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何時才能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與探索精神是否在減退?


只有激發人類內心深處的恐懼和貪婪,才有可能真正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的起源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崛起讓歐洲與亞洲的陸路鏈接不再順暢,歐洲各個國家恐懼於奧斯曼的強大軍事實力,卻依然貪婪於東西方貿易的巨大利潤,寧願鋌而走險開發前往東方的海上貿易航線。

而到了航海時代最誇張的時代,這些大國們紛紛藉助海洋崛起,此時恐懼已經不再,而是為了滿足貪婪。英法兩國給眾多加勒比「海盜」頒布私掠許可證,合法搶劫西班牙商船,大海盜頭子、殺人無數的德雷克都能受封爵士位置,皇室從搶劫後的股份中也能賺得盆滿缽滿,可謂舉國流氓犯罪。他們還可以為了滿足自己的貪婪,整船整船把數千萬奴隸販賣到全世界。

雖然他們教育大家人人生而平等生來自由,但抱歉這些奴隸並不是人啊。

為了大航海時代,最先進的技術、最高級的軍艦、最高水平的技術人員,都為之服務。

但背後的本質是:由恐懼而來的本能,演化成了永不滿足的貪婪。到今天世界全球化的本質,依然如此。

而航天時代的起源是納粹在二戰期間研發的讓人聞風喪膽的V系列火箭,V2這一型就發了有18000多顆,A9/A10甚至可以打到美國,如果這東西裝上已經接近研發完畢的原子彈會發生什麼?

這種恐懼讓東西方兩大陣營在二戰後迅速搶劫納粹的火箭專家和技術資料,V2火箭之父馮·布勞恩犯下的錯誤不僅既往不咎、甚至瞬間就變成了美國火箭的總設計師。蘇聯也恐懼於西方屯兵國境,更是沒日沒夜趕工火箭研發,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導彈、第一枚火箭和第一枚衛星都是他們放的。

這邊1957蘇聯第一顆衛星上天,那邊美國人就炸了鍋了,看看紐約時報頭版頭條就知道美國人內心深處巨大的恐懼了。肯尼迪這才順勢能說服國會把天量的資金投資到阿波羅登月中,從1961年第一個美國人進入太空,到1969年第一個美國人踏上月球,僅僅用了8年時間!

蘇聯和美國都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中,雙方開始瘋狂的航天競賽和軍備大戰,不計成本的投入讓人類的航天技術突飛猛進,人類在八十年代就挑戰整個太陽系。但這一切,隨著冷戰結束戛然而止,除了美國依然在對太空進行一些真正創新的探索,其他國家補上欠下的作業,貌似也沒什麼進展了。

要不,按照美國曾經的進度,我國豈不是在2011年(2003年楊利偉升空)甚至更早(畢竟現在的技術跟60年代不可同日而語)就應該實現了載人登月?

原因一:恐懼不再;

原因二:太空並沒有發現有價值的東西滿足人類的貪婪。

這就好比是第一批大航海家波瀾壯闊出發了,並沒有發現白銀、黃金、香料和奴隸,那也不會有下一批了。

太空精釀:50年前我們預想的今天(2017年)人類科技發展是什麼樣的?,50年前人類就實現了載人登月,現在我們卻只在智能手機上追蹤娛樂熱點,那個時代內心波瀾壯闊的航天人一定會很失望吧。

要想改變這一切,只有一個可能,激發人類恐懼的本能:那就是外星生命的發現,無論它們是高等級生命還是低等級生命,它們都將回答所有人類的一個終極問題:

我們是否是宇宙唯一的天之驕子?

答案:不是!

