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小土豪」宣稱錢靠賺不靠省,而巴菲特和芒格仍推崇節儉的生活方式?

事實上,不應該是反過來嗎:

小土豪們賺了幾百上千萬,應該省著點花,因為說不定就陰溝裡翻船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而巴菲特和芒格應該盡情的花,因為他們管理幾千億的資金,如果真陰溝裡翻船了,你一年省個幾十萬也不管用啊。

但實際情況現在是反過來了,我很困惑。


節儉是一種生活態度。他的真正效果不是幫助你省錢,而是降低你的快感閾值,以便幫助你聚焦當前所做的事情。中國有句古話,叫玩物喪志吧,浪費總是與物質享受掛鉤,提升你的快感閾值,讓你無法平靜的思考。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花了很多錢買了個大彩電,總是看電視,突然有一天讓你看書,你就看不進去了,更不用提學習了。
另外聚焦有意義的事情會自然而然的節儉。所以這也是辯證的。馬克扎克伯格雖然那麼有錢了,平時只穿灰色體恤衫。是因為他的注意力都在自己如何把事業產品做好上面,生活盡量簡單,自然而然物質上面就很節儉。中國古代帝王但凡是明君都是很節儉的,近代的領袖毛澤東也是節儉出了名的,也幫助他干出了一番大事業。不是說浪費奢侈會一事無成,但是它們確實會腐蝕你的意志,讓你喪失鬥志。最後引用一個俗語,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我很認真地讀過《滾雪球》,這是巴菲特本人認可的一本傳記,所以我覺得裡面的細節可以用來作為證據。


首先,巴菲特並不是不花錢,甚至他的一些消費在某些人眼裡已經可以達到「亂花錢」的地步了。
比如,巴菲特本人非常愛好橋牌,跟一位年輕的冠軍成為了好朋友。兩個人曾經搭檔,打出過非常好的成績。
有一次,巴菲特跟比爾·蓋茨出去旅行,包了一輛火車專列。兩人突然非常想打牌,但湊不起人。於是巴菲特派出專機,接來這位冠軍。
專機飛一次要多少錢?他花這筆錢完全是為了滿足自己痛痛快快的打牌的慾望。這完全不符合普通人所謂的節儉的範疇。

其次,巴菲特在吃穿用度方面,確實會被普通中國人認為是艱苦樸素。
他日常只吃漢堡包和可樂,從來不吃山珍海味。是的,我說的是從來。在任何時候都是這樣。一個非常經典的搞笑例子是:巴菲特有一次接受宴請。對方是個日本人,請來了非常有名的大廚製作日本料理。結果巴菲特看看那些精緻的食物,不肯吃,要求廚師給他弄個漢堡包!
(不說現在很多小資對於日本料理的推崇,即使僅僅為了這東西的價錢,很多人就算吃不慣,也會嘗一嘗。所以,巴菲特吃什麼,不吃什麼,跟錢沒啥關係。)
吃東西不講究,在穿著、居住、出行方面,巴菲特同樣不講究。
他甚至不好色。在跟老婆分居以後,他居然跟老婆給他找來的做家務的大媽好上了(就長相而言,這位阿姨算得上很多有錢人希望拋棄的糟糠級別了。)
總而言之,他過著及其簡單,甚至稱得上僅能維持溫飽水平的生活。

(上圖是巴菲特目前的妻子,28年的同居女友。他們是在巴菲特的妻子去世後結的婚。
下圖是巴菲特的第一任妻子。這種前任比後任漂亮的情況,對於有錢人來說可不多見。)

在我眼裡,巴菲特的樸素生活,主要來自於三個原因:

一是清教徒的傳統。在他們眼裡,努力賺取金錢是為上帝守財。所以,錢不應該用來揮霍。而應該物盡其用,巴菲特一直強調的慈善捐贈,也是這一思想的結果。


二是老派的職業投資人對客戶負責的表現。跟後來的華爾街紙醉金迷的作風不同,對於巴菲特那一代的投資人來說,擁有美滿的家庭關係和秉持樸素的生活習慣,更加能讓人信任。巴菲特最初的一批客戶,差不多都是親朋好友鄰居這些家庭交際圈裡的人。

