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幼兒被置於 20 種語言的環境,他仍然能分別學習 20 種母語嗎?
雙語兒童,三語兒童等,似乎可以分別建立不同母語的音系和辭彙語法的辨識,每個語言都可以相對獨立。但如果語言多了,會不會越來越有混淆的可能?也許5種也不會混淆,但更多呢,20種會不會達到多語兼容的極限?當然或許在現實環境中找到的多語例子都不會超過極限
不喵自來。我盡量把這個回答寫得短一點,因為畢竟已經是有定論的事情了。
小時候看過一篇很詭異的小說,叫做《托伯莫里》(原文是英文,全文可以見這裡:Tobermory by Saki),講的是一個瘋狂科學家教會一隻名叫「托伯莫里」的薑黃色短毛貓學會英語、導致那隻貓的智商遠超過人類然後把人整得團團轉的事情。故事整個就是一個喵喵叫的黑色幽默,但是裡面有一段情節我印象非常深刻——大家想把托伯莫里支出茶會,就叫它去看看自己的晚飯有沒有準備好,托伯莫里說自己剛用完下午茶不想撐死,有位紳士就說,「那沒事啊,你也知道,貓有九條命。」
對此,托伯莫里很鎮靜地回答說:「大概吧。但是只有一個胃。」
講這麼個故事不是要和大家說貓可以學會人話——當然人也很難學會貓話,而是點出一個事實:我們的能力實現,很多時候並不是受意願控制的,而是受限於我們本身的生理機能。母語期語言的學習也是如此:就算你有一個完善的第一語言學習機制(也就是沒有自閉症光譜癥狀、SLI、其他學習障礙或其他智能障礙),周圍有二十種不同的語言,但是你只有一個大腦,而習得語言的過程是要經過大腦處理的,大腦處理的時間也是有限的。
首先讓我們定義兩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從出生到36個月,這段時間是小孩子從完全沒有語言到建構起基本完整的母語語法系統的階段(在36個月之後還會出現語法錯誤,不過已經有了基礎的句法結構);如果我們嚴格定義的話,只有在這段時間內習得的語言才可能被稱為「母語」,也就是第一語言(first language),我們會對這段時間內完全習得的語言有著天然的音系、句法、語義上的直覺,了解它的全部parameters,即使從來沒有見過類似的語法現象也能依靠直覺判斷。第二個時間段則是三歲到六或七歲,通常稱為學齡前階段,是孩子已經掌握了自己的母語但尚未接受正規教育的階段,在這段時間裡,小孩子依然可以依靠接觸其他的材料來習得新的語言,但是在這個階段里學會的語言已經不能被算成「母語」的行列了,我們對於非母語的最好判斷是「near native」,能夠接近語法的使用熟練度和準確度,但是缺乏判斷的直覺。上次在這邊聽我們系的Margaret做英語-威爾士語雙語者分類的時候,她採用的分類如下:雙母語者(自出生起即開始習得兩種語言);早期順序雙語者(有一種母語,另一種語言自四歲起習得);中前期順序雙語者(有一種母語,另一種語言自小學起習得);中後期順序雙語者(有一種母語,另一種語言自中學起習得);成人順序雙語者。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我們把語言習得的時間拖到四歲,那麼這門語言就不能再叫習得者的母語了,那麼也就不能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了。
一般我們討論一個人的「母語」,會指一種或者兩種語言,一種母語的人被稱為「單語者」,兩種母語的人會被稱為「雙語者」,似乎再往上討論「三種母語」,就是一件很罕見的事情了。實際上,在母語習得期、也就是上文的第一階段里,接觸到三種以上的語言(含三種)是很正常的情況,特別是在歐洲國家;但是真正在母語期內完全習得三種語言的孩子,也就是同時掌握三種語言音系句法辭彙系統的孩子,在當前的研究里並不常見,討論中也很少提到。當然,在第二個時間段里從雙語變成三語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了(我身邊就有倆例子),但是那也不能算是母語了。如果去搜childhood multilingualism,一般得到的案例還是雙母語+早期順序三語的孩子;當然有些網站給的什麼單母語+早期順序雙語的我就不說了你這也好意思叫multilingualism……
