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萬年人類智力有明顯進化嗎?
假如一萬年前的嬰兒被帶到現代接受教育,在語言、數學、音樂、邏輯等方面會有什麼樣的表現?五千年、兩千年前或者一千年呢?
人類的進化從來沒有停止過,在其他的問題中提到很多例子,比如乳糖耐受能力,智齒的消失等等。大腦也是一樣,哪怕在最近的1萬年內,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進化的目的並不是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而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大腦的進化也一樣,並不一定讓人類更聰明,而是讓人類更好的應付環境變化。對於進入農業社會以後的人類來說,自然環境的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日益變小,而社會和文化環境的變化逐漸成為了推動進化的重要因素。
從三百萬年前開始,人類(的祖先)的大腦進化方向一直是增大容量,到2—3萬年前,大腦的容量達到了頂點:1500毫升。然後,大腦容量開始縮小,直到今天的1350毫升。在這段時間內,人類失去的大腦容量相當於一個網球的體積。
腦容量不是智力水平的唯一標準,但是幾萬年內的持續變化很可能對大腦的性能和工作方式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個變化的原因和後果目前還是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有人認為,人類通過增加大腦容量來提高智力的道路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個巨大的神經中樞對能量的消耗太大,對其他器官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所以,在最近兩萬年內,大腦的進化走向了另一個方向:減小容量,優化神經元連接,提高效率。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腦容量減小的同時,人類的智力實際上反而在提高。
另一種看法是,進入農業社會以後,人類有了複雜的社會組織,人類之間的協作程度加深了。一個人不再需要獨立應對太多的環境因素,而只需要專註於自己的工作,所以不再需要過去那樣複雜的大腦。如果這種說法成立的話,可能就意味著人類的智力在最近兩萬年內一直在下降。
還有人認為,腦容量的下降和體型的減小是同時進行的。隨著最近一次冰川期的結束,地球的溫度開始上升。在溫暖的環境中,人類不在需要巨大的體型來抵禦寒冷,所以體型逐漸變小。大腦縮小是體型縮小的一部分。
說到進化,當然不能避開基因。和腦容量有關的基因目前發現了兩條:microcephalin和ASPM。在人類的進化歷程中,它們都進化出了新的等位基因(allele)。其中,microcephalin的等位基因出現於37000年前,而ASPM的等位基因出現於5800年前。
有趣的是,這也恰好是人類文明出現重大進展的年代。從50000年前開始,人類文明進入了一個大躍進時代,人類在語言,藝術和工具製作方面都出現了一個飛躍式的發展。而ASPM等位基因出現的年代大致對應於人類文明的另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農業化社會,城市,國家和書寫等文明的重要標誌相繼出現。有生物學家相信,microcephalin和ASPM的等位基因的出現,正是人類為了適應社會環境的改變,而對大腦進行的升級的結果。
目前,這還只是一種猜想。要證實或推翻這種猜想,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如果這種猜想是真的,那就說明,為了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的大腦一直在進化。如果一個1萬年前的嬰兒被帶到現代社會,他很可能不會適應。這並不是因為他比我們笨,而是因為他的大腦工作方式不一樣。全文近萬字!從多個角度去闡述人類進化歷程,大腦的進化史,語言對心智的影響,生物學的進化角度等多個角度來剖析人類在智能的道路上的進化歷程。
先正面回答:一萬年內生物意義上的智能並沒有明顯變化,這一萬年變化的主要是群體智能,也就是文化。如果把一萬年前的嬰兒帶來和正常孩子不會有明顯區別。
關於一萬年內的智能變化這個問題不知道提問者如何思考的,後面又問把一萬面前的嬰兒帶到現代社會接受教育後智能會發生什麼變化,這個問法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因為智能和文化緊密相連,提問者沒有自己對智能的明確概念,不知道是在問歷史還是未來,回答起來意義不大。人類的智能不能僅僅以個人層面看,量變產生質變,群體智能也就是我們的文化也應該算是智能的一部分,單看個人是片面的。再者智能的變化沒有明確的時間界限,因為智能的評判方式還沒有準確的定義。
我認為去跨越更長的時空緯度去思考人類智能的發展更有價值,不論是對自我認知還是對人類社會的理解。
這是一篇自己讀完《人類簡史》《信息簡史》《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情感機器》《How to create mind》《心智探奇》等書後花了一周時間對於人類智能方面進化的思考
原文鏈接:人類智能進化史 - 李明駿的文章 - 知乎專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早在歷史紀錄出現前,250萬年前就出現了類似現代人類的動物,如果你穿越到200萬年前的東非看,你會看見一群很像人類的生物:有些媽媽一邊哄著小嬰兒,一邊還得把玩瘋的小孩抓回來,忙得團團轉;有些肌肉猛男捶著自己的胸膛,只希望旁邊的美女能夠垂青;也有年長的智慧大家長,對這早已習以為常。
遠古人類已經懂得愛和玩樂,能夠產生親密的友誼,也會爭奪地位、權力,不過這和黑猩猩和狒狒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智人只是遠古人類「科」的一種,有著許多的表親。
最早的人類大約從從250萬年前開始演化,在大約200萬年前出現了在歐亞大陸的「尼安特人」和在東亞的「直立人」,適宜熱帶環境的印度尼西亞的「梭羅人」,等等各種在不同環境下生存的遠古人類。200萬年前到一萬年前為止,存在著多種不同人種。
雖然人種之間有諸多的不同,但還是有幾項共同的人類特徵。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的大腦明顯大於其它的物種。對於60公斤的哺乳類來說,平均腦容量200立方厘米,但早在250萬年前的男女就有了600立方厘米,至於現代的人類更高達1200~1400立方厘米。
這似乎說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腦容量越來越大是物盡天擇的選擇,巨大的腦容量能帶來強大的力量。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智能到底是生物進化的最終目的,還是只是目的之一呢?
事實上自然選擇與智能發展沒有一點關係。由於物種生存環境和繁殖速度的差異,生物進化的過程也有所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在特定環境,時期下生存繁衍,有機物需要改變他們的設計。出了成功適應,它們別無選擇。。。生活是枝繁葉茂的灌木叢,而不是天平或者梯子,生物體在分支的頂端,而不是底層。進化帶來的改變也並不總是朝著提升智慧的方向前進——它們朝各自的方向發展。很多例子表明,幾百萬年來,某些生物未曾發生改變,例如,上溯到幾千萬年前的爬行動物鱷魚以及更加古老的微生物,但它們卻存活至今。但是,在進化過程的不同分支中,往提升智能的方向前進確實是分支之一。
龐大的大腦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負擔。大腦的結構脆弱,原本就不利於活動,更別說還的用個巨大的頭骨把它裝著。大腦體重佔比約2~3%,但在身體休息不活動時卻消耗25%的能量,比猿類的8%高出數倍。為此不得不作出的犧牲是,第一花更多時間去尋找食物,其次是肌肉的退化萎縮。
但不可否認的是量變產生質變,大腦的容量可以說是誕生高級心智模式的基礎,也就是說大的容量不一定能產生高認知能力的心智但高等級的心智必須要足夠大的腦容量。智能涉及到的因素多而雜,就像對與一台計算機來說計算能力只是最底層最基礎的組成部分。
同為哺乳動物的海豚,擁有比現代智人大20%左右的腦容量,遠超遠古人類,擁有超越猿類的學習能力,在很多領域的認知能力超過人類,但為什麼海豚沒有像智人那樣發展出文明呢?答案是人類擁有雙手,手是將智能外化的一種重要工具,直立行走是讓我們空出了雙手,並在不斷的使用中把更多的神經注入到雙手中與大腦相連,我們因此能利用工具來擴展自身的能力,而其它物種的能力決定於自身的身體:像是肌肉力量,牙齒大小、翅膀的寬度等,雖然動物能利用風和海流,卻無法控制這些自然的力量,無法突破先天的身體限制。
人類不斷進化就是我們發展更高效的工具擴展自身能力過程,拿現在來說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已經將我們的大腦連入網路,而對於現代人來說網路實質上是我們共享的一個雲端的大腦,已經成為我們智能的一部分。
讓我們再回到大腦本身的進化來看。對於大腦來說新皮質的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進化。新皮質就是大腦外層的一種物質,是用來進行模式別的重要部分。一旦生物進化遇到能夠進行分層學習的神經機制,該生物的大腦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適應改變的環境,但沒有新皮質的物種只能通過代際遺傳來繼承這種能力。沒有新皮質的物種需要幾千年的時間才能學會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新行為——就植物來說,新行為指適應環境的方法,之後這個方法會向病毒一樣迅速傳播至整個種群。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使得很多沒有新皮質的物種迅速滅絕,因為這些物種不能很快適應快速改變的環境。這標誌著擁有新皮質的哺乳動物開始取代它們的生態主導地位。
在這裡又出現了一個問題,人類進化的速度為什麼遠遠高於其它哺乳動物?黑猩猩到現在仍然和幾十幾百萬年前並無太大差異呢?為什麼尼安特人擁有比智人更大的大腦和更強壯的身體卻也被智人所征服?
我想這和語言密不可分。語言的進化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智能的進化。智人的語言並不是世界上第一種語言。每種動物都有著自己的語言,就算是作為昆蟲的螞蟻、蜜蜂又有著極精密複雜的溝通方式,能夠告知彼此食物所在。甚至,智人的語言也不能說是第一種有聲語言。雖然智人能發出的聲音很多,但鯨魚和大象能發出的聲音也不遑多讓,鸚鵡幾乎能模仿出人類所有聲音,甚至手機鈴聲都不在話下,那人類的語言特別在哪呢?
