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培訓」可行嗎?
從戒網癮學校的問題發散開來:
如何看待 19 歲少女在「戒網癮學校」被虐至死? - 社會
既然是因為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而使其採取此類措施,從根源出發,改變父母的教育觀念跟教育方法,有可行性嗎?
謝邀。 我知道題主提出這樣的問題初衷,大致就是如果這個問題是這裡需要改進,那我就去改進好啦,改進完了之後,總不會出問題了吧,就算出了問題,我們接著改嘛,哪裡出問題了,我們就改哪裡。 這個想法是很單純的美好,但也是很理想化的一種機械的觀點。
方法也好,理念也罷,永遠都只是一種工具,是工具就沒有好壞之分,當然也沒有什麼必須要使用的強制的理由!更何況這是家庭教育,哪裡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可能性?如果有這樣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可能性,那麼就不會有這麼名目繁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了。
以上是我對於這個問題的第一個表態。即就是,不要讓工具左右,也不要唯工具論。
接下來我們來說,『家長培訓』這個事情的可行性。
題主的『家長培訓』是提出在『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而使用了這樣的措施。那麼,為什麼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改變父母的教育方法和理論?』這個前提下的。
這裡面有一個誤區沒有澄清。也就是『家長培訓』是出於讓父母去適應孩子,用消除一端來達成另一端,這樣的加減法其實是無效的,因為造成問題當中那個情況的因素可不僅是父母的教育理念不夠,要清楚的認識到這只是眾多問題當中的一個,並不是全部!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如何去和孩子溝通,如何通過家庭的正確師範,讓孩子能夠遷移內化。怎麼通過家庭教育的不同方法來陪伴孩子成長或者是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能力和發現自己的能力。方法什麼的只是讓你更快去掌握的途徑之一,並不是根源。
鏈接問題當中,家長可不僅僅是缺乏教育理念,他們缺乏的是更基本的溝通能力,甚至有的家長還存有人格上的障礙等等。這個時候,給他們應該討論的是如何和一個人有效的交流,而不是你應該用蒙台梭利呢還是最近發展區(舉例而已)他們並不在乎這個,他們只在乎什麼方法能別讓他不蹦不跳,什麼方法可以讓他們獲得了家長的控制欲的同時還能更少事兒。當然,更多的家長其實是介於期間的模糊狀態,他們即想讓孩子變得更好,但是又逃不掉自己身上的問題或者其他。
所以,題主說的其實一步跳到了最後,而這中間是需要多步求解的先簡答回答一下——「父母培訓」非常有意義,但基本上難以執行。
我自己是培訓工作的從業者,也是一位父親,所以一看到這個題目便有了興趣。
下意識假設自己去組織這樣的課程,結果發現問題實在是很多啊。
便從執行角度去分析下吧。
培訓的目的,是讓不了解的人了解,讓不接受的人接受,讓不熟練的人熟練。
任何培訓能否取得效果,我認為是取決於三個條件的。
學員狀態、課程內容和講師能力。
先說說學員狀態這一塊。
所謂狀態指學員有明確的聽課需求,或者是在課程開場很短時間內引起學員的聽課慾望。
我們假設一下,對一群以計算機為業的程序員,講授一堂裝修知識,會是什麼樣的結果?
所以在課程實施前,我們必須考慮受眾問題。
什麼樣的家長會願意來參加這樣的課程?
如果收費,什麼樣的家長願意為此付費?
我們會發現,如果家長意識到自己需要專門學習"怎麼教孩子",首先,這是一個開明且有一定自律能力的家長,其次,他已有為教育孩子而改變自己本身的信念了。
而本題目暗指的,也包括其他回答中所點明的——真正在教育孩子上觀念錯誤的,包括物化孩子、暴力管教、缺乏重視或單純以自身去複製孩子等諸多問題家長,他們本身就不會選擇這項培訓。
而真正會選擇課程的,只是那些有心教育好孩子,但方式方法上存在問題的家長。
截止3-8-14:50,部分回答中把家長功利性過度妖魔化了,我個人不贊同。
這並不只是功利性,還包括上一輩人長期權利缺失,所以缺乏人生規劃的常識。
簡而言之,就是當代大多數家長,只知道一種靠譜的孩子成長軌跡——讀書後工作。
而一定要回報家庭,這是我國現有的物質水平決定的,你不回報,很可能你爹媽會餓死。
跑題了,回歸原題目。
換一種尖銳的說法,大部分出現親子問題的家長群,本身的素質就不太靠譜,也沒有為此的支付能力或支付意願。
一般企業內訓或技能培訓課,為了達成效果,我們會事先加好限制條件。
比如企業強行召集;用紀律管理;事先排查掉不合適聽課的學員;以及事後舉行考核反向保證。
但家長培訓這種課程很難實現這些方法。
誰召集?誰管理?
