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的涵義是如何被領會的?

包括眼神、細微的面部動作等;不僅僅是基本的情緒識別,還可意會到更複雜的信息。而這種基於表情的洞察能力似乎有個體差異,是否和某種生理機能有關?或者只與經驗有關?但據我個人觀察,有時並不依賴於經驗。

我們甚至還能領會動物的面部表情。這又是如何進行的?「擬人繪圖」?「經驗反射」?


【答案不完整。還只拋出了有趣的case,沒有正面回答問題。】
謝邀。這個問題「表情的意涵究竟是如何被領會的?」實際上就是問:人是如何識別表情的?=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這個是個很大的研究領域,相當複雜,全世界研究這個問題的估計得有個五千人吧?UCL在這方面很有名,我大三有兩門課都是專門學這個的,到頭來我還是沒有學懂...不是老師教的不好...是我智商不夠...老師對不起...我給UCL摸黑了...

我等了好幾天了居然木有人回答...照理來說,這是個非常火的認知神經領域啊,知乎上肯定有這方面的專家吧?難道大牛都不喜歡上知乎了咩...由於這個問題相當複雜...我打算就東扯扯西扯扯,糊弄糊弄你就完事兒。對不起,我再次給UCL摸黑了。

題主的問題如下:

包括眼神、細微的神色等等,有時即使只是看了陌生人一眼,我們就可以直覺性地領會對方的神情,從而判斷出對方的心理狀態,這一過程在大腦中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而不同的人,這種探知能力似乎有強有弱,是否和大腦的某種生理機能有關?又或者只與經驗有關?但我個人感覺,這種判斷有時並不依賴於經驗。

人類的面部表情有21種。根據1972年艾克曼(Ekman)的研究,不同文化、民族的人類群體中表情具有高一致性。他歸納:最基礎的表情為6個:高興、悲傷、驚訝、憤怒、厭惡、恐懼。(見下圖)

不同的表情代表著不同的情緒,要識別表情,就得理解什麼是情緒。那人的大腦是怎麼理解、表達情緒的呢?大腦中,負責情緒的區域不僅僅是大腦的某一處,而是由一個系統負責,叫做limbic system。這個系統同時也對其他的認知功能有莫大的關係,如行為、motivation、識路、長期記憶以及嗅覺。

另外要識別表情,就得識別臉。
對於臉部識別(facial recognition),最重要的區域是amygdala(上圖下方紫色區域,或是下圖的紅色區域)。
在功能性核磁共振腦成像里,當實驗者看到不同的臉,這個大腦區域的大腦活動增長最為明顯。同時,這個區域對恐懼、消極情緒的表情識別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生理上,amygdala是怎樣引起「恐懼」的呢?
一種情況是,當進入大腦的血液中含二氧化碳大幅度增加(CO2多了,血的酸性up),amygdala檢測到就會引起恐懼感和panic。

那為啥恐懼得和二氧化碳有關係呢?(啊...這麼說不太準確...請不要較真)
這也算是一種反應機制吧。當人窒息時,血液中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會積累,這樣血的酸性up。窒息是個很令人恐懼的事情吧,很要命吧?當人窒息的時候,你得恐懼、掙扎、然後儘力逃脫吧?人並不要非要體驗了一把窒息,才知道呼吸不暢是「需要避開」的。因為恐懼,智商高的我們就知道,我們要離窒息的環境、情況遠遠的,因為那是令人恐懼、會panic的。


研究表情識別的這部分神經科學領域叫Affective Neuroscience。為什麼說表情識別是個非常火熱的領域,主要的原因是一個2010年發現的病例。病人的名字縮寫為SM,是個45歲的白人女人。她在大約2010年的時候因為一氧化碳中毒,導致了一個極其罕見的疾病叫Urbach-Wiethe disease,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大腦的amygdala(見下圖紅色區域)會硬化並且失去功能。在大腦兩半的amygdala都失去作用後,研究人員發現,SM在看很恐怖的恐怖片也沒有任何恐懼感覺。所以現在大家都稱她為Feerless woman, 無所畏懼的女人。

(上圖為SM的腦成像圖。缺失的amygdala位置由中間的兩個白色箭頭所指。)

實際上也有兩三個患有Urbach-Wiethe disease的病人,也有其他人的amygdala有過損傷。但是在SM之前沒有人像她一樣這麼完整並且精確地失去了amygdala的功能,其他病患要麼是只失去了一邊兒,要麼是還剩一點,或者是同時其他大腦區域也有損傷。換句話說,就是SM的「腦殘程度」無可匹敵...

