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書香世家成長是怎樣一種體驗?
參見高曉松,不粉不黑,單論門第。
高曉松從小在清華園裡長大,各院系教授們住在一排小樓里。按他自己的說法,他小時候遇到什麼問題不明白了,家人會給他寫個條,說「去問他吧」。這個「他」一般住在他家十步之內,出門拐彎就到,還都是國內這個領域前幾位的大名家!!!想想咱們小時候都在傻玩呢,作業不會做就真做不了了,家人還要打一頓訓斥不認真,豬腦子。媽媽你倒是給我寫個條兒啊。。。。。你看看別人曉松他爸媽。。
高曉松:1988年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
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
1961年考取清華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建築設計,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現退休定居美國。高曉松母親之所以會學建築,是因為參與設計國徽的梁思成先生有次去他家串門,他媽跟梁叔叔訴苦說:「我爸想讓我學外語」,然後梁叔叔大腿一拍,近水樓台先得月,怎麼能讓你學外語呢,跟叔叔學建築啊。
高曉松的父親:高立人,清華大學教授,他曾出版過十二本力學,建築學方面的書。中國青藏鐵路的凍土層解決方案他功不可沒 。
高曉松的繼父:黃二陶,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系。開國副總理黃炎培之孫,水利大師黃萬里之子。
高曉松的外婆:陸士嘉,普朗特唯一的女學生,中國著名流體力學家。(微博還有調侃她是錢學森的師姑,論年齡倆人同歲,但陸士嘉師從普朗特,而錢學森師從馮·卡門,馮·卡門又師從普朗特,論輩分應當算師姑。)
ps:普朗特是近代力學奠基人,普朗克是量子力學創始人。不是一個人。特朗普這三個字太魔性了!這仨字兒一念我舌頭就不聽使喚了!
高曉松的外公:張維,創辦深圳大學,著名力學家,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執行局常委。
高曉松外公的同學:錢學森
事迹: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然後錢學森的夫人是近代著名軍事家蔣百里的長女蔣英,蔣英的表弟就是寫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金庸!金庸的表哥就是徐志摩,徐志摩的女神林徽因,林徽因的老公梁思成,梁思成的爸爸梁啟超。智商輻射圈。跪服。
高曉松外婆的爺爺:陸仲琦,山西最後一任巡撫,辛亥時被閻錫山推倒。
高曉松外婆的舅舅:施今墨,當代中醫翹楚,創辦北京中醫藥大學,給毛、蔣和孫都看過病。
盛世美顏鎮樓,書香世家的微笑(你們都沒我香,哼!)
圖片來源於微博
竊以為出身於這樣推動國家發展的書香世家之人,就算不投身於科研,不醉心於學術,其眼界思維層次也依然不可小覷,從小耳濡目染聽到的一星半點已是常人難以望其項背的。知識的力量,書香門第的風采,才是一個時代最巨大最快速的車輪。我們凡人,不過在這轟隆隆的車上,在一瞥即逝的櫥窗里看到自己渺小的身影,享受著高速前進的紅利。(當然高曉松,不過是在極其優越的條件下做自己喜歡的事,但一和家庭對比,就難免遭人非議,因為你一個人的興趣,無國界的音樂,和推動自己國家發展比起來,總是後者更偉大更有情懷)
評論區的朋友,在質疑別人寫病句前能不能先查查?能不能別跟風?挨著回復很累的呀。就算咱們沒法投胎到這種家庭,後天認真求學嚴謹發問可以保證吧?
「望其項背」的意思是,能夠看清對方的脖子和後背,表示離得不遠,或者說比較近,完全能追得上。不過,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人們一般在否定的形式中使用「望其項背」。例如:這真是天趣盎然,決非現在的『站在雲端里吶喊』者們所能望其項背。(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
我來解釋幾個問題:
1. 為什麼我要改名呢,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我原來為什麼要用本名,原來我也從來沒想過我會隨便一答然後隨便就小火一把,現在就識相地改名啦。
2. 為什麼我說話老是要夾著英文呢,因為我高中起就在全外教的學校讀書,從小為了讓我英文好一點我媽就在家跟我說英文,搞得我中文英文都是半吊子,非常慚愧,讓大家見笑了。
3. 我到目前為止還是19歲。
4. 我寫的東西,不是瞎編的,但是寫的時候確實都是道聽途說並沒有認真跟家裡考證過。覺得很假的呢,我好像也沒什麼辦法耶,總不見得,找我的老祖宗對峙一把吧?就當是看故事了唄,全當消遣,不要罵我嘛。
5. 承蒙大家錯愛啦,有什麼想問我的,覺得我可以幫到你們的,私信我都會回。
6. 我的確,是個女生。
Love and peace
以下正文:
嗯可以算是吧。
世家:
父親復旦大學新聞系,母親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系。
外公外婆上海中學畢業,高級工程師,會中英俄三國語言。
姨外公姨外婆中科院院士;叔叔嬸嬸劍橋大學博士,並留校博士後。
再往上一輩,爸爸的爺爺是大律師,爺爺的爺爺是上海松江縣縣長;媽媽的外公是海關關長;都是讀書人出身。
書香:
小時候可能是家教嚴格怕影響我學習吧,我在學習的時候爸媽不是在工作就是在讀書看報,從來不看電視。家裡半扇書櫥都是書頁泛黃老得一碰就快散了的英文原版書,有爸爸家流傳下來的也有媽媽家流傳下來的,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部分被印著鄧麗君畫像的掛曆紙精美地包好,前兩天理我自己的書櫃的時候還翻出來不少,精美是精美問題是不翻開來就不知道是什麼書,又不忍心在封面上,也就是鄧小姐的臉上寫書的名字。因為是老書,所以許多標價都是幾毛錢,一些硬殼的精裝書也就幾塊錢,大多數扉頁上都用印章印著長輩的名字。前幾天突然還發現了一本程乃珊題了字送給王安憶夫婦的《金融家》,不知是怎麼流傳出來又傳到我爸媽手裡的。
