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中有哪些暗示和隱含的內容?

可全面可細節
故事首先有大量關於宗教與信仰的產述,故事過程中有哪些隱喻的意味,等等

【劇透慎入】


其中有個鏡頭,Pi去教堂偷水喝被發現,牧師對他說,"You must be thirsty." 而老虎的原名就叫thirsty,所以其實開始就在暗示Pi就是老虎。



這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電影,近幾年我最愛的一部電影,整部電影從頭到尾看似情節舒緩,娓娓道來,即便是主題部分看似只是講一個在海上漂流的故事,實際上充滿了各種暗示,表徵,意象,沒有一個劇情是浪費的,每一個細節的存在都讓整部電影更豐滿。等網上有了清晰版本出來,我一定再多看兩遍把所有的暗示、意象通通整理出來,以下是網上觀看影評加上自己的觀影理解整合的一篇簡短的影評。
到最後獲救的pi說出了奇幻般的漂流記後面的另外一個殘酷的故事,你選擇相信哪裡一個?實際上從頭到尾有很多細節都在暗示著表面上看上去非常奇幻壯觀的漂流記是一個虛幻編造出來的故事。例如海難的時候為什麼動物會跑出來?香蕉怎麼會飄在水面上?救生船上怎麼會出現馴獸手冊?狐獴怎麼會生活在這麼一個奇怪的漂流島上面?所以第一個故事是假的,是pi編造出來的奇幻的漂流記。
從pi闡述的時候動情地留下了眼淚,可見第二個版本才是真實的故事,真實的版本他後面已有闡述,斑馬是佛教徒,鬣狗是廚師,猩猩是母親,老虎是pi獸性的本我,而船上的pi是神性的超我。按照他的闡述故事是兇殘的廚師殺掉了佛教徒,並吃掉他,而後來他的母親有跟廚師有了對抗,廚師又把pi的母親殺害,pi又殺掉了廚師,所以而後的pi與老虎的相處過程,是pi超我和自我的對抗糾纏和整合的過程。
實際上第二個故事pi只是闡述了部分,並沒有講出背後非常殘酷的事實,那就是pi在漂流的過程當中吃掉了他母親的屍體。這可以從電影當中很多細節所表徵出來的意象暗示得知。漂流過程中碰到著一座酸島,酸島象徵著人的胃酸,酸的消蝕溶解象徵的消化,島上的蓮花更證實這一點暗示,蓮花是印度教的神毗濕奴的象徵,而pi的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仰者,從她的素食主義和餐桌上家人的對話可以看出,他父親在讓pi不要信那麼多教,信那麼多教不如信科學的時候,她的母親給予了pi的肯定,並最後pi選擇受洗,表現出他對母親的追隨,都可以看出她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印度教徒,所以島上的蓮花更證實了這是pi母親的象徵,裡面剩下一顆牙齒,說明屍體已經被吃掉只剩下牙齒。所以他才會說這座島是食人島。第三個線索是pi離開的那座島的時候那座島是一個女人的形狀。第四個線索是pi爬上這座島第一口就吃掉了這座島的根莖,而老虎也吃了島上的狐獴,這裡就是暗示在吃他母親的屍體,那些狐獴你們看了覺得像什麼?密密麻麻的我感覺看上去像是屍體上的咀蟲,所以pi在自己已經毫無供給的情況之下吃下了長滿咀蟲的母親的屍體,所以這座島看上去雖然很美妙,但他還是堅決地要離開,而且還把它稱之為食人島。
前面說過這是一部充滿了暗示和意象的電影,前面pi去教堂偷喝聖水,那神父就對他說「you must be thirsty」這裡就已經一語雙關地告訴大家,pi就是那隻名叫thirsty的老虎。(裡面有提到老虎名字的來由,是由於記錄錯誤把獵人和老虎的名字對換了,結果本來叫thirsty的老虎變成的理查德帕克,叫理查德帕克的獵人變成了thirsty。)
更讓人深信不疑的確信第二個第三個故事是真實的理由是,「理查德?帕克」原是歷史上真實吃人海難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號沉沒,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員,還有一個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歲男僕。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殺死了孤兒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還。


我來給你補充一點,:食人島,跟原著里少年有食人經歷的描寫是緊密相關的,這是一個暗喻,非常隱晦的、卻如前面所有幻想情節都映射到現實一樣,食人島意味著少年在極度飢餓的瀕死狀態下已經開始吃屍體了,就是廚師的屍體。為何我如此肯定,是因為細想你會發現很多細節是對此的提示,只是大家不會想的如此殘忍。例如島的構架是樹木根莖,會不會象徵腐爛的軀體里經絡與血管;滿島的丁滿,像不像遍布腐屍的蛆(哪來的蛆?斑馬重傷時周圍圍繞的被放大聲音蒼蠅群是不是個隱藏鋪墊);老虎在吃丁滿的時候,小丁滿完全沒有躲避或散開,而且在派要睡覺的時候,小丁滿無數次爬上派的身體,而一直喜愛動物的派卻充滿厭惡的將他們一次次的驅趕,哄走;夜裡,發光的紅色蓮花裡面一顆帶血的牙,其實是吃人肉時發現了一顆牙讓派警覺,並恢復了一點理性,他發現自己竟然在食人!於是他離開了島,或者說丟掉了屍體,但是有一句台詞「我帶上了足夠的丁滿,好讓老虎有的吃」,意味著他為了生存,不至於餓死而留下了蛆。
整部電影都在探討人的神性「信仰」,與獸性「生存本能」。可喜的事,不同於李安其他幾部作品,整部電影,獸性雖然為生存而出現,但最終沒有吞噬神性,沒有吞噬他自己,獸性一直與神性共存,而受到神性的限制,直到他得救,並沒有其他作品中的毫無光亮的絕望。裡面一個高潮是神跡出現,派讓老虎來看的時候,他那是一個轉折,一個對信仰的質問:神,你不要恐嚇/壓迫/摧毀(不知道哪個意思準確)我的獸性,沒有它我根本無法生存。到相對,信仰讓他有力量與獸性共存,最終控制和讓獸性再次隱藏於心底。
而多少人在人類社會中都無法壓抑獸性,讓它肆虐呢?

本片還有非常多的寓意隱喻可以推敲,值得多看幾次來感受李安想傳達的人自身的思考。


電影里的太多的隱喻和鋪設,情節精妙,剛看完就亟不可待地讀了一些影評,得到了以下...

1)老虎——代表內心、本能、原始衝動

 「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審視我的心靈吧,親愛的朋友,你應戰慄,因為那裡才是你本來的面目。」——西格夫里?薩松

他父親告訴他「老虎眼中只有你的倒影」,老虎映射的是π的「獸心」,沒有同情和憐憫
Pi和老虎敵對的過程就是理性和本能掙扎的過程
他是素食主義者,但他為老虎捕魚;他是教徒,但他卻殺了人;他提防著自己的本能 防止被吞噬,但也恰恰是本能讓他得以生還;最後他馴服了本能,與之共存,本能是無法和任何人剝離的,無法單單去宣揚要脫離「獸性」

2)π這個名字——無法窮盡的內在世界

3)鬢狗——道德敗壞的廚子;斑馬——跳上船摔斷腿,同是素食主義的水手;母猩猩,叢林中的智者——失去了大兒子,π的母親

4)險些弄翻了船的鯨——是不可抗力,是時間,消耗了π救生船上的物資和π的意志

5)水中倒影里魚群組成的母親的形象——母親被殺後推入大海,被鯊魚和魚群吞噬,於是吃了母親的魚群是母親的影子


6)食人島——吃與被吃,殘酷的現實

7)暴風雨——苦難的洗禮

8)和老虎沒有好好的告別——在原著中,Pi說:「我最討厭我的綽號是個無盡的小數點。把每件事情都做個妥當的了結,這是生命中的大事,唯有如此你才能鬆手,否則你會永遠都有該說卻未說出口的話,你的心中充滿懊悔。」可是生命中並不是總有機會做個完美了結的。 電影中首先是針對阿南蒂的——不記得有沒有道別,其次是記得海難時對父母兄弟來不及道別,以及理查德·帕克——頭也不回地走。

9)老虎的名字Richard Parker——1884年,「木犀草號」遊艇沉沒,4個倖存者坐上了救生船,被困大西洋,除了船長Thomas Dudley、大副Edwin Stephens、船員Edmund Brooks,還有一個名叫Richard Parker的17歲男僕,他同時是一位孤兒,飲用了海水而身體虛弱。其餘三人討論是否要殺了其中一個人而使得另外的人活下去,最後選擇殺死虛弱到瀕死的理查德·帕克,被其他人吃掉,救生艇上的其他人得以生還

參考:來自 Dreckding 現實不等於真相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4198/


全劇情解析。
在半個多月的時間裡,終於看完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英文原版,雖然前面介紹動物有很多臃腫的部分,但是是一部構建極其緊密的小說,尤其比電影起來,因為電影是不可能描寫很多很多細節,尤其是最重要的心理活動的細節。現在先來講講小說和電影的不同:

1、小說里派沒有女朋友。電影里派短暫出現的女朋友阿楠蒂給觀眾很多遐想,而其和女友沒有的告別,女友所送的紅繩和派女兒的名字,更是讓人覺得可能她已經死了,而且派最後將它女朋友吃掉了,這是電影的推理不再闡述。因為沒有女朋友,所以派的女兒不可能叫阿楠蒂,派確實有個兒子還有妻子,但是他的兒子也不叫拉維——他哥哥的名字。

2、小說里派並沒有把補給裝在筏子上,更沒有被躍起的鯨魚掀翻。當我看了電影版的《派》之後我十分奇怪既然老虎是不存在的,派為什麼要把補給放在筏子上,而如果是為了躲避人放在筏子上,也是完全無意義的,因為人可以輕鬆奪走。小說里詳述了派從救生艇上獲得的補給,包括至少可以維持他自己142天的水和92天的壓縮餅乾和各種小工具,還有後面決定了他生死的道具——太陽能海水凈化器(Solar Seawater Still),如果沒有補給,很難想像派活了227天。小說里在派講給日本調查員的第二個故事裡,他說所有的補給在幾天之內都被廚師吃掉了,所以後面都在吃人。當然,他是這麼講的而已。

3、在海難之前,派不認識任何船員。也就沒有和中國船員的對話,沒有和廚師發生爭執,但是在船上的短暫時光里,電影和小說都告訴我們派的爸爸給動物餵了鎮定葯,他們全家全部是自己在船艙里吃飯的。

3、小說里派在遇到食人島之前,還和理查德帕克對過話,遇到了一個法國口音的漂流者,這是電影里沒有的劇情。理查德帕克告訴派他以前吃過兩個人,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派特意問他是在動物園之前還是之後,帕克沒在說話,這時候他們遇到另一艘救生艇,船上有一個人,和派平靜的對話,派著重留意了他的法國式英語,這時候派已經因為缺少營養而瞎了,而那個人也瞎了,那個人希望和派交換東西,派說沒有什麼可以交換,那個人來派的船上看,理查德帕克吃了他,派從他那裡拿了一些海龜和魚肉,並且看到理查德帕克吃他的內臟。

