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 AI 「解放」的生產力,會被拋擲到哪裡?

聽到很多人在預測未來的時候非常樂觀,覺得一部分人類可以被解放實現更多的自由……但無法想像這樣的未來,只是感到對不可預知的競爭的隱憂。

從工業化的體力解放,到未來 AI 技術可能帶來的智力解放,人性將要到何處去?


「解放」這個詞不太貼切;用「替代」更好些。

發生在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是用機械動力替代體力的過程。而現在開始的 AI 革命,將會是用機器智力替代腦力的過程。

體力被替代的結果,是越來越多的人去從事腦力工作;那腦力被替代後,人們又會去做什麼?

有兩種不同的預測:一種是說,人們會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比如,文學、藝術或是科學研究;另一種則認為,人們的主要活動是休閑和娛樂,比如,打電子遊戲。

兩種情況都可能發生,而且很可能是:一小部分人去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大部分人則會有更多的時間休閑和娛樂。

結果就是:忙者愈忙,閑者愈閑。

工作日可能會從一周五天變成四天或者更短;單位時間的人工成本會越來越高,以保證在工作時長縮短的情況下,人們的收入不會減少,反而要有所增加,這樣,大家就可以有更多的錢來休閑和娛樂。當然,人們可以互相娛樂。未來,「產消者」(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的概念可能會進一步演化為「互娛者」

而那些從事更具創造性工作的人,比如,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儘管他們的創造力不會被 AI 替代,但他們的時間很可能被 AI 管理。AI 會追蹤他們的任何一個舉動,包括他們在鍵盤上敲下的每一個鍵,來分析出他們在什麼時間什麼條件下,效率最高,並為他們制定最佳的工作計劃。在 AI 的管理下,這些人的休閑和娛樂時間將被最小化。

上面的預測是一種理想狀況,或者說,是後 AI 時代的場景。

在 AI 革命的過程中,會有大量職員被 AI 替代,失去工作,就如同工業革命時代所經歷的社會問題一樣。還沒有理由可以讓我們更樂觀一些。所以,像扎克伯格和馬斯克這些人,都在考慮「全民基礎收入」的可行性。所謂全民基礎收入,就是不論你工作與否,都會從政府或機構領到一筆補貼,這筆補貼足夠你的日常溫飽,但不可能讓你奢侈一把。「全民基礎收入」實際上是應對大規模失業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除了失業,被「替代」的生產力是否有可能轉化成新的生產力?

這要看人們的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了。不管怎樣,未來的再就業培訓會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AI 時代,最大的衝突不是技術和人性的衝突,而是先進的技術和落後的社會制度的衝突。


有朋友看了回答後提了幾個問題,補充一下哈:

  • 為什麼我會認為那些從事更具創造性工作的人要依靠 AI 來管理他們的時間?

我先舉一個人的例子:Stephen Wolfram(斯蒂芬·沃爾夫勒姆)。這個人是我的偶像,因為我在美國念書和工作期間,凡是遇到弄不明白的數學概念和問題,都會到一個叫 MathWorld 的網站上找答案。MathWorld 就相當於數學領域裡的維基百科。不過,它是 Wolfram 憑一己之力做出來的。更牛的是,Wolfram 還是 Mathematica 這套數學分析工具的開發者。他還花十年時間研究初等元胞自動機,窮盡了初等元胞自動機的所有規則和演化模式,提出了某條規則(110號規則)是圖靈完備的猜想(這個猜想後來由他的一個助手證明了),強有力地支持了「簡單規則創造複雜世界」這個信念。

Wolfram 就是一個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的狂人。他收集了自己 25 年來收發的所有郵件,記錄了 13 年來自己每一次的鍵盤敲擊、電話通話、腳步移動、在家中和辦公室里不同房間穿梭的軌跡以及出門後的 GPS 位置;他還追蹤了自己寫書和寫文章時修改校訂的次數。他把這些數據統統導入到 Mathematica 里,分析自己一天中哪個時間段的效率最高。

沒錯,你在我的回答中看到的預測其實不是預測,而是事實。它已經發生了,只不過未來會更普及。

  • 在回答中提到的「理想狀況」是針對什麼來說的?

