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挨罵的經濟學家不少,他們究竟缺少了什麼才挨罵?


現在挨罵的經濟學家主要分為兩種:
第一種,是純粹為政府代言不顧經濟規律的,這類在主流媒體上很多,不多描述,這類人缺的是良心。
第二種,也是平時被罵的最多的一種人,說的都是真話、是經濟學最基本的道理,但是一樣要挨罵,而且往往被罵得更凶。最典型的就是張維迎、厲以寧和茅於軾等。這類人挨罵不是因為他們缺了什麼,而是因為媒體的片面報道和社會的浮躁。
以張維迎被罵得最多的一句話為例:「官員是改革利益受損最大集團」。
這句話的意思出自張維迎的文章《理性思考中國改革》(並非原話,而是媒體總結的)(http://business.sohu.com/20060312/n242248425.shtml)
乍一看大多數人都覺得這句話是在替官員伸冤、替官員請命,張維迎儼然一副不要臉的政府走狗姿態。
但實際上這句話是個大實話,這句話的基礎在於:
1、既有的體制是不公平的,讓資源不平等的在官員和民眾之間分配
2、官員是在既有體制中最大的受益集團(體現於:付出少,收益高,且往往是在損害社會利益的情況下獲得收益);
3、普通民眾是既有體制中的受害者(體現於:付出多,收益少,且往往容易遭受不公平的意外損失);
4、一個良性的改革應該糾正這種不平等,造成的結果必然是:民眾受益多,官員受益少,甚至官員的利益讓給了民眾;
5、所以,官員是改革利益受損最大的集團。

當然,如果你連以上5段論的邏輯都懶得看的話,可以補上半句話也能把這件事情說明白:
官員是改革利益受損最大的集團,所以官員是改革的最大阻力。

是不是聽起來就不一樣了?但是不一樣的原因並不是補上了後半句話,即便不加上後半句話張維迎的原意也是一樣的。但是經過媒體的片面報道和普通民眾根本沒有耐心去讀張維迎的原話,所以張維迎因為說了一句批評政府的話儼然變成了政府的走狗。像張維迎這樣的經濟學家受到攻擊除了民眾的浮躁之外應該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官員是改革利益受損最大的集團」。一個說真話的經濟學家必然會支持「大市場、小政府」的政策,但是「小政府」必然會導致最大的利益集團受到損失。所以,個人認為張維迎、茅於軾這種講真話的經濟學家受到的攻擊除了普通民眾之外往往夾雜著政府授意的媒體攻擊。從原因上看他們說的話往往刺到了既得利益著的痛處,從結果上來看,那些主流媒體上拍馬扯蛋的經濟學家說著明顯違背常識的話往往也受不到這麼劇烈的攻擊。所以張維迎上面得罪了政府、下面得罪了民眾,被罵那是必須的了。(君不見許多主流媒體上睜眼說瞎話的經濟學家也沒有受到這麼大的攻擊么?)

如果說張維迎類的經濟學家真的缺少什麼的話,可以說是:缺少一種用普通民眾聽得懂的語言來解釋真相的耐心。張的文章往往長篇大論,結構複雜,根本不是一般民眾願意看的類型。但是,作為一個經濟學家,說真話、說實話、用事實和數據說話才是基本責任,說民眾聽得懂的話並非本職工作。所以我還是認為,張維迎類經濟學家被罵不是因為他們缺了什麼。而是民眾缺了理性思考、媒體缺了責任、官員缺了良心的結果。

最後用張維迎在《理性思考中國改革》中的起首段作為本回答的結語:

在目前有關中國經濟改革的爭論中,情緒發泄多於理性思考,直覺判斷壓過邏輯分析。對一個民族來說,大眾情緒是一種血性,有它的價值,但僅有情緒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學會理性思考,因為僅靠情緒發泄不能解決我們面臨的問題。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很麻煩,首先得清楚是哪些人罵哪一類經濟學家。對於張維迎這一類經濟學家來說,他們被罵不是因為「缺少」什麼東西,是因為知道的太多了。


看看微博上的那些所謂的民間經濟學家,再看看出來講話的那些公眾經濟學家。根本上,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有些人其實個別觀點是對的,但他們都想出名是根兒上的問題,跟著就什麼都敢去說了。麻煩就來了。不怪老百姓罵,是純粹自己找罵。
而且,現在普遍的就是浮躁,踏踏實實的做學問搞研究的真是太少了。看現象,說感受,需要了就翻翻書,找點兒證據出來。這樣的學風,研究之風確實也太草率了。
人要對自己的話負責,做為學者,更要對自己的社會責任負責。不能一概以言論自由為依據,不懂得自我控制的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從表現出來的素質也能看出來,只要有反對的意見,要不就是冷嘲熱諷,要不就是罵爹罵娘。
但願都能講良心,懂道理,而且,能把科學的道理講得讓別人聽得懂。
這點,科學松鼠會確實做的不錯。沒見過人家跟誰瞎吵吵去。踏踏實實的憑良心做事兒就行了。別太圖名利。