4、小說里派在食人島上呆了不止一天,據他說大概有兩三周。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了果實里的牙齒才決定離開,而且他不止發現了一顆牙齒,而是32顆,一個成人的全部牙齒,每一個包裹在果子里。小島也沒有電影的女人狀特寫,其他的確都是一樣的,白天的淡水,晚上的酸水,成群的貓鼬(meerkats),類似於香蕉狀的海藻。

5、小說里蒼蠅和老鼠是救生艇上本來就有的,電影里沒有告訴我們來源,同時小說特意交代了派的媽媽在船里是坐在香蕉上的。這在小說里提到過不止一次,在第一個故事裡,蒼蠅在老虎臉前飛,派把老鼠丟給了理查德帕克,在第二個故事裡,廚子吃了蒼蠅,然後吃了老鼠,派跟著吃了老鼠。

6、小說里派講到法國口音的時候調查員立即告訴他船上的廚子是法國人,但是派接著就說根本不認識廚子,但是電影里明顯是認識的。因為前面已經說過派在海難之前不認識任何一個船員,所以很正常的他否認認識船員,但是在後來派向調查員講述的第二個故事裡,廚子在船上,關於中國船員,派描述的很詳細,包括他20多歲年輕的臉,單眼皮,矮鼻子,發白的皮膚,還有他的痛苦的哀鳴。但是對於這個廚子,派只有一個描述,就是法國口音。

7、最重要的海難細節,電影里沒有告訴我們海難細節,當調查員問起派沉船的細節的時候,電影里的派十分憤怒,小說里的派同樣十分憤怒,但是他告訴了調查員他所知道的所有細節。第一,當時的浪有30英尺高,船晃的很厲害,派認為這是海難的主要原因,但是調查員馬上告訴他對於一個近萬噸的貨輪來說,這種浪根本不足造成任何傷害,讓他想想別的。第二,派說船上有爆炸,但是說不清楚是什麼類型的爆炸,但是派在前文提到了在馬尼拉船進行的維修。派說船身先向左傾斜,然後尾部入水,最後尾部先沉入了水,然後是頭部。第三,海難貨船幾乎沒有組織任何救援,甚至連艦橋上一個人都沒有,這在電影里也有體現。派對此有解釋,說所有的船員都對他們家人很冷漠,officers根本見不到人,crew每天酗酒,全部醉醺醺的,並且說船員不負責是沉船的主要原因。而且派還向調查員抱怨說船員偷偷放走他們家小動物,調查員問派鑰匙在哪裡,派說在爸爸身上,調查員問那船員怎麼可能放走你家動物,而且船員沒有理由這樣做,雖然派十分堅持船員放走他家的動物並說喝醉的人什麼都幹得出來,但是因為所有船員喝醉並且去放走他家的動物毫無邏輯性可言,調查員並沒有採用派的說法。

8、同樣屬於最重要之一的海難調查報告,電影里沒有提及。海難調查報告詳述了:當時的天氣:沒有任何致命威脅——包括倖存者的陳述和當天的天氣狀況;船員狀況:倖存者沒有提及officers的表現,但是crew完全是不符合行船規程的——因為他們全部喝醉,但是這點被船主Ikoa公司否認,因為他招聘的船員都是具有豐富經驗的合格船員,而且一個貨船十幾名船員在同一時間喝醉是不可能的,Ikoa公司的否認被最終的調查報告採信;觸雷——因為船是尾部先沉,所以調查報告排除了這種可能;觸礁——調查認為一個行駛在馬里亞納海溝附近的貨船無論如何偏離航線都不可能觸礁;過載及分配不均——這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尤其是貨船已經行駛了很多很多天才遇難;爆炸——調查報告採信了派的說法說船尾發生了爆炸導致船在20多分鐘內沉沒,但是原因不明,推斷可能是輪機艙鍋爐爆炸。同樣在報告中原因不明的還有:船從遇到惡劣天氣到其完全沉沒,甚至在船遇險沉沒的20多分鐘里,未曾發出過任何一個求救信號。

9、派從來沒有給作家講第二個故事,作家只聽到了第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來自日本調查員向他提供的錄像還有調查報告。而對於動物與人對應關係的討論發生在日本調查員之間,最後他們一一對應了人物和動物,卻十分奇怪,小島和貓鼬是怎麼回事。

好了,其他基本和電影相同,基於原著和電影的不同,我們可以開始來構架小說的劇情了,順便可以參考電影。在動物園的生活是平淡無奇的,直到派和他的家人決定啟程去加拿大,貨船在馬尼拉港靠岸,重新維修了一個引擎,裝了很多補給,尤其是香蕉上船。到日本東海岸船遇上了暴風,然後不明原因的沉默了,派和一些人上了救生艇。斑馬是那名中國船員,他摔斷了腿,然後被土狗吃掉了,先撕下來了斑馬受傷的腿,第二個故事是廚師把他腿切下來。猩猩是媽媽,第一個故事他坐著香蕉來,第二個故事他在船上坐在很多香蕉上,他丟了自己的孩子,然後在和廚子爭執的時候被廚子殺了,第一個故事裡是和土狗打了一架被殺了,第一個故事裡沒有他的結局,第二個故事裡廚子將她丟出去餵魚,派對此印象深刻,尤其是她的頭沉入海底。派是理查德帕克,他吃了老鼠,殺了土狗,也就是說廚子,然後吃了廚子的內臟,靠船員的肉做誘餌釣魚,遇到了小島,活了下來。

這裡有很多被忽略的細節,最重要的是廚子,廚子殺了派的媽媽,但是派對他卻沒有太多的憎恨,和電影里一樣,小說里甚至提到廚子教他做筏子去釣魚,如何捉海龜,把抓到的海龜最好吃的肉給派吃,讓他喝沒有鹽水的海龜血,派說他不好只是他脾氣太壞了。在遇到小島之前,派遇到了一個獨自在筏子上漂流的法國口音的人,正是這個人被調查員認為是船上的廚子,但是派否認認識他!!這個人和派對話了很久被理查德帕克殺害吃掉了,派十分傷心。但這裡沒有任何關於廚子的描述,身高,頭髮,皮膚,眼睛,除了法國口音的英語,而他之所以判斷是因為Ze這個音節。如果大家注意看電影,派在片頭已經告訴了我們他們家所在的地方曾經是法國人的殖民地,留下了很多法國式的街道的名字,很多人包括教他游泳的叔叔都在法國上過學,其實很多人都用ze的發音來發the這種類似的音。所以船上的這個人根據我的判斷不會是廚子,而是明顯的說著法國口音的他的爸爸!!

他爸爸給動物喂鎮定葯,船員去偷放動物吃(雖然調查報告沒有採用),因為船上除了火腿沒有什麼肉吃。船在馬尼拉維修過,引擎尚在磨合時期,如果船員因為吃了身體里還有鎮定藥物的動物而變得醉醺醺的,將很難發現任何引擎的問題並解決,所以爆炸發生了並且沒有任何損害管制導致水迅速注滿了底艙,從尾部向頭部沉沒。然後因為藥物作用,出事的時候根本找不到任何救援,艦橋一個人都沒有,並且在長達20分鐘的沉船過程中這艘船沒有發出任何求救信號。

被鎮定了船員不可能組織救援甚至登上救生艇,僅有的一個不吃肉的船員上了救生艇還摔斷了腿,他們一家三個人登上了救生艇,加中國籍船員,但是他的哥哥沒能活下來。他們在船上有不少食物儲備,所以除了中國船員的以外其他都還平安無事。過了兩個星期左右食物耗盡了,他爸爸建議殺了船員但是遭到反對。後來他爸爸說船員腿已經壞了如果不截肢很快就會死掉才說服派和媽媽砍了他的腿,然後爸爸用砍下來的腿為誘餌釣魚,遭到了派和媽媽一致攻擊。但是爸爸是信仰理性的,他要活下來,而派和媽媽是信仰宗教的,他們覺得這是不道德的。這裡還有細節,就是砍下來的腿已經不能用做誘餌了因為肉已經腐爛了掛不在鉤子上,這說明這個時候水手的傷腿已經徹底壞了,所以不可能是一兩天的事情,而是他們消耗掉了所有補給以後的事情。

被砍了腿的水手又活了幾天終於失血過多死掉了,爸爸忍不住吃了他的肉。爸爸為了更好的釣魚,用救生衣和船槳還有木質底板做了一個筏子,在上面釣魚,得到了更多的魚。派和媽媽也克服宗教的信仰,開始加入吃魚的行列。爸爸教派釣魚,教派捉一些動物,教他如何在海上活下來(這是派最後說爸爸教了他很多活下來的知識但是他沒有好好謝他爸爸的原因)。

時間越過越久,船上的人也越來越虛弱,於是他們的脾氣都越來越不好,媽媽和爸爸頻繁爭吵(第二個故事裡廚師和媽媽爭吵)。有一天爸爸捉住一直海龜但是派沒有捉住,爸爸十分生氣打派,媽媽讓派跑到筏子上,又和爸爸打起來,扇了爸爸耳光,爸爸還手失手殺了媽媽,而且應該是刀子划過了主動脈(派第二個故事說媽媽被廚師丟下船一大灘血引來了很多魚),但是應該是媽媽沒有被丟下船,只是血噴到了海里。

爸爸對此很愧疚,藏在船底(帕克殺了土狗以後長時間藏在帆布下面,廚師殺了媽媽以後上時間在船上不露頭),他終於對自己過於悔恨,所以給了派一些最好的烏龜肉吃並照顧他(帕克和派遇到很多飛魚,廚師給派克釣魚並且給他最好的烏龜肉),兩個人在海上漫無邊際的漂泊,過來很多天又都變得很虛弱。(一下部分是派第二個故事不存在但是第一個故事存在的)

派和帕克的對話,其實是和自己的對話,他問帕克你有沒有吃過人,帕克說吃過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因為這是滿足自己的需要,沒有什麼悔恨的。派問了很多遍帕克是否後悔吃人,帕克都說不後悔。這是派激烈的心裡鬥爭,他終於為吃人掃清了心理障礙,因為沒有什麼可以後悔的。

然後他遇到了一個救生艇,裡面有個講著法國口音的人,但是派一丁點都不知道他什麼樣子。其實就是派自己的救生艇,講著法國口音的人就是他的爸爸,他說帕克吃了這個人,吃了他的手指,肉,肝臟,救生艇裡面充滿了血的味道。他對這個人只有這些記憶,因為誰會細緻的描述他吃掉的爸爸的特徵呢?

