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移動上網推行普及的瓶頸是不是資費,4G LTE 可能降低資費嗎?

電信服務運營商積極投入新技術標準的網路建設和推行,是否可以降低資費標準?還是會進一步推高資費(因為一次性大批量的投入更多)?如果說高速移動上網推行普及的瓶頸是資費(因為國內沒有不限流量的資費套餐,更快的網速對於相對一定的流量並沒有體現其優勢),更多的投入並不能降低資費也不能帶來更多的營收,這樣的矛盾運營商是如何調和的?LTE 的資費會下降嗎?


謝邀!LTE相關工作當前的重點都在後端,作為前端人員只有幾次學習的時候參與到其中,就自己當前的理解來嘗試回答下,個人觀點供參考。


目前國內三家運營商都正在對LTE的資費策略做深入研究,避免產生和3G時代一樣的錯誤。中國的三家運營商在3G發展之初沒有考慮到數據業務流量對於運營商的價值,為了擴大3G市場份額,很多省公司提出了包月不限流量的資費套餐,有的省公司甚至推出低於固定寬頻接入資費水平的套餐隨著3G客戶規模的上升,在3G網路尚未完善的情況下,部分數據業務向2G網路迴流導致網路壓力凸顯,結果是賠本還沒賺到吆喝。


(以下數據來源於中國移動研究院)

現階段對美國(ATT、Verizon、T-mobile)、日本(NTT docomo、Softbank)、韓國(SKT、KT、LG U+)、新加坡(PCCW、SingTel)等十家LTE正式商用的主流電信運營商的數據卡類終端資費體系進行跟蹤研究,發現數據卡類終端的4G資費體系在資費模式、資費融合定價策略、價格水平、門檻、封頂設置方式方面具有以下特徵:

特徵1:標杆運營商大多設計獨立的LTE資費體系,3G與LTE資費體系相互獨立。

大多運營商在LTE時代設計獨立於3G的資費體系,以亞洲運營商為代表,主要包括日本、新加坡、韓國的運營商:NTT
docomo、Softbank、新加坡電信、PCCW、SKT、KT、LG U+。具體又可劃分為以下兩類:

1、LTE資費與3G資費相銜接,例如:新加坡電信在原來3G上網卡資費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檔4G上網卡資費套餐「至尊75」。

2、LTE資費與3G資費完全獨立,例如:SKT在原來3G資費體系的基礎上,推出了11檔獨立於3G的Tablet
資費套餐。

特徵2:
所有標杆運營商均針對數據卡類終端推出單獨的資費套餐,且都採用「分檔包月」的資費模式。

大多數運營商在LTE時代針對USB、Tablet、MIFI、Pad等多種不同的數據終端類型推出資費套餐。具體表現形式有以下兩種:

1、對不同數據卡終端類型設計不同資費套餐。標杆運營商有: ATT、Verizon、T-mobile、PCCW、KT、LG U+。例如:美國ATT、Verizon將數據卡終端分成USB、Tablet或Pad兩類,並針對這兩類設計不同的資費套餐。

2、設計統一的資費套餐,適用於所有不同類型的數據卡終端。標杆運營商有:NTT docomo(Wifi路由器與平板電腦資費相同)、新加坡電信(USB、筆記本電腦、Tablet資費相同)。

少數運營商在LTE時代僅對一類數據卡終端推出資費套餐,例如日本Softbank僅有WiFi路由器一種,韓國SKT僅有Tablet一種數據終端。

特徵3:除了韓國,其他國家標杆運營商LTE資費套餐不區分網路制式定價

除韓國外,大多主流運營商LTE套餐中包含的數據流量不區分3G/4G,即套餐內包含的流量是3G/4G共用,且用戶在不同的網路制式下使用流量無差別。標杆運營商有:
ATT、Verizon、T-mobile、NTT docomo、PCCW。

韓國運營商LTE套餐中的數據流量區分不同的網路制式進行定價,區分的方式有以下兩種:

1、嚴格區分:套餐內流量分成3G、4G,不同的網路制式均包含一定的流量。例如韓國KT 的Pad 資費套餐LTE-DATA一輩子1.5G包含1.5GB 的3G流量與10GB的Wibro流量。

2、模糊區分:套餐內流量是一個總值,但是不同的網路制式下使用流量存在某種轉換關係。例如韓國SK 的Tablet
資費套餐包含的流量若在3G網路下使用按照實際使用量計算,若在Wibro網路下使用則使用1MB流量實際只計算0.1MB。

特徵4:大多標杆運營商4G套餐門檻較3G基本無變化,單價水平略有下降,少部分LTE資費較3G套餐門檻略有提高。

例如,韓國SKT、KT兩家運營商4G的標準資費單價僅為3G的40%,新加坡電信4G無線上網卡的資費只有一檔,較3G最低檔套餐門檻高出1.9倍。

特徵5:標杆運營商LTE資費套餐超套餐後有一定的封頂設置要求

從標杆運營商超出套餐後的封頂情況來看,部分運營商超出套餐後無任何封頂限制,超出後按照標準資費收取。以美國、韓國的運營商為代表,主要包括:ATT、Verizon、SKT、KT、LG U+。
具體來說,韓國LG
U+根據超出流量使用情況階梯定價,超出越多,費用越貴。套餐外流量分階梯定價情況為:「1.9GB以下12.8韓元/1MB,1.9GB~6GB 25,000韓元,6GB以上25,000韓元+12.8韓元/1秒」;其他四家運營商按照統一的標準資費收費,計費單位為「GB」。

部分運營商對套餐超出後有封頂的限制,主要有限速、限速或選擇可選包、關閉上網功能或選擇可選包、費用封頂、流量費用雙封頂等以下五種封頂設置方式:

1、限速:超出套餐後可繼續使用流量,但是速度下降。例如:美國的T-mobile超出後使用流量免費,但網速降為2G網速。

2、限速或選擇可選包:超出套餐後可選擇限速或訂製疊加包,以日本Softbank、NTT
docomo為代表。例如:日本的Softbank,其「4935日元包3G」超出3G後用戶可選擇限速為128kbps,或者疊加包2625日元包2GB。

3、關閉上網功能或選擇可選包:超出套餐後關閉數據功能,如需繼續使用需要訂製可選包。例如新加坡電信,超出後可訂製疊加包$40/200MB 或$90/1GB。

4、費用封頂:超出套餐後可繼續使用流量,直到達到該費用限制後可免費無限制使用流量。例如新加坡電信,每月費用封頂值為$94,達到該費用後可繼續免費使用流量。

5、流量費用雙封頂:超出套餐後可繼續使用流量,直到達到該費用限制後仍可按原速率免費使用流量,待流量達到封頂後,流量限速。以日本Softbank、NTT
docomo為代表。

(上述數據來源於中國移動研究院)


綜上,就題主的問題說下個人觀點:

1、4G可以認為是3G的延伸,但是不能取代3G,土豪金4G打不死山寨機3G,有需求的能接受高資費的去玩4G,沒需求的覺得資費高的繼續玩3G。

2、至於初期的高成本投入,在運營商這種每年秋季開學放號都要刺刀見紅搞出人命的激烈競爭行業,在投入成本建設4G(只是花錢而已,一定不會死)和不建設4G(有可能會死)中選擇,看上去沒什麼矛盾存在。

3、至於資費,4G商用初期有很大的可能套餐資費低於當前普通3G套餐,用戶規模起來加上網路成熟後通過更多流量產品的捆綁實現差異化收費,最終4G套餐資費高於基本3G套餐,但應用更豐富。


