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沃倫·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
具體操作時容易犯哪些錯誤?HBO新出的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很好的闡述了他的投資秘訣,非常震撼推薦大家看一看720P紀錄片《成為沃倫·巴菲特》 英語中字。這可能是歷史上最好的巴菲特紀錄片
&>&>&>本題亦收錄知乎圓桌巴菲特的投資之道,更多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本題已經收錄知乎圓桌 ? 海外投資初探,更多「境外投資」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為什麼沃倫·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看似簡單,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
我提供兩個答案:
一:之所以難是我們生活中「買便宜的好貨」的常識在股市裡失效了
巴菲特倡導的價值投資的原理及其簡單:買便宜的好貨,我們生活中的常識也是這麼乾的,但為什麼在生活中看起來運行良好的常識一到股市就失效了呢?是我們忽視了常識還是常識失效了?
我們為什麼會在買一袋洗衣粉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知道要貨比三家、找出物美價廉的最佳結合點,做出理性的消費,而在做出大筆的股票投資操作時卻顯得如此的隨意,似乎丟了最簡單的常識——買便宜的好貨?問題的癥結可能遠不像大家所說的那樣:缺乏常識。
其實後面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在買洗衣粉的過程中我們遵循了一種我們長期以來過度簡化了的思維定勢——價格-質量以及對比思維傾向,我們從來沒有對生活中品類繁多的商品做過成本分析與估值,所以壓根兒不知道他們便不便宜,我們認為價格越高質量就越好,我們只是通過簡單的價格對比來確定他的質量,以及簡單的價格質量比知道誰更便宜,這種簡單的對比代替了複雜的「某一洗衣粉便宜與否」這一艱辛而複雜的研究過程,其實我們壓根兒就不知道洗衣粉的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與品質、期間費用、各種稅費、商家合理的利潤等)。在通常的情況下,在完全競爭、浩如煙海的商品市場里我們依賴於「價格——質量」這一過度簡化模型的絕大多數的決定都是有效的,依靠這種簡化的思維我們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但是我們也會有很多愚蠢的決定:如我們很容易為那些所謂高品質的(實際上只是虛標的高價格)東西付出過高的價格。
股票的背後是一家家複雜的企業, 而巴菲特的常識「買便宜貨」要求我們對企業進行絕對估值。
我們在做股票投資時這個過度簡化的思維定勢就失去作用了,我們無法只憑價格上的簡單對比能得出企業的優劣,巴菲特倡導的投資理念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要用合理地價格購買卓越的公司。在這裡要求我們懂得如何去為公司估值,只有正確的為企業估值我們才能知道公司到底便不便宜,而公司的絕對估值是一個綜合各種信息的辯證思考過程,讀懂一個企業是一個艱辛的過程,遠非價格上比較一下或根據價格-質量這一簡化思維工具就能得到,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當我們賴以生存的過度簡化的思維模式失效時,我們的大腦不是去進行艱苦的客觀的企業價值研究,而是避重就輕的選擇另一條捷徑——看看K線表畫畫曲線找找趨勢、聽聽專家的說法、打聽下小道消息、簡單的看一下PE或類似企業的價格對比,並假裝騙自己他們的說法就是有效的,並以此做出了莽撞的投資決定,然後祈求上帝讓自己所買的股票快點兒漲。
當然這種建立在失效的思維定勢之上莽撞的投資決定肯定不會給你帶來確定感和美感,面對市場上爆炸的信息患得患失,飄忽不定,內心充滿了疑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仍有自知之明的人只是拿出「丟了也毫不心疼的錢」來碰碰運氣,正所謂小賭怡情,玩一下而已;這種情況仍敢於大筆投資的就成為了純粹的賭徒,其結局不言自明。
二 我們大多數人不夠努力,以致缺乏成功的基本素養
我們干投資不能成功的原因在於我們缺乏成功的基本素養(如激情,努力,樂觀),我們干投資沒有成功,很有可能我們干別的工作也不會成功,投資僅僅是360行里的一個行業,他不會脫離成功所需的基本準則。
投資與其他任何工作一樣,成功的人只是少數。但是談論別的領域從來沒有像談論投資那樣熱烈,這一方面是因為股市的參與和退出成本極低與途徑及其簡單,另一方面是因為大多數人誤以為從股市中賺錢只需要坐在空調房裡點擊幾下滑鼠就可以,誰都能幹。其實投資也是要遵守基本的商業準則的和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投資的本質就是投資企業,試圖把投資隔離於商業本質之外的投機者註定是在參與一場零和遊戲的賭博。
巴菲特說,做好投資本質上來講只要學好兩門課:
(1)一門是如何評估企業價值;
(2)一門是如何看待市場波動;
第一門課涉及到如何評估企業價值,這門課的要做好與任何其他工作一樣,考察的是你是否具備在一個領域成功的基本素養,成功的基本要素包括激情,努力和樂觀,沒有激情,夢想和超越常人的近10年的努力,巴菲特這種高屋建瓴式的快速洞穿商業本質的能力,這門課需要的是絕對的汗水和勤奮,外加濃烈的興趣,而興趣這個東西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第二門課如何看待市場波動,這門課可能與基因有一些關係,也跟從小到大的思維基模有關,更跟後天的對世界客觀真理的追求態度息息相關,更重要的還是在後天。巴菲特等人很快就相信市場波動是隨機的,不能預測的,有的人打死要相信能從市場波動中能長久獲利。
所以巴菲特的成功本質上就是兩句話:
(1)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2)以低於公司內在價格的折扣價購買;
巴菲特的成功濃縮成一句話:投資就是怎樣對一樁生意(一個企業)估值,打折後購買。
投資失敗的人有幾個人知道自己所買的企業值多少錢?
綜上所述:
我們干投資不能成功的原因在於我們缺乏成功的基本素養(如激情,努力,樂觀),我們干投資沒有成功,很有可能我們干別的工作也不會成功,投資僅僅是360行里的一個行業,他不會脫離成功所需的基本準則。
我提供一個不同的答案: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看似簡單,操作起來也不難。但不是人人能夠做到。
為什麼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呢?我總結出以下幾條:
(1)經驗可以學習,但性格比較難改。投資不僅僅是一個經驗的積累,也是一個性格的反映。它不僅考驗一個人的思考能力,也考驗一個人的決策能力,更考驗一個人的耐性、自信心。試想,巴菲特購入的股票不會總是一直攀升的,很多情況下停滯、甚至下跌數年。作為一個投資者你能在別人瘋狂賺錢自己賠錢的情況下,保持冷靜,自信嗎?你敢對整個華爾街說No嗎?如果你的答案是YES,你就有可能成為巴菲特。
(2)投資必需focus,排除背景噪音,聚焦在最重要的因素。年度報表誰都會看,既不用高等代數,也不用三角幾何。而且巴菲特也從不玩玄的期權、期貨,short,margin之類。但是如何從能夠淹死人的信息overload中,抓住從你的投資哲學出發最核心的信息,不僅僅是一個技術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需要刻意追求的境界。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濃縮到一個字,就是Moat。Moat字面意思是護城河,這裡體現了一個公司超越其它對手的空間。這個空間越大,moat就越寬。巴菲特投資的可口可樂、運通、Wells Fargo、Moody『s,IBM等,都是超級品牌,雄厚資金,moat極其寬廣。巴菲特曾經說過,給我100億美元,我也無法做個新飲料打敗可口可樂。這就是moat的威力,它是實實在在可以用價值來體現的。認準了這個投資哲學,就要拋棄短期的因素,象廠房失火之類的突發事件或分析師降級這類來自華爾街的噪音。這些事情對巴菲特來說就跟屁一樣,不管是誰放的,遲早會飄走。
(3)要深入了解社會,不能太「宅」。巴菲特從小就混跡於商業場合,十一歲隨做議員的父親去華盛頓,在華府開始和別人一起修理遊戲機倒賣。可以說對美國的社會見多識廣,絕非紙上談兵之流。他看報表不僅僅是看大家都能看到的數字,他還能體會到數字後面的背景和涵義。可以說,巴菲特如果不做投資家的話,肯定會是一個出色的企業家。因為他了解美國的脈搏。
(4)選擇一個誠信度高的投資環境。巴菲特主要投資美國公司,它們受到比較嚴格的監管,忽悠投資人的事情較少發生。如果巴菲特生在中國,也許已經杯具了。。。
另外有一點巴菲特的特殊之處在於,巴菲特成在美國最黃金的發展時期,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從回報率來看,要想達到巴菲特級別(持續數十年的30%左右的年增長率),在美國恐怕是很難了。也許將來的中國會有這個可能?誰知道呢。但是如果你有適合長期投資的性格和專註的決策能力,象巴菲特那樣持續超越股市平均回報並不是很難的。1. 別人看起來簡單的東西未必真簡單。有多少人能準確的描述巴菲特的方法論呢?
2. 這世界上簡單的事情大家能做好的本來就不多。飯前飯後洗手,有多少人做的到呢?