外公外婆家很多都是機電類的專業書,也有很多英美文學。所以我看的所有世界名著,幾乎都是從他們家來的,以至於我一直以為所謂的書的味道,就是那一股陳年老霉的味道。外公外婆家二樓有一扇塵封的壁櫥,我小時候住在二樓時手賤把前面的東西全都挪開,櫥門一開裡面滿滿的都是書。我整理書架的方式是跟我外公學的,不常看的或看完的書放裡面一排靠到底,這樣外面可以再碼一排,省空間方面還美觀。老一代人直到現在還是保持了有問題就看書的傳統習慣,後院里種滿了花草甚至樹木,書架里就多了兩排園藝類的書。外公外婆都八十齣頭了,外婆前天還在念叨著數落外公,「老頭子有毛病,去浦東圖書館一去就是一天,人家說最多能借10本,他就借 10本,重的嘞要死。」末了還不忘補一句「也不知道幫我借一本。」
成長:
在家裡人的影響之下,我一直以為讀書是一件很正常的,像生命必須品一樣的事情,所以也懵懵懂懂生吞了很多或生澀或深刻的書。因為他們都是讀書人,所以能分清什麼是好書,什麼不是,所以不會盲目地看到我在讀書就是好事,以至於我非主流時期讀的一大堆郭敬明後來都被我爸沒收了,並且一直嘲笑我到今日。從來沒有上過補課班,所有學習上的問題家裡人都能有問必答。中考的時候,心裡沒有什麼特別的期望也沒有什麼特別的緊張,因為從我外公外婆那個年代直到今天上海中學都仍然是上海最好的學校,零志願填了上海中學,但心裡想的是,就算考得再好,也就跟他們一樣而已。結果因為要出國,沒有去自招錄取的市重點,去了私立學校。準備雅思考試的時候,我媽完全沒把我放在眼裡,並輕描淡寫的告訴了我她二十幾年前準備出國時準備雅思每天早起背單詞刷題的經歷。所以我在全年級第一個考出全年級最高的雅思成績的時候,她還嫌我沒發揮好否則還能再高一點的。被世界排名前二十的多倫多大學以6000刀入學獎學金錄取時,我一邊雀躍一邊聽到我爸說「考復旦的競爭比你這個申請個什麼多倫多大學激烈多了,有什麼可激動的,應該的。」我外婆前年中風右側偏癱了,她老人家聽說兩年沒學物理的我大一有必修物理課,顫顫巍巍地用左手給我畫了一下午的電路圖,而我外公從他的大書架里扔出了一本詞典那麼厚的霉點斑斑的標價2.09元的英文原版General Physics。前天實習公司接待了一個俄裔美國人,讓我帶著客戶上海一日游,我跟我外公外婆打電話時提到這件事,兩位老人家立刻就飆起了俄語,還教會了我幾句讓我第二天在客戶和同事面前華麗的裝了個逼。
從小學到現在,大概就是這麼個成長法。
體驗:
體驗就是心服口服,且非常以家庭背景自豪。
深切體會什麼叫「越有知識越反動」,所謂「越反動」其實也就是越會搞事。我姐姐最近去孕檢,說是唐篩結果高風險,我外婆又氣又急給我媽打電話,從DNA的排列到概率論說得我一個life science專業的大學生都不得不點頭稱是。
有時候也會感覺無聊,比如飯桌上大家都在談論政治和歷史的時候,而這種情況每次家裡人聚餐都要發生。我很小的時候,坐在家裡車上聽我爸在跟朋友講話,講話時說「…相差懸殊」,我實在不明白「懸殊」是什麼意思,後來知道了「相差懸殊」是差距大的意思,又不明白為什麼差距大就差距大一定要說懸殊呢,完全是一種無意識裝逼。
有時也會感覺孤獨,比如大家都在玩電腦遊戲,大家都打狼人殺,大家都談著戀愛的時候。讀書學習是潛移默化被融入我的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沒有什麼刻意,當然也不為什麼裝逼。我說的reference沒有人懂,他們說的我也不懂。小時候很想融入集體,現在仍然沒有改變,還是很想融入集體。
有時也會judge。其實大部分時候都會去judge周圍的人事物。耳聞目染潛移默化吧,家裡的「反動酸文人」太多,所以一路聽他們judge我judge社會長大,別的本事可能沒漲多少,憤世嫉俗絕對是學會了,但其實上一輩上上輩的人,都已經走過了這個所謂的嫉惡如仇的階段,他們逐漸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平和和接受一切的不同還掌握著自己的價值觀的人。我覺得我這句話說的好low哦,要是讓我爸說,可能能用一句古文來概括這種狀態吧。所謂的「我執」?我不很確定這到底要怎麼說。
所以在憤青這一方面我的心態還相當差。
所以,總的來說,可能看上去要比同齡人老成一點,我一個朋友老說我,大部分時候話很少讓陌生人覺得有點難相處。常常在買書,偶爾在看書。非常重視家庭教育。
勉強算是吧。
評論區里有人說叫核平世家,感覺也是形象的,意思就是:一言不合就用核炸平世上所有家庭……
外公和外婆都參與過核試驗,最大的遺憾就是前大半輩子都不能出國,好不容易能出國了發現自己出不動了。
外公中文系轉的理科,從小天天跟我說他如何靠自學三個月考上大學的。
青梅竹馬的爸爸靠科研立了一等功。
對門鄰居爺爺是清華的,奶奶是北航的。樓下還有幾個南大復旦交大的,一整棟樓里的十戶鄰居,同輩人里C9有大概十幾個。
閨蜜的外公以前是錢學森的實驗室里的,外婆是搞彈導軌跡的。我們日常見面就是互相嘲諷你家怎麼出了你這個弱智。
干爺爺干奶奶也是某985的,一個正教授一個副教授,據說當年他倆評職稱的時候是靠對方把自己寫在第幾聯絡人才把論文數刷夠的。
一顆炸彈炸在我家小區里可能可以炸出來幾百個副教授職稱以上的人。
非常熱衷於把自己家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學生,搞得我的上一輩比較叛逆的人都離家出走了,為的是逃婚。
小時候去全國旅遊幾乎沒住過酒店,都住在大學的家屬院里,大概也算達成成就了。
上高中能碰到一堆鄰居,一進學校老師就問那個誰誰誰是不是你哥哥,他最近怎麼樣了。啊當年我們教他的時候……
上大學也可能有家裡認識的人在做眼線,錄取了以後通知書還沒到就有上門來道喜的人,消息比自己都靈通。最近在等錄取通知書,每天都會做噩夢覺得萬一沒考上簡直太可怕了……
從小比拼學校的風氣就很嚴重,從初中就開始拼,一路拼到最高學歷是碩還是博。本科畢業想工作,家裡叫我去考研。今年考完覺得不太好,他們表示你今年考不上明年再考,明年考不上後年再考。
考上研究生以後問我打不打算讀博,最好能留校。從來都沒覺得讀了博士嫁不出去這件事。
每天吃飯的話題就是誰誰誰家小孩拿什麼什麼獎了,考上什麼什麼學校了,那個跟你一樣大考上ucas研究生了你們可以一起玩,那個考上thu博士了有空你們可以認識一下談談學習。
院里的老頭老太們還自說自話成立了個輔導班,退休生活太無聊了,從我小學開始就在院子里的閱覽室輔導數理化生什麼的都有,問題是他們根本就不會低等數學,一個方程恨不得用高數來教。有事沒事還會組織院子里的小孩開什麼背詩大會。
有時候看見幾個老頭老太坐在大樹的小板凳底下乘涼,一派祥和景象,走近了發現他們在用俄語和日語聊天,居然還毫無障礙,我:???