謝邀
首先,LTE每位元組的成本要低於3G。
流量比3G售價低在長期來看也是必然的。拿聯通和電信的3G流量資費來看也是逐年下降的。

推高資費基本上不可能了。樓上侯海說的已經很清楚了。
早晚的事情,在現在網路覆蓋還差的比較遠的情況下,資費低也不會給運營商帶來太多的4G用戶。


初期4G資費價格會降低,但不會有太大的降幅,長期看用戶上網需要付出流量成本會增加。
按照中國移動集團最新公布4G資費價格,總體而言相比現在的流量套餐資費,流量單價(MB/元)是降低的,從長期來看,用戶需要付出的流量成本會提高。一方面,4G到來移動會推出更多的大流量套餐和增值捆綁服務,包括500M、1G甚至更多的4G流量套餐以及終端捆綁業務,鼓勵用戶去使用4G網路上網;同時,基於4G網路的優勢和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用戶對移動數據流量需求會暴增。對運營商而言,流量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會逐漸提升,運營商肯定不願意看見每個用戶貢獻的流量收入減少。因為用戶對傳統的話音業務需求是降低的。比如:大家都用微信聊天,電話會越來越少,如果政策開放(VOIP),大家會直接用網路電話溝通而跳過運營商話音業務。
因此,4G時代會,手機上網會便宜,但每個月付出的成本(移動上網費用)會增加,因為每個用戶產生流量遠遠大於流量單價的降低。


謝邀。
從短期來看,我不認為現有的4G資費會出現的較大的變化。
根據我的從業經驗,現階段決定運營商資費標準的,往往是以下幾個因素,根據權重排名:
1.政策因素。上到國資委、信產部,下到集團公司、各省公司甚至市公司,決策者(各種領導)的企圖心決定著資費標準,請不要高估這些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嚴謹性,盡量不要用市場化的思維去理解運營商的經營行為;
2.競爭因素。各家運營商之間既保留底線,也刺刀見紅的競爭策略,對資費制定是會產生直接影響的。
3.客戶因素。我會說運營商根本不在乎客戶的想法嗎?我絕不會承認的。
以上是比較定性的分析,從實際來講,投資並不是影響資費的主要因素,各家運營商的市場部門和建設部門是完全分離的,市場部從來都不會從收回投資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另外補充一下:
高速上網推行瓶頸我以為在於終端。3G的逐漸普及也是得益於終端的性能提升、價格下降,用戶量的不斷積累,市場的擴大會吸引運營商更多的關注,從而獲得政策上的傾斜,推動資費的完善。4G應該也會循著相同的脈絡發展。


可以預見,在4G剛剛商用的幾年內,4G的套餐資費將是非常高的,為了解決資本回收以及用戶規模的問題,運營商必須要對接入數據進行技術上的處理以實現分流來降低網路運營成本。LTE的資費是會比3G資費低的,但是要看怎麼算——資費低是低在了單位數據量的費用——比如1M的數據流量在2G網路下是10塊錢,在3G網路下是1塊錢,在4G網路下將只收5毛錢。但是4G的套餐將不會再有10M、20M的流量包了,預計最低也要100M起,甚至可能1G起——所以套餐的總資費是肯定要高的,運營商必須把投資成本回賺的差不多時才會大幅降低資費

4G商用時其套餐資費將比3G更高(當然4G的數據帶寬將更大),但是未來WIFI將會遍布各地,移動通信起到的將是補充作用,即用戶將會在沒有WIFI接入的情況下,才轉用移動通信以應急。

-------------------------------題外話-----------------------------------------------------

技術的發展趨勢是成本逐漸降低。

當前WIFI由於其極低的成本,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趨勢了。移動通信領域也已經由此跡象了,目前,3GPP在制定通信標準的過程中,所有技術提案,必須要或多或少的考慮WIFI的兼容與互聯了。3G時代,通信標準中已經大大弱化了電路交換域的網路地位,提升了數據分組域的網路地位,在4G-LTE標準中,已經基本取消了電路交換域的網路地位,僅留下數據分組交換了,也就是說,真正的4G移動通信網中,所有的信息都是以分組數據來轉發的,語音通信已經變成數據分組中的普通數據包,已經不再具有2G時代為語音通信實時預留的信道資源了。而且核心網的發展趨勢也是全IP化,也就是說未來,不管是通信還是廣電,其核心網都是一樣全IP化的網路(即網路內只有IP分組數據)。未來,通信運營商的地位就是網路接入管道。