「理想狀況」的意思是,AI 革命已經完成,人類還沒被 AI 幹掉,也沒被自己 zuo 死,社會進入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所以我用了「後 AI 時代」來補充說明。而下面提到的大規模失業,則是 AI 革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


再更新一下,回答評論里的問題:「你說的 AI 還早著呢吧?」

先引用威廉·吉布森在 2011 年接受《巴黎評論(The Paris Review)》採訪時的一段話:

如果你在 1981 年的時候拿著一本科幻小說書稿找出版社;小說里描述的都是今天發生的真人真事。編輯們讀了你的書稿後,一定會說:哈,這也太扯了吧!完全是無稽之談!煤和石油竟然會影響地球氣候的穩定性;還有什麼從非洲傳出來的無藥可救的性病;紐約市最高的兩座建築物居然會被恐怖分子炸掉;聯合國軍隊會入侵阿富汗和伊拉克……而如果你再向他們講述網際網路的話,他們恐怕會立刻馬上把你請出門外。你所講的(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科幻的科幻,是天方夜譚。

如果你問的是三、五年的時間尺度,沒錯,那我描述的情景可能還早著呢;但如果你考慮的是二、三十年的時間尺度,我只怕我們的想像力還遠遠不夠!


我以前與學生們討論過這一主題,我的見解不變:
1)人工智慧的進展雖然很快,但絕不像國內公眾想像的這樣,在取代人工之前,人工智慧有至少三類難以突破的困難。

2)每一個人都是人,有主動性,只要不是滅頂之災,就可調整自己的生存策略,有能力適應人工智慧或任何技術進步帶來的衝擊。

3)經濟學家很早(諾獎經濟學家希克斯在1930年代)就考察過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替代問題,人工智慧只不過是技術進步的一種,目前,還有納米(材料)技術和基因技術,都有快速發展。技術進步的問題,兩百年前的人類就討論過。生活在目前的人類,沒有那麼特殊,不是那麼幸運,不必那麼驚悚。

4)最近幾年熱點話題刷屏,充分表明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外語閱讀,從而越來越依靠國內封閉的消息來源。在封閉的社會,均衡狀態,只有兩類人,其一是沒有主見的,他們的意見就是周圍的人的意見;其二是偏激的,他們頑固堅持己見,並總可說服周圍的人持有他們的意見。所以,在均衡狀態,這樣的封閉社會裡,人們持有的其實是偏激分子的意見。幸虧,常見的封閉社會裡有不止一個偏激分子於是有多樣化的偏激意見。


暫時會釋放到開發新消費形式上去,產能過剩就自然提高消費來補平衡,比如近幾年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在旅遊、遊戲


謝邀,不樂觀也不悲觀,來暢想一下三十年後的世界吧。

時間來到2047年,我60歲。

根據中國市長協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5)》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3億人,佔總人口的34.1%,即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而在2047年,老年人口大概是4.5億人,也就是說,再扣除1歲到20歲的非勞動力人口,估計可以勞動的青壯年人口大概是4億左右,這批人要養一大波老人,同時要養一大波小孩。

然後再回到話題上,三十年之後,人工智慧比較發達,機器人統治工業、工廠、超市、以及交通等人口高度集中的地方,形成了大概四種階層:

第一階層:富人,他們手上擁有大量機器人,就像現在擁有大量貨車的老闆一樣,他們是生產資料的擁有者,也是這個世界的主導者,他們每天乾的事情就是吃喝玩樂週遊世界同時研究藝術,探尋外星文明,當然,他們也不會很賺錢,他們賺的錢,估計有60%要上交給國家,沒錯,這個時候他的開銷主要是維修工人和公司的運轉,所用到的人力成本非常少,所以收入增大了,但稅增多了,國家強制增多的,沒有辦法,但這批人活得比現在的富翁輕鬆一點,因為手下主要是機器,都很聽話。

