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歷史上的各種「王朝」是什麼?
就是比如說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這和我們中國的朝代應該是有所區別吧。而且似乎也不是每個皇帝都換一個名稱,那麼為什麼他們還要單獨稱一個朝呢?
英國是歷史悠久的君主制國家,直到今天,君主在名義上仍然是這個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
- 國王的誕生
最早在不列顛建立國家的,應該是前2000年代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凱爾特文明。關於凱爾特人的知識,主要是從羅馬人的歷史記載中獲得。他們信奉自然宗教,各部族之間只有鬆散的聯繫,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治實體,自然也沒有王朝。儘管如此原始,他們的力量不容小覷,在公元前390年,凱爾特人洗劫了羅馬城(顯然,並不是居住在不列顛的那個部族)。
凱爾特人之後,羅馬人佔據了不列顛的中南部。凱撒曾經在不列顛修築據點,擊敗凱爾特人,但真正在這裡建立有效統治的,是克勞狄一世(奧古斯都的孫輩,李維的學生),他征服的疆域基本上就是今天的英格蘭。在這些被征服的地區,羅馬文化取代了凱爾特文化。直到5世紀帝國東西分治以後,羅馬人才放棄這裡。
為什麼羅馬人要放棄這塊風水寶地呢?許多因素導致羅馬帝國的衰落,其中一個是日耳曼人的遷徙。這次漫長而偉大的遷徙浪潮也波及到了不列顛,日耳曼血統的三個部族:盎格魯、撒克遜、朱特,先後遷入不列顛。遷徙的過程充滿了血腥與殺戮,從中誕生了亞瑟王的傳說。凱爾特人不敵日耳曼人,只能遷入自然條件更惡劣的山區和森林。日耳曼人在這裡建立國家,各自為政。七個較強的國家存續時間最久,故將此時代稱作「七國時代」。
在這七國之中,韋塞克斯(Wessex意即west Saxons)脫穎而出,成為諸邦領袖,但此時的英格蘭仍非統一的王朝,而是具有邦聯性質。什麼樣的因素促使這些互相征伐的小國站在一起?必然是更強大的敵人——維京人。9世紀維京人遷徙到不列顛,給這裡的日耳曼居民帶來了漫長的戰爭——如同他們的祖先對凱爾特人那樣。在這些戰鬥中,第一位英國國王誕生了。韋塞克斯的君主阿爾弗雷德,率領臣民抵抗入侵,被尊稱為阿爾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這位領袖重新編排了軍隊,將一些土地分配給軍人,修築了許多堡壘和基礎設施,這些堡壘日後發展為城市;在戰場之外,他頒布了許多法律,支持了拉丁文典籍的翻譯,主持編寫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
Alfred the Great
- 諾曼王朝
蘇格蘭的王朝歷史與英格蘭不同,此處只說英格蘭。10世紀是韋塞克斯君主的世紀,他們不斷強化對整個英格蘭的統治,使它更像是統一的國家而非邦聯。與此同時,維京人也加快了遷徙的速度。到11世紀時,丹麥人卡紐特完全佔領了英格蘭。1017年,他與前英王的遺孀結婚,從法理上成為了新的英王。2年之後卡紐特的父親丹麥國王斯溫去世,他又繼承了丹麥王位。這樣,他就同時成為兩個王國的國王。
流著日耳曼熱血的撒克遜人顯然是不能忍受被維京人統治,到1042年,擁有韋塞克斯血統的愛德華領導人民驅逐了丹麥國王。他在位時,開始修築威斯敏斯特教堂,這位國王因虔誠的信仰而知名,被後人稱作「懺悔者」愛德華。
愛德華的繼承人哈羅德二世(因為愛德華的祖父也叫哈羅德,故此人是二世),也許和他父親同樣勇敢,卻遇到了更強大的對手。1066年,這位英勇的國王在黑斯廷斯之戰殉國,征服者「諾曼底的威廉二世」加冕為「英王威廉一世」,開啟了英國歷史上的諾曼王朝。
威廉一世對英國歷史的影響是轉折性的。此前,英國在宗教、文化上更接近斯堪的納維亞。威廉給英國帶來了法語、法式的生活習慣,以及歐陸的騎士制度和封建制度。英格蘭最早系統地統計人口土地自他開始,即《末日審判書》(看名字你絕想不到這本書只是地主記賬……)。
此時諾曼王朝的領土包括兩個部分,英格蘭和諾曼底。作為繼任者,威廉二世大興干戈,強化了對兩個地區的控制。在二世意外死亡後,他弟弟亨利一世也忙於用戰爭鞏固統治。亨利一世死後,王室內部又發生了奪位戰爭。最後亨利一世的外孫、安茹伯爵亨利勝出,他建立了金雀花王朝,史稱亨利二世。
- 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在法國也被稱作安茹王朝。安茹是一個地名,是這一支貴族的封地。有一位綽號為「金雀花」的安茹伯爵娶了英王的女兒,生了一個很有出息的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後來的英王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值得大書特書,喬叟、《大憲章》、議會的雛形、玫瑰戰爭、百年戰爭都出現在這一時期。還開了幾所大學,比如牛津劍橋。
亨利二世,前面說他「很有出息」,此言不虛。他的領地不僅包括英格蘭,還包括從比利牛斯山到英吉利海峽的法國西部地區(和法國的領土相比,英格蘭還小了點哦)。看著曾經效忠自己的貴族一躍成為大戶,法王是丟丟的不開心。所以亨利二世在世時沒少和路易七世鬥法。此外,他還進軍愛爾蘭,並開始推行什一稅。
老子有出息,兒子就未必了。亨利二世的載入史冊的兩個兒子,哥哥叫做理查,弟弟叫做約翰。理查不放過任何敵人,甚至他的親爹,在成功擊敗了自己的父親並氣死他之後,理查繼位為理查一世,因為作戰勇如猛獅,被稱作「獅心王」。比起陰冷多雨的英國,理查更喜歡待在法國。事實上他僅僅兩次踏上英國,一次是登基,另一次後面再說。獅心王最顯耀的事迹當屬十字軍東征。在偉大的薩拉丁奪回耶路撒冷之後,憤怒的教皇如同打了雞血一樣,鼓動繼續東征。三位國王: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英王理查一世參與了這第三次的東征。由於德皇半路淹死,法王開小差,實際上東征的領導人是理查。第三次東征無功而返,理查被敵人抓起來,在繳納了巨額贖金之後,被釋放回英國——這是他第二次踏上英格蘭。