試編一個故事,來回答一下:

  從前,在一座曾經封閉的城池裡,居民們陷入了饑荒。經濟學家們只能按規定說,城池裡的生活是好的,哪怕有點飢餓,如果違規,將被取消生活費。許多居民並沒有享有他們那樣的生活費,日子就更艱難了。有身體靈巧的居民,翻牆外逃,從此不再回來。

  經濟學家們發現有人外逃,再依據自己知道的一些故事,猜想城外的生活一定會好,於是熱血沸騰,哪怕自己被取消了生活費,也在所不惜,便向居民宣講自己的猜想。終於有一天,經濟學家們指點民眾,一起合力,奮力推倒了城門,涌到了城外。

  城外真的不錯,到處都是肥沃的土地,還有許多金銀財寶,稍加開掘,就能取到。

經濟學家們雖然還能領到生活費,比較注意修身養性,而民眾們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空前劇烈、殘酷的競爭開始了,甚至出現了搶奪行為。

  經濟學家到底要有學問些,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凡事都要有個秩序,就捉摸了一些競爭規則。開始的時候,不少人聽,發現有些管用,有些不管用,還有些人發現,自己訂的規則,比經濟學家們訂的管用,開始自行其是。

  一段時間後,一些發了大財,一些人收入可觀,許多人收入上去了,當然,也還有許多人改善不大。

  眼見得千軍萬馬都在為利益而奔,依然還掛著學者頭銜領著生活費的經濟學家們,感到了寒酸,也感到了冷落,有些坐不住了。本來,他們有些好為人師,結果聽他們話的越來越少,而民眾們在競爭中,產生的許多規則,居然比他們說得還管用。更要命的是,在巨大的得益誘惑下,許多看起來很好的規則,居然是那麼不堪一擊。

  有一天,一位看過《隋唐演義》的經濟學家,想起了書中的一個故事,天下反王在一座城裡大比武,被朝廷派軍包圍了。城門上那塊巨大的鑄鐵一旦放下來,誰也跑不掉。天下第四條好漢雄闊海見勢不妙,挺身而出,站在城門洞之下,舉手頂住了正在往下放的鑄鐵。待各家反王的部隊都逃出後,雄闊海終因體力不支,被鑄鐵壓成肉醬。(從前看過此書,大意如此)。

  這位經濟學家在圈內講了這個故事,經濟學家一聽,心想對啊,莫不是我們要成為雄闊海嗎?於是,除了一部分外,大家落荒而逃。

  有些,像中石說的那樣,不再有「愛心」,也就沒了奉獻精神。

  有些,不再從民間吸取智慧,像王佳說的那樣,喪失了「常識」

  有些,為獲利所用,像德慧說的那樣,「屁股指揮腦袋」,不再說符合道理的話。

  有些,當然還好為人師,卻只會在書中尋章摘句,或者常故作令人討厭的驚人之語,試圖吸引大眾的注意力,卻腹中空空,像eklim 說的那樣,除了瞎鬧外,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故挨罵也。一哂也。

  補充:此故事講了後,見知友仍不斷有高見,總之是缺少經濟學家們最該有的那些東西吧。


1,完全客觀的發表意見很難,總是先有立場後有觀點
2,完全客觀的思考後再評價別人的意見很難,大多數人不願意思考,只喜歡評價
3,完全客觀的反映事實的媒體極少,斷章取義最有爭議的隻言片語的媒體很多


首先我認為挨罵的不應該只是中國經濟學家,國外如保羅·克魯格曼之流也在其列。

我挺贊同一種說法,就是經濟學這個學科本身遠未成熟,相當於中世紀的物理學。
學科的局限之外,又加上了當下經濟學逐漸脫離現實世界,不研究、不解釋實際現象的惡劣趨勢,導致經濟學越來越像數學。早年的經濟學著作,其他學科的人稍作準備也能看懂,現在的著作沒有點數學、統計學功底是沒指望了。


……………願意思考、願意學會理性判斷的,群眾?


因為他們沒能隨時做到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當然,也沒人能做到。


最主要的原因是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懂經濟學。
數學家、物理學家發表個什麼觀點,除了民科妄人,很少有外行敢插嘴評論。而經濟學家發表個什麼觀點,人人都覺得自己可以評論。


只有2點原因
1、經濟學家不是預言帝
2、他們不懂政治


他們不能讓所有人發財

人家都虧得輸掉褲子,還不興罵幾聲泄憤?


