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卡梅隆在拍《阿凡達》的時候,不選一個好的劇本?
這個劇本,不是不好,只是簡單,或說套路化。
我覺得這是個了不起的選擇。
記得 Pixar 的 John Lasster 說過這麼一段話:
(My older brother ) Jim influenced me in other ways too. One day he said something that really hit me: "You know, what I think makes sense in fashion design is to take a really wild fabric and then make a classic pattern or piece of clothing with it. Either that, or you take a classic fabric and make a crazy pattern with it." He said if you design things that way, there is something familiar for people to relate to. But if you do both - take a crazy fabric and make a crazy pattern - people can"t make any sense of it.
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你想創造新的形式,你就該用傳統的技術實現,如果你想創造新的技術,就該用傳統的形式呈現。如果兩者都是新的,受眾是無法接受的。
Avatar 是歷史上第一部 3D 大作,全新的技術,如果不講個傳統套路化的故事,恐怕不會取得同樣的成功。謝謝邀請。
按理說,如果一個人睡得正香,最好別把他叫醒。有幾個導演的屁股摸不得,James Cameron一定是其中一個,新晉人士有Christopher Nolan, 題外話。
回到主題,為什麼JC在拍Avatar的時候,不選一個好一點的劇本?
首先,這不是他選的,而是他自己寫的。他說他一輩子都在讀關於異世界和幻想生物的小說,於是他只花了三個星期就寫好了Avatar,但當時技術要求達不到,於是他用了十五年才將這個故事搬上銀幕。以此計算,他完成這個劇本的時間是1994年間(Avatar2009年上映)。
而劇本好不好,這真的比較見仁見智,大家可以各持己見,你覺得它好不好都不重要。不過JC一直以來的故事和劇本都如此,情節簡單,不迂迴,也沒什麼敘事技巧,但玩足緊張氣氛和高超的特技手法。而他的劇本,都有一個原點,比如The Abyss,這個故事是他高中參加一個活動聽來的,講有男人在水下看到了外星生物,用液體呼吸云云。The Terminator是他的一個噩夢改編的。The Avatar應該有些由來。
另外,JC的故事重點不在原創性。True Lies是翻拍,Titanic是新世代版本,The Terminator受五十年代科幻小說影響,至於Avatar,網路上有說很像五十年代中期的一篇科幻小說,我並沒看過,但在電影院裡看了不到一半,我就想起了《風中奇緣》,這部Disney動畫根據美國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改編,應該不少人看過才對,講一個英國上尉乘船到美洲探險,他愛上了印第安酋長的女兒,但英國人和印第安人對對方互有偏見,英國船隊在某利益小人帶領下對部落發起攻擊,上尉化解了這場危機,並留在部落和酋長之女共同生活,嗯。。。
JC在拍長片之前自己業餘寫科幻小說,當他看到Star Wars他很沮喪,因為他覺得GL拍了他想要拍的那種電影。Star Wars是什麼樣的電影呢?用驚為天人的特技將天馬行空的想像搬到銀幕上的票房大作。
因此,他的劇情性或者是在封閉空間內製造緊張,或者是描寫不同世界的人的衝突。無可否認他對氣氛的營造很有派頭,但要說他的劇本有多好,我個人不太喜歡這種風格。尤其JC常用的伎倆是將一部電影拍得很長,灌入很多細節,由此人物變得相對豐滿,但有勝之不武的嫌疑,就好比命題寫三千字的作文,最後他交出八千字,怎麼算好怎麼算不好呢?
無論劇本如何,只要開拍,都是導演覺得最好的,或者最能接受的劇本.
更別提,這是詹神自己的劇本.
再說,我覺得很好的劇本.