如果是用免費試講來先召集,誰推廣?誰承擔成本?
再極端想一下,如果課堂涉及到批評這些人,會不會有人蹦起來發飆?
我一直都認為,世界上最難上的課,是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和認知。
很不幸,家長培訓這種課就是。
那假設真的有某個大型組織真的可以約束這些家長,並組織好這樣一類課程。
其實現實里真的有,比如學校。
學校不是偶爾會召集家長聽親子會么?
那我們就遇見第二個問題了。
什麼樣的課程可以有效提升家長的教育能力?
我們看看學校的親子會是種什麼樣子的,順帶批判那些毀了我培訓師名聲的王八蛋。
第一步,先混淆概念。
把未成年人的行為能力等同於成年人(孩子有照顧家長的義務);
把成年人的社會勞作等同於為家庭犧牲(爸爸媽媽上班累都是因為孩子)。
第二步,放大負面情緒。
讓未成年人質疑自己的日常行為是否正確(孩子其實一直在傷害父母);
讓成年人質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重視工作就是放棄家庭倫理)。
第三步,把負面情緒和之前的錯誤概念解釋成因果關係。
把一切成年人的苦累都歸結於孩子(因為你不記得家長的生日沒給家長倒洗腳水所以你爸爸才不能升職加薪你媽媽才長白頭髮。)
於是台下開始哭得犀利嘩啦,孩子認為自己不懂事,家長覺得自己很委屈很偉大。
可大家現在看看這個邏輯關係,很可笑,不是么?
其實根本就是一場痛苦體驗的心理遊戲而已。
對於親子問題非但沒有解決,甚至連問題的根源都沒有接觸到。
當然,學校舉行親子會的目的是好的。
但絕對沒有任何一場課程,就可以在一天內解決親子問題!
我曾經接到一次邀請,為一家微小型企業的銷售員上兩天的封閉課。
我問老闆大概學員都是什麼樣的?
老闆說,有在這裡工作了三年的,也有上個星期招進來的。
我又問老闆想把他們培訓成什麼樣?
老闆說,要各個吃苦耐勞而且獨當一面。
我說:老闆再見。
這種課除非是去騙,但凡有一點培訓常識,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基礎不一樣,性格不一樣,能力傾向不一樣。
怎麼可以用一種方法去塑造相同的才能?
同理,不同家庭造成親子問題的原因也是不一樣的,而且涉及大量隱私。
我們可以反向推導一個家庭親子問題的成因,但是你沒有辦法通過課程去解決這個問題。
如果是因為父母窮呢?如果是因為父母太幼稚呢?如果是因為父母缺乏足夠素質呢?
而這三個方面,往往是家庭親子問題最大的原因。
講師能力什麼的,於這個題目無關,我們就不討論了。
寫在最後的話:在職業技能培訓方面,我們有一個詞叫「試錯成本」。
就工作而言,其目的性強過過程的意義,周期性也比較短。
如果你搞砸了一個客戶、做壞了一張報表,我們可以換一個人來補救。
你只要下次不弄錯就行了。
或者你去下個公司不要弄錯就行了。
你看,這個過程是可逆的。
但教孩子不一樣。
孩子教壞了,換個爹媽?還是把孩子塞回去重新生一次?
所以要保證家庭教育不出問題,首先要保證父母在把孩子生下來之前,就確定擁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和知識。
而這類知識的灌輸必須有上升到法律層面的強制性和可檢驗性。
目前來看,國家還沒這種打算。
所以關於家長不稱職的問題,往大了說,是因為這一代人的價值觀念和平均素質,甚至涉及到社會結構。
這不是培訓能解決的。
給題主分享一篇文章
靛藍紀
教育改革從家長教育開始
2015-03-11 人民日報 靛藍紀
大家經常問這樣的問題:
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區別是什麼?
