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到巴黎氣候大會,學界對於全球氣候變化的認識有了哪些發展和變化?

2015 年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召開,超過 190 個國家的領導人將齊聚巴黎,討論 2020 年之後 10 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減排協議。
我想問從 2009 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到 2015 年的巴黎氣候大會,這 6 年間,學界對於全球變暖、環境變化的研究和認識是否達成了進一步的共識?


專業相關,先佔坑,待補完。

先說結論:
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哥本哈根氣候峰會(Copenhagen Summit)與巴黎氣候大會(Paris Climate Conference),其本質上都是人類這一物種本身的目光短淺,以經濟為核心的利益驅動型社會,和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共同作用下的人類的重大失敗

+++++++本文會以盡量以保證非專業人士的理解為前提,確保事實的準確性與嚴謹性+++++++

首先,題主可能聽過,但是沒有提及的《京都議定書》(1990年)是真正意義上第一次的,人類,作為一個共同體試著搞定「全球變暖」這一問題。

那個時候的目標是怎樣的呢:
「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聽上去非常直接:CO2=減少。
但是,由於沒有任何直接的約束條款,加上一些大國(包括美國)拒絕簽署,而使得京都議定書變成一紙空文。

第二步,來到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2009年)。

目標變成了四個主要議題。
「第一,確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第二,如何資助發展中國家;第三,決定新協議及《京都議定書》的前途;第四,其他技術性議題,包括森林保護,碳交易與潔淨技術轉移。」

這個時候,世界各國已經意識到了氣候變化已經是板上釘釘,不可更改的事。
諷刺的是,各國的反應是:
米國歐盟日本:阿三和中國,你們不要繼續噴CO2了,你們已經人這麼多了還繼續噴地球要炸了!
印度中國巴西俄羅斯:……尼瑪現在這麼多CO2都是你們之前排的,現在你們來讓我們住手?憑什麼!

世界各國開始意識到了:減排=減經濟=減GDP
於是,各國都不幹了,開始互相勾心鬥角,只為一個目的:利用這個「機會」,讓自己盆滿缽滿,讓自己的競爭對手來為濃濃的CO2埋單。

現在,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

目標變成了近乎悲壯的:

「這次會議的目標是達成具有約束力的措施,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遏制全球氣溫上升。」


這一次,學者們已經意識到了:
氣候變化在近期,15~30年內將會造成生態,政治,經濟,農業等方面災難性的的劇變,造成全球政局的動搖。

但是,各國政府仍然沒有從美夢中醒來,人類再一次失敗了,失敗了作為一個物種團結起來抗擊全人類的威脅。

聽上去非常玄幻?
全人類的危機?又不是哥斯拉也不是外星人或者是變種病毒,會開槍的猩猩和殭屍,有什麼可怕的?

這不是氣候變化,而是一切變化。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的是:氣候變化之所以難以治理難以預測,是因為其不可估量的複雜性。
以冰川為例:

氣候變化(暖)造成的最知名的影響,就是冰川融化。如果你認為倒霉的只有北極熊和海豹寶寶,那就太天真了。
首先:冰川融化會造成浮冰的大量減少,北極熊為首的生物會因為棲息地喪失(habitat loss)而大量減少。
誘因包括:

  1. 過長的浮冰距離,導致北極熊體溫過低凍死(還記得泰塔尼克號上的小李子?)或力竭溺亡。
  2. 覓食困難,導致餓死,同類相食。
  3. 縮小的極地冰面,導致築巢繁殖,養育幼崽的難度升高。
  4. 更廣闊的水域,導致幼崽死亡率提升(凍死,溺死,走失,被海豹,虎鯨或其他北極熊捕食)

然而,北極熊是極地的頂級掠食者,也是北極圈的基石物種(keystone species)。其種群數量崩壞會導致其食物:海豹的人口爆炸式增長,也就導致了海豹的食物:魚類的迅速消亡,從而海豹餓死,北極熊進一步缺乏食物。一個惡性循環成立了。


所以,北極整體生態系統的覆滅,導致了北極原住民——400萬人的食物資源消失。


這400萬人口,自然的,會大量湧入周邊國家,造成極大的就業,住房,社會壓力

受到影響的國家,主要就是NORCs——極圈國家

即,加拿大,丹麥,冰島,挪威,俄羅斯和美國(有時包括芬蘭與瑞典),可以說不乏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強權。

由此,我們從生物方面的影響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了社會經濟方面的影響

同時,極地冰川融化自然導致了海平面上升——很簡單,冰化了,水多了。

其中最直接的影響:海平面上升:

這是一幅我最近繪製的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黃色為海平面上升2.5米下被淹沒的地區,橙色為海平面上升5.5米後的被淹沒的地區。

這一城市,是是墨西哥坎佩切州的州府坎佩切。一個有著21萬人口的港灣,曾經阻止了海盜的古城牆再也攔不住人類的貪婪。


拋開被淹沒的城市(甚至整個國家,比如孟加拉)不說,

冰雪消融,露出了極地之下的——天然氣。


本來無人可以佔領的極地的潔白冰雪,已經被插上了俄羅斯加拿大和美利堅的國旗。

俄羅斯為首,北冰洋艦隊從冰天雪地之中崛起。

各國首腦勾心鬥角,爭論著自己國家所在的大陸架延伸到的範疇,聲明著自己對北極的不可剝奪的主權,眼中映照著的,正是冰雪下的燃料。


同時,融化的極地,導致了全新的航線成為可能。

而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用大海作為我們運貨的通道,90%以上的貨物都是以萬噸貨輪上的集裝箱進行的裝配運輸。而新航線的意義不言自明。


如果有人關注國際局勢,近期極地各國不懈的「科學探索」,「重新認識大陸架」等等的報道應該是不少見到吧


而這,

還沒有談到連同原住民一起被海水淹沒的圖騰文化,

還沒有談到數以百萬千萬流離失所的環境難民,

還沒有談到氣候導致的熱帶亞熱帶物種入侵,

還沒有談到全球糧食生產帶的消失,

還沒有談到「清潔」的核電站的潛在危機,

還沒有談到肆虐的颶風和厄爾尼諾,

還沒有談到因糧食缺乏而日漸緊張的非洲局勢,

還沒有談到蒸發枯竭的中東河流湖泊,

還沒有談到當年生成氣候變化只是政治騙局的「環境門」事件,

還沒有談到,人類永遠在危機發生前互相殘殺的歷史……


待續……

=================更新線2016-5-4====================

回首一看,偏題了

讓我們回到題主關注的二(三)大會議中去

《京都議定書》(1990年)階段,學界對氣候變化的認識已略有一二,並且已有科學證據證明二氧化碳為首的溫室氣體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誘因。
但是,由於明顯的商業利益因素:

減少碳排放=減少工業機械使用=減少生產=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這一科學發現並未被立即接受,學界內存在著近半數氣候變化懷疑論者氣候變化否認者

拋開利益問題不談,從學術角度理解,其原因也不難解釋:

地球氣候,從來就不是穩定的
地球氣候,從來就不是穩定的
地球氣候,從來就不是穩定的

上圖是自距今500萬年之前直至2100年(預估)的氣候走勢,越靠近右邊,橫軸單位越小。

首先,我們看到了什麼?
「現在的氣候變化這麼一點點跟之前比起來完全算不上什麼」

這是我一位同學的第一反應。
一位接受了高等教育,擁有足夠科學知識背景的年輕人的第一反應。

如果說上圖中近代的氣候走勢不清晰,那麼請看這個

如果有人給你這樣的資料,並表示氣候變暖了,你會怎麼想?

大多數人恐怕會撓撓頭:
「似乎是張了一點點,但是整體上也沒什麼問題」
「而且也就是0.6度,還是華氏,換算一下也就是不到0.4 ℃,怕什麼」
「1940年還有一個波動你,不是照樣減下去了嗎」

當時學界爭論不休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
到了哥本哈根氣候峰會(2009年)
這時候,我們再來看一眼氣候走勢

這個曲線已經相當能說明問題了
因為,這個圖形叫做指數型增長 (Exponential Growth)

===============================【更新】===================================
感謝評論區有人指出上圖不是指數型增長,剛剛查了一下發現上述的圖片是全球溫度變化,而已被證實的指數增長是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這樣就明確了,再次抱歉

===============================【更新】===================================

指數型增長一般出現在的地方,往往是一種失控的結果。
例如:入侵物種的總數,當今人口的增長,世界GDP總數,化石燃料使用量等等

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一群兔子來到了一片大草原,沒有狐狸沒有蛇沒有鷹更沒有人,於是兔子遍開始瘋長,從12隻變成48,48變成100,100變成500……

極端情況下,如果去除消耗不計,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斐波那契數列


在這種模式下,想要從5到10翻一倍是很困難的,可能需要用上一個月才能達成
但是……一旦達到了某個閥值,比如說20,那麼下一次數量翻倍,變成40的所需時間可能只是10天
…………
……

