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書最終會取代紙質書嗎?為什麼?


紙質書會被削弱,但很難被取代。

這些年隨著版權意識的提高和各個讀書應用的逐漸成熟,用戶已經逐漸開始習慣於花一些「閱讀豆」買上幾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在IPad或手機上閱讀。但看電子書的閱讀偶爾會有分心,和在線教育產品一樣的是移動端閱讀被微信微博等切斷成平均少於15分鐘時間碎片,導致了閱讀體驗的下降。

紙質和電子書有著不同的使用場景,更多程度可以是優勢互補的。例如在等地鐵或高鐵上的時候,手機信號往往不是很好這時候之前下載好的電子書就可以派上用處了:等待時候翻上幾頁,不失為一種碎片時間合理利用。但是電子書要求讀者長時間看著屏幕,尤其是有輕微遠視的用戶會很容易產生疲憊而被打斷,因此會無形中「催促」使用者快速閱讀。讀書本身是一種慢體驗,電子書的閱覽往往會無意中造成一些「消化不良」的反應。

紙質書的應用場景往往是閑暇的下午,點上一杯綠茶,看著靜靜地看完一本書寫一些隨筆。很多習慣於看電子書的用戶仍舊認為紙質書的觸感更讓人容易融入期間,「有讀書的感覺」。接受了數十年紙質媒介的網路深度用戶們,對獲取知識的最原始形態依然存有好感。正因為紙質書的「慢」,閱讀體驗會得到不小的提升,加上書籍電商的成熟性價比也不低。讓人頗有感觸的是,身為互聯網城市的杭州,坐落了數十年的浙江圖書館鮮有受到衝擊仍然人氣十足。

互聯網帶來的生活品質提升可以反映在很多細分場景上效率的提升。例如我在洛杉磯傍晚開車出行路上往往會遇到不遜色於北京的堵車,心情煩躁的時候聽歌也很難獲得愉悅:這時候用語音讀書APP聽上一本書也許是最好的選擇。開車的時候能分配給「讀書」的精力最少所以APP最適合,等車的時候稍多因此看電子書,而紙質書則是在閑暇時間全身心投入的閱讀享受。紙媒更多程度上,比起競爭更應當迎合讀者不同的需求,來穩住一席之地吧。

最後說一說收藏價值,這也許是紙質書總能保有的最後一道防線吧。印象深刻的是在三四年前,由優質紙媒主導的微信公眾平台如「意林」和「讀者」往往會在底部放上二維碼和免費訂閱的字樣。在那個時候讀者還習慣於付費購買紙媒品讀,內容還沒因為信息爆炸變成免費。短短三年時間紙質書的信息價值降低了很多,近年來用戶對版權付費的認可勉強托起了紙質書和電子書相輔相成的書籍市場。但書籍,向來都不止是有內容價值,敢問有多少電子書讀者丟棄了家中的書櫥?哪怕撫摸著扉頁,看上幾眼數年前的批註,也有區別於若干KB大的電子書吧。

很喜歡中青報曹林前輩的一篇文章,反駁紙媒已死的,分享一下。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54352950770158

在周末的午後泡上茶,關上手機靜靜地品讀喜歡的書也許不會過時吧 : )


現在的問題是紙質書基本上也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但電子書未來能進化成什麼樣子,那是沒有人知道的。


會取代部分,但不是全部,有些紙質書的需求電子書滿足不了。
未來的人會電子閱讀,也讀紙質書,但明顯會電子閱讀占的閱讀時間更多些。

1、情趣

讀庫做的袖珍版。
以前旅遊時背包帶著看的,它真的舊的好看。手機拍照書顏色不好,實體顏色舊的那種墨香色藝,讓人愛不釋手。這種體驗,電子書替代不了。Kindle我換了兩個了,買新的就把舊的處理了,可像這樣的紙質書,越舊越愛,這樣的情趣電子書很難滿足。