從小就能出入實驗室,科研設備都是最新的,沒什麼娛樂活動,下了課回到家接著上課。同學都不敢到我家玩,因為我外公沒事就要教他們寫作業。
去老鄰居家找小哥哥小姐姐玩,他們爹媽也要教育我好好學習以後跟導師多做項目blabla。
普遍不鼓勵學文科,到現在還是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當年考華政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學文科不會碰到認識的人,不然實在太討厭了。
對自己打擊還挺大的,畢竟怎麼學都超不過祖輩,讀不好書簡直是原罪。
前陣子一個爺爺去世,追悼會上基本集齊了常春藤和C9的人,迷之開成了學術研討會……
覺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對錢不太看重,外公外婆思考了半天都不知道怎麼生出來我這麼個東西。逢年過節串門都看不到壓歲錢的,都是送自己新出的書,還是教科書,再不濟就是送購書卡。
書特別多,高中的時候理科老師還會問我家借書,開家長會我外公還去給化學老師們上了一課,一臉懵逼。
從小隻給看名著,以前拿零花錢買了一套漫畫書,最後被我外公一把火燒了……還給我寫了一篇文章論證故事會和讀者到底為什麼不能看。
有話都不會好好說,一言不合就喜歡給你寫封信,一寫寫好長,還給你裝信封:吾兒狗蛋親啟。
高中物理考過不及格,醒來發現床頭放了一封信,毛筆寫的:吾兒狗蛋,聽聞你物理未能合格,每每想到此事,常使我輾轉反側………blablabla,念余幼時,敏而好學,blablablablabla………
從小我外公外婆的興趣愛好就是比賽背字典,比賽做我的口算題,比賽做我的數理化題,我上了大學以後他們唯一的感覺就是:無聊,沒題做了。
十八歲生日,早上六點我外婆給我打了個電話:我給你寫了封信,我念給你聽一下。我親愛的外孫女狗蛋:早上好,今天是你的十八歲生日,從今天起,你就正式走向社會了,從此之後你不僅是我們家庭的一員,還是社會的一分子,你要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國家發展不懈努力奮鬥blablabla
推銷電器的上門他們還要和推銷員討論一下機器的工作原理,人家不懂他們還要給他們上上課,鼓勵他們去考個成人大專啥的。
反正就是沒錢但是莫名底氣足,還一天到晚教育我錢沒有啥用。
財務自由前就沒用過啥新的電器,因為他們什麼都能自己修,要啥都給你焊一個。
直到今天他倆吵架的內容還是當年XX實驗你計算錯誤blablabla,那個推論/假設連個普通大學生都不會錯,你信不信,不信我給你算一遍。
還有一次外婆和外公互相掀老底:「你這輩子最愛的不是我,肯定是那個XXX。」「那可不是,人家是清華的正教授,你當年在X所的時候那個XX不也要和你搞對象,還好沒和你搞,不然人家都當不了院士,我就是跟你在一塊兒了不好好工作,不然我………」
我:喂喂喂
外公都八十五歲了每天還在學習,最近好像在自學編程,不知道他是不是想做中國年紀最大的CTO。每天五點就起來練字,去他房間貓了一眼
剛剛吃完飯我外婆還跟我說昨天做夢夢見自己考上博士了,起來興奮了半天才發現自己已經八十歲了,我………
我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後來在UCLA安德森商學院讀了MBA,但我一直跟人說,我是我們家最笨的一個,至少是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一個。
1.被最強大腦圍繞
我父母都是博士,妹妹也是博士,哥哥雖然不是博士,但他有碩士雙學位(一個MBA,一個生物化學碩士學位)。
不但如此,我爸媽的7個兄弟姐妹中,6個是博士。我一個叔叔是哈佛癌症研究領頭人,另一個叔叔29歲就當上了斯坦福國際法的系主任,還有個叔叔在聯合國工作,後來成了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普林斯頓、耶魯、康奈爾、麻省理工也有我們家人的身影,他們要麼是本科畢業於這些學校,要麼碩士在這些學校讀。你們能想像的到吧。
但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在這樣一個高知家庭沒有感受到任何壓力,並不覺得我長大後一定要怎樣厲害,一定要出人頭地。不知怎的,這些高智商的頭腦完全沒有影響到我。我就是個逍遙自在、無憂無慮的小男孩。體育好,人緣好,我覺得這些就夠了。
我母親和許多中國母親一樣,希望我能進所好大學,當個醫生。但我不是那種很用功的人,也沒把讀書這件事放在心上,更沒有什麼遠大志向。
2.頭腦簡單就是傻樂呵呵
當我讀高中時,我哥哥比我高一年級,他所有暑假都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預修大學課程,而我整個暑假都在打網球,看好久電視,打棒球,和朋友到處浪。
說實在的,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出身在一個書香世家。對我來說,他們就是我的家庭成員、親戚而已,是普通人。你也可以說我那時有點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因此,我也不害怕他們,他們的聰明才華也沒有讓我受到困擾。
以後要上哪所大學,我自己是一點兒也不在意。我日子過得十分開心,甚至還打算在本地上大學,因為我好幾個朋友都會去那所大學。除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我申請的其他大學都拒了我。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開始工作後,我依然還是老樣子。有個體面的工作,獨立自主,做自己想做的事,對此我感到心滿意足。能和朋友一起聚聚,當個好人,當個好男友,這些已經夠了。一開始,這種感覺不錯,但一年年過去,我開始覺得沒那麼有意思了,空虛感慢慢襲來。生活沒有什麼真正的目標感,這開始困擾起我來。
3.你不能忽略周遭的一切
等我再大一些,我們家的學術氛圍開始對我起作用了。大概二十五六歲時,我稱之為覺醒時刻。覺醒發生在我來到中國旅遊的時候,這一次旅遊改變了我的一生(這是另一個故事,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點擊鏈接!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這是第一次我開始認真對待生活,對待我的工作。
與此同時,我也希望在生活中做些改變,這時我才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家人每一個都這麼厲害。這時,再碰到他們時,我開始有了緊張感和危機感。我不知道要和他們說什麼,覺得自己的想法好像都很low。
我記得那時和一位叔叔聊天,他說他在努力每天看一本書。你能信嗎?一天一本!我一個月能看完一本就謝天謝地了!
作為書香世家的一份子是怎樣一種體驗呢?在我成長過程中,他們說不上對我有多大影響,但當我長大成人,開始認真對待人生和工作後,他們對我有了很大影響。但他們對我影響最大的不是智商,而是工作態度、目的感和謙遜。
我的家人從不曾炫耀他們的學術成績,也不會讓人覺得智商高有多麼了不起。他們的善良和慷慨與智商無關,這是性格使然。
4.有些東西就是深入血液的
如今我如此熱愛現在的事業,一大原因就是他們。我的公司名「王李亞洲資源」的由來就是他們。我們公司不是家族企業,但我想通過這個名字,向影響我至深的父親一家(姓「王」)和母親一家(姓「李」)表達敬意。在他們醫藥領域、公共衛生、國際關係、和全球經濟的職業生涯中,他們同時也投身於改善社會和其他人的生活。就說我吧,我渺小的願望就是幫助身邊的人們更好地取得職業成功和以實現他們的潛力。
我花了很多年才認識到他們的影響,但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和家族中的許多人很像。最像的就是我不把現在做的事情看作工作,甚至不認為這是一份職業。用我母親的話說,我做的是畢生事業。我的家人們就是這樣看到他們所做的事情的。可能這就是「老派」做法吧。
我還要再提一件事。我在讀高中時,我的一位叔叔告訴我,「如果你想做些特別的事,那很好。大膽去做!但如果不想,也沒關係。長大當個好人也非常好。好人越多,世界越好。」他的這段話基本就是我們這一書香世家秉承的價值觀,也是我從他們那學來的道理。
-----------------------------------------------------------------------------
點擊鏈接訪問 職商網:http://www.zhishangwang.com
更多職業發展的精彩內容和專業知識,遠見和建議,請關註:
我的個人微信公眾號:Larry聊職商(LarryWangABC)
順便,我的知乎Live可以幫助你更好的提高你的職場意識和英文!
三場單次知乎Live:
如何有效地用英語與外國人溝通?
如何拿下重要的「英文面試」?
職場之路快速晉陞指南
知乎系列Live:職場英文溝通,這樣最有效:知乎 Live - 全新的實時問答
----------------------------------------------------------------------------
What is the feeling of growing up in a family of scholars?