三是一個對於數字敏感的財務人員,在花錢的時候,並不把這算成錢而算成「本金」,會忍不住想到自己損失的複利。
舉個例子,巴菲特老婆蘇珊是一個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花了不少錢來裝修房子。而在巴菲特眼裡,這些都是在未來不知道會翻多少倍的本金啊!
蘇珊還是一個慈善家,巴菲特卻覺得,與其現在就捐助這筆錢,還不如等自己百年之後再捐,那將會是更龐大的數目。
儘管巴菲特在金錢方面,一向善待甚至縱容自己的家人,但理念的分歧,正是他和妻子最終分居的源頭。

再說回到現在中國的富人們,他們為什麼那麼愛花錢?因為他們的生活里沒有複利這種東西,只有通脹。
現在不花,誰知道將來還買不買得起?
尤其像房子這種東西,買買買就對了。我看到過,有個笑話說,某公司買來給自己員工當宿舍的兩套房子,居然最後拯救了整家公司!
汽車就更不用說了,買下來記入公司資產里還可以抵稅,簡直是不買白不買。其他的開銷,很多也是可以拿發票抵稅的。
更何況,很多時候人們評價一個商人的實力,都是從衣食住行著眼的。越花錢,越能賺錢。
全社會都不怕花錢,也是經濟欣欣向榮的一種表現吧。


因為奢侈的定義不是多花錢。

而是你比別人有的選。

至於錢多,只是提供了一種實現選擇的途徑。

我給你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有一種病,如果不醫治很快就死了。

吃一種葯,就普普通通活十年。不過這種葯很貴,絕大多數人都買不起。

吃另一種葯,能高質量的活二十年。這種葯不是皇親國戚,有錢也買不到。

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得了這種病,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只有死。

有錢的人,他有機會選,選吃藥普普通通活著,或者死。

但是皇親國戚就能有三種選擇,死,普普通通活著,高質量的活著。

對於窮人來說,能普普通通活著就是一種奢侈,有錢就是奢侈。

但是對於有錢人來說,能高質量活著才是奢侈,有權才是奢侈。

巴菲特所謂的節儉,是因為他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因為這種生活方式而成為富豪。

扎克伯格只穿灰T恤,是因為他選擇穿灰T恤,而不是因為他穿了灰T恤成為扎克伯格。

巴菲特和扎克伯格只要樂意,分分鐘能過你們想都不敢想的生活。

事實上,他們私下有很多提高生活質量的方方面面,只是你的眼界有限,你感受不到。

而你省錢只是因為窮,你沒有選擇!

所以,錢真的是賺出來的。

你賺到錢,有了社會地位,你就能選擇你想過的生活。

隨便你,想奢華就奢華,想節儉就節儉。

而不是現在,你想奢華沒法奢華,你不想節儉也只能節儉。

奢侈就是有的選。

比別人有更多的選擇,就是一種奢侈!


查理芒格經常坐經濟艙,有一次一個朋友問他為何不坐自己的私人飛機,這是查理原話,查理答:「第一,我一個人坐專機太浪費油了。第二,我覺得坐商用飛機更安全。」但查理想說的真正理由是第三條:「我一輩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engage life),而不希望自己被孤立(isolate)。」


  1. 在你沒有資本之前,儲蓄可能是你唯一積累資本的手段。
  2. 在你沒有達到利用資本升值作為主要收入手段的時候,你的每一次消費都在消耗你寶貴的資本。
  3. 無產階級沒有多餘的金錢儲蓄,但是中產階級無度消費終歸要滑入無產階級。

話說題主是從哪得出的「巴菲特節儉」的結論的?

莫不是諸如「巴菲特襯衫只熨領子」、「巴菲特肥皂用到硬幣大小」之類的雞湯文吧?

事實上巴菲特的生活品質很高,並且很注重提高效率,不惜為此支付重金,前面有人提到巴菲特也坐私人飛機,並且還買了一個私人飛機公司。

大眾印象中巴菲特的節儉主要體現在日常用品比較親民上,比如喝可口可樂、吃DQ冰淇淋、吃彩虹糖等等,但這並不是為了節儉。這些產品都是巴菲特投資的公司生產的,巴菲特非常善於利用自己的品牌效應,相當於是用自己的名聲為所投資公司打廣告。

有回答和評論區拿巴菲特的房子舉例子,說50-60萬刀的房子證明巴老「節儉」。可能是不太了解奧馬哈地區的房價,正好我最近在看房,順便給大家舉個例子,以下是奧馬哈目前在售的一棟接近60萬美元的房子:

