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航母這麼難造?
很多人不理解航母造起來為什麼難,恐怕是覺得二戰時期的航母可以批量下餃子,還可以用其他船隻改裝,所以才有這種印象流吧。現代能造大船的國家造一條二戰時期的航母,的確沒什麼困難,可能很多人覺得,相對於各自時代來講,現在造航母跟70年前造航母沒什麼差別。
但真相是差別太大了。現代航母技術門檻中最難的東西就是艦載機。
艦載機是航母的核心戰鬥力,沒有先進艦載機航母什麼都不是。這不止是說艦載機本身多難造,更在於為了保障艦載機的戰鬥力,航母需要一整套複雜得令人髮指的系統。
二戰時期的艦載機,很輕,戰鬥機一架一到三噸,轟炸機和魚雷機一架最多五六噸,現代噴氣艦載機,為了保障其性能,一架二三十噸,飛行速度是70年前艦載機的兩三倍。這會造成什麼問題呢?
首先高速飛行的重型艦載機需要噴氣發動機,而噴氣發動機尾焰對甲板的侵蝕極大,這需要現代航母甲板由抗高溫的特種鋼製造。特種鋼需要特殊的配方、特殊的冶煉技術、精密的焊接技術、嚴格的質量控制、各種高精材料的分選、嚴格的質量控制,能製造這種特種鋼材的國家兩隻手數得過來。
航母甲板長度有限,重型艦載機不能隨便起降,起飛還好說,可以靠滑躍,但降落就必須用攔阻索。攔阻索必須能夠攔下幾十噸的飛機,又不能損壞飛機,還要保證自身重複使用下的可靠性,攔阻系統必須有效緩衝飛機降落的巨大動能,又要有一套複雜的機械系統加以控制,這又是一個重大難題。
現代噴氣戰鬥機需要大量燃料、彈藥,存放飛機需要足夠面積的機庫,飛機的維護需要大批零件和大量地勤人員,要保證艦載機數量,那麼這些不但要佔據大量空間和載重,還要有很現今的統籌規劃系統進行管理。需要的保障系統多了,人員也多,航母的載重就要增加,對動力系統的考驗非常大。航母不是商船,需要至少接近30節的航速,保證重型艦隊航母的高航速需要非常強大可靠的發動機,這跟只需要低航速的商船發動機完全是兩個概念,能造的國家沒幾個。重型核動力反應堆的門檻更是高得嚇人,跟核潛艇反應堆也完全不能通用。
現代戰爭的節奏和電子對抗遠遠超過幾十年前,想有效指揮大批艦載機進行作戰,需要大批雷達、指揮設備和電子戰系統,這些裝備都要集成在艦島上,需要大量人員配置,需要大量電力驅動,這都需要高效的集成體系和強大的發電能力,這又是一道大門檻。
重型艦載機在航母上的起降需要精密的指揮和操作技巧,這都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絕不是在陸地上模擬實驗就能會的,對人員的培養訓練要求極高,需要這個國家本身先具備大批量三代機的裝備訓練能力,具有這種能力的國家也就是個位數。
重型噴氣戰鬥機和高精密電子設備的嬌貴程度遠超螺旋槳飛機和原始落後的電子系統,為了保證它們在海水海風的腐蝕下不損壞,設計要求和陸基飛機完全不同,要求更高得多,尤其噴氣發動機抗腐蝕要求非常高,稍有問題就會完蛋,這些難題都是螺旋槳飛機不具備的。
艦載機還要能承受彈射器和著艦的巨大作用力而不損壞。陸基飛機放航母上飛,偶爾一次還行,多了就要趴窩,甚至機毀人亡。由於現代戰鬥機的成本和飛行員訓練時間遠遠長於螺旋槳飛機,事故毀壞和傷亡更加不能承受,對艦載機的可靠性提出的考驗比以前大多了。
為了保障重型艦載機的存放,部分艦載機需要摺疊機翼,而要不影響機翼強度,對設計的考驗非常大。艦載機降落時面對的空氣動力情況極其複雜,稍有不慎就會機毀人亡,其飛行控制技術的難度極高。
………………
等等。如果航母上搭載的全是大幾十年前的輕型螺旋槳飛機,那造航母根本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了。@Francesc Saint 的答案已經說得很詳細了,我覺得有必要梳理一下。航母難造,歸結起來有兩大類困難:一類是可以短期內大量砸錢解決的困難,另一類是長期大量砸錢都未必能解決的困難。