如何改革中國教育?
中美教育區別可能很多,但大家都忽視了中國教育的一個重要問題:家庭教育缺失。
大家對教育不滿,主要體現在哪裡?無非是孩子們出了問題,即現在的學生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動輒離家出走,或者輕生;只知道做題,創造力差,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差;太自私,團結協作能力不足,等等。這些,歸根結底還是做人的問題。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老師,但目前中國家長在這方面是嚴重缺失的。
家教是什麼?
是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往往體現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別人、基本的規矩等等,其實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在某種程度上,首先取決於父母。
但遺憾的是,家長們對此幾乎沒有太多的重視,更談不上正確的教育理念、人才觀念。一談到家教,就變成了花錢請老師教文化課,而不是家長的身體力行。中國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很捨得花錢,不惜砸鍋賣鐵,卻忘記了自己的責任與付出。更有甚者,一些權貴和富有人群,用金錢換責任,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花巨資讓孩子一個人出國留學,表面上為孩子做出貢獻,實則是不負責任。
一旦孩子出現問題,我們經常是指責學校、社會,而不是反思自己。當我們控訴應試教育的時候,我們是否反思自己也是一個積極的推動者?是否逼迫孩子報了很多的輔導班?當我們指責社會無序時,我們是否給孩子做出了表率?
如果不是從事專門研究工作,那麼,在學校學的知識大部分都會遺忘,但是,協作、感恩、創造力、想像力、忍耐力、反省能力等等,最終會沉澱下來,而在這些教育方面,家長可以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美國的教育制度與理念並不完美,在美國,因為教育理念原因,家長不滿意,有大約260萬學生是在家上學的。在美國前10名大學中,有7%來自此類學生。家長們在以自己的力量去做調整,修正對美國教育的不滿。
世界上沒有一種教育制度與理念是完美的,美國也同樣。大家覺得,中國教育目前問題很多,政府、社會輿論都在反省、檢討,試圖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中國專家動輒講美國教育如何如何好。的確,美國的教育在理念上、方法上,都有其先進的東西,有值得汲取的地方,但是,我覺得,在借鑒美國經驗的同時,中國家長應當首先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教育改革,首先應當從改變家長入手,讓家長們明白自己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真正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成長成才。
從世界角度來說,對於培養一個優秀的人,理念、做法其實沒有本質的差別,比如付出,比如嚴格的規範與要求,待人友善、懂得感恩等等。因此,我們不需要動輒講美國,而是應當先把本民族優秀的教育觀念繼承下來,把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發揚光大。家長到位,正確的理念到位,中國的教育問題才會有根本性的改變。(馬振翼)
《人民日報》( 2013年10月31日 18 版)
相關鏈接1:
七種情況,造成家長對家庭教育不上心:
1、認為孩子教育是學校的事情,與自己教育不教育關係不大;
2、認為自己忙,身心憔悴,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心力不足;
3、認為家庭教育是空洞理論,是聽起來好聽,用起來不管用;
4、認為樹大自然直,對孩子放任之流,順其自然,過問不多;
5、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學習的教育,學習的教育就是做作業,上補習班。
6、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讓孩子們上各種輔導班,音樂、美術、彈鋼琴等。
7、認為家庭教育就是提要求,至於怎麼學習,不知道,也不願意探究。
其實,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教育,就是讓孩子們萌生會學習,善於學習,會生活,善於學習,會相處,善於相處的意識,並樂於去實踐和探究。家庭教育,就是對「根」的教育,「心靈」的教育,只有「根壯」「心靈好」,狀態好,才能「枝粗葉肥」,這恰是「莊稼養根,育人養心」啊!
處於今天的信息時代,我們的家長不學習,很難教育好孩子。因為身處急功近利的時代,很多人心浮氣躁,跟著社會思潮走,被大眾化思潮裹挾,缺乏理性思考,和長遠點眼光。那麼怎樣做一名優秀的家長呢?請你針對以下,看看自己是什麼樣的家長?
第一層次:捨得給孩子花錢。
第二層次: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第三層次:家長開始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
第四層次:家長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第五層次:父母盡己所能支持鼓勵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則支持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
看到這些,你是不是覺得自己該學習了,該提高自己了?