人類語言最獨特的功能,並不在於能夠傳達關於人或野獸等實體存在的事物的信息,而是能夠傳達關於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據我們所知,只有智人能夠表達關於一些從來沒有看過、碰過、耳聞過的事物,而且講得煞有其事。
至於為什麼會突然出現這種神奇的狀況,有這樣一個解釋,在大腦的進化過程中一次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大腦的連接方式,讓他們用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虛構」這種新的能力
「虛構」的能力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虛構的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記》還是現代所謂的國家、法律、公司等都是想像。這種虛構的故事賦予了人類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最重要的一點是讓我們的協作對象從熟悉的個體到無數的陌生人。
在沒有「虛構」能力之前,人類通過互動,情感交流來維持團體的穩定的數目大約是150人,只要超過這個數字就很難深入了解其他人並且去信任對方。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受到這個神奇的數字影響。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論是社群、公司、社會網路、還是軍事單位,只要靠著大家都認識、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夠運作順暢,而不需要規定出正式的階層、職稱、規範。靠著人際關係就能比較順暢的運作。也就是150是我們最多能進行情感交流的人數,這也是「Path」(一款美國的社交軟體,每個用戶最多只能添加150作為好友)在上線後短短3周就斬獲百萬級用戶的原因,因為這款軟體看見了人們存在於根里的情感交流的需求以及在超過150人後就不能用情感交流和互動來充分認識彼此所引發的隱隱不安感。
社群一旦突破了150人事情就大大不同了,難以再靠人際關係和情感交流來維繫,這也是很多創業公司A輪之後在管理上出現巨大問題而失敗的原因。如果你在小公司呆過你一定能感受到人際關係對你的巨大影響,更多時候我們被感情所羈絆。
虛構賜予了人類「團結的力量」,從部落守護神到城市再到帝國的虛構想像,種種虛構的存在讓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識的人,只要相信某個故事就能共同合作,這是放在之前簡直就是天方夜譚。兩個互不認識的塞爾維亞人,只要都相信塞爾維亞國家主體、國土、國旗缺失存在,就可能冒著生命危險拯救彼此。至於司法制度,也是立基於法律故事。從沒有見過對方的兩位律師,還是能同心協力為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辯護,只因它們都相信法律、正義、人權確實存在。
(當然他們也相信律師費的存在)
拿眾創寫書舉例,一群來自各個領域且素未謀面的人,因為對於一本書的將在未來被出版的想像而緊密合作,只因為我們有一個共同的信念,相信認知盈餘的力量會使得我們完成這件創新的事情,就像曾經的維基百科那樣。
這也是為什麼幾人拿著一份ppt就能拿到巨大的資金,召集一群人為了一個存在於幻想的idea彼此緊密協作不分晝夜。
想想天主教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呢?說穿了,就是講故事,在說服聽眾去相信這些故事。然而說出有效的故事並不容易。難的點不在於講故事,而在於要讓別人相信。那些擅長說故事的人就是遠古時期的巫師般,擁有常人所不具備的魔法能改變世界,並因此得到別人的信任獲得權力與財富。
多年來,人類已經編織出了一個極其複雜的故事網路。這個網路中,像Google,Microsoft公司這種虛構的故事不僅存在,而且力量強大。雖然其實所謂聯合國、利比亞和人權都只是我們想像出來的概念,但在2011年,我們說聯合國要求利比亞政府尊重其公民的人權,沒有人會覺得這是句謊話。
在我們學會了講故事這個強大的虛構手段之後,智人就一直生活在雙重現實之中。一方面,我們有像是河流,樹木和獅子這種確實存在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像是神、國家、企業這種想像中的現實。
而這些想像的延續被我們稱之為「文化」,這就像一種新形式的基因,也有人稱之為「模因」,擁有比基因快上千萬倍的進化速度,可以這麼說因此我們開啟了除開基因的一個新的演化路徑「文化演化」,這條路比永遠在堵車的基因演化路要快得多,因此得以日行千里,將其它物種遠遠拋在腦後。
「文化」形成的關鍵材料叫「思想」,思想保留了生物體的某些屬性。與生物體一樣,思想也傾向於維持其結構並繁衍生息;它們也可以融合,重組或者分離其內容;甚至它還可以進化,而在這個過程中,選擇淘汰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思想生髮思想,並幫助進化出新思想。思想不僅彼此互動,也與其它心智力量互動,而不論這是來自同一大腦中,還是在附近的大腦中的,又抑或是網路這種新型的心智。思想還與外部環境互動,從而產生某種進化歷程中前所未見的飛躍性進步。
可以看得出來智能的進化之路在於「思想」與「思想」的融合與新生,而思想是心智的產物,心智即是認知世界的本質方式,人類心智只是許多心智中的一種,每個人的心智都不同,我們的心智在與更多的心智進行思想交流的時候重組進化,甚至說網路也是種特殊的心智,現在人的心智已經和雲端相連,互聯網成為了我們心智的一部分,和我們原有的心智相融。實施上將來將出現更多人工心智,它們擁有與人類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能產生與我們差異巨大的思想,而思想間的交流會又融合出更加強大的心智,人類心智由此進化,破繭而出。
人類心智的進化路上一直是奇遇不斷。心智的進化來自於思想的進化,而思想的進化來自於交流融合。思想交流的載體就是「語言」
人類心智進化的鑰匙叫「文字」,文字的強大之處改變了人類對信息進行的編碼方式就是人類心智,在出現書面文字之前我們只能通過口語來交換思想,這種方式的問題是,口語是如同長江水東流不復返,且稍縱即逝,我們在去和另外一個人交流思想時只能說出符合對方已經存在認知的詞才能被理解,因為我們需要快速關注到正在說的詞句並理解,這就限制了思想內容的深度,我們只能交流那些不需要怎麼思考的內容,限制了抽象性。有時候你心裡很清楚,說出來別人怎麼也聽不懂就是這麼回事。
而書面文字,使得思想可以永存而不是稍縱即逝,並且使得信息從一條射線的表現形式進化成能夠前後反覆跳轉的線性性結構,從流體變成了固體。藉助文字,思想的交流實現了跨越時間空間的能力,生人能和死者進行思想的交流,文字賦予了思想以生命。
這就使得我們能用更多的時間去進行思考,同時這使得文字可以做到高度的抽象,高度抽象能夠用少的信息量去表達事物之間的規律本質,這使從口語的敘事型開始向文字的觀念型開始轉換,人類開始以範疇而非事件來組織經驗,並自覺接受抽象化的訓練,這個過程叫用一個詞來描述就叫——「思考」,而這事實上時自我意識的真正起始。書面文字是我們所理解的有意識思考的前提條件,它觸發了自我意識的「靈魂」
在抽象化的路上走遠時,通過嚴格組織各種範疇和關係,發展出了「邏輯」,邏輯成為了一種判斷真假的工具:真理除了來自具體的經驗,僅從字面也可以得出。比如你有A和B,而A和B符合一個被驗證過的規律就能得出C,而在「邏輯」誕生之前我們只能知道A和B,C可能要通過偶然才能發現或許機遇沒到永遠也發現不了,而推理使得我們能根據現有的東西推出C。
也就是說「邏輯」使得思想本身能夠創造比自身跟高一層的思想,並且符合客觀規律,能高效得運用到實踐中。
和邏輯並駕齊驅的關鍵思維方式是語言技巧中的「隱喻」,如果說「邏輯」是真理之火,那麼「隱喻」就是創造力之泉,兩者似乎水火不容,因為類比永遠不可能完全符合邏輯。
「來源於一股水流的每一個逐步的變化是怎樣沖刷出的峽谷的」就是「一個小的進化在經曆數千代的改變之後能夠造成不同物種之間的巨大變化」的有力隱喻,中國的語言博大精深也正在於隱喻的運用,如果你非要用邏輯去證明你會發現不可能實現,因為兩個概念之前跳躍巨大,卻缺少大量的證據去進行證明。而你思考這段話時你卻在直覺上認為這個說法無比可靠而真實。
「朱麗葉是太陽」是一種充滿詩情畫意的的隱喻,而「愛即旅程」則屬於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為人類指明了一種最顯而易見的方法,人們據此可以學會如何推斷出一個全新的、抽象的概念。
也就是說「隱喻」使得思想這個像基因一樣能重組複製的「模因」,擁有了更強烈的變異方式,沒有「邏輯」這種方式穩定安全,卻更加具有破壞性與創新性,加速了「模因」的進化,能在更短的時間裡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而自然選擇會幫我們選擇出那些強大的「模因」,和基因一樣。回想歷史上每一次偉大的變革,無一破壞性創新,從紙信被取代電報再到電報被電話取代,沒有一個看似是有邏輯的,邏輯是線性的,而隱喻是非線性的,在未發生你根本無法準確預測。
如果仔細去思考,你會發現一切你能想到的科技進步或者理論都是隱喻的產物,每一次學術上的革命性的突破往往來自於其他領域的啟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人工智慧的神經網路的演算法就來自於神經科學的隱喻。
事實上人工智慧在認知上的突破就在於隱喻,而不在於邏輯,事實上談「邏輯」計算機要比人類出色,而隱喻才是創造力的源泉,人類心智的核心競爭力。
以上都是思維方式的改變帶來的進化
事實上思維習慣也對人類的進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人類的第一個重要的思考習慣就是思考預測未來。
人類開始學會思考未來這是認知上的大躍遷。有人會說難道人類之前不思考未來么?動物不思考未來么?動物會存糧過冬就是對於未來採取行動的有利證明,和但其實這是一種習性,根據節氣來進行行為的改變,這並非是動物思考出來的。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擁有「未來」這個概念要從採集社會向農業社會轉變的過程說起,採集時代,智人活動範圍巨大,每天只需要花2-3個小時採集就能填飽肚子,到了農業時代人類的空間縮小,但時間卻變長了。一般來說,採集者不會花太多心思去考慮下周或下個月的事情,因為採集者都是現采現吃,不管是保存食物還是積累財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農民卻會想像預測著未來幾年或是幾十年的事情來,因為農業受到太多因素的制約,天災很多,一個錯誤的決策就可能導致巨大的損失,農民必須生產比需求量大的多的食物來保證遇到天災時能用儲存的糧食養活自己。所以必須預測未來。
因為對於未來的思考習慣,我們的想像從農業時代開始不再只是去滿足去解釋那些我們無法理解的東西,我們的想像開始以達成一個長遠的目的為最終目的去滿足我們的慾望。
從想像到現實不是憑空出現的,實現想像就要學會計劃。計劃這個第二個重要的思考習慣也伴隨著對於未來的思考這一習慣誕生。計劃使得我們能把想像的事情給變成現實,如果說想法是天堂,那麼計劃就是去修一條抵達天堂的路的一種方式。思想——「模因」不再僅僅是存在於大腦這個虛無的時空里,因為計劃使得這個特殊的「基因」開始對現實世界產生實質性影響。
就像基因能通過RNA轉錄解碼後再組成有機物一樣,計劃就是「模因」的解碼方式。基因因為RNA能把DNA遺傳信息解碼再通過翻譯表達為蛋白質,而計劃就相當於去解碼模因的「RNA」,而翻譯的過程就是我們所說的執行。
動物並非不會計劃,只是計劃的複雜度遠遠趕不上人類,因為人類對於計劃可以不斷進行拆解,而動物卻做不到,而正是分解任務的能力限制了計劃的複雜度。
還有一種思維習慣同樣是異常強大的力量,至於何時人類開始擁有這個思維習慣各方說法不一,這種思維習慣就是從多思維視角出發進行思考的習慣,「橫看成嶺側成峰」說得就是這個道理,人類在看待一件事情是從多角度出發思考的,不僅僅是單一的視角。拿程序來舉例,如果一個程序僅有一種運行方法,那麼一旦這種方法不再適用於該程序,則該程序很快就會陷入停滯。相反,如果一個程序有幾種運行方法,一旦其中一種方法出現問題,程序會很快轉向使用其他方法或者尋找合適的替代方法。在生活中遇見一個難題時,大腦能在不同視角之間進行轉化,比如我們常說的「移情」就是一種特別的思考視角,我們會不斷的採用新的方式進行嘗試,而不是一條路走不通後束手無策。多樣性視角正是人和動物以及過去所製造的機器的主要區別所在。
在不斷使用新的視角去嘗試之後會得到反饋,無論結果是失敗還是成功,我們都會進行另一種思考叫做反思,得出的結果被稱之為經驗,這個能力動物同樣是擁有的,就像狗能夠被訓練一樣,然而人類的反思能力卻遠不止那麼簡單,因為人類的反思不僅僅是發生在事情發生之後,而更多的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和我們的想像邏輯能力完美結合起來,人類會根據之前積累的知識去進行推理,在腦海中模擬事情已經發生,然後估計可能產生的結果並進行反思,這種能力使得人類的經驗得到指數級的提升,而動物卻不會,動物的經驗只能靠事情發生之後的反思來獲取。
實質上人類的反思還有一個更高維度的層次,這個層次叫做自我反思,自我反思不僅會思考最近的想法,也會思考想法的實體機制,也就是說自我反思是在思考反思本身。認識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就如同認識到自身的困惑一樣,是件頗具智慧的事情(與之相反的是已經陷入迷惑卻沒有意識到),因為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自我的困惑時,才會知道該升華動機和目標了。
以上就是人類智能的進化之路,奇遇不斷,那些看似巧合的事情其實也許都是必然的結果。智能的進化之路並不能讓你準確的預測人類的未來,卻可以讓你看到必然的趨勢。
幾百萬年前人類在進化的分支樹中,選擇了與其他物種完全不一樣的進化方向,放棄了肉體上的進化把更多資源投入到智能的進化,這個冒險的舉動在那個靠力量生存的自然世界簡直就是一個笑話,但人類卻通過智能的進化超越基因的進化成為了地球的主宰。
智能進化的腳步不斷的加快,智能進化的歸宿是什麼依然只是個想像。
現在人類已經站在了進化的岔路口,即將邁出下一步,腦聯網、人機社會、機器取代人類、基因改造,終點是地獄還是天堂我們一無所知,充滿恐懼又無限嚮往。對於我們只希望獲取個人幸福的個體來說,跟著趨勢走,走在大多數人前面一定是更好的選擇。
註:我已經竭盡全力壓縮文字了,原本寫了接近3萬字,最後提煉了大約8000字,還有很多東西想展開但不方便了,因為「文字」這個載體限制,文章必然是以線性的方式去敘述,沒辦法以面的方式展開。
不少知友建議我加一些文字圖,能把重點突出,看起來也更加舒適,所以我照做更新了大量文字圖。
觀點先行:人類的智力在近一萬年間沒有顯著變化。
一萬年前的嬰兒能夠很好的融入現代社會,他不會很出眾,也不是吊車尾。
- 首先,一萬年前的人類是如何的?