短期內大量砸錢可以解決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造船廠的環節。
比如船塢不夠大,那就砸錢挖個大的。上海某廠為了建造某型特種船舶,砸了20億軟妹幣擴建船塢,那地基都是純金的。
又比如龍門吊起吊能力不夠,那就找振華啊,全球供貨,童叟無欺。
再比如分段建造技術不成熟,那就用傳統的塔式建造法啊,大不了建造周期長一點。
長期大量砸錢都未必能解決的問題就是上下游產業的配套問題了。
這裡面最麻煩的是動力問題(排序為個人意見)。在武器等系統發展相對停滯的今天,限制現代軍艦戰鬥力的就是動力。動力越強勁,就能驅動越大的艦體,越大的艦體就能搭載更多更複雜的武器電子裝備,同時強勁的動力也能為艦上的電老虎們提供充足的電力。這一點在電磁炮電磁彈射激光武器等取得突破性進展後將更為明顯、更為重要。動力問題靠的就是技術積累,是一次又一次的改進。撿漏是遠遠不夠的:未來軍艦對動力的需求是成指數增長的,引進技術可能立刻落後。所以,砸錢吧,不停地砸錢吧,至於能砸出什麼花來,還是拼人品吧。
次麻煩的是武器和航電設備。印度國產小航母工期一拖再拖就是被遍布全球的供貨商給坑的。在高度壟斷的高端武器和航電設備市場,冤大頭也不好當啊。
又次麻煩的是材料的問題。特種鋼特種塗料神馬的,還是慢慢砸錢吧。。。要不就用普通一點的鋼材湊合著用,大不了艦體自重大一點,裝備載荷小一點。
除此之外,艦載機和護航艦艇就屬於「用航母」的問題而非「造航母」的問題。當然,它們都是得長期大量砸錢的。。。
總的來說,造航母不僅僅是對船舶工業的考驗,更是對工業體系的全面考驗,上下游產業鏈涵蓋工業體系的方方面面。前蘇聯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在1993年被問及完成老瓦需要什麼時答曰:「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國防工業委員會,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只有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她」。
航母難造,就難在這裡。
最後,作為多炮塔聖教的忠誠信徒,我得表明立場:平頂船就該打開通海閥沉海里作人工漁礁!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很多人以為航母就是一艘起降飛機的船,其實也沒錯,但難在這裡:
海軍:我要一艘航母。
攻城獅:好的,您有什麼要求?
海軍:要求很簡單,就是一艘能起降飛機的船。
攻城獅:好的,沒問題。
。。。。。。。。
海軍:很好,卧槽,怎麼沒人給我加油,地勤在哪?卧槽油庫彈藥庫在哪?攻城獅跟我滾回來。
攻城獅:好的跟您加上。
海軍:這還差不多。誒調度吃屎的啊,那兩架怎麼撞了,誒誒讓天上的慢點還沒組成編隊呢誒空指部呢,操沒有,攻城獅滾回來。
攻城獅:好的跟您加上。
海軍:這就很好了,好吧弟兄們上船吧,誒不對,怎麼沒燈啊,卧槽,這電連一台電腦都帶不動老子這麼指揮,操這船怎麼這麼慢啊。。
攻城獅:加的太多,自然就慢了,至於沒電也是因為加的太多帶不動啊。
海軍:。。。。你回去吧,再來一艘重新開始。
攻城獅:好的,沒問題。
。。。。。。。。。。。。。。。。。。。。。。。。。。。。。。。。。。。。。。。。攻城獅:好了,這回電夠了,動力足了。
海軍:好,開出去。
然後一個浪花打過來,船斷了。
海軍:咋回事。
攻城獅:因為船太長。
海軍:咋這麼長,1.2千米呢。
攻城獅:不是你說要起降飛機嗎?
