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南明和清朝當年劃江而治,並且一直相安無事到19世紀中葉,會發生什麼?
就想開個腦洞。。。雖然說南明基本很難存在下去,劃江而治更難。。。但真的想看看大家的腦洞。。。
(來自大明1937背景改寫)
東亞諸帝國的崛起與衰亡
1644年,正當英國議會軍與保王軍在英格蘭浴血奮戰的同時,在歐亞大陸遙遠的東邊,也在經歷著一場大規模的影響深遠的歷史衝擊,曾經獨霸東亞的北明帝國在內憂外患之中轟然倒塌,但他的推翻者並沒有抵禦住關外的清帝國的大軍,清軍入關後迅速的征服了北中國,但是在進一步的南下中卻由於自己的半外族屬性而失敗,前明帝國的攝政吳王鄭成功依託對海上貿易的壟斷,在長平女皇(1663~1674在位)的幫助下組建了強大的海陸兩軍,趁前明帝國的晉王和渝王在西南拖住清軍主力部隊的時機攻佔了南京城,清軍為避免全軍覆滅只得退守長江以北,就這樣,中國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完成了歷史上最後一次分裂,而這一次分裂就是近三百年
1689年的雅克薩之戰後,北清帝國與沙皇俄國建立了固定的聯繫。通過這種極為有限的交流,清帝國得以學習到了某些西方技術和組織經驗,並憑藉此與衛拉特汗國展開了長期的拉鋸戰。在接下來的一百年里,清帝國成功的把自己的領土擴展了四倍,與俄國瓜分了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同時也對自己東南面同文同種的鄰居保持了巨大的令人恐懼的軍事壓力。而南明,這個與北明截然不同的國家,與其說是北明帝國的殘餘貴族建立的,不如說是和歐洲人來往極多的武裝海商建立的王國,1700年開始南明就已經與歐洲保持了常態化的外交關係,並且對自己在南中國海的利益關注度明顯高於中國歷代王朝。1764年,北清皇帝乾隆調集了橫掃歐亞內陸的清軍精銳南下攻打南明重鎮合肥,並毫不掩飾自己對南明年輕的天雀女皇(1762~1813在位)的愛慕之情。殊不知五十年後,曾經的少年女皇將會被後世稱為大帝。開明的女皇在歐洲使團和一批曾經留歐的年輕貴族的幫助下組建了一支模仿七年戰爭法國陸軍的軍隊,而此時的清軍作戰水平還停留在17世紀末瑞典新軍的水平。由青年侯爵趙明嗣(留歐使團成員之一,回國後極力倡導組建歐式軍隊的主要官員)擔任提督,合肥之戰清軍以13萬人之眾被南明八萬大軍擊敗,乾隆提前任命的江南總督,浙江總督,江西總督和三名大將陣亡。就連清皇本人都險些被俘。自這一戰之後,南明建立了對北清50年的軍事優勢
18世紀的世界
一七〇三年,康熙第二次次南征南明,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定都聖彼得堡。 一七四八年,清政府第一次討伐大小金川,法國學人孟德斯鳩出版《法律的精神》,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理論。 1759年清軍滅衛拉特汗國,一七六三年弘曆發布南征檄文,俄國皇后卡德琳二世殺掉她的沙皇丈夫彼得三世,自稱卡德琳大帝。1764年合肥之戰, 一七六九年(南明與緬甸戰役結束,南明獲得緬甸宗主權),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效率,
一七七六年(清軍第二次大小金川戰役結束,改大金川為阿爾古廳,小金川為美諾廳),美國宣布獨立。 一七八九年(南明封阮光平為安南國王),法國大革命爆發七月十四日,攻陷巴士底監獄,釋放政治犯,發表《人權宣言》(距上世紀(十七)英國發表《權利法案》,恰一百年)。
