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何看待定量遙感的發展前景?

現在定量遙感基礎理論研究與發展貌似停滯不前,很多做定量遙感的學者轉向了全球變化和生態學領域研究,做基礎研究的人好像越來越少。是不是意味著定量遙感的黃金髮展期(1980-21世紀初)快結束了?


主要是能不能應用問題,定量遙感的內容已經做的很深入了,模型不少,但是操作起來複雜,實際成品也就是幾個,還不一定比簡單方法算出來的要精確。在美國,越來越看重效益這個東西。你幾年艱苦做出來的東西無人問津,自然也沒有動力繼續做下去。尤其在美國高校,做高端的東西沒有人感興趣,別人更看重解決一個實際問題、解釋一個實際現象、拿來就用這種。理論研究的背後還要考慮飯碗問題,position靠專業對口,tenure靠文章拼湊,還最好要有抓眼球、天花亂墜的story。學校很看重這些硬體,能為之帶來物化效益和價值的東西。這方面純定量遙感研究的沒有一點優勢。

而且在學術界有個規律,一樣東西剛提出來,就是所謂的熱點,在誕生頭十年內做研究,效益會不可估量,能把一個phd推到一個理想的位置,因為你是第一批做這個的人。但是熱點往往也是容易被發展的,造成極易泛濫,不多久就如曇花一現偃旗息鼓,繼續做的人就是相當於抄前輩的冷飯,風頭都是前輩的,無法再吊人胃口,靠這點在學術界立足是希望渺茫的。這是一個在美國高校掙扎的人群一個很普遍的觀點,而不得不說也是在一個越來越浮躁、流動性越來越大的高校裡面一個頑疾。想想在美國地理系殘留的那些研究定性的,被一波日新月異風頭粗暴的技術流洗刷了20多年,快要絕種了。

反過來說,所謂當初的大牛,也是一個貼著最大化個人影響的標籤,被名氣地位牽著鼻子走的小個體。提出一些東西以後就再也沒有反思過是不是能夠真的有應用前景,能不能帶給這個community一些新的長足的進步,繼續為理論大廈締造大牛出來。現在的模式,就是有人哄抬出一簇很fancy的model,也不去想著驗證和完善,就拿著這個去欺騙其他人如坑,這群人以後成了內行了,為了生計,又去騙一群不明真相的後輩們。其實整個過程,理論還是原來的里子,經不起實踐應用,所以慢慢的,幌子也就被扔垃圾堆里去了。

做大氣、海色的定量遙感,餘溫尚存,因為簡單,效果好。但是做植被的,效果出來醜陋無比,涉及到不少暗箱步驟和參數測量的過程。要發明model的人會清楚一些怎麼樣才用的好。然後,沒有然後了。因為那幫做定量模型的大師們又轉去生態折騰了,因為生態才是適合他們的天下,嚴格驗證起來難多了,怎麼說怎麼是,有理論的廣泛空間。最關鍵一點,跑得離那些學計算機、物理的對手遠一些,不懂的人多一些,資金來源也就足一些。何況生態這個東西有很多local的應用可以做,有取之不盡的topic。

最後想痛苦地說一句,進大牛group的一個標準,就是你未來少干別的,得像他們一樣,要習慣修飾自己的理論,鼓動community給你資金,關鍵是story要強。你太認真地做自己model,還做得比他們要好,那麼,拜拜,你自己去打拚吧。怎麼說,story這個東西好像也是做研究的意義所在,不然怎麼證明自己比工業界的呆瓜們要高明優越許多。

不過現在是現實利益speak的時代,一些專門做遙感技術的公司紛紛成熟,不乏配套的飛機和實驗場。幾十年後,看活躍在頂尖研究理論的還不是原來那批高校的戲子們。


班門弄斧下吧:
3S裡面,GPS好多年前已經火了,GIS正在火,LBS,O2O這些概念正在應用在商業中,百度地圖,打車軟體等等已經獲得了成功的應用,GIS的市場肯定是越來越大。3S裡面的兩個都已經火了,那麼剩下的這個RS呢?