理查德帕克靠吃這個人活了下來,而派也搶了這個人救生艇上很多吃的,其實就是理查德帕克吃了這個人,他的爸爸。吃光了爸爸以後,他還在漂流,他又在死與飢餓間徘徊,這個時候他抵達了一個小島。

他在小島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個小島是他的母親。他母親已經死了很久了,因為船上的蒼蠅,已經生蛆了。她的表面組織已經沒有任何味道了,所以派在島上吃到的海藻表面是不含鹽的,內核是堅硬和鹹的,這就是人的軀體。理查德帕克吃了很多貓鼬,就是身體上成千上萬的蛆蟲,他們對於島來說是那麼大量而且密集。他在島上活了一段時間,吃海藻和貓鼬,直到吃到胃部發現那些被酸性的池塘毒死的海魚,就是他媽媽為了半消化的魚類,即使這樣,他依然繼續吃下去(電影里發現酸性物質和牙齒是同一天,小說里是過了又一段時間才發現的),吃到頭,臉,直到吃的什麼都不剩,他終於在果實里發現了一幅人完整的32顆牙齒——他無法吃牙齒。這時候他才意識到他小島不屬於他了,應該離開了,因為他媽媽已經被吃光了。

又進行了一段時間的漂流,終於漂到了墨西哥海岸,理查德帕克遠離派而去了,他看到了人類,也看到了理查德帕克頭也不會的走進了叢林,他釋放了心中的猛虎,見到了人,重新回歸了人性。

於是這個故事的時間線是這樣的,1977年7月2日,沉船,救生船上本身的食物供給,維持了船上四個人4到6周,但是這個時候水手下肢腐爛已經十分虛弱了,爸爸砍了他的下肢釣魚,派驚奇水手又活了一周左右死了,然後爸爸吃水手並且繼續用水手釣魚,大概維持了3到5周,水手就消失了,魚的持續性供給也有限。3周左右,這些人陷入飢餓,派丟了烏龜,他爸爸打他,失手殺了媽媽。靜靜思考了4天左右,爸爸開始繼續釣魚給派東西吃,設想有限的烏龜和魚維持了他們4到6周左右(這是派和帕克和諧相處每天有魚吃的最幸福的一段日子,電影里的時間線大概也有一個月),這兩個人又快餓死了。這時候派殺了也很虛弱的爸爸,靠著他可以維持6到8周左右,然後重新陷入了虛弱,直到又一天登上小島(吃他媽媽),小島上有較為明確的時間,大概是5周左右(考慮爸爸肉多於媽媽,判斷爸爸可以吃6到8周),吃完了又陷入了快餓死的狀態,直到被衝上海岸,大概10天左右。

1978年2月14日,少年派獲救。

這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27天!


pi在水邊讀的書是加繆的局外人。不知道是不是原著小說里的細節。我猜這個伏筆是在提醒存在主義跟正統神學的衝突,也是在影射結尾的兩個故事的矛盾。人的價值由誰來賦予的問題,決定了他人是否是地獄。而另外一個現實版的故事就是「他人即地獄」的模式。

哲學話題一言難盡


同意所有答主的答案,補充一條:第三個故事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歷史故事——但不是船員帕克那個,而是一段真實的印度歷史。這個故事講得不是老虎,而是印度人。

看過一篇博客,分析的是這部小說的歷史背景。故事開頭收音機里曾播放甘地夫人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的新聞。隨後派的全家離開了印度,移民加拿大。

甘地夫人是印度獨立後首任總統尼赫魯的女兒,在歷史上很有名,應該算是暴君加獨裁者,曾經下令軍隊在孟買火車站用機關槍掃射平民。

而印度的人民在面對這樣的暴君的時候,要麼選擇逆來順受,要麼選擇一走了之,派的一家就屬於後者。

在這樣的背景下看隱喻的話,毗濕奴或者說那個島嶼象徵用自己的身體養育了派的祖國,而派則象徵那些毫不留戀養育他們的祖國而選擇移民的印度人(在食人島上吃好喝好發現島嶼也吃人後毫不留戀地離開),而生活在島上的獴,同伴被吃掉的時候無動於衷的表情則有可能是隱喻1975年緊急狀態後的大屠殺發生後,印度人自己的反應。

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想,是不是能發現第三個故事? 畢竟電影里任何一個鏡頭都不會是沒用的,為什麼片頭要交代緊急狀態的新聞呢?這難道不是最直接的提示么?聯想到今天的印度現狀,等級分化、社會分裂等諸多社會問題,和這部小說中吐槽的印度國民性並非沒有關係。

小說的作者楊馬特爾來自加拿大。加拿大和印度一樣曾經是大英帝國的領土,在二戰之後脫離英國統治,但至今仍然屬於英聯邦成員國。熟悉印度歷史的人應該了解,印度二戰後選擇獨立,但一直是戰亂不斷。英迪拉甘地就任後,印度更是進入了長達數十年的獨裁統治時期,時至今日,印度社會的各種問題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加尖銳。派一家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選擇離開印度本土,逃往至少在象徵意義上仍然由英國女王統治的加拿大,最終過上了幸福生活。今天到英國加拿大甚至香港這些原先的英屬殖民地國家和地區,也能看到很多印度人。看來類似派一家情況的印度人不是少數。楊馬特爾對印度有很深的研究並在印度生活過,他本人在談到這本書的時候也說過「歷史就是幻象」。李安選擇這部作品衝擊奧斯卡不是沒有原因的,如果只是一個吃了媽媽的重口味小說,也不會獲得布克獎吧?

綜上,我認為,除了比較明顯的海難+吃人的人性主題隱喻之外,歷史和政治方面的隱喻才是作者要表達的更加深刻的主題。


《少年派的奇幻旅程》之最強細節解讀(腦洞)

在這部電影進行解讀之前我想先談談為什麼突然有了觀看的慾望。前些天,無意間看到一篇討論李安和張藝謀(國師)電影成就的文章。文章中提及的一點是,《少年派》確定了李安還處於電影巔峰期,顯示出李安之前在鏡頭方面的不足已經取得長足進步,追上了國師的水平。於是,好奇心大發的我,就觀看了這部之前一直聽聞卻以認為只是特效片的電影。

怎知,一看之下,卻發現《少年派》中處處存在各種暗喻和象徵,包括對白、演員動作等。奇幻童話的精美外表下包含的卻是一個涉及每一個人內心,極富哲學性的人生命題—如何與慾望(本能)共存。以下是影片細節的個人解讀,不一定按影片發生時間一一討論。或許某些細節許多人已經解讀過,但我的觀點有所不同;還有一些是沒人注意到的,我卻認為對於了解影片思想有重要作用。如果還有遺漏或者不足之處,還望各位看官見諒。

細節一:派被同學嘲笑。這裡解釋了「派」的由來。父親給派起名是希望他擁有純潔的靈魂,現實中他的名字卻被同學嘲笑,於是他為自己起名為「派」。名字是人的代稱,是很個人化的象徵,所以當原本寓意很好的名字遭遇現實的嘲笑(嘲笑他人是慾望的一種象徵),就被歪曲了。

細節二:印度的時代背景。派所在的社會環境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細節。派所在的本地治里是在印度的一個法屬殖民地,這裡充斥著形形色色的人群,各種宗教共存,社會環境複雜。這也給予了派更多的思考空間,讓他看到人的各種生存狀態和選擇。

細節三:派的家庭。派的家庭背景都很有意思,值得細細推敲,首先爸爸是印度商人、肉食主義者,小時候得過病,宗教無法拯救,最後是西藥救了他,所以相信科學而不信宗教,認為那是無知的表現。媽媽是一名接受過科學的植物學家、素食主義者,卻相信印度教。所以說,派的爸爸隱喻科學,而媽媽則隱喻宗教。

細節四:派對於各種宗教的信仰,他希望通過各種宗教來解答對生命的疑問,這時的他只有模糊的概念和啟蒙,還沒涉及關於慾望的命題。

細節五:晚餐上,派的父母對於派的信仰的討論。前面提及到,父母兩人分別代表科學與宗教兩者,但這兩者在我看來,並不是如某些討論中解讀的那樣,是影片的中心思想,即科學和宗教的衝突亦或者人性與獸性的衝突。這兩者的衝突是次要的,統一於更大的命題之下。科學和宗教,都是人類的工具,對於解決慾望,兩者方式不同。

細節六:理查德.帕克的名字的解釋。派向作家解釋了老虎的名字,老虎原名叫「Thirsty」(渴),老虎的原名其實就是向觀眾解釋這是派的心中的本能慾望(渴望)。

細節七:動物園。派的爸爸經營著一家動物園。動物在影片是隱喻人類的本能慾望,就像老虎是派生存慾望的象徵。正如動物被關在動物園裡,人類隔著結實的鐵欄去觀看動物一般,對於人的慾望,無論是科學還是宗教,都選擇將其囚禁起來,讓人類獲得一種安慰,一種以為掌控了自身慾望的所謂安全感。影片中,小時候的派曾經嘗試過接觸理查德.帕克(自己的慾望),從這一事件可以看出科學和宗教是對待慾望的態度——爸爸直視老虎吃山羊,而媽媽則是迴避了這一幕,恰如其分反應了科學直視慾望,而宗教則迴避慾望。

細節八:遇見安安蒂,這是給予派,賦予派自從被嚇壞之後對老虎的重新認識。從圖中的這句對白可以看出。傾聽,說明人的慾望即使被關在籠子中,但它仍然在等待機會,準備衝破枷鎖。

細節九:離開印度的商討。父親打算賣掉動物,全家搬去加拿大開始新生活,派極力反對。對白中的「可是哥倫布在尋找印度。」自有其含義。眾所周知,哥倫布環遊世界,目的就是尋找新大陸,支持他的人背後的動機就是人類對財富的慾望。影片中印度一詞象徵著人類追尋慾望。

未完待續


也許上天帶我不薄,我終於解決了如此多的噩夢,整個人經歷了幻滅和幻化,人生得到了巨大的飛躍

我以為我會等一輩子

一年多前我還飽受煉獄折磨,現在我已經理解並消除了絕大部分噩夢,獲得的認知讓我身心進化,變得無比平和,堅定了

我依然感謝那些書,那些知識,那些電影,那些電視,那些八卦,那些人,那些思考,那些錯誤,那些痛哭,那些麻木

我獲得的那些知識,包括我遭受的那些痛苦和困惑,最終幫我解決了這個從生來就註定要遭受的巨大精神意識問題。

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要從派從小對各種宗教的經歷寫來,因為過去所有種種彙集到一起,有一天在需要的時刻給派相應的救贖

曾經看《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時候,那種千絲萬縷彙集到一起,幫助男主通關,最終拿下百萬大獎,我覺得我的人生就是如此。

感覺的命運的安排,又要強力書寫自己的命運。

我所遭受的一切無法改變,也無法逃避,每一環都環環相扣,每打開一環,我都會暴哭,最終我獲得了無窮的力量,無畏無懼亦無憂。

--------------------

食人對於素食主義者的印度教徒/人的意義

中國人也許不明白素食主義的意義,我認識的幾百個印度人,80%都是素食主義者,可能他們大部分都是婆羅門,耆那教百分百素食,我認識的錫克教的人也是素食主義者。我估計印度素食主義者佔一半吧。

素食主義者對於這些人是一種信仰,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大部分絕對不會吃雞蛋,甚至大部分不會吃很多看起來會傷害生命的蔬菜或水果,因為那些蔬菜裡面有小蟲。

耆那教徒不吃地下莖,因為這是和地底的生命搶食物。

但是有個耆那教徒為我放棄了他們宗教的信仰,變得無所不吃,中國人吃的內臟,四肢,還有肥腸他都吃,雖然他很享受,但一開始都是為了我,否則一切不會發生,讓我永遠告訴他爸媽他在吃什麼,否則他們的世界觀會崩塌,吃肉,或無所不吃,在吃素的印度人眼中,這是不可理解的,不敢想像的。

