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便利、經濟、環保,究竟應該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各利弊如何?

政府的政策似乎還是以中小城鎮的發展為重,而限制特大城市的發展。這種政策是不是有點兒落後了?


  • 生活便利

大城市的便利主要體現在多樣性上。大城市擁有眾多的人口,而人們的興趣、品味、需求和偏好是豐富多彩、千奇百怪的。這就意味著,即使你有再小眾的需求,大城市都能滿足你。在大城市,你可以買到法芹來點綴土豆濃湯,可以參加果殼網關於量子物理的講座,可以在博物館看到美第奇家族的收藏,可以去以六人行為主題的咖啡館喝一杯。而在小城鎮,這些小眾的生意和服務很難生存下來,所以你可能永遠只能打打麻將鬥鬥地主,連湊一桌三國殺都不容易。可參見 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豆瓣)
大家肯定會說大城市交通太不方便了,隨便去個地方都要耗上大半天。需要指出的是,交通便利與否跟城市大小沒有必然的聯繫,更重要的是城市的規劃(如下圖)和公共交通的發達程度。事實上,城市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地鐵等大型交通設施反而會使交通更便利。

  • 經濟發展

從產業層面來看:城市越大,集聚程度越高,規模經濟的效應越明顯,企業的生產成本越低。交易費用居高不下是當前制約中國經濟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現代經濟中,金融、IT 等高端服務業能夠顯著的降低交易成本。而這些產業對知識、技術和高端人才的需求只有大城市才能滿足。
從個人層面來看:我在 為什麼年輕人都愛往大城市裡擠? 提到過,大城市的高生活成本形成的自選擇機制使得優秀的人才願意選擇大城市工作和生活,而這種人力資本的積累會帶來就業機會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反過來又吸引了更多的優秀人才。同時,由於人力資本的外部性,一個人的優秀不僅能使自己的收入提高,而且能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互相影響,從而提高別人的收入。另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更多的職業與知識、信息、技術相關,而這些職業更需要在與人的交流中產生效益。此外,低技能勞動者所獲得的人力資本外部性比高技能勞動者更高。參見 城市擴張刺激就業與收入

  • 環境保護

我們平常觀察到的似乎是城市越來越大,污染越來越多。實際上,污染越來越多是隨著工業化進程而來的。把城市擴大當作污染加重的原因,可能是個偽回歸。而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環境會逐漸變好。
對於城市大小與環境保護的關係,一方面,城市規模對於環境保護的影響可能不如城市密度的影響大。這主要體現在城市交通上,上面也提到了,大城市有利於公共交通設施發揮作用,坐地鐵和公交比開私家車環保多了。例如,巴塞羅那和亞特蘭大有幾乎一樣的人口規模,但是亞特蘭大的面積比巴塞羅那大26倍,其人均排放量的差別可以從下圖中看到。另外,前面也提到了,大城市有利於產業集聚,而產業集聚有利於節能減排的。一家工廠可能寧願交罰款也不願建個污水處理廠,而如果一個園區共享一個污水處理廠,大家都會覺得划算。參見 擁擠的綠色城市


契約精神,這就是小地方永遠都無法比及的地方。


看到大家的回答,我就是來弱弱的湊個熱鬧。

我在北京待了快十年,有著深深的孤獨感,跟朋友見個面都要花費大半天的時間坐車,而且大部分的朋友基本都是已婚已育…當然這種孤獨感還源自於窮。幾千塊的薪水,為了減少上下班時間選擇住在了公司附近,當然房租也是挺醉的。每個月剩不下多少錢去吃喝玩樂。

所以有的朋友說到城市設施,滿足你哪怕是多小眾的需求時…我想了想,可能是因為窮,我也不可能天天去那些博物館也好,音樂會也好,特色咖啡廳也好…這些東西我相信能帶給人更多的見識…可是時間金錢永遠是個問題…

