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會取代電腦嗎?如果會,是在幾年後?是什麼形態?


Allen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1.初看問題
總結以上各人意見,無非三類:
(1)激進派,認為手機才是王道,PC不是徹底滅亡就是淪為dock+鍵盤+顯示器。
(2)保守派,認為手機與PC相互不能替代,必將共存發展。
(3)未來派,認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手機與PC將一併敗給各種現在還看似科幻的終端及交互方式。

我認為三種意見都沒有錯,但有各自的適用範圍:

(1)在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在信息獲取、社交、遊戲娛樂等以消費內容及輸出少量內容為主的情境中,人們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姑且不稱之為PC吧)、智能電視的頻率肯定會超過PC,乃至完全擺脫PC。因為僅對於消費內容和社交分享,這些設備的運算能力、表現能力、功能已經足夠應付,而手機、平板電腦的移動性以及智能電視的視覺震撼力恰是PC無法比擬的。根據《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破壞性創新的理論,手機、平板、智能電視在「低端應用」領域取代PC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說,對於大多數下班後只需要消遣娛樂的人而言,他們在辦公室以外基本沒必要用PC了

(2)在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內,在一般辦公(如大篇幅的寫作、數據分析、製表)、設計、編程等以產生、處理大量內容為主的應用情境中,PC(特指的是台式機、筆記本)還暫時無法被取代。我認為在進行上述工作時,手機、平板終究不如PC。而「手機+dock變成PC」這樣的應用不會成為主流,既然手機是優在便攜,弱在計算,這樣做不是揚短避長嗎?我覺得手機、平板和PC還是會隔離開的。手機會成為一個身份識別器+感測器+通知器。而PC被雲計算服務接管了信息的儲存和處理以後,會逐漸向「大屏幕+鼠鍵+網路介面」的終端轉化。平板則成為兩者的過渡,在便攜之餘能承擔中等強度的信息接收和輸出。不得不承認,對於某些上班時間只需要參加會議、收發郵件的人而言,平板+手機確實已經夠了(搞明白為啥有些「老大」們堅決支持手機、平板會完全取代PC了吧?因為他們真的就只需要開開會、看看郵件)。可是我相信眾多的白領上班族還是會需要PC的,即便現在手機、平板上也有不少優秀的辦公應用,但如果你覺得現在19寸的顯示屏都還不夠大,那你能想像用4寸的手機或者9寸的平板來寫過萬字的分析報告嗎?

注意到谷歌、蘋果、微軟都正不約而同地打造橫跨手機、平板和PC多平台的操作系統,或許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以上兩點吧?

推薦大家看看微軟和康寧公司的「展望未來」視頻: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cyMzYwMzgw.html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7093878o1p1.html
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6702213o1p3.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yMzg0NTYw.html
大家可以注意到視頻里雖然手機、平板、「無處不在的屏幕」鋪天蓋地,可「PC」也還是出現了。

(3)好了,你上面說十年以內,那十年以後呢?我認為十年以後,大概所謂的手機會和所謂的PC一齊消失,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了。到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是PC,不過要考慮一下PC是指Personal Computer還是Public Computer,或許是Permanent Computer?
我是忠實的科幻愛好者,甚至相信「黑客帝國」就是我們這代人能看得到的將來。關於未來派的種種觀點,我的態度是十分開放的,KK所言「終端無處不在」也令我興奮不已,我更是已經在鋪天蓋地的雲計算浪潮中看到了這種可能性。也許手機和PC真的會在「雲計算」++「氣態的信息流」+「MIT第六感機器」+「Google Project Glass」+「無所不在的終端」+「全息映像」+siri+Kinect的世界中一併消失,乃至未來億萬遊動在我們身體內的納米機器人將我們的神經接入互聯網,從而將數碼世界與真實世界疊加在一起,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part of The Matrix。Just maybe,who knows?

2.再審問題

Allen是不會亂提問題的,正如前面一位知友所言(不管你信不,我是寫完答案才看見的),結合他的身份背景,或許他真正感興趣的是微信與QQ的關係。如果你有仔細看我上面的論述,你或許已經能發現答案。結論就是:微信是「破壞性創新」技術,它與QQ有不同的適用範圍,在微信終有一日能滿足多數用戶大部分通訊需求時便會取代QQ。

微信作為一個純粹的「智能手機土著」,在智能手機上肯定比QQ這個外來移民具有天然優勢——簡單,抑或一字記之曰「輕」。無線QQ因為需要實現QQ的PC客戶端上各種豐富的功能,於是不得不「重」,以致讓智能手機這塊小小的屏幕被各種圖標、按鈕瓜分殆盡並顯得擁擠不堪,用戶還不時遭到「嗶嗶」聲的煩擾。而PC客戶端上的QQ就更是無比的重,因為騰訊的每個部門都想「善用平台」。