相關鏈接2:
家長如何做好孩子的朋友和心理醫生
面對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心理需要和困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辦呢?最重要的是,學習和掌握家庭教育的技巧,既做孩子的朋友,又做孩子的心理醫生,幫助他們撥開心靈的迷霧。
1.家長首先必須了解孩子,在了解的基礎上才能理解他們,才能幫助他們。
了解,就必須善於聆聽他們的心聲,善於和他們溝通。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講出內心的喜怒哀樂,耐心地聽取他們對周圍事物或發生的事件的評判。在他們講述的過程中儘可能不要去打斷,不要急於批評或評價。
當他們講完後,你再用十分簡練的語言對他的話做一個概述,幫他理清思路。這是他不但獲得了尊重,也有利於他們搞清自己的思路,在互相理解與交流中增強地家長的尊重與信任。在人際溝通基礎上,家長還應培養孩子學會自己與自己溝通,心理學上稱為內在性的溝通,即鼓勵孩子時常和自己對話(腦海中的對話),也就是跳出自己的角色,以另一種角度來看自己,激勵自己。
從目前的家庭情況看,不少家長還不善於親子間的溝通,現在孩子不喜歡家長嘮叨,已成為普遍現象。家長出於好意,不斷重複簡單的語言,老一套的問話,比如作業做了沒有,考試成績怎樣等等,從小學到高中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以為這樣才算盡到家長的責任,其實往往事與願違,這種單調的刺激、說教的方法,使孩子易於造成厭煩和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在表現形式上往往可能呈現對抗性質。
家長要了解孩子,指導幫助孩子,首先要認真學習家教知識提高家教藝術;對孩子說話,要理智思考不要責怪埋怨;叮囑雖然重要,但要講到點子上;要放心孩子,放心讓孩子去做,做錯了,吸取教訓,無非花點「學費」;該管的要提出具體思路和要求,做後檢查,肯定成績,糾正不足。
2.要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
這也是幫助孩子消除困惑的方法之一。現代的孩子過多的享用和獲取,他們只能接受愛,對父母的一句稍重的言辭,就感到受不了,就生悶氣,就發脾氣,於是家長就不敢再流露自己的不滿情緒。其實這樣並不能培養出成功的人才。
成功人才的心理基礎可以用公式表述如下:成功人才=認知能力×情緒能力×行為能力。這其中情緒能力顯得更為重要。如果孩子只能聽讚揚的話,只能捧著、抱著,那是很難成功的。
大家要知道愛迪生的成功與他媽媽南希的教育分不開。但南希並不是只給他關照,給他愛,她也有生氣的時候。愛迪生從小思維就極其活躍,他看到能飛上天空,看到氣球也能上天,就弄來了解能產生氣體的藥粉,和小朋友米傑利偷偷做「實驗」。
結果,米傑利吃了藥粉不久,肚子就痛得要命,幸而搶救得快才免於一死。這件事使南希十分生氣。正是她的生氣,使愛迪生懂得了什麼是科學,什麼是科學精神。
在表達情感時,要對孩子多鼓勵,而不要替代。常常聽到家長痛苦地說:孩子現在已經讀高中了,過去他不會的功課,我還能教教他,現在這麼多課,我再行也不能全包了它。請家教也請不起那麼多呀!
於是,家長在學習這方面不能幫忙了,就在其他方面盡一切可能「幫助他們」。「去、去、去、去做你的功課,這些事不要你做。」這是高中生家長常說的一句話,似乎這就是「愛」。
其實,這樣做的結果只會壓抑孩子的發展,只會使孩子感到人生的枯燥、乏味,使他們失去行為的動力,成天處於一種消沉、煩悶之中。一個真正成功的人應該也是個會生活的人,如果他只能讀書,不會生活,他又如何立足於社會呢?
