麼多書有用嗎?大家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老丁給我講過一個事。他說,他以前有個女朋友,喜歡看書。他為了和她有共同話題,於是就去讀書。讀著讀著,就喜歡上閱讀了。後來,過了幾年,他和女朋友分手了。緣分盡了,但是讀書的習慣卻養成了。

你問我,讀書對老丁有什麼用?我想,就像是你吃一個桃子,桃子吃完了,桃核扔了。你以為一切都已經結束了,但第二年才發現,桃核破土而出,長出了新的桃樹苗。

這種奇異的美妙,就像是相忘於江湖後,還有種相濡以沫的藕斷絲連。

有一次我到他家做客,他拿出一本散文,翻到一頁,說,我每次讀到就想哭。真的,我覺得寫得太好了。他還說,我得把這本書送給你,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散文。我推辭說,你跟這本書有感情,你留著。我以後一定會再買一本讀。

那幾天的黃昏,他帶我去鳴沙山附近散步。他說,行之,你看過鳴沙山的落日嗎?我以前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去鳴沙山上,等落日。你知道么,太美了,落日的光芒照在沙漠之上,那種大自然的壯麗,我看得流眼淚。

有些人,經歷一些生活的打擊,會怨恨,憤慨,絕望。而還有一些人,經歷一些生活的打擊,反而學會了寬恕,淡忘,釋然。後者多半內心平靜。

從前有人說,現在靜不下來讀書了。

另一人說,搞錯了,不是靜下來讀書,是讀書讓你靜下來。

我想大致如此。讀書其實沒什麼用,但它能讓人平靜。平靜這種心情,在這樣躁動的年代,是一種精神藥物。書,擺在書架上,就像是一顆顆藥丸。各有不同的功效,治各種不同的精神創傷。

其實你如果細心點就會發現,大多數人做大多數事,都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這個過程,像是在海邊燒一堆篝火,似乎在等待什麼歸來,但其實只是在祭奠某些失去的東西。你為了讓這團火不熄滅,就得找柴火去燒。

對於有些人而言,一本書,就像是一根柴火。

人工智慧IBM Watson曾花了短短几秒的時間,閱讀了鮑勃·迪倫一生寫下來的文字,然後對他說:鮑勃·迪倫先生,您的歌曲中反映的是兩種情緒——流逝的光陰和枯萎的愛情。

機器人看得很准。拓展開,你會發現很多的文藝作品,都在圍繞「 流逝的光陰 」和「 枯萎的愛情 」這兩大主題創作。

讀書讀來讀去,讀的都不是未來,而是過去。人為什麼鍾情於閱讀往事?

大概,往事只是逆方向的未來。

我爸以前愛給我講段子。常說,你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他寫作的時候,人物哭他也跟著哭,人物笑他也跟著笑,跟個瘋子一樣。你以為寫作容易啊?

我爸說的不錯,寫作其實不容易,不成魔不成活,入戲太深,虛實莫辨。

但讀書一樣,也不容易。也是一個入戲的過程。入戲太淺,難知戲中真滋味。入戲太深,出來就難了。

有人說讀書是一幫精神貴族乾的事。有道理。但不妨說,讀書是一幫戲子乾的事。如席慕蓉說的:

親愛的朋友,今生今世
我只是個戲子
永遠在別人的故事裡
流著自己的淚

世上越冷門的事,就越容易被美化。很多人高估了讀書的效果,比如有人覺得讀書多可以改變命運之類的。其實,讀書只能讓人明白,命運之所以是命運,就是因為它不可改變。

但讀書也同時被低估了。很多人低估了它療傷的能力。很多好書,早些年讀下去,就像是在心裡種下疫苗。大多數時候,你覺得自己百毒不侵,是因為自己內心強大,卻不知道,其實是曾經種下的疫苗,在悄然為你提供抗體。

讀書到底能得到什麼?

其實什麼都得不到。就像拿著竹籃去打水,無論你打多少次,都得不到水。但最終你會發現,籃子變得越來越乾淨。

你才明白,原來「 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並不是一場笑話。整件事情從一開始,意義就在於把籃子洗乾淨。


已經過萬贊了,在這裡統一回復下評論區的八卦。和ex我們都有了各自的生活,都過的很幸福,不存在誰是錯的人和分開的遺憾。能留有這樣的一篇被大家喜歡的答案作為紀念也是很有意義。
再次謝謝大家的關心~~
............................................................................
13年和ex一起到大明湖遊玩,在大明湖的一個角落裡發現了一個祠堂

「鐵公祠」

上圖大家感受一下

雖不至於破落
但是即使是在遊客爆棚的十一
裡面也只有走馬觀花的寥寥幾人而已。

幾乎沒有人對這個黑黑的塑像感興趣。

我們原本也只是平常的走馬觀花,可是進去的那一刻突然想到


我說
「鐵鉉?是不是明朝的那個鐵鉉?」

之前閑來無事讀的《明朝那些事》,而ex那段時間也在讀明史。
他隨即就明白了我的意思。

他說 「就是朱棣打過來的時候把城門上掛上朱元璋像的那個"

祠堂的介紹只有廖廖幾個字
我們就按照他上面的幾個字摸索著開始慢慢回想關於這個「鐵公」的故事。

想起朱棣帶著大炮攻城,他機智的把朱元璋的靈位掛在城頭「你爸在此,你轟一個試試」

想起他假裝濟南已投降,在朱棣進城的一刻,把城門的大閘放下,差一點砸死朱棣

想起他最後被朱棣割下耳朵鼻子還要自己吃掉也絕不低頭

我們就這樣在這個黑漆漆的鐵公祠待了很久
這個黑漆漆的鐵公,鐵鉉再也不是一個代號
我透過他甚至想到了他當年掛畫像時候朱棣恨的牙痒痒的模樣。

臨走的時候,我們恭敬的像鐵公鞠了一躬,像是告訴他即使過了這麼久,人們也沒有忘記他。

我很感謝自己之前無聊時讀的《明朝》,也感謝ex能讀的下去枯燥無味的明史,讓我們聊的吐沫橫飛,這個人跡罕至的庭院不再只是一個代號。


世界原本是扁平的,所有一切都是代號。可是當我們閱讀,知道了這朵花背後的花海有著千年的歷史,這滴水的背後凝聚著汪洋大海。海里有億萬無窮的游魚和探險者的骸骨。這個世界將不再是冰冷的扁平的代號,他有了寬度,有了深度,有了溫度,也有了表情。


似乎各位答主說的主要是文史哲類啊,我來說說理工類的「讀書有什麼用」吧.

理工科的東西面都很窄,一個知識也在很局限的範圍內起作用,讓我也一度以為如果不做本行的話,自己就廢了,然而工作的時候遇到了一件小事,讓我略微改變了一些看法。

我覺得理科的學習對於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邏輯思維上的訓練,我本科和研究生學的東西跟現在的工作其實也不是完全對口的,然而科研與專業的思維正是我讀了大量的文獻、書籍之後訓練出來的,這種思維能力並不局限於你的專業,而是可以惠及你很多可能不相關的東西,舉個例子:

前些日子我們這新來了一台儀器,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發現有時候數據會不太穩定,而且不是偶然現象,似乎經常會出現,由於數據不穩定需要重做,很浪費時間,所以我們著手解決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則是一個邏輯思維的實踐,對於我這個高中畢業以後沒再學過物理或者EE專業課的人來說,這個事真的是個挑戰:

首先要排除變數,排查一遍操作流程看看有沒有錯誤,再換一個實驗員,看看數據不穩定是否依舊存在,結果依舊存在. 然後就是縱向調查,看看是什麼時間發生的,我們發現這個現象經常下午發生,而且是儀器搬到另一個房間以後出現的,我就懷疑是另一台電熱儀器每天下午開啟的時候會影響它,因為這個儀器是個電化學儀器,對於電流的變化比較敏感,而那個電熱儀器是一個頻繁變功率的設備,功率忽高忽低,我懷疑它每次啟動會造成電壓抖動,為了確認是否是它的影響,採取了盲法,把房間關上屏蔽聲音,不告知實驗者是否開啟了電熱儀器,讓他正常使用,看他發現數據不穩的時間與開啟電熱儀器時間吻合.

這下基本可以排除操作流程與操作者心理因素的問題,應該可以推斷出是電熱儀器的高功率對另一台儀器有影響,嘗試買了一個穩壓器來穩住電壓---然而並沒有解決,這下尷尬了…只好給電工打電話求助,電工說這事你得找這個儀器的廠家(體制內的所有員工甩鍋是必備技能),而儀器的廠家也說他們的儀器應該沒啥問題,估計是我們操作的問題(甩鍋x2)

這下我徹底懵逼了,無奈之下打電話給老爹求助,他的職業跟電子設備打交道比較多,本來也沒抱什麼希望畢竟我們的儀器他也沒見過,老爹卻一語道破,這個是雜波的問題你裝穩壓器沒有用,你得裝濾波器,就是這麼個玩意:

大概就是能「把被打亂的波給擋掉」這麼個功能吧……
當然老爹還給了幾個別的建議,例如換儀器的上下游、單獨接地、單獨拉一條線接上總閘之類的,然而介於要施工比較麻煩就沒採納,我就買了個某品牌的插座,內置濾波器,連上了儀器之後果然穩定了,各種測試之後反應很不錯,整體消耗時間大概一周,這個事也終於解決了~

總體來說其實就是個生物狗客串了一回電工的故事,對於那些學EE之類的同學來說大概是小兒科級別的東西,然而對於我而言完全就是隔行如隔山,但總結一下我的科研思維訓練起碼讓我做到了以下兩點:

1.控制變數: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篩選掉所有你可能知道的變數,從而篩查出單獨的一個變數,看看是否呈現相關性、是否呈現因果關係,為下一步解決問題打好基礎
2.找合適的資源:找了電工、儀器的工程師以及我爹,在確定了問題在哪之後其實還是挺好解決的(對於懂的人來說),後來我問了我爹,如果他遇到類似的事情他會怎麼做,他說他會用示波器來看雜波的出現情況,很快就能診斷出問題所在,我從我的記憶角落裡面搜尋到了當年做物理實驗的時候好像確實有這麼個東西……我的流程雖然麻煩了很多不過也算是解決了問題,也算過關吧~如果沒解決的話就我們這電工的態度和儀器廠家的態度,恐怕以後實驗就要被拖很久,吃不上午飯了

所以說,即使你的專業跟以後從事的行業不是完全相關,你的邏輯思維能力仍然會幫助你更好的理清思路,找到問題所在,進而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這個世界上大多數時間你都在找「問題在哪」而不是「找到問題後怎麼解決」)所以說,你看的paper、寫的essay都不是白費的,或許多年以後你都忘了你寫的是啥或者寫的拙劣一B,這些知識是訓練你思維的一個途徑,它們會讓你變得更強大~

以上~


武林外傳裡面有一集就討論過讀書的作用,我到現在都記得。
李大嘴:「誒,你說你們讀書到底是為了啥呀。」
呂秀才:「你想聽真話還是假話」
李大嘴:「你就說吧,真的假的我分辨的出來」
呂秀才:「起初我讀書是為了功名,後來讀著讀著心裡就沒底了,那麼多書,衝動,衝動到後來吧,突然就反應過來了,怎麼說呢,就拿交朋友來說用的是心,他不是用學問,咱們讀書不是為了去炫耀,而是為了更好的溝通。」
郭芙蓉:「誒,他說的太複雜了,其實吧我覺得讀書就是為了明理只要把理論通了,這書讀不讀都無所謂的。」


經常聽人調侃,人丑就要多讀書!也有人開玩笑說,讀書是為了心平氣和地跟傻x說話。

小時候,讀書更多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表揚和讚賞,讓自己看起來更努力一些。天真地以為,讀書是一件有盡頭的事情,到頭來卻發現:書是讀不完的。

看到許多優秀的人都有自己推薦的書目,於是每當迷茫或是感到知識匱乏時,便會找一些書籍來讀,以掩蓋內心深處的焦慮。

既然讀過的書都會忘,那麼讀書對我們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

先說好,我們這裡討論的讀書指的是「學習」,而不是讀知音、故事會對吧?