看來大家都沒看過加長版啊,我先給個建議啊,評判《阿凡達》的完整作品概念,還是應該看一下完整版,那才是卡梅隆完整創作的體現。根據加長版,我的結論是《阿凡達》的劇本是經典敘事模式的典範作品,甚至可以比擬五六十年代的史詩片,我貼一下我當時看完加長版的想法。
原帖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561379/
這次看過後和一年前在IMAX影院感受到的最大差別,是對故事情節的誤解。當初影院看完之後,和朋友普遍的共識,是劇作層面邏輯關係跳脫、情節老套,雖然大家都認可技術上的偉大創新,但是對劇本的俗套普遍感到不給力。
現在我正式收回這些評價。178分鐘版《阿凡達》,幾乎可以從被一貫輕視的科幻片分類中划出,歸入《阿拉伯的勞倫斯》和《賓虛》的史詩行列里。如果將其與同類型題材進行橫向比較,《阿凡達》不僅勝過了動畫片《風中奇緣》、史詩片《最後的莫西幹人》,更是將梅爾·吉布森這個澳洲種族主義者的白痴《勇敢的心》甩出一條街。
具體到和影院版的差別,延展版其中增加的情節遠不止是之前碟評們所謂「聊勝於無」的納威式性愛,還有很多補充故事連貫性的小細節,大的段落有比如狩獵的場面以及對舊的納威學校的回憶,小的段落包括一些鏡頭的銜接,這些都是我所謂「阿凡達是大衛·里恩式史詩」論調的論據,具體的差別大家最好自己看,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和在電影院里看到的版本的差別。
另外,我要感謝思路上下載的一個神奇的完美字幕。這位製作字幕的強大網友不僅漢化了所有納威語台詞,甚至連videolog的界面都製作了漢化。由於和上次影院觀看已經相隔一年,我可能會出現記憶偏差,但是僅就我目前的記憶配合完美字幕的重看來判斷,我們當初對情節的詬病有很大可能應該歸咎於上映版本糟糕的字幕翻譯。就我個人而言,很多具體的台詞的差異直接導致了我對很多重要情節理解的偏差,甚至有些當時流行的網路段子都根本是來自這些誤譯。在此對製作了完美字幕的思路網友表示由衷的感謝,並順帶鄙視阿凡達上映版本的翻譯團隊。
仔細回想從2008年《阿凡達》基本拍竣確定上映(當時剛剛撇清和降世神通的關係)開始的一系列新聞,我個人曾經最擔心的就是卡梅隆和福克斯關於片長的一系列扯皮,從最早傳出有效素材長達五六個小時開始,後來陸續傳出過粗剪4個多小時分上下集、和大規模刪改到2個半小時等一系列傳聞,不為卡梅隆捏把汗都不正常。眾所周知,這種十年磨一劍的野心之作(又一次想到了《守望者》和《天國王朝》,真是兩個杯具的電影),大多都是很害怕壓縮片長的,最終上映的版本影評界評價一般一度也讓我以為我的判斷很准(刪減導致情節俗套balabala),鬧斯卡上被前妻橫掃甚至都完全不算是個事情了(因為阿凡達已經迅速淪為騙錢坑爹片)……
題外話,延展版中圍獵那場戲的特效投入不知道撒了多少錢(其中有一種生物在影院版里根本沒露過臉),換了任何一個導演也不會捨得在上映時刪掉這麼費錢的段落,也就是造害錢的本事如同王家衛揮霍時間一般的卡梅隆敢這麼干。
今晚看到兩個很像的問題,那我就把我在另一個問題里的答案搬運過來吧。原問題是:「阿凡達的劇本情節方面弱嗎?這部電影是一部精品,還是說僅僅是文化快餐以及特效技術的炫耀?」
傳送門: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08015
