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司馬炎的知名度在終結亂世之主中偏小?

橫向比較也不算三國時代最知名的人物。縱向與秦始皇、楊堅,乃至國外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查理三世、威廉一世也不是一個級別的。其原因何在呢?


因為他。。表現出來的智商像他兒子的爹。。。卻不像他爹的兒子他爺爺的孫子他大伯的侄子。。。


我從未見過如此厚顏無恥之家族→_→


從魏武帝基本平定河北(公元200年左右)到八王之亂(公元300年左右)西晉毀滅,基本可以看作同一個政權。表面上換了三次招牌(漢,魏,晉),實際上過渡相對平穩。很多高級官員或者橫跨漢魏(荀令君,鍾瑤),或者橫跨魏晉(賈充),官僚機構沒有發生劇烈轉移。司馬炎實際上定位應該是萬曆那樣的奠定亡國基礎的君主。司馬炎平定東吳,政治分很高;但是軍事分遠不如前三國,甚至也不如後三國的滅蜀之戰精彩。並且平定東吳之後晉室越發腐朽墮落,為後面五胡亂華埋下了各種伏筆。

司馬炎並不算治世的起點,更像是治世的終點,亂世的起點。


首先艾特@羊車望幸司馬炎

然後開始。

怎麼評價我兒子我就不多說了,各位都說的挺好,簡單說一說。

我這個兒子吧,攸兒應該要比他強一些。不過他倆的差距應該沒我和我哥大。

我甩給他的鍋,這已經不是飛龍騎臉的優勢了,這是100人口冰霜巨龍干30人口步兵。

稱帝差一步,滅吳也沒啥問題,這種局面找個阿斗都能浪啊,這怎麼可能輸嘛~

然後他就拖到陸抗死後好幾年才滅吳。

也行吧,主要是沒想到樹機能那個禿子(我知道禿髮是姓,黑一下他而已,別打我)這麼厲害,能理解。

滅吳以後這孩子就逐漸走向昏君路線了,羊車問幸啊, 幫著鬥富啊,各種黑料也就來了。

還順便給八王之亂打好了基礎。

概括的說吧,炎兒這孩子,中才人,繼承了哥的主角光環,可惜是個廢柴男主,而且是真的廢,我雖然開場廢但後面打怪練級刷起來了,他呢,光環全加幸運去了,臨了駕崩恰好光環到期忘記續費....

我們司馬家,我爹的經歷好似Fate/Zero

我哥的經歷好似叛逆的魯路修

我的經歷是Fate/Stay night的UBW線。

炎兒...體驗了一把名作之壁。

留給他該乾的事情,都乾的還行,60分及格線肯定能過,但是收尾沒做好,不該乾的事情倒是乾的挺足...早知道當初傳位給攸兒了。

--------------------------------------------------------------------------------------------------------------------------

本人在此提出一點,那就是他戀母。

眾所周知,他的母親,也就是本人的妻子,文明皇后王元姬。

然後我們翻閱《晉書》會發現,我這位兒子的後宮裡,有這麼一個人。

「懷王皇太后,諱媛姬,不知所出。初入武帝宮,拜中才人,早卒。懷帝即位,追尊曰皇太后。」

emmmm,不多言,不多言。

元姬去世後,炎兒是這麼做的。

「明明先後,興我晉道。暉章淑問,以翼皇考。邁德宣猷,大業有造,貽慶孤矇,堂構是保。庶資復顧,永享難老。奄然登遐,棄我何早!沈哀罔訴,如何穹昊。嗚呼哀哉!