我住的家庭是耆那教,姐姐給我講,他老公的爺爺奶奶和他們住了一年,做飯的人必須先沐浴更衣他才會吃飯,因為他們是比較嚴格的耆那教徒,選擇吃的蔬果有限。甚至部分耆那教徒裸體修行,因為世間的一切物質都不值得他們留念,他們放棄了一切物質慾望,就在大山裡休息,獲得至高無上的精神力量。

我也是,通過放棄,我獲得了。

今年五月我去了印度,待了兩周,全程素食,聽了一個朋友給我的講解,我選擇了素食,只為給了上帝這份敬意。上天對我的饋贈,無以為報,我選擇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也許不是終身的,但我選擇控制自己的意志,我選擇向上天奉獻這樣一個極度耗費自控力的事情來表達我的誠意,算是對我自己多年心愿達成的一種交換。

作為一個無肉不歡的中國人,作為一個無辣不歡的川妹子,我選擇放棄了肉,我知道很難,但我心裡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非常的平靜和自然,我沒有覺得那麼痛苦,很多人都說在中國當素食主義者很困難,對,我放棄了以前100%外賣的生活方式,都是找阿姨在家給我做飯,她不在的時候,我基本吃水果,雞蛋,零食(餅乾/豆乾)。各種人讓我吃肉,我都拒絕了,雖然有兩次不小心吃到了,我也沒有恐慌,畢竟我也沒有宗教的束縛。只要是能自主選擇,我是不會選擇吃肉的,有時候心裡也會想念各國美食,有時候也考慮過我可以一個月28天吃素,兩三天選擇吃一些肉。但目前因為這個做法牽涉到我整個信仰體系,我依然選擇自控,目前依然堅定。

從那些純真的印度人眼中,我看到了恐慌,我才明白吃肉對於他們的意義,更別說吃人,派的三觀都需要重塑,這麼大的信仰危機,這麼驚世駭俗的事情,如何讓一個內心接受?如何讓這個社會接受?我記得看過一個登山隊因為封閉,吃人,最後被搜救隊找到,回到社會上,被人們懷疑和隔絕。

-------------

宗教可以讓人去面對無法面對的東西
宗教可以讓人們找到心靈的港灣

我能理解為什麼我高中看到漢尼拔吃了自己的親妹妹會變成惡魔,而派吃了所有人包括自己的媽媽卻還是能生存並且生活,沒有瘋掉,沒有偏執,沒有變態,因為派明白自己對於各種宗教的接觸是能給自己生命的撫慰,一個人吃了人,尤其是自己的至親,該如何自處?

在生存的本能下,吃了人,能讓自己活下來,需要打破多少作為人的理念

如何能在接下里的歲月里,正常幸福的活著,依靠本能行嗎?心中的老虎可以在母親被殺的時候冒出來,並且成為海上漂流幾百天放棄人性的武裝,但在到了島上之後就該和這隻猛虎說再見,而且派接下來的人生難道不會受到這種記憶的折磨?難道他做的噩夢不會一次次折磨他的內心?但是派選擇用宗教幻化出自然的生命來解釋一切,如果一開始就是自然界的幾隻動物互相殘殺,把人性放棄掉,按照神的旨意去活,在海上漂流,放棄馬斯洛需求金字塔上面的所有層次,只按照最底層的生存選擇來維持生命的運轉,其實在極端資源控制的條件下,選擇互相殘殺和食人的事情有很多,古今中外歷史上人吃人的例子不少,但如何在變成野獸之後,再成為人,需要很強大的心理。
派很幸運的是在接觸多個宗教的時候,就明白了不同宗教的共同含義【幫助人類獲得心靈的安定】,尤其是印度教對於這個世界不合理的合理闡述,毗濕奴的化身avatar在世界上出現十次,每一次幻化都是拯救世間受苦的蒼生,如果對印度教有了解,就會明白這種捨生為人的精神,佛陀也印度教被融合在毗濕奴的第十個化身。
-------------
舉個例子
宗教對於個人的救贖

我沒有正式信任何一個宗教

我曾經,現在,將來都會做很多噩夢,我的一生都會活在逼真的潛意識產生的噩夢裡
我現在依然為我每天晚上睡覺後上精力的人世間千般痛苦萬般恐懼而心酸
以前為了排除恐懼,我看了很多恐怖片,犯罪心理,各種連環殺手故事,從外在鍛煉了我的膽量,但我的腦海里留下了肢解,追殺,虐殺,強姦,亂倫,恐怖的氣憤,而且我無法阻止我讀重口味的挑戰
我以前脾氣很大,很偏執,我清楚的知道自己如何從一個美好純真的孩童如何被現實的殘酷逼到形成內心的悲哀和潛意識的恐懼,有人讓我做『冥想』,每天呼吸吐納,控制心性,但我其實沒有怎麼做,因為我心裡的委屈和悲憤無法撫平
我去過印度,我拜過基督教,印度教,耆那教,伊斯蘭教,耆那教,佛教,好像還有這些教派的小教派
我以為神會幫助我
但我依然沒法擺脫十幾年的噩夢,我每天都好像猛鬼街里陷在夢境遭遇追殺,逃亡,肢解
我從印度回來,看了少年派的電影,我當時明白故事的殘酷性,看了這麼多犯罪心理和恐怖片,我當然明白故事的殘酷性

後來,不斷的尋找的噩夢的來源打開心中的鬱結,我慢慢解決了2-3個主要噩夢的類型,但我的潛意識依然擺脫不了噩夢,24歲的人,夢境主要在8-10的歲的形態。

之前還會耿耿於懷為什麼我最初的童年就是在恐懼中長大的,現在我什麼都不怕了,甚至我擁有了可怕的力量

其實五年前我在印度的時候,就瞥見了DKDM,前年開始看《摩訶婆羅多》的電視劇版,但我能明白為什麼會出現很多嘴炮,因為這就是印度式的宗教經典中的勸解,我看到後面,慢慢想明白了一件事,這些人中龍鳳,王子公主,哪一個不是人生坎坷,他們有正直的,有陰險的,有獨立的,有軟弱的,有溫和的,有暴戾的,有無私的,有貪婪的,這就是人生,展現出了每一個純粹人格的人世浮沉

雖然我沒有看宗教經典本身,但我方法被宗教撫慰了,我不需要那麼憤憤不平。

具體來講,在看《摩訶婆羅多》電視劇的時候,感受到最大的力量就是毗濕奴的化身Krishna(這個神和起背後的複雜體系在life of pi中一樣重要)我得到了很大的升華,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佛陀的選擇,明白了印度教的力量(任何宗教的力量),明白了為什麼印度會誕生獨一無二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

黑天的故事是這樣的的:
印度一個殘暴的國王剛沙王統治著馬圖拉城,他得到一個預言說,他將被自己的堂妹提婆吉的第八個兒子殺死。提婆吉是雅度族人富天的妻子。剛沙王於是決定監禁夫妻兩,並一個個殺害提婆吉的所有孩子。

這個時候我覺得正常人的迴路就是不生孩子了(至少我是這麼想的,但這是神話,神話的神性一定要體現出來)
但是提婆吉和富天決定生,一個一個生,但是明明知道孩子剛生出來就會被自己的堂哥殺死,為什麼還要生呢?可是他們相信神諭,或者是他們相信堂哥這種不得人心的暴政一定會被推翻,相信這是一種反抗的方式,哪怕前面的孩子都一個個死去,如果神諭說第八個孩子會殺死暴君,那麼每一個孩子的死去,都是在增加剛沙王的的殘暴性和不得人心,這個時候我感覺提婆吉和富天特別像甘地,像曼德拉,像馬丁·路德金(應該是後三者更像印度教里的犧牲精神),好人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雖然壞人作惡一時,但名聲已經臭了,人心已經失去了,這個在前陣子我看古希臘歷史的時候也遇到了,結合前陣子看的印度史詩《巴霍巴利王》,其實巴霍巴利王明明是耆那教的先聖,怎麼故事成了印度教黑天的童年故事了呢?233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苦難和犧牲是一種獲得力量的方式,是一種獲得神的力量的方式,至少我理解印度的哲學思想迴路。如果註定要受苦,那麼就讓這苦難化為最大的力量,不要因為懼怕苦難就避開,經歷苦難而涅槃重生,在印度人看來是一種很大的力量,所以才動不動會有各種人神妖怪通過苦修獲得至高無上的法力。如果懂得印度各個教派對於苦難的理解,對於這個電影里的世界的理解就會更明白。

想起我剛開始了解耆那教的時候,非常的不解,為什麼會有人活下來選擇放棄人的一切權利呢,不吃不喝或輕微的采葉喝露,那和一塊石頭有什麼區別呢。

耆那教里巴霍巴利王的石像上纏著藤蔓,因為巴霍巴利王在經歷了過著爭權奪位的幻滅後,表示要反思自己的人生,在某個地方冥想十幾年,一動不動,以至於藤蔓都爬到身上,小鳥都棲息在他的身上,最後終於大徹大悟,成為耆那教的先聖。

今年5月我去印度所待的家庭是耆那教,是我朋友的嫂子,她告訴我老公的爺爺奶奶是嚴格的耆那教徒,只吃幾種固定的絕對蔬菜水果和牛奶,做飯的人需要沐浴更衣才可以,她伺候了他們一年。

他們全家都是素食,不會吃任何肉類和雞蛋,她不會使用任何皮革產品。

我聽到這些都深深的震撼了,一個人的信仰有如此大的力量,讓他們完全不會去觸碰肉類和皮革,那我的意志對於我來說什麼意義呢?