讀書給我們大腦填充了許多知識,讓我們擺脫恐慌和愚昧,更加了解這個世界和我們自己。知道我是誰、從哪來、到哪去,知道了為什麼和怎麼辦。

不僅如此,讀書還訓練和開啟了我們的大腦,激發了許多潛在的能力。比如,讓大腦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和發散思維,學會反思與類比。

當我們讀的越來越多,會發現讀書成了一種習慣,一種生活必需品,它能帶來撫慰、帶來快樂、帶來充盈感和自信。

就像你問健身的人,健身是為了減肥嗎?他們會告訴你:「健身是一種生活方式。」

當然,讀書也一樣。

不過,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書是件很枯燥的事情,就像剛開始健身一樣枯燥,畢竟它的獎勵鏈條要更長一些。

那麼,讀書它究竟有什麼用?

01. 讓自己更平和看這個世界

每當我讀的書越來越多時,我就越能感覺到之前的愚昧。每當開啟一扇新領域的窗戶時,面對著浩瀚的知識海洋,你就能感知到自己的渺小。

不過你轉身在看那些還不知道這扇子窗戶存在的人,你的下行比較的優越感就來了。

是的,他們還在喝酵素對抗自由基;
是的,他們還在吃茄子綠豆來抗癌;
是的,他們還在討論著本周的星座運勢。

當你學了更多科學知識後,會覺得這很扯啊。可對於那些全然不懂的人來說,那真的就像是救命稻草。

記得某次幾個同事在聊星座,我也順便搭茬聊了起來。

我說:「小A,我說說你的性格,你看看準不準。」
她說:「好啊好啊。」
我說完,她驚訝地看著我說:「你們心理學還教星座啊?快給我算算我的運程。」

他們就願意聽我講些有的沒的,我要給他們講什麼是巴納姆效應,他們才懶得去聽!

當你真正了解更多的科學知識時,你會感到內心的平靜。

因為無論是那些可怕的癌症,還是那些美好的愛情,你知道他們是怎麼來的,怎麼沒的。你知道人們生活在一個概率中,你知道人們活在一個被物質決定的世界中。

你會看破那些帶有恐嚇的言論背後被利益驅使的動機,你會知道轉基因其實也沒什麼。

無論是人自己,還是人吃的東西,無一不是在幾百萬年的挑選和進化中轉基因得來的。要是基因沒有轉換,你指不定還是一條大魚,在太平洋的某個海溝里游弋。

你會知道更多的自變數和因變數的關係,是什麼影響了什麼。你也會知道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係沒那麼簡單,有哪些因素干涉了哪些影響。

所以那些把複雜的事實,壓縮成簡單的因為a所以b的邏輯鏈條,聽完你會笑笑。是的,他們忽悠不了你。

02. 一種享受的生活方式

雖然大家都是人,但彼此間卻很難理解。

很多人無法體會,為什麼有人吃飽了撐的去冒險攀登雪山?
很多人也不理解,為什麼一個人看書也那麼有意思?

但是和爬雪山、踢球、歌唱都不一樣,單單讀書本身,就幾乎能獲得別人親歷才有的體驗。

我們可以通過讀書,想像出在雪山什麼感覺,在荒野什麼感覺,航海什麼感覺,打獵什麼感覺。

有的人喜歡聽音樂,有的人喜歡踢足球,有的人喜歡讀書,這都是人們有樂趣的生活方式。

小學時我每到冬天都會感冒打針,而我又很怵針。

每次打針我都帶本讀者,然後翻到一篇短文默默讀著,這時候醫生再打針,我屁股上的肌肉就會很放鬆,也不會覺得很疼。

後來長大了,不用打針了,讀的書越來越多了,逐漸發現自己強烈的認知需求,喜歡幾乎所有我不知道的知識,哪怕有些並不實用。

是的,我又不是一輩子只讀一本書,幹嘛每本書都要很實用呢?

讀書越多,知識儲備越豐富,就越希望獲得更多知識。

就像越健身,越想擁有更完美的體型;越讀書,就越希望大腦儲備更多知識。

相對而言,讀書可能是上天補償給內向者的一個禮物。性格內向,不讀書做點啥呢?

讀書是一種情緒的沉浸,外向的人才堅持不下來一個人讀那麼多枯燥的書,畢竟還有更有吸引力的活動 — 社交。

03. 彌補智力的不足

很多人說讀書有什麼用,讀完也找不到工作。尤其是對於不夠聰明的人,這就是一次智商碾壓和篩選。

是的,但是你應該感謝,因為讀書的考試不僅是智力測驗(Intelligence test) ,還是成就測驗 (Achievement test)

它不僅測試了你的智力水平,還測了你過程中get到的知識技能,所以你可以用成就來彌補智力的不足。

雖然有的人因為聰明拿高分,而不夠聰明的你,還可以靠拚命刷題拿高分,反正拿到分就代表了更高的智力水平。

如果只是智力測驗(看誰腦子靈活不靈活),你可能根本沒有機會進入知識分子的圈子。

而且書讀的越深入,你會發現它越能掩蓋你自身的不足

我有個同事,大家覺得他是個書獃子,因為不善人際。
我敢說,他要是沒有學歷,去做一些沒有學歷門檻工作,很可能會失業,在哪家公司都過不了試用期。
但因為他是量子物理學博士,他所掌握的一些數學演算法和思維方式,可以讓他輕易擔任某個新技術研發公司的科學家。

但,讀得多和讀得好並不是一回事。只有在加以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閱讀,你才能更深入地掌握到精髓。

所以,讀書不僅僅是掌握知識的過程,也是運用知識進行思維開發的過程。

本科教育更多是面向基礎研究人員的培養,所以初入職場的應屆畢業生,跟一個高中都沒畢業的職場老手相比,並不一定有優勢。

就好比還沒有裝系統的pc機,計算能力輸給計算器。但裝好系統,它的運算速度就是計算器無法比擬的。

04. 擁有更多的人生選擇權

當你讀的書足夠多,你會發現你的人生選項越多。

你要知道,一個人的成功和富有,並不一定在於擁有多少財富和名望,而是擁有自尊和自主的能力。

今天我可以在一家公司擔任職員,如果哪天幹得不爽了,我可以隨時去大學做教授。正是這些選擇權,讓我們跟別人雖然在同樣的職位上,卻擁有著不同的地位。

有時我們去評判一個人,並不是他在做什麼,而是他可以做什麼。

一個北京某高校的博士,畢業已經28歲,單身大家覺得很正常,哪怕是女生。

但你要放在農村30歲還單身試試,多少跟你不相干的人在背後議論你:這麼大不結婚,肯定是有問題。而且,在小地方30歲還沒固定的工作方向,又會笑你一事無成了。

可是,為什麼30歲沒有固定方向,就一事無成了呢?

因為在四線城市和小縣城就是這樣啊。難道你還指望著通過跳槽獲得晉陞?你以為你活在大都市呢?

所以,讀的書越多,你的準備期和成熟期就可以逐漸延長,你的職業選擇方向也會更多,未來會有更多可能性。

你可以打工,還可以創業,如果能力出眾還可以去企業擔任高管。如果工作得不開心,你還可以回學校教書。

這是讀書給你帶來的可能性。

前段時間,張雪峰在「演說家」上的一席話說的很多人熱血沸騰,很多人跟他爭論。

其實,他說了一些實話。

對於那些本科起點低的同學,確實可以通過考研來獲得職業生涯的發展。而如果你們本科畢業直接去工作,起點可能低到讓你吃驚。

去年夏天我看了一檔新聞節目,說一個武漢的汽車類的職業技能學校為了提升學員的就業競爭力,希望政府能夠批准他們升本,以後就能直接發放本科學歷,提高學員競爭力了。

如果職業技能學校都升本了,那跟我國的學歷通脹比起來,M2也只能毛毛雨了。將來要讀不了個985本科,連修車都特么被人嫌棄。

讀書是個體對於環境的內化與順應的過程。只有不斷的學習,我們才有能力主動改變當下的自己,以更好地適應環境,達成最終的目標。

P.S. 本文首發於LinkedIn公眾號,如需轉載至微信公眾號,請私信作者獲取授權 (●"?"●)??

.


不是雞湯,很短的個人真實讀書經歷

6年前我的夢想:成為穿藍色工衣的工人

記得初中時我和同桌說好:畢業後,到東莞找個電子廠打工,一個月有2500元的收入,上班能穿著藍色工衣,下班能打《地下城與勇士》遊戲。多爽!

那時我們說定了,誰反悔誰是狗。

後來我反悔了,我去讀了大學。

他沒反悔在一間模具廠當雜工,工資2800塊一個月,不包吃。

這時我想,我為什麼要讀書?讀書有什麼用,即使我不讀書,我也照樣活得好好的,等賺錢有了資本,開一間炒粉店,收入照樣高。

所以讀書的都是傻逼。那年我17歲。

4年前我的夢想:去北京大學讀書

很自然,我不喜歡讀書,心裡討厭讀書。

但由於畢業後我年齡小,打工也沒人要。

當時剛好。一位至今我都感謝的親戚,他身價無數個億,學歷研究生。

他給我洗了一下腦,叫我去讀中專。

我想也好,反正待在家不知去哪,一拍腦袋就去廣州讀了中專。

那位親戚每月給我生活費,對我特照顧,記得他叮囑我最多的是:多看書,什麼書都好!

我當時心裡超羨慕那位親戚。他說起話來特別親切可人,讓人總能相信他的話!

我想,他真厲害,他真有文化啊,要是我也像他那樣就好了。

每次去他家做客,臨走前,他都會拍拍我的肩膀,遞給我一本書,說,這本喬布斯傳記蠻好看,借你看。

之後,我開始到圖書館借書,剛開始看文學名著,邊看邊瞌睡,一點都看不下去。

我就從報紙,雜誌,散文開始看起來。然後文學名著,然後入迷了,上專業課看,下課看,別人睡覺,我在廁所開燈看.....

有一次我記得特別清楚,看余華《活著》時,從中間開始流淚,心痛到看完一本書。我很感慨,原來書也能把我弄哭啊?

而當我讀了幾十本書之後,我的世界觀徹底改變了。

我開始思考人為什麼而活著?

我吃飯是為了什麼?我不吃飯又會咋樣?

總之是一些亂七八糟的問題。

我開始反省,觀察身邊的事物。

我發現身邊的同學喜歡玩手機,喜歡睡覺,喜歡打牌,喜歡喝酒,唯獨沒人喜歡讀書。

我找不到一個可以將我內心對這個世界的眾多見解訴說出來的人。

這時我很苦悶,我開始沉默,整天不喜歡說話。

我與中專這個群體格格不入,我想逃離這個群體......所以我要逃離這個群體......