我現在回到小城市已經快一年了,一個三線城市,是沒有大城市更能滿足哪怕多小眾的需求…但是,我工作雖然也不輕鬆,但不是那麼累,工資也就比北京低一些,社保公積金扣的少,到手的錢其實差不了多少,每周跟朋友聚會(很奇怪,這邊反而朋友更多),挖掘當地美食已經夠我們花好長時間了,親人在身邊,公交永遠…基本上都有座位,不是很堵車,出行時間減短,天氣晴朗,空氣清新,過馬路車讓人,政府機構服務態度比較好…

但小城市,好公司真的要挖掘…找工作是個挺讓我頭疼的問題…估計這也是最大的問題了…

說著可能跑題了,大家就隨便看看吧…


從城市的功能講,工業和教育機構在小城市或者大城市郊外較為妥當,商業和服務機構必須以大城市為中心。至於便利,衛星城這個概念說了很久了,可惜國內還很難看到在特大城市周邊出行方便的衛星城,況且中國國土面積太大,大城市太多,基礎設施整備成本巨大,按國內的情況建設代價很大,所以向大城市集中也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長遠來看,最理想化的情況肯定是大多數人集中在特大城市,這樣資源分配更合理,如果人口分散,資源也就分散了,那些資源本來就不足的部分,就會給人帶來不便。另外,特大城市是可以節省資源的,舉個例子,兩個相對互補的近鄰城市,巨大的人員流動不僅消耗時間成本還有交通建設的成本,還有所有設施均要建設2倍,在成本上是不成比例的,比如建設一個2倍處理能力的垃圾焚燒爐的成本並不需要2倍於其的價錢,重複建設一定是不划算的。


私以為對於這個問題,便利與經濟、環境不在一個層面,需要分類敘述。
經濟
根據經濟地理研究的相關理論,一個區域或者國家的城市數量與規模需要成一定的梯度關係,才能保證整個區域經濟的良性發展。常見的一線、二線、三線城市就是這麼回事。低級到高級的城市之間的區別有城市規模、城市功能等級、城市產業結構等級等,這些方面呈現梯度變化,由低向高遞增。而城市數量的梯度則相反,等級越高的城市數量也就越少,同時呈現明顯的梯度變化。(合理的梯度關係是區域經濟良性發展的重要要求)
而城市化的各個階段,不同等級城市之間的數量關係會有所不同。以我國為例,我國就是優先發展了部分大型城市如上海、深圳等,以此來拉動整個區域的經濟,希望通過經濟資源的向周邊轉移帶動周邊,升整個區域的城市等級。在這一過程中經歷了城市整體等級偏低到大型城市較多中型城市不足的過程,而近年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就是在完善全國的城市梯度結構。
結論:就經濟層面來看,這個問題要看區域內的城市等級數量與質量結構處於何種階段,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優先發展要求。
環境
環境層面解釋需要引入一個簡單的概念——環境容量
是指某一環境區域內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容納量。大氣、水、土地、動植物等都有承受污染物的最高限值,就環境污染而言,污染物存在的數量超過最大容納量,這一環境的生態平衡和正常功能就會遭到破壞。(引自百度百科)
也就是說,一個選定的地址建造城市,其極限規模是收到環境容量限制的,環境容量最終將影響到城市人口規模與建設用地面積,也就限定了城市是大型城市還是中小型城市。當然技術的提高可以增加環境容量,但在一定的時空內,這點可以忽略,大城市必然需要更大的環境容量,能不能建,要看城市選址的位置環境情況,盲目開發,是對未來的不負責任。
生活方便
生活方便來看就要看生活需求的不同。如果你問哪種城市買LV等奢侈品方便,答案將毋庸質疑;如果是簡單的生活用品,那可能又不一樣了。拿一個半小時走一圈的小城市和坐地鐵3小時貫穿的城市比生活的方便,大體是不靠譜的,重點還是看你的生活要求,這決定哪個城市生活更方便。

最後回答下國家優先發展小城市,而限制大城市發展是否落後。現階段來看,其實不落後,國家做的事優先發展小城市,大城市的政策和優勢還是顯著存在的。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除了經濟和環境層面的原因,還有就是區域發展不均衡更多是一個社會問題,如果你把一個城市當作一個人,這就和貧富分化有相似的效果。也許你會覺得他們不能和你有多少互惠互利,但至少你不會希望他們搞破壞,不是嗎?