I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later got my MBA from the Anderson Graduate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UCLA. But I always tell people that I』m the dumbest person in my family. Or at least, within my family, I』m the least educated.
1. Surrounded by brainiacs!
My mom and dad both have PhDs. My little sister also has a PhD. My older brother doesn』t have one, but he does have two Masters degrees. One is an MBA and the other is a Masters in Biochemistry.
Not only this, among my mom and dad』s seven brothers and sisters, six of them have PhDs. One of my uncles was the head of cancer research at Harvard. Another uncle became the Dean of International Law at Stanford at age 29. Another uncle worked for the United Nations, and then later as a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Princeton, Yale, Cornell, and MIT are also schools that relatives in my family have either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degrees from. You get the picture.
But growing up, I have to say that I felt no pressure in my family to do or become anything special. Somehow being in the presence of all this brain power escaped me. In our family, I was just a happy-go-lucky, easy going, playful boy. I was good at sports. I was likeable and made friends easily. That seemed to be good enough.
Like many Chinese moms, mine wanted me to go to a good university and become a doctor. But I wasn』t a very hard-working student and didn』t take school very seriously. And I had no real ambition or desire to be anything.
2. A simple mind is a happy mind
When we were in high school, my older brother who was one year ahead of me spent his summers taking college courses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eanwhile, I spent my summers playing tennis and baseball, watching a lot of TV, and just goofing around with my friends.
To be honest, I really wasn』t that aware of what an intellectual family I was part of while growing up. They were all just my family members and relatives to me, just regular people who weren』t particularly exceptional or special. I guess you could say that I was a bit self-absorbed back then. As a result, I was never in awe of them, or intimidated by how smart they were.
For me, I didn』t really care where I went to college. I was perfectly happy and even prepared to attend the local university, where several of my friends were going to go. I even got rejected from all the other schools I applied to, except for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Even today, I don』t know how to explain that one.
After I began working, I continued to just live for the day. I was quite content to just have a decent job, be independent, and do what I wanted. That mostly involved spending time with my friends, being a good guy, and being an awesome boyfriend. This was great at first. But as each year passed, it began to become less fun and increasingly empty. The lack of any real purpose or goals for my life started to get to me.
3. You can』t ignore things around you forever
Where all the academic muscle in my family started to have an effect on me was when I got older. In my mid-20s, I had what I call an awakening. It happened during my first trip to China, which was a life-changing event for me (that』s another story, but if you"re interested in it! 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began to take a serious look at my life and what I was doing.
As my desire to do something with my life grew, so did my awareness of how impressive the people in my family were and what they did. When I began realizing how smart and amazing they all were, I started getting nervous when I was around them. I didn』t know what to say to them. Whatever I could think of seemed simple and stupid to me.
During a conversation with one of my uncles back then, I remember him telling me that he tried to read a book a day. Can you believe that? A book a day! I was happy if I could finish a book a month!
But here』s what I want to say about being part of an intellectual family. I can』t say that this had a big impact on me when I was growing up. But it certainly did when I became an adult, and once I started taking my life and career more seriously. But much more than their intellect, it』s the work ethic, sense of purpose, and humility of those in my family that have influenced me the most.
Because not once do I ever recall anyone in my family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s or acting as if being smart made them a better person. The fact that they were kind-hearted, generous peopl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their intelligence. It was because of their character.
4. Some things are just in your blood
They』re the reason why I』m so dedicated and committed to what I do today. It』s why my company is called Wang Li Asia Resources. It』s not a family business, but I wanted to show my respects to those from my dad』s family, the Wangs, and my mom』s family, the Lis, who have influenced me so much. Through their careers in medicine, public heal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economics, they』ve dedicated themselves to improve society and the lives of others. In my case, my humble desire is to help people here better achieve their career success and fulfill their full potential.
