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海軍實力是否超過英國?
從大約17世紀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海軍(RN)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強海軍。現在,英國海軍仍是世界三大藍水海軍之一。
舊日本海軍(IJN)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成為世界第三大海軍,日本海軍旗下的十艘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大乃至最先進的航母艦隊之一。Q1:二戰前後日本海軍的硬體實力有沒有超過英國海軍?相差多少?
Q2:若根據英日海軍各自的實際條件與外部環境來判斷的話,如何評價兩支海軍的功能發揮與戰績表現?
Q3:二戰英日兩國海軍在戰略戰術方面有何異同?誰對海權與制海權的理解更深刻?
感謝@秦一桶 的邀請。
很奇特!?就沒有人提一下英日兩國的造船工業和民船動員能力嗎?
要知道:
軍隊的戰鬥能力不應該僅根據他們目前、開戰之初或最鼎盛時期的數量與質量判斷。
還取決於他們在戰爭的慘烈消耗中,保持、維繫乃至提升這種數量和質量的能力。 ——摘自《櫻鈴莉語錄選集》第7卷第二節
中央黨史研究室出版
恬不知恥就是我這樣子滴~
顯而易見,低下的煤炭開採與生產能力將嚴重限制鋼鐵冶煉產業的燃料供應,從而影響造艦造船所大量需要的優質鋼材。自然也限制日本國家與日本海軍補充與擴充其軍艦隊和商船隊。而商船隊的任何重大損失都將導致日本無法充分利用原英美荷法殖民地的戰略原料,從而因為原料不足限制日本的造船工業,削弱海軍的實力,海軍實力的削弱帶來戰場上的失利和制海權的喪失,這又導致商船運輸線的境況進一步惡化。最後成為一種無法擺脫的死循環。
飛機生產的嚴重缺失,也會嚴重影響到日本海軍和海軍航空兵在戰場上的表現。雖然他們在1944年成功地使飛機年產量超過了英國,然而很多飛機都是質量堪憂的不合格品,並不堪用。更不用說英國佔據著整個「租借法案」將近一半的份額,接受著源源不斷的美國成品飛機和航空原材料零部件供應,長期處於歐洲戰區和太平洋戰區的次要戰場也讓他們的飛機損失不是那麼嚴重,自然也能保持一支龐大、良好的機隊和飛行員群體。
而在戰略資源和原材料方面,僅以石油生產為例:
(1930年)
- 美國12311.7萬噸
- 蘇聯1850萬噸
- 墨西哥 698萬噸
- 婆羅洲 673.6 萬噸
- 東歐(匈牙利和羅馬尼亞) 647.8 萬噸,這裡出產的石油後來盡為德國所用
- 中東(伊拉克和波斯) 615.8 萬噸。
而日本人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僅能保持65萬噸自給油料(計入合成油料、日美開戰前從佔領區/租借地「進口」),其餘的缺口必須經過進口解決。當然,對於其他的原料與設備,日本人也同樣依賴於外國進口——或者說,輸血。
僅1937年,美國就向日本出口了550萬噸以上的石油、價值1.5億多日元的機床。
1938年,日本進口的34.4%來自美國。
1939年美國對日廢鋼鐵出口比起1938年多出9倍。
1932-1939年,日本年度進口鋁的18%、鉛的45%、石油與石油產品的75%、銅的90%、廢鋼鐵的70%來自美國。
1937-1939年,美國對日出口的70%以上是軍用物資和戰略原料,總額達5.1億美元。
日本從美國進口的商品中,石油與石油產品佔37.4%、機床和設備佔20.8%、軍事技術裝備和陸海軍裝備佔21.7%。
而在日本總的石油·燃料結構中,其90%依賴進口,其中70%依賴美國進口,15%依賴荷屬東印度進口。
毫不誇張的說,正是美國的「精心哺育」,把日本帝國陸海軍生生的從20年代末的幼崽喂成一匹兇狠、有力的惡狼(很遺憾,他們在歐洲也做著一樣的蠢事),而後狠狠地被咬了一口。
但隨著美日在太平洋和中國利益衝突的急劇上升,日本人發現:他們要斷糧了!這下怎麼辦?
只有保證一系列戰略資源的自給自足才能和美英爭奪東亞太平洋,而只有佔據東南亞、擊退英美軍隊才能保證日本擁有理論上的自給自足,從而保證日本在亞洲的霸主地位不受威脅,沒人再拿著資源訛詐來威脅帝國。
毫不意外,這種和他們的德國盟邦一樣的「邊打邊搶,邊搶邊打,以戰養戰」戰略變成了一種純粹的軍事賭博和冒險。
至少偌大的日不落帝國和皇家海軍還沒落魄到要以戰養戰,搶啥算啥是不是?(23333)
剛才我是不是提到了民船動員能力?對,是的。我覺得這個反而更不需要多說了……
英國本來就有著一支龐大的商船隊,英國在外交上的相對成功還為他們爭取到了相當一部分的法國、挪威、荷蘭、比利時商船和水手。更別說他們背後的美國人……
日本?你們要知道,1938年打中國的時候,日本的商船隊運力就已經捉襟見肘,為此他們租用了90萬噸外國商船隊!其中46.6萬噸是英國商船隊!
雖然他們在1941年12月擁有591萬噸商船,然而很遺憾,太平洋實在太大:
我軍為維持錫與橡膠的生產量做出巨大努力,但運輸產品的汽車與船舶嚴重不足,無法運出。1942年,我國從南方運回的物資僅完成計劃的60%。
商船不足想「以戰養戰」明搶?油田橡膠樹不會動倒是不假,商船可是會跑的!逼急了還會自沉的!
跑題: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日本的歐洲朋友還真打算在入侵蘇聯時通過掠奪足夠的蘇聯火車、使用現有蘇聯鐵路線保證運輸……每個軍事賭博者的腦洞都是相似的?
自然,由於上述政治、經濟和海軍本身的戰略構想等多方面的因素,英國皇家海軍的總體實力要比日本帝國海軍好。先天的畸形發展和營養不良使得日本人發起了一場浩瀚的太平洋海空戰,卻在精神上不敢接受,物質上無法經受與美國開戰所必將蒙受的巨大損失——哪怕和皇家海軍相比,他們都打不起、耗不起、恢復不起,任何一艘主力艦、巡洋艦、驅逐艦乃至商船的損失,都是在「大日本帝國」的棺材板上打下去的一顆顆釘子,都是宣告這個日出之國死期的一聲聲喪鐘……
一條條說吧。
從噸位上講,HMS大於IJN,畢竟英國海軍,特別是近代海軍歷經一百餘年的建設,底子厚,基礎好,其設計水平和建造工藝不是IJN能比的。
從技術方面講,HMS相對於IJN的確有先進的地方,比如雷達。但是這些技術優勢並沒有在馬來亞海戰與印度洋海戰中體現出來,反而由於戰術運用和指揮上的失誤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馬來亞海戰,HMS損失一艘戰列艦一艘戰巡,印度洋海戰損失一艘航母及多艘其他艦艇,再加上泗水海戰和巴達維亞海戰全軍覆沒的ABDA聯合艦隊,在戰爭初期HMS的表現的確與其實力不相稱。
從水面艦艇講,在戰列艦方面,HMS可以說是強於IJN的,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這再一次體現了英國作為一個老牌海軍強國的悠久傳統。
航空母艦和艦載機方面,HMS則完全落於下風了,IJN航母噸位大,航速快,載機數量多,艦載機也先進,九六式艦戰是世界上第一款作戰能力可以與陸基戰鬥機相匹敵的戰機,更別說後來的零戰等飛機了,HMS在這方面根本沒法和IJN比,英國航母航速低,載機量小,艦載機也不夠先進,在IJN使用全金屬單翼機的時候HMS還在使用雙翼機,雖然英國海軍最先發展出了航母,但是後來的發展速度太慢了。
從重巡,輕巡,驅逐艦這些中小艦艇來看,HMS不僅數量多,其設計思路也與IJN差別很大,相對於IJN來說,HMS的中小艦艇更適合破交戰與護航作戰,任務彈性好,適應性也好,比如郡級,部族級。而日本海軍過於重視雷擊戰,這類中小艦艇上裝備了大量魚雷裝備,防空能力低下,單一的設計思路嚴重限制了其任務適應性,瓜島戰役就可以明顯看出,IJN的輔助艦艇在護航作戰中的表現簡直令人髮指,自身生存能力低,數量也少,無法為被護航艦艇提供有效的防空保護,在以海軍航空兵為作戰主力的二戰海上戰場,以炮擊戰和雷擊戰為主的IJN輔助艦艇自然難以取得什麼好的戰績。而當IJN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開始設計建造秋月級之後,就已經什麼都來不及了。
最後,英國海軍的建造能力強於日本海軍,這個就是工業底子的問題了。
綜上,IJN總體實力不如HMS,但是在以航母為主力的二戰海上戰場,IJN的航母的確比HMS的強很多,但是這只是一個方面。其戰略戰術思想的落後最後註定了其失敗的命運,這也是差距最大的地方。
————————————分割線——————————
IJN的航母機動艦隊損失異常慘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護航艦艇不給力,防空做不好,反潛也做不好,大鳳號就是死的這麼不明不白。
IJN過於痴迷艦隊決戰和以此發展出的漸減邀擊作戰,整個海軍的發展思路都已走上歧途,快艦強炮重雷裝的驅逐艦面對敵方飛機毫無還手之力;前面航母機動艦隊擔負雙重任務廝殺激烈,後方戰列艦隊卻坐視隊友覆滅無動於衷。計劃中的戰艦對決變成以海軍航空兵為主力的消耗戰,完全措手不及。
兩者海軍的實力取決於兩國對海軍的需求,和不同的作戰想定。空泛的談所謂實力是沒有意義的。
先以航母為例,
日本的航母雙層機庫,開放式非裝甲甲板(大風除外),那是因為太平洋低海況,島嶼分散缺乏密集的岸基航空基地。這種情況下,航母的穩心高無所謂。盡量多的飛機索敵,先敵發現對方然後進行全甲板攻擊一擊至命才重要,不然後手被攻擊了不沉也沒什麼機會拖帶回去。而英國航母封閉機庫,裝甲甲板,不惜降低載機量和艦速。一方面因為北大西洋海況惡劣,日式開放首去北極航線護航對蘇航運怕是機庫里整備的載機都全給拍爛,更別說日式勺首的回復力,顛簸中放飛都難。而且無論地中海還是北大西洋,雙方基地密集,航母大型艦隊隱蔽困難,假想敵德國義大利法國的裝備都談不上玩艦隊航空兵決戰模式,英國的航母就是在岸基航空兵支援下短促突進如塔蘭托或者長期護航作業。機群數量沒那麼重要,也確實不需要太大,反而艦隻抗損能力很重要,這時候裝甲航母的主甲板優勢就出來了,挨上幾枚250公斤航蛋英國佬可以直接繼續放飛接收,就算失去作戰能力,堅持到回本土基地也就往往一晝夜,還有機會搶救回來。日本嘛就得甲板大破加開放機庫油氣猛烈揮發殉爆,不然請雪風補槍吧。
同樣的再看巡洋艦:英國數量巨多的輕巡重巡適航性好續航力強防護合理,可以隨時維持在全世界廣大殖民地的存在,單艦戰鬥力可以做犧牲。日本的輕巡重巡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做水雷戰隊領艦,和夜間水雷突擊的艦隊保姆,火力必須重才能砸開美國重巡防線上的突破口,速度必須快才能跟上全速突進的驅逐艦水雷戰隊。防護是什麼東西?可以吃嗎?本來就是準備一個戰隊換一條美國主力艦的一次性艦隊,防護有什麼用。指望打殘了還能從所羅門小笠園衝破美軍的航空和潛艇封鎖線拖回本土修復嗎?…
日本的強化水雷能力的驅逐艦和英國強調均衡和適航性部族級,也是同樣的道理。
大家都是針對自己的需求捨棄和強調不同的方面。實力誰強誰弱不如說看看在誰的主場和針對的戰術想定再比較吧。
以及艦隊航母彈射器斜角甲板助降透鏡這些引風氣之先的應用…
…………………………補充分割線……………
我只想說,日軍換到歐洲來也一樣是醬油的命。就友鶴號第四艦隊事件這樣的海軍,扔北極護航航線,甲板結冰半米這種氣候,來一次就得有一半自己回不來了。大和的460在北大西洋海浪下,就不說射擊,大橫搖能否順利裝填先打個問號吧。
地中海澡盆里,蛋戰的航程不但沒有用,反倒是持續作戰能力低下抗損性弱全暴露出來。直布羅陀亞歷山大港開羅塞普勒斯馬爾他…各基地持續突擊,再牛的艦戰也成了無暇補彈補油的廢鐵。木甲板挨上一發就得跪,岸基航空兵可不是日本那群最大只能帶250的艦爆…再等晚上地中海艦隊戰列艦出來補槍才是真酸爽…
…………………………………補槍………………………
世界第二海軍現在還是英國?兵員素質訓練或許還行,規模的話,不用說其他,就和大陸海軍比比吧…另外日本海軍當初所維持的規模是建立在一隻使用一戰技術水平的陸軍裝備,布爾戰爭水平的技術裝備數量和火力投送量,普法戰爭水平軍事思想的落後陸軍;和農民一輩子吃不上的白米飯,數量眾多的南洋妹…這種對國民壓榨的代價上上的…
謝邀
我先放結論,慢慢答
但從紙面數據來看,日本海軍從39年到45年,沒有一個時刻超過過皇家海軍
皇家海軍算上護航航母,也是有半百航母的海軍啊!