這棟房子5室6衛,4699平方英尺(約440平方米),帶1英畝(約4000平方米)花園,並且,這可不是什麼山溝里的房子,這是在奧馬哈市區的房子:

圖中紅點處,我勾選了顯示超市位置來說明此地生活方便程度。

這樣一棟房子,雖然價格上對巴菲特來說不算什麼(其實任何民用住宅對巴菲特來說都不算什麼),但和「節儉」也實在扯不上關係了。

我看了一些評論,我發現巴菲特節儉與否的爭論主要是在大家的認知方式不同:
很多人,包括評論區一些反駁我的人,都是結果導向,即結果是沒有花很多錢,那便是節儉了。而我這個人比較目的導向,巴老做的很多事都是有目的的,只是這麼做碰巧不怎麼花錢而已。比方說我以前看到過一個文章說巴菲特很節儉,辦公室都沒有電腦。巴菲特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應該是屬實的,在洛溫斯坦的巴菲特傳里有提過,主要是因為他工作那個年代還是紙筆辦公,習慣了,不想改。但如果說他是因為節儉才不買電腦那就有點奇怪了,對吧?
(話說巴老在對待高科技方面一向比較保守,投資上也不喜歡科技企業,今年股東大會還提了投資IBM是個錯誤,當年投花旗虧45%都沒說是錯誤。。。)


舉個例子:

身邊很多企業家朋友,身價都過億,按道理應該買任何東西都不用考慮價格了。有一次去買個百貨市場買個小物件,本來就是拿了就走的事情,結果這個企業家朋友硬生生的怒砍8塊錢價格,最後小販不情不願的賣給了他。我當時就震驚了,你跟他砍價的功夫算算成本都遠遠不止8塊了,砍這個錢圖啥?

他說:「我跟你講,我算的賬跟你算的賬不一樣。你知道為什麼我能夠能夠把企業做到今天這麼大么?」我說因為你比別人善於抓住商機。他說:「會抓住機會確實是我的優勢,但你漏掉了一個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我比別人更能控制成本,把省錢做到極致。正是因為會省錢,在行情不好的時候我們堅挺了下來,而別人死了一大波,所以最後我們抓住了更大的一波機會。」

我一聽很有道理,但是我的疑惑並沒有解除,問道:「這跟你砍價有什麼聯繫嗎?」

他說,省錢不僅僅是一個意識,更是一個需要鍛煉的能力。我在生活中之所以要為十來塊錢的東西也花時間去砍價,不是說真在乎這麼幾塊錢,而是培養自己的這種成本意識,讓自己對於價格有概念,知道哪裡是可以省下來的。一個產品就能夠砍價8塊錢,當我要進百萬級別的貨物時這就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我平時只有不斷的去訓練這個,才能保持這種敏銳性。「

就好像打籃球,賺錢代表進攻,省錢代表防守。進攻可以得分贏得比賽,但是只有做好防守才能贏得最終的勝利。進攻具有很多不確定性,而防守是只要你願意就一定能做好的。真正的決勝局往往都是進攻打不開,就比誰防守做的好,能夠熬到了黎明前,活著等到了一波進攻機會,發起致命一擊。

所以省錢不是捨不得花錢,而是說要聰明的花錢,這不是從花錢的絕對數量上面來去判斷的。省錢的意識和能力是慢慢訓練出來的。

--------------------------------------------------------------------------------------

隨便回答一下沒想到這麼多點贊,受寵若驚,我覺得有必要再舉一個例子來補充

就拿炒股舉個例子,一般虧10000帶來的痛苦要遠遠超過賺10000所帶來的快感。所以很多時候就把贏的錢不當成個錢要麼就開始瞎操作,要麼就是覺得今天還不錯,可以奢侈一下。所以最後下來,你盈利只能靠這股票上漲,而虧損卻要考慮股票本身的下跌、手續費、如果配資還有遞延費,對於一些股民可能大頭是來自於小賺之後的揮霍費。

很多股民典型的這種心態,好了傷疤忘了疼,今天小賺了一下就覺得心情不錯,朋友再一慫恿,說你今天賺這麼多應該請客吃飯。但是你把這個盈利放在整個炒股周期內,其實最後可能賺的並不多,甚至還會虧欠。正是因為不懂得節省,賺錢了之後那種飄飄然,所以自己的利潤再不知不覺中就被消耗殆盡。