海軍。。。。。。。。。。。。。。。。。。
然後上了彈射器和攔截索。
海軍:這回不會斷了吧,終於像艘船了。
攻城獅:是的。
海軍:開出去吧,內個誰,搞幾膄船來護航。誒,怎麼沒有指揮部,怪不得沒人聽我指揮,誒雷達聲納哪去了,操一艘漁船過來了,操他們居然拿RPG打我干他們,誒這船怎麼連基本自衛能力都沒有,擦被c4炸了,護衛艦呢,操
參謀:沒指揮部不能掉動其他位置的人,不好調度編隊,其他戰位的人根本不知道這事。編隊其他船沒調度要不然走丟了要不然互相撞了。。。。。。。
攻城獅:馬上給您加近防系統和指揮部。。。。。。。。。。。。。。。。。。
攻城獅:好了。
海軍:這回沒問題了吧。開出去。
大洋深處,一艘航母上,一架飛機起飛,尾焰把甲板燒化了,然後引燃了甲板下的燃油庫(別問,理解成船的整體規劃不好),然後船的艙室布置實在太亂,損管根本沒辦法弄。
海軍跪在地上:啊,蒼天啊,我只是想要一艘能起降的航母,怎麼這麼折磨我。
在他旁邊,攻城獅吐血斗余,卒。
然後大洋深處升起了絢麗的煙火。
完。
看來大家對航母還是很有興趣的,由於之前一直在美國,所以時常能接觸到一些外文的艦船資料,有興趣的話我會持續更新這個答案,主要是講講故事,或者我寫個文章也行。由於我個人的知識儲備還不大了解福特級航母,所以主要以Nimitz來講,剛更了一小段:)
--------------------------------------------原答案-------------------------------------------------
以美國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為例,不過分地說,這就是人類工程能力的結晶。
1. 一個移動大功率雙核三防核電站(事實上一個反應堆就夠用了)
2. 一個30節航速的世界上最繁忙,最狹小的飛機場
3. 世界上最優秀的三代戰鬥機之一(戰時從未被擊落,as far as i know)
4. 世界上最優秀的一批飛行員(海航,這個沒爭議吧)
5. 世界上最輕便的預警機(3人組員)
6. 世界上最優秀的幾千人船員(當老闆感受一下)
7. 管理世界上最優秀船員的最優秀管理團隊(當老闆的再來感受一下)
等等等等
你說要做到這些有多難吧,至少現在能同時滿足這些的,只有美帝。
我覺得中國造航母的話,和俄羅斯的孤立境況比較像,但我不同意總是拿前蘇那個老造船局長的話來舉例。美國,英國,法國這樣的同盟國家,完全不需要一個絕對完整的工業體系就可以達到「東拼西湊」出一艘航母,美國的航母蒸汽彈射至今也是買的英國的版權,這只是佐證了,我們國家干點啥都得花別人10倍的力氣,都是淚~~~。
原諒我擠牙膏,再補一點:
一次採訪里根號航母的護航艦隊的阿里博客驅逐艦的艦長時,他是這麼說的:
「實話實說,美國海軍建造這艘艦艇(阿里博客)的唯一目的就是保護航母,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是保護航母。」(我翻譯的)
而一個最簡單的航母編隊也至少包含了兩艘萬噸大驅(阿里+提康),以及一艘洛杉磯級核潛艇。
航母只是塔尖上的那一顆明珠,且不說10萬噸級的航母沒人能造,能獨立建造Agis系統的萬噸區域防空艦艇的,也並沒有,除非055出現。
所以航母有多難?
航母就難在,它並不只是一艘大船,它是一支現代化的海軍,是科技和人員的集大成,尤其不能忽略人,美國的艦載機飛行員都是必須擁有3年以上陸地飛行的資深飛行員,戰時的強度更可能達到70小時以上的連續飛行,大家感受一下。
再舉一個小例子,大家一定都知道美國的航母現在都由美國總統命名,比如「USS Ronald Reagan」,這艘航母的Motto就是里根的「Peace through strength」,和平源自實力,聽聽老美這咄咄逼人的架勢。
這艘航母還有一個細節就是艦長室,室內所有的辦公桌,裝飾品都是里根曾經使用過的物品,一艘航母可以看到一支海軍的傳承,這些細節都訴說著一個海洋國家的傳承。
中國正在從大陸國向准海洋國過渡,而過去俄國,德國,無一例外都失敗了,希望我們能走好,畢竟中國每走出一步都要比別人花十倍的能量。
其實沒想到會收到這麼多贊,那麼再講一個關於航母有意思的事情好了,
大家都知道,航母的甲板是世界上最局促最危險的移動飛機場,那麼如何管理這個飛機場的學問就很大了,但是其實在過去的60年里,這個管理的方式從未發生改變,那就是這個:
Ouija board,沒錯就是這麼一個縮放的甲板模型+硬紙板飛機+螺絲釘、大頭針。
這個Ouija Board一共兩層,模擬飛行甲板和機庫,飛機全部按照實時狀態人工擺放,不同顏色的大頭針,和螺絲代表飛機的狀態。
所以有的時候高科技不一定是最好,實戰才是檢驗的唯一標準。
Ouija Board至今沒有實現數字化的原因有兩個:
1. 太複雜,先前的軟體技術不足以代替
2. 太危險,「Computers are nice, having electronic equipment is nice, but if you ever take any sort of battle damage, the first thing that』s going to go out is all those powered systems,」 Capt. Ryan Shoaf, the air boss for USS Enterprise
*傳說中2015年會有數字版本的Ouija board,但估計無論何時,這個實體模型都會被保留,just in case。
看了大家的回答,各種角度,都很精彩。
難造,是因為航母是世界上最複雜的船:一座五臟俱全的城市、一頭30萬匹馬力的怪獸、一個超級發電站、一個巨大的軍火庫、一塊緊湊的機場——所有的所有,都壓縮在長300米左右的一艘船上,還得十分穩定可靠,這就是目前人類船舶製造的最高水平。
一旦到了「最」字打頭,那真就是一個寡頭市場了。現代大航母,6萬噸以上的,只有美國,俄國和英國完全自造過。最大的船台,最好的機床,最優秀的船舶工人、最完整的工業設計體系,這些只有數的過來的幾個國家可以齊備。
有人對中國懷疑,我看,短期內只有中國最有可能接近或者達到美國的水準,對中國,不難!