答案也許有些偏題,但希望有幫助。


中央政府的政策導向真的是「 重點推進中小城鎮的發展 ,限制特大城市的發展」嗎?

這一說法依據應該是「十二五」中「穩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轉為城鎮居民」一節,「特大城市要合理控制人口規模,大中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繼續發揮吸納外來人口的重要作用,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落戶條件。」 http://www.ndrc.gov.cn/fzgh/ghwb/gjjh/P020110919592208575015.pdf


其實」十一五「中「分類引導人口城鎮化」一節也有類似說法,「鼓勵農村人口進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定居,特大城市要從調整產業結構的源頭入手,形成用經濟辦法等控制人口過快增長的機制。」
http://www.acsi.gov.cn/WebSite/ACSI/UpFile/File46.pdf

還有「十五」中「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部分「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引導城鎮密集區有序發展防止盲目擴大城市規模。要大力發展城鎮經濟提高城鎮吸納就業的能力。」 http://ghs.miit.gov.cn/n11293472/n11294974/n11296707/n11640313.files/n11754020.pdf


舉兩個例子,過去十年,各地興起「高新開發區」熱潮,以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為代表的「高新區」吸引投資最大的優勢是政策,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由於各地紛紛跟風攤薄了重點區域優勢,國家很快叫停了「低級別」的「高新區」,也就是說,只有大城市可以享有這些政策優勢

鐵路幾次提速,大城市之間距離越來越近,但由於取消了許多小站,許多小城鎮間車次在減少,距離反而越來越遠。

大城市所謂戶籍限制,對於高學歷或高收入的人,是很低的,真正被限制是那些低學歷,低收入人群。

  • 被限制的與其說是大城市,不如說是大城市打拚的弱勢群體,所謂中小城鎮的發展,不過是收攏些被大城市嫌棄的剩餘資源。

我們喜歡「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些大事往往辦在大城市。中國的大城市歷史上積聚了教育,醫療,交通種種優勢,而且這些優勢不是慢慢減小,而是不斷增大。這倒不一定是什麼重大戰略,而是我們權力集中引導資源集中的自然結果。這其中的副產品便是人的集中,密集人群帶來種種社會問題,疏散那些被充足資源吸引來的低生產率的人,便是政策在做的事。

至於發展超級大城市好,還是發展小城鎮更好?
我的答案,相信市場的力量。給予每個地方均等的機會,市場會驅動各類資源到發揮其最大效力的地方。政府強行扭曲市場,優先發展某些地方,這些漂亮的政績都是要由全社會埋單的,尤其是那些"不優先"的區域。


沉默的螺旋啊。
有個問題需要各位注意,就是現在在用知乎的用戶,有多少小城市的?你們上面在一致的「討論」,褒大城市,貶小城市,但是,這和說基層公務員灰色收入多,待遇高的論點一樣,都是片面的言論,沒有聽到更多數生活在小城市的人的聲音。
借用一句廣告詞:故鄉的嬌子,只是城市的過客。
大小城市無所謂,只要活得幸福就好了。
我個人反而喜歡小城市,我在大城市呆了6年,每天上班無限的公交和無數浪費在交通上的時間,讓我非常無奈。和朋友聚餐,我們要等2個小時才能在飯店見面,吃完要急急忙忙的回家,否則就趕不上末班車。如果,在家的話,步行都不要20分鐘。時間就是金錢啊,我的朋友。
不想把有限的生命用在路上,這是我選擇小城市的原因。況且網路和物流的發達,哪裡都差不多了。
因此,回到問題,政府選擇發展小城市,原因有這麼幾點:
1.中國多數的人還是生活在小城市,大多數的人民還「掙扎」在生活水平不夠高,知識水平不夠上知乎的水平。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勢必要讓多數人都嘗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成果。
2.大城市的提升空間和發展潛力必然沒有小城市大,小城市的發展帶來的能量是中國目前發展急需的。
歡迎補充批評。