一七九二年(清軍擊敗尼泊爾,明確對西藏的統治),法國改建共和國(第一共和),斬國王路易十六於斷頭台。 一七九九年(弘曆逝世,和珅在獄中自殺),同年趁荷蘭被法軍佔據,蘭芳,大港,三條溝等公司會社聯合成立南洋華夏聯盟,天雀女皇宣布明朝為聯盟保護國。出兵婆羅洲,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幫助南華取得整個婆羅洲,同年南華共和國成立,成為亞洲首個共和國。拿破崙解散執政四人會議,稱法國共和政府第一執政
南明國建立之後,吸取北明教訓同時也由於自身為軍事貴族建立的王朝,形成了貴族軍官集團,以三王五公為首,組建了大都督府,與內閣文官集團分庭抗禮,不同與傳統王朝,南明在建立過程中得到了西方國家很多的幫助,且明鄭集團本身就與西方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是一個有著開放特點的親西方國家。南明不禁止海外貿易,對移民海外也採取不禁止之策,在北清的軍事壓力之下,1762年南明進行了東亞史上第一次西化改革(僅限于軍事方面)。西方世界18世紀正在流行中國文化,對南明的看法也是一個和自己平等的文明古國,英,法,荷等國都組建了駐明使節團,東西方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北清則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傳統王朝,由於南明的海上優勢,北清採取了禁海策。在與為拉特人的戰爭中和俄國取得聯繫,為拉特滅亡後歐亞大陸的路上交通線打通,北清也從俄國那裡學習到了一些西方文明的知識和技術。在18世紀後期接連被南明擊敗的背景下,北清的嘉慶皇帝進行了一次改革,組建了一支俄式軍隊,翻譯俄文著作,派工匠前往聖彼得堡學習技術,並派出使團穿過歐亞大陸,到達了西歐。1803年一支英國艦隊使團來到天津,與北清建立了貿易關係。北清開放天津,登州,海州三個貿易港口。由於南明的存在,北清比正規歷史上清王朝政策完成的更為徹底,北方農業得到更大開發,滿洲地區由不鼓勵移民轉變為自由移民,北疆地區移民同樣增多。漢化更加徹底(這是北清民族國家化的決定因素,否則北清不會成為近代國家的)。日本則由於明清並存,不用擔心中國的進攻,沒有轉變為歷史上徹底的鎖國狀態,而是半開放國家,與明清西歐都有貿易往來。與南明是半盟國關係。
19世紀的東亞
17,18世紀的世界經濟快速發展,日本石見銀山的開採和西班牙白銀持續流入,使得南明沿海地區財富聚集程度提升,廣州,泉州,溫州,松江(18世紀,由於位於長江出海口的巨大地理優勢,上海縣開始形成大型城市)等地區外向型經濟明顯,出口的繁盛,手工業的發展造成了這些城市對周邊農業地區的經濟收割,沿海一帶出現了」桑爭稻田「,僱農取代佃農等農業資本主義化發展傾向。傳統家族生產開始解體,而此時的南明內陸地區,定額租製成為主流,契約農奴現象瓦解,但是宗族村落自給自足仍為主流。沿海地區與內陸的經濟差異造成了南明的經濟稅收的混亂,而使用銀兩作為主要貨幣的弊端也日漸加深,各地私鑄貨幣現象嚴重,有粵洋,閩洋,川錢等。1820年南明為統一稅制而進行了一次經濟改革,開始發行定製銀幣,銅幣,稱明洋,1840年左右通行全國,驅逐私幣。
19世紀的西方已經具備了在東亞地區大規模投送兵力的能力,文化影響力也日漸加深。在南亞地區徹底為西方征服後,越過馬六甲大規模進入遠東不在只是夢想,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成為一個整體。在此前,南明國自身的特點使它對南洋的關注度高於歷代王朝,在南洋地區也有普遍的利益,1782年的泰國吞武里王朝滅亡後建立的卻里克王朝,比鄭信更加順從明國。婆羅洲上的諸多華人團體也得到了大陸的支持。移民人數的增加使得幾乎整個婆羅洲都遍布了華人的足跡,並於1799年在蘭芳共和國,大港,三條溝等公司的基礎上建立了南華共和國(18世紀的婆羅洲分屬二十多個馬來移民王國,荷蘭人尚未建立殖民統治。),1820年疆域已經擴展到婆羅洲全島。