- 首先駁斥一個觀點,「阿凡達是特效技術的炫耀」,卡梅隆是一個技術的熱愛者沒錯,但是他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技術狂人」而已,說他是個「技術先驅者」可能更加恰如其分一些,大家可以對比一下邁克爾貝的《變形金剛》以及彼得傑克遜的《指環王》就知道,前者是「技術狂人」,後者就是「技術先驅者」,而卡梅隆比傑克遜更甚。阿凡達的劇本是遠早在泰坦尼克之前卡梅隆就想好的,有多早呢?1976年,在卡梅隆22歲的時候,他構思了一個叫做《異種(Xenogenesis)》的故事,那就是今天的《阿凡達》故事的雛形。為什麼不在泰坦尼克號之前拍攝呢,因為當時的技術根本達不到卡梅隆的要求,這也是為什麼他足足等了十幾年的緣故,而且他為了製作出阿凡達,還自己組建了團隊開發特定的技術,從拍攝技術到製作技術等等,能為了拍一部電影而去研發新技術的,世界上也找不到第二個導演了,而這些技術能為後來的電影造多少福我想不用我說了。並且卡梅隆對待技術的態度是:技術是為故事服務的,而不是喧賓奪主(可以參考他的《泰坦尼克號》和《終結者2》)。《阿凡達》並不是第一部3D電影,在它之前或之後的很多3D電影有一個經典的套路:各種東西以各種姿態向鏡頭快速運動(刀、水柱、球等等),典型的例子:《死神來了》以及各種國產」3D大片「,我想,這些才是「特效技術的炫耀」,因為它們對影片的內容一點幫助都沒有。而《阿凡達》的技術則是為了營造更好的代入感,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感覺特別真實,能和主人公Jake感同身受的原因。
- 在講到電影的劇本之前,我覺得應該講一下卡梅隆對待《阿凡達》的態度,這部電影是在《泰坦尼克》 12之後卡梅隆的第一部故事片(期間除了拍幾部實驗性的紀錄片,卡梅隆幾乎都在準備阿凡達,說是12年磨一劍不為過)。影片里的很多設定,都是非常非常用心的。包括請生物學家來設計影片中的動植物,請音樂家創造出Na』vi人自己的音樂體系,請語言學家歷時兩年創造出Na』vi語,甚至還請教了一個專門研究半人馬星系的天文學家(潘多拉星就是現實中的Alpha Centauri B-4星,位於半人馬阿爾法星系,上面可能存在生命!)說完這些再說特效, 以往影片的特效團隊幾乎都是由一兩家特效公司構成的,而阿凡達除了主要的維塔工作室800人團隊(Weta Workshop,曾負責《指環王》三部曲,《金剛》的特效,主要負責動作、表情捕捉以及CGI生成)、工業光魔(Industrial Light Magic,老牌特效巨人,從《星戰》系列到《哈利波特》系列前四部《加勒比海盜》系列及《變形金剛》系列都是他們的作品,主要負責後期特效製作)、數字領域(Digital Domain,當年《終結者2》和《泰坦尼克號》的功臣,他們擅長製作大氣、海洋、塵埃等細微顆粒效果)3大特效公司外,大大小小總共有十幾家特效公司參與了特效製作,分門別類地為影片打磨視效。可以說,《阿凡達》的特效團隊是這個星球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支,影片特效看起來如此真實,如此令人驚嘆是肯定的了,也可以看出卡梅隆是一個多麼變態的完美主義者,所有人的努力就是為了創造出最真實動人的潘多拉星球 ,這就是卡梅隆對待一部電影的態度,看到這裡你還會覺得這僅僅只是一部技術電影?