厥初生民,樹之惠康。帝遷明德,顧予先皇。天立厥配,我皇是光。作邦作對,德音無疆。愍予不弔,天篤降殃。日沒《明夷》,中年隕喪。煢煢在疚,永懷摧傷。尋惟景行,於穆不已。海岱降靈,世荷繁祉。永錫祚胤,篤生文母。誕膺純和,淑慎容止。質直不渝,體茲孝友。《詩》《書》是悅,禮籍是紀。三從無違,中饋允理。追惟先後,勞謙是尚。爰初在室,竭力致養。嬪於大邦,皇基是相。謐靜隆化,帝業以創。內敘嬪御,外協時望。履信居順,德行洽暢。密勿無荒,劬勞克讓。崇儉抑華,沖素是放。雖享崇高,歡嘉未饗。胡寧棄之,我將曷仰?咨余不造,大罰荐臻。皇考背世,始逾三年。仰奉慈親,冀無後艱。凶災仍集,何辜於天。嗚呼哀哉!

靈轜夙駕,設祖中闈。轀輬動軫,既往不追。哀哀皇妣,永潛靈暉。進攀梓宮,顧援素旂。屏營窮痛,誰告誰依?訴情贈策,以舒傷悲。尚或有聞,顧予孤遺。嗚呼哀哉!」

吹完一大段,還是不夠。

「其後帝追慕不已,復下詔曰:「外曾祖母故司徒王郎夫人楊氏,舅氏尊屬,鄭、劉二從母,先後至愛。每惟聖善,敦睦遺旨,渭陽之感,永懷靡及。其封楊夫人及從母為鄉君,邑各五百戶。」太康七年,追贈繼祖母夏侯氏為滎陽鄉君。」

怎麼樣,所以這大概也就能解釋為什麼這孩子要羊車問幸了,他要找像他媽的女人啊~

幫著王愷鬥富也就能解釋了,那是元姬的弟弟啊!

所以這孩子,大概跟我哥死之前的我是一類人。

有這麼個妻子,我還要這江山幹啥?

可惜的是,我有,而他沒有。

所以我哥為啥要早早GG呢?


司馬炎算好的了,您知道順治皇帝干過啥么?
李淵更是哭死。
其實關鍵是在某小說影響下,在民間看來,司馬炎不是一個開始,而是一個結束。


司馬炎是一個好人,在他生前是一個好皇帝;只可惜身後事沒處理好,極大影響了自己歷史評價。
大一統開國帝王里,氣度恢弘有王者風,氣量寬仁到空前絕後,非晉武帝司馬炎莫屬。
仁以厚下,宏略大度:淺評晉武帝司馬炎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司馬炎統一後,對魏蜀吳三國亡國之君錦衣玉食厚待,不妨看看滅東吳後,歸命侯孫皓同學的快(zuo)樂(si)表現。論階下囚之膽量,縱觀全史亦不是針對誰,而竟得天年,足見司馬炎之過人度量。

引見歸命侯及吳降人。登殿稽顙。帝謂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帝嘗與濟弈棋,而孫皓在側,謂皓曰:「何以好剝人麵皮?」皓曰:「見無禮於君者則剝之。」濟時伸腳局下,而皓譏焉。
賈充謂皓曰:「聞君在南方鑿人目,剝人麵皮,此何等刑也?」皓曰:「人臣有弒其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而皓顏色無怍。
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為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司馬炎與開國功臣各個兒女親家,高官厚祿;大臣可以當面批評他是「桓靈之君」、可以指著御座說「此位可惜了」而不受懲罰;可以大罵「高貴鄉公何在」、可以砸了他御賜的珊瑚樹而無所顧忌;
連後宮宮斗也處理和諧,羊車游幸,竹葉插廬,鹽汁灑地,遠勝血雨腥風。

司馬炎是學者皇帝,以禮制經義治國,秉性寬容,施政有方,分八公架空三公九卿,以三省六尚書三十五曹代為施政,奠定三省六部制雛形,頒布第一部儒家法典《泰始律》。
開創戶調式,設立「常平倉」,罷州郡兵令百姓大安,平吳三年便增加戶口一百三十萬戶。

司馬炎選用馬隆、王濬等寒門人才,西平鮮卑叛亂,南滅東吳一統,結束三國爭亂,書同文,車同軌,大力休養生息。早年提倡節儉,以身作則,後期頗有崇尚奢靡、君臣鬥富之舉。
天下民眾在百年分離戰亂後,迎來一個「牛馬被野,餘糧棲畝,行旅草舍,外閭不閉」的太康盛世,度過了富足安寧的二三十年。