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那麼,在獅心王和薩拉丁搞基的歲月里,誰來管理國家呢?妥妥的是他老弟約翰。理查沒有婚生子嗣,所以約翰繼位為英王。在他爸爸亨利二世還活著時,他沒有獲得封地,故而也被稱作「無地王」。獅心王沒子嗣,約翰也沒有很強的能力,這樣貴族們漸生二心,尤其是在法國的那些領主,他們本來就是牆頭草。在與諸侯的戰爭中約翰吃盡了苦頭,又被法王腓力二世奪去許多領地。最後他被迫簽訂了一份限制王權的協議,即「大憲章」。約翰被視為庸碌無為的君主,同時也是羅賓漢傳說里的大反派。但這些失誤或許不該全歸罪於他一人。此外,由於約翰在繼位前已經是愛爾蘭名義上的君主,所以他的繼位標誌著愛爾蘭和英格蘭第一次由同一位君主的統治。
如果約翰算是一位有抱負但生不逢時的君主,那麼他兒子亨利三世則是徹底的無所作為。在亨利三世統治的半個多世紀里,除了偶爾打壓一下不安分的王室成員,就剩下修修教堂的工作了。不得不承認,君主的無為有時候對國家是好事,社會如常運轉,財富逐步積累,至少不折騰。
好景不長,亨利三世死後,血雨腥風再次降臨英國。亨利三世的兒子愛德華野心勃勃,在還沒即位時就預備參與第八次十字軍東征。由於法王不給力,計劃流產,他回到英國繼位為愛德華一世(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一位英王「懺悔者」愛德華,由於「懺悔者」不是諾曼人血統,所以歷史記載中把金雀花王朝這一位愛德華算為一世)。野心勃勃的傢伙先是征服了威爾士,並將此地授予他兒子,從此英國王儲就是威爾士親王。然後他揮師北上,如果不是一個藍臉大漢揭竿而起,他就能征服蘇格蘭——看過《勇敢的心》吧。長年打仗花光了家底,於是他不得不召開議會徵收軍費,這就是著名的模範議會(Model Parliament)。
他兒子愛德華二世被寵臣所左右,沒啥本事。到他孫子愛德華三世時,法王查理四世死後無嗣,愛德華三世參與爭奪王位,引發英法百年戰爭。1346年,愛德華三世在克雷西戰役以少勝多,成就了英格蘭長弓兵的曠世傳奇。三世死後,王權交給孫子理查二世。理查幼主,實權為其叔父蘭開斯特公爵掌握,後被廢,金雀花王朝終結。
- 玫瑰戰爭
蘭開斯特家族族徽——紅玫瑰
約克家族族徽——白玫瑰
在理查二世時代,由於蘭開斯特公爵治國有方,議會和貴族都更傾向於支持他,而非理查二世。隨著矛盾的激化,議會最終廢了理查,擁立蘭開斯特公爵的兒子亨利,是為蘭開斯特王朝的亨利四世。這一事件也是首次由議會來裁定王位歸屬。蘭開斯特王朝三位君主都叫亨利,即四世、五世、六世。五世的統治短暫而輝煌,他重新進軍法國,並將勃艮第公爵納為盟友。1415年的阿金庫爾戰役,續寫了長弓兵的神話。相比之下,亨利六世對政治不感興趣,但他卻為英格蘭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很大貢獻。1440年,他創建了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處死了聖女貞德,在法國激起民憤,英軍節節敗退。
前面我們提到,蘭開斯特公爵稱王並非依據長子繼承製。因此在貴族中一直存在敵對勢力。由於亨利六世精神失常,約克公爵理查便被任命為攝政王和護國公。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國家的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在南部和東部。這種分裂使國家走向內戰,1455年爆發了公開的武裝衝突,約克家族佔據優勢。1461年,約克家族的愛德華在倫敦宣布即位,成為英王愛德華四世,開啟了約克王朝。戰亂一直持續到1471年,蘭開斯特家族下場凄慘。
漫長的玫瑰戰爭對英國打擊甚重,原本是親戚的貴族反目成仇,互相攻伐。在戰爭結束之後,國家仍然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後任的愛德華五世和理查三世都沒有足夠的能力收拾殘局,約克王朝最終為亨利·都鐸發動的叛變所推翻。
- 走向輝煌
亨利·都鐸,作為蘭開斯特派的後期領袖,在一場叛亂中推翻了約克王朝,即位亨利七世,創立都鐸王朝。他致力於重塑國家,彌合貴族間的裂隙。迎娶了愛德華四世的女兒,從此兩個昔日水火不容的家族合併。其子亨利八世,推動宗教改革,支持文化活動,擴大國王權力,革新軍隊建制。亨利八世身後留下幼主愛德華六世和一對姐妹——「血腥瑪麗」和伊麗莎白一世,這對姐妹在宗教領域的爭執帶來了不小的災難。隨後,英國在伊麗莎白統治下進入一個「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一世女王,即「童貞女王」,由於她沒有子嗣,都鐸王朝到她終結。她指定當時的蘇格蘭國王詹姆士·斯圖亞特(蘇格蘭的詹姆士六世)為繼承人,這就是英王詹姆士一世和斯圖亞特王朝。
外來戶詹姆士完全不懂議會在英格蘭的力量,他相信「君權神授」,後來他的權力被架空了。到他的繼承人查理一世時,未經議會強行徵稅,甚至縱兵劫掠。民眾揭竿而起。最後,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斯圖亞特王朝中斷。
查理一世死後的幾年裡,權力為「護國公」克倫威爾獨攬,反倒加劇了專權,國家仍然混亂。1660年,流亡的查理二世被迎回,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查理二世死後,其兄詹姆士二世即位。在隨後的「光榮革命」中,詹姆士被驅逐,其女兒瑪麗和夫婿威廉被擁立為國王,共同統治,這就是瑪麗二世與威廉三世,君主立憲制也由此確立。兩位君主相繼去世後,王位落到詹姆士二世之女安妮頭上。
安妮死後無嗣,限於《王位繼承法》,英格蘭國王不能是天主教徒,經過反覆篩選,漢諾威選帝侯喬治成為英王。這位操著德語的外來戶開啟了漢諾威王朝。由於語言不通,他對參加議會很反感,就指定大臣代表自己,後演變成首相職務。
他的繼任者喬治二世,愛漢諾威勝於愛英格蘭,甚至親自參加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還身先士卒作戰。其後是喬治三世的漫長統治。英國贏得了七年戰爭,逐漸成為歐洲第一強。1776年美國獨立,1789年法國大革命,1815年在滑鐵盧擊敗拿破崙,瘋子喬治見證了歐洲近代史上最壯麗的六十年。此後,歷經喬治四世、威廉四世,英國進入全盛的「維多利亞時代」。
二十世紀前期的大英帝國
維多利亞的繼任者是愛德華七世。由於維多利亞的王夫阿爾伯特親王來自德國的薩克森-科堡-哥達公國,因此愛德華七世的王朝就是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到其子喬治五世時,由於一戰的緣故,王朝更名為溫莎王朝。1936年,喬治五世去世,長子愛德華繼位,是為愛德華八世。愛德華「不愛江山愛美人」,最終成為歷史上唯一自動退位的英王,王位傳於喬治六世。