突然有一天,在雜誌上看到一個消息:某某人通過一個國家獎,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

那天我就像發現一座驚天寶藏般無比幸福。

我站在9層樓高的教學樓,躥緊拳頭,昂頭挺胸,渾身充滿鬥志與希望。

心想著,我一定要,我一定要去北京大學讀書,去見識更多的東西,去和更厲害的人交談。

我當即回去研究,我到底有什麼樣的才能,能拿個國家獎,最後才能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呢?

我想了下,我中考數學才5分,智力是拼不過別人的了。

我從藝術開始選,音樂、繪畫、建築、文學、書法、雕塑......我發現我一樣都不會,我開始慌了。

但我還是硬著頭皮選了文學。

我充滿鬥志,我開始一天閱讀10小時以上的書,幻想著寫一本與海明威《老人與海》相媲美的的書,獲得文學獎,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

之後幾個月,我開始嘗試寫作,但寫不出來,再嘗試,還是寫不出來。

我焦慮,在理想面前顫抖,總覺得北京大學,那有我喜歡的環境和人,為什麼我就不能去北大讀,別人就可以去讀呢?但是,我就是寫不出來啊!

我心碎,失落、失望。

當人的慾望在現實中不能被滿足時,人往往會通過幻想去填滿。

於是,我整夜幻想著自己拿到了錄取通知書,站在北京大學的門口,拖著沉甸甸的行旅箱,和一群留學生邊說邊笑走進北大教室。於是,我得了抑鬱症。

最後我妥協了,不再希望被北京大學破格錄取,那些被破格錄取的人,是從小培養起來的,而我要在幾個月就跟上他們,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很快中專過了差不多兩年,即將出去實習。

我更焦慮,心想不能這樣下去了,我不想就這樣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我還想在學校,我要繼續讀書。

於是我打包所有東西,準備回老家重新讀高中,考上大學!

中專的同學和老師大吃一驚,包括那位親戚也不贊成我讀高中,說進入名牌大學的人都是學習基礎很好的。

你中考數學才5分,你不可能。

由於我那邊是廣東潮汕氛圍,有點宗族制的樣子,年輕人做什麼決定,三叔六姨的總參意見,他們全都反對我讀高中,理由是你不可能。

其中一個親戚諷刺我說:你從小腦子就笨,數學才5分,考大學,你這是痴人說夢,趕緊出去打工賺錢要緊。

我還是不想放棄,我不能因為別人的主觀意見,而不相信自己。

然後,精神上受到壓制,壓力過大,導致無度失眠。我回家休養了兩個月!

最後,我被迫放棄。

而幸運的是,中專剛好有一個制度可以考大學專科。

回到中專第二年,我狂補專業知識,參加技能培訓課,周末無休,最後考上了專科大學!簡稱大專。

那時我認為,一定要讀書,一定要去和更厲害的人在一起!那年我20歲!

兩年前我的夢想:繼續讀書

由於之前的積累,我陸陸續續讀了一百多本書,在大學順利當上文學社長。

帶領文學社幾十號學員,參加讀書,寫作,聯誼活動。我收穫了一份愛情。

但我在大學發現,我和身邊的人格格不入,簡直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在來大學之前,我認為老舊的建築,博學儒雅的老師,寫詩唱歌的大學生。

這些都是我腦海中的大學模樣。

而現實中,嘈雜的校園,新教學樓,老師都是年輕的,講完課就走,真聽不懂講的是什麼,都是笨蛋。

我想要輟學,離開這個環境,可我能去哪?我發現,讀書帶給我豐富,同時帶給我豐富的痛苦。

我辭去文學社長、宿舍長、團支書、辭去愛情。

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做愛,一個人發獃,很孤獨,但很美好

因為我在孤獨中,和讀書作伴。

畢業之後我感謝兩年大學時光,讓我獲得了很多知識和見解。

這時我想:我要繼續讀書,讀更多優秀的書籍,讓自己成為更優秀的人。

(保留的一張,看不清的前女友照片)

(分手前的預兆,寫給她的小詩)

現在我的夢想: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如今我畢業了,而我來到社會上,更加懂得知識的重要性。

我發現那些厲害的人,都有一段非常深沉的讀書史。

如果要成為厲害的人,一定要構建起自己的知識體系,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擺脫生活那太多表面的相似。

當然,我個人也從讀書經歷之中,獲得許多感悟。

現在我認為,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並投入生活,而不是脫離生活。

讀書會讓一個人過度固執,極端。對我們年輕人而言,很有可能毀滅自己。

還好,我和大多數人一樣,興許內心良善,不是為去推翻政權而讀書,不是為賺到一百萬而讀書,這些過度功利性的知識變現都很有可能讓自己毀之一旦。

從而走出來,我看到前方的路上依舊擁有燦爛的春天,和溫暖的陽光。

生活還在繼續,繼續讀書,不斷成長。

我們也要記得,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對了,如果你想讀一些書,卻不知讀什麼書,那麼可以關注下我的公眾號【 眾麥文藝 】,裡面有一些原創文章,和書籍書單的推薦,讓你不再不知看什麼書而煩惱,當然如果你想投稿,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給更多人,那就更好了。

---------生活在繼續,也會持續更新的-------------


想起來很多事情。。。。一點點說,就當自言自語。
。。。。。。。。。。。。。。。。。。。。。。。。。。。。。。。
大學時經同學推薦,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寫的挺好的,但是給我最多震撼的是作者的後記中的一段話:

很多人問,為什麼看歷史,很多人回答,以史為鑒。
現在我來告訴你,以史為鑒,是不可能的。
因為我發現,其實歷史沒有變化,技術變了,衣服變了,飲食變了,這都是外殼,裡面什麼都沒變化,還是幾千年前那一套,轉來轉去,該犯的錯誤還是要犯,該殺的人還是要殺,岳飛會死,袁崇煥會死,再過一千年,還是會死。
所有發生的,是因為它有發生的理由,能超越歷史的人,才叫以史為鑒,然而我們終究不能超越,因為我們自己的慾望和弱點。
所有的錯誤,我們都知道,然而終究改不掉。
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
順便說下,能超越歷史的人,還是有的,我們管這種人,叫做聖人。
因為看得歷史比較多,所以我這個人比較有歷史感,當然,這是文明的說法,粗點講,就是悲觀。
這並非開玩笑,我本人雖然經常幽默幽默,但對很多事情都很悲觀,因為我經常看歷史(就好比很多人看電視劇一樣),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劇結局,無一例外。
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而對我而言,只有幾頁,前一頁他很牛,後一頁就慫了。
王朝也是如此。
真沒意思,沒意思透了。
但我堅持幽默,是因為我明白,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自己都要充滿希望。

生老病死,就不用說了,在知乎上就有悼念程序員的話題,年輕有為的人突然就去了,一個和他沒有任何關係的人都會感到惋惜,但是同時身邊包括自己又在虛度光陰不懂珍惜生活,生命的美好,一個個錯誤每天都在重複上演。
到了應該獨當一面的年齡,卻還是碌碌無為。
思來想去,還是堅信,能活一次是最好的事情,去聽,看,做,去學習,去感受。
一輩子的時光,現在想想,真的太短暫了,很多事情都來不及。戀愛,結婚,生娃,工作,給父母養老。。。。。還有那個不是特別願意提起的:死亡。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以前的生活和學習有諸多悔恨,但是就像上面當年明月說的: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能做好當前,那就足夠了,但是錯誤,可能還是會發生。
也許,讀書,就是能讓人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多一分冷靜克制。
從別人的遭遇和感受中,結合自身,更加深入了解自己,了解之後雖然越發絕望,但內心也能平靜接受。
不接受又能怎樣呢?


看到這個問題我一開始挺震驚的,進入21世紀的今天居然還有人質疑讀書的作用。

看了幾個高票回答挺有感觸,自己也抒發一下感受。

我最早系統性地讀的一本書是小學五年級讀《水滸傳》,那時候知道了四大名著,去書店買了一套,《西遊記》我在一二年級就跟著奶奶反反覆復看了很多遍電視劇,所以拿起書來比較無感,興趣不起來。《三國演義》和《紅樓夢》都看了一點但是看不進去。《水滸傳》看的很快,看完還把電視劇版刷了一遍。

要說有什麼用?就是課上老師提到這部名著時不小心叫到我我可以滔滔不絕講個三百回合,然後台下同學羨慕吃驚的眼神。上了初中,我們那兒中考語文是有考水滸傳的,所以省下很多時間去讀這個大塊頭,考試遇到也比較順手。

這麼個小用處看起來著實不起眼。但是卻培養了我的閱讀興趣,我之後找了很多書來看。《三國演義》看了好多遍,年少時看到的是打打殺殺的兄弟情、仗劍天涯的豪邁,長大後細細思考看到的是為人處世的哲學、官場的黑暗、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等,這簡直就是中國社會的縮影。

之後看村上春樹、東野圭吾、馬爾克斯、斯蒂芬金、海明威、菲茨傑拉德等外國作家。

從來沒有什麼書單給我參考,就是順藤摸瓜讀下去。

比如看村上的時候,他說自己翻譯了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我因為喜歡村上,我相信他的品味,我也去看了蓋茨比。村上說閱讀原版比較好,於是我又去把原版書找來看,看的時候很艱苦,因為都是英文,那時候辭彙量也不大,但是情節好看,硬著頭皮看下去,不懂就查。看完小說版之後電影版也出來了,去看了小李子演的蓋茨比,看完真心覺得電影不如小說,但是喜歡上小李子了,然後豆瓣上找他的電影,下載了來看。後來還喜歡上爵士樂了,村上一句「月光很皎潔,我把房間的燈關了,倒在沙發上,聽Bill Evans的鋼琴曲」把我迷住了,出於好奇心我打開網易雲,也開始聽Bill Evans 的爵士。

這個過程是非常享受的。要說有什麼用?當然是潛移默化的了:

  • 閱讀量加大:看了不少村上喜歡的書
  • 興趣愛好多了:喜歡上了爵士樂
  • 英語能力明顯提高了:面不改色讀英文原版書
  • 提高了電影鑒賞能力:很多電影改編自小說,會去欣賞、批判
  • 朋友說我變得更有趣了:因為知道的多,社交場合能隨機應變、對答如流
  • 因為上一條,朋友也變多了(有趣的朋友)

這僅僅是讀村上春樹的小說就能收穫到這麼多好處。更何況博覽群書呢?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英國)培根

有個朋友解釋她為什麼業餘看地質學的專業書:

從此以後,看到自然風光,除了欣賞美,我還知道了石頭們沉默的歷史。

正如這題下的高票答主 @洛神 的結尾:

世界原本是扁平的,所有一切都是代號。可是當我們閱讀,知道了這朵花背後的花海有著千年的歷史,這滴水的背後凝聚著汪洋大海。海里有億萬無窮的游魚和探險者的骸骨。這個世界將不再是冰冷的扁平的代號,他有了寬度,有了深度,有了溫度,也有了表情。

說白了,讀書使人更深刻,這也是區別於動物的一大特徵。

有一句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缺一不可。

周遊全國,環遊世界,走到一個地方,關於它的歷史、人文一概不知,全靠導遊講解,或許能得到一點點淺顯的知識。但是這個遊玩過程本身就減少了很對樂趣。去羅馬,走在悠久的石板路上,你內心不會有那種神聖感啊;去巴黎,路過莎士比亞書店,你不明白為什麼有這麼多美國人,你不知道曾經海明威來過,你不知道曾經巴黎為什麼被譽為流動的盛宴,莎士比亞書店在你眼裡真就是一家平凡的書店;和朋友去看展覽,你看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內心毫無波動,就好像這是一幅極其普通的畫,你腦海里不會浮現當年二戰時西班牙淪陷時身在巴黎的畢加索的歇斯底里和義憤填膺。

當然了,只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也是不行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但是沒有「紙上得來「,哪來「終覺淺」?