緬甸,安南在明朝長期征討下最終臣服了南京的政權。但明國在南洋擁有優勢的力量很快遇到了挑戰,1824年,英軍入侵緬甸,緬甸求助明朝雲南總督府,總督府出動了一支地方部隊進入緬甸,被英軍擊敗。此事引起了明廷的警惕,發現西方勢力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在南洋後,南京作出了反應,1832年,明國將福建,浙江,廣東三省水師合併,組成統一指揮的大明海軍。以加強明廷對南洋的控制。1841年,沙撈越地區開始挖掘石隆門金礦,英國海峽殖民地譴隊探索北婆羅洲,與當地南華民兵發生衝突,引發第一次明英戰爭。明廷派海軍南下援助南華,與英國在南海海戰,明朝戰敗,海軍損失慘重,此時南明正在策劃北伐之中,彰明皇帝(1832~1845)授權廣東總督簽訂<明英條約>,承認英國佔領馬六甲以及馬來亞為英國勢力範圍。法,荷大使也與明廷簽訂條約,劃分勢力範圍。1841年,南明軍20萬人北伐,清軍且戰且退,在徐州集結了龐大的部隊(俄式新軍),1842年,南明北伐軍在徐州遭遇合圍,幾乎全軍覆滅。
1843年,清軍擊敗南明河防部隊,跨越淮河,進入淮南地區,在接連攻克鳳陽,明光,大通等城後,北清一支先頭部隊已經前進到長江沿岸並嘗試渡江。南明大為震動。雖然最終清軍因兵力不足後勤不暢等原因撤回淮北,但這一次的明清兩淮戰爭中南明可謂是以慘敗收場,北清再一次對南明形成了巨大的軍事壓力,天雀時代之前的朝不保夕的危機感再一次籠罩在南明君臣之間。1844年,英法兩國軍艦駛入廣州城下,遞交國書,要求租地,廣東總督懼怕英法艦隊,私自外租香港島30年於英國,南澳島40年於法國。事泄後舉朝嘩然。但除了罷免廣東總督之外,海陸軍隊疲乏無力的南明也無可奈何的承認了條約。這大大刺激了南明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歷史沿著慣性走下去,南明不可避免的接近了傳統中國王朝的晚年。中小規模民變頻頻爆發,國內各種暴動此起彼伏。記有1843年長沙搶米暴動,1844年百色礦工起義,柳州壯民起義等。1845年,彰明皇帝在內憂外患之中病故。其25歲的長女繼承了皇位,年號端寧,端寧女皇的時代來到了。
端寧女皇繼位後,朝中充斥著向西方學習軍事技術的聲音,大臣們對天雀時代南明學習西方建立新軍大敗北清的歷史依舊津津樂道。在進入十九世紀以後,由於南明與北清之間長達四十年的半和平期,此時的南明權利大部分已經由勛貴們轉移到士人官僚手中了。文臣掌握的六部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兵部和工部幾乎把大都督府完全架空,在地方,文臣總督的權利也重新凌駕於提督,總兵之上。不甘心失敗的貴族們在策劃著對文官集團的反擊,而偏向文臣的老皇帝去世,新女皇(她的丈夫是取得了合肥之戰勝利的襄陽公爵趙家的繼承人,是勛貴集團的核心人物之一)繼位對他們來說是一個絕佳時機。勛貴們提出要求重審廣東總督案,罷黜主張僅僅學習西方軍事技術的首輔,而改換以主張全面改革制度的東平侯李嘉。文臣則針鋒相對,兩方鬧得不可開交。端寧二年,廣東國子監學生髮動公車上書運動,新任廣東總督魏源支持,並上書皇帝:「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主張變法圖強。端寧三年,公車上書運動已經波及到粵,閩,浙,南直隸,湖北五省,首輔方世澤辭職。同年,端寧女皇下旨,重開大都督府,各地總督不得干預軍事,設總理各務督辦大臣,開總理府,可自任六司,由東平侯李嘉擔任總理大臣一職,以為變法準備。端寧四年(1848年),女皇發布《欽准總理大臣變法國事詔》,《資政國事詔》兩詔,宣布變法。
