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使得中華文明沒有間斷?

如題。可能是地理?文化?還是什麼歷史原因?(暫不討論元朝、清朝的問題)


人類文明絢麗燦爛、多彩多姿,人們都為自己的文明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是樸素的感情。不過說到文明偉大之處,難免自傲自負。曾有一些韓國人出書認為自己國家是東亞文明的核心;而某些日本人說他們天皇家族有一萬兩千年的歷史;乃至一些法國人認為法語是最好聽的語言……凡此種種,都是不客觀的,從小處看,是井底之蛙,從大處看,是民粹主義,早晚會出問題,或者已經出了,即將再出。我覺得我們不應該犯這個問題,愛自己的文明,更要客觀看待她。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嗎?只能說比較悠久。討論文明的長短,要有考古證據,不然我說三萬年,他說一億年,那時間的盡頭,到底是誰的從前?實際上,中華文明,至少有3700年的歷史,這是有考古支撐的。當然啦,具體的長短,就很難說清,又會涉及一些鑽牛角尖的問題,比如「什麼是文明」,那就生澀無聊了。至少目前看,理智的說,中華文明上下4000年,是沒有問題的。至於5000年,則過譽了。比中華文明早的不多,但有,比如埃及、以蘇美爾和阿卡德為代表的美索不達米亞、印度的哈巴拉等等。和中華文明差不多同時的還有希臘克里特島文明、美洲的奧爾梅克等。所以中國人打不過洋人的時候,說「我們先前比你們闊多了」,其實是自我感覺良好,歐洲文明不比中國短。而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則是毫無疑問的比中華久遠且先進,咱們百家爭鳴剛進青春期的時候,埃及已經垂垂老矣了,甚至可以說,根本就是兩代文明,埃及5000年的金字塔就佇立在尼羅河畔,這是不得不承認的。

  但是中華文明依舊是偉大而獨特的文明,因為存在時間比較長,甚至至今存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早已徹底滅亡了,現在那裡是穆斯林的地盤;克里特島和哈巴拉與後來的希臘及印度也沒什麼傳承性——他們都是失落的文明,唯有中華是一脈相承的。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大致有三點原因。

  第一,是漢字。
  中國近代貧弱的時候,曾經有人主張徹底廢除漢字,因為覺得漢字系統太落後,不適應現代社會。這種說法也有一點兒合理性,因為漢字的確是非常古老的系統。甲骨文發現的時候,已經是很成熟的文字了,說明其出現時間非常早,所以,漢字系統從古人記錄的最原始手段演化而來,既繪畫。從這個角度講,它不但比什麼英文、阿拉伯文落後,甚至比楔形文字還落後,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一個梯隊的,豈止是古老,簡直是古老。外國人覺得漢字難寫、漢語難學,因為漢字不是音節文字,這與大多數現代文字系統大相徑庭。以英文舉例,只要會某一個單詞的讀音,再掌握26個字母和一定的規律,拼寫出文字並非很難。但漢字系統就沒這麼智能。雖然漢字有繪畫的元素存在,所以按理說,可以根據文字分析出意思,但這種分析首先就要特別熟悉漢語,何況,隨著年代的推移,這種繪畫元素越來越抽象和淡薄。給一個不認識漢字的外國人看甲骨文的「月」字,他基本能明白這是月亮,因為就是畫了一個月亮嘛,但看現代漢字的「月」,就比較難了。看甲骨文的「水」,他基本能明白這個字和「水」或者「流動」有關,但是看現代漢字的「水」,他要能明白那絕對是蒙的。給他「一」,他能寫出「二」、「三」,那再問他「四」呢?他保證劃四個橫杠,你再問他「一萬呢?」他就該打你了。何況,還有很多字的意思根本不可能靠繪畫表達,比如「尷尬」,這兩個字,鬼能猜出來它是「尷尬」的意思嗎?或者知道「尷尬」怎麼念,能寫出這兩個字嗎?絕對不可能。這不是很尷尬嗎?但是英語,如果知道「尷尬」的讀音,寫出「awkward」則還是有可能的,即便拼錯了,在文章中,配合上下語境,讀者也很容易猜出來。所以,現代文字系統,基本是「以讀音提領文字」,而漢字系統,由於太古老,變化太多、簡化太多,使得「以形象勾勒意思」這層本來的優點就已經基本泯滅了,同時, 「以讀音提領文字」的特性又非常弱——同樣一個「日」字,下頭一個橫念「旦」,左邊一個橫念「舊」,中間豎著一個橫念「田」,兩頭插出去念「申」,橫著一個橫念「目」,上下各一個橫念「亘」,壓扁了念「曰」,就是不念「日」,氣死你。另外,英文的26個字母,是單向順序排列的,而由於 「象形性」,漢字的筆畫雖不多,卻是上下左右無序排列的,如果說英文是二維的,那漢字簡直就是三維立體的。比如「甲申由」之類的,「木林森」、「人從眾」、「火炎焱」之類的……總之就是玩死你。那麼,漢字到底是靠什麼和漢語向匹配的呢?話不能說絕,但是基本上——靠死記硬背。所以每個識字的中國人都應該給自己鼓掌,因為我們的確是學會了世界上最不智能的一種文字,不容易啊!