後來我了解了猶太教的先聖,亞伯拉罕,據說他受到神的旨意,讓他在某個地方獻祭自己的孩子。正常人要這麼做,肯定是瘋子,或者變態,但是如果非要解釋這種殘忍的現象,那就是-神的旨意。

還有基督教也是這樣的,耶穌明明預測到危險的到來,但還是鎮定自若的進行最後的晚餐,然後就被趕來的逮捕異教徒的人給捉走並且被釘在十字架上,為什麼不選擇逃跑呢?為什麼不選擇生命呢?也許耶穌這樣的活著時候的聖人在十字架上歷經鞭笞和烈日慢慢死去,這種心甘情願忍活著的痛楚只能用神的化身來解釋,對於民眾來說也是一種非常大的精神力量的激發。

這不是和戊戌四君子很像嗎?總有人要犧牲,犧牲的人會對腐朽的體制進行致命的一擊。

還有印度很多苦行僧,如果選擇20年一動不動,不吃飯,也許這樣在我們看來很沒有意義很傻逼的行為,在他本人看來是一種打破人的概念的苦修和磨練,他的人生價值就已經實現了,信徒會給他聖人的名號,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也許不解,但也會由衷的欽佩和尊重吧

---------

今年我又再次去了一次印度,兩周,我再次獲得感悟。

捨棄意味著獲得,痛苦意味著力量。

我變成了素食主義者,我選擇不吃肉,也許有點遺憾,但我並不感覺到痛苦。

---------

心裡的執念被解救跟宗教或科學沒有必然關係,我也獲得其他形式的救贖。

比如我在大學看了很多國內經典小說的時候,包括《白鹿原》《活著》《秦腔》,文革小說,也參悟了:時代的洪流對於個人傾軋。如果我這樣解釋我就能明白我所遭遇的悲劇的源泉在歷史上不斷上演,所以我非常明白,對於個人信念的解救,不只是宗教,任何書籍,遭遇,一次頓悟,都可能會拯救心靈上的危機,我還不會選擇信哪一個教,因為我知道我需要像派一樣,尋找任何能解救我的心靈的力量。

從去年開始,我花了大量時間看世界歷史,宗教,文化,書籍和紀錄片,大量思考。

我的教學中涉及到一對一的人性探究和拷問,我改變了學生,也改變了家長,也改變了自己。

我會去了解科學,會去看歷史,會去接觸宗教,會去獲得每一份能幫我活得更安定的力量,這種力量在書里,歌聲里,電影里,在身邊,在水中,在空中,在一個組成這個宇宙的共同原理,神,科學,這些不重要,關鍵是如何多的一種自處的力量,而我已經獲得了,我的人生也將永遠不再一樣。

----------
再回過來看派的人生,其實電影標題『Life of Pi』life翻譯成『派的生命,生存,生活,一生,生涯』都可以,千萬不要只看故事本身的奇特和幻想,在島上如何打破人性吃人而生,只不過是一時的選擇,但遭遇這樣的人生信仰危機,如何獲得人生的幸福,才是更大的留白。

不變成瘋子,不變成漢尼拔,才是這個電影里後面的留白之美。


   寫了一些個人關於浮島的粗淺的(過度)解讀,有參考其他影評。

  

   關於形狀。浮島的形狀就是毗濕奴的沉睡造型,和之前派用於祈禱的毗濕奴神像是一樣的造型。影片開頭提到「毗濕奴在宇宙之海上漂浮沉睡,我們都是他的夢境」。所以我認為這個島和宗教信仰有著很大關係。

   關於狐獴。狐獴本是一種比較警覺的動物,但是電影中卻隨便抓,這裡面顯然有文章。有一篇解讀認為狐獴代表著被宗教(特別是印度教)麻痹的民眾,對於自身的苦難已然麻木,只想著通過信教來到達某個「彼岸」。我比較認可這個解釋。

   關於浮島「吃人」。我認為這是指過度依賴宗教信仰對人心靈和肉體的吞噬。

  

   所以結合前後劇情,還原出一系列隱喻:

   派遇到大船,用信號彈、彩煙都沒能引起大船的注意,這代表很多人大聲哀嚎自己的苦難經歷但沒有人關心他們,進而陷入絕望;

   這時浮島出現了,上面有淡水,有食物,看起來很美,派差點就想在這裡度過餘生,這代表宗教讓絕望的人們看到希望,一些人就此停止了對世界的探究,止步於宗教的世界;

   但是派發現這其實是個食人島,他就像一隻飛進了豬籠草的蒼蠅,這代表一部分人被宗教吞噬,一部分人認識到需要走出對宗教的依賴;

   派儲存足食物離開浮島,繼續漂流,這代表一部分人擺脫對宗教的過度依賴,重建信仰,更加堅信必須依靠自己。

   整個過程就是:絕望-希望-幻滅-信仰重建。

  

   所以我覺得浮島其實是在表達:宗教可以作為心靈靠泊的港灣,但絕不是認知的終點。

   不過我不覺得這是對宗教的否定,反而是一種更高層面的肯定,即宗教信仰是一種深層次的指引,而不是精神和生活全部,而且神也不希望人們把一切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不過還有一些元素一時沒能結合起來,比如把女朋友送的手繩綁在樹下(表示心靈寄託於此?),比如蓮花的寓意(影片從頭到尾包括CAST多次出現蓮花、蓮
葉,還有一句「蓮花怎麼會在樹林里?」,有的教派認為毗濕奴睡醒後肚臍長出一朵蓮花,梵天從蓮花中現身並創造世界,所以蓮花可能和創世有關?不過電影中蓮
花和劇情的聯繫我還不是看得很明確)。

   所以這還只是一個粗淺的解讀,或許歪了,或許過度解讀都有可能,別太當真。我一直覺得,對於電影的解讀,只要沒有明顯的錯誤,每個人怎麼理解都是對的。


- Pi 在船上問 Richard Parker你在看什麼,然後Pi也往下看,結果倒影里是Richard Parker。
- 正是在倒影中,Pi看到了很多魚構成了他母親的樣子,而後文提示道,母親是掉進海里,被鯊魚吃掉的。

還有一個,不知道是不是過分解讀。
- 狐獴和Pi吃的樹根一樣,遍地都長在地上,只是。。。屍體腐爛以後的蛆。。。而已。。。

這個解讀我不敢確定,但是確定的是,第一個故事中越美好的景象,李安都用第二個故事的一一對應,讓你用想像把那些美好越殘忍地撕碎。


一個融合了甜美童話和殘酷物語的成長故事

文/墨泉

講述成長類的作品往往會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是像《彼得潘》這種童話式的夢囈,要麼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樣的殘酷青春物語,一個極端的浪漫,一個是極端的現實與殘酷。

成長本就是一個轉變的過程,最後的結果有好有壞,但是整個過程肯定是難熬的甚至是有所犧牲的,所以這一類題材的作品通常會聚焦於主人公內心的選擇題,是坦然接受成長帶來的生活變革呢,還是逃避即將承受的社會責任?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很多時候成長的過程並不漫長,往往只需要那麼一件事或是一段經歷,這件事或這段經歷即是我們生命歷程中的一道儀式,生命的歷程總是充滿了儀式感,明顯一點的比如生日聚會,紅白喜事,不明顯的則像變聲期或是換牙期。因為在心理學中儀式感往往代表著變革的節點抑或是對事物的敬畏。同時,儀式往往也伴隨著犧牲與獻祭。

少年派的本名叫派辛,因為他的父親聽了他教父的話:「如果把一座潔凈的游泳池的名字給孩子命名的話,他的心靈也會像這座游泳池一樣潔凈的」,然而這個名字諧音為「小便」,這使得他在學校遭受到了不少嘲弄。因為派的媽媽是個虔誠的佛教徒,所以派的童年總是伴隨著各種美妙浪漫的神話故事,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家庭環境,讓他決定在介紹自己時用派代替了派辛,用背圓周率的方式讓所有人都記住了他。

影片的前半段都在為派塑造一個浪漫的生活環境,母親作為一個家境優渥知識分子下嫁給了派的父親,在印度奇葩的社會觀中這是很難被人所理解的,但是驅使他母親這麼做的,一方面來自於高級知識分子無畏落後制度的眼界性,另一方面則出自於骨子裡的對浪漫與自由的追求。年少的派在白天在自家的植物園與各種植物和動物打交道,晚上則伴隨著母親講述的各種各樣的光怪陸離的神話故事入睡,在第一次與基督教的神父打過交道後他也開始對神學和人生產生思考,慢慢地,年少單純的他同時信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父親有時候嘲笑他,他也不與理會。

宗教,是人類歷史上出現的一種社會性現象,在「科學」這個詞誕生前還很少有「迷信」這一說,和派不同,雖然我小時候也像派一樣痴迷於各種神話故事,然而大陸特有的意識形態讓我成為了一個唯物主義者,而且成為了一個鄙夷各種迷信宗教的人,但是慢慢的,我發現我成為一個唯物主義者原因也是和派信教的原因是一樣的,都是因為無知。隨著年齡與知識的增長我從一個不徹底的唯物主義變成了不徹底的唯心主義,同時也開始接受所謂的「迷信」,不可否認的是,神學的劃歸在哲學一類的,在牛頓時代,物理也不叫「物理」,而是叫「自然哲學」。所以當同樣一件事我既可以用所謂「科學」來解釋,又可以用所謂「封建迷信」來解釋時,我們憑什麼就能斷定其中的某一種說法是錯誤的呢?況且「封建迷信」這個詞本身就是帶有一定感情色彩的。所以當最後派問作家你相信哪一種說法,作家說:「老虎的那個,因為那個比較有意思。」,派滿意的回了一句:「看來你是隨上帝的。」

但當派想親近家裡的新成員理查德.帕克時,父親再也無法容忍派的天真與無知,硬是在派面前向他掀開了這世界殘忍的一面。從此派失去了一部分感性,開始逐漸向喪失了浪漫情懷的成人人世界邁步。這時的他不得不為了生計,離開心愛的女孩,離開養育他的家鄉。站在上帝視角的我們不能評判父親的做法是否正確,因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走向理性的過程,人不可能在童話故事中生活一輩子。這部電影本身就是因為其隱喻而聞名的,所以派的父親與母親我們完全可以看做理性與感性對成長的影響。好在父親的做法沒有讓派產生心理陰影,而是讓派更加全面的了解了這個世界。

在船上吃飯時有個有意思的橋段,當派的母親表示自己食素且拒絕肉汁與肉時,廚子指著牛肉說:「沒事,他們都是吃素長大的」。我是個不徹底的佛教徒,為什麼不徹底呢?因為我還吃葷,有段時間我也嘗試著吃素並且見著碗里的肉就噁心,因為我覺得我吃肉時不管肉被烹調成什麼樣子,什麼口味,在我放進嘴裡咀嚼的那一刻無異於長著自己的血盆大口真真切切地咬在動物身上茹毛飲血,我覺得這樣很野蠻,也覺得動物很痛苦。但是最後我的素食計劃還是沒堅持下來,因為肉真的是比菜好吃啊。

作為一個精神素食主義者開始看到這一段的時候覺得挺有意思的,因為我在吃肉時總是滿滿的負罪感而沒有想過這種開脫方式。這也許是對素食主義以及素食主義者的一種諷刺,植物與動物都是生物,既然生物平等,為何我們吃葷就是傷害動物,吃素則從不提對生命的踐踏?同樣的,同船的水手對他們說自己也是信佛的,但是在船上肉汁就是素食,因為我們要補充能量。甚至在後來的漂泊過程中派為了果腹也開始吃魚。所以在客觀需求面前,食素本就是個虛偽的命題。

在發生海難後派失去了所有親人,他只得與一船動物漂泊,一邊在物質極度匱乏的環境極力維持自己的生命,一邊還要提防著時刻打著自己主意的理查德.帕克。全篇最奇幻的部分就是這段漂泊歷程,派與鬃狗,猩猩,斑馬,老虎同處一船,眼睜睜地看著鬃狗在自己眼前害死了受傷的斑馬與暈船的猩猩,據最後派講述的另一個故事,鬃狗是那個廚子,斑馬是受了傷的水手,猩猩是母親,理查德.帕克則是自己。要是問我相信哪個故事,我會說兩個都相信。整個漂流過程是殘酷的,無論是那個現實而又可怕的故事,還是那個充滿浪漫與奇詭的故事,用電影宣發時的那句名言「奇蹟,因相信而真實」來看,都是真相。