人類將被定義成一種新物種:一種暫時只能生活在一顆行星和最遠到它所屬衛星的高等級碳基生物。

但這一切貌似也並不遙遠,太空精釀:如何用數學公式計算出外星生命必定存在或者不存在?,甚至僅僅是在土衛二巨大的海洋底部發現簡單的生命體而已,人類的命運都將大不相同。

那個時候才會真正迎來宇宙大航海時代開端吧,世界各國都會把航天作為生存下去的救命稻草,甚至現有國際格局都將被打破,各國人民變成了一個共同體:人類的一員。

而如果人類一旦發現了寶貴的資源而被激發了巨大的貪婪,如同大航海時代的輝煌是被貪婪所造就一樣,那航天的時代就真正到來了,不可想像的輝煌。

人類將升級成:一種跨行星乃至跨星系的可實現宇宙一定距離內航行的碳基生物。


是的,在減退

科技發展需要由不同文明的接觸,以及新地域、新物種的發現來加速,人類歷史上科技發展速度最快的時代就是地理大發現到全球化的這段時間裡,大致是16-20世紀

等高度全球化之後,全世界各文明圈變得越來越相似,新大陸、新物種的發現也越來越少,且邊際效益遞減,就越來越缺乏創新的靈感

下一次人類科技的高速發展可能要等人類與一個愛好和平的外星文明接觸之後才能出現,並且很大概率上是外星文明主動找到我們(當然那個外星文明也會迎來一輪科技加速)


好吧取匿了...
之前匿名是因為感覺寫得並不好,而且有些地方寫的並不怎麼科學...
(。?_?。)
就當個故事吧
稍微修改了一點,有些地方還是不大滿意,高考之後可能會再來改一改
(╯" - ")╯︵ ┻━┻
-------------------以下是原答案-----------------


反對說探索宇宙無用,或者用處不大的答案。

就講個小故事。
從前有10000個村子,他們發現石頭互相磨一磨可以變尖。但是這有什麼用呢?5000個村子嘲笑了發現這一現象的人,你這種破玩意兒能逮著兔子嗎?繼續去打獵了。而其他5000個村子則覺得這好有趣啊,做了很多鋒利的長矛,發現用它們來處理獵物更方便了。
一日晚,狼群席捲了村子,前者全死了,後者經過激烈的搏鬥打跑了狼群,並開始敢挑戰各種可怕的猛禽。

過了一陣,有人發現木頭之前擦出的熱能讓木頭燒起來!2500個村子嘲笑了發現這一現象的人,你這種破玩意兒能待著野豬嗎?繼續去打獵了。而其他2500個村子則覺得這好有趣啊,想了很多辦法更方便地得到火,發現用火來燒獵物更美味了。
晚上,當前者還在和野獸搏鬥之時,後者用火引開了猛獸,並且發現在太陽下山之後還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

又過了一陣,有人發現了把木頭磨圓可以滾得歡樂。1000個村子嘲笑了發現這一現象的人,你這種破玩意兒不就是個玩具嗎?而其他1000個村子則覺得這好有趣啊,發明了小車,運輸變得便捷起來。
他們能從遠處運回沉重的木頭,建造更好的房屋,一個個小城出現了。

又又過了一陣。。。
又又又過了一陣,有人發現四周的海外面還有新的世界,有幾個國家覺得卧槽原來海外還有其他地方,那裡會是怎麼樣呢?就開始了探索。有些幾個國家認為這種事勞民傷財,出去有什麼卵用?來的人穿的都是奇裝異服,完全不像我們天朝上國,哼都是蠻夷之邦。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來貨物以通有無。」
──清乾隆帝致英國喬治三世的信函。

閉關鎖國一步步加深,上層只顧著無謂的爭奪權勢,下層過活都困難。完全不知道外面發生著怎樣的變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被推翻,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又又又又過了一陣。。。有1個星球上的人覺得待著不就挺好嘛,我買菜又不用知道比鄰星有多遠,有這麼多錢造火箭不如拿來給窮人分了。而上層也圍著利益團團轉,任由自己對未知的好奇被生活的壓力和慾望所吞噬...而遙遠的地方有物種並不這樣。他們......