3.在做孩子朋友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了你還是孩子的父母,是他們生活、學習的榜樣
這個界限千萬不可模糊!美國一個青年期研究會的會長約翰.柯爾曼博士認為,孩子有很多行為都是與成人的行為變化有關。他說,成人對自己的習慣、情感和憂慮表現的日益開放,孩子常常效仿大人,大人與孩子之間的界限已經模糊不清了。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孩子為什麼產生不良行為。
要做孩子的老師和心理醫生,家長要重視自身榜樣的作用,要自律。我們常常看到有的父母要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從不學習,甚至到要晉陞考試時,還作弊;父母要孩子誠實,自己卻經常撒謊;父母要孩子講究衛生,自己卻不講衛生。
心理諮詢工作人員經常發現孩子的困惑很多來自家長的行為,他們會十分困惑地問:為什麼大人那麼「假」?為了減少孩子的這類困惑,家長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
4.要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心理學對交往的研究提出了一個相互作用分析的理論,稱作PAC分析理論。它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個性是由三種心理狀態構成的,這就是:「父母」、「成人」、「兒童」狀態。「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通常以訓斥人的、權威的口氣和行為與人交往。他們說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
成人狀態表現了客觀的理智,這種人的行為表現是待人接物冷靜,深思明斷,尊重別人。這種人說起話來只是:「我個人想法是……」
「兒童」狀態像孩子似的衝動,表現為服從和任人擺布。這種人說起話來總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而和孩子交往的理想狀態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應」。這就是說我們與孩子對話時應該冷靜點,都應該儘可能理智些,應該相互尊重,這樣對話才能進行下去。
5.要教會孩子欣賞自己,悅納自己
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無是處的。我們常常發現,同一群人欣賞一副畫,有的人讚不絕口,有的人卻認為一錢不值。其原因只是人的看法、想法不同而已,這副畫並沒改變。我們人更是如此,同一個人,有的人會說你好,有人也會說你不好,如因別人一句褒貶之詞,就把自己搞的情緒振蕩不已,那麼,你就會被情緒所驅使,就會陷入「情感的旋渦」。
我們要做情感的主人。要以我們的榜樣和對孩子的真切鼓舞,幫助他們在情緒上逐漸學會獨立,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悠悠自得品味人生,都能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對於不足有信心趕上,對自己的優勢要敢於展現。要相信自己一定是個有價值的人,是個成功的人。
6.要幫助孩子學會宣洩
當孩子有了不良情緒時,應該幫助他學會宣洩,或是讓他到操場去跑一跑,或是放聲唱一唱,或者與他信任的人談一談,這一切都必須讓孩子明確宣洩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環境,合適的人選。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幸運的時代,這個時代比他們的先輩生活的時代有更多的機遇,更好的學習環境,更安定富足的生活。可是,這個時代又對他們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他們不僅面臨著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知識的挑戰,而且面臨著自我心理能力的挑戰,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尤其要經的起競爭和挫折的考驗。
然而,許多孩子卻常常為一點小事而情緒低落,他們可以為自己的長相、為自己的成績、為自己的失敗、為自己……而苦惱,以至不能接受自己。造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為孩子心中有一塊迷霧,因為他們還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
主流的針對家長的訓練課程中, 可歸納五個主要的訓練內容:
一. 溝通技巧
訓練重點在於表達和聆聽。表達方面注重使用「我」的信息, 而聆聽方面則以傳達專註、理解和諒解為主, 這是一般親子教育課程的主要內容之一。
二. 環境設計技巧
在親子溝通中, 往往是透過環境配合而避免衝突的, 例如安排較寧靜的環境讓孩子溫習, 為孩子制定長假期的計劃等。
三. 改變孩子
大部份家長參與課程時, 都希望學習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 期望課程能有助孩子的行為轉變, 這些行為管教技巧包括:清晰定義行為問題及目的、行為觀察和記錄、增強正面行為和停止不適當的行為等。
四. 改變家長
有部份家長訓練課程會強調家長自身的改變, 例如PET及STEP, 其中部份內容是處理家長管教的態度, 對子女的期望, 及控制情緒等, 目的是擴展家長在解決管教問題時的角度, 考慮子女的立場及改變自己的可能性。
五. 改變家庭
上述四項內容均注重家庭中個別成員的行為表現, 然而, 家長須明白個別家庭成員所面對的問題, 亦是整個家庭共同分擔的困難, 要解決問題, 便需整個家庭成員參與, 因此, 學習透過家庭會議和解決問題的步驟去處理家庭問題, 亦是家長訓練內的其中一項主要內容。
現時的家長訓練課程,大多是第三種:以管教孩子行為為主
現時大部份的家長訓練課程均以處理或改變孩子行為問題為主, 例如孩子的讀書問題、不服從或滋擾行為、脾氣或情緒控制問題等。 事實上, 這亦是家長參加課程的主要原因。有關課程須滿足參加者的要求, 即期望在課程完畢後, 能儘快見到效果。但小組課程時間緊迫, 一般在八至十二節間, 甚或更短; 由於時間限制, 加上參加者的期望, 往往使訓練內容偏向控制孩子的行為問題, 並容易將孩子定性為「有問題」, 而忽略孩子甚至父母本身的關注和需要, 例如:需要獨立、尊重和體諒,這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建立。
操作上不可行
首先,所有培訓機構運營的最大問題是資質認證,但是,在家長教育方面你如何受到家長認可?