喬治六世繼位時,面臨著帝國走向沒落的局面;同時,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都對英國構成威脅。作為最後一任印度皇帝、最後一任愛爾蘭國王,他以夙興夜寐的工作來履行國王的義務。此後,王位傳給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相關內容:什麼是英國,英格蘭和大不列顛《什麼是英國,英格蘭和大不列顛》視頻
讓我們重新梳理一下:
凱爾特部落→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日耳曼諸國→韋塞克斯君主的領導→維京人短暫統治→
諾曼王朝→(傳位給外孫子)金雀花王朝→(國家分裂,玫瑰戰爭)蘭開斯特王朝和約克王朝→
(國家重新統一)都鐸王朝→(伊麗莎白一世無嗣)斯圖亞特王朝→革命→還是斯圖亞特王朝→
(安妮女王無嗣)漢諾威王朝→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後更名為溫莎王朝)
從政治上看,英國的王朝是貴族統治國家的產物;到近代以後,國家權力轉移到議會,王朝只是國家象徵。從文化上看,王權的根基,是上帝的權威,君主是上帝在人間施行統治的代理人。因此每一代王朝都必須按照傳統,依據親緣關係選擇繼承人,對君主的信仰也有特別的要求。當繼承人的姓氏發生變化時,就自動過渡到新的王朝。從民族屬性看,英國君主先後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維京人、諾曼人、蘇格蘭人、德國人。
與中國的差異:中國的王朝同為貴族統治國家的機器,但是辛亥革命之後不再保留。由於中國文化中自古即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傳統,所以王朝更替多伴隨著內戰,不乏起於草莽之中的王朝創立者。並且在新王朝建立後,往往對舊王朝「斬草除根」,或者遷都,或者屠戮舊王室成員等等。由於中國並沒有單一的信仰,因此國家對君主的信仰也沒有具體要求。同時中國的君主,主要是漢族人。西方國家的改朝換代和中國的改朝換代不是一回事,中國的改朝換代基本上農民起義等推翻舊政權,建立新政權,而西方國家的改朝換代往往是因為一個家族失去了直系繼承人,旁系家族繼承而而造成的。
拿英國來說,從羅馬人退出不列顛之後,盎格魯、撒克遜等蠻族渡海而來成為了主體民族,建立了七個國家,類似於戰國時代。七個國家不但彼此征戰,同時後來又共同面對來自北歐的維京人的入侵。最終韋塞克斯擊退了維京人,統一了七國,建立了新的國家。這個國家逐漸強化了國家的意識,但是遭到了來自丹麥的卡努特大帝的入侵,卡努特大帝最終通過與國王遺孀聯姻獲得了英格蘭王位,建立了丹麥-英格蘭聯合王國。
但是英格蘭人並沒有臣服,通過戰爭,最終驅逐了卡努特家族,復辟了韋塞克斯。韋塞克斯的國王是「懺悔者愛德華」,他虔誠地信教,並獲得了來自法國大陸的支持,奪回了英格蘭。然而愛德華死後沒有後裔,這樣英格蘭的繼承問題爆發出來。來自法國的諾曼底公爵提出自己的姑奶奶是之前所說的卡努特大帝所迎娶的英格蘭韋塞克斯王朝的遺孀王后,通過這層血緣關係提出了繼承要求。而英國的議會則推舉了愛德華的王后的兄長哈羅德二世。
這樣就有了諾曼征服。諾曼底公爵威廉一世帶領諾曼底大軍登陸英倫,進軍倫敦。哈羅德二世當時剛剛在北方戰勝入侵的挪威國王哈拉爾,解散了軍隊。此時不得不再次召集臣屬進行抵抗,所以英軍相比於諾曼底大軍比較疲憊。
雙方在黑斯廷斯相遇,展開了大戰。英軍的優勢在於堅固的盾陣,讓諾曼底大軍無從下手。威廉一世利用英軍喜歡追擊的弱點,多次詐敗引誘英軍離開陣線,分割殺敵。最終使得英軍的盾陣瓦解,在傍晚的最後一次衝鋒中,哈羅德二世不幸陣亡。英軍失去統帥,全面崩潰。
倫敦向威廉一世投降,史稱「諾曼征服」。這樣威廉一世就建立了「諾曼王朝」。
諾曼王朝傳承到亨利一世,他又沒有兒子,為了不讓王位旁落,生前立下遺囑,讓自己的女兒繼承王位。但是死後,亨利一世的外甥斯蒂芬最先跑到倫敦宣布繼承了王位。這樣斯蒂芬和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進行了常年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但總體上斯蒂芬稍遜一籌。最終斯蒂芬和瑪蒂爾達的兒子亨利二世簽訂協定,瑪蒂爾達和亨利二世承認斯蒂芬是英國國王,但是斯蒂芬必須指定亨利二世為繼承人,死後王位由亨利二世繼承。
這樣亨利二世就獲得了英國王位,因為不是威廉一世的男性直系子孫,所以建立的王朝就改名叫做「金雀花王朝」。
金雀花王朝是英國中世紀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因為亨利二世的父親是安茹伯爵,所以亨利二世繼承的頭銜有英格蘭國王、諾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安茹伯爵等,這樣金雀花王朝又稱之為「安茹帝國」。王位傳承到了愛德華三世時期,因為法國的卡佩王朝發生絕嗣,王室轉移到瓦盧瓦支系,愛德華三世也對法國王位有覬覦之心,所以自稱法國國王,開始了百年戰爭。他的長子黑太子愛德華很有名,但英年早逝,王位由黑太子愛德華的兒子理查二世繼承。但是理查二世繼位時年紀很小,權力由叔叔蘭開斯特公爵把持,因此記恨叔叔,成年後打擊蘭開斯特公爵家族。最終他的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四世趁著他出征愛爾蘭的機會,討好議會,發動政變,奪取了王位。這樣雖然亨利四世也是金雀花王朝的後裔,但已經是第二代蘭開斯特公爵,所以建立的王朝國號叫「蘭開斯特王朝」。
蘭開斯特王朝的王位來處不正,因此遭到了約克家族的有力挑戰。約克家族也是愛德華三世的兒子開創的,自稱也有王位繼承權。這樣兩個家族進行了持久的權力爭鬥,就是玫瑰戰爭。最終蘭開斯特家族失敗,王位落到了約克家族手中,國號也就改成了「約克王朝」。
玫瑰戰爭讓英國變得衰弱,引起了不滿。約克家族也不是江山穩固。蘭開斯特家族雖然沒有了直系後裔。但是第一代蘭開斯特公爵的一個私生子的後代利用了蘭開斯特家族的政治影響力成為了反對約克家族的反對派的首腦,並得到了法國的支持,奪取了王位。他通過和約克家族公主聯姻的方式,稱為了蘭開斯特、約克兩個家族共同的繼承人,建立的國家國號為」都鐸王朝「,家徽結合了紅白兩種玫瑰」都鐸薔薇「。