一天,隕石撞來,有的文明直接拍走了隕石,有的文明炸了隕石。
一天,超新星爆發,高能粒子流射來,有的文明擋走了粒子,有的文明推開了母星,有的文明有好多星球,及時疏散了居民。
一天,其他文明侵略。有的文明說你們還是too young,對方還沒到就被團滅還打到他們母星。有的文明,打了幾仗說算了既然打不出勝負,我們都是出來混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交個朋友好不好?有的文明前提預警,戰略性轉移,保留下了文明的種子。

而有的文明有100種方法待不下去。

end.


謝邀

中二的人在吶喊

有情懷的人在懷舊

務實的人在工作

中二又有情懷又務實的人在開拓

說到底你不能用文藝作品的中二思維帶入現實語境,把科幻當技術文本那叫民科

把手機做成能上網能看電影能打遊戲能工作能學習能吹逼能扯皮的強大硬體,就不是「探索精神」了?

把電視削到4mm薄,把相機做到人人都能用,把遊戲機做得和真人一樣,就不是探索精神了?

嘛雖然蘋果更偏向務實一點兒索尼更偏向中二一點兒,但它們都是人類技術發展速度和探索精神的象徵

沒有和平穩定和民用的,「地面上」的技術進步

我們恐怕還在12寸的黑白陰極射線管上看阿波羅100號登月?


當航天的經濟利益大於成本時。
目前經濟利益太小,主要是科研價值,這是沒用的。


進入所謂的「宇宙大航海時代」,首當其衝需要解決的就是硬體條件。如果不具備接近光速的飛行速度的發動機。我們沒法兒航海,頂多算游湖。而可見的將來,我們都沒有能夠達到光速十分之一的發動機的科技。理論上肯定有,但工業上就還是扯回理論吧。
其次,建造和開發星際旅行的條件。單獨個別國家的資源和科技是巨大的,需要犧牲掉的不僅僅是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軍費。但軍費是擺在眼前的國家「剛需」。而星際旅行則更像長遠的「理想化投資」
執政者並不需要那麼長遠的計劃與戰略眼光。
所以面對地球日益緊縮的資源與惡劣的生活環境,各國政府不約而同的想出一個權宜之計——「節約」。 於是一面大喊著我們要保護環境,一面研究開發生產出更大規模的毀滅武器。

在我們可見的將來,資源與環境還有退路。人類文明便不會團結起來共同研發建造大航海時代的第一艘艦船。
畢竟,大家省吃儉用來的資源。要用來做成槍握在手裡,要做成舢板在地球百分之七十的水塘里,要做成運營經濟系統大廈的地基里。

至於宇宙這樣的詩與遠方,我們只能看到這麼遠。目力所及之處,便是現實。所以,現實一點。再省省資源,勒緊褲腰帶。這顆星球真混不下去了,自然會啟程。


謝邀
不會出現這樣的時代

「大航海時代」指的是以個人和團隊為主,以發現新世界為目的探險活動。
但是假如進入宇宙時代,那時的探險不會再以人為主,而是由各種形式的望遠鏡遠程探測,再以無人探測器近距離觀察,最終確定沒問題後才開始移民。
這一過程的資金支持不是一般的探險家可以維持的,也不再需要人冒著生命危險去探測了。


先看第二個問題,上兩個老答案:
二戰後物理學最重要的實驗有哪些? - 科學史
相比 1970 年以前,1970 年後人類的科技發展速度減緩了嗎? - 科學

從中可以看出,科技發展的速度並沒有減緩,探索精神更是一代比一代強,如果說美蘇冷戰期間探索太空動力源於冷戰,那麼現在依然是冷戰,只不過參戰者換成了中美俄日+歐盟再外帶一個阿三,甚至連朝韓都想分一杯羹。為啥?因為佔據太空是百年大計,必走之路,就是百年前的工業革命,就是陣地戰中的有利地形,誰先搶了一機之先,誰就可以在今後數十年里走得比對方順。

嫌長可以直接看最後一段:
中國的北斗定位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定位系統是什麼關係?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可以說,從國家層面講,探索太空的動機中,與他國競爭帶來的危機感佔了90%,剩下的才是那些榮譽感好奇心探索精神....什麼的。單憑這一點,可以說只要地球不統一,探索太空就不會懈怠。

