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倭患有多嚴重?

看了大明王朝,裡面講述有關抗倭的事情,還有歷史上有關抗倭英雄戚繼光的事迹,但是不明白一個區區島國,在當時背景下能給大明造成多大威脅???求高人指教!!!


簡單來說,嘉靖大倭寇曾嚴重威脅到明朝經濟核心區江南蘇、松一帶的安全,「影響十分惡劣」,所以明廷相當重視此事,十幾年來一直堅持出兵,終於將其撲滅。之所以破壞力巨大,又因為此時的倭寇能夠同時掌握處於中、日兩國的資源,包括中國成員熟悉沿海水文地理、部分中國居民的支持、日本大名的默許、五島列島作為巢穴、日本武士作為精英戰力,等等。

1、「嘉靖大倭寇」的成分,人數上無疑是中國人居多,特別是福建漳州、廣東潮州兩府出身的海盜/海商最多。明朝人已經了解這種情況,稱他們為「漳寇」。倭寇中的中國人也或故意、或被迫地髡髪,模仿日本人。
其中當然也有人數較少的「真倭」,他們一般是日本的浪人武士,手持太刀,作戰勇猛,為倭寇屢敗明軍的核心人物。據在浙東、福建等地與後期倭寇作戰的戚繼光見證,倭寇善用長刀,戰甲貴而短,其船比廣船、福船低矮,顯然都是日本貨。還有揮扇指揮、吹海螺為號等現象,顯然都是日本戰爭文化的元素。當時一般文人都知道倭寇中中國人人數較多的事實,但前線將領卻能直接地觀察到倭寇戰力的核心乃是「真倭」,整體上是一隻「倭化」的武力。

2、從嘉靖元年(1522)年起,從浙東溫台到廣東潮州一帶的海域,就陸續出現了零星的海盜活動。但此時還沒有被稱為「倭寇」。所謂「嘉靖大倭寇」的真正開端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其首領是徽州出身的海商王直。王直早年投靠盤踞舟山雙嶼港的海商頭目許棟,和被明軍逐出廣東海域的葡萄牙人搭上了關係,又和葡萄牙人一起前往日本,把雙嶼變成了中、日、葡海上貿易中心。浙江巡撫朱紈在1548、1549兩年相繼進擊雙嶼港、走馬溪,驅逐葡萄牙人,許棟逃亡,王直成為了原來盤踞雙嶼港的海商的首領。他在九州島以西的五島列島建立了根據地。王直以中日走私貿易的仲裁者自居,一面派出船隊帶領日本人到中國走私,一面和沿海官府合作,火併其它海商集團,以圖從明朝取得貿易特權。

在雙嶼港被明軍搗毀後,當時已經出現了海商與日本人合作、襲擾中國沿海的現象,王直先後擊敗了盧七、陳思盼等人,以討好浙江的海道副使(負責海防的道員),獲得在定海附近的瀝港進行貿易的默許。但在1553年,為剿滅海盜而來的新任浙江巡撫王忬(大文豪王世貞的父親)派兵進剿瀝港,正在瀝港的王直險些被擒。於是王直回日本親率大批倭寇入寇,攻破舟山的海防據點昌國衛之後,在松江柘林鎮建立了長期據點。1553-1557年間,是嘉靖大倭寇的前期。這時期倭寇為禍最烈的是南直隸、浙西一帶,包括應天、蘇州、松江、常州、嘉興、杭州等府,即明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帶。倭寇一路燒、殺、搶掠,破壞交通設施以防明軍追擊,劫掠人口賣回日本,或用以延緩明軍追擊。筆者不想列舉倭寇的具體殺掠記載,只要看看當時除了明軍軍官外,有華亭縣丞劉東陽、崇明知縣唐一岑、常熟知縣王鈇、江陰知縣錢錞、蕪湖縣丞陳一道、無為州同齊恩、揚州府同知朱裒、慈溪主簿畢清、福寧知州鍾一元等文官先後帶兵戰死,就知道情況是多麼危急。明朝在省一級上是以文馭武,但省以下的衛所和州縣是互不相干的,這些文官都是帶領當地的官辦鄉兵及義勇軍御倭戰死的。