  • 讀書給人希望,是心靈的寄託,是避難所

豆瓣排名第一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這麼多年了,仍然經久不衰。

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安迪。有人看到安迪的堅持、希望、自由、信念,我也看到了。

但是為什麼同在監獄裡,眾多囚徒中只有安迪有這樣的執著的信念?

說白了,還是有文化跟沒文化的區別。

當安迪不顧一切地在監獄的喇叭里放《費加羅的婚禮》時,鏡頭緩緩划過正在廣場上放風的犯人們和獄警。他們叫人感動地靜利當地,拋卻所有憤懣、狠毒和怨懟,沐浴著我從未有過的自由的陽光。莫扎特的樂聲鋪灑在這些人身上,來自世俗的美妙樂符似乎將他們都濯洗得純凈無比。

安迪違規,鎖上典獄長的房門,播放音樂「費加羅的婚禮」,任憑典獄長威脅也無動於衷。

因為違規被監獄長關在封閉的小黑屋裡,老布問他:不就是一首歌,你值得嗎?安迪回答:

這是我最舒服的兩周。有莫扎特陪我在腦中,在心底音樂之美是奪不走的,你沒體會過嗎?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這跟讀書有什麼關係?

恰恰相反,我認為如果沒有讀書帶來的知識的洗滌就不會有對自由追求的這般堅定。

監獄裡的其他人不想要自由嗎?那為什麼他們沒有像安迪這樣?說白了還是知識上的差距。

這個知識,不是單指某項專科、具體的知識,而是指你對於周遭事物的認真感知。

即使身處獄中,你仍然會懷著激動的心情去享受莫扎特,仍然能在圖書館裡、在暗無天日的監獄裡對知識、自由靈魂的追求。

也只有知識,才能使你在逆境中達成自救。

影片中,安迪通讀了《基督山伯爵》,並巧妙搭配了法學、金融學、地質學、氣象學、心理學等知識,靈活處理與看守的關係發展,才終於在長久的沉寂中爆發越獄。

讀書給人知識給人希望。你可知,二三十年前,食指的一首《相信未來》給了多少人鼓舞?這種鼓舞不是物質上的,是心靈上的,給人振奮、給人希望。是一種信念,能夠在你絕望時支撐你活下去。

  • 讀書能促使你成為有趣的靈魂、找到有趣的靈魂。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讀書多的人比較冷漠、看不起周圍人?」

魯迅解釋的很精闢: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為什麼讀書多的人不願意與你講話?為什麼好朋友漸行漸遠?

三觀不同罷了,聊不下去了。

為什麼《美女與野獸》中要設計貝爾和野獸對話莎士比亞這一環節?

@曾加 在「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道理中」有一句:

不要因為寂寞而降低擇偶標準,要相信,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

深以為然。

法國電影《刺蝟的優雅》講述的是一個看似肥胖醜陋的門房與新來的日本鄰居小津格郎相遇的故事。雖然結局有點奇怪但這個故事闡述了什麼叫有趣的靈魂終會相遇。

余傑《香草山》講述的是一個北大學子與一個工作後的女子因書相遇的故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他們紙質通信,聊文學聊民生,雖然全書看起來還挺枯燥的,但是詮釋了羅素那句話: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而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

我家算不上什麼書香門第,但我自幼廣泛涉獵,一直堅持讀書。讀書帶給我的樂趣和作用三言兩語道不完,希望我寫的這些能給不想讀書的人一點讀書的慾望。

最後,用北島的一句話來總結全文吧: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 關於愛情, 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不會多看一眼殘疾人吧……


剛放學的路上,看見一個O型腿特別嚴重的同學,提著書包,一拐一拐的走遠……


就我自己閱歷來說……


在大學,讀書的殘疾人挺少的……
屈指可數也不為過……


想來以前對待殘疾人,一直保持一種異樣的眼光……很好奇的盯著他們……沒錯……是盯著……


現在而言,多半不會再去以異樣眼光看待他們,或者來說,根本就不會多看一眼,他們本就是普通人,和我們一樣普通,放在人群里,誰也不會多看一眼……


對待他們,其實不必多生悲憫……
我們以一種正常的態度對待他們,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尊重……


對我而言,這就是讀書教會我的……


對他而言,其實,人群里中走過,別人怎麼看,都不在意,蹣跚走過,到底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他都明白,這就是讀書對他的作用……


我在想我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別人的時候,我的心是不是殘疾的……


——————————————————————————————————————————————————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升學。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升華。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考試。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考量。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消遣,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消費。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排名。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排異。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視野。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視角。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格調。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格局。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博學。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博弈。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理解。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理念。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進步。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進退。

上學的時候,讀書是為了讀書。
工作的時候,讀書是為了讀輸。

初能望文生義,死記硬背,可小成。
進能變通運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終能深入淺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青島約讀書房閱讀課程教師怒答。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說的有很多。畢竟我的職業就是引導孩子進行名著閱讀。我的學生里有小學生、中學生,在親子讀書會中我也指導過成年人。

所以面對這樣一個比較籠統、涉及領域也比較廣的問題,我認為我們在回答時應具備更廣闊的視野。

我教書的這所學校,青島約讀書房,很多人在看到「閱讀」相關的項目之前先看到我們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確實如此。有人說中國的教育資源的分配是不公平的,而教育培訓機構的作用就是彌補教育資源的不公平。這點我是不贊同的。教育不公平是客觀存在的現象,要說能夠扭轉一種社會現狀,我們萬萬不敢當。

我們只不過是讓孩子在一種不公平的環境里,從受害者變成受益者罷了。

這也是我回答這個問題的切入點。

讀書是有門檻的,而且這種門檻很難用金錢、時間和智商等因素來衡量。有的書籍致力普及和推廣,其本身就帶有通俗易懂的特點,不存在閱讀的障礙。但象牙塔上的經典也有的——這類書籍不僅讓很多讀者望而卻步,還成為讀者與讀者之間區分的界線。

「玩個遊戲還能玩出優越感來了。」這種心態在讀書的圈子裡也是存在的。只不過讀書自古以來就是件高大上的事,所以會更加冠冕堂皇、心安理得。

既然有區分、有等級,就會孕育出特權與層次。

我們常說學生與學生的區別在於環境(是否名校、是否快班……)、比賽(奧賽、MUN……)、經歷(志願者、海外經歷……)。其實在知識量、人生際遇相似的學生中間,也會通過某些方式量化出一個「社交」等級來。現在似乎是興趣特長、業餘愛好,但隨著全民閱讀的推廣,讀書將會成為其中的一項。

更進一步,未來會以某一代學生為基礎構建出一個階層。他們在走入社會時以讀書的質與量為人脈的基礎,並且隨著該階層的擴大和深化,「讀書」將成為一種稀缺的商品。如果一個不愛讀書的人想進入到這個階層中,那麼他可能要花昂貴的價格去「買」(某種意義上,這個引號可以不加)。

讀書有什麼用?

學校里定檔次,社會上定階層。

我致力於讓那一天到來時,我的學生有迎頭而上的資本。


我曾經深信「讀書無用」!

我大學畢業後就進了三線小城市的體制內單位。然後我發現,在我單位,讀書完全沒用!無論你學歷多高,技術多好,能力多強,最後升職加薪的好事,一定是屬於那些關係戶的。

我一初中同學,我們在同一單位,她沒上大學,中專畢業後就工作了。四年後,我大學畢業,我們成了同事。再過兩年,我們局長退休了,新局長到任,一紙調令,她直升局長秘書。這事事前沒人知道,等她忽然有一天沒來上班,我們才知道她升職了,再後來我們又知道新局長是她爸爸的老戰友。

我單位上還有位老龔,83屆本科畢業生,沉默寡言,不善交際,但業務能力極強,那個年代的大學生,絕不含糊的。他是單位里由上至下都公認的技術骨幹,而他也就一直在基層默默干到快退休。我每次遇到他,我都會恭敬地跟他打個招呼,然後看著他轉身離去微駝的背影,花白的頭髮,我為他,也為我自己的未來感到黯然。

所以,在我這個單位,讀書有用嗎?你不需要讀書,你需要的是能夠察言觀色,見風使舵,討得領導歡心;你需要的是能夠絞盡腦汁,費盡心機去尋找一個大靠山。

可是現在,我認為讀書很有用!讀書無用,只說明你讀的書沒用上而已。

在我身處的環境,讀書沒有市場,所以我要跳出這個環境,到一個更廣袤更公平的市場中去尋找機會,而這個市場也一定會為你的勤奮,為你的天賦,為你的實力,給出一個相對公平的價格。

小L是我曾經的同事。他不是本市人,他選擇我這個單位是因為他女朋友在本市讀研究生。小L一來上班,就表現出與單位上其他同齡人的巨大差異。他上班工作認真,下班回到單身宿舍還勤奮讀書,他的床頭全是業務書,而他的室友們都處在熬夜打遊戲,上班打瞌睡的狀態中。

小L的勤奮自然深得領導喜歡,領導有什麼工作都交給他去做。小L勤學多干,不出一年,他的業務能力就出類拔萃了,超過了很多工作多年的老同事。小L後來貸款買了一套小商品房,看樣子是準備和女朋友在本市落地生根,長相廝守了。

可是一年後,小L辭職去深圳了。原因是他參加了單位的一次選拔幹部的公開競聘,結果落選了。在大家眼裡,他的落選毫無懸念,因為最後聘上的是G,G的爸爸是局裡的處長。然後小L就辭職了,他的辭職讓我們每個人私底下都感到出了口惡氣。

小L遞交辭職申請後,按勞動法規定,需在本單位再工作一個月,才能離開。在這最後一個月里,領導都不好意思叫他幹活了。可是小L依然那麼勤奮踏實,搶著把活給幹了。這深深觸動了我,我深信這樣勤奮優秀的人,一定會有光明的前景,否則,這個社會就真叫人絕望了。

小L走了,我們從他的前室友那聽說他混得不錯,他跳了兩次槽,工資一次比一次高。去年年底他回來把房子賣了,準備把女朋友接到深圳完婚。他的女朋友此時已經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她毅然辭去這份眾人眼熱的工作,跟隨男友去了深圳。

誰能說讀書無用呢?小L敢於跳脫原有的環境,敢於到更大的世界中去實現自己的價值,是因為他有這個能力,是因為他從未懈怠,一直勤讀多干,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能,才能獲得當下的成功。

沒人有能力改變環境,而環境也沒義務為你改變。或者你適應環境,或者你抽身走人。一切抱怨,哀傷,憤怒都沒有價值,這個遊戲規則就是這樣。

我反躬自省,我已經浪費了太多時間去憤怒,去抱怨,去做這些完全無用的事。現在,我安靜下來,我開始讀書,像小L一樣潛心培養我的技能。讀書讓我從一個撒潑打滾、不懂事的小丫頭,變成獨立成熟,懂得理性思考的小女人。

我曾經感到浮躁、無助、迷茫、憤怒;我覺得自己身處黑暗,沒有希望;我覺得我的夢想沒有翅膀,生命已經死去,現在讀書為我構建一個光明,希望的世界,那些賢者達人,那些比我聰明,比我成功的人在黑暗中為我點燃一盞燈,指明我前進的方向。

我明白每個人人生軌跡不同,我不太可能複製小L的成功。讀書讓我脫離原先混沌的狀態,我終於明白我想成為怎樣的人,我可以成為怎樣的人,我該如何成為我想成為的那個人。 雖然我知道一切都不容易,但是馬上開始,不要放棄,是每個人人生里最好的選擇。

讀書有用嗎?當你做到學以致用,沒什麼比讀書更有用!