最後我想說一句老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當你習慣了這個生活狀態,你很難再次回到以往的那種生活方式。

放縱的享受會讓你的感官變得麻木,你再也感覺不到這種奢侈的生活給你帶來的快感,但是一旦失去又會讓你完全不能適應。最後會讓你的生活變得無趣,你要不停的去尋找新的刺激點,也許以後只有吸毒會讓你覺得過癮了。

聰明的花錢其實更是一種生活態度,幸福感有時候真的跟生活的奢侈度沒有多少關係。


「如何可以憑藉高學歷,混進上層社會圈子。」
「千萬富翁每天的生活,都忙的腳踢後腦勺。」
「我要是每年賺十萬塊,肯定沒時間上知乎。」
「這次萬達拋售的消息,是政府拿老王開刀。」

「他能發財就是運氣好,換成我會比他更牛。」
「有錢人光交稅就很多,全部都是為富不仁。」
「我學歷比富翁高很多,憑什麼他比我有錢。」
「普通商人該步步為營,稍有不慎全盤皆輸。」

知乎上的絕大部分用戶,沉溺在好為人師之中,
80%是涉世未深的學生,10%是普通的上班族,
卻用其僅有的校園思維,狹窄的職場定型思維,
去揣測遙不可及的人群,去幻想自己身在其中。

「蔣介石肯定每頓飯都是要吃兩個大白饃饃哩!」


個人生活習慣不要無限制放大。

雷軍跑到瑞士吃68塊錢一個的餃子,然後感嘆真貴,其實雷軍可以輕鬆把那個餃子店買下來。

特朗普上綜藝節目就到處撒錢,然後寫一寫交易的藝術到處忽悠人,但是其實他錢遠不如雷軍多。

但是藉由此可以當上美國總統,儘管美國高科技圈比特朗普富裕的多的是。

人富裕到一定程度,有些東西可能不是太在意,可能你我現在還到不了那個程度,無法體驗那種心態,但是想一想,小時候我們最大的夢想可能就是吃不完的麥當勞,喝不完的可樂和芬達,當今天真的不把吃麥當勞當個事的時候,你還會去考慮吃麥當勞的意義么?

可能現在你覺燉個瓦罐湯比麥當勞舒服一萬倍,可能你覺得現在麥當勞那個特殊味道一聞就想吐,也可能你晚上就是餓了,去麥當勞就是填個肚子。

沒什麼意義,就是生活習慣罷了。


@江踏歌 的回答非常精闢,可惜很少人點贊。

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這就是一種消費主義的價值觀,這句話被過度的吹捧和拔高了。甚至發展出《窮爸爸富爸爸》的一些比較片面的理論。

小土豪為什麼要宣揚錢是賺的而不是省的,其本質在於他們沒有「永續經營」的考慮,而更本質上他們其實是恐懼,因為一部分小土豪的成功是因為站在了風口上,他們不知道為何突然生意好做了,也不知道如何去控制成本。

換而言之,這群人很大程度上致富是「偶然」因素,存在隨機性,不確定性。對他們來說,尋找賺快錢的機會往往比踏實經營來得更有效和直接,也不需要去費力思考如何建立規範的公司管理制度,如何控制企業的經營風險,如何保持企業的現金流健康。

他們的經營規模通常在2000w以下,甚至1000w不到,偶爾的周轉資金也不需要問銀行借貸(實際上這些企業問銀行的借貸成本很高),通常採用同業拆借、民間借貸的方式來解決頭寸問題。遇上年份好的時候,一年賺個幾百萬不成問題,遇上年份不好的時候,關廠遣散工人是隨時隨地的。

他們就是經濟浪潮底下的游擊隊,體量小,靈活,市場上熱銷什麼就可以生產什麼,經營什麼。有錢了無非就是買車買房找小三,更可怕的是參與賭博,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生活方式。

你讓他們他們不宣揚錢是賺的而不是省的,幾乎等於在否定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價值。這些人當然會反對了。

而因為他們通常比較有錢,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受眾群體也比較多,所以不斷的宣揚這些,以至於一些一毛沒有,口袋空空的人,也跟著後面喊幾句口號,認為這是真理了。

而一旦這些企業達到了5000w,甚至1億的經營規模的時候,他們就不得不擁有固定的地盤、廠房、人員和負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這時候,就迫使他們開始考慮如何引入企業管理的理念、方法,去節約成本,控制支出,從而更好的再投資和擴大生產,賺取利潤。

在任何一個世界五百強企業裡面,成本控制都是非常關鍵的,因為他們的生產和經營,要對股權人和投資人負責,你的利潤和增長率會直接影響公司的股票價格。

你聽世界五百強公司說過我們放棄成本控制,隨便揮霍,只要賺得錢多就行嗎?

