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航班的機票價格為什麼會不停地變化,有變化規律么?


規律說不上,但是一般都有因可循。
首先,控制航空公司票價水平的是航線收益管理員(每個航空公司叫法不同,但是都有),
航空市場又有淡旺季之分,一般春運,暑運屬於傳統旺季,還有例如雲南潑水節,西藏新年類似這種地域性的旺季。旺季的時候由於供小於求,一般票價都是9折或者全價票,這時候航線收益管理員需要做的就是「鎖艙」,通俗的意思就是鎖住低折扣艙位不賣便宜票,想買只能買高價票。
淡季便是地域性的,例如冬天的西藏,夏天的海南,這時候票價水平的高低就取決於很多方面了。
1、如A-B城市間只有一家公司在飛(獨飛航線),票價水平一般不會降的太離譜,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一般不會做,大不了不飛了,影響執行率(太低了會影響這條航線後幾個月加班或者增補)而已。
2、如果A-B城市間有甲乙兩家航空公司在運營,甲乙收益管理員一般會先聯繫下,如果談得好,大家都滿意,客源還算過得去,就維持相同的票價;如果客源相對緊張,折扣上有分歧,或者只因為甲前晚把乙喝翻了還不買單的話,可能就會變成價格戰,但是這種價格戰都比較溫柔,你放5折票,我就推4.5折票,就是比你低。
3、如果A-B城市之間有3家或以上的公司在運營,其複雜程度堪比XXXXX,甲+乙可能會突然合夥放低價票,吸收客源讓丙空飛,或者各自為戰,大打價格戰,這時候就是搶票的好時機了

第一次回答問題,很多不足,下班了,來不及修改了,抱歉抱歉。


飛同一航線的幾家航空公司之間會有一個協議,根據運力、訂座率等調整價格,一般是大公司定價,小公司跟進,這樣會避免互相之間打價格戰。


1長期定價

1.1民航定價

(具體的法規大家可以在中國民用航空局--信息公開中查看)

1.1.1國內航線旅客運輸基準票價定價公式為:
普通航線旅客運輸基準票價最高水平
= LOG(150,航線距離×0.6)×航線距離×1.1
高原航線旅客運輸基準票價最高水平
= LOG(150,航線距離×0.6)×航線距離×1.3
1.1.2航空公司繼續可以基準票價為基礎,在上浮不超過25%、下浮不限的浮動範圍內自主確定票價水平。

1.2影響因素

到達目的地的飛行難度(地勢、氣候等)、該航線的上座率、其他供銷商的包機切位行為等

2.中長期浮動(一年內)

理論來說,機票應該是越早買越便宜,而在研究中發現,提前7-8周的時候購買機票是最便宜的。提前5-6天時,有的航線因為剩的座位多會降價來促進購買。在起飛1-2天如果余票多會有一波很大力度的折扣,但這是有風險的。要是余票不多,價格可是會飈高的。

2.1其他影響因素

淡旺季等。旺季買票真的只能各憑本事了,看到合適的價格提早下手。

3.短期浮動

3.1購票

航司和代理們降價也是有額度的,低價賣出A個座位後,如果他們覺得剩下座位剩餘時間已經完全可以賣完了,就會漲價。這也是為什麼你買個1-2張票,可能票價就漲了。

3.2查詢

如果有一個航班短時間內被多次詢價的話,航司和代理們會認為這條線路的需求很大,於是會上調價格。

利用這幾點的話,大家可以通過提前規划行程、在周二早上這類沒有什麼人看票買票的時候購票,往往能買到更便宜的機票。


我只是機票消費者,長期廉航價格關注者,不是機票網站相關人士,只代表部分從用戶角度看到的現象。

機票會分批分檔次來賣,特別是廉航,首要任務是確保他手上的航班們能有相當的客源,才適宜安排這個航線的繼續運營。廉航們通常能預早幾個月甚至一年零幾個月知道這個航班能成行,還能通過預付先一步拿到了顧客的錢。這錢長期滾動下去,那公司就有一筆可觀的現金流去支持運營支持開拓新市場。