2、排版、插圖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
排版跟配圖滿分,如果電子閱讀器要顯示這樣的配圖就失去墨水屏的閱讀體驗,像這類書,kindle版完全是暴殄天物。

《破解米開朗琪羅》里的扉頁大橫幅《創世紀》壁畫,紙質書可以隨意拉開跟文字一起讀。kindle版的書,圖片顯示都坑爹。

3、筆記

筆記如果要讀自己很感興趣的書,喜歡做筆記的朋友肯定對電子閱讀受夠了,目前離紙質書的隨時寫隨時翻的便捷還差一萬米。

4、收藏讀庫做的《我的一生》。

對以色列感興趣的人,這本書算必讀書吧。像讀庫這個版本,一定是最佳適合收藏的,隨書附帶禮的書盒,審美滿分。

5、Kindle oasis

我的Kindle里大概買了四百多本書,最主要就是便宜、方便閱讀。因為學英語,我計劃把書蟲1-6全部讀一遍,這六套書要是買紙質書,全套149本,得花1049元。可是我買的kindle版,300塊錢不到就買齊全了,而且這類書我只會讀一遍,不會重讀。網上也有盜版的,排版很差,影響閱讀。如果我朋友要借閱,用我的亞馬遜ID登錄下載就行了。kindle閱讀方便,那裡帶著都行,電池又耐用,還自帶英文詞典,適合讀英語原版書。

紙質書永遠不會消亡,它在某些方便會被電子閱讀替代,但它依然有情趣、排版、收藏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只要有需求就會有供應。身邊的朋友都有kindle,可每年雙十一、年中促、讀書日大家也都會買很多紙質書,包括讀電子版喜歡的就會買紙質版收藏。

紙質書少了,那些無良出版商去另外一個市場了,像讀庫這樣優秀的平台就會做出更多大家都喜聞樂見的好紙質書,挺好的。從讀庫做的書就能看到同電子書進化一樣,紙質書也在包裝、排版、印刷等方面在進化,未來的紙質書形式同電子書一樣值得期待。


現階段,正在替代一部分。相對於電子書替代紙質書,我更認為是線上閱讀取代了部分紙質閱讀。

未來,會替代,但是紙質書會存在,有一定的閱讀和收藏價值。

更遙遠的未來,紙質書會變成竹簡這樣的存在,剩下純粹的收藏價值和裝飾價值,竹簡還未消失,書籍更不會消失了。


先表達觀點:會!

所謂取代,並非是讓紙質書絕跡,而是說電子書遲早可以滿足閱讀的核心需求,讓紙質書邊緣化。就好像在旅遊景點依然可以坐馬車,但是從國貿到西單,從北京到上海絕對不會也沒法騎馬。

用我自己舉個例子,作為一個鐵杆奇幻/科幻迷,以下是我過去十年讀過(非常小部分)的書。

混入了幾本非幻想類的,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書買回來後我基本上翻了幾頁就擱書架上再也不碰了。

這是在優雅的炫富嗎?Naive!

說到底我還是把這些書都看完了,因為我在Kindle上把這些書全部重新買了一遍,然後在Kindle上讀完的。

以上才是炫富!

除去圖中那些,我在Kindle上還看完了《指環王》三部,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11本),《冰與火之歌》(5本)等等,還有一堆不出名的,最近在看安蘭德的Atlas Shrugged。

七七八八這些書加起來有幾萬頁了吧,全部是在上下班地鐵或者出差的火車飛機上看完的,類似我這樣,上班在工作,下班回到家也需要工作,未來還要陪家人,通勤路上是我唯一能保障的閱讀時間,但是在地鐵里讓我單手捧一本幾百上千頁的書?