倭寇顯然對中國沿海的水文情況十分熟悉。據記載,王直可以得到某些杭州商人的支持。如果是日本武士直接入侵沿海,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這都是中國成員帶來的優勢。但與此同時,王直通過與松浦氏、大內氏、大友氏等戰國大名的聯繫,能夠從日本招募武士、獲得船隻、刀劍、甲胄等軍備,且五島列島是遠在明軍水師的攻擊範圍之外的巢穴,這都是倭寇「成功」必不可少的條件。事實上,海商們最多有劫掠商船、黑幫火併的戰鬥經驗,並不會比一般明軍好出多少。決勝的因素,在於自幼習武的日本武士。

這種倭寇猖獗的局面,在1556年終於得到遏制。1556年,浙直總督胡宗憲在浙直提督軍務趙文華的支持下,計謀與用兵並舉,殲滅了當年的徐海、陳東、麻葉等部倭寇。次年,又誘捕王直,將這一隻倭寇勢力基本消滅。

實際上,王直所謀求的,是「進貢」。值得注意的是,1547年大內家派遣使節作為「日本國貢使」入貢,但明廷沒有給他們頒發用於下次進貢的堪合,明、日朝貢貿易至此中斷。王直所謀求的,就是代替日本在朝貢體系里的位置,與明廷進行朝貢貿易,從而「合法」地壟斷中、日貿易的利權。所以他要打出「靖海王」「徽王」的旗號,以示自己已經以倭寇的實力自立一國。1555年,胡宗憲派蔣洲到日本各處活動,告誡日本大名禁絕倭寇、退還倭寇賣到日本的明朝人。1556、57年,九州大名大內氏、大友氏兩次遣使到明朝,準備向明朝進貢。由於他們的手續(表文、勘合等朝貢貿易中的必要禮制元素)並不齊備,第一波使節在1557年八月到來,明廷應胡宗憲之請,謝絕了朝貢,賜給禮物後遣還,並以浙江布政司名義要求他們繼續查禁倭寇。第二波,王直自己和大友家的進貢使節日僧善妙一起於1557年十月來到舟山的岑港,蔣洲說,善妙可以進京朝貢貿易、王直可以在舟山互市。什麼是互市?就是王直以日本人的身份,和明朝開展「邊貿」。結果浙江人聽說王直又來了,紛紛向朝廷反應此事不妥。結局是王直被浙江副總兵盧鏜誘捕後處死,善妙則和王直殘部一起固守岑港,明軍攻擊不下、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等人被革職,著名的義烏兵此後才正式登場。。

此後,進入了嘉靖大倭寇的後期。倭寇襲擊的主要對象變成了浙東、福建、廣東一帶。王直死後,其舊部觀察到沒有迫使明朝給他們互市特權的可能,失去了「希望」,開始了喪心病狂的劫掠。這裡抄一抄書,來看看後期倭寇在福建的表現。

1558年,倭寇圍攻福州,焚掠外圍60多天,又攻破福清縣,殺掠1000餘人。這是倭寇首次攻陷福建的城池。五月,焚毀南安縣城。惠安知縣林咸追擊倭寇,遇伏戰死。1559年,倭寇圍攻泉州,轉而劫掠同安縣。另一支倭寇攻陷福安縣,殺3000餘人;又攻陷寧德縣。五月攻陷永福縣,知縣周煥戰死。1560年,倭寇從廣東進入閩西南,攻陷平和、雲霄二縣。八月,攻破安溪、永春二縣。1561年,攻克寧德縣,焚毀民居。1562年,倭寇攻陷興化府(莆田市),這是倭寇攻陷的唯一一座府城,屠殺10000餘人。……好吧我不想抄了。用另一方面的數據吧,1561年戚繼光台州大捷,先後解救被虜人口7200人。1562年在福建解救近4000人,1563年又解救6000人。其破壞程度可想而知。到1565年,福建、廣東兩省的倭寇都被平定了。事實上明軍並沒有遠征日本,只是由於明軍海防的逐漸鞏固,來華劫掠成為一門極其危險的「生意」,大量倭寇被殲滅,剩下的人自然也就放棄了這門生意。