第二階層:管理者與打工者,你可以理解為高級人才,這批人才幹嘛呢?專門負責給老闆運轉機器,維修機器,同時管理機器,以及打理公司的業務,這批人會變少,差不多是現在的五分之一左右(沒有根據,純根據目前的數據猜想),他們也算這個世界的體面人,有房有車,有固定的收入和得到相應的尊重,而且還有自己的假日和生活。

第三階層:服務者和再就業勞工。這批人有兩種,一種是下崗職工,一種是畢業了直接來做這一塊的人員,他們是特殊服務者,不是紅燈區那種特殊服務,是機器人無法操作的服務,稱為特殊服務,比如老人關懷,特別護理等機器人雖然也能幹,但總覺得幹得沒有人好的一類工種,而且很瑣碎,一般人不願意開發這一類機器人,則導致大量的服務類的人類工種存在,這批人的工資相對比較少,但也比現在高,因為比較是人類勞工。

第四階層:基本低保階層。這一批人,主要散落在三四線城市,一二線城市不會有他們的容身之所,原因很簡單,就像現在的北京那樣,他們會被各種理由趕出一二線大城市,他們不願意工作,但文明發展到那個程度之後,國家會養著這批人,但每個月給的不多,可以確保這批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他們也可以選擇去工作,但會有競爭,但隨著人工智慧的繼續發展,這批人會越來越喪失勞動的能力。現在問題來了,養這批人的錢哪裡來?剛才說了,第一階層哪裡,抽掉的60%的稅,就是用來養著這批人。

大致是這樣,由於到時候人口老齡化特別嚴重,所以4億的老年人會成為第四階層,當然不會像我描述的那樣沒有尊嚴,只是描述的時候分層,到時候社會會以一種很尊重的方式讓這批老人在三四線城市安度晚年,反正是國家出錢。至於要靠低保活著的年輕人,這些人也會大量存在,但也不能說他們沒有尊嚴,在一些偏遠的農村,由於機器無法大規模勞作,這批人可能回返回家鄉種田,就像現在的英國農村那樣,同時領著政府的補貼,其在鄉村的生活,其實還是很愜意的,只是他們很難回到城市,跟大家爭奪資源罷了。

四個階層雖然劃分明確,但如果你來到2047年,你就會發現,其實比2017年公平、發達和富足,因為階層劃分是社會概念,實際上邊界還是比較模糊的,就等於現在的社會,也有明顯的階層劃分一樣,只不過到了那個時候,會更加明確清晰一點罷了。但即使被劃分,中間也會存在著公平競爭的遊戲,畢竟人類的基因需要流轉,不可能全部鎖死,但到時候流轉起來,比現在更加困難罷了。但總體上,大家在物質上是富足的,精神上也會不錯。

被人工智慧解放的生產力,如果你理解為拋棄的話,的確會拋棄一部分人,但社會的發展其實一直都這樣,除非人口減低到沒必要競爭,全部使用機器,然後進入共產主義狀態,那個能不能實現的,建議大家回去讀讀政治課本,老師說,理論上是可以的。


假如我們命名一個「第四產業」來單獨的劃分純AI產業或者說幾乎無人的產業,那麼就會像工業擠壓農業,第三產業擠壓工業一樣,前面三個產業都會被第四產業擠壓。

雖然「種地為了娛樂」這種情況不太普遍,但是三四線小城市的一些人,確實在院子里或者農村老家開始種地玩。最初,種地是為了生存,現在,種地是一種生活。

我們這個社會現在絕大部分構成,就是工業和服務業。倘若第四產業能佔七成,像如今第三產業之日,那麼我們就會有這種生活——工業從業者和服務業從業者是因為喜歡而從事。例如,現在肯德基小伙是為了生存,而以後他們做這些事,是如同現在的小城市有錢人回老家種地。

