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通過控制自己的表情和動作來調節情緒?


@楊昱 的答案很完善了,不過那個PS讓我腦洞大開。這篇都是水,你們給他點贊去。

一、我和咖啡的故事


故事簡單而荒誕。我不適合喝咖啡,每次喝完,會很長的時間,心跳加快,沒有其他作用。

那次。前一晚,聚的比較晚,喝過咖啡,回家安然入眠。次日起床,稍稍不適,但也沒有在意。直到坐在電腦前,只能感覺一種不安慢慢強烈,然後越來越難以控制。深呼吸的時候可以聽到心臟快速跳動的節奏,甚至身體在隨著顫動。這個時候只有恐懼,手和腳漸漸麻了,我感覺人可能就到這裡了。幸好母親在家,一路闖紅燈送到醫院急救。躺在醫院床上,開始做心電圖的時候,已經完全沒有問題了。之後做了全面的檢查,一切正常。醫生問我,你是學什麼專業的,我說心理學,醫生笑了笑。對著教材,我想,這是驚恐發作。


那次。和一位女性朋友相約,去打發時間。沒有想法,雙方,確定。打發時間,穿著運動服逛街、看電影。吃過飯,我要了一杯咖啡,量出奇的大,也確實太無聊,慢慢啜完了。離開的時候感覺稍稍異樣,又是一種不太明確的感覺。然後,我感覺,我有必要表白,不是性衝動,只是我一直感受到的愛情。我承認,那段時間,我在重新閱讀威廉·詹姆斯,心理要素理論對愛情的解釋,我很欣賞。當然,我表白了。我也合理的要求她拒絕我,她也這樣做了。我和她講,我只是遵從我的情緒行動,她能理解也能接受。只是小插曲和後來的談資。


我想,恐懼和愛情,從生理的角度是沒有分別的,想讓妹子愛上你,也有一些方式。P. Niedenthal(2007)在Science上發表的具身情緒理論的論文,開篇舉得兩個例子中,有一個就是兩個女人在高橋上和一個男人相遇,是有恐高的更容易與男人一見鍾情還是平常人。答案顯而易見。也有心理學家,因為發燒而誤以為墜入愛河,在反思之後,毅然投入到情緒研究中。而論文之後引用的F. Strack(1988)等人著名的咬鉛筆研究以及後續一系列人工動作的情緒研究,都完善了Tomkins(1981)和Izard(1981)提出的面部反饋假說和Damasio(1998)提出的軀體標記假說。這也引出了後面這個,我的故事。

二、無法錄製的實驗材料

故事歡樂而詭異。


前一段時間,我需要錄製一段實驗用的語音材料。要求很簡單,發音準確而且沒有情緒,這對於單詞素材並不是很高的要求。除了一個問題——這些單詞素材是選取的幾個目標音素人工合成的,這些音素也是在實驗中我控制的變數。


找來關係不錯,音色又好的兩位同學,熟悉過材料,開始錄製。材料不多,時間富裕,要求也就嚴格一些。問題出現了,他們的停頓、節奏和尾音處理,我都感覺有明顯的情緒色彩,他們卻沒有意識到。我承認,我的疏忽,這些語音特徵已經證明和情緒識別有關。我只能要求他們盡量使用平淡的音調和相似的語速停頓,是沒有情緒最有效的操作定義。然而問題還沒有完。


單詞素材是這樣的:/p?t?k?"i/,/k?s?p?"u/,以不同輔音搭配/?/再搭配重讀的母音。按說這種設計很容易操作,反覆錄製幾次也不會出現問題。然而,事實不是這樣。在錄製一系列以/i/和/a/為重音的時候,尾音都出現了上揚,在讓他們控制的時候,兩個人不由自主的相互笑起來;在以/u/和/o/為重音的時候,沒有這種情況,但明顯的進程減慢了,有時候一個單詞可能需要20次才能符合標準,怨聲不斷。好歹錄製完成,達到我認為可以接受的標準。然而,在預實驗中,被試向我反映,這個語音材料能聽出感情色彩。我的天!


是的,這個故事和咬鉛筆實驗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長時間的口型變化誘發出的情緒傾向。可以說,不僅僅通過刻意的面部肌肉運動可以生成情緒,未意識、未分配注意的肌肉活動,比如言語,都可以生成情緒。想想在糟糕的情境下,我們會脫口而出的幾個詞語,從發音上一定不會加深我們的消極體驗,而是/a/和/i/為主。

真的像Tomkins和Izard宣稱的一樣,肌肉活動可以誘發不同的情緒嗎,是情緒嗎?請看下面一個故事。

三、哭著還是笑著?