國內的大城市,尤其是像上海、杭州、蘇州,這樣的城市,拋開收入、醫療、教育等因素,最大的優勢就是:在這裡我和基層公務員打交道,我TMD還是個人,我可以說不,我有投訴的渠道。就這一點,足以秒殺其他小地方了。
在中西部幾個小城市做過幾個項目,唉……法律是什麼?制度是什麼?沒人知道。什麼?辦准生證要給紅包?什麼?打官司要送錢給法官?什麼?太多了。而且,更可怕的是那裡的人,認為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非常樂於分享這方面寶貴的獨門經驗……

摘錄我其他問題下的回答:
我說說,我經常待的兩個城市,蘇州和上海,舉幾個小例子。

1.辦理二胎准生證,這個想必是很多地方難度TOP10的證件吧,而且,夫妻一方的戶口在省外,在我們這裡,流程簡單,服務態度好,先打電話問一下需要準備什麼材料,說的很清楚,準備好,遞過去,只跑一次,就一次,而且,缺了一個材料,他們說,他們可以直接補。沒有刁難,沒有冷漠。

2.司法糾紛,對方是體制內實權部門的官員,且分管司法,是被告,我親戚是原告,體制外普通公民(本人全程參與),一審敗訴,二審上訴,勝訴。全程沒有,請司法部門的人吃飯,也沒有送禮送錢(送了也白送,對方是分管司法的)

其他,比如工商登記、公積金辦理、護照、通行證、戶籍變更之類的都是簡單明了,方便快捷,有問題,直接投訴,立馬分管領導會直接電話來道歉溝通。


老蕭的故鄉就是北方的一個四線小城市,目前老蕭還在故鄉工作的同學,我劃分了一下,有幾下類型:1,公務員,國企,事業單位,銀行這種體制內的工作,這個人數最多,超過95%。2,私企。5%左右,且薪水在我的故鄉很低,算是底層,大家應該能看出來了,這就是中國典型的小城市的職業構成類型,這樣的城市是沒有任何活力的,而且城市越小,那些拼爹,宗族勢力越強,法制環境越差,所以,如果你在小城市,家庭沒什麼背景的話,老蕭還是建議你去大城市飄,畢竟去大城市你還有那一絲機會,但是在小城市,幾乎是沒機會。當然,你家要是在所在的小城市有一定的人脈勢力,那就留在小城市,逍遙自在的活著,比去北漂強,所以這個到底去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主要看個人條件,每個人都不一樣。


從以往的經驗可以看出,中小城鎮在生活便利和環境保護方面完全可以超越超級大城市(由於人口比較分散,城鎮的管理效率更高,環境更優美,生活條件更為便利。但是如果交通和環保部門得力的話大城市也不至於這麼糟糕)。

但是對於我國目前的現狀來說發展中小城鎮能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功效遠不如超級大城市(未來第三產業和軟體業等發展後,城鎮就會優於超大城市,參考發達國家逆城市化。)因為我國信息化發展還不夠,最有力的賺錢機器仍舊是坐滿了工人的製造業。超級大城市可以把無數勞動力集中起來,實現大規模生產(可以參考資本主義壟斷組織和大型國企)。

所以目前來看,選擇把現有工業城市的規模繼續擴大,利用已有的工業和商業基礎,同時注意環境保護的話,更有利於發展。


要不然,鐵嶺怎麼辦?


所謂的大城市多元化論根本就是假象,反而是大城市是商業壟斷者的溫床,不斷的開發土地,然後讓房地產商競標,修建大型超市、娛樂一體化中心、配套的公共交通設備,真正的贏家只有地產商和政府而已。所謂的享受小眾的文化根本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是穿著美麗的外衣的消費產業而已。真正在地的、傳統的、創新的文化是無法發展的,因為這些是毫無利潤的。

無可否認現在小城市在硬體設備方面有待改善,但那也是因為目前絕大部分的資源都投入到了建造大城市中去而造成的,並不是小城市本身的問題。如果因此單純解讀為小城市無法發展多元文化,人民生活只能打打麻將消遣消遣,未免也太不負責任了。


贊同@屈藝的回答,補充一下,除了屈藝提到的城市硬體問題,市民福利等軟體問題也要考慮進去,也就是說
不取消戶籍制度的原因,我認為也是不發展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一個特大型城市裡絕大多數是外來民工會導致很多的社會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經濟及資源發展極不平衡的國家裡,需要的是小而美,強調大而強而導致的馬太效應會積聚大量的社會矛盾。