派離開家鄉時,為派的成長儀式獻祭的是故土與愛人;派飄零海上時,為派的成長儀式獻祭的則是所有親人。

當派在船上逐步喪失生存的希望時,他開始了對宗教的反思與生命的反思,他對著天大叫:「神啊,你帶走了我的一切,你還想帶走什麼?」,與之對比他之前在大船上對天說過的:「再大些吧,再大些吧!」,莫不諷刺,在他浪漫地向神索要雨時,神給了他一場暴風雨,奪走了他的一切,然而在他漂流過程中食不果腹,生存遭到威脅時,他還能抱怨什麼,只得絕望地認為神離開了他的子民。這一段好像是導演在嘲諷著眾多教徒,宣揚著在極端生存環境所需要的絕對理性。但其實不然,按照派講述的故事,老虎理查德.帕克是派的話,那派又是誰?這個問題我們先放在一邊,我們先思考一下,如果沒有派,理查德.帕克能否在漂流中生存下來?答案是當然不可能的。

這部電影是在給我們講述一個有關成長的故事,最後當派獲救時理查德.帕克頭也不回地離開了他,顯而易見,派的成長是靠著自己不斷地戰勝自己而收穫的,所以,無論是派還是理查德.帕克,都是少年派的投影,但是這兩個投影是很直觀同時也是很隱喻的,那個在漂流中的派代表著神性,而理查德.帕克則代表著獸性。在極端環境中,如果沒有神性那一面的指引,派可能就喪失了人性淪為野獸了,但是如果缺失了獸性對求生的執著,空有著恪守教條的神性,派也無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下來。人性,本就是神性與獸性的結合。

當派流落孤島時,大口的吃著植物的根莖,理查德.帕克肆意地吃著狐獴,狐獴竟然連反抗都沒有,夜幕降臨,派發現了島上的牙齒,恐懼地帶著理查德.帕克離開了這座孤島,離開後導演給了我們一個孤島的全景鏡頭,那不是一個島,而是派的母親。這個鏡頭配合著奇詭的調色與導演苦心經營的光怪陸離的世界來看的話簡直令人作嘔,這就是暗示派吃了他母親的屍體,在極端環境下,派有那麼一瞬完全被獸性所佔領,為了求生,連母親的屍體都可以拿來果腹,連屍體上的蛆蟲(狐獴)也都不放過,但是派身上的神性拯救了他,避免了他成為喪失人性的野獸。而且這一段經歷,在事後派講述的另一個故事中從來沒提到過,更加印證了其真實性(派不斷地自我催眠抑或是逃避著這些殘忍的經歷)

無關童話,這只是披著《彼得潘》外皮的殘酷青春


最後派在墨西哥被救,眼看著理查德.帕克離他而去,連頭也不回。他向記者說道「我以為它會回頭,但它只是朝著森林深處望去,然後永遠消失了,也許父親說的對,它根本沒有把我當過朋友,但我非常確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絕對不止是我自己目光的倒影,它頭也不回地走了,但在我內心深處,它與我同在」我們每個人都是派母親講述的那頭小怪獸,張開嘴就是一個宇宙,第一遍看《少年派》時我被那座母親島噁心到了,但是再多看幾遍時,我們或許可以發現,派,並不是指的一個人,派,是個無限不循環的無理數,沒有盡頭,延綿不絕,他以理性為父,感性為母,在他這裡,世界三大教派可以和諧共存,神性引領著獸性走向人性,其實派是全人類的一個縮影。

這段殘酷的旅程如同我們的生活,生活的過程本就是不如意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做很多的抉擇與分離,這也是我們逃避成長的原因之一。但是殘酷歸殘酷,時間不會因為我們的逃避和恐懼而停止,《彼得潘》為我們構建了一個有關成長的童話故事,溫蒂不願長大,想逃避即將到來的社會責任,這時小飛俠出現了,帶著她去理想國遊玩一番順便打敗了虎克船長,這段有趣的經歷讓溫蒂開始正視了自己的未來與有關成長的真理。《少年派》其實與《彼得潘》的內核是相同的,都是受到自己的投影的指引,慢慢地學會坦然接受成長所帶來的周遭社會變革。但是你是個什麼樣的人決定了這段奇妙的經歷是像童話般輕鬆愉快,還是像現實般殘酷可怕。

「我的父母,我的兄弟,理查德.帕克,最後都離我而去了,到頭來我相信人生就是不斷地放下,然而痛心的是,我都沒能和他們好好道別。」

少年派能夠將這段殘酷的青春旅程改寫為了一部波瀾壯闊的瑰麗史詩,用電影宣發時的那段標語來解釋再適合不過了:

Believe the unbelievable

奇蹟,因相信而真實


Pi的爸爸說,當你看動物的眼睛時,你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倒影,應該也是暗指Pi就是老虎。


影片中的人形荒島象徵的是毗濕婆。


貌似顏色有講究。基督教是藍色,伊斯蘭教是綠色,橙色是生命的顏色(?)


覺得這篇文字不錯,特別是倒數第二段作者對宗教意義的闡述。原文來源:
讀書筆記:少年派--電影與書的比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影評)

少年派--電影與書的比較

作者: 暗黑系小T暗黑系小T 5 2013-01-10 23:24:47

提示: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這是一篇讀書筆記。也進行了書和電影的比較。
電影,其實已經是一種再創作。
至於哪些是李安的想法,而哪些又是作者楊馬特爾的,看了這篇文章。或許會讓人有更全面的了解。

1.電影中許多獨白或自述都出自書的原文。少年派文字優美。比如開頭:

理查 帕克一直和我呆在一起。我從沒忘記過他。難道說我想他嗎?沒錯。我想念他。我仍會夢見他。大部分在噩夢中,但這些噩夢沾染著愛的氣息。人類的內心就是這麼奇怪。
「Richard Parker has stayed with me. I"ve never forgotten him. Dare I say I miss him? I do. I miss him. I still see him in my dreams. They are nightmares mostly, but nightmares tinged with love. Such is the strangeness of the human heart」

2.全書(英文版)共400頁,花了多達四分之一(117頁)篇幅描述沉船前,派對宗教的探索和追尋。

3.書中,派(Piscine)為了擺脫那個尿尿(pissing,諧音)的綽號,開學時在新學校每節課的自我介紹都重複強調派這個數學概念,僅此而已。

我在每位老師面前重複這一做法。重複,不光對於訓練動物至關重要,對於人的訓練,也是如此。
「I repeated the stunt with every teacher. Repetition is important in the training not only of animals but also of humans.」

而電影中,派傳奇般地在數學課上默寫出了2、3個黑板的圓周率。

4.書中,派有位叫做庫瑪(Kumar)的生物老師。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因而走路一瘸一拐。對他的描述非常有趣:

他尖尖的頭頂已經禿了,而他的臉龐是我見過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他細窄的肩膀給一個巨大的肚子讓路,看起來簡直像一座山的底部了,但這山懸在半空中,因為他的肚子突兀地以水平方向縮到褲子中。對我來說,他那兩根棍子般細弱的腿是怎麼支撐起整個身軀簡直是個謎。雖然撐起了他的身體,但他們有時會用奇特的方式移動,彷彿他的膝蓋可以用任何角度彎曲。
「The top of his head was bald and pointy, yet he had the most impressive jowls I have ever seen, and his narrow shoulders gave way to a massive stomach that looked like the base of a mountain, except that the mountain stood in thin air, for it stopped abruptly and disappeared horizontally into his pants. It"s a mystery to me how his stick-like legs supported the weight above them, but they did, though they moved in surprising ways at times, as if his knees could bend in any direction.」

病危的時候,是西方醫學,而非上帝或神拯救了他,這讓他成為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
而電影中,李安把父親和這位老師的形象融合起來。看得出,父親走路時,腿一瘸一拐,並且與庫瑪老師有一樣的童年經歷。

5.書中,某天父親把派和哥哥叫到老虎籠子前,主動給他們上了一課:動物只是動物,不要投射情感到他們身上。山羊在兩兄弟眼前被殘忍地吞食。
電影中,派主動逗弄老虎。引發父親的擔憂。導致籠子前的」殘忍一課「。

6.書中,一家人去Munnar度假。派由於好奇,在第四天進入了教堂。開始了與牧師的交談。和電影中一樣,派對上帝讓耶穌承受因人類愚蠢所犯下罪行的後果感到非常不解。於是每天都去教堂。不同的是,書中並沒有電影里那句被廣為流傳牧師的台詞:」You must be thirsty.「你一定是渴了。(或者有人理解為:你就是thirsty。原來的老虎名。)
當然也沒有兄弟間玩的」敢不敢偷喝聖水「的遊戲。

7.當然,電影還是非常忠實原著的。

父親自視為新印度的一部分——富有、現代化,同時和冰淇淋一樣世俗。他身上沒有一根骨頭寫著宗教的字眼。
」Father saw himself as part of the New India--rich, modern and as secular as ice cream. He didn"t have a religious bone in his body.「

書中的偶爾出現的幽默,都被原封不動地還原到大熒幕上:
照這個速度,如果你禮拜四去廟,禮拜五去清真寺,禮拜六去猶太教會堂,禮拜天去教堂,你只要再皈依三個信仰就能一輩子都放假了。
」At the rate you"re going, if you go to temple on Thursday, mosque on Friday, synagogue on Satureday and church on Sunday, you only need to convert to three more religions to be on holiday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父親說:「我們會像哥倫布那樣航行」
「可他是想找到印度」我悶悶不樂地指出。
」Father said:"We"ll sail like Columbus."
"He was hoping to find India."I pointed out sullenly.「

8.關於接受洗禮:書中,派鼓起勇氣對父親說希望接受洗禮,同時還想要個禱告毯(穆斯林信徒用),他說服了父母。他問母親,天空中有多少國家?一個。那麼難道不是所有護照都能通往這唯一的國家嗎?
電影中,這一幕發生在餐桌上。父親說,什麼都信仰等於什麼都不信。對宗教嗤之以鼻。而母親溫柔地說,科學解釋了外在世界,卻缺乏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探索。派決定受洗。

9.影片中,派認識了一個跳舞的印度女孩,偷偷跟著她,問她跳舞時比的蓮花手勢是什麼意思。
而書中,完全沒有這麼女孩。得知快要離開,派只是說:

事情並沒有按照預料的方向發展,但你能做什麼?你必須全盤接受到來的生活,並且善加利用。
"Things didn"t turn out the way they were supposed to, but what can you do? You must take life they way it comes at you and make the best of it."