  但,恰恰就是這套極其落後的文字系統,成為了中華文明發展延續至今的最大功臣。其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漢字不是音節文字,不表音。我們都知道,所謂「十里不同音」,各地方言是普遍存在的。假設,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漢語拼音一樣的文字系統,會怎麼樣?同樣一個你好,北京人就讀「你好」,寫也寫成「nihao」;而廣東人就讀成「累厚」,那就得寫成「leihou」;同樣一個姑娘,黑龍江人讀「姑娘」,寫成「guniang」,大連人就讀成「歸寧」,寫成「guining」……在遠古通訊極端不發達的漫長時間裡,由於讀音不同,文字會迅速分化,中國如此龐大,各地方言根本無法共通,久而久之,必會形成不同的文字系統,文字不一樣,語言又不同,中華文明如何保證向心力?歷史漫長、世事艱難,分裂是必然的。反例是有的,古羅馬帝國疆域龐大,通用拉丁文,但拉丁文表音,隨著時間推移,語言文字系統就開始分裂成羅曼語族,直至今日成為義大利文、法文、葡萄牙文、西班牙文。 如果拉丁文和漢字一樣是象形文字,那我們今天面對的可就不是歐盟了,而很有可能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文字是一種文明最核心的載體,文字分裂,文明安能長久?而中國則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讀音再奇葩,寫出來的字也基本是一樣的,尤其是秦始皇以後。當然,世界歷史上廣泛存在不同語言文字的國家,但除非有一種核心文字系統做文化載體,比如漢字之於56個民族的中國、俄文之於100多個民族的俄羅斯,否則分裂只是時間問題。比如蘇丹,北部說阿拉伯語,南部說英語,分裂了;比利時,法語德語共存,估計也早晚分裂;塞普勒斯,一個道理。當然,很多國家是廣泛存在方言的,又使用表音文字,但沒有分裂,那是因為這些國家基本成型於近代甚至現代。因為人類越發展,文字分化的危險越小——發達的社會可以迅速抹殺語音的鴻溝,「方言」會逐漸消失,直至滅亡。但在漫長的古代時間裡,漢字的「不表音性」,或者說「讀音文字的互相獨立性」,保證了中華文明的長久凝聚力。