- 最後說劇本,在我看來,阿凡達的劇本不能說是一個「特別優秀」的劇本,但是是一個「足夠優秀」的劇本。在電影的其他方面都十分突出的情況下,一個相對不那麼突出的劇本自然就成了「短板」。並且這個劇本是卡梅隆自己寫的,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導演,但是在創作劇本方面還是要遜於那些編劇好手的,你總不能讓卡梅隆花個5年時間寫劇本吧,他自有更擅長的事去做。說一說劇本的內容,有3個比較明顯的主線:
- 愛情
- 蓋亞體系(我覺得用「環保」這個詞遠無法形容蓋亞體系的內涵。。這個假說最早是由艾薩克·阿西莫夫提出的,對蓋亞體系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基地》系列小說,稱之為史詩不為過)
- 反戰主義(卡梅隆自己說的是影片反映了他們那代人對於越戰的反思,在哪裡看到的我也忘了,看過的資料太多太雜了,又是3年前看的。影片里有一個很明顯的地方就是他們稱呼Na"vi人為「Blue Monkey」,而在二戰與越戰的時候,美國人稱呼日本人為「Yellow Monkey」,在朝鮮戰爭的時候稱呼中國人為「Yellow Monkey」,這是一個帶有種族歧視的稱呼),順便說一句,最常拿來和阿凡達比的是90年代的《與狼共舞》與《風中奇緣》,關於「noble savage」的概念,在上世紀70年代就在電影里出現了,這類型的電影還有很多,不一一贅述。
- 我相信每一個人看完都會有自己的理解,並且這個故事講下來結構合理,劇情清晰,有反思有鋪墊,有笑點有淚點,而全片可謂沒有「尿點」,已經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劇本了。誠然,故事本身沒有什麼新意,甚至用「俗套」形容也不為過,但要搞清楚,這所謂的「俗套」可是美國商業片體系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而形成的。所以,如果那些炮轟本片劇情的影迷也曾經喜愛過《星戰》,那麼也沒必要以這麼毒的言語攻擊阿凡達,當然,如果你痛恨《星戰》、痛恨《泰坦尼克》,那麼你痛恨《阿凡達》也是必然的——因為你痛恨的是美國的商業片體系(注意,不是所有美國電影,僅限於商業片),電影也是一種產業,一種產業要有它的規則,上述影片無非是遵守了它的規則,這是無可厚非的。而美國多年來已經形成了相當成熟的電影產業,所以你能看到很多「看起來很像」的商業片。《阿凡達》作為美國出產的商業片,沒有創新並不能算過錯,也很難指望有哪一部片子能一舉拯救商業片創意枯竭的現狀,舉個例子——08年《黑暗騎士》可牛X了,到頭來,還是沒法革商業片的命,只是作為一部與其他商業片割裂的電影被供奉著,09年,又有一部精神內核十分接近《黑暗騎士》的電影——《守望者》,結果呢?票房慘淡,製片人當然不高興了,還是得把錢給《鋼鐵俠》、《蜘蛛俠》,所以,因為「創意不足」而批評《阿凡達》還是有失公正的。
- 黑阿凡達的文章我也看得很多,我想反問一下,我們觀看電影的目的是什麼?肯定不是為了看特效。要我回答的話,我的回答是「接受一場心靈的洗禮」。舉一個例子,很多年不進電影院的老爸老媽陪我去看了阿凡達,出來之後他們也被感動了,在我看來這就是劇本的成功(誠然像《羅斯馬麗的嬰兒》那樣的劇本是神作,也是很成功的,但是受眾實在太小)。而似乎許多人看電影的目的僅僅只是為了挑毛病,很多我看到的文章僅僅只是為了黑而黑,是想體現出他們的優越感嗎,在我看來無非就是裝X而已。
其實我一直覺得《阿凡達》和《泰坦尼克號》本質上是一個故事