亨利七世的兒子亨利八世為了能有一個男性繼承人,費勁了苦心,結了六次婚,不惜和羅馬教廷翻臉。最終有了一個兒子愛德華六世。然而愛德華六世年輕早逝,沒有留下後裔。亨利八世的女兒瑪麗繼位成為瑪麗一世,雖然瑪麗一世很努力想要一個繼承人,卻最終沒有如願,王位又落到了亨利八世的另一個女兒伊麗莎白一世的頭上。伊麗莎白一世就是著名的」童貞女王「,也是英國歷史上常常被拿來炫耀的時代。伊麗莎白女王沒有結婚,自然沒有後裔,最後只能選擇她的表侄孫蘇格蘭國王詹姆士一世,這樣就有了新的王朝」斯圖亞特王朝「。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發生了革命,國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斷頭台。後來查理一世的兒子查理二世趁著克倫威爾去世的混亂,復辟了斯圖亞特王朝。查理二世去世之後,弟弟詹姆士二世繼承王位,但是因為他信奉天主教等原因,遭到了議會的驅逐,就是有名的」光榮革命「。
光榮革命之後,請回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兒瑪麗二世和她的丈夫荷蘭執政威廉三世。這兩位偏偏也沒有後裔,最後請回了詹姆士二世的女兒安妮。因為安妮的弟弟們拒絕放棄天主教改宗,因此失去繼承英國王位的資格。英國議會請來了漢諾威選帝侯做國王,就是喬治一世,建立了」漢諾威王朝「。
漢諾威王朝傳遞到威廉四世,沒有合法子嗣,由侄女維多利亞繼承王位,就是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維多利亞女王就是漢諾威王朝最後一個國王。她嫁給了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王子結婚,兒子愛德華七世繼承王位,國號變成」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王朝「。
薩克森-科堡與哥達都在德國,所以英國國王一家實際上是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與德國是敵對國家,為了避嫌,與德國祖先劃清界限,喬治五世下令更改家族姓氏為溫莎,國號也改為」溫莎王朝「。
溫莎王朝一直傳遞至今,現任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丈夫希臘王子結婚之後,王子宣布放棄希臘的王位繼承權,並改姓舅父的姓氏蒙巴頓。之後他曾經試圖將國號從溫莎王朝改為」蒙巴頓王朝「,遭到了英國政府的反對。最終伊麗莎白二世出手,下令宣布自己的兒子繼位之後,仍然要稱」溫莎王朝「。此事算是告一段落。不過後世的國王是可以再次下令更改此項命令的,所以」溫莎王朝「的名號能否傳承,還要看王儲們的意思。
簡單的講,可以理解為一個家族系列為一個王朝。這個家族規模並不大。稍微遠親就算2個王朝了。如果嚴格的說,從1066年征服者威廉到現在,所有英國國王都是有一定的親戚聯繫的。只是都很遠了,所以就算單獨的王朝。法國歷史也是,其實波旁王朝就是卡佩王朝的支系,路易十六被處死的判決書上就寫著犯人姓名:路易 卡佩。但是算是全新的波旁王朝了。
之前寫過一個以國王為線索的英國歷史概要,那這裡就寫一個以王朝更迭為線索的歷史
1、亞瑟王的傳說
不列顛在凱撒時代開始為人所熟知,在征服高盧的戰爭中,凱撒認為對於不列顛島的征服是必要且有益的。從羅馬軍團登陸不列顛到在北方築起哈德良長城,經歷了百年。
這時的不列顛,在約克郡以南,以不立吞人為主體的羅馬行省,哈德良長城以北是未開化的皮克特人和蘇格蘭人。當羅馬衰落後,北方的入侵越發頻繁,規模也開始擴大。
在450年左右,傳說有一個叫做亞瑟的不立吞貴族,集結了南部所有的軍隊,在長城抵抗入侵的野蠻人。雖然沒有人能說出亞瑟王究竟擊敗了誰,那些戰場在哪裡,他的故事就好像伊利亞特一樣,似真似幻。但英國人相信確實有一位來自康沃爾的貴族,在蘇格蘭高地抵抗野蠻人的入侵,也許亞瑟王的傳說,集合了所有那個時代保衛家園的不立吞人的故事,亞瑟王實際是許許多多無名英雄的總和。
但是最終勝利者是盎格魯撒克遜人,一群來自大陸的日耳曼人。他們不僅趕走了北方的野蠻人,還驅逐了原本的主人不立吞人。部分不立吞人逃往威爾士,還有一部分人遷往法國,並以他們的民族命名了那片土地---布列塔尼。
2、七國時代
肯特王國(Kent)
據說由朱特人霍薩和亨吉斯特建立,被默西亞(Mercia)與威塞克斯(Wessex)瓜分。
薩塞克斯王國(Sussex)
由撒克遜人埃拉和他的三個兒子建立,後威塞克斯(Wessex)吞併
威塞克斯王國(Wessex)
最後的勝利者,後文詳細介紹
埃塞克斯王國(Essex)
被威塞克斯(Wessex)征服
諾森布里亞(Northumbria)
傳說當中殺死朗納爾·洛德布羅克並引發維京狂潮的國家,一直與默西亞(Mercia)作戰,後被維京人摧毀。
東盎格利亞王國(East Anglia)
在默西亞(Mercia)崛起後淪為附庸國,後再威塞克斯的幫助下反抗成功,但隨即淪為威塞克斯附庸,後再維京狂潮中被摧毀
默西亞(Mercia)
北方霸主,七國中最為強大的國家,但在與威塞克斯的作戰中損耗嚴重,當維京人入侵時無法抵擋,最終被維京人和威塞克斯王國瓜分。
七國時代並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這就像一個過度時期,盎格魯撒克遜人開始習慣定居,接收基督教,成為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但是,就像當年他們登陸不列顛一樣,一個新的民族來到,征服並持續影響英倫三島數百年。
3、維京狂潮
對於維京人來說,掠奪就像本能。這些信奉日耳曼多神教的異鄉人,擅長駕駛細長的龍頭戰船,熱愛冒險,生性狡詐。他們的足跡遍及英倫、法國、俄羅斯,甚至遠達君士坦丁堡。開始他們依靠強大的機動性,掠奪不列顛的海岸,他們躲避防守,專門進攻富裕的修道院,並且學會利用馬匹來鞏固他們在陸地上的機動性,掠奪結束就乘船離開。
在835年之後,大規模的掠奪和入侵開始了,真正恐怖的維京狂潮席捲不列顛。其中最為著名的海盜是朗納爾·洛德布羅克,他生於挪威,故事多見於英雄撒加。他的勢力範圍東至白海,西到奧克尼。據說他在掠奪諾森布里亞時遭遇風暴被俘,諾森布里亞國王埃拉將他投入蛇穴,活活咬死。他唱著歌迎接死亡,留下一句預言:「如果小豬知道老豬此刻的遭遇,他們怎麼能夠安然入睡?」
而他的五個兒子,將繼續他的傳奇,帶來更大的噩夢:
「無骨者」伊瓦爾、「白衣」哈夫丹、「鐵骨」貝恩、「勇士」烏貝和「蛇眼」齊格弗里德