3. 你看到的結果是巴菲特把複雜的投資決策流程簡化到一定程度,就像看到蘋果把複雜的科技創新簡化到一塊3.6寸屏幕背後一樣,這種被簡化到極致的功夫是最難被複制的。
接下來簡單說一下巴菲特的行為有多難。
a. 巴菲特的搭檔芒格說的一句話很好:價值投資就像賭馬,如果你賭的永遠是賠率最高的馬,那你沒機會賺大錢,你唯一能做的是在別人標錯賠率的情況下下重注。而巴菲特和芒格的能力,是在紛繁複雜的世界裡,找到被標錯賠率的馬/好公司。這需要複雜的知識結構和極其好的判斷力。僅這一點,多數人已經被排除在外了。
b. 既然說下重注,就必須有資本下重注。巴菲特的資本是什麼?是他控制的大量的保險公司的浮存金。Berkshire Hathaway 並非這世界上擁有現金最多的公司,但它是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大量資金的公司之一。這幾乎是獨一無二的。雖然這世界上有很多一流投資人,但都是管理資金,管理資金和管理自己的錢及低成本調動大量資金是完全不同的。
c. 自控。這方面已經說過很多了,不贅述。2007 年我見巴菲特,問的唯一一個問題就是,你是怎麼自控的,他自己也說,自控這東西一部分後天培養,一部分天生。
d. 堅持。巴菲特從十歲把奧馬哈圖書館裡所有關於投資的書都讀光,從二十歲遇到本·格雷姆,過去六十年在一條路徑上銜枚疾走,又有多少人可以比?因為看似"簡單的巴菲特投資方式"只是一套成功學。
巴菲特教育大眾的投資方式只是一種至少不會損失很多,又比較容易理解的基本功。
以巴菲特的投資歷史來說,單是投資手段就極奇複雜。04-08年間巴菲特就賣了三百七十億美元的指數看跌期權合約,巴菲特有教賣PUT嗎?巴菲特早年還做大量套利,持股至進入董事會說服管理層將脹面多餘資產分還給股東,又或者尋求控股,之後減少其資本支出,用多出的自由現金流去買一些低價的優質"小公司"。
巴菲特原本其實是百事可樂的粉絲,而其大量入股可口可樂時當時可口可樂的CEO是巴菲特兒時的鄰居。而巴菲特其實可以算是一個富二代,他很早年的投資都是真接買下一些小型公司,包括奧哈馬的一些保險公司。
巴菲特賣PUT,保險公司等免費槓桿來投資的回報率是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學得到。巴菲特自己也一直跟股東說,自己在熊市中表現會好,而牛市時就可能不如大盤。平宜被低估股只有在熊市期間在出現,那時巴菲特用免費槓桿大量買入,而普通人那時候可能是在苦於找工作,而熊市時期又通常會利率高企,普通人哪來的槓桿???
再說巴菲特對很多行業的理解並非普通人所能達到的深度,他看到的,普通人根本看不到,他所理解的價值投資,也非普通人所能理解的價值投資。到他這樣的水平還是犯了很多錯誤,也經常被套,而他犯了錯誤,他能用很多手段去解決,普通人能嗎?
巴菲特我們是學不來的,"巴菲特的投資方式"只是一套成功學。(學習巴菲特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絕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巴神是個天才。就是那種隨便花點功夫就能幹啥啥出彩的大神。巴神很喜歡打橋牌,他有個比他還有錢一點的牌友叫比爾蓋茨。這兩位打牌都只能算業餘愛好,但是打著打著就到了世界級的水準了。巴神自己還打進過世錦賽的決賽。我們這樣信奉價值投資的巴神信徒,平時跟鄰居打鬥地主都輸多贏少,如何領悟巴神的投資真諦?
天才也就算了,巴神還是個官二代。巴神的老爸是共和黨的國會議員,供職於金融委員會。類似於咱們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裡面的國務委員。巴神的生活從小就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巴神還是個正太的時候就對金融投資產生了興趣,老巴對此很欣慰,讓巴神去找他一個兄弟聊聊天感受一下金融行業。巴神聊完回來感覺收穫頗多,大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那個鴻儒叔叔是高盛的董事長維恩伯格。我們這樣信奉價值投資的巴神信徒,平時只能在微博上關注一下但斌李馳發的心靈雞湯,如何領悟巴神的投資真諦?
天才官二代也就算了,巴神還是個視投資為生命的工作狂。投資是個體力活,再怎麼長期投資持股待漲,公司調研年報分析企業估值這些工作總要做的。同為大神的彼得林奇玩了13年把頭髮全玩白之後堅決不玩了,拋下29%的年化收益神跡毅然選擇回家享受life balance。巴神呢?投資對巴神來說就是電就是光就是唯一的神話。巴神26歲開始成立自己的第一家合夥基金,之後每年二十多個點的收益滾雪球,滾了50多年依然興趣不減,八十多歲的老人達沃斯博鰲各地飛,奧馬哈的朝聖會一年不落,平時還要和另外一位芒格大仙討論GAAP和國際會計準則各有哪些利弊。我們這樣信奉價值投資的巴神信徒,嘴上說生命不息投資不止,一付諸實際就把學習實踐拋到腦後泡妞DOTA酒吧打牌玩的飛起,如何領悟巴神的投資真諦?
做投資的是你,不是巴菲特也不是任何人
以前剛做股票的時候耳邊有千萬個聲音跟我說沒虧上幾年是很難賺錢的。
憑什麼?我雖然不是專業出身,可我讀書破萬卷啊,自恃眼光很高,起點不低,年輕氣盛畢了業,以為看過的書夠多久足以馳騁A股。
我是2014年6月畢業的,在這之前的2年里我一直在研究A股,不管是巴菲特的那一套價投,還是各種數浪,k線,通吃,什麼都吃,學生時代沒什麼錢就玩模擬盤。
玩模擬盤的時候是沒有心理負擔的,重點就在這裡,沒有經歷過的,模擬就是模擬,模擬虧了你會心疼嗎?
14年的6月畢業各位可想而知,那是最好的季節,也是最壞的季節,把我捧上高樓的大牛市,再把我打回原形,從哪來回哪去。
畢業借了5萬,到了15年回家過年的時候還了人家5萬我還有5萬,半年100% 信心爆炸
接著跟大部分人一樣,加槓桿上!
當時我才畢業一年啊,對於一個剛在象牙塔出來的小伙。。。
雖然只有幾十萬,但那種感覺就像人生目標全部實現了一樣(原諒我出息就這麼點)
--------------------------------------------
講了一堆廢話,並不精彩,但在我心裡是不小的波瀾,爾後投資就不再敢張狂了(這不會就是長輩說的修鍊?)
這裡不是批評槓桿,更多是覺得,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東西就行,最常聽的老股民的語錄之一:賺自己能力範圍內的錢。
槓桿就不對?我師傅的朋友常年融資賭單票,有十二成把握的東西,為什麼不敢融多20%的錢去買呢。
回來扣題,知易行難本來就是投資需要克服的東西,大道總是簡單的,巴菲特的東西真的不難,玩得轉的也沒有幾個人,具體可以看看但斌,吹了那麼久的茅台,漲了那麼多自己的基金基本都是虧損。
一個投資名人尚且如此難以自控,不必自責。
篤信什麼修為賺什麼錢,就像《天龍八部》掃地僧說:沒有那份佛學,學了高深功夫也會反噬,金庸的書,每年讀的味道都不一樣。
而後回頭看,畢業那時最致命:眼高手低 看了很多書,操了很多模擬盤就自以為是,這跟趙括的紙上談兵沒什麼差別
一講到股票話就沒有休止,見諒。。
現在半兼職的在玩,也算是一個實打實的喜歡業績喜歡高成長的小韭菜了,有前輩可以多交流。
也可關注個人創業公司微信【天璣金服】,至少我得不懶的每天打一點感悟。
巴菲特在26歲已經實現財富自由,他投資的秘密,就蘊含在了他早期的經歷中。無論是否對股票和投資感興趣,巴菲特的這段經歷對所有人都有啟發。
1956年,26歲的時候,巴菲特同學已經準備退休了。
「我大約有174000美元,準備退休了。我在奧馬哈安德伍德大街5202號租了一間房子,每個月付175美元。我們每年的生活費是12000美元,而我的資產還在增長。」
是的,他的財富還在增長,增長的速度是驚人的。自從懷揣9800美元上哥倫比亞大學以來,每年他的資金增長率都超過61%。
1956年的100萬美元相當於2007年的800萬美元。如果按照2007年的社會經濟標準,26歲的巴菲特同學已經是百萬富翁了。如果按照2007年的匯率,以及中國的經濟水平,26歲的巴菲特同學已經是千萬富翁。可以在北京買三套房,自己住一套,外面租兩套,加上他的理財投資技能,他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了,當然不違法的前提下。
26歲,許多人在讀博士,許多人遇到擇業的問題,許多人在研究自己的職場生涯,許多人在猶豫是不是要創業,還有許多人甚至在啃老,尚未實現經濟獨立。而巴菲特同學已經實現了個人的財務自由。他是如何做到的?
1.九歲之前已經幹了五份工作
巴菲特1930年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當時的社會狀況很糟糕,1929年經濟大蕭條,不久之後二戰爆發。
巴菲特的爺爺是開雜貨店的,巴菲特的爸爸霍華德是知識分子,在銀行工作。巴菲特出生沒多久,銀行倒閉,霍華德失業。巴菲特的爺爺跟霍華德說,我也雇不起新的員工,但是吃飯沒問題,日常生活的開銷,我買單。
霍華德不願當啃老族,和朋友開了個證券公司,開啟了創業之路。他讓巴菲特的媽媽回娘家,這樣就可以保證一日三餐有飯吃。巴菲特的媽媽不肯,她認為她的責任在家庭。她在生活上節衣縮食,為了保證霍華德有飯吃,常常自己不吃飯。
巴菲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但是,霍華德的公司很快有了起色,經濟情況大為改觀。
巴菲特的童年從家庭裡面不斷得到的一個信息就是: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6歲時,巴菲特就開始挨家挨戶兜售口香糖。每包口香糖賺2美分。
不久之後,他開始逐門逐戶叫賣可口可樂。汽水比口香糖賺得多:每賣6瓶汽水,他能掙5美分。
後來他發現賣報紙更賺錢。於是巴菲特開始一家家售賣《星期六晚郵報》和《自由》雜誌,順便賣口香糖。
9歲的時候,他和小夥伴開始在高爾夫球場賣二手高爾夫球。這個成本低,因為這些二手高爾夫球是撿來的。但好景不長,警察接到舉報把他們趕出了球場。
10歲的時候,巴菲特找到在橄欖球比賽場館售賣花生和爆米花的工作。當時正值美國總統大選。因為佩戴羅斯福競爭者的徽章,他賺的錢和徽章都被主管經理沒收了。這是他「經商的第一課,難過極了」。
當然,賣報紙是他6以來的最穩定的兼職工作,他的財富在積累。
同樣在10歲那年,巴菲特的外公去世。全家人都沉浸在哀悼中。即便是這個經歷,也沒有阻擋巴菲特的工作激情。他要掙錢。而且,他已經明白他為什麼要掙錢。他說:
「錢可以讓我獨立。然後,我就可以用我的一生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為自己工作,我不想讓別人主導我。每天做自己想做的事,這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這個想法,在他此後的一生中都沒有變過。
2.十歲懂得賺錢的原理和方法
巴菲特10歲的時候懂得了賺錢的原理。
是原理,而不是道理!