  第二,是龍圖騰。

  圖騰這個東西,如今似乎沒什麼用。但在古代,特別是原始社會,它是一種團結人心的有效手段。我們這個部落,和他們那個部落有什麼區別呢?大家都長得差不多啊。不一樣,我們部落信奉狗熊,謂之「有熊」;他們部落信奉黑鳥,謂之「玄鳥」,熊會給我們吃喝,給我們力量,鳥不會給,只會給他們部落。這是最原始的信仰,是人類在遠古時期能夠凝聚起來的強大文化元素。只不過,這個時期太古老了,可能遠比三皇五帝還古老,但是時間卻是漫長的,應該比整個封建社會都長。部落之間互相征伐,熊咬死了鳥、狼吃了羊、太陽晒乾了樹……在某一時期的中華大地上,有一個以蛇為圖騰的部落非常強大,他們組成了一個部落聯盟,去和另外一些部落聯盟抗衡,古代的英雄們高喊著「為了部落」殺將出去,發現隊伍很難團結,有組織,無紀律。為什麼?因為我們部落信蛇,但是一些盟友部落不信蛇,信其他的,圖騰不一樣,沒有向心力,這仗怎麼打?於是我們的祖先一拍大腿,創造性地搞出了一個超級圖騰——龍!!!我們信蛇,所以龍基本還是蛇的樣子,但是有角,信鹿的部落也是我們一部分;有豬鼻,信野豬的也沒問題;有鷹爪,還會飛,信鳥的都進來了;還有魚鱗,信魚的也很安心了;還會噴水和吐火,信奉水火等自然元素的也高興了。看看這個新的圖騰,它上天入海,無所不能,兼容並包,有機組合,有一切你想看到的圖騰的影子。最妙的是,它還那麼神秘,讓所有人都心馳神往,卻不能得見,它是超越自然的主宰,是庇佑我部的無上存在,以至於它甚至不是單純的圖騰了,它升格為神。於是,在這個偉大的新圖騰的帶領下,這個部落聯盟腳踏實地,振興中華。所有其他的部落聯盟都被幹掉了或者吸收了,這個得勝的部落聯盟逐漸發展出了城市、進而發展為了國家。儘管在文明的發展中,龍的地位迅速下跌,甚至還有一個叫周處的敢去殺那麼一隻。但是毫無疑問,在遠古時代,龍圖騰提供了一種無可匹敵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什麼?因為這傢伙是編造的呀,沒這個東西,隨便一說,當然無敵了。一個蛇一樣的傢伙居然還能騰雲駕霧,連空氣動力學都不放在眼裡,在上古時代,簡直就是圖騰中的戰鬥騰。
  正是因為有「龍」這樣一個幻想出來的無比強大的圖騰,原始的中華部落才能兼收並蓄,百戰百勝。如果沒有龍,我們可能根本不長這個樣子。所以說什麼狼圖騰,羊圖騰,都歇歇吧,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嘛。

  第三,是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文化有很多優缺點,這是所有文化的共性,愛它的,頂禮膜拜,恨它的,除之後快。其實儒家文化雖有糟粕,但還沒有壞到什麼罄竹難書的程度,只不過中國人近代受了太多欺負,產生了怨婦情節,外國人不好,少數民族不好,中國傳統文化也不好,沒這些東西,我們中國早強大了。如果儒家講的「仁義禮智信」中國人真正百分百做到,國家也不會淪落到這個樣子。儒家文化沒什麼大問題,而且是中華文明的股肱之臣。不談別的,單說一點——「子不語怪力亂神」。儒家是一種入世的學說,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妻妾成群……啊,對不起,是,達則兼濟天下。獨善其身的目的,還是為了兼濟天下。沒有實際利益的東西,儒家不願多談,也不願意去研究。所以,以儒家文化為導向的中華文明,是一個實際利益先行者,從古至今都是。正因如此,玄之又玄的宗教在中國從來就沒有地位。儒家思想深入高端階層,把持中國人思想上千年,宗教完全被邊緣化了。歐洲皇帝登基,得教皇加冕,君權與教權的鬥爭橫亘西方歷史,而穆斯林國家,更是把伊斯蘭教奉為一切之行為準則。為了和宗教相關的一些簡直無厘頭一樣的問題,同一宗教內部斗的你死我活,比如東正教和天主教,遜尼派和什葉派,而不同宗教之間更是大戰千年,直到現在耶路撒冷還打著呢。奧運會主辦權是絕對不可能給伊斯坦布爾的,因為那裡本來是君士坦丁堡。宗教在除中華文明圈以外的地方,影響力實在太大。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是宗教國家。美國貨幣上寫著「In god we trust」,阿拉伯國家甚至憲法第一句就是「真主至大」。在中國,你能想像人民幣上印著「玉皇大帝保佑你」嗎?憲法第一句話是「南無阿彌陀佛」?你是不是樂了?可在其他國家,就是這樣的,他們是正常的,我們才是異類。

