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為什麼在彌留之際還要立年僅 3 歲的孩子為帝?

慈禧太后立前面同治和光緒兩個年幼的孩子為皇帝還是能理解的:為了掌握政權。
那為什麼在彌留之際卻依然要立一個幼童為皇帝呢?
我有兩個猜想,
一:此」彌留之際「有誤。慈禧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誤判,認為自己離死期還遠。但這個猜想的疑問就是,她就算不知道明天會歸西,也應該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可能支撐幾年之久(由史料可知她於第二天歸天),一個將死之人總得有些感覺。那麼接下去想,那她為什麼還要做出這番在自己還能活很久的前提下才會做的決定呢?。那是否慈禧第二天的死亡是非正常死亡。我就猜是否為被人下毒,尤其可能是光緒。
二:慈禧通姦賣國,故意立小皇帝以加速大清的滅亡。我又認為慈禧只是渴望權利,一個婦人並沒有什麼理由要做出損害自己的既得利益甚至毀掉國之根本之事,故覺得此猜想不可能。
望各位有識前輩指點一二,在下十分想了解其中原委。


朋友說這個問題下有神奇的答案,不過我看了半天沒找到……
但是今天很閑,我就來說一下清帝法統以及立嗣的問題。

先說法統
其他幾位回答的朋友都答了一些關於法統的問題,不過一般都沒答到點子上。比如說有的朋友認為宣統帝承繼大統是根據宗法原則來得,實際上並非如此。德宗進入帝統的那一天,在宗法上就和醇王一系斷了關係。所以德宗傳到宣統帝,並不是根據宗法在醇王支系內進行傳遞。

清帝家內的宗法比較複雜,簡單說來,清代皇族中,有繼承權力的,被稱為近派宗支。每一朝近派宗支的範圍不同。晚清由於帝系維艱,所以近派宗支一直保持著「仁宣二脈」,也就是仁宗和宣宗的後裔。
他們這些後裔的特點就是名字了,載從氵,溥從亻,毓從山,不是這樣偏旁的非近派,就歇菜吧(遠支們痛哭流涕跑走……

當帝系面臨斷絕的時候,近派宗支內部的皇族理論上都有繼承帝系的權利,不過根據清代四次立嗣的經驗來說,這個帝嗣需要具備這些條件:

1.若已經襲爵,則不作為優先承繼者。

2.若承繼之後會造成本支絕嗣,則不作為優先承繼者。

3.在本身嫡出和本身庶出的情況中,優先選取嫡出者。又及,此時嫡庶關係之設計本身而不涉及其父祖。

4.其家庭婚姻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選擇。

5.其年齡及特點的選擇受到選擇者自身的思維控制。

清代四次立嗣,都沒有違背這五條條件。

再說為什麼選擇宣統帝。

前面我們搞清了候選人有哪些,後面來看為什麼選宣統帝。


我開列個候選人名單你們體會一下……

宣宗系隱王支

載治第四子溥倫,繼夫人蘇完瓜爾佳氏生,虛歲三十五,已襲爵。嫡夫人葉赫那拉氏,繼夫人瓜爾佳氏。

載治第五子溥侗,繼夫人蘇完瓜爾佳氏生,虛歲三十三歲。嫡妻張佳氏。


宣宗系恭王支

載徵承繼子溥偉,載瀅繼夫人赫舍里氏生,虛歲二十九歲,已襲爵。嫡福晉碧魯氏。

載瀅次子溥儒,載瀅妾項氏生,虛歲十三歲。

載瀅第四子溥僡,載瀅妾項氏生,虛歲三歲。


宣宗系醇王支

載灃長子溥儀,也就是後來的宣統帝,嫡福晉瓜爾佳氏生,虛歲三歲。

載灃次子溥傑,嫡福晉瓜爾佳氏生,虛歲兩歲。


宣宗系鐘王支

載濤次子溥佳,嫡夫人姜佳氏生,虛歲一歲,實歲五個月。


宣宗系孚王支

奕譓承繼孫溥伒,載瀛側室張氏生,虛歲十六歲,已襲爵。


仁宗系惇王支

載濂長子溥偁,繼夫人費莫氏生,虛歲十六歲。

載濂次子溥修,繼夫人費莫氏生,虛歲十三歲。

載漪長子溥僎,嫡福晉伊爾根覺羅氏生,虛歲三十四歲,嫡妻烏扎喇氏,繼妻祥佳氏。

載漪次子溥儁,繼福晉博爾濟吉特氏生,虛歲十四歲,嫡妻博爾濟吉特氏。

載瀾長子溥倬,載瀾嫡妻吳雅氏生,虛歲二十七歲,嫡妻那木都魯氏。

載瀾第五子溥信,載瀾嫡妻吳雅氏生,虛歲九歲。

載瀛第五子溥僩,側室張氏生,虛歲八歲。


仁宗系瑞王支

載洵獨子溥侊,載洵嫡福晉碧魯氏生,虛歲五歲。


仁宗系惠王支

載濟承繼子溥佶,載光嫡妻索綽羅氏生,虛歲二十一歲,已襲爵。

一共十八人。

好,然後來進行大家來找茬的遊戲~~


第一步——排除本身就是承繼子去承繼無嗣宗支的,同時排除已經承襲了大宗爵位的,故而溥倫、溥偉、溥伒、溥佶均被排除。剩下十四位。


第二步——排除非嫡出的人。溥儒、溥僡、溥僩被排除。剩下十一位。


第三步——排除未滿一歲的「危險期」幼兒。溥佳被排除。剩下十位。


第四步——排除有特殊歷史的人,即載漪、載瀾兩系後裔。當時載漪和載瀾還作為犯人被遣戍西北,有這種情況,其子嗣應該不會被選上,故而載漪、載瀾的兒子被排除。剩下六位。


最後的六位是溥侗、溥儀、溥傑、溥偁、溥修、溥侊。


你會選誰?


孝欽顯選擇的時候,其實心裡已經有譜了。怹是希望怹的內侄女孝定景繼承怹的路的。所以,必定要選個年紀小的皇帝。


所以,侗五爺就沒戲了,侗五爺才比孝定景小五歲,讓他管怹叫額娘么……不現實啊也……至於溥偁和溥修,我私自猜想,是因為其父載濂多少也因義和拳的問題被孝欽顯忌諱,所以沒有被考慮進去。

最後就剩下宣統帝、傑二爺還有侊大爺了……

為啥不選侊大爺呢?估計是因為覺得其父洵貝勒年紀太小,而且是洵貝勒的獨苗兒的原因吧……


哦對,有人說為什麼不看生母或者妻室的關係呢?其實這十八個人里跟孝欽顯關係最近的應該是溥倫,溥倫的原配葉赫那拉氏,是孝欽顯的內侄女,溥倫的前三個兒子都是這位葉赫那拉氏所出。不過誰讓溥倫年紀又大又襲了爵呢……

又及,有人說穆宗賓天的時候,清室就要立溥字輩。這個說法由來已久,而且其實皇族內部也有這種說法。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穆宗賓天的時候,近派宗支里溥字輩只有一個人,就是溥倫,而且出生僅僅三個月……


以上。


其實有興趣歡迎讀我的一個小專欄,清代皇族知多少9——皇位應該傳給誰——清代皇室的第三次立嗣,這個系列比較詳細的說了清代皇族的很多事情。當然了,系列的第十講被封存了,因為都是當代人的事兒了……


總之說白了,孝欽顯之所以選了三歲的宣統帝,一來是宣統帝在身份上的確符合條件,二來是孝欽顯希望自己的內侄女孝定景跟自己一樣走垂簾的路線,所以刻意要安排一個年幼的皇帝。同時,醇王的性格估計也是他入選的一個原因。


---------------------------------27日增補線----------------------------------------

下面有人很多人通過政治方面進行分析,其中有不少很有道理的。

但是有人說因為載灃是立憲改革派,所以才選宣統帝,是因為要讓載灃來搞立憲改革,我覺得就真不那麼靠譜了……

其實近派宗支中,除了惇王一系比較守舊之外,其他的都算是比較開明的,其中最開明的是惠王系的載澤。澤公算是地地道道的改革派,而且的確是相當有水平。

至於載灃,怹老人家應該是披著改革派外衣的守舊派,不過他的守舊並不是復古,而是極權。這個思想還是德國人強調給他的。所以他越「改革」,就反而越「守舊」,誰叫他當時年輕呢……