先舉個身邊案例:劉道玉教育基金會旨在提高中國教育質量和特色化教學。促進素質教育改革,在輿論上一直深受好評。劉道玉本人對我們上代人的影響(恢復高考)不可謂不大,但在網癮問題和態度上,他們支持的是陶宏開。並且做了軍訓治網癮那段時間在媒體有明確表態。試問,如果你開設了一家培訓機構做家長培訓,家長會相信誰?你還是陶宏開?
其次,你做培訓針對的這部分家長可能接受培訓么?國內親子培訓,家庭教育機構參加培訓的家長,要麼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要麼有足夠的知識和教育意識。而需要培訓的家長,往往不屬於這兩類中的任意一類:比如曾在某市的報道里,在網癮治療中心中,有三成左右的留守兒童,他們的家長或許有錢,但絕對缺乏時間和精力,特別是赴發達地區從事家政服務業的家長們,他們有時間參加針對家長的培訓么?
同時,網癮治療的存在不是空穴來風,它的畸形存在本身也是瞄準了教育上出現的問題,在現在的環境下,公立學校對於網癮和心理疏導本身因忌憚輿論不想去管(除非家長集體要求),教輔機構和家教鑒於成本精力懶得去管的實際情況,加上網癮本身的客觀存在(別跟我說網癮不存在)以及新聞媒體自帶立場的不公正報道(在出第一例死亡事件前,網癮治療中心可不是負面報道居多。包括在<中國青年報>揭露磁暴步兵雷霆薩滿那會,除了遊戲媒體,哪個主流媒體跟進了?)再加上對心理問題的諱疾忌醫。能不給沒底線的網癮治療中心機會?
所以,與其說對家長培訓,不如政府去規範網癮治療、明確規範網癮尺度,加大對網癮治療黑窩點的打擊力度。重視正規治療、輔導渠道的成長,媒體管住嘴動動腦子,提高自己拙計的知識水平。部分真有網癮危險的少年提高自律!順便重在落實!不然這種事情,遲早還會發生。
呵呵……
我只知道N多諮詢屍殭屍情感顧問在台上誇誇奇談博得滿堂彩之後回到家裡和家人吵到天亮,這其中當然包括孩子
當然,市場上也有很大成功少年天才兒童的父母非常受關注,以至於開講座出書的,不過貌似沒幾個是殭屍出身,也沒啥理論知識
要2者取交集似乎才更有信服力,可交集好小的樣子,不過沒關係,只要有市場需要,大可以培訓,現在面向土豪的高價親子教育比比皆是,流派也多到爆,有興趣的可以去逛逛,必定會有你的那一款!嘻嘻家長培訓可行與否,要看將來會發展到什麼程度。問題是我已經在路上了。
08年開始涉足早教行業,14年年年底和之前做早教行業的同事以及有近二十年經驗的專家級教學負責人合夥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家庭教育公司,目前剛起步,一直在摸索前進階段,說說我們的初衷和感悟,供大家參考,我盡量注意措辭,避免廣告嫌疑。
初衷:
多年早教行業從業經驗中除了傳播早教課程本身的教育理念之外,能感受到家長對於家庭關係、親子關係的處理方法需求很是迫切,除此之外,三歲之前家長普遍比較關注吃喝拉撒睡的具體問題,三歲之後關注習慣養成和社會交往問題,例如不愛說話、打招呼、搶玩具、打人等。
家長獲得這些問題的方法是網路、書籍、和其他人的溝通交流經驗等,形式是片段性、不系統、未經甄選等,很多時候一知半解的應用往往矯枉過正。
還有經常看到父母陪孩子的方式是孩子玩自己的,家長坐旁邊看著手機,有問題的時候各種制止方式和用各種手段讓孩子屈服,打罵恐嚇等無所不用其極,孩子的反應也各種形式的可笑和可悲。
我作為教育從業者,一個兩歲半孩子的父親,認為父母課堂很有必要,大家都需要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鍊。
感悟:
早教行業的這些年,我們做過上百場公益性質的講座,家長參與度和體驗都非常好,這其實就是父母課堂的形式之一。