司馬炎對士族高門寬容但不盲從,如「舉寒素」優拔寒士,傅玄、張華皆由寒門而致顯位。
推行政治寬容,興滅繼絕,約法省刑,解除了曹魏宗室和漢朝宗親的禁錮令,優選他們出任實職,如曹植之子曹友歷任多郡太守。後來曹友參與儲爭,有司欲治其罪,司馬炎亦寬免之。
如頂著士族壓力,平反鄧艾冤案,赦免其後人。
如嵇康和許允被其父司馬昭殺害,司馬炎用此二人之子當自己的近身侍衛。
如諸葛誕起兵被殺,其子諸葛靚逃亡東吳。滅吳後,司馬炎為親近這個兒時故友,一路追到廁中。
其叔祖司馬孚公開以「大魏純臣」自居,反對魏晉鼎革,司馬炎待之尊親之禮,尊寵優容,甚至並封其七子為王。「如晉太宰安平獻王故事」成為後世典範。

對曾經與他爭儲的齊王司馬攸,司馬炎早年並不介懷,一直委以重任。豈知人心不足,司馬攸自以為司馬師嗣子,江山本為其有,長年結連大臣造勢,一心想兄終弟及。
而司馬炎當然更希望傳位自己兒子,也是人之常情。因此讓司馬攸和其他親王一樣離京就藩,為此增益封地,加封濟南郡,又特封其一子為北海王,之前所加的種種榮寵待遇如故。
對歷朝歷代爭位不成的皇子宗王來說,已經是可想像中的最好結局了。司馬攸非要想不開鬱鬱而終,如之奈何?
司馬攸在史書上被同情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後來的賈后亂政與八王之亂,於是讓後人產生如果是這個」素有賢名」的親王繼位,或許亂世就不會產生的設想。可是司馬攸這種心胸不甚寬闊,奪儲不成而一病歸天的性格,當真就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合格君主么?
對太賓士世而言,父子相繼才是天理倫常,兄終弟及本就是取亂之道。
如趙匡胤傳位其弟,二子早死,更連累趙光義在野史中平白背上篡逆,弒兄殺侄污名。否則為何趙光義要傳子,而不是傳侄、傳弟?

司馬炎分封皇族典兵,常常被批判為因此導致皇族內戰,缺乏遠見,殊不知他分封諸王並非西周或楚漢的實封制。諸王並沒有真正裂土封疆,本身食邑不過5000-2萬戶不等,類同異姓臣子封列侯。
而是在虛封制基礎上,和曹魏的軍區制結合,以宗王典兵為軍區都督。
換言之,諸王只是代替類似曹魏時曹真、曹休、諸葛誕等人的角色,是國家大員,並非管轄地區為其私有的一方諸侯。
而這一制度,其後整整三百年,皆為兩晉南北朝至隋各朝繼承,充分說明其適應時代需求的可行性和必然性,雖經無數次皇族內戰、朝代更迭依舊不改。
士族天下、門閥當道為時代發展大勢,皇族典兵亦是中樞加強統治的必然。舍司馬炎開創的這條路之外,五胡南北朝一直到楊堅李淵,三百年無數梟雄人傑,並沒有人能走出一條新路,只能在司馬炎設計的軍政體制下,依據自家境況去打各種補丁,誰也並無其他良策可選。
一直到李世民在位,鑒於玄武門之變,才算是取消了諸王典兵權,改為封各州刺史,而其所管轄州郡也絕不是其私人領地,依舊是讓諸王同時兼有地方政府官員的身份,來管理國家州郡。
而那亦是建立在科舉制逐漸完善、士族門閥勢力大幅削弱的前提下。