俄國人現在只剩一堆核彈了,還不大好使,連兩棲艦都要跪求法國施捨了,還有人在自我安慰:我們不需要這樣的船,所以我們不造!真是瘦死的駱駝還嘴硬。潛艇也許還行,但航母還在擺弄造模型呢。大國雄風再起,俄國人還得再等等。
英國也在打造6萬多噸的伊麗莎白級,全電推進,十分了得,但僅僅就是造兩條,怎麼看,都像是準備和美國的航母結伴作高低搭配的,再造更大的,大哥不高興了。
法國擁有核動力航母的使用經驗,自身的工業體系也比較好,受限不多,可有作為,只是法國真心沒必要造八萬噸的超級大艦,和誰打,威懾誰去?拉攏非洲的小弟兄們用不著這麼大的船,對付俄國?拿破崙的六十萬大軍啊!八國聯軍,遠東征討,劇本拿錯了吧?
日本是個狠角色,放開限制,是最有可能直追美國的。現在看,限制在可見的幾十年里恐怕放不開,日本借著打造直升機驅逐艦積累造艦經驗,小步推進,值得警惕,但估計跑不起來,大艦也沒啥希望。
西德意,沒有大艦經驗也不需要,不會造。
印度,著急下水的國產航母配上萬國造的加爾各答級驅逐艦和租來的核潛艇,一邊失火一邊求購雷達導彈步槍子彈,順便抽空亂按按鈕來個殉爆,請容許我喊一聲:三鍋,你好逗比!你這麼高效的燒錢,救世主莫迪同志造么?
回看我們,別看現在的遼寧艦,二手加滑躍,爬行動物,不勝唏噓。But,看武漢江邊的科幻大驅和沈飛的殲31,就知道,我們準備走和跑了。好馬才能配好鞍,遼寧艦是劣馬,我們姑且先騎著。 技術不懂,但我無條件相信我們可愛的軍工研發隊伍!
知難而上,良駒待出!
我們有造出來的能力,一是決心,二是銀子。
決心就是不得不造啊!海洋強國不是你想建設就建設的,中國夢不是那麼好圓的。(哇,高度上來了)漫長的海岸線加上外邊三層或緊密或鬆散的島鏈,真是中華民族的大不幸。剪開鏈子,邁向海洋,沒有超級航母艦隊,奧觀海和他的後繼者真的會饒了你?
銀子沒啥問題,雖然我們活的不滋潤,國家可是錢糧滿倉。
此處淚牛滿面,不寫了,磚車來了,卸車!