-------------------------------分 割 線-----------------------------

很多人留言,反駁我的觀點,他們的觀點就是:學習,增長專業技能這些事不算讀書。

我實在無法苟同他們的觀點,我們不能把讀書這件事理解得如此狹隘。

我的觀點是:讀書為你燃一盞燈(你的認知),為你照亮這個世界,燈有多亮,你的世界就有多大;讀書為你鑄一柄劍(你的專業技能),助你在這個世界屹立,劍有多鋒利,你就有多強。

為什麼增長技能不算讀書?我認為增長技能是讀書的第一功能。每一個人,只能當他依靠自己的實力,在社會上安身立命之後,才能有資格去談什麼讀書怡情,陶冶情操。

魯迅對孔乙己極盡嘲諷,就是因為他窮困潦倒,只會空談學問。窮困甚至扭曲了孔乙己的價值觀,他理直氣壯地說:」讀書人偷書怎能算偷?「

讀書沒那麼神聖,讀書人偷書就是偷,讀書人不能實現經濟獨立,就是窩囊廢,無論他讀了多少書!

為什麼增長技能不算讀書?

埃隆馬斯克開創X-SPACE之後,他整天呆在公司,研讀專業資料,鑽研航天技術。他這不算讀書?難道馬斯克非得去讀點社科文學類的書籍,才算讀書?才算光榮正確?

我不知道馬斯克的閱讀習慣,但我知道他的可回收火箭,無人駕駛汽車,都非常牛逼。我知道他在改變這個世界,我知道他這些成就與那些社科文學類的書籍無關。

每個人不一定非要博覽群書,他可以只專心做他那個領域內的極客,並憑藉他的專業成就,獲得他應得的財富和聲望。

靠讀書怡情遣性,改變自我;靠讀書增長技能,改變世界。

二者可以並存,可以擇一,但絕不相悖!


-

關於文學閱讀,我打幾個比方。

第一個比方:戀愛。

可以想像一個圖書館,書和書靜靜安放在書架上,按照在圖書館裡看到的排序方法編號。沒有人來圖書館,書上面就落滿了一層灰。這些靜默美麗的生命是死物。沒有人翻閱他們,他們就只能靜靜沉睡。人和書的關係,就像是戀愛。不是所有的書都適合這個人,但他總是在找這本書。只有一個愛人的來臨,才能賦予彼此以感動和生命,在沒有遇到它以前,生活總顯得死氣沉沉。書和人在邂逅,你愛上一個,改變了自我。它又離開你,繼續沉睡,等待下一個讀者。讀者讓書籍鮮活,書籍給讀者感動。

文學經常提及的互文性也要由此發生。經由讀者,書和書之間才能發生關聯,彼此不相關的事物才能應和著歌唱。每本書都是孤立的存在,讀者把不同的隱喻聯繫起來。昨天刷微博看到臧棣老師說,經典化產生於閱讀,深以為然。

第二個比方:謀殺。

想像書是一隻美麗的蝴蝶。看到美麗的事物,人總想據為己有。閱讀就是要殺死它,把它做成標本。讀者對書籍的介入包含著暴力。閱讀的行為都是讀者的不請自來。他們粗暴地闖入文本,把美麗的事物據為己有。暴力和暴力之間沒有好壞之別,只有殺人手法的區別。

書是無法永遠被一個人據為己有。按照拉康的說法,能指自由。佔有美麗的人以為自己可以永遠據有它,但它總是會逃離人,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當你不去理睬這本書,這本書就與你無關了,它會等待下一個讀者。要對人和書短暫的相處加以珍惜。

第三個比方:治療。

這可能是現代主義以來的母題。每個現代人身上都會有很多很多的社會身份。這些身份代表著社會關係對這個人的牽引。他的內在有著身份的張力,隨時隨地會被他人帶來的引力撕碎。現實和理想,自我和他人之間存在衝突。慾望總被現實挫敗轉向自身,受困於現實的人總需要做夢。半真半假,如夢似幻。

很久以前讀加繆的西西弗斯神話,記得裡面的序言引了品達的頌歌,大意是我的靈魂不求永生,只求窮盡一切可能。這是我從閱讀里得到的。人的生命很有限,閱讀能夠給我提供自己的生活以外的體驗,有點類似角色扮演。自我有限,就代入書籍人物的視角去看待世界,多嘗試一種生活。一個人的生活單調,複數就有迴響。人進入書本不能改變人物在書籍里的命運和結局,但以不同視角看待事物就能多些理解,培養點同理心。一己之見反倒顯得不重要,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孤獨中。

閱讀作為一種關乎自身反思的行為,很少受到利害衝突的影響,人在閱讀的時候面對的總是自己。他可以躲開現實張力在閱讀中完成自我整合,沉浸在自我中進行反思,協調真實與夢想,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


我給你們講一個我爺爺的故事吧。

背景:

爺爺是他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學醫,畢業後當了幾年醫生。後來因為他入黨比較早,爺爺得到機會和其他國家的醫生交流了幾次。當時的人都有些自大,雖然中國那時候發展不怎麼樣,總覺得中國人要拯救世界。然後我爺爺陰差陽錯去了一次日本,發現一直看不起的「小日本」在醫療上比我國發達得多,按他自己的話說叫做「我當醫生,和我去的國家一比,我們國家的醫生簡直不拿病人當人看。」(指當時醫療不發達,器械、藥品,理論知識都跟不上。)

然後他越想越鬧心,於是毅然決然回學校旁聽了一年,轉了獸醫。(他說:我不想禍害人了,覺得造孽,治治動物還對得起良心。)

因為他本身就很早入黨,後來的職位越做越偏向公務員,專業知識的部分越來越少。以至於我小時候只知道爺爺是「當官的」,管的是金融方面多一些。

事例一

兩年前的夏天,我奶奶突發急病,左側肋骨下疼痛,查了幾個醫院不敢給治。奶奶疼的流眼淚,渾身冒冷汗,嘴裡不停啊啊的叫,疼到嘔吐。還好我爸當時在爺爺家,開車去了個大城市。然並卵,做了幾個化驗後,因為老年病無法確診,醫院根本不讓住院。還是我和我爸四處找醫院工作的朋友,才在急診科安排了個床位。

安排床位也沒用,也就是輸點生理鹽水,營養液和消炎藥。

我現在回想起這件事還覺得人生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色彩。

然後我爺爺努力的去和醫生溝通,商量這有可能是什麼病。醫生在第二天,還弄了幾個醫生開了個會,覺得是病A(對不起我一個學計算機的真的記不住名字了)。病A需要動一個不小的手術,考慮到我奶奶身體不適很好,正在讓我爺爺或我爸爸做決定。

我爺爺坐在病床邊上想了想,告訴我「孫女,你給我在百度上查一查這病。」

我查了,把上面的字年給他聽,各種術語。他想了想,又讓我查了幾個術語。然後他說「不對啊,這病描述和你奶奶不一樣啊。」

然後他又去找醫生談,我還想攔著他,覺得醫生術業有專攻,我爺爺一個學金融的不要去填麻煩了。結果我爸告訴我「爺爺大學是學醫噠,你別搗亂。」

後來我爺爺又讓我查了幾個病,最終他自己確定了一個,醫生覺得他說得非常對,按他說得病開了葯,做了個小手術,我奶奶就神奇的好了。

我只想說神奇。

真的,我就在想我爺爺當年要是沒學醫,我奶奶現在還有命沒有。

事例二

我奶奶是阿茨海默症患者,俗稱老年痴呆。每次爺爺帶奶奶去看醫生,爺爺都會拿著醫生新開的葯的說明書讀半天,在用上次的病例對比一下,然後悄悄抹眼淚。

然後我爺爺去買了個類似kindle的電子書。(我說類似是因為,我估計我爺爺買的是盜版...這種電子產品他分不清正版盜版的。)

是的你沒看錯,kindle。(具體是哪個牌子我不知道,畢竟我很久沒回國了。)

為什麼不去買書呢?因為爺爺年紀大了,眼神不好,讀不了那些紙質書,但是他買的kindle是可以調節字體大小的。

然後他每天在上面讀阿茨海默症相關知識,了解了一些之後就去和醫生護士聊天。

事例三

我出國後,爺爺突然意識到有一個神奇的東西,叫做微信,可以免費打電話發簡訊。

於是爺爺去給自己買了個ipad mini(一年多以前的事了),又給家裡安裝了wifi。(在他發現ipad也可以下載app,替代kindle的時候,我爺爺自責了好久,覺得自己浪費錢了。)

然後他教會了自己用微信。

不論是發文字消息,發語音(雖然他每段語音之前都先靜音很久,再開始說話,就怕自己前面的話錄不進去),打語音、視頻電話。

他微信名剛開始叫他自己本名,但是後來又擔心網上的騙子,改成了「酷爺」。(這是我表妹的功勞)

還學會了自拍。

別問我為什麼知道他學會了自拍。

因為他把自己的自拍設置成了聊天背景。

他還會截屏。

還會錄音。

每次別人表示驚訝,他都會瀟洒的說「這算啥,還能有當年大學的課難?」

對了他還沒開始表情包,我衷心希望他不要學會,表情包你不要教壞我爺爺。

事例四

有了微信,難免開始轉發那些「養生小知識」,「讀了這十句話,男人沉默女人流淚」......