於是,微信出現了,它為且僅為智能手機而生,極簡風格的界面,利用手機天然優勢而又符合手機用戶習慣的「按住說話」,基於LBS的交友。更重要的是,它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機會去精簡、重塑我們的關係鏈,讓我們有機會在龐大的QQ人際網路中篩選出真正親密的關係——起碼親密到經常需要「按住說話」。當然,認識新朋友也是極其重要的方面,微信以LBS的方式重新點燃了人們那股曾在QQ早年出現過的交友熱情

可見,微信擅長的就是極少量用戶(主要就是兩個用戶)之間在小信息量情景下的「輕」應用,也就是破壞性創新理論所說的「低端應用」。收發簡簡訊息、語音交流、搖一搖交友、查看郵件、閱讀新聞乃至最新推出的朋友圈分享圖片,無一不是極少量用戶之間的且小信息量的(起碼用戶所輸出的信息量是很小的)。而其優勢就是便攜、簡單、重點突出(這很重要,功能繁多而無重點恰恰分散了用戶的注意力,導致使用任一功能的用戶數量都達不到爆發臨界點,看看米聊吧)。

相較而言,微信的劣勢就在於其在較多用戶之間交流及大信息量的情境下顯得乏力,比如你大概不會希望在微信上聊QQ群,特別如果還是語音那就更讓人崩潰了,幾十個人你一言我一語來不及聽不說,若想找回剛才聽過的一段有意思的話,對不起,逐個逐個氣泡點吧親。另外,在需要大量文字討論、資料校對、截圖說明等等的情境下,微信顯然不如基於PC客戶端的QQ來得高效。所以,至少在當前,微信還無法完全取代QQ。不過,根據破壞性創新理論,當所謂的「新興低端應用技術」發展到足以滿足大多數用戶在大多數情景下的基本需求,其所獨具的優勢就會將原本的「高端應用」技術送出歷史舞台。譬如,如果有一天微信能將所有語音轉化成文字或其他有利於用戶尋回內容的形式,而又能以巧妙的方法部分解決多用戶大信息量討論、截圖等問題,別且能接管用戶在QQ的所有關係鏈,那QQ將死,好在,騰訊永生。

3.三顧問題

回來再看各位有識之士的回答,最大的感覺就是大家對問題本身的理解就很不一樣,何為手機,何為PC,又何為取代?不界定清楚問題,確實難以回答,也難以取得共識。或許這也正是這個問題的魅力所在,讓它得到了僅次於Pony問題的回答數。
反覆看著這個問題,突然感覺像在問:車輪會取代人腿嗎?
毛主席教導我們: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或許我們更應該問的是:在各種特定的情況下,最合適的終端以及交互方式分別是什麼?
你認為呢?


結論先行:
未來,大型數據中心將承擔數據的存儲、運算職能。
手機除了現有職能外,將成為互聯網服務的個人帳號中心,登陸和管理各種外設。
各種外設可以快速連接互聯網獲取數據,或藉由手機網路來獲取數據。
同時,人們可以在各種類型的外設上創造或消費信息。

討論之前先對未來做幾點假設:
(1)大型的數據中心已經成熟,可以提供價格低廉的存儲、運算服務。
(2)網路傳輸速度足夠快,效率與本地讀取基本無異。

未來,專業的雲存儲與雲運算擁有更高的效率,而人們也習慣了將各色數據同步到雲端。
由此,人們享有的,不再是信息的所有權,而是信息的訪問權。
一個人在互聯網上的全部「身家」,便是他的各種ID。(QQ帳號、facebook帳號……)

現代人對於移動通信存在剛性需求,導致手機在現在社會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手機與人的物理距離決定了手機與人的心理距離,人因此對手機產生信任和依賴。
只有手機能夠擔負帳號中心的「重任」。

由於用戶場景的多樣化,需要多樣化的輸入、輸出設備。
因此,在我們周圍,除了手機,還必須有各種尺寸的屏幕和各種功能的其他外設(鍵盤、音箱、印表機等)。

今天,我們在手機上幾乎可以完成任何事情(雖然目前有些事情手機做起來讓人糾結),
但在未來,手機最大的作用,是幫你快速登陸和高效控制各種終端,這將使事情變得無縫而自然:
(1)你面前有一台電視,掃描電視機上的二維碼,如果你有這台電視的使用權的話,你購買的視頻內容便可在電視上播放。此時,電視機會從網路上迅速下載並播放指定的高清內容。你可以在任何設備上購買內容,然後在任何設備上消費。
(2)而在公司的電腦(其實主要是屏幕和鍵盤)前,你只要掃描電腦屏幕上的二維碼便可登錄,昨晚在家中完成的工作,將自動同步到公司電腦上。
(3)在手機上選擇dropbox上的某個文件並選擇列印,再選擇擁有許可權的印表機,便可進行列印。
如果在外面的列印店,選定文件後,只要將手機在印表機上「嘀」一下,便自動完成了付費、設備使用授權和待列印文件地址的傳輸。印表機會自動聯網獲取文件內容進行列印。