  但異類,不代表敗類。事實證明,沒有宗教,不是中華文明的問題,而是中華文明的偏得。因為宗教實在是一把雙刃劍。說正面,它的確是可以教人向善,團結人心。可是,為什麼極端的宗教分子卻殺人不眨眼呢?極端的應該極端善良啊;為什麼不同的教派之間斗的你死我活呢?宗教不是團結人心嗎?宗教,是人類的發明,它不是從來都存在的,也早晚有一天會消亡。宗教的起源也許只是弱小的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但它卻迅速異化了。正因為宗教可以蠱惑人心,統治者們很快把它變成了萬能遙控器,以神人之間的通信者自居,於是高高在上;以不同信仰的正統者自傲,於是唯我獨尊。至少我,很難相信,揮斥方遒的君士坦丁真的相信哪裡有那麼一個上帝在保佑著他,但他還是簽署了《米蘭敕令》,不是他相信宗教,而是因為他覺得,應該讓羅馬人相信宗教。古老宗教系統的口口相傳和久遠宗教典籍的年久失修,給了統治者信口開河的機會,在玄之又玄的神秘氣氛下,所有的惡魔勾當,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披上天使的外衣。有人以為,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發達的基礎。錯了,基督教恰恰是西方文明發展的拖累,如果不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現在的西方無法想像。在那之前,匍匐在神權腳下的西方被新興的伊斯蘭世界摧枯拉朽般的撕裂。但很快,伊斯蘭教也走上了基督教的老路,於是你看到了現在的伊斯蘭世界。我們相信宗教建立之初的性之本善,但它很快就展現出毫無阻攔的可塑性,於是同樣的宗教,昨天還是耶穌,今天就是撒旦。

  好在中華有儒家 ,我們不研究誰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只在乎自己的兒子。所以這個文明的子民,在漫長的古代時間裡,在知識和理性之光不足以照射每一個角落的混沌中,沒有因為一天到底應該做幾次禮拜之類的無聊問題而分裂、爭吵、大打出手,甚至成為世代仇人。宗教真的可以團結人心嗎?試問哪一個宗教性國家地大物博、長治久安呢?神只能有一個,不同的神之下不同的人,也許可以相互尊重,但很難肝膽相照。何況這神,還有不同的繼承人,不同的繼承人,還有不同的信眾。美國、俄羅斯這樣的國家,難道不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產物嗎?工業革命前,唯一穩定的大國就是中國,甚至比如今的中國還大,為什麼呢?有很多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我們不信教,所以我們不扯淡。

  綜上所述,中華文明,作為一個從古至今未曾中斷的、並派生出一個強大的國家的文明,是有著深刻原因的。而這些原因里,至少不應該少了以上三條。有人說,要消滅漢字;有人說,要尊狼圖騰;有人說,要信基督教。他們不是壞人,但他們不懂中華之意義。可憐終有一天,漢字無人認得,神龍變為爬蟲,儒學不堪一用,則中華已亡。唯有長江東逝,不舍晝夜。


謝邀,我個人認為一切的原因包括漢字原因,人種原因,儒家文明等都是由地理因素髮展或決定的。所以我個人認為地理位置優越才是中華文明長生繁衍到今天的關鍵而根本的原因。

關於中國的地理優越性,下面的帖子回答的非常好。我搬運過來,請大家多給原帖點贊。

就地理條件而言,中國相較其他國家有哪些優勢和劣勢? - 地理學

回答者:庚午子

首先感謝煮賜給我們的青藏高原,Ramen!

————補充了地形部分————

優勢:
(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一個相當bug的存在,如此體量的高原造就了世界上最強的季風,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帶來了充沛的降水,使得中國東部雨熱同期,極有利於農業發展。農業發達在當今看起來沒有什麼吸引力,但是,持續發達的農業能夠供養稠密的人口,這筆農業時代留下來的豐厚基業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這張圖表示的是全球的凈初級生產力(NPP),也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太陽能固定的能力,這直接決定了這塊土地能夠產出多少糧食、供養多少人口。可以看出,整個中緯度地區中國華南是最豐饒的,相比而言中東、北非、墨西哥等確實差了很多,而世界上國土最大的大國中,美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等也明顯要低一些。中國的土地能夠養育近14億人口,季風氣候是根本性因素,而人口則是中國成為一個大國的根本。
青藏高原附帶的效益還有其水塔作用和防衛作用,控制了這塊區域,就控制了亞洲的水源和制高點,有「蒞中國而撫四夷」之效。