這個case一出來,神經科學界就沸騰了。做表情的人都放下手裡的活兒去研究amygdala了(因為公認負責表情識別的區域還有其他部分),即使是以前不是搞這塊兒的,也摩拳擦掌想去沾個邊。

去年2月份的時候SM就在UCL做實驗。當時我們正好學到她,簡直像大明星一樣,好想去「追星」。


大腦有一個部分叫Amygdala,當這個區域被損傷或完全去除後,人將會對「恐懼」這個表情喪失概念。換句話說,沒有amygdala的人就會不知道什麼是恐懼。

咱們普通人很難理解什麼是「不知道什麼是恐懼」。具體的來講,病人可以識別其他的表情,如笑、傷心、驚訝、厭惡、生氣,這五個基礎表情,但唯獨不能理解、不能識別、不能解釋什麼是恐懼。
下圖為SM被要求畫每個情緒的表情。請注意右下角的畫,在表達「害怕/恐懼」時,她表示她不知道如何表達,最後決定畫了一個在爬的嬰兒。這說明她對恐懼的理解和表達都有問題,而其他表情的表達都非常明顯。(大家不覺得她的畫畫水平還蠻高的嗎?。。。)

當常人看到某物、某人、某事會感到恐懼時,這樣的病人不會害怕。也可以說,這樣的病人對「恐懼」事物的敏感度大大的升高了。別人覺得可怕的東西,病人不會覺得可怕。

這麼想那豈不是挺好,不是老實說恐懼是我們自身最大的敵人?

實際上不然。失去恐懼的本能的人,往往無法識別危險、惡人。這些病人在生活中,即使遇到一看就是壞人的人,也會非常信任。雖然這麼說很潑冷水,但是現在的社會,如果隨便相信陌生人,是一件挺危險的事情。


說到這兒,我想起了教我這些的教授Prof John O"Keefe。聽說今年年初他得了個大獎,那個獎歷年是當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的風向標。說不定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會是他呢。。如果真的是,我一定要在微博上大吼三天我和諾貝爾獲得者聊過天啊啊---

這個回答非常粗略,請不要太較真。求長期潛水的affective neuroscientists賞個臉把這問題答了吧...
最近有朋友、新認識的人說有關注我的專欄/看到我的回答,現在很擔憂自己的答案的準確程度...實際上大多數的回答我也是現場去谷歌、掃幾眼review寫的(不過這篇是我是正兒八經學過的),也從沒有人邀請我寫我真正的專長...好憂傷。。。

-----2014年10月6日更新
教這個的O"Keefe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獎。


現在大三 就在教授supervision (教授是andy young 也算是面部領域的專家了) 下做這個方面的final project dissertation。
前面已經有介紹EKMAN的研究和大體的面部分析學說 還有amygdala杏仁核也對人的面部識別有影響 尤其是恐慌和噁心這種負面情緒, 研究表明就算被試在看到這種負面表情的人臉照片時沒有什麼感覺 通過儀器也能發現amygdala也會對這些圖片產生反應 只是被試自己無察覺而已。

我這裡補充一些我現在正在做的,人臉識別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第一印象 first impression, 因為我們通常會通過第一印象來了解對方, 尤其是對於陌生人, 我們通常會僅憑第一印象來分析對方的性格特徵, 來確定是不是可以與這個人交往。 這種第一印象的形成現在通常是被認為是自動化的, 不是大腦有意為之的, 因為很多研究已經證明即使一張臉只出現了100毫秒,人們也能分析出這張臉的大概表情是什麼樣,甚至在33毫秒的條件下,人們的分析水平也高於平均值 (Bar, Neta, Linz, 2006;Willis Todorov, 2006; Todorov, Pakrashi, Oosterhof., 2009)。現在就該問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自動化的特性呢?一種說法是生物進化讓我們形成了這種特性,在短時間能產生對他人的first impression會讓我們在極短時間內判斷他人對自身是否有威脅,或者可以親近,這種方式會讓我們更好的生存下去 (Todorov et al., 2008)。

在日常生活方面,這種自動化的第一印象也有很大影響,比如,美國競選的備選人的臉是否具有競爭性competence很大程度會影響他們的競選結果,研究發現大約2/3的選舉是被那些群眾認為臉部具有competence特性的候選人贏得 (Todorov, Mandisodza, Goren Hall, 2005;Ballew Todorov, 2007)。一份對美國小法庭判決的研究也發現, 娃娃臉或者具有吸引力面孔的犯人更能活得陪審團的同情,更易獲得輕判或者勝訴 (Zebrowitz McDonald, 1991)。