起初,大部分中小地主士紳階級和年輕的士子們對維新還是支持的,主張完全維持中國傳統的反對派官員在朝野強大壓力下紛紛下台。一時間新黨基本掌控了朝政,總理大臣李嘉一口氣任命了六個有留歐經驗的少壯派勛貴充當六司司長,開始對全國發號施令,而此時的內閣幾乎完全被架空了。這空前的勝利大大鼓舞了勛貴們,1849年1月,總理府發布《己酉策令》,提出維新口號:師法泰西,富國強軍,工商皆本,開拓文明。首先宣布廢除士農工商分級和軍戶,匠戶,佃戶制度,頒布開管法等三法,廢除人身依附關係,廢除關卡制度。對土地超百畝者開始徵收高額賦稅。引發大地主士紳階級強烈不滿。在京大臣全體圍堵宮門請求廢除三法,地方部分督撫以無內閣附屬為名公然抗旨。為反擊士大夫集團的對抗,1850年元月,以延平王鄭之信,渝王沐恩寔為首,總理府附屬,二王,五公,七侯聯名奏請廢除科舉。為震懾士大夫集團,一併上奏要求廢太學國子監及各地監院,並革新官制,建立責任任免法,官員改由上級責任任命,都察院監督考核,而非憑藉科舉功名。三月,端寧女皇批准。消息一出,舉國嘩然。各地士子鳴鼓抗議,在京官員開始大批辭職。地方督撫大部分開始陽奉陰違,截留稅款。各地紳縉也對朝廷失望之極。一時之間大街小巷"清君側「的議論紛紛然,士大夫們開始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倒新政力量。
就在整個南明社會都在因為新政而騷動不寧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一場風暴的來臨。南明立國之後,對基督教的傳布一向採取的是寬禁結合政策,經過兩百年的發展,基督徒在最泛濫的兩廣地區數量幾乎佔到人口的百分之十。1846年至1850年,本來就地瘠民窮的兩廣地區接連遭遇上水、旱、蟲等天災不斷。1844年,耶穌會眾洪火秀離開耶穌會,建立了一個新的本土教派:太平會。在兩廣等地廣為傳播。1848年,洪在一次與廣西當地士紳的衝突中身亡,頗具野心的楊秀清繼承了太平教會。他看到了南明社會隱隱出現的巨大裂痕,也了解自己的力量。在南明政府廢除科舉的消息傳來後,他開始展開行動。1850年8月,楊秀清發布團營令,十餘萬會眾到廣西桂平縣金田村團營編伍,自稱拜上帝太平軍,同年年底,太平軍先後在思旺和蔡村江與地方地主武裝展開戰鬥,開始了於明朝的武裝對立。1851年3月23日,楊秀清在廣西武宣登基,稱太平王。帥軍北上。一場持續了14年之久,波及到南明全部省份,死亡人數超過500萬,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內戰就此爆發了。
1851年和1852年,叛軍一路北上,勢如破竹。席捲湖南,廣西。逼近武昌。最初,地方官員各地縉紳出於對朝廷的不滿,縱容叛軍攻城略地,甚至有意將叛軍引向南京。並紛紛開始組建團練武裝自保,截留稅款。南明實際上已經陷入分裂之中。楊秀清在拿下長沙後,以湖南為基地,分兵三路,西征雲貴,東征南京,他則親帥主力北征武昌。此時的南京已經陷入一片慌亂之中,勛貴們緊急調來淮南的部隊,穩固了南直隸南部地區和浙江沿海的政權。1852年太平軍東征部隊開始圍攻安慶要塞。同年英軍全面入侵緬甸,駐紮在緬中的明軍阻止,為清除南明對大英帝國的領地印度,海峽殖民地的威脅,英國議會通過決議,要求攻擊南明,簽訂新合約。第二次明英戰爭爆發。英軍將緬甸明軍全部消滅,登陸婆羅洲,南華敗退。海軍進入南海,試圖闖入廣州。南明海軍為阻止英軍,在穿鼻海戰中幾乎全軍覆滅。隨後英軍進入廣州城,廣東總督葉名琛身亡。為震懾南明以簽訂合約,英軍艦隊北上,1853年二月進入長江口,登陸上海,炮轟下關。同年三月安慶失守,太平軍順江而下,南明大為震動,舉國都以為南明氣數已盡,端寧女皇甚至當朝哭泣。李嘉接見英使,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南明放棄緬甸,割讓沙巴,沙撈越及南海島礁,南華獨立,承認英國在南洋地區的優勢地位和利益。完全開放國境,賠款三千萬明洋。簽約後,李嘉自裁謝罪。西寧王李伯毅接替總理之職,開始力挽狂瀾。他首先給予英法兩國貿易最惠國待遇。此時太平軍已進抵南京城下。英法在觀察後認為太平軍不是可交往的對象。轉向支持南明。1854年1月,在英法聯軍幫助之下,南明軍隊在馬鞍山擊退太平軍。太平軍退回安慶,佔據湖北之地。