你為什麼聽了那麼多大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原因之一是,你有問題。
原因之二是,你聽的是道理而不是原理。
大道理是空的,而原理則是事物的本質。
10歲時候,父親霍華德帶著巴菲特到紐約交易所遊玩。當時1940年,經濟情況還沒有從大蕭條中恢復過來。
在交易所的午餐上巴菲特想明白了賺錢的道理。
有個交易員在飯後從兜售香煙的人那裡買了一支捲煙。這事兒看似平常。巴菲特卻想明白了一件事。即便經濟再不景氣,還是有人在大筆賺錢,比如僱傭這個捲煙工的老闆。交易所里的現金流,像大江、大河、小溪和瀑布,但這跟許多人並沒有直接的關係。只要你能夠提供人們所需,你就可能賺錢,就像這個捲煙工和他的老闆。
仍然在十歲。他在當地的圖書館借了一本書《賺1000美元的1000招》。這本書讓巴菲特如獲至寶。在他眼裡,這本書在教他賺一百萬美元的辦法,這1000招他全都打算用。巴菲特還從這本書里看到一個概念:複利。
「複利」的想法深深觸動了巴菲特。這本書告訴他,如果可以掙到1000美元。然後以1000美元起家,每年增長10%;5年內,1000美元會變成1600多美元;10年內,會變成將近2600美元;25年內,將超過10800美元。
尤其是當固定增長率逐年變大的時候(例如從10%變成20%),數字會發生爆炸性增長,這就是一筆小錢如何變成一大筆財富的途徑。巴菲特開始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時間,複利把「現在」嫁給了「未來」,如果若干年後,1美元成了10美元,那在他的腦子裡,這兩個數字之間沒有任何區別。
於是他坐在朋友家門廊的台階上宣稱:我在35歲之前要成為百萬富翁。
一個孩子在大蕭條的1941年說出這種話,讓人聽上近乎是在犯傻。但是他的計算和那本書告訴他,這是有可能的。他不僅相信自己能夠做到,而且他已經判斷出:如果一開始掙到的錢越多,資金複利增長的時間越長,他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年之後,他創造出實現夢想的關鍵因素。巴菲特通過賣報紙和口香糖已經賺了120美元了。在當時,120美元相當於當時一個高級白領的月工資。
3.十六歲之前的商業歷險
複利法則在巴菲特看來就像滾雪球。
「你要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他的財富目標非常明確,接下來的實情就是找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11歲的巴菲特第一次買股票。把姐姐拉入伙,買了114美元的城市服務公司的股票。隨後,股票下跌,姐姐著急,巴菲特更著急,當股票剛剛升值,趕緊拋售。他賺了5美元。但是沒過多久,股票價格翻了幾番。巴菲特懊悔不已。
12歲,巴菲特在爺爺的雜貨店干零活。10美分/小時。
13歲時,巴菲特已經把賣報紙的生意翻了好幾倍。他每天早晨要送將近500份報《華盛頓郵報》。凌晨4點半到達報業公司取報紙,送完報紙上學。下午放學之後,騎上自行車去送《明星晚報》。同時他還通過推銷雜誌來提高收入。
這個業餘兼職的初中生每個月可以掙到175美元,比他在學校的老師掙的還多。
當然,很多年後,他把《華盛頓郵報》買了下來。
14歲的時候,巴菲特已經開始填報個人所得稅。
1945年,巴菲特15歲的時候,通過送報紙賺的錢,已經累計超過了2000美元。他花了1200美元買了一塊40英畝的農場。一位農戶租下了這個農場,利潤共享。巴菲特當上了農場主。一上高中,他的自我介紹是這樣的:我是來自內布拉斯加的沃倫·巴菲特,我有一個農場。
高中時巴菲特開始了幾項新買賣。這幾項新買賣,他稱為公司。
「巴菲特高爾夫球公司」賣二手高爾夫球,6美元12個。他從芝加哥進貨。進價是12個3.5美元。每賣12個高爾夫球,可以賺2.5美元。
「巴菲特郵票公司」向內布拉斯加以外的地區出售值得收藏的成套郵票。
「巴菲特光亮公司」則從事汽車護理上光業務,巴菲特和他的小夥伴在同學父親家的二手車停放地經營這項業務。後來,他們放棄了這個生意,因為這事兒都是體力勞動,而且工作量大的驚人。
巴菲特一直在尋找更快的賺錢辦法,《賺1000美元的1000招》他當然不會忘記。他更不會忘記的是——複利法則。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
不久之後,16歲的巴菲特迷上了賭馬。
他和小夥伴在賽馬場上撿拾別人丟下的票根,偶爾能撿個漏。但是,因為年齡不到,沒有資格下注。他和小夥伴照著別人的書,在自家地下室攢了一本《馬經》— —告訴大人如何賭馬,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在賽馬場上四處兜售。結果被管理人員趕走。因為這些管理人員能夠從更貴的《馬經》上面獲得分成。
為了研究賭馬,他鼓動父親把圖書管理幾百本有關賽馬的書全借回來。他研究出了賭馬的規律。包括賽馬的細節規律。尤其是賭馬人的規律:第一,輸了之後繼續賭;第二,直到輸光為止。等到他可以下注的時候,他一連輸掉了175美元。他發現的規律在自己的身上應驗了。這是他人生中的又一個重要教訓。
4.十七歲感受到複利的力量
有一天他想到一個主意,花25美元買二手的彈子機,放到理髮店,跟理髮店老闆分成。他說服了小夥伴丹利入伙,他負責推銷,丹利負責維修。第一個星期,他們就賺了25美元足以再買一台二手彈子機了。隨後,他在鎮長七八家理髮店上都放上了二手彈子機。
除了賣報紙、賣郵票之外,彈子機是他的又一項穩定收入。而且這個生意是財源滾滾,他第一次體會到了錢生錢的滋味兒。
但他想賺的更快。他鼓動丹利,在丹利家的地下造假幣——硬幣。還好沒有成功。
此後,又鼓動另外一個同學入伙,到湖裡面撈二手高爾夫球,以便販賣。這事兒也沒成。
當然,幹了這麼多事情巴菲特的成績肯定很糟糕。
「數學C,英文C,D,D,自立、勤奮、禮貌的評分都是X。我和老師的接觸越少,成績就越好。實際上,有一段時間,他們讓我一個人待在一個房間里。在那裡,他們有些強制性地給我上課。」
事實上,巴菲特已經接近問題少年了。跟同學一起偷高爾夫球、偷高爾夫球杆,等等。一聽說哪個老師買了一隻股票,他專門當面說那隻股票如何如何不好,自己已經全拋了。
老爸霍華德跟巴菲特說,你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就停了你的生意。霍華德的失望,觸動了巴菲特。
瞎胡鬧的事兒不幹就不幹了。但是同學關係很糟糕,這讓巴菲特同學很頭疼。
正巧他看到爺爺的書架上有本書叫做《人性的弱點》,戴爾·卡耐基寫的。這本書講述了與人相處的基本法則,包括「不當面批評人」等等。巴菲特如獲至寶。馬上拿同學做實驗,列表檢驗,如果按照這些原則做會是什麼效果。他發現方法很靈,沒過多久,他的人緣扭轉了。
17歲,他以350名學生中的第16名從高中畢業。在畢業年鑒中,他將自己描述為「未來的證券經紀人」。
高中畢業的巴菲特認為,自己完全有資格和能力在35歲的時候實現百萬富翁的目標,而無須接受進一步的教育。但是,上大學還是主流意見。
5.利用時間的行家
巴菲特讀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
大學對於他來說輕鬆而且豐富多彩。
巴菲特業餘愛好是打乒乓球。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學生活動中心,找一個路過的人,然後在乒乓球台上將他「屠殺」。他每天下午要打三四個小時的球。
除了乒乓球之外,巴菲特同學喜歡划船,他加入新生划船俱樂部。經常滿手血泡回到宿舍。他還喜歡舉重、籃球、高爾夫球。總之,他喜歡各種重複的、有規律的、有節奏的運動。
除了運動還有音樂,巴菲特練習唱歌、打鼓。把同宿舍的另一個哥們查克煩的不行。巴菲特勸說查克跟他做高爾夫球生意。但查克拒絕了他,這個查克整天忙著學習和社交。
巴菲特只買了少量的課本,開學前就已經讀完了,就跟別人看《生活》雜誌一樣。之後,把書本扔到一邊,再也不翻。但是,上課時,他總能記住教授的話,根本不需要看課本。還在老師引用課文的時候糾正老師的錯誤。他曾對一個老師說過,「你忘了逗號。」
在會計課上,老師還沒有把200個學生的考捲髮完,巴菲特同學已經站起來交卷了。查克坐在教室另外一邊,分外受挫。沃頓是一個競爭激烈、學業負擔很重的地方,但巴菲特不需要付出很多就可以學得很好。查克非常喜歡巴菲特,但最後還是受不了了。有一天早上巴菲特醒來,發現查克已經搬出去了。