在我媽還在轉發:「莫言說,朋友就像鮮花」的時候,我爺爺自己發現了那些文章都是垃圾。

爺爺說:「那些養生知識,我去查書了,也不對啊。還有那些人生道理什麼的,我看翻來覆去也就那幾句話啊。一會兒馬雲說的,一會兒尼姑說的,那就是騙子!」

事例五

爺爺的日常就是早起,拉著奶奶早期,溜達去早市吃頓早飯,回來的路上商量著中午吃什麼,邊商量邊買菜。保姆發現自己不用買菜還不用決定每天做什麼菜還挺開心的。

上午和那幾個退休幹部去釣釣魚,打打麻將。

中午回來吃飯,看著我奶奶吃藥。

下午學習,看新聞,補醫學知識,偶爾帶我奶奶去看醫生。

晚上再督促我奶奶吃藥,陪我奶奶去跳廣場舞。

還要負責趕走和我奶奶說話或跳舞的老頭。

爺爺和我說他們廣場舞跳得多帶勁兒(帶勁兒:東北好,表示「好」的意思)的時候,還補充了一句,「剛開始那音樂聲放的特別大,出了廣場都聽得見,我這一想,不是擾民嗎,就去找放音樂那人說。我就發現那人耳朵有點背,我就說那我負責放音樂吧,那人還挺高興。我還特意研究過,音樂多大聲合適。」

事例六

我小學六年級的一天,不知道怎麼聊到那裡,就說了句「我以後才不要孩子。」(我現在成年了,仍然是丁克的想法。)

我爺爺的第一反應「人的一輩子不就是為了孩子活的嗎?」

我說「我就是怕我一輩子活不出自己來,只能為了孩子活,所以才不要孩子。」

爺爺沉思了一會兒,「也是啊,人不都得為自己活嗎?那你自己決定吧。」

過了一會兒他又問我「現在年輕人都這麼想嗎?你不要孩子,以後找得著對象嗎?」

又自言自語「沒事,我孫女還怕找不著對象?」

然後對我說「你以後千萬別為了找個對象就要孩子啊。」

事例七

一年前的一次聊天,爺爺生氣的對我說「孫女兒啊,我申請了個微博!裡面的人都什麼亂七八糟的!明星捐錢還有人罵捐的少,有能耐自己捐個幾十萬幾百萬去啊!」

我「爺爺您消氣,現在一般人都知道這麼做不對,我們管這叫逼捐。」

爺爺「這就是道德綁架!」

是的,我爺爺原話,道德綁架。

事例八

前天,我爺爺突然發微信問我「孫女啊,你知道倍力優白藜蘆醇嗎?」

我還真不知道,但是我看著「倍力優」這公司名就覺得有點要不好。果然,一查,不知道那個角落裡攢出來的傳說中的欺騙中老年的保健品。

我就很奇怪,我爺爺一個大學學醫的,現在還天天讀書學習,怎麼能被這種人騙。

同時又很擔心,爺爺是家裡醫學知識巔峰,他要是淪陷了,誰講道理講的過他。而且白藜蘆醇賣的還蠻貴,吃一年大概要將近5萬,我爺爺還是知道美國保健品好,才來問我的。

我趕緊聯繫我爸「爺爺要我幫他買假藥!」

我爸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爺爺那麼厲害,怎麼能買假藥呢。」

我就很無語,我爸這個豬隊友。

然後我就和我爺爺解釋:「來,我們去查百度百科,白藜蘆醇這個東西。」

百度百科寫的是

白藜蘆醇是多酚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花生[1] 、葡萄(紅葡萄酒)、虎杖、桑椹等植物。白藜蘆醇是一種生物性很強的天然多酚類物質,又稱為芪三酚,是腫瘤的化學預防劑,也是對降低血小板聚集,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的化學預防劑。美國農業部的研究結果表明,花生紅衣與仁中也含有相當多的白藜蘆醇。
2014年,科學家對人體攝入白藜蘆醇的水平及各種慢性病導致的總死亡率進行研究分析,結果發現,膳食攝入白藜蘆醇和長壽、炎症、癌症和心血管健康並沒有明顯相關性。所以,綜合來看目前並沒有足夠證據認為白藜蘆醇對人體有好處
「現階段,科學界對白藜蘆醇還缺乏足夠的了解,既無法保證它有益,也無法證明有害。與其通過保健品來追求白藜蘆醇的某些效果,還不如直接吃葡萄這樣的水果,還可以獲取更豐富的營養。」邊原建議。

我爺爺表示「現在誰不知道百度騙人啊!醫學成果的事怎麼能信百度呢!」

「爺爺...那你信谷歌嗎?」

我爺爺表示「你先給我年年穀歌上寫了什麼,我再決定。」

我給我爺爺口頭翻譯了一下,基本也就是那些,可能延長壽命,但沒有足夠證據,可能抗衰老,但沒有足夠證據,可能增強抵抗力,但沒有足夠證據...

我爺爺表示「那孫女你再幫我查一查吧。」


我很慌。我在知乎上搜索了一下,老人沉迷煉丹,的相關信息,默默決定持久抗戰,但又怕我爺爺退休金多,他和我聊的不開心,轉頭自己買假藥去。

然後我查到一篇論文,講的是「已證明白藜蘆醇每日攝取量不能超過 200mg, 超過的話吸收效果不好。」

我以此為論點,告訴爺爺「給你推銷白藜蘆醇的不是什麼好人,你看他讓你每天吃多少?超過200mg就是貪你的錢。」

爺爺讓我把論文發了過去,自己直譯我標出的結論段,認同了我的說法。


雖然他不信任倍力優了,但他仍舊在問「美國有沒有什麼正規保健品公司賣這個啊?你幫我買點正規的唄。」

美國...還真有。

我很無奈,都說了白藜蘆醇這東西各種沒有證據證明,你怎麼還盯住它不放了呢?

「爺爺,你身體也挺好的,幹什麼非要吃保健品。」

然後我爺爺說「不是我吃,給你奶奶吃。現在緩解阿茨海默症的葯只有乙醯膽鹼...(我記不住了)和NM...(也記不住了),這兩種葯都只有醫生能開,那我們就聽醫生的話。個人現在只能吃點抗氧化的保健品唄,我給你奶奶也幫不上別的忙了。我給她吃維生素E了,效果也不好。」 (我們是視頻聊天的,我爺爺真是特別流暢說出那些術語)

我查了查,說「目前經過檢驗的效果最好的抗氧化成分是蝦青素。」

「是嗎?」

「我不確定,我一會兒多查查。」

「行,那我也查一查。那你買點蝦青素回來吧,白藜蘆醇不用買了。」


這樣就解決了???我連陪爺爺看「老有所依」的電視劇的準備都做好了!這樣就解決了???

事例九

我是個同性戀,我爸媽知道這件事,但我覺得沒必要讓老一輩的知道。

但我爺爺常常關心一下我的戀愛狀態,畢竟他和我奶奶的婚姻過於成功,生活過於幸福,讓我爺爺四處傳播他的戀愛和婚姻理論。

因為我爺爺講道理,(比如我對他說「戀愛中希望女朋友是小女人的男性,骨子裡太自卑,覺得自己配不上好女性,要不然也可能是戀童癖」,他就點頭說「也對,但是女方還是要給男方留面子,當然男的也得給你留面子。」)所以我也不覺得這件事很煩。

今天我爺爺又在視頻通話結尾關心了一下我。我就覺得,不能讓爺爺一直以為我沒談過戀愛,裝純這件事太難了,於是虛構說「最近在和一個人約會。」

爺爺問「中國的美國的啊。」

我「美國的。白人。」

爺爺「啊,會說中國話嗎?」

「不會。」

「多高啊。」

「比我高點。」

「好看嗎?欸是不是白人都挺好看啊。」

「嗯,特別好看。」

「嗯,那就行。你們互相遷就點,差不多的時候給爺爺看看。」

然後我爺爺轉頭就去問我爸「孫女要談戀愛了你知道嗎?跟個美國人!」

我爸「啊?????」

然後,我爸這個豬隊友,就替我跟我爺爺出了個櫃

我爺爺沉默了一下,據我爸說,我爺爺的第一反應是「啊,怪不得她小時候不愛玩娃娃。」後來又說「同性戀啊,當年聽說過,到了一些國家也見過。現在不是說同性戀是正常的嗎?孫女以後說不結婚不生孩子是因為這件事嗎?」

我爸說「不是吧,她不是去美國了嗎,美國同性戀能結婚,也能養小孩。她就是不喜歡養孩子。」

然後我爺爺給我發了條微信語音,大意說「你不結婚就算了吧,就是你得對你對象好點,不結婚對象跑了的話別人都沒法勸。不養孩子也行,養孩子的錢拿著自己吃好喝好,有剩下的就幫幫別的有孩子的人。你也別怕你不結婚就養不了孩子,我和你爸可能去不了美國幫你帶孩子,但財力上都沒問題。」

我正聽著語音,我爸著急的告訴我「你爺爺知道你是同性戀的事了,一會兒他要是罵你,你別和他頂嘴啊。」

我說,好。

然而我爸媽知道我是les第一反應是什麼呢?「這女兒哪裡養錯了?這女兒白養了?別人知道的話好丟臉的。」

事例十

開玩笑的,沒有事例十。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呢?

用處大概就是:你一輩子都在學新知識,接受新想法的狀態下。

而這個通情達理的狀態,太有用了。


更新:

有人回復說:同性戀很可惜 沒有孩子的人晚年可能會出問題

我覺得這人又蠢又壞(既沒智商又沒請商)

沒智商是因為:首先 同性戀可以領養 異性戀可以丁克 這種把異性戀等同於繁殖戀的人真的很蠢

其次 就算你看見了我要做丁克 請問我這篇文章是「我不想要孩子請問怎麼辦,會有什麼後果」嗎?我用了這麼多字寫我爺爺多厲害 你回復居然是我不要孩子我怎麼樣?你這個虎跳一樣的思維需要治療

沒情商是因為:他本意是想要表達關心嘛 這個我懂

但是你關心我關心的讓我鬧心,這不是情商低是什麼?你關心我有個卵用 你說話讓我不舒服 我為什麼要管你出發點是好是壞 你又不是我孫子 我也不是你爺爺

其次 很多人覺得我說同性戀可惜,不算冒犯同性戀欸?

可惜別人是要有資本的 你首先要比別人過得好 你可能比我過得好 但是你不可能比所有同性戀過得好 憑你們?可惜我們?我倒是很可憐你這種蜜汁優越感

第三 告訴我要小心沒孩子以後的問題可以,但是有兩個前提

1. 你要麼在相關問題下發言

2. 你要麼是我親人朋友

只有我求助,別人才有資格給我議,只有我的親人朋友,了解我,才有資格告訴我怎麼生活。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吧?別的人都只有四個字:關你毛事。

第四 如果你覺得這些話只是事實不算冒犯同性戀 我來給你一個異性戀版本

異性戀也很可惜啊,畢竟有孩子的異性戀,從風華正茂到老了以後,天天都可能遇到大麻煩啊。

我說的也是事實嘍。我丁克只要擔心老婆死掉,你們要擔心老婆孩子都死掉。我丁克不會為了孩子吃喝拉撒吵架,你們養孩子可吵的地方好多呢。話說養孩子很貴的,你們小心破產呦?

你作為一個異性戀,讀了以上的文字很舒服嗎?


其實我大多數lgbt的朋友看到這樣的留言,都直接翻個白眼拉黑,我罵過去只是我比較勤勞。爭取做到這種不知道什麼東西,還願意亂好心的人,不敢再妄加評論,冒犯別人

你自以為很友善?

呵呵。


而且告訴你們一個「不幸」的消息,我爺爺還同意我的一個觀點:一個生物,如果它的內心軟,它的外殼一般就要硬。

如果我從我爺爺哪裡獲得了什麼人生啟示的話,那就是:活的堂堂正正,不論我喜歡男生還是女生。

————————————更新————————————————

無事隨手翻了幾條回復。

@紅鏡子 這個人回復我說

你這算是「你罵我一句我殺你全家嗎?」

後面還貼上了我懟恐同回復的那部分文字。

我的回復

他罵我幾句就是罵我一句 我罵他幾句算是「我殺他全家」?那你來罵幾句不算殺他全家的我看看?
原來我被人罵了之後罵回去還要斟酌語氣的哦?罵狠了還是我欺負人嘍?
你要是這麼想,對不起,我還就「殺他全家「了,而且我還會繼續殺下去。誰敢攔我,我順手一刀砍了。
有句話送給你:「你無權利告訴受害者他們應不應該憤怒,和應該多憤怒。

如果你覺得我哪裡說的不對,請按邏輯反駁我,比如被我罵的人哪裡不蠢,哪裡不壞。單說一句「我覺得你反駁的太多了。」

對不起,你並沒有資格指點我怎麼懟人

防衛過當至少還有法可依,你嘴皮子上下一碰,一下子「你覺得」我相當於殺人全家,你很棒幫哦。

為流氓抱不平的人以為自己中立又理智哦?我憑本事懟了先開始懟我的人,憑什麼讓我收斂?你以為自己比那些直接來可憐同性戀的人強很多?