第一,自古守江必守淮,歷史上的南北朝情況,南朝基本都是佔據淮河流域的,守住兩淮才能守住江防。
準確來說長江防線是三點一線防禦的,
兩淮+襄陽+川蜀。南宋就是這樣撐了幾十年,但反過來說,這三點哪一點都可以當做突破口。
單純防守一條長江是無解的,歷史上南宋,宋齊梁陳,基本都是據兩淮而守長江,而南宋靠著四川續了半個世紀的命。
你們可能以為清軍南下打到江邊,明軍退到江南防禦,兩邊涇渭分明。
而南明(姑且認為有這個存在)當時已經打成一團亂麻了,江浙,安徽,陝西各地,清軍,明軍,大順軍,地方割據穿插交錯,某部八旗軍已經深入插到江西了,而某部明軍還守在河北,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明顯的交火線,所以也做不到停火後劃江而治。
終於找到圖了
圖片是各地反清運動
但是換個角度看,就成了清軍進攻線路圖
圖上很明顯看到,大順殘餘,南明勢力,和清軍是怎麼樣的犬牙交錯,清軍都深入到廣西了,根本不可能形成明顯的停火線第二,南明當時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直屬朝廷的武力,完全就是像孫總理那樣藉助軍閥,兵部尚書的能力就是拉攏江北四鎮,國姓爺的手下也是鄭家的私軍,歷史告訴我們,這種因人成事藉助軍閥武裝的行為是必然會導致滅亡的。
南明的鬆散軍閥聯盟就是干不過統一指揮的正規軍。
從真實歷史看,南明並非從始至終都處於劣勢,但是劃江而治依然不可能,長江當一國內的核心動脈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做邊界卻有天然的問題,因此,歷史上其實並無劃江而治成功的先例,上至三國,下至太平天國,如何據守長江都是一個無解的難題。
真要南北分治,南明要守住江淮,可是很遺憾,以軍頭支撐的南明,是絕對守不住這塊軍閥孵化器的(從三國到北洋,江淮永遠是軍閥爆發的第一線)。
寬泛一點講, 這種可能性只存在於大清內亂,發生當年蒙古釣魚城敗後那種情況(如果不是忽必烈過猛,而且賈似道偷雞,南宋曾經還有過這麼一線生機),因此勢力必須北退收縮(南宋一開始就因為這個在金的攻勢下獲得了生機),對於大清而言,這一點的危險性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尤其是1645-1650年前後,但這個就真的要感謝努爾哈赤兩代人構建的滿蒙一體,八旗為本的國體了,在危機面前極好的激發了旗下各族的凝聚力,撐過了最逼近分裂的時刻。
不過其實說實話,一直到1658-1661年,南明儘管不可能劃江而治,依然有劃西南、劃海峽等等偏安一方的可能性(開個玩笑,朱家真的皈依天主教,然後流亡歐洲等到兩百多年以後被請回來也是一個很好的選項,至少對朱家一家人而言不算壞,以當時歐洲政治爭鬥的情形,正是西班牙和法國對抗的時代,為了對抗西班牙的兩洋霸權,朱家很可能獲得法國支持),但是南明此時已經和大明國成了本質上完全不同的政體,問題也就來了。一個,就是成功也就像歷史上的明鄭一樣,其實對於朱家而言意義微薄,另一個,時間一長,這些劃某某也就失去了割據的意義,畢竟大陸這個巨無霸在那裡,而無論滇川黔還是台灣,都沒有長期割據的充足價值,此後或者慢慢雙方關係正常化,最終合併,或者一方內亂,另一方乘勢吞掉,這種軍閥割據小政權的穩定性是很差的,基本上只能是被吞的一方。