你會以為巴菲特同學是神童?但你忘了,他為了研究賭馬,會把圖書館裡幾百本有關賭馬的書都借回來研究。而且,他經常這麼干。
巴菲特是一個有效利用自己資源的行家,尤其是利用自己的時間。除了上課、玩耍之外,他的主要目標是賺錢。
當他發現商學院的課程很枯燥,而且學費很貴的時候,他找了個借口,回到了內布拉斯加讀大學。
一回到故鄉,他就馬不停蹄的賺錢。
他開著一輛二手福特車在美國西南部奔波,為《林肯周報》監督6個縣的50個報童每天的送報工作,工資是每小時75美分。這時的巴菲特已經成為報業公司的小主管,雖然很小而且還是兼職。凌晨4點45分,巴菲特已經完成了第一輪報紙的投遞。
1949年,「巴菲特高爾夫球公司」重新開張,專門賣二手貨。到1950年7月,他一共銷售了220打高爾夫球,從中賺了1200美元。此時的巴菲特既是老闆,又是經理人。
在內布拉斯加大學,巴菲特還偶爾干二手車出租的買賣。
當然,他這些年對股票的研究又精進了。到大學畢業為止,無論什麼時候他開口談股票,人們都會不由自主地聽他說話。他的親戚、老師、父母的朋友,以及同學們,都是如此。
多年以來,他經常去市區的圖書館,查看每一本可能與股票和投資有關的書。「我把這方面的所有書讀了又讀。」重要的書他讀了3遍,有些被他認為是技術聖經的書,他會一口氣讀完。
當他發現有一本書,本傑明·格雷厄姆的寫的《聰明的投資者》,他反覆咀嚼。他的室友說「他就好像找到了上帝」。巴菲特仔細研究和思考之後,有了新的創新和拓展,並進行了自己的「價值投資」——繼續買股票。
大學畢業之後,巴菲特申請去哈佛讀研究生,他認為這會帶來兩大收穫:聲望威信和人際關係網。
他被哈佛拒了。
隨後他想起了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在哥倫比大學講授金融學。金融系主任多德和格雷厄姆合著了投資學的基礎教程《證券分析》。另外,多德是著名的格雷厄姆的初級合伙人。那本被巴菲特奉為「上帝」的《聰明的投資者》正是這本書的科普版。於是巴菲特去哥倫比亞金融系讀研究生了。
6.掌握投資的技術
作為哥倫比亞大學金融系主任,多德的課《證券管理和證券分析》以《證券分析》為基礎。這本書,多德是起草和架構組織者,當然對書的內容非常熟悉。還有比書的作者還要熟悉書的內容的人嗎?有。那就是,巴菲特。
「事實就是,我比多德更了解教材。我可以引述書里的任何一段內容。這本書差不多有五百頁,我知道裡面的每一個例子,我已經把內容全都吸收了。有如此喜愛他的人,你可以想像一下這對多德有怎樣的影響。」
隨後,多德請巴菲特到他家裡,帶他去吃晚餐。巴菲特得到了多德如父親一般的關注。
第二年,當巴菲特有機會上格雷厄姆的課時。同樣的情景又復現了,課程變成了他和格雷格姆的「二重奏」。其他的人負責旁聽。
但是,格雷厄姆的講座不是基於課本的。格雷厄姆是個藝術家,從不照本宣科。
巴菲特的反應就如同一個在山洞裡度過了一生的人,從山洞中衝出來第一次感知到現實世界,在陽光下眨著眼睛。他原來僅僅看著股票價格波動,憑著直覺購買股票。現在,他知道股票背後的公司的價值。格雷厄姆有一整套辦法分析公司的價值。他把公司價值遠高於股票價格的股票稱之為「煙蒂」。被人扔到地上的煙頭,可以撿起來再吸上一大口的那種煙蒂。一個好的投資者的主要工作就是發現這些「煙蒂」,然後買回來等著升值。
巴菲特把格雷厄姆的一整套分析辦法全都學了過來。
不但如此,他勝過了他的老師。格雷厄姆是學者、藝術家,他從來都是從公開的數據中對公司的價值進行分析。如果用其他途徑得來的數據,格雷厄姆認為對於別的投資者來說不公平。巴菲特不是這種風格。他直接跑到公司進行調研,調查。一切能夠得來的數據,他都要。
研究生臨近畢業,巴菲特希望到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工作。巴菲特的目標很清晰。如果格雷厄姆僱用了他,他會勝過其他人。巴菲特在很多事情上都缺乏自信,但在股票這個專業領域,他總是很有底氣。為了抓住這個機會,他提出可以無薪工作。
但格雷厄姆拒絕了他。
格雷厄姆說:大型投資銀行公司不要猶太人,我的公司專門招收猶太員工,這裡的員工都是猶太人。你不是猶太人,所以不能進入公司。
格雷厄姆難道不能為他的得意門生破一次例僱用一個不花他一分錢的人嗎?不能。格雷厄姆認定了這個規矩,因此他不會破例,即便巴菲特是他的學生中最優秀的一位。
巴菲特很受打擊,但是也找不到任何表示不滿的話。巴菲特這次的灰心失望直到畢業時才再一次振作起來,踏上了返回奧馬哈的火車。
7.最重要的知識
21歲時,巴菲特已經對自己的投資能力超級自信。到1951年底,他已經將他的資產從9804美元增值到19738美元,也就是說,他在一年之內掙了75%的投資利潤。
10多年的業餘經商經歷和在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投資技能,足以讓巴菲特的資產不斷滾下去。
但是,在巴菲特的身上還有一個巨大的弱點。別人難以察覺的弱點。
早在大學期間,巴菲特已經發現了自己的社交困難。
「我覺得自己形單影隻,是個社交低能兒。一片混亂。」
他常常戰戰兢兢地處於神經崩潰的邊緣。
巴菲特談論股票時的自信、天才的光環,以及能彈奏夏威夷四弦琴,所有這一切都包藏著脆弱:在心底里,他整日籠罩在憂傷之下,躊躇困惑,不知所措。
時光一年年過去,他對社交能力的提高越發感到絕望。他很努力的追求一個叫蘇珊的女孩,但效果不明顯。
他看到一則戴爾·卡耐基的公開演講課程的廣告。於是他揣上100美元,去紐約參加課程。
「我去聽戴爾·卡耐基的課,因為我的社交適應能力讓我痛苦萬分。我到那兒,付了錢,但後來沒有繼續下去,因為我失去了勇氣。」
這個問題直到他從研究生畢業都沒有得到解決。
巴菲特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回到奧馬哈之後,必須用一個夏天的時間完成國民警衛隊的服役。雖然他並不適合,但總要比去參加朝鮮戰爭好。不但如此,國民警衛隊要求他每年要有幾周時間去參加訓練營。然而訓練營絲毫也沒有提高巴菲特的成熟度。
從國民警衛隊訓練營回來,巴菲特再一次發誓要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
「我很害怕發表公開演講。如果我必須這麼做,你無法想像我的表現和樣子。我非常恐懼,以至於我就是做不好。我想放棄。實際上,我安排自己的生活,好讓自己無須被迫在任何人面前起身說話。當我畢業後回到奧馬哈,我看到了另一則廣告。我知道有時候我得在人前發言。我極度苦惱,結果又報名參加了一門課程,就是為了擺脫這種痛苦。」
在公開場合說話並不是他唯一的目標,要贏得蘇珊的芳心,他總得能和蘇珊交談。
巴菲特報名參加的課程,還是戴爾.卡耐基的演講課。
「我帶了100美元的現金,把這筆錢交給講師,我對他說『在我改變主意前,把它拿走』。」
這門課程對巴菲特產生了難以估量的作用:
「他給了我們一本關於演講的書——主題演講、選舉演講、副州長演講等,要我們每周都進行這些演說。這本書的作用是讓你學會戰勝自己。我是想說,為什麼在5分鐘前你能夠單獨和某人談話,然後在一群人面前就僵硬無語呢?因此,他們會教你一些心理方法來戰勝這一困難。其中有一些方法就是練習,我們真的是相互幫助、共同克服。方法生效了,這是我所獲得的最重要的知識。」
雖然效果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巴菲特通過寫信,以及種種的努力,還有家人之間的友誼,逐漸拉近了與蘇珊的距離。
巴菲特開始得意洋洋,定期去參加他的戴爾卡耐基課程班。「那一周我贏得了鉛筆。如果你完成了很有難度的事,以及做了最多的訓練,他們就用鉛筆作為獎品。我得到鉛筆獎勵的那周向蘇珊求婚了。」
1952年4月,23歲的巴菲特如願以償的與蘇珊結婚了。
8.平淡的職業生涯與相悖的價值觀
青年巴菲特同學雖然憑藉超凡的投資能力,個人資產在瘋長,但在事業方面並不順利。
遭到格雷厄姆的直言拒絕,不能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巴菲特卻已經下決心成為一個股票經紀人,就在家鄉奧馬哈,這個遠離華爾街的地方。
這是非同尋常的決定。按照當時的一般常識,如果你想在股票市場上賺到錢,紐約才是最適合的地方。所以,即便不能在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工作,巴菲特的次優選擇應該是在紐約的大型投資公司工作,在華爾街找個大平台。但是巴菲特有自己的原則。遠離華爾街的條條框框會讓他覺得自由。
還記得嗎?巴菲特10歲想通的:為什麼掙錢?他要為自己工作的自由!