(二)緯度
可能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中國的緯度優越性,相比之下,西歐的精華區緯度跟黑龍江差不多,美國東北部緯度跟遼寧差不多,較為溫和的氣候對於經濟至關重要,中國廣袤的領土都位於中緯度地區,值得慶幸。

NPP高是人口稠密的必要條件,而決定NPP的無非是光溫水,因此全球NPP最高的都是低緯度的熱帶雨林,但是由於熱帶氣候會導致開發困難,因此巴西、剛果、印尼大部分國土都很難利用,人口只能集中在海岸線附近,缺乏成為大國的潛力。
而寒冷的高緯度地區NPP較低,人口稟賦不佳,而且凈流出很大,因此全世界高緯度的大城市寥寥無幾,高緯度的俄羅斯、加拿大也很難成為世界性大國。

(三)地形
由於強烈的造山運動帶來了複雜的地質構造,高原山地盆地平原等各種地形一應俱全,再加上縱深廣闊,植被覆蓋的種類也相當豐富,因此中國有著豐富的物產資源。石油、煤炭、有色金屬等各門類資源都還比較豐富,使得在工業化初級階段時能夠自給自足,順利完成原始積累。而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天山、戈壁、橫斷山脈成為內地十八省的天然屏障,有利於集中防守。另外大的高原有利於產生流量大且長的河流,因此中國三地階梯 的地形造就了黃河、長江、珠江、瀾滄江等世界級河流,適宜內河航運和水資源的利用。
相比之下,印度、南非、中南半島等能源匱乏,在中國推高了原材料價格的情況下,工業化將面臨著更高的成本。澳洲地勢太過平坦,沒有形成季風氣候,水資源奇缺,人口潛力不大。巴西的平原和高原均較難開發,人口集中在海岸和高原之間的狹帶中,形成不了大的城市群。印尼是個群島國家,難以想像怎麼進行有效的整合。

中國地形還有一大優勢是廣闊的沿海沖積平原,高原和山地對經濟發展比較致命,只有平原尤其是沿海的平原才比較適合大的城市群。其實整個世界上也沒有幾塊比較好的沿海大平原,從上面的世界地形圖可以看出,世界上大部分平原要麼緯度太低氣候不適而難以開發(A類)、要麼水資源匱乏(B類)、要麼緯度較高光熱不足(C類),比較好的只有印度恆河流域、美國東海岸平原、阿根廷潘帕斯平原、中國黃淮海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綜合而言,這方面還是中美兩國的稟賦最佳。

(四)海洋
中國海岸線極長,有良港也有灘涂,能發展航運也能發展海洋養殖。想想俄羅斯歷代沙皇求一不凍港而不得,而我國有舟山、北侖、洋山、香港、天津、青島、大連等世界級港口,簡直不要太開心。昨天還剛看到巴西缺乏良港,全國七大港口吞吐量總和不及美國第一大港新奧爾良,而新奧爾良港放到中國排前十都勉強……
現在海運對一個國家的意義已無需贅言,但中國的海岸線難得的是沿線分布著全國人口最密集的城市和區域,相比而言,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墨西哥大部分人口位於內陸,發展出口貿易當然就困難一些。

(五)區位
不像美國、阿根廷等國家偏安一隅、孤立主義傳統深厚,中國可以說是貨真價實的中央之國,世界上一半的人口都位於中國周圍。

這意味著今後東(南)亞將會成為世界的重心,中國則處於人類文明的核心位置,這塊人口密集的區域將發揮出最強的規模效應,因此中國有了無與倫比的區位優勢。

劣勢:
(一)近海有島鏈的封鎖
(二)東北喪失了日本海出海口
(三)西南缺乏印度洋出海口
(四)外蒙古分離導致地緣惡化:新疆和東北成為突出部
(五)缺乏南北方向的河流航道

總結:
華夏與國鄰接,江山險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此帝王之資也


文言文和象形文字功不可沒。大江南北說話誰都聽不懂,但是拿起筆寫下來就全是一樣的,文言更加厲害,幾千年過來了,古人寫的東西和今人寫的東西都一樣(廢除文言之前),這對文化的傳承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西方許多文字是字母的,但是隨著發音的變化,鬼知道幾千年前的人說話發音是怎樣的?而且很可能過條河發音就變了,這種語言載體非常容易失傳,沒人知道讀音也就沒人能認識了。現在對以前拼音文字的破譯不知道有多難,就算找到一兩篇對照文本也沒用,單詞量那麼大,讀音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但是在中國,一個字的讀音可能早就變得一塌糊塗了,但是他寫法的變化,基本還有脈絡。