沒有吧。


這句話在某些場景下是沒錯的,但是要聯繫上下文來看待,對於它的理解不能脫離背景來濫用。

這話我也對人說過。那個小伙向我傾訴說自己多愛自己女友,可惜女友怎麼都不滿意。他口袋裡有十塊錢都會省下來給女友花九塊五,可是無論如何都無法取悅她。

這個小伙每天都得過且過,也不太努力工作賺錢。於是我跟他說:錢是賺出來的,不是省出來的。前提條件是他並不賺錢,只想靠著省錢給另一半幸福。結局有可能因為滿足於自己省了十塊錢的自我感動而忽視了其實十塊錢遠遠無法滿足慾望,因為上限就在這裡,再怎麼省都無法超過這個天花板。

從小我家裡人就一直跟我說一個詞,叫做開源節流。

放在這個問題下面開源自然就是賺錢,節流則是省錢了,不過當時他們跟我說這句話的目的是要我少花點錢,跟在後面的一句話是你不能開源,就只能節流了。

當時我以為這是他們對我不賺錢還花得多的不滿,於是認為如果我能夠賺錢,花錢就不會被說了。

後來我自己賺錢之後,他們還是跟我說這句話,只不過轉折關係變成了並列關係——少花錢,錢省下來都是你自己的。

所以實際上,節儉是必要的,無關於是否能賺。

宣揚錢是賺出來的是為了讓你提高上限,這樣你可以省下來的數目更多。

昨天和一個好朋友聊天,說起為什麼會想起來創業,明明如果繼承家業或者讓家裡安排一個什麼可能也是不錯的選擇。

他說一五年的時候炒股,最多的時候賬戶上的數字每天都幾十萬幾十萬的時候往上跳,那時候每天都不想上學了,覺得世上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加讓人快樂,於是融券加槓桿,最後一個禮拜之內一無所有。所以那個時候他認為存量是沒有意義的,一切所擁有的數值都是虛幻的,今天你擁有的一切可能明天就化為泡影了,所以才要賺錢,賺錢能讓人感到每分錢都是能夠自己掌握的,你知道他們怎麼來的,才能對金錢的理解更為深刻。

我想了想沒說話,不過現在寫答案的時候才想起來,之所以會一夜之間一無所有覺得存量沒有意義,是因為自己選擇了近似賭博般的融券炒股的方式。如果沒有使用這樣一個形式,也很難把幾千萬一夜之間弄沒了。

當然也有人問我,不是會破產嗎?那麼多不炒股的人只是做生意,也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事導致傾家蕩產,正如最早的時候你家裡一樣。

我又想到另外一個朋友,家裡大概和我家前後遭遇了金融風暴,最窮的時候一家人只能租一個十幾平方的房子再從頭開始。十幾年後又重新起來了,上次他問我說你覺得一個CEO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你為什麼會選擇你現在的合伙人,哪怕可能在你的創業領域裡他並不是最出色的一個?

我給出的答案是:他對錢有概念。他知道錢來得不容易,所以不會肆意揮霍,也知道每一筆錢究竟該不該用。

他跟我說沒錯,會花錢實在太重要了。會花錢的另一方面就是會省錢,省錢其實就是不花不該花的錢,然後把錢花在刀刃上,這才是更有用的能力,一次飛得多高不重要,這一輩子能走得多遠才能證明是「真的會賺錢」。

所以這個省錢,可能其實意味著控制風險和成本。選擇把所有的寶都壓在一件事上,只關注於利潤而不控制成本,實際上是不可取的,能夠一直有錢的人基本沒有這麼做的。因為偶然間一夜暴富只需要靠比較好的運氣就好,但實際操作中輸和贏的比例在你不去控制的時候都是正態分布的。你可以變成小土豪,但很難一直保證這樣的盈利,因為運氣不可能永遠都這麼好,不可能永遠都能恰好踩中漲停板。