北歐的詩人描述了孩子們聽到這個噩耗的反應,
齊格弗里德正在用刀削他的指甲,直到露出了骨頭。
烏貝正在下棋,他將指甲死死地嵌進一個侍從的脖子里
伊瓦爾一遍遍讓人講他父親蒙難的過程,臉色從紅到白
他們率領前所未有規模的海盜入侵諾森布里亞,生擒國王埃拉,並用「血鷹」將他折磨致死。
「血鷹」是一種報復的刑罰,將對方從背後切開,將露出的肋骨鋸成鷹的形狀,再將肺從背後掏出,肺因氣壓而膨脹升起,宛如展翅的鷹。如圖所示
伊瓦爾摧毀了諾森布里亞,征服了約克,南下掠奪強大的默西亞,包圍諾丁漢。最後伊瓦爾席捲蘇格蘭和愛爾蘭,死於都柏林。從此時開始,維京人留了下來,他們將自己的家人接來不列顛,建立堡壘,幾乎整個英倫三島都將屈服於海盜。
4、威塞克斯王朝
威塞克斯王朝源於七國時代的威塞克斯王國,後來成長為南英格蘭最強大的國家。當北方的默西亞臣服於維京人後,威塞克斯王國成為英格蘭唯一的抵抗力量。阿爾弗烈德大帝在這個時代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對外抵抗維京人入侵,收服倫敦,將倫敦建設成英格蘭的基督教中心。在作戰的同時,他與丹麥人積極和談,向海盜傳播基督教,藉此為國家贏得和平的機會。另外他還建設堡壘,鼓勵農耕,並主持開始編纂《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依靠三代人的努力,威塞克斯王朝得以保存在南英格蘭的統治地位,向北重新收復諾森布里亞,丹麥人數十年無法組織大規模入侵。
但是丹麥人已經在北方紮下了根。不同於一般的入侵者,丹麥人積極地融入本地人的生活,留下來的丹麥人以農耕而非搶劫作為自己的生活保障。如同佔據法國西北的諾曼人一樣,他們將自己的習慣與本土相適應,創造了新式的不列顛丹麥人。他們只需要等待一個懦弱的國王,和一次戰役的失敗,就可以輕易地獲得對威塞克斯王朝的優勢。
「寡斷者」埃塞爾烈德,他的即位讓威塞克斯王朝幾代的努力化為泡影。他不僅以賠款來應對每一次的入侵,還屠殺在南英格蘭與當地人同化的手無寸鐵的丹麥人。在兒子無畏的埃德蒙死後,威塞克斯王族失去了主心骨,埃塞爾烈德被丹麥人徹底擊敗,原本南北對立的英格蘭合二為一,北方的丹麥人克努特迎娶了國王的遺孀諾曼底的艾瑪,吞併了威塞克斯王國。而他又先後征服了丹麥、瑞典、挪威,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龐大帝國-----「北海帝國」,威塞克斯王朝,被克努特大帝暫時終結。
克努特大帝是英格蘭人心目中理想的國王,他的一切為政措施都旨在穩定英格蘭的局面,迎娶艾瑪王后也是為了這個目的。他承諾艾瑪的孩子,威塞克斯的後裔將會在他死後重新得到英格蘭,以此穩定本土貴族的情緒。諾曼底的艾瑪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人物,他的哥哥諾曼底公爵羅貝爾是法國大陸上最強大的領主,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希望與這個家族攀上關係,艾瑪就是這層關係的核心紐帶。諾曼底也因為這個女人與英格蘭建立了緊密的聯繫,這種聯繫的最終結局,是諾曼底公爵威廉向英格蘭貴族索要英格蘭的王冠。
克努特死後,丹麥人誘騙艾瑪的兒子回到英格蘭,長子阿爾弗雷德遭到暗殺,次子愛德華在諾曼底的宮廷中尋求避難。丹麥王子們根本無力穩定局面,貴族們急切希望一個眾望所歸的君主能夠制止混亂。戈德溫,後來篡奪英格蘭王位的哈羅德的父親,威塞克斯伯爵,英格蘭最強大的貴族,決定迎回阿爾弗烈德的末裔,愛德華在諾曼底度過多年的流亡生活後,成為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是他的名字,威塞克斯王朝新的開始,也是最後的完結。
5、諾曼底王朝
私生子,征服者威廉,「懺悔者」愛德華的表弟。某天諾曼底公爵羅貝爾出巡迴城,在路上看到了皮匠的女兒阿萊特,他對這個姑娘一見鍾情,帶回城堡。他堅持與這個農家姑娘結婚,儘管他已經有了一位貴族妻子。阿萊特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威廉。羅貝爾公爵非常珍愛這個孩子,指名自己的財富與爵位都由威廉繼承。羅貝爾死後,七歲的威廉在一片危機中成為新的諾曼底公爵。私生子的身份讓他難堪,也讓他變得冷酷和強硬。在統治的前期,他用殘酷的手段鎮壓叛亂,甚至不惜屠城,因為那些人稱他是皮匠的後代。幸運的是,那時的威廉獲得了法國國王的支持,讓他每次都可以化險為夷。多年的高壓統治,讓威廉擁有了一支武裝精良的重騎兵團,也磨練了他個人的意志。愛德華回到英國後,比起本土貴族,他更信任來自大陸的諾曼人,諾曼貴族開始在英格蘭宮廷佔有一席之地。而他們的領袖威廉,受到愛德華的喜愛,愛德華甚至承諾,他死後英格蘭的王位將交給表弟威廉公爵。
另一件幸運的事情,威廉公爵搭救了蒙難的哈羅德·戈德溫,他們在諾曼底相處了一段時間,在最後哈羅德宣誓效忠威廉公爵,並承認威廉是英格蘭的合法繼承人。這些事情,都被記載在大英博物館的掛毯中。得到承諾的威廉,放哈羅德回英格蘭,哈羅德也在宮廷中贏得聲譽,成為最強大的政治力量。當愛德華瀕死時,貴族們沒有履行他們的諾言,哈羅德被推舉為新的國王。但此時的王國受到兩股力量的威脅:克努特大帝的後裔,丹麥王哈拉爾德;諾曼底公爵,威廉。兩個戰役:斯坦福橋和黑斯廷斯;兩位戰死的國王:哈羅德和哈拉爾德,威廉成為最後的勝利者,他的稱號不再是「私生子」,而是「征服者」。隨威廉而來的,是諾曼底、布列塔尼甚至義大利的冒險者,他們做了一次風險投資,現在是收割的時候了。威廉一世國王將他的殘暴帶到了英格蘭,他摧毀了英格蘭原有的統治體系,將大陸的習慣帶到島上,那些冒險者取代原來的貴族,成為新的領主。
從此,英格蘭和大陸再次聯結起來,整個諾曼底王朝,都在英格蘭與諾曼底公國、英格蘭與法國的紛繁戰亂中度過。長子羅貝爾繼承了諾曼底公國,次子威廉成為英格蘭國王威廉二世。他們兩人,都繼承了父親的殘暴與貪婪,他們不滿足於自己分到的部分。戰亂延續,直到威廉二世疑似被小弟亨利暗殺,羅貝爾遠赴耶路撒冷參加十字軍。亨利一世是一個政治家,他知道如何對抗與妥協,他廢除了哥哥的殘暴政策,安撫貴族,聚斂錢財,靜待大哥羅貝爾回歸。回到諾曼底的羅貝爾,發現迎接他的是小弟的大軍,很快敗下陣來。亨利一世囚禁了大哥,殺死了侄子,將諾曼底留給自己的女兒瑪蒂爾達,英格蘭和諾曼底回到同一個國王的領導下。