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想起這段話來。。。
1993年,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此時報告道:「『瓦良格』號不可能再完工了……」
大家問道:「為了將艦完工,工廠究竟需要什麼?」
馬卡洛夫回答道:「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他。」
馬卡洛夫繼續說,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不復存在了。
遼寧號由於是由瓦良格號改造而來而常被人詬病,但是即使是這樣由舊航母改造的遼寧號其工作量與所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都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
「瓦良格」號
「遼寧」號
如果把研製一艘驅逐艦比作建一棟大樓,那麼研製一艘航母就是建一個大型「社區」,其技術難度非比尋常。而承擔「開發商」、「裝修公司」甚至是「物業」等多重身份的航母設計師們,背後的辛苦鮮為人知。
一個老新聞
放一組遼寧號的圖片
外觀
甲板
艦長指揮處
船員生活艙
ATM
商店
健身房
圖書館
洗衣房
醫療室
食堂
洗碗間
垃圾桶
全員合影
以下資料摘自遼寧號總設計師朱英富的論文《航空母艦發展的思考》
摘要:針對航空母艦(簡稱「航母」)的發展規劃和研製,系統總結分析國外航母裝備發展的主要趨勢及研製發展的主要特點,重點從航母論證、設計及新型裝備技術發展等方面歸納後續航母研製發展的潛在方向,結合航母發展實際,在吸收借鑒國外航母裝備發展的先進理念和發展經驗基礎上,從關鍵裝備技術發展、編隊統籌建設、系統工程、人機系統集成和航母文化等方面提出航母建設與研製的建議與想法。
艦船與其它裝備工作量比較圖
圖中每一個你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方塊,都是需要成百上千的各領域技術專家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果的研究。
附上摘要和全文鏈接有興趣可以看看。
http://www.ship-research.com/CN/Y2016/V11/I1/1
圖片來源見水印,無水印的圖全部來自中國艦船研究。
航母作為人類軍事發展歷程里最具戰鬥力的超級兵器,其建造難度甚至要超過核武器。
金將軍都整出核武器了,你讓他整個航母試試?
先來看看美國。許多人覺得美國海軍10艘左右的超級陣容證明航母也可以大量建造,畢竟有些國家連十艘軍艦都湊不齊。對航母的理解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飛機上船,而是把空軍基地打包下海,這樣想來是不是就對航母更形象的了解呢。
航母最大的難度就是把空軍基地縮小打包到一艘船上
空軍基地跑道又寬又長,機庫也是又寬又長,彈藥和燃料等等也都更加方便的布置。航母就不同了。單純的說尺寸重量,340米長77米寬排水量10萬噸的超級航母在超級民用船面前就是個護衛艦的級別。比如諾克耐維斯(Knock Nevis)號油輪,凈重564,763噸(經重建後)舷寬:68.86米,船長,458米。所以說航母難造是因為大是不對的。
中國在航母發展方面比美國晚了幾十年,所以中國一直都想發展航母但又受制於自身的實力一再受打擊。前期中國購買的幾艘退役航母也只是讓中國對航母有了一個大概的概念,因為無論是之前的哪一艘航母,都不能算是現代航母,只有最後一艘瓦良格號是真正意義上的航母。可以說中國也是在燈自己的經濟和技術到達一定的高度後並且也對航母有足夠的了解後才選擇了改裝,但即便是在這樣一個相對較好的基礎下,改裝進度依舊用了很久。這其中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航母的關鍵設備,艦載機身上。
墨爾本號航母,對中國的意義也僅僅是知道航母是個什麼玩意
基輔級壓根算不上個航母,只不過較大的噸位還是具有參考價值
殲15的研製歷程早都不是秘密,中國作為一個對航母絲毫不懂的小白國家第一次上手就選擇了6萬噸級的滑躍甲板航母和殲15這種重型艦載機,難度可想而知。航母雖然很大,但是對於殲15這種長度22米高6.6米翼展14.7米的大傢伙來說,遼寧號還真不能說大。試想一下,這樣大的飛機在海上緊張有序的起飛降落,裝彈攻擊,檢修維護,還只在一艘小小的6萬噸袖珍航母上,困難可想而知(殲15墜毀的例子就是結結實實的腳印,誰都躲不掉)。所以歷史上航母事故也是相當多的,尤其是航母最多,經驗也最多的美國海軍。
殲15是目前最大最重的艦載戰鬥機之一,以殲15和遼寧號開始的中國航母事業起點很高,難度也是相當巨大的。
殲15墜毀
美國的航母事故更是數不勝數,但也正是這些事故讓美國擁有最強大的航母戰鬥群