他們早已不是茹毛飲血的山頂洞人:一萬年前,人類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此時的中東地區已經有房屋和村落。 人類於一萬年前馴化了山羊和小麥,而八千年前的泥板上記載了啤酒釀造技術,所以可以想像一下,大爺們在樹下喝著啤酒解暑消夏的場景。
下圖為土耳其安卡拉附近,世界最早的城鎮chatal Huyuk,建於約一萬年前。- 一萬年在進化上是什麼尺度?
進化樹上的單位是以百萬年(Ma)。形成一個新的物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狗到現在依然是狼的亞種,所有膚色的人類也都是人科人屬人種的homo sapiens。所謂的寒武紀大爆發,聽起來好像進化得很快,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爆發持續了兩千萬年。在分子水平上的進化速率是恆定的,僅僅一萬年的時間所造成的改變是非常微小的。
下為一進化樹,尺度為百萬年(Ma),該圖用於說明分子進化速率的恆定。- 停滯在舊石器時代的澳大利亞土著
四萬年前,第一批先民定居在澳大利亞,到今天,他們成為遺傳學上獨樹一幟的棕色人種。直到地理大發現和歐洲人的移民,他們一直停留在舊石器時代。就算如此,他們依然可以很好的融入現代社會,並不會和掌握了電腦、太空梭、核彈的民族有智力差異。
下為兩名棕色澳洲土著。- 智力與智商
以下我一步步推證自己的觀點:
1、腦容量不能作為智力的判別標準,但可以作為旁證,近萬年間人類的腦容量未發生大的變化。
2、智商是由智商測試所得到的數值,並不能等同於智力,卻是目前衡量智力的一個較好的標準。
3、人的智商分數是隨著發育隨著教育變化的,小寶寶的IQ並不會高過一個成年人。
4、因此,智商是由先天基因和後天教育等環境影響的。
5、由基因決定的所謂「真正的智力」,反映為各項「學習能力」或「學習潛力」。
6、每個人的「學習潛力」都是巨大的,而且天賦是不同的:有的長袖善舞,有的精於音律,還有的是數字天賦,有的是空間直感,甚至人際交往也是可以通過學習提高的天賦之一。
7、語言、數學、音樂、邏輯等能力,都是需要後天鍛煉的,並沒有誰先天就會說中文、日語、西班牙語,更別說做高數題或者拉小提琴。語言等能力的形成,從生理上看,正是大腦對應模塊通過鍛煉學習再發育的結果。
8、通過長期針對性的人工選擇的確可以提高智商測試的分數,甚至可以提高人們的「學習潛力」。但是這裡我需要引用一句話:「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事實上,比起基因,後天的教育更能決定智力測試的分數的高下。比如有答主提到的,IQ測試分數逐年上升,這主要歸功於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世界智商地圖中,分值高的區域往往是受到學前教育水平較高的地區。例如:中國實行了九年制的義務教育。同樣較高的還有東亞地區以及北美、歐洲。而非洲很多地區,識字率極其低下,智商測試分數也極其低下。
下為世界智商地圖。- 關於體型
人均身高和體型的增長主要歸功於營養(肉類和蛋白供應等)。一萬年前才剛剛完成山羊、綿羊、豬和小麥大米的馴化,八千年前開始養放牛,六千年前開始牧馬,逐漸擺脫飽一頓飢一頓的日子。因此,一萬年前的成年人,體型應該遜於今天。
以歐洲人為例,在工業革命之前,他們在體型上並沒有的優勢。
下圖為近年歐洲各國身高地圖。
- 綜上:
一萬年前的人類嬰兒與和現今差別微乎其微。
而成年人的差別,主要體現在體型上,也體現在「IQ分數」上,而絕非「學習潛力」上。
因為,體型上的差別源於營養;而智力上的差別,主因是教育;二者都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
就算是愛因斯坦,你把他丟山裡,也是做不來數學題的。
敬請不吝賜教~16.02.05,更新整理。
16.02.06,針對性敘述。
16.02.08,調整了爭議性論述。
因為得益於教育的普及,人類總體的智力有大幅度提高,但是和智力有關的基因沒有進化,並接近停滯。
為什麼說智力的大幅提高來自於教育?
舉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愛因斯坦出生在非洲部落,他永遠發展不出足夠的智力,來做出偉大的科學發現,因為他沒有機會來接受現代化的教育。
但是他出生在19世紀末的德國,當時的德國在教育方面是全世界領先的,最早建立了義務教育的體系,有最好的高等教育學府,這為愛因斯坦奠定了最重要的智力基礎。
現代人比古人的智力水平高,並不是得益於基因,而是得益於教育,所以才會有「弗林效應」 (Flynn effect)。越是富餘的國家,受教育的平均水平越高,智力當然越高。
為什麼說智力基因進化已經停止?
還是以愛因斯坦為例,假設他的成就來源於基因上的突變,智力有了進化。那愛因斯坦對人類基因的貢獻是多少呢?
答案是零,因為他沒有幾個後代,他的後代再產生愛因斯坦的幾率也極小。
因為一夫一妻制度剝奪了自然選擇中贏家可以通吃的特權。
給大部分人傳宗接代的平權,所以無論是自然選擇、性選擇、還是人擇,影響都很小了。
只有膚色、血型、乳糖不耐、抗黑死病等非智力基因,還在為適應環境壓力而變化。
無論你的基因有多厲害,你的後代和普通人一樣多,因為沒有後代數量的優勢,任何人對人類基因的貢獻都可以忽略不計。
一夫一妻制的誕生之日,就是人類智力基因停止進化之時。而這個制度的出現,遠遠早於一萬年。
愛因斯坦的貢獻是文化,而不是基因
雖然愛因斯坦並沒有基因的貢獻,但是因為愛因斯坦在文化上的創新(科學發現),提高了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催生了大量實際應用(例如核能),促進了社會的突變。
類似愛因斯坦的偉人,例如歐幾里得、哥白尼、牛頓、高斯等等,他們的成就被寫入教科書,所有接受過中學教育的人都掌握了他們創造的概念、方法和技巧。
大量這樣的認知通過教育被一代一代的傳播下去,提高了人類整體的智力水平。面對這種「關公戰秦瓊」式的問題,如果需要簡單回答的話,可以說:沒有肯定的答案。
智力是什麼?智力能夠被測量嗎?就算可以,智商能夠完全反映智力嗎(如何保證所測量的智商的客觀性與普適性)?什麼樣的統計樣本才能保證所測量的智商能夠代表「人類」?如何能夠測量一萬年前的智商?如果不能解決上述問題,就無望得出一個肯定的答案。
但基於還原論的研究方法,還是能得出各種論點和假說的。而我個人是傾向於智力有所增長,主要體現在生理基礎、文化以及環境方面:
一、生理基礎
1、相關基因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基本上找不到與智力強相關的基因。今年有一個研究對12.5萬人的基因組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了3個突變位點與學習成績相關[1]。而這還只是與學習成績相關——鑒於人腦的複雜性,估計有超過17000個基因與人腦的發育與功能相關[2]。所以,當前如果單從研究對比一萬年前的人與當代人的基因還真不能夠斷定智力有否增長或降低的。而不能確定相關的基因的話就更沒可能準確地回答題主的問題了(當然你也可以通過估算相關基因的數量,再加上有害突變的速率,然後得出6000年前的人是「最聰明的」——話說下面有個被摺疊的答案裡面的論文就是這樣做的…)。
2、自然選擇
一萬年前至今,人類真正能夠戰勝大部分疾病只是在近兩百多年,絕大部分時間人類都是飽受著高出生死亡率、人均壽命低的「摧殘」,因此自然選擇壓力還是較高的。再者,性選擇亦一直發揮著作用——健康、生存能力強(與智力正相關)的人總是能夠被優先選擇,而且總的來說這樣的個體有能力(包括生理上和社會層面上)繁殖更多的後代,因此性選擇也是一直發揮著作用的[3][4]。
另外,@張英鋒
的回答中說到「一夫一妻制」導致「智力有關的基因沒有進化」其實是不準確的。因為一夫一妻制只是一種兩性之間的「演化穩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歸根到底還是性選擇的機制在發揮著作用——起碼這一萬年還是依循著這個規律的。另外,人類的一夫一妻制可能已經存在了幾百萬年,相比於同時存在的混雜交配和一夫多妻制,其能夠更好地保護腦容量逐漸增大(發育以及生存所需的能量亦相應增加)、同時出生率越來越低的嬰兒,再者能夠減少雄性為了維持多個配偶而打鬥所消耗的能量,從而更有利於整個族群的合作以及文化與知識的傳承[9]。
3、基因突變
雖然人類基因突變速率還存在著爭議(畢竟影響的因素太多),但是研究表明人類在近一萬年來還是有很多新演化出來的表現型的(可參考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06798)。儘管突變本身是中性的,即有可能對個體有害或有益,但如果在足夠的自然選擇壓力以及突變速率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地推測,與智力相關的基因也是隨著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的變化而演化,而且是趨向適應社會發展的「向更高智力方向」的演化。
4、大腦可塑性
Maryanne Wolf在她的《普魯斯特與烏賊》中指出,人類大腦的神經機制並非天生就是用來閱讀的,因為人類在約6000年前才發明了書寫這項技能,大腦是通過運用說話、運動協調、視覺等神經迴路來組合出「閱讀」的功能的[5]。可見,就算沒有相應的由基因表達的神經迴路,大腦也是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以及需求塑造出相應的功能——這為人類豐富的文化發展與傳承提供了基礎。
5、智力的遺傳度
