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學家們對「愛情」的研究會喚起公眾的負性情緒?

1975年,伯奇德和哈特菲爾德從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得到一筆8.4萬美金的研究基金,用以研究浪漫愛情。該基金引起了威斯康星州參議員的抗議,他在公告中聲明「我反對它不僅因為沒有人能證明墜入愛河是一門科學,也不僅因為我確信即是劃傷8.4萬美金或是840億美金也無法得到一個所有人的認可的結論,我反對它還因為我根本就不想知道答案……我相信其他2億美國人都想為生命中有些事情留下一點神秘的色彩,而恰恰我們最不想知道的就是為什麼一對男女會墜入愛河……」

而在隨後的《芝加哥論壇報》上,這一言論獲得了88%的讀者的支持,大家對於這項研究都持有較為反感的態度,為什麼一個研究會喚起大家如此強烈的負面情緒?

在面對一些接近終極問題的研究時,為什麼一部分人會傾向於拒絕科學的涉足?

==============
本題已收錄圓桌「關於愛情」,歡迎前往關注!


怎麼說呢,我先給一個答案:因為科學對知識的生產會消除「無知」對我們的價值。

另外,我得提一下,問題補充中的案例不足以說明公眾會對科學涉及愛情時會產生負性情緒。首先產生負性情緒的是一個議員,而公眾(一個還不確定有代表性的樣本)只是對這個議員的言論表示支持。這不意味著公眾產生了負性情緒,公眾可能是對議員的權威表示支持,公眾可能是對議員的文采表示支持,公眾可能發在報紙上的所有文章都表示支持。即便公眾真的是對議員的觀點表示支持,那也是受到議員影響之後的支持,而非自己的原初想法。

好,在回到原來討論的問題:為什麼有人會對科學研究有反感?

其實原因很多,比如偽科學的支持者自然會對科學有反感,人們也可能會對自己無法理解的事物有反感,人們也可能會對觸及自己利益的事物有反感。在科學全面滲透進日常生活的今天,科學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是很常見的。但我最主要想說的一種反感,和前面那種初級反感不同,是一種對科學有所反思之後,所產生的反感,就是科學的發展增加了知識,消除了無知,但無知其實對我們也有益處。

無知對我們有什麼益處呢?正如議員所提到的,無知能營造一種神秘或者說不確定的效果。而藝術、愛情等等都需要這種不確定性。我們期待看到一部結局對我們來說是未知的懸疑片,而不是看到有人在偵探小說的扉頁就寫上「兇手是某某某」。我們不希望去承擔知識帶給我們相應的責任,比如你對某某危機情況一無所知,你就沒有責任,但你一旦知道了,你就有責任去一定程度上幫助消除這個危機情況,否則將受到道德或法律批評。

還是針對愛情。我們有時的確不想知道一些科學原理,不想知道當我以為「我愛你」時,我其實只是分泌了一些神經遞質,不想知道我們的自由意志和物理學的研究是衝突的,不想知道我們所謂的道德其實很可能不過是情感偏好,不想知道我們所認為的自我、心靈其實只不過是大腦的一些有序神經電生理活動。

科學帶給我們的世界圖景和人對自然的常識性理解是不同的,是有衝突和張力的。「科學越大、人就越小」,而很多人不願意看到這樣一種結果。人作為人,自然是想要保持人的利益。而科學作為一種活動,卻時常表現出一種超越人的屬性。在科學的圖景下,沒有神,沒有道德,沒有來世,沒有美,沒有愛情,沒有心靈,也沒有一個值得格外強調的人。

大家應該能看出,我其實是對問題補充中的那位議員的觀點,進行闡發,好像闡發的有點遠,本文用語也帶有一些修辭,如果有人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會補充說明的。
我在這個回答里也提到了無知的價值,有興趣可以看看。「一個人懂得太多就會發現,要不撒謊很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 Andy Lee 的回答
容易造成誤解的一點是,我個人其實是不認可那位議員的觀點的,我雖然提供了一種支持那位議員的觀點的概念框架,但我個人作為一個科學主義者,是支持科學研究涉及愛情的主題的,我絲毫不介意「科學越大,人就越小。」