因為英國皇家海軍(以下簡稱RN,皇家海軍,不知道為什麼上面的答主都叫HMS)和舊日本帝國海軍(以下簡稱IJN,帝國海軍)除了前期的印度洋作戰,和後期的37/57特混艦隊對日本的攻擊之外,沒有大規模的交戰,所以這問題也算是關公戰秦瓊,反正是紙上談兵,我就把紙面數據碼一碼吧。
因為戰爭中不斷有新船服役和沉沒,雙方實力對比是動態的,戰爭結束時,因為日本戰敗,皇家海軍對帝國海軍肯定成壓倒性優勢,所以就碼兩個方面,一個是開戰前的雙方實力對比,一個是戰爭中新造,新購或者新換的軍艦。
先來碼碼海上霸主,雙方的主力艦(戰列艦,戰列巡洋艦)
先來說說皇家海軍
首先是5艘伊麗莎白女王級:伊麗莎白女王,厭戰,剛勇,巴勒姆,馬來亞。其實本來計劃造6艘,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中途砍掉了一艘。這一級都是一戰前開工的奶奶船。在二戰前,多次改造續續補補,39年打仗的時候,基本都上了戰場,等到41年太平洋戰爭的時候,同時代的戰列艦除了在珍珠港坐沉外,也就剩下窮兄弟日本那幾艘老船了。
然後是5艘R級,也叫作復仇級:復仇,君權,決心,皇家橡樹,拉米利斯。用一句話介紹R級的話,那簡直是開歷史的倒車,啊不,是開歷史的倒船。性能不如前輩女王級,而且皇家橡樹被德國潛艇擊沉的戰例太有名,導致這一級船名聲不大好。除了防禦和後期加裝的雷達之外,其他技術指標基本不如日本的金剛級。
=========海軍條約分割線==========
不知道啥是海軍條約的,我估計也不會看這個問題,就不講海軍條約是啥了
條約戰列艦英國有2艘納爾遜級:納爾遜,羅德尼。兩艦都是20年代初開造的。是世界上僅有的裝備400毫米以上火炮的七艘軍艦中的兩艘(媽呀真拗口)。世界上最強的軍艦是不是納爾遜級我不清楚,但是世界上最丑的軍艦一定是這姐妹倆。這糟糕的形象設計一度颳起一陣歪風,好在沒流傳太廣,不至於把全世界的戰列艦都影響成醜八怪。哦對,這一級速度慢的要死。
30年代後期皇家海軍建造了5艘喬治五世國王級:喬治五世國王,威爾士親王,約克公爵,安森,豪。簡而言之,這一級是大戶人家手頭緊,妥協的產物,技術積累是有的,可是眼下是在沒錢,好的設計上了低配的武器系統。但是在建造期間趕上雷達工業蓬勃發展,所以裝備了大量的雷達和輔助系統,這些東西,對日本來說,基本屬於黑科技一樣的存在
獅級?獅級全死了,對,全家都死了,別問了!
最後是獨苗前衛號。世界上最後一艘下水的戰列艦叫前衛號是在是個諷刺,下水的時候,仗都快打完了。這艘船上的火炮都是從其他退役的船上拆下來的和倉庫里的舊381炮,說得好聽點是皇家海軍光榮歷史的結晶,說得難聽點是拆了東牆補西牆,前衛沒趕上二戰,因為長得好看而且新,成了英國的門面,成天在海上到處漂。
再說說皇家海軍的戰列巡洋艦
本來有不少,但是活到二戰的就三艘了。
2艘聲望級:聲望,反擊。名字本來是給R級用的,後來被砍掉了,就挪給了戰巡。兩艘船在戰前各種改造,改造的路子跟帝國海軍的金剛級很類似,換武器,加裝甲,換動力,但是聲望級改來改去不但速度降了,而且防空裝備相對薄弱一些。
還有個獨苗,海軍上將級胡德號,這艘船雄踞世界最大軍艦的寶座20多年,被稱為皇家海軍的驕傲。曾經有個改造計劃,但是因為死了就沒改成,死的也很壯烈,在北海放了個巨大的煙花。殺胡德的話,日本的長門級應該很穩。
再來看看日本海軍這邊,一九几几年來著,日本海軍取消了巡洋戰艦(戰巡)的艦種,把改造中的金剛級歸成了戰列艦,那就算戰列艦吧
4艘金剛級:金剛,比叡,榛名,霧島。最老的一般都是最爛的,但是在日本這一邊,剛好反過來,縱觀太平洋戰爭,表現最好的就是這四艘艦齡30多年的老船,原因是其他戰列艦老趴窩。兩次改造後雖然防禦依然是問題,不過因為速度快,常常伴隨高速航母部隊作戰。
2艘扶桑級:扶桑,山城。這一級的防護比戰巡出身的金剛級不知道好到哪裡去,而且刨了七炮塔的英國神船,這倆跟後面的伊勢級一樣,六座炮塔12門炮,從數量上看是最多了,但問題是,速度慢設備老,雖然經過改造,但是因為日本的戰術問題,長期留守,最後一起死在蘇里高
2艘人妖戰列艦,伊勢,日向。這兩艘本來是吸取扶桑級教訓的改進型,裝備水平差不多,性能優於扶桑級,但是中途背叛了革命,走上了所謂航空戰列艦的邪路,參戰基本是挨打作戰,
===========海軍條約分割線=======
日本兩艘條約艦,長門級:長門,陸奧,(也是big7其中之2)。長門級是條約戰列艦里最不遵守條約的,日後的改造空間也比其他條約戰列艦略大一些,幾次改修後,成了開戰前的聯合艦隊絕對主力,算是兼顧火力防禦機動的船。
大和級?從39年算,大和還是卵,從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開始時,大和還沒服役!謝謝!
皇家海軍條約前12艘(戰巡3)條約後7艘
帝國海軍條約前8艘,條約後2艘
看起來,無論怎麼算,皇家海軍都多一些。但是兩國都對老船進行過改造,相比之下,日本改造的好一些,因為英國R級的改造相對較小,明顯落後於時代。所以在戰時沒有什麼亮眼的發揮。其餘主力艦,除前衛外,基本算是活躍在抗德的第一線,經歷實戰。但是日本這邊,號稱精銳的戰列艦完全沒對的起這個稱號,一方面是日本的戰列艦數量不足,一方面是用兵模式導致除了金剛級外,基本不怎麼出擊,最後眼看日本不行了怒送一波。個人認為,在主力艦這個層面,無論是紙面數據還是實戰經驗,帝國海軍都不如皇家海軍
皇家海軍戰時服役1艘
帝國海軍戰時服役2艘
但是日本加上2艘戰時服役的大和級:大和,武藏。就無解了。
特意轉一行,但從戰列艦的角度來說,這兩隻算是怪物級別了,火力和防禦不說,別看7萬多噸,光是賽艇就比不少半皇家海軍主力艦快。要怪只能怪皇家海軍戰時的重點放在航母和中小型艦船上,而且主要敵人德國和義大利的海軍並不強勢,不像日本面對的美國海軍一樣。在資源配比上受到了限制,沒有建造完成更多主力艦。
日本海軍在巔峰時期(偷襲珍珠港後)的實力超過英國,雙方傳統海上力量(依靠艦炮決戰的戰列艦、巡洋艦)不相上下,但在航空母艦上相差較大,二戰前英軍裝備航母六艘(1942年前已有三艘沉沒),二戰後共裝備六艘航母(不計護航航空母艦),而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時共裝備10艘航母和2000多架艦載機,不但航母的體積和載機數量比英軍航母大,艦載機性能和飛行員質量更是超出英軍一截。思想上,在山本五十六的領導下,日軍率先將航母作為海戰的主力使用,海上航空作戰意識強,而無論英國還是美國,都只將航母作為輔助力量,骨子裡仍然奉行「大艦巨炮」的傳統海戰制勝理論
英國在二戰中運用航母作戰的例子還是不少的,比如1940年光輝號航母夜襲義大利塔蘭托軍港,擊沉意軍1艘戰列艦,重創2艘,擊傷巡洋艦和輔助船隻各2艘;1941年5月勝利號和皇家方舟號參與圍殲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丹麥海峽之戰;1943年起在大西洋參與反潛戰;1942年5月「鷹」號航母參與支援馬爾他的戰役(基本上英國航母在地中海戰鬥要活躍一些);英國沒有參與中途島戰役,在遠東地區也只有一艘航母,英國也沒有將航母用於支援諾曼底登陸或對德戰略轟炸,因為英國南部的機場對於英美空軍的重型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來說足夠用了,而且靠英國區區幾艘航母進行如此大範圍的對地打擊顯然是杯水車薪。
日本海軍遠不如英國皇家海軍。
1. 水面艦隊。英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驅逐艦部隊(共計約200餘艘)50餘艘潛艇和上萬架4發重型戰略轟炸機。 大英帝國有著九倍於日本的艦艇噸位差。飛機產量,英國是日本的2倍;巡洋艦產量,英國是日本的4倍;驅逐艦產量,英國是日本的4倍;護衛艦產量,英國是日本的20倍。珊瑚海之戰日本載機最大的兩艘航母載機125架,中途島日本4艘主力航母載機266架,兩次都是重要的攻勢作戰,並且並不打算執行長期海上任務,應該載機數量是比較大的,而英國太平洋艦隊成立的時候,4艘光輝級(包括一艘改進型)在編數是235架,而且是執行長期任務。英國以「蘭開斯特」轟炸機為核心的火力強大的戰略空軍也是日本沒有的。