說了這麼多遺傳方面的因素,但其實遺傳對智力影響並沒有想像中的大,一般來說只有50%[6],簡單來說就是:「一半靠遺傳,一半靠後天」。那「後天」還得看什麼,那就得看文化與環境。
6、表觀遺傳作用
傳統觀念認為,生物的進化是大自然基於物種所表現出的生存優勢,對基因突變進行曠日持久的選擇。但近年來眾多研究標明,表觀遺傳(可以調控基因表達的化學基團,其改變甚至可遺傳至後代的基因表達)對生物的的表現型亦是有很大而且複雜的影響,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的表現型除了取決於基因組外,還與表觀遺傳信息相關。自然界中的有益突變實在非常稀少,而表觀突變的發生概率要比DNA突變高上至少1000倍[8]。可見,如果單從遺傳角度,要以還原論的方法來研究「智力」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其中的遺傳和表達方式太複雜了。
二、文化與環境
為什麼說人類是一個偉大的物種:
因為文化的存在,人類是潛在可能性最多的物種。
動物的行為與本能都是依靠中心法則來遺傳的,只有個別哺乳類動物有後天行為習得的可塑性,而人類絕對是個中的翹楚。而「文化」,就是人類後天習得行為的總表現,是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跟自身生活相關的知識或經驗[7]。
蜜蜂的社會性是經過億萬年自然選擇以及基因突變進化而來的;而人類在進化出可塑性極高的大腦前提下,僅用了幾萬年就有著豐富的社會制度、教育體系、藝術形式和先進的工程技術等等,這些都是依靠「文化」傳承的結果。
如果智力被定義為包括邏輯、抽象思維、自我意識、溝通、解決問題等的能力的話,實在無法不認為當代人類依靠前人所建立的知識以及經驗,在總體上比一萬年前的人類智力更高。而且,隨著醫療水平、營養水平、教育水平的提升,再加上上述社會層面的自然選擇,更是使得人類近一百年來智力有持續的增長——雖然還有很多爭議,但是Flynn Effect的確顯示這樣的趨勢。
綜上,雖然無法直接測量和對比智力,但依靠人類強大的文化發展與傳承能力、依然有效的自然選擇(包括社會層面)和可塑性的大腦等的因素,使得當今人類比一萬年前的人類在智力上表現出更可觀的發展。而無論是你和我,都在這改變當中。
[1]GWAS of 126,559 Individuals Identifies Genetic Variants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al Attainment
[2]http://en.wikipedia.org/wiki/Intelligence_quotient
[3]自然選擇仍與我們同在
[4]http://en.wikipedia.org/wiki/Evolution_of_human_intelligence
[5]《大腦偏愛紙質書?》 科普雜誌《環球科學》2013年12期
[6]http://en.wikipedia.org/wiki/Heritability_of_IQ
[7]文化 via wiki
[8]《環境傷害會遺傳》 科普雜誌《環球科學》2014年9期
[9]《"一夫一妻"讓人類主宰地球》 科普雜誌《環球科學》2014年10期
題主,智力是不會進化的,進化這詞用在人本身,只能描述身體與器官,而且,是整體性的,腦進化了,那麼其他的器官也會搭配著改變。
何為進化,就是更好的適應環境,更好的生存。現在的人類社會環境,都是人為構建出來的,人的身體跟隨著改變,到底是進化還是退化還兩說呢,只能叫適應。
大腦怎麼看是否進化,舉個例子,把猩猩從小帶在身邊,當人來教,它的思考能力還是達不到人的程度(美國有人這麼做過,具體忘記了)。那麼相對猩猩來說,人類大腦是進化了(更強的學習能力,記憶力,理解能力,邏輯能力)。這裡個人有個疑問,如果猩猩的發聲結構改變了,能說人話,進行交流,那麼是不是會智力變得更高。但是從反向的角度,天生啞的人,也不影響智力發育。
我想想,如果把所有對社會進步產生巨大影響的科學家的精子卵子啊收集起來,進行人工生育(不管這些人自己怎麼生活,把他們中繼續優秀的個體,繼續取出他們的精子與卵子,繼續培育下一代),進過多代篩選智力優秀個體,那麼這個培育的種群可能大腦就真的進化了。- 針對論據反對@神胖胖 的答案。
- 這個問題沒法回答,智力是有多個測量標準的(要是再往本質上說,心理測量學本身就有爭議)。
下面詳細說,括弧里內容懶得看可以忽略。
----
- 看到這個排名第一的「住房簡潔論」頓時、、。。、這個和?atalh?yük住房有什麼關係?然後滾去拜讀了一下Gerald Crabtree博士的兩篇大作,Crabtree文章裡面 壓根沒這事兒,請作者莫要用這樣引起誤會的排版。感覺這位泰斗雖然沒那麼離譜,也比較自負,很多地方並沒有給出具體數據支持,結合自己的感受說下,並引用下一些其他文章的反駁。他的文章鏈接如下Our fragile intellect. Part I;Our fragile intellect. Part II;本人非專業,請專業的知友,有興趣的知友快去讀吧。您若有理有據,請隨便噴~
- 首先,Gerald Crabtree認為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主要針對智力,但實際上,體能、免疫、流行病等可是與智力因素無關的殺手。再說,若是狩獵採集時的人類如此智慧,為何他們又會步入農耕社會?
- Crabtree的觀點是,越大量的基因與智力有關,在選擇壓力下,智力也就越「易感」,越脆弱。即,我們突變並越變越蠢...經過(對「與X染色體有關智力障礙」的)基因分析,確實有2k~5k個基因與智力相關,但每個基因都只有很少一部分控制智力,且極端低智(IQ&<70)也很少(人口1~3%),同時也會有極高智力的出現。如果放在過去,這些智力最小值確實可能被「選擇掉」,當我們看整體人類智力增減的時候,不應該過於關注極值。
- Crabtree提到,智力的遺傳性H(Heritability)在0.5~0.7之間。這個和眼睛顏色、發色等遺傳因素相比是低了,但H在0.5~1的範圍內表示「絕大部分與基因相關,很少與環境相關「。加上自然選擇所選的是性狀,基因和性狀的對應也不是完全清楚的,Crabtree直接得出智力受選擇影響大的結論實在武斷。
- 最後,來說下Crabtree總結雅典公民的那句話,「我敢打賭」....(「I would wager「)...這個打賭沒有數據,全是基於對最新各種學科研究的認識,而這些認識也是有些漏洞的(部分漏洞見上↑)。(以及...這句充滿「我打賭"語氣的話竟然出現在Introduction位置...表示第一次見...感到這個泰斗語氣和分析都太傲慢了吧。)
2.
- 關於智力是否增長,比較同意樓上@David Zhang 說的,這是一個壞問題。。簡直無法回答。。首先,如何定義智慧???
- 舉個栗子,在Gerald Crabtree(還是他,正好讀了就拿來用..)第二篇文章,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能在象棋、Jeopardy比賽等"表面上智能的" 活動中贏過人類智慧,但卻無法在洗盤子並碼好、走路、Foldit (蛋白質摺疊預測遊戲,需要人視覺判斷局部極值點 The Science Behind Foldit) 等需要視覺、身體協調、空間邏輯的活動中勝過人。因此他認為這種「現代加工的智能「 並不需要多少綜合能力和創造力。可是智力測試所測的,卻正是這些「現代加工的智能」。
- 因此我難以得出什麼智力增長減退的結論,我只能說,「適應當時社會評判標準」的行為,是最智慧的。
如果是指單個的人,不確定。如果是指人類的平均智力水平,很有可能是進化的。智商測試有所謂「弗林效應」 (Flynn effect)---IQ測試分數逐年增高。有分析表明主要是因為低IQ人群的減少。這很可能與人類社會營養,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相關。如果是這樣的話,題主所說帶一個嬰兒到現代社會的情況,至少還需要考慮嬰兒出生前母親的營養狀況。
相比1萬年前我們的顱腔大小、腦容量、甚至身材、肌肉、相貌都沒有大的變化,新生兒的樣貌也都一樣,所以智力也沒有大的增長。今天我們會打字,不是因為智力或智商的進化,而是我們在生產過程中漸漸開發了智力,將原本就存在的沒有使用的腦細胞利用起來,動手勞動、開口說話是激發智力的根本原因。
說個真事,在上世紀初,生物學家在大洋州的新幾內亞發現了最後一批原始部落,他們不是印第安人,他們是徹徹底底的原始人,他們生活大山深處,因為離海岸太遠有大山阻隔,跟外界沒有任何聯繫,是在飛機發明後西方人才發現了他們。他們依然在使用石器,以水果、野菜和少量馴化的農作物為生,偶爾打獵,但技術欠佳,很少打到大型獵物,吃肉對他們來說就是過年。他們有語言,但跟其他地區任何語系、語族都不一樣,且由於環境閉塞,隔一座山頭,彼此間的語言都完全不同,總之他們的生產能力生存技能基本停留在一萬年前石器時代,當這些原始部落被發現後不少科學家來實地考察,外來人與當地人幾乎不存在智力上的差異,因為很短的時間當地人也可以與西方人交流,他們也會使用西方人帶來的槍械打獵,包括汽車等先進工具都能很快學會使用,到了今天我相信這些當初的原始人的生活已經現代化了不少,讓他們用電腦打字根本不算難事。他們沒經過上萬年的科技革新、宗教鬥爭直接來到了新世界也算是幸運吧。換位想像一下,如果新幾內亞的那些原始部落不被發現,他們還過著石器時代的日子,再把西方發達國家的新生兒放在那裡成長,這個孩子長大後還是只會用石器打獵,即使是愛因斯坦和居里夫人的後代也不可能在有生之年發明出槍、電腦、汽車。所以人的智力在一萬年的時間裡幾乎是沒有變化的,變化的是智力的開發程度。
啊哈,最近正好看到一本書的書評,叫做一萬年的爆發,在豆瓣上,搬運一下吧!