為什麼被「手機」和「電腦」這個框架所桎梏?
未來,隨著投影技術的發展,肯定會有一場大的科技變革。說的激進一點, 「屏幕」、「鍵盤」這些概念都會消失,發展出像《少數派報告》、《阿凡達》中展示的技術。我覺得 目前,谷歌的Project Glass才是大趨勢,或者這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0MTM5Njg0.html
實現自然的 人機交互 拓展現實,是電子科技的最終目的。


PS:或許覺得有些過於超前,過於科幻,不過五年前,iphone剛發布第一代、android才初具雛形時,誰能想到能有今天的發展。況且上面那個視頻,是幾年前的技術了。


我覺得談不上誰取代誰,而是趨同,也就是說手機逐漸巨大化、功能強化,而個人電腦逐漸輕型化、微型化,最終在某一個階段轉變為一個全新的東西。個人認為可穿戴式電腦是他們合而為一後的產物,不管是變身成腕錶、還是變身成眼鏡、亦或是首飾之類的東西。

像三星、HTC、聯想、華碩等廠商的手機產品,現在已經出現了以下的發展趨勢,
1. 屏幕越來越大,解析度越來越高,用戶體驗也越來越好。
2. CPU、顯示晶元的處理能力越來越強,應用的響應速度也越來越快。
3. Android系統上的軟體應用也越來越豐富,特別是辦公和各類企業應用的加入,使得它不再局限於普通消費者領域裡,而是有力的打開了企業大規模應用的大門(當然了,有一點遺憾不得不提,那就是目前企業級移動應用市場上還是Apple的產品處於霸主地位)。
4. 外置擴展越來越多,很方便的就能擴展成一台小型個人電腦或平板電腦。

舉兩個例子來看,
1. 像聯想的樂Pad S2005擁有5寸屏,身兼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和智能電視四類功能,而它的同宗兄弟聯想樂Pad 3G已經使用了高通的3G晶元,只要廠商加個電話卡功能,立馬能變身成一部10.1寸的智能電話。
2. 再看華碩的產品PadFone,打開後蓋把華碩自家的智能手機放進去,再接上鍵盤,立馬會變身成一台10.1寸的小型個人電腦。

也就是說已經有廠商在嘗試著去做了,問題在於解決方案和標準都還沒有統一,用戶的認同度也還比較低。其它方面的問題也影響著它的發展,重中之重的就是安全問題。

我們再看個人電腦。從台式機、到早期的膝上型攜帶型電腦、再到統一概念的筆記本、接著到早幾年的上網本、再接著到這兩年以超極本為代表的輕薄式筆記本,它們的發展軌跡也是在逐漸的輕型化、微型化。由於處理器和存儲晶元能力的進化,它們的功能和性能並沒有大的損失。相信個人電腦還會繼續向輕型化和微型化方面進化下去。

前面說完了手機和個人電腦發展的情況後,再讓我們看一看到底是什麼在制約著他們合二為一。

我面前擺著一台iPhone 4S和一台Mac Book Pro,很顯然,它們的大小不一樣,準確點說,它們的屏幕大小不一樣,一個是3.5寸的觸摸屏,一個是13.3寸的LED背光液晶屏,而且Mac Book Pro還不是觸摸屏,至於什麼時候能換成觸摸屏,除了上帝,只有Tim Cook和Jonathan Ive知道。玩笑說完了,我們回到正題。由於Mac Book Pro還不是觸摸屏,那輸入還是只能靠鍵盤,不管是屏幕和鍵盤的尺寸都沒法縮小了,再小了不方便顯示和打字。而iPhone 4S由於直接使用觸摸屏來輸入,不管多大小都不是問題。

這樣看來,制約它們趨同的主要障礙就是輸入和輸出設備的大小。那有沒有替代方案呢?