這樣下去,當數據到達從500到1000,可能翻倍只是短短几小時的事情了。

所以,在這次巴黎氣候峰會上(2015),學術界內幾乎沒有任何否認的聲音了

儘管如此,距離全人類協同起來共同攻克這個難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原因,是這需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當今的生活,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可悲的錯誤

其內容會在將來更新中補充……或是在我正在試圖寫的專欄《人類滅亡進行時》中詳細闡述。

++++++++++++++++++++++++++++++分割線++++++++++++++++++++++++++++++++++++++

但是,並不是一切都是那麼黑暗而不可救贖
許多政府已經做出了相當積極的回應:

德國已經實現了全國超過35%的可持續能源利用率,並在2050年前承諾達成80%

美國總統奧巴馬為首的大量政府人員,明確表示氣候變化是人類最大的危機,氣候變化否定論者掌權率迅速下跌

加拿大,一個一向在全球性質的環境合作項目中表現古板的國家,最新在政府中創立了環境部門。另,我的教授Jason Millar和含我在內的許多環境學專業的學生聯名寄出的一封信,在今天(2016年5月4日)收到了加拿大環境部部長Catherine McKenna的親筆回信。

Catherine McKenna表示加拿大政府將每年提供100萬加幣與清潔能源項目,每年200萬加幣與清潔能源和自然資源保護的科技創新,並在接下來的5年里提供26.5億加元與例如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對抗氣候變化。

讓我們不僅僅希望有人能夠做出貢獻,同時,讓自己也成為這場戰役的一員。

如果你看到這一句,請儘可能多的讓你的親友一起了解,共同抗擊氣候變化——這一人類史上的最大危機。盡量地分享你在這裡看到的信息,讓足夠多的人看到,注意到,並參與進來。

這不是點贊數,收藏量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問題。
這不是點贊數,收藏量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問題。
這不是點贊數,收藏量的問題,而是全人類的問題。

後續更新預告:

  • 什麼是公地悲劇,它為什麼會發生?
  • 為什麼說當今的生活,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可悲的錯誤?
  • 除了關燈關水龍頭等等,個人可以怎樣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抗環境問題?
  • 為什麼說資本主義的經濟發展是個錯誤,這是說其實馬克思才是人類的出路嗎?

參考資料:

  •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 2009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 Kyoto Protocol
  • 2015 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 Exponential Population Growth

進一步共識?
當年哥本哈根會議前後,大家看到的難道不應該是IPCC氣候門數據造假事件麽?

科學研究的基礎數據來自造假數據以及刪除不利結論的原始數據,
這麼些年過去了我們要是在基於造假數據得出的結論上有「進一步共識」,
這才是學界的恥辱。


1、中國的氣候政策在國內受「支持單位」影響,並不會過多考慮國家和群眾利益,而是短期內趕緊把那些單位的業務搞起來。
2、在國內,沒人真正搞氣候變化研究。更要命的是「環保-節能-低碳」,這3個概念在宣傳上都沒分清。事實上中國要想把環境搞好,就得以增加能耗和碳排放為代價。現階段很多環保措施根本沒有實質上執行,因為污染物直接排放更省能源(省錢)。
美國人「高碳低污染,舒適又健康」的生活模式更符合中國國情。


從哥本哈根到巴黎,學術界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到第五次評估報告的變化,實質性的觀點上大同小異。
評估的實質包括兩部分:一是各類溫室氣體的輻射強迫,或者說它們對氣候的影響,這部分的研究是相對更基礎科學的;二是未來各類溫室氣體的排放情景,這更多是政策性的東東,可以有好多情景,誰也說不清哪個情景可能性更大,但能從不同情景的比較中看出某些政策帶來的影響。
所以,答主個人認為第一部分與學術聯繫得更緊密些,而與第一部分在報告中最重要的體現就是各類溫室氣體輻射強迫的經典條形圖,第五次評估報告對該圖的改進主要有三:一則區分了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同時區分了一次和二次溫室氣體,這使影響機理更為清晰;二則甲烷的影響得到了強調;三則整體置信水平得以提升。