回到奧馬哈,巴菲特在「巴菲特-福克公司」工作。他的工作是推銷股票,同時打理自己的資產。
他從來不需要什麼動力去推動自己努力耕耘自己的資產。他不時翻閱多德和格雷厄姆的書,以得到新的啟示。他不分晝夜的查閱手冊、汲取知識。
「我一頁一頁地查閱《穆迪手冊》,內容涉及工業、運輸、銀行以及金融,總共10000頁,而我查閱了兩遍。我確實每個行業都看。」
即便如此沉浸於尋找股票的遊戲里,巴菲特也不願意僅僅是個投資者,或者僅僅是個推銷員。他效仿本傑明.格雷厄姆,做一名教師。於是,他和奧馬哈大學簽約,教授夜校課程。
他給這門課起了一個謹慎的名字「穩健的股票投資」。站在教室前面,巴菲特容光煥發,他在地板上踱步,語速飛快,學生們努力避免被湧向他們的洪水般的信息淹死。儘管巴菲特具備紮實的知識,他從不向學生保證他們會變得富有,或者聽他的課就能獲得特別的業績,他也沒有自我吹噓在投資方面的成功。顯然,他很受歡迎。卡耐基課程的訓練,就這樣產生了作用。
在事業方面,巴菲特則經歷了三個挫折。
其一,經營加油站失敗。
他和國民警衛隊的朋友合夥買了一個加油站。而附近的另外一家加油站生意總比他們的好。這讓他們發瘋。巴菲特甚至動員姐夫,每個周末過來幫忙,清洗擋風玻璃,做任何他們可以做的去吸引新顧客。然而司機們還是繼續去街對面的加油站。巴菲特認識到,那個加油站的「主人很成功,很受喜歡。每個月他都能擊敗我們。就在那時,我知道了顧客忠誠度的威力。那個傢伙可以永遠經營下去,他有老主顧。而我們卻無力改變那種狀況。」
「我買加油站是最愚蠢的一件事——我損失了2000美元,那時對我而言,這是一大筆錢,我還從來沒有遭受過真正的損失,這很令人痛苦。」
其二,股票投資並不總是很准。
他買過一個紡織公司的股票,作為股票推銷員他還介紹給許多人買這隻股票。但是,這次投資失敗了。
其三,工作並不適合他。
作為股票經紀人,客戶越是進行頻繁的股票交易,經紀人賺的越多。這與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相悖。正如他那句名言,「如果你不想持有一隻股票10年,你最好10分鐘也不要持有。」
經紀人的收入是以營業額而不是建議為基礎,「他的收入是以他賣出去多少『葯』為基礎計算的。你會去一個收入完全與開了多少葯掛鉤的醫生那兒嗎?」巴菲特認為這個行業天生就有利益衝突。當然,今天中國的醫院就是這樣的。
另外,股票經紀人的工作與他的價值觀相悖。
「我不想蒙蔽客戶,我從來不會將我不信任或者我自己沒買的股票賣給客戶。另一方面,其中有未公開的利潤。如果有人就這些問我,我會告訴他們。但我不喜歡這樣的事,我想和我的客戶在同一邊,所有人都知道進展情況。而一個推銷員出於(職業)天性是不會那樣做的。」
他更願意管理他們的錢,而不是賣股票給他們,這樣他的利益就和客戶的利益一致了。
工作上的不如意,並沒有影響巴菲特對投資的研究熱情。
1952年春天,他寫了一篇《我最喜歡的證券》,這篇文章解釋了他的投資思想。文章發表之後,吸引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的注意。這個人名叫羅森瓦德,他掌管著美國證券公司。羅森瓦德跟格雷厄姆聯繫,格雷厄姆對巴菲特給了很高的評價,於是羅森瓦德給了巴菲特一份工作。巴菲特太想接受這份工作了。但是,他沒能獲得國民警衛隊的批准。
此後的兩年,巴菲特一方面打理自己的投資,一方面開展他不盡如意的股票經紀人事業。
兩年間,巴菲特一直和格雷厄姆保持通信來往。他還定期去紐約走訪格萊厄姆-紐曼公司。
他總是設法去見格雷厄姆,他很堅持。
終於在1954年,格雷厄姆和他的合伙人紐曼向巴菲特敞開了懷抱。巴菲特欣然接受了這份夢寐以求的工作。這一次,國民警衛隊同意了。
9.格雷厄姆的智慧繼承人
被格雷厄姆-紐曼公司聘用,巴菲特激動萬分。1954年8月1日,他抵達紐約,第二天就出現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比正式的開始日期提前了一個月。
在第一個月里,巴菲特一直待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文件庫里,迫切地想知道有關這個公司運作的所有事情,不放過每一張紙片。雖然這只是一家只有8個人的公司。
巴菲特的日常工作是分析。他從《標準普爾手冊》和《穆迪手冊》收集數據,並填寫成百上千張用于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作決定的簡單表格。巴菲特想要知道每一家公司的所有基本信息,一旦看完這些信息,他就會縮小範圍,更認真的研究少數股票,然後將錢集中投注在他認為最好的股票上。
巴菲特像一條可以找到任何免費或便宜東西的偵探犬。他吸收數字且加以分析的驚人能力,很快就成為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得力幹將。
他最喜歡的線索之一是粉單:一周印一次,在一張粉紅色的紙上。這張單子提供了那些小的不能在股票交易所交易的公司的信息。另外一個是《全美報價書》,每6個月出版一次,上面是一些小的都不能進粉單的公司信息。但是再小的公司、再難懂的細節都難以逃脫他的篩子。
「我會仔細篩選大量的企業,並且從中找出一兩個我能投上1萬或者1.5萬美元的極其便宜的公司。」
現在,巴菲特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沉思上面,生意數據和股票價格在他的腦海里盤旋。如果他不是在學習,那他就一定在教書。為了能使他的戴爾·卡耐基的技能保持靈敏,不至於在觀眾面前僵住,他在一所成人學校教授投資課程。
在華爾街的圈子裡,人們評價巴菲特是「你見過的最格格不入的人」。但是當他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股票的事後,其他人會定定的坐在他的腳邊,就像「耶穌和教徒」,勃蘭特說。
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如魚得水。
他深得格萊厄姆投資的精髓,但又有不同。
對於格雷厄姆,挑選股票就是一個智力測驗。而巴菲特卻把這個過程看成是競賽。
當然,格萊厄姆這個學者型的投資家很欣賞巴菲特。
在格雷厄姆的授權下,巴菲特主導了可可豆和聯合電車公司的交易。這為格雷厄姆-紐曼賺了很多錢。巴菲特個人也在這兩筆交易中獲得了空前的收益。可可豆公司的交易中,巴菲特的精密計算為他賺了13000美元。而聯合電車公司的交易,則賺了2萬美元。
1956年,62歲的格雷厄姆宣布退休。他給合伙人的通知中,推薦巴菲特成為公司的普通合伙人。
但是,這一次,巴菲特拒絕了。
他來過格雷厄姆公司工作過,即便受到了讚賞,然而對他而言,留下來,甚至被看成是本傑明·格雷厄姆智慧的繼承人,已經不值得了。當他主導聯合電車和可可豆一戰時,他總在想,他不喜歡住在紐約,不喜歡總是在火車上來來回回。他或許想起了他10歲時已經想明白的實情:他想要的是自由,為自己工作的自由。
這樣26歲的巴菲特回到了家鄉奧馬哈。
10. 巴菲特的財富自由之路
26歲,巴菲特同學已經準備退休了。
「我大約有174000美元,準備退休了。我在奧馬哈安德伍德大街5202號租了一間房子,每個月付175美元。我們每年的生活費是12000美元,而我的資產還在增長。」
是的,他的財富還在增長,而且增長的速度是驚人的。自從懷揣9800美元上哥倫比亞大學以來,每年他的資金增長率都超過61%。
他從兒童時期形成大量閱讀習慣,給他帶來一個個影響人生的發現和好運。
如果從6歲開始賣口香糖算起,他已經商20年。
這二十年他閱人無數,遭遇過種種的成功與失敗。
他在10歲想明白為什麼賺錢,弄明白財富增長的原理——複利法則。
他用11年的時間賣報紙,獲得最穩定的收入。此後的投資讓他的資金越滾越大。
從11歲買股票算起,他已經是15年的股票投資者。
如果用《1萬小時天才理論》來看,這十多年的訓練足以讓他成為投資天才。
他師從當時最偉大的金融學者,但他不被老師的思維所局限。
他的實踐和大量的學習讓他掌握了一門卓絕的技能:價值投資。
他憑藉執著的努力克服了自己的弱點,成為受歡迎的老師和演說家。
可是他還是很急,為了達到目標,他需要非常大的複合增長率。因此,他決定成立一個合夥公司。
在此後的四年間,他總共成立了10家合夥公司。
在30歲那年,他遇到了一生的夥伴和摯友——查理.芒格。
此後的46年,他創造了世界投資史上的奇蹟,也划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生複利曲線。
==核聚相關文章===
- 逆襲利器:自強學習法和進步本 —核聚專欄文章
- 努力就可以上清華北大嗎?如果可以,怎樣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怎樣才能從英語很糟糕的人變成英語很厲害的人?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如何長時間高效學習?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是一種什麼體驗?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 - 知乎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碎片閱讀如何形成知識體系?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怎麼樣才能讓學習體系化,效果更好?-核聚的回答-知乎
- 對獲取知識的方法論的疑惑?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每天堅持英語學習為什麼還是學不好?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 你有什麼道理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
知乎專欄: 核聚
微信訂閱號: 核聚
美股市場的投資屬性和A股的投機屬性是本質上的差別。但假定最早買入貴州茅台堅持持有,可以說你在複製巴菲特的投資理念。
《江恩華爾街45年》開篇就說了虧損的三大原因,頻繁買賣,沒有止損,對市場知之甚少。
人性使然,保證千古不變,呵呵。
巴菲特的投資方法與索羅斯完全不同,他是看年報進行投資,看好一家公司的股票,就大量購進,不管當時股價是漲還是跌,長期持有,這需要大量的資金,以及對年報的深度洞悉。同時巴菲特在投資時不會分散資金,只要有資金,就會繼續買入,所以巴菲特的希爾伯克哈撒韋很少分紅,因為分紅還要交稅,利潤還不如繼續投資。
我太太是大學老師,由於帶學生讀書的緣故,她把巴菲特傳記《滾雪球》英文原版反反覆復讀到每一個字,讀完給我講,我們才發現以前通過別人口中理解的巴菲特和他的價值投資理念,是非常偏頗的,巴菲特沒那麼簡單。
一、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是什麼?