我不知道這個售出百分比是多少,才會讓廉航的該條航線持續運營下去,我肯定知道的是當這個百分比跌破一個指標時,廉航會選擇提早多少個月截停這條航線(亞航身上這兩年來開始變得頻繁,取消了斯里蘭卡、菲律賓的航線,把運力轉去華中華東),而非廉航會選擇合併或者臨時取消航班來彌補損失。當然你會看到一堆人在微博上大罵航空公司,這沒所謂,通常廉航購買機票時,你就默認勾選了該公司那些冗長的條款答應了不會追討或者很廉價的賠償。而非廉航的航空公司被罵又如何,幾乎微博上國內的主要航空公司都會遇到類似的公關危機:無故取消航班、無理調整航班時間、突然合併航班等等。而乘客多數有苦自己咽吞。

所以,航空公司得有筆未來錢,這錢就是預售來的。廉航們常見會在航班起飛前的12個月、6個月、3個月這些時段分別推出不同檔次的優惠。這個不是定數,有時候3個月買到的票比12個月的更便宜?因為這航班明顯人數不足了。有時候6個月最便宜是因為,航空公司做了預期看好這航線。

有人說,不如用大數據來計算一航班什麼時候該賣什麼價格最好、最容易售出、獲利最大?當然可以啊,不過得拿到各家航空公司在各平台的銷售數據,似乎不容易。說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感興趣的同學想寫代碼爬蟲去拿數據了?

舉個典型的例子:skyscanner,國內叫tianxun天巡,就是干這些活得。類似的公司可能如一起飛什麼的。似乎是個創業的好點子。

不過,這個「觀察何時機票便宜,提醒乘客出手買票」的需求,你覺得大不大?似乎只有習慣廉航、窮游的同學關心這些。其他同學想想你們買機票的場景,要不要需要注意價格規律?

出差人士,機票保險,多貴都要飛。有錢人不缺那錢,不跟你摳每張機票差多少錢。打工白領,春運買機票,多貴都的買。

是吧?確實沒這個需求,那就不建議大家深究這個問題了


假定有一列航班要起飛,這架飛機的位子有200個。
假設該航班向目的地飛行一趟的成本為10萬,那麼每個位子的成本應該為:10w /200=500.
可見航空公司給每位旅客的機票定價應該在500 或 500+即會產生盈利
那這X&>= 500 即是機票的票價區間(機票價格有沒有上限,請知乎大拿們補充)
航空公司會根據供求關係變化來改變機票價格。

這時可能會有疑問:超低折扣機票是如何出現的?
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就是「邊際成本」問題。
假定在飛機起飛前,飛機里還有10個位子空餘。這時,有些同樣想乘坐這趟航班的旅客只願意支付300買一個空位,公司是賣還是不賣?
航空公司當然會賣。
前面190個位置航空公司已經盈利了。在還有空位的時候,用300賣一個空位,雖然沒有到500,但是其邊際成本降低了:10萬的成本是平均分攤在200個位置上的,空著的那10個位置還是有500元的成本支出。現在可以有300的收入,當然寧可以這個價格賣掉去增加收入降低本次飛行的成本。
這個300,就可以理解為折扣機票的價格。
(感謝曼昆老師的《微觀經濟學》)

總的來說,就像 於游洋 的答案:供需關係影響價格


機票真的不是越便宜越好的。
國內的航空公司的revenue management和yield management邏輯都比較簡單,都是越早訂票越便宜。但是國外的航空公司則有不同的方法。
對於機票,你首先要了解一個基礎的知識,大多數人買機票,只是購買從幾場check-in上飛機後到下飛機取好行李的效用;而對於航空公司來說,機票是機上服務,地面服務以及機票flexibility的組合;而對於frequent flyer來說,機票的效用還要加上loyalty program的rewards(這個扯遠了,稍後補充為什麼)
以經濟艙為例,同樣都是經濟艙,下面的艙級分了大概有10個,Y,B,H,K之類的,每個代號後面都是價格和flexibility以及loyalty rewards的組合,一般Y艙是全價經濟艙,就是可以免費退票,自由改簽以及100%累積的經濟艙,而便宜的經濟艙,比如Q艙之類的,都是不可退不可改的機票,自己不坐就是浪費掉的(當然這樣的機票也非常好,畢竟省下的是真金白銀)
所以基本上你看到機票,按照自己對這個trip的certainty來選擇一個可以承受的價格最重要。