那麼在這樣的定義里,為什麼雙母語者的人就多,三母語者的人就少呢?回復里 @王永豪 也提到了:這和在一種語言里暴露的時間有關。這就是我所說的「貓有九條命,但是只有一個胃」的意義了。坊間流傳的說法是30%左右,而去年二月Fred Genesee教授在Cambridge Assessment做的演講里提到的說法則是:如果要達到能和單母語者水平相同的程度的話,母語的暴露時間不能低於40%(數據來自The effect of bilingual exposure versus language impairment on nonword repetition and sentence imitation scores,容許範圍35%到40%,也可以參見作者Elin Thordardottir的其他研究),否則將會導致這種語言習得不完全、在聽說讀寫時出現語法錯誤詞不達意、即使是「母語」也有「外國口音」之類的「把母語當外語」的情況。
當然,現實情況里,我們絕對不會冒著搞死孩子的危險去這麼折騰孩子,所以有關語言水平和暴露時間的調查,都是以雙語者來進行調查的,看看把暴露時間壓縮到多少才會明顯影響孩子的語言發展。當前研究的案例集中在英語-西班牙語(美國)和英語-法語(加拿大魁北克)這兩個組合上(前者的研究可以參考Dual language exposure and early bilingual development;後者則是Elin Thordardottir的研究領域)。一般來說,三歲以前的幼兒在一種語言里暴露50%左右,就能和同齡的單母語者達到近似的水平,而在一種語言里的暴露時間一旦低於40%,表現則明顯低於同齡的單母語者。而在母語學習時間段里,只要保證能達到相同的總暴露時間,早引入(早至六個月前)或者晚引入(晚至二十個月後,不晚於三十六個月)語言,並不造成明顯的影響(參見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ilingual exposure and vocabulary development)。也就是說,要想完好地學會兩門語言,達到同齡單語者的水準,最好的總暴露時間安排應該是五五開,至不濟也要保證能夠四六開;如果連四六開都不能保證的話,那還是索性等三歲以後讓孩子去做一個早期順序雙語者吧。
如果我們在學習母語的時候有著這樣的限制的話,為什麼很難找到三母語者也就比較容易明白了——要是能讓三種語言同時滿足35-40%的最小暴露時間的話,這孩子也就已經超出了正常人的範圍了。如果同時讓孩子暴露在三種語言下,必然會有至少一種語言不滿足最小暴露時間,而無法被孩子正常習得。在這樣的環境里生活的孩子,雖然並不會出現任何心理問題,但也只能算是雙母語者,因為他的「第三母語」並不能達到母語的水平。而他在母語學習期內習得的「第三母語」倒也不是完全沒有用處,只是會變成「殘缺的母語」,也就有可能會變成為什麼我能聽懂一種語言,卻說不出來? - 語言學習裡面的情況了(該題閱讀推薦青格樂與拾荒少女兩人的回答);當然,這個「第三母語」也可以在母語習得期之後的學齡前階段里深入習得,甚至達到近似於母語的水平,不過這樣的孩子就只能是雙母語+早期順序三語者了。
既然三母語都很難達成了,那麼題主所設想的二十母語就更難達成了。受到幼兒生活環境、父母雙方母語、教育策略、個人喜好的影響,在三歲之前,孩子真正能夠習得的能作為母語的語言會有一到兩種。但是還是那句話:在學齡前階段里,孩子可以把這二十種語言里的剩下十八種選出一種或多種來學習,這樣他雖然依然只有兩種母語,卻能掌握至少三門(含三門)語言。
至於小孩子多學語言會不會導致失語/說話晚/不愛說話,我的回答是:不是。相關內容可以參考在多語言環境,嬰兒學習語言是否會有障礙? - 拾荒少女的回答。
至於小孩子多學語言會不會導致自閉症,我的回答是:在說這話之前您能稍微花點時間用下必應先了解一下自閉症到底是什麼嗎?