2. 技術革新。二戰時英國的科技水平,日本望塵莫及。雷達、聲納、深水炸彈都是英國人發明的。曼哈頓原子彈計劃是在英國「管合金」原子彈計劃基礎上搞起來的,原子彈內部機理問題也由英國科學家解決。航空母艦上的蒸汽彈射技術也是英國人搞出來的,後來轉讓給了美國。英國海軍對新技術的運用遠超日本海軍,雷達、計算機、聲納、噴火式戰機、4發重型轟炸機、夜視裝備都是日本完全沒有的東西。另外,皇家海軍的航母艦載機在夜間起降方面的技術水平是當時的美軍或日軍所不及的(加上雷達方面的優勢,英軍航母在夜間的作戰能力遠超日本航母)。
3. 軍事理念和體制。英國對海軍這個軍種的理解和運用能力要超過日本,日本海軍師從英國。英國海軍對戰法的革新是日本海軍望塵莫及的:第一個大規模應用艦載航空兵突擊的是英國海軍;第一個使用空中巡邏機反潛的是英國海軍;第一個實戰中應用雷達指揮作戰的還是英國海軍;組建大型護航隊、建立海軍分區作戰體系、建造護航母艦和組建獵潛大隊……一系列的「第一」都是由英國海軍完成的。
4. 戰役戰術的指揮能力。山本和南雲等僅僅接受了新式海軍理論的熏陶,而英國海軍則是有深厚傳統引領世界海軍發展方向數百年,就連日本人應以為傲的偷襲珍珠港,也不過是奇襲塔蘭托的翻版而已(第一個使用航母長途奔襲摧毀敵方戰略目標的戰例是英國坎寧安將軍指揮的奇襲塔蘭托,一舉扭轉英意兩國在地中海的海上力量對比)。就海軍戰術的運用上,大英帝國絕對是當時的世界第一,日本人頂多是一隻腳踩在現代海軍理論上,而另一隻腳還停留在一戰的時候。 而且英國特種部隊、滲透、反潛、雷達、密碼學方面處處比日本強。英國作為歷史上的常勝將軍,不是簡單幾列戰艦和槍炮可以看到的; 歷史上,英荷海戰、英西海戰、英法(特拉法加)海戰、一戰時的日德蘭海戰、二戰時的北大西洋反潛戰甚至二戰後的福克蘭海戰,都是英國勝利。就算有戰術上的失敗(比如胡德號、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和競技神號被擊沉),但英國海軍在戰略上從來沒失敗過。英國人控制全球出巴拿馬之外的所有關卡,雄才大略、高瞻遠矚絕非日本人可比。
5. 人才培養體系。即使今天打阿富汗伊拉克,你可以看到英軍仍然是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美國國防部2006年的報告稱,就海軍兵員素質,當今世界上或許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超過英國。英國由於殖民地面積大,兵力分散,加上本土人口少,又是職業兵制,怕傷亡,所以陸軍在歐洲打不過德國,海軍也在亞洲打敗仗。給人一種不經打的感覺。事實上英國的戰爭潛力非常雄厚,超過蘇聯,與美國不相上下。從航空兵的角度來看,日本在飛行員的培養方面顯然不及美蘇德英幾國,中途島大戰後,其訓練有素的海軍和陸軍航空隊飛行員是越打越少,無論是空戰還是對艦攻擊都逐漸趨於下風。以至44年後不得不派出剛學會操機的新手以自殺性撞艦的方式換取戰果。而英國呢,不列顛空戰中頂住了德國的壓力,以915架飛機的代價擊落了1733架德機,在反攻歐洲大陸時,其航空兵在配合陸軍作戰時也發揮了重大作用。英國兵員補充能力遠非日本可比;就連英國的附屬部隊加拿大軍和澳洲軍戰鬥力都很強悍。
6. 工業體系。英國的可怕之處在於對全球資源的調動能力。英國的資源豐富,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亞當時都是英國的地盤,只要不威脅到英國的補給線,就英國的百年積攢的經濟基礎與軍工基礎,日本跟本不足為患。作為老牌海軍強國,人才汲汲,造船技術一流,又是最早的新興工業國家,工業基礎強大,造船工業實力非日本可比。工業原料產量,英國是日本的9倍;鋼鐵產量,英國是日本的5倍;石油產量,英國是日本的18倍。而且英國一直都重視海軍,以英格蘭銀行為核心的財政體系在滿足戰費方面的作用巨大。
雄哉,彼大英帝國!
———————————————————————————————————————————
另外:
@徐磊 的答案很偏頗。最後一段說「大和武藏開盾牆吸引火力然後海軍航空兵蜂擁而上幫英國飛機打光然後群毆英艦隊」更是不著邊際:英國皇家海軍又不愣,這麼容易上當?上了當也不會臨時調整過來?日本海軍不重視修補艦船(中途島體現得很明顯),又不是打遊戲,大和武藏真能當肉盾?說到英國艦載機劍魚,其實是因為英國的「噴火」「野貓」等新式飛機大部分都用在對付德國上面了。而且如@王義軍 所說,「英國南部的機場對於英美空軍的重型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來說足夠用」,所以艦載機才會沿用較久的劍魚。戰爭期間資源珍貴,不可能因為有了新飛機就把所有舊飛機立刻換下來。至於英國海軍敗於和日本的遭遇戰,主要原因還是因為英軍主力在歐洲。
@田英華歷史很難假設,但英國還是有贏面的。日本中途島主要是敗在信息不對稱上面,而英國在雷達、密碼學等技術上面有著日本沒有的優勢,所以日本對戰英國還是會吃信息不對稱的虧。日本在中途島因為時機把握不對且指揮官猶豫不決導致自身手忙腳亂,而英國在圍捕俾斯麥號的時候則是協調有序並在浩瀚的大西洋上展開協同行動。唯一不確定的就是英國二戰的航母的確沒有像日本那樣作為重點,但如果英國的對手從德國潛艇換成日本航母的話,英國海軍的重點肯定會從護航反潛轉為航母對戰。而且憑藉英國的工業水平,也能做到像美國一樣在珍珠港被偷襲之後迅速生產艦船填補損失。
「舊日本海軍的作戰思路仍停留在艦隊決戰時期,戰列艦隊仍然是主力,雖然航母機動艦隊在戰爭初期戰果顯著,但是重視程度仍然不夠,缺乏有效的支援,中途島戰役,南雲忠一的機動艦隊既要擔負轟炸中途島的任務,又要負責搜尋美國航母特混艦隊,而主力的戰列艦隊則在後方坐視機動艦隊覆滅。瓜島戰役,以艦隊決戰為建設思路的舊日本海軍的弊端暴露無疑,重視炮擊戰和雷擊戰的IJN輕型艦艇難以擔負起護航任務,第一次所羅門海戰與塔薩法隆加海戰雖然取得勝利但是卻沒有完成既定的目標,坐視瓜島的美軍基地一步步加強,海軍將領因為保艦避戰而坐視戰機的事時有發生。日本海軍的內部矛盾非常嚴重,軍令部和海軍省,戰艦派和航空派…」——@袁蕾
雖然@袁蕾認為HMS在海軍航空作戰上不如IJN,我也認同這一點。HMS會挨上IJN一悶棍,但是IJN幾乎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消滅HMS;而HMS則很可能會在慘敗後吸取教訓,加上自身的工業家底、之前已有的在航母方面的研究,英國完全有可能造出比日本航母性能更好的航母。到時候把之前HMS那些弱小航母的海員換上去當教導隊,其他艦艇的海員抽調過去各司其職,配上有能力的海軍將領,幾支有能力的航母戰鬥群就可以很快出來。到時候IJN非常有可能會在抗衡一段時間後被自身畸形的工業生產拖死。謝邀。
Q1:英國海軍的硬體實力和日本海軍相比如何?
紙面數據不能說明問題,同樣討論不同戰略進而得出硬體配置毫無可比性的結論也不能說明問題。套用朱總理的一句話,「這樣算,希特勒早就征服世界啦」。
比戰績的話也沒有用,因為你看呀,威爾士親王號在圍攻俾斯麥的戰役里沒有被擊沉,反而在馬來海戰里被打沉了,但是參加馬來海戰的日本海軍在後面的瓜島、塞班島又被草割了。這種一物降一物的事情難道能說是日本海軍超過英國海軍?
離開軟體談實力,就是耍流氓。英國海軍能夠撐在那裡,抵抗德軍兇猛進攻的原因,是因為他們還有強大的海員團隊。而日本海軍之所以初期風光無限,後期被美軍吊打,以至於不得不採用神風特攻隊的戰術,就是因為人員素質上的低劣。日本海軍向我們充分展示了一個道理:
大艦易有,強兵難得。
造軍艦太簡單了,但是要有跟他相配套的人員,才能發揮出硬體的最大實力。
Q2:根據實際作戰環境評價其戰績
那肯定是英國海軍發揮的更好呀。
軍隊是國防的基礎和核心。連保家衛國這項任務都完成不了,請問要你何用。
英國海軍硬扛德國海空軍兇猛的攻勢,保衛英美之間的運輸線,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敵軍破交戰的戰略目的並沒有達成。
日本海軍從中途島戰役開始打團就出問題,戰役目的一次都沒完成過,還被人家追著打,以至於到最後不得不拿寶貴的人力資源跟敵軍硬扛。
這兩廂對比,你說誰的表現好?