Oosterhof 和Todorv (2008) 發展了一個2D模型 D就是dimension 一個D是trustworthiness (信任度) 一個D是dominance(支配度) 這個模型表現了人對面部的識別大部分會被大腦歸類為這張臉是否值得信任 或者這張臉是不是很有支配感 如果這個2D模型用十字坐標理解的話會比較好 比如橫軸為trustworthiness 豎軸位dominance, 比如一個人看起來很和善 值得信任 這個人臉就會離橫軸較近 一個人臉如果看起來兇巴巴 不值得信任 這個臉就可能離豎軸近。

我的project是在first impression形成是自動的這個論點的基礎上,在實驗中加上另外的實驗, 簡單的講就是在人臉照片上加上一串字母,字母帶有不同顏色,字母串中可能有字母X或者N, 被試需要在圖片顯示後(500毫秒的顯示時間),回答剛才臉圖上那串字母是紅色或者是藍色, 或者回答剛才那串字母里有字母X或者N, 回答時間只有2秒,回答完後被試才會被要求為剛才那張圖片的信任度或者支配度打分。 在加上這種高壓強的條件後,被試在短時間能更難集中注意到人臉上,因為被試在打分前需要回答問題。 然而實驗結果發現就算在這種條件下,被試仍然能較高水平的給人臉打分。 所以人臉識別尤其是第一印象的形成可以說的自動化的,人類自身的經驗可能佔了很大作用。

希望對題注問題有所幫助 :)。

Bar, M., Neta., Linz. (2006) Very first impressions. Emotion. 6. 269-278.


Todorov, A., Pakrashi, M., Oosterhof, N. N. (2009). Evaluating faces on trustworthiness after minimal time exposure. 27. 813-833.


Oosterhof, N. N., Todorov, A. (2008). The functional basis of face evaluation. PNAS, 105(32), 11087-11092.


Willis, J., Todorov, A. (2006). First impres- sions: Making up your mind after 100 ms exposure to a face. Psychological Sci- ence, 17, 592-598.


Zebrowitz LA, McDonald SM. The impact of litigants』 baby-facedness and attractiveness on adjudications in small claims courts. Law and Human Behavior. 1991;15:603–623.


Todorov, A., Mandisodza, A. N., Goren, A., Hall, C. C. (2005). Inferences of competence from faces predict election out-comes. Science, 308, 1623-1626


Ballew, C., Todorv, A. (2007). Predicting political elections from rapid and unreflective face judgments. PNAS. 104. 17948-17953.

--


第一個問題:
首先,我們對錶情的識別是來自於對面部表情的識別。我們的臉上分布著很多受到精細控制的肌肉。一種是連接面部皮膚的表層肌,它們可以改變嘴、眼等五官的形狀,或者是可以牽動面部表情,如額肌(frontalis muscle)可以使人皺起眉毛;顴骨肌(zygomatic muscle)則可以使人產生微笑。關於表情的討論,達爾文在1872年寫過《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指出人類與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面部表情與其特定的情緒狀況有關。其後,艾克曼進行了系列的研究,有答主已詳細介紹,這裡不再贅述。
其次,控制我們肌肉的神經主要是面神經和三叉神經。面神經支配表層肌肉,三叉神經支配下頜的肌肉。面神經和三叉神經最後都連到腦幹上。此外,人的面部肌肉既受到大腦的單側控制,也受到大腦的雙側性控制。這種控制較複雜,不展開。但是人能控制單側嘴唇,卻不很難控制單側眉毛,就與這種複雜的神經控制方式有關。(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我們對面部的隨意控制與做出表情反應的神經控制並不完全重合。有研究顯示單側大腦受損者可以在快樂時揚起嘴角,但是不能隨意控制嘴角的運動)

再次,在表情識別方面,證據顯示右半腦具有優勢。如果我們右半球的杏仁核(amygdala)受損,那麼就難以識別恐懼的表情。正常人在注意他人表情時,右半球顳葉皮層的活動會增強。這裡順便科普一下,我們處理情緒的三個關鍵部位是杏仁核、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前眶額皮層(orbital frontal cortex,中文不知道是不是這麼叫。。)
第二個問題:在生理上,每個人的觀察能力都不一樣,而且大腦發展情況也不一樣,所以在識別表情方面肯定會有區別。在社會經驗方面,每個人的情緒經驗不一樣,必然也會對情緒識別產生影響。比如說,也許在某些文化下,皺眉毛不一定是代表不悅,那麼當我們第一次到那些地方的時候,肯定會無法正確理解別人皺眉的情緒意義。當然這種極端的例子不一定存在。
主要參考了張衛東的《生物心理學》與邱利民、崔慧先的《人體解剖生理學》。
---------------------------------------------------------------------------------------------------------------------
我不是高這方面的,只是最近研究的課題正好與情緒有關係,手邊又有書,於是給你總結了一下。算是摘抄。還有,題主是不是lie to me看了啊。。。