所以對我而言,紙質書和電子書兩者的區別,不是有沒有閱讀體驗的問題,而是有沒有閱讀本身的問題。

電子書除了能讓我想讀的時候就能讀,還能極大程度的降低(尤其是英文的)閱讀難度,幫助我讀完。

譬如Kindle自帶查詞,另外還有X-Ray功能用於提示這個人物的身份,雖然還很簡單,但是對於一本包含幾十上百號人物的小說還是挺管用的。

順便說一下我司的扇貝讀書,我司的東西是真的好,你值得被安利。
我自己用它讀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和《小王子》。

每一篇章節,都提供單詞片語的即點即查(還有發音哦),高亮以前學過的詞,把新詞加入學習計劃(即可用扇貝單詞循環複習),更可貴的是,你的所有閱讀進度都能被記錄,不僅是讀了多少篇,還有鞏固了多少詞。

說說看,這些功能有用不,紙質書能做到不?

現在通過扇貝讀書完完整整讀完至少一本英文原著的用戶,已經超過了25萬人。

不知道大家想過沒有,相比於讀完一本書的總成本,書的價格本身毛都不算:一本書就算100塊好了,但是你要花的時間,精力,排除各種干擾的耐心專註,折算成錢遠遠超過1000吧,但是你如果能讀完,收益很可能超過5000,所以什麼樣的形式和載體能夠幫用戶讀完書,實際提供的價值就更高。

當然現在的電子書我還是覺得很弱,我希望未來能做到這些:

1. 把電子墨水紙當牆紙鋪在卧室天花板上或者書房的牆上;

2. 讀類似指環王的書時,隨時可以知道主人公目前在中土地圖上的位置,他們經過的路線,類似The Lord of the Rings Project 里的

3. 對於教科書,能玩的花樣就更多了,每個知識點可以直接有超鏈,課後習題直接要求在書上做,立刻判斷對錯。不會的題在書上就可以問人。

總之,今天的紙質書和十年前的紙質書沒什麼區別,但是五年十年後的電子書就會跟今天的電子書很不一樣,所以現在覺得電子書還有這樣那樣不好的話,請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紙張太單薄了,支撐不起對未來的想像。

道理我都懂,但是紙質書的確摸上去很爽啊。

你需要的是氣泡袋,不僅可以摸,而且還能掐呢。


分書。

純文字的小說,至少就我而言,電子閱讀已經可以完全取代紙質書了。近一年我基本很少買純文字的圖書了(除非完全找不到電子版的),同時我已經在有計劃地送出甚至捐贈我之前購買的紙質文字書。

工具書,基本會被各種應用取代,因其攜帶和查詢都非常方便,但我仍然保留著所有的《Lonely Planet》,因為出去玩的時候並不是任何時候都有條件看電子書的。

比較難辦的是圖冊和菜譜,圖冊是因為其開本大——我手頭有很多DK的圖冊,16開起,有些豪至8開,這就沒什麼閱讀器能比得上,而且捧著圖冊和對著屏幕的感覺——反正我覺得還是有點兒差距的。菜譜是因為使用環境惡劣,烤肉的時候總不能邊上放個iPad。

另外我還買過一些諸如立體書之類的玩意兒,這個電子閱讀就更沒法取代了。


交通工具再怎麼進化也取代不了步行啊;電子閱讀代替不了紙質書的閱讀體驗的。


我覺得並不會。我以前也篤定電子書取代紙質書乃是大勢所趨。但是有一次用電子書看蕭紅的呼蘭河傳時,偶想到一句話,覺得寫的特別好,如果是紙質書,我一定會知道這話大概在哪一頁的什麼地方,隨手一翻就到。但換成了電子書,看著那些機械的電子墨水,我既沒性質,也沒那耐心去一頁一頁翻回去,遂作罷。

我現在基本已經不用電子書。相較與那個小小的屏幕,我更喜歡那本有厚度,也彷彿有生命的實體書。我想沒人喜歡那種太機械化的感覺吧。


只有我自己看書必須這樣嗎?(網路小說等快餐文學除外)

這應該是初三還是高一的時候看的一本書,挑了劃線比較多的兩張。其實還有許多大篇幅的「讀時感」寫在上面,但實在太中二了就不拿來丟人了。

紙質書的書香、質感、情懷是電子書無論如何都無法取代的。

更重要的是,紙質書寫起字來多舒服啊!