國人談及巴菲特,必談價值投資,然後價值投資被很多人解讀為長線捂股,而就出現了不明真相的群眾48元死扛中石油的壯舉。那麼,巴菲特所說的價值在哪裡?對於早期的巴菲特來說,就是足夠便宜,有足夠的安全邊際,便宜到價格遠遠低於凈資產,甚至低於每年的凈利潤,好比被人丟棄在路上的「香煙屁股」,撿起來還可以吸一口。理論上講,當一支股票的市場價格遠遠低於凈資產,也就是市凈率遠遠低於1的話,如果以市場價格收購這家公司,然後把其資產全部變賣就可以獲得比較確定的收益,甚至是無風險套利。當然,這樣便宜的標的在中國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都已經很難尋覓。
由於市場上「香煙屁股」越來越少,同時受到其投資夥伴的啟示,巴菲特中後期的投資風格也發生轉變,變為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一家好的公司,即便從價格上來說,它再不滿足足夠便宜的條件。好的公司可能是因為它的行業好,或者有出色的管理團隊,或者有投入少、卻能源源不斷產生現金流的能力,如果能都兼顧當然更好。所以巴菲特偏愛傳媒和保險類股票,也通常會在大筆投資前先了解公司的管理層,和管理層一起吃飯嘮嗑,巴菲特識人善用這一點也是很獨到的。
然而,公司再好,致勝的關鍵還是在於價格,巴菲特喜歡在市場不確定的時候出手,他認為不確定性是長期投資的朋友。因為只有市場不確定,才可能有機會以合適的價格買入好的股票。在市場沸騰向上預期空前一致的時候,巴菲特甚至覺得自己的Birkshire Hathaway都沒有了投資的價值。
看了巴菲特的專輯,出於好奇,自己前兩個月簡單把A股按照市凈率排了個隊,就發現了中國建築這支股票。中國建築當時市價6.74,幾乎要破凈,15年每股收益0.84,成長性也不錯,雖然不算足夠便宜,但在收益和成長性都不錯的情況下,這樣的價格不算貴,至少比牛市頂峰時的12.15合適很多。可惜當時只是一想,就馬上丟諸腦後,沒有付諸實踐。不下注,怎會知輸贏!
因此,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包括好的價格、好的企業,如果不能兩者兼有,一定是好的價格,足夠便宜,贏面足夠大。然後就是信心和等待,等待市場認同你邏輯的一天,這一天也許很近也許很遠。所以,先有邏輯,然後是信心和等待。
二、巴菲特能照搬嗎?
答案是否定的。巴菲特往往要通過買入大量股份,從而影響公司決策,以達到發掘價值的目的。他把自己的做法比做一個永動的吸塵器,讓投資的公司吐出所有可以吐出的資金,再以合適的價格買入其他公司的股票,周而復始。Berkshire Hathaway本來是個錯誤的投資決策,而巴菲特則硬生生的把它轉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投資公司。普通投資人能做到這一點嗎?我們能做到的還是堅持自己的邏輯,好的價格,等待,英雄所見略同,總有聰明的大資金也會進來。
三、巴菲特買啥就跟著買啥嗎?
視情況。巴菲特一貫不喜歡別人搭他的便車,在他成名後,就有基金仿照他的持股來購買投資組合,然後劃成小份額銷售,並收取高昂的費用。他覺得這是欺騙投資者的做法,原因在於當你獲悉巴菲特買入一家公司的股票,然後馬上跟風買入時,你的持股成本往往已經大大高於他的買入價。
特別是當巴菲特成名後,持股成為了對一家公司最大的肯定以及背書,他也會享受到你享受不到的友情價。而巴菲特要賣出一支股票,也不必隨時知會你。為了抵制基金的跟風行為,Birkshire Hathaway發行了適合普通投資者,價格只有A股三十分之一的B股。當然,大師選中的股票必然有其內在邏輯,在合適的價格買入也不錯。巴菲特買入股票後往往也不是馬上就能獲利,經常會被套牢,但只要他認定自己的邏輯,他會越跌越買。如果要跟風,也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時機。
我是巴菲特信徒。
關於投資能力,其實國內有很多「巴菲特」。先說說巴菲特的選股思路,選擇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利潤好的分紅高的,未來仍然會持續增長的公司。只要這個公司的估值較低(注意,不是極低),就是他的標的。比如我們知道的可口可樂,IBM,英特爾,這些都是他投資的公司。這些投資基本上收益率不算非常高。選股難度也小。
巴菲特投資第一個難點不是選股,而是等待。由於他選擇的這些股票,都是穩定長期績效股,所以一兩年看不出來什麼,都是10年後一看,增長還不錯。一般人做不到這個耐心。但是就這一點其實很多人做到了。比如國內的但斌,持有茅台10年。其實就是巴菲特的邏輯。還有劉元生,持有萬科20多年。
但是為什麼他們不是巴菲特?因為巴菲特真正難學的不是投資能力,而是融資能力!
大多數的投資者有幾億資金操盤,就是大牛了。有幾十億就是大神了。而巴菲特呢?本金是幾千億,哦,還是美金。
同樣是每年20%收益。大神是一年幾億人民幣。巴菲特一年幾百億美金收益。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巴菲特根本不追求什麼收益率!你一年300%收益率又怎樣?你只能夠玩一億本金。巴菲特要的是,千億本金能夠穩定增長的模式。而不是收益率。
不能比。
他的資金又是怎麼來的呢?
1.首先是利用險資。
大量收購保險公司,然後用保險公司的資金來進行二次投資。
這招國內現在很多公司開始學習了。首先是復星,公開說學習巴菲特,運用保險業資金去投資。其次前海人壽,也是利用保險資金投資的萬科。
巴菲特是這個模式的開山鼻祖。你說普通人上哪兒學去?
2.其次是自我營銷融資。
巴菲特把自己營銷成全球最成功投資者(沒有之一),所以大筆資金會投向他。
其他技巧不研究,就說一個大手筆的,巴菲特收購了美國幾十個城市的壟斷媒體。光這一條,還不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這兩條融資能力,誰能夠做到?
除此之外,巴菲特還是經營企業的高手。
要知道,巴菲特旗下很多公司都是控股或者是獨資。但是這些公司的運營,還是很牛逼。他的書中,講過他的這些公司的職業經理人沒有離職的。
有幾個老闆能夠做到,能夠同時駕馭這麼多行業,這麼多牛人?
而且我還看過一些報告,他的這些職業經理人,經常向他請教經營的問題。
總結:
巴菲特不僅是牛逼的投資者,還是頂級的融資高手,頂級的營銷高手,頂級的管理高手,頂級的商業模式設計者。
他的投資能力,只是他20%的能力。
難吧!中國人都在空談巴菲特。都把他那幾句道理翻來過去的說。如何做到?幾乎沒人去談。也是真奇葩了。
巴菲特搞的是價值投資,「發現價值」,買入並持有是最重要的。發現價值需要大量的調查研究,這種研究所需要的工作量,普通 業餘 投資者根本做不到的。中國人買股票有幾個人看過財務報表的?
你走訪過目標公司嗎?跟高管談過公司發展嗎?跟同行業公司比較過嗎?你的分析有哪些過人之處?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 借鑒過嗎?預測過未來公司現金流或是收入情況嗎?找行業大牛了解過內情嗎?買過研究報告,了解過行業整體狀況及未來五年發展的趨勢嗎?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是否有所了解?有沒有幾個小弟給你打下手搜集相關資訊?
中國的 A 股市場算是小的,就那麼二三千隻股票,你能把裡面真正有價值的發掘出來,都是超難的事情 。
你啥也不做,往那兒一坐,說我要學巴菲特。
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就好像中國古人學武功一樣,道理很簡單,基本功先練20年,劍術再練20年,走出來基本就是高手了。書法很簡單,每天寫字6小時,寫15年,出來 就是書法家。
簡單哇,你去玩玩看。
價值投資的原理十分簡單,簡單說就是用好價格買好東西,跟超市購物是一樣的。但實踐起來並不簡單,需要一定的知識結構、心智結構和合適的性格,只有少數人具有。
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是很少的,收益能在較長時間維持較高水平的價值投資者就更少了。很多人不信價值投資,這很符合人的本性:人性有化簡為繁的傾向,價值投資說來說去就那四個詞,太簡單單調,看起來不如技術分析、主題投資那麼豐富多彩、不明覺厲; 價值投資也賺不了快錢,雖然長時間很有效,但經常無效,有時還要被人嘲笑。
走進價值投資投資大門的人,則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價值投資表面上就是企業思維、市場先生、安全邊際、能力圈四個概念,但這四個簡單的詞,可窮其一生去修鍊,過程則是很快樂的;價值投資之所以有效,就是因為它經常無效,少有人走的路才能成功。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需要具備完整的投資體系,這需要怎樣的能力結構呢?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修鍊自己?