It took me a while, but I』m proud to say that I take after many in my family. Mainly, like them, I don』t look at what I do as a job or even a career. In the words of my mom, what I do is my life』s work. This describes the way many in my family approach what they do or did. I like to refer to it as 「old school.」
I』ll just mention one more thing.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I remember one of my uncles telling me, 「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special with your life, that』s great. Go for it! But if not, that』s okay too. Just going through life being a good person is a very good thing. The world can use more people like that.」 That pretty much captures what my family of outstanding scholars and achievers values most, and what I have learned from them.
------------------------------------------------------------------------------
For more grea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expertise, insights, and advice, follow Larry Wang"s personal account on Wechat, at Larry聊職商&
To get to get to know Larry Wang better personally and access his lates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success-related articles, follow him on Weibo, @ &
---------------------------------------------
大家好,我開通了值乎。掃一掃我的二維碼就能上我的值乎啦。上面有我回答過的問題,以及大家有任何關於職場和職業發展的困惑都可以在值乎上提問。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值乎 - 說點兒有用的 (二維碼自動識別)
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大姑婆大姑爹小姑婆小姑爹姨婆二姨婆四姨婆二姨爹四姨爹表妹堂妹表舅表舅媽還有很多我實在叫不出的親戚:全是武漢大學的。專業涵蓋英語物理中文化學生物歷史數學建築等等。
所以作為這個家的第三代大姐,我的夢想就是考上武漢大學,延續三代武大人的傳奇,把武大刷到3.0版本。當時我還偷偷把武大在我們學校的招生宣傳單給撕下來放在枕頭下:做夢都是武大啊!後來高考完還沒出成績,我爺直接寫了「三代武大人」五個大字,當時七大姑八大姨也說我們三代武大人是妥妥的,我高考完去武漢轉了好久,住就住在武大招待所里,為了提前適應武大的學習環境:然後我就沒考上,差了好多分。後來聽我爸說我爺默默地去裱字店把字給取了回來,給放養在院子里的烏龜擦粑粑了。
當時我爸考上武大後,我外婆是我爸的英語老師,我爸因為英語不好,去我外婆家上課,遇到了當時還在讀高中的我娘。我娘考上武大後,自然而然和當時還是學長的我爹在一起。聽我娘說,他們第一次出去,當時我爹穿一條黃泥巴褲子,打著當時潮男必備單品之紅領帶在武大櫻花樹下推著自行車等她,滿樹櫻花,紛紛簌簌,覺得這個學長帥得逆天。我娘出身比我爹好,當時給了我爹一塊勞力士錶,當天就被我爹從珞珈山上騎單車衝下來時給震壞了。。。我出生在一個不正經的知識分子家庭,但是再不正經,也有家規。
除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說話要有說話的樣子,還有一個就是只要和中國人說話,必須說漢語。
家裡英語環境很好,除了我爹是個英語渣,外公外婆爺爺奶奶我媽還有他們這一代的親戚都是一口標準流利的英語。我外婆會法語,外公還會阿拉伯語,爺爺講俄語,幾個姨婆和姨爹都會講德語。但是一家有一家的規矩,我們家的規矩就是只要你不是在外國土生土長的,和中國人講話必須說漢語。當時候初中特別叛逆,自己成績又好,說話時必須嘴裡夾雜著英語。有天晚上吃飯,我忘了是什麼原因和爸媽吵起來,脫口一句:「我就是不care, so what?」: 當時我媽就給我一巴掌,不重,但是我到現在都記得。我媽當時就說:「好好說話,少來so what, 少來care,先把自己的文化搞清楚,把自己的語言搞明白了,別整天半個洋人,我們家不吃這套。」:直到現在,我和法國人講話全程法語,和英國人講話全程英語,當然,和中國人講話全程漢語,即便是有presentation, report 等詞,在我們家聊天的時候也會翻譯成相關的漢語辭彙。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當然不妨礙多涉獵他國文化。家裡的書非常多,當年文革燒書,大量的珍貴書籍被焚毀,外公偷偷保留下的兩大箱書成了我們家的珍寶,其中不乏19世紀外國的原本。
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很喜歡看書,可以說從詩經山海經孫子兵法文心雕龍詩藪本草綱目希臘神話伯尼龍根的指環莎士比亞橋搜培根但丁莫里哀托爾斯泰薩特等等全都有。我小的時候,幾乎就是天天看這些書,看得懂也好看不懂也好,在書堆里泡著,時間長了也就有了點書的氣息。這個習慣一直保留到現在。最近在看錢穆先生的中國文學史,一直很仰慕,但是種種原因卻一直沒有看,半本書下來卻覺醍醐灌頂,真是後悔沒有早點拜讀。
在這樣一個家庭里,所有人都是生活中言行舉止的榜樣:熱愛生活,不卑不亢,待人有禮有德,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家裡打碎了碗,爸媽總是用報紙包好後用膠布再纏好,然後貼個紙條寫到「瓷碗碎片,切小心。」。爺爺退休後在老家房子頂上種菜,種好了就分給他掃街的,收廢品的或者是清理垃圾桶的「老夥伴」。這些都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待人接物的態度。
現在我爸媽年紀也逐漸大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80的人了。小時候是我向他們學習這個世界的規律與法則,現在他們向我了解世界中的新花樣。我一直以為我爸我媽是家教甚嚴的知識分子,做事細緻認真,直到我上大學周五晚突擊回家,發現他們竟然打魔獸,我才發現原來他們正用他們的方式接近似乎越來越陌生的世界。後來我媽加入剁手黨,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每天都給我說她又從網上買了多少斤東北黑土。我一直以為我爸不會用網購,直到有天他神神秘秘給我說他在網上買了2箱大唐怪味豆,全加在我媽的購物車裡,就等我媽清購物車,順便把他的怪味豆給買了。(就這個,男神專用怪味豆)
我們家人都很開心,平時樂呵呵的,逗的氣質是可以遺傳的吧。之前我媽千辛萬苦種的曇花開花了,上課前樂呵呵給我發照片,說曇花美的不要不要的,結果她前腳剛出門,後腳我爹就拿曇花燉了湯,還美滋滋給我說把那曇花一切兩半,他一半,我媽一半,等我媽下課回來喝湯。
前陣子我和我爹媽聊天,說自己一把年紀,雖然學歷高長得美腰細大白腿,但是沒人要好可憐。我本是開玩笑一句話,他們說:我們希望你有不一樣的人生,去體會不一樣的世界和生活,沒有誰要求必須25歲結婚,28歲生孩子,30歲還完房貸: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軌道上走著,都有自己的風景。累了就回來,你不是想吃你爸做的排骨么,回來爸給你燒,媽做的蛋糕一天吃10個。爸媽不求你大富大貴,你健康快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他人的善良就是爸媽最大的期望。」
不覺淚崩。
補充: 家裡過去規矩很多,但現在基本就隨著時代的變化在改變,我列出來的只是現在自己已經形成的習慣,個人認為這些都是尊重長輩的行為,算不上文化糟粕。
------------------------分割線----------------------------------------
不知道算不算書香門第
媽媽總和我講她爺爺奶奶的事和家裡大大小小的規矩
比如太奶奶一衣櫃的旗袍和永遠將就的穿著
比如吃飯時長輩不動筷子小輩絕對不能動
比如長輩回家時小輩全部站起來迎接
比如太爺爺的一手好字(存下來的被小輩當做傳家寶裱起來了,幾個小姨小舅還爭過)
那個年代一家七個孩子,也就是我的姥爺那一輩,兩男五女,平均學歷差不多是大學,有教師有軍人有搞化學的還有醫生
到了我媽媽這一輩十三個孩子,出了三個醫生,有留學回來的,有清北畢業的,兄弟姐妹間沒有亂七八糟的家庭糾葛,至少在我印象里都是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最後到了我這一輩,也是十幾個孩子,上面的哥哥姐姐們基本沒有學習差的,有個表哥是滑鐵盧大學的計算機系,他初中的班主任是我初中時候的英語老師,當那位老師知道我們的關係的時候一度恨鐵不成鋼的用教鞭戳我說看看你哥看看你,好在後來我的英語成績沒讓她失望
跑題了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別人家的孩子是不存在的,和自己家的孩子比就夠了,同輩的比完了還可以和長輩的比,目前小輩里我成績相當不起眼,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提哥哥姐姐們多優秀
除此之外,有的時候家裡都是優秀的人也很方便
「媽,我數學題不會」
「問你小姨去」
「媽,我經濟不會寫」
「問你小姨夫去」
「媽,我有點肚子疼」
「讓姑姥給你看看」
「媽,我最近有點虛」
「讓你小舅媽給你把把脈」
「媽……」
體驗很酸爽。
不會認字就會背詩,從記事兒起每天背一首新的,然後隨機抽查一首以前的。
吃飯的時候可能隨時問你一個什麼典故,說不上來?嗯嗯,把碗放下查書去,查到了再回來吃飯。
從來沒有出去瘋跑玩泥巴的經歷。
生活必需很規律,幾點起床就必須起來,說睡覺就必須卧下去。
不許吃零食,好好吃飯,零食飲料一概不許,不許剩飯,碗里的必須全部吃完。吃飯有很多規矩,筷子怎麼拿,碗怎麼放,好多好多。
不許坐沒坐相,除了生病和睡覺不許躺著。卧床玩手機?沒規矩!大姑娘家沒病沒災的大白天躺著幹什麼?
學書法,學繪畫,學圍棋,不用精通,知道好壞就行。
不上輔導班。。。你說補哪科,直接找相應的大學教授來家裡輔導。。守著大學就是這麼任性。
沒有不上大學這個選項,我直到入學了,大學報道了宿舍卧談才知道還有人可以不上大學。。同上沒有不考研考博這個選項。研是必須考的,博可以看時間。
不管什麼事情都要隨口說謝謝,接東西必須雙手。剛和老公談戀愛的時候他給我端水我說謝謝,他懵逼說你要這麼客氣?你跟你爸媽也這樣?我也懵逼說對呀難道你不這樣?直到他上門拜訪看見我給我爸端水,我爸接了對我說謝謝的時候,他才明白。。我真的是習慣了,誰跟你假客氣。。
還有很神奇的體驗就是,姥姥拿著厚厚的族譜說多少代以前的曾曾曾~祖點過狀元。多少代的哪個先人和紀曉嵐是同科進士。。誰當過一方知府。。然後放下這本拿出另一本,說這是她外家的(母親一族)族譜,誰誰誰當年怎樣怎樣。。講很多往事,然後摘掉眼鏡問我,你有啥理由不繼續念書了?!