其實現在已經有了,只是技術上還不太完善,想被市場接受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先說說輸出,也就是屏幕的替代物。大家在公司開會的時候都用過投影儀,接上電腦,就能把桌面映射到牆上或者幕布上,微型的、攜帶型的商用投影儀已經有了,這個不啰嗦說了,我想提到的一款有啟發的產品就是尼康的CoolPix S1X00pj,這一系列的三款卡片機已經成功的將投影功能微型化加入其中,那麼把相同的技術改善加入手機或是個人電腦當中也並不是一件難事了,如果隨著技術的進步,進一步微型化加入到腕錶和眼鏡當中也不會是太久遠的事情。

再說說輸入,也就是鍵盤的替代物。在手機上,鍵盤已經被觸摸屏所取代了,如果想把個人電腦上的鍵盤取代,該怎麼做呢?記得早在幾年前,IBM的工程師就已經在實驗室里研究出了可摺疊的薄膜鍵盤,但未看到產品化的東西出來,而更先進的激光虛擬鍵盤也已經由Hutchison Harbour Ring Limited - HRR公司生產了。多加一點,像我在2011年5月上海佳能博覽會上看到的混合現實技術,它實際上就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把輸入和輸出通過手寫筆和眼鏡組合到了一起。如果考慮目前正在發展的語音控制技術和科幻當中的腦波控制技術,我們還有很多的選擇。

綜合上面的輸入輸出產品的介紹,只要技術進一步完善,能不遜色於現在的用戶體驗,那這個創新性的產品誕生和普及不是一個很遙遠的事情。當然了,也得看廠商是不是願意提早把這些東西推向市場了,畢竟現有的產品和積累的技術還能為他們創造巨大的財富,沒必要推出一個太超前的東西讓用戶來玩。

最後再把我開始的觀點重述一下:手機和個人電腦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在不久的將來會趨同化,變身成為可穿戴式的設備,如腕錶、眼鏡、首飾等等。至於時間,大膽猜想會是在未來10到20年內。

以上回答寫於2012/05/11。

-----------------------------------------
更新於2012/05/18
今天正好在網上又找到了一個實例,微型小的個人電腦,「僅售74美元的Android迷你電腦:你會買嗎?」,鏈接是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87908.htm


-----------------------------------------
更新於2012/05/20
今天看到了新的觀點,把對提問中手機與PC的關係,引申到了微信和QQ上來,有點想法,所以更新一下。

或許提問者有因為本身是產品代言人的身份不方便直接講出來,只能旁敲側擊、迂迴來問,不過這應該不是理由吧,如果真的是關心自己的產品發展,就不應該有這 么多的顧忌。而且手機與PC的發展比較,對於微信與QQ的發展比較,沒有太多參考可言。

因為追根溯源的話,手機是個語音通信工具,而PC則是計算工具,即便附加再多的功能,都不能替代這最根本的需求。就通信需求而言,語音功能是第一位的,然後是文字,再接著是視頻圖像。其它的都是額外的。而PC隨著人們對計算需求的增長,越來越向工作站發展,現在為了編程、開虛擬機、載入服務的需要,4核CPU、8GB的內存才夠用,這放以前的PC上哪敢想啊,肯定是工作站或伺服器的配置嘛。而且有時候為了方便,直接就在伺服器上裝IDE環境來用了,比PC上快太多了,以後倒是很有可能就不用PC直接改用工作站或是伺服器了。

所以從我的理解來看,這是在尋找新的需求,要麼為了製造新產品,要麼為了尋找產品融合的契機。

如果歸類的話,微信應該還只能算是輕量化了的、只存在於移動客戶端上的QQ,仍然只能算是個IM工具,像我身邊碰到的一些年輕人用的還是微信的語音聊天功能比較多,玩的也就是個新鮮感。附加的三項功能,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都需要開啟定位服務,使得它勉強算是彈性社交的一種,卻與幸會這樣的專門的彈性社交工具相差很大,或許是定們不同吧。真的要選擇的話,體驗過了,微信也就被閑置,我們還是重新回到QQ上了。