司馬炎傳位痴兒,亦多被人抨擊,豈不知兩晉南北朝三百年多少年少英果帝王,同樣被廢被殺,還要被史書醜化,背負各種匪夷所思污名。
司馬炎明選惠帝,實為選中賈南風,以她來制衡楊氏外戚和士族高門,來為自己看中的孫兒司馬遹做過渡。
從司馬炎的角度,這個丑兒媳精明能幹,自身無子,沒有兄弟,唯一依靠只能是司馬衷司馬遹父子,才能維持住統治合法性。
而賈后雖滅三楊,在執政前十年亦不負所望,任用名相張華總攝朝政,有效維持了帝國平衡。
豈料後期賈后私慾膨脹,竟廢殺司馬遹,立刻給野心家找到光明正大的起兵理由,敲響了自家喪鐘。
司馬炎的錯失,便在他的身後事安排,皆是以對方是聰明人為前提,卻偏不曾想竟有人非要去做害人害己、自取滅亡之事。三楊如是,賈氏亦如是。
換言之,這是一出聰明人苦心孤詣設置的精巧安排,偏被蠢人敗壞的杯具。

司馬炎開創的西晉王朝延續五十年,都城被攻破時尚有大半疆土,只是被胡人成功打出了斬首戰術。之後東晉亦延續百年,五復洛陽,武功之盛冠絕歷代南朝。多則盡占黃河以南九州之地,少也據有東吳故地三州不失。
在那個黑暗年代裡,照樣是北方眾多胡虜政權情況一有不妙便爭相逢迎的天下正朔之所在,一次次北伐中原、兵陳黃河、所向披靡令胡人破膽。
歷代史家對司馬炎的批評和低估,皆因為他的對比對象從來都是嬴政劉邦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們。作為大一統的開國帝王,他的能力和施政確實比不了上述諸人的偉略雄才。
然而倘若不用如此的高標準苛責,在歷史長河中,已算得中上水準的好皇帝了。
畢竟歷史長河雄猜英主數不勝數,可仁厚到司馬炎這個地步的開國之君,又有幾人呢?

【武皇承基,誕膺天命,握圖御宇,敷化導民,以佚代勞。以治易亂。絕縑絕之貢,去雕琢之飾,制奢俗以變儉約,止澆風而反淳樸。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劉毅、裴楷以質直見容,嵇紹、許奇雖仇讎不棄。仁以御物,寬而得眾,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於是民和俗靜,家給人足,聿修武用,思啟封疆。決神算於深衷,斷雄圖於議表。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跡,兵無血刃,揚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禎祥顯應,風教肅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業大矣……
惑荀勖之奸謀,迷王渾之偽策,心屢移於眾口,事不定於己圖。元海當除而不除,卒令擾亂區夏;惠帝可廢而不廢,終使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輕,拯天下者功之重,棄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況乎資三世而成業,延二孽以喪之,所謂取輕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聖賢之道,豈若斯乎!】——李世民《晉書·武帝紀》


司馬炎問劉毅:卿以為朕可以和漢代哪個皇帝相比?