當年省里評省級書香世家,要求這一代有一線教學工作者,往上數三代都有一線教學工作者。我媽去評的時候,我身為大學退休教授的姥姥姥爺一人拿了兩本族譜,往上數吧,都有!從狀元到私塾先生到保定女校校長,都有,三代?六代都有!當時我都懵逼了,之前一直覺得我家只是規矩大點而已。。然而,很重要的一點,並沒有錢。。雖然是書香世家,但只是工薪家庭而已。。我不明白,至今不明白為啥我家不是富豪(°?° ╬)小說里這樣的不都算是一方豪強了么?更新:各位不要再來私信問我「會寫茴香豆就是讀書人了嗎」「你書讀太多就變迂腐了」這類的問題了。各位非逼我點明了寫作主旨,那就從命了吧:
本文運用了反諷、自嘲的寫作手法,意在諷刺寄生在「書香世家」這個概念上的兩種人。
第一種,是認得幾個字的官宦人家子弟,以世家高攀「書香」,實則一身銅臭。
第二種,是孔乙己這樣自命清高的迂腐書生。世代久居象牙塔,早已與現實格格不入,卻仍以「讀書人」、「士大夫」自居,自以為滿口錦繡,人聞之酸腐難當。
你們連這點兒弦外之音都聽不出來,如何能直視草魚詭異的目光?
最後再次聲明:我第一不反對高曉松(我很喜歡真的),第二不反對理科生(我自己就是靠推數學公式謀生的),第三不仇富仇貴(誰跟錢有仇啊……)。
以下是原答案。
瞅了一眼高票答案,似乎只有世家,沒有書香。
特去查了「書香世家」的含義:世代都是讀書人的家庭。
書香尚不需錢權家境為之背書,這我就放心了。
別的沒有,窮酸讀書人,我家從來不缺。
讀書人普遍面相不吉。咖啡過量,睡眠不足,罕有喜色,略帶病容。心有治國志,手無縛雞力。人憂其眼袋浮腫發黑,腰圍綿長偉岸。讀書人道:眼袋大才能盛人間淚水,肚腹寬方可容世間牢騷。如此,是讀書人的單純浪漫。
讀書人看起來自命不凡,還時常有些刻薄。讀書人對社會階級劃分是以學問為準繩的。但凡不是博導教授的,再怎麼呼風喚雨有錢有勢,撐死了也只能是「被統一戰線的」,望之總是要帶著些悲憫的。
而在讀書人的革命陣營內部,也常有嫌隙,鄙視鏈清晰:
同是博導教授,搞工程的嫌學數學的呆板木訥。
做實驗的嫌搞工程的不學無術、渾渾噩噩。
弄人文社科的嫌做實驗的鼠目寸光、治國無策。
學數學的嫌棄所有其他讀書人,理由只有一個:弱。
讀書人嫉惡如仇。但各自專業不同,悲憤起來總缺個落腳點。於是,高校教育痼疾就成了眾矢之的。一群慷慨激昂的讀書大人痛罵生不逢時教育腐敗斯文掃地,把讀書小人都紛紛嚇出國讀書了。
讀書人迂腐得很矛盾。剛剛拍桌怒罵「百無一用是書生」,轉身就來查讀書小人茴香豆的四種寫法。
讀書人妥協得很悲情。多年不見,一個讀書人問另一個:「可是髀肉復生了?」 答:「作法不自斃,悠然過四十。」
讀書人過了四十,又過了五十。而今,當年那些被嚇出國的讀書小人們,漸漸也成長大成了標準號的讀書人。讀聖賢書如故。酸腐刻薄如故。自命不凡如故。自得其樂如故。
南腔北調,各自營生,相忘於江湖。
第一反應是田雨,《亮劍》中第一女主角,李雲龍的妻子。
出身:江南書香門第的大戶人家,文化啟蒙是私塾教育,父母請來一個在晚清中過舉的老先生做她的家庭教師,念了一肚子的四書五經,詩詞歌賦。
(感覺會累得要死,答主腦子不好背高考的34首古詩詞都背不下來,以前的四書五經感覺可能更難得一皮)
技能:後來又讀了洋學堂,是江南的一所著名的貴族女校,讀的是家政,這是專為培養貴族太太而設的,課程有琴棋詩畫,烹飪女紅,外文及社交禮節等。
(學習琴棋詩畫、詩詞歌賦、中外禮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自己想想。 )
順從:田雨是個孝順女兒,父母怎麼培養她,她就努力按照父母希望去做。(感覺一般的書香世家家教都蠻嚴格,哪怕不是世家只要比較重教育的家庭,小孩小時候都蠻乖的)
思想:問題就出在文學上,她喜歡看小說,而且涉獵很廣,按常規看,小說讀多了腦子裡自然要生出些叛逆思想,繼而開始思索人生意義,結果當然要生出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她的一位語文教師推薦了一些具有左傾思想的小說使田雨的思想發生深刻的變化,後來她才知道,這位語文教師是中共地下黨員,他的思辨能力及鼓動能力都是一流的,田雨的棄學出走使解放軍隊伍里多了一個美麗的女兵。
(通常成年後,也就是20歲左右思想出現萌芽,出現遲來的反叛期,自己喜好的和意識覺醒,這也為後來和沒有任何文化的軍人李雲龍在一起作出一個伏筆。)
樣貌:趙剛在第一次見到田雨時也不禁一怔:
「趙剛腦子裡摹然跳出了《長恨歌》的句子:蕪蓉如面柳如眉……」
「真的,這姑娘太美了,傳說中的江南美人李師師、陳圓圓、董小宛大概也就是這樣了吧?」
而李雲龍在昏迷中對田雨的第一印象是:「臨失去知覺前,他腦子裡還閃過一個念頭:晤,這姑娘長得不錯……」
在醒來後第一次正面見到田雨則直接發獃了:「好傢夥,他眼前竟是一亮,難道世上真有如此美貌的姑娘,像畫兒上畫的一樣,李雲龍覺得前半輩子簡直白活了,沒錯,我真的見過她,不是做夢。李雲龍的眉頭立刻舒展開來,渾身傷口感到一片清涼,哪兒還有半點痛楚。」
我們獨立團的義大利贊呢?!!
小時候外婆給我從報紙上摘抄記腦筋急轉彎,因為所以都是用的∵∴來記……
初中的時候隨口說最近開始學化學了外婆就開始給我扯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云云……
從小到大沒有特意去買過圓規……每次都直接去自家書房翻……或者去外婆家順……永遠都揮霍不完的圓規……各種大小的圓規……
看到有人回答說什麼炫耀的……真沒有什麼可炫耀的……外公外婆一直要上班我小時候沒人帶我一歲半就被扔到託兒所了……歐我現在大學了外公還在上班……
還有我娘親和老爹每次都給我灌輸無比清高的思想,「有錢又怎麼樣」這類的,還有即使有關係也堅決不給我找關係(所以小學一直不受老師待見),堅決不欠別人人情(包括兄弟姐妹的人情),小學初中同桌啊好朋友啊送我個好玩的小東西我都不敢要的因為被媽媽看到會被罵然後叫我還回去……
我的內心真的是拒絕的……有錢多好啊是吧……
從小某農業科研院長大
其實大家也沒有別人說的高冷牛逼
去年過年
爸爸跟一群北大交大北師大教授建了一個微信群,說是用來相互討論項目進程的
結果 一群高學歷教授在群里搶紅包!!!