小土豪們因為暫時的運氣好自以為一切都來源於自身能力,沒有仔細探究每一筆盈利的來源,所以才被稱為土豪而不能變成企業家或者在幾年幾代後成為所謂貴族,就是因為只著眼於賺錢,沒有看到蟄伏在海面下的風險,被浪頭打翻最後消失在別人的視野里。

只會省錢不會賺錢,總有一天存量不夠無錢可省。

只會賺錢不會省錢,總有一天一夜翻船無人知曉。

而只有在賺錢的同時更會省錢,才可能在穩定的基礎上把池子越挖越大,走得越來越穩。

在聽別人說的話的時候,不如看看別人的屁股在哪,自己的頭頂在哪裡,再考慮是否是對的。


這兩位巨富不是在省錢,而是在省時間以便花更多的心思賺更多的錢。簡單的生活,才有更多的時間和更多接觸社會的機會去思考怎麼賺更多的錢。

《Snow Ball》這本書中曾提到巴菲特最喜歡賺錢,不過他是單純得喜歡賺錢這個數字遊戲,而不是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喜歡的是賺了錢之後可以實現各種奢侈夢想。所以就像我們為了打遊戲廢寢忘食或者隨便吃一口速食麵一樣,巨富們是在享受這種數字遊戲的極致體驗。

…更多文章請到數據冰山 - 知乎專欄

…更多回答請看何明科


巴菲特也坐私人飛機啊,他還買了一個私人飛機租賃公司,他說這樣會比較省錢。

這就好像思聰搞了個熊貓TV,他說這樣跟女主播接觸比較省錢。(這是玩笑話)

巴菲特很節儉,頂不住他有個敗家老婆啊。其實他節儉是因為他這個人最大的樂趣就是打橋牌和投資,他對自己的樂趣一點也不節儉。他只是不在乎吃穿用度,他老婆已經幫他料理好了一切。


也對也不對。

同樣是買個LV的包。有錢人買個LV包,花了自己半天的收入,他不買別的包是因為在他的選擇範圍內,LV的包又結實又大氣還好用,他就不浪費時間再挑其他包了。

你買了個LV的包,卻花掉了自己兩個月的工資,其實裡面裝的都是飯盒、地鐵卡。你買了個LV的包,很有可能只是為了個LV的牌子,實際上對於你來說,背起來跟路邊50一個的沒什麼區別。

有錢人無論是宣揚錢是賺出來的,還是宣揚錢是省出來的,在買包這件事上沒有任何區別,因為他們又能賺,又能省。真正愚蠢的,是那些又不能賺,卻偏偏還不省的人。所以說你蠢,不是因為你買入了某款包,而是因為你花掉了這麼多錢。


巴菲特的節儉跟普通人說的節儉好像不是一個概念。

另外,什麼雞湯文說巴菲特節儉的?他只是不炫富而已。

他其實也沒這個需求。。


對於富豪,節儉主要是人生態度和節約時間,省錢不是主要目的。

一、生活習慣節儉,在需要壓上全部身家拼一下的時候就膽氣更壯。「大不了輸光再來」這句話,一個平常就生活節儉的富豪說起來底氣足得多。而一個平常生活豪奢的富豪一般來說會更畏首畏尾一點。所以節儉的富豪更容易贏(不要覺得富豪就沒有需要拼的時候,王石都會遇到寶能系),真的陷入困境的時候也更容易東山再起。

二、節儉的生活習慣也大大節省了時間。富豪一天也只有24小時。花在賺錢上的時間多了,能用於花錢的時間就少了。畢竟買並管理二百個包三百雙鞋五百件衣服也是很費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富人沒空弄。當然也有一些富豪把花錢這種費腦筋的低附加值勞動外包給太太或者二奶去干。

三、燒包招人恨,露富死得早。富人應該低調。炫耀式消費是暴發戶的標籤。富N代都知道,低調才能長久。本來有錢的日子就很爽了,何必非要去燒包刺激窮人?就不怕遇到殺富濟貧的男人?Gold digger的女人?別以為就中國有農民起義,英國有過羅賓漢,德國有過閔採爾,美國有過內戰,當年南方為富不仁的種植園主們一樣被謝爾曼號召解放奴隸們殺得人頭滾滾。遇到時代的風浪,節儉的富豪家族肯散點財再裝裝窮也許還能活命。法王路易十六討了個揮霍無度的老婆,最後就被送上了斷頭台。當然,他倒台主要是政治原因,但是被砍頭跟生活奢靡遭人恨肯定是有關的。