再說一下心理問題:之所以人們容易覺得科技進展緩慢,是因為你就活在當前的時代。如果讓你去看一份以前的科技發展史,就像上面的答案那樣,你會覺得發展還是很快的,但如果讓你置身當時,看看吧,隨便兩個重大級別的發現之間都隔著好幾年甚至十數年,而你的一生又有幾個好幾年?都是錯覺。

再看第一個問題,何時能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這還是得看科技的發展。幾百年前的真·大航海時代,也是在科學技術提高後的事:

15世紀時科學技術的提高和地理知識的進步,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為開闢新航路創造了必要的條件。當時的歐洲人已能製造多桅快速、載重數百噸甚至千噸適宜遠航的大船。我國發明的指南針,經阿拉伯人之手於14世紀傳入歐洲,已被普遍應用於航海事業。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的地圓說,日益被人們接受。1477年,佛羅倫薩地理學家托斯堪內里(1397—1482年)繪製世界地圖,把中國和日本畫在歐洲的西方,堅信從歐洲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

大航海時代(歷史進程)

而目前探索太空的水平僅僅停留在能讓人在近地軌道長期待著,或者短時間內跑一趟月球的水平,這離太空可差太遠了。由於太空是空的,所以僅憑光學、射電觀測就可以探索很多東西,相比之下實地考察落後得太多,以至於大眾對探索太空的期待有點虛無縹緲。

可控核聚變尚在實驗室,離批量生產甚至小型化更是遙遙無期,太空長期生命維持技術並不完善(空間站基本靠補給),可循環生態系統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成果,最關鍵的是地面上的問題還沒解決完,由於新一波的經濟疲軟,各國撥給太空探索的經費都不是足夠多...連NASA都被削了。

不是有個機構說2020年帶人上火星嗎(據傳好像是個騙子公司),如果這個能成,應該算是邁向太空的第二步了,全人類的第二步。拭目以待吧...


只要還有人在登山,人類的探索精神就依舊存在一絲火種。

登山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之一。攝影:李珩

今日社會大眾看待登山時,通常會用「休閑娛樂」加以形容。

但我們認為,對登山運動的理解不應該停留在休閑娛樂的層面,登山運動更深刻的意義是傳播探索精神,最終推動人類進步。

登山不只是休閑娛樂

登山運動誠然有休閑娛樂的成分存在,但登山與休閑娛樂的區別很大,登山是一種折騰自己的活動,不斷地挑戰困境,樂趣的產生來源於對極限的追尋,而非對感官慾望的滿足。

對登山的誤讀——當下公眾對登山的理解還停留在表面,他們認為這無非是一種新型的旅遊方式;當看到滿山遍野的帳篷時,他們會感嘆這群人又開始佔山為王了。

2013年9月,萬人紮營武功山的照片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年度最令人驚奇」圖片。圖片來源:time.com

當公眾提及登山者,會覺得他們是一群有錢有閑的人,喜歡冒著風險折騰自己。常見的論調是「山上面還能有什麼?還不是為了拍照裝逼。」

在一些媒體報道中,登山就是一種高級旅遊,充斥「名利場」。「炫富」等解構方式。

登山不止於休閑娛樂——如果你了解登山的歷史,你會發現,登山並非只是休閑娛樂,還有更深刻的內涵。

登山運動發展200餘年來,登山的形式一直在不斷改變,不僅是登上一座山,更是用更具挑戰的方式登上一座山。整部登山史不是一部遊記集,而是一部挑戰史:

  • 從1786年,兩名登山者站上勃朗峰起,登山歷史已然開始。在登山歷史的早期,人們就已經為了站上頂峰而攀登。

展現1851年四名登山者慶祝登頂勃朗峰的繪畫。
  • 19世紀起,登山者先是嘗試跨越巨大的冰川,從相對平緩的山脊站上阿爾卑斯山脈的高峰。進入20世紀,從垂直的北壁登上山峰又成為登山者新的追求。