Q3:戰略異同
日本海軍戰術大師太多,而同時期的英國海軍其實戰略水平也不怎麼樣。
先說日本。
日本海軍賴以揚名立萬的,就是靠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的戰術能力在整個太平洋戰爭的日本海軍將領中可以說是超神的,他對於未來日美開戰的大局也有自己一定的理解,但是不能上升到戰略的層面。因為他反對日美交戰,原因是日本必敗,但是他沒有提出一個長效的戰略能夠延緩或者改變這個結局。真正為日本海軍製作戰略的海軍部高級參謀人員,毫無疑問就是一幫馬鹿。大敵當前,精誠團結這個事情都不懂,你做出來的行為只能是戰術上的,絕對不是戰略上的。沒錯我說的就是海陸軍矛盾。戰略關乎一國生死存亡啊,日本人放任海陸軍爭功,請問為什麼要這麼做?這不就是沒有戰略眼光的事情么。
但是英國海軍也好不到哪裡去。
一戰之後,英國就走上了衰落的道路。經濟危機帶給英國的打擊也是深重的。同時,受制於17世紀以來的英國海軍傳統和英國的國際關係布局,英國海軍是有很大的歷史包袱的。這個包袱就是英國海軍必須保衛大英帝國在全球的殖民地。這個任務可了不得,牽扯到兵力分配、後勤補給乃至不同地區的不同作戰計劃。但是顯然,二戰時的英國皇家海軍沒有能力完成這個任務。相比於風帆戰艦時代的海戰,鐵甲艦到現代海軍時代的海戰烈度空前,特別是日德蘭海戰徹底驚醒了帝國海戰遠在千里之外的英國人。英國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從拿破崙戰爭之後,海戰第一次逼近了自己的家門口。英國需要調整自己的海軍戰略,但是作為一個有龐大歷史包袱的國家,他只能在原來的道路上修修補補。這個歷史包袱,被證明是不符合現實的。
首先,英國國力難以支撐其繼續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全球駐軍+全球投放任務。
其次,英國當務之急已經從穩定殖民地統治轉變為抵抗德軍入侵。
最後,也是最矛盾的一點,英國的國際關係布局還要求英軍不得不承擔其他海外戰場的任務。
我相信要是英國海軍能夠收縮兵力 ,集中力量對抗德軍,大西洋海戰前期不會打得這麼被動。
至於說對制海權的理解,兩國都走了教條主義,還走了一條跟自己國家實力完全不匹配的教條主義。
39年的時候,英國海軍編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總兵力19.5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總噸位約130萬噸。
41年日本海軍總兵力236艘119萬噸,超過條約規定的相當於美國60%,而接近80%,總的實力是: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
如果從總數量上看,那麼差不多。當然英國有劣勢,日本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在太平洋,而英國只能有遠東艦隊和日本直接對陣。
二戰的海戰,太平洋這邊主要是航母派載機互毆,大西洋那邊早期是戰列艦用巨炮互毆,德國水面艦艇殘了以後就是反潛戰了。
太平洋這邊,頭半年的戰爭,全世界都明白了,艦載航空兵決定海戰勝負。
再多的戰列艦,在艦載機面前,就是一堆廢鐵。重巡,驅逐艦就別提了。
無論英國的科技實力如何,但飛機上的差距的確不小,別說英國的老破雙翼機,就是格魯曼的各種貓在戰爭的前兩年,被零式各種虐。總的來說,英國的科技潛力不小,但在戰爭初期決定走向的實力,英國人顯然不具備。
遠東艦隊如何被聯合艦隊痛扁,可以狗威爾士親王號以及錫蘭海戰。
日本南下的核心就是荷屬東印度的石油,馬來亞的橡膠還有其他資源。如果日本有心朝印度洋方向去的話,英國皇家海軍也根本擋不住。
樓上有人扯噴火,即使到了43年中,在太平洋戰場,噴火都不是零式的對手。皇家海軍根本撐不到科技翻身的那一天。
日本人短板不少,但那個時候,戰爭攻勢的決定因素,是艦載機的投送。真正能頂住的,只有美國海軍。
大英帝國的真正輝煌在20世紀之前。41年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皇家海軍就光榮的開始走下坡路。
--------------------------------------------------------------------------------
樓上有不少人的回答中提到各種日本的短板。
連劍魚這麼弱的破雙翼機都有洗地的,TBD要笑死了。
有人說錫蘭海戰中劍魚如果運氣好有可能讓日本經歷中途島的覆轍,中途島的沉的四艘船全部都是SBD的功勞哎,比劍魚快一半多的TBD屁都沒打著,你讓一波只能組織12架劍魚的英國艦隊做能擊沉日本航母的夢,太夢幻了。
還有人扯到反潛,後勤補給。這些問題在面對美國艦隊的時候存在,面對英國艦隊就不一定存在了。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一邊生產潛艇,一邊生產航母,一邊生產飛機,還一邊生產原子彈。英國海軍強大的反潛能力是在擊沉全部德國大型水面艦艇之後提升的。德國戰列艦還在北大西洋轉圈的時候,沒有全部的制海制空權,全力反潛從哪裡談起?如果英國人的對手是日本而不是德國,恐怕英國人要先忙著造航母了,還有多少錢剩下真難說。
用德國的經驗去套日本是沒有意義的。用美國的經驗套英國,也屬於做夢。
戰爭的前半年,同盟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可以用屁滾尿流來形容。皇家海軍幾百年的神話幾天就破了。艦載航空兵是最重要的制勝砝碼。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思想,強大的工業能力,卻是雙翼的劍魚敷衍了事,不知道有什麼好吹噓的。
--------------------------------------------------------------------------------
UPDATE:2014/07/29
批駁一下某人的觀點:
「所以在戰爭開始的初期,應當以這兩種艦隻(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性能和數量來判斷,後期需要考慮航空母艦,」
無論陳列多少數據,但這句話充分暴露了。
二戰中英國有一艘很有名的船,威爾士親王號。41年3月下水,41年中參加了圍殲俾斯麥號,珍珠港時間後的第3天,就被日本艦載機擊沉了。圍殲俾斯麥號的時候,英國本土艦隊出動差不多1/2的力量合擊。雖然最終俾斯麥號被擊沉,但皇家海軍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其中威爾士親王號就被命中多發,退出戰鬥。從整個戰鬥來說,皇家海軍思想正確,集中優勢兵力,和德國人玩對消。在對消遊戲中,戰列艦和戰列艦對陣,航母和航母對陣,都可以對消。對消遊戲的要點是拼總數,拼潛力。在二戰的對消遊戲中,英國人成功了。雖然德國人的單艦戰鬥力都很強,但對消結束後,就是德國人沒了,英國人還有。另外的對消在太平洋,美國人在戰術上44年之前基本上沒佔過便宜,多數都是你沉一艘,我沉3艘,雷達瞄不過肉眼。但美國人不但在機器對消,而且在人員對消中逐漸逆反。
對消遊戲在另一種情況下,"戰列艦和航母對決"不能成立。圍殲俾斯麥號的功臣威爾士親王號沒過半年,在珍珠港事件後的第三天,就被日本艦載機擊沉。戰列艦根本不是航母的對手,沒有對消,只有自己消。
雖然日本海軍始終存在大炮巨艦的思想,但在開戰的頭2年,航母是絕對的進攻主力。那個時候日本海軍有最好的飛機,最好的飛行員,最豐富的經驗。皇家海軍的架構設計是德國義大利模式的,所以還能容忍老破劍魚作為航母進攻的主力機種。至於劍魚有沒有可能拼下日本航母,只要看看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的細節,再對比一下劍魚和TBD的數據就知道。
在這個階段,皇家海軍沒可能複製中途島日軍的慘敗。
有人提到英國使用航母的歷史比日本更早,其實瞎扯,32年淞滬抗戰的時候,日本人的飛機就從航母上起飛轟炸上海了。41年底太平洋這邊開戰的時候,英國人玩航母的水平遠在日本之下。英國人航母出擊的編隊一個攻擊波12架,相比這邊日本人一個攻擊波就是100架以上,,就是小孩過家家。
中途島逆轉時候,美軍所擁有的艦載航空兵的實力,是皇家海軍望塵莫及的,即使這樣,艦載航空兵同時還得到了岸基轟炸機的支援。在有絕對情報的支援下,多少還憑藉一些運氣取得了逆轉的戰果。
皇家海軍憑藉絕對優勢到處圍堵德國海軍,但皇家海軍無法阻止德軍登陸英國。能夠阻止德軍登陸的只有皇家空軍的勝利。所以說沒有制空權的海軍什麼都不是。
最後順便鄙視一下樓上某人,觀點之爭用「你不了解,你不懂」的辯法太低幼了,辯論過程的陳述是給他人看的,誰說的有道理其他人自有評價,堵住別人的嘴,禁止別人評論是不是有點太沒出息了?
瀉藥!
先上優酷的一個記錄,這個比較直觀。
二戰日軍海軍陸戰隊上海作戰記錄
對於二戰中日本海軍的規模和情況,在這裡,我想提供另外一個數據,前二戰日本海軍軍官淵田美津雄和奧宮正武在他們合著的《中途島海戰》一書中曾附錄了一份日本聯合艦隊在中途島海戰前夕的作戰組織系統表(可以說,中途島海戰前的日本海軍處於其巔峰狀態,也是實力最強大的時期),通過這個表,我們可以統計出聯合艦隊大致的實力狀況,現根據該表整理列舉相關數據如下:
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
聯合艦隊參謀長 宇垣纏海軍少將
一、主力部隊(第一戰列艦戰隊及第一艦隊)
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
參謀長:宇垣纏海軍少將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一)主力
戰列艦部隊(第一戰列艦戰隊):
「大和號」(旗艦,標準排水量64000噸,滿載排水量73000噸,主炮口徑457毫米)、「長門號」、「陸奧號」。
航空母艦部隊:
「鳳翔號」輕型航空母艦(轟炸機八架,飛行隊長入來院吉明海軍少佐);
「夕風號」驅逐艦。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特務部隊(水上飛機母艦部隊):
「千代田號」、「日進號」。
警戒部隊(第三驅逐艦戰隊):
「川內號」輕巡洋艦(旗艦)。
第十一驅逐艦分隊:
「吹雪號」、「白雪號」、「初雪號」、「叢雲號」。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第十九驅逐艦分隊:
「磯波號」、「浦波號」、「敷波號」、「綾波號」。
第一補給部隊:(從略)
(二)警戒部隊(阿留申警戒部隊)
司令長官高須四郎海軍中路
參謀長 小林謙吾海軍少將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戰列艦部隊(第二戰列艦戰隊):
「日向號」(旗艦)、「伊勢號」、「扶桑號」、「山城號」。
警戒部隊:
第九(輕)巡洋艦戰隊:
「北上號」(旗艦)、「大井號」。
第二十驅逐艦分隊: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朝霧號」、「夕霧號」、「白雲號」、「天霧號」。
第二十四驅逐艦分隊:
「海風號」、「山風號」、「江風號」、「涼風號」。
第二十七驅逐艦分隊:
「有明號」、「夕暮號」、「時雨號」、「白露號」。
第二補給部隊:(從略)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二、第一機動部隊(第一航空艦隊)
司令長官南雲忠一海軍中將
參謀長 草鹿龍之介海軍少將
(一)航空母艦部隊
第一航空母艦戰隊:
「赤城號」(旗艦,艦載零式戰鬥機二十一架、俯衝轟炸機二十一架、魚雷機二十一架)、「加賀號」(艦載零式戰鬥機二十一架、俯衝轟炸機二十一架、魚雷機三十架)。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第二航空母艦戰隊:
「飛龍號」(艦載零式戰鬥機二十一架、俯衝轟炸機二十一架、魚雷機二十一架)、「蒼龍號」(艦載零式戰鬥機二十一架、俯衝轟炸機二十一架、魚雷機二十一架)。
(二)支援部隊
司令官阿部弘毅海軍少將
第八(重)巡洋艦戰隊:
「利根號」、「築摩號」。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第三戰列艦戰隊:
「榛名號」、「霧島號」。
(三)警戒部隊
司令官木村進海軍少將
第十驅逐艦戰隊:
「長良號」輕巡洋艦(旗艦)。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第四驅逐艦分隊:
「野分號」、「嵐號」、「萩風號」、「舞風號」。
第十驅逐艦分隊:
「風雲號」、「夕雲號」、「捲雲號」。
第十七驅逐艦分隊:
「浦風號」、「磯風號」、「谷風號」、「濱風號」。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四)補給部隊
指揮官大藤正直海軍大佐
補給部隊:(從略)
「秋雲號」(驅逐艦)。
三、中途島攻略部隊(第二艦隊)
司令長官近藤信竹海軍中將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參謀長 白石萬隆海軍少將
(一)攻略部隊主力
第四(重)巡洋艦戰隊:
「愛宕號」(旗艦)、「鳥海號」。
第五(重)巡洋艦戰隊:
「妙高號」、「羽黑號」。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第三戰列艦戰隊:
「金剛號」、「比睿號」。
(二)警戒部隊
司令官西村祥治海軍少將
第四驅逐艦戰隊:
「由良號」輕巡洋艦(旗艦)。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第二驅逐艦分隊:
「村雨號」、「五月雨號」、「春雨號」、「夕立號」。
第九驅逐艦分隊:
「朝雲號」、「峰雲號」、「夏雲號」。
(三)航空母艦部隊
司令大林末雄海軍大佐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瑞鳳號」輕型航空母艦(艦載零式戰鬥機十二架、魚雷機十二架)、「三日月號」驅逐艦。
(四)補給部隊(從略)
(五)近距離支援部隊
司令官栗田健男海軍中將
第七(重)巡洋艦戰隊:
「熊野號」(旗艦) 、「鈴谷號」、「三隈號」、「最上號」。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第八驅逐艦分隊:
「朝潮號」、「荒潮號」。
(六)輸送船團(從略)
(七)護航部隊
司令官田中賴三海軍少將
第二驅逐艦戰隊: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神通號」輕巡洋艦(旗艦)。
第十五驅逐艦分隊:
「黑潮號」、「親潮號」。
第十六驅逐艦分隊:
「雪風號」、「天津風號」、「時津風號」、「初風號」。
第十八驅逐艦分隊: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不知火號」、「霞號」、「霰號」、「陽炎號」。
(八)水上飛機母艦部隊
司令官藤田類太朗海軍少將
第十一航空戰隊:
「千歲號」(水上戰鬥機十六架、水上偵察機四架)、「神川丸」(水上戰鬥機八架、水上偵察機四架)、「早潮號」驅逐艦。
(九)掃雷部隊(從略)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四、北方部隊(阿留申部隊)(第五艦隊)
司令長官細萱戍子郎海軍中將
參謀長 中澤佑海軍少將
(一)北方部隊主力
「那智號」重巡洋艦(旗艦)。
警戒部隊: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電號」驅逐艦、「雷號」驅逐艦。
補給部隊:(從略)
(二)第二機動部隊
司令官角田覺治海軍少將
航空母艦部隊(第四航空母艦戰隊):
「龍驤號」(艦載零式戰鬥機十六架、魚雷機二十一架)、「隼鷹號」(艦載零式戰鬥機二十四架、魚雷機二十一架)。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支援部隊(第四[重]巡洋艦戰隊第二小隊):
「摩耶號」、「高雄號」。
警戒部隊(第七驅逐艦分隊):
「曙號」、「潮號」、「漣號」、「帝洋丸」油船。
(三)阿圖島攻略部隊
司令官大森仙太郎海軍少將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阿武隈號」輕巡洋艦(旗艦)。
第二十一驅逐艦分隊:
「若葉號」、「子日號」、「初春號」、「初霜號」。
(四)基斯卡島攻略部隊
司令大野竹二海軍大佐
第二十一(輕)巡洋艦戰隊: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木曾號」、「多摩號」、「淺香丸」(輔助巡洋艦)。
警戒部隊(第六驅逐艦分隊):
「響號」、「曉號」、「帆風號」。
輸送船團:(從略)
第十三掃雷艦分隊:「快鳳丸」、「俊鶺丸」、「白鳳丸」。
(五)潛艇部隊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司令官山崎重輝海軍少將
第一潛艇戰隊:
「伊—9號」(旗艦) 。
第二潛艇分隊:
「伊—15號」、「伊—17號」、「伊—19號」。
第四潛艇分隊: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伊—25號」、「伊—26號」。
五、先遣部隊(潛艇部隊)(第六艦隊)
司令長官小松輝久海軍中將
參謀長 三戶壽海軍少將
「香取號」輕巡洋艦。
第三潛艇戰隊(第三潛艇部隊):
[ 轉自鐵血社區 鐵血論壇 鐵血社區 ]
「里約熱內盧丸」潛艇供應艦(在誇賈林島,旗艦)
第十九潛艇分隊:
「伊—156號」、「伊—157號」、「伊—158號」、「伊—159號」。
第三十潛艇分隊:
「伊—162號」、「伊—165號」、「伊—166號」。
第十三潛艇分隊: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主要交戰國海軍實力大比拼
-
一、二戰史 ]
「伊—12l號」、「伊—122號」、「伊—123號」。
六、岸基航空部隊(第十一航空艦隊) (從略)
上述數據只是個不完整的部分,因為它只列入了日本聯合艦隊的主要兵力,它不包括:
①當時南西方面艦隊兵力;
②由日本大本營直轄的各鎮守府和侵華方面派遣艦隊的兵力;
③尚未建造完成和投入服役的艦艇(譬如大和級戰列艦「武藏」和後來改為航空母艦的「信濃」號等)。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但是僅僅是上述列舉出的清單,就已經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海上作戰力量了。據日本作者伊藤正德在其《聯合艦隊的覆滅》一書中的介紹,僅聯合艦隊擁有的12艘巨型戰列艦的舷側炮火齊射的彈量就相當於美國當時全部主力艦炮火齊射的彈量,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可以說,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在大型水面戰艦和航空母艦方面對美國海軍(包括英國在遠東地區的海上力量)佔據著明顯的上風。美國海軍確定對日海上作戰的主要策略時選擇採取了聰明的避敵鋒芒的游擊路線,誠如伊藤正德所言:
「根據美國海軍部圖上作戰擬定的計劃,如若在浩瀚的西太平洋海面上用兵,失敗的可能性將是很大的。因此,美國改變了以主力艦為中心的『渡洋作戰』的策略,決定實行機動部隊『游擊作戰』的戰略戰術。換言之,就是把航空母艦作為艦隊的中流砥柱,戰列艦等艦隻作為護衛航空母艦的警戒兵力,以巨大的海空力量對日本主力艦隊實施集中猛烈的打擊,將其徹底擊潰。」(見《聯合艦隊的覆滅》)
美國人的這種對策選擇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日本海軍實力的強大。再結合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作戰表現,我認為可以把它放在僅次於美國海軍的第二位。
(順便提一下美國,都是前三)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美英只可以有15艘戰列艦,日本只能有10艘,結果日本偷著有多造了2艘最新型的戰列艦,英美兩國都沒有違反條約,結果和美國開戰前它和美國海軍的實力基本上同一水平。
到1939年9月1日,二戰爆發時英國皇家海軍和美國海軍的實力並列世界第一
航母6艘(美國的8艘,日本8艘)
大型航母4艘:
暴怒號(滿載排水量27250噸,艦載機40架,最大航速30節);
皇家方舟號(滿載排水量27300噸,艦載機60架,最大航速31節);
勇敢號,光榮號(滿載排水量27300噸,艦載機48架,最大航速30節);
輕型航母2艘:
競技神號(滿載排水量13200噸,艦載機16架,最大航速25節);
鷹號(滿載排水量26200噸,艦載機24架,最大航速24節);
戰列艦12艘(美國的17艘,日本6艘)
皇權級5艘(滿載排水量33500 噸,8門381mm主炮,最大航速23節),復仇號,決心號,拉米利斯號,皇家橡樹號,皇權號。
伊麗莎白女王級5艘(滿載排水量36000 噸,8門381mm主炮,最大航速25節),伊麗莎白女王號,厭戰號,巴勒姆號,剛勇號,馬來亞號。
納爾遜級2艘(滿載排水量40000 噸,9門406mm主炮,最大航速23節),納爾遜號,尼羅德號。
戰列巡洋艦3艘:海軍上將級1艘,胡德號(滿載排水量48000 噸,8門381mm主炮,最大航速32節)。
聲望級2艘(滿載排水量36000 噸,6門381mm主炮,最大航速31節),聲望號,反擊號。
巡洋艦56艘:
重型巡洋艦18艘(豪金斯級3艘,肯特級7艘,倫敦級4艘,多塞特郡級2艘,約克級2艘,日美也都是18艘)。
輕型巡洋艦37艘(日本和美國都是18艘)。
驅逐艦:183艘,(美國160餘艘,日本70艘)。
建造中的艦艇:
大型艦隊航母:光輝號,勝利號,可畏號,不屈號,冤讎號,不倦號;輕型航母獨角獸號;都以於37年度-39年度開始開工建造。
5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滿載排水量42000 -45000噸,10門356mm主炮,最大航速29節),喬治五世號,威爾士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豪號;也都在1937年度開始開工建造。
此外還有18艘新式的輕巡洋艦正在建造中,驅逐艦正在建造中有數十艘之多
日本原來的計劃是前面的軍艦,像航母潛艇之類的只是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把敵人的主力艦打殘,最後是靠戰列艦跟已經被打得半殘的敵方主力用巨艦大炮進行決戰,因為日本的戰列艦數量不多,有一半是一戰時期建造的老船,這樣打比較穩妥。可誰也沒想到一開打才發現航母的戰鬥力才是主力,可以保打全場,戰列艦放到後頭成打醬油的了
瀉藥,關於硬實力的建設,袁蕾等同志講的很清楚了,那麼對於軟實力的建設,舊日本聯合艦隊也是非常落後的。
首先,評價一支海軍是否稱職首先要考慮海軍的三大主要任務:近海防禦、破交與反破交、力量投送。這三者日本海軍一個都沒完成。
首先近海防禦,海軍(尤其是新中國這樣的落後國家的海軍)往往是陸軍的一種海上延伸,其作戰主要依託沿海岸防火力和陸基航空兵,利用空、潛、快等劣勢兵器對敵封鎖和登陸艦隊進行一定的打擊和騷擾,儘力保護我近海航運,並為陸軍的抗登陸作戰創造條件。
(新中國海軍早期建設的典型——037級黃水戰列艇)
(八六海戰,自此之後台灣國民黨海軍再也不敢抵近大陸沿海進行攻擊)
日本長期以來陸海軍惡鬥的政治亂象和孱弱的工業生產能力對近海防禦工作造成了嚴重破壞,陸海軍在和平時期建設與戰時防禦準備中表現出了驚人的短視與混亂:對主要技術兵器的分配鬥爭異常激烈(曾經的內參電影《軍閥》對陸海軍飛機之爭有過很有趣的描寫),各種「特攻兵器」猶如過江之鯽,看似熱鬧卻未有什麼大的作用;完全沒有統一的指揮機構,海軍輕率發動台灣以東空戰造成的嚴重損失極大削弱了了菲律賓和沖繩的防禦,牛島滿放棄沖繩讀谷、嘉手納機場也使海軍航空兵極度不滿。政出多門,事無主次,各行其是,日本海軍在防禦作戰中的失敗不單是海戰的失敗,更是組織結構和軍兵種建設的失敗。英國海軍不僅牢牢卡住英吉利海峽讓德國海軍和陸軍望洋興嘆,陸基航空兵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更是鞏固了本土的安全,一汪「淺淺的海峽」讓德國的「海獅計劃」無限制擱淺,英國海軍拼盡全力從敦克爾刻救回的陸軍則為日後登陸法國儲備了寶貴的力量。
其次破交與反破交,確保海上海運和遠洋貿易,保證資源供應和運輸安全,無論平時戰時,這都是海軍最重要的工作,潛艇經過多年發展兼具隱蔽性和破壞力,是破交作戰的不二之選,反破交作戰的核心則體現為反潛戰。英國為確保海上航運建立起遠超日本的驅逐艦隊,美國為了確保海上航運除大量改建護航航母外還以驚人的速度生產「自由輪」和「勝利輪」填補大西洋之戰的損失,德國前後建成一千多艘U艇以投入破交戰,齊柏林號航母和俾斯麥級戰艦也是針對北海破交戰而建的「大型海盜船」,幾乎所有主要參戰國海軍都傾力於此。唯獨日本對此顯得即呆板又麻木。
(刺蝟彈,即火箭深彈,一種並不複雜但頗為實用的反潛武器)
(圖為博格級護航航母,這類吉普航母在反潛戰中非常有用,日德海上運輸線上鼎鼎大名的伊52就葬身其手)
大戰期間日本有1560艘各型船舶被美國潛艇擊沉,總計530萬噸,約佔大戰總損失的55%,而美國潛艇只損失48艘,牢牢卡住了日本的海上航路。相比之下德國海軍在大戰期間擊沉盟軍175艘軍艦、2825艘商船,付出了783艘潛艇和75%艇員的代價,德軍在1942年初全面轉入魚雷攻擊(甲板炮攻擊在盟軍嚴密的護航下幾乎等於自殺),在進入1944年後徹底喪失了對盟國海運的封鎖能力。英日對破交反破交作戰的巨大差異可見一斑,戰時英國能夠從北美和英屬殖民地源源不斷的獲得資源,而日本連東南亞的石油都無法運回本土,高下立判。
而力量投送也是日本海軍的一大弱點。即使不考慮日本羸弱的工業和嚴重不足的船舶噸位,日本歷來輕視後勤的思想也非常可怕。歷史上日本海軍的力量投送僅限於朝鮮半島,中國南部和東南亞,缺乏遠距離持續補給能力,登陸作戰往往受困於物資供應而難以為繼,南海支隊攻略莫爾茲比港的失敗,瓜島防禦戰可笑的的「耗子運輸」,都是日本海軍供給能力羸弱的惡果,連物資供應的無法保證,就算實現登陸也毫無意義。在人口稠密的中國戰場日軍還可以「現地補給」,搶到什麼吃什麼;而英帕爾戰役中的日軍就只能在茂密的熱帶叢林中飢餓而死。日本海軍即使取得了太平洋上的海戰勝利也無力威脅美國本土,只要美國的工業還在,扭轉力量對比只是時間問題。
(伊-400型潛水航母,日本人並不是不想打擊美國本土,所以對這種「屠龍之術」很感興趣,可惜並沒有什麼意義,徒增笑料爾)
謝邀 有時間在詳細補充,大體就是這樣
Q1:沒有,戰前1.5:1.
