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話腔調為什麼不統一,怎樣去統一?
客家族群是一個特殊的族群,主要聚集在贛粵閩交界處,深圳,台灣以及海外等地,說的語言雖然都是客家話,但各有區別,腔調不一,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跟遷徙時間和發展歧化有關嗎?現在又怎樣去統一?註:統一是有個標準音,是為了傳承客家文化,方便交流,不讓客語文化流失,若文化不統一,又怎能說是一個族群,我只是一個在熱愛國家的前提下,熱愛自家文化,傳承自家文化的客家後裔。
弄一個統一標準的客家話,不是為了(如某人說的讓自己的母語成為國語級別),卻是為了要傳承交流客家話!為什麼?因為客家人之間交流卻用別的強勢的統一的語言,原因卻是客家話口音多,有種不習慣,即使多麼接近的口音。普通話可以交流全國人民,母語自家內部交流,這是無可厚非的權利,但卻因為口音有差而恥於自己人交流。如果那個客家人能堅持用自己口音的客家話在客家人之間交流,我們何須擔心?何須要弄一個強勢的標準音?客家標準音始終是客家話,但是換了普通話就不是客家話了。。
2017年更新:現在我推翻了原來的觀點,認為不要統一最好,因為各地的客家話都保留了一部分傳統的成分,也丟失了一些傳統的成分。
——————————
原答案:
很多人都不贊成統一,覺得自己的小口音就會消亡。我認為標準音必須有!一個班級若沒有班長必定消亡掉,要班長帶領著大家往前跑啊。
「班長」大標準音可以制定為人口最多的梅州、惠州等的綜合擬音,即每個音盡量選取人口多點的、偏傳統的(非後期環境影響變的)。這樣非客家人想學習就可學習「班長音」,不用糾結死。有了班長帶頭後,再分十幾個「組長」,參照班長音擬出幾個代表性口音,如梅縣音、惠州音、台灣四縣音、漳州音、水源音……然後各個縣城的小組長有空的就把「組長音」修改一下變成「小組長音」。這就像台灣啦。
不請自來~由於長期關注客語的發展,在這裡我說一點自己的想法。
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很大可能是受粵語啟發的吧?因為粵語在香港和廣州(主要是香港,tvb電影音樂)的推波助瀾下(具體原因按下不表,知乎里有非常多的討論),出現了比較強勢和統一的"標準音",幾乎成了全廣東的"通行語言"。作者因此很自然地聯想到為什麼客語沒有這樣的一種"標準音"呢,可以讓不同地方的客家人用以交流呢?
實際上,各大方言都和客語一樣,都存在著大量不同的口音,方言區內部經常會出現相隔較遠的兩個地方難以交流的情況。其實,客語在這方面表現其實還比較好,占客家話主流的粵台片,因為都是明中後期以來從現在梅州和上杭遷出去的,所以內部差異非常小,以至於甚至遠至四川海南陝南的客家人都仍然可以和粵台片的交流。
挖坑待填……「你要問這個?梅菜扣肉?你確定?」
給你們講個小故事吧,是我小時候我媽告訴我的,我權且一說,真實性如何不知,僅僅只是個故事,你們聽聽就好。
我的父親有一項奇特的技能,至少在我看來就是這樣。他能夠聽我們鎮上的任意一個人說話,從而推斷出他來自那一條村。
我們鎮大大小小有上百條村。
他說這並不是什麼技能,每一個和他同輩的或是長輩都會。
於是我的父母開啟了故事模式。
我們當地有句話,叫「嫁豬嫁狗,不嫁朱庄合口」,合口是我們村,朱庄是我們隔壁村。窮山惡水的地方,都要嫁豬嫁狗了,居然還不肯嫁到我們村子裡!這是有多麼的窮山惡水的窮山惡水!