10.書中,派在加拿大有個完整的家庭。一兒一女,可愛的貓。電影中也是相同的結局,不管派經歷了什麼,能知道的是,過去沒有阻礙他追求美好的人生。正如前面那句話所說」我們無法改變遭遇的事,只有全盤接受,好好利用。「

11.書中,沉船前沒有什麼描述。除了結尾,與日本人的對話,全書看不到對船上廚子或者中國船員的任何正面描述。
電影中,廚子出現的場景雖少,但起到了重要的鋪墊作用。

12.書中,船遭遇風暴,凌晨,派被某種金屬爆炸似的聲音吵醒。發現情況不對後,派在船舷遇到了一些船員。他們用中文向他喊了些什麼,然後架起他,丟向救生艇。然後斑馬跳上了船,緊跟著,Richard Parker。第二天,一直鬣狗出現在帆布遮雨棚下。派的結論是:

鬣狗才是那些水手把我丟經救生船的原因。他們不是想救我,而是拿我當飼料。
」The hyena was the reason those sailors had thrown me into the lifeboat. They weren"t trying to save my life.They were using me as a fodder.「

緊接著,,如同電影中出現的那樣,紅毛猩猩坐著香蕉漂浮而來。當時,派興奮地說「Oh, blessed Great Mother」
電影中,派回去試著救家人。但水實在太大。許多動物都從貨倉下面遊了出來。派被船員扶上救生船。船舷上的一個中國船員大喊」斑馬「,緊接著,一頭斑馬跳進救生船,折斷了腿,也把本來在船上的廚子震落到海里。然後,孟加拉虎上了船。緊跟著,一直鬣狗,最後是紅毛猩猩橙汁(orange juice)。

13.關於Richard Parker名字的由來:
書中,這頭孟加拉虎是在河邊被發現的。當時,一名獵人因為在河邊發現他而給他取名為Thirsty, 文書錯看。把獵人Richard Parker的名字和口渴這個名字對調了。
電影中,似乎翻譯錯了。

14.書中,鬣狗殘忍地把斑馬的腿咬下,一點點蠶食其內臟。斑馬慢慢死去。猩猩給了鬣狗用力一擊,但沒多久,她也被鬣狗殺害。第二天,老虎才捕殺了鬣狗。
電影里,鬣狗殺害猩猩的瞬間,Richard Parker沖了出來,撲向了鬣狗。

15.書中,派想出了6個方案「解決」Richard Parker。但基本都被一一否決。並沒有付諸行動。最後,派決定用手頭的工具馴服這頭猛獸。

喇叭吹起來,鼓敲起來吧。整個表演就要開始了.
「Let the trumpets blare. Let the drums roll. Let the show begin.」

和電影中一樣。馴服開始了。派用捕殺的烏龜殼做了盾牌。用到第5個的時候,老虎終於馴服。
但電影中,派出師不利。一撒完尿,標記完自己的領地,就被Richard Parker尿了一身。

16.許多導演稱這本書「無法電影化」。或許真是如此:

佔主導地位的是綠色。視力所及,在不同的深度可以看到轉瞬即逝的綠色磷光軌跡,魚蘇醒過來,飛速遊動著。一條軌跡消失,另一條就馬上出現。它們來自不同的方向,又各自消散,就像你看到的那些大城市夜景,過度曝光的照片。
「The predominant colour was green. At multiple depths, as far as I could see, there were evanescent trails of phosphorescent green bubbles, the wake of speeding fish. As soon as one trail faded, another appeared. These trails came from all directions and disappeared in all directions. They were like those time-exposure photographs you see of cities at night」
但李安成功地將這一文字形象轉化為影響。具有魔力般的畫面。

17.書中,派在飛魚盛宴到來後第一次殺生,猶豫再三,派還是扭斷了魚脖子。用這條魚的魚頭,派終於捕到第一條魚:

感謝你,毗濕奴神,謝謝!你曾經化身成魚,拯救世界。現在,你化身成魚救了我。謝謝,謝謝你!
殺了它不成問題。
「Thank you, Lord Vishnu, thank you!」"Once you saved the world by taking the form of a fish. Now you have saved me by taking the form of a fish. Thank you, thank you!" Killing it was no problem.

電影中,派第一次捕到魚後,也說了一番類似的話。宗教成為一種很好的庇護所。它幫助的派逃離痛苦的選擇,理性的掙扎。

18.第一場風暴到來,派為了躲避打開帆布雨篷又合上。直到風暴過去。但自製的救生艇也不見了。第二場暴雨夾雜著閃電,派被深深震撼到了,開始喃喃自語進行禱告。看到顫抖的老虎,派喝道:

別再發抖了!這是奇蹟。這是神諭。
"Stop your trembling! This is miracle. This is an outbreak of divinity."

但無論哪次風暴,派也沒有像電影中那樣,質問老天:

你還想從我這兒拿走什麼?
「What more do you want from me?」

19.鯨魚出現過好多次,但書中,離得最近的一次並沒有打翻救生筏。

20.船也出現過。在電影中,在派的視線所及,船悄然離去,沒有注意到他們。
而書中,巨大的油輪向他們傾軋而來,絲毫沒有注意到他們的存在,又離去了。
對Richard Parker來說,船是只巨大的現代怪物。代表危險。而對派來說,則是求生的希望。

21.書中,各種垃圾飄來。派儘可能物盡其用。最後,他丟出了那個寫著求救信的漂流瓶。

22.食物短缺,能量消耗殆盡。Richard Parker開始失明,緊接著派也開始失明。這時,他竟然在海上遇到另一個也失明的漂流者。最後,那人上了派的船,本想吃了派。卻被Richard Parker吃了。

23.和電影中一樣,他們漂流到那個神奇的海藻叢生的島。派認為這個島沒有根,是個浮島。

這座島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島,不是那種根植于海床上的小片土地,而是一團自由漂浮的有機體,海怪般巨大的海藻球而已。
"The island was not an island in the conventional sense of the term--that is, a small landmass rooted to the floor of the ocean--but was rather a free floating organism, a ball of algae of leviathan proportions."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從沒人發現過它。島上的貓鼬,他推斷是物種隔絕的產物。不像沙漠中的貓鼬,這些小東西能夠游泳,也能爬樹。他們不受捕食者打擾,兀自在島上生存繁衍了不知多久。
恢復能量後,派在島上搜尋食物。發現有棵樹結了些果子。摘下一看,他發現原來只是葉子包裹成團,最裡面是人的牙齒。一共32個果子,每一個都是如此。派的推斷是,這是個食人島。樹也是海藻的一部分。整個島在不斷地捕獵魚。
電影中,派隨處棲身的樹上就有一顆人類的牙齒。

24.回到人類社會,兩個日本人代表船運公司調查失事原因。與電影中講的一樣,他們不相信第一個故事。香蕉怎麼會浮起來呢?於是派借給他們一隻香蕉,竟然真的在水箱里浮起來了。(其實我很想做實驗來著。有條件的同學試試?)
他們還是不滿意。期間派一直管他們要吃的,藏在枕頭下面。
講到遇到的另一個生還者,其中一個日本人驚呼道船上的廚子也是法國人!
他們希望一個聽上去更真實版本。不要故事。於是派說道:

世界不是以他們存在的方式展現,而是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不是嗎?
「The world isn"t just the way it is. It is how we understand it, no?」

他講了第二個故事。也就是電影中那個故事。廚子先砍了水手的腿。讓他慢慢死去。晒乾了肉。開始做魚餌,然後正大光明地吃。有次派放跑了烏龜,廚子惡狠狠地打派。麻麻讓他逃到救生筏上。自己卻被殘忍地殺害。廚子把頭顱拋向派。第二天,廚子把刀放在坐凳上。派拿起刀,爭鬥了一番。殺了廚子。哪怕以自己的標準,廚子也覺得無法逃避良心的譴責,無法再生存下去。但他還是爭鬥了一番,以自己的方式死去。派說:

他是個如此邪惡的人。但最糟的是,他引發了我內心的邪惡——自私、憤怒、冷酷。我必須忍受這一切。
"He was such an evil man. Worse still, he met evil in me--selfishness, anger, ruthlessness. I must live with that."

結尾,派問了兩個日本人,更喜歡哪個故事。他們都回答,第一個故事。派聽了,說道:

謝謝你們。那這個故事就是上帝的旨意。
"Thank you. And so it goes with God"於是哭了起來。

25.整本書,給予第一個故事所有合理的解釋。第二個故事幾乎沒有什麼鋪墊。只在結尾的時候,派展現了內心的脆弱。兩個人回答完之後,他才哭了起來。
該書獲得布克獎,的確實至名歸。
許多句子文辭優美。更重要的是,作者給予宗教最有力的闡述:他們是遭受苦難人們的庇護所。是絕望邊緣精神的寄託。是仍心存美好的追求。
The world isn"t just the way it is. It is how we understand it.

老虎是派的獸性,即便是最後,派也說。他不時會在噩夢中夢到自己的罪行,同時又接受這樣的自己。正如同神接受罪惡的人類。
我是不可知論者,但我想,不論哪種宗教,或許都教會你:要愛自己,愛生命。


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個很不錯的影評,如果看過的朋友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再來這邊看看,沒看過的慎入劇透嚴重
原文地址: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6816/
作者: Matthias (馬踢丫死)
 

此影評有嚴重劇透,慎入!!!!!
  -------------------------------------------------------------------------------
  
  
   還原故事的真相:少年派毫不奇幻的殘酷漂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聽來是奇幻冒險的視覺大片,看過了則更是感嘆大飽眼福。這並非3D效果運用的最好的一部電影,但炫目的視覺效果, 使整部電影渾然天成絲毫沒有做作綴余之感。整部電影敘事雖無太大的情節波動,但其情節之間的起承轉合併加上絕妙的攝影及特效依然讓人十分震撼。
  
  Pi是一個生於印度並且同時信仰基督教、伊斯蘭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個動物園,所以派從小就了解動物的習性……坦白說,這個故事的開頭並不算吸引人,混合著宗教信仰的一個少年的成長經歷。不過隨後劇情正式進入到「奇幻漂流」。 派舉家遷往加拿大,與他們同船的還有動物園的動物,Pi的父親想把它們帶到異國他鄉賣個好價錢。但是動物園園長一家經歷了一次類似泰坦尼克號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難。Pi僥倖落在救生艇的艙蓋布上得以生存,與他同處一艇的還有一條鬣狗、一隻斷了一條腿的斑馬、一隻母猩猩,以及一隻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馬,老虎又殺死了鬣狗。接下來這個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對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無法戰勝老虎的Pi最終選擇與它一起面對漂流生活。7個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魚捉蝦,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餵飽老虎,也讓自己活下來。當然,這場漂流也遇到了暴風雨、鯊魚的襲擊以及各種精彩而血腥的險境。在Pi與老虎所剩的食物耗盡後,陷入絕望的他們已準備從容赴死。但奇蹟的是他們隨著小船漂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島嶼。在短暫的停留休整之後,他發現這兒是個食人島。驚恐的Pi與老虎再次開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灘上獲救,那隻老虎卻頭也不回地消失了。
  
  但是如果這部《少年和老虎海上歷險記》情節發展到此為止,確實只是乏善可陳的無力寫一篇影評了。但是直到少年派講出最後那個所謂杜撰出來的第二個故事之後,往複的鏡頭便一幕一幕在腦海中閃現,之前的所有好像並無深意的打趣的細節都成為了伏筆,使這整個故事融會貫通的串聯起來,打破了原本充滿和諧和愛心並且奇幻的冒險故事,而只一個有些殘酷無情的血淋淋的故事展現在眼前。
  
  讓我們先從電影的結尾說起。當派與兩個日本的公司代表講述了他的奇幻冒險之後,兩個日本人並不相信且視為兒戲,並希望派講出一個沒有動物,沒有小島,沒有狐鼬的真實故事。然後派講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海上求生記——其實,救生艇上並沒有動物,只有一個廚子、一個斷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親。廚子先後殺害並吃掉了水手,然後又殺死了母親,最終派忍無可忍同樣殺害並吃掉了水手。最後的現實是,最終只有Pi活了下來。這個故事伴隨著兩個日本人驚恐的表情講完了,也許我們理所當然的會以為他們會選擇這個第二個故事。但是當採訪Pi的記者打開當時事件的檔案時,寫在後面的是「最後他和這隻動物共同相伴走到了最後」這樣一句話,顯然他們採用了第一個不那麼殘酷而殘忍的故事。接著Pi又問來訪的記者,這兩個故事,你相信哪個?記者說,有老虎的那個(第一個)。Pi回答:所以你跟隨上帝。
  