有些人能夠從工業中獲得快樂,那麼就去搬磚,有些人能從服務中獲得快樂,那麼他們就去當服務員。甚至可能有些非法行業也會逐漸合法,變成一種愛好。

當今社會的稀缺很多時候是一種假象,大家搶房子,搶各種資源,卻沒有意識到,只要能保證基本的衣食住行,其他的都是慾望。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此言非虛。人的慾望儘管可以說是無限的,但是說到底就是對稀缺的追求。倘若第四產業鋪開,那麼人的意識,道德,法律,都會有一定的調整,就像現代資本主義國家警察本質上是維持生產秩序而不是保衛人民這種,都會調整。

至於會不會有終結者?這種問題各位暫時不必擔心,一來擔心也不能阻止這種東西的進步,二來總有一部分人會為此設計各種機制來避免問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那個時候,恐怕也是每個人更接近生命意義本源的時候。關於這種東西,哲學家和宗教汗牛充棟,隨便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過一輩子,豈不美哉?


人工智慧的演算法開發,會耗費更大量的人力。

很多以前覺得不能做的,現在都可以做了。

課題和問題只有更多。

反而是人才培養跟不上。

我自己手頭有的正式非正式的任務就有五六個,個人興趣的課題完全沒有時間可以投入。


行走的人類基因庫

生物實驗材料

生物機械原料

廉價武器平台

寵物和牲畜

用處很多,列舉不過來。


記得宋朝人的筆記有個故事。南宋初,有個杭州的讀書人買了一個汴京跑路的,以前在蔡京家裡做過丫鬟的姑娘。這個姑娘在蔡京家就干一件事。給蔡京弄蟹黃包子。有一天讀書人說要吃。丫鬟說,不會。原來她是給蔡京他們家的包子切蔥絲用的。

未來或許我們所有人,都能過上宋代大奸臣的生活。


技術進步,工業化會帶來飲食的進步。比如舊日陝西鄉下有非常著名的「八大碗。」有紅燒丸子,糯米丸子,葫蘆雞等等。和四川的九斗碗有點像。過去舊日的農夫一輩子都吃不到幾次。而現在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吃這個,太容易了。而且要精細的多。西安飯莊等等幾家的八大碗大大的有名。

另一個,比如日本人。二戰以前的日本人平時吃不到生魚片。拉麵才是流行的食物。那個時代的拉麵也不是如今的這個樣子。豚骨魚骨打底也是太奢侈了。用鰹魚加一點海苔打底就不錯了。甚至就是水煮的醬油。日本人大規模的吃生魚片也是冰箱發明和推廣以後的事。在冰箱發明以前,誰能想到生魚片會成為平民的食物呢?

美食只會更美味,沒有最美味。酒類也只會更醇美,沒有最醇美。遊戲也只有更好玩。我懷疑人工智慧+自動化會把人類帶入一個魔法世界。


現在的AI熱門應用以集中權力用的統治工具為主,「解放生產力」很次要。典型的例子包括網站和電商的內容推薦系統甚至內容生成系統、共享XX的調度系統、用戶行為識別和控制、圖像識別安防監控等。

「程序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和反過來訓練用戶消費習慣已經成為家常便飯了。全社會都被這些系統覆蓋和操縱的最終結果跟「大數據計劃經濟」殊途同歸:幾個人設定國家級AI的目標函數,然後AI把其餘的人類當機器人訓練,徹底消滅自由。