窮家子弟在小城市沒有公平可言,在大城市還有一絲公平的機會,儘管有關係更能公平。


不是想發展小城市就能發展小城市。

損不足以補有餘,大城市對青壯勞動力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小城市越來越小,最多只能成為養老的地方。


我來補充一下我國的城市化戰略發展歷程。

「小城鎮主義」——控制大城市規模(1949-1996)

新中國建立初期,有限於當時中國的意識形態、經濟發展以及認知水平等諸多影響,國家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和集中發展小城鎮的主張。之後,在長期的政治運動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極「左」的思想泛濫,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建設和城市發展。當時對城市化的基本認識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避免資本主義城市化道路造成的各種「城市病」,因而採取以中小城鎮為主,不建設大城市的戰略。當時出現的一些違反客觀城市發展規律的口號,如「消滅城鄉差別」,「建設不集中的城市」等。

這種「小城鎮主義」的思想觀念一直沿用到改革開放後很長一段時間。20世紀80年代後,由於當時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制度主要是基於避免各種「大城市病」而形成的,而且考慮到我國農村人口數量眾多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以及城鄉二元結構顯著等各方面的現實國情,仍奉行這種「小城市主義」。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城市化戰略依然是以控制大城和發展小城鎮為主,由於在此期間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相應的城市化戰略也開始凸顯鄉鎮的作用。

直至「九五」計劃(1996-2000)期間,我們才徹底放棄「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做法。


小城鎮為主,強調鄉村基礎設施建設(1996-2006)

「九五」計劃期間,國家開始倡導「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鎮規模適度,布局和結構合理的城鎮體系」,強調「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序地發展一批小城鎮,引導少數基礎較好的小城鎮發展成為小城市,其他小城鎮向交通方便、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的方向發展」。這一階段的小城鎮戰略還被當作是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


以大都市圈為核心的城市化(2006-)

直到「十一五」規劃(2006-2010),我國城市化戰略才開始凸顯大城市的作用,首次明確提出了「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以及「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來源:本人城市經濟學課程作業,根據多篇論文整理。


連片的中小城市才是比較好的方案


節能低碳上, 人口是越密越好, 北美郊區+車輪的模式對石油消耗過大. 人口集中也方便集中供暖, 鍋爐給多戶居民提供熱水比燃氣管道分別進入各個家庭要更為高效, 安全. 公寓式的住宅在冬季進行整棟樓的統一供暖也更加節能. 網路帶寬也隨著人口密度上升而增大和變便宜.

但是高樓過多, 人口密度過大, 交通會十分困難, 如果市政資金不夠, 不建設多層地鐵網, 輕軌網難以有效的傳送人員. 每個城市情況不同, 有的城市即便資金極度寬裕, 地理地質條件也難以建設足夠的地鐵里程


總的說, 應該讓各個城規自己負責, 按市場和城規規範本身進行設計, 中央政府不宜給出一般化的指導意見


你看看農民富起來後,去哪買房?
在限購政策和錢允許的情況下,這些農民肯定先去大城市買房,即使小城市能用同樣的錢買更多的房,他們也會去大城市買。
所以說結果很顯然了。


其實去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基本取決於這3個條件,自身所處環境職業的發展,能不能照顧到父母,工資;如果你所處三線城市發展能照顧到父母並且收入相對還不錯,再結合你自己的志向和生活態度做決定就好!如果你在大城市有份不錯的工作和收入,能夠接收到不同環境的文化的諮詢,雖不能照顧到父母但是在金錢上可有一定彌補。


推薦閱讀:

中國的污水處理水平處於世界的什麼檔次?
倫敦當年的霧霾是怎麼治理的?
水資源短缺會不會是制約中國近年來發展的短板?
如何評價這份關於霧霾背後的調查? ——「柴靜」們所不知道或者忽視的事情?
火力發電對環境的污染真的很嚴重嗎?

TAG:城市生活 | 城市 | 城市規劃 | 經濟學 | 環境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