^O^我只看題目的時候還以為是發信息時候的那種表情呢→_→


我們表情所表達出來的情緒是具有普遍性的,即所有人都是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所以我們能準確地詮釋解碼這些表情。

從進化視角來解釋,面部表情是曾經有助於我們祖先生存的生理反應,例如,恐懼的表情,面部和眼睛的肌肉反應是增加了感覺的輸入(擴大視野、增加聽力敏感性、加速了眼球運動),這些都是在面對危險時有效的反應;

再比如,當厭惡時,會視野變窄、減少呼吸、眼球運動變慢,是為了有效應對氣味或者味道噁心的東西。

達爾文的著作《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指出,我們有六種主要的普遍性表情,即憤怒、快樂、驚訝、恐懼、厭惡和悲傷。最近也還有研究顯示「輕蔑」也許也是一個基本表情。


第一個反應是陳意涵


樓上介紹了艾克曼的心理學研究。
我再補充一些文化人類學、社會學及哲學的研究。首先呢,人類的溝通包括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主要是指身體語言或身體動作,而在所有身體動作中最主要的是手勢和面部表情。而艾克曼主要研究的只是面部表情如何透露了人的情感,主要是神經心理學的內容,缺乏社會文化及哲學的思考。
其次呢,人的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或身體語言,是與社會及文化緊密相關的。同一個動作或表情在不同的社會及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義,在不同的時期也就有不同的含義,比如V手勢原本就具有下流的含義,後來卻發展為勝利的意思等等。而不同的姿勢或表情可能卻有相同的含義。
於是,相對於語言來說,身體語言或非言語溝通是極為模糊而充滿歧義的,那麼對於身體動作、面部表情的理解主要依賴於不是理性的判斷,而是長期的文化儒化或社會化而形成的習以為常的身體習慣或身體技能,因而同一社會中的人們可以較為輕易地理解其手勢或表情。
其三呢,語言與身體動作、面部表情並非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互聯繫、共同作用的。沒有身體動作、手勢、面部表情,語言表達的效力會減少很多,身體動作起到了增強語言表達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沒喲哪種語言僅僅只是語言表達,而沒有身體動作的配合,因此就一門語言的學習而言,最難的不是字母詞語的含義,而是相伴隨的動作及表情的意義。
最後,身體動作、手勢及表情的意涵的領會,主要地還是依賴於對於一種文化及其含義的深刻把握,尤其是潛移默化的社會化和內化看,所謂實踐成自然。
很多有關人類言行及象徵意義的人類學及社會學研究,以及一些存在主義、現象學的哲學研究,對於這一問題都有深刻的見解。


我認為,相關「經驗」的積累是必須的


自己領會


社會經驗吧:-)


7其實吧,我覺得題主提及的「並非出自經驗」這句話,指的應當是記憶中,那個特定的表情不曾見過。

我認為,表情的「碎片」應應當是有充分累積的。
而且從人類「思維」的角度來看,我認為,相關「經驗」的積累是必須的。

說到生物的神經機理,我答不上來。
〔以下是核心〕
但是我覺得可以牽強地用「周克華」被發現行蹤 所依賴的 面部搜索軟體 的後台工作原理 來解釋。(一個不完善的指向)
說到這個,很抱歉,暫時忘了具體出處,只記得在《Vista 看天下》裡面見過有相關的專訪。那個軟體被廣泛應用於公安系統了,研製者是一位專門搞面部識別的清華教授。


貌似跟你對他的第一印象有關。個人的好惡決定了那個微笑的含義。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Tim Duncan


推薦閱讀:

iOS 7 為什麼會造成部分用戶眩暈不適?
一眼看出有四個蘋果,是因為我數得快,還是因為我知道「四個蘋果」是什麼樣?
為什麼快速瀏覽一段內容的時候,很容易看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意識、感知和注意力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六个月大的孩子在识别面孔的时候,能够辨别什么程度的细节?

TAG:表情 | 大腦 | 認知科學 | 神經學 | 認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