四、大富豪不需要奢侈品來抬身價。小土豪有時可能需要。李嘉誠戴幾十塊的塑料電子錶,沒有人會因此懷疑和記黃埔的實力。小土豪的公司沒人聽說過,也許某些時候反而需要江詩丹頓和Lamborghini抬一下身價。

五、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奢侈是有樣學樣的。一個人奢侈點花不了幾個錢,但是子子孫孫都奢侈,就算金山也會吃空。賈源賈演掙下的家業不可謂不大,最後還不是幾代就敗光了?貴族節儉有時也是為了給家人做榜樣。小土豪嘛,反正他們的錢也就夠一兩代的,想不了那麼遠。


節儉不是道德問題、不是人生態度、不是生活方式,它本質上是一種財務管理策略。

1、什麼叫節儉?

節儉的定義生活儉省,有節制。

節儉≠不花錢
節儉≠少花錢
節儉≠不能享受生活
節儉≠不能追求生活品質

簡而言之,就是不花沒有意義的錢。

小明花20000元買台相機,每次出遊都拍了很多照片,不但拍的照片受到親朋好友的喜愛,小明從中也獲得了很多快樂。雙十一某品牌鏡頭搞促銷,價格確實很令人心動,但你覺得針對自己目前的攝影需求,現有的鏡頭已經足夠滿足你的需要,於是小明沒有購買鏡頭——這叫節儉。

小紅看朋友天天在朋友圈曬美照,聽說都是用單反拍的,於是自己也花了5000元買了部相機,結果沒多久新鮮勁過了,就放在家裡吃灰——這叫不節儉。

2、節儉是一種財務管理策略

花錢的行為可以分成兩種:投資和消費。

什麼是投資呢?

就是你花出去的錢,會帶給你更多的財富。這種回報有可能是物質層面的,比如更多的錢,更好的解決方案;也有可能是精神層面的,比如個人學識的提升,幸福指數的增加。

什麼是消費呢?

就是花了錢但沒什麼明確收益的行為,比如衝動購物、買回來就吃灰的物品、不必要的支出等等。

同樣都是花錢,這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如何評估收益。

有些男生願意玩遊戲花成千上萬的錢,吃飯卻嫌貴,只吃最便宜不衛生的蒼蠅館子;有些女生則透支信用卡為自己買奢侈品,導致要償還高額利息,每個月入不敷出。這些顯然就不是健康的財務管理。

北漂青年小麗,為自己僱傭了一位保姆為自己打理家務。同事知道後都覺得小麗的生活太奢侈了,一個人租房子住居然還要找全職保姆打理。然而小麗把節省下來的時間都用在學習、工作、健身上,能力迅速提升。且每頓飯都由阿姨精心烹飪,飲食也比以前更健康,加上可以有更多時間運動,小麗在容貌身材上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對於小麗的同事來說,他們平時把時間用在了消費、看電視劇、打遊戲上,請保姆這件事對於他們來講就是無效支出,時間即使節省下來也不會有任何增值。

對於小麗來說,她花了一部分錢,得到了更好的工作收入與更健康美麗的身體,卻是一筆大大的投資。

富豪們所提倡的節儉行為本質上是提高資產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消耗。

億萬富豪坐私人飛機參與全球各地的商務活動,這不叫浪費;反而為了省錢,乘坐高鐵公交,才是巨大的浪費——他們要為此承擔高額的時間成本、機會成本。

那麼為什麼經常會流傳一些富人們和平民一樣省吃儉用的故事呢?

因為流傳這些故事的都是平民,他們只會接受並傳播自己認知範圍內的內容。

如果你告訴人們,富豪乘坐私人飛機談生意,僱傭專門的醫師團隊照顧自己的身體,專門購置度假用的房產……算是節儉的話。

大家還能不能好好的做朋友了-_-||

這種理財策略,對我們最大的啟示:

在花每一分錢時,都要認真冷靜的思考,這筆錢對於你來說,是投資還是消費?