不過這麼說來,既然母語的學習是有時間限制的,那麼對於一個沒有時間束縛的類人種族——比如Time Lord來說——他們最多能擁有多少個母語呢?
就這樣喵。
哦對了我才發現我把題主拉黑了,本來還想和題主愉快地探討一下的,可惜之前發生過不愉快的事情只能放棄這樣了,不好意思。
看過一個新聞。
在家中老爸說日語,老媽說英語,奶奶說中文。
本只想打通孩子語言的大門,好為未來找個出路。
結果沒想到那孩子豈是凡人,在這樣的環境下,竟融合了日語、英語、中文三家之長,獨創了一門語言。
可惜的是,除了老爸、老媽、奶奶之外誰都聽不懂。「華安坐在岸上,眼睛一眨都不眨地驚看這巨大的鳥。
爸爸說:「Das ist der Pelikan.」
媽媽努力想了一會,下定決心地說:「這是塘鵝。」
華安手裡一隻削了皮的蘋果,掉到地上,翻了幾個筋斗就撲通摔進水裡,又叭一聲進了大鳥的口袋。爸爸把華安摟在懷裡,指著水中的動物,很乾脆利落地說:「安安,它們是Bird,Bird,Bird,Bird……」安安不動聲色,伸手扯了爸爸衣袖上的扣子,放在嘴裡吃。」
安安的媽媽是個中國台灣人,從安安出世那天起,就一直只用國語和孩子說話,句子中不夾任何外語。安安的爸爸是德國人,講標準德語,所以安安與爸爸說德語。然而爸爸和媽媽彼此之間說的是英語,沒有人教安安講英語。
一家人住在瑞士,瑞士人講方言德語,就好像講國語的人聽不懂閩南話一樣,德國人往往聽不懂瑞士方言。安安在幼兒園裡,跟老師和小朋友們說的是瑞士話。
眼睛圓圓、鼻子圓圓、臉龐圓圓的小安安,就生活在這四種語言之中。那是什麼光景呢?
在幼兒園裡,華安嘰哩咕嚕地自言自語,大眼睛的蘇珊聽不懂,她想:「嗯,安德亞斯一定是在講中國話,所以我聽不懂,等他媽媽來要問她看看。」
在家裡,安安自言自語發一個音,一個爸爸媽媽從來沒聽過的新音,媽媽聽不懂,與爸爸打探:「是德語嗎?」
「不是。」爸爸說,接著問:「是國語嗎?」
「不是。」
「那一定是瑞語了!」爸爸媽媽像合唱似地一起說。
安安對父母的困惑毫不理睬,自顧自去捏粘土、做小豬。
蘇珊趁著媽媽來接孩子時問:「歐子是什麼?」
媽媽笑得很開心:「是『猴子』!安德亞斯說的是中文的猴子!」
然後媽媽問蘇珊:「洛伊是什麼?偉婁是什麼?」
蘇珊解釋:「是瑞語的「獅子」、「腳踏車」的意思。」
晚餐桌上,爸爸恍然大悟地說:「啊,真想不到,同是德語,差別這麼大。我根本沒聽過這種說法呢!」就這樣,小華安使大家都很忙碌:蘇珊學中文,媽媽學德語,爸爸學瑞語。所有的語言都學會了之後,大人才能完全聽懂華安的話。爸爸略帶安慰地說:「幸好他還聽不懂英語……」
媽媽不知道,安安能辨別的還不只黑人而已。家裡來了訪客,若是西方人,安安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就是德語;若是東方人,第一句話就是國語。好像腦子裡有幾個按鈕,見到不同的人就按不同的鈕,絕對不會錯亂。小小的人又怎麼分辨西方人與東方人呢?