航母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真正體現,不僅是技術,還有使用經驗以及各個行業當中最頂級的建造支持,否則就無法在300多米的艦上整合出一個完善的空軍基地。所以航母建造之難也就可見一斑,不僅僅是太大不好建造的原因。能把艦載機這種複雜武器從頭到尾研發製造並把使用方法玩轉的國家本來就不多,只有五大流氓(印度就算了)。加上需要強大造船業的支持,會發現剩下的依舊是五大流氓。
航母這種大國玩具就像普通民眾公里的超跑一樣,買得起的人不多,養得起的人也不多,會開的就更少了。
三哥就屬於既不會造也沒能力造還非要造的逗比國家
好多人的回答讓我特佩服,這裡我也談談自己的理解。首先我必須得說讓我十分震驚的,就是航母的設計圖紙是以噸算的。。
航母的發展離不開英國,從第一艘改裝航母到第一艘正式航母,以及後來的斜角甲板,這些發明逐漸奠定了航母的結構基礎,後來又有了蘇聯的滑躍起飛和美國的彈射起飛的變化。幾十年來,航母無論從艦載機系統還是動力系統、武器系統、控制系統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些系統,實際上又是由整個國家的能源、冶金、電子等基礎產業堆積整合而來的,我十分贊同前邊 @林雨君發的答案,沒有工業體系,根本無法完成,買是要不得的,不單是看印度,還可以看看相對成功的法國,當年美國為了敲打敲打這個不聽話的盟友,一架艦載預警機加上蒸汽彈射器就超過了法國剛剛賣掉的福煦號航母(抱歉,對數字不敏感,金額記不清了,具體參照百年航母),這艘航母其實之前正在服役,法國缺錢但又不想將就,沒辦法才忍痛割愛。
接下來談談我國的航母,來歷我就不說了,其實我們接收的基本就是個殼子,美國人不傻,裡邊關鍵部分肯定被爆破過了,但中國人也不笨,有個殼子也足以。雖然是大修,但是和製造也差不多了。仍舊很多問題,拿談得比較多的材料來說,要修補,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的,如果材料的力學屬性相差太多,極有可能在做大動作時焊縫承受應力過大遭到破壞。其他的像線纜布置艙室布置等等實際問題即使有完整圖紙,做起來困難也不小,可我們完全做到了。順便提一下,飛機起飛時也不全是在燒蝕甲板,受熱嚴重的擋焰板是有海水循環冷卻的,但依舊是很熱的啦,f-35變態級的發動機雖然帶來了極大的推力,但尾焰溫度過高,甲板也受不了了,不知道老美咋解決的。至於動力系統,據傳其實我國是有預先研究的,航母是要上燃氣輪機作為動力的,但是考慮到技術的成熟度和可靠性,最終用了更加成熟的蒸汽輪機,蒸汽輪機在國內已經做的比較不錯了,而這款重型燃氣輪機目前也被改作了其他用途,算是填補空白了。總體我認為,我國走的是一條非常穩健的發展路徑,既沒有忽視技術積累的重要性,同時又盡量利用現有條件實現快速發展。
零零散散說了這麼點,也不知道題主滿意不滿意,若有疑問,可以在後邊評論寫明,知無不言~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6280132
布局與運用經驗:
首先,最大的問題是:因為你沒用過,不知道航母應當造成什麼樣。航母與陸地機場的一大差別,就是運作空間高度緊湊而立體,這會造成日常運作的巨大壓力。這種壓力反應到裝備上,就是各種設備、操作流程所需要的空間必須精細設計,還得為意外、戰損留出餘地。比如:
- 甲板的調度方式,直接影響跑道的位置、升降機的位置、艦島的位置。美國在裝幾部升降機、左右裝幾個、艦島前後裝幾個的事情上,就糾結了好幾代航母。
- 油彈補給的工作流程,會影響相應的通道、操作工位、彈藥升降機的布置,還會影響機庫與甲板的調度。
- 吃了一枚航彈怎麼辦?吃了一枚魚叉怎麼辦?吃了一枚魚雷怎麼辦?航空燃料大規模泄露怎麼辦?這些會影響消防設備、管線的布局,以及相應操作人員位置的設定。
這些東西,你沒用過就沒法設計。只能在使用的時候,一邊吸取經驗教訓一邊改進。
艦載機:
其次,搞出好用的艦載機是一個很困難的事情,因為艦載機首先對於低速性能有非常高的要求,於是你要麼增加展弦比、減少後掠角度,要麼增大翼面積,同時還八成得用前緣縫翼一類的增升裝置。這些都要付出重量代價,而且偏向低速性能通常會犧牲高速性能。同時,艦載機還要犧牲很多重量增加強度,以應付粗暴降落。這些事情把性能餘量一吃,如果你的航空技術稍微差點,搞出來的東西就沒法使了。
中國以前的航空研發能力薄弱,想在70年代末完全自己從頭設計一款高性能戰鬥機,並在90年代初、中期就完全服役,應當是做不到的。如果基於當時的已有型號改進,中國恰好沒有合適的:當時就那麼點型號,殲6平台太老,直接不用考慮;殲7的底子是前線攔截機,在改成雙三角翼+前沿機動襟翼的7E之前,起降性能都很糟糕,同時在終極的7G之前的型號都沒有過得去的雷達,作戰效能以現代標準看慘不忍睹;殲8與殲7之同源,起降性能顯然不會有多好。實際上看,中國的高性能戰鬥機在二零零幾年才搞定,一零年前後才達到批量入役,在這之前弄出航母也沒有飛機用。