為什麼說機票不是越便宜越好呢?frequent flyer還要看坐這躺飛機有多少返利

最近看到一個case,一個哥們需要從上海去美國,最後定了機票,ICN-DFW-BOS, LAX-DFW-ICN,商務艙,定了2800美金,同時期還有在售的機票是小於1000美金的經濟艙機票,並且還需要自己買機票上海往返首爾。選擇這樣飛往返程,這位朋友可以拿到70K的積分,足夠換另外一張商務艙從中國到大溪地了.....所以我覺得是要周全啊,配合航空公司的promotion,balance自己的 long term demand,這才是旅行的高手啊


樓主既然問變化規律,那就簡單答一下
1、根據淡旺季,一般來說暑期、小長假、春運以及一些特殊市場節點屬於旺季,其他時間多屬於平季或者淡季。航線的旺季折扣水平普遍較高,淡季則相對較低。
2、理論上來說,越早購票折扣越多,但也不一而論。國內航班來說,提前10-15天以上可以拿到較好折扣。國際航班則要提前幾個月甚至半年以上購票。
3、根據航線特點,比如海南航線,冬季價格水平就高。比如航空公司的獨飛航班,一年四季都不會打折。一些商務航線,周內的價格會高一點,但周末卻會便宜一些。
想買到實惠機票,可以選擇淡季錯峰出行,在民航淡季,比如五六月出遊,並且提前購票。


航空公司的收益管理是按照價格歧視的策略定價的,按照倉位不同季節性因素進行運價調整。各OTA是有自己的價格補償策略的,所以經常看到OTA的價格比官網便宜,但是退改簽費用普遍高於航司官網。有一個微信公眾號,航班不用等,對所有OTA包含攜程、去哪、途牛、飛豬、以及各大航司官網機票進行比價,非常方便!


各家航空公司的每條航線上都推出不同折扣的機票,只是有些航線相對熱門,3個月前推出的3折機票早被人買走,等現在的乘客去購買往往只剩下高折扣的機票。比如說,今天是9月11日,開始投放12月份的機票。以12月份上海到武漢的航班為例,我先放3折機票15張,3.5折機票15張,4折機票15張,進行試探性銷售。如果3折票在一兩天內被乘客搶完,市場銷售不錯,那麼我就不會再把3折機票放出去,都改到4折、5折機票投放。航空公司根據這條航線、這個時間點、機票緊張與否、乘客的價格承受能力,來作為投放機票數量和折扣高低的依據。

航班起飛時間是影響票價折扣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下午兩點的航班往往是首選,航空公司把低等級的機票投放數量少一些;而對於早晨7點的航班,航空公司知道這個時刻乘客少,低折扣機票多投放些,3折機票如投放50張,只是為了提高上座率,多填滿些飛機座位。

而當機票非常緊張的固定日期,比如即將到來的國慶節,這個時刻不需要再試探性銷售,航空公司之前投放的低折扣機票數量少,而且折扣力度小。

同一個航班機票價格有高有低,只是因為購買的時間點不一樣,買的早往往便宜,票價500元和票價800元的兩個座位完全有可能挨在一起。

票價高低與飛行距離遠近、與燃油消耗數量、與飛機新舊等成本因素無關,只與市場競爭有關。


參見兩個wiki詞條:
Revenue management
Yield management
價格變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價格歧視,也就是讓願意付最多錢的人付最多錢。


,剛剛我就在點淘寶試著想買機票,過幾分鐘沒付款,絕對在規定的20分鐘之內,原來的價格就失效了,直接漲了100,擦!太尼瑪坑爹了。沒事少點機票價格查詢,一看到差不多立刻要買,不然航空公司知道立刻漲價。坑爹!


最近發現淘寶買機票點擊後會引起價格上漲
最便宜的代理上阿里旅行不但無法購買
交易失敗後再刷新價格上漲的飛快
不知是不是偶然


賣過機票。
一般來說是機票價格是分倉位的,就是從便宜倉位開始賣,然後越來越貴。可以想像下價格是階梯型上漲的。
突然的下降有可能是航空公司突然推出了某段時間的特價機票。等於階梯價格整體降了一檔。也有可能是燃油稅和匯率的變化影響
所以,一般來說距離出發時間越近,機票價格越高,但也可能會有突然降價的可能。
當然也有last minute機票,可能會便宜,但那一般是某些專門承包這種機票的公司做的,航空公司自己一般不會。


嘗試回答..