Q2:都很出色.
Q3:無,相同.
關於Q1,1941年12月對美開戰時,IJN有10艘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35艘巡洋艦,111艘驅逐艦,64艘潛艇。而在1939年,RN有15艘戰列艦(含戰列巡洋艦3艘),8艘航空母艦,56艘巡洋艦,193艘驅逐艦,57艘潛艇。截止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另建成航空母艦41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102艘,驅逐艦291艘,護衛艦209艘,護航巡洋艦387艘,潛艇238艘。日本則建成航空母艦18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99艘。整個二戰中,RN有戰列艦21艘,航空母艦49艘(不包含美國援助),巡洋艦158艘,驅逐艦384艘,護衛艦209艘,潛艇295艘。IJN則擁有航空母艦2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44艘(鑒於37年的第三次補充計劃可能會高出實際數量),驅逐艦174艘(同上),潛艇263艘(同上)。
即使在戰前日本海軍就與皇家海軍有不少的差距,更不用說雙方的工業能力,下面貼一個日本的:
————《舊日本帝國海軍綜合事典》
英國的:
————來源見水印
可以看出IJN的生產是海軍工廠為主,民間工廠為輔,相對於RN可以分配給民間船廠的建造模式有本質差別,絕大部分日本船廠不具備生產軍艦的能力。在面對英國這種老牌帝國在科技和工業上有不小的差距。
再來談談海軍航空兵,在切入正題之前,那些說劍魚打零戰的出來,我給你看個寶貝(Duang!砸暈了,下一個),這就像開著斯圖卡打噴火一樣不可思議...........
誠然,在海噴火服役之前,管鼻燕和海颶風以及海鬥士等皇家海軍制空戰鬥機確實不如對面的96,零戰等。造成這個原因有兩方面:
- 與英國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並沒有相應的空軍,而是將其空中作戰部隊分散給了陸軍和海軍,陸軍和海軍在航空工業的研發上不存在空軍的壟斷,反觀英國,航空工業的核心都牢牢掌握在皇家空軍的手裡,皇家海軍只能用RAF看不上眼的飛機玩玩,最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要到了噴火。雙方的起點完全不同。
- 出於北大西洋糟糕的海況以及RN與德意兩國海軍實力的差距,航空母艦的作用就是去北大西洋斷斷戰列艦的腿,或者在地中海為RN提供空中支援,所以堅固的船體成為了英國航母的主要要求,英國航母要能夠承受從德意兩國空軍的進攻,並配合附近的空軍基地奪取制空權(奪取制空權還是由空軍主要負責),不需要像太平洋一樣,儘可能增大載機量,以與敵方航母爭奪制空權為主的方式戰鬥。
但英國作為航空科技和海軍科技大國,科技水平使得零式在海噴火面前逐漸被反超,以發動機為例,1943年服役的零式五二型馬力為1350hp,海噴火在換裝梅林55m之前就有1440hp了,作為戰鬥機的心臟,更大的馬力意味著更更快地速度,更厚的裝甲,更多的彈藥,隨著戰爭的進行,日本面對2000hp這座大山就已經心力交瘁,而格里芬已經超過了2500hp,這就是英日之間硬體的差距。
關於Q2,先說日本吧:
————《舊日本帝國海軍綜合事典》
也就是說即使在中途島作戰損失了第一,第二航空戰隊,在第二次所羅門海戰和南太平洋海戰中美日互有損傷,並沒有出現一邊倒的局面,這說明日軍在海戰上一直保持了穩定的戰鬥力,直到1944年,日本海軍航空兵已經耗盡了最後一滴血,在馬里亞納海戰一敗塗地。縱觀整個太平洋戰爭,IJN一直是穩定發揮,最後敗在了美國強大的工業和人力面前。
至於英國就不多說了,維持了通往英國的龐大航線,重創了德意法三國艦隊,幾乎就像刷副本一樣容易,但在遠東卻已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Q3,並無異同,作戰思路都是用主力艦隊牽制對方主力艦隊,伺機消滅對方主力艦隊,得到制海權,切斷敵方交通補給線。只不過面對的對手不一樣,導致了結局不一樣罷了。
謝邀
首先容咱家吐槽下 真是沒想到知乎對軍事方面一點不了解就憑藉印象和信仰答題的人這麼多 實在是讓人感覺很無力
那麼進入正題吧
rn和ijn的強和弱 是在哪種意義上的比較呢?1.在隨便哪個大洋把船全拉出來打一場日德蘭式海戰 2.其他國家不干涉 本子和英國互相遠征 3.本子和英國位置縮短 至少縮到印度和本子這樣 雙方打一場全面戰爭
即使在這之中 也有讓英國用現有實力(即根據主要敵人德三和意呆所做的戰略決策建設的軍隊)來和本子交鋒或者將原有海軍實力進行一定程度的提升優化(工業產能重新分配)這種區別 更不用說是用哪年的海軍做對比 包不包括英聯邦全部之類
因為詳細綜述太麻煩我就簡單的架空下好了
1的話 如果用二戰初的海軍陣容 ijn贏下的概率很大 rn炮戰優勢 cv和海軍航空兵大劣 大洋上決戰排除陸基支援 沒有強大的海軍航空兵是贏不了的 如果用都是巔峰的陣容 大概可以達到64甚至73(英6or7日4or3)或者55 誰贏不好說 海戰變數太大 不過英國有優勢
2的話 以英國(本國)和本子的國力 大概會打很久 現實中大概會停戰吧…本子贏不了 英國很難贏 非要不死不休的話 英國廢掉 本子敗 (當然 動用英聯邦全部的力量 幹掉本子應該不至於這麼難 不過英聯邦大概也會散吧)
3的話 我看好英國 老牌帝國主義列強的實力到底不是本子這種新興列強可以撼動的 工業產能 科技儲備等各方面都甩本子太多 假如根據本子來制定國家戰略並轉型工業的話 本子是很難打的
最後稍微說點其他的
本子的海軍戰績是建立在對抗美帝的基礎上的 根本目地是通過漸減迎擊來逐步削減美帝海軍實力 最後通過主力決戰一舉擊敗美帝 將其迫入和談(比如九段擊)這個思路本身就是錯的 沒有考慮到美帝是否會依照你的準備行動 且大大低估了美帝的工業實力和血戰到底的決心 從一開始 ijn 本子的失敗就是註定的了
而因為漸減迎擊思路的影響 本子極度重視海軍 在海軍中又極度重視主力艦和海軍決戰 僅僅海軍軍費 就曾一度佔據歲出的30%以上 軍費開支過高導致經濟瀕臨崩潰 海軍假日保住的不僅僅是英國名義上的海軍世界第一 還有本子的經濟 如果繼續造艦競賽 誠然英國是撐不住 但是本子必然會先完蛋 革命赤化不可避 退出海軍協定後 本子還是按照這個指導思想來建設海軍 集中力量優先建設bb cv 而一定程度上放棄了dd cl和輔助艦的建設 同時dd cl等的設計要求也由於需求 強化炮戰和魚雷攻擊能力(相對於盟軍同類軍艦)而忽視了其他方面 如反潛偵查防空等(雖然實際上也沒這技術水平)
而同時rn的海軍戰略則是針對歐洲的主要對手 意呆和德三(其實算上法國也不是不行)rn的海軍設計理念是以維護本土和殖民地間的往來運輸為主 建設的是綜合性的全球海軍 rn原有的海軍數量足夠對其進行壓制 也不急於進行戰略決戰 rn二戰前擁有的dd cl數量為所有國家中最多 不過分追求炮戰雷擊 而是維持相對平衡 (比如反潛偵查防空)(盟軍基本都是如此 還有的輕巡 如加拿大的根本就是專職反潛)而海航是由於體制問題一直落後 直到末期才追上來 不過說實話 確實需求也不是那麼大
因為歐洲地理位置原因 陸基飛機可以對海戰等進行很好的支援和偵查 同時大西洋的海況較差 高海況時飛機甚至無法起飛 dd cl在高海況下幾乎無法進行戰鬥(參考聲望追擊沙恩兩艦 29節的納爾遜從霧裡衝出來了!此時聲望帶的dd根本無法進行追擊 聲望也有損傷和進水)因此bb bc在rn這裡並未被cv直接淘汰 海軍產能沒有全部轉移向cv(中期開始全力爆cv 數量壓制本子 其他產能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了)(另外rn的bb 不算設計局腦抽的話 並沒有選擇極限性能 而是選擇價格性能數量的平衡 如喬五這級造價低廉 數量較多 前衛則根本就是廢物處理 可憐我獅——雖然rn最強大的bb設計大概是一票3系列)(同時cv採用封閉機庫 在大西洋還很難使用太平洋常用的甲板載機)
還有英國二戰前海軍面臨的壓力不大 對手不強 所以海軍產能也並未全開 也沒有這個需求 如果學習本子般窮兵黷武的準備 想必陣容會「好看」多了(美帝實在太bug)
而且決定戰爭勝負的絕不僅僅是主力艦陣容 輔助力量也是重要因素 這方面ijn被rn完爆 不說自由輪 補給船數量 產能 單單dd cl都被甩開太多 本子進攻珍珠港時油船已經達到極限就是明證 換作rn是斷斷不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rn在海軍科技樹方面 比ijn綜合全面的多 防空反潛偵查維修等 ijn和rn的差距巨大
產能方面 rn當時船台眾多 國有民營造船均十分發達 反觀本子…
技戰術和人員素質不提了 這個見仁見智吧 不過本子的戰略神坑和人員損失後補給的水平下降的厲害是公認的
資源等方面 本子資源匱乏 雖然英國本土也不盛產資源 但是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列強 人家有殖民地有英聯邦供應 本子只能去搶
最後做個小總結吧 ijn如同瘸了一條腿的短跑選手 而rn則是一位四肢健全的長跑選手 就是這樣
如有錯誤或不足 敬請在評論區或者私信指出(如有觀念錯誤還請大神科普) 這裡並不是大神 只是對二戰方面有些基本的了解 出錯在所難免 如有錯誤還請見諒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疑問倒是不大,在歷史上除了海航力量外,HMS的整體實力大於IJN。但是很多答主將英國本身的造船和生產能力也列入比較範圍,認為各自消耗下去,日本必敗無疑,對這一點我其實是有疑問的,歷史上IJN的快速萎靡是和財大氣粗的米帝在42-43年間幾乎無日不戰,被生生耗幹了戰前的絕大部分積累,以及愚蠢的海軍馬鹿不知護航為何物,讓南洋成為USN死庫水樂園的結果。但HMS是否能像USN那樣如此順利達成上述目標,後續的海軍生產又是否能像米國鬼畜一樣一口氣下水十多條航母,我其實是持懷疑態度的。
從工業生產能力上(1939——1945年總產量)
1 鋼鐵產量 英:12000萬噸 日:5000萬噸
2 石油 英:10000萬噸 日:2200萬噸
3 煤炭 英:15億噸 日:4億5000萬噸
4 發電量 英:3150億千瓦時 日:2420億千瓦時
5 軍事預算(最高年) 英:55.7% 67.8%
表面看起來英國的工業產量大致是日本的3到4倍左右,但倘若實際開戰,假設羅斯福和姦附體,在米帝不介入的情況下,英國未必能有足夠的底氣同日本持續耗下去。因為大英帝國本質上依然是個傳統的殖民帝國,核心精華集於英倫三島,嚴重依賴全球貿易網的掌控,而日本恰恰是除美國外唯一有力量對它的海外殖民體系給予重創的國家,此時的大英帝國未必能在遠離核心區上萬公里的遠東和日本對耗。
在米國不介入的情況下,IJN靠著海航優勢達到歷史上自己在42年上半年攻佔的勢力範圍也不是什麼難事,而此時英日差距最大的一項:石油量,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而英國從印度洋基地出發無論是進行破交戰還是維持對澳大利亞的補給線都比歷史上米帝從夏威夷基地出發進行破交和維持澳大利亞補給線困難的多,因為米帝走的太平洋東西向路線是茫茫大洋,小島點綴其中;而英國要走的西東向路線是連續的幾個大島對南洋形成屏蔽,只露出幾個海峽,因此英國在本來就不如美國的造船和飛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幾乎不可能達到歷史上USN死庫水對南洋交通線的破壞效果。
此外,這個位面的瓜島作戰,HMS在海航不佔優的情況下我覺得很難下決心冒險前往澳大利亞基地同IJN在瓜島打消耗戰,澳大利亞軍隊幾乎不可能得到任何的海軍支援,IJN的重巡可以大搖大擺的殺到岸邊對澳軍陣地挨個點名,瓜島作戰將以日軍的勝利告終。隨後,不需要準備中太平洋防禦作戰的IJN肯定會移師西向,英帕爾作戰會在日軍軍勢最盛而不是疲態已露的44年發動,當然就此奪取印度,攫取皇冠是想多了,但就此把整個印度拖入戰爭泥潭估計還是做得到的。
一個失去遠東所有殖民地,印度陷入戰火的大英帝國,其生產能力到底能到什麼程度,跨洋投送和保障能力又如何,都是未知數。美國丟失菲律賓、關島、甚至夏威夷都不會影響它的工業生產能力,可英國要是沒了遠東富碩的殖民地,是直接影響到工業原料供給,進而導致生產力下降的。
很多人嘲笑蝗國作戰時混亂的戰役組織和協調,可英國在二戰時戰役組織的低效和陳腐又比之好的到哪兒去?在北非除非積累到5、6倍的物資優勢,否則都不願與德國的非洲軍團決戰,自己主導的安齊奧登錄差點打成了44年同盟國除豫湘桂外最大的敗戰,而市場花園行動就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說到底,雖然貴和帝國是個20世紀的法西斯國家,可大英帝國也不過是19世紀的古董,在生產組織和社會動員上又能比貴和好得到哪兒去?