這個劇本足夠優秀 剛才都說了關於《阿凡達》的愛情線索 環保情節和反戰主義 我就只說說 反類型片 最為經典的反類型片恐怕就是電影《與狼共舞》 而比較《阿凡達》和這部影片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狼》是對傳統西部片一次徹底的顛覆 沒有了外族人的追殺或者仇敵的糾纏 這部影片而是白人與黑人共同抗擊白人侵略 而《阿凡達》則是地球人與納威人一起反抗地球入侵者 大概先這麼多 以後再補充啦
可以比較一下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賽事》。
都是新技術,但是《中場賽事》的故事和剪輯比起《阿凡達》明顯要複雜得多,所要傳達的思想也更加的複雜。
然後觀看效果呢?當一種新的視覺上的衝擊到來的時候,還要伴隨著對影片內容的不斷思考,顯然就造成了觀眾們在觀看時刻無法將注意力全部放在視覺效果上,也就是白白的浪費了120幀所能夠帶來的視覺奇觀的享受。而同時也是因為這種口碑分歧巨大的影片內容,讓院線無法統一步伐,儘快的推廣設備的升級,結果反而造成了本片只能以不完全的形式放映,失去了原來探水的意義。
反觀《阿凡達》,採用的是普通觀眾都能夠接受,能夠輕易理解的劇情,人物的塑造也是比較套路話,所以能夠將注意力都放在技術本身上。而也是觀影門檻的降低,能夠吸引海量觀眾觀影,院線自然也就樂意升級自己的設備,成為了良性循環。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速度與激情》系列採用了120幀的攝影技術,一定會有更多的院線樂意升級(雖然也未必會是海量),也會讓更多的人欣賞到新技術帶來的視覺奇觀,引發出更多的對視覺奇觀的需求,也才會有更多的片商去投資該技術排出的影片。
我看的是2k版本的120幀,唯一覺得精彩的就是槍戰部分,完全沒有虛化,搏鬥過程中的每一個動作都非常清楚。但是同樣的影片回家影院來看,就顯得平庸。然而就是這個平庸的版本是最多觀眾看到的,結果如何現在大家也看得到了。最後希望《馬尼拉》的時候,不要像是《綠巨人》一樣太側重阿里的內心世界,更多的表現技術帶來的視覺奇觀才是正路。
所以,《阿凡達》未必是一個經典的劇本,但他一定是最適合推廣新技術的劇本。
商業片,劇本好壞的最重要評判標準就是哪個賺錢多。。。。為什麼現在最火的遊戲都那麼簡單甚至是弱智?
答:為了更多的人來玩,賺更多的錢。
看完《阿凡達》的時候,覺得若是結局是個悲劇的話,意義可能會更大
看到很多人還在說劇情不簡單"可能他們不允許自己眼中的經典出現任何瑕疵"實際上"一句老話"完美即是不完美"一味追求完美的結果可能最終出的是爛片"想要票房"在電影已經有了畫面的基礎上"只要追求簡單粗暴能讓大眾接受就可以了"深奧的劇情如果沒幾個人能看懂有什麼用
我怎麼記得阿凡達劇本是他自己年輕時候寫的。。
我覺得選得很好,《阿凡達》需要一個簡單故事去襯托技術的夢幻,簡單直接表達卡梅隆技術猿的浪漫情懷。高級技術配置簡單故事,相互融合,更加平衡。
經過一番論證,得出結論,嗯,還是這個劇本牛逼,卡梅隆真牛逼,花樣拍馬屁可惜老卡看不到…
卡神粉說得不錯,我來補充一下。
這個劇本最厲害的地方是構造了「蓋亞」,給下面的n種衍生產品(續集、電視劇、動畫、漫畫。。甚至pandoland 潘多拉樂園 )創造了一個「設定」。
電影是造夢工廠的話,卡神就是在做一個夢境,讓你覺得它是真的。
把環境設定做好之後,你就名留青史了。
想想那些最好的「三部曲」 星戰、黑客帝國、魔戒、蝙蝠俠。。。是不是都是這個道理?
所以他花的時間是在設定上,而不是劇情(世界上只有9個故事,19世紀就已經說過了),太奇特的故事要不是B級片,要不是大師片。投資越大,故事要越容易理解。
推薦閱讀:
※黑暗森林體系在現實中是合理的嗎?
※NASA確定火星有液態水,你認為火星有生命嗎?
※我們的宇宙有沒有可能是一個監獄?
※木星上能看到多少太陽和月亮嗎?
※費米悖論中的大過濾器,可不可能是科學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