亨利一世,一個真正的國王,他有軍事才能,有優秀的法庭和賦稅制度,有壓制貴族的勇氣。在他的統治下,英格蘭開始團結並向前發展。不過非常不幸,他的王子死於一場海難。在垂暮之時,他居然要面對王朝覆滅的危險。他想讓瑪蒂爾達公主即位,但貴族們不接受自己的國王是個女人。當瑪蒂爾達與安茹伯爵的兒子,亨利國王的外孫「短斗篷」亨利誕生後,他將貴族們叫來,讓他們宣誓效忠瑪蒂爾達。沒過多久,亨利病逝,瑪蒂爾達公主卻還在安茹,外甥斯蒂芬捷足先登,在英格蘭加冕為王,亨利想極力避免的王朝內戰還是發生了。
6、金雀花王朝
王朝的開端簡單的說,就是瑪蒂爾達公主之子亨利通過戰爭逼迫史蒂芬將王朝繼承人指給自己,是為亨利二世。亨利二世同時身兼諾曼底公爵(來自母親)、安茹與曼恩伯爵(來自父親),妻子為阿基坦公爵埃莉諾,法國西海岸直至比利牛斯山都是亨利的領地。這時的卡佩家族已不是過去的法蘭西島島主,經過多年的積累,法國國王要恢復加洛林時期的全面控制,於是不可避免地與英國發生軍事衝突,這場衝突斷斷續續地持續了數百年。
亨利二世對於英國的貢獻如何誇大都不過分,他至少完成或開始了如下事業:
建立國家法庭和巡迴法庭,通過法律壓制舊貴族,集中王權,為英美法系打下基礎。
進攻威爾士、蘇格蘭、愛爾蘭,開始統一英倫三島。
嘗試建立自主的、脫離羅馬教廷的英國教會。
金雀花家族還是個高產的家族,與法國的卡佩家族類似。正因為每一代都有無可爭議的繼承人,才使得英國從數十年戰亂中逐漸恢復。這一點在中世紀是相當重要的,神聖羅馬帝國皇位更迭頻繁,國內貴族大尾不掉,皇族不能穩定傳位是一個重要原因,回想韋爾夫、薩利安、魯道夫、霍亨斯陶芬等大家族都不過3代,皇位的爭議帶來的必然是戰亂。
當時的英國依然無法放棄對大陸執念,畢竟金雀花家族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大陸貴族,大陸擴張才是當時的國策。即使在布汶會戰後約翰丟失了幾乎所有的大陸領地,孫子愛德華一世依然繼續對法國用兵。這些軍事行動大部分都無功而返,因為金雀花的士兵、軍費大部分來自英國,渡海無論是花費還是建立補給線都遠遠不如就近作戰的法國。後來卡佩家族直系絕嗣,旁支瓦盧瓦家族繼承王冠。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是法國國王「美男子」腓力四世的外孫,有權宣稱法蘭西國王,百年戰爭由此開始。
大憲章的簽署是金雀花時期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本事件源於第三位國王「無地王」約翰的窮兵黷武,不僅耗費貴族大量錢財,還丟失了大陸全部領土,於是貴族聯合逼迫約翰簽署憲章,削弱國王權力。但約翰只是假意遵從,後來憲章又被推翻。最終確立憲章地位是在愛德華一世早期,當時貴族幾乎已經廢除了金雀花家族的統治地位,愛德華一世以接受憲章換取貴族對自己的支持,同時規定唯有金雀花後裔才能成為英格蘭國王,也算徹底鞏固了家族的王權。
金雀花終結於理查二世。隨著金雀花家族開枝散葉,許多庶子被獲得封地,如沃特福德、格洛斯特、蘭開斯特、約克等等,也衍生出了蘭開斯特家族、約克家族。愛德華三世之子黑太子愛德華暴斃,國王本人年老體衰,長孫年幼,叔叔們乘機總覽國家大權。當長孫理查長大,開始瘋狂奪權報復,叔伯、堂兄弟多被處死和流放,終於激起貴族反彈。這個過程頗似明朝建文削藩的故事,也造成了類似的結果。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夥同國內貴族叛亂,推翻理查統治,自己成為國王,是為蘭開斯特王朝。
7、蘭開斯特王朝1、諾曼王朝(1066—1154年) 征服者威廉登基後稱一世,在位21年。王位先後傳給他的兩個兒子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如此歷經三王之後,「絕嗣斷統」,也就是說這個家庭繼絕了男性繼承人。然而出自女系的繼承人還有兩系。先是威廉一世的外孫斯蒂芬登上王位。另一系不答應,結果爆發了一場奪位戰。雙方打得精疲力竭,議定斯蒂芬死後,由另一系繼位。 2、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斯蒂芬命歸西天后,亨利一世的外孫繼位,稱亨利二世。他本是法國的安茹伯爵,紋章以金雀花為圖案,王朝也因而得名。英法相爭的百年戰爭就是在這個朝代爆發的。此王朝傳八世而終,其中包括約翰王。 3、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4年) 金雀花王朝最後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廢黜秘裁,演出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新上台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這個王朝歷亨利四、五、六三世,被約克公爵的後裔推翻。這兩個家族本是同根,蘭開斯特家族以紅玫瑰為徽號,約克家族以白玫瑰為標誌。兩家爭奪王位的戰爭就叫作「玫瑰之戰」。 4、約克王朝(1461—1485年) 這個朝代最短,只有25年,大部分時間都是愛德華四世在位。 5、都鐸王朝(1485—1603年) 這個王朝以創始者命名。都鐸是蘭開斯特家族一支的後代,奪得王位後稱亨利七世。他與約克家族的公主結婚,兩家族從此合一。這個王朝依靠新興的工商業主和新貴族鞏固了統治。亨利八世因婚姻問題與羅馬教皇決裂,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最後一位君主是伊麗莎白一世女王。 6、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1660—1714年) 第一代君主詹姆斯一世是亨利八世妹妹的後人,原為蘇格蘭國王,因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死後無嗣,得以到倫敦繼承大統。此王朝1649年被國會軍推翻,查理一世被處死。國會軍首領克倫威爾自任護國主。1660年,王朝復辟,後來改行君主立憲制。 7、漢諾威王朝(1714—1901年) 斯圖亞特王朝的安妮女王去世時,根據「王位繼承法」應由詹姆斯一世的孫女索菲亞繼位。但她已死去,王位就由其子德國的漢諾威選侯繼承,稱喬治一世,從此開始了漢諾威王朝,一直延續到維多利亞女王。這個王朝的前四位君主都命名為喬治,即一世至四世。所以,有時也把他們在位的時期(1714—1830年)稱為喬治時代(Georgian)。 8、溫莎王朝(1910年至今) 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後,其子愛德華七世登位。他以其父艾伯特在德國的封地薩克森科堡與哥達為王室名稱。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朝野反對德國,情緒激昂,迫使英王喬治五世宣布以行宮所在地溫莎作為國王家族新名。溫莎王朝已有五位君王: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愛德華八世,喬治六世及現在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最近一周不忙,健身之外按照大神 @Zhang Fuguang 的答案,用wiki過了一遍英格蘭的Royal House。按照律師的習慣,花了一整天做出了一個MEMO……