PC和手機都沒有到這個產品的最終形態,最終應該不是誰取代誰的關係,而是個人的通訊和信息終端的一個整合產物。

其實桎梏在於材料工程和基礎物理領域的發展,現在PC的必要性在於大的存儲量、大屏幕、輸入設備;現在手機的必要性在於便攜性。

當材料工程解決了屏幕的伸縮性,或是由其他展示方式解決屏幕問題,新的運算單元和雲計算解決儲存和運算的小型化問題。這兩個設備就合二為一的。


我不同意手機會取代個人電腦這種說法,我更願意說是手機時代取代個人電腦時代。
因為時代這個詞有時候是包裝、熱門和快來錢的意思。即使電子商務時代的今天,網路零售商的份額也只是佔總份額的十分之一,作為一個長尾而存在著,沃爾瑪和各種超市連鎖店活的也還算不錯。手機和電腦其實是智能設備在屏大小不同時的叫法而已。不同的屏帶來不同的體驗情景。技術的進步讓智能設備這條長尾有機會變的更平,甚至利基市場有機會取代熱門市場。
長尾理論的實質是個性化的需求得到滿足。宏觀來講,智能手機滿足人們地鐵上玩砸豬娛樂的需求,所以用不到電腦;具體上講,智能手機集個人通信、娛樂、助手一身,本身就是高度個性化的設備。智能手機時代,或者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帶來,本質上是設備更加智能了,人們突然發現給智能設備在移動的基礎上加上各種感測器,可以創造或者更好的滿足人性那麼多的稀奇古怪的需求,是之前電腦帶給人們需求外的另一大片天地。當資本和聰明人進入這個領域後,開始一輪輪的炒作,進行著圈錢之旅,消費者進行著約泡之旅,因此有了手機取代個人電腦的說法。其實是資本活躍和消費者需求更多滿足的罷了。
所以我也不太同意將來手機和電腦會被另外一個設備取代的說法,人們對不同大小屏幕的需求是天然存在的。至於會不會有伸縮屏,同時滿足手機和電腦的需求,肯定會啦,絕對可以實現的,暫且命名為XX。將來有一天,你對正在看看「甄姬傳」的女朋友說,「我的XX進水了,我用你的XX砸會豬,好不好?」。那麼,我只能說,呵呵。所以,相對於取代這個具有統一意義的詞,我更相信一個人必定會使用(不定是擁有)多個屏幕的設備,只是那個更熱門而已。
總之是時代可以取代,但是智能設備概念下的手機和電腦是滿足不同需求的,不存在誰取代誰。命題是偽命題。


在較近的未來,手機的運算和存儲能力同PC之間的差距會快速的縮小。因此,手機能否取代PC最大的問題在與其輸入/輸出體驗上。在目前的基於觸屏/顯示屏及實體/虛擬按鍵的交互技術下,手機作為一種移動設備,其根本屬性之一的便攜性嚴重限制了觸屏/按鍵(輸入/輸出)所佔有的空間,自然不會在這方面獲得優於PC的體驗。這也是手機同PC之間的根本區別:手機犧牲了更好的輸入/輸出體驗來提升便攜性,而PC犧牲了便攜性而提升輸入/輸出體驗。其他類似產品,例如平板電腦,超級本,上網本,也既是在便攜性和輸入/輸出體驗之間折中的各種產物。

順著以上的思路,由於在未來PC的運算和存儲能力將不再具有決定性的能力,其完全可以退化為單純的輸入/輸出設備,而將運算和存儲部分轉移到手機上來:手機同「電腦」通過某種方式連接(藍牙,wifi,火線,等)。當手機用戶需要獲得更好的輸入/輸出體驗時,他將手機同「PC」連接起來,通過「PC」的輸入端輸入信息到手機中,這些信息在手機中被運算處理之後,輸出的信息被反饋在「電腦」的輸出端上。之所以給「PC」打引號是因為這種設備恐怕無法被稱為「PC」了,因為它核心的運算功能已經轉移到了手機上,它此時更像一個手機的增強輸入/輸出設備。

儘管如此,這也只是短期的權益之計。因為在上述的場景中,手機仍然沒有解決自身輸入/輸出受限的問題,仍然需要依靠其他載體。在更遠的未來,我們需要等待一些更尖端的交互技術成熟並逐漸被普及化。投影技術,AR技術,都可以很好幫助手機解決輸入/輸出端的薄弱,但是那可能是10年以後的事情了。


購買這類電子產品時,我們往往考慮我們能夠接觸到的能夠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特性,比如:輸入方式,顯示方式,性能,便攜性(包括續航)等。就像一個黑盒系統,人們只關心輸入輸出,不關心處理過程。現在的手機,電腦都向著方便的輸入方式,誘人的顯示方式,高性能,良好的便攜性方向發展,所以說看誰先在以上指標中都超過對方那麼它將取代對方,又或者說以後會出現一種設備在以上指標都超過電腦,手機,那麼它將會取代它們。
輸入,顯示方式必須擺脫現有的鍵盤輸入,LED輸出方式,提出一種全新的方式,那麼這些設備才能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它們之間的戰爭才算真正開始。
對於性能和便攜性這對矛盾體,或許雲是解決的辦法。但我覺得雲不會令硬碟消失,誰放心把自己的秘密放在別人那而不擔心出什麼差錯的。
這些都是瞎想,可以讓我們拭目以待!