另外一些事情,我認為反而未必是障礙。比如:
- 發動機:其實哪怕直接上051的那個蒸汽輪機也可以,我記得功率挺大的。更不用說後來的051B、051C一直都在用,一直都有改進。== 補充:051的蒸汽輪機單機36000馬力,改進型四萬多馬力,正好和褲子的蒸汽輪機功率相當。
- 武器:航母的自衛武器其實有就可以,要求並不高。美國以前一直是兩座海麻雀、兩座密集陣。中國哪怕不考慮一零年之後的新裝備,以前也一直有紅旗7,和海麻雀定位基本相同,指令制導對低空掠海目標似乎比半主動雷達的海麻雀要高效一點。CIWS以前就只能用76A雙37湊數了,大概只能學毛子,一個位置裝倆。
- 雷達:不考慮四面陣,中國以前有個單面、高度電掃、方位機掃的陣,後來引進了頂板,都可以用。實際上航母不上四面陣的才是多數。
- 護航艦隊:維持地區存在的航母編隊並不用那麼高的要求。印度之前的驅逐艦主力一直是德里和卡辛,在印度洋上還不是各種牛B。
看來對造船方面的基礎知識了解的人還真是少啊,知道幾個名詞就敢硬往上湊!
~~~~~~~~~~~~~~~~~~~~~~~~~~~~~~~~~~~
看了一些答案,我在說說我的看法,我是船舶行業工作者,沒接觸過軍品項目,未來可能也不會接觸,我就聊一些我知道的東西
航母為什麼難造,首先是貴,不只是貴,而是很貴,非常貴,怎麼特么這麼貴!!首先,你要研製航母,你要研製艦載機,你要培養艦載機飛行員(早在零幾年的時候,具體時間記不清了,我的老家附近的海軍飛行學院就已經開始培養艦載機飛行員了,聽說。。),然後航母出來了你還得組建航母編隊,什麼補給艦驅逐艦潛艇防空的預警的都要有,造出來你還不能在碼頭就那麼泡著,你得拉出去訓練,再加上維護保養4S船廠里定期檢修,這都是用錢砸出來的!在長者當政時期航母是否有必要建造的問題中央和軍方論證過無數次,但是都由於財力問題擱置了,直到談妥了瓦良格。
再有就是技術問題,首先航母的舷側不是普通船舶那種垂直的,而是外翻的,甲板極其寬大,艦島在側面而不是中間,由此帶來的問題就是整個船內部結構以及設備等的布局,要保證船的側傾角度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又要保證布局合理方便,這是需要積累的,需要在建造以及使用的過程中總結的,而且時間跨度相當的長,中國想自己從0起步追趕,難,太難,但是捷徑來了,好心的烏克蘭人民以低價賣給了咱們瓦良格!
然後就是材料問題(好像沒見有人提到這個,不過我覺得這才是重點)。眾所周知,航母的甲板是跑飛機的,而且飛機的重量較大,起飛速度快,在飛機起飛的這個過程中,飛機會給甲板一個很大的反作用力,這樣一來,對甲板的強度要求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高,但是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限重,船本身的重量是要在保證船體本身強度的情況下限制在一定數值以下的,這樣可以保證船在十分安全的情況下保證載物量、航速以及在水中的靈活性等等指標。那問題就來了,我要甲板以及船體內部的結構保證一定的強度和抗衝擊性,那為了限重我又不能加太多的加強結構,所以我只能選擇那種符合這些條件的鋼材,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我沒材料,理論研究的再透徹,起飛倆飛機甲板給我戳個大窟窿,那我還玩個蛋啊,所以這也是當年制約我國自主建造航母的條件之一,如果你說進口,呵呵,對不起,武器禁運,這個軍用級別的鋼材都是禁止出售給中國的(主要是全世界也沒有幾個國家有能力生產這種鋼材)!現在我們自己可以生產這種鋼材了,所以就又解決一大問題!拍手!拍手!慶祝一下!!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主機以及發電機的震動問題如何解決,這個我不是很懂,也不敢亂說,希望有專業人士能幫忙解答一下。
最後說一點,船舶的建造周期是很長的,尤其是軍品,更尤其是這種第一次建造的船型,從立項開始算起,最少是十年以前,甚至是二十年以前就開始做相關研究了,這不是一項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工作。而且航母本身的設計工作更是複雜到難以形容,全船型線,穩性分析,全船的總布置,結構詳細設計,強度分析等等等等,尤其是從0開始毫無經驗自己摸索,就更難了(民用船舶在設計過程中都會找一些相似的船型進行更改,這種被更改的船型被稱為母型船,中船重工下屬某船廠的船研所自行設計一條散貨船的母型船花了兩年時間,注意是散貨船,相當成熟的一個船型,都要兩年,更何況我們要從一張白紙開始來建造航母,如果沒有瓦良格,中國的國產航母下水恐怕還要再等好多年)。
軍用船舶的建造企業,是全中國技術水平最頂尖的企業,在這些企業中,又只有各專業的精英才會去從事軍品的建造,所以顯而易見,軍品船舶是中國頂尖技術人才的心血,這些人也是中國的驕傲!!