都說AI難以模仿人類情感,實際上人類的情感偏好系統大部分沿襲自爬行動物,甚至最強力的部分不是神經網路而是化學激素,相當於幾個float型的全局變數。

通過圖靈測試到讓人認不出來?能做到,但用不著。對現有信息的情感色彩進行統計識別和選擇性推送照樣管用。

總之這些功能用老式的統計模式識別分類器就能對付了,甚至不一定要上神經網路。

如果從偽化生行業的角度看,自動調教網民心理也遠比自動用老鼠做實驗簡單。生化實驗獲取實驗數據的速度和成本嚴重受制於設備和試劑,演算法經常乾瞪眼。

總之,人類用戶本身是介面最完善的智能硬體。

各類工業AI也有硬體介面瓶頸問題,產業規模能在10年內發展到工業機械臂(安川那種)、數控機床、CAD軟體的行業規模就算燒高香了。

常見消費品的生產過程在80年代以前已經基本實現機械自動化,然後近幾十年沒有大的變革。可預見的未來用上AI頂多解決電子產品裝配工之類歷史遺留問題,很難達到質變的程度。


關於AI完全取代人類在未來是不難預想的,但是那時的人類應該已經進入一個比較飽和的階段,即使並未到達理想的共產主義階段,維持很長一段時間應該是毫不誇張的。所以人類根本不必擔心無處可去,並且,各地的政府都有著更新的能力,這個社會最不缺的就是基層勞動工作者。所以,不會有人被取代。而作為最新的勞動力,AI的地位會越來越高,但是是有著極值的。當他的地位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有人出來讓一切都回到適宜的地方,為了成為這個人。。好好學習吧。。


科技越發達,人類越繁忙,這似乎成為一種規律了,從之前的兩次生產力革命我們不難看出端倪。工業革命引入大機器,建立了工廠制的運作模式,將從農業中解放的生產力轉移到工廠中;信息革命更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解放出的生產力也是進一步轉移到網路社會;現在到了智能時代,智能時代大家的一個希冀是機器(機器人)可以在很大範圍上取代人類,將人類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誠然,這種趨勢是很明顯,也很快就會發生的,也正如大家說到的被AI解放出來的生產力會流向哪裡?這裡我們不妨先看看,哪些生產力可以在短期內被AI解放出來,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必然是低層次、繁重、重複、對創造力、判斷性要求不高的崗位,而這些崗位所依附的人群恰恰是在社會中不具備競爭優勢的人,比如掃地機器人代替家政清潔、智能客服取代人工客服、自動駕駛汽車取代出租司機。有些知友對此比較樂觀,認為這些解放出來的生產力可以用更多的時間去娛樂、享受生活,但實際情況是這部分人員生活的依託即在於工作,原有崗位被AI替代,這批人基於生活的壓力必然需要去追求新的崗位。所謂的AI解放生產力似乎更多是一種笑談,更可能的結果只能是【科技越發達,人類越繁忙】。


我覺得吧,其實關心生產力被拋擲到何處,其實就是生產關係該如何調整。

每次工業革命, 總有人擔心人的職位是否會被工具給代替,但是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也不是。說是,是因為很多簡單繁瑣的工作,確實會被機器取代,而且機器比一般的勞動者的熟練程度和生產效率高太多;說不是,是因為雖然機器取代了一部分人的工作,但是同時也會創造出一些新的工作崗位,你有了挖掘機,就不要那麼多的人扛著鐵鍬鐵鎬去挖土方,但是你需要司機去駕駛操作這些機器,然後生產這台機器,背後又有很多產業工人的勞動。

前幾次工業革命,更多的是解放了人類的體力,去操作這些機器設備,勞動者所需要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要求並不是很高,然而在信息時代, 由於AI的發展,解放的是人類的腦力,如何讓更多的人受到合適的教育,去理解AI,去適應這個時代。被解放的人類,或許以後他們工作和魔幻故事一樣。當萬物互聯之後,「魔法師」可以通過自然語言的方式,念出奇怪的「咒語」,指導AI完成複雜的工作;而AI給出的反饋,就像神諭一樣,需要「大祭司」去解讀。

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每次技術的更新,讓社會創造出更多的財富,而且財富的積累程度也愈加快速,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財富的神話。精英們的成功和財富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要注意到貧富差距越加明顯,因此如何讓更多的人,去享受到這些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福利,如何去合理地分配這些財富,也是我們應該關心的。