除非強的那一方對它失去欲求,但是雲南四川恐怕很難不讓北京掉口水(指望大清和西南之間通過貿易建立正常化關係恐怕希望不大,大清太強大了),至於台灣,除非自己主動納入西方殖民地體系,要不然內附意願是很難抑制的(攻台首功在於遷界,而大陸對於台灣並無所求,康熙攻台的政治意義遠大於其他意義)。
退一萬步說,這些割據政權正如真實歷史中那樣,尋求大清和朝鮮,甚至大清和蒙古諸部那樣的鬆散臣屬關係,大清也因為某種原因接受了(大清大概只會在發生重大變故的情況下才會放棄「一統」這個政治金鑰匙,而對於西南,這更不僅僅是政治上的需要了),到最後它們能不能在連綿的軍閥內亂中活下來也未可知。
歸根到底,江淮一失,以當時中國的社會經濟布局,在南方維持一個正常國家已經過於困難了,大明很大,但是維繫這個國家真就是從北邊到湖湘贛浙這小小的一塊地方。 即使此時大清出現重大變故(大規模的長期內戰,華北超級大災,大規模民變,外敵入侵等等)需要如當年金國那樣轉向戰略收縮,但剩下的南明勢力面對的也不過是一場軍閥大混戰,而不是劃江而治。
可見,江左四鎮內訌以後,南明真的失去了最後的希望。
占坑,順帶一句有部小說叫大明1937,劇情就是這樣
偽清據我故土,辱先祖陵墓,是仇不可不報也。————《北伐詔書》
前明亡於闖逆,我大清順應天意,掌管神器,偽明賊子不過螳臂當車耳。————《皇清正義》
他奶奶的,你們說要打,又不給餉,皇帝還不差餓兵呢!————某總兵
這海禁啊,南邊開了,結果聖上為彰顯我大清萬國來朝,也開了。這萬國不知有沒有,咱家腰包倒是有了萬貫吶。————塘沽鎮守太監
寶船造價太高,北邊都不造了改弄什麼鐵甲艦,還搞來一幫子紅毛夷幫著弄,不是盛大人你別著急,我不是說你,我說的是那些法蘭西紅毛夷,你身為英吉利人,自然跟他們不一樣,好了喝酒喝酒……————某水師提督
我告訴你啊,你們這幫和尚還真別太拿自己當回事,頭上有毛的和尚也是和尚,別以為聖上信了你們那個什麼教你們就牛起來了,租子還是得交!————南京地痞流氓向教堂收租
陛下,據探子所報,偽明受日本黑船事件影響,鐵甲艦的研究大大加快,加上夷人工匠的影響,恐怕不久就要有大艦落水了。
「朕知道了,撥款。」
————軍機處報告記錄
待續
謝邀。
南宋、金、元
--------------------
南明、清、俄(沙皇俄國)
歷史總是相似的。
南明聯俄抗清,還是聯清抗俄?
而西歐英美諸國,會不會扶持南明以抗衡俄羅斯的擴張?
東北對面的日本又做何打算?
------PS-----
擦得咧,前面有個匿名回答和我腦洞中的情節幾乎一模一樣……
大部分答案好像都離題了……題主已經假設了南明能加上各種buff存活下來,並且讓大家腦洞大開其在19世紀的表現……這才是題目……
開個腦洞
從南明最後投靠天主教勢力來看有可能是
南明信基督,北清擁名教
北清可能以中華正統為由提出只有一個中國
南明可能以民族國家為由不接受統一
眾士大夫感言:果然中華正統在北清啊
南明與清朝劃江而治的意思就是南明以單一核心和清朝對抗,軍隊形成有生力量,財政運轉較好,同時雙方有局部的摩擦和衝突,而大規模的滅國戰雙方均不能太佔便宜。
清廷控制的北方其經濟劣勢會不定期爆發為饑荒,旱澇難測,產糧區或在對峙地區,或在南明地區,清朝經濟或難以為繼,同時一旦農耕經濟不能顯示優勢,游牧、狩獵的想法又會在滿洲、蒙古部族老派勢力上復活,產生內部分裂。清廷內部繼承問題使得皇帝權力受到威脅,輔政大臣、親王和小皇帝之間矛盾尖銳,這段時期的清廷內部會非常動蕩。
南明雖然有經濟優勢,但是沒有軍事優勢,長時間必將處於守勢,同時明末流民問題仍將在一段時間內困擾南明。南明雖然形成單一核心,但是過程中會有非常慘烈的權力鬥爭,會有不少藩王被殺,同時地方總兵權力逐漸受到限制,重新形成兵部尚書管理軍事力量的格局。南明雖然有經濟優勢,但是必須做出一定舉措來改革弊政、懲治腐敗,同時經營東南、西南,以立根為主。