從智能手機出來開始,就有很多人,甚至大牛,宣稱移動設備會取代PC。尤其是最近平板電腦的盛行,更是一群人跳出來說,平板電腦會取代PC。我認為移動設備,包括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都不會完全取代個人PC。理由有幾點:

1. 各自的應用環境不同,需求不同。移動設備,是在外不方便使用個人PC時的替代品。一般坐車的時候,用個平板電腦總要好過用個筆記本。但是移動設備的屏幕大小有限,當回到家裡的時候,畢竟還是大屏幕,鍵盤滑鼠這些外設來的更舒服些。總的來說,移動設備解決的是移動時的需求;個人pc解決的是不移動時的需求。兩種需求不衝突,兩種需求我們也都需要。所以無論如何,移動設備不會取代pc的。

2. PC的性能更容易比移動設備的性能提升的更快。由於體積大小的限制,考慮到晶元的集成度,散熱等因素,個人PC更容易比移動設備的性能提升的更快。我們現在看到移動設備的性能提升的很快,那是因為有這麼多年對個人PC製造的經驗。也就是說,在個人PC研發的過程中,已經為移動設備的研發打好基礎。移動設備的性能飛速提升的今天,要得益於過去十幾年甚至幾十PC製造的經驗。但是,假設,移動設備的性能超越PC,一切的研發之路,將不會有之前成熟技術的支持。而PC升級的模式很成熟,必將很容易再次在性能上超越移動設備。所以,移動設備只能跟著PC後面走。再假設,真的出現革命性技術,使移動設備性能超越傳統設備的性能,但是由於,PC可以有更大的體積,PC也更容易發揮新技術的優勢,永遠領先於移動設備。

3. 操作性上,PC更優於移動設備。當下,雖然有像siri這樣的智能語音識別,但是滑鼠鍵盤仍然是最便捷的輸入設備。再加上外設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生產鍵盤和滑鼠的外設廠商如雨後春筍一般湧現,就說明鍵盤滑鼠有多麼的需求空間和商業利潤。就像機械鍵盤這種幾乎過時的產品,又因為它獨一無二的舒適手感再次死灰復燃,在價錢一再降低的今天,大有反過來取代薄膜鍵盤的趨勢。再比如,手寫輸入已經非常成熟,而且很多年前就有了。但是仍然看不出來有取代鍵盤的趨勢。另外,電子競技也是風起雲湧。你能想像職業玩家平均200多的APM,如果換成觸摸屏,在進行半小時的遊戲後,是如何把手指磨成終生殘廢的嗎?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那麼PC將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呢?我認為,個人PC將來的發展方向是超級計算機,它將成為個人或者家庭的數字管家,或者從專業一點的角度來說,是個人和家庭的伺服器。而移動設備,數字電視等等,都是這個伺服器的終端而已。也就是說,將來會有一個PC,來管理家裡的全部的電子設備,手機上的資料也會保存在伺服器上。當然,有人會說,我們有雲存儲。但是有些私人資料,還是不想保存在雲端,那麼家庭伺服器將會承擔起這個責任。


我理解的取代是消滅,比如數碼相機對交卷相機,MP3對CD和磁帶。取代條件是幾乎無論哪方面都比原來的更強,所以可以預見電子書終會取代紙質書,PC終會取代電視。但顯然手機並不是無論哪方面都比PC好,比如輸入方面明顯不如,寫程序寫文章畫圖畫等很難想像用手機完成;看電影看視頻玩遊戲也很難在手機屏上有很好的體驗。

手機雖然不可能消滅PC,但一定會侵蝕PC的市場份額,使用頻率。


【不知這個問題有什麼好爭論的:智能手機、PC電腦、平板電腦、智能電視、車載互聯網、可穿戴設備都將在以後共存】

不同設備只是表象,很粗淺的表象。我們需要看到表象背後的本質。

無論智能手機也好,可穿戴移動設備也好,車載互聯網設備也好,這些東西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有一個共同的本質。

這個共同點是什麼?這個本質是什麼?

是互聯網滲透到每個人的每時每刻,每個空間。這是互聯網對人的全息佔領。無論什麼時間,無論你在哪,不好意思,你都在互聯網。

智能手機是這個佔領的第一步,Googleglass、iWatch、車載互聯網、iTV是第二步,此後還會有很多的產品出來,比如可以上網的頭盔, 可以上網的戒指 ,可以上網的內衣內褲,甚至可以上網的皮膚和人體器官。

這一切,還有更為深遠的本質。這個本質,在《失控——全人類共同的命運》一書中有描述。

一句話說,人類並沒有停止進化,人正在進化為人+機器或人+互聯網這樣一個半生物半機器(物理)的物種。

人類的未來,已經和這些設備密不可分,因為它們已經進化為人身體的一部分。

當前或未來的人類,已經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我們應該也必須把汽車、互聯網、智能設備也看做人體的一部分。這樣的人類,以摩爾速度不斷進化。至於生物性的人體,部分功能會被取代和拋棄,例如記憶和行走。


尼瑪手機不就是一台PC么?!
怎麼能提出這麼二的問題呢?!