《一萬年的爆發》
《一萬年的爆發》
阿糕 2013-03-07 19:19:57
ZT:土摩托
今天來說說這本《一萬年的爆發》(The 10000 Year Explosion),作者為美國猶他大學的兩位人類學家Gregory Cochran和Henry Harpending。本書出版於2009年,副標題是「文明是如何加速人類進化的」。這個領域是人類學和歷史學的研究熱點,近幾年新發現層出不窮,所以很多結論都已經得到修正,這一點請讀者留意。
另外,研究人類進化必然涉及到種族問題,本書有不少「政治不正確」的言論,不喜勿讀。
———————–
人這個物種發展到現在,不同族群之間已經很明顯地拉開了差距,不承認這一點的就是瞎子。問題在於,這種差距是如何產生的?這是所有人類學家和歷史學家的終極問題。戴蒙德那本《槍炮病菌與鋼鐵》是迄今為止最有名的一本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的著作,他認為人類的差別是地理環境造成的,不同地域的位置、氣候和動植物條件的差異等等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戴蒙德理論有一個最最根本的假設,那就是人類自5萬年前走出非洲後就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變的只是膚色和鼻樑高度等等表面因素(Skin-deep)。換句話說,他認為文化的出現使人類擺脫了自然選擇的壓力,因此人類的差異基本上全都是文化差異,是後天環境造成的,這個假設非常「政治正確」,它把種族歧視政策的基礎抽掉了。試想,如果大家的基因全都一樣,差距只是「拼爹」的話,那你還有什麼理由歧視人家呢?
這個理論還為落後國家指出了一條幾乎是唯一的道路,那就是以「普世價值」為模板,全面拷貝先進國家的成功經驗。既然大家本質上都一樣,那別人的經驗肯定可以拿過來效仿,所以說「普世價值」這個概念是戴蒙德理論所推導出來的一個必然結果。
但是,恰好是這個結果被兩位猶他學者抓住了把柄。他倆認為,如果戴蒙德的假設是正確的,那麼後發國家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學習先進國家的經驗而趕上來,但是歷史學家們發現,一個民族進入農業化的時間和如今的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幾乎沒有例外,這是為什麼呢?他倆相信,唯一的解釋就是經濟發展的差異和基因有關,人類這個物種自從走出非洲後,由於文明的發展和農業的出現等原因,其進化速度超過了過去,導致不同族群之間的基因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只有正視這個差別,才能對症下藥,不能強迫所有後發國家都去拷貝發達國家的現成經驗,這是行不通的。
這是個革命性的結論,需要有力的證據支持。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證明,人類的進化速度不但未減,而且快到足以改變族群基本性狀的程度,這裡面不光包括身高、膚色和相貌,還包括認知能力(智商)和情感模式(性格),後面這兩點使得不同民族在面對相同的局面時能夠作出不同的反應,直接導致了強弱和貧富的差距。
那麼,他倆是如何證明這一點的呢?
首先,他倆舉了寵物馴化的例子,比如狗是在最近1萬年從狼馴化而來,不但外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性格也變了,而且這種改變是有品種特異性的。更極端的例子是,俄羅斯科學家曾經只花了40年的時間就把野生狐狸馴化成了溫順的寵物!這說明哺乳動物的進化速度可以相當之快。
接著,作者舉了考古學的案例,指出自3萬年前開始,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有加快的趨勢,藝術品的數量和質量都以加速度在增長。作者提出一個大膽假說,認為遷移到歐亞大陸的這群人從尼安德特人那裡獲得了一些有用的基因,這才得以脫穎而出。相比之下,留在非洲的人,以及跨越印度洋進入南亞的這一分支則沒有出現這種爆炸性的增長。當然,必須指出,現代人和尼安德特人到底有沒有過基因交流學界爭議很大,雙方都沒有拿出確鑿的證據。
但是,即使發生了雜交,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是如何流傳至整個人類的呢?作者通過數學計算,告訴我們這是很有可能的。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個基因的優勢是S,那麼該基因最終流行開來的幾率是2S,就是說如果一個基因比其等位基因有10%的進化優勢,那麼該基因有20%的機會最終取代舊的基因。
當然,人類進化最大的原動力不是雜交,而是基因變異。作者認為,現代人在很多方面都和5萬年前剛剛走出非洲的祖先完全不同了,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創新能力的顯著提升。比如過去的人類始終沒有發明出農業,而現代人卻有至少7支人群獨立發明出了農業,這不是環境的問題,而是基因變異的結果。
接下來,作者提出了整本書的主題,那就是農業的出現引發了更大的一次創造力大爆發,使得人類的進化速度再一次被加快了。這裡面的原因有兩個:第一,農業增加了人口總數。人類走出非洲之前總數只有大約25萬,1.2萬年前農業出現前夕的總人口約為600萬,3000年前則達到了6000萬。基因突變的頻率是不變的,人口總數越大,出現優秀基因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第二,農業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且使得不同地區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差異,這是促進人類進化的直接原因。比如澱粉替換動物蛋白質直接導致身高降低了12厘米,以及維生素D的缺乏,後者改變了人類的膚色。另外還有糖尿病、蛀牙和粉刺等等也都是不適應澱粉類食物導致的結果。
農業還包括畜牧業,牲畜帶來了疾病,改變了人類的抵抗力,這就是歐洲人之所以完敗美洲原住民的最大原因。當然這一點戴蒙德也說過很多次了,但是兩位作者認為這恰好說明人類學家們是多麼地「虛偽」,他們一方面在動植物和疾病等領域嚴格遵循進化法則,另一方面卻在涉及到人類大腦發育的時候墨守成規,沿用老一套,不肯承認這裡面的差距。
事實上,已經有很多對智力發育造成影響的基因突變被找了出來。比如,有個DRD4基因的等位基因與多動症(ADHD)有關,被稱為「叛逆基因」,該基因在其他人群中比例很高,但在東亞國家幾乎不存在。兩人認為這是由於東亞集權國家的社會制度導致這類叛逆性格被壓抑的結果。
還有,農業社會培養了一個人對自己慾望的剋制能力,這在打獵的族群里是不需要的,所以南部非洲的布須曼人(Bushman)一直被稱為南非的無政府主義者,現代人發現很難教他們學會放牧,因為他們會把牲口都吃了,「從長計議」這個基因是他們所沒有的。
農業的出現導致社會出現等級,貴族擁有貧民沒有的財富,在進化上更有優勢。再加上農業使得人口增加,人類經常處於馬爾薩斯人口論所預言的極限附近,競爭無時無刻不在。其結果就是「失敗者」的基因常常被「勝利者」全面取代。比如不列顛島在1000年的時間裡幾乎所有的窮人都被貴族階層的後代所替換掉了,整個社會的基因構成發生了重大轉變。
這裡面的極端案例當然是成吉思汗。根據對Y染色體的研究,目前全世界有一共有大約1600萬男人他的後代!換句話說,成吉思汗所擁有的「優秀」基因傳遍了整個人群,其他很多「失敗者」基因則被無情地淘汰了。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印歐語系的起源。作者認為印歐語系起源於黑海北方草原的庫爾乾地區,當地人產生了一個乳糖耐受基因突變,使得成年人也可以喝奶。對於畜牧業來說,如果可以喝奶的話,單位面積牧場所產生的熱量是只用來吃肉的畜牧方式的5倍,這讓該基因獲得了競爭優勢,這個部落便迅速擴張至整個歐洲,把自己的語言強加給了當地人。但是,去年《科學》雜誌有篇文章,用計算機輔助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結論,認為印歐語系起源於安納托利亞。這兩大理論已經爭了很久了,誰也沒有完全說服誰。
眾所周知,歐洲之所以強大,主要原因就是科學的發展。科學的普及和智商密切相關,但科學的發展卻只是少數精英的成果。作者認為,智商分布是鐘形的,即使兩個民族的平均值相差不大,但尾部位置的改變導致極端聰明的人數成倍增長,帶來了很不一樣的後果。這方面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阿什肯納齊猶太人,從這批人當中誕生了愛因斯坦、費曼和佩雷爾曼,他們對於人類文明的貢獻超過任何一個單一種族。作者專門用了一個章節講述了這個民族的故事,分析了智商是如何被自然選擇所提高的,很有意思。
總之吧,作者得出的結論是:農業的出現使得人類在最近這一萬年里飛速地進化,出現了完全不同的族群,不但外貌和生理結構不一樣,智商也存在差距,正是這個差距導致了有的民族強大,有的民族落後,只有正視這個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不至於做無用功。
————————————
下面說說我的一點看法:
一,基因決定人類的很多性狀(包括智商),這個結論不新了,但是以前很少有歷史學家敢於正視這個事實,他們往往認為環境比基因更重要。確實,一個人長成啥樣和環境也很有關係,對於某個具體的人來說,基因絕對不是萬能的。但正因為如此,使得基因分析法更加適合用來解釋群體行為,比如用來分析民族性。也就是說,基因學說恰恰在人類學領域更有用武之地。
二,本書的兩位作者都是書齋式的學問家,引用的大部分案例均來自科學論文。相比之下,戴蒙德是田野觀察者,他的社會經驗太豐富了。我不是說前者就不可信,而是說雙方經歷的差異導致這兩本書在閱讀時的體驗完全不同,戴蒙德顯得更有說服力(他同時也是一個更優秀的作家,文筆相當了得)。因為這個原因,以及「政治不正確」的因素,這本書在西方主流媒體的討論是很少的。不過,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這兩位的觀點。
三,人類學和歷史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造福現在的人,本書提出的這個結論如果被證明是正確的,一旦宣揚出去,其結果會不會加劇種族歧視呢?這個問題我沒有答案。
----------------------------
《一萬年爆發》,一些爭議,及基因-文化的共進化
2013-02-23 01:06:45 來自: 木頭鳥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的評論 4
年前土摩托在介紹《一萬年爆發》這本書並寫了篇書評後,引發了一些爭論。
這本書的基本內容和觀點,已有人總結,可參考
http://www.immusoul.com/archives/2149.html
主要觀點總結一下 (評論: The 10,000 Year Explosion)
一、觀點:
這邊書的核心觀點主要是:
1,近三萬年來,人類演化不僅沒有像之前考古及人類學家認為的那樣「停滯」,反而在加速;
2,遺傳的演化深刻地影響了文化的演化,並認為現代智人混有尼人的基因,並且這些基因促使智人發明了藝術等文化;
3,人類的文化也深刻地影響了人類遺傳的演化,特別是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後,環境被自身深刻地改變,不可避免地對人類進化產生了新的選擇壓力。