最後附上個(改編過的)真實案例:

在北京生活的小李,打算買人生第一輛車,他的需求是通勤、周末去郊遊。

預算是三十萬左右。(不考慮太便宜的,覺得沒面子,駕駛體驗也不好)

在和我聊房價時,無意間聊到關於財務管理的話題。

後來他自己做了個分析:

1、買車需要付出的成本

每年保險、養護、停車費、油費等加起來要30000元。(粗略計算)

五年共計成本30+3*5=45萬元。

而通勤採用地鐵+共享單車的成本單次出行也就6元錢。

由於上下班交通擁堵的問題,公共出行只比自己開車增加通勤時間10分鐘。

五年總成本6*2*250=3000元。

而郊遊的需求,對於小李來說,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再過去的兩年里,他去郊遊的次數實際上不到5次。

他個人希望通過自駕車來提高郊遊的次數,但經過計算,每周末都去郊遊已經是最大的可能性了。(實際情況要遠低於期望)

目前主流的租車平台,豐田凱美瑞級別的轎車,一天也就不到300元。

五年總成本300*104*5=156000元。

對比一下

自己買車五年成本:45w
優化後的方案:15.9w

且不計入節省下來的養車所帶來的擁堵、養護、停車、加油等各種隱形的精力、時間方面的消耗。

而節省下來的29.9w還可以用來購買基金、餘額寶等金融產品。

按照年收益5%來計算,每年還可以獲得1.5w元的收益。

在理性對比後,小李打消了自己買車的想法。

後來,小李搬到了公司附近,租了個6000元/月的房子,一個人住。

雖然一年要為此支出7.2w元,但每天多了兩個小時自由時間,可以安靜專心的看書學習,他表示這錢花的非常值得。


題主的意思是巴菲特,芒果等80以上富豪怎麼不學暴發戶摟著美女在紐約市中心開超跑吧,1來這是低水平的炫富,2來別人80幾歲玩的動嗎?
有人問馬云為什麼不學巴菲特裸捐,馬雲說等活到80就裸捐,劉強東接爸去北京住,呆了一個月不辭而別回宿遷老家了,原因是沒意思沒牌友。

普通人能有上海有幾套房子夠吹一輩子了,對身價幾百億的富豪來說,幾百萬的車,幾千萬的房子就是個渣不值得一提,中等房地產開發商是一棟一棟買樓的,潘石屹的大級別開發商圈地造的。富豪不是不炫富,是你以為的炫富在他們眼裡不值得一提,他們要炫的是公司財報,這普通人聽起來又是個數字沒意思。
劉強東出門就奧迪是不是很節約,(但別人限量超跑800萬,雷軍等富豪各一輛,限量就是花錢買不到的,上面都刻自己名字的),私人飛機是3億,年保養費買幾輛超跑,全世界到處是豪宅。馬雲香港豪宅價值10幾億,私人飛機3億,馬化騰說自己普通人,香港房產好幾億。
扎克伯格平時是開飛度啊,但別人車庫跑車都全球限量版,住的是豪宅群,牆造的鄰居都和他打官司了,出門跑步都是5個保鏢。 胡潤統計顯示,資產過億的男富豪,平均換5個以上女朋友,婚後不出軌算有良心的了。


如果你的起點是1000塊錢的月薪,你省一輩子也最多賺到100萬。

如果你的起點是1個億,那麼你短時間內再賺1個億會比較難,這時候你應該少買幾架飛機,省下幾千萬。

社會的總資源是有限的。錢發的再多也是通脹而已。因此已經觸及人類資源天花板的世界首富們,當然必須認識到節儉的重要性了。

完全抽象的哲學答案應該是這樣:
整個人類群族應該節儉,才能在地球上長久的生存下去;而中產階級應該奢侈,這樣富人生產的東西才有人買。


一種是消費主義的價值觀,認為消費的東西越多、越貴,人生就越有價值。

一種則已經超越了消費主義了,巴菲特不需要消費任何東西就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他就算帶個塑料電子錶,喝1.99刀一瓶的可口可樂,也會讓人覺得這是勞力士、可口可樂公司為他特別定製的,並且會煞有介事的胡編亂造文章發在營銷公眾號和微博上。

我猜想,消費主義對他們毫無意義,而他們則在參與另一種創造價值,創造財富的錦標賽。

這錦標賽最大的成本是什麼?

時間。

而買東西,特別是買奢侈品,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的。


推薦閱讀:

TAG:查理?芒格CharlieMunger | 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窮查理寶典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