該MEMO按王朝(House)記錄了英格蘭皇帝的更迭,加入了每個時代(忽略了少數默默無名的皇帝)的較重要歷史事件和同時代的重要人物,按照此表記憶大體可以串起來英國史。輔以對應的中國歷史朝代。分享一下。
Celtics invasion (900BC,中國西周時期)
=&>
Roman Invasion (100BC,中國西漢)
(Hadrian』s Wall) =&>
German Anglo-Saxon Reign
Wessex
Dynasty (871-1016,中國唐宋時期)
Alfred the Great (first style
himself as Anglo-Saxon king) =&>
Edward 「the Elder」 =&> Edward 「the
Martyr」 =&> Edward 「the Confessor」 =&>
Harold Godwison
House of
Normandy (1066-1154,中國兩宋時期)
WilliamⅠ 「the conqueror」 =&>
William Ⅱ
=&> Henry Ⅰ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399,中國南宋、元、明初時期)
Henry Ⅱ =&> RichardⅠ 「the Lionheart」 =&>
John 「the Lackland」 (Magna Carta,
First Baron War) =&>
Henry Ⅲ (Second Baron War) =&>
Three Edwards:
Edward Ⅰ「Longshanks」=&>Edward
Ⅱ(the Prince of Wales)=&>Edward
Ⅲ (Hundred Year War) =&>
Richard Ⅱ=&>
(House
of Lancaster) Henry Ⅳ=&> HenryⅤ(Jeanne d』Arc)=&>
Henry Ⅵ=&>
War of Roses (中國明朝)
(House of York) Edward Ⅳ=&>Edward Ⅴ=&> Richard Ⅲ
House
of Tudor (1485-1603,中國明朝)
Henry Ⅶ (married Elizabeth of
York) =&>
Henry Ⅷ (Anglicanism for
divorce)
(wives: Catherine of Aragon, Anne
Boleyn, Jane
Seymour)
=&>Edward Ⅵ
(son of Jane Seymour)
=&> Mary Ⅰ「Blood Mary」 (daughter
of Catherine of Aragon) vs Mary Stuart of Scotland
=&> Elizabeth Ⅰ「Gloriana」 or 「Virgin
Queen」 (daughter of Anne Boleyn)
(Sir Drake Beat Spanish Armada)
House
of Stuart (1603-1714,中國明末、清朝)
James Ⅰ(son of Mary Stuart)
(Divine right of Kings) =&>
Charles Ⅰ(1640 English Civil
War,中國崇禎皇帝時期) =&>
Lord Protector Oliver
Cromwell Richard Cromwell (Commonwealth of England)
(Long Parliament
Rump Parliament) =&>
Charles Ⅱ (restoration) (Whig
Tories) =&>
James Ⅱ (Glorious Revolution,
Bill of Right 1689,中國康熙年間) =&>
Mary Ⅱ
William Ⅲ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vs Jacobitism) =&> Anne
House
of Hanover (1707-1901,中國清朝)
George Ⅰ(Sir Robert Walpole, First Prime Minister) =&> George Ⅱ=&>
George Ⅲ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new toryism)
(Sir
Nelson, Battle of Trafalgar)
(Seven
Years War) (American War of independence乾隆年間) =&>
George Ⅳ=&> Queen Victoria
(Albert, Prince Consort) (Empress of India)
House
of Saxe-Coburg Gotha(1901-1910)
Edward Ⅶ
House
of Windsor (1917 until now)
George Ⅴ (family name from Wittin to Windsor,中國民國時期) =&>
Edward Ⅷ (abdication, Mrs Simpson) =&>
George Ⅵ =&>
Queen Victoria Ⅱ
中國的漢唐宋時還是四分五裂的蠻荒小島,快速發展到伊麗莎白一世的黃金期,再到維多利亞一世的全盛期,不禁讓人感嘆。瓦特的蒸汽機只是 表象,光榮革命後建立好的體制才讓人羨慕。不能多說,不然主席不找我談笑風生了。
大家都回答的這麼這麼詳細了,那我就稍微補充一下吧,我附上幾張中英各個朝代的大事對照表,能更清楚明了一些,原諒我偷懶不一個字一個字的打了,但是我在最後一頁做了個小標記,小總結。寫字有點難看,還請見諒。.