包括現在開發、引進的各種形式和內容的父母課堂,更多的是讓父母認識到,孩子從一出生開始都是沒有問題的,在成長和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發現問題之後,需要父母接受這種現實、不批判、不下結論、補貼標籤,進而通過溝通達成共識,幫孩子學習對應的技能以解決出現的問題。基於心理學的焦點解決法而來的。
還有父母需要學習如何了解和面對孩子的成長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這樣在問題出現時才能不焦慮。要學習如何和孩子交流,要考慮如何對待孩子,孩子才有可能成長成為一個陽光的、自信的、有學習能力的、有生活情趣的孩子,如何才能讓孩子禮貌的待人接物、面對誇獎和非議可以從容面對,不驕不躁。
成為一個有文化的學習型家庭,提供良好的精神養育的同時,努力創造良好的物質養育條件,或者如何在工作之外努力生活,認真生活。而不是努力工作,無限制擠壓生活空間。
這些都是我們努力地讓家長理解和學著做到的方向。
事實上,一方面,上過家長課堂的人只需一兩節課就有明顯的改善,伴隨著自己的學習和成長,隨之改善的還有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等。另一方面,需要努力培育和發現家庭教育的需求,培育市場。這就是現階段家長培訓們的現狀。
本人大學專業為心理學。之前在大學的課堂里曾就網癮少男少女的現象形成原因進行討論過。當時我們小組討論的結果是這種現象的確與父母有關。但比起說是和"父母的教育觀念"有關,不如說和"父母給予孩子多少愛"有關。
為什麼這些少男少女放著美好的現實世界不要,非要沉迷於虛假的網路世界?
如果去研究這些孩子的經歷,你會發現大多數的這些孩子與他們的父母缺少"溝通"。
這裡說的"溝通"不是單純的"說話"。
有些父母與孩子的交流離不開"學習",無視孩子說話的內容,不管什麼都能引到"讀書"
上;還有些乾脆不管,甚至不知道孩子都在學校學些什麼,美名其曰"信任"。這兩種家長都有共性——與孩子的心靈拉開距離。
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孩子發現自己的父母是遠離自己的,不懂自己的,總之,覺得自己是孤獨的。
於是怎麼辦呢?一開始肯定是求關注。更加的成績不好,更加的鬧騰。可是父母不知道呀,於是態度變本加厲。慢慢的,成為傳說中的"問題學生"
這樣一來,更孤獨了。少男少女們發現"全世界都拋棄了我"。某天。他們發現虛擬世界裡,他們被朋友需要,被朋友關注,被朋友了解。你想想,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有人懂自己是什麼心情!那個激動呀!這麼好的世界怎麼能放棄呢?——網癮形成。
於是,發現問題了嗎?
所以,題主提出"培訓家長",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必要並且當務之急的事。但是,比起培養家長的"教育觀念與方法",不如培養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與交流"。
而在那之前,必須要使家長認為這件事是有必要的,這相當難。"中國式家長"豈是一天形成的。
或許不把這件事作為一門高學分的必修課,都很難讓父母們對此進行關注。
但我想前途還是樂觀的,之前有幸參加幼兒教育的沙龍,許多一家三口一同參加。另外,比如能提出這樣問題的題主也將成為一名家長或已經是家長。那我想也會有很多人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人心的力量還是很偉大的。
不可行,家長不是一個可定義的群體。
家長培訓和人類培訓沒有什麼大的區別,大多數人類構成了家長這個群體,你如何找到其文化背景的共同點加以培訓引導?
