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電影審查和現今的電影審查有何異同?
這個問題很複雜,我的了解不夠系統,說一些零散的看法。所謂「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跨度幾十年,政局變化不定,實際上不同階段也有很明顯差異,應仔細分辨。
電影在民國時代是新生事物,這一點和美國的情形差不多,所以對電影該不該審查,要如何審查,沒有清晰、完整的概念,一開始是摸索著來。
按照今天我們的認識,電影不應該受到審查,分級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調控方式,但在最早的時候,民眾並不這麼認為,電影被認為承載了道德和教化的任務,所以進行內容審查是有一定民意基礎的。這在全世界的情況都一樣。
最早的電影審查,在沒有形成嚴格的體系之前,是有一定滯後性的,比如輿論和民間對某部影片有負面反應,政府再出面來禁片,這和今天多輪嚴格的預先審查不同。
在大一統的中央政府建立前,民國電影審查最初是按地方進行的,比如江蘇、浙江都有自己的審查委員會。有的委員會執行力度較松,只有建議權,並無執法權,有的委員會力度很大,若不依令刪減,恐怕就無法上映了。另外除了查禁壞影片,有的地方電檢機構還有表彰好影片的職能(以教育角度為主,藝術為輔)。
20年代末,統一的中央政府權威開始樹立,國民黨通過了《電影檢查法》,這時候的電檢開始變得系統和嚴格。之前盛行的武俠神怪片,和稍後的左翼電影,都是審查的重點。同時對進口影片也實行審查,主要檢查內容是看有否傷及風化和辱華。
當時的中國對好萊塢來說,也算一塊較為重要的市場,好萊塢明顯感受到了中國電檢的壓力,於是迅速調整,電影中負面表現華人的元素少了,當然這也和後來二戰時期兩國關係友好有一定關係。
國內電影方面,30年代中期是電檢制度最為嚴格的時期,政治題材電影陷入低谷,左翼電影被嚴厲打擊。
抗戰後,大一統的電影審查制度被打斷,又興各地割據之局。抗戰勝利後內戰時期,國統區又重新建立起統一的電檢制度,所有反映時局的影片都無法上映。
和今天的電影檢查制度比較的話,我認為,民國時期的電影檢查執行力度有所不及。
第一,當年統治技術不及今日。第二,對意識形態重要性的認識與控制欲不及今日。第三,昔日時局不穩,制度不易執行。
另外,民國時期的電檢制度以三年為期,超過之後還要重檢。對外國影片主要分蘇俄和西方兩大類,蘇俄主要防止政治煽動,西方主要針對「肉感」的蠱惑。對電影附帶廣告也有審查,一經審定,不得變動,似乎這一點比今天更嚴?
民國時期上海民營電影經濟遠比今天發達,偷拍、搶拍、打擦邊球的現象普遍,這在今天不可想像。
但兩個時代也有頗多共通之處,在審查內容方面,同樣以政治、性和暴力為主要篩檢對象,當然年代不同,對風化的理解尺度肯定也有很大區別。審查程序也基本相同,有針對劇本的審查,也有針對成片的審查。在人事統轄方面,無論國民政府時期或是當前,電檢委員會都屬於黨宣系統,是黨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體制的一部分。簡單點說,審查的目的是相同的,為了維護統治,其內容也基本上與世界上的電影審查大同小異。區別是審查程序、獎懲措施。
由於歷史原因 , 淪陷期的南京國民政府所舉辦的一系列經濟文化政策與中日合作公司的研究並沒有徹底研究。「中 華電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創立)」 與 「中華電影聯合股份有限公司(1943年創立)」 是在淪陷期的上海創立的所 謂 「國策電影公司」。它們接受汪精衛國民政府的指導,從事中國的中南部地區的電影製造、發行和上映的業務。
相似
推薦閱讀:
※「舊社會」真的有那麼慘嗎?清末到 1949 年期間百姓的生活水平如何?
※若你是1949年的民國知識分子,會選擇去台灣還是留在大陸?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民國史為什麼沒有被寫成民國演義?
※中華民國真的如大家描述和想像的那麼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