迎面走來一隻臘腸狗,短得不能再短的四肢,撐著圓筒似的長條身體,肚子幾乎要擦著地面。華安指著狗仰頭問媽媽:「那是什麼?」媽媽說:「臘腸狗。」
華安含糊念了一下「丫長狗」;滿意了,又仰頭問爸爸:
「Das?」
「Ein Dackel.」爸爸說。
華安點點頭。在他的心目中,這世界上一草一木任何東西都同時有幾個不同的名字;會跑的兩個輪子,媽媽說是「腳踏車」,爸爸稱它「Fahrrad」,幼兒園的蘇珊卻說是「Velo」。華安認為理所當然,所以每一回新的邂逅,要問三遍,然後記住三種答案。
那第四種,英語,爸爸媽媽怕把小傢伙搞糊塗了,向來不教,英語就變成大人之間的秘語。有一天上午,安安敲破了一個生雞蛋,蛋黃流在地板上,正往白色的地毯擴張。肇事者歡呼:「媽媽,Look——」
媽媽看見了,大叫一聲「哎呀」,慌忙去搶救。擦地板正起勁的當兒,突然想到什麼,眼睛尋找華安:「你剛剛說什麼?」「Look,媽媽!」小人很得意地欣賞媽媽的驚訝,「Look!」」
媽媽丟下抹布,沮喪地說:「完了,他開始懂英語了!」
以上選自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
2種都已經上演《猩球崛起》了,還20種......
不知道普通話、粵語和潮汕話算不算三種,幼兒園時我能說能聽懂普通話、粵語和潮汕話。
想了想對於我來說三門國語就夠嗆了,因為小的時候聽外公說江蘇話,聽外婆說四川話,在學校又要聽老師說英語,到現在我普通話說的不標準,粵語不標準,連潮汕話也是,別人至少說話帶點口音,我說話連哪裡的口音都聽不出來
╮(╯▽╰)╭ @斯托匹德渡鳥 說的經歷,真的存在,比如我
父母上班忙,從小就是由外公外婆、爺爺奶奶輪流帶,四位長輩講著四種區域跨度很大的方言,導致我兩歲時還沒能掌握語言表達的精髓,父母以為生了個啞巴,帶去看醫生,老醫生問完情況悠悠說道:家裡六個人帶孩子,四種語言和孩子交流,小孩都不知道學哪一種。
也可能是我小時候太蠢了=。=會變成小黃人?
孩子不會學會20種母語,嬰兒一定會去選擇主要撫養人,只有和媽媽說話才算是母語。
孩子學語言的目的是可以通過語言和媽媽交流。
在老家祖輩帶的孩子,母語是當地話。家裡的主要撫養人如果是奶奶/外婆/保姆+媽媽的話,可能同時學會方言+普通話。媽媽為主要撫養人的混血兒童,最開始普通話說的比英文溜。
很多「指哪打哪」的孩子,甚至連一種母語都不願意說,也容易出現開口晚,發音含混不清等問題,因為只要手勢和發音就可以溝通和被理解了。
即使被置於20種語言環境,2歲以下的嬰兒也會迅速找到主要撫養人(人數不會太多,大家庭裡面一定會有主次),並與之交流的。與其他人的交流都算不上母語,應該算是語言能力強或者學習能力強。
(上海話和無錫話算一種語言,南京話和北京話算一種語言,上海話和北京話才勉強算兩種語言。)
腦補一下題主兒子以後泡妞……
A:Ciao bella,Comment-allez vous? I"m XXX,glad to meet you. Einen(謝謝評論區眾大神提醒)Kaffee trinken bitte?
妹子:……………………
到底是先教他C語言呢還是先教他Python呢…
好糾結好糾結好糾結啊!我身邊有這樣的朋友,男方日本人,女方香港人,在中國生活。女兒暴露在日語英語粵語普通話環境里。基本上5歲了說話除了爸媽外人聽不懂。摻在一起。特別萌,因為長得好看。
不能,實證表明,會得失語症,一種也學不會,新聞可以去搜
大學時隔壁班有一同學,父親說漢語,母親說蒙語,從小刻意在孩子面前說不同語言,以為孩子可以早早蒙漢雙修,成為民族融合的橋樑,紐帶!