其實答案基本上都在題目描述里了,公眾可能會覺得「花這麼多錢做這樣的學術研究用啥用」?更多地可能會覺得要是這樣愛情就會變得無趣了,也和自己的生活經驗距離太遠了

  題目里提的問題是來自補充的案例的,所以無法繞開案例,而看這個案例,則無法繞開當時的歷史背景。1970-1980那段時期,對於愛情的學術研究多集中在哲學和文學、藝術領域,輔以社會學的稍微涉足,心理學(這個非常想向自然科學靠攏的學科)方面的研究幾乎為0。案例中的兩個人可以說是開創了心理學領域裡對於愛情的研究的先河(比較慘的是後來名聲都給斯滕伯格搶了)。但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總會惹來非議,那個議員的評價就是其中之一。其實議員心底里想的可能是花這麼多錢研究愛情值不值得,是不是會浪費納稅人的錢;但是和公眾講的時候不能只提這個(雖然這個理由也能博得公眾的認同),還要加上更容易讓人接受的理由,就有了題中的描述

  如果從更一般的角度來說,為什麼公眾不待見對於愛情的學術研究,是因為學術研究里的愛情太無趣了。下面是一個從神經科學角度切入的和愛情有關的研究里的截圖:

  公眾第一反應可能是:看不懂;這沒什麼,學術文章也不是寫給公眾看的。第二反應可能是:愛情就被你用腦子裡那裡亮了一下,然後一堆數據就解釋了啊,你TM在逗我?我看見ta吃不下睡不著,就因為腦子某個地方亮了一下?

  而對於終極問題的態度,其實還是要看這個問題落在「日常生活」和「學術(科學)研究」兩個極端中間連續體的哪裡
  像宇宙怎麼來的這種問題,公眾一般都不怎麼管,信上帝的信上帝,信科學的信科學;雖然可能會覺得浪費自己的稅來研究也沒什麼用,但是不會有特彆強的正面或負面態度。因為和自己的生活離太遠了
  但是像愛情這種問題,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原本科學沒怎麼插足的,但因為科學和技術不斷發展而開始向日常生活領域進軍。這類型「終極」問題公眾通常都有自己的一套體系來理解,而科學現在想要來取代這套自洽的體系,很容易讓人不舒服。雖然我不覺得愛情能算什麼終極問題

參考資料
Aron, A., Fisher, H.,
Mashek, D. J., Strong, G., Li, H., Brown, L. L. (2005). Reward,
motivation, and emotion systems associated with early-stage intense
romantic love.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94(1), 327-337.
Reis, H. T., Aron, A.,
Clark, M. S., Finkel, E. J. (2013). Ellen Berscheid, Elaine
Hatfield, and the Emergence of Relationship Science.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8(5), 558-572.


就用下面這些圖片回答這個問題吧~多圖預警:
┄┄┄┄┄┄┄┄┄┄┄┄┄┄┄┄┄┄┄┄┄┄┄┄┄┄┄┄┄┄┄┄┄┄┄┄┄┄┄┄┄┄┄┄┄┄┄┄┄┄┄┄┄┄
開始,科學家男主跟女主表白:

但是男主面對家人朋友的壓力和各種矛盾,退卻了,提出分手……

等他終於明白愛情難以科學的解讀時……

在一個人迷茫而無助的時候,總是急切的期望能得到一點點幫助或指引,多麼希望一個人能告訴自己:嘿,你現在不要怎樣怎樣,你現在應該怎樣怎樣,才能達到你xxx的目標。

然而為什麼沒有一個專業叫做研究愛情呢。
為什麼我不能修到它的滿分學分,一路研讀到博士後呢。
如果有該多好吖,我不介意每日苦讀到深夜,我只介意怎樣才能好好愛你。

可是我的心誠實的告訴我,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說得清楚什麼是愛情。
所以無法告訴一個人,你再努力努力,再忍耐忍耐,他就會回頭看一看你。
所以無法給一個標準的數字,再談10個男友,或是365個晝夜,就能讓你忘記一個人。

我們排斥將愛情作為一門學科去研究,是因為窮極人類的智慧,似乎也無法參透這愛意瞬息萬變的軌跡,可是,不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追求著尋覓著等待著,這「一生所愛」嗎。


有段時間以前,我做過一個小報告,嘗試通過很「科學」的方式解釋愛情;恰好,在我之前作報告的朋友闡釋的是斯滕伯格愛情三要素理論。在我下場後,有關係比較好的不是學心理學的同學質疑我,為什麼要用這種方式把那麼神聖的東西變得無趣。我當時解釋了很多,無外乎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就是愛情的本質,但是看到他們冷漠的態度,就知道他們對我「有力」的解釋很失望。