(2)與(3)互動,形成了基因-文化的共演化。一些例子,農-牧社選擇出乳糖耐受基因,印歐語系因此得以擴張,成為當今最普遍的語系;印第安人因長期遠離農業社會,導致免疫多樣性嚴重下降,因此在與舊大陸重新接觸是發生了崩潰。最敏感的是,作者認為第三條中包括了智力因素,並舉證認為歐洲猶太人在20世紀至今在學術和商業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就,是因為其在1000年以來受到了特殊的選擇壓,成為了「高智商」群體。
這三點被認為顛覆了目前的流行觀點:人類演化數萬年以來趨於停滯—→智人各種群/群落間沒有顯著的智力差異 —→人類社會、文化差異與遺傳無關(以及所暗示的—→種族歧視是沒有依據的)
一些人立刻感到三觀被顛覆,特別是稱之為革命性結論。另一些人則抨擊其缺乏證據、結論荒誕、乃至宣揚種族主義等等。
二、批評
在批評方的觀點,或許方舟子的評論是典型代表:「這不是什麼革命性結論,而是在歐洲學者中重複了一、兩百年的遺傳決定論和種族主義人類學的老調重彈。兩個作者都不是生物學家,一個是研究光學的,一個是研究人類學的。他們寫的有關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的著作應該被視為民科,裡面充滿了錯誤。例如以狗的進化來比擬人類的進化,是荒唐的。以一個群體人數越多更可能出現優秀突變來說明其更進化也是荒唐的,事實上一個群體越大越不容易進化,因為優秀突變會被稀釋掉而難以傳下去。另外,該書最主要的證據在於尼安德特人與智人雜交產生了優秀的歐洲人,但這種雜交已被否定掉,所以其主要證據已站不住腳。」 「儘管所有的分子遺傳學證據都表明『人種』在生物學上沒有意義,但是這兩人仍然在鼓吹歐洲人是最優秀的人種。不過最離奇的是這兩人提出同性戀是一種由病毒或病菌引起的疾病。由這種人寫的書根本不值得看。」
方的批評有幾個方面:一是「遺傳決定論」和種族主義;二是作者不具資歷;三是具體問題的分析,包括理論推論和實證證據。
第二條作為證據並不成立,但對讀者有很強的說服力——作者資歷不足,嘩眾取寵的言論不需要認真對待。作者的論證確實有若干不夠嚴謹之處,但大體上,沒有違背邏輯和進化論框架,所引證據均來自科學論文和專家的著作,並無嚴重不當,主要觀點即便證據不足,少數有過度演繹之嫌,但在邏輯上卻是合理的,因此是值得認真對待的。
此外,方說:「以一個群體人數越多更可能出現優秀突變來說明其更進化也是荒唐的,事實上一個群體越大越不容易進化,因為優秀突變會被稀釋掉而難以傳下去。」 這個判斷錯得讓人驚訝。這只是一個簡單的概率判斷:群體越大,出現突變的概率當然約大,其中出現好的突變概率當然也就越大;好的突變出現的時間頻率越高,能保存下來的概率當然就高,而優秀變異因為有優勢,因此一旦克服隨機漂變站穩腳跟,就不會只是保存下來,其在群體中頻率會穩步上升。事實上書中介紹了這一過程的理論計算結果。
三、遺傳差異與種族主義
這本書由於針對了「遺傳無差異」的論點,因此重點放在分析遺傳的影響,對文化的影響分析甚少,沒有均衡內容;某些地方似乎有忽略了文化和社會結構影響之嫌疑。但也僅此而已,離「遺傳決定論」還很遠。
至於「種族主義」,是政治主張,與是否有差異無關。政治「平等」的主張,也不需要主題之間同質化來保證。我們都知道人類個體之間存在巨大的差別,但不妨礙我們主張個體之間政治權利的平等;同樣,認為種群之間存在遺傳差異,也沒有必然的邏輯推論應該施行種族主義。
甚至如果你是「群體主義」,認為智人這個物種存在某個神秘的整體利益,比如說,有利於整體的財富積累,或者「優秀基因」的積累,政治上的種族歧視也未必是好的政策。因為即便被認為遺傳上是「劣等」的群體,也具有某些優秀的等位基因(既然能承認「優秀」民族身上有更「低等」的尼安德特人的優良基因,同一個種族的「劣等」民族當然更沒有什麼障礙)。而最大限度地把這些「優秀」基因保留並整合進原本整體上「優秀」的基因組的最好辦法,是充分地混合、分離、篩選。達到這個目的,卻又必須要拋棄種族歧視的政策。
瞧,即使作者有某種族優劣觀念,也未必會是政治上的種族主義者。
四、邏輯
人類活動改變環境,環境的變遷改變了人類進化的選擇壓力,從而影響了人類的進化方向。很多人可以接受我們的消化系統、免疫系統、循環系統、運動系統受到了這樣的選擇,但卻不接受神經系統同樣受到了選擇。在邏輯上,我們只要發現不同人類族群在解決其特定問題時所需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就不能否認神經系統所受選擇壓有區別,因而向不同的方向進化,最終可能形成不同智力因素在統計上的區別。比如猶太人在智力測驗中,數學和語言能力超過平均水平,但空間認知則較低。
奇怪的是,我們幾乎都承認個體之間存在智力差異;甚至相當廣泛地接受性別之間存在智力差異,並對其進行了進化上的解釋。但很多人卻不承認同樣面臨極不相同的生存環境的族群之間可能也存在著智力的差異。也許這樣的差異還沒有達到性別之間那麼大,但不能不當它是差異。
五、證據
我懷疑方舟子沒有仔細看這邊書。這本書比較廣泛地討論了遺傳與文化的互作,只有第二章專門討論了智人與尼安德特人雜交並保留了尼人基因的可能性。與尼人雜交並非整本書「主要證據」,也與農業革命之後協同演化的論證無關。
至於智人與尼人是否真雜交過?現代的非洲外智人是否攜帶尼人的基因?根據方舟子提到的線索,找到一些文獻,研究者認為之前用同位素測年代時,尼人樣品很可能受晚期物質的污染,因此對樣品進行過濾,重新進行鑒定,發現尼人滅絕的時間比原來估計的時間早了1萬年,這樣在歐洲的智人根本沒有見到尼人,否定了之前考古學的猜想。
但是,同位素測年的新結果只是否定原有的歐洲雜交證據,而雜交說卻有更鐵的肯定性證據——基因組數據(同上一篇文章)。鑒於未到過歐洲的亞洲人也攜帶尼人基因,已有研究者推測智人與尼人相遇的時間可能是更早的6萬年前的中東(中東也有尼人遺迹),即智人剛剛走出非洲之時,而不是後來的歐洲(Neanderthals, Humans Interbreda€」First Solid DNA Evidence)。這樣一來,歐洲的智人是否見過尼人就不重要了。
關於另一個最「毀三觀」的推測:德國猶太人( Ashkenazi Jews,實際上是中東歐猶太人)在100多年來在學術和商業上的成功,至少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智商確實比其他族群高,而且是遺傳所致;而這一遺傳差異是因為在1000年來德裔猶太人不得不處在的商業環境的選擇壓力下造成的。這一觀點對傳統有兩方面顛覆:一是智力相同論,一是社會壓力造成的選擇效果超過了通常的想像。這一觀點的支持者提出了一些證據,但其中一些被後續研究否定。比如猶太人在遺傳上確實與其他族群可以明顯分離,但與本地族群的基因交流並不像之前的認為的那麼少;一些被認為受到正向選擇的神經發育相關的致病變異,可以用奠基者效應和漂變解釋。但還有一些變異的高頻,仍然只能解釋為正向選擇。
本書還有一個大膽的假說:人類長期的專制社會會通過拔出反抗分子從而剔除導致不安分的變異類型。作者舉了一個很弱的證據:一個注意力缺乏多動障礙基因似乎在中國受到了負選擇,是因為長達2000年的中央集權專制。這個假說很有趣,但很粗糙。因為中國歷史不乏造反成功的例子,這些人也可以廣泛傳播造反基因。非要用社會權力結構解釋的話,我寧願相信是家族結構的影響。
六、一些缺陷
不過,作者在一些抽象的的邏輯演繹中,確實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文化-社會結構的作用。比如,在討論印第安人為什麼未能與白人成功對抗時認為:如果印第安人的落後是文化的,那麼他們應該可以迅速地學習對手的文化優勢,比如他們很快變成了用槍高手,可是為什麼還是奔潰了?原因一定在於遺傳!這裡有意無意地把「習得」變成了「快速習得」(而且天朝搞文化搞研究的人,應該都能體會制度層面的學習可以使非常不容易的)。這樣的推理當然是有本身存在嚴重缺陷(當然這並不是說結論就是錯的)。
作者試圖說明,工業革命很可能(至少部分地)是人群「高智力」基因普及的結果:群體平均智力水平提高一點,最優秀人的數量則會多很多!這個邏輯本身沒錯,但作者再一次忽略了社會本身變遷影響(還好提了一下技術積累的重要性)。經濟利益模式轉變驅使優秀人才從事科學研究的力量,遠遠高於遺傳有限的改進(再一次,我們天朝屁民對此有深刻地感受)。
作者還假定前沿科學難題的解決依賴於不世出的天才。雖然頂級大牛們雖然個個才華橫溢,碩果累累,但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沒有大牛哪些問題就不會被解決。更可能的是這些成果會稍晚些問世。假設基因並未改變,最聰明的人少了一些,並不意味著科學不會發生革命,只要賞金夠高,三個臭皮匠也能頂一個諸葛亮。只是進步的速率會稍稍下降。不過作者的分析思路也很有意思:如果社會結構、經濟模式不變,並保持較弱的智力激勵機制,人口保持非負增長,長期以往,單憑遺傳的改進也有可能推動科學的持續進步。
不過,與本書突破「政治正確」的束縛相比,這些缺陷都可以容忍。
七、一些補充
1,事實上,基因-文化的共演化已有很多研究。人類基因組可能有數百上千個位點在近期受到了正向選擇,其中相當一部分明顯與人類活動(文化)有關。其中乳糖酶是研究最為透徹的。下表列出了其中的幾類,注意其中包括神經系統、腦發育、語言技能等相關基因。
也注意下有多少與吃有關係,吃貨改變世界啊……還有文化產生的性選擇可以比基因產生的性選擇更快地改變其偏好的基因頻率,花痴改變世界啊……
2,文化可以構建防禦性生態位,抵禦環境變化,因此在加速一些基因演化的同時,可以使一些基因的演化減慢。
3,基因在「基因-文化」模式中的演化可能比在「基因-基因」共進化模式中更為迅速,因為行為的習得往往比基因的改變更為迅速。
4,另一方面,由於文化本身也可能發生迅速轉變,因此原來的優秀等位變異可能又失去優勢。這樣在文化往往只產生基因的不完全掃蕩;完全掃蕩可能發生,但可能不常見。
5,人類壽命的延長使一些基因的毒性暴露,同時也削弱了這些基因的毒性。
有興趣的可以看下這篇綜述:
Laland KN et al. How culture shaped the human genome: bringing gene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together.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10 Vol: 11(2):137-148. DOI: 10.1038/nrg2734
--------------------------------------------
-----------------------------------------------
因為沒找到中文版,看樣子政治不正確影響到翻譯出版,我就去看英文版吧,結果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在英文網站上,此書的評分是兩級分化啊!頭幾個熱門評論,要麼是一分,要麼是五分。
比如這個就是一分的:
Jun 23, 2012Lisa rated it did not like it
Shelves: non-fiction
In retrospect, John Derbyshire doing the blurb on the back might have tipped me off, but I"d spotted the book in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ookshop an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y"ve steered me wrong...