每上來一撥統治者,就會發現,要管理這麼大一片地方,還是要靠傳統的文化倫理,所以就接著用了。

讓中華文明不間斷的,正是中華文明本身。


前天剛有一位老師和我說:
理工讓世界發展得更快,而人文會讓歷史清晰起來。所以人文的研究並非沒有價值,反而是文明延續的重要方式。


個人看法:地理原因。上班期間偷懶回答,等有功夫了慢慢展開。

1.中華文明坐落在歐亞大陸的最東端,東邊有海洋,西南有青藏高原,西北有天山阿爾泰山脈,北方有大漠。扼守住河西走廊等幾個關隘,外來勢力就難以進入中華文明的腹地,所以地理原因使得中國不易受到歐亞大陸其他強勢文明,以及未開化民族的侵略,有利於中華文明的延續。反例,地中海周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

2.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屬於濕潤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利於從事農業生產,所以中華文明的祖先順利從最初的狩獵游牧文明進化為農業文明。游牧文明效率低下,一個廣袤的牧場往往也就能養活一家人,沒有多餘的資源促使社會精細分工,人口的大部分都需要進行畜牧生產活動;在農業文明,幾分田地往往就能養活一家人,資源的盈餘使得人更有時間從事生產之外的活動,社會分工非常精細,文化上開花結果,使得中華文明明顯領先於周邊眾多文明。這也為外族統治階段,中華文明得以延續提供了前提。元朝期間,曾有將黃河流域的耕地闢為牧場,以延續蒙古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但是游牧的低效生產效率一定會導致人口驟減。而衡量古代文明強盛程度最重要的指標就是人口(沒有之一),作為游牧狩獵文明代表的元、清除了接受中華農耕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之外,並沒有太多選擇。


因為中國本部和周圍文明的人口比例太懸殊了。異族對本部的入侵必然會被中華文明同化。


不停的自我批判,現在新聞評論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可證---------「反思」。
強烈的民族尊嚴,國歌可證--------------「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不屈不撓的精神與多災多難的命運-----------這個不需證明。


中國被稱為擁有世界上最古老和連續不斷的文明古國,其主要在於:

首先,在地理環境上,它的四面一直被有效的切割:西南面和西面有世界連綿不絕的最高的山脈,北面和西北面有茫茫的大草原和廣袤的沙漠,它的東面是一直到近代方可逾越的遼闊的太平洋。此外,中國的統治者為防止游牧民族的入侵,發動自己的民眾修築了長4000哩的舉世聞名的長城。這樣一種與世隔絕的地理位置的意義,能使中國得以免遭受較中東和印度諸民族更少的入侵,以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文明。中國文明與歐亞其他偉大文明之間有著後者相互之間更根本的差別。

其次,中國適宜的氣候條件,有利於耕種的土壤,以及長江、黃河兩大河流流域的灌溉條件,使得中國很早便發展起來了適宜小麥,水稻生長的龐大的可耕種土地,這裡供養著很可觀的人口。眾多稠密的人口使中國人能夠不管事態發展如何,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點。在歷史上,中國曾被滿族和蒙古族統治過,也遭受過西方的一再打擊破壞,但由於人口和文化上的優勢,總能同化和驅逐入侵者。總能選擇外來文化的某些方面加以改變,使適應自己的傳統文化。

三,中國的農業生活方式:農業是中國社會的基礎;土地是否適宜耕種,確定了中國文明的分布範圍。在適合農業的地方,就發展起中國文明;反之,則實行一直畜牧的生活方式,不管它是屬於蒙古人、滿人還是突厥人的。中國同穆斯林世界一樣來經歷過商業革命和工業革命。相反,村莊仍然是中國籍以支撐的基礎;而農民,始終至少佔總人口的五分之四,他們用自己寬厚的背脊,擔負著供養城市居民、朝臣和士兵的重荷。