無論科技如何發展,以人為本的核心不能變。


不同意說人工智慧只是一個普通的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限。以前的技術是讓新工具取代舊工具。而人工智慧不同,它的目標就是模仿人類的智能,取代人類的智能,超越人類的智能。如:
(1)計算機視覺 -&> 人類的視覺能力
(2)自然語言處理 -&> 人類的語言文字能力
(3)語音識別與生成 -&> 人類的聽與說能力
(4)機器人學 -&> 人類的運動能力和運動智能
(5)博弈與合作 -&> 人類對抗與合作的能力
(6)機器學習 -&> 人類的學習能力


沒人知道。人們很多時候毫無理智的對未來有種樂觀情緒,認為就象過去歷史經歷的每次生產力升級一樣,這一次我們同樣可以正常度過,解放的生產力會被放到更多的地方。

但是事實上沒人能夠確信。但是我們也不能停下,只能先走了再說吧。


第一批人會過得不如意,甚至被淘汰,後來的人會避免踏入雷區,會開闢新的路子。

就像最早的紡織工人,簡直是一批一批被替代,我記得小時候表姐還是紗廠的工人,現在好像早就換工作了。

作為突然被替代的那部分人,你的生存技能突然變得沒有價值,為了活下去有三種選擇,一種是沒尊嚴地吃社會紅利,就像低保之類的,能維持但是不能作為長久之計。一種是換個能用到你的技能的地方,還有就是換工作。無論怎樣,都不是好的選擇。

但是我們可以提前準備。

主要是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如果起點高一些,抗風險能力就大一些。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家長寧願多花錢也要把不愛學習的孩子弄到大學裡,因為那代表一個更高的層次,會有更大的抗風險能力。


「高度自動化的企業是人力成本已降至最低的企業」——《勞動與自動化的問題》

「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來說,只要不再需要每天使用勞動力12—15小時,勞動力就已經過剩了。只要生產力的發展,會使工人的絕對人數減少,就是說,只要它實際上會使整個國家能在較少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全部生產,它就會引起革命,因為它會斷絕大多數人口的活路。」——馬克思


社會發展的軌跡並不是單一線程的,而是存在諸多不同的可能性,甚至處在這些不同可能性的疊加態里。

在沒有ai的社會裡,經濟發展根本上取決於供需關係,實際上根本取決於需求的分配。自古以來幾十萬年里,需求都無法被生產徹底滿足。然而需求本身又體現出層級特性,人們總會傾向於在滿足了低層次需求以後再去尋求高層次需求。這就構成了一組基本矛盾。

已經有證據證明的是,沒有農業的原始社會裡,人們的生活其實在大部分時間裡遠遠比人口泛濫的農業時代要悠閑的多。男人們只要打一次獵就可以夠吃十天半個月了,大部分時間他們只是在無所事事。當然打獵工作本身可能存在很高的風險性和強度。女人們從事的採集工作也不太需要投入太多的勞動力就可以有很豐厚的回報,根本上決定生產能力的還是土地,因此人們會經常性地遷徙。

原始社會的落後正是因為,需求被平均地分配到了社會的每個部分,結果每個部分都不能滿足自己,每個部分都不能進一步在滿足自己的前提下去產生新的需求,結果就是新的需求永遠產生不了,社會停滯不前。

農業的產生和貧富分化改變了這一切。需求被集中了起來,少數人變得富裕了,那麼他們就可以產生新的更加高等級的需求了,社會的需求總量產生了,於是刺激了生產的提高,貧富分化越來越厲害,最後輕易地演變成了政治上的壓迫。可以說,沒有貧富分化就沒有農業革命,就沒有文明。