看到某一個國際著名經濟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經濟學家預測經濟變化的準確率可以達到50%,問題是經濟學家不能確定哪一半是正確的。
除了上邊幾位說過的一些原因,我還總結了其他一些原因。

首先,經濟學要分為宏觀和微觀。我們經常在報紙電視媒體上看到的經濟學家在談的基本上是宏觀經濟走勢,講的內容有一些是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遠的。對於沒有學過經濟學的一般老百姓來說,宏觀經濟學距離自己很遠,不容易理解。
確實存在一些宏觀經濟的政策,從長遠整體來看是有益的,但卻可能傷害了當前的利益。因為信息的不對稱,處於底層的老百姓不能感受到長期的變化,也不相信長期的變化,只對切身利益的受損敏感。

其次,經濟學家社會屬性的問題。因為討論的都是大政方針,掌握的都是機密信息,就算不是御用文人,也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和底層的老百姓距離大。
政府的信用缺失在目前是非常嚴重的,所以有一些經濟學家被罵是受了政府的牽連。在沒有聽到經濟學家發言之前,就已經先給經濟學家打上了標籤。


最後,社會貧富分化加劇,人民幸福感降低,對於社會和國家存在不滿,且人習慣於將自己的失敗歸結為外部原因,而不會自我批評。如果經濟學家的理論不是100%站在弱勢群體一邊,即使他說的是正確的,也會被罵。

所以我認為經濟學家被罵,既有經濟學家自身的原因,也有罵人者自身的原因,更主要還有整個社會的原因。


只要是和金錢利益沾點邊的專家學者,肯定都會挨罵,不挨罵才不正常。屁股決定腦袋,每個人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問題。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

經濟學家挨罵,大概兩種,
一種是唯理主義不夠聰明。用唯理主義的工具理性去解構模型,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理性主義(準確的譯法是唯理主義,這樣可以將其與比較清明的、知道理性之界限的理性主義區別開來)。歐克肖特開宗明義:「今天幾乎所有政治都成了理性主義或近理性主義的」,「所有當代政治都深深感染了理性主義……不僅我們的政治罪惡是理性主義的,而且我們的政治美德也是如此。」
  唯理主義的本質是除了理性之外,什麼都不相信,不管是傳統、習俗、慣例、迷信、權威,等等,如果不能通過理性的法庭的挑剔審判,就可以棄如敝屣。唯理主義者相信,一旦人們掌握了關於歷史、社會、政治的基本規律,就可以按照這種規律塑造政治、社會、經濟以及人的信仰、價值。
對於這種唯理主義的政治後果,歐克肖特尚比較克制,而邁克爾·波拉尼卻直截了當地指出,歐洲大陸式的理性主義所導致的激進懷疑主義,最終摧毀了歐洲大陸的自由:「思想自由會因懷疑擴展到傳統理想的領域而遭到毀滅(《自由的邏輯》)。」因為這樣的政治,當然要致力於摧毀一切傳統、習俗、慣例。而一旦摧毀了這一切,人也就喪失了自由,因為當一個人失去了這一切保護而赤裸裸地由國家權力支配時,哪怕這種權力是最仁慈的,他也不可能是自由的。
  何況,這種權力從來都不會仁慈、公正,相反,它總是充滿偏見和狂熱。這種偏見隱含在意識形態里。歐克肖特指出,「理性主義者用某種他自己製造的東西——意識形態來代替傳統,它正式剝奪了包含在傳統中假定的理性真理的基礎」,唯理主義者總是要將蘊涵在意識形態中、自己對於世界的設計方案強加於社會。

另外一種就是自由主義,解構了不該解構的東西,基本上心理學上NT與SFJ的傳統儒家情懷的對抗就這。羅素言:開明的自私自利當然不是最崇高的動機。倡導開明自利的人同借英雄品質與自我犧牲的名目鄙視開明的人比起來,對增加人類幸福多作了貢獻,對增加人類苦難少些作用。——這是多麼正確又多麼難以接受。


挨罵是正常的。經濟學家做出不了能滿足所有人建議,肯定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是在衡量利益得失之後做出一個比較公允的決策。


我覺得他們只是站在經濟學家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沒有站在廣大人民的角度。


1、替背後的利益團體代言;
2、言論違背市場規律,純粹為一己之利;
3、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純粹的理論無法契合現實。


不是缺少,而是多了太多的私心


獨立


缺少了作為經濟學家的那一份責任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楊小凱先生的學術成就和社會影響?

TAG:經濟學 | 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