不過我推測,滿清入關不到五十年(大概兩代人),黃河流域的災害會因為太嚴重而導致農民起義,滿清統治會受到多方位威脅,包括俄羅斯、蒙古部族、朝鮮等等。一旦不能短時間內吞滅南明,明朝的舊勢力就能聯繫現有核心,形成統一反擊,獲得最後勝利。
具體過程:1680年北方大旱,多地爆發蝗災,清廷皇帝清愍帝剛剛親政,遇此災情心急如焚,緊急從各地調糧,而蘇北因與南明對峙,形式緊張,糧食周轉難以為繼,多地餓殍遍野。不得已,清廷派使節往南明處,希望能割地求和,疏通大運河,開展海上漕運,買得南明糧食,賑濟災民。南明朝持觀望態度,過了很久才做出答覆,僅願交易小部分大米賑災。次年,清陝西北部、山東中部、寧夏東部多處地方形成農民起義,打出驅滿迎明的旗號,一邊作戰一邊聯繫南明政府。清國主力主要在四川、湖北、江蘇等省,內憂外擾,不得已主力收縮。明軍趁機反擊。越明年,南明世祖光武帝朱平炎收復黃河以南大部分區域。清朝內部幾個有勢力的親王威逼愍帝退位,取消大清國號,主力退往關外。光武帝優待投降的大臣,直隸地區不少地方投降。到1685年,明軍將滿洲八旗趕回黑龍江附近,蒙古主力退往阿爾泰山東,南明重新統一。
大明共和十一年元月十五日(西元1911年2月14日)早上7點,應天府(今南京)皇城承天門(今共和門)前,大明龍旗緩緩降下,革命軍政府象徵士農工商兵五個階層的五色旗緩緩升起,這一刻,延續了543年的大明王朝已經結束,延綿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已壽終正寢,真正屬於共和的時代到來了。
同一時間,在北方,是大清宣統三年,腐朽反動的清政府宣布改制,以西洋政治為範本組成「皇族內閣」,北方各省反清情緒高漲,地方大員紛紛密電應天國民政府,請求國民革命軍北上抗清,「神京光復,中國一統,即在今日」。數月間,長江沿線各省,脫北者無數。
中華民國元年(西元1911年)五月,應天國民政府通電全國,正式電告清政府,督促清皇室即日還政於民,贊成共和,南北共同組閣,再造中華。同時,西洋列國紛紛電告國民政府及清政府,稱密切關注南北態勢。
六月,清「皇族內閣」解散,隱居安陽的前中樞重臣袁世凱被啟用,不日即就任內閣總理大臣,重新組閣。
七月,經過多方接觸後,南北和議開始。同時,南方各省學運頻起,大肆宣稱「滿清竊取中原三百年,漢民為其屠戮無數,我國民政府,妄談和議,置『民族主義』於何地」。
八月,袁世凱密使唐紹儀隨英國考察團抵達應天,國民政府代表伍廷芳秘密接待。
九月,應天國民政府通告,中華民國承認並繼承前明政府與西洋列國簽訂之條約,「我國民政府,願以和平之理念,與友邦人民,同心戮力,再造中華」。同月,原英法駐明大使返華。
十月,南北和議達成共識。同月,應天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設定政府內閣制及三權分立之原則。
十一月,袁氏內閣通電南北,宣布擁護共和。同月,清帝宣布退位。
十二月,應天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中華民國二年(西元1912年)元旦,袁世凱於北京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北時隔三百餘年,終於再成中華。
暖風薰得洋人醉,直把應天作順天?
我倒是一直在腦洞當年的劃江而治。
南北中國,可能就是南北朝鮮。
可能廣東啊,重慶啊,南京啊,姓李,姓劉,姓蔣。
但是陳水扁可能會成為一個英雄。
會不會出現混亂的陪審團啊~
釣魚島是誰的啊?四國怎麼辦啊?琉球怎麼辦啊?南海怎麼辦啊?越南怎麼辦啊?藏南怎麼辦啊?金三角還會不會出現啊?印度支那會交給蔣禿子和米國中哪一個啊?
我們還會不會有原子彈氫彈?大連會不會租借出去啊?
沒有高度集權的政府怎麼大規模複製工業啊?