3、明朝官員多把放開海禁作為解決倭寇的問題的辦法,這當然有一定道理,卻不能說倭寇本身就是為了謀求開放海禁;實際上厲行海禁的朱紈在1549年被免職後,就沒人在總體上厲行過海禁;且1550年明廷就應浙江巡按董咸之請放鬆了海禁。抗倭期間明軍表現出的狼狽,說明他們本不可能實行真正的嚴禁。即是1567年隆慶開海後,也禁止華人直接出海去日本。在開海後,倭寇並沒有馬上消失,在廣東等地零星活動,但勢頭越來越弱。當時南海海盜頭目曾一本也和倭寇有合作,但並不緊密。中國海域上的海盜,此後多轉以台灣、南洋等地為巢穴。且由於日本的豐臣、德川政權相繼控制了九州,也嚴禁當地武士出海為寇。故倭寇此後就基本消失了。

倭寇現象當然和海禁有關,但與其說是不開禁導致倭寇,倒不如說是在長期的明禁實松的貿易政策下,明朝政府既不願意也無能力,去規範海上秩序,形成了沿海豪族、商人和日本武士相互勾結成海商集團,而不同集團為了壟斷利益又發展武裝、互相火併的局面。這些人既然已經擁有了武力,而明朝海防又脆弱不堪,那麼劫掠沿海地區就是順手而為的事情了。把倭寇和海禁進行單線的聯繫,是一種近乎天真的歷史解釋。說到底,沒有鞏固的海防作為前提,無論開禁還是嚴禁,都不可能是有效的治倭政策。先剿倭寇,再開海禁,雖然很難說是明廷有完善計劃的行動,但不失為穩健的策略。


有多嚴重呢,作為莆田人來回答一下。
莆田(興化)是當年唯一被倭寇攻破的府。至今莆田仍有這樣的習俗:過年貼的春聯聯頭要留一片白,大年初二一般不走訪親友,初四(部分地區為初五)要再過一次年。
這個習俗源於當年倭寇入侵正值年關,除夕夜大家都藏起來躲倭寇了,大年初一才回家。由於被害親人太多,家家戶戶就在大紅的春聯頭蓋白布,初二辦喪事,到了初四想起年還沒過,補過一個年。這習俗也就流傳了下來。