劉毅:可與桓帝靈帝相比。

司馬炎:我雖不及古人之德,尚能克己為政。又平定東吳,統一天下,比作桓靈,是否貶抑過甚。

劉毅: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由此說來,還是不如桓靈。


怎麼說呢,私以為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宣傳因素。由於受到晉王朝的作為和名聲以及統治者司馬家族的形象等原因的影響,沒多少人去真正關注過切實了解過那個時代,以果導因,自然就進入了一些誤區,引起了一些偏差。也因為宣傳的不夠,導致關注度不高,關注度不高,所以容易被帶節奏,放大某些方面而無視另一些方面,最終展示給別人的形象自然就固化下來,難以翻案了。你看一本《三國演義》之後,斬華雄、草船借箭、空城計什麼的,都能為了刻畫主角形象而張冠李戴,似是而非。更遑論視角被局限,信息不發達的古人了。
二,大家應該都不難發現一個「規律性」的東西,即古代漢人大一統王朝幾乎無一例外都不同程度面臨過「二世而亡」(漢呂后、七國,晉八王、永嘉,唐玄武,宋金匱、澶淵,明靖難)的危機,我個人管它叫「繼承者黑洞」,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無一不為繼承人問題所累,這種現象放在三國也是如此,曹魏有「桓建爭儲」,孫吳有「二宮之爭」,劉備那邊……似乎沒得選擇了……而這個現象放在整個封建時代的大環境中似乎都是個困擾統治者們的一個普遍問題。而這個問題沒有處理好的話,政治扣分是絕對的,絕大多數君王都被這一扣分項連累過,再結合帝王生前的事迹作為,蓋棺論定之後,所剩下的就只有扣除繼承人之後的分數所對應的歷史形象和歷史評價了。
我們再來看看晉武帝司馬炎這個人。
司馬炎和曹丕一樣,都有得國不正的惡名,這一點似乎也有一大票皇帝中槍。只提一下。
司馬炎建立西晉後,在位期間還是做出過成績的,比如開創了「太康之治」、平定了鮮卑禿髮樹機能之亂、滅吳完成統一、重視文學和教化、搶救性的保護修訂並整理了《竹書紀年》、命陳壽修《三國志》等等。但滅吳之後緊接著就逐漸荒淫腐朽,荒廢政務,羊車駕幸,石王鬥富,寵幸佞臣等等又像是原形畢露,比起歷代明主逼格確實差了不是一兩個檔次。
政治上,司馬炎在位時期晉的政治情況還是相對安穩的,對外延續了三國以來對少數民族的優勢,這一點大多數中原漢人統一王朝初期都做到了(秦對匈奴、晉對鮮卑、隋對突厥吐谷渾、唐對突厥契丹、明對蒙古等……就漢宋倆初期有點烏龍)。同時又學習劉邦開歷史倒車分封同姓諸王,以郡為國,為死後一年迅速爆發的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根源。他也有滅吳的豐功,結束了三足鼎立的分裂局面,切實完成了中華版圖和疆域內的大一統,同時又是逼曹奐禪位得國不正;他主張以仁孝治國(似乎也拿不出別的政治口號了……),寬宥降臣和罪臣,提倡黃老之術休養生息,同時又繼續助長了曹魏以來的奢靡和清談的社會風氣;一面拔擢寒族馬隆等人委以重任,一面又確立了士族門閥制度,親手扼殺了寒族通過自身努力躋身社會上層的途徑,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魏晉南北朝長期以來的社會局面。他還頒布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部以寬簡著稱影響深遠的儒家化的法典——《泰始律》,同時又因為造就了腐朽墮落的政治風氣和氛圍而直接影響到了後來的哀鴻遍野衣冠南渡。
很多人評價歷史人物喜歡劃分功過,這個標準其實既合理又不嚴謹,合理的地方在於你只能通過他做了什麼來給他相應的評價,但又很難準確的評估他的影響和能力。不嚴謹的地方在於,對一個人的評價不應該用一個固化的標準來衡量,因為任何人無論主觀和客觀上看待一個人都會產生偏差和分歧。比如毛是我們新中國偉大的革命領袖,完全當的起歷史偉人的評價,然而他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都是脫胎於自己的認知和意識的,但很多人不是將其當做一家之言,而是直接奉為圭臬,我相信毛本人也不希望人們對他過於個人崇拜了吧?(儘管事實上……)而且毛晚年同樣犯過很嚴重的政治錯誤,只不過瑕不掩瑜,後來蓋棺定論七分功三分過,我覺得沒有說錯。
回到司馬炎上來。晉武帝成就高嗎,很高了,比秦皇漢武隋文唐宗可能不及,比其他一票中下游皇帝還是做了很多功績出來的。晉武帝品行如何,評價他一個仁德之君他是當的起的,一沒有誅殺過功臣,二善待亡國之君,三體恤民力休養生息營造安定平穩的社會環境,四注重教化重視文學(《陳情表》、《三國志》等)然而晉朝在他手上只不過短暫的強盛富庶安寧過,一切都隨著他的死去人亡政息,接踵而來的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將一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繡花枕頭徹底撕裂,只留下了何不食肉糜和畏首東南的偏安形象,不知道是不是對他父輩和祖輩司馬家族所作所為的果報。