【跟進更新】瀉藥。這是個大問題,我先寫結論吧。
A1:IJN在整體上從未超越過RN。即使就局部數據而言確實有所亮點。
A2:不得不承認的是,倆者都在既定的國家政策和戰略意圖上盡了最大的努力。如果沒有美國輸血,估計RN最後結局不會比IJN好到哪裡去。
A3:戰略戰術不同是一個大命題,夠寫一本書了。概括下便是RN在對海權的理解上遠超IJN——要不然日本也不會輸那麼慘(畢竟大英帝國殖民世界多少年,日本對外擴張才多少年)。雖然倆者都是島國,但整體環境大不相同,仔細的比較其海軍戰略並沒有很大的意義——畢竟一個在於保護既定利益的護航,一個在於快速攫取利益的掙扎。
————抽空對第一部分的補充————
英國強大之處,在於經營多年的殖民地帝國系統。可以說在二戰前即使是最大暴發戶美國,跟英國進行主力決戰都會掂量掂量。英國強大的巡洋艦隊和遍布全球的殖民地/海軍基地/當地民兵系統從來不是吃素的,山姆大叔戰前研究甚至悲觀的認為,只需一年多英國就可以通過海上對航運的封鎖,進而讓美國的出口經濟網路徹底癱瘓——想想曾經不受英國人歡迎的毛子波羅的海海軍(第二太平洋艦隊)和德國公海艦隊的結局吧。畢竟當時印度新加坡蘇伊士全在英國手裡,而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等當時都是在幫著英國而不是美國。(不得不感慨美國在二戰中真是悶聲發大財)
Q1:二戰前後日本海軍的硬體實力有沒有超過英國海軍?相差多少?
Q2:若根據英日海軍各自的實際條件與外部環境來判斷的話,如何評價兩支海軍的功能發揮與戰績表現?
Q3:二戰英日兩國海軍在戰略戰術方面有何異同?誰對海權與制海權的理解更深刻?
首先!謝邀!能說這兩字不容易…
用手機答的,先把問題貼著對照。黎姐比較膚淺(然而我沒有),說說自己的看法。
A1:單純硬體、靜水、數據上,舊日本海軍是超過了英國海軍的。這裡主要是得益於我們開了上帝視角,知道女王陛下的那堆主力艦,在航母面前已經沒啥用了的結果。玩航母,英國人暫時干不過日本。但是,打海戰還要看個天氣環境:本子的船到了北大西洋都得跪…
A2:軍隊最終是服務於整體國家戰略的,從這裡看,皇家海軍是完成了任務的,舊日本海軍則可以說是不及格。二戰英國的國家戰略就是等著美國來救,其海軍的任務就是封鎖+保交,封鎖看看波斯貓,出門被沉,保交,大西洋反潛戰打得有聲有色(多虧了美國人幫忙)。
回頭看日本海軍,從國家戰略的任務是打下太平洋一系列島嶼,構築外圍海防,保證日本能夠吞下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同時還要打痛美國海軍,讓美國人同意和談(這裡先不說這個戰略對不對→_→)。這麼來看,初期日本海軍很好的擴張了其勢力範圍,建立了其在太平洋上的防禦圈。然而幾次腦洞大的海戰均沒有達成戰略目的,白白消耗實力。對於防禦範圍內的保護也不足,被美國潛艇各種沉船,對於後方戰略物資的運輸和生產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所以我認為是不及格的。
A3:毫無疑問還是皇家海軍對海權理解更深。海權是報障己方在海洋上的機動航行並阻止對手自由航行。英國人通過打贏反潛戰,保障了自己的自由航行,保障了至關重要的物資補給。通過封鎖,阻止了德國海軍水面艦艇的自由行動,還是切斷了德國獲取重要戰略物資的海上運輸線路。
反觀日本海軍,雖然打了幾場海戰,打沉了不少美國軍艦。但是第一,對反潛的不重視,導致其並沒有在太平洋上(乃至其防禦圈內部)實現相對安全自由的航行。第二,沒有徹底打掉美軍航母戰力,從而沒有在餃子級航母批量服役前製造出美海軍的力量真空期,沒能構築規劃範圍內的海域控制權。
當然對於第二點,日本海軍的實力,或者說美國的地理優勢,實際上這個任務是絕對完不成的…
這個問題真是太有意思了,很多人反日心態濃重以至於不自覺的採用了雙重標準——比如排名第一的kama同學,以至於連最基本的常識都忽略了——請問IJN有什麼必要到北大西洋作戰?IJN又怎麼可能會到北大西洋作戰?雙方發生艦隊決戰唯一可能的地點就是太平洋和印度洋!
如果把題主的問題簡化為「雙方擺開陣勢進行正面決戰誰會贏」那麼這個問題很簡單,41年日本海軍的實力當然在英國之上,扯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沒有意義,比如kama同學扯的什麼「潛艇戰術」——要論潛艇戰,沒有美國龐大的船隊和護航艦艇,德國潛艇40年肯定掐死英國了,你們承認德國海軍比英國強嗎?
進一步我們可以假設這樣一種情形:歐洲沒有出現希特勒,40年日本野心碰撞膨脹進攻印度或者澳大利亞,美國拒絕干預,皇家海軍派遣主力艦隊前來遠東——然後你們覺得會怎麼樣?除了被IJN的海軍航空兵全殲,皇家海軍可能有第二種結局嗎?
我知道有些同學要說「皇家海軍不可能這麼干」云云,呵呵,30年代大蕭條中的英國花了6300萬英鎊修建能容納半個本土艦隊的新加坡要塞,你們覺得是展示用的嗎?英國海軍部一直有派遣主力艦隊前往遠東的計劃,只是後來由於歐洲局勢的惡化和美國的參與而放棄了。
開戰時日本海軍總兵力236艘119萬噸,超過條約規定的相當於美國60%,而接近80%,總的實力是:
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
當二戰爆發時,英國海軍編有本土艦隊、地中海艦隊、遠東艦隊和後備艦隊,總兵力19.5萬人,作戰艦艇主要有
戰列艦12艘、戰列巡洋艦3艘、航空母艦8艘、重巡洋艦15艘、輕巡洋艦49艘、驅逐艦119艘、護衛艦64艘、掃雷艦45艘、潛艇69艘,總噸位約130萬噸。
兵力很龐大,但卻要應付北海的航線德國的封鎖,大西洋艱苦的反潛戰,地中海義大利海軍的挑戰,監視投降的法國的海軍兵力,中東印度洋上的殖民地利益,遠東日本的咄咄逼人的威脅。捉襟見肘也不足為奇。
和日本對比一下:
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10艘、重巡洋艦18艘、輕巡洋艦20艘、驅逐艦112艘、潛艇75艘,
不過這個英國的開戰時1939年,而太平洋的開戰時1941年,具體英國在這時的兵力,我得查一下
開戰前夕:美國海軍實力強於英國海軍實力,英國海軍實力強於日本海軍實力。
美國第一,英國第二,日本第三。(143萬噸,130萬噸,119萬噸)
1941-1945年
日本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
美國生產了航母(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10艘、48艘、驅逐艦355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僅從數量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美在生產能力上的差距,小日本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建成了63艘驅逐艦而美國在同一時期卻有七百四十餘艘反潛艦艇建成下水!
從大約1692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海軍曾是世界上最大最強海軍。現在,英國海軍仍是世界第二大海軍,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海軍之一。
舊日本海軍在1920年基本成為世界第三大海軍,日本海軍旗下的十艘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戰爭開始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大乃至最先進的航母艦隊之一。戰爭的初期美國海軍擁有七艘航母,但在太平洋只有三艘。而英國皇家海軍的八艘航空母艦隻有一艘在印度洋周邊服役。直到「埃塞克斯級」的出現,日本海軍的「翔鶴級」航空母艦在很多方面基本擁有最先進的設備。(from wiki)
[ 轉自鐵血社區 二戰日本海軍實力是否超過英國?