當然這是當年,公路還沒有通的時候。
我的祖籍惠州,多山,多山,多山。除了山別的什麼都沒有。蘇東坡當年被貶惠州歌頌荔枝,我個人覺得這是因為這個中二患者當年除了在這山窩窩裡找個水果怡情一二之外真的找不到其他的了。
我的家鄉多山,不僅多,而且矮小,密集。
一座山就是一條村子。
按照我媽講的故事,在她小的時候啊,出一次山都要特別興奮。小孩子,跟別人聊天,說起自己的家鄉總是自豪的。
對方說:「合口的吧?」(我父母同村)
我媽:「你怎麼知道?」
對方:「……就是知道啊。」
多年以後成為人民教師的我爸為她解答了這個疑惑:
在以前交通不便的時候,村與村的交流是非常少的,也因此沒個村子都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一套語言習慣。也就是說,你的村子和他的村子都是講客家話,但是音調卻是不一樣的——即便只是隔壁村,朱庄的口音和講話習慣也跟我們村有著細微的差別,即便大家都是在講同樣的話。有經驗的成年人,聽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了。
大山隔絕了一切。
當然我一開始是拒絕的,不能我爸講什麼我就去做……咳咳,事實上,我雖然一開始有懷疑過,但是後來我慢慢接觸到不同的人,聽他們的習慣,真的是這樣。有的村子喜歡說話拖長尾音,有的村子說話音調總是拉長,有的村子把「試卷」說成「試君」,認真去聽,就能夠清楚辨別。
一個人小時候生活在村子裡,不經常和村外的人接觸,身邊的人說什麼話,自己也跟著說什麼話——第一批在村裡生活的人怎麼說的,現在也還是這樣說。而這些從小說到大的習慣等意識到的時候,已經很難改了。我就是如此。雖然知道這樣的說法會暴露自己的村子,但是方言,尤其是音調真的無意識的事。
就是這麼回事。
推而廣之,全國的客家話,大概亦如此。
古時候,客家這個民族,並沒有自己的居住地。客家人分散各地,所以才被叫做「客家」,只是在別人的地盤暫住而已。所以,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大多是大山,身為客人,一開始自然只能分到條件惡劣的地方。也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衍生了客家文化,養出了優秀的客家後人。我宿舍里也有客家人,饒平地區的,我們倆就沒法用客家話交流。但是啊,我們都一樣,都是一樣的客家人。
口音不同,有什麼關係呢。
說點沒那麼枯燥的。很多人談到客家,就必然要談到客家菜。客家菜的特點不過是肥油膩,比如眾所周知的梅菜扣肉。
客家人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菜?理由同上。客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山裡,糧食自然也是自耕自足。當然這種模式也是有問題的。山人靠天吃飯,天氣不好,就要餓肚子。那怎麼辦?
把食物儲存起來。
去腌,去泡,去曬,有多少鹽放多少鹽,有多少油也都放進去(自產花生油)。
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沒有蛀……不是,延長保存期!
客家的梅菜、鹹菜、泡菜就是這樣來的。
而現在?現在,早通公路了,孩子上課說的都是普通話,方言什麼的,都讓它隨風去了吧。
社會主義好呀!
以上內容,根據父母口述整理,部分內容有刪減
——論梅菜扣肉是怎麼來的
「現在,一切你都明白了吧。」我的父母用一種誠懇的眼神望著我。
完。
統一涉及到標準的問題,雖然客家話的內部差距在南方方言中屬於比較小的,但是仍然不妨礙客家話內部次方言各自的獨特性,打個比方,曉母、部分溪母合口字粵台片讀f,粵北片讀h和kh,取哪個為正?再說粵台內部,梅縣知三照組讀ts類,豐順、大浦讀?,海陸、興寧讀?,當以何者為正?梅縣去聲不分陰陽,粵東客話則多分陰陽,當取那類?上面三個例子,從前順大流,從後順古韻,標準應該從俗還是從雅?這還是廣東客話內部的問題,與粵台差異頗大贛南、汀州兩片又該如何?對他們而言標準語從梅縣(或者粵台粵北粵中綜合音,無所謂)或者從普通話從閩南話從粵語從印第安語又有什麼區別?
讓人了解自己的母語、方言才是正途,少想那些有的沒的。
謝邀。
1、客家話存在各個腔調就像你說的,是由於空間和時間上的相互隔離太久了。所以存在不同的地方,雖然同樣是客家話,但存在區別。
2、如果要進行腔調口音的統一的話,有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太高。以現行的普通話為例,普通話以北方官話為原型,結合北京等口音,發展出來的普通話,解放後借著義務教育,以強有力的政府通過強制推廣,網羅各路教授專家編製拼音方案,字典等,但幾十年後,各個地區都還存在口音腔調的問題,何況客家話了。你能想像有那個客家人或者客家文化愛好者富可敵國地編輯客家字典、注音方案?很多研究客家方言的教授自己本身就不是客家人,不懂客家話,甚至按照普通話的語法邏輯去研究客家話的也是大有人在。(現在已經有一些民間組織形成了類似的小冊子,但和可以大規模推廣,並得到認可還是差很遠。)編輯完成後在客家群體中強力推廣?即便有,出於對分離主義的擔心,這個方案阻力還是十分大的。
3、如果在客家話中推廣統一口音,那麼以哪邊的為準?估計各個片區還是得互掐。推廣了也不過是客家話中的普通話,弱化客家話的多樣性。在當前形勢下,方言弱化,甚至消失是不可逆的,只能說,自求多福。自己平時和親友交流多用,教小孩的時候多說,讓他們記住我們獨有的文化和語言,也就是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然之理」
這個問題足以證明,很多人反對普通話僅僅是因為自己的母語沒有成為普通話。
幹嘛統一?搞區域性推普么?