晉武帝司馬炎的整體形象和水平是可以進入到歷代皇帝的中上游的,只不過由於宣傳上的原因,由於時代的局限,他的所作所為最多功過相抵,他的時代幾乎沒有什麼值得銘記的東西,因為緊隨其後中國的歷史就進入了又一個空前的亂世和低谷。中原王朝第一次被外族入侵反噬,以數百年的苦難和屈辱為代價促進了客觀上的「民族融合」,晉本來有機會成為漢唐之間又一個值得稱道的王朝,卻因為各種內耗和腐朽一步步腐蝕掉了所有的精血,淪落為任人欺辱的「兩腳羊」。這份罪責,司馬炎要擔一份。但是,請閉上上帝視角看,能否也將完成統一的功績算他一份?


PS: @清心寡欲司馬昭 ,老子為了寫你兒子頗費了一番功夫,話說你不打算為你兒子正正名說點啥?


因為他並沒有終結亂世。
他開啟了亂世2.0。


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一下:
題主用到了一個詞——「終結亂世之主」,這個詞其實就很能說明問題。因為不論是與結束亂世、開創新朝的中國其他朝代開國之君相比,還是與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統一者、開創者相比,他所做的「終結亂世」之功含金量過低,換言之,他幾乎沒有做到終結亂世的任務。
在我們通常的認識和印象中,終結亂世往往是開創治世的同義表達:結束了長期的戰亂僅僅只是開始,在這之後,選任優秀的官吏;制定適宜的制度;頒布公允的律令,使國家機器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內維持穩定運行,實現人口增長和國家安寧,這才是終結亂世的意義。否則,稱其終結亂世似乎都有過譽之嫌。而司馬炎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廣義上說,混亂隨著他的死亡就已經在西晉朝堂開始上演,而狹義的八王間的混戰也在他死後十年正式開始。和平都僅僅只維持了一二十年,遑論治世。他之前的近百年和他之後的近三百年都是亂世,夾在這之中的是短短十年間的「粗安」。讓人民抹去戰亂的記憶、植入和平的印象是需要時間的,他在位這二十多年甚至很難說能讓整整一代百姓經歷安定、忘掉戰爭,即使能,「安寧」這顆「基因」也沒能傳遞給下一代,因此在普通百姓的記憶中,司馬炎的地位和在他前後的亂世中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其他皇帝們幾乎沒有區別,太容易被後人遺忘。
這也是我所理解的「歷史是由人民書寫的」這句話的具體體現。


因為司馬炎的基業是由他爺爺司馬懿、伯父司馬師還有父親司馬昭親手建立起來的,司馬炎(只是通過)篡位建立了晉朝,晉朝初建的政治環境及其擁有的軍事能力,放在一位稍有政治手段的君主,都能將暴君孫皓統治下的東吳掃滅,即終結亂世。

況且,實際上司馬炎做的並不好——參見他執政晚期的各種亂七八糟事件,明顯沒有將家族內部關係搞好,自身的自私使得他逼死了親兄弟司馬攸,眾多同姓王的軍權也存在問題,自身所指定的繼承人還是一個傻子,之後被賈南風把持——繼而在眾多的偶然事件之後,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這樣作為的君主知名度高的話也是貶義的知名高,真實情況是:司馬炎在眾多終結亂世之主中甚顯平庸,因為基業其實根本就不是他開創的,終結的技術含量也略低。

同理,你也不會評價曹丕在開創之主中的存在感與知名度問題如何了。


躺贏


首先對司馬家就不待見。

從司馬懿老而不死裝孫子騙人開始,到司馬師,司馬昭,再到司馬炎。真是一個不如一個。

1. 先天不足。從孤兒寡母手裡騙走了天下,天下人不服的很多。應對手段是保障世家大族的政治經濟特權,換取他們的支持,這種手段跟後世的隋文帝比起來真的是差太多。王朝開基的階段便開始刻意隱藏矛盾,如何開盛世基業?難道留著給後世子孫解決?蜀國自從諸葛亮死了,吳國自從孫權死了,兩國統治階級內部爭鬥一直很多,外部環境良好。