1938年,海因里希·哈勒(Heinrich Harrer)和弗里茨·卡斯帕萊克(Fritz Kasparek)在艾格峰北壁。
  • 20世紀50年代起,登山者把目光投向了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首次向8000米級山峰發起攀登,站上「飛行高度」。
  • 70年代起,當喜馬拉雅的高山被逐一登頂後,登山者又將連續攀登14座8000米級山峰、無氧攀登8000米級山峰以及7+2(完攀7大洲最高峰且抵達南北極點)作為新的成就。

1986年,登山皇帝梅斯納爾(Reinhold Messner )與隊友漢斯(Hans Kammerlander)在馬卡魯頂峰。
  • 80年代至今,當「更高」已經不足以挑戰自我,「更快、更難」成為新的潮流。加利福利亞的岩壁上演著「花崗岩競技」、巴塔哥尼亞的巨塔演繹著極致技術、阿爾卑斯的北壁展開著速度比拼、自由攀登更成為精神圖騰。

當你了解登山的歷史,你自然會明白登山有豐富的內涵,它的本質不只是休閑娛樂。就好像計算機可以用來打遊戲,但計算機對我們而言遠遠不只休閑娛樂。

因此,當看到漫山遍野的帳篷時,我們應該有更深入的思考:越來越多的人走入山野,登山開始大眾化的背後,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從精英到大眾

歷史都是由大眾創造的,經歷了200餘年的發展,今天的登山運動正處在精英向大眾過渡的時期。一旦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就會迸發越來越大的能量。

從15世紀起,一部分精英先行者通過遠航發現了新大陸,開闢了嶄新的航線。

當新世界的大門打開,商人、農民、軍人、乃至流放者都開始參與進來,推動了連接世界的進程。於是,新的貿易催生更快的交通、新的版圖帶來更現代化的信息工具、新的競爭帶來了技術革命,大眾的參與最終帶領人類走進工業時代,迎來了社會進步。

地理大發現促進了人類進步,圖為1520年到達巴塔哥尼亞高原的麥哲倫船隊。

當登山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屬,而是轉向大眾,這一現象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們的暢想是:當登山完成大眾化的普及,人類共同體的變革將會來臨。

登山將推動人類前行探索

我們認為,登山越是大眾化,越能創造嶄新的歷史,引發更深刻的社會進步。

更多人熱愛自然——你也許會覺得,登山的人越多,自然環境越會不堪重負。其實恰恰相反,走近自然的人越多,環保理念反而會越普及。

美國的環保先驅約翰·繆爾是美國國家公園的倡導者,他是一名書寫自然的生態作家,更是一名走向自然的山友。

繆爾是美國環保先驅,也是一位山友。

繆爾與羅斯福總統的露營是美國環保歷史上的里程碑,但你也許不知道,羅斯福總統建立國家公園制度並非一時起興,作為一名早年就攀登過馬特洪峰的山友,保護環境是他早已形成的觀念。

馬特洪峰海拔4478米,首登發生在1865年,西奧多·羅斯福在1886年進行了攀登。

同樣,生態平衡理論的提出者也是一位醉心山野的美國護林員。

喬治·梅倫德斯·賴特(George Melendez Wright)是美國環保先驅,首次提出生態平衡。

科技進步——當大眾也開始走向山峰時,大眾化登山的潮流會倒逼技術進步。

為了更安全地攀登,會出現更先進的加工技術製作更精密的器械,會出現嶄新的面料帶來抵禦風雪的衣物;為了讓更多人站上高寒低氧的環境,外骨骼、無人機乃至生物改造技術,都有和登山運動結合的想像空間。