遙感主要以影像分析和應用為主。衛星影像是大數據量,動輒上GB,以前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有限,於是人們想辦法降維,主成分變化MNF變換,希望能忽略次要的。做個大氣糾正都得做估計,簡單化,夠用就行。現在呢?大數據,分散式和雲計算的已經從概念走嚮應用,那麼把大的遙感數據——多源,多時相多角度多解析度的放在一起處理,和以前的相比會不會出現質的飛越?另外,《大數據時代》整本書強調的思想就是,大數據時代,不必搞清楚因為什麼會導致果,只需要知道什麼因導致什麼果就行了。當前的諸多遙感應用和遙感理論不正是走的經驗路線嗎?監督分類,非監督分類,NDVI,神經網路諸如此類。。。以前效果不夠好,因為搞遙感的並沒有特別牛逼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大規模的並行計算,包括一些經驗參數的統計和整理,這些貌似目前並沒有什麼機構在做吧?如果做起來呢??
關於遙感平台。以前,航空航天平台只能由國家或者大財團來搞定。現在,有錢的公司發低軌衛星,沒錢的玩無人機,總之,大家都能玩得開。
軟體和硬體問題解決了,那說說模型的事情。
模型現在是做了很多,有的得到了成功的應用,有的無人問津,自家的模型自己誇自己用。為什麼會出現這中狀況?誰的模型都是在做實驗的時候鼓吹自己的效果有多好,實際應用中,誰也沒見過誰的就比別人好。歸根結底是沒人用,或者用不了,或者用不起。十三五了吧,國家投入大筆資金,在遙感方面,硬體軟體都將得到改善,農村現在也在整大地塊,以前被割的支離破碎的農田現在可以百畝千畝的承包給個人,怎麼管理?遙感是一個好辦法,提供了信息。有市場了自然就有競爭,自然就有進步,自然就有了驗證。產學研結合,這才是發展的正道。這事植被遙感發展的動力,是驢子是馬拉出來遛遛,自然那些黑盒理論就少多了。
加上能源問題,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能源勘探,遙感手段是最佳的探測方法,自然會促進這個學科的發展。
水色水溫,水污染,土地利用變化監測。。。機會是有的,我相信未來不僅僅是停留在騙騙國家,拿拿項目。搞遙感的同志們,堅持到漲潮的那天。。。


謝邀!個人意見
(1)定量遙感理論部分近期感覺確實有點停滯不前,不是意味著黃金時期已過,也不是基本問題差不多已經解決。依舊還有許多許多問題正待解決,比如尺度效應。而且很多東西涉及到多種學科交叉研究。因此需要某位大牛能夠突然就把這個學科往前推動一大步,畢竟理論才是基礎。
(2)定量遙感應用部分,正在大力探索,發展還是非常好的,包括美國已經做了幾十年的產品,現在依舊在做產品,而國內剛剛才起步,包括各種陸地,海洋等等,比如我們北師大的GLASS,清華也在做。遙感理論已經發展了很多,但是一直很難在實際應用上產生很大效益,這是我們真正需要關切的問題。遙感的優勢當然也是相當明顯的,如果應用的好的話,作用相當大。
(3)遙感並不可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們在強調遙感的優勢時,也忽略了它的劣勢。遙感的本質是光學信息,感測器檢測的光學信息是有限的,而且這些有限的信息,需要通過信息的微小區別,然後使用演算法進行定量研究,這也是相當難的。事實上,即使是高光譜,很多地物就是同物異譜,有的是同譜異物。


由於本人並非定量遙感專業,主要做遙感圖像處理,因此對於定量的發展前景不甚了解。不過在武大,遙感專業的學生想必都知道向濤。他研究生畢業後創業做禾訊(not 和訊網),就主要是做農業定量遙感。
向濤師兄現在做的怎麼樣,大家可以了解一下,這裡我不做評價。可以肯定的是,做定量遙感有很大的應用價值,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業估產。這方面美國做了很多研究,領先我們很多年。中國現在做定量,主要集中在北京的高校,理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發展。然而這個市場為什麼遲遲沒有火起來?以農業估產為例,我們的糧食估產現在主要是統計學意義上的估產,不去談統計的準確性,僅時效性方面就大打折扣。定量的需求和市場就在這裡,只是機會還沒完全打開吧?
BTW,等機會完全到來再去做就晚了,與諸君共勉


準備入坑,3~4年後再回來談談這個話題


推薦閱讀:

火星的落日為什麼是藍色的?
低解析度的衛星照片為什麼沒有雲層干擾?
谷歌地圖上這條明暗線是怎麼形成的?有什麼地理歷史嗎?
你什麼時候對Arcgis感到絕望?
學測繪的女生有什麼出路?

TAG:地理 | GIS地理信息系統 | 遙感圖像處理 | 生態學 | 遙感 |