2. 布局太爛。司馬炎死前把司馬家的王爺放出去鎮守軍事重鎮作為國家屏藩,中央留下宗室與外戚共同執政,希冀互相平衡牽制。看上去很完美的布局,可惜沒有容錯性。不知道司馬炎有沒有想過萬一真的天下有變,各大強藩起兵勤王,這個變局要如何終止?強藩起兵容易,想要息兵卻是不可能。都是天潢貴胄,手握重兵,一旦勤王成功,必定是不賞之功。功高不賞,手握重兵,必啟釁端。後來,趙王司馬倫篡位引發強藩勤王之後,司馬家的王爺就爭鬥不休,直至滅亡。

3. 司馬炎爛。作為皇帝,心腸軟,耳根軟,不能知人善任,而且驕奢,好虛名。(驕奢好虛名,其實帝王多少都有這個問題,但是司馬炎在位時後宮數目的龐大和臣子的驕奢淫逸實在是觸目驚心)在位期間,由於太子司馬衷是個白痴,並且親弟弟司馬攸是司馬昭過繼給司馬師的嗣子(從宗法制的角度講,司馬攸才是司馬懿的嫡長孫),手下大臣為儲君之位分為兩派搞黨爭,而司馬炎不能有效約束。錯看了楊駿,選的輔弼人選(楊駿跟司馬亮)都是爛的可以,偏偏還留下一個無比強勢的兒媳跟白痴的兒子。這是什麼鬼?

司馬炎統一三國是280年,當年改元為太康。到了299年,賈后毒殺太子,司馬倫篡位,全國全面內戰開始。大部分人只享受了19年太平時光。恐怕更沒人能想到下次統一全國,天下太平要到590年。19年太平,接踵而至的是將近300年的亂世。司馬炎是有機會終結亂世的,只不過,他同時開啟了下一個亂世。永嘉喪亂,北土淪喪,神州陸沉,百年丘墟,銅駝荊棘,神州板蕩,司馬家這幫孫子要付多大的責任呢?

附上唐代詩人張籍的《永嘉行》

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戟升明堂。晉家天子作降虜,
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觸,家家雞犬驚上屋。
婦人出門隨亂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諸侯自顧土,
無人領兵來護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


因為在整個魏晉嬗代過程中他沒有做出什麼實質性的貢獻,偏偏命好,皇帝落到他頭上而已。
司馬炎其實不是傳統所說的開國之主,魏晉嬗代這十幾年間險活(高平陵之變)和臟活(弒殺曹髦)都是他爺爺他伯伯他爸那上兩輩人乾的,晉國初期核心權利集團那幾個人也是靠他上兩輩提拔培植的,新朝的官制禮制爵制也是他爹死前幾個月玩命搞出來的,大事他基本啥都沒幹,30歲登基之前只是個晉世子,中護軍,其實就是司馬師死的早了點,司馬昭又死的太突然了,輪到他這已是大局已定,順手受禪而已了,叫開國之君他還真配不上,應該叫「受國之君」,上一個和他情況挺像的皇帝,叫曹丕。
正因為不是自己拉隊伍打天下起家的,司馬炎登基以後皇權比較那些開國之主是很弱勢的,國家權利核心的的賈充羊祜荀勖這幾個人都是他爸那輩的關係網路,他自己的關係網路還沒培育成熟(還是和他爹死太早有關),就形成了不得不用這幫老臣的情況,加上他也知道皇權落到他這一系這一隻是司馬氏諸家合力的結果,面對勢大的皇族和權臣他只能是採用倚靠加平衡的方法,再一點點軟刀子割肉分化削弱。所以比起劉邦朱元璋那些開國君主來說,司馬炎的皇權是受到各方制衡的。
還有就是他稱帝以後乾的那些破事也是不著調,滅吳也只能說是水到渠成的事,再加上那聖質如初的兒子,貌似確實到死也沒幹對什麼大事……