如果你覺得我之前是殺了人全家,我現在順手罵了你,就是屠村。你就住在他家旁邊,這一村子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我這裡所謂的讀書的概念是非專業書籍,什麼考證之類能直接加工資的就不算在內了。

世人是很庸俗的,在我沒出書前,我爹每次看到我手拿一本閑書,總叫我書獃子,後來我出書了,「才」有轉換為「財」的可能性後,他再也沒這麼叫過我了,他從頭到尾沒發現過他的勢利,哪怕現在去問他,他也不會承認,但是我發現了,而這得益於我讀閑書讀得多,知道人性是怎麼回事。

黃子華做棟篤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讀書少,你別騙我。反過來就是,書讀多了,就不那麼容易受騙了。


有次去蘇州玩,貌似是拙政園,有個地兒的地磚是梅花式圖案,然後那導遊就跟周圍的人說,知道地上為什麼是梅花嗎?是主人告訴你,梅花梅花沒錢花啊,我家也沒錢,你們千萬別開口借錢。這導遊抖小聰明,信口開河,但那堆聽的人恍然大悟的不少,還有人說,古人真是有智慧啊,這都想得出來,果然比現在的人風雅多了,古人就是風雅,拒絕借錢都這麼風雅!


我站在一邊心想,卧槽,這堆人裡面就沒有人看過《紅樓夢》嗎?一個都沒有嗎?劉姥姥到賈府書里怎麼寫的?王熙鳳可不是直接把這窮親戚給趕出去了,鳳姐嘴上還直怨劉姥姥來得少了,王夫人還大大方方的打發了銀子,這才是大戶人家的體面。什麼梅花梅花沒錢花,都是些什麼鬼?稍微對傳統文化了解的人就應該能猜到梅花啊竹子什麼都是象徵人高潔的品格,拙政園歷代主人聽到這個沒錢花的解釋都會一臉懵逼吧。

這只是個很簡單的例子而已,多讀點書,可以少鬧點笑話。說實在話,看個園林景區,你連這點文化水平都沒有,那你旅遊的收穫還真只是拍幾張照片發朋友圈讓人點讚羨慕,滿足虛榮心了。

讀書可以解惑,有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怎麼都想不明白,有一天忽然看到一本書替你說了,總算明白這是回什麼事了。

我自從畢業一個人在外面打拚,一點都不戀家,一旦想到要回家,我就不開心。為什麼呢?直到有一天我翻張愛玲《半生緣》找到了答案,沈世均的父親住在姨太太家,母親被遺棄在一邊,多年不見丈夫面。沈世均不願意回去,彷彿他不回去,沒有親眼見到,他母親就能過得不凄苦似的。


這種感受,張愛玲太明白,比我自己還要明白,在外面你能逃避,不去想這些真實的東西,一旦回到那個境況里,你只能面對你客觀的處境,無能為力,痛苦愧疚,束手無策,一心只想逃走。當我回到湖南的小縣城,我是一個30多歲無房無車無婚姻的潦倒老女人,全家處於社會層,辛苦營生,一家人碌碌心酸疲憊。

我不願意回家的謎題,張愛玲用沈世均的情境告訴了我答案。

一個山寨包,哪怕外表質量都模仿正品模仿得惟妙惟肖,但是一旦你告訴對方,這是山寨品,不是正品,對方的興奮指數馬上下降,為什麼?它不符合有閑階級的「浪費型原則」,所謂的浪費原則,就是這個東西的價值主要來源於人的心理價值,而不是實用價值,能浪費證明我有錢,不缺財富,真正的high點在這兒。

多看經濟類書籍,也可以更好的解釋自己的心理。

讀閑書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培養人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跟能掙錢是兩碼子事,讀閑書變現的概率並不高。

在知乎,私信里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你覺得審美提高有利於經濟提高嗎?第二個問題題主是農民工,很早就出來打工了,在沒有錢到洗不起熱水澡的時候,還應該堅持文學理想,指望用寫文養活自己嗎?



這兩個問題都錯誤的理解了「讀書有用論」。

這是個很好的時代,看起來好像是這樣,文字的門檻降低了,好像人人都有機會做咪蒙一樣,看起來我不比她差多少呀,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咪蒙靠的顯然不是文采和思想,你這兩樣跟她差不多甚至好一點,並沒有什麼用。

真正靠賣文發大財的公眾號不多,而沒有任何資源的靠一腔熱血真正賣文做大的公眾號更少。

各位什麼叫資源?資源不只是錢,資源包括你受過的教育你的人脈你的經歷一切的一切,比如之前鬧得很大的羅一笑事件,此處不說羅爾的人品,只說一點,為什麼得絕症的孩子這麼多,只有羅一笑能收到這麼多人打賞?很簡單,羅爾有資源,一來他懂得網路的力量,二來他是傳媒行業的人,認識傳媒行業的朋友,有人操作,所以才有此效應。

咪蒙的爆款掙錢文,她引導的是情緒的發泄,跟純正的審美能力已經不太相關了,跟她中文系畢業,做過編輯有關係,包括大眾稱讚的六神磊磊,他的成功除了文學功底不錯之外,別忘記他做了多年記者,這個傳媒經歷讓他很容易找到切入角度。做娛樂的孟靜蘿貝貝也都是從媒體行直接過來的。

他們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厚的軟的硬的資源積累才走到今天這一步。

那些自認為自己看了幾本書,有點審美和觀察力,就覺得自己不比咪蒙等人差,也應該有能力掙大把大把的錢的人,你們也是太天真,少年。

對於沒什麼資源的底層人,「讀書有用論」表現在哪裡呢?一般不是直接帶來經濟收益,而是在資源分配越來越階層化的時候,它對於窮人是一種思維補貼,讓差距不那麼明顯。

事實上,我認識家境優越起點很高的人越多,越發現他們擁有的東西跟你根本已經不一樣,這時候,如果你還想插上幾句話,只有讀書能幫上一點點忙。



是的,他們的世界更廣闊,很多高級的東西,對於他們是具象,使用過觸摸過,而讀書的作用顯然不是讓你也有機會跟他們一樣使用和觸摸到這些東西(極少數概率),更大可能只是聽說過,有個抽象認識,很可悲,是的,但是假如連讀書都不讀,那麼連聽說都沒聽說過。

認識世界的工具其實有很多,但是窮人能用得起的不多。
書本也只是認識這個世界的一個工具而已,但是你記著,它有可能是你唯一用得起的。

所以特別想對知乎第二個提問的小夥伴說,可以自己寫點東西,但是不要指望它吃飯,踏踏實實在工地上干好活兒,先掙錢能吃飽飯穿好衣洗上熱水澡,這才是人生最必要的。甚至跟這個比起來,少點觀察力,理解力,不時鬧點笑話,出點丑,不重要~然後,當我們能吃得飽穿得暖後,多看看閑書。

有一個便宜便利的窗口看看這世界挺好的。


喜歡我的文字,關注公眾號:何日君么么噠


資本主義的年代,做什麼事都要講究個效用。很多人抱著功利的心態來看書,所以糾結於讀書這種既花時間又費精力而且和社會活動脫離的行為究竟有什麼用。

我大概和這些人不同,讀書於我,不是裝逼的方式,甚至也不是為了圖進步,而純粹只是因為讀書讓我快樂、讓我發自內心的歡喜。經常看書看到深夜也捨不得停下來(光武帝所謂樂此不疲),一看到喜歡的好書就跟看到喜歡的姑娘一樣忍不住從心底深處樂開了花。我大概是個感性和想像力都過於豐富的人,所以拍成電影的書依然敵不過我通過文字想像來的好看。有時候看資治通鑒看得要掉眼淚,有時候讀稼軒詞也讀到掉眼淚,就算是有些語文試卷上的閱讀材料都能讓我觸動,而且永誌不忘。

蘇轍《南康直節堂記》是高中一篇閱讀題,但是其中客人唱的那首歌我卻至今記憶猶新。

吾欲為曲,為曲必屈,曲可為乎?吾欲為直,為直必折,直可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葉,安而不危乎?清風吹衣,飛雪滿庭,顏色不變,君來燕嬉乎!

我年少的時候喜歡「清風吹衣,飛雪滿庭,顏色不變,君來燕嬉乎!」因為它唯美,因為它洒脫。

如今才知道「吾欲為曲,為曲必屈,曲可為乎?吾欲為直,為直必折,直可為乎?」才是人生永恆的痛苦追問。而文中的客人體會過這一層痛苦之後還有「清風吹衣,飛雪滿庭」的洒脫,才更令人欽佩。

我喜歡讀書勝過和絕大多數人交流,讀完書後自己也忍不住會寫很多字,寫完最後一個字的感覺真是令人愉悅。

讀書於我來說是和偉大靈魂們直接對接的橋樑,是逃離永世孤獨的自我解脫,更是讓我快樂的簡單小事。有時候會想把全世界的書築成一座超大的迷宮,而我鑽進去一輩子也不出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便是我此生此世的夢想。



更新
http://www.kokusen.go.jp/pdf/n-20160310_1.pdf
國家發行的實驗的資料
-------------------------------------
今天我來說一個真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通過這件事想告訴大家愚昧猝不及防,知識才是保護自己的唯一途徑

最近日本流行一種「水素抗氧化療法」,「水素」,即氫元素的意思。

最先流行起來的是一種叫「水素水」的東西。

「水素水」,顧名思義,即「添加了氫元素的飲用水」。這個水由日本最大的飲料商之一伊藤園開始銷售。根據其宣傳材料,這種添加了氫元素(氫氣)的水裡的可以結合人體內多餘的氧氣,以防止其生成氧的自由基。通常,人在呼吸過程中吸入的氧氣有98%會發生呼吸作用,另外2%則會產生氧的自由基,這些自由基會極易奪取其他物質的電子造成氧化,帶來機體衰老。所以說,飲用這種「水素水」可以幫人延緩衰老。問題是上過初中的同學們都知道,氫氣難溶於水啊!20℃時「難溶於水」的氧氣的溶解度為6.78ml/L,氫氣的溶解度只有0.001ml/L。一個正常的、肺活量3L的成年每呼吸一次吸入的空氣里有600ml氧氣,2%也足足有12ml啊,要反應掉這些氧氣需要4萬瓶500ml裝的水素水。更何況氫氣溶於水了也依然是分子啊,分子狀態的氫氣在常溫下化學性質穩定,除非你體內有燃燒的小宇宙,不然這些氫氣不會和任何東西反應的。然而,這水從2015年7月上市,直到今年3月才被叫停,而且其惡劣影響仍難以斬草除根,而在此期間「上當受騙」的人們更是無處申冤。

繼「水素水」大熱之後,又出現了一種叫「水素風呂」的裝置,是一種安裝在浴缸邊, 不停地向浴缸里排放氫氣的裝置。

這個產品的宣傳材料里寫:」通過向浴缸里排放氫氣,使洗澡水裡溶解了大量氫元素皮膚會吸收這些溶解在水裡的氫元素,然後這些氫元素會通過血液循環消除體內氧的自由基」,是一種比直接飲用更有效的補充氫元素、抗衰老的方式。所以我們都是兩棲動物嗎!?靠皮膚吸收溶解在水裡的氧呼吸嗎!?以氫氣的溶解度,靠皮膚呼吸氫氣不出3秒就得憋死。更何況氫氣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氣體,它在常溫下的爆炸範圍在4%~71%,泡個澡總要關著門吧,如此狹小的空間,達到4%就是分分鐘的事,此時你再怡然自得地點根煙,「轟」的一聲,你就可以永葆青春了——這麼想死,為什麼不開煤氣?