  當故事講到這裡的時候,相信很多觀眾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故事中的四個人與第一個故事中的四個動物是一一對應的。此刻導演擔心觀眾不能聯想到其聯繫,還讓採訪Pi的記者此時發問以一一對應:水手是斑馬、廚子是鬣狗、猩猩是母親、而Pi自己是老虎。也許可能你還不能接受第二個殘酷的故事,但是導演在講述第一個故事發生的過程中已經數次暗示我們,第二個故事才是真是發生的:1、大船遇到風暴,當Pi跳上救生船之後,在中國船員用漢語大喊「斑馬!斑馬!」後,斑馬跳進了救生船。此處暗示中國船員的角色對應。2、當Pi的母親想換素的菜品時,廚子表現的極為惡劣戲謔,剛好符合鬣狗窮凶極惡的品性。3、 猩猩是漂流很久之後才找到救生船並在Pi的幫助下上船,並且只有猩猩是在Pi的幫助下上船。4、在猩猩被鬣狗咬死之後,老虎才突然出現反撲了鬣狗。這與第二個故事中Pi的母親被廚子殺了之後Pi終於忍無可忍殺了廚子的出場順序一致。
  
  如此看來,我們知道了第一個故事就是現實的隱喻,它含有兩層:一是對真實事件的隱喻,二是經過自己的感悟而升華出對人性思考的隱喻。這第二層便是電影的核心,也是導演和主人公想要表達的核心。
  
  先說說PI這個名字。它代表了無窮數位的無理數。當他在最後一節數學課上寫了整整三個黑板的π值的時候,學生和老師們都在歡呼,每增加一個數字都代表了一個成就,而這就是人類的衡量文明進步的標誌。如他父親所說,科技帶領人類在這幾百年取得的成就抵得上信仰於人類文明幾千年的成就。而在這個成就之上,影射的則是人類無窮無盡的慾望,就像π值的無窮盡一樣。與此處對應的隱喻還有Pi小時候聽到的那個神話,那個神張開嘴就是整個宇宙。這個隱喻同樣出現在他看到了鯨魚吃水母,看到了老虎的嘴,看到了幻境里魚類的相殘和張開的血盆大嘴。
  
  Pi年幼是信仰多種宗教,印度教(家庭背景)、基督教(跟哥哥打賭去教堂里喝聖水,從而和牧師交談)、伊斯蘭教(被伊斯蘭教的誦經所感染)。他認為這些宗教是可以兼容的,他認為自己這樣就接近了神,了解了神。其實主人公Pi就是全人類的象徵,無論哪種信仰,哪種宗教,作者和導演就是要在這裡引起全人類對於信仰的反思。此處的隱喻是:1、在船上吃飯的時候,母親因為是素食主義者,想跟廚子換全素的菜品。廚子先後指著腸和肉汁說:它以前是吃素的,它以前也是吃素的,隨後引起了父親的不滿並險與其大打出手。2、飯桌上一個中國水手前來想要安慰這一家人,解釋到:我是信佛的,但是這個肉汁我也吃。因為在船上,肉汁不算肉,只是調味品。3、Pi在餓極之後為了一條大魚與老虎進行了殊死搏鬥,全然不顧自己先前素食主義的信條。4、當Pi找到了那個小島之後,餓極了的拋開地上的土尋找的植物的根莖滿足的吃著。而老虎上島之後看見大量狐鼬之後則是一頓猛抓猛吃,奇怪的是其他的狐鼬居然沒有逃跑而是直立而視,這場景與Pi吃植物何其相似。
  
  也許這是對素食主義以及素食主義者的一種諷刺的暗示。萬物皆由造物主所創,動物與植物皆為生物,並無本質區別,所以老虎吃狐鼬就像吃一般。而此素食主義(或宗教信仰)則是建立在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情況下,如果人在物質匱乏食不果腹境地就會放下束縛,正如在船上佛教徒會吃肉汁,Pi為了吃魚肉不惜與老虎搏命一樣。
  
  與前面人類慾望無盡的隱喻相聯繫,則是暗示人類盲目的信仰,卻同時做著違背神性的事;有著無窮的慾望,始終無法脫離心中的獸性。正如在飯桌上,爸爸教導Pi的這個橋段:一個人不能同時信仰這麼多宗教,如果你什麼都信就代表什麼都不信。然後又告訴Pi,希望Pi擁有自己理性的思維,甚至與老爸信的衝突都沒關係,只要是出於理性的。也許觀眾或許認為影片在批判宗教信仰而宣揚絕對理性,神在危機的時候沒有向Pi深處援手,正如在暴風雨來的時候Pi跪地長嘯「你帶走了我的所有,你還想要什麼?!」對神的質疑。
  
  但個人認為影片向我們真是傳遞的信息恰恰是與上述相反的。還記的這前後兩個故事的角色對應之後,第一個故事中的老虎就是主人公,那麼故事中的Pi又是誰呢?傳遞給我的是一個明確的答案:心中的神性,在現實中引導人類的無形的神。它既獨立於人類,又是人類的一部分。人類在很多時候拋棄了他,卻又在關鍵的時刻接受他的指引,渡向脫離獸性的彼岸。在第一個故事中,老虎就代表著Pi甚至是人類罪惡和獸性的一面。當漂流初期的時候,老虎生猛無比,對Pi寸步不讓;後面老虎因為餓極了之後又受惠於Pi食物的賞賜漸漸被馴化;一個最重要的橋段是當暴風雨來臨的時候,Pi看見了穿破烏雲從天而降的聖光,高呼神跡並極力要向老虎展示,但老虎畏懼不前,充滿畏懼的蜷縮在角落裡。
  
  主人公在島上獲救,白天有著無窮的食物,乾淨的淡水,以致於他鐘情於這個小島,不想離開,因為對未知和死亡的恐懼讓他想在這個島永遠生存下去,他甚至將女朋友送給他的紅繩繫到了那棵樹上表達了他的依戀。然而黑夜降臨,他看到了白天的湖水開始吞噬魚類,那深不可測的湖水在吃著自己養育的動物,同時他又看到了那個彷彿蓮花的樹葉,一層層剝開後看到了人類的牙齒。白天和黑夜,饋贈與索取,吃和被吃。這就是此岸。這就是人類,這就是生存的殘酷。
  
  人不信了神了嗎?你拋棄了我了嗎?還記得影片前面Pi跑到教堂里與神父的對話嗎?PI問神父,神將自己的兒子派到世上,讓他為人類受盡了苦難,這叫愛嗎?神父回答,你所要知道的就是,他愛我們。電影的結局也回答了這個問題:神的兒子帶領拯救了人,脫離了自相殘殺的苦海,一步步消除獸性,這就是上帝的愛。
  
  Pi毅然的逃離的那個小島,因為他不想繼續活在過去,吃著同類生存下去。他跟隨著神的指引,乘著小船,向著脫離獸性的彼岸。但此時,他仍然無法完全脫離獸性的一面,載著老虎繼續出發。直到最後,那隻老虎走進了叢林里,消失了。Pi哭很厲害,因為人類的獸性幫助人類生存了下來,在最危難的時刻生存了下來。而當人無限的追求並接近神性的時候,獸性會在不被察覺時離去了。他告訴作家,在老虎的眼裡看到了另一個靈魂。而父親告訴他,在老虎的眼睛裡,你只能看到自己。父親沒有錯,獸性沒有情感和憐憫,與神性是毫不相容的。起初Pi並不相信,但是在漂流的過程中他漸漸明白了,這兩者是不可能融匯調和的。「我以為它會回頭,但它只是朝著森林深處望去,然後永遠消失了。也許父親說得對,它根本沒有把我當成朋友,但我非常確定,我在它眼中看到的,絕對不只是我自己目光投射的倒影。它就那麼頭也不回的走了,但在我內心深處,它永遠與我同在。」
  
  讓我對上述推斷深信不疑的是這個真實的故事:「理查德?帕克」原是歷史上真實吃人海難故事的主人公名字。1884年,Mignonette號沉沒,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員,還有一個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歲男僕。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殺死了孤兒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還。這部影片講述的不是一個美的令人髮指的奇幻故事,也不是糾結於宗教信仰和理性思考的一個擰巴的人生選擇。原著作者和導演委婉而又明確的向觀眾用近乎瘋狂而又含蓄的手法講述了這個殘酷的事實,是對生活的悔悟、信仰的拷問,和人性的反思。
  
  因為這部影片真的不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 &< Life of Pi &>。
  
  最後想說的是李安導演的功力讓我佩服的五體投地,因為無論觀眾看懂與否出了電影院都會精神亢奮的豎起大拇哥並說一句「牛逼!」。
  
  
  
  「我心裡有猛虎,在細嗅著薔薇,審視我的心靈吧,親愛的朋友,你應戰慄,因為那裡才是你本來的面目。」——西格夫里?薩松


第一個故事裡,船遇到暴風雨,沉沒。日本來的調查員,問到沉船的原因以便回去答覆給保險公司,派卻說不知道,它就這麼沉了。 到底船為什麼沉,而且沉在一個很難打撈上來的地方,世界上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

派的父親在香蕉里加了鎮定劑,餵給動物們吃。沉船後,猩猩/母親坐著漂浮著的、成捆的香蕉,登上了救生艇(兩個故事裡都有這個情節),卻沒人將香蕉撈上船當做補給品。難道香蕉不能吃?

派和阿南蒂相戀,離別前有足夠的時間讓他們用來傷心。但派卻說,他不記得有和阿南蒂道別。為什麼?難道他們壓根就沒有離別?

因為真相在這兩個故事之外。
沉船不是意外,只是為了騙保。
登上救生艇的是一家四口加阿南蒂(沉船前她原本就躲在救生艇里準備偷渡)。
派沒有食母,但理查德帕克吃了鬣狗拉維,以及老鼠阿南蒂。
漂浮島暗喻著阿南蒂。牙齒讓派意識到,自己做了如此恐怖的事情。罪惡正在吞噬他,正如漂浮島吞噬那些生物。
兒女分別取名拉維和阿蒂娜,為了紀念更為了警醒。


看了上面很多答案, 我發現我口味還是比較重的
在那個類似人一樣的島上, 有很多丁滿, 我覺得, 那些東西, 其實是人死了之後長的蛆, 所以有很多, 而且一抓一大把.


可參考大皮哥這篇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668494/


推薦閱讀:

狼是少數不可馴服的動物,那像《狼圖騰》這樣以狼為題材的電影是如何拍攝的?
如何評價電影《左耳》中陳都靈的演技?
電影配樂中有哪些經典好聽的交響樂?
在電影技術方面,美國究竟比中國先進多久?
電影圈內部與外部的政治因素對奧斯卡獎評選結果有多大影響?

TAG:電影 | 文學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