Not good science, plain and simple. Saying something is "completely obvious" or brushing a countering argument aside as "incorrect" may sound authoritative, but means nothing if not backed up by evidence. And often, the evidence is lacking. For example, the authors would have us believe that s In retrospect, John Derbyshire doing the blurb on the back might have tipped me off, but I"d spotted the book in the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ookshop and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ey"ve steered me wrong...
Not good science, plain and simple. Saying something is "completely obvious" or brushing a countering argument aside as "incorrect" may sound authoritative, but means nothing if not backed up by evidence. And often, the evidence is lacking. For example, the authors would have us believe that science shows that modern humans crossbred with Neanderthals. Unfortunately, they present no evidence. Does it make sense that humans probably got it on with Neanderthals? Certainly. Do the authors present evidence for successful cross-species reproduction? No.
But that"s not the only problem. The authors are eager to attribute things to genetics that have no obvious connection to reproductive fitness (again with little or no evidence) and do more than just flirt with discredited notions of racial intelligence. I had started to feel uncomfortable with the direction the authors were going- Europeans are the most evolved, Australian aboriginals and African bushmen the least- well before I noticed the title of the last chapter- which purports to be about why Ashkenazi Jews are more intelligent than other groups. Based on IQ tests, which the authors accept as reasonable measures of intelligence unaffected by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a number of prominent Jewish scientists. That"s the point at which I quit. If I wanted to read racist pseudoscience, I would look up something from 1930s Germany.
In short, this book is a waste of time. With so many other books on my to-read list, I could have used that time on something worthwhile.
然後這個是五分的:
Aug 07, 2013Marc Brackett rated it it was amazing
This was one of most interesting books that I have read in a very long time. Not only is this book most politically incorrect it also has a number of disturbing implications.
One of the current most treasured beliefs in society is that we are all equal. We all know this really isn"t true as some of us will become nuclear chemists, Olympic athletes, and most of us will just be average people trying to get through life.
Another of the core tenants of our understanding is that genetics and environm This was one of most interesting books that I have read in a very long time. Not only is this book most politically incorrect it also has a number of disturbing implications.
One of the current most treasured beliefs in society is that we are all equal. We all know this really isn"t true as some of us will become nuclear chemists, Olympic athletes, and most of us will just be average people trying to get through life.
Another of the core tenants of our understanding is that genetics and environment are equal determinants when it comes to outcomes. It sounds really nice as it provides most of us the hope we can work really hard and overcome the genetic roll of the dice we started with.
It however appears that our genetics play a bigger rol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and that this change happens far faster. Examples of the speed with which these genetic changes can happen are shown with blue eyes (only 6,000 years old) and lactose tolerance (maybe 8,000 years old). These genes are not found in older DNA samples and gave specific advantages to the people who possessed them in certain environments.
There"s also evidence that just as farmers select stock best suited for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market, that societies select individuals in the same manner. Medieval kings had little tolerance for peasant uprisings or disruptive individuals, these societies require individuals that possess a certain personality. In contrast hunter/gather societies have different elements that can make an individual more successful.
Some good examples would be self-control and the ability to delay self-gratification, for example rather than eating the seed wheat in the spring when the food is running short the wheat is planted instead to produce another crop. Not only is a delay in self-gratification needed, but also qualities like the ability to make long range plans and possessiveness (not sharing your wheat with neighbors). The hunter/gather individual needs a far greater fight or flight mechanism, when the elephant is killed you share and eat (otherwise it goes to waste), and there"s a far greater need to make numerous short term decisions.
Either set of genetics has specialized and is best suited for certain environments. Having a hair trigger that results in violent outbursts at the five star restaurant staff in Paris is different when the same energy is directed at the neighboring tribe who has invaded your tribes hunting grounds in the Amazon.
In short some people have genetics that make them more suitable for what we consider civilization. The author didn"t go here but Afghanistan would be an ideal place to study this (provided the researcher survived). Few places have been the recipient of such brutal and sustained warfare. There have been numerous incidents whereby the area has been depopulated by nearly 90% as the resistance encountered has required such extreme measures as part of pacifying the region. It would seem gentle subservient pacifists would fail to make much of a genetic contribution, perhaps over time contributing to the areas inability to establish a functional or modern governing structure.
The book also touched on the biggest taboo of all and made a very convincing case (intelligence and genetics- in particular the intelligence of Jews). Prior to the past 700 some years the intelligence of Jews was given no special notice, aside from some religious work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Jewish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ver the past 700 some years have also been restricted to a particular tribe/group of Jews, the Ashkenazi Jews, who are associated with Europe.
The Ashkenazi Jews as they migrated out of the Middle East into Europe face extreme social and economic discrimination. In nearly all cases they were banned from owning property, intermarriage with natives, and limited to practicing a few trades (finance and trade). These restrictions require some special abilities if one is going to survive, throw in the frequent pogrom and it really does become a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program.
On average Ashkenazi Jews will score 10 points higher on IQ tests than the population they are residing with, even other Jews.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other Jewish populations while facing discrimination were not subjected to nearly the same restrictions and were not forced into such a narrow range of occupations, the lower trades were open to them, you could be a street sweeper and survive.
Today one only has to look at the numbers to see the enormous contribution the Ashkenazi Jews have made to the world. Twenty-five percent of the Noble Prize winners are Ashkenazi Jews and are only 1/600th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still think it"s a Jewish conspiracy? Half of the world chess champions are Ashkenazi Jews. More than 20% of all Ivy League college students and business CEO"s are Ashkenazi Jews while representing less than 3% of the US population.
There are specific genes that are unique to this population that were not present in the past. The Ashkenazi Jews also are afflicted with a number of genetic disorders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extra neurons, the gift comes with a curse.
None of this is say that an Ashkenazi Jew couldn"t also be a long distance runner that could outperform the Kenyans in the marathon as every population will have outliers, but it"s a long shot.
I think the missed underlying message in this book might be that one size will not fit all. Perhaps Germans are well suited for democracy while Afghans are not, there might be more than just culture and religion at work here. Dogs are a good comparison as they have been domesticated nearly as long as the changes in humans this book talks about. All dogs have a common ancestor- wolves. Yet there is nearly as much difference between wolves and dogs today as there is between breeds of dogs. Border collies tap into the predator instinct to control livestock (while not killing them), chihuahuas are very different (not quite sure what they do beside bark a lot), dobermans are excellent guard animals, while labs are beloved companions. Each breed has a particular use it is best suited for and very clear advantages in certain environments. No are better than the other just special and different in all the right ways.
--------------------
----------------------
--------------------------
我還注意到了評分的男女差異,幾乎所有打高分的都是男性。
---------------------
--------------------------
------------------------------
讀完全書,發現他們成書過早,現有的研究證明,尼安德特人確實與走出非洲的人類有過交配,他們的基因存在於非洲以外的人類體內。現代人體內約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東亞人略多於歐洲人。
另外一個很有力的旁證:
BMC Biology:基因功能分化或致人類腦容量急劇擴增
轉自生物谷:
BMC Biology:基因功能分化或致人類腦容量急劇擴增
BMC Biology DOI:10.1186/1741-7007-11-62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the brain-size regulatinggene MCPH1 during primate evolution and theorigin of humans
Lei Shi, Ming Li, Qiang Lin, Xuebin Qi and Bing Su
Background
One of the key genes that regulate human brain size, MCPH1 has evolved under strong Darwinian positive selection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primates. During this evolution, the divergence of MCPH1 protein sequences among primates may have caused functional changes that contribute to brain enlargement.
Results
To test this hypothesis, we used co-immunoprecipitation and reporter gene assays to examine the activating and repressing effects of MCPH1 on a set of its down-stream genes and then compared the functional outcomes of a series of mutant MCPH1 proteins that carry mutations at the human- and great-ape-specific sit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f human MCPH1 and rhesus macaque MCPH1 are different in 3 of 8 down-stream genes tested (p73, cyclinE1 and p14ARF), suggesting a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MCPH1 between human and non-human primates. Further analyses of the mutant MCPH1 proteins indicated that most of the human-specific mutations could change the regulatory effects on the downstream genes. A similar result was also observed for one of the four great-ape-specific mutations.
Conclusions
Collectively, we propose that during primate evolution in general and human evolution in particular, the divergence of MCPH1 protein sequences under Darwinian positive selection led to functional modifications, providing a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how MCPH1 contributed to brain enlargement during primate evolution and human origin.