才疏學淺,感謝評論里朋友的指正。
謝邀。
明朝所謂的「嘉靖大倭寇」,其實是一個非常有爭論的話題。
很多人包括原來的史學界認為,明朝嘉靖時期的倭寇是主要組成部分是來自日本的浪人和海盜,他們對東南沿海的騷擾是一場徹底的外敵入侵,明朝政府在胡宗憲、戚繼光等帶領下,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保護了東南沿海各省的百姓。
就連《中國歷史大辭典》裡面也寫道:倭寇是指明時騷擾中國沿海一帶的日本海盜。
但是,如果我們仔細的查找各史料後,會發現這個說法其實漏洞百出。
首先,所謂倭寇的成員構成,日本人的參加數量其實是很少的,而主要成員其實是中國人。據《嘉靖實錄》稱,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
其次,關於這場平倭戰爭的性質,不是一場抵禦外患的戰爭,而是一場平定內亂的戰爭。
這首先要從明朝海禁政策開始說起,16世紀是傳說中的大航海時代,眾多的航海家包括迪亞士、麥哲倫、哥倫布和蒙奇·D·路飛都開始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以發展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而此時「片板不許入海」的中國,成為了眾多商人所覬覦的寶藏。所以,平倭戰爭實際上是一場海禁與反海禁的戰爭,最後戰爭的結束也不僅僅是由於戚繼光、俞大猷、陳璘等將領的勝利,而主要是因為官方政策的轉換,隆慶元年(1567年)明穆宗及其輔政大臣主張取消海禁,准許人民航海前往東洋、西洋貿易,由此所謂倭患也就煙消雲散了。
(嘉靖時期,日本根本沒有能力造出橫渡東海的海舶,抵達中國的那兩艘朝貢船也是早年永樂皇帝贈送給日本將軍足利義滿的禮物。)
冒著跑題的危險說完上面亂七八糟的廢話之後,開始說說倭患的嚴重。
江湖人稱倭寇王的王直,在《明史·日本傳》里「嘉靖倭亂」他的記錄幾乎佔了一半。起初幾乎被胡宗憲和徐渭忽悠成功,但是後來被死捏子王本固破壞,東南沿海大亂十年。汪直從雙嶼港起家「遂起邪謀,招聚亡命,勾引倭奴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造巨艦,聯舫一百二十步,可容二千人,上可馳馬。」,號稱「五峰船主」。明朝多次圍剿,以失敗告終。嘉靖三十二年,俞大猷率部偷襲汪直成功,汪直被迫敗走日本,在日本建立自己的勢力,多次騷擾東南沿海,當年明月說汪老闆正是如此,因為騷擾東南沿海的日本頭目是為汪老闆打工的。此時的汪直「緋袍玉帶,金頂五檐黃傘……侍衛五十人,皆金甲銀盔,出鞘明刀」,其建造的巨艦可容納兩千人,甲板上可以馳馬往來,而「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
胡宗憲試圖用毛海峰來安撫汪直,將其收為明朝政府的控制下,無奈的是被王本固的陰差陽錯和智商堪憂打亂了計劃,被迫將汪直處死。汪直臨時前曾說:」我死了不要緊,不過只是苦了東南沿海的百姓,此地必大亂十年。「汪直死後,群龍無首,東南大亂。
采九德以親歷事變所著的《倭變事略》寫下:
"賊深入內地,殺掠甚慘,數百里內,人皆竄亡,困苦極矣。"
「自是遇人即砍殺,死者無算。」
「吾鹽被寇者四,死者約三千七百有奇。」
「入姜家,殺伯侄無人。一侄孩提宿床上,殺之,取血清酒飲之。」
「所掠蠶繭,令婦女在寺繰絲,裸形戲辱之狀,慘不可言。婦人晝則繰繭,夜則聚而淫之。」
「此黨賊留居吾士,凡四旬有三日,殺害數千人,盪民產數萬家。」
「二十八日寇省城;犯湖州市,大肆毀掠,東自江口至西興壩,西自樓下至北新關,一望赭然,殺人無算,城邊流血數十里。」


我是福建福安人,這裡有一個全國唯一的春節習俗。初二初四不能串親戚放鞭炮,除了家中前一年有人過世。起因就是在明朝嘉靖年間一年春節前夕,倭寇攻打福安城,雖然最後倭寇失敗而歸,但是城內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死傷,可是第二天就是新年怎麼辦!人民商量,第一天大家還是過新年,但是第二天家家戶戶給死去的家人辦喪事,從此這個習俗就流傳下來。到現在還留有當年抗擊倭寇的城牆!


倭寇之患不在倭人而在海盜之間


福安至今有大年初二不許拜年的傳統

這一天是給被倭寇屠殺的人的親人收屍用的。


莆田人答一下,莆田古稱興化,曾經被倭寇攻陷,屠城。


倭人只是少數,多數是中國人 徐海 汪植 陳東 麻葉 四大倭寇都是漢人


很嚴重。明朝嘉靖年間朝綱腐敗。官員腐敗。民間腐敗。才給了倭寇可乘之機。倭寇。就是小個子的日本強盜。明朝。幾十個倭寇就能嚇跑幾千明軍,攻下城池。南京大屠殺。幾個小日本兵押著幾千俘虜去屠殺。恥辱啊。有國才有家。國強才能民富。最後。用俄羅斯的一句話來結尾。鏡子不擦不亮,日本不打不行。


推薦閱讀:

假如成吉思汗的軍隊有機會跟戚繼光的軍隊交手,結果會怎樣?
我們歷史老師說戚繼光抗倭使中華帝國警覺,從而閉關鎖國以至落後 。高曉松卻說戚繼光抗的只是小海盜。求解?

TAG:明朝 | 歷史 | 戚繼光 | 明朝歷史 | 嘉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