中國歷史上最寬宏大量的有實權皇帝,沒有之一
不殺退位的曹魏皇室和投降的孫吳皇室,封曹奐為陳留王、孫皓為歸命侯,並允許劉協和劉禪的子孫繼續承襲山陽公和安樂公的爵位。
王愷、石崇鬥富,石崇公然砸碎司馬炎賜給王愷的珊瑚,卻沒有因此而受到司馬炎的責罰。
下詔為鄧艾平反,厚葬鄧艾屍首、歸還籍沒的田宅並贈給其孫鄧朗官職。
採納山濤建議,允許被司馬昭處死的嵇康之子嵇紹入朝為官。
李密上《陳情表》,以侍奉祖母為由拒絕出仕晉朝,司馬炎同意並賜給李密的祖母糧米布帛。
王渾上表彈劾王濬在滅吳戰爭中違背詔令,不聽調遣,司馬炎只是下詔責備王濬而未予以任何處罰。
馮紞在反對張華拜相時,當著司馬炎的面說「臣竊謂鍾會之釁,頗由太祖。」亦即鍾會的叛亂是由於司馬昭的失策造成的。司馬炎雖當場發怒「變色」但最終仍採納馮紞的意見,改任張華為太常。
司隸校尉劉毅在南郊祭典上批評司馬炎賣官斂財,歷史上不乏有賣官的皇帝,批評司馬炎連漢末的桓靈二帝都不如:「桓、靈賣官,錢入官庫;陛下賣官,錢入私門。以此言之,殆不如也。」司馬炎只是「大笑」而並未對劉毅有何不利。劉毅在之後還升任尚書左僕射。


他開創了一個幾乎在中國所有統一朝代中最垃圾的朝代


這麼說吧,他除了接他爹的鍋,順勢滅吳統一天下之外,還幹了什麼好事?


因為他後宮妃嬪一萬人,東吳被滅了連夜坐船去日女人→_→


說明大家認為司馬炎勝之不武


因為東晉終結的亂世並不徹底,司馬家不是依靠殘酷的屠殺和戰爭奪取的政權,而是篡位。

中國的歷史,雖然不斷改朝換代,但是一般的改朝換代,只是皇族丟了腦袋,而精英權貴們能和平的過度到下一個朝代繼續當權貴,所以權貴從來都是王朝的蛀蟲,這些權貴的特權一般也能較大程度的保存下來,這樣建立的新朝代,就帶著前朝的弊病,以前的黨爭和各種矛盾都會繼承下來。

一般建立朝代之前的亂世越亂,對社會結構的損壞越大,舊秩序的破壞越嚴重,那新建立的朝代就越乾淨越能獲得好的發展。漢代的盛世是春秋戰國七八百年混戰的結果。唐代的盛世是南北朝混戰的結果。

東晉正好處於漢唐之間的時代,雖然兩漢破滅了,但是兩漢留下來的各種割據勢力並沒有被滅掉,地方強中央弱是三國都存在的問題。司馬家篡位得了天下,那就更沒有強大的統治能力可以直達基層,而是必須依靠現有的勢力對自己的支持。所以兩晉最顯著的特色就是門閥政治,大的門閥氏族把持了國家,國家很窮,民很窮。晉代統一全國的戰爭就是依靠現有的門閥的支持完成的。皇權十分不充分,中央王權十分暗弱。

只有等到少數民族的北朝建立起先進的國家,開始在競爭中打敗南方的門閥政治,天下大亂,才有了後面隋唐的完全統一。


推薦閱讀:

」三家分晉「是什麼?和三國之後的司馬炎建立的西晉是不是一回事?
為什麼三國中戲份不多的郭嘉有很多粉絲?
如何評價《三國志姜維傳》?
黃巢、張獻忠等人對百姓大肆屠殺,為什麼還會有人忠於他們?
為什麼部分人詬病司馬家的晉朝得國不正?而大加吹捧隋朝?

TAG:中國歷史 | 三國 | 三國志書籍 | 晉武帝司馬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