四,統一的書寫文字。漢字,由表示意義或物體的漢字形成。這些漢字的發音,不同的地區用不同的方式;任何漢字,不管發音如何,含義卻是相同的。這種統一漢字的使用,是中國提供統一性和歷史連續的重要力量。

五,非凡的科舉制度。這種制度,通過考試,品評人才的優劣,為政府機構配備文官。考試著重強調儒家經典和儒家正統觀念。這樣,統治中國的是有學者組成的統治集團即文人學士集團,他們為中國提供了一種贏得歐洲人尊敬和羨慕的有效穩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一制度扼制了創造力,培育了一味順從的性格。只要中國仍相對孤立的在東亞,它就會繼續提供穩定性和連續性。

六,儒家學說的道德準則和文學、思想方面的遺產是促成中國文明的內聚新的最重要因素。孔子的首要原則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闡釋了社會地位不同的人們之間應該有的社會關係。如果個人都按自己身份行事,家庭就會有秩序;家庭有秩序時,國家就會安寧,天帝治下的一切就能和諧共存。孔子還為中國提供了一種政治哲學。他的創新在於提出了政治基本上是個倫理問題這樣一種觀念。既然社會的和諧全靠有德行的統治者為其臣民提供福利和幸福,所以,他沒有區分政治和倫理。正如個人應服從家庭那樣,家庭該服從皇帝。然而,皇帝又應當做慈父的楷模;只有遵循儒家倫理觀而非某種法律制度,才能做到。儒家學說取得了非凡成功。一個原因,它在道德上為當局和社會不平等所作的辯護,很受統治者和富人歡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則為現狀提供了較純粹的世襲權力更牢固的基礎,從而,對改善政治和社會關係起了不斷的促進作用。


第一感謝地理位置。第二感謝秦始皇。第三感謝李斯。


反駁那些說中華文化傳承不斷是因為遠離文明中心,東有東海、西有高原、北有草原、南有瘴氣
我只能說這簡直是扯蛋,整個中國加上北方草原,也就是東北亞加上中國這一片地盤要比歐洲加上中東要大,而整個西方加上印度,中國加上南方(東南亞)也不比他小。
中國表現的封閉只不過某些人想當然罷了,蓋因中國的體積太大,反過來說從歐洲到中東再到印度,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也是一個封閉的區域。
現在西方國家扯蛋的是把印度納入西方或者白種人的文明區,這簡直是屁股決定腦袋。
古代印度和現在的歐洲人有半毛錢的關係,入侵印度的是古代中亞地區的雅利安人,不是歐洲那些蠻族,


漢字表義不表音,可以讓文化圈內的所有讀書人無障礙交流。
魯迅回憶在日本求學期間,不會說日語也可以和日本上年紀的老人通過文字無障礙交流。
朝鮮使者記載可以通過筆談的方式和中國內地的士人進行交流,還可以和越南使者比較漢詩水平。
韓愈流放廣東期間說當地人鳥語夷面,他不得不找根樹枝在沙地上比劃來和當地的官僚交流。
漢字在古代東亞的地位,類似於拉丁文在西歐的地位。
感謝嬴政,感謝大秦帝國為華夏民族開創的萬世不涸之魂。


能吃,能幹


中華還在,文明斷了。


說其它都是假的。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無非三大因素:
1、文明相對成熟先進,並能長時間保持對周邊的優勢。
2、長期保持周邊文明所難以企及的人口規模。
3、長期保持相對遼闊的地理分布和較高的人口密度。


贊同@鬧哪樣提到關於地理位置的兩點。
文明的初期:山川物資豐富,上天餓不死咱們,外來的話因有地理阻擋,打不過來。
隨著文明發展:中華文明與溫帶大陸性氣候形成的農耕文明相得益彰,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出強大的文化。中華文明自身的綿勁,就像太極一樣,柔里藏針,柔能克剛,所以幾千年風風雨雨走過來了。就算五胡亂華,元、清異域統治打過來,最後還不是文化上被我們打敗。


主要歸功於兩個人吧,一個秦始皇,一個是孔子,至於有人說青藏高原阻擋來自西部的游牧民族的衝擊,那還有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不斷衝擊呢,而來自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體量更大一些


人才的縱向流動


因為我們還在!


包容性


推薦閱讀:

TAG:中國古代歷史 | 中華文明 | 中國地理 | 中國古代文化 | 人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