即便是客家聚居的縣裡面,各個鎮的口音都有很大差別。我剛上高中的時候,不少其他鎮來的同學的客家話都很難聽懂。不過仔細聽,一段時間後習慣就可以了。
感覺這幾年方言消失的速度在加快。年輕人往大城市遷移,下一代漸漸不說客家話。在城鎮化的推動下,故鄉小孩也都大多學普通話。
悲哀的是,陌生人社會代替熟人社會的過程中,文化的多樣性不斷在減弱,語言僅僅是一個方面。每個客家鄉鎮其實都有各種習俗,現在大多也消逝了。
人口分布已經相當集中的吳語都不可能統一(標準音怎麼定?無論選哪個大部分人都不服吧。。),何況居住更分散的客家話呢。。
這個是沒有辦法統一的,我爸媽都是客家人,說的話大體差不多。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所以說話是比較平的聲調。而我外婆和舅舅他們說話聲調都比較……(形容不出來)總之就是沒那麼平,平時說話給人感覺聲音很細又有點尖。小學時候有一個同學和我媽同一個縣的,平時嗓音那叫一個粗獷,一說起客家話,感覺整個人都變了。然後有極少的時候,我真的感覺沒辦法忍受我媽說話,我很不喜歡那種講話聲調。
每個地區說話音調就不一樣,不是說統一就能統一的。例如你能讓東北人改掉口音,讓湖北人分清n和l,讓福建人分清h和f嗎?(我一直都不願意承認,可是慢慢說的時候沒問題,嘴一快發現,原來真的分不清。)你以為我會告訴你們,我們校長在校長網上直播時,把省狀元黃昊念成房昊,而且沒有一次念對的。
口音這種東西也不是靠有意識的控制就能改變的,它是無法人為控制的。
我也想問為什麼要統一?家裡老一輩人總說客家人不管走到哪,只要有客家人的地方就能交流。可見大方向是一樣的呀,但也確實隔個鎮隔個村就會有些許差別,就像那個梅菜扣肉的答主說的。接觸過多個地區的客家話,大部分都交流,越要傳承就越要保持語言的獨特性吧。。
客家人都普遍推崇梅州梅縣最為標準。語言主要是為了溝通,我們不同省的客家人都可以聊天。我在廣州遇見過江西,廣西的客家人,都可以聊天,統一標準做什麼?普通話還很多不標準的。
哈哈,基本都沒事。
然後我們一個縣一個鎮都有好幾種不一樣的調。
客居他鄉時間久了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當地本土文化的影響啊,就像從同一個源頭髮源出來的河流流向四面八方,可能經過很長的一段距離再匯合時卻是涇渭分明。
統一?你想當中國第五十七個民族?
這就有點像個性與共性的問題了,其實都是一體的為什麼要去區別或者統一呢?都是一家人啊
自然統一
文化多樣性不好嗎= =
統一還叫作方言嗎?普通話最統一了。還要其他同意的語言幹嘛?
無法統一,所以必須推廣普通話。
讓客家人都變成偽雙語達人吧!廣東沒有腔調統一的方言,也沒必要統一。
不必統一。
有個詞不是叫「南腔北調」嘛。另外客家話有「十里一鄉音」的說法
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應該是想學客家話但不知道要學什麼腔調吧?
當然和遷徙的時間和地點有關啦,還有各種歷史遺留問題。舉個例子,越靠近粵方言區的客家人說的客家話包含的粵語辭彙和句式就越像,如:我們這邊的客家話說「漂亮」會用「靚」,這就是向粵語借詞。那如果是靠近北方方言區的客家人會怎麼說我還沒有接觸過,不予評論。
呃......為什麼要統一?這叫方言,不叫國語,不叫普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的人當然有不同的語音,無論你講什麼話,都會或多或少帶有自己本族語或母語帶來的習慣或口音問題,很正常啊,自卑什麼?!害羞什麼?!這純粹是個人問題,難道因為個人問題就要去統一一門語言的發音......在北上廣深這些融合性極強的城市,雖然很多人都會講普通話,但他們仍帶有口音問題,有些人真的是受第一語言影響很深改不了了,所以社會要去包容這些問題,普語都有這些問題,更別說作為一門方言的客家話了。
個人而言,保留地方口音的客家話更獨具特色和魅力,很多方言都有口音問題,潮汕方言也有的,有很多同學都會根據口音而認出自己的老鄉,當然,也會有人分你說的方言正不正宗,我也不得不說正宗一點的方言會更具有歷史價值,但......帶有口音的方言也是有研究價值的。
我個人是覺得沒必要統一,而且很多人肯定也不願意,這不是學習一門新語言,這是改變當地特色的語言,他們是說了很多輩的口音改成別的口音,何況,這個標準誰來定?
我是講梅縣客家話的,你如果讓我們改成廣西客家話的口音或者北方的客家口音或者福建的客家口音,我肯定不幹......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