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美國票房不好?

預算1.2億美元,目前為止美國國內票房剛過三千萬,海外票房2600萬美元。


Life of Pi是好電影,但在北美不是註定會大賣座的電影。院線安排能看出來Fox的票房野心不大。
提問的預設立場可能有些偏,但我不覺得「一箭中的」是好的回答方式。可能初一看覺得醍醐灌頂,實際上收穫有限。
非常期待令@黃繼新 改變看法的幾位老師有閑的時候能多說幾句,哪怕140字也好……

看著結果談原因,怎麼說都能說出道理來,所以大家看我的回答的時候也不必太走心。
————————————

關於Pi的類型,box office mojo的歸類 http://www.boxofficemojo.com/movies/?page=similarid=lifeofpi.htm 應該可以作為參考。

在他們看來,Life of Pi跟We Bought a Zoo,Hugo等片屬同類。Pi的表現顯然要優於這兩部去年的片子。有檔期因素,但仍可做參考。

Life of Pi首周票房約2800萬美金(周末約為2245萬,列第5),片方的評價是:完全超出預期。建議大家去box office mojo http://www.boxofficemojo.com/weekend/chart/?yr=2012wknd=47p=.htm看看詳細數據,例如劇院數量、單館票房和投資額,等等。可能會有些新的看法。

影響票房的因素太多。題材,內容,投資,演員/導演的票房號召力,檔期,公關宣傳,院線的投入程度,等等。看任何一點,Life of Pi在這周都完全木有冠軍相。

先看票房榜前兩名。

在Twilight和Bond的淫威之下,Pi的「原著很受歡迎」、「預算1.2億」基本不能做為票房參考。
雖然這二者分別已經上映2周和3周,但一個是擁有巨量「腦殘粉」的暢銷書改編偶像連續劇,一個是預算兩億美金,數十年在全世界積累了大量擁躉的常青諜戰劇,在不是首周上映的情況下,仍分別搶佔4000和3500以上的銀幕數,可見院線的重視程度。Pi的首周登陸2900銀幕,更像是有所保留,避免去拿雞蛋碰石頭吧。
(國內的情況完全不同。幾乎所有的影院都將Pi排在首要位置,基本上佔據了所有的IMAX銀幕,加上片子水準在那,票房想不高也難。)

同樣是首周上映的Rise of the Guardians, 排進3600銀幕,高於Pi。二者周末單館成績分為6508美金和7670美金(pi),Rise of the Guardians票房表現其實不及Pi。參考1.45億的投資,本周Rise of the Guardians才是輸家。

前5名裡面另外一部,Lincoln的逆勢上揚才叫華麗。上映三周http://www.boxofficemojo.com/movies/?page=weekendid=lincoln.htm,不降反升。已經是第二次鋪開院線,單館成績仍然能達到12727美金,為前五名之冠。仍有繼續上揚的趨勢。這才是票房黑馬的姿態。

那為什麼Lincoln能擊敗Pi呢?
除了題材和內容(為什麼Lincoln的題材和內容能大賣座,這個不敢說,期待專業分析)以及公關宣傳,演員和導演的影響也是不能忽視的。

Lincoln,主演陣容是奧斯卡「兩帝一後」(準確地說是三帝兩後),連打醬油的也是囧瑟夫等偶像,聽著就比Pi熱鬧太多了。

導演,斯皮爾伯格對李安。前者雖然這幾年沒什麼大動作,但別忘了人家是拍一部黑白片也能賣上一億的斯皮爾伯格,在美國,他的票房號召力以及公關手腕,應該是李安比不了的。


李安的片子雖是金像獎常客,但就沒有大賣座的傳統。大製作方面,以往的票房表現可以說是慘淡。
李安在北美票房過億的兩部影片是《卧虎藏龍》和Hulk。
跟Lincoln類似,《卧虎藏龍》小規模起映,隨著口碑爆棚而一路加映,最終票房衝上一億。《卧虎藏龍》能夠走紅多得益於「中國武俠」等東方元素在美國人心裡的神秘感吧,而Pi在內容方面似乎不具有這樣的競爭力。

Hulk就比較慘了,1億3千萬的票房幾乎賠本,在Marvel Comics改編電影裡面僅列第17http://www.boxofficemojo.com/franchises/chart/?id=marvelcomics.htm。

李安在美國的票房號召力有限。「金像獎唯一華人導演」、「台灣人」、「色|戒」,這些在大陸響噹噹的噱頭無法引起美國觀眾的重視,大片方面甚至算有「不良記錄」。

比較期待Pi能夠有《卧虎藏龍》的後勁。目前Pi在北美的口碑還不錯,但前期上映規模似乎已經偏大……期待第二周的數據。

完全不敢細說Life of Pi的內容,我雖不是專業人士,但對很多影片尚能談個人意見。但Life of Pi這部電影太特別,見識有限實在不敢多說。

至今我還在糾結到底應該相信哪個故事……糾結死了……

它的格局太特別,小而且大(絕不是什麼「小中見大」);難以界定它是「文藝片」還是「大片」;「小孩,動物,大海」可能並不能阻止票房井噴,例如Finding Nemo。但Life of Pi的問題是只有小孩,動物和大海,並且不是童話,大段篇幅甚至沒有對白,儘管李安使了全力,沒有將之拍成「大悶片」,但感覺對於很多想去影院看個熱鬧的觀眾來說,這樣的影片仍然與噩夢無異。

說這是「最難拍的電影」,我覺得並不是炒作。

又說了一堆粗糙的見解……

突然覺得這個問題可能很簡單:歸根結底,影響票房的是大眾因素。

為什麼Wall E在Pixar的13部長片中,票房僅排到第9呢?