手機成為日常生活娛樂必備,電腦逐漸淪為辦公工具。


手機不會取代個人電腦,但人類會使用一種新的產品取代手機和電腦的所有功能,我暫時命名其通用名為「第六官外接終端」(簡稱「智器」),這一充要前提就是未來十年內,全息成像,語音解析,雲計算和無線充電技術得到重大突破。
這一產品的外在形態,沿用現在的原有物質外在形態,它可能是一枚戒指,一個手錶,一副眼鏡甚至只是一粒紐扣,因為他的組織元器件是納米級別的。關於怎麼用,全息成像,語音解析技術已經可以解決當下不能解決的所有輸入輸出問題。即使上面所提到的在家娛樂工作需求,目前的智能電視,智能廚房等等概念都只需要配備幾個屏+一個智器即可完成。智器的出現,將重新解構人類生活,工作及未來。
回到現在。
在智能手機的劃時代代表iphone出現之前,我把手機定義為接收端為主要功能,個人電腦則兼具接收端與創造輸出端功能。不過這一切在iphone出現後,逐漸變的模糊,看過一些所謂最新的概念機設想,比如手機與個人電腦的融合產品,手機作為啟動內核和數據終端,pc只是外顯和備用複雜操作的顯示屏,只有手機嵌入pc後端才能啟動使用。也有所謂的摺疊手機,性能堪比pc,不過出發點只是攜帶方便。
最近看到聯想定位新戰略為:pc+,但是他們的pc不再是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而是上升到個人計算(personal computing)的全新高度,這點轉型戰略我非常認同。從人類需求角度講,人類對於外部信息的處理逃不脫:輸入——傳輸——輸出,接受及再處理過程已包含其中,那麼常規人類所需的遊戲娛樂,通話功能等需求,手機已完全具備,手機操作系統的演進已可預期,那麼只有外顯是目前唯一最大難題。
綜上所述,未來將會有全新產品超越手機以及個人電腦,快則10年,慢則30。未來值得期待,而它的產品形態從來不以已有產品為進化標準,就像當年人類想要一樣比馬跑得更快的交通工具,卻發明了汽車一樣。
補充:如果技術是一種生命體(你知道這個觀點來自何處),那麼手機(智器)最有可能進化成為超級雲生命體的神經末梢(雲+端的生命形態),而智器這個生命體形態將具有類似《黑客帝國》裡面「人」這一生命體的特徵,可以直接接入雲端。簡單說,智器未來將會與使用者共同演化,你使用手機智器越多,它對你的了解就越多(使用規律,數據挖掘,端分析+雲解析),到最後,也許智器比你更加了解你自己的本性。那個時候,這個智器將是使用者萬萬離不開的貼身助理和心靈伴侶,當然這建立在智器端的高級人工智慧技術的實際應用。
如果真的如此,未來人類也許可以超脫《黑客帝國》的悲觀主義,而有一種全新的技術依賴,突然想到的一些補充。


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反映的恰恰是其對手機作為未來「超級PC」形態的巨大重視,相對而言微軟對諾基亞光說不練就遜色一籌了。
硬體革命的大門已經打開,手機將成為「個人移動技術系統」的操作核心而發展壯大,其與這一移動系統的其他外設共同構成一個在空間上圍繞於個人的「信息皮膚」,其厚度可以在2到5米左右,未來的人際「親密」接觸將不僅僅是肌膚之親,還加上了基於信息皮膚的「接觸」,當然前提是雙方在某個方面同時打開接納對方的介面。
「信息皮膚」外沿與生理皮膚之間的距離就是「信息皮膚」的厚度,這部分空間充斥著的是大量的個人數據。我所預期的「硬體」革命的目標就是將目前的手機發展為未來「信息皮膚」的核心構成,具體路徑和任務就是簡化現有硬體。
以「簡化」為重要目標的這一次硬體革命與以前的硬體革新相比,最大的一個特徵在於軟硬體的高度融合,至於簡化的目標,既無外乎輸入、輸出、存儲、運算、電源等設備,比如手機自帶投影功能今後會很快成為標配,再以後則是「空氣投影」技術進一步簡化輸出設備。
谷歌等互聯網巨頭從與手機生產商合作開發手機,發展到目前的收購大型手機生產廠商,這些都是硬體革命的先兆,總之硬體的巨變就在眼前,巨頭們的布局絕對不能以傳統的商業競爭目標理解之,他們不是為了做手機,而是為了控制未來的「個人移動技術系統」。
更多內容可見即將發布的順風觀點訪談2012年第二期:http://weibo.com/1013159527/ykE31aZiE
QQ:903403758