我把答案刪了,因為發現了太多錯誤,這是那時候剛接觸造船時答的,當時只是了解一點皮毛而已。希望大家看別的答主的答案
航母並不是一艘軍艦這麼簡單,它是一個作戰平台,首先就航母本身來說,它的武器就是艦載機,一款優秀的艦載機研發製造以及良好飛行員培養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然後航母的動力研發相當複雜,分為核動力和常規動力,常規動力一般為蒸汽動力,核動力航母至今只有美國掌握,法國的戴高樂沒有單獨開發,使用的凱旋級核潛艇的動力裝置,問題百出,航母核動力裝置開發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變速裝置也是科技含量相當高的,在之後就是阻攔裝置、助降裝置、彈射裝置、航母指揮控制系統、損管系統、以及艦載預警機。除了航母本身這些,後面的配套航母編隊也相當奢華,需要各種防空反潛驅逐艦護衛艦以及核潛艇。沒有這些,航母不過是個巨型靶子而已。
航母和很多複雜系統一樣,單項技術儲備、製造、工藝、資金等問題固然會造成約束,但核心最複雜的瓶頸在於集成,航母建造的單項技術很多國家都已經具備或者具備短時間突破的能力,但歸根結底是缺乏集成思路。
航母雖然很大,但是看看陸上機場的體量,要把這麼多東西搬到一艘300米長的船上該怎麼布置?懂機場設計的不懂艦船設計,反之亦然,兩者怎麼融合,這才是航母真正的難點!所以,任何一個國家對航母技術的決定性突破應該叫做總體設計!!!我們國家向來重技術輕總體集成,民間更是這種傾向,畢竟總體設計是虛無縹緲難以理解和把握的!
中國看過美國的p–3a才造出預警機,拿到瓦良格才能造出航母來,從中得到的不是技術而是總體設計思路(還沒提升到思想)。航母設計建造過程中最為繁瑣複雜的不是某項技術而是跨系統、跨專業協調,最關鍵的突破永遠是在專題協調會中取得的!相信干過總體集成的人自會明白!
利益相關 行業內人士 不敢不匿
一年陸軍,十年空軍,百年海軍
為什麼火箭這麼難造?不就是個大竄天猴嗎?
94被堵在家門口摁著打以後,已經考慮過有航母必須要上重戰。
當然,這個時候你連個萬噸大驅都是沒影的事情,還想啥航母啊?
先買兩艘回來學習一個再說,於是買了兩艘基輔級回來一看,傻了吧,用不上了吧?從最基礎的航母特種鋼我國當年都有問題,你複製一艘出來都辦不到。(當然也沒必要,基輔級畢竟從設計上就是個過渡產物。不能上重戰的航母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由於某所一直不能在大型造船鋼材上有所突破,只能說在明斯克被買回來以後就去切了明斯克,明斯克航母甲板上被切走很多塊。
另有某所在基輔買回來以後也切了基輔和明斯克做對比試驗。
親,這已經是2000年了啊!
最後,出於我國暫時並無遠洋反潛航母的需求,基輔級最後成為民用。
就算是技術不到位,如果有決心,車也能給你車出個核潛艇來。
不懂,是這樣,我姑父是韓國人,在威海的一個韓國船廠工作,十年前日子過的好不滋潤,近幾年越來越不行,現在回韓國了,說中國人造船不講理,比他們便宜,質量還不差。
簡單的畫了點東西
不全也不夠準確
看看就好
有空再補
推薦閱讀:
※如果再次發生撞機事件,中國飛行員能否再次成為烈士?
※核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中國海軍護衛艦在南海擱淺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在冷戰中的作用究竟幾何?算是決定勝負的砝碼嗎?
※如何評價俄羅斯使用白磷彈轟炸「伊斯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