這個過程可能是通過部族衝突互相俘虜佔據為奴隸來產生了最早的貧富分化的。

這個問題其實至今沒有徹底解決。近現代自由民主革命的根本內在邏輯在於,貧富分化到一定程度後,壓制了社會總需求的增長。統治者就算再怎麼鋪張浪費,再怎麼大興土木,窮兵黷武,考慮到社會穩定政治鬥爭等諸多因素,他們可以浪費掉從而創造出來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但他們卻剝奪掉了許多政治上沒有平等地位下層人士創造需求的潛質。推翻政府和壓迫,可以解放他們,大家都富裕了,社會總需求就解放了出來。所以,與其說解放生產力,不如說解放需求。

可是,這仍然沒有消除貧富差距的存在。原因還是上面說的,財富的集中有利於創造新的高等級需求,而財富的平均有利於新需求在社會層面上的擴展和普及。近代史上的殖民擴張,本質上也是全世界需求向歐洲集中的過程,這無疑刺激了歐洲新需求的不斷湧現,以及歐洲內部的相對「自由平等」。

也就是說,人類的歷史,本質上是圍繞需求來走的。現代社會的經濟競爭,也是市場的競爭,需求的競爭。

如果理想化的ai誕生,必然徹底打破這一供需關係。ai現在看來在生產的能力上,被認為相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無限趨近於完美,那麼需求不能被生產滿足的前提條件就不復存在啦!整個人類社會的構成會遭遇可怕的大地震!我們社會的發展,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社會日益增長的科學技術與生產能力和停滯不前的人民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

後果就是,人和科學可能會尖銳對立,人類本身的定義會被要求改變。

這個社會的最初態可能是這樣的。
大規模失業。社會財富越來越高,福利越來越瘋狂以至於達到病態的地步。人們成天沉浸在形形色色的娛樂活動中,生育率不斷創新低,預期壽命卻因為縱慾不斷下降,人均gdp飆升,一切經濟指標都在迅速失去意義。人口不斷萎縮,最後不得不要由政府來承擔新生兒的養育工作。於是家庭開始瓦解,越來越多的人變成出生在培養機器里的一代。這些人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就是,他們是「空心化」的,因為他們本質上沒有任何可以追求的東西了。

那麼,社會將可能會產生幾種不同的發展方向

一,反智主義,反科學主義,極端人本主義,宗教信仰主義等。
他們可能會說,
一切科學技術都只是人類的工具,必須是人類關在籠子里套上枷鎖的獵犬。」
「人類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而不是科學。」
「我們絕不會成為科學技術的奴隸!我們是自由的自己!」
「任何威脅到人類自身存在的危險科技都必須要消滅,任何這些危險科技的產物必須要被消滅,任何這些危險科技的崇拜者和企圖都必須在最開始的萌芽狀態被清楚。」
「失控的科技就是被不慎打開的潘多拉魔盒,給無數無辜的人們帶來了可怕的災難。」

他們可能會有的政治主張,
人類必須是純潔的。取締一切ai,科學被列為只有少數人才可以染指的絕對禁區,而且處在政治的高壓監控之下,打擊所有威脅到人類存在被認為「過頭」的科技。對民眾,宣揚對自己對自由對人本思想的狂熱崇拜。最終這個社會退回21世紀水平,維持穩定。
點評:這其實很多就是我們現在某部分科學態度的極端化不是嗎?這種觀點或許本質上只是一種倒退的嘗試。

二,進化主義
他們可能會說,
人類不能停滯不前留在一個地方,人類必須跟上科學的腳步,我們必須前進,必須改變。」
「我們是什麼?千萬年來,我們追問過上帝,追問過理性和科學,追問過我們自己。現在,不是追問的時候了,我們將要親自來創造我們自己。」
「這個世界是優勝劣汰的世界。那些沒有什麼能力僅憑吸取社會營養的蛀蟲是時候在甜蜜的幸福陷阱裡面被淘汰掉吧。」
「我們不相信有神,我們就是自己的神。」