爸爸邊搶邊笑成傻逼
吃的菜都是實驗樣品多的剩下的
但是吃什麼完全取決於今年實驗的是什麼
比方前年有兩個月一直吃南瓜
去年是大白菜和西蘭花
今年已經吃了一個月的青椒春卷青椒餃子青椒包子
鄰居是食品加工所的教授
總是會給我一些自製零食
不過我覺得好吃的都沒上市
呵呵
還沒上大學
爸爸就已經給我找好了碩士博士導師
哦 他不想親自當我的導師
因為他覺得我稀爛 根本無法教
不過大家還是很開心
很單純很真心
莫文蔚
於香港拔萃女書院以三A(英語、法語及家政)的會考成績中五畢業後,便到義大利的United World College of the Adriatic就讀高中,隨後到英國倫敦大學主修義大利語和義大利文學。
獨立洒脫、特立獨行是她的作風,體態輕盈、現代骨感是她的氣質。冷傲外表下隱 藏不住女人的味道,火辣演出表現她自內而外的性感。
名字由來
文蔚、文蔚、文丞武尉,小女莫文蔚能文能武,才華橫溢,有目共睹.
先母替孫女取名「文蔚」,系紀念為余啟蒙的私塾.該私塾位於新界錦田,隸屬當地一間鄧姓的「光裕祠堂」.該祠堂系紀念其族人康熙年進士鄧文蔚而建者.當時嬤嬤之意尚有小孫女來日事業運程飛黃騰達,一如鄧文蔚進士公焉.
余引經據典,「文蔚」兩字可追溯至易經革卦:「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莫文蔚擁有中國、英國、德國和伊朗血統,能流利地使用五種語言(英語、粵語、國語、法語和義大利語)。她於香港拔萃女書院以三A(英語、法語及家政) 的會考成績中五畢業,亦有5科考獲B級成績。並曾獲頒第一屆「香港傑出學生獎」。後來她獲得兩年獎學金到義大利亞得里亞海聯合世界書院就讀高中,隨後到英國倫敦大學主修義大利語和義大利文學,之後回到香港進入娛樂圈,於1993年出道。
現在來說說莫後的家庭
?祖父 莫理士(Alfred Morris),威爾士人,獲英國政府委任。到香港從事教育工作,是聖約翰救傷隊創辦人之一兼總裁以及英皇書院的創辦校長。
?祖母 羅惠德,原籍廣東新會,生於香港富裕之家,在復旦大學修讀中國文學,羅氏為名門望族,世代書香。
?父親 莫天賜,1938年生於香港。其父為已故戰前名人莫理士(Alfred Morris),母羅惠德,原籍廣東新會,羅氏為名門望族,世代書香。 莫天賜小時候住新界錦田,中學讀男拔。自幼好易,旁及道家、方術,即醫、卜、星、相等秘術。家傳藏書中,除預言秘本之外,更有不少養生、健康、湯飲、食譜。曾任元朗中學教師、拔萃男校教師、裁判司署秘書長、新界理民府田土委員、海南發展有限公司地產經理等職。
?母親 何敏儀,曾任中學英文教師、香港電台英文節目主持、港府高級新聞官、無線及亞視高級行政人員等要職,退休積極投入公益事務, 身兼兒童癌病基金理事/副會長、亞洲動物基金名譽董事、Care For Children榮譽大使等。
?哥哥 莫理斯,英國劍橋大學國際法律系博士,中學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成為劍橋的直收生。他曾任倫敦白金漢大學講師,目前從事電腦動畫製作,香港第一部三維動畫功夫電影正是其傑作。
祖父開辦慈善婦孺診所,遇上當護士的羅惠德,結成秦晉之緣,祖母羅惠德幼時對黃老之學已有認識,租母替孫女取名「文蔚」,系紀念為余啟蒙的私塾;從小獲父(莫天賜)母(何敏儀)給予最優質生活及供書教學,培養她成為一位琴棋書畫、品學兼優的「香港最傑出學生」,其父親出了一本書名為《給莫文蔚的健美湯飲》;莫文蔚很崇拜哥哥(莫理斯),因為莫里斯就像一部「活字典」,問什麼都能答。
(莫文蔚與家人)
(莫里斯與莫文蔚)
放幾張女神照片鎮樓
女神永不老??資源來自百度,圖侵刪。
從小到大和周圍人有些格格不入所謂不接地氣兒。清高好勝理性冷靜。太正氣不會一些很雞賊的套路感覺有些吃虧。
父母高知管教極嚴,從餐桌禮儀到坐立行走都有嚴格要求。講話更是語音語調用詞都不可越界。看見現在一些父母認為在公共場合小孩子喜歡尖叫是天性大人管不了的,想起自己曾經在家講了一句 放屁!被罰站一小時,什麼尖叫就地打滾兒更是想都別想。逢年過節的禮物永遠是一捆書,言情武俠不在這個書的範疇內。
以上的以上,在出社會後也自己做了調整,我也不知道這是好還是壞。
爸爸的奶奶,我們叫婆婆,一個裹腳老太太會外語。爺爺的文章曾經連載人民日報頭版頭條。跟上面那些沒法比,可是也算是小書香世家。
給爺爺打下手的一個南開的一個北大的。爺爺的朋友都是武大華科的博導,經常朋友圈都是誰誰誰出新書了,百度百科可以查到的人名,提字贈送一本。搞同學會,一人寫一篇文章,做成集子,一人一本。
家裡有很大的書櫃,全是書。姑姑的書法老師是書法協會的,姑姑同學有一個是我們學校的碩導了,弟弟去美國讀大學,高中未畢業就進入名導劇組。
日常生活就是電視基本不看的,一人一本書,看完了討論。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同一本書,看完了,聽大人們談話,覺得,卧槽,我白讀了,還能這麼理解,我怎麼沒想到。鞭辟入裡的解釋,頓悟的感覺。
買個微波爐,仔細先看完說明書再操作,幫下載完支付寶,淘寶還不行,還要仔細研究怎麼下的,怎麼用。做什麼都循規蹈矩,一絲不苟。
家裡長輩不卑不亢,不阿諛奉承,不隨波逐流。有權職,不謀私。只教我們做好每一件事情,耳濡目染,言傳身教。普普通通的書香世家。
爺爺輩:哈軍工;二軍大;國防大學
父輩:清華;東南;華南工學院;裝甲學院(現在叫裝甲兵工程大學?);天津大學
平輩:國防科技大學;北航
算上非直系那還有一個院士,兩個高工....再加上一個烈士基本上都以不同的形式獻身國防了,各種表彰紀念章勳章不少,某某型號首飛的啊,某某火箭發射的啊,某某實驗的啊。
家中再往上好像都是剝削階級,嚴格來說也是新中國以後讀書讀起來的。家裡書中文為主外加少數俄文英文書籍,書主要都是專業書籍,小時候就喜歡抱著一本藍皮的美帝海軍武器識別手冊翻來翻去,估計是我唯一看得懂的一本了吧。第一本看的國外小說是古拉格群島還有本是一個蘇聯參謀寫的總之也是黑蘇聯的。馬桶附近順手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找到當天的參考消息或者揚子晚報啥的,搞得我現在都喜歡坐在馬桶上看書。
家裡看電視也不敢隨便看韓劇,一看那麼愛情的啊什麼的長輩都會說什麼亂七八糟的。印象里看的第一個連續劇是春天裡的十七個瞬間,動畫片是舒克貝塔,看得最多的則是藍貓淘氣三千問因為可以增長姿勢水平。曾經家裡還認為軍港之夜是靡靡之音....歌曲就要豪邁....