我一度認為拒絕用「科學」解釋愛情的和拒絕轉基因的是一類人,後來發現很多很堅定的科學主義者也不讚賞運用「科學」解釋愛情。直到我開始懷疑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到底是不是愛情的本質,或者說「科學」到底能不能解釋愛情。我現在對情緒的理解戳這裡可不可以用心理學解釋什麼是愛情? - 馮慎行的回答,不再贅述。

如果愛情真的是這樣,對運用科學解釋愛情的反對,不僅僅是藝術上的留白。而是試圖通過每個粒子的運動來推斷一輛汽車的行駛姿態,甚至我們連汽車是奇瑞還是法拉利都不知道,更重要的是汽車可以迎來送往、遮風擋雨,這是任何一個粒子甚至是一簇粒子都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不能說出現愛情的時候,多巴胺沒有變化,腦區的激活程度沒有變化,因為這不符合事實;同樣,我們不能說當多巴胺出現同樣的變化,腦區出現同樣的激活,就一定出現了愛情。或者這樣說:


自然科學只有在對象是客觀範疇的概念時才具有足夠的解釋性,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愛情(這個範疇)是客觀的,也就是說還沒有證據證明愛情是可以被自然科學研究的。那麼愛情存在在哪裡?在我們的文化中,在我們的語言中,在我們的概念里。每個人的愛情不過是極具個性化的具身經驗(即使這些具身經驗本身是由電信號和化學信號構成的,也具有極大的個體差異性)和同樣極具個性化的概念化系統(通過文學、藝術、宗教或者哲學構建出來的)疊加而成的。這種具身經驗和概念化系統是我們心理無法分割的要素,影響著我們對過去的記憶、對現在的體驗和對未來的期望,科學真的足夠承載這些內容嗎


我想,對於公眾的愛情,我們能做的,也僅僅希望做到的,就是:好的,我現在墜入愛河了而不是:認知神經科學家指的fMRI的成像結果告訴我,你在某時某地對某人在.05犯錯的可能下出現愛情了。因為前一種的信度和效度都已經足夠好了。至於88%的讀者是不是都出現了負性情緒,那不好說,有些人也許真的因此恐懼,也有些人認為他們是無聊的騙錢把戲,也許還有人只是好心的不想看他們的笑話而已。


最後一個問題,面對自然的終極問題時候,我們都願意運用科學(也可能是看作「科學」的偽科學)進行解決。但是面對人、面對社會性的終極問題時候,確定科學的觸角能伸到這麼遠的地方嗎?有些樸素的拒絕,僅僅是大家經驗的否認而已,對於自然也許是錯誤的,對於人的本身也許就是正確的呢。至於問我是不是支持,我想說如果1975年的都能拿到8.4萬美元的基金,有什麼理由不把這錢花掉呢,如果還有這種好事,請帶上我!


這就和穿透視比不穿更性感同理,神秘感更能激發好奇心和探索,刺激慾望的衝動,玩過了,知道怎麼回事了,就會索然無味
幾乎所有能激發人類情緒的東西:信仰、憎恨、善意、快感,在被研究的時候都不那麼受歡迎,人們不希望自己的價值觀被解析成規律,而希望其無比高大上不可知,甚至不高興鑽戒被說成是碳結構的,誰都希望自己認定的價值是與眾不同獨立於世界的,可實際上不論是人的價值觀還是人本身,就是和萬物一樣平常普通沒什麼了不起。所以科學認識了解得越多,對於人們來說有價值的東西就會越貶值,貶值成和周圍那些東西一樣尋常平庸。人們本能的阻止這種事,ta們知道如果想搞明白愛情是能搞明白的,但是ta們不想,ta們想沉浸在美夢中不被叫醒
從行為表現上也的確如此,理智帶來的冷靜會削弱衝動和激情,腦子裡總想著自己被生理本能愚弄,就沒辦法順利勃起,姑娘們想聽的是【我愛你,我想為你摘星星】而非【你長得漂亮身體健康能生娃,我想和你交配】,甚至主動要求【你就騙騙我嘛~】——這是在找感覺呢我了個擦呀!
所以消費市場需要大量包裝,大部分消費者心甘情願被欺騙,適量欺詐的消費感覺更爽
其實搞明白了之後也未必有多妨礙原有的價值觀,你知道食物的結構後還是會選擇香噴噴卻有害身體健康的油炸食品,煙酒人群更是欲罷不能,這些是生物學規律,只不過沒那麼方便找理由了。為了方便找理由,也別去研究愛情啊!