當然達成了共識:
等我死後,哪怕他洪水滔天。
現在大概只有指望冰期來拯救人類了。


據我所知,最近幾年來做氣候變化及預測的人們(海洋學、氣象學)最大的共識就是發現全球表面溫度變暖停滯了,這個停滯期長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從全球平均的表面溫度來看,地球已經有至少15年沒有增暖了! 為什麼15年了才發現這個現象並達成共識呢? 我覺得這裡面一方面是科研本身的周期問題,另一方面也摻雜了科學之外的很多其他因素,比方說,你你申請了一個課題,研究期限為5年(十年前最容易拿到的課題就是類似於「全球變暖背景下的XXXX」),5年後結題的時候,必須還是要堅持全球變暖的論點,否則,真的不好交差。所以人們認識全球變暖的停滯,就用了15年。現在人們開始解釋這個現象,大多數的結論還是認為等停滯期過後,溫度會繼續升高。關於這個新的共識,好像並未在此次氣候大會的報告中體現出來,一方面是撰寫報告的專家們,會對此事慎之又慎,同時在國際層面,提出這樣的說法似乎會使得減排計劃的處境變得略顯尷尬。


學界共識不清楚,要看看最後發表的報告。
個人覺得,整體的國際趨勢一定是跟著歐盟的風向的;節能減排、新能源仍然是最重要的話題。。

對於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的製造業出口,有很大的影響。或許以後歐盟會出一些碳排放的准入門檻,對中國的製造業產生短期影響,市面上的第三方碳盤查機構的業務會大幅增長

中國目前還在處於治理工業三廢、PM2.5的這個階段,這才是真正看得見摸得到的最急迫需要改善的國情問題。在環境保護這一塊,我們還是遵守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通過參加這樣的國際會議來吸取經驗,避免將來走彎路搞不了跨越式發展。


氣候變化是現在最尖端的大科學集成研究,跨學科性達到歷史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依賴於最現代的計算機技術。每年IPCC,科學家們會起草長篇幅的科學論述,最後濃縮為一份文件叫「政治決策總結」,給政客和領導人提建議。
總體上看,這幾十年的研究達到的重要科學共識,通俗地說是:由於人類活動,現在的氣候變化已經超越了自然的速率與極限;如果(快速地)升高2攝氏度,會給社會帶來很多不好的後果。至於很多具體的小問題,有很多存爭議的地方,不過都屬於雞毛蒜皮的事,不影響大方向上的共識。
至於政客和國家領導人們如何決策,那是另一回事。目前的形勢很明顯:發達國家想藉此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以拯救地球的名義,使自己發達國家的地位不會受到威脅;而發展中國家認為歷史碳排放和變暖是發達國家造成的,發達國家要負責,發展中國家想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突破重圍。很顯然,這兩幫人不太可能達成一致。所以每次開會,要達成政治決策上的絕對一致不太可能,只能最多求同存異,然後再觀察一段時間。


也不知道題主的「學界」是個什麼界。
搞科學研究的大半認同全球變暖,但仍有學者不同意。而,同不同意是一件科學上事,能不能公開說又是另一件政治上的事。
但開氣候大會更多是政治家的事。討論氣候威脅這個科學問題不如說是討論減排這個政治籌碼。
哦,畢竟是有共識的,每一次大會,我們都叫它「最後的機會」。
=。=


非氣候專業,不敢從氣候專業角度妄加評論。
不過從政治角度來說,個人觀點,這是一場利益的平衡,無非就是發達國家承擔更多地減排責任,我們還是發展中國家。。。


無良工廠地下排放污水的問題更迫切待解決


都是帶著各自的利益來裝好人的,都想著要別人來讓步,自己佔盡好處。


謝邀
這樣的大會除了公布研究成果之外,更多也更為主要的是政治上事情。只要大國的利益損失沒到其能承受的極限,這樣的大會性質就不會發生很大的改變


只有利益哪有共識。


氣候變化對人類的影響,最終是個政治問題;公平是在道義上爭取最廣泛的國際支持,就是米國他可以憑藉國力蠻橫,那也只能是暫時,強大的國力離開不了國際環境。
讓步應在合理限度內,在最大範圍內為本國爭取寬廣的空間,是義不容辭的!


謝@Yui Yoshioka邀
考研狗一隻,不在學界內,不敢妄議。


推薦閱讀:

大陸人是不是普遍認為、認同或傾向以強硬手段解決問題?
我國與菲律賓、越南的南海爭端起源是什麼,如何發展到現在?
較落後的非洲國家的生活是怎樣的?
第三次世界大戰會不會是全人類與伊斯蘭文化的衝突?
「越南諸國一再挑釁中國忍耐力」,這個說法是否成立?

TAG:政治 | 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 全球變暖 | 氣候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