為什麼http://zhihu.com的流量不可能高過http://weibo.com呢?

噗……


謝邀。
黃老師您何必揪大旗老師的用詞。。。大旗老師所說的冒險片想必並非有心指《奪寶奇兵》之類的片子,而普通人也不會想到把《Pi》跟《奪寶奇兵》聯繫在一起。
我的閱片量也少得可憐,實在是沒有資格去談類型的。但既然被黃老師推上了檯面。。。
說到跟《Pi》相似的片子,其實我想到的是《可愛的骨頭》。
其最大的相似之處有如下幾點:
1.都是比較有名的小說改編而成,而且不是《暮光之城》那種超級暢銷小說;
2.都是著名導演操刀;
3.都有華麗麗的視覺效果;
4.在主題表達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追求。
這部片子後來也賣得一般,根據box office mojo的數據,其成本是6500萬美元,最後收穫國內(不知道單指美國還是北美)票房4400多萬,國外票房4950多萬。
這部電影當時得到的評價遠不如現在的Pi,不過評價跟票房的關係也不是太大。

只舉這麼一個例子很單薄,我一時也想不到別的相似例子。單從這兩部電影來說的話,它們確實不會像《暮光之城》那種片子那麼讓大眾喜聞樂見。
這時候問題可以稍微轉變一下角度:為什麼Pi和《可愛的骨頭》這樣的片子不那麼讓大眾喜聞樂見?大眾喜聞樂見的片子類型又是什麼?
關於第二個問題,我想早已有比較完備的解答。那麼我們就可以拿那些標準去套這兩部片子。
只能說這兩部片子就不屬於那款。
導演跟票房的關係是巧合遠大於必然。我覺得Pi在國內賣得好跟李安關係也沒有特別大(肯定是有幫助的,但這得看宣傳)。

話又說回來,已經有同學指出,樓主之所以有這個問題,那是因為覺得Pi在中國賣得很好。
但其實,Pi在北美的票房現在不比北美以外的票房要低。
所以,我懷疑樓主有點被網上對Pi的熱議蒙蔽住了。。。但說不定北美那邊Pi也討論得很熱烈呢~只不過我們看不到,以及同時討論《暮光之城》什麼的也不少~

我不覺得中國觀眾和美國觀眾有多大的差異。就Pi這部電影來說,影響中國人去電影院看的因素之比美國人多一點點。(比如說「李安」這個品牌的號召力)。而Pi現在這樣就讓人一驚一乍的,只能說中國的電影市場太初級,選擇也少得可憐。

廢話一堆,大部分觀點上面的前輩也說到了。權當拍磚引玉耳。


美國同期上映的有:《暮光之城4:破曉(下)》,有大量的暮光之城的鐵粉佔據了大量的票房。
《007:大破天幕殺機 》,很顯然又是經典系列的延續。多少美國人從小受007影響。
《林肯》,講國家的歷史,人們尊敬的美國英雄,自然也是不弱下風。
《守護者聯盟》,你知道美國人會有多喜歡自己的漫畫人物。從《復仇者聯盟》票房就知道了。
四部好片的圍剿,少年派儘管口碑不錯,但是對於美國人而言,他們依然喜歡追求續集的習慣(美劇的培養)以及偶像的崇拜(漫畫人物與美國總統),李安的少年派勝在技術,但是3D電影對於美國人來說已經不是很新鮮了,所以他們更願意選擇故事性強的電影,同時也是一種追劇的心態。
口碑好不等於票房好。
可以看出這一時段少年派所有面對的競爭對手,都是有極高文化內涵,對美國人幾代人影響深遠的影片,票房不好,沒什麼奇怪的。
而在國內關注的都是少年派,自然會對該片票房不好產生疑問。(ps:我真心覺得有點過譽了,這部片子,難道是我們受到國產片毒害太深)。
中國同期上映的:呵呵~除了《寒戰》,有點看頭,你能找出比較好的國產片么?
《無敵破壞王》、《守護者聯盟》都不足以造成票房威脅,沒有良好的美國那種文化氛圍。國內的大規模宣傳,以及3D的效果的誘惑,都在沒有其他好片的環境下,在中國收穫高票房,位居首周票房榜首。李安在中國影響力較大也是一個因素。
美國與中國市場環境文化環境的差異造就了少年派票房在兩國存在巨大差異。