科學研究的是具體的問題,具體問題是具體事物間的相對關係結構,而終極問題並不能具體化,甚至無法作為問題,終極的提問等同於回答。我不認為愛情屬於終極問題,除非說到無法具體化的自身主觀


首先申明立場:我贊成對愛情的研究。
說到愛情心理學,第一個想到斯滕伯格的「愛情三因素」理論,爾後想到進化心理學的「親本投資」概念。據說斯滕伯格在不斷修改他的理論。我支持這些不斷逼近真相的研究。
我敬畏文學作品裡描繪的轟轟烈烈的愛情,我歆羨日常生活中細水長流的愛情,我也期待從生理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探索愛情的奧秘。這並不代表從此我不相信愛情,也不代表我認為愛情只是一些電信號和化學物質的作用。因為人都有好奇心,人有尋覓美好愛情的希冀,也有得知愛情真諦的期盼。
有人會認為如是研究會傷害他們心目中神聖的愛情,那達爾文的進化論讓信奉上帝的人拋棄信仰了嗎?那個「自私的基因」的心理學研究讓無私奉獻的精神絕跡了嗎?
人有主觀能動性,能反對這些研究,也能在這些研究成果豐碩時依然自由地追求愛,享受愛。這個研究與保持愛情的神聖性並不矛盾啊!


因為這類研究會消除大眾對很多抽象事物【比如:愛情】的美感和想像。

以及人有一種按照自我意願去解讀事物,自我合理化的傾向和需要。

當研究出現一種對事物相對客觀和單一的解讀時,會和人的上述傾向產生相斥和造成威脅。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類的想像和理解都是主觀和不確定的】


先說結論。
因為了解愛情會降低愛情的愉悅程度。

再說幾個有趣的現象。
(鑒於知乎用戶群體理性偏多,下面結果可能不符,見諒)

在買彩票時,假設有12個數字全對為中獎,其他不算。那麼在有11個數字對的時候,人們的感覺往往是,『哦,我差一點就中獎了』,而非『我根本沒中獎』。輪盤賭一樣,當小球滾進玩家壓注相鄰一格時,一部分玩家的腦活動和中獎是相似的。

如果將來有基因診斷技術,能告訴你多少歲得老年痴呆,多少歲得糖尿病,多少歲死亡,又有多少人願意去診斷呢?

人在面臨不可避免損失的時候往往會變的風險喜好。望放手一搏贏回損失,雖然後者期望值更大(損失更多)。

對於愛情,有些人已經單身很久了,但往往相信自己最終能得到真愛。一次次的擦肩而過就像買了多次的彩票每次都差一個號中獎,並陶醉在這種情緒中。

這時候,你硬要用無可辯駁的科學告訴他說,從概率上講,差十個號和差一個號是一樣的,擦肩而過和你的愛情半毛錢關係也沒有。而且因你的性格和狀態,未來幾年不會有女友。過強的工作壓力會讓你50歲以前患上糖尿病,並在70左右死亡。