結果。。。。。。
他是一直到六歲還是八歲來著,還沒學會說話……
二十種啊,呵呵。
この answer est 抖機靈
兒童對語言的敏感度比大家想像的要好吧,三到七歲左右我在某種語言(方言)環境里一兩年就能完全聽明白,可是現在我到某個環境生活幾年也聽不大懂新方言啦。
從小跟狗玩,也沒學會狗語。
大腦處理信息的記錄信息的方式很死板。最好的就是不斷的重複。
語境太多大腦沒法分清楚主次,需要的時間自然成倍增加。
8G優盤拷貝一部美劇,自然裝不下還珠格格。
強制擴容到1T,磁碟尋徑也慢。很多雙語人經常一句話混合不同語言的詞。
英語老師上課當段子講的,因為那天大部分人都趕了圖欲在英語課補覺,英語老師天津本地人南開畢業然後來我們大學教書。
英語老師高中兼大學同學,研究生去英國留學認識了她丈夫,她丈夫是混血,公公婆婆一個西班牙人一個奧地利人,一家人經常在一起很和諧。
英語老師這個同學還有個表姐,學葡萄牙語,早幾年嫁給了一個葡萄人,之後一直在中國,生下一個小女孩。
她後來也生下一個小女孩。
小女孩3歲的時候,她和他老公搬回了天津。
本來小女孩會說中文,英文,西班牙語和德語四種語言。
然後她跟她表姐一家經常互相串親戚,也每年一起旅遊,為了讓兩個小女孩一塊玩。
結果小女孩三歲到三歲半,也能聽到她說話蹦出來幾個葡萄牙語辭彙。
結果三歲半的時候,就是英語老師當時給我們講的時候,小女孩父母開始給她找幼兒園。
在天津問了好幾家幼兒園,結果是沒哪家敢收。
原因如下:
幼兒園老師面試:你會從一數到十嗎?
小女孩點頭,開始數數。
她是數對了,但是用了5種語言崩著數的。1和7用的中午,3用的英語,其他幾個數分別用的西班牙語,德語和葡萄牙語…
數完之後,小女孩萌萌噠等表揚,幼兒園老師已經崩潰了。因為!純語言環境下!爹媽姐姐四五種語言無障礙切換的環境下!導致小女孩語言自由發展!學到什麼用什麼!小女孩對自己使用的語言!根本沒有分類意識!!!
哪裡找來會四五種語言的幼教伺候她這種無意識切換啊!!!
結果最後,英語老師說,幸好還有我們新東方啊,最後是新東方有個什麼娃娃小語種班還是什麼鬼的,把她收進去了。哦,是因為她的那個同學,即小女孩的媽媽,找我們老師幫忙介紹,我們老師除了教我們大學英語,周末還在新東方教小孩子,嗯,最後,我們老師會四種語言,拉丁語,英語,日語和西班牙語。
ps當時聽的熱血沸騰,聽到小女孩要表揚,想想都覺得又屌又萌。三歲半就這麼逆天了,當時是大二,現在都畢業兩年了,小女孩也該上一年級了吧,姐姐(或者阿姨-_-#)祝你永遠屌炸天萌到翻!!!!我猜不能,我的堂弟,比我小18歲,他幾乎三、四歲了還不太會說話,因為他外婆帶他,講老家土話,但是他爸爸回家就講另一種土話,平時周圍的人都講西南官話或者普通話。以至於他一直沒能學會說話。
不過他能順利說話大概是到了幼兒園能大量時間接觸一種話的時候,他現在講普通話,非常聒噪,嘴巴沒有一刻是停止的。
用一個真實的例子來回答一下.
背景介紹:我房東是個僱主擔保移民到澳洲的河南電焊工人,他老婆也是河南人,跟他一起來了澳洲生了三個孩子,他們有一家韓國鄰居,有一對雙胞胎.
現在的情況是,房東的大兒子大概十歲左右,在澳洲呆了八九年,能夠熟練得跟同學講英語,跟父母說河南話,跟我鄰居說韓語,跟我說帶點台灣腔的普通話(粗線,估計是國語老師的鍋)。
結論:小孩子學語言的能力是超強的,雖然能不能學會二十種不好說,七八種應該還是可以做到的。你真把小孩子當電腦了,他要是同時學20種語言還不失語,我將來有孩子了一定請他做師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