一、正確的理念和適當的品性
很多人小看理念這個東西,其實價值理念就是一層紙,有些人5分鐘就捅破了,有的人歷經曲折走很長彎路,有些人永遠都不會相信。能接受並比較認真地理解企業思維、市場先生、安全邊際、能力圈四個概念,基本不會虧錢了。投資並不難,哪怕沒有很強的公司分析能力,能在市場不高的時候長期持有指數基金,就能獲得比其他理財方式高得多的收益。
關於適當的品性和特質,馬克·塞勒爾2008年在哈佛所做演講上說的最好: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偉大投資者是那種極度著迷於此遊戲,並有極強獲勝欲的人;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願;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偉大的投資家都對於他們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對批評的時候;左右腦都很好用,而不僅僅是開動左腦;在投資過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投資思路的能力。
個人觀察,成功的價值投資者往往對投資的過程的興趣大於對金錢本身,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做人的格局較大,他們不光是成功的投資者,在自己的各項事業都很成功。
理念和品性和人的性格有關,人的性格天生和後天的影響各佔一定比重,成功的價值投資者也是優秀的性格基因加上後天的努力修鍊。
二、商業洞察力和公司分析能力
一些價值投資者,理念是比較端正的,但商業分析的能力一般,這樣長期收益也相對平庸。
商業判斷力是一種比較綜合的能力,厲害的價值投資者既會看公司,也會看人。生意天生就有三六九等,有的生意是大生意,空間很大,有的無論管理人多麼優秀,也難以做大,這需要對社會發展趨勢有一定見解。商業模式也有優劣之分,好的商業模式,容易成印鈔機,差的商業模式,日子過得會比較累。什麼樣的企業家算是優秀,看人也是一門複雜的藝術。沒有一定商業頭腦,沒有會計和財務分析的基礎知識,也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價值投資者。
價值投資大師也有不同的能力傾向,巴菲特、芒格對商業和企業家的判斷能力最強,應該說比格雷厄姆、彼得·林奇、鄧普頓、約翰·涅夫等都是高一個段位的,所以他們的成就也最大。
三、對市場規律的認識
證券投資不同於自己做企業,除了商業判斷力,還需要對市場反映的規律進行研究。
市場是有效的,還是無效的,還是部分有效的,市場是否可以預測,這是對市場的世界觀問題,有什麼的世界觀,就有什麼樣的方法論。沒有哪個領域像股票投資這樣派系林立,不可調和。總體而言,技術分析、趨勢投資、主題概念、有效市場佔據主流,價值投資儘管大師輩出,但一直是小眾。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根本上在於投資觀不同。這些派系只有一個能長期成功,還是殊途同歸?大部分投資者總是在預測短期大盤走勢,他們統計過自己成功的概率嗎?認真研究一番,或許結論不同。
價值投資不應該成為一種信仰或者意識形態,外人不得質疑。價值投資者應該是頭腦開放的,它只是一種客觀分析後的實證,不是一種宗教,技術分析也一樣。我見過一些把價值投資當做宗教信仰的人,這會蒙蔽自己的眼睛。
價值投資者還應掌握幾種符合市場規律、有效的投資策略,包括選擇什麼樣的公司,在什麼時機買。有些很出名的價值投資者,認為只要買茅台這樣的偉大企業,不用管時機和價格,長期持有就可以,結果長期收益非常平庸。有正確理念的人,未必有正確的方法。
市場為什麼總是牛熊輪迴,周期變幻?為什麼股價在長期一定會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這些大問題,都需要我們探究。
四、對大眾心理的認知和自我心理的駕馭
人的本性是不變的,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除了商業分析,還需對大眾的心理有一定認識,因為大的機會和時機,往往來自於大眾的非理性。哪裡有非理性,哪裡就有機會(或風險)。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市場散戶佔主體,機構也散戶化,所以不適合價值投資。這是非常膚淺的結論,其實越是非理性的市場,理性的價值投資者,預期收益越高。道理很簡單,市場經常會出現極端低和極端瘋狂的價格,鐘擺的兩極產生巨大機會。
如芒格強調,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在投資總應該占重要位置。人類認知偏誤無處不在,錨定效應、損失厭惡、社會認同等等,這些心理學效應都在影響我們。覺察它們之後,才能駕馭它們。
更重要的是修鍊自己的內心,人大多會有快速致富的幻想,會有貪婪、恐懼、嫉妒,跟隨主流讓我們更舒服。成功的價值投資者也是人,人的這些情緒都會有,只不過經過修鍊後,理性可以更強大,這些力量可被理性打敗。
五、格柵思維
成功的價值投資者,大多對世界上一切事物擁有好奇心。企業經營、經濟學、心理學、營銷學、政治學、歷史學、物理學、生物學。。。,幾乎所有的學問和智慧對投資都很有幫助。
成功價值投資者腦子中有很多思維模型和跨學科知識,這不僅會增強投資能力,生活和事業的方方面面都會很成功。
以上是我們對成功價值投資者的一些觀察,和自身實踐後的一些思考。所有的能力結構,修鍊都永無止境,這也是巴菲特這樣的大師如此高齡仍然每天大量學習的原因。這樣的投資方式,也是非常快樂的。******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謀攻篇》
隨著上一年一度的巴菲特股東大會的召開,價值投資再度成為各大網站的熱詞。本文作為鴻鵠三篇之二,就價值投資進行深入的探討。
價值投資理論認為:股票價格圍繞「內在價值」上下波動,而內在價值可以用一定方法測定;股票價格長期來看有向「內在價值」回歸的趨勢;當股票價格低於內在價值時,就出現了投資機會。
價值投資有三大基本概念,也是價值投資的基石,即正確的態度、安全邊際和內在價值。
格雷厄姆注重以財務報表和安全邊際為核心的定量分析,是購買廉價證券的「雪茄煙蒂投資方法」;而另一位投資大師菲利普·費雪,重視企業業務類型和管理能力的定性分析,是關注潛力股的先驅,他以增長為導向的投資方法,比格氏價值投資更進一步。
簡單說,格雷厄姆要的是好價格下的好公司,安全第一;費雪更看重好公司配好價格,更喜歡潛力股。而巴菲特是集大成者,他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價值潛力投資法,把價值投資帶進了另一個新階段。
價值投資的幾個主要理念。主要包括:1)長期投資,不被市場波動左右。2)安全邊際理念。也就是說買股價打折的好公司。3)堅持投資能對競爭者構成巨大屏障的公司,也就是有巨大核心競爭力的公司。4)不買看不懂的公司。5)不隨波逐流,反而逆向投資,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
那麼問題來了,對於A股市場的普通股民來說,是否可以遵循價值投資理念做股票投資?
1、作為普通散戶,是否有能力以財務報表和安全邊際為核心的定量分析它的內在價值,從而判斷出該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
2、作為A股的普通股民,有能力辨別出那些公開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價值投資基於透明的信息披露、公正的交易制度、嚴格的場內外監督。然而在股票市場,充滿各種虛假信息。以美國為例,最近十來年都出現麥道夫騙局、雷曼兄弟破產、安然財務作假醜聞、涉及27億美元會計舞弊的南方保健、以及利用會計造假虛構了近100億美元的利潤,創下了財務舞弊的世界記錄的世界通訊。這些數據造假的公司坑了好多華爾街的著名投資公司。就連以市場規範而著稱的美國都難免如此,至於亂像頻出的A股市場,那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3、作為A股的普通股民,有能力從近3000隻股票中,選擇出「能對競爭者構成巨大屏障的公司,也就是有巨大核心競爭力的公司」? 社會在飛速發展,即使公司高層都很難掌握行業發展趨勢。多少個曾經無限輝煌的公司步入虧損?作為中國的中年人,肯定記得30多年前的日本電視,20多年前的摩托羅拉中文尋呼機,10多年前的諾基亞手機……
4、 有很多價值投資者對優秀企業垂涎三尺,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優秀企業的股價很難有便宜的時候,作為A股的普通股民,有能力與那些專業的投資經理鬥智斗勇?
5、 至於價值投資的主要理念的「長期投資」、「不買看不懂的公司」、「不隨波逐流,反而逆向投資,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別人貪婪時我恐懼」這三點,對A股市場的絕大多數股民來說,很難做到。
綜上所述,對於國內絕大多數普通股民來說,通過對個股進行價值分析來作為投資決策依據,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並非絕對不可行,極個別的股神或者大V也許有那個能力,經常在網路上看到他們對某些個股的專業分析,洋洋洒洒,頭頭是道,讓天資愚鈍的我非常佩服)。
不是每個人都有巴菲特那個專業能力和影響力的。正如@天道騎牛 有一段說得非常好:巴菲特投資一家公司股票是以投資一家企業來看待,他能影響這家公司甚至改變這家公司,而我們卻不能。他能規劃和決定一家公司的命運和發展方向而我們卻不能。他能更換一家公司不理想管理層和業務,而我們不能。他買入股一家公司,僅憑藉他股神的名氣就可以另很多公司受到追捧而暴漲,這在當初我們國內的比亞迪和大楊創世驗證過,而我們不能。
那麼,作為普通股民,正確的投資姿勢是什麼呢?在2008年5月3日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一位投資者向巴菲特提問:「假設你只有三十來歲,只能靠一份全日制工作謀生,沒有多少時間研究投資,那麼你攢的第一個一百萬將會如何投資?請告訴我們具體投資的資產種類和配置比例。」巴菲特回答道:「我會把所有的錢都投資到一個低成本的跟蹤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指數基金,然後繼續努力工作。」 他還曾經指出:「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往往能夠戰勝大部分專業投資者。」
至於具體如何投資指數基金,我將在結合本文和前一篇文章《關於技術分析的深入探討》對對我之前的ETF投資策略《基於「價值+趨勢」的ETF基金延遲定投策略的道勢術詳解》 (見雪球文章 https://xueqiu.com/1663678627/62035481 )進行完善和細化,力爭形成一個投資邏輯正確、簡單易行、正期望的ETF投資策略。該策略基本原理是:以價值投資理念為核心,以技術分析為工具,估值分析選股,技術分析選時。
最後就價值投資和技術分析這兩個方面談談我個人的看法,它們是投資理念的兩個平等的分支,沒有優劣之分。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我們不能如摸象的盲人般那麼偏激而固執的擁護自己的理念抵制對方的理念。然而無論尊崇哪一種投資策略都必須做到知己知彼。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所謂知己,要清楚自己的性格、毅力、能力圈;所謂知彼,對於技術分析者,要清楚自己所遵循的技術的優缺點,是否與自己的個性相符;對於價值投資者,要清楚自己所分析的公司的數據是否真實完整,分析方法是否科學有效。
此文是鴻鵠三篇之二:《關於價值投資的深入探討》,另兩篇分別是:
鴻鵠三篇之一:《關於技術分析的深入探討》 真正的技術分析是什麼? - 大漢的回答
鴻鵠三篇之三:《基於價值投資原理的ETF投資策略詳解》 基金定投怎麼開始? - 大漢的回答