最重要的是,我在北方住啊。。。
輸了一起扛( ⊙ o ⊙ )啊!好不好嘛~
國安永遠爭第一
以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偉大「向心力」,撕逼大戰是絕對免不了的。終究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然後開始重複後來大家都知道的故事。。。
首先,幾個南明政權會互相打得血流成河……
劃江而治,瞬間讓我想起66年前的故事。《建國大業》中老蔣對小蔣說的那句「劃江而治,這個千古罪人我不敢做」。拋磚引玉吧。
民族主義傳入清朝和南明後,清朝的北方漢人就要面臨選擇,你是選擇和南明的南人成為一個民族,還是選擇自成一個民族,畢竟唐朝後,北方經歷了遼,金,元,清的統治,已經胡俗化,清漢人要決定是繼承五胡,北朝,遼,金,元,清的傳統自立門戶成立一個民族,還是和南方漢人合併。當然還有第三條路,就是和清朝的統治集團滿洲八旗合併,成為一個民族。
此外,估計就不會再有什麼中華民族自古同源,中國自古一統的說法,而會變為,中國北方自古一統(五胡之後,僅唐,明未能一統),中國南方自古一統(僅唐、明、北宋未能一統)那中國被列強X得更狠了……
太平天國起義推翻南明,
清國聯合列強進攻太平軍瓜分南方。
清國只能瓜分小部分,而大部分成為列強殖民地。
進入20世紀中期
清國發展成君主立憲;
南方脫離列強獨立建共和國。
這個千古罪人,蔣委員長不敢做,毛主席也不敢做,你以為那些個書生將領就敢?
看事情要用更大的眼界來看,1700年左右是個時間節點,從此之後游牧民族野蠻部落就不可能打敗文明民族了,為什麼?燧發槍與野戰炮,一旦有了這兩件東西,游牧部落就是戰五渣。
如果崇禎帝南遷,明朝沒有激烈的內訌,雙方就會在江淮,荊湘拉鋸,可能一開始清軍有優勢,然後明軍後來可能有優勢,畢竟南方的戰爭潛力更大。
按照明朝的德行,黨爭還要繼續,妥協基本免談,打仗敗多勝少,不過底子厚,浪費得起。滿清則不然,人口太少,漢人不可靠,所以滿清一旦進如雙方僵持階段首先要和談,可是明朝的大臣們一通扯皮,雙方還要再打,只不過後來可能打的烈度下降了,滿清的作戰主力變成了甘陝綠營。
轉折在1700年左右,南明由於商品經濟與對外貿易的絕對優勢,很快可以裝備燧發槍與野戰炮,於是在小規模的戰鬥中發現,咦,韃子怎麼這麼好打了,滿清如果要保持自己的統治,就不能放開漢軍使用燧發槍等,如果放開了,雙方經年累月的戰鬥,肯定壯大的漢人軍閥會抄了滿清的老家。
於是南明試探性的北伐,發現原來韃子這麼容易就慫了,北方的綠營軍官原來都是潛伏的忠臣義士,於是大明中興了,不過北伐成功後軍方實力大增,於是黨爭變成了文武之爭,可能某個軍閥會動刀子,不過推倒老朱家的統治比較難,於是再扯皮,再掐架。
不過這個時候,什麼蒙古滿清回回都不是問題了,蠻族是不可能造出燧發槍的,更不能批量產出步兵,於是萬曆年間的情況又出現了,朝廷內無原則的黨爭,文武之間互不信任,大家一起噁心皇帝,老百姓該幹嘛幹嘛,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東渡美洲打零工,基本就是萬曆朝的再現,不過沒有邊疆危機了,可能鄭成功們開始經營南洋,也可能李成梁們尾大不掉與中央政府勾心鬥角。直到英國人來了,大家原來做生意,做不成生意就打,不過肯定不能像鴉片戰爭一樣打的丟人現眼,起碼皇帝不會打了兩年了還不知道英國在哪裡?也不會因為跪拜而把北京丟給英國人。
如果南明能存在下來,基於歷史與世界大勢的拷考據,肯定比晚清要好的多。
除非崇禎早早遷都南京
別的不說,中國領土版圖會受損,變成朝鮮韓國那樣,對中華文明破壞很大,而且四大古國就全部不復存在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洪承疇愛惜自己衣袍便被判斷捨不得死?
※為什麼一讀《湖心亭看雪》就有一種想要流淚的感動?
※明朝的文官是怎麼從儒家的理論上說服自己效忠於新王朝的?
※假如你是崇禎皇帝,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明朝滅亡?
※如何评价顾诚先生的《南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