修改一下..
其實好像不完全取決於供需.. 是和price elasticity有關。一般出發時間還比較久遠的航班,乘客選擇面比較廣,price ela比較大,較低的價格會售出更多的票。反之出發時間比較臨近的航班乘客通常更在乎「有沒有」位子而不是「多少錢,所以稍高的價錢依然可以賣出剩餘的票。而在即將出發的時間,比如出發前兩小時,價格又會跌到特別低,以保證更多的入座率。

航空公司通過這種方法來盡可能的賺去consumer surplus,達到利潤最大。這是一種price discrimination,最極端的情況是每一個乘客的交易價都是他願意支付的最高價。

以上。

如有不正確請指出。


從個人買機票的經驗看,主要還是供求影響價格。

這個航班座位賣的多了,剩餘的座位少了,價格自然提高。
這個航班座位賣的少了,剩餘的座位很多了,價格自然下降。

航空公司根據預期來制定價格,根據市場反應調整價格。
大體來說,早一個月訂機票就會有一個很便宜的價格,但航班沒座滿時,機票價格會在起飛前持續下降。


像我們公司是有一套收益管理系統來控制,做起來很複雜,是自動化和手工一起來。


美國航空公司一般管這個叫「IT」系統,「啊 我們這個季度it升級啦,會帶給我們500m的runrate收入blahblahblah」。機票分為很多個種類,Y B M K......叫bucket,這種bucket一般是不會價格變化太大的,尤其是high yield的品種,針對商務人士,公司買單不太在意價格更在意能否按時到達,航空公司肯定會先滿足high yield的product,也可以理解成頭等艙商務艙或者economy plus那種反正就是比較貴的,能賣300不會賣200,現在的it已經開發到不斷去試探客戶願意出的最高價,然後賣給他,然後這就涉及到「鎖倉」上面有個高票朋友說過了,類似明明有座位空著但是無法從網站上看到了。除了structure prodcut還有sale product就是所謂的折扣票,這一塊價格變動會很大,也有很多因素去影響,但價格變化肯定不會是人為的,這涉及到很複雜的revenue management,舉個例子簡單說說, 以前是看哪個客戶願意出高價就賣給誰,是leg based,比如東航西安飛上海轉去廣州,我出500塊最高,有人直接上海去廣州,只願意付300塊,以前的系統會賣給我,但現在叫OD系統,更複雜考慮整個network contribution因為賣給我了就佔了兩個inventory seat,所以航線會採取bid price方式,這更複雜了。
所以定價不是僅僅看這一段有多少人需要這張票,折扣會出現原因也很多,上面都說到了,淡季,新航線,新航空公司等等。還有一點,比如一家廉價航空(ulcc)到了一家大航空公司的hub里搶市場,這種情況下大航空很可能會做price match,就是真的很舒服的折扣,對顧客非常優惠。
最後,以前看到過一篇文章,最佳折扣是提前45天-兩個月訂機票。沒有確認過,拋個磚而已。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氣候條件,經濟發達程度等。這些條件被反映到航班上,就有了淡旺季只說,一地的淡季以及新開航線的前幾班次,往往是價格最便宜的時候。不過也不絕對。還有,民航的航班採用冬春航班計劃和夏秋航班計劃,一般是在每年的10月底,和3月底重新編排航班時刻,在換季的節點購買的機票,往往價格會有波動,可以關注。


這個,真沒啥規律。不過都是有緣由的,比如說人工工資,油費價格都算緣由。但是我了解的這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C這都是管理的決策!!!!!!


機票價格分為三等,頭等艙、商務艙和經濟艙。同一艙位的價格也分等級。拿國際機票的經濟艙舉例,有淡季和旺季(十一、春節)的價格,有的航空公司甚至有周末價格,出發日期若為周末,價格高於周中價格。經濟艙價格分ABCD等級來賣,A最便宜,價格逐次升高,Y艙是全價,是經濟艙里價格最高的。一定時間內,各艙位的價格浮動不大,消費者之所以感覺機票價格大,是因為購票時,買到了高艙位的票。


推薦閱讀:

TAG:機票 | 機票分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