從小就是壓力大,壓力很大,壓力特別大。父母總是喜歡把我和他們年輕時候比,動不動就是:我上初中的時候班裡前面掛一隻草鞋一隻皮鞋.....考上大學穿皮鞋考不上穿草鞋.....整個鎮裡面只有3個能上縣中.....我們清華不知道比你們滑鐵盧高到哪裡去了....你們現在有什麼壓力啊.....你們現在還有空調呢,那時候我們xxx艇上,我們連洗澡都洗不了...你那個論文有什麼難的,我們當年評職稱論文數都是有要求的....你那個論文寫完給我發過來,我來給你把把關...這個是基本的醫學常識...這次科大隻收幾個女生,你妹妹考上了....他考上了上海中學....
研究生一定是要考的,你爸爸我這麼大把年紀都在讀博士,你個早晨七八點鐘的太陽不去讀碩士嗎。即便是工作了也要把我踢去讀研。
坐有坐姿站有站姿,坐的時候凳子只能坐半個屁股,小時候我媽一直拿一隻削好的鉛筆頂在椅子上,不讓我靠椅背。手不能插口袋,冬天手冷不能縮在袖子里。每天必須自己疊被子。桌面上必須保持整潔,書不能亂攤。看書只能坐在書桌前面看。吃飯的時候碗裡面不能剩米粒,兩隻手都要放到桌子上。做事情要雷厲風行,要麼不答應要麼一定要做到。小時候曾經答應背50個單詞,那天跑到公園去玩忘記背了,結果背到晚上11點。
特別喜歡做思想教育,真的是特別喜歡特別喜歡思想教育......誠實;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讓別人喜歡你的程度決定你成功的高度;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
特別喜歡指正別人,沒錯是特別喜歡!我講一句話如果有語法錯誤,我爸馬上會糾正。曾經在外面玩的時候,有個老兄指著一個副油箱說這是美製響尾蛇。我外公馬上站出來了說這是副油箱....有時候也是醉醉的
初中就被踢去學法語,第一次去法國小哥以為我是哪個家長帶來旁聽的。我說,我英語都沒學好學法語有個什麼用,回我你怎麼知道沒用....
其實想想很多習慣也是極好的
我家算不上書香世家,但在我們那個小鎮也算是有名的書香之家。
我父親其實只讀了幾年私塾,12歲被舅公帶到城裡當跟師學徒,學管賬,也就是現在的會計,父親肯吃苦,學習認真,後來練得一手漂亮小楷,成了一個能寫會算的文化人。五十年代末,大哥,二哥初長成人,大哥考進了川大化學系,二哥考進了四川師範學校,突然一場政治風暴,兩個哥哥都被打成「右派」,雙雙被遣送回家,靠四處打臨工,幫助父母撫養我們五個弟弟妹妹。兩個哥哥雖然倒霉回家,但他們給整個家庭帶來的文化氣息,讓我們這些弟弟妹妹受益匪淺。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母親用涼棧給二哥鋪的簡易床,因為,那張床的枕邊永遠都有一疊一疊的書籍,有小說,散文集,還有各種雜誌,所以每當臨近中午,飢餓和慵懶一起襲來,我就愛躺在二哥的床上,胡亂翻看枕邊的書籍。
記得我認真看完的第一本書叫《情滿青山》,是一本散文集,而且特別清楚記得裡邊的一篇散文叫《情滿武夷山》。自認真閱讀這本書後,彷彿開啟了我的閱讀之門,一有時間,我就躺在二哥的床上信手翻看枕邊的各種書籍,以至於高中時經常是通宵看小說,有時一晚上跑馬觀花般的要看完兩本小說。直到現在,毫不誇張的說:喜歡閱讀,是我們家每個姊妹最大的愛好!我家裡衛生間的洗衣機上,永遠都會有一本書。我想,這就是,書香之家留給我最大的影響,和最好的習慣吧!
很喜歡的一位歌手 朴樹
朴樹的父親是濮祖蔭。現任歐空局ClusterII星座計劃國際合作科學家,美國 J. Geophys. Res. 副編輯,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空間科學學報編委。是我國「雙星計劃」發起人之一。濮祖蔭教授長期從事地球外太空磁層能量傳輸與釋放和磁層空間暴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成果。
朴樹的母親是北大教授劉萍
朴樹的身上有種與其他娛樂人格格不入的氣質,可能與從小生活在書香門第相關,他有著讓人親近的清高,單純樸實的品質,對待音樂,他能夠沉下心去創作。他的音樂,乾淨溫暖,獨成一種風格。
爺爺是中科大的教授,年輕時參與原子彈研究
奶奶原是霸服九中的校長,八中的書記,幼師的校長
媽媽是霸服語文老師,帶那種小學只上四年的小孩
外公是皖南人,是全村的地理語文歷史政治老師…
大舅爺爺是清華土木系畢業,大舅奶奶同是…
二舅爺爺是霸服原某中學校長,二舅奶奶是生物老師…
三舅爺爺馬鞍山歌舞團領唱老師,三舅奶奶同是…
爺爺的好友是錢三強,爺爺學生潘建偉,奶奶的爺爺是參加辛亥革命的將軍…
不知道夠不夠格算書香世家( ?????? ·? ??????? )
不過童年的時候常見的場景是這樣的
每晚七點:
爺爺:圓圓,背一下三字經,性相近後面是什麼?
我:性乃遷??
(奶奶拿著市尺,啪!)
每晚8點:
奶奶:把你今天學的瑪麗的小羊羔彈一遍
我:32123333
奶奶:錯了!是三個3
(啪!)
周六的安排:
上午兒童畫 下午舞蹈 連堂書法
周日:
上午水粉畫 下午電子琴
小的時候一個星期見一次媽媽:
媽媽:你要當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女孩子
我:噢(無心)…
媽媽:所以你不把這個拼音遊戲填完不能去玩海洋球
我:(╥╯﹏╰╥)?…
幼兒園至小學高年級時的假期:
北京 上海 浙江 雲南 湖南 長沙 廣州 濟南 安徽 吉林 南京 海南 廈門 武漢…
奶奶的家族聚餐,菜已經上齊了…
大舅爺爺:別動筷子!我們來對個對子!我要出題啦!請聽!……………………
二舅爺爺:我認為應該這樣………………
二舅奶奶:不不不不不,這樣更符合情景……………
二十分鐘後,一桌子黃花菜…
大舅爺爺:大家的討論都很熱烈啊,先吃點東西吧,我們待會再繼續討論啊!
眾人:好!
………………………
當時最幸福的是每天被保姆奶奶接去她家,她的屋裡有一台兩個巴掌大的黑白電視機,每天都搬著小板凳津津有味等著還珠格格,我可是看了不下五次還珠格格的哈哈哈!
怎麼說呢,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書香氣真的挺濃的,我到三年級才知道可以用王八蛋這個詞罵人…我比普通小孩更能坐的住,平時遇到了什麼問題永遠想著講道理(容易被欺負)但也許我生性並不喜歡這樣的教育吧,初中轉了一次學以後就開始出現了厭學問題,成績下滑很多,我骨子裡遺傳了一份叛逆…後來發現小的時候對於才藝的啟蒙還是有用的,我的畫畫等才藝總是輕易就能發揮出比較好的成績,然後我就成為了美術生啦哈哈哈,現在在美術生中屬於文學修養突出的,也是因了從小家庭的熏陶。挺感謝這個家庭的,讓我成為一個有原則講道理見多識廣的小姑娘
大概就是不讀博士沒臉見人吧,且必須是海外博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