而有一天,當這些針對惡劣自然環境開發的技術趨向成熟時,也許能成為人類走向太空的助力。

登山運動帶來的技術進步,也許有一天會被帶入太空探索。繪圖:Balazs Agoston

傳播探索精神,帶來進步——曾經,探索精神只是少數精英的專屬,但當登山向大眾普及時,探索精神也會成為燎原星火,鑄造嶄新的種族特性。

登山運動的特質之一,便是人類的探索精神——不僅登上一座山,還要用不同的方法登上一座山:面對未知的山峰,人類探索登頂;登頂之後,人類繼續探索新的攀登路線;當線路密布山峰,關於速度和方式的探索又繼續展開,永不止步。

登山是探索精神的體現。攝影:李珩

探索精神是人類的進步之源。如果沒有探索,人類不會離開樹木,開啟直立行走;如果沒有探索,人類學不會用火,難以點燃文明之光;同樣是因為探索,人類在自然選擇中脫穎而出,從刀耕火種走向了信息時代。

探索精神是人類作為一個種族的進步之源,也是關乎這個種族生死存亡的精神品質。在我們的時代,若飛速發展的人工智慧有一天徹底接管社會生產,若有一天物質的充沛已經戰勝了憂患之時,對於一個種族而言,登山運動就是延續探索精神的一粒火種。

登山將延續人類探索精神。攝影:李珩

雪線三年

這是我們對登山的思考,也是雪線三年來不變的初衷:

願景——登山推動人類進步。

使命——傳播與發展登山運動。

三年來我們以微信公眾號為載體,為中國登山運動做點滴貢獻。

攝影:nana

文:宇昕 編輯:小熊/小丹

(全文完)


缺個人說「去找吧,我的財寶都在那裡」


現在的人們認為20世紀是科技大發展的時代,但身處20世紀的大清子民可不這麼想。什麼是相對論?這玩意能改變生活?別開玩笑了生活幾千年來不都是這樣子嗎?
今天的人們讚歎20世紀的偉大,是因為站在上帝視角上對整整100年的歷史進行濃縮提煉,並把焦點放在那些成功的弄潮兒身上。人類的探索精神並沒有衰退,科技的發展也沒有變慢,每年看到業內大佬新的論文新的發現,都能讓我跪爛膝蓋。普通人感覺不到,是因為站在時代前沿位置上的永遠不會是普通人。
阿姆斯特朗登月時的目標和相應的配置,與今天的目標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說到底,大眾很難理解同一時代最前沿的事物,自然覺得距離遙遠,也不會關注。偶爾想起,感慨一聲人類失去探索精神了。僅此而已。


一,進入太空無非常必要,目前看來更是。要等理論突破和技術積累,否則材料、燃料、通訊、等待窗口期等各種成本都過於巨大。

二、技術在進步,但是對專業素質要求越發嚴格,沒有三四年本科的初步學習,普通群眾就是把最前沿的實驗結果拿到手裡也會感覺是天書。讀書不是閉門造車,建議多關注知乎上相關的專欄,你會深刻體驗技術的動態演進。

三,進入太空只是人類文明將來可選道路中的一條而已,還有其他更多的發展方向。比如:改變規律甚至創造規律來自行構造宇宙(俗稱創世)、製造通道前往其他限制更低而光速更高的宇宙(俗稱飛升)、走意識流進入自身思維內的宇宙(俗稱意淫)。這幾條路上一定會碰到其他文明,到時候肯定非常熱鬧。

四,「星辰大海」情節害人不淺,不要把它當人類終極目標,太俗!《星際迷航》就是「大航海朋克」,披著進步的外衣懷戀野蠻的跨洋奴隸貿易時代,和陰陽五行、原教旨主義、唯心論、科學教這些迷信有何不同?


emmm...
人類現在的技術水平去航宇,
絕對比不了大航海時代的相對水平,


卻有點像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剛發明了船,
就想去穿越大洋一樣。。。。


本人純外行,只說說自己的理解。
人類沒進入宇宙大航海時代主要是成本高利益低。

新航路開闢目的主要是黃金,礦產,胡椒,勞動力。帆船隻用風就可以驅動,航行一趟利潤遠大於成本。


現在人類進入外層空間成本太高,火箭大部分載荷都是燃料,發射載人飛船主要目的就是各種實驗,成本那麼高的火箭發射上去,利潤卻很低。太空採礦,太空工廠什麼的還是科幻。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只有zf才有功夫搞航天,畢竟沒有哪個企業會只虧錢不賺錢(spacex真的牛逼居然能盈利……)
而且有能力搞航天的國家就那幾個,自然人類沒大規模進入太空。


