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卡梅隆深潛比蛟龍號更深是否打臉?
詹姆斯·卡梅隆作為個人下潛 10000 多米,我們政府項目的蛟龍下潛7000米有必要這麼報道嗎?有的話區別在哪裡?
美國自己的alvin還不到7000米呢
探險家踏上南極的土地,和在南極建設科考站,意義和難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隨船出海科考,試著解釋一下吧........
很多時候並不是潛的越深越先進,關鍵是潛下去了還能幹嘛. 中科院大洋科考現在用的是4500m級的Rov機器人,自己就是一個好幾噸的鐵疙瘩,除了配有機械手和深海攝像頭自用,還要有足夠的電液介面和負載空間供給各種深海科研設備。機械手就是一大坑,每個潛次上來全家跟屁股後面維護(維護得當妥妥的科考大殺器)。兼容各種外設就更是個萬人坑話題了,倒不是說甲乙方不實誠,而是深海科考本身就是一個艱辛複雜的事情。科考儀器一般都會被封裝為一個獨立的耐壓艙(潛級越大越厚實,我最深見過4000m水深的耐壓艙—那個壁厚,那個重量,那個酸爽.....),一旦出了問題(除了海沒見過沒出過問題的)就需要大卸八塊抽腸刮肚來檢修。雖說這年頭甲板作業機械化了,但更多時候還是得人拉肩扛。試想一下,你們實驗室千辛萬苦敲打出來的深海物/化/生/光科幻儀器載著科考船千辛萬苦No.2到達了科考作業水域,老老小小千辛萬苦No.3把這好幾百斤的玩意兒扛上了Rov,然後發現和Rov介面通訊不上——你既不會想靜靜也不會想靜靜是誰,你只會想說——go to hell ocean, I"ll stay in continent forever!!!
結合題主的問題,目測卡梅隆老人家還是從老本行出發扛了倆攝像頭就下去了(這不是埋汰他,你就是窩一銅球里馬里亞納走一遭也夠青史留名了)。探險不等於科研,未來DG的深海機器人不僅能下馬里亞納,還能在原位抓活魚,打鐳射,翻開沉積物(萬年老泥)分析海洋地質演變——這一切會發生嗎?我相信會的!
=======聽說圖多能騙贊=====
出海頭一天消防演習
作業現場,頗為艱辛
深潛機器人回收
中秋前一天,返航時在夕陽下憧憬
土豪坐的潛水器是個人探險型,體積小,功能相對簡單。
蛟龍號是作業型,體積大,除了下潛之外還要執行水下作業。
嗯嗯嗯,我一直好奇這個問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