巴菲特的投資方法簡單嗎,恐怕不是吧。
對於他自己而言,或者已經是大道至簡了,但是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不能因為他說的簡單就真的認為簡單了不是。
所謂的以合適的價格買入偉大的公司,什麼是合適的價格,什麼是偉大的公司,這兩條就是被不斷扯皮的東西。
光看巴菲特自己的言論恐怕很難分析出其背後的東西,只能得到偉人提煉後的結果。如果要了解之後東西,可以去看看芒格的著述吧,無數的柵格,無數的模型。因為選對一個長期穩定向上成長的企業是很難的,
因為弄懂一個生意是非常難的,更別提建立一套像巴神那樣分析生意的體系,那非常考驗一個人的天賦才智。
你知道的越多,越難堅持。
了解巴菲特的人都知道,他說過類似的話,「為什麼大學裡不教價值投資呢?由於價值投資非常簡單,所以沒有教授願意教授它」。事實上不是老師不願意教,而是現在的老師根本就教不會。為什麼教不會?如果要解釋這個問題,甚至要從巴菲特自己是怎麼學習證券投資的說起,需要運用認知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來分析,我引述自己在書本上的說法來講講。
「我們明白認知是由想法和觀念(也譯為「信條」)組成的,那麼想法和觀念又有何區別呢?它們彼此有聯繫,但不是同一回事。想法是短暫的,常常是我們意識得到的。每天我們都有成百成千的想法。如果我們停止思考並加以回憶,常常能夠(但並非總是如此)知道剛才在想什麼。它跟我們生活之中別人問你,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想法的意義不完全相同,因為你的回答有可能是你的某些觀念。我們的想法影響著我們的情感方式和行為方式。觀念是穩定的,常常是無意識的假定——對自己、對別人、對周圍世界的假定。我們在部分時間可以有意識地思考我們的觀念,甚至質疑它們是否合理或有用,但我們在大部分時間都不會這樣做。我們的觀念也影響著我們思考、感受和行為的方式。」
為什麼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名人在討論「知行合一」的問題,為什麼它那麼難做到?我們要結合想法和觀念理解它:第一,如果這個「知」屬於想法部分,想要把它實現,就要強調一個人的執行力,而現實生活之中,有強大執行力的人少之又少。有時候我們在發表觀點時往往說的是自己的認識,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並沒有按照我們所說的做。於是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就會說我們虛偽,可能我們所說的正是我們希望做到的。第二,如果這個「知」屬於觀念部分,也會出現知行不合一的情況。因為人的思想並不是單一的,其內部也存在著各種矛盾和鬥爭。
因此,我們知道培養一個價值投資者是比較折騰的事,不是你看到巴菲特做什麼,說什麼你就會的了。你聽說過陸遊寫的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嗎?此外韓寒也說過一句話,「你說你一年讀過很多書,我並不害怕你,就擔心你一本書讀十遍,一百遍」。因為你可以充分得吸收書中的知識和理念。怎麼才能把你認同的思想內化為你的價值觀?我知道只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用行動瓦解舊的認識和建立新的認識;第二種就是不斷地向自己灌輸那種新的價值觀。
你可以想像建立自己觀念是多麼的不容易,你提出一個觀點,並不是說你是憑空捏造出來的,你的觀點背後有一個價值體系在支撐它。就像我們通常所說的「冰山學說」,因此你聽到一個觀點,並不代表你就已經獲得這種思想。一個觀點可以引起你的共鳴,是因為在你的價值體系內就已經認同這種觀點,可能是你沒發現。因此我們得到一個觀點時,還得慢慢讓這個觀點滲透到思想各個角落,瓦解陳舊的價值體系,從而建立起新的價值體系。我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但是也是價值投資者必須走的路。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價值觀還是容易改變的,更難獲得的是品質。「狗改不了吃屎的」這句俗話,多麼經典啊。因為「吃屎」是狗天生的本性。當巴菲特教導我們要把自己和市場的情緒相隔離,要耐心和冷靜,我們能讀懂他說什麼,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已經獲得這些可貴的而對於價值投資而言非常必要的品質。當然人的性格有部分是天生,有一部分是和自己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可以塑造的。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根據最後一句話,我們很容易發現學習知識,從而改變認知,最終得到塑造個人性格的結果。也就說你學習什麼知識,你干哪一行,它會影響到你的性格。
明白這些之後,我們還要從一個人知識結構進行一個解剖,我們從周圍學習來的東西,一般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顯性的;第二層是隱性的。對於顯性層面上的東西,不如說技術啦,例如怎麼磨豆腐;程序啦,例如學游泳、踩單車,它們在大腦中是程序性記憶。這些東西處在思想世界的外圍,而最核心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價值觀和性格,這些就是隱形層次的東西,它是你不容易看得到、摸得找的東西,比如說,或者說他判斷事物的標準——你問他一個東西漂不漂亮,他可能很容易回答,但是你要問他為什麼覺得他美,可能他就很納悶了。因為他自己也沒意識到,他評定美的標準是什麼。因此,我可以看到的大學裡,我們老師教過我們的東西,大多數顯性的知識,但是缺少品質方面的學習。巴菲特看過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和《聰明的投資》後,為什麼要退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拜格雷厄姆為師?這裡面不得不提一下為什麼美國的教育那麼成功,因為他們是書院式的教學,同學們下課之後是和老師住在一起的,有很多談論問題和交流想法的機會,老師的精神氣質和思想追求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這些東西是你在課本上學不會的。
因此,我看到這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即使在巴菲特這樣那麼良好的環境當中,他也學了七、八年才自己出來單幹,這還不算他極高的天賦、十多歲就接觸股市和看遍他那個地區的圖書館裡關於這方面的書的積累,這是多難的事。許多人是因為失敗才走向證券投資的,因為這條路不容易證明自己不行,而且失敗了業沒太多人注意到,而巴菲特是因為成功才選擇證券投資的,他在十多歲就知道倒買倒賣可樂,就知道他明白什麼是商業意識。所以我們知道,一個人取得這麼輝煌的成績,不是依靠僥倖的。恰恰他對這些東西有一個非常清醒的認識,
「這事和我們每個人的自尊心有關。沒有一個人喜歡自承犯錯。如果我們買進股票犯下錯誤,但賣出時能獲得些許利潤,就不會覺得當初做得很蠢。相反的,賣出時如發生小損失,我們對整件事會覺得相當不高興。這種反應十分自然和正常,卻可能很危險,會讓我們在整個投資過程中放任自我。投資者死抱很不想要的股票,寄希望於有一天能夠『至少打平』,因此而損失的金錢,可能多於其他任何一項理由。除了這部分真實損失,如果考慮發生錯誤時能夠當即立斷,認賠賣出,釋出資金,轉投於合適的股票,並獲有利潤,則放縱自我的機會成本很高。」
於是我們從獲得知識和價值觀的談論進入到人性。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書里的序中寫道,「要想在一生當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秘密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這種體系造成侵蝕。」如果投資者想獲得超出一般人的回報,就要求投資者不但是懂證券投資的知識,還得有控制自己的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怎麼獲得呢?你得有洞察人性和問題背後的本質的能力,有非常高的自我認識能力。說到這裡,又得去到哲學和心理學的層面。我覺得哲學和心理學是看自己和揭示迷幻現象最好的工具。關於這方面的問題,就不展開論述了。那些東西寫得有點枯燥。
曾經復盤過巴菲特截止到2007年的主要投資。
巴菲特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用價值分析做投資,一直在變。
價值投資可能是他晚期集大成的思想所在,但他投資絕對不是簡單價值投資。
價值分析是重要的一環但不是全部。中早期的一些投資里價值分析甚至明顯居於次席乃至末席。
而且除開針對標的的分析,還有針對資金的組合管理能力,他提到少不代表不重要。
選中了一隻好標的。買?現在?買多少?持有多久?要不要對沖?對沖如何設計?
這些問題難度並不次於選標的。
另外就是價值分析一點也不簡單,絕不是拿起季報數據按所謂的安全價值一套就OK。
起碼得懂會計準則和公司財務吧。否則拿著季報數據怎麼還原成公司業務都不知道。
而這僅僅是最基本的處理,一點微末的工作。大概是一周工作量里的十分鐘。
長期看這種策略還是很合算的。只是合算不等於一定會變得富有,差挺遠的。
在股市投資里,能把散戶忽悠進來在高位站崗,在股市低位 散戶又不得不離崗,但在散戶心目中這個忽悠者還是他們崇 拜倍至的偉大投資王,大家猜猜,這人是誰? 能把散戶忽悠進股市並不難,人為財死嘛。只要有賺快錢的 地方就不怕沒人來,但問題是我把你搞進來,我賺了,你虧 了,你還打心底里崇敬我,這就非忽悠王所不能。如果你現 在還沒想出來這個人是誰,我告訴你吧,巴菲特。他告訴人 們的投資理念就是「長期持有」,「永久持有」。然後,他抱怨 他在幾十年前就諄諄告誡人們這個理念,但沒人聽。 好吧,我們看看大部分的散戶為什麼不能照著巴菲特的投資 理念來投資。在西方國家的散戶投資者基本屬於中產階層,而 這個階層有三座大山壓著: 稅負,房貸和孩子。在他們有了一 定積蓄才能拿出部分來進行金融產品投資,在經濟好的時候,股 市也好,大家炒股熱情也高。但問題是,資本社會的經濟規律 就是每7、8年或10來年就會來次大蕭條。在這種情況下,通常 伴隨著公司大裁減,股市大崩盤。這些突然失去工作和財務 惡化的家庭不得不在這個階段在低位割肉來補貼房貸和家庭開銷。 那末這些抱著長期持有投資理念的投資者不得不默默對著老爺子 巴菲特抱歉地說「不是我不想長期持有,我不得不割肉呀」。 作為投資頂級人物的巴菲特難道不知道這個經濟規律嗎?當然知 道,而且精通。他知道大部分散戶不可能長期持有投資產品,因 為他們不像他擁有巨量的資金,每當經濟風暴來的時候,就會有 大批投資者割肉離場。當人們割肉離場的時候,也就是忽悠王 大舉進場的時候。這個時候,巴菲特吃本喝息兩不誤。 在經濟蕭條的階段那些能堅持不離場、挺過經濟蕭條的散戶,雖然 本金可能保住了,但應得的大部分回報在相對的時間段里卻損失掉 了。如果他們希望拿回曾出現過的最高回報,他們不得不再等上一 個經濟周期。 當然,絕對不會沒有因長期持有賺不到大錢的散戶,那畢竟是 鳳毛麟角。 實際上,巴菲特在告誡人們長期特有自己的投資產品時,他自己 買進的投資產品每時每刻都在交易中。比如,他可以在30塊錢 買入XYZ,然後在3年後在40塊賣出XYZ,而回報卻能達 到70%或更高。怎麼來的,就是在這3年里僱傭交易商不斷地 低買高賣獲得的。 說實在的,大部分散戶就是被巴菲特賣了還在幫他數錢可憐人,更 不幸的是華爾街里巴菲特這樣的人還挺多。
推薦閱讀:
※怎樣理解價值投資的理念?
※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道德嗎?意義何在?
TAG:沃倫·巴菲特WarrenBuffett | 價值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