移動通信技術上最大的優勢就是對高速移動狀態下的數據連接能夠具有很好的支持,而WIFI目前是做不到這一點的。

美國政府已經制定了投資計劃,要建成覆蓋全美大中小城市的WIFI信號接入網路,屆時用戶將無需再向網路運營商交付高昂的數據費用。當然這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下,是很難辦到的。當前WIFI的發展速度非常快,目前已經完成802.11ac和802.11ad已經都能夠支持Gbps以上的數據速率了,而且未來還將會考慮加入認知無線電技術,實現頻譜共享接入(這在中國基本不可能的,廣電還有通信是各自具有國家壟斷地位的)。

有傳言稱,未來我國將組建第四家通信運營商——廣電運營商,屆時廣電也將具有網路接入權力。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隨著技術發展,能夠得到市場肯定的,必然是低成本廉價的技術。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通信狀態將是:移動通信+WIFI混合網路,高速上網由WIFI實現,在沒有WIFI信號覆蓋的情況下由移動通信實現網路接入。


每個M的費用下降,但是用戶數據平均支出上升。這個趨勢在2G向3G的轉化過程中表現出來,從固線窄帶向寬頻的轉化中表現出來,從XDSL向FTTH(光纖)的變化中表現出來。作為用戶,你或許會說那我會選擇低流量套餐包。不好意思,運營商已經不提供了,不提供是因為他需要高流量套餐包的更高利潤,同時也是因為真的沒有幾個人會用了。就像3G用戶有幾個會選擇GPRS與EDGE時代流行的10M流量包?

順便回答幾個問題:

1)高資費但是不限流量包月會不會成為主流?不會,因為無線與固網不通之處在於頻率是稀缺的。日本有不限流量的套餐,這是因為日本目前移動互聯網的內容更不上網路,大容量高質量的內容如高清漫畫與AV幾乎沒有免費途徑,因此用戶流量消耗有限。在中國,這種情況不存在。更有甚者,如果中國的一個用戶申請了不限流量包月,完全可以通過Wifi分享給周圍用戶。

2)4G,或者LTE-FDD/TDD會不會普遍性的替代固線寬頻,就像移動語音替代固定電話一樣。不會。原因1如上;原因2在於固線本身會進展,香港寬頻2年前已經推出1000M/S的光纖。而由此釋放的內容的潛力,比如4K視頻,不是LTE能夠消耗得起的。


剛在深圳使用iPhone5C升級4G套餐。128元每月。含420分鐘及400MB流量。送兩年省內800MB4G流量。就資費而言對我太高了,88元的套餐就夠了,但移動不提供。4G網路不穩定,信號經常在室內只有兩格,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手機耗電很快。無法強制鎖定原來的2G網路,只有無4G信號才會自動切換到3G/2G網路。電話仍走2G網路,所以打電話時會發現LTE的標誌沒有了,意味者不能同時用2G3G4G,容易漏接電話。優點只剩下快了。缺點:耗電,信號不穩定,偶爾電話漏接。如果是數據用戶,應該無所謂這個缺點吧。


毫無疑問,資費是瓶頸之一,而根據中移動推出的4G上網套餐直觀感覺便是資費降低(可網上搜索新資費),但4G時代高速聯網帶來的直接變化是流量的加倍消耗,所以有限的資費降低對用戶收入貢獻(ARPU,可粗放理解為用戶月消費)沒有減少的作用,實際上應是提高ARPU值,而這也將是4G時代運營商向流量經營轉型的必然結果!試想一個隨時可連接高速無線網路的時代,有誰會增加語音和簡訊消耗呢?


讓你在一個高速路上 只給一點油 你能跑多遠?