除非未來有方法能低成本進入太空,不然人類可能真的會一直囚禁在地球。


我想引申出的是,人類生命的宇宙擴張有如下五點需求和動力,
1) 多星球物種的冗餘備份
2) 探索和冒險的精神
3) 物質財富的吸引
4) 精神財富的創造
5) 生命繁榮的擴張
前面三點大家都有所提及,後面兩點為大家忽略。只要依據現代社會最先進發達的制度和文化,引志願者和利益者創造多個新的國家團體,他她們就能不斷創造精神和物質財富,就像憑空出現的美國帶給世界如今的秩序和繁榮,惠及舊大陸不論貴賤的社會群體。
人類社會是物質、精神和生命財富的組合,繁榮依賴於人口的保持和增長。如果普通人類沒有宇宙擴張的動力、慾望和能力,就應該創造出超級人類,讓他她們進行宇宙擴張,創造更大的繁榮和宇宙冗餘。
我也時常問自己這樣的想像和慾望,是否如利益慾望使人迷失,我明確,這樣的慾望是無中生有的創造更多精神生命和物質財富,而不是掠奪殺戮殘害壓迫與利欲熏心,是更龐大的希望和繁榮。


本世紀可以說是對上個世紀的理論進行驗證的時期。20世紀有很多的理論現在還得不到驗證,特別是基礎物理這一塊,還需要做大量的研究,比如相對論,比如量子力學,比如黑洞等,這些理論都是上個世紀的理論,等把這些理論都消化了科技就會有一個質的飛躍。至於說的探索精神的衰退,只能說這個世紀是一個科技發展的低谷。


我僅表達一下個人有限片面的觀點。這個問題我也思考過,其實我覺得人類探索和開發的最好時機還是在阿波羅登月之後,那樣就可以順利成章的開發月球了,然而美國卻嘎然而止了,真令人失望。我一直覺得美國一直探索火星以及其他星這條發展路線是錯誤的,價值不大。你想連去火星的載人飛行器都沒發明出來,而且短期也基本無望,探索火星有啥巨大的工程價值,目前僅體現了科學價值罷了。目前感覺中國對於太空的發展思路還是比較實際的,以開發月球為主要目標,比美國的發展思路靠譜多了。感覺美國在開發太空上還是好高騖遠。如果美國不改變發展思路,捨近求遠,相信中國以後會利用佔據太空開發的制高點


今天我們責怪祖先500年前放棄了海洋
難道要後代在500年後責怪我們今天放棄了星空?


要麼航天帶來的經濟效益大於成本
當然我覺得這短期是不可能的

那就剩戰爭威脅和軍事競爭了

如果沒有冷戰
人類還有多久才能走出地球我還真不知道
畢竟這麼多年了重回月球都沒做到


1.宇航科技發展,至少行星際旅行技術成本大大降低速度加快,解決星際航行的載具問題。2.再往後要搞恆星級的旅行,就不能是國家自己搞,得世界統一思想,也許是因為某件恐懼的事件全球達成統一(類似伊奧利亞大叔的變革者計劃),這個是解決大航海的財力和推動力問題。3.生命科技發展,人類可以增壽、替換為納米機械器官或是意識轉移到機器上,這個是解決星際航行的操作員問題,到三個都滿足,應該有條件進入宇宙航海時代~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探索宇宙?
Sheldon(大爆炸里的幾個主角)看完《三體》之後會有什麼反應(引發什麼討論)?
怎樣可以穿越時空?
你如何看待約翰·提托(聲稱來自2036年時空穿越者)?
火星上發現嚙齒動物可能嗎?

TAG:科技 | 探索 | 科技趨勢 | 宇宙 | 航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