他不抽你一個耳光才怪呢…


想想看,你準備好了啤酒和宵夜,興緻勃勃地打開電視機,正要收看巴薩對拜仁的歐冠比賽。

這時有個傢伙跑來告訴你:巴薩3:0勝拜仁,梅西兩射一傳內馬爾破門。

這是多麼令人痛恨的行為。

最糟糕的地方在於,這傢伙說的還全都是真的。


每當工業黨試圖用科學解釋這個世界時,都會遭到情懷黨的反對。


五樣佔全,女人願意為你死


五樣佔四樣,女人為你瘋狂,為你放棄原則

五樣佔三樣,女人會愛你


五樣佔兩樣,女人覺得嫁給你不算吃虧


五樣佔一樣,女人可能嘗試把你當備胎
這五維度,就好像人的五個手指頭


潘是拇指,最有用;驢是食指,最常用;鄧是中指,最高大;小是無名指,雖然沒有,但是卻用來佩戴婚介;閑是小指,有和沒有,沒什麼區別


所以驢最常用,但是在五個指頭裡面不算突出。


五樣的說白了,就是帥、武器強大、有錢、有情調、有時間


這個是水滸傳裡面王婆說的


西門慶五樣佔全


搞了潘金蓮,潘金蓮願意為他死


什麼都不佔的男人,可以從「小」和「閑」入手

有情調,有時間


女人覺得嫁給你,不算享福,但也不算虧


只佔一個鄧,光有錢,女人也不會愛你的


光有錢,長得丑,沒情調,沒時間,不能幹,女人不愛你


你長得丑,但是有錢有時間,會浪漫,也行


先給出答案,因為人類需要謊言來維持一些他們無法承受的事實!
而這個他們無法承受的事實就是——人類除了智商上的差別,與其他野獸無異。絕大部分野獸交配是為了繁殖,而人類交配的原因則多了一項,那就是為了自身的愉悅。但多出來的這個理由那讓人類顯得比野獸更高貴嗎?答案是否定的!
對於愛情這種東西的美化與神話,能讓那一部分人擁有一種自己有別於野獸的的錯覺。這種錯覺不僅維持著他們自尊,甚至還能成為他們活下去的理由!
科學是公正而冷酷的,如果用謊言去裝飾,我們的生活反而會更美好,那為什麼要去揭穿呢?也許那些反科學的人是這樣想的吧!


就像信仰被推下神壇,信徒們說,這怎麼可以呢


就像我在欣賞魔術,震驚於不可思議的魔幻之中,你卻跑過來和我說這都是假的,他不過是巴拉巴拉巴拉…


心理學家弗洛姆已經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表明了他對愛情的認識


科學界有個「平庸原則」,簡單的說就是把人類當做平凡的事物,減少那些自作多情的假設。

但是人類天生就是無知自大的,把人類從萬物靈長下放到普通的萬物之一,和研究其他動物一樣的方式去研究人類,都是非常讓人不痛快的事情。

首先就是日心說,把人類從宇宙的中心趕了出來。後來是進化論,把人類從上帝造物變成了裸猿。總之每一次都鬧出軒然大波,人類總是捨不得身上的每一絲光輝。

因為這個,雖然我無法穿透文化隔閡感受克蘇魯的文學魅力,但是依然非常喜歡克蘇魯的核心主旨:平凡人類的法則、利益和情感,在浩瀚的宇宙中都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當下人類所剩無幾的自留地之一就是大腦,以至於人工智慧的每發展出一種功能,人們就把這個功能排除出人類智能的範圍————機器怎麼能獲得人類的智慧呢!!

當科學家去試圖研究愛情的時候,怎麼可能不犯眾怒呢?


飲用《大話西遊》里朱茵說的一句話:因為上天安排的最大啊~(人民還是普遍不能接受愛情是科學家安排的)


覺得生活中就應該有一些不講道理,沒有邏輯,沒規律可循的事。這樣生活不是更有意思嗎?如果生活中的任何事都可以用一個公式,一種邏輯,一門學科來表達,那也太枯燥無味了吧,愛情本身就是一種很奇妙的事,也很主觀,喜歡高富帥白富美的人很多,但是一些人喜歡另一個人也許因為他丑的可愛,也許因為他迷人的性格,也許他可能一無所有也能把你迷的神魂顛倒,你可能會喜歡一個超級壞的人,也可能喜歡一個非常優秀的,這些是我們的心掌控的,而不是用腦子思考的,可能一開始你會給自己的另一半設定各種條件,但最後你在一起的那個人可能不符合你任何一個條件,但你也依然深深迷上了他,愛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不受任何事物條件限制,沒有固定的公式和邏輯,就是因為這樣,愛情才更佳神秘美好,幹嘛非要對所有事都有一個合理科學的解釋呢,那樣的生活該是多麼的枯燥乏味


因為不解決實際問題。


朦朧美才是最美的。
連愛都要用尺和度量,本來沒有什麼樂趣的生活還有什麼意義。


推薦閱讀:

人類為什麼不能互相理解?
一些人對於「聖母」的敵意是源於何處?
如何評價「如果我們採用殘酷的手段對付恐怖主義,那我們和極端分子還有什麼區別」?
好朋友自殺了,怎樣才能走出來?
很多民族都侵略過中國,為何中國人最恨日本人?

TAG:心理學 | 愛情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