政治方面不多說了,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這裡僅作補充。


帝後之爭是晚清政局的一件大事,且牽涉到皇位繼承。

同治無子,慈禧不想讓溥字輩的宗親繼位。因為溥字輩上台,就意味著慈禧成為太皇太后,而喪失垂簾聽政的權力。所以,慈禧將自己的妹妹所生的載湉(光緒)過繼給咸豐,讓光緒繼承咸豐的大統,而非同治的大統。這樣,慈禧仍舊是太后,依然可以垂簾聽政。但是按照約定,光緒以後有了兒子,還得將兒子過繼給同治,繼承同治的大統。於是慈禧又將自己的侄女嫁給光緒,希望由二人之子將來繼位。可是光緒不喜歡這位表姐皇后,兩人一直沒兒子。慈禧也嚴控光緒的後宮,光緒也無子嗣。過繼也就無從談起了。

慈禧遲遲不放權,光緒也遲遲不得親政。光緒親政後,依舊不能掌權。在光緒親爹老醇王(同治年間反對重修圓明園的急先鋒)的主持下,巧立名目,花大力氣修頤和園,甚至不惜動用海軍軍費,就是為了討好慈禧,方便光緒掌權。戊戌政變之後,光緒被幽禁,慈禧一度想行廢立,都定了人選,但囿於中外局勢而未能實行。慈禧迴鑾前後,應該已經考慮後事了。她多方考察光緒的弟弟載灃,培養載灃。而她走的最重要的一步棋是將榮祿之女嫁給載灃,希望她與載灃的兒子能夠繼承同治和光緒的大統(兼祧),再由自己的侄女、光緒的皇后來垂簾聽政。這麼做的用意很明顯,慈禧不希望新皇帝將來清算自己。

至於光緒怎麼死的?至今無定論。但我認為他殺可能性居大。慈禧肯定知道自己身體不行了,所以對光緒下手,但未必料到自己在光緒死後的第二天就死了。而溥儀繼位,毫無懸念,多年籌劃,一朝實現。只是授命載灃為攝政王,怕是慈禧無奈的選擇,但尚在其意料之中。皇帝幼小,隆裕懦弱,這不是她所能改變的現實。以上基本算是家事安排,慈禧也不指望隆裕和載灃能挽大清危局,無非確定個皇帝,給侄女一個好的歸宿。至於國事,就由張之洞、袁世凱他們幫襯著載灃辦理吧。

由上可知慈禧的權力欲有多強,主意都打到孫子輩頭上。女主幹政,皇權不穩,算是滿清覆滅的原因之一。統治階層內部矛盾重重,指望他們推進變革,何異於緣木求魚。


一個想守住家業的老寡婦,想臨終再為自己家做點她認為有用的安排。可惜遇到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該咋地還是咋地,沒治了。


要立必先廢。
慈禧臨終前下令毒死光緒,再立宣統為帝。為什麼要毒死光緒?是因為她深知光緒的能力。帝國太脆弱經不起他折騰。且怕死後遭到清算。
一個三歲的皇帝肯定是要有人輔政的,隆裕皇后和醇親王都是慈禧較為信任看好的人(事實上都比較坑爹。。。),這樣能讓權力把控在保守派自己人的手上。

慈禧還是想為大清續命的,只是接班人的水平不夠外加攤子太爛,一步錯步步錯導致最後大廈傾覆。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看中了溥儀的父母,其母是自己親信的女兒,也算是自己這邊的人,起碼以後溥儀不能清算自己,因為清算自己就是清算他姥爺他媽。
綜合各種因素,溥儀的父親是被慈禧看好的。為了維護大清國的統治,又能和祖先有個交代,光緒就是同治的弟弟了,不能再讓弟弟做皇帝,不然就三代平輩了。把載灃的兒子過繼給光緒,然後父死子承,載灃當攝政王,就是實際的執行者,溥儀才三歲嘛。
當然具體情況就很複雜了,各種勢力各種因素都有影響,說明白了估計得寫本書。但這個最重要的原因已經能回答題主的疑問了,慈禧並不是為了自己還能活多久掌握大權,也不是為了賣國什麼的,她就是為了大清國江山社稷和自己死後的名譽地位。載灃被看好了,不行!平輩了!但是有個兒子,兒子名譽上的皇帝,還是自己親信的外甥,靠譜。溥儀父親執政,也就他合適了,慈禧只能信他。當然後來證明不咋樣,可慈禧當時是看好他的。