王朝名稱有三種:
1.以自己的封地命名,比如諾曼王朝第一任國王原來是諾曼底公爵,類似的有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和漢諾威王朝;另外金雀花王朝也是,它還有個名字叫安茹王朝,安茹是封地名稱,金雀花是家徽,所以也成為金雀花王朝;
2.以姓氏命名,代表有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
3.另外還有一個奇葩,就是溫莎王朝,其實就是漢諾威王朝換了個馬甲,因為二戰時期英德開戰,而漢諾威王朝國王和德皇威廉是表親,而且漢諾威王朝起源的封地在德國境內,為了政治正確所以改叫溫莎王朝。
英國王朝從血統上說是沒有斷續的,王朝更迭都是在各個支系之間,各自都能扯上七大姑八大姨的,最明顯的是蘭開斯特和約克這兩家家徽都是一樣的,一個紅玫瑰一個白玫瑰,類似於東西漢的關係。
===============
另外看到其他人寫的關於更迭沒有暴力發生,很平穩,這一點不是完全認同。歐洲王朝更迭和我朝最大的不同在於——血統,也就是陳勝吳廣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歐洲,還真就是血統決定一切。
只有和現任國王有血緣的人才能進入到繼承順位裡面,比如女性國王的兒子成為國王的時候王朝就更迭了,因為父姓變了,所以王朝要更名,這個是平穩的過度。
但是,但是~如果一個極端的情況下,國王沒有直系後裔,也沒有可以依照薩克利法或者其他啥法明確排序的繼承人時,這個時候國王可以指定一個和他有血緣關係的(又是血緣關係),即使是血統較遠的親戚,就可以繼承,但是這時的繼承是一種非常勉強的繼承,這時就有可能發生戰爭,蘭開斯特和約克就是為此發生糾紛,諾曼底也是類似理由入侵英國。另外還有英法百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等等都是繼承法解讀上有一定異議的時候,大家就會開打。但是無論怎麼異議,各國保持的一個默契就是,繼承者必須要有相應的血統血緣,否則免談。
簡而言之:
英國「王朝」以男系姓氏計,因女系享有繼承權而在女性君主繼位或王室直系絕嗣後往往有變動。雖王朝歷經更迭,王統自1066延續至今。
一個父系家族對王國的持續統治就為一個王朝,當統治者以任何形式喪失了舊有王朝的父系家名(女主無入贅,男主絕嗣,異族宣稱征服),則該王朝終結(但依然可以復辟,只要就與王朝的家名又出現在國王名中,比如科穆寧)。
歐洲每塊土地都有分封的貴族,這些貴族的頭銜並不總是一個家族掌握,頭銜可以繼承,轉移,也可以通過戰爭奪得。能稱得上dynasty的一般是連續掌握比較大塊的封地的頭銜的大貴族世家,比如英格蘭王室,奧地利王室,法蘭西王室。所以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變遷和歐洲的dynasty不是一回事兒,中國的統治家族是天下徹底顛覆之後打出來的,興起的時候比歐洲的王朝霸氣多了,失敗的時候也悲慘多了。
為了更好地看劇,大概地做了個關係圖
如有出錯求指出
嚴重反對陳鵬的所謂農民起義觀點。對於國內我很不同意。中國其實和英國也一樣,主要還是貴族奪權。我們理理看。
商到周:武王
周到秦:秦王
秦到漢:其實主要還是項羽,後面算劉邦,這個算低層階級吧
漢到魏:禪讓
魏到晉:禪讓
南北朝主要也是大臣在反。
隋朝:大臣
隋到唐:將軍
五代十國:這個比較亂,再說
宋:將軍
宋到元:外族入侵
元到明:起義
明到清:外族
清到民國:軍閥
所以其實算下來,只有漢明兩朝算底層起義吧,而且也並不是農民起義,好像都是小地主
中國的王朝是指政權更迭,英國的王朝是換了一個姓就是換了一個王朝....
深入了解可看影視,見豆列英國歷史英國歷史
親緣關係不同或者說較遠所以換名字 歐洲的王位的繼承很多不是家族內世及 比如伊莉莎白一世無子嗣 傳位給原來蘇格蘭國王 詹姆士六世 雖然有表侄孫的關係 但是親緣很遠 完全兩個家族 喬治一世從小在德國長大 英語都不怎麼會說 基本上就一德國人 所以換名字是很正常的
主要原因是 歐洲的男權意識沒有東亞文化圈強 所以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 母系親緣的貴族也具有繼承權 這就造成了王位繼承者與其前任分屬不同家族的情況。
可以參考這裡:History of Britain
英國的國王假設姓a,那現在這個王朝就叫做a王朝,他死的時候,要傳王位了結果發現國王沒有兒女,怎麼辦?想族譜往上找國王有沒有兄弟姐妹?有的話找來登基,沒有的話再往上看,國王他老爹有沒有兄弟姐妹?假設有一個姐姐,可是那個姐姐已經死了,但是她死之前嫁給一個人假設姓b,生了個女兒,該女兒還活著,於是,就由她來繼承王位,成了女王,女兒跟爹姓,於是英國現在被姓b的人統治,於是英國現在就叫做b王朝,女王也要嫁人生孩子,於是嫁了個c姓的生了個c姓的兒子,女王死後c姓的繼承王位,這就是c王朝,這麼說你明白了嗎
A dynasty is a series of rulers of a country who all belong to the same family.
不只英國,其他歐洲國家如法國,俄國,奧地利,西班牙的各種王朝都有相似性,國王們的子女繼承大位的屬於主支,其它子女也能獲得封地和稱號,淪為小支。這些封建領主和國王互相通婚,形成錯綜複雜的關係,但各國的王位也在他們之間流轉。這也是歷代英國國王都是親戚的原因。
如果某個國王的後台能一直有男性繼承人,那麼就可以保證永遠不改朝。但歐洲國王往往生育力低,導致家族絕嗣或者沒有男性繼承人。那麼王位就要按照繼承法來,在旁支中按照順位挑選。有些國家有些時候允許女繼承人,那麼就會出現女王。把握這一點就能有效的將歐洲各個國家的歷史梳理起來。
例如法國就兩個王朝:卡佩王朝和波旁王朝。卡佩王朝的亨利二世三個兒子都輪流當上國王,卻都沒有生齣兒子,於是王位落入旁支的波旁家族。
具體到英國從諾曼王朝開始經歷過六次世系轉移,也就對應各個朝:諾曼王朝,金雀花王朝,都鐸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漢諾威王朝和溫莎王朝。
還有一條 ,由於宗教原因,私生子是沒有繼承權的, 諾曼王朝的開國者威廉一世以私生子的身份即位是非常罕見的。
諾曼王朝末代國王亨利一世僅有兩個女兒, 次女瑪蒂爾達生的兒子帶法國 安茹 血統,他繼承王位後威廉一世的直系血脈就斷絕了,這是第一次世系轉移。但此後金雀花王朝的君主還是和威廉一世有血緣關係,這對此後所有王朝都通用。
金雀花王朝在1399年實際就因為理查二世無嗣而 轉入到支系 蘭開斯特 家族手中了,因此也可以叫 蘭開斯特 王朝,而後另一個支系約克為爭奪王位和蘭開斯特 家族發生了玫瑰戰爭,雙方王室死亡殆盡,蘭開斯特家族的遠支男性和約克家族直系女性結婚,開始都鐸王朝。
都鐸王朝的末代君主就是大名鼎鼎的伊麗莎白一世,她號稱童貞女王,無子女註定王位要發生世系轉移。王位落入蘇格蘭斯圖亞特王朝詹姆斯一世手中,這導致兩個地區合併。
斯圖亞特王朝的末代女王安妮死後,她雖然無後嗣 ,但實際是有近支繼承人的,英國議會出於反對天主教的動機,剝奪了查理二世後代的繼承權,王位轉移到新教德國漢諾威國王手中。
漢諾威王朝的維多利亞女王,她死後是有子女的,其丈夫也是德國血統,但實際是發生了世系轉移的,改名溫莎王朝是一戰的需要。
現任的伊麗莎白女王之後,將再次發生世系轉移,查爾斯王子是希臘王室的直系血統,不過父系可以追溯到德國,母系可以追溯到維多利亞女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