如果只是說提供管教方法的服務,99.99%的家長一定會去買虎媽教導孩子之類的書籍,犯不著來你這裡交錢作死。
不過倒是可以提供怨媽和慫爸之間的出軌平台,想想也是覺得有趣。
很可行且很有必要。
傳統家長,相當比例的,將自己的孩子物化成為附屬品。希冀於通過子女的成就來為自己爭取到更高的社會地位。
所以他們傾向於在子女身上投資。
但是,很多時候,是高於家長本人所能充分給予配套環境的投資。
所謂充分配套環境,換言之就是家長自身的水平。
父母永遠是孩子第一批老師。家庭永遠是第一個學校。
父母的言傳身教,永遠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無論好壞。
出於恨鐵不成鋼而虐待子女的家庭,多為社會中下階層。此階層接觸過上流社會的生活,嚮往卻無力企及,最後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的,不在少數。
而這些父母的素質又不足以支撐高水平的教育所需要的家庭環境。
我自己有一個簡單的評判標準:
如果父母自認為無力詳解任何一門高中課程。那麼就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去學習什麼了。
不配
你逼著孩子彈鋼琴時你在打麻將,你逼著孩子不玩電腦時你在刷微信看垃圾肥皂劇,你逼著孩子溫文爾雅時你在草泥馬撒女內。然後你想你的孩子成為社會精英三十年後帶你吃香喝辣?扯淡!就是成了社會精英也是因為有反面教材。
中國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瞬間騰飛,孩子與自己期望稍有偏差就大發其火肆意打罵。
但我認為,提升家族的社會地位在多數情況下是幾代人的事情。而這就涉及到題主所說的家長教育問題了。
實實在在的充實自己的知識文化涵養。把自己素質提上去。
不要等你的孩子長大了有不懂的問你了,那時候你什麼都不知道,還向孩子發脾氣。
那真就是慫到一逼!
自己那慫樣,還指望生個龍傲天出來帶你開掛?
可行。問題孩子源於問題家庭,很多有網癮的孩子都有些不幸福的家庭,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少被寬容和理解以及鼓勵的機會,因此只能去網路上尋找。所以要想改變這個現狀,就必須改變他們的父母和他們的家庭環境。這不僅僅是改變教育方法就可以。
只想說說自己的經歷:
今年寒假(我是大一學生),回到家鄉之後以前的課外班英語老師邀請我去制定他們課外班的發展計劃和策劃冬令營活動。當時的冬令營時我就提過讓家長一起參加培訓,但無奈老闆不同意,原因如下:1現在家長都很忙,沒時間 2很多家長的思想水平不夠,沒有對於孩子教育水平提升的意願,也沒有認識到自身對於孩子影響的重要性 置於以上兩點我總結出家長們都想只花錢然後讓培訓班帶好了。
不過也有個例:像原來的李陽瘋狂英語,成功學李強那樣真正能把人在聽課時帶動情緒的,能忽悠的人們可以在開課時對家長產生很大的吸引,但等報完名,上完課,家長們先會想這課程真不錯(人的心裡都有這樣一個漏洞已經花了的錢必須讓他值,當別人問起時為了不丟面子不好也會說不錯),但經過幾天幾星期後家長再看培訓內容就會發現都是滿滿的忽悠(原諒我覺得所有冬令營都是這樣,能起的作用確實不多)。
想做家長培訓一定一定要有一個想要進步的人群組成的大圈子,可以當課程為心理學,而不是慷慨激昂的演講和各種遊戲活動。
家長培訓非常必要
但是一般來說有問題的家長不認為自己有必要被培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和「不承認自己不知道」才是最大的問題
有必要,但很難操作
80後或許值得教育。
剛看到這個問題時覺得這個想法很離譜、但又一想確實可行、非常有必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這個卻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有多少父母是否想改變自己從而改變下一代。可是我覺得有這個想法的父母也根本不需要去上課。最主要很多父母都是在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中才意識到自己教育問題、但當他們意識到孩子的思想已經成型,到那時再想改變實在有些晚。
可行,但是只會吸引願意學習和進步的父母,但是出現問題的家庭,大多父母根本不想改進自己,只想孩子服從,這種培訓對他們來說沒有吸引力,也沒有意義。
家長適應孩子來施與教育是可行的,但是「改變」不可能。
必要但不可行。
真該培訓了,多少問題學生是因為家長.家庭有問題呀!
回顧下中國還有皇帝的幾千年歷史,「家長培訓」還不夠傻逼嗎?
推薦閱讀:
※手機被老師逼著砸了該怎麼辦?
※父母給 4 到 5 歲的男孩講述空氣動力學,是否合適?
※贫困者应如何教育后代?
※如何評價劉燁的兒子劉諾一?
※我反感父母的平庸,我該如何面對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