中國傳統政治是講規矩的,但規矩是為現實需要服務的。慈禧讓醇親王上台是因為他是光緒的親弟弟,在布局問題上可以拉攏親光緒,同時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傾向改革的朝野和外國力量,安排隆裕垂簾,又可以讓保守的親貴勢力,特別是光緒末年快速崛起的少壯派放心。在這種布局下,如果皇帝有主見,或者像光緒那樣明顯傾向於某一派,可能會打破兩派勢力平衡,引發更為激烈的統治集團內鬥,而這是老謀深算的慈禧不願意看到的。換言之,光宣交接的政治主基調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再也不要折騰」。因此,安排一個可以隨意塑造的兒皇帝,就顯得再正常不過了。送光緒上路,也是為這個主基調服務的。只是慈禧聰明一輩子,最後錯在高估了隆裕載灃兩人的智商。


因為溥儀他爹是滿族權貴裡面頭腦最清楚能力最靠譜血統還純正的人,立溥儀就是為了他爹能做攝政王,做好改革立憲,中興大清朝。

只不過還沒來得及立憲大清就木有了。。


你錯了一點,根本的一點,慈禧太后一直是通過皇帝獲得權力的,並且作為帝國實際最高領導,她不可能想清朝滅亡。


慈禧一直認為這個時候還是貴族和政治家的遊戲,沒考慮到天下人心之所望,她只想到了架空皇位,讓自己侄女掌權,攝政王輔政,這兩個成年人在她看來是完全勝任治理國家的工作的。

只是她沒重視到,真正在檯面上的還是小溥儀這個孩子,隆裕想走慈禧的老路子,全中國全世界都可以拿他作文章,於是溥儀成了清朝死亡的直接原因之一。想秀一把騷操作結果浪死的典型案例,慈禧經常浪死,這是她升天后的最後一次表演。


先反駁題主,首先,同治是咸豐的長子且唯一的兒子,所以必須是他即位。
同治沒有兒子,也沒有親兄弟,所以兄終弟及,堂光緒即位。順便說下,光緒生母是慈禧親妹妹。
類似案例可以看明正德皇帝去世後嘉靖即位,正德也是獨子而且還是嫡長子!嘉靖也是正德堂弟。正德貌似三十歲左右掛的還沒兒子=_=
光緒也是無子無女,所以根據宗法繼承製,輪到醇親王的兒子溥儀。這代醇親王是咸豐同父弟弟的兒子,也是光緒同父兄弟。
從宗法角度上就是這樣了,有什麼不對的請大家指正。
以上


補充:感謝評論裡面@橙衣惡少的指正,大家速度去圍觀點贊。


很簡單啊。看中傅儀他爹載灃,所以讓傅儀當皇帝。載灃任攝政王。


慈禧死後 她的侄女 隆裕皇后便成太后
立3歲小孩為帝 應該是想繼續鞏固葉赫那拉氏的政權吧
隆裕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還有一說法是看好醇親王,他是皇族裡比較堅定的改革派,事後也證明這點,雖然在咨議局眼裡未必。


她是個極度自私的小女人

為了自己感覺好,寧願毀掉親人、毀掉本族人、毀掉江山社稷。

她是有些政治手腕,但那不過是皖南鄉下的尋常伎倆,不為理想服務的手腕,不過是些蠅營狗苟,結果如何呢,可恥加可笑。

作為女人,她都比不上曾孫輩兒的三格格偉大



很簡單。啊
不想愛新覺羅的命運到此就結束


她立了三位幼帝,就為了垂簾聽政。立三歲的宣統帝時大概還認為自己可以第三次垂簾聽政。


因為她到死都想垂簾聽政


她不知道她要死了,以為還可以活下去


俺二十九了,俺也喜歡孩子…


我覺得只是因為,宣統的爺爺是咸豐的親弟弟,宣統的奶奶是慈禧的親妹妹,他們的大兒子光緒既是慈禧自己的親外甥也是自己的親侄子還是名義上的兒臣皇帝(儘管戊戌之後被軟禁甚至毒死),而且光緒同治同輩,選宣統可以在心理上承繼二人大統(尤其是同治的大統,這個在親媽心裡很重要),且,國有長君,國之大幸,所以立了溥儀的父親載灃當攝政王(依舊又是侄子又是外甥),而且給了自己的親侄女光緒的隆裕皇后垂簾聽政的機會。慈禧肯定認為這個選擇於公於私都說的過去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清朝 | 歷史人物 | 未解之謎 | 慈禧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