-
海軍論壇 ]
Q1:二戰前後日本海軍的實力有沒有超過英國海軍?相差多少?(綜合考慮作戰思想、航母、戰艦裝備等等)
Q2:二戰英國有沒有使用航母作戰?戰績如何?(比如用航母對歐洲大陸沿岸攻擊、配合諾曼底登陸、協同美軍作戰中途島等等)
大西洋戰場上英皇家海軍作戰更注重破交戰護航反潛封鎖,而他的對手德國義大利在大西洋地中海沒有航母。
的確,英國陸基戰鬥機從噴火、颶風、颱風、美男子、蚊式再到重型的蘭開斯特,包括後期噴氣式的流星戰鬥機。有了這些裝備看看大西洋也沒有別家的航母,英國還真沒有必要像太平洋上難得棋逢對手的日本美國那樣著急著升級自己的艦載機。
看日本的幾次戰爭,甲午、日俄、包括一戰里搶德國在中國的地盤,再到偷襲珍珠港,無一不是投機取巧,賭上國運去拼一把,不成功便成仁。這種思想甚至滲透到裝備里,為了追求速度機動性幫駕駛員和油箱裝甲都取消了的零式戰鬥機,在條約限制大小的軍艦上盲目裝大口徑艦炮導致在颱風里斷裂、翻船的驅逐艦(第四艦隊事件),到了後期的櫻花彈回天人操魚雷就是幫這種思想發揮到極致了。
這樣兩個在資源、底蘊、作戰理念和對手都不同的海軍,用上帝視角幫兩家硬拉一起打一架真有點不公平,關公戰秦瓊的感覺。
[ 轉自鐵血社區 軍事-中國軍事 ]
我想如果幫英國丟到美國那個位置發展,太平洋只需面對一個日本,有針對的去發展海軍。日本海軍可能還是難逃覆滅的命運。
可是歷史沒有假設,而題主所問:二戰日本海軍實力是否超過英國。
就問題本身回答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戰,海軍航空兵在各大海戰里都起到巨大作用,直接導致了大艦巨炮的覆滅,影響深遠直至現在的世界各國提到海軍力量直接想到的就是航母戰鬥群。
這便是關鍵。
一個成熟的航母戰鬥群里,再多的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也只是打手護衛和斥候,而真正的攻防中堅力量則是航母及其艦載機。
先看攻擊力量對比,日本的艦載機97及99同英國劍魚這種有代差的就不用比了,而43年才服役的梭魚性能還只是97艦攻早期型號的水平,一直和99艦爆作比較的美國的SBD無畏俯衝轟炸機更是44年才飛上英國航母的甲板再看防空力量對比,日本就一個零戰,前後小修小改就這麼用。英國是海噴火和海颶風高低搭配組合。二戰艦載戰鬥機主要作戰任務除了艦隊防空,就是伴隨轟炸機遠程奔襲護航。艦載機航程則是直接關係到這艦隊防空的滯空時間和護航作戰半徑。海噴火和海颶風是1000-1200公里級別,而零戰是喪盡天良的3000公里。
跑題說說不列顛空戰里的英國皇家空軍。德國人為什麼在有了BF109和FW190這麼優秀的戰鬥機的情況,還要弄上一個不倫不類的BF110來給JU88護航?兩字,航程。因為BF109可憐的的航程只能在英國上空停留十幾分鐘,英國人算準時機讓戰鬥機在德國戰鬥機油料告起飛攔截,僅僅40年8月31號一天因燃油用盡墜海的BF109就有二百多架。這便是航程的優勢。
航程不是戰鬥機的全部,火力平飛速度爬升等性能零式和噴火各有千秋,而這兩型飛機在澳大利亞交手以噴火慘敗而告終,飛噴火的飛行員也都是在北非與歐洲有空戰經驗的老油條。
所以在我看來,如果以二戰初期的英、日海軍軍備力量構成,排除地緣、政治、經濟、資源、他國軍事干擾,紙上談兵的話日海軍略勝一籌的可能性更大。
純比較海軍,設定的條件太多,否則加上陸軍、陸航乃至國際地位後期科技研發工業製造等等因素,就上升到英、日兩國國力的比拼,則答非所問。
打字打的手抽筋,不知不覺扯了這麼多!
另外針對原答案最後一句的"大和武藏開盾牆吸引火力然後海軍航空兵蜂擁而上......"海空作戰幾百公里的作戰半徑,戰列艦主炮那幾十公里的射程還真不夠看的。戲謔之詞而已,調節下氣氛。我回答問題總是不自覺的油腔滑.......
最後,對通篇肯定日海軍軍力作補充說明。
本人不是日吹,受父親影響,從小學時便接觸軍事雜誌,對甲午海戰痛心疾首,對八年抗戰咬牙切齒,對日本不承認二戰戰敗於中國悲憤填膺。
敵人的強是有原因的,在研究敵人強大原因之前,首先認同敵人客觀的強大。
知己知彼才是站在同一起跑線的前提。
41年英國威爾士親王號反擊號等等一干軍艦被日軍陸基航空兵的1式96式轟炸機炸沉時,早習慣了自家慢吞吞劍魚的英國高炮兵驚呼窩巢這什麼飛機飛TM的這麼快!這要是再領教了97艦攻的掠海魚雷99艦爆的俯衝高爆炸彈的聯合突擊,這幫高炮兵是不是想幫英國飛機設計師掐死的心都有了?
二戰英國還是自持老牌海軍帝國一哥,痴迷大艦巨炮,圍殲俾斯麥號的海戰,海軍航空兵的劍魚只是攔截和炸傷了俾斯麥號,給俾斯麥號最後一擊這麼「莊嚴的使命」,是在戰列艦的火力覆蓋後,用巡洋艦釋放魚雷擊沉的。
可是日不落帝國終究還是隕落了,俾斯麥被群毆擊沉之前,僅僅用了不到10分鐘就幫英國最引以為傲的最大最美的胡德號戰列艦轟成兩截,這也許就是英國海軍的一個縮影吧。
日本奉行武士道精神,自然也推崇大艦巨炮,你看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和最大的艦炮都是日本的(大和、武藏),只不過資源有限並且航母取得了優異的戰績,不得不注重海軍航空兵的建設,後期甚至幫大和級戰列艦第三艘信濃號改成了二戰最大的航母。如果不是跟一個打不贏的美國杠上而是換成江河日下的英國皇家海軍,一切還真難講。
看好大和武藏開盾牆吸引火力然後海軍航空兵蜂擁而上幫英國飛機打光然後群毆英艦隊...
謝 @秦一桶 邀。
Q1:二戰前後日本海軍的硬體實力有沒有超過英國海軍?相差多少?
直接看數據
(注,本回答內海軍實力只計算航母、戰列艦、重輕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等作戰與非作戰艦艇不算在內):
截止到1939年9月二戰爆發前。
舊日本帝國海軍:
戰列艦:金剛級x4、扶桑級x2、伊勢級x2、長門級x2(合計滿載排水量約為:38.3萬噸,14寸艦炮80門,16寸艦炮16門)
航空母艦:鳳翔、龍驤、赤城、加賀、龍驤、蒼龍級x2(合計滿載排水量約為:14.7萬噸,載機297+78架)
重巡洋艦:古鷹級x2、青葉級x2、妙高級x4、高雄級x4、最上級x4、利根級x2(合計滿載排水量約為:23.6萬噸,8寸艦炮172門)
輕巡洋艦:天龍級x2、球磨級x5、長良級x6、川內級x3、夕張號(合計滿載排水量約為:8.9萬噸,140毫米艦炮112門)
英國皇家海軍:
戰列艦:R級x5、伊麗莎白女王級x5、納爾遜級x2、聲望級x2、胡德號(合計滿載排水量約為:57.8萬噸,15寸艦炮100門,16寸艦炮18門)
航空母艦:暴怒號、皇家方舟號、勇敢號、光榮號、競技神號、鷹號(合計滿載排水量約為:14.9萬噸,載機236架)
重巡洋艦:肯特級x7、倫敦級x4、諾福克級x2、約克級x2(合計滿載排水量約為:19.7萬噸,8寸艦炮116門)
輕巡洋艦:卡利登級x4、女穀神級x5、卡萊爾級x5、達內伊級x8、卡文迪什級x5、利安德級x5、安菲翁級x3、林仙級x4、南安普頓級x5、格羅斯特級x3、愛丁堡級x2(合計排水量約為:32萬噸,5寸艦炮326門,190毫米艦炮35門/卡文迪什級使用)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IJN強在海軍航空力量和重巡洋艦上,其中海航力量上,IJN擁有當時領先其他國家海航一個時代的九七艦攻,與同期HMS仍在裝備的劍魚魚雷機相比,差距可想而知。
出於維護殖民地的需求,HMS大量建造裝備了輕巡洋艦,與IJN將輕巡做為水雷戰隊旗艦不同,HMS的輕巡噸位大、火力強,擁有極強的單艦獨立作戰能力(與斯佩伯爵號之戰可見一斑).
史前大坑,長期更新。
謝邀,第一次被邀請好激動(≧▽≦)感謝 @秦一桶 原諒我不會用手機@人。。。實驗了@+人名然而並不好用。。。
(手機碼字格式渣見諒)
首先反駁無數個黑Z艦隊的評論,那根本是克制好嗎,無限風箏戰列和戰巡,飛機騎臉怎麼輸!大和,俾斯麥,羅馬,哪國戰列抗的住?
接下來說正事兒,現在手頭沒資料,實在不好意思直接說太詳細,這裡針對撕逼的誰強誰弱,只提出幾個需要注意的關鍵點。
1.時間點
關於實力的比較,要結合時間點,@司波達也 就是選擇了1939這個時間點,我如果選了1945估計會有人打我(? ??_??)?。當然也可以統計整個戰爭中雙方服役的全部軍艦。不同的選取方式肯定有不同的結論。
2.評價強弱的方式
①雙方各自拉出全部力量/湊一直精英艦隊,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solo,誰慫誰是兒子
②英國一路打到日本家門口,日本一路打到英國家門口,看誰做的更好?
③把英國挪到太平洋上/把日本挪到大西洋上,倆島國互相噁心,互相吔屎,耗他個三五年,看誰活下來
④讓英國和日本國土對換。英國和美帝對擼,日本反制德意,看誰比歷史上的對方做的好。
3.在分析2時可能被忽略的因素
①盟友援助
②資源問題
③殖民地和海外補給點
④科技樹
⑤工業能力
⑥戰略戰術思維,以及轉變思維的能力
⑦國內政治鬥爭對海軍的影響
⑧國家對於戰爭政策的執行力(打不動了開始和談怎麼辦→_→)
其實列了這麼多問題,就是想說,除非能達到碾壓級,不然評論強弱是不客觀的。類似於5:4這種實力差距,在中小型艦艇上根本看不出來,而大型艦艇在戰爭中稍微浪一下或者潛艇爆一兩次人品,就基本抹掉了。
以上謝 @秦一桶邀,數據 @Norman Karma已經說的很詳細了,不贅述。
從硬體分析,IJN的主力戰艦(BB,BC)的實力從來沒有接近過RN,CA各有所長,IJN的單艦狗斗能力更強,RN的數量和反潛防空能力更好,驅逐艦和潛艇就不提了,IJN被完爆。
IJN最大的優勢是海航,除去母艦自身的生存能力,IJN的海航不論載機數量還是質量都完勝RN,到二戰結束時,全面換裝海噴火海颶風的RN的航母艦隊實力才算接近IJN巔峰時期的水平。
問題就在於,這兩家的海航作戰目的和環境的差別太大,大西洋上的RN的航母重視生存能力和適航性,載機數量偏低,太平洋中的IJN航母空間大載機多但是生存能力較差。真要拉開架勢在太平洋來一場艦隊決戰RN的命運是堪憂的,但是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如果真要到這一步,RN要造出適合太平洋環境使用的航母也不是大問題,這就是背後的工業基礎和技術儲備決定的。
至於軟實力,不提也罷。看看IJN拙劣的反潛護航和損管表現,捉急的後勤保障,覺得IJN能勝RN真是瘋狂的想法。
有空再展開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