然而這麼神奇的東西當然很貴,價錢如圖(約1萬5千人民幣)在五千人民幣到上萬不等,也有很多通過租賃方式,每月費用200~300人民幣不等。當然,真的炸死了花銷更多,我家旁邊的納骨堂每年要交80萬日元管理費。

後來又出現了一種叫「水素膠囊」的保健品,這種膠囊號稱可以快速補充氫元素。
銷售鏈接:【楽天市場】【新商品】話題の水素を配合!〓水素カプセル〓《約3ヵ月分》すみずみまで行き渡る水素のチカラで綺麗にエイジングケアメール便送料無料日時指定?代引き不可水素/水素サプリ【3ba】:サプリ専門SHOP シードコムス

這個膠囊在廣告詞里寫:「氫元素是世界上直徑最小、最輕的元素,在我們人體的各項技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70%都是氧化氫,你說呢?)。然而其還原性卻是如此驚人,在相同物質的量情況下,氫元素的還原性是維生素C的176倍、維生素E的431倍(還原性再強總要先發生反應吧,難道你是灼熱的氧化銅?)。」它的原料表是這樣的:纖維素、氫化鈣、二氧化硅。纖維素我們都熟悉。氫化鈣是一種可以和水發生劇烈反應釋放氫氣的化合物,是一種常用的乾燥劑。二氧化硅,就是玻璃。「發明」這個膠囊的人根本就缺德的要開花了,真是利欲熏心到喪盡天良,居然想到用乾燥劑製成膠囊獲取暴利,這和大頭奶粉皮鞋果凍有什麼區別!?但是這個膠囊仍在日本的各種銷售渠道禍害更多人。

在這個由「愚昧」引起的鬧劇中,有很多值得深省的的部分。首先水素水可是由伊藤園開發的,並不是什麼「不求回頭客」的小作坊,而是國家首屈一指的大企業,然而大企業卻選擇背信棄義,賣這種荒誕的商品。其次,像「水素風呂」這種極具安全隱患的產品居然現在仍然沒被取締,這樣簡單一個將水電解的裝置卻賣到五千甚至一萬元,簡直就是欺詐,靠皮膚吸收氫氣更是痴人說夢。至於乾燥劑膠囊,則是結合假冒偽劣和歪理邪說的產物。然而最重要的是:以上全部事件,發生在日本,發生在一個具有這個世界最完善的法制體系之一的國家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讀書其實更多是要學習一種質疑的態度,是一種「不懂就問」的謙遜,是一種「說話要有憑有據」的嚴謹。人不可能什麼都懂,更何況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人的知識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是再健全的法度,也無法時時刻刻保護每一個人。當沒有相關知識儲備的時候,有的人會選擇「盲信」,相信廠商們天花亂墜的連篇鬼話;但我相信「讀書人」是不會放任自己就這樣被欺騙,而是選擇「質疑」,選擇通過調查研究,得出事實真相。


不謝邀,
您是否聽說過賈雷德·戴蒙德,以及他的代表作《槍炮、病菌與鋼鐵》?在這本書中他舉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趣味事例:
他在幾內亞進行田野考察幾十年,假如他走動頻繁,每隔一定距離就得重新駐紮一處營地,那麼他的生活痕迹,比如臨時製作的工具、營火燒過的地面、野草樹枝紮成的標記,就會星星點點地遍布幾內亞,有在曠野的,也有洞穴里的。
他是一個長期戶外奔波的學者,大概每100處生活痕迹里,有99個在荒野之中,只有1個在山洞內。
那麼5000年後,如果人類的知識中斷了、失傳了,一批對戴蒙德等先輩的經歷一無所知的人類學家重新踏上幾內亞。
他們會發現什麼?5000年可以像擦掉浮土一樣抹除一切野外的人類痕迹,只有洞穴內的能躲過去。99個戶外的痕迹找不到,1個洞穴被很輕鬆地找到了。
他們會得出什麼結論?賈雷德·戴蒙德是個穴居人。

很荒唐嗎?類似的事情在考古研究中比比皆是。
人們常說石器時代,其實可能用木材做矛頭斧刃才是絕對的主流,石器或許還是奢侈品。我們沒有發現木質的工具,因為它們和木柄一起朽爛乾淨了。
人們常以為商代人們日常用的都是甲骨文,但龜甲獸骨只是占卜祭祀時的特殊用具。他們可能天天都執毛筆在麻布或竹簡上書寫,但是什麼證據都沒保存下來,只有甲骨不會腐爛,堅挺至今。
這就是知乎上討論得熱火朝天的倖存者偏差。
如果不是多讀了一本《槍菌鐵》,今天的我大概既想不明白這些問題,也不會聯想到遠古中國先秦三代的事情去舉一反三。
這不就是讀書的用處?去理解、去汲取別人的靈感,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從另一個出乎意料的角度觀察問題,然後,發現更大的世界。
假如有人自覺天生我才、腦洞精奇,不讀書也能看破一切世事,那倒是沒問題……不過,他這有多大概率?


哪怕讀說明書都能輕鬆提升抓娃娃機的能力,收穫無數崇拜的小星星~~~


去年「花千骨」熱播後,「糖寶」迅速成為娃娃機的大熱門,女朋友對抓糖寶的執念讓我抓狂,更抓狂的是,20多個幣也沒能抓出來(只抓了只小鹿還不喜歡……),太傷自尊了,習慣有問題就找「TED」,有一篇《抓娃娃機大揭秘》,就是從說明書中破解娃娃機的核心秘密:


玩娃娃機都有這樣的經歷,爪子弱弱的抓起獎品又掉落下來,看起來好像機器不夠給力的樣子,這是真的,因為娃娃機成功概率是預先設置的,商家只需要簡單的輸入遊戲幣的面值,被抓物品的價格和預期的利潤即可,如輸入遊戲幣1元,娃娃5元,利潤100%,機器就會將爪子設置成每10次才可能抓起一次,其他9次爪子的力量根本不夠,而且成功的時機還出現在隨機的範圍里,這樣玩家就不好預測時間點,這都是坑啊!!


商家將娃娃機描述成「技能起重機」,操縱桿給咱們精準、技巧、控制的感覺,夾不起來是你技不如人,打個比喻,給你根細線提10斤東西,就算你從小鮮肉練成魔鬼肌肉男,有用嗎?繩子扛不住啊!!你需要做到的,就是當遊戲規則制定者將細繩換成粗繩時,能準確用繩子套住重物,這才是需要鍛煉的能力!


以上是TED講座內容,如果到此為止,讀書學習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多了一個不明覺厲的談資,關鍵是如何運用這些理論指導實踐,這才是讀書真正的作用和意義。具體到抓娃娃機而言,我將理論與統計策略結合:


1、觀察抓取的間隔次數。前兩天又玩了一次,我觀察了下間隔的次數,分別是13,9,21,14,12,鑒於21離散度太高,肯定是中間某次沒被把握住,剔除這個數字,平均而言,大約是每12個幣左右,爪子才變得有力。


2、擇機出手。大約8-9次沒有被抓取後,可以果斷出手,如果5-6個幣還沒抓到,很可能因為技術原因沒把握住機會,立馬停手等待,一旦抓住後也立馬停手,根據上次的戰況,我花了10個幣,抓了3個,感覺個人技術如果再提高點,肯定還能有所斬獲。


我比較喜歡「陽謀」、「大勢所趨」、「無為」之類的詞語,抓娃娃機用上統計策略,哪怕是新手想抓不到都難,所以,讀書學習抓住事物的本質規律,破除迷霧,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成功就是一種必然,這就是我對讀書的理解。


為什麼讀書,在很多人看來,除了個人興趣,那肯定是「知識就是財富」,但知識真的是財富嗎?那我們從小學一直到高中、大學,甚至研究生、博士生,豈不是學歷越高越土豪,但現實是搞導彈的干不過賣茶葉蛋的,為什麼?因為知識只是潛在的財富,能夠被組織起來的知識才是財富,能夠消化吸收並能指導實踐的知識才是財富!


但通常我們是如何讀書的?走馬觀花的讀,漫不經心的忘而已!說到這裡,忍不住顯擺下讀過的好書及收穫,附圖為證,我的口號是「不分享雞湯,只生產乾貨」!

1、為追求卓越、提高學習效率,翻譯並整理學習領域的經典論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暢銷書《異類》提出的「一萬小時定律」等觀點,就是以該論文為原型的,參見:普通人如何通過訓練大幅提高自己的能力? - 高太爺的回答


2、為戒掉小說、遊戲,探索上癮的心理干預,閱讀了大量的上癮理論及思維干預機制,成功的戒除小說和遊戲,並發現了上癮背後人性的閃光點,發自內心的自我接納,開啟了可以說是人生最大的轉變!哪些思維方式是你刻意訓練過的? - 高太爺的回答


3、為解決日常生活中意志力衝突問題,將近半年多時間吃透斯坦福大學教授Kelly Mcgonigal的自控力理論(理論實踐相互印證),整理出系統的學習筆記,不僅指導日常實踐,在知乎上有關「意志力」的答題更是信手拈來,有興趣可閱讀深度長文:自控力極差的人如何自救? - 高太爺的回答


4、為解決家人期望與個人理想衝突,查閱了大量的人本心理學和存在心理學的書籍,尤以馬斯洛的人本哲學給我極大鼓舞,讓我做出離開體制發展的決定,目前在澳門有一份尚可的工作,且在職攻讀心理學博士學位,我的心路旅程可參見:怎樣才能判斷出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發自內心地去從事相關工作? - 高太爺的回答


5、為解決鼻炎和前列腺炎的困擾(咳咳,家有男人可收藏),啃讀多本心理暗示方面的中英文書籍,尤其以《Neuro-Hypnosis》和《AutoSuggestion My Method》給我最多收穫,並將我成功經歷及讀書筆記在知乎上分享:鼻炎能根治嗎? - 高太爺的回答


6、為解決女朋友頻繁做夢影響睡眠問題,啃讀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中英文參照閱讀),期間無數筆記和個人日記,並整理成專欄文章,在「解夢」子話題下小有名氣,有興趣可閱讀:怎麼評價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和周公解夢? - 高太爺的回答。


其他學習筆記很多,為和諧性生活研究性學方面名作且大有收穫;為提升潛能研究心理暗示力和神經科學;為成就人生贏家鑽研《思考致富》的秘訣;為提高婚姻質量,研讀「婚姻心理學」方面的名作,等等諸如此類的。


漫無目的讀書,最多只是高逼格的娛樂罷了,於我而言:就是要專註某個問題或某個領域,追求目標,追求成長,追求卓越,讀書的價值會在晚一點的時間取得回報,這不是雞湯,相信我!


——————————

關注「高太爺」,回復「刻意練習」、「自控力」自動獲取相應筆記。

http://weixin.qq.com/r/LzmJkRrEr0fQrV7y92w9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用一句詩詞描述你想要的生活?
如何評價珠璣文化出品的「拇指閱讀」?
多少人小時候看過《十萬個為什麼》和《上下五千年》?如何評價?
熟讀二十四史的人都不簡單,你同意嗎?

TAG:閱讀 | 學習 | 書籍 | 成長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