謝邀,談談自己的看法:從通信網路架構以及網路建設來看,LTE相比WCDMA少了一些設備,比如RNC,而且現在技術發展的趨勢也在優化已有的網路架構並且越來越多利用軟體實現很多功能,比如Software Defined Radio。各大設備商也在推出2G,3G和4G共享的基站。 但是最終到達消費者定價的時候,考慮的因素就不止這麼簡單了。定價的一個簡單的規則就是細分客戶群,使用不同的套餐。而且如樓主及其他知乎的朋友所說,先期大量投入的資金肯定不會定價很低,因為還是有需求的。
結合世界上第一張LTE網路在瑞典,而且運營了這麼久,對於瑞典的幾大主流運營商,資費變化是從開始的不限制流量到現在全部限制,舉個例子:Telenor在2年前推出79元不限制流量,到現在基本套餐199元0.5G的流量加通話費用。另外就是流量共享2G,3G和4G。
從運營商角度來看,由於管道效應越來越明顯,一方面通過不同的定價措施來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以及區別於其他競爭對手提出不同的定價方案;另一方面則在積極降低自己的網路運營成本(CAPEX和OPEX),從技術上講有自適應網路SON和設備商網路託管。
總體上說目前還沒有什麼好的辦法能夠達到以前通過語音業務上漲幅度,都在探索過程中。


據我在聯通開會時所了解,4G時代流量資費將大幅下降,未來流量都是以GB為單位的,
定向流量包什麼的業務可能也不在有了,開放業務能力API介面,有些企業甚至可能會直接通過這些API替用戶支付流量費等


首先說個問題吧4G信號才是個大問題 像北京市區也不是大部分覆蓋 其次才是資費


這個才開始預熱的事情,我就想說一句話,硬體跟不上,軟體再好能給用戶好的體驗?同樣,4G這事,就像3G一樣,信號的覆蓋如果沒有做好,網速好、價格便宜這些只會讓少部分有用得著的朋友感興趣吧?


這個我認為主體原因是三大運營商的體制問題,太複雜了。


資費的上升與下降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從2.5G到3G你認為資費上升還是下降了?單價下降,享受的服務增多,但是實際支出成本也大幅度提升,這種提升又是由兩個基礎方面的綜合影響下導致的:通貨膨脹(說白了就是收入上升了,物價也同樣上升)與需求提升。從最傳統的模擬數字通話到簡訊業務的開拓到現在移動互聯網的蓬勃興起,人們在移動通訊商的需求不斷疊加,當然支出也會不斷上升。個中情況,自己把握吧。


與現行的資費標準相比,必然下降。只要引進運營商市場化競爭,滿足消費者的基本訴求會在競爭層面發揮得淋漓盡致。觀港澳的通訊成本,便窺得一斑。


謝邀,作為一個四線城市前端支撐人員來看,4g資費不會降太多。因為社會消費習慣在這擺著。而且在國內要是不限流量,估計後台硬體投入是個天文數字,而且國家暫時也不會這樣做的。要不怎麼競爭啊


謝邀!高速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過程中,本人認為資費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應是瓶頸。隨著技術的進步,單位流量的資費顯然是在下降的,這是大勢所趨。高速移動互聯網是否普及從根本上講是否有充分的需求,也就是所講的殺手級的應用,目前來看除大家宣傳的更「快」外,還沒有從3G區分出來,沒有更好的應用場景,這才是瓶頸。iphone出現前,手機的方向是更薄,更小,更多樣化,更便宜,iphone很貴,但重新定義了手機,很快普及成街機。


不能孤立的看運營商本身的投入產出。在一個存在競爭的市場上,活下來是第一原則。技術變化越快,同質化產品的競爭就越劇烈,價格就越低。


謝邀!硬體能力的提升到一定程度以後資費必然是會下來的,這也是大勢所趨。中國移動在香港不是資費也很低嗎。可能因為大陸面積太大,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成本比較高,所以這個過程會比較長。


推薦閱讀:

互聯網企業為什麼要研究《三體》?
為什麼有的飛機上能上網?
Google Latitude 為什麼沒火起來?
為什麼獵豹安全大師受到谷歌嚴懲,被 Google Play 全球榜單除名?
商業計劃書寫得詳細且篇幅長,會有人看嗎?

TAG:移動互聯網 | 4GL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