科技推動下,手機可以取代電腦主機,我理想的手機是在個人通訊、娛樂終端基礎上疊加大型軟體的運算能力。簡單文檔處理收發郵件通過手持隨身終端直接完成,但到辦公室可以直接外接鍵盤、顯示器、滑鼠。對於一個設計師來講,他的工作過程和結果還是需要大屏幕展現。
從技術角度,手機和電腦可以融合成個人事務處理終端,衍生新的產品。
但從市場的角度,廠家會繼續細分市場,謀取更大的利益。


會。但是這個問題並沒有明確定義,什麼是手機?什麼是個人電腦?
手機會首先取代平板電腦,然後取代個人電腦。如果平板電腦不屬於個人電腦的話。
先拿手機和平板電腦作比較,因為在用戶行為上,他們屬於統一類。假定個人電腦更多地處理工作方面的事情。

拿iPad對比iPhone,最大的優勢在於屏幕尺寸,最大的劣勢也是屏幕尺寸。
在CPU內存等硬體參數對等的前提下,只要iPhone能根據需要調整到iPad大小,那豈不是沒有iPad的存在必要?
我想到的方法大致有兩種形態:

  1. 使用可伸縮材質。想橡皮泥一樣。
  2. 使用投影技術。比如放到一張白紙上,白紙就成為pad界面。

技術發展到這個底部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這段時間裡,個人電腦肯定也會發展,朝非個人娛樂的方向發展,他們會更小,比如Rasberry Pi,但是更強大,接上光纖就成伺服器,而且可能會為不同行業需要進行更專業的細分,個人電腦不再是個人娛樂的第一設備,但是每個人需要用它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不過再發展下去,用於個人使用的個人電腦的發展速度會比不上手機,而且會在市場遇到遇到更多的瓶頸,因為許多個人需求在那時候手機能提供更好的體驗。於是它們就被替代,或者退出「個人」市場??

大概15~20年後,個人電腦在普通家庭基本消失。


如果手機取代了現在的個人電腦,它的屬性很可能就不再叫手機了。

我想像中的未來可能是:

1、手機的作用反而會簡化:
(1)移動通訊工具;
(2)身份識別卡;
(3)一塊小屏幕;

2、所有的數據與軟體全部雲端化;且網路速度極大進步;
3、區域無線技術進一步成熟(類似AIRPLAY);

使用的場景可能是:
1、你來到公司,公司的終端識別出你的手機身份,自動出現屬於你的工作界面,當然,這一切發生在雲端,所以你可以回家繼續;
2、你購買的是各種尺寸的顯示終端,你到各種場合接觸的是各種顯示終端,這一切都圍繞你運行,關鍵因素是兩個:雲計算+身份、同步識別;

所以如果「手機」取代個人電腦,可能的基礎是:雲計算+無線技術,重點是雲而不是端;
(當然,也許技術發展的路線會選擇從端開始);

還可以繼續想像:
1、如果端的識別晶元進一步縮小,嵌入手錶、眼鏡、耳環,甚至嵌入人體?
2、如果「超級玻璃」變成現實?
3、全息或者是智能投影技術?
----------------------------------------------------------------------------------------------------------------------
瞎說一點:進化史上,人類不斷為自己開發出新的工具,每一個個體都生活在各種工具包圍中。如果以上成真,我們終於可以最大限度的擺脫工具,許多個人工具都可以虛擬化。

這是丟三落四者的福音!


如前面所說,手機是如何定義,電腦是如何定義的?
手機,如果定義為移動終端,攜帶起來更便捷,功能從最初的電話通訊,擴展後來的音樂,娛樂,直到現在的娛樂,上網。
手機的功能逐漸擴展,已經覆蓋了很多電腦的功能。
但手機在編程,遊戲,辦公等領域,畢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要攜帶方便,整體面積、重量、屏幕大小、輸入方便性,必須符合人類的需要(比如便捷)
幾年之內,手機很難取代電腦
每個產品(手機和電腦)都有一定的特別用戶需求,只要需求存在,就有存在的價值
比如前面提到的報紙/網路、廣播/電視,汽車/自行車,就是很好的case


我不否認未來手機所佔的地位會越來越大。
但是,我覺得,PC還是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對於我來說,需要使用到一些軟體(比如CAD,UG,Pro/E,3ds Max,Rhino等等),如果沒有傳統的滑鼠鍵盤就會很不好操作。
對於其他領域,我相信PC也會有它相對於手機的長處。
當然,如果純粹是處理一般的事務,手機可能會越來越體現出其優越性。
如果果真有一天手機取代PC,我相信手機早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手機了,它必將會與現在的手機有很大的不同。


推薦閱讀:

理論上 CPU 字長上限是多少位元組,1M 可不可能?
高通帝國是怎麼成就的?
英特爾將重點放到發展移動晶元意味著什麼?
CPU 每一代之間的差距體現在什麼地方?

TAG:手機 | 未來 | 硬體 | 電子產品 | 科技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