故事普通而平常。


有段時間,很喜歡喝酒,尤其是拉著朋友一起喝。每次都會喝很多酒,各種酒,喝得多了也慢慢都醉了。醉了,就很難集中精神控制住身體,臉上也麻麻的,對著鏡子都說不出來自己的表情。


有一次和共同騎到拉薩的朋友喝酒,沒有意外的大家都喝多了。回憶經歷,有人不由得流了眼淚。喝過酒的都應該清楚,桌子上有人流淚,就像會傳染似的,都開始流淚了。每個人的眼淚卻似乎都不同。有的講述著那趟旅行中的磨礪,有的講述著在拉薩和西藏各地的見聞,有的回憶著從西藏回來之後的生活狀態和感慨,有的則感嘆著不可預知的未來。喝著、吃著、哭著,聚會也就結束了。回去的時候,我問朋友說我剛才哭了嗎?朋友很詫異的回答,我覺得都挺高興、挺開心的啊,誰哭了呢?他明明流眼淚了。

不只是喝酒的時候,我們會說喜極而泣,也會說悲喜交加。很多時候,我們的面孔甚至連自己的情緒體驗都對應不上。同樣的流淚,有些人是感慨路難行,有些人則是喜出望外。甚至是有些人哭的齜牙咧嘴,悲天蹌地,涕淚橫流,都會說自己是高興,是笑,就是笑的難看了些。這樣看,我們的肌肉活動真的誘發了相同的情緒嗎?


也許是,但不完全是。肌肉活動誘發的是情感信息,這麼猙獰的面孔,不管是哭還是笑,都是一種很強烈的喚醒。但是這種高喚醒是什麼,一定是高興、一定是痛苦嗎?不一定,這和我們所處的環境,和我們的經驗有關係。我們覺得在這種環境下沒理由痛苦,那麼即使是哭也是幸福的眼淚;如果覺得在那種環境下沒理由高興,那麼即使笑也是無可奈何的苦笑。看來Tomkins和Izard也不盡準確呢。

四、結語


沒有故事,只有生活。通過表情和動作調節情緒會有效果,也有意外。意外可能是,笑了更加悲傷;也可能是,沒笑同樣陽光。不過,試試總是好的。


-

謝邀。

這是道好題,這也是道不太好細說的題,它涉及人類的「情緒欺騙」,可能會讓某些人感到不適。但是我想,應該讓對此有興趣的人們了解這些知識,好讓我們發現人類的局限,虛偽,以及生而為人不得已,這樣我們可以更成熟的看待這個世界,以促使它變得更完美。

如果你參加過葬禮,你可能會注意到某些人,他們哭的呼天搶地,不停的用手捶胸,砸地板,彷彿用盡了所有的力氣來悲傷。

哭是人類最終極的負面情緒,它代表對現狀的絕望,內心也不再擁有對形勢有所改變的慾望,任由身體能量肆意流失,不再做任何反抗。

悲痛到極點的人們,往往只是默默的流淚,癱坐,沒有力氣,就連話也說不完整。

而那些從開始嚎啕大哭就頓足捶胸,用頭杵地的人,其實是有意無意的在對自我進行情緒喚醒,他們使用外部的肢體動作,和自身發出的悲鳴,來激發悲傷的情緒。這悲傷是真的,但是,它大部分來自於自我對自我的喚醒。

所以,他們才可以在痛哭以後,緊接著談笑風生,然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先痛哭流淚,然後出現頓足捶胸,這樣的悔恨,憤怒是由悲傷引起的。
先頓足捶胸,又拉又抓,這樣的悲傷是依靠自身的動作激發的。

這社會有些有些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在某些時候,我們必須要表現出某種感情,還要達到足夠的強度,活著,每個人都身不由己。

於是我們悲傷,而且逼著自己足夠悲傷,欺騙他人,也欺騙自己。

喚醒可以激發情緒,喚醒可以依靠動作,依靠表情,甚至是一針腎上腺素。

現在,請你平靜心情,試著咧嘴做一個真實的笑容,有沒有在心底感到一絲愉快?

如果你的眉毛比較靈活,試著將眉頭舉起,聚攏;將眉尾壓低,下唇向上推,把嘴撅起來,是不是心底又湧起一縷憂傷。

所以,做出生理上相應的動作,或者激發生理上相應的狀況(比如心跳加速),在外部混淆引發這生理狀況的誘因,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對此的歸因錯誤,就可以激發相應的情緒。

PS:帶著妹子旅遊,坐雲霄飛車,去嚇人的鬼屋,看恐怖的電影,讓她因為各種原因心跳加速,當這些時候你陪在她身邊,也許,有可能,她會分不清自己心跳的原因……

要記得要抓緊那難得一遇的良機哦!


-


可以.詳情請看Amy Cuddy的Ted演講


情緒的開端不可以用表情控制~情緒之中之後就可以了~


人類行為學課上學過,人們可以通過調動掌控笑容的肌肉,從而讓自己以為自己真的很快樂。改日補圖。


推薦閱讀:

被鬼故事嚇到,嚴重害怕黑暗獨處怎麼辦?
如何平衡自己在富二代面前的不平衡和自卑感?
如何正確面對焦慮型依戀?
怎樣才能做到不在乎別人罵?
怎樣鍛煉產力?

TAG:表情 | 心理調節 | 情緒管理 | 應激微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