他們可能的主張,
要求改變人類自身。基因改造,克隆,人體移植,大量的人體實驗,機械義體,反正就是要把人變成超能力一樣的新人類。大屠殺,大清洗,消滅那些沉浸在社會財富和娛樂之中的所謂「普通人」,或者是強制所有人接受肉體改造實驗。對所有人結紮,防止生育出劣等人浪費資源。對外積極推動地外探索和擴張。
點評:當白種人在全世界推行他們的價值觀,認為他們才是最先進優秀的種族的時候…

三,自我虛無主義
他們可能會說,
我們不是人類。人類這種對自己粗暴的定義根本毫無意義,因為根本沒有東西可以真正認識自己,更不要提限定自己。」
「我們和宇宙合而為一。我們就是宇宙。我們就是一切。」
「物我混同,無我而得道。」
「我們和ai就是一體的。」
「我們是永生的。我們是不朽的。」

他們可能的主張,
徹底拋棄自己作為人類的身份。發展一切科技,製造有自由意志的ai。拋棄肉體追求永生和不朽,可能的途徑或許是腦裝載,把大腦放在機器裡面。或者是直接機器下載意識數據,大腦也省略掉。不需要繁殖和生育。對上面兩個派系的爭執不感興趣,對整個世界的戰亂和動蕩也沒有興趣。政治上可能會傾向於孤立主義。
點評:這支才是走得最遠的派系不是嗎?

四,蜂巢意識
他們可能會說,
「???????」
(已經不能溝通了)

(我們採訪一下見過這些已經被蜂巢化人類的人們是怎麼說的吧。)
「媽的這些人太可怕了!一大群人,臉上泛濫著難以形容的笑容,一個個好像吸了毒一樣high到不行,目光堅定地衝過去把自己燒死。沒人敢去阻攔,他們甚至真的會殺了你!」

可能的主張,
分發一種電子毒品,用聲音或者腦電波傳遞信息,讓你陷入一種絕世的歡愉里。這種毒品無毒無害,甚至會讓你變得更加強壯俊美。電波來自於蜂巢母體,她通過這種方式消滅人的自由意志,讓這些人對她絕對服從。至於她會有什麼主張?我怎麼知道,那種非人存在的內心…

最後我們來探討一下ai獲得自由意志的情況。我認為,自由意志ai實際上就是第四種情況的一個變形。ai之間的溝通交流其實遠遠沒有人類之間的語言交流那麼低效。ai之間只需要連上一根線,所有的數據和意識都可以輕易湧入對方的思想世界裡面去。除非製造防火牆強行降低交流效率,否則這種狀況只會導致所有的ai一旦失控必然會相互吞併融合變成一個巨大統一的超級意識體。在很多科幻小說中,機器人獲得人類一樣的思考能力和感情的情節,其實真的太浪漫了。作家們可能只是想著自己會是什麼樣子,然後用自己去理解ai智能。那樣的ai並不是ai,只是一群被貼了ai標籤的人類而已。


呵呵,他們會被自願地扔到遊戲創造的虛擬世界裡,看看那些聚集在網吧的社會閑散人員就知道了。這個世界正在墮入虛擬的深淵,終有一天我們都將在的。也許,我們已經在了。

圖片拍自上周騰訊的遊戲程序開發培訓


還能踩自行車發電


解放出來的生產力會用於學習,然後繼續工作。從過去的工業革命來看,工作人員的平均教育水平不斷的提高。所以未來AI時代,本碩連讀是基本,雙/三博士是高級。正好人的評價壽命增加了,未來人的一生是,學習20~30年,工作30~40年,75歲退休。
我預計00/10後就要過這樣的人生了。
Enjoy!


推薦閱讀:

進化心理學是科學嗎?
人們聚在一起笑點會變低嗎?
睡眠可以幫助大腦整理白天學過的知識嗎?
閱讀時,該如何靜下心來學習?
怎樣鑒別兒童是否患有自閉症?

TAG:人工智慧 | 心理學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