類型問題,這個類型的片子沒有大賣的。


大家對暮光的分析幾乎都很對。不多說了。

對其他對手的分析相對來說有些出入。

一是,很多人認為007這一部票房好是必然是理所應當。並非如此。Daniel Craig擔綱的上一部007,其實是有明顯票房下滑的。皇家賭場起點算高,所以第三部會如何,一開始應該並不是肯定能那麼高票房。而且Daniel Craig擔綱的這三部動作電影,已經脫離了007的傳統模式。前兩部走諜影路線,第三部則加入了蝙蝠俠前傳的英雄心理刻畫成分,這可以說是有些媚俗的。當然Sam mendes本來就不大氣。市場的反應當然是向好的。也難怪skyfall的上映院數到了第三週還是在增加。

而007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高峰,是在Goldfinger和Thunderball時期,兌換通脹之後,skyfall和這兩部片子根本不能比。而80年代是007的底谷。PB之前的四部是重新熱身,Daniel Craig之所以能大賣,很遺憾地講,是因為他實際是反007,所以才很多人願意捧場。在95年到2005年,007其實在北美也就是收支平衡的電影,每部一億多美元票房,這根本不算甚麼。

而關於老斯。有人說他這兩年沒動作。去年的tintin和戰馬都是野心之作,前者大手筆宣傳,後者走得獎路線。而老斯在美國是國民級導演,等同於我國張馮陳這樣知名度。林肯,這樣的體材在他手裡,那絕對是宣傳公司想方設法轟炸全美傳媒渠道的。

回看life of PI,這樣的片子在北美,要參照的應該是貧民窟百萬富翁這樣的片子。異國文明+異國名導+無大明星。而這樣的電影很明顯宣傳起來難以把握到重點。在中國life of PI表現好其實是理所應當的。李安拍商業片是有功底的,加上特技美攝影美,關鍵還講人生還要講中國人已經不在行的信仰。同胞們就瘋了。而在美國,他這個片子宣傳也不是那麼不惜血本。


剛巧看到韓寒最新一篇的博文。

我們其實就是想老老實實做點小編工作。這個應用一開始沒有安卓是因為我的無知,我好幾年不用安卓手機,一直拿著忽方忽長的蘋果,周圍一些朋友也多用蘋果,所以我以為全世界都用蘋果——我把自己的眼鏡框當成了天際線,把自己溜達過的路線當成了赤道。

即使你用iPhone,你身邊的人都用iPhone,就以為全世界都用iPhone。

你我一個人看兩遍iMax的Life of Pi讚不絕口,也沒有他們十個人看一遍Twilight破口大罵票房來得多。

當然,人家還真不會一定罵,爆米花薯片可樂看完,回家滾床單。樂呵!


實際上pi是一個平淡的冒險遊記,影片留給觀眾很多的時間來思考,多了視覺上的唯美卻沒有劇情上相對突出刺激,然而看完後卻能讓人回味,有衝動想去看第二次,畢竟美國人還是傾向於像電視劇那種劇情緊湊的感覺,李安導演的斷背山同樣劇情相對平淡,但更多關注內心,這是他主要的風格吧。好電影不一定高票房,但好電影一定深入人們內心。是吧?


李鉬說「難以界定這是文藝片還是大片」,這是比較委婉的說法。
少年派的故事結構不是好萊塢式的,畫面寧靜超脫,音樂是印度還是哪兒的,演員平平,電影的情感有點壓抑。實際上除了投資金額比較像大片,這部電影的其他內容大體是照著文藝片做的,甚至還是文藝片中比較東方風格的。

一部東方文藝片在美國能夠賣到這個水平已經不錯了,不應該和主流商業片比較。


不太清楚票房的問題,講講我在美國這邊的感受吧。就我個人感覺來看《Life of Pi》在美國還是比較受歡迎的。
上星期和今天我跟同學分別看了IMAX和3D,時間分別是晚7:40開始的和9:55開始的,就現場入座的情況來看,基本坐滿了整場的三分之一。這跟年初的泰坦尼克號比起來熱鬧多了,記得當時看泰坦尼克號的時候,全場就4個人,冷清慘了。
問了身邊看完《Life of Pi》的一些美國人,他們的評價還是很高的,他們看重的是對上帝的信仰這個方面,對3D的效果評價也很中肯,他們唯一抱怨的是印度調調的英語聽上去不舒服。話說我才看的辛苦呢,這邊的電影本來就沒有字幕,再加上印度口音,一把辛酸淚啊~~~~


1、這個片在華票房好?
2、美國的好片太多了
3、美國人對李安未必感冒
4、現在斷言是不是為時過早?


這部片子有場面,有故事,有隱喻,很內涵,個人認為其中提到的幾個宗教的兼容並包性這個主題太過大了些,怕是這部片子承擔不住這個主題,尤其美國對宗教主題還是挺敏感。這部片子雖然目前票房不是很好,但我已將其歸自己的經典影片中,相信多年後再看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真心覺得這片子講故事講得不夠自在。
我給分的話,跟1942都是在7-8分的片子,近期的好片,但是恐難經典。
米想到的是看完了出來發現豆瓣上1942才6.4分,同時pi9.2。
只能說豆瓣上的小資情懷確實挺濃的。


推薦閱讀:

《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中出現兩次躺卧人形有什麼寓意?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老虎是怎麼配合拍攝的?

TAG: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