會的
甲骨、簡牘、絹帛都是曾經的書寫工具,在紙張普及之後,它們被紙張完全代替了。——當然不能說它們徹底消失了,它們還作為藝術品存在。帛書因為貴,在清朝還用來寫聖旨。但是作為普通的書寫工具,它們都消失了。
紙張也不是一上來就能代替它們的,紙張大致在西漢發明,一直到了東晉才徹底代替簡牘。因為最早的紙光潔度、柔韌性、耐用性、成本都不理想。剛一開始,書法家文學家都看不上紙,覺得這玩意哪有簡牘好用呀。
現在的電子書也是這種情況。電子書相比紙書還有很多缺點。但是,等到有一天電子書出現更方便的界面、更舒適的閱讀效果,可以隨意手寫甚至語音錄入批註、非常安全的雲存儲功能,它就能完全代替紙書。
因為電子書的優勢太大了:低成本、便於儲存、攜帶(搬書是個太讓人崩潰的事了)、整理、檢索,這些對紙書都有碾壓級的優勢。二十年前,如果想要寫本嚴謹點的國學論文,你就得進圖書館,把《四庫全書》、各種浩如煙海的文獻一頁一頁翻地看。今天呢,打開資料庫,一個關鍵字,一秒鐘解決。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效率。
當年莊子說「學富五車」,說的是裝滿五車的簡牘,後來有了紙書,一個書包就解決了。二十年前,我們說一個圖書館多大多大佔地多少平米,今天一個巴掌大的手機就解決了。這種進步是時代級別的,紙書毫無抵擋之力。


很多人舉竹簡的例子,我想說的是,紙質書相對於竹簡不僅是攜帶和存儲的進步,閱讀體驗上也進步了幾個檔次,可是目前電子書的閱讀體驗和紙質書還無法相提並論。
再說一點,從竹簡到紙質書其閱讀體驗是在同一個體系裡面的進步,而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則是兩個體系的更迭,完全無法進行類比。
電子書肯定會越來越好,但是想完全取代紙質書目前看來還很難。估計以後的發展會出現一個東西取代書,而不是電子取代紙。


電子書會從很大程度上取代紙質書,畢竟電子書獲取方便、便攜性好、交互體驗更佳,而且無庫存、出版環節也更簡化,這會導致大多數圖書未來都會採用數字發行的方式。可能現在還有很多人有紙質書的情結,在我看來這是因為習慣問題。就像我們以前都習慣紙質信件,現在恐怕用的人就很少了,電子郵件已經可以完全取代它。

不過圖書領域的數字化進程速度應該有所不同,這和版面複雜程度有關,有一些專業類的圖書,目前製作加工成本還太高,展示方式也不太好,需要技術上更進一步的支持。Apple在教科書領域的嘗試是非常值得尊敬的,我相信隨著軟硬體的技術進步,很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紙質圖書未來有可能屬於收藏品,價格也許很高,電子書是大眾化的產品,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閱讀量,更豐富的內容,甚至我們的生活方式都會因此而改變。

最後,做個廣告,推薦大家使用一下我們剛剛上線的產品:多看閱讀 for iOS,試試電子書的閱讀體驗,看看是否可以取代紙質書籍,呵呵。


大部分會,並不會完全取代。

書包含兩個方面:內容,展示內容的方式。在內容方面,電子書足以取代傳統實體書,甚至超越了紙質書,比如Apple弄的那個什麼iBook Author,可以在書里添加音頻、視頻、動畫註解。