5月28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近期發現,導致人類大腦發育異常的MCPH1基因,在人類大腦進化和智力起源中起到關鍵作用,可能是人類大腦區別於其他非人靈長類大腦的重要遺傳因素之一。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BMC生物學》雜誌。
據該所研究員宿兵介紹,人類區別於非人靈長類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大容量的大腦和高度發達的認知能力。但人們缺乏對靈長類在進化過程中腦容量擴增遺傳學機制的認識和理解。
「研究該問題的一個有效手段是尋找那些突變後會導致人類大腦發育異常的基因。MCPH1基因是最早被發現導致人類神經系統發育異常而引起遺傳性小頭症的基因。」助理研究員石磊說。
通過對MCPH1基因的蛋白序列比較分析,科研人員鑒定了一組人類和大猿特異的氨基酸突變,並對這些突變位點的功能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他們發現,該基因中大部分的人類特異突變位點都會改變其對下游基因的調控效應。這表明MCPH1基因在人類與非人靈長類之間已經發生了明顯的功能分化,並且這種功能分化可能是導致人類起源時大腦容量急劇擴增的關鍵動因之一。(生物谷http://Bioon.com)
發表於:
Functional divergence of the brain-size regulating gene MCPH1 during primate evolution and the origin of humans
-----------------------以上的文中故意選擇性不談此基因只存在於非洲以外人群,對於MCPH1基因的研究在美國很早就開始了,從中國跑去美國做研究的藍教授在此領域頗有建樹,他的研究發現此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因為全世界除了次撒哈拉地區,其他地區人類都普遍具有這個基因,這也成為歐美種族主義者從生物學的角度貶低黑人的主要科學根據。不過藍博士的這項科研成果受到了美國政界的巨大壓力,以至於原來的贊助方(好像是芝加哥大學)最終撤回了對項目的資助,藍田本人也被迫放棄了進一步的研究。
政治正確就是這樣,寧可放棄科學,也不能政治不正確。二戰後因為二戰中希特勒的人種凈化理論來自人類學分支,人類學遭受了非常大的打擊,一些學科直接被廢棄了,沒有人研究,沒有人出資。
但是事實就是事實。這個方向不研究,只要人類整體科技繼續推進,從其他方向依然導致人們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分子人類學把人類扒皮到基因層次,一切無可逃遁。
尺度太小,基因上沒有明顯變化。
但是自從遠古人類取得優勢地位以來,自然選擇的力量越來越微不足道了。人類要想再次取得長足的進化,必須從基因工程和人機工程上下功夫。請大家認清自己:你沒有想像中聰明
你的物理知識是牛頓愛因斯坦一代一代踩在前人肩膀上發現的
你的數學知識是阿基米德高斯延續整個文明史的努力攢下來的
你的一切現代文明的便利是代代前人在科研上的摸索加上發明家在科研到應用上的拓荒帶來的
沒有明顯進化,樓上朋友說有進化我個人認為是不正確的,那並不是進化,只是進步而已,就想猩猩他會使用石頭作為工具,你若是給他一把鎚子,它可能很快就會學會用鎚子作為工具,但你能說猩猩的智力進化了嗎,只是現有智力開發的深度大了一點兒,只能算作進步而已。
人類社會體系從有記載以來也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把一萬年前的嬰兒帶到現在,他長大後和我們沒有什麼區別,因為現在人類相比一萬年前的祖先們僅僅是多懂了很多很多的技能而已,但就智力來講,我們和穴居人沒有區別,一個現代人看起來比一個穴居人更聰明的原因僅僅是我們的智力開發深度更大而已。本人可以非常負責的說,生物學上講:不僅有智力變化,而且代與代之間變化都明顯到可以觀測到。
首先,大前提,人類從來沒有擺脫進化的進程(甚至進化速度並不慢),種群遺傳學上講,自然選擇、性選擇等等驅動力仍然在作用於人類。相比較而言,具有優良基因的人(更健康、性感、高大、聰慧…)仍然會有更多的後代(具有不良基因的人具有更少的後代),這個選擇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也直接回答了樓主的問題:沒錯,人類這個物種仍在進化,沒錯,人類變得更聰明、更性感、更高大…沒錯,從n代以前穿越來的嬰兒,在現代社會即使接受良好教養,也無法表現得如現代人一樣好,因為他傻,因為他本身基因就不行。
耶魯大學的生活史進化學者Stephen Stearns曾經在Nature子刊用大量的調查數據(一個世代的差距!!!)說明了,人類仍在快速的進化,個子高的人後代多,智商高的人後代多…
那麼好了,原理已經說完了,就是適用於所有生物的進化基本原理,現在進入實證。
20萬年前,人類(晚期智人,也就是「現生人類」這個物種)的第一個種群出現在非洲,他們逐漸走出非洲,征服世界,殺戮和滅亡了人科其他的所有物種(直立人等早期人),使得現生人類(晚期智人)成為唯一存活的人科物種。當現代人一路殺到美洲和澳洲時,已經是1.5~2萬年前了。然後,由於地理原因(冰河期結束,白令海峽重新隔離兩個大陸,亞洲海島鏈運動…),澳洲土著和美洲土著被隔離存在了那裡,直到「世界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等歐洲殖民者重新發現了他們。這是大概500年前的事情。也就是,我們有機會比較經歷了更複雜環境的人和澳洲土著(美洲土著)的智力水平,他們隔離發展了至多2萬年,也就是1000個世代。全球人的平均智商是100;澳洲土著的平均智商只有40多;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由於近幾百年來的通婚,已經不可實測,然而,即使這樣,帶有印第安血統的人,平均智商也僅有80多。
繼續這個實例(這個例子簡直直接回答了樓主的問題!!!)。澳大利亞政府在近百年曾經實行了一項非常「不人道」的政策,那就是「從文化上消滅未開化的土著」,也就是土著的嬰兒一出生,就強行被政府搶走,交給現代社會願意領養的家庭養大,這樣,根本上講,所有的嬰兒都融入了現代社會,未開化的土著也就被消滅了。這個計劃在大概三十年前停止了,原因有兩個:1,這麼干不人道,法西斯主義,人家土著有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2,這個計劃實在進行不下去了,土著的嬰兒長大後在現代社會就是重度弱智,根本無法融入現代社會(阿甘同志智商75~80,輕度弱智),根本無法獨立生活,又不能把他們扔回給土著們,只好由社會供養著他們「活著」層面的活著。
另一個例子,盡人皆知,命途多舛的猶太人,飽經戰亂,人口少、軍事弱的猶太民族經受了歐洲白人基督教、埃及人、穆斯林的數次血洗,在社會中也是備受歧視,結果就是:他們經歷了最嚴酷的1000多年選擇(僅僅50代!!!):進入和平社會後,現代猶太人的平均智商超過120(全球不到10%的人超過120!!!),猶太人以不到世界人口五百分之一拿到了諾貝爾獎百分之二十,猶太財團在二次工業後控制了整個世界的經濟命脈,在經濟之外,猶太人在背後逐漸試圖把持政治、科技、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力量,猶太人口在以火箭的速度增長,美國的猶太裔已經飛速增長至3%……這說明了什麼?用人類的例子說明了進化的力量,這個和抗生素殺不光的細菌一樣震撼。
好了,寫了很多了,總的來說,進化的力量是大到恐怖的,人類智力(高大、性感…)在明顯的進化,觀測尺度可以小到1代,1萬年的差距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大。近一萬年不敢說,近兩千年沒啥變化,現在還是那麼多人信陰陽五行
首先,用「進化」二字,就有點用進廢退的意思了,應該用「演化」更準確。
這是一個通過「演化」,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之下,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
基因突變是一直存在的,但並不一定是往你期望的方向,
只有在強大的自然選擇壓力之下,才會演化出更加能適應環境的能力。
所以,近10000年我不知道,至少是近幾千年來,人類改造環境,或者通過創造條件來適應環境的能力越來越強,在大部分地區,根本就沒有自然選擇的壓力,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演化,或者進化了。
要說的直白點就是:如果某人因為基因層面的原因而特別聰明,他也很難有機會去大量的傳播他的優秀基因。同時,如果某人因為基因層面的原因而特別愚蠢,他在人文關懷之下也能結婚生子活得好好的。
進化論的規則,在現代人類社會,早已失效。人類再要進化,只能靠自身改造了。智利明顯高於古人不過是一個現代人在優越感的催使下產生的假象罷了,和你穿了一件漂亮衣服就感覺自己比昨天顏值高了差不多。
單從問題後的表述可以明顯看出來題主是想說拋開了環境因素來看,僅從先天因素也即基因層面來看智利。
為什麼要拋卻環境因素呢,因為環境因素能對問題本身帶來極大的干擾。想想吧,現代人面對古代人可都有一股深深的自豪感,科技、教育、醫療、政治等等和原始社會根本就沒有比較的必要(因為他們都沒有),但這可全歸結於文明的發展。站的高,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如果讓愛因斯坦一樣的人出生在中國明朝,或許就是平常人而已,如果出生在原始社會,我也就不說啥了。所以說,人類的發展進程和環境對人的成就,也可以說是智力表現,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注意是智力表現。
但僅從基因的角度,別說一萬年,就是十萬年或許人類的智力都keep on the balance。可以比喻成一根傾斜角為1的直線,也就是說根本就沒怎麼進步,因為你肯定知道擲一枚硬幣在次數很少的情況下它的概率不是0.5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只有次數趨向於無窮,我們才能看到那種符合我們預期的和諧。同樣的,在人類基因的進化史(區別於人類文明史)中,1萬年是個再小不過的區間,而上一個一萬年和前一萬個一萬年並沒有什麼不同(即使生存環境發生了變化,但對基因的改變影響並不大)。甚至有的學者認為現代人較某個時期的人類而言腦容量更小,智利甚至還退化了。
說說我的一些觀點吧。本人並不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只說說一些個人猜測,很有可能是錯的,大家看看就好。我覺得從平均水準的角度而言,人類智商還是有一定提升的,但是智力卻比較難說了。
智力主要是關乎於生理因素,腦神經的多少,連接速度,思考極限之類的,而智商則更側重於智力開發程度。我覺得這個問題想問的大概是人類智商有沒有提升吧。在我看來,可能高智商人群的比例是降低了的,可是單從數量上來說現代的高智商人群總和可能就是一萬年前的地球總人口數。現代人有很多陋習,也有很多看起來變笨了地方,比方說現代很多人記憶力越來越差。我覺得這個主要是現代社會的需求跟古代社會的不同了。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而且對於工具的運用越來越多,我們懂的更多的是怎麼去用工具,而不需要去把自己當工具使。以前的數學家手算圓周率窮極一生都算不了多少位,現代隨便一台個人電腦都能分分鐘算個上萬位。所以我們現代社會更需求的是創造性工作,這本身就是人類智商進步的體現。
第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讓很多曾經不可能生存下去的人活下去了,有些是先天性有疾病的,有些則是所謂的優勝劣汰下不應存活的普通人。但是我想說,這部分人的生存並不一定會拉低現代人平均智商水準,相反可能會有些意想不到的好處,就像霍金,他要早出生一百年絕對活不過25歲。不能因為現代社會工具發展的特別牛逼了,人類變懶了,人類就變笨了。這還真不一定。
就生理因素,即我們的身體而言,其實我覺得智力真不一定有比較明顯的進步。我覺得我們身體的很多器官都沒有太大的進步,就像我們的牙齒,胃之類的,現代人平均壽命都有70多,但是這些器官正常工作年限其實沒這麼長,全靠比較好的醫療制度保障才讓這些器官用的比較久,或者找替代的東西代替其功效。但是人類的文明是在幾何級增長,人類的平均智商估計也是在增長的。不過很多東西其實現在都沒什麼特別好的解釋,都是相對真理。我一直就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寒武紀大爆發,為什麼人類進化貌似是突然聰明了N個檔次進入了智人階段,而同源同祖的猩猩猴子們智力還未開化,說不定真有史前文明,只是一切隨著時間煙消雲散了。所以我們一直都走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或許絕對真理是存在的,只是我們現在能得出的都是些相對真理,所以沒有理由為了某個觀點而禁錮了自己的思維,不斷追尋罷了。說不定日後有更好的研究能表明這一切呢。
以上回答沒有數據支撐,不算嚴謹科學探討。
越來越笨了,因為優勝劣汰在人身上消失了,基本上所有人都能留下後代
別說一萬年,就我們這一代里,條件好的孩子和條件差的孩子,經過十幾年的不同培養,不說其他的方面,僅僅在智力發育和保護上,差距都是巨大的。
推薦閱讀:
※狼在什麼情況下會吃草?
※除了大熊貓外,現在世界上有哪些能夠被稱為「活化石」的動物?
※深海里的小魚游泳的時候看得到周圍的危險物嗎?
※為什麼國內沒有普及 HIV 阻斷藥物?
※人吃瘦肉精會是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