在做筆記這方面,電子書跟紙質書不分上下。傳統的筆記,都是寫在紙上,如果使用鉛筆,可以反覆塗改,但記錄在紙上的筆記,很難編輯修改。比如說,如果想把好幾篇筆記整理在一起,那就只能重新抄一份新的筆記;再比如說,用紙筆畫了一個思維導圖,想將其轉化為列表,也只能重寫。還有就是色彩受到限制,筆記里想要用什麼顏色,就要買什麼顏色的筆。電子書勝在複製粘貼方便,排版方便,顏色不受限制,而且可以共享,使用雲服務即可隨時查看,輸入速度也快一些(打字比寫字快),但格式不夠靈活(畫導圖要一個程序、做表格要一個程序、畫圖要一個程序、寫數學公式、化學式就更痛苦了……)。

重量、攜帶性方面,電子書基本上贏了。

全文搜索關鍵字,電子書的優勢非常明顯。不過在跳躍性翻閱的時候,電子書不像紙質書那樣,可以亂翻。拿起一本書隨便翻閱的那種休閑的感覺,電子書取代不了呃。還有,讀書的時候,我們常常讀到一句話,需要返回前面的內容查詢,這個時候大部分人都用手指做書籤,翻來翻去既方便又直觀。目前的閱讀器取代不了這種體驗的說,很多時候只能跳一次,然後就lost了,如果放書籤,又會跟其它的書籤(比如紙質書的折角)混淆。以後閱讀器應該會添加多種書籤類型,分成什麼折角書籤、手指書籤之類的,方便區分的。

內容的質感,這算是電子書的短板吧。有些書,只有配上訂製的紙張、字體和排版,讀起來才有感覺。但電子書的排版、字體質量參差不齊,這也是很多用戶喜歡讓閱讀器重新排版,也因此有的時候電子書的閱讀體驗比不上讀紙質書。(現在的市場對電子書的質量還沒有很好的規範,比如http://Amazon.com賣的"A Song of Ice and Fire",打一顆星的全部是投訴Kindle version爛透了。這些一星評論活生生地把這套書的總評論降為4星……)

頁面大小。在這方面電子書算是輸了。電子書的頁面大小,取決於閱讀器的屏幕大小。但每個人手裡擁有的設備有限,很難體驗完整的閱讀體驗。比如雜誌,ipad的屏幕比實體雜誌的要小,想要看大圖只能外接一個可豎屏的顯示器來閱讀。更別提圖冊類的書籍了,比如建築類的圖冊,無論如何都要買實體的,那種印刷質量、紙張尺寸,目前市面上沒有電子產品做的到。

最後就是閱讀發燒友的堅持了。一些真心喜歡的書,很多人還是願意買一本實體書收藏的。有些高質量的書,賣的不僅是內容,還有包裝、圖片、甚至一個附贈書籤也別出心裁。


謝書也好,看書也罷,特別是學術書籍,最怵頭的是引用。尤其是自己半生不熟的領域,引用其他書籍、論文的句子、論述、觀點,往往手頭沒有,這會造成一種「難以理解」。如果電子書能夠解決這一點,通過「引用」把不同的書組合成體系,我覺得取代紙質書的時候就到了。


不會被完全取代,但是紙質書會受到強烈的衝擊。
以下[小標題]內容搬運自匡文波老師的《新媒體概論》一書,釋義內容我就用自己的大白話解釋了哈。

電子書相較於紙質書有以下幾點優點:

1.檢索功能強大,方便快捷
電子書里自己標記的筆記、書籤內容,翻一下標記內容一下就能看到了。如果是電子書版的詞典的話更是如此,檢索快捷方便。

2.容量大,體積小,便於攜帶
一個電子書閱讀軟體里可以存上百本上千本書,占不了多少兆的空間,看完了還可以從書架刪除存在雲端。但是紙質書的話一兩本還可以帶在身上,多了的話就沒辦法啦。

3.功能多,資源豐富
現在電子書種類齊全資源豐富,還可以聽書,可視可讀可聽。閱讀背景也可以自選顏色,字體以及字型大小都可以自選,非常人性化~

4.修訂方便,知識更新快
一本書的出版要經過很多程序,也需要時間的沉澱,但是電子書的出版就沒有那麼複雜,所以更新很快,但也存在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5.價格優勢
電子書真的比紙質書便宜好多喲~


《新媒體概論》一書里也有提到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柯達公司,那些年柯達膠捲多麼風靡這個大家都有目共睹吧,但許多年後還是在數碼存儲形式的衝擊下倒閉了……但這並不代表膠捲被完全取代了,歸根結底還是大眾自身喜好選擇問題,還是有很多玩攝影的喜歡用膠捲拍攝的,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一種情懷。

綜上,現如今很多出版社瀕臨倒閉,紙質圖書銷量大幅下跌,盜版問題依然存在,紙媒受到新媒體的強大衝擊已成事實,但它始終不會被完全取代的。

最後,無論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請大家支持正版:)


以前答過一個類似的問題,在那個答案的基礎上做了點修改。


先說結論:我認為電子書會在閱讀領域成為主流。紙質書將主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


電子書已經對紙質書產生了哪些影響?

a.市場份額:

電子書占整個圖書市場的比重因國家而有所不同。在美國,以銷售冊數計算,電子書占圖書市場的21%,以銷售額計算,則只佔到16%。電子書在成人虛構類的表現尤其搶眼,仍以美國為例,到2014年上半年,成人虛構類的電子書所佔比重已經達到整個圖書市場的28%,遠超非虛構的21%,少兒類電子書則只有19%。成人虛構類電子書再細分,則是科幻小說和愛情小說佔比最高,二者合計超過35%。以上都是2014年上半年的數據(Publishers Weekly)。


在電子書的戰場上,傳統出版商與各網路零售平台爭奪定價權的鬥爭愈發激烈,蘋果公司在電子書零售中堅持「代理價」,即出版商定價,蘋果獲得定價的30%。亞馬遜則堅持批發模式,這給他們留出了定價50%的利潤空間,作為可以回饋給消費者的折扣。實際上,除了幾大出版業巨頭,較小的出版商在這場談判中並沒有太多議價能力,阿歇特與亞馬遜之間曠日持久的鬥爭也遲遲沒有結果。


國內的狀況:2013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總收入2540億元,與2012年相比增長31.25%,占出版業營業收入的13.9%。2013年是亞馬遜Kindle入華元年,亞馬遜中國上線擁有4萬冊書籍的Kindle中文書店。本土幾大線上圖書零售平台也作出回應,3月,京東商城電子書業務累計用戶數量達到500萬,日均頁面瀏覽量過百萬;噹噹網將電子書平台更名為「數字館」,並進行大規模擴容。然而與美國相比,國內的大眾數字出版仍是雷聲大雨點小,反而是專業出版的數字化更順利。專業資料庫中的幾大巨頭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人教社和外研社等老社都在電子課本、在線學習、數字課堂等領域開發產品,並已在一部分學校開展試點實驗。(這一段摘自媒體報道,不是我寫的)


b.內容:

以數字技術為依託的文字內容與以紙質印刷品為載體的內容在表現形式、題材選擇、節奏安排等方面均有差異。作者創造的不再是一個封閉的、靜態的文本,而是一種不穩定的數字文本。

讀者不僅可以獲得差異化的信息、進行多種多樣的解讀,內容的傳播和讀者反饋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讀者甚至可以參與到創作過程中,作者與讀者的界限變得模糊,文學領域的一個例子是「同人小說」(Fan Fiction),相信不用做太多說明。非虛構內容的例子,知乎就算一個,「問題——多個回答——以評論形式出現的反饋——作者的再反饋」共同構成討論的整體,這和我們小時候看的《十萬個為什麼》並不是同一種形態的東西。


此外,電子書也好,其它形式的數字平台也好,內容發布後,作者仍可方便地修改或增刪內容,讀者看到的總是最新的版本,「定稿」的概念已經變得模糊。


以上這些特性都屬於「不可印刷性」,即紙質印刷品無法表現的性質,這是紙質書的根本局限。


舉個例子,可一窺文學形式的巨大變化。義大利女詩人丹妮埃拉·卡里西(Daniela Calisi)創作的數字詩歌《一切》(Tutto):http://www.contentodesign.it/testi/tutto.swf

《一切》的每一個詩句都是動態的。這首詩的背景界面是一幅畫,畫面右下角有一個打開的行李箱,背景色彩在不斷發生變化。畫面左上角顯示「TU」,如果讀者不進行任何操作,則不會有其他文本出現。讀者將游標移動到「TU」上時,文本發生改變,成為「TUTTO」。游標移至「TUTTO」,文本變為:

TU(你)

TUTTO(一切)

E』 PER(都是)

NULLA(虛無)

游標移至「NULLA」,文本再變。隨著讀者不斷進行移動游標的操作,屏幕上依次出現詩句。每當新一節內容出現,上一節就會消失,最後,屏幕上出現整首詩,但有些詩句仍是動態的,移動游標時,「TU」、「E』 PER」、「NULLA」等詩句會變成括弧中的內容。

(中文是我翻譯的,僅供理解大意)

TU (TUTTO)

你(一切)

TUTTO

一切

E』 PER (E』 PERDUTO)

都是(都已消逝)

NULLA (E NULLA/ SE NULLA)

虛無(而虛無/如果虛無)

SI STRUGGE (SI DISTRUGGE)

溶化(毀滅)

CIO』 CHE E』 (CIO』 CHE HO DI)

那些(我所擁有的那些)

ABILE (COMUNICABILE)

巧妙的東西(可言說之物)

E』 GIA BANALE

都已陳腐

PERCHE』 DARCI I GIORNI

為何仍給予時日

SE TUTTO E』 GIA』 DETTO?

如果一切已被說出?


全詩不僅僅依靠詞句傳達作者的情緒,而且也通過每節內容出現的順序、詩句的改變來加強文字所營造的氛圍。這種閱讀體驗是印刷文本無法傳達的,也是數字文學的精髓所在。在類似的數字詩歌中,「動態」本身也具有意義,也傳達一定的情感或思想內涵。有興趣可以看看這位作者的網頁,有很多類似的創作。http://www.contentodesign.it/


以上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電子閱讀介質提供了越來越多紙質書無法替代的體驗,而相比之下,「電子書沒有翻閱紙質書的手感」這類抱怨,就像是古代用慣了竹簡的人說「紙沒有竹子的清香」——材質的差異和體驗的差異確實存在,但這類「情懷」阻擋不了技術的革新。


篇幅所限我只舉了詩歌的例子,其實不僅僅是詩歌,還有小說,還有非虛構作品,從創作方式到傳播方式、從呈現效果到反饋模式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這種變化面前,紙質書的局限性太大了,被更高效的介質替代只是時間問題。

綜上:

堅持「只」看紙質書的人正在變少。大部分人會既讀紙質書也讀電子書,並且同時從各種平台獲取信息,這些信息按傳統分類不能算作「書」,但它們在不斷擠占原本屬於「書」的時間和注意力。


傳統出版業也會繼續存在,但在文化領域中將被邊緣化。內容創造者(作者、譯者、設計師等)和內容消費者之間,再也不需要這樣一個龐大臃腫的體系。對內容進行篩選和編輯的工作一部分會由程序代勞,一部分由細分領域內的專業人士完成,傳統出版流程中的職業出版者、編輯者要麼成為某個細分領域內的專家,要麼被淘汰出文化產業。


我認為在不遠的將來,當電子書硬體有質的提升以後(比如大尺寸柔性電子紙普及,或者出現其它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的介質),電子書將在閱讀領域成為主流,其市場份額也將遠高於紙質書。大眾越來越傾向於從多樣化的媒體獲取信息(不止是文字信息)並進行娛樂活動,「閱讀純文字」作為一個選項將面臨更大競爭,「長時間閱讀長篇大論的文字」更是如此。紙質書主要會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存在,做書這門手藝也不會失傳,因為有喜歡閱讀、收藏和品鑒紙書的小眾群體支撐。


我會用電子書看大部分的最新小說最新書籍,因為這些書全都買會很貴,而且太佔地方。

但是三國演義這種經典,我永遠不會把它放到電子書裡面。我會放在床頭,睡前隨便翻開一頁,然後看困了,安然入眠。這是電子書永遠無法取代的閱讀感受。


對於叔叔來說,經典、重要的圖書,紙質版的必不可少。
感受書的重點和翻紙質書頁的快感,拿一隻鋼筆在書頁上寫寫劃劃的感覺永遠是在點Kindle翻頁過程中得不到的。

對下圖的回答,NO!NO!NO!


從個人感情來說,希望不會。
從實際情況來看,對我來說不會。
紙質書可能沒有電子書那麼便捷,但是電子書同樣沒有紙質書那種情懷啊。
想像一下午後坐在躺椅里,在陽光下喝茶閱讀,不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嗎(′?ω?`)但是把紙質書換成kindle或者別的什麼電子設備,感覺氣氛一下就被破壞了(。)
而且世界上雖然有一部分人能夠用電子書好好閱讀,但仍然有一部分人,拿著電子用品的時候,思緒就飄走了,根本沒法專心閱讀。比如說我自己,要我用電子書來閱讀一本名著或者學術類書籍,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看了三秒我就走神了,只有在面對紙質書的時候能夠靜下心來好好讀。
此外我覺得像教科書這類是不能被電子書給取代的。還是那個原因,碰上我這種人,就算屏幕上只給我顯示著教學內容,我寧願走神都不會認真聽講的……所以要學生面對著電子書來學習,就好比讓一群狗面對著骨頭一樣,有的狗吃飽了或者因為被教的好,所以不會碰,但同樣也會有一些狗會完全無法抵禦住誘惑【對不起這是個非常不恰當的比喻……(°ー°〃)】所以首先在教科書方面,紙質書就沒有那麼容易被取代。
總而言之,對於自覺度高的人來說,電子書取代紙質書是遲早的事;而對於我這種不太自覺的人來說,還是希望紙質書長久存在(′?ω?`)


什麼是?取代??

蒸汽機被內燃機取代了嗎?

甲骨竹簡被紙張取代了嗎?

木材被煤炭石油天然氣取代了嗎?

如果?取代?指完全代替,那麼紙質書不會被電子書取代。

如果?取代?指佔有了主要地位,那麼紙質書肯定會被電子書取代。

那怎麼定義?取代?的的意思呢?百度百科裡這樣說: 排除別人或別的事物而佔有其位置。

按這說法,說了等於沒說。

劉備給諸葛亮說,我兒子不行,你就取而代之。?取而代之?之後不代表劉禪就得從這個世界消失,所以我覺得把?取代?理解為取代其地位更合適。

現在明白了?取代?的定義,應該就明白了吧。

如今,我們接收的信息有多少是來自數碼設備,來自網路,又有多少來自以紙張做媒介的書本呢?

電子書的概念不能再僅限於將文學和工具類書的內容電子化後的書,我們現在從微博看得新聞,專欄,從微信公賬號的文章等等都應該看作是廣泛意義上的電紙書,從這個角度說,信息爆炸的今天,電紙書已經取代紙質書。

再說文學和工具類書籍,雖然沒有具體數據支持我的結論,但我猜測隨著利益分配方式越來越完善,電子書會很快取代紙質書,而且在互聯網時代下,速度可能是驚人的。

人類從石器時代進入工業時代,是因為石頭用完了嗎?不是,是因為創意、創新、科技發現了製造了新的東西取代了原來佔主要地位的東西——石頭。

紙質書被電子書取代會是以紙質書的消失為結局嗎?不會,紙質書會出現在博物館。


推薦閱讀:

TAG:閱讀 | 